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風西漸” 美妝界加速更新換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863.html

東方人的面孔不斷出現在歐美大品牌的宣傳照上。而這些廣告並不是只針對亞洲市場,事實上是不少東方的品牌打進了歐美市場,所以如果你在法國的老佛爺百貨里看到too cool for school也不要吃驚。

“現在,你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絲芙蘭里會看到有很多紙質面膜,當然還有氣墊式的粉底。歐美人原來不用紙質面膜,現在卻成為了時尚。這都是東方傳過來的。”利妍公司總裁雷文傑稱。這家公司隸屬利豐旗下。對於消費市場來說,利妍的名字有些陌生,因其本身並不對零售市場輸出品牌,主要是與知名的品牌商合作。換而言之,利妍是一家化妝品品牌零售商提供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其業務涵蓋香水、護膚品、彩妝、數字銷售點管理系統(POS)展示與美容儀器產品等領域。

雷文傑註意到了東方對西方的影響,但他覺得很正常:“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美容趨勢,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都是西方在向東方輸出品牌,但90年代之後,東方開始反過來向西方輸出文化。”

他所說的上述兩款產品算是“東風西漸”的典型代表。最先推出氣墊粉底的是韓國最大的美妝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這家公司憑借上述“爆款”已經成為行業內最受矚目的公司之一。當年,愛茉莉讓旗下13個品牌都推出了氣墊類產品。其中,最成功的也許要數蘭芝。截止2015年12月,蘭芝的氣墊BB霜,銷量突破940萬個,堆積起來相當於2632座63大廈(一座位於韓國首爾永登浦區汝矣島的摩天大廈)的高度。基於此,許多歐美品牌看到商機,紛紛緊跟潮流推出氣墊底妝,例如Lancome、Bobbi Brown等。

發展迅猛的亞洲品牌(主要是韓國品牌)正在讓那些老牌的歐美大牌感到壓力巨大。推動前者銷量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快速更新,這也讓那些老牌的歐美品牌汗顏。後者過去很多年里,都靠一個王牌單品銷售,但如今這一招不管用了。

“雖然你的牌子很知名,但年輕人想要外包裝更有個性、顏色更加鮮艷的產品。”利妍化妝品成品部總經理張雲燕向第一財經記者展示一個Guerlain的粉盒。按照她的說法,這個粉盒在那時已經“賣不動了”,客戶想要改變來吸引年輕的、新的顧客,但品牌商不想要改變粉盒的外形。因為那是一個經典產品。老牌的公司觀念總是很難改變。於是,利妍僅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在粉盒的外部做了一個矽膠套,但有六、七種明亮的色彩,“那年,這款粉盒大賣”。

在利妍的客戶名單上,幾乎覆蓋了市面上所有頂級知名的美妝品牌諸如Givenchy、Sisley、Guerlain、Chanel、CD。“我們的客戶中歐美品牌占到了80%。”雷文傑承認,相對於一些亞洲的品牌,歐美老牌的更新速度會比較慢,但如今這些公司也意識到處於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創新速度。而作為供應商,利妍則需要研發無數的新產品,更新升級換代,跟上創新的速度,從而提供給它的客戶更多的方案和選擇。“五年前,研發出來一個新產品,也許生命周期有一年半,但現在三個月就會有類似的產品出來。”

相對於全球的美妝市場,中國的潛力巨大。根據歐睿訊息諮詢有限公司的預測,2016年~2019年,中國內地整體護膚品及化妝品市場的零售額平均將按年增長12.8%,比全球的6%要高。預計到2019年,中國內地護膚品及化妝品市場的零售額將達2870億元。

在這個市場,品牌商的競爭無疑會更加激烈,不斷有新興品牌冒出來。不過,對於利妍這樣的供應商也許會是個好消息,現在,他們試圖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提供給對方技術和產品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107

沖出亞洲 資生堂全資收購美國中高端美妝品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914.html

日本最大的美妝公司資生堂今日確認旗下美國公司Shiseido Americas Corporation全資收購美國高級化妝品Gurwitch Products的全部股份一事。據悉,這一協議與上周末與Gurwitch Products的母公司Alticor Inc.簽訂。借此,資生堂集團也將取得Gurwitch公司所擁有Laura Mercier和RéVive。但資生堂拒並未對外透露具體收購的價格。

相對於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較為知名的化妝品品牌,Laura Mercier和RéVive在國內的名氣並不算大,但在歐美市場倒是頗有口碑。公開資料顯示,Laura Mercier是彩妝師Laura Mercier在1996年創立的同名化妝品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底妝產品是它家最有名的產品之一。不少名人都是 Laura Mercier品牌的擁躉,比如《欲望都市》中的Sarah Jessica Parker,樂壇天後Mariah Carey。而RéVive則更加小眾。這個品牌是美國整形外科方面的醫學博士Dr.Gregory BaysBrown創立的品牌,以促進傷疤快速愈合的表皮生長元素EGF為核心,主打修複的護膚功效。外界因為它高昂的售價將其歸類到“貴婦級產品”中。目前Laura Mercier一年的總銷售額可以達到1.6億美元,ReVive銷售總額為1500萬美元左右。

對於已在日本本土以及亞洲市場深耕多年的資生堂來說,如今面對激烈競爭要想擴大集團在世界其它地區的影響力,收購鮮有的有潛力的品牌無疑是上上之選。

資生堂美國總部今日發表聲明稱,通過把在高級化妝品市場具有巨大影響力的Laura Mercier和高級護膚品品牌RéVive納入麾下,公司將在進一步加強資生堂集團內品牌組合的同時,擴大與高級化妝品市場消費群體接觸的機會,進而獲取更大的發展機會,確立穩固的市場地位。資生堂表示,未來還將通過共享美國區域總部所擁有的基礎設施和資源,提高品牌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目前來看,這樣的並購對雙方都有益處。對於Laura Mercier和RéVive而言,加入資生堂後,它們將可以充分利用後者所擁有的強大的全球平臺,加速在高潛力市場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在包括美國、亞洲在內的全球市場上獲取更多的機會。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上述兩個品牌已有中國的網上商城店,但記者今日向資生堂方面確認時得到的回複是目前這兩個品牌並未進入中國內地,僅在香港有設有專櫃。另外,因為後續還需一些必要的手續,上述兩個品牌預計將於2016年第三季度完成並購後才能正式並入資生堂美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60

“小眾”高端化妝品逆襲 你願花更多錢選購美妝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716.html

美妝品牌Clé de Peau Beauté肌膚之鑰最近(下稱“CPB”)在上海和平飯店策劃了一場長達10天的展覽。乍一看是畫展,其實是嵌入了品牌元素。這個資生堂旗下頂級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十五年了。此前一直有些不溫不火,鮮少有聲勢浩大的營銷。大多數時候,動輒四位數一瓶的定價讓這個名稱只在小範圍傳播。

十五年來,除了在2015年一下子開出5個專櫃外,至今CPB在中國總共也只有40個專櫃。因為定位在“名媛”、“貴婦”,外加上日本企業生性謹慎,在拓展市場上,CPB格外“小心”。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藤原憲太郎表示,CPB以前發展得比較平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投資力度不夠大。“高端品牌不是一下子擴張店鋪是有它的理由的。我們需要傳達品牌獨有的價值理念,需要確保每一家店鋪都有高質量和高品質的服務,我們才會進行下一輪的發展和推進。”

但現在卻有些不一樣了。“CPB這個品牌從去年開始有60%的增長。”藤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歸結原因,他覺得依舊是品質。“關於CPB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的理由我們做了調查。首先基於產品自身的高品質,受到消費者喜愛,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還有一個原因則是,近來中國旅遊客跑去日本爆買的現場促使不少日本企業的銷量大增。

不止CPB一家。寶潔旗下的SK-II這兩年的業績也是節節攀高。在過去的五年里,這個品牌每年的銷售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為了吸引更多眼球,SK-II在廣告營銷上不遺余力地制造各種話題,代言人也找到了當紅的男明星。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風頭強勁的韓國品牌如雪花秀、後。在韓國的各大免稅店里,這兩個品牌也是人們爆買的對象,為所屬的母公司貢獻了不少的業績。

如今人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來選購美妝嗎?先來看看相關調研。

英國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美容與個人護理行業的高端品牌增長勢頭驚人,以6%的增長率首次超過大眾品牌的增速,銷售額高達近1000億美元。這一高端市場的增長主要由彩妝、香水和護膚品驅動。在亞太地區,盡管大眾護膚品(增幅為6%)比高端護膚品(增幅為4.4%)的銷售增長要高,但前者本身與2014年相比已開始放緩——2014年分別為7.5%和4.2%。這意味著高端護膚品市場未來更有發展潛力。

天貓美妝總經理古邁看好目前高端美妝的發展,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線上來看,大眾美妝每年的增長平均在30%左右,而高端的業務平均可以達到50%左右,且這一趨勢只增不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平臺的傳播使那些原來定位高端,知名度不那麽廣泛的“小眾”品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註。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的美容博主替代了那些傳統的時尚雜誌,開始以親身示範來推薦這些產品。“那些用過的人給我們在網上做了良好的口碑宣傳。”藤原說。

這一趨勢讓那些國際大牌願意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比如雅詩蘭黛旗下最貴的品牌是海藍之謎,線下客單價約為5500元以上。根據此前阿里公布的一份資料,其高端會員APPAS用戶在海藍之謎上線後一年內為這個品牌貢獻了2000多萬的銷售額。高端用戶消費力由此可見一斑。

據透露,在7月初,CPB的天貓旗艦店就會正式上線,而在這之前的兩周,相關的新品已經開始做預售。

“正如廣告業一樣,現在的化妝品行業渠道多了起來,互聯網是其中之一,對我們而言是好事情。”SK-II全球總裁馬庫斯·斯特羅貝爾(Markus Strobel)認為。

藤原也持相同的態度。他認為,線上的開店並不會影響CPB未來在線下的店鋪步伐。“在線上開店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想打造我們的品牌,同時天貓有更多吸引消費者的網絡優勢,我們可以互相協助共同打造一個和消費者交流的平臺,並且精準定位我們需要的消費群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95

國產美妝遭遇危機 日韓是如何抓住中國美妝風口的?

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美妝一枝獨秀。在阿里巴巴的線上電商消費中,女性消費貢獻占據75%,其中在美妝市場女性消費貢獻超過83%。所謂女人的錢最好賺,而其中美妝尤甚。2015年中國美妝產品的零售交易規模達到了4846億元,年增長率約為20%,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值高出近10個百分點,成為快速消費品行業的風口。

然而想站在這一風口的不只是中國美妝品牌,“韓日美妝品牌增長也非常迅速,且它們的拉新能力強大,正在搶奪中國美妝品牌的固有客戶,這實際上給眾多國產品牌敲響了警鐘。” 在“數據電商大講堂”上,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高級數據分析師李雪峰強調。

《2016 美妝行業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美妝品牌市場占比約50%,其次是歐美、日韓等品牌。但從新顧客人數占比和增長速度而言,日韓品牌增幅遠高於中國,更為值得註意的是,日韓品牌搶奪的顧客中有近40%是原來購買國產品牌的消費者。

“國產美妝品牌留存顧客的能力在減弱,雖然超過一半的國產品牌消費者會留存到下年繼續購買國產品牌產品,但從趨勢來看,留存顧客的比例在下降。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國產品牌失勢明顯。”李雪峰表示。

日韓品牌何以站在風口?

日韓品牌增長迅猛自有其道理。首先,日韓品牌較好地把握住了近年美妝的消費趨勢:人群細分化和功能細分化,當產品出現新趨勢的時候,會帶動一些新興品牌的增長。其次,日韓品牌具有較強的品牌號召力。此外,日韓品牌註重完善運營策略,特別是線上運營,積極拓展線上渠道,從2012年開始就有非常多的品牌入駐天貓旗艦店。

日本品牌不僅銷售能力很強,還搶奪其他品牌的客源,從其他品牌轉入的顧客占有很大比重。李雪峰表示:“國產品牌是其新增顧客的主要來源,年齡層較低的顧客更多轉去購買日本品牌,從地區來看,一二線地區的顧客,他們可能會轉出購買日本品牌,而三四線的顧客傾向於購買韓國品牌。”

韓國品牌註重產品創新叠代,無論是彩妝還是護膚品,它們的創新意識均走在前列,以各種噱頭打造爆款,吸引消費者的註意力。

以BB霜為例,韓國品牌在推出了BB霜系列產品後,在一二線品牌的占有很高比重,幾乎壟斷了BB霜高端市場。韓國品牌還趁熱打鐵,緊接著又推出了氣墊BB系列,引爆了市場需求。實際上,BB霜並不是韓國人的發明,德國才是其發源地,最初用於手術後的修複或者特定膚質,韓國品牌正是找到了市場增長點,不斷推陳出新,才立於不敗之地。

明星效應對於韓國品牌的成功可謂是功不可沒。韓流盛行,韓國品牌以明星代言、贊助韓劇等模式快速滲入新興的年輕消費者,引來購買狂潮。韓國的唇妝銷售情況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唇妝的潮流性非常強,更容易受到潮流顏色和明星效應的影響。

明星效應的確會帶來廣泛的關註並提升品牌號召力。今年的天貓雙十一購物節也將充分挖掘明星效應,邀請眾多明星、網紅、品牌CEO等進行雙十一直播。

天貓美妝事業部總經理胡偉雄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要充分挖掘明星權益,這是雙十一成功的關鍵。品牌商邀請明星進行直播,通過直播用戶可以看到實體店鋪,由明星做導購,用戶可以邊看邊買,形成聯動效應。”

國產美妝如何突圍?

品牌的定位具有差異性,歐美大牌和日本品牌主要定位於高端產品,韓國品牌基本覆蓋了高中低端領域,國產品牌要想有所突圍,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獲得成長機會。

線上市場的男士護理系列中,國產品牌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近年湧現出多個男士護膚專業品牌,以專業性占據細分市場龍頭地位。男士護膚品牌TOP10中有6個是國產品牌。其利用雙十一等節點與其他品牌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從而在品牌競爭中獲得更大優勢。

在這一細分領域,國產品牌主打專業男士護理,它們只針對男士進行研發。相反,一些歐美品牌可能就是增加了一個產品線,原來主打是女性護理,現在增加了男性消費品。李雪峰認為,國產男士品牌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才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此外,抓住熱點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也是激活品牌活力的重要手段。在李雪峰看來,韓國品牌非常善於打造新概念,能夠為品牌持久發展不斷註入新鮮血液。例如在面膜領域,韓國品牌不斷推出新概念,繼竹炭、針劑、蝸牛、氨基酸、水光針療之後,又推出動物面膜。

實際上,動物面膜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動物園為了宣傳親密自然的環保概念,把動物形象印在了面膜上。韓國品牌發現了這個熱點,邀請眾多明星進行推廣,在社交網站、綜藝節目,熱播電視劇等各種渠道進行明星造勢。2015年1月至3月,動物面膜的銷量呈幾何式增長。

“國產品牌的創新能力可能不足,韓國品牌實際上更加潮,它們更能把握一些熱點,如果國產品牌能抓住這些熱點,實際上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李雪峰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43

天生愛美的女人線上買什麽美妝?歐美品牌占據了半壁江山

“女人天生愛美”,這句話在美妝行業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隨著“她經濟”時代的崛起,女性的消費力愈發強勁。電子商務的滲透也是不可小覷,美妝產品線上渠道交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為美妝行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攜手《時尚芭莎》共同推出《2016芭莎美妝大獎線上美妝消費大數據榜單》(以下簡稱為《榜單》)。

此次,CBNData與《時尚芭莎》強強聯合。這份《榜單》基於阿里巴巴電商平臺4.34億活躍消費者的大數據進行深度洞察,一共評選出37個年度最佳獎,10個大獎榜單,215個年度入圍獎告訴消費者如今的美妝消費趨勢及熱門單品銷售情況,用真實的消費數據幫助消費者結合當下美妝潮流趨勢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美出新高度。

從《榜單》顯示,美妝產品以歐美、日韓和國產為主。其中,歐美品牌占據了半壁江山,尤其在口紅、眼霜、香水系列總表現極為出色,包括Dior,雅詩蘭黛,蘭蔻等歐美大牌擁有大批忠實的消費者。而在底妝、眼眉彩妝系列中,日韓品牌以親民的價格和優質的口碑突出重圍,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蘭芝、悅詩風吟等大眾品牌就特別受年輕女性的歡迎。

國產品牌則主要在防曬類別中占有優勢,自然堂的防曬霜結合了國內消費者對於防曬產品的整體需求,研發、生產了更為貼切的產品受到了廣泛愛戴。其他護膚,彩妝系列相較歐美,日韓而言優勢較弱,但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同時,《榜單》也突顯了目前消費者在美妝消費中的四大趨勢:

趨勢一:年齡不一,美妝需求大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95後對美妝越來越註重,特別是眼妝方面,使用知名品牌眉筆、眼影、眼線逐漸增加,學生黨們對底妝方面的需求量也不容忽視。而相比之下,70後更註重各類面部的保養,補水、淡斑美白、抗老等不同功效的大牌精華個個都不落下。

趨勢二:愛美共性,輕奢美妝人手必備

愛美的女性們對一些輕奢美妝都愛不釋手,從大數據美妝榜單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出這一趨勢。例如口紅,香水等這些相對物美價廉又必備的單品,受到越來越多女性的追捧。

歐美大牌的口紅像紀梵希、阿瑪尼、香奈兒等都各有千秋,再搭配令人迷醉的Dior真我香水,這些單品的合理混搭也是吸引異性的絕佳方式之一。

趨勢三:合二為一,功能強勁需求大

功能性美妝產品一直都是美妝市場上的主流,但現在通過大數據洞察卻發現複合性產品正在逐步占領市場。

當下使用的防曬霜大部分都集美白、隔離、保濕於一體,多重功效的產品更受到廣大女性朋友青睞。隔離也是如此,它不僅能抵抗外界空氣的汙染,也能修飾膚色。這些單品受歡迎的程度更多折射出美妝產品的功能性從單一性到複合性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眼霜類產品也再次驗證了這個事實。眼霜、眼周精華的功效不再是單單的保濕、淡化黑眼圈、抗皺、緊致這一系列功能多效合一,更受人們的青睞。

趨勢四:全面呵護,內外滋養都不落

美妝已並不是只有大家潛意識里的護膚和彩妝,全身護理(身體護理+頭發護理)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的重視,其中洗護套裝最受女性歡迎,而造型套裝男性購買比例更高。

而從面部基礎護理來看,再也不是之前單一的洗面奶,水,乳三部曲,更是趨於多樣化。面霜,面膜也逐漸衍生為日常護膚的必備步驟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80

國際美妝大牌掀起降價潮 並非只因稅率下調

經常購買各種國際化妝品品牌的張琪發現最近有些不一樣。

不久前,她去經常光顧的Jo Malone專櫃購買聖誕禮物,一個熟識的銷售導購員悄悄地告訴她,元旦後再來,一些產品就會降價。這個英國的沙龍香氛品牌於1999年被雅詩蘭黛集團收購後於2014年正式引入中國市場。國內外的價差曾讓不少人“吐槽”。

雖然此次降價幅度不過十幾數十元,但依舊讓張琪覺得開心。至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那些國際大牌化妝品每年都會往上漲一點,而不是往下降。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個案。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從1月5日開始,除了Jo Malone,雅詩蘭黛集團也將下調旗下多個品牌的售價,降價幅度從7.3%--18%不等。

國際品牌紛紛降價

雅詩蘭黛公司方面解釋稱,此次的調價是因為去年的消費稅調整。去年9月30日,財政部發布《關於調整化妝品消費稅政策的通知》。

這並不是這家主營高檔化妝品的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首次降價。2015年6月,財政部關稅司將進口護膚品關稅從5%下降至2%。隨後,雅詩蘭黛就宣布,在中國市場的所有護膚彩妝品牌全線降價,平均降幅保在10%左右,部分品牌產品零售價降幅達到23%。雅詩蘭黛稱,此舉“旨在支持政府降低關稅、提振國內消費的相關舉措”。

“在我的印象里,這是我們僅有的兩次大規模調價。”一位雅詩蘭黛公司內部人士回憶道。

除了雅詩蘭黛,另一家美妝公司韓國愛茉莉集團也會在本月15日下調旗下四大品牌的價格,最大的幅度可達30%。愛茉莉太平洋官方表示,此次調價主要針對受“進口品消費稅調整”影響的產品。除了調價的四個品牌之外,集團旗下夢妝、IOPE、赫妍、呂並未有價格變動。其中,夢妝品牌由於全部為中國生產的產品,不在消費稅調整品類中,均不受影響;IOPE考慮到目前定價已經充分考慮如何惠及中國消費者,因此零售價也不做變動;而赫妍由於今年7月剛剛進入中國,在定價時已充分考慮消費者,也不在調價範圍內。

記者采訪了解到,從往年的經驗來看,國際大牌在中國每年的價格幾乎都有調整,但都是向上的趨勢。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告訴記者,這是因為高端化妝品成本主要有幾大部分構成,包括廣告運營成本、推廣成本、人工成本等。其中廣告成本在近幾年的時間里增加了20%左右,這導致企業推廣營銷費用的大幅度增加。而且,隨著商場租位的價格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但為什麽在成本增加的當下選擇調整價格?難道僅僅是因為稅率下降的原因嗎?

搶奪中國消費者

王昕認為,在業績下滑、自身品牌老化等壓力下,稅收的調整正好給了進口化妝品企業一個降價的理由。一些外資高端化妝品品牌可能正是借著這次中國降低稅收的契機重新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營銷戰略,以吸引更多消費者。“此次調價並不僅僅是降低價格以回應關稅政策,而是一種消費者關系管理的長期戰略。”

日化行業人士、優億美妝化妝品采購服務平臺創始人白雲虎也持相同觀點。在他看來,無論是進口關稅的調整還是化妝品消費稅的調整,對於那些高端品牌的定價影響不大,他指出,從一些品牌的降價幅度上來看,稅費的降低和免除都不足以抵扣。所以降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競爭的激烈.“這個競爭不是和其它品牌之間的競爭,而是和自己的競爭,是同一公司不同市場間的競爭。”

早前,不少高端的化妝品品牌國內外的價差可以達到50%。隨著中國海外遊盛行,不少消費者每每出門總是會購買大量的美妝產品,美其名曰“囤貨”。除了境外消費,海外代購,跨境電商也是一個“分流”消費者的渠道。

王昕告訴記者,正規企業正常進口化妝品到中國市場,上市前必須要有衛生許可批件,這就涉及要做全套的檢驗,其中普通產品大約9個月時間,特殊產品甚至要13個月,整個申請流程時間長、費用大。但跨境電商在銷售化妝品時則不需要衛生許可批件,成本自然要低得多。同時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新款進口化妝品能在電商上與國外同步上市,但在商場櫃臺卻買不到的原因。另外從進口稅收的環節上,品牌企業正規進口過程中要繳納進口關稅、消費稅、增值稅。跨境電商之前按行郵稅征稅時,成本就低得多了。

上述種種讓這些國際品牌公司不得不調整針對中國內地的市場戰略。通過降價,縮小和海外的差價,壓縮代購的利潤空間,把這些中國的消費者留在本土市場。而專櫃的優勢是,相對於電商的魚龍混雜,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質量問題可放心。

“整體市場來說,利大於弊。首先,對消費者而言節省了支出;其次,降價趨勢蔓延也有助於消費回流;同時,對企業來說,外資品牌公司可以用親民的價格,贏得更高的顧客忠誠度,而國內同行也將迎來市場機遇。”王昕總結道。

上述人士認為,隨著幾個大品牌宣布調整降價,未來恐或帶來連鎖反應,市場上化妝品價格有可能整體下降。“這對本土品牌會帶來一些競爭壓力。雖然雅詩蘭黛旗下的幾個都是走高端路線,但愛茉莉旗下的則有不少是大眾平價品牌。”白雲虎指出,後者定價在幾十元一百元的產品將和國內本土化妝品品牌形成正面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04

八大國際美妝集團借道天貓搶占中國市場

魅可(MAC)中國區品牌總經理江晨在日前舉行的天貓金妝獎行業峰會論壇上被人問及,為什麽現在才做線上電商?他想了想回答道,“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江晨所供職的魅可隸屬美國雅詩蘭黛集團。和集團高端化妝品的定位相比,魅可的價格顯得親民,更像是“彩妝界里的快時尚”。在這個快時尚早在10年前就進入中國,如今10年過去,全國24個城市里卻只開設了50多個店鋪。

上述情況發生在很多國際品牌身上。它們曉得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值得開拓的大金礦,但大多數美妝品牌,總部在歐美,所有的決策須由總部統一審核批準,老外對中國沒有足夠了解,對深耕線下渠道有所遲疑,於是中國擴張的速度緩慢。

當然,每家公司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戰略,通常那些歷史悠久的國際大公司在做出決策時更為謹慎小心。但現在卻到了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

雅詩蘭黛在今年2月公布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2017年二季度財報,集團銷售和利潤的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其中,收入增長了2.6%達到32.1億美元,但是凈利潤同比下降了4.2%,為4.3億美元。集團銷售排名第二,占到整體銷售額22%的魅可在2017第一季度下跌了28%,拖累集團的化妝品部的銷售額。原因是美國中級百貨公司客流量減少和赴美遊客量的大幅下跌。

來自北美市場的壞消息的反面則是來自則是來自中國市場的佳訊。

通常來說,在北美,彩妝占比大過於護膚品市場,但在亞洲,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這一比重都是完全相反的。或是受到文化、消費習慣的影響,大多數的中國女性更加會喜歡使用護膚品,卻不一定化妝。

但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轉變。人們發現,中國的彩妝行業在三四年前開始進入較快速的成長,但銷售真正大步往前跑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過去短短的九個月之中,我們在成都的店鋪數目一下子增加了8家店。”江晨回憶道。

當初是沒有客戶,現在市場需求卻如潮水一樣湧來。一份來自CBNData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者已不滿足於基礎護膚,對於彩妝的需求旺盛。彩妝尤其線上彩妝增速迅猛,成為線上美妝發展的“增量擔當”,銷售增速近四年均超過50%,遠高護膚。

一部熱播電視連續劇里的女明星所用的唇膏可以帶動某個單品賣到脫銷,這樣的案例變得越來越多。但對於一下子的客戶猛增,像魅可這樣的品牌方就顯得有些錯愕,“我們客流大幅度增加,在我們門店有時候一天進店可能達到五六千人。在這個時候我只有10個員工你怎麽去服務他?”

天貓美妝個護總經理古邁試圖說服這些憂心忡忡且又挑剔無比的國際美妝公司,線上絕對是一個好渠道,而天貓無疑是首選。畢竟目前天貓在線上的美妝個護市場占到了57%。此外,他提及了不少先進的科技技術,比如在線BA、試妝臺技術等等。

官方提供了已入駐的品牌的傲人成績。以去年大熱的SK-II2016年在中國市場整體增速超過60%,較2015年翻了一倍,其中線上銷售規模增速250%。目前,其線上銷售規模占比已高達30%。另一家同樣高端的蘭蔻,每年線上銷售的增長達到100%。而大眾線的表現也同樣不錯,去年雙十一freeplus的一款洗面奶在6天中售出了11萬件,突破了全年的銷售記錄。據freeplus母公司日本佳麗寶相關人士透露,該公司去年在中國的經營終於達到營收平衡,其中電商渠道對於業績的貢獻功不可沒。

大勢所趨下,動心的不止雅詩蘭黛一家。上述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來自LVMH集團、雅詩蘭黛集團、歐萊雅集團、 寶潔集團、資生堂集團、愛茉莉集團、LG生活健康集團、聯華利華集團等全球九大集團旗下近八成品牌進入天貓。

天貓並不僅僅只想把自己的平臺做成銷售渠道,它還期望更多。平臺試圖說服那些入駐的國際大牌打通自家的會員通,即顧客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購買品牌的產品,積分、會員權益等都可以累積。但這並非易事,牽扯涉及到三方(品牌、線下各渠道、線上平臺)的利益及博弈。

不過,對於這些國際美妝集團來說,正處於中國美妝消費的爆發期,線上從無到有做出的成績必然驚人。目前階段,也是這些品牌和天貓的蜜月期和黃金時期,且未來會持續挺長的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85

本土美妝品牌寄望“源頭”營銷 自然堂加碼研發投入

為了與在品牌號召力上更具有優勢的海外公司爭奪“眼球”,通常,本土美妝公司都會在營銷上使勁砸錢。在過去幾年里,央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等推出的熱播綜藝節目中,都會出現這些企業的身影,如上海韓束化妝品有限公司(下稱“韓束”)曾以5億元冠名《非誠勿擾》後,創日化企業冠名新高。而除了韓束,上海百雀羚、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佰草集、六神等)、廣東丸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丸美)等公司也紛紛在營銷上綜藝節目上加碼。

相反,外資品牌並不熱衷於電視綜藝冠名。韓束總裁呂義雄曾在接受一家行業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冷一熱主要由外資品牌的決策模式和機制決定的。在國內,外資品牌絕大多數都由職業經理人操盤。在這種情況下,一單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億元的電視節目冠名投入,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研究和論證,很容易錯過機會。而本土品牌通常由老板直接拍板,不需要冗長的決策機制,因此在與電視臺或廣告公司的談判中就能抓住時機。

不過,不得不否認的是任何品牌和冠名節目需要高度契合,倘若理念背道而馳,品牌的植入會顯得很生硬。觀眾也難以接受,甚至讓人產生“錢多亂冠名”的負面印象。

本土品牌試圖找出更好的一種營銷路徑和手法。

旗下擁有自然堂和美素的上海伽藍集團,日前就宣布成立自然堂喜馬拉雅美麗研究院。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名為喜馬拉雅美麗研究院是為了向外界宣告其品牌產品的研發源頭。該負責人表示,在過去八年來,我們通過與國內頂尖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收集了泛喜馬拉雅地區836種植物及多種水源和礦物資源的信息和樣品,並通過先進的基因平臺,2D細胞和3D皮膚模型平臺及其他科學方法,對它們在美白,保濕,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進行篩選、評估,從而發現了許多具有獨特護膚功效的天然成分。研究期間,伽藍申請了與喜馬拉雅相關的發明專利共計12項。

強調產品的產地、品質,突出高科技、純天然等元素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歡迎,在海外公司中,有許多是因為強調“源頭”而獲得顧客的好感和青睞的品牌,它們通常會突出其產品是采用了摩洛哥玫瑰花、普羅旺斯薰衣草、日本稻米發酵原液精華、法國小鎮溫泉泉水等原料。

“這樣的效果可以加深消費者的影響,且源頭產地與品牌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前述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未來在營銷時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即人們購買自然堂的時候,可以想到喜馬拉雅,而看到喜馬拉雅就可以想到自然堂。”

“2017年自然堂想要烙印在所有人心中的故事——自然堂源自喜馬拉雅”。伽藍集團首席創意官阿曼達如是說。

眾所周知,自然堂最負盛名的明星產品冰肌水因含有“來自海拔5128米的冰川水”而著稱。而這一冰川水即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目前,該明星產品的年銷售已經突破10億元。

雖然國際大牌在過去一年中表現良好,但在大眾市場,國內本土的化妝品企業依舊占據優勢。

上海家化董事長張東方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持樂觀的態度,她表示美容護膚、個人護理和家居護理三大領域的市場零售規模高達4000多億,潛力巨大。目前消費高峰的20歲到30歲年齡段的,未來他們進入成熟期30歲到40歲年齡段,也將成為至關重要的消費群體,未來的他們將更有閱歷和消費能力。她強調,目前本土品牌需要做的是從建立他們對品牌的信任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43

Burberry美妝重啟授權代理業務

在結束了與Interparfums公司之間就經營許可協議後的2013年3月初,Burberry正式成立了自己的香水和美瞳產品業務部開始親力親為做其美容業務。

不過,現在的情況沒有那麽樂觀。就在日前,Burberry宣布與美國美妝巨頭Coty 集團達成授權協議,將旗下香水和美妝業務授權給 Coty,協議將於今年 10月起生效。

雄心勃勃的自營之路

Burberry與Interparfums公司的合作始於上世紀90年代,後者原是一家專業為著名品牌設計和銷售香水的法國公司,由於金融危機影響,於2011年才開始進軍化妝品業,後涉及的主要業務是香水和化妝品。

在失去Burberry前,InterParfums旗下的授權品牌還包括Lanvin, Paul Smith, Van Cleef &Arpels, Jimmy Choo、Anna Sui和ST Dupont等品牌。但也多以香氛類產品為主。

結束合作對於InterParfums的打擊較大,因為Burberry的業務占到集團凈銷售額的一半。

但對於Burberry卻是一件好事情,至少當時看來如此。

雖然結束合作時Burberry支付了與其合作了20年的生意夥伴高達1.81億歐元的分手費,但新的業務部門成立的第一年便為其帶來了1.44億英鎊的批發收入以及720萬英鎊的零售收入。集團預計這一部分此後會有25%的年增長,比以為全球十大奢侈美容品牌為目標。

收歸美容業務自營的第二年,Burberry隨即就推出了新款的香水,這款由Kate Moss 和Cara Delevingne 共同代言,打算在全球範圍內上市,集團為此展開品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推廣活動。

為了增加其在零售端的影響力,Burberry還決定加開獨立美妝店。作為一個新興而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中國成為其首選之地。在2015年,其全球首家獨立美妝精品店在上海開幕,店鋪里銷售Burberry所有美妝產品,包括眼妝、唇妝、底妝及指甲油,還包括香水。 Burberry美妝高級副總裁Simona Cattaneo表示,該精品店的開幕表明了Burberry在美妝領域深入發展的決心:“美妝是Burberry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致力於在亞洲獲得進一步的拓展。”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過去幾年中,Burberry不僅僅是將美容業務收歸自營。這家公司在去年從其在中國合作夥伴手中收回了最後剩下的15%的股權,由此全資控股在中國的公司,加上此前的交易,Burberry為其中國業務付出了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而在歐洲市場,與它的法國代理商在2015年年底的合同到期後不再續約,收回童裝業務納入內部自營;日本也是這家公司銷售的重要銷售市場,同樣是在2015年,Burberry宣布與合作了多年的三洋商社的代理合約到2015年春夏系列為止。

從外人手里收權與Burberry的全球策略不無關系。這家公司在2000年後采取“以量取勝”策略,攻占大眾市場,一方面為公司和股東帶來了豐厚收益,但另一方面也令品牌失去光環。所以,收權自營,直接管轄品牌對於統一市場定位有好處。

1.8億英鎊的交易

但一家時裝公司想要跨界做美容並不是那麽容易。

於是,四年之後,Burberry宣布將旗下香水和美妝業務的全球獨家授權交給 Coty公司。不同的是,與之前相比,此番與 Coty 的合作安排中,Burberry 將保留創意控制權。

Burberry 首席財務官 Julie Brown 表示,(過去四年里)Burberry 已經通過削減二級分銷渠道,完成了對品牌美容業務的重新定位,現在是時候尋求外部合作,進一步發展該業務。

記者從Burberry方面了解到,Burberry將在今年下半年獲得Coty方面支付的1.3億英鎊的現金作為其長期合作的費用,但並沒有具體說明合作期限。另外,由於庫存調整以及其它資產的轉讓,Coty還將支付約 5000萬英鎊。

Coty的來頭不小,於1904年在法國巴黎創立,創始人Francois Coty因開創現代香水業而享譽全球。這家美國美妝公司在2015年耗資125億美元從寶潔集團的手中收購了40逾個下涉及香水、護發和化妝品業務43個美容品牌後,從而一躍成為僅次於歐萊雅集團和雅詩蘭黛集團的全球第三大美妝公司。

“美容業務的專業性很強。”奢侈品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周婷告訴記者,目前除了Chanel和Dior這兩個品牌,絕大多數的奢侈品牌並不會自己去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家品牌的美容產品,這些業務往往被授權給日化巨頭去研發生產。

換而言之,我們市面上看到的那些大牌美妝,其實都並不是同名品牌自己在做,比如去年大熱的YSL,其背後是歐萊雅集團,而TOM FORD的背後則是雅詩蘭黛集團。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周婷對這次交易的看法是,“coty在產品研發,推廣,市場渠道都非常成熟,有利於把Burberry美容類產品做好。”

行業分析師對該交易持樂觀態度。瑞士銀行分析師 Helen Brand 在一份報告種稱:我們認為 Burberry 美容部門一直表現欠佳,這筆交易將是其股價增長的積極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Burberry 前美容部門高級副總裁 Simona Cattaneo 跳槽加入 Coty 出任其奢侈品部門的首席營銷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255

美妝電商夾縫求生,市場最終會是貓狗兩分天下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0/164236.shtml

美妝電商夾縫求生,市場最終會是貓狗兩分天下嗎?
歪思妙想 歪思妙想

美妝電商夾縫求生,市場最終會是貓狗兩分天下嗎?

垂直美妝電商第一股已基本倒下,聚美優品更是難掩頹勢,不出幾年,美妝市場或許只剩下天貓、京東和唯品會?屆時垂直電商的模式恐怕就真的夕陽西下了。

來源 | 歪思妙想(ID:neihangaoxiao)

作者 | 歪道道

雖然最近在電商圈一直有京東收購唯品會的傳聞,但直到昨天這一消息才徹底引爆整個社交網絡。多家媒體指出,這兩家上市公司目前正在秘密談判收並購事宜,雙方極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展開拉鋸式的協商,“至於最終是收購、入股還是換股,尚未有定論,但都有可能”。

雖然隨後京東唯品會雙雙否認合並傳言 ,但這反而堅定了大眾對此事屬實的信心。而不論此事最終屬實與否,這都意味著,作為曾經神奇存在的女性電商妖股,唯品會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風采。

而與唯品會同樣尷尬的,還有陳歐為自己代言的聚美優品。

0

2014年聚美優品赴美上市,給所有垂直電商帶來了難以名狀的市場刺激,同年,唯品會市值跨過100億美元,在B2C網絡購物交易市場上成為僅次於天貓和京東的主流電商之一。當年盛況,似乎是籠罩在兩大電商巨頭陰影之中的些許微光,將新生模式推上了市場巔峰。

然而僅僅兩年,就已經不複往昔、夾縫求生了。

唯品會2015年4月起股價長期下跌,目前僅為峰值的三分之一,聚美優品更是光環褪盡、頻頻落寞,為自己代言的陳歐淪為“陳七塊”,道盡從高潮跌入低谷的辛酸。除此之外,同為女性化妝品消費領軍者的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天天網,因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6年年度報告,被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出具警示函,將終止其股票掛牌,由此深陷生死迷局。

與垂直電商一片蕭條相反,天貓和京東的美妝業務卻蒸蒸日上,不斷擠壓著其它電商平臺的生存空間。這種情形下,未來美妝電商的利益是否終究由兩大巨頭瓜分?而垂直電商模式的存在究竟是真是偽呢?

天天網大廈將傾

卷入停牌風波以後,天天尚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天網的運營主體)CEO鞠傳國以轉戰港股作為理由,辯解網站無故停運一事,不過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一方面,自動退出新三板登陸港股和被強制終止掛牌,完全是兩種情況,而且公司董事姜毅文、蔡翔、林曉峰等人的相繼離職,天天網依舊沒有及時披露相關信息,這再次違反了新三板部分規則。另一方面,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12日下午天天尚美的辦公地點輕苑大廈,已經被搬家公司清洗一空,儼然一副閉門關張的情景。

作為美妝電商行業榜上有名的公司,天天網不僅尚未出面解決消費者發貨或退款的糾紛,反而一再虛與委蛇、避重就輕,如此做法,不禁令人汗顏。

1

不過在此之前,天天網的運營基本毫無異常,在3月份還啟動了“301”全球美妝盛典促銷大狂歡活動,宣言致力於大眾美力的覺醒和消費升級。更早一些,更是獲得2016世界移動互聯網大會“移動互聯網行業最具品牌價值APP”大獎。

但是短短時間內,一個曾經領銜美妝電商的企業似乎有了大廈將傾的趨勢,這背後是運營不利的惡果還是行業形勢的變革?

表面上看其實天天網的發展一直順風順水。資本層面,三輪融資後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2015年11月募集資金3248.10萬元,2016年5月募集資金3007.50萬元。營收層面,天天美尚2014年、2015年、2016年1-6月分別實現營收1.76億元、3.06億元、2.01億元,基本上保持連續增長。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天天網似乎無聲無息地墜入了萬劫不複的境地。

千里之提,毀於蟻穴,隱藏在不斷拓展品牌、渠道,布局海外市場的利好形勢之下,天天網實際上一直備受盈利問題的困擾,由此滋生了不少隱患。

天天美尚從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連續多年處於虧損狀態,虧損額分別為2166.66萬元、3284.67萬元、2015.25萬元和192.72萬元,雖然虧損已經逐漸減少,但平臺一直尚未盈利,這也是其多次進行定增的原因。

不過照著虧損大幅縮小的趨勢,天天網似乎不至於到了連財報都不敢公布的地步,如此也不會引來停運、司法凍結等一系列致命打擊。況且由於多次定增比較順利,半年報曾顯示,天天美尚的貨幣資金共有6243.66萬元,公司賬面上似乎並不是很缺錢。

但事實是,從掛牌新三板後天天尚美就常常傳出欠款消息。2016年6月,因為民間借貸糾紛被李世祿起訴,公司基本戶內的近十萬存款被凍結。9月有媒體報道,天天美尚涉嫌拖欠供應商貨款,被起訴至法院。11月自媒體報道,天天美尚每個月都拖欠員工工資。

由此可見,長期依賴融資而缺乏造血功能,是天天網情況惡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其不斷啟動的跨境電商、自有品牌等業務嘗試,並未造成太大的市場反響,也進一步擴大了公司的危機。

除此之外,天天網的致命打擊其實和聚美優品的式微極為相似,雖然自身因素占據主導作用,但外部環境更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它們只是綜合電商在美妝市場壓制垂直電商的一個縮影。

美妝電商鬥爭的縮影

3

縱觀這幾年天天網的業績,總營收不斷增長、虧損數額漸趨減小,資金也還遠沒有到枯竭見底的地步,按常理來說,頂著中國美妝第一股的名頭和垂直美妝電商的專註定位,似乎不至於頃刻之間毀於一旦。

尤其是我國美妝網購市場穩步擴大,交易額從2009年的124.9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1618.3億元,且預計2018年將達到2600億元,這種前景廣闊的環境背景下天天網的盈利理應值得期待。

可為什麽天天網還是在持續的融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欠款風波中呢?這個恐怕要歸結於營收增長和份額下滑的反差之上。換句話說,整個市場增長的趨勢下,企業業績上升卻沒有帶來市場份額的相應提升,這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發展,天天網就是如此,甚至是整個垂直美妝電商也是如此。

這點聚美優品極為明顯,盛極之時,市場份額僅次於天貓美妝,即使唯品會收購了樂蜂網也沒能將其頂下去。但現在則不同,以禦泥坊IPO公布各大平臺的銷售狀況為例,天貓美妝和唯品會是最大的,唯品會的占比是27.59%,聚美優品只有9.72%,和京東的9.20%相差無幾。

更直觀的看,如今以天貓和京東為首的綜合電商在美妝領域的地位,早已不是當初聚美優品為代表的垂直電商能夠分庭抗禮的時期。據悉,某時尚雜誌做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女性美妝網購趨勢分析白皮書》中曾顯示,79%的受訪者會選擇網購渠道,其中綜合性平臺(45%)、品牌官網(36%)和垂直電商網站(34%)三分天下。 然而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格局已經大變,僅僅是天貓美妝一家已經盡攬七成份額,而據艾瑞調查所知,前幾年這個數字還只是剛剛過半。由此可見,天天網和聚美優品的挫敗,只不過是美妝市場進一步被綜合電商占領的影響結果,也是兩大模式鬥爭的縮影。 而且現在不得不承認,曾經被垂直電商掀起的希望火苗,再次被巨頭的強勢掐滅,整個電商行業又重回難以突破的狀態,況且這第三條電商之路或許不只是在美妝領域,對任何品類的商品而言,綜合電商始終占據著渠道和品牌的優勢。 除此之外,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垂直電商基於細分領域,所能實現的專業服務和信譽一直是立足根本,但是如果這點優勢還被綜合電商搶去,就未免攸關生存大計。 比如當初導致聚美優品盛極而衰的假貨事件,很大程度上給以後公司的發展埋下了疑慮的禍根,而京東美妝則以聚美優品為教訓,及早地將旗下化妝品業務收歸自營,以此更好地把控質量問題。這點無異於沖擊垂直電商的商業信譽。 總而言之,整個垂直電商的現狀,或許再次將這一模式的真偽性提至輿論面前。 

垂直電商終將歸於綜合電商

111

表面上講,垂直電商是對綜合電商的細分領域進行專門化發展,這和依附於行業主流產品進行縱向市場開拓類似。但不同於其他行業中上遊廠商基本不觸及下遊細分市場的業務範疇,綜合電商一開始就是全品目類發展,而目前的垂直電商又多是按品類劃分,這種矛盾決定了垂直電商難以跨越的障礙就是隨時準備插一腳的綜合電商,尤其是我國兩大電商巨頭橫亙於各類產品、各類平臺之上。

照這個角度來講,可能真的會如劉強東所述,垂直電商市場上,只有垂直品牌可以存活。不過如果真是這樣,曾經垂直電商的崛起難道只是曇花一現?

一方面,以美妝垂直電商為例,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左右,聚美優品、天天網等平臺的興起難以擺脫運氣和營銷的成分。運氣主要是指當時傳統美妝品牌還尚未大規模觸網,以此綜合電商也並未將美妝當做業務重點,也就是說除了一些美妝品牌平臺化,市場上缺乏專業的線上美妝平臺。

而營銷就不得不提及聚美優品,陳歐更是憑借自己的網紅效應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市場反應,即使是現在也依然是保持明星電商的標簽。由此可見,雖然垂直電商趕上了美妝市場電商化的趨勢,但這種先人一步的作用畢竟是短暫的。

另一方面,垂直電商漸趨向綜合電商靠攏,也側面反映了這一模式很難獨立存活或發展。比如面臨流量難題,垂直電商共同的解決方法便是進入各大綜合電商巨頭的開放平臺,酒仙網在與天貓等平臺合作後,分銷平臺為其帶來的收益已占全年銷售額的1/4。聚美優品更是逐漸擺脫美妝垂直電商的定位,邁上了綜合電商的方向。

綜上所述,無論是垂直電商轉型為綜合電商,還是進入綜合電商的開放平臺,或許都說明歸於綜合電商不無可能。

不過這並不能說明垂直電商就是個偽命題,其實如今市場上的垂直電商大多是按照品類進行劃分,這可能並不是“垂直”模式的單一形式,換句話說特定群體、特定形式,甚至是提供產品也不一定要局限於具象物品,這些可能性都是可垂直進行的項目。但是現實是這類的垂直電商並沒有出現,或者說沒有獲得發展時機。

1

如今垂直電商普遍蕭條,再加上合作綜合電商能為其提供短期依靠,因而並入天貓或者京東就成了現實可能,但是這一途徑其實更加難行。關鍵在於兩大電商巨頭的業務已經囊括垂直電商的範疇,有何必收購體量小很多等級的小平臺呢?除非能夠起到互補作用,就像京東和唯品會。

垂直美妝電商第一股已基本倒下,聚美優品更是難掩頹勢,不出幾年,美妝市場或許只有天貓、京東和唯品會,甚至是只剩下天貓和京東進一步對立,屆時垂直電商的模式恐怕就真的夕陽西下了。

天天網 美妝電商 垂直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