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陈晓:“国美不姓‘黄’”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72668&time=2010-08-21&cl=115&page=all

“国美怎么可能变成我的公司呢?这个公司根本就不该有姓氏”

《新世纪》周刊 记者 王姗姗 于宁

 

  两周以来,在大股东黄光裕发起夺回控制权的争夺后,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便背上了“小人”甚至“汉奸”等等骂名,他是否有意图谋国美的控制权?在引资中是否欺骗了黄光裕?他如何与管理层度过这一艰难时刻?是什么动力支撑他走到现在?如果他和黄光裕面对面,将是如何场景?

  面对记者的诸多提问,8月20日下午,陈晓第一次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地点就在鹏润大厦18层办公室。

  一问一答间,陈晓显得平静,但说到种种责难,一向以“理性”自诩的他亦难免情绪波动,碍于中期业务发布以及即将召开但尚未确定日期的特别股东大会,他没有说出来的话还有太多。

  财新-《新世纪》:现在对你和国美都是一个很艰难的时刻?压力大吗?

  陈晓:媒体说我和他争权夺利,控制公司,我是一个小股东,国美怎么可能变成我的公司呢?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公司根本就不该有姓氏。

  财新-《新世纪》:2008年11月黄光裕被突然带走,管理层如何从“只负责执行”逐步转变成“集体决策层”?

  陈晓:公司的危机实际上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已有先兆。

  后来黄光裕被带走,我就变成董事局代理主席。当时公司面临重大危机,52亿港元的可转债很可能触发提前赎回,而公司根本没有钱。

  几乎所有银行贷款全部停止,有些要求我们提前还款,大部分账户被冻结。供应商也要求缩短账期,最极端的时候要求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段时间不堪回首,公司可能顷刻间就没了。这时,管理层承担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大家自发地没日没夜地和银行、供货商沟通,对外强调公司和黄光裕是两回事,就想如何度过这个危机,连明天都不敢想。

  这个过程很漫长,从2008年11月底,一直延续到第二年3月。那时曾以我个人无限责任提供担保做抵押贷款,最高时贷了一二十亿。现在这些行为都变成阴谋和笑话了。

  财新-《新世纪》:当时引资的需要、方案选择,黄光裕参与意见了吗?

  陈晓:那个时点上,我们不需要征求他意见,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征求他了。公司不行了,必须融资。2009年3月前,我们想过很多办法,但那时全世界都没钱。国美的股价一直低于同类公司,资本市场对这种情况有一个名词叫“黄光裕折让”。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融资时,能谈什么条件?

  财新-《新世纪》:当时机构投资者认为摊薄到多少才有安全感?

  陈晓: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摊薄大股东股权。黄光裕说:“是谁不重要,但不能被摊薄到30%以下。”而机构说,“必须摊薄到30%以下,我们才可以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财新-《新世纪》:同意这个条件的,只有贝恩?

  陈晓:对。它同意,但有很多附加条件,“我可以股权少一点,但我对公司治理、透明度有要求,我参与董事会”,所以他们要求在董事会至少要有三名董事。

  财新-《新世纪》:为什么在贝恩融资后三个月又第二次发债融资16亿港元?

  陈晓:我们第一次融资不够,因为不能摊薄大股东到30%以下。实现两轮融资,后一轮融资就会好很多。因为第一轮融资之后,让别人知道你公司死不了,我谈判的筹码就多了。第二轮发债融资的转股价是2.84港元,第一轮只有1.06港元。

  财新-《新世纪》:黄光裕知不知道融资的具体条款?

  陈晓:我怎么告知?我没法和他自由交流呀。具体的条款不可能让他知道,我们的司法体系不允许一大堆文件拿去让他看,就写个条子告诉他有这件事情发生了。

  财新-《新世纪》:后来发行可转债时征求黄意见了吗?

  陈晓: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是必须还的钱,52亿港元还没解决掉。前面发债是给市场信号,说明公司不会倒。分两步融资比一次性做好很多,因为第二次融资的价格比较高。

  财新-《新世纪》:永乐被国美收购的时候,你为什么留下来做国美总裁?

  陈晓:是黄光裕希望我做这个总裁的。我把永乐卖给他,作为新公司的股东,我希望我的投资回报可以更多。今天这个状态,从股东角度来讲,这么折腾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客观上我们给竞争对手很多机会。

  财新-《新世纪》:你怎么评价黄光裕这个人?又怎么来看自己的优缺点?

  陈晓:执着。他认为该坚持的,他一定坚持。我自己,没什么优点。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理性。太理性有时候挺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7

用「不姓王」的董事長建立專業經理人制度 陳寶郎是救火隊長還是過渡人選?


2011-9-29  TWM




九月十五日,前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將正式上任,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在中油四十幾年的他,轉任台塑化後要怎麼做?強調要讓專業經理人治 理的台塑是力挺陳寶郎,還是把他當成過渡董事長?

撰文‧方沛晶

內定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在九月十一日接受︽今周刊︾專訪,他笑說要好好把握最後幾天「退休老頭子」生活,趁著中秋假期在高雄與家人團聚,這幾天他忙著和老 朋友喝茶、敘舊,還抽空做身體檢查,因為之後,不要說陪家人,他可能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陳寶郎向本刊證實,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已辭去經濟部工業局「麥寮工業園區工安監督專案小組」委員,並將在台塑化九月十五日臨時董事會通過任命案之後馬上上 任。陳寶郎透露,「這個天人交戰的決定,其實是上星期一(九月五日)在合歡山主峰頂確定的。」關鍵電話 改變下半場人生八月下旬,陳寶郎接到台塑集團邀請他擔任台塑化董事長一職,在中油工作超過四十年,他第一個反應是「我年紀大了,又不缺錢,幹麼這麼累?」 原本打算回絕的他,最後會答應,其實和國光石化喊卡有關。

「五月底,國光石化小組解散後,我就過著每天爬山、喝茶的愜意生活,只不過看到新聞上的台塑工安事件,還是會在心裡喊:﹃加油啊!﹄因為台灣石化業只剩你 一家了。」陳寶郎不諱言國光石化叫停是政府一大錯誤,因為石化業和工業的關聯性最高,影響數十萬人的未來生計。

懷著未竟的遺憾退休,陳寶郎原本想過含飴弄孫的生活,然而台塑高層的一通電話,改變他的人生計畫。「為了這通電話,我思考好幾天,最後決定不想,去爬 山!」陳寶郎和友人走了一趟合歡山,在三四一七公尺的合歡山主峰上,看著壯闊的山嵐、蓊鬱的翠林,想到自己一輩子奉獻給台灣石化業,如果麥寮垮了,台灣石 化業就真的完了!

此時,他才決定接受台塑化邀請,接下整頓六輕這個燙手山芋,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

處理抗爭 自有一套手法自述「還懷著三分理想」的陳寶郎,台南農家子弟出身,原本計畫退伍後要到台塑工作,卻因為陪同海軍官校同袍應試而考進中油高雄廠。後來雖然也 考取台塑,但因任職中油未滿半年,若要離職須繳回薪資,家境不好的他只好留下,而這一留,就是大半輩子。

從最基層的工廠操作員開始做起,光是試爐,陳寶郎就從一輕參與到四輕,包括設備、建廠、企畫、公關,歷經中油十六個單位與職位,最後從總經理一職退休,在 石化業的資歷相當完整。

為人親和是他一路「官運亨通」的主因。陳寶郎是高廠第一任工業關係室主任,專門處理最棘手的「反五輕」抗爭,當時後勁地區有七個不同派系,誰都不服誰,面 對一群人叫罵、拍桌,陳寶郎不但不能生氣,還要耐心溝通。這些歷練也讓他和一般「石化人」很不一樣,懂得把艱澀的業內用語,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對外溝通。

「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生氣才是大學問。」陳寶郎說,自己的個性其實是外柔內剛,而且在工作上很好強。例如他當中油副總經理時,就開始徹底研究主要競爭對 手︱︱ 台塑化的成功之道,列出所有數據比較,發現中油進口原油,有三二%都煉成利潤極低的燃料油,但台塑化卻主要生產高利潤的汽、柴油,於是他力主蓋新廠、淘汰 舊廠,讓燃料油煉製從三二%掉到一○%,提高中油的毛利率。

○四年,中油單月油品虧損超過五十一億元的艱困時刻,陳寶郎接掌了總經理一職。為了和擁有完整上中下游供應鏈的台塑抗衡,他設計出一套整合計畫,地點就在 離麥寮不遠的雲林台西鄉。當時陳寶郎帶一位祕書,兩人開始招商,結果有高達一二七家公司申請要加入計畫,這也就是後來成立的國光石化。

重披戰袍 擬定「治火」三部曲如今,不甘國光石化喊停,陳寶郎不服輸地重披戰袍,還未到職,他心中早已擬定一套「治火」三部曲,一要將硬體設備全面檢修,二要補強員 工工安文化,三要改善管理制度,「尤其硬體設備,我發現台塑的確因經驗不足而有疏失。」以七月三十日的第七次大火為例,他認為關鍵不在鋼材,而在硬體設計 不良。

不過,改善計畫是一回事,能否施展拳腳又是另一回事,在明年台塑化董監改選的情況下,陳寶郎是否只是「過渡」人選?王家人對這位「外姓」董事長的支持度又 有多大?

尤其近期台塑化將包括原油、液化石油氣(LPG)、煤炭等,一年高達兩百億美元的原物料採購權,移轉到台塑集團總管理處,加上去年才劃歸給台塑化督導的台 塑海運及台塑貨運,原本都由前董事長王文潮直接管理,現在也傳出將劃給台化,或有一說將獨立營運,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削減」陳寶郎的管轄權。

針對此事,陳寶郎哈哈笑說,「台塑怕我誤會,特別打電話來解釋一個小時。」他說,台塑集團採購業務原本就是由總管理處負責,其他三寶循此制度行之有年,而 台塑化則是考量原油、煤炭及天然氣等行情波動較大,因此自行處理。

今年初,為了制度一貫性,台塑集團評估將台塑化原料採購權回歸總管理處,不過執行時間正好遇上工安事件,才會讓人有所疑慮。「這個決策我可以理解,原油就 是死豬價,誰買也差不了多少,中油也一樣,十幾年前是總供應處集權採購,後來怕大家有大鍋飯心態,又分權到各事業部,去年三月又回歸貿易處,這都是整體考 量!」陳寶郎強調,「自己都快七十歲了,而且人什麼教都可以信,就是不要信計較。」他不去想權力是否被削減,或還能做多久,只是捨不得四十年的產業經驗隨 著他退休而消失。不管六輕工安改造是否在他手上完成,他對社會、對自己都交代得過去。

陳寶郎

出生:1943年

現任:9/15後接任台塑化董事長經歷:中油總經理、中美和石油

董事長、國光石化董事長

學歷:成大化工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5

【立言】公積金不姓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47

有關部門通過媒體放風乎?媒體造個大新聞乎?2016年8月20日,《華夏時報》一篇報道《不差錢的公積金如何花》引爆了輿論。這是真的嗎?因為住房公積金不差錢,所以擬用來補充越來越差錢的養老金?

北師大學者李實在報道中說:“社會保險基金的壓力非常大。其中,基礎養老金的支出壓力將會隨著老齡化的進程越來越大。除了通過延遲退休年齡進行緩解外,擴大資金渠道也很重要。不過,不管是針對個人還是企業,目前的繳費比例都已經很高。因此,將住房公積金向養老金轉化是一個不錯的思路。”報道還引了若幹“業內人士”的話,都是不具名的,都是為“優化使用公積金”背書的。但除此之外,並無官方渠道的印證與確認。

社保基金確有越來越吃緊的趨勢。就以養老這一塊為例。根據財政部“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情況”,2015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4308.84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19556.67億元,財政補貼3671.2億元;支出22581.54億元。如果只算保險費收入,2015年當期收不抵支3000多億。

如果養老與醫療保險小賬戶、大統籌的模式不變,那解決方法無非以下幾種。一、延遲退休。讓工作者多繳幾年社保,少領幾年退休金。這一招已箭在弦上。二、提高個人與單位的繳費費率。在經濟下行的局勢下,這一招暫不可行,目前的基調是“階段性降低繳費費率”。三、從其他地方找錢。根據8月20日《華夏時報》報道《國資劃轉社保3年兩步走》,一份名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的文件初稿已由財政部牽頭擬定。這是解決養老金缺口的主流思路。但把主意打到公積金身上,妥當嗎?可行嗎?

為此必須理解住房公積金的性質。與這個名詞字面給人的印象相反,公積金其實不姓公。中國的住房公積金是純個人賬戶性質,以個人與單位名義的繳費統一進入個人賬戶,買房後個人可以提取。這一套制度學的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

中央公積金制度是世界的一股清流,與寅吃卯糧的現收現支型社保構成了顯明的對比。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以個人與單位名義的繳費統一進入個人賬戶。目前,中央公積金分為四個賬戶:普通賬戶、專門賬戶、保健儲蓄賬戶及退休賬戶。這是一個涵蓋養老、醫療與住房等個人一生大宗消費在內的自我保障與家庭保障計劃,本質上是強制個人自負其責的長期儲蓄。

中國在1990年代社保改革時,借鑒了新加坡的社保制度。住房公積金是完全借鑒,搞的是純個人賬戶,甚至連“公積金”這個名詞都是借用的;養老與醫療保險是部分借鑒,搞的是小賬戶、大統籌。個人賬戶的意思是個人強制儲蓄,里面的錢是有主的,產權屬於賬戶的主人,和你自己的私人賬戶是一個性質。這是不容混淆的基本是非。

先把結論撂在這里:用公積金補充退休金缺口,既不公道,也不可行,但讓公積金用途多樣化,用於個人補充醫療費用與養老金之不足,既是正當的,也是必要的。此話怎講?

目前的養老社保是小賬戶、大統籌。大統籌的意思是現收現支,工作者繳納的社保被直接拿來給退休者發養老金,本質上是有利於退休者、老年人與上一代的代際財富再分配。這一模式有壓制生育率的內生特性。翻成大白話就是,有別人與別人家的孩子來替自己養老,我還有必要費心費力含辛茹苦養孩子嗎?所以連這一模式的發明國德國也搞延遲退休了。

用公積金補充退休金缺口,就是把屬於私人財產的錢充公,進入社會統籌。這種主張是給國家挖大坑。根據立法法,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項包括:“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等。把公積金納入社會統籌,無論理解為征收,還是理解為稅收,都必須通過人大立法。部門規章是無權更變公積金的權屬的。

更重要的是,把公積金納入社會統籌,是變相提高了養老社保的繳費費率,加大了逆向代際財富再分配的力度,加重了工作者、年輕人與下一代的財務負擔,是在吞噬國家的未來。

不過,一些地方探索擴大公積金的使用範圍,那是合適的,對公積金賬戶的主人是有利的。如深圳等地規定個人身患重疾,可提取公積金來支付醫療費用。如果你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不敷使用,那一次性或定期提取自己名下的公積金補充個人養老金之不足,也同樣合理。這相當於把你的公積金賬戶變成了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賬戶,更能物盡其用,善哉善哉。

從全世界範圍看,現收現支型社保是史無前例的社會試驗。采取這一社保模式的國家,沒有一個敢拍著胸脯說自己是成功的,幾乎都在拆東墻補西墻地勉力維持。中國的養老與醫療保險都是小賬戶、大統籌,未來大致有三個方向可走:一是向全統籌轉,變成純現收現支;二是向個人賬戶轉,變成純個人賬戶;三是轉為名義個人賬戶(財長樓繼偉心水),該模式在支付上模仿個人賬戶,但在融資上與現收現支是一樣。這個選擇非常重要,事關國運盛衰,千萬不能行差踏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