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譚新強:「理財產品」必須嚴管

1 : GS(14)@2017-04-22 10:10:31

【明報專訊】上周在上海聽過一間集三個最熱門概念在一身的公司。創立人留學澳洲,業務是售賣澳洲乳牛理財產品,擔保每年10%回報,並且提供直播服務,讓客人隨時探訪自己擁有的乳牛!創意無限!想深一層,感覺問題多多。如客戶真的把牛買下來,就須承擔這頭牛「生老病死」的所有風險,回報保證從何而來呢?如果其實是貸款給養牛的農夫,那麼我想看到的是那位農夫的直播。我亦懷疑養牛的回報有沒有那麼高,如果有的話,輝山就不會咁大鑊!這「笑話」充分顯示理財產品已亂到一個必須整理的地步。

投資者信「剛兌」 形成道德風險

郭樹清回朝接管銀監就是為了防風險,收緊和協調金融監管。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全球經濟同步復蘇,正是主動處理影子銀行的好時機。我認為有三個不合理的情况,如能改善,將有助減輕系統性風險。

一、過去兩年,理財產品以30%急速增長,已達65萬億的驚人規模。影子銀行缺乏完善監管,但投資者仍天真地相信理財產品都有所謂「剛兌」,形成一個非常嚴重的道德風險。這些產品五花八門,有真有假,用短錢去投長債和缺乏流動性的項目,年期差異問題嚴重,有些還利用高槓桿來企圖提高回報。利率開始上升,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投資者可能根本不了解借錢給誰,只知是經某銀行、信託公司來買,到期如拿不回錢,就追究中介人,情况跟雷曼債類似。

二級市場規模必超「股權」類基金

理財產品在第一季仍增加了2萬億,但年化增長速度已下跌至約12%。銀監亦開始要求銀行用較全面的MPA框架來監管。隨著貨幣政策收緊,違約事件必增加,當(不是如果)剛兌給打破時,將見短暫的市場恐慌。但這是必經之路,投資者必須學懂承擔自己決定的風險,變得更加小心和成熟。希望資金逐漸流入一些優質的股票和債券基金。

二、已有一些較聰明的財富管理公司,為免「踩雷」,已減少銷售理財產品。但不幸他們仍儘量避免告訴客人投資必有風險和波動的真相,所以就推介大量的「股權」類產品。「股權」產品包括創投(VC)、私募(PE)、槓桿私有化(LBO)、海外房產投資等。這類投資風險高度集中,且完全缺乏流動性。銷售這類產品是掩耳盜鈴,為避按市值計價,假裝沒有波動,就可先穩收數年管理費。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VC和PE都是高風險投資,投資可以血本無歸。

在成熟的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產品規模遠比一級的大。以美國BlackRock和Blackstone兩間公司為例,BlackRock本是Blackstone旗下的二級市場部門,後來才分家。現在BlackRock已成為全球最大金融機構,管理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Blackstone亦是私募一哥,但資產只有約3000億。中國資管業未來也必按這正常化方向發展,二級市場的基金規模必遠超「股權」類基金。

逐步正常化 中港股回報勝理財產品

三、上述畸形現象的主要成因是資本市場發展得太慢,A股長期表現亦太差。風險和波動性都非常高,但回報反而跑輸債券和貸款,完全違反高風險、高回報的規律。從前股民人數太少,利益未必和國家利益一致,所以未有受到重視和保護。國企招股書都有詳細的風險披露,包括公司的首要任務未必是盡力幫股東賺錢,要先照顧員工、客戶、有更廣泛的社會責任。連阿里在上市時,馬雲都說過小股東利益放在第三位!

中證監主席劉士余已開始改變這惡劣企業文化。現在投資者人數(包括養老金)已達數億,利益跟整個社會非常一致,已受到重視。有效的第一步就是增加派息率,神華派特別息不會是唯一案例,其他國企都必跟隨。

我有信心A和港股的長期表現正逐步正常化,回報將高於借貸和理財產品。大量資金將流進正規的投資基金,到時影子銀行風險亦能大幅減低。(中環資產持有阿里巴巴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26&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