📖 ZKIZ Archives


譚新強﹕中國真的很需要減稅

1 : GS(14)@2017-01-04 00:33:15

【明報專訊】2017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聖誕前福耀玻璃(3606)宣布在美國投資6億美元的工廠正式投產,計劃再投10億。老闆曹德旺解釋去美國投資的邏輯,雖然美國藍領工資仍是中國的8倍,白領兩倍,但其他成本,如電費、天然氣、運輸等,美國都較低。他更強調中國的稅務繁重,全球最高,比美國高35%。他預計美國業務的利潤比中國高40%!

發人深省的言論卻引來不少人抨擊為逃跑論。做生意和愛國沒有矛盾,愛國就應講真話,指出缺點,才有進步。股價反應正面,逆市升一些。

福耀玻璃批中國稅重 赴美設廠

特朗普即將上台,請不要再幻想他將軟化對華政策。最佳證明是委任最仇視中國的Peter Navarro為貿易顧問。從前已提過此君,他和下任商務部長Wilbur Ross就是特朗普經濟刺激計劃的作者。過去他寫過多本關於中國的書: Death by China、Crouching Tiger、The Coming China Wars等,單看書名已不用多講!特朗普當選後,非常暢銷,如買不到,可在YouTube上觀看Death by China的紀錄片。

特朗普應不會在上任第一天指控中國操控匯率,但如人幣今年繼續兌美元較大幅貶值,可能性仍在。人行剛把CFETS參考貨幣增加11隻,美元權重由26.4%降至22.4%,有利人幣匯率穩定,但是否意味兌美元匯率彈性將增大?

特朗普曾恐嚇將對中國進口徵收高達35%關稅。會否兌現仍未知,但他已多次揚言將重罰把工廠搬到外國的美國企業。未來稅改方案很可能包括一項border tax adjustment,進口材料成本不准扣稅,如成真就有等同關稅的作用。其實這些反貿易方案很可能違反WTO條款,中國可提出抗議,但美國向來我行我素,鮮有理會WTO之類國際組織;特朗普年代,只會更甚。

如福耀說法是對的,而特朗普成功把企業稅從35%減至15%,那麼中、美稅務差距不就更厲害?中國剩下的唯一優勢是工資,但隨着人口紅利消失,勞工短缺日益嚴重,工資上升壓力龐大,但生產力又未見快速上升,情况已急速逆轉。大部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成本已比中國低。未來競爭當然也包括自動化、機器人、AI等高科技應用,西方國家暫有優勢,希望中國能夠迎頭趕上。

中國企業稅率名義是25%,表面不高。關鍵在於更繁重的增值稅(VAT),高達17%。我並非稅務專家,但按福耀的說法,因每層加工都要交增值稅,所以總稅率高很多。

應開徵房產稅 降增值稅個人收入稅

我認為稅改是中國經濟轉型最有效的方法。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發展過度倚賴投資,消費對GDP佔比竟跌至38%,近全球最低。理論上最有效是一邊開徵房產稅,打壓過度投資,一邊減低VAT和個人收入稅(也過高)。但因為房產的泡沫已大到不能爆,擔心如破了就投資連帶消費都沒有了,所以首先集中在鼓勵消費。

中國VAT包含在零售標價內,跟美國在標價上另加銷售稅的做法不同,所以消費者不易察覺VAT過重,唯一反應是多到香港或外國購物,價平又有質量保證。國內對稅改的訴求呼聲雖在增大,主要針對企業和個人收入稅,仍未着眼更重要的VAT。VAT最少應減半,短期目標把消費對GDP佔比提升至50%。如能達標,擴大內需,間接減少浪費投資,亦有助抵抗外貿衰退的威脅。

留意「需求側」改革 消費股有望翻身

今年投資者最需要留意的是「需求側」改革(不單是供給側),稅改是最重要的一環。如見到苗頭,過去兩年表現較差的消費股如恒安(1044)、旺旺(0151)、六福(0590)、唯品會等,有望翻身。

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提及稅改,但仍非今年最重要政策目標。財赤擔憂可理解,但中央負債率只有GDP的15%,仍有大量政策空間。中美經濟角力擂台明顯已由貿易、貨幣,延展至稅務政策面,我們不可太拘泥保守,要主動靈活一點。要不然,在各種威逼利誘下,將有更多企業「逃跑」到美國。

(中環資產持有唯品會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06&issue=20170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38

譚新強﹕需求側改革 雞年港股風險在Upside

1 : GS(14)@2017-01-25 07:30:21

【明報專訊】先跟大家拜個早年,身體健康,恭喜發財!

特朗普上周五正式上台。就職演說充滿憤怒和保護色彩,台下群眾疏落,掌聲寥寥。反而周末的女權示威人數更多。這是否代表另類右派(Alt-right)民粹已失勢、開始轉向左派民粹?如趨勢持續,可成今年歐洲多個選舉的重大契機。

特朗普連傳統盟友都不放過

特朗普繼續信口雌黃,無意識地發表充滿矛盾的空洞言論。大致上有一個簡單的模式: 為取悅選民或抵賴批評,就經常攻擊傳媒、希拉里和中情局等目標。但當直接碰上攻擊對象時,又會否認以前所說一切,亂說一些肉麻的空泛讚美詞,如「Amazing people, no one respect you more than I do」。其實美國總統不停發表一些病態瘋言,可隨時引發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統治者」每當在國內受壓時,都會轉移視線,搞起民族主義,把矛頭指向外敵。最佳攻擊對象當然是中國;較意外的是次選竟是70年的盟友歐盟,尤其是德國。當權的Alt-right已厭倦二次大戰後的世界秩序,認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是中國,但連德國都不放過,只因德國領導的歐盟,GDP早已超越美國。他們更不滿是中國和德國的崛起都是和平的,比用武力更難應付。如很多人指出,默克爾(Merkel)用歐元、寶馬在歐洲取得的權力和好處,遠比希特勒用坦克車所得到的多。

反過來,Alt-right主張靠攏弱勢的俄國,更非常崇拜強人普京。特朗普更處處維護俄國,令人費解,除非他真的被普京掌握了黑材料。指控來自英國MI6前俄國主管,極受美情報機關重視。美人計是間諜界最常用手段,普京當年就是靠幫葉利欽用「捉姦」視頻打敗競選對手而上位。有傳聞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亦因墮美人計而被迫辭職(女同志犧牲了!)。

內地需改變過度投資惡習

特朗普在中美貿易上將盡情做騷,用來團結美國。其實全球貿易早有轉弱趨勢;2008年貿易佔全球GDP約60%,去年跌至47%,中國去年貿易順差亦是5年來首次下跌。

習近平在達沃斯成功取得自由貿易的道德高地,但亦正確指出未來經濟發展需靠人民消費。經濟轉型已到了刻不容緩地步;從2008年,中國急增固定資產投資,債務對GDP比例增加一倍多至270%。現債務增速是GDP的兩倍,每1元GDP增長,靠5元新債谷出來!過度投資亦令消費對GDP佔比跌至全球大國最低的38%。

浪費投資帶來大量壞帳,因此才需「供給側」改革。政策的確有些成果,減少煤炭和鋼鐵產能,價格亦有反彈。但這是消極做法,除非改變過度投資的習慣,要不然惡性循環將不斷重複。

美掀「稅務戰」 增競爭力

未來需要的是積極「需求側」改革,把需求來源從投資變成消費。固定資產借貸槓桿必高,消費的槓桿和借貸額都低很多。基建為一次過投資,且風險很高,稍有差池,即變白象工程。家居消費為經常消費且風險低,如今天去錯一家不好的餐廳,下次就去別家,沒甚大不了。

最好的改革是稅改,尤其減增值稅率,不單對消費,對留下優質企業都很有效,比收緊資本帳好得多。大摩策略師Ruchir Sharma認為美國將掀起繼貨幣、貿易戰後,新的一場「稅務戰」,形容為「race to the bottom」!為保持競爭力,各國爭相減稅,吸引投資和消費。從前中國擅長利用稅務優惠吸外資,但近日反而「趕客」,Seagate蘇州關廠就是好例子。如要贏這場稅務戰,就必須縮小政府規模,略提高財政赤字,再把部分非戰略國有資產私有化。聽來很困難,但其實主要是決心問題。

建行H股折讓再拉闊可出手

傳聞明年將放棄GDP目標,如成真,消除過度投資誘因,對經濟轉型有莫大幫助。通脹重臨對減輕債務壓力亦有幫助;PPI上月反彈至5.5%,對負債纍纍的重工業國企,幫助巨大。但不應倚賴通脹而減慢轉型步伐。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風險仍在,但近日美元有見頂迹象,可能因為市場對特朗普的信心開始動搖,他自己亦嫌美元太強。長遠一點,仍要看美聯儲取向和歐洲選情。

如今年債務增長減慢,優質銀行如建行(0939)的估值可被提高。股本回報率(ROE)高達15%,派息應穩定,歷史PB只約0.8倍,仍有上調空間。如ROE能維持15%,而PB升至匯控現時的0.93倍,那麼建行的回報已可高達30%。建行向來是北水愛股,因H股流通量遠比A股高。但北水是聰明錢,永不高追,緊盯着H股折讓。近日折讓拉闊至9%,應已近北水出手點,但如因過年休假而再擴大,將是買入機會。

如匯控、建行等有不俗升幅,金融股佔恒指五成,雞年港股的風險在upside。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14&issue=20170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86

譚新強﹕特朗普「輕量版納粹主義」利股市

1 : GS(14)@2017-02-07 04:56:49

【明報專訊】特朗普上任才兩周,就已企圖實行多個選舉承諾。下令興建美墨邊境圍牆,開始推翻奧巴馬醫改(Obamacare),更下令禁止7個伊斯蘭國家居民入境。另外多次干預開利、福特等企業的遷廠到墨西哥計劃。反而對華貿易及外交政策暫未見進一步的行動。

一邊掀起民族主義,另一邊大打美國工人優先牌,加起來不就是「國家社會主義」。如用德文來演繹,可叫做「Nazism」(納粹主義)!我並不認為特朗普是如希特拉般的一類大魔頭,最多只是一個口沒遮攔的自大狂。

本人非惡魔 身邊寵臣危險

但較令人擔心的是他身邊有幾位頗危險的空想家(ideologue)寵臣,如Peter Navarro和Stephen Miller。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是總策略師Steve Bannon,出身海軍,繼而在高盛打滾多年,離開後偶然投資了紅極一時的電視喜劇《Seinfeld》而幸運發達。加入特朗普競選團隊前,為Alt-right網站Breitbart News的CEO。他既無政治經驗,亦非政治學家,但走火入魔,滿腦子危險而偏激的政治理念。他着迷一本近乎迷信的書《The Fourth Turning》,鼓吹一套神化國運周期理論,相信每80至100年(saecula),就必出現一次巨大災難(ekpyrosis)。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72年,所以Bannon之流相信未來10年內必有巨變,他們更以捍衛西方Judeo-Christian價值和利益為己任。最重要的敵人是極端伊斯蘭主義,經濟上最大的對手當然是中國。更奇怪的是Alt-right非常崇拜普京,認為俄國是比歐盟更好的盟友。普京身邊亦有一名被稱為「再世魔僧Rasputin」的國師Aleksandr Dugin,崇尚法西斯主義,與Bannon遙遙呼應,互相仰慕。

1930年代初,德國納粹的冒起是相對可以理解的。一次大戰後,德國簽下喪權辱國的《凡賽爾條約》,經濟亦瀕臨崩潰。希特拉乘虛而入,利用民粹成功奪權。上台後初期亦確成功重建軍備,從而振興經濟。德國股市從1933年開始谷底反彈,8年牛市升幅近3倍,至1941年底美國參戰為止(見圖)。大戰後期股市停頓,戰後重開時馬上股災,跌近九成,此為後話。

美制衡制度健全 最怕特朗普走火入魔

現今美國面對的情况非常不同。毫無疑問,美國仍是軍事和經濟上的超級強國。問題當然仍有不少,最主要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極端伊斯蘭的威脅也是真的,在經濟上,中國的長期挑戰更是無可避免。但合理的對策只需經濟政策微調,而非強硬的保護主義。外交上,更不應自毁70年來行之有效的國際秩序,隨意侮辱如澳洲、德國等親密盟友。這可能反而是中國擴大影響力的絕好機會。

暫時特朗普政府只可算是輕量版納粹主義。美國三權分立,制衡制度健全。在禁止7個伊斯蘭國家居民入境一事上,已見多位市、州級法官,發出禁止執行令。外交上,國會及情報國防系統內,更有巨大勢力反對親近俄國。擔憂的是按特朗普的性格,愈反對他,他就出更多怪招,愈走上極端之路。

華爾街跟紅頂白,股市仍然興奮,上周道指重上2萬點,高盛更是最大贏家,有點諷刺。上周Barron's已急不及待,預測道指能升至3萬點,時間點為8年後的2025年,似乎暗示特朗普將成功連任。記住Barron's老闆是梅鐸。

中美貿易憂慮 助防慢牛變瘋牛

如美股繼續強勁,其他市場包括中國亦未必太差。尤其港股,我深信已進入長期的健康慢牛。金融股佔比高,亦最受惠於美中的監管、貨幣和財政政策改革。

一如所料,匯控(0005)在香港和倫敦都已突破阻力位,上望68元。內險和內銀亦接棒為升市火車頭。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亦扮演非常重要的「憂慮之牆」角色,防止慢牛變瘋牛。

上世紀三十年代,其實不止德股上升,對立的美國,經歷1929年股災後,從1933年起亦開始四年大牛市,升幅更超過德國。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高盛及福特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30&issue=201702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45

譚新強﹕Buy in May, All the Way

1 : GS(14)@2017-03-04 00:22:16

【明報專訊】美股氣勢如虹,眨眼道指已升穿21000點。如果恒指不爭點氣,道指追到恒指一點都不出奇!美股估值當然已偏貴,直追2000年泡沫爆破前的水平。但很多人仍能找出各種理由來解釋美股貴得有理,更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美國掌控市場情緒的技術真的比中國高很多。其中一個要訣就是把視線從令人不安的短期急升,轉移到長期的秀麗前景。一個月前財經雜誌《Barron's》就向市場灌輸美股仍能繼續長期慢牛的概念,8年後道指可升至3萬點。更重要的是這預測包含一個潛意識信息,就是特朗普將能連任。比《Barron's》更有影響力的股神巴菲特,雖在去年選舉時支持希拉里,但無礙他在特朗普勝出後買入大量股票,尤其是蘋果,現持有160億美元,成了五大股東之一。數天前他在CNBC上更大派定心丸,解釋因美息仍非常低,所以美股仍不算貴。最驚人的是他說對美國經濟前景非常樂觀,長遠道指升至10萬點都是可以的。這句說話其實沒甚意思,亦沒有具體時間,但沒關係,最重要是令人聽得舒服,那麼就算不加買股票,最少也要繼續持有。

另一招就是自我催眠式的否認這回升市跟特朗普有絲毫關係。最近每名分析師都企圖說服投資者升市原因是盈利增長只剛開始復蘇,還可繼續再升。這點確有道理,但外國傳媒仍多數稱此輪升市為「特式升市」,國際投資者亦當然懷疑20倍PE是否已經有點貴。但這猶豫正好成為了美國最擅長設計的「憂慮之牆」,讓投資者借勢去攀,多聰明!

我認為特朗普是一個輕量版希特勒,最擅長操控人民情緒。初上台言論瘋狂,如斯大林般把傳媒定性為「人民公敵」,破壞民主基石,但對鞏固右派支持者非常有效。然後在周二的國情咨文演講,又突然變得一本正經的「總統範」,贏回許多贊譽,道指更趁勢挾高300點。從他當選到現在,標普已升近兩成,就快可自誇擁有屬於自己的「特朗普牛市」!我並非心理學家,但他這次「變臉」挺像是一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完美示範,恩威並重,令到本來覺得很抑壓的受害者(人民及傳媒)因特朗普突然變得寬容、仁慈,所以人民和傳媒馬上感激流涕,唯有以大升市來報答「恩典」!

特朗普再「變臉」 道指大升

港股方面,今年頭一個半月的表現也不錯,恒指衝穿2.4萬點,但一如所料,「大時代」沒有重臨,近日已跟不上美股,原因是什麼?是因為3、4月歐美有5件政經大事,將對市場,尤其是匯率有極大的影響:

(一) 聯儲局本月加息的概率已升至八成,所以美匯指數近日重拾升勢。

(二)特朗普應在本月向國會提交稅改計劃。除預期有較大的企業減稅措施,更重要的是用關稅或更複雜的邊境稅來填數。此稅雖對出口有幫助,但專家認為亦會把美元推高,可達20%!

(三)英國首相文翠珊承諾在本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英國會早前亦已大比例通過。英鎊很可能再下試兌美元1.20低位,但對英股市反有好處,連匯控(0005)在倫敦股價都再次站穩。歐元兌英鎊可能稍為走強,但因政治風險提升,兌美元反可能變弱。

(四)更重要的是本月底的荷蘭選舉。現在看來極右派PPV黨將贏得最多席位,但肯定不夠半數,所以不容易成功組織政府。反而現在的執政黨VVD能夠再組聯合政府的機會可能更大。但如PPV真的拿下最多席位,新聞一出,歐元必先應聲下跌。

荷法選舉不明朗 歐元勢動盪

(五)主菜是4月、5月的法國大選。中間偏路線的年輕帥哥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雖已在民調中逐漸追近極右的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但如在首輪的選舉中馬林勒龐仍能拿到最多票,歐元到時還是必被拋售,跌至兌美元一算或更低都有可能。反過來,美匯指數DXY的歐元比重近六成,到時DXY肯定升至105或更高,那麼人幣以至所有新興市場貨幣和股市都將受壓。

但按我判斷,5月初的第二輪選舉,馬克龍最終勝利的機會非常高。如他勝出,那麼歐元又將大幅抽高,或升至兌美元1.1。DXY則可能跌回至100以下,資金將陸續重投新興市場,恒指亦可開展下輪升浪。

短期內建議投資者兩件事﹕第一是買點歐元vol做保險。第二是拿穩手上銀行股,同時做多些中小型消費股的研究,然後提早休假,好待4月回來再搏殺。今年港股的策略可能從「Sell in May, Go Away」改為「Buy in May, All the Way」!

(中環資產持有匯豐、蘋果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66&issue=201703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09

譚新強:小心「特式再通脹交易」褪色

1 : GS(14)@2017-03-24 15:55:33

【明報專訊】周二標普500指數下跌了1.24%,是去年10月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當然絕不能算股災,但還是要小心一點,是一個給投資者的wake up call。回調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的經濟刺激方案很有可能將延誤一段頗長的時間。

本來已預期特朗普的基建投資方案可能要拖延到明年才能上馬,但最少希望他的稅改方案能在短期內提交國會。共和黨人都贊同減企業稅,但他們也怕財赤擴大,所以將要求增加關稅用來平衡。國會議長Paul Ryan提出的方案是開發一個新的稅種Border Adjustment Tax (BAT,邊境調整稅)。大致上是出口物料可扣稅,進口的就不可以,類似VAT(增值稅),理論上是世貿(WTO)框架內合法容許的。但大部分專家都認為BAT將大幅推高美元。問題是特朗普已曾開口投訴美元太強,亦表示並不支持BAT,認為過於複雜(筆者贊同),寧願徵收個別的傳統關稅。但針對個別國家和產品的關稅又未必附合WTO法規,更可能引發貿易戰。

Russell 2000指數近日調整成佐證

特朗普政府近日反而企圖先把「Obamacare(奧巴馬醫保)」推翻,而共和黨就想用「Ryancare」代替,但特朗普是否支持都不清楚。昨天在眾議院第一輪投票,到截稿時仍未知結果,似乎仍差不少共和黨議員的票。數十年來全民保健計劃從來都是美國總統政策的「英雄塚」;在克林頓年代,委派希拉里領導改革,結果鍛羽而歸。奧巴馬耗盡「洪荒之力」才勉強把方案通過,但招來很多批評,亦間接拖累了希拉里去年的選情。所以特朗普選擇這個燙手山芋為施政第一擊,就暴露了他團隊嚴重缺乏政治經驗,即使白宮和國會都控制在共和黨手中,但亦難免墮入華盛頓最著名的gridlock(僵局)。

結果近月最流行的「Trump Reflation Trade(特式交易)」開始褪色。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公司可說是高盛吧。選舉時雖然特朗普多次攻擊希拉里跟高盛過往甚密,但他當選後,白宮和內閣都諷刺地充斥着高盛舊生。高盛股價從大選日的181.92美元,曾一度升近四成,至3月初的252.89美元歷史高位。但過去3周,無聲無息的,股價跌回至約231美元,今年至今反跌了3.5%。另一佐證是代表美國本土中小企的Russell 2000指數,本應最受惠於特朗普提倡的保護主義,經近日調整後亦變成今年至今微跌0.8%。

聯儲局雖加了息,但取態鴿派,加上荷蘭選舉中溫和派勝出,所以歐元兌美元抽升至1.08,美匯指數反跌穿100的心理關口,更重要的是美10年債息從2.6厘亦跌回到2.4厘。但我要再次提醒大家法國大選很快就到,候選人馬克龍在周一的辯論表現不錯,但在民調中仍稍為落後於馬林勒龐。雖然在假設的第二輪選舉民調中馬克龍勝算高達七成多,但準確度存疑。請記住,去年美國大選前一個月,特朗普在民調中勝出的概率也只有25%,跟現在的勒龐差不多。

美元暫時回落,對新興市場應是好消息,今年至今全球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量創了歷史新高。香港就更雙重受惠,北水今年至今已有70億美元的淨流入,所以今年港股表現出色。但無可避免,短期內港股亦受到「特式交易」褪色,和法國大選陰影的影響。

留港資金充沛 轉炒出口股

匯控(0005)仍在打底,內銀也需休息一會,因受到內地某些小銀行流動性出現問題的消息影響。騰訊(0700)業績稍遜預期,中移動(0941)不派特別息,亦令投資者稍為失望。但不用太擔心,這些問題正是「憂慮之牆」必需的磚頭,但應能克服,市場將慢慢攀越,中期局面仍是健康的慢牛。留港資金仍然充沛,在各個板塊不停輪動,最近離開再通脹概念股如鞍鋼(0347)、洛鉬(3993)等,反而轉入出口股如敏實(0425)和創科(0669)等。市場的解讀就是:特朗普「無料到」!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騰訊、鞍鋼、敏實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47&issue=201703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53

譚新強:現價高追買樓 如22元掃美圖 樓價飈成交未配合 料升勢難持久

1 : GS(14)@2017-03-30 09:45:29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04&issue=20170330
【明報專訊】本港住宅樓價近日屢創新高,業界亦普遍看好後市,不過,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接受專訪時,卻獨排眾議堅決看淡。他估計,近月個別中資機構因有走資需要才高價來港搶地,此舉令樓價火上加油,但卻未獲成交配合,料升勢難以持久,並預測美國將於明年底前再加息7次,港息亦會跟隨向上,令供樓負擔加重,樓價料將見頂回落。譚新強更指目前港人若抵受不住升市誘惑而追買港樓,結果料將如股民上周在每股22元掃入美圖公司(1357)一樣蝕錢收場。

譚新強除了是著名對冲基金經理之外,在本港樓市的投資經驗亦豐富,2003年SARS後尤其活躍,在港島、九龍及新界的大小單位均有涉獵,亦曾在內地、外國及澳門置業,惟他過去5年已再無入市買港樓。他分析,雖然過去5年樓價屢創新高,成交量卻反覆下跌,升勢並不健康。他說:「要判斷股市是否熾熱,一定要睇成交量,樓市亦一樣;根據這指標,本港住宅市道過去5年是愈來愈冷清。我覺得在此情况下,樓價只是乾升,升勢難以持續。」

本港去年一手及二手成交量為54,701伙,對比人口737萬,比率約0.74%;而上海及多倫多去年該比率均接近2%,顯示本港樓市的流動性與其他國際城市比較屬偏低。譚新強認為,物業作為不動產,活躍的成交量很重要,他舉例說:「由於內地拍板興建隧道由深圳通往中山,中山樓價去年向好,我看到有些報道指有關升幅更達七成,好像十分好景;但我有朋友在中山市中心發展樓盤,去年想賣樓結果一個單位也賣不出。可見只有當物業成交活躍,市價才有參考價值。」

籲訂最低面積 樓價料慢慢回落

譚新強分析,過去5年其實本港居民收入增長有限,發展商亦因應購買力不足,將新盤一些單位面積愈劏愈細到只有120至150方呎,由此推高新盤呎價,並且將升勢傳導至二手市場,令整體樓價屢創新高。「為什麼市場會出現百多方呎的納米樓,因為一般港人能夠負擔的置業預算上限就只有400萬元,發展商於是便將單位愈劏愈細至只有百多呎,並且把呎價推高至2.5萬至3萬元。」惟他認為,凡事總有極限,目前納米新盤面積低至120方呎,已屬不人道的水平。因此,他建議港府適時介入市場,日後在賣地條款上列明可興建單位的最低面積,「例如港府可要求新盤面積不可少於200方呎,這樣的話,由於一般市民置業預算仍維持在400萬元,我相信呎價就會慢慢回落至2萬元以下」。

根據Demographia數據,截至去年第三季,本港樓價中位數相等於家庭收入中位數的18.1倍,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譚新強認為,若考慮到不同城市住宅單位面積的差異,港樓呎價之高便更加離譜,「澳洲悉尼為緊隨本港之後、全球買樓負擔比率(12.2倍)第二高的城市,排第三是溫哥華(11.8倍)。我估計,計算悉尼及溫哥華樓價中位數的有關單位面積,肯定比香港大;假如以呎價計,本港樓價更加難負擔。換言之,你不在香港買納米新盤的話,同樣金額在海外可以買到花園洋房。」

中資搶地或走資 似股票莊家炒高美圖

即使本港樓價在去年第三季已高至非一般港人所能負擔,惟其過去半年仍大漲小回,錄得逾半成的升幅,結果當然是貴上加貴,更難負擔。外界普遍認為,這與中資機構接連以高價來港搶地,令「麵粉」價格急升,「麵包」亦跟隨漲價有關。不過,譚新強估計,有關中資機構高價搶地可能是出於走資需要,可持續性成疑,籲港人不要跟風追買,他更以近日股價大起大落的美圖比喻說:「我個人估計,莊家早前把美圖股價愈推愈高,可能涉及一些別有用心的資金活動。最初炒高的時候無散戶會跟進,但當股價升至高位後,再加上有心人推波助瀾,有些傻人便會跟買。所以,如果你在每股22元衝入去就是『戇居』,人家有走資需要,你又同佢癲?你有無走資需要呢?同樣道理,有些中資機構可能需要走資才來港搶地,而目前樓價被挾高後,我覺得假如你衝入去買樓接火棒就係傻,與以每股22元買美圖沒有分別。」

譚新強目前有膽識在樓價撲頂之際唱淡後市,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相信美國將在明年底前再加息7次共1.75厘,料港息亦會跟隨向上,屆時即使借30年按揭買樓,每月供樓負擔亦會增加逾兩成,料將成為壓垮樓價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分析稱:「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2月通脹率已高達2.7%,由於當地經濟向好,我相信通脹在未來1至2年仍會徘徊在此高位。聯儲局本月加息後,聯邦基金利率已升至1厘,但我估計仍遠未見頂,料當局在明年底前將再加息7次共1.75厘,令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75厘,屆時利率將高於通脹率,完成利率正常化的程序。由於本港實施聯繫匯率,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已跟隨美息向上,大部分港樓按揭都是以HIBOR計價的,壓力料慢慢傳導至供樓一族,樓價亦會從高位回落。」

高位接貨淪樓奴 人生將如鹹魚

綜合上述分析,譚新強呼籲,目前不論用家或投資者均不應入市買樓,否則高位接貨後,隨時成為樓奴,屆時他們恐怕背負一身樓債,難以追求其他理想,「如周星馳所說,這樣的人生與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他總結說:「目前買樓是危險、危險、十分危險,重要的事要說三次。」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3-30 09:45:4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00&issue=20170330
【明報專訊】美國最權威的樓價指數是Case-Shiller房產指數,有關期貨可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買賣。投資者可根據本身的財務情况,再因應其對美國整體樓價走勢的判斷,買入或沽出該期貨,可達至對冲風險的效果。

美國早有Case-Shiller指數

舉例說,若投資者持有大量美國物業卻擔心樓價下跌,可沽出該期貨,對冲樓價下跌風險;另一方面,若屬無殼蝸牛的美國人,又未儲夠首期上車,可買入該期貨,對冲樓價上升風險。

建議金管局牽頭 港交所銀行協助

譚新強建議,港府可由金管局牽頭,與港交所(0388)、本港主要銀行及保險公司磋商,推出與本港樓價指數掛鈎的期貨產品。這樣的話,港人日後便可以像美國投資者一樣,以期貨對冲本土樓價上升或下跌的風險。

他又透露,自己曾在耶魯大學就讀,認識創辦Case-Shiller房產指數的耶魯經濟學教授Robert Shiller,相信這名諾貝爾得獎者亦很樂意分享在當地創立樓價指數期貨的經驗。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45

譚新強:「理財產品」必須嚴管

1 : GS(14)@2017-04-22 10:10:31

【明報專訊】上周在上海聽過一間集三個最熱門概念在一身的公司。創立人留學澳洲,業務是售賣澳洲乳牛理財產品,擔保每年10%回報,並且提供直播服務,讓客人隨時探訪自己擁有的乳牛!創意無限!想深一層,感覺問題多多。如客戶真的把牛買下來,就須承擔這頭牛「生老病死」的所有風險,回報保證從何而來呢?如果其實是貸款給養牛的農夫,那麼我想看到的是那位農夫的直播。我亦懷疑養牛的回報有沒有那麼高,如果有的話,輝山就不會咁大鑊!這「笑話」充分顯示理財產品已亂到一個必須整理的地步。

投資者信「剛兌」 形成道德風險

郭樹清回朝接管銀監就是為了防風險,收緊和協調金融監管。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全球經濟同步復蘇,正是主動處理影子銀行的好時機。我認為有三個不合理的情况,如能改善,將有助減輕系統性風險。

一、過去兩年,理財產品以30%急速增長,已達65萬億的驚人規模。影子銀行缺乏完善監管,但投資者仍天真地相信理財產品都有所謂「剛兌」,形成一個非常嚴重的道德風險。這些產品五花八門,有真有假,用短錢去投長債和缺乏流動性的項目,年期差異問題嚴重,有些還利用高槓桿來企圖提高回報。利率開始上升,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投資者可能根本不了解借錢給誰,只知是經某銀行、信託公司來買,到期如拿不回錢,就追究中介人,情况跟雷曼債類似。

二級市場規模必超「股權」類基金

理財產品在第一季仍增加了2萬億,但年化增長速度已下跌至約12%。銀監亦開始要求銀行用較全面的MPA框架來監管。隨著貨幣政策收緊,違約事件必增加,當(不是如果)剛兌給打破時,將見短暫的市場恐慌。但這是必經之路,投資者必須學懂承擔自己決定的風險,變得更加小心和成熟。希望資金逐漸流入一些優質的股票和債券基金。

二、已有一些較聰明的財富管理公司,為免「踩雷」,已減少銷售理財產品。但不幸他們仍儘量避免告訴客人投資必有風險和波動的真相,所以就推介大量的「股權」類產品。「股權」產品包括創投(VC)、私募(PE)、槓桿私有化(LBO)、海外房產投資等。這類投資風險高度集中,且完全缺乏流動性。銷售這類產品是掩耳盜鈴,為避按市值計價,假裝沒有波動,就可先穩收數年管理費。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VC和PE都是高風險投資,投資可以血本無歸。

在成熟的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產品規模遠比一級的大。以美國BlackRock和Blackstone兩間公司為例,BlackRock本是Blackstone旗下的二級市場部門,後來才分家。現在BlackRock已成為全球最大金融機構,管理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Blackstone亦是私募一哥,但資產只有約3000億。中國資管業未來也必按這正常化方向發展,二級市場的基金規模必遠超「股權」類基金。

逐步正常化 中港股回報勝理財產品

三、上述畸形現象的主要成因是資本市場發展得太慢,A股長期表現亦太差。風險和波動性都非常高,但回報反而跑輸債券和貸款,完全違反高風險、高回報的規律。從前股民人數太少,利益未必和國家利益一致,所以未有受到重視和保護。國企招股書都有詳細的風險披露,包括公司的首要任務未必是盡力幫股東賺錢,要先照顧員工、客戶、有更廣泛的社會責任。連阿里在上市時,馬雲都說過小股東利益放在第三位!

中證監主席劉士余已開始改變這惡劣企業文化。現在投資者人數(包括養老金)已達數億,利益跟整個社會非常一致,已受到重視。有效的第一步就是增加派息率,神華派特別息不會是唯一案例,其他國企都必跟隨。

我有信心A和港股的長期表現正逐步正常化,回報將高於借貸和理財產品。大量資金將流進正規的投資基金,到時影子銀行風險亦能大幅減低。(中環資產持有阿里巴巴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26&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8

譚新強﹕早到的Buy in May

1 : GS(14)@2017-04-29 22:55:47

【明報專訊】預測股市拐點,有如每年日本氣象局預測櫻花盛放的日期,有年早、有年遲;本州和九州的日子都不同。

3月我替火熱的全球股市潑冷水,建議大家早點放假,4月回來再做好研究,準備在5月法國大選後大舉入市。結果3月至4月中,美股和港股果然整固一輪,恒指跌至23,800點。但法國第一輪大選,溫和派馬克龍先下一城,力壓極右脫歐派的馬林勒龐,全球股市如釋重負。

既然牛市早到了10天,那麼會否跟櫻花一樣,沒幾天就很快凋零,又回到老生常談的「Sell in May,Go away」?從宏觀情况,和更重要的盈利來看,今年高位仍未出現,不用在5月就急着賣掉所有股票。但世事無絕對,先討論一下投資者仍需留意的地方。

先再分析一下法國大選。馬克龍畢竟年輕不夠老練,只贏了第一輪就已歡喜若狂,有人批評他的演說太像勝利宣言,事後更拉大隊去慶功,他真的不應掉以輕心。第一輪選舉結果仍非常不平凡,共和黨跟社會黨兩個傳統大黨都同時出局,勝出的兩位都是政治後進,代表民眾對現狀的不滿,所以民粹仍在。民調暫預期馬克龍在第二輪中能以近六成勝出,但勒龐仍沒放棄,辭去國民陣線領導,企圖變身成較獨立人士來迎戰。她勝出的概率仍然頗低,但因為歐洲股市已升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歐元已反彈了很多,兌美元1.1是重要阻力位。只要民調拉近一點,就已可是全球市場一個短期調整的好藉口。

法大選民調 環球股市短期調整藉口

美國那邊,特朗普團隊終在周三提出初步稅改計劃,股市反稍有回吐,可能因計劃缺乏細節,尤其沒有提到關稅,市場擔心誰來埋單。10年債息2.31厘仍很低,但已反彈了一點,美匯指數更低,只有98.9,但亦應快將反彈。

近日國內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熱;人生如戲,現實版的反腐防風險也愈演愈烈。不單止理財產品的剛兌正在打破(好事),連「四大危企」其中兩家都聽到非常不利的傳聞(第三家最近球隊大勝,老闆飲得杯落)。如果萬一這些公司出事,幾乎可算是中國版雷曼,對A股跟港股都有影響。但就算出事,公司都應能熬過去,愈早發生愈好,對長遠發展更好。

說了那麼多擔憂,為何仍看好?因為基本面估值和盈利增長才是投資的硬道理。歐股短期內可有回調,但比美股還有很大的折讓。法巴PB只有0.9倍,美國很多銀行都回升至1.2倍或以上。今周是美國業績的高峰期,復蘇勢頭不錯,昨天有最重要的3家科技龍頭,Google、Amazon和微軟,截稿時還未公布業績,但我有信心3家都能勝預期。

三星績佳大派糖 趁PE低買入

我的至愛三星的業績就更亮麗,一如我料,盈利表現最好的就是DRAM和NAND為主的半導體部門,另外就是第三張王牌OLED。手機業務也大有進步,正在賺錢。雖然暫決定不分拆成為Holdco 和Opco,但大派糖,改派季度股息,和更重要的取消高達12.9%和15.9%的Treasury普通跟優先股,等同額外回購大量股票!股價不斷創新高,我在等待的paradigm shift已開始,由被認為是周期性、過度競爭、低利潤、低估值的大宗商品公司,被重估為長期增長、高利潤、高估值、且近乎壟斷的科技龍頭。現在PE還只不到9倍,升五成或甚至翻一倍都不過分!

今年國內經濟穩定,趁機半主動出手處理理財產品、保險和其他的金融亂象,絕對是好事。但也是半被動,因為美國加速加息,下半年更將縮表,中國為免承受更大資金外流壓力,也必須收緊貨幣政策。一定會有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成為犧牲品,但能活下去的將變得更強!長遠更看好優質銀行如建行(0939)和招行(3968)。

內地整頓金融亂象 長遠看好建行招行

另外還有一則較低調但超重要,也是期待已久的新聞。國務院終決定較大幅度的減稅,取消13%級別的增值稅,統一到11%,估計每年減稅3800億元人民幣。10年下來就是差不多4萬億元!好的開始但仍不夠,希望再減,更需要的是鼓勵生育的免稅額和補貼。

總結一下,我的投資建議沒有改變,依然可以「Buy in May」。但這是一條健康的慢牛,可以耐心一點,未必需要馬上「All the way」!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招行、法巴、微軟、三星、亞馬遜、Google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86&issue=20170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776

譚新強﹕市場反應過敏 特朗普沒那麼快下台

1 : GS(14)@2017-05-19 05:20:44

【明報專訊】有一段時間沒討論美國政治了,最近特朗普政府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就再談一下。我不是美國人,但立場非常清楚,絕非特朗普支持者。不支持的原因不單是政見不同,是對他能力有很大疑問。

一如所料,特朗普上台後不斷亂說話,不停犯錯,醜聞不絕。對外,對中國、NAFTA、北約等立場反覆,已嚴重損害美國公信力。對內,白宮已嚴重分裂成女婿Kushner跟總策略師Bannon兩派,估計洩密是內鬥的結果。Kushner暫佔上風,但其家族財困可能很嚴重,跟安邦合作告吹後,上周他姐姐又來中國,打正特朗普旗號吸引投資移民,企圖為一個正虧錢的房產項目圈1.5億美元。

北京做完路演,給太多人抨擊為出賣白宮,又即時停止。如不缺錢,為什麼做得那麼難看?感覺上Kushner也可能會出事。

國人愛減稅 政策不難闖關

特朗普的醜聞愈來愈嚴重。最關鍵是他的競選團隊跟俄國在大選時的關係。上周特朗普炒掉FBI局長科米,科米不忿,就爆料特朗普曾要求他放過前國安顧問Flynn,如屬實,就可能構成可被彈劾的妨礙司法公正罪。迫不得矣,國會終於指派了德高望重的前FBI局長為特別檢察官「獨立」調查。這消息終於嚇到美股,周三標普大跌1.8%。

理論上這「俄國門」比前總統尼克遜的水門事件更嚴重。勾通外敵,可以算叛國。雖不知結果怎樣,但按照我在美國的多年經驗,現有三點觀察:

一、特別檢察官的調查將需很長時間,對特朗普的執政肯定有影響。稅改、基建都必定推遲,但不等如不能通過。誰不喜歡減稅?連民主黨都支持給予企業海外現金回流的稅務優惠。基建就幾乎是一個緊急的安全問題,很多橋樑、公路、機場等設施,已經比第三世界國家更差。

二、特朗普經常亂說話,反而有點好處,習慣後很多國民對他奇怪地寬容。二戰後美國人反蘇情緒曾非常高漲,但現在已不太仇視俄國。雖說特別檢察官是獨立的,但時代背景還是挺重要的。況且如單憑特朗普一句話就入罪,似乎有點兒戲。

沒有將選舉拉倒重來機制

三、最重要是美國的民主制度雖非常成熟,但還是未必承受得了俄國改變了大選結果的結論!連特朗普的最大仇家CNN,指控俄國干擾大選,跟特朗普團隊勾結,但每次報道都必補充一句,一切行動都沒有改變選舉的結果。為何可以那麼肯定?希拉里只輸了中西部幾個州,總共只7萬多票;很接近,根本不可能肯定干擾對結果沒有影響。關鍵是美國憲法雖完善,有彈劾機制,但絕對沒有拉倒選舉重來的制度!這一點非常重要,對這次所謂獨立調查必有影響。最後,萬一特朗普真的要下台,副總統Pence接任,美國人、外國跟市場的反應都很可能是正面的。

我老早說過持朗普的蜜月期來得早,也會結束得早。標普從他當選至今升了約11%,最快速就是他上台前的兩個多月。今年升市非常窄,10隻龍頭股如蘋果、亞馬遜等已佔了近半的標普升幅。

特朗普下台 可能有利股市

過去半年的升幅可分成3部分,約半是由於盈利從第四季恢復增長,這趨勢應能再維持致少一年;第二,可能2%來自外圍因素: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歐洲復蘇,民粹主義沒有席捲法國;剩下來的3%至4%才可歸功特朗普。請留意美匯指數和美10年債息都已差不多回到特朗普當選前的水平;這是另一個美股上升不是全因為特朗普的佐證。

今次美股調整 考驗港股

這次美股調整,正是對港股的一次考驗。昨天恒指才微跌150點,騰訊(0700)出完業績更再創新高。

阿里的業績也非常亮麗,收入增加60%,比預期好,盈利也增長45%,可能也很快就可再創新高。周三微博出業績後更升了25%,簡直有點「瘋牛」的感覺!

上周我才投訴港股升得太快,希望有點壞消息降降溫,想不到那麼快就「求仁得仁」。但「俄國門」也只是可攀的憂慮之牆的一塊磚頭,很快就能爬過去了!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阿里、蘋果、亞馬遜、微博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85&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53

譚新強﹕市場向穆迪中指敬禮 但勿豎太高

1 : GS(14)@2017-05-26 23:49:09

【明報專訊】周三穆迪突然連環降低中國大陸和香港信貸評級。大陸降級是1989年以來第一次。市場反應?可說是豎起巨型中指敬禮!昨天恒指升200點,上證指數單日轉向,收市升1.4%,離岸人民幣(CNH)更大升0.3%。本應最受影響的美元企債都很穩定,欠債最多的內房股更飈升得最厲害。

今年內資與外資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對調。內資擔心監管太嚴,令A股低迷;重災區是債,10年債息由年初3厘急升至3.65厘;5年債更因理財產品拆倉的技術因素,從2.83厘飈升至3.64厘,孳息曲線更曾呈現倒掛。

內外資對中國經濟看法對調

大部分外資反把這杯中國水看成半滿,認為控制信貸增長和縮小理財產品是好事。再加上聰明北水不斷流入估值便宜的港股,恒指已逐漸逼近我25,000至26,000點目標的上限。

我有很多內地來港多年的基金界好朋友。前年A股大牛市時,有點失落,香港市場被忽略,焦點都在內地,但從去年起港股開始跑贏A股,今年更領先全球,終於吐氣揚眉了!感情上我一樣興奮,但理智上我們必須保持冷靜。長期港股仍是健康的慢牛,但短期內,這頭牛似乎已變得有點跋囂。小心價值「投資」變成價值「投機」。

穆迪降級真的落後?A股能否加入MSCI真的不重要?美國加息、縮表對中國經濟真的一點影響都沒有?

華盛頓聯儲局的花園,有隻色彩繽紛的小蝴蝶,正懶散地、緩慢地拍着它輕盈的翼;我在地球另一邊,屏息着、手心冒着汗,靜觀全球不知道哪一個市場將捲起千尺浪!

小心美國上演汽車「次按危機」

周一美國福特汽車突然把CEO Mark Fields 炒掉,在他的3年任內,股價跌了近四成。為了催谷短期業績,福特亂用超低息貸款來吸引客人買車,弄到自己的負債權益比率都升至490%的誇張水平。很多人預期在此加息周期,將見汽車次按危機。

上周四巴西股市暴跌了8.8%,貨幣Real更急跌了7.5%,表面原因是政壇再現貪腐醜聞。有錄音證據總統Temer鼓勵JBS董事長Batista去賄賂多名政客,藉此借公款去支持發展。誰是JBS?它就是臭名遠播,全球最大的肉食公司;早前被揭露把黑心豬肉出口到香港和內地。它的槓桿高達236%,本打算去美國上市,但因過期肉醜聞而泡湯。息口又開始上升,資金壓力變得更大,迫着使出賄賂政客之下策。詭計不逞,老闆反身陷牢獄。

內地殼股爆煲 恐陸續有來

亞洲也愈來愈多企業出事,如新加坡掛牌,總部在香港,由英國人Richard Elman創立的老牌商品交易商Noble。煤炭交易虧了1.3億美元(亦有人懷疑造假),負債權益比率高達113%,股價跌了85%,債跌到4毫,已近末路。印度首富家族Ambani跟香港富豪家庭一樣,做事未必很認真,但爭產就挺落力。

大哥Mukesh的Reliance Geo掀起移動電話價格戰,弟弟Anil的Reliance Com槓桿高達120%,無力迎戰,股價大跌三成,債亦一度跌至6毫,後有反彈。債是有值博率的,因高堂尚在,有助平息此煮豆燃豆之爭(故事似曾相識?)。

回到中國,曾叱吒風雲的樂視已深陷財困,傳聞拖欠供應商150億元人民幣,老闆賈躍亭辭任總經理一職,股票質押被追債,更從上月已停牌。融創(1918)的孫宏斌入了股,現在不知是主動還是被迫去接這爛攤子,替他擔心。香港方面,妖股輝山(6863)已是陳年歷史,一如所料,數十隻殼股已爆煲,陸續有來。連有實際業務的公司如瑞聲(2018)、通達(0698)都被狙擊。瑞聲可能有把利潤率「馬殺雞」了一下,但不致完全造假,通達更只不過少了幾張訂單。

「危企」槓桿可高達10倍

我較擔心的仍是那些槓桿高達5至10倍以上的巨型「危企」。有些龍頭內房危企近日更獲大行升級至買入,股價亦真的升了不少,祗能寫個服字,這些錢我賺不了。美國加息、縮表,中國嚴控金融風險。貨幣潮水已在退,好公司的泳褲穿得很整齊,股價堅挺;槓杆過高的不良企業,光着的屁股已陸續浮出水面……

(中環資產持有福特及瑞聲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84&issue=201705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