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腾讯诉360一审未判 360拒绝停止开发隐私保护器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5/5OMDAwMDIxMDg5OA.html

12月14日下午,腾讯起诉奇虎360“隐私保护器”不正当竞争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腾讯要求360停止开发隐私保护器软件,360则明确表示拒绝停止。法庭当天未予宣判,下一次开庭时间待定。

这 两家中国最大的桌面客户端软件公司两个月前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360公司推出专门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指称腾讯旗下的IM软件QQ偷窥用 户硬盘,随后腾讯要求用户在QQ与360之间二选一,360被迫召回扣扣保镖,但仍保留隐私保护器,并推出号称破解密码需要10万年的360密盘。此举被 外界解读为“360并不打算向腾讯屈服,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隐私保护软件”的态度。

腾讯于10月14日起诉360公司不正当竞争并索赔400万元,11月3日朝阳区法院正式受理。该案原定于11月25日开庭,后因腾讯提交了8个新证据,360需要时间做公证而被迫延期。

在昨日的庭审中,当事双方在法庭上围绕360“隐私保护器”是否构成对腾讯的不正当竞争展开了3个多小时辩论。腾讯用360白皮书关于可执行文件中的隐私说明来证明QQ未触及用户隐私。360方面以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为由,称与腾讯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关系。

腾 讯要求360停止开发隐私保护器软件,并要求360在其官网、新浪、网易、搜狐发文致歉三个月,360明确表示拒绝。360公司副总裁刘峻对媒体表示,不 仅不会停止原有产品与服务,还会尽快推出更高级的功能。除了360密盘之外,360公司将把隐私保护器打造成一个系列产品。

另一方面,360称腾讯网故意捏造“360涉黄遭公安调查”的假新闻,在北京西城区法院起诉腾讯侵害其名誉权,要求腾讯公开道歉和赔偿一元。360公司内部人员表示目前已立案,正在走法律程序,不久后会有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03

經濟學人:Facebook面臨隱私和壟斷等危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3/zNNDE1XzM5OTEzNw.html

導語: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Facebook擁有眾多優勢,但仍然面臨隱私和壟斷等潛在危機。

以下為文章全文:

規模龐大

一 切都始於一個玩笑。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把哈佛同學的照片放到網上,讓觀眾們評價誰更性感。8年後,Facebook成了全球最炙手可熱的企業之一。2月1日,這家社交網 絡宣佈將以75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啟動IPO(首次公開招股)。這是簡直不可思議:投資者竟然相信,這家由一個27歲的毛頭小子掌管的創業公司, 比全球最大飛機製造商波音更值錢。他們瘋了嗎?

未必。Facebook很快就將吸引10億用戶,也就是全球1/7的人口。去年,該公司實 現收入37億美元,實現淨利潤10億美元。這遠不足以支撐它的估值。但仍有很多理由相信,Facebook經得起這種炒作,因為它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 駕馭人們古老的天性。人類天生喜歡社交,而Facebook則簡化了這種活動。在網上,沒有人害羞。無論是年輕人、出門在外的人,還是終日忙碌的人,都發 現Facebook是一個高效的溝通渠道。你可以通過筆記本或智能手機使用它。無論是躺在床上,排隊等公交車,或是假裝工作時,都可以接入這項服務。你可 以在上面尋找老朋友,結交新朋友,共享照片,組織聚會,並分享對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新片的看法。

隨著越來越多 的人加入Facebook,它的吸引力也在與日俱增。它幫助用戶接觸到更大的圈子。如果不用Facebook,會被他人排斥。正是這種強大的反饋回路 (feedback loop)把Facebook打造成很多國家最大的社交網絡。全球網民每上網7分鐘,就有1分鐘花在Facebook上。在一些富裕國家,它的增長可能已 經放緩——考慮到已然十分龐大的規模,這並不奇怪。儘管中國上不了Facebook,但它在巴西和印度等龐大的新興市場仍然增速迅猛。

三大優勢

1000億美元的估值肯定不便宜,但還有更值錢的科技巨頭:谷歌(微博)的市值為1900億美元,微軟(微博)為2500億美元,蘋果則達到4250億美元。而Facebook的商業前景則非常廣闊,原因有三:

首 先,Facebook對用戶瞭如指掌。它還在不斷調整,以便挖掘更多信息。例如,最新推出的「時間線」(Timeline)資料界面就鼓勵用戶創建一個在 線生活檔案庫。該公司通過挖掘數據來瞭解用戶的偏好,然後發布吸引眼球的精準廣告。它去年超越雅虎,成為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的領導者。

其 次,Facebook是最強大的社交營銷平台。很少有什麼推銷口號能比好友的推薦更有說服力,所以Facebook上多達數十億的互動關係如今已經影響到 方方面面,從購買音樂到政治投票,可謂無所不包。與青少年一樣,企業也發現,如果不上Facebook,他們就落伍了。社交商務剛剛起步,但據博斯管理諮 詢公司(Booz & Company)測算,去年通過這一渠道銷售的產品總額已經達到50億美元。

最後,Facebook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在線密碼。由於很多人都用真名註冊了Facebook,其他公司也開始使用Facebook賬號作為認證用戶的方式。它甚至創建了自己的在線貨幣,Facebook Credit。

擔憂猶存

這 是Facebook的優勢,但還有兩件事情值得擔憂。首先是從創業公司向行業巨頭轉變過程中所遭遇的管理挑戰。Facebook只有3200名員工,從賬 面資產來看,很多人都已經成為百萬富翁。由於公司上市後會催生一大批靜靜等待股票變現的員工,導致他們不思進取,這或許可以解釋扎克伯格為什麼一再推遲上 市計劃。

在上市融資數十億美元後,Facebook還將吸引更多用戶,並增加更多服務。它已經推出了一款電子郵件服務,並說服數百萬第三 方網站添加了方便Facebook用戶分享內容的按鈕和鏈接。它今後難免還會增加網絡搜索功能,加大與谷歌的競爭,後者已經將旗下Google+社交網絡 的信息包含到搜索引擎中。

谷歌已經實現了從普及到盈利的跨越,當它開始著眼新的收入來源時,Facebook仍然僅僅依靠顯示廣告創收, 這很危險。而在吸引用戶和從用戶身上搾取價值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Facebook最大的資產就是用戶數據,然而,要將這些數據變成真金白銀卻不可避免 地會引發隱私擔憂。多數用戶都不知道Facebook究竟對他們瞭解多少。如果他們開始感覺Facebook濫用他們的信任,就會棄用這款服務。

更多危機

這 還催生了其他的擔憂,而擔憂的對象也不僅限於投資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經迫使Facebook每兩年提交一份外部報告,對其隱私政策和措施 進行審計。我們一直都認為,如果Facebook、谷歌和其他網絡巨頭能夠將默認設置從允許蒐集信息改為禁止蒐集信息,讓用戶自主決定是否為他們提供數 據,情況將會更好。

除此之外,還有反壟斷問題。科技行業向來不喜歡壟斷者。一方面,它創造競爭者的速度快於其他任何行業。(還記得 AltaVista或是MySpace嗎?)另一方面,網絡效應卻有助於塑造壟斷。沒有哪個社交網絡能與Facebook相提並論,而它很快就將具備買下 競爭對手的財力。很多企業別無選擇,只能與Facebook交易,有些企業已經表達了對Facebook的不滿。

目前來看,讓 Facebook自由發展或許更加合理。只要有更好的選擇,它的用戶就會流失,而它與谷歌的戰爭也才剛剛開始。無論它們中哪一家採取掠奪性的經營方式,都 將遭到懲罰。但正如微軟曾經面臨的分拆危機一樣,新興網絡巨頭肯定也會遭遇類似的境況。谷歌很快就將面臨歐洲監管者的調查,Facebook可能也將步其 後塵。雖然電影已經拍完,但Facebook的真實故事似乎更加引人入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48

拿隱私交換溫暖 打造8.5億人王國

2012-02-13  TCW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早上十點,美 國加州舊金山灣區,臉書總部。一位代號「鳥人」的亞裔臉書工程師,睡眼惺忪的走進辦公室。

鳥人走進餐廳,正準備幫自己煮杯咖啡,卻發現今天 的辦公室有點不太一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興奮,許多人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他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一位非洲籍同事走到他身邊,低聲跟他 說:「你知道嗎?就是今天!扎克(Zuck,臉書員工對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暱稱)下午會『跟大家聊一聊』。」

原本不想上市但股東逾五百人,就須公開財報

下 午四點,總部裡大會議室擠得水洩不通。這裡,是佐伯格與員工們的「面對面聊天室」。

平常日每週五下午四點到五點,他會出現在這裡,跟所有人 親自報告臉書最新的近況與動態,員工們可以對公司狀況自由發問。整個過程會透過臉書視訊同步上傳,讓海外辦公室也可以參與。五點後就是Happy hour,提供酒類無限暢飲,讓大家迎接週末。

但這天是禮拜三,氣氛大不相同。佐伯格走了進來,隨手拉了一張椅子坐下。身上依舊穿著T恤、 牛仔褲,腳上趿著愛迪達(Adidas)的人字拖。他的表情有點嚴肅,與幾個月前,推出「時間軸」(Timeline)新介面時,那種活力四射的大男孩樣 子完全不同。鳥人知道,每當佐伯格要宣布重要的營運決策時,他就會從慵懶的科技宅男搖身變為威嚴的領導者。

「各位,我們已經遞交上市申請 了!」儘管這個消息早在矽谷沸沸揚揚的討論了快半年,不少部落格也在一週前就披露時間就是今天,但當佐伯格親口說出時,還是引起全場一陣驚呼。

熟 悉他的人都知道,佐伯格一點也不想讓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但美國監管會要求,一旦股東人數超過五百人,公司就必須公開財務消息,而臉書在二○一一 年底達到這個門檻。佐伯格認為,既然如此,不如透過上市來兌現當年給予投資人與員工的承諾,總比好過堅持不上市,但又得接受檢驗與相關義務。

創 下美國紀錄募資金額比Google還高出四倍

佐伯格用冷靜的口吻,敘述著公司上市後的發展。 但台下員工們早已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緒,都在心中默默盤算著自己的年資,可以配到的股數,以及轉換後的價值。

佐伯格說完就離開了,沒有接受任 何提問。

隔天,整個華爾街都為此消息而瘋狂。這個美國網路業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案,預計在市場上籌資五十億美元的金額,財經統計機構彭博 社(Bloomberg)預估,臉書的估值至少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更比當年的Google高出四倍。

這一千億美元的市值,來 自臉書擁有的八億五千萬的會員數。西元前三百二十八年,年僅二十八歲的亞歷山大帝,率領數十萬大軍,在十三年內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二 千三百四十一年後,二十八歲的佐伯格,僅僅花了八年時間,帶著三千二百個工程師,就建立了一個比亞歷山大更龐大的王國,佐伯格就是創建臉書王國的國王。

一 切源自寂寞在哈佛不吃香,追女生被拒絕

它的領土遍及全球五大洲,可說是世界上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與印度。每天有四億八千三百萬人在上面活 動,他們彼此交談,分享照片與心情,甚至用王國發行的貨幣進行交易,購買各式各樣的虛擬物品、寶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它比喻為「新日不落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它為「改變時代的巨輪」。

創造出 這一切偉大王國的原點,卻是出自於人類心中最原始的感受:寂寞。

二○○三年十月,一個週末晚間,佐伯格沮喪的走回他的房間,哈佛大學柯克藍 宿舍H33號房。就在剛剛,他被一個心儀的女孩拒絕。

這對他來說是很少見的狀況,根據長期追蹤臉書、《財星》(Fortune)雜誌資深編 輯柯翠克(David Kirkpatrick)描述,高中時期的佐伯格是校內風雲人物,他幾乎拿下所有的獎項,他擅長數學、天文學、物理學,能讀寫法文、希伯來文、拉丁文與古 希臘語,同時還是擊劍隊隊長。

但在進入菁英薈萃的哈佛後,這些光芒就被掩蓋。女孩們只看到一個滿頭濃密棕色鬈髮,臉上帶著雀斑的瘦削男孩。 他的家世也不顯赫,父親是一家小診所的牙醫,母親是心理學者。沒政商背景,這讓他難以取得加入哈佛最頂尖社團的門票。

那天晚上,寂寞的佐伯 格坐在床上,旁邊擺著一塊兩公尺長的白板,上面寫滿了方程式與程式碼,那是他用來激發靈感的工具。盯著那塊白板,一個瘋狂的想法逐漸在腦海裡浮現。他跳起 來坐到電腦前,開始寫程式。

自製宿舍網站發現同學都想交朋友,才創立臉書

凌晨四點,九間宿舍學生在入學時上傳的相片與資料通 通被他擷取到手,製成一個可以評論留言的公開網頁「Facemash」。接下來的八個小時,蜂擁而入的瀏覽量癱瘓了整個哈佛大學的宿舍網路。

傳 奇由此而起。佐伯格發現,原來大學生們對於「認識校內其他同學」的需求如此強烈,他與主修法國文學的室友休斯(Chris Hughes)討論,怎麼樣才能在網站上增加更多的人際互動。

二○○四年二月四日下午三點,臉書誕生。短短十個月內,註冊人數就超過一百萬 人。接下來七年,會員數更成長近八百五十倍。

佐伯格在一封寫給投資人的信中提到,臉書的使命,是提供所有人一個自由的發聲管道,強化人與人 之間的連結。「這使命聽起來很偉大,但它源自於一個很小的點:兩人間的關係。」

這句話,點出了臉書與其他科技龍頭最大的不同之處。

蘋 果(Apple),靠著簡潔卓越的工業設計,以及創新的軟體生態系,打造出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一大市值企業;作業系統霸主微軟 (Microsoft),把自己與硬體廠綁在一起,壟斷PC市場三十年,市值二千五百億美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幫網民在資訊大海中找到出路,再 結合廣告業,市值一千九百億美元。

相較於這些大公司,臉書的科技含量一點也不酷炫,一個蒼白的頁面,陽春單調的功能,幾個看似可笑的按鈕: 「讚」、「戳一下」,卻吸引了超過Google、雅虎(Yahoo)等網路前輩的會員數。就連功能粗糙呆板到不行的相簿功能,竟然也打敗Google旗下 的專業網路相簿Picasa,成為當前世上最大的網路相簿。

找到寂寞解藥一放上真名,更能得到朋友注意

更厲害的是,當所有的 網路公司都在想盡辦法挖掘出使用者的真實資料,找出每一組代號、每一條網路線背後人的身分、年齡、性別、喜好,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時,臉書卻不費吹灰之力 的,就讓八億五千萬人自動雙手奉上。

關鍵就在於,他抓住了人性的渴望。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丁(Morahan Martin)的研究,網路賦予人任意選擇與其他人互動和通訊的權利,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天堂,並且可以消除寂寞的感覺。史丹佛大學(Stanford) 心理學博士生喬丹(Alex Jordan)進一步指出,臉書會讓用戶產生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感覺。

臉書共同創辦人之一休斯說,人們都渴望交 朋友,更渴望被注意、被了解。但這件事牽扯到人格特質、魅力與交友技巧,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得好。

交朋友的第一步,是互道真實姓 名。臉書的實名制,是它成功的第一個基礎。

「你只有一個身分,」柯翠克表示,佐伯格曾經在短短一分鐘的採訪時間內,就把這句話強調了三次。

過 去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都習慣在網路上創造第二個身分,好躲在一個虛擬帳號的背後,讓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切割開來,擁有其他不同的面貌。

佐 伯格對此非常不以為然,他認為,沒有真實姓名,就很難建立信任關係。

在臉書風行以前,Myspace、Friendster等社交網站,都 希望能達到臉書的成就,但是前者並未採取實名制;後者嘗試,但卻失敗了。而臉書能夠成功,是因為他誕生於人際關係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大學校園。

在 這裡,學生們不會介意交換電子郵件帳號與真實姓名,因為再怎麼樣,即使認識了討厭的對象,只要封鎖他就可以了。但好處卻是,你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從已經熟 悉的人出發,認識你朋友的朋友,一步步拓展你的交友圈。

找到寂寞解藥二適度自我揭露,縮短人與人距離

「臉書給了大家一個管 道,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佐伯格說。在哈佛,各式各樣的社團、球隊、協會林立,每天晚上都有舉辦不完的派對、聯誼,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打進這個圈子。當 年他就屬於被排除在外的人之一。然而藉由臉書,他創造了另一個更大的俱樂部,讓所有寂寞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開派對。

拉近距離後,下一步是增進 彼此關係。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吉拉德( Sidney M. Jourard)指出,在人際溝通中,人們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會採取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方式,也就是與對方分享自己的出身、 興趣、人格特質,與對事物的看法。適度的自我揭露,可以拉近雙方的親密關係。

因此,在放上真實姓名後,學生們更甘心樂意的把自己的相關資訊 公開給「朋友們」知道。熱中網球的人可能因此意外發現,另一個同班同學也是溫布頓愛好者;剛失戀的人可能在臉書上抒發心情後,獲得未來伴侶的安慰。

找 到寂寞解藥三只能按讚給溫暖,欺騙則是自毀

這就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溫暖的一群人,如果能在臉書上獲得滿足,就會願意分享 更多隱私與資訊,換取更多的「讚」與回應。

這是為什麼臉書上從來只有「讚」(like)的正面按鈕,而無「爛」(hate)的反面詞彙。 「因為我們要讓世界更美好,而不是更加仇恨,」休斯說。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這麼誠實,許多人也許會在真實姓名的背後,放上假造的資料, 例如謊報年齡、婚姻狀況或工作職位等,但佐伯格一點不以為意。他曾說:「你所欺騙的是把你當朋友的人,一旦被發現這些資料的虛假,你就會毀了自己的人際關 係。」

在臉書的上市公開說明書中,「人際關係」這個詞出現了上百次。佐伯格不斷強調,如果我們不能繼續維持使用者的良好體驗,如果我們不能 推出更好的服務,如果我們不能讓人們得到好的互動與連結,那將會對公司造成嚴重損害。

於是,不管動機是想認識新朋友也好,想找回舊朋友也 好,靠臉書維繫半生不熟的朋友關係也好,上億個使用者,為了換取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甘心樂意分享自己的隱私訊息。這些訊息就成了滋養臉書成長的沃土,讓 這個寂寞王國不斷向外擴張,從美國大學校園走向國際,再延伸進入各個社會階層。

儘管發想緣起是為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解決寂寞,但這個 寂寞王國的統治者,本身卻是個寡言少語,坦率直接到幾乎不顧人際關係的人。

柯翠克形容,當佐伯格處在一群陌生人中時,他習慣保持沉默,眼睛 盯著說話的人。假如對方言之有物,足以引發他的共鳴,那他就會接著這個話題,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看法;但如果對方盡扯些陳腔爛調,或冗長空洞,他會輕輕的說 一聲:「是啊,」然後換話題,或乾脆掉頭走人。

另一個坦率直接的例子,是在二○○九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Facebook 臉書效應》一書描述,在一家瑞典餐館裡,集結了各國的政治菁英與企業領袖,巧的是,佐伯格的對面坐的正是Google的創辦人之一賴瑞.佩吉(Larry Page)。

幾杯要價六百美元的葡萄酒下肚後,佐伯格身體向前傾,靠近佩吉,在所有人面前問他說:「賴瑞,你用不用臉書?」

佩 吉用他一貫尖銳略帶鼻音的語調回答:「沒有,我沒用過。」

佐伯格有點失望,但他不死心的追問:「為什麼不用呢?」

「那玩意不 太適合我,」佩吉說。

屢爆隱私爭議佐伯格被罵是愛錢的邪惡控制者

柯翠克表示,這段過程充分的顯示出了佐伯格的個性。儘管已經 是全球最炙手可熱企業的執行長,但他還像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般,驕傲自負又爭強好勝。

然而,靠使用者分享隱私而茁壯的臉書,也多次因為洩漏 隱私而差點面臨崩潰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二○○五年的「動態新聞事件」。

當時,臉書團隊才剛發表上傳照片的功能,引起使用者熱烈反 應,讓全公司上下充滿信心。佐伯格與創辦人莫斯科洛維奇(Dustin Moskovitz)等重要幹部興奮的想,既然大家這麼喜歡獲得新訊息,何不建構一個新頁面,讓所有上傳的照片與動態,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傳送到朋友的頁面 上?

沒想到,這個看似貼心的服務,卻引爆了臉書史上最大的危機。大部分的用戶在不知情的狀態底下,被強迫「偷窺」朋友的近況,同時也被迫洩 漏自己的訊息。一位西北大學的學生形容:「我好像被扒光了衣服,卻找不到東西遮!」

憤怒的使用者組成抗議小組,包圍臉書總部,要求關閉這項 功能,在臉書上串聯的組織,甚至高達七十五萬人。

當時佐伯格人在紐約,沒有立即出面處理這項危機。不過他躲在飯店內熬夜了一整晚,寫出一個 新的隱私控制程式,讓使用者可以拿回資訊分享的主動權。這個功能上線後,抗議聲浪才慢慢平息下去。

可惜的是,佐伯格並沒有因此學會教訓,二 ○○七年十一月,又爆發了一次「燈塔危機」。

成立三年的臉書,用戶數將近上億,在獲利的壓力下,佐伯格決定對廣告商開放,推出一項名為「燈 塔」的提示服務。當使用者在臉書頁面上點選廣告商開設的頁面,並完成一筆交易時,他的動態牆上就會出現這個訊息,例如:「彼得剛剛在施華洛世奇上買了一對 水晶耳環。」

這個系統上線沒兩天,就釀成了許多悲劇。彼得的太太發現原來耳環不是買給她的,隔天立刻離婚。而本來是想買禮物給朋友們驚喜的 使用者,卻發現被系統給出賣,禮物清單在網路上一覽無遺,等於提早破梗。

這些悲劇引爆使用者的強烈抵制,他們開始意識到隱私被侵犯的後果, 佐伯格的形象也從一個口口聲聲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革命家,變成唯利是圖的邪惡控制者。逼得這位狂傲自負的國王,不得不再次下詔罪己,上臉書刊登了一篇道歉 文,並徹底關閉「燈塔」。

兩起事件凸顯現在的臉書,與其說是一家公司,其實更像是一個政府,所有的服務就像政策一樣,一旦變更,就會對上億 人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王國未來挑戰若隱私運用不當,可能自取滅亡

今天,臉書上市在即,一千億美元的估值,相當於臉書每個員 工的市值逾 三千萬美元,是蘋果員工所創造市值的逾四倍。

這背後象徵的是臉書八億五千萬人的個人隱私價值,以及其所帶來的商業利益。根據臉 書統計,臉書一天所產生的訊息量,是全球所有部落格加總起來的十倍。

然而,就像雙面刃一樣,佐伯格因為掌握了人性中的寂寞需求,讓人們甘願 交出自己的隱私,從而催生了臉書王國,但假使運用不當,這股勢力的反撲,也可能讓王國毀滅。

在厚達兩百頁的上市說明書中,佐伯格花了十分之 一的篇幅,大談投資人可能面臨的風險,從高階主管的運作,到競爭對手的挑戰,以及中國、伊朗、北韓等各地政府的封鎖,然而關於如何保護他最珍貴的資產,只 有概念性的敘述。

說明書中僅表示,美國聯邦法規與其他國家對隱私權保障規定的變動,將可能影響到公司營運與業務成長,卻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 做法。讓人不禁疑惑,這位在網路世界中橫掃千軍的年輕國王,是否故意遮蓋起自己的「阿基里斯腱」。

對於臉書洩露隱私的相關效應,已經逐漸發 酵。去年十二月,臉書剛與歐盟達成共識,同意修改內部隱私管理機制,以符合歐盟法規。今年一月,美國電子資料保密中心又跳出來,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調查臉書的新功能「時間軸」是否有洩露隱私之虞。

不管是Google競爭也 好,中國封鎖也罷,這些外部因素短期內都無法動搖臉書在社交網站的霸主地位,真正會讓王國一夕崩塌的,也正是它立國的基礎:隱私。

「臉書最 初的成立目的,並非要創辦一家公司,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社會使命:解放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聯繫更加緊密。」這是佐伯格致員工、股東的信上,開頭 的第一句話。

臉書上市,是佐伯格朝向完成社會使命必經的一步。然而在這一步之後,臉書將接受貪婪華爾街的考驗,考驗佐伯格究竟能從八億五千 萬會員中,榨出多少金錢,這不僅是華爾街真正關心的事,更是攸關臉書能否繼續吸引好的人才,維持他所自豪的駭客之道。

對佐伯格來說,恐怕臉 書上市,將是一場金錢、使命與隱私三方大戰的開端。

【延伸閱讀】臉書IPO,創美國網路業紀錄

預定募資:50億美元(約合新 台幣1,479億元)預估市值:750〜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9,579 億元)預估本益比:80倍地位:全球最大社群網站主要承銷商:摩根士丹利銀行股東結構:高階主管及董事會持股70%(含執行長佐伯格持股28.4%)為主 要股東意義:創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網路業IPO

資料來源:臉書公開說明書、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員工市值貢獻,高達蘋果4倍  ——4大科技龍頭市值比較

臉書 市值(億美元):1,000 員工數(人):3,2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100

蘋 果 市值(億美元):4,250 員工數(人):60,4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700

Google 市值(億美元):1,900 員工數(人):32,467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600

微軟 市值(億美元):2,500 員工數(人):90,000 每位員工市值(萬美元):300

註:數據來自各公司2011年報,臉書為預估值資料來源:《經濟學人》 整理:林俊劭、吳玗蔚、蔡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2

菜鳥貼:瀏覽器和隱私的那點事兒 梁劍

http://xueqiu.com/8186325164/22311784
瀏覽器的江湖

瀏覽器只是互聯網龐大體系中一個工具,並非只有這個工具才能接入互聯網。比如,上QQ聊天,通過手機上的應用程序發佈和獲取網絡信息,都不必使用瀏覽器。但目前瀏覽器對每個用戶仍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使用頻率高低的問題。因此,瀏覽器乃兵家必爭之地。

互 聯網早期,微軟通過免費和捆綁策略,將收費的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網景)幹掉,IE(Internet Explorer)曾一統天下。此後Firefox(火狐)通過部分優越的特性頑強抗爭,谷歌的Chrome成後起之秀,另還有蘋果占領著自家地盤的 Safari,以及苟且生存的Opera。

咦!奇怪,怎麼沒有我們熟悉的奇虎360、搜狗等瀏覽器?

嚴格來說,這些都不是瀏覽器,只是一個殼,裡面套的主要是IE內核或者Chrome內核。

我 們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原裝進口兼且免費的瀏覽器,非要用山寨品?因為他們總有理由讓我們相信,只有山寨的才是最好的。他們的殼要麼添加一些中國用戶特別需要 的功能(至少他們宣傳我們應該需要),要麼幹脆預裝到我們電腦裡,讓我們認為瀏覽器就這樣子的,神馬Chrome,Firefox都是山寨品。

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上網除了使用IM(即時通訊工具),就打開瀏覽器,所以瀏覽器就成了連接互聯網世界的「門」,只要控制了這道「門」,也就很大程度控制用戶的流向,滾滾的人流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所以這山寨產業鏈支撐著大大小小多家公司的估值。

隱私的那點事兒

無論是原裝進口,還是山寨品,道理都一樣。我們使用瀏覽器敲入的網址,訪問的內容,輸入的帳號密碼,都可能被瀏覽器記錄,甚至被上傳到他們的服務器。理論上,瀏覽器提供方都能掌握我們所有的舉動。

有幾個標準可區分他們是否作惡或者盡職:

1,記錄和上傳信息,用戶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故意將私貨夾帶在一堆內容中,然後讓用戶確認,我並不認為用戶是知情。

2,是否提供徹底清理的功能並且如實執行。

3,瀏覽器自身是否方便地被用戶徹底卸載。

4,記錄和上傳的信息,是否有加密處理。因為這些數據,既要防止萬一洩漏後被人直接解讀,也要防止自己內部員工竊取。

5,該信息是否被用於用戶所不知情或者無法預期的用途。

問題是,絕大多數用戶,無從判斷一款瀏覽器(包括山寨的殼)是否作惡或者盡職。即使爆發了一些問題,也會在各公司水軍的飛沫中迷失掉。

迫使這些公司不作惡並且盡職,要靠嚴明的法律以及市場的競爭,讓公司威懾於一旦作惡或者失職,會遭受滅頂之災。

但如果在法律和市場都經常失靈的環境裡,大家要麼就別太在乎隱私,要麼就選擇理論上更可靠的產品。(@梁劍 發表於 @雪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4

大數據時代的隱私,比特幣的商機 Noname00

http://xueqiu.com/1397696297/24140402
作為一個積極鼓動大家用比特幣直接交易商品或者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匯率」投機的人,我總是覺得,用比特幣直接來購買東西是極好的。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考慮過一個問題,如果你用比特幣直接轉賬的話,對方錢包會收到一筆從你的錢包過來的錢,這時,你的錢包的地址就暴露了。你或許會說,這是理所當然的,會有什麼問題呢?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比特幣技術架構中,錢包是抽象出來的一個東西,是整個比特幣體系的接入口。錢包地址只是所謂的公鑰而已。通過錢包的抽象以及其和私鑰所有者(錢包所有者)的分離,無人可以通過錢包來確認所有者,因而可以保護錢包所有者的隱私——比特幣是這麼設計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錢包地址暴露之後,由於比特幣的交易歷史都是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你的錢包地址在整個比特幣的BlockChain 進行查詢,進而可以瞭解你的整個錢包的現金流入與流出。不僅如此,這種查詢是可以遞歸的,甚至可以查詢到最終的比特幣來源(Block生成 )和目前比特幣的存儲地點!這本沒有什麼。可是,若加以大數據進行分析,結果會如何呢?
  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作者舉了兩個例子用來證明大數據的強大威力:通過對美國在線(AOL)2006年8月公佈的2000萬匿名搜索查詢記錄的分析,《紐約書包》發現數據庫中的4417749號樣本代表的是佐治亞州的一名婦女;通過對DVD租賃商奈飛公司的一億條經過精心匿名化處理的租賃記錄進行分析,一名同性戀女性被鎖定,其母后來起訴奈飛公司。有研究表明,通過對6部不出名的電影進行排序,就有84%的概率辨認出奈飛公司客戶的身份。這僅僅是搜索數據。要知道,多數人在進行搜索中會存在很多雜訊,而支付數據,則是精心考慮的結果,也更能反映出用戶的真實需求,進而導致用戶更容易被鎖定。通過追蹤所有的現金流並對現金流的起點和終點進行分析,你的生活習慣、收支狀況、個人偏好都會被商家瞭若指掌!繪製出一幅你的人格畫像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鎖定你這個人都是很容易就能做得到的。
  那麼,能把BlockChain中的數據消除麼?很遺憾,不行。因為BlockChain中的數據公開是比特幣的革命性創新、也是基於Peer-to-Peer對等網技術的貨幣的需要——防止「Double Spending」(多重支付)問題。電子貨幣與實體貨幣不同,組成電子貨幣的是一串01碼,而組成實體貨幣的是無數的原子。01碼可以輕易地準確地進行複製,而複製無數的原子則難以做到。於是,為了防止貨幣所有者自己Ctrl+C、Ctrl+V「製造」貨幣(注意這裡是比喻,數據複製並沒有那麼簡單),貨幣系統需要在其支付時廣播出他已經花費了的XX比特幣的消息,並留下歷史記錄,這就是BlockChain存在的最大意義之一。
  不僅如此,對於每筆交易,在BlockChain.info網站還可以顯示出交易發起方的IP地址!IP地址是互聯網時代人與網絡的接口,鎖定一個IP地址就幾乎相當於鎖定這個人。儘管對於Geek們來說,可以通過VPN、代理服務器等方式輕易隱藏自身IP,但對於廣大受眾來說,隱藏IP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且會增加購買成本。暴露的IP,加上前文中提到的大數據的威力,簡直就是《1984》中的噩夢:監視者無需動用「電幕」、監聽車或你身邊的人,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掌控之下。
  因此,一種混合服務,也就是一個比特幣混合池是相當有必要的。通過大量的多種金額相同金額有多筆的比特幣的注入,通過系統進行隨機選擇進行拆分和花費,通過同一個錢包同一個IP地址作為支付出口,比特幣池將發揮一個黑箱的作用,阻止商家進一步獲取支付者的錢包數據。人為干擾錢包數據的追溯,能夠有效保護支付者的隱私,也將使針對支付者的數據蒐集變得非常困難(樣本將是所有Block的數據)。為了更有效地防止分析行為,比特幣池的規模必須足夠大,拆分與花費算法也必須足夠多樣化。
  但是,這種混合池在成立之初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讓支付者信任此混合池?要知道,支付者是需要實實在在把錢投入到這個池子中的,是需要把自己比特幣的所有權轉移到這個池子中的。如何保證池子會按時按量付款?如何建立起信任?這恐怕得依靠一批批先行者們的屍體和混合池運營者的人品了吧。至於運營,比特幣混合池可以通過驗證加密消息來獲得所要轉送的比特幣地址(與目前比特幣客戶端發送加密消息方法類似),並在兩個完全確認時間內(支付者混合池商戶,對於比特幣來說是1hour*2,對於萊特幣(LiteCoin, LTC)來說是15min*2),這筆錢必須要付出去。混合池通過對所有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請求運用算法進行拆分及撮合後,對商戶進行付款。
  這種比特幣混合池將起到類似現在Paypal和支付寶的先存款再花費作用。大量的用戶數據將在此彙集。同時,最重要的一點,用戶的錢包數據/支付數據混合池的運營者也可以拿到。也就是說,用戶的隱私對於比特幣的混合池來說是開放的。這就會產生不安全因素。畢竟,在信息為王的時代,大量敏感數據所帶來的商業交易所產生的利潤是會讓人眼紅的。
  比特幣混合池在保護支付者隱私的同時,也將給洗錢者提供極大方便。黑錢通過混合池進行拆分和重組後將失去其的追溯性,這無疑會讓執法部門火冒三丈,也對比特幣混合池的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在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又能不縱容犯罪?這將會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個人以為,通過對金額/頻率/現金流出對象的限制或許可以避免一部分洗錢的交易。通過對Blockchain的監測,監管部門可以很容易的獲得從比特幣池中的錢的流向。如果比特幣只能流向幾個收到良好監管的商城,用比特幣混合池來洗錢是毫無意義的。對抗犯罪行為對比特幣池來說也是有收益的——通過對犯罪行為的預防是可以提升混合池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進而帶來更多交易。
  即使使用了比特幣混合池,對於混合池的經營者來說,用戶的收入——支出鏈條是可見的。基於比特幣地址的信用服務的提供也將變得精準而高效。但對於那些不想把自己收入曝光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噩夢。使用ZeroCoin或許是一個好方法。ZeroCoin是對比特幣的結構的一種增強,通過將比特幣轉為ZeroCoin後贖回,可以抹掉比特幣的轉移鏈條(相當於溶解掉貨幣後重新打造),比特幣的收入——支出鏈條將被斬斷。可惜的是,ZeroCoin現在還處於原型設計階段。
  或許,未來的銀行將成為提供隱私服務的機構。通過在銀行中開設賬戶提供安全的錢包地址來保護客戶的隱私,並通過交易的手續費掙錢。但是,一個中心化的機構與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或許,公用錢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公用錢包如何識別每筆款項的來去?如何讓用戶信任公用錢包?這將會是值得眾人深思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63

Facebook處理「用戶隱私」的先進經驗:如何度過服務條款危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88.html

關鍵時刻:

2009年2月4日,Facebook悄然在網頁上修改了服務條款的內容。新條款規定,即使用戶終止其在Facebook上使用的賬號,網站仍將有權使用其上傳的任何資料擁有「永久」許可授權。2月15日,一個名為The Consumerist的消費者博客,對Facebook新的服務條款作了詳細解讀。隨後,各大網站和媒體都轉載了這篇名為《Facebook新的服務條款:我們可以隨意使用你的信息,永遠都是》。之後,網民出現一波又一波抗議,Facebook面臨社會質疑和否定,很多用戶甚至宣稱將不再使用Facebook。

關鍵抉擇:

Facebook如果堅持新服務條款內容且不做出合理解釋,不對Facebook有關服務及服務條款做出調整,將面臨巨大輿論壓力和用戶信任危機,失去用戶的Facebook將陷入絕境。

關鍵策略:

Facebook和扎克伯格很快採取行動。公司發言人在郵件中強調,Facebook會在不違反隱私規定的條件下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做出積極回應,他寫道:「事實上,我們不會用你不希望的方式傳播你的信息。」扎克伯格隨後宣佈,今後Facebook有關服務如修改用戶協議,將在Facebook的社區內公開討論,讓所有用戶投票。

策略結果:

所有憤怒的用戶和媒體都對扎克伯格的妥協以及改變感到滿意,甚至有學者稱讚扎克伯格Facebook的用戶們將自己視為公民——Facebook的公民。

Facebook成為全球性著名社交網站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2009年2月4日,Facebook因修改用戶服務條款而陷入巨大輿論壓力和用戶信任危機。扎克伯格以妥協姿態,開展與用戶的合作、交流,承諾做出改變,取得用戶信任,把一起危機事件轉變成Facebook管理公開和透明的有利事件,穩定並贏得了更多用戶。

服務條款引發危機的偶然和必然

服務條款引發的危機與扎克伯格的經歷、文化理念、市場理念有著必然的聯繫。作為在美國甚至全球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哈佛大學的學生,有著高天賦自學能力、自學電腦編程的扎克伯格,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正是這種選擇和天賦的結合,扎克伯格表現出對人性慾望和人際關係的特殊敏感。從他創立Facebook及Facebook的超速發展看,扎克伯格充分抓住和利用了人們「窺視欲」、「自我表現」等心理,加上對經濟發展和互聯網行業發展,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正確判斷,才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脫穎而出,並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使Facebook快速成長為行業巨頭,還跨越行業、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大型企業。

2009年2月Facebook修改服務條款引起信任危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Facebook超越了之前傳統互聯網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大大拓展了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內容和服務範圍。和其他行業企業相比較,Facebook提供的不只是冰冷冷的數據、信息,而是具備豐富人性化的新平台。Facebook關注的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數據,而是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其中以用戶體驗、用戶社交需求等尤為突出。在這一點上,Facebook比Google等具備了優勢明顯的服務特質。

為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Facebook需要提供能夠公開、互動、可分享的用戶交流平台,保證用戶能夠共享、互享有關信息甚至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個人隱私。為滿足用戶的這一需求,就需要讓每個用戶儘量提供其個人的資料,而這也是用戶間能夠進行社交的必要條件。

從Facebook的經營看,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需要足夠多的用戶資料,通過分析、利用用戶需求,創造更多的服務才能不斷吸引新用戶、穩定老用戶,從而產生企業的盈利點和成長空間。因而,無論從用戶間權利、隱私的開放和擁有,以及Facebook對用戶資料的公開方式和公開程度看,都存在著個人資料公開和保密的矛盾。公開和保密之間,除了法律對於個人權益的保護外,還關乎用戶的個人差別。

用戶在希望網站最大可能提供他人信息的同時,卻對自己的安全保持著起碼或足夠的謹慎態度。用戶希望有區別、有限度、有範圍地向其他用戶公開包括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和個人權益在內的自身信息,既要保證信息的安全,還要保證利益安全和社交安全等。

因此,在上述矛盾條件下,Facebook修改關於用戶資料的條款引發危機,似乎是個偶然事件,但從社會角度看,就幾乎是必然的。

化解危機取決於妥協和合作

Facebook的成長揭示,商業世界乃至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人流」的時代。互聯網發展加劇了傳統物流的轉型,在服務產品及服務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流、社交流聚合成規模空前的人際關係網即「人流」,「人流」展現出巨大的商業機會和創富潛力。掌握了「人流」,就掌握了商業機會。控制了「人流」,就控制了商業的通道,就能實現商業的目標。

「人流」的實質是以人為主體、主導的物流,以及人的需求的多元化和虛擬化。也就是說,「人流」實質代表著人的需求、人的需求變化,更擴展為更多的「社會」元素,如服務、情感、社交等以物質概念來衡量的屬於「虛擬」的領域。Facebook超越了物流的概念和範疇,緊緊抓住「人流」及其多元化的商品和社會化需求,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問題是,「人流」的形成和集合,涉及到個人信息、隱私和權利等關乎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問題。也就是說,開放的互聯網世界更需要重視保密。

Facebook在保護個人和企業的信息和秘密方面做了不少功課。保密是遵守法律、保護用戶權益的必然舉措,是獲得、贏得用戶的必然要求。與業內某些企業相比,Facebook在讓人們分享信息的同時,「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對所有人開放」。但問題仍然存在,為了體現Facebook的獨特社交功能,Facebook 宣稱「任何想要讀取Facebook數據的人只能通過Facebook」。其實很簡單,既然通過Facebook能夠讀取數據,就能夠向Facebook之外傳播和擴散。

正是基於Facebook「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對所有人開放」保護用戶權益的理念,修改服務條款危機一出現,Facebook和扎克伯格就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以妥協、合作、誠懇的態度,及時做出了應對舉措。

Facebook和扎克伯格很快採取行動。公司發言人在郵件中強調,Facebook會在不違反隱私規定的條件下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扎克伯格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做出積極回應,他寫道:「事實上,我們不會用你不希望的方式傳播你的信息。」扎克伯格隨後宣佈,今後Facebook有關服務如修改用戶協議,將在Facebook的社區內公開討論,並讓所有用戶投票。

扎克伯格通過Facebook官方博客,發佈了《扎克伯格就服務條款事件所寫的公開信》,公開信的內容坦率、誠懇而現實。扎克伯格寫到:

「6年前,我們基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創建了Facebook。人們喜歡分享,渴望和朋友及其他認識的人保持聯繫。如果我們給用戶更多的控制權,他們也將分享得更多。他們分享得更多,這個世界將會更加開放和互聯,變得更好。今天,這仍然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公開信表示,Facebook短短幾年就成長為超過4億人口的社區,為讓這麼多人滿意,Facebook快速轉型,嘗試新的方式和社交網絡讓每一個人都能連接進來,而這是個挑戰。

Facebook希望促進用戶分享和創造,用戶希望能更方便地控制自己的信息,在這一矛盾中,Facebook修改了服務條款。不過,「或許這並非你們想要的,這次我們迷路了。」 扎克伯格說。

在區別不同用戶對於個人信息的差別態度,Facebook將採取不同控制手段之後,扎克伯格公佈了Facebook正在實踐的幾項原則,並接受用戶的檢驗。「除非獲得你的允許,你的信息不會被公開給其他人或服務商;廣告商無法獲取你的任何個人信息;我們不會向任何人出售你的任何信息;Facebook將永遠免費為你們服務。」

在上述基礎上,Facebook公佈了新的服務條款草案,邀請所有用戶參與討論和投票。有66.6萬人參與投票,並且以74%的支持率通過了修改過的服務條款。

「分享」是社交網站發展和成功的基本

社交網站雖然是個人隱私和權利需要得到足夠保護的平台,但在保護的前提下,分享才是實質和目標,才能實現網站的經濟利益。分享意味著參與者的平等、互助和付出。雖然付出在大部分情形下不是經濟或金錢,信息的提供是主要的內容和形式之一,但一樣對企業和網站提出了挑戰。搭建起這樣的平台就是經營者理念、能力和水平的體現。

分享信息尤其是分享情感,其實質是用戶體驗。也就是說,Facebook以滿足用戶的體驗願望來打造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從Facebook網站的內容來講,「讓網站有趣比讓它賺錢更重要」。因為創造「有趣」, 產品得到開發,用戶體驗得到尊重,用戶心理需求得以滿足。因為有趣,用戶回頭率增加。因為有趣,用戶成為活廣告,Facebook廣為人知,擴散效應遞增。

「有趣」的實質和結果是「分享」。用戶在有趣的網絡交往中分享到現實世界所不能得到的心理體驗、快感、樂趣、知識和經驗。從這個角度和實際的效果看,「有趣」定位帶來的「分享」成為了Facebook成功的基本元素。能否保持「有趣」的本色,擴大「有趣」的範疇,增加「有趣」的元素、內容、形式,是決定「分享」多少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分享帶來體驗成就的根本。而從Facebook的未來看,保持、增加「有趣」和「分享」的產品形式和特徵是企業發展的一個方面。

對於這次服務條款危機事件,Facebook基本上是應對及時、高效,算得上是互聯網企業與用戶互動、增進信任、擴大網站影響力、增加用戶量的經典案例。不過,縱觀Facebook的創辦和成長,Facebook的成功還源於創業者個人超前的意識和理念,個人的個性和人格魅力,創業者過人的能力和膽識,新的運作模式,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吸引人才的戰略和策略,優秀的企業團隊等。所有這些,其實都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從未來看,要在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互聯網世界繼續發展、成長,Facebook要保持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特色,不被後來者模仿、不被超越。需要在急劇變化的市場中創新、變革,創造出獨特和多元的企業產品、服務和文化,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創造、吸引、抓住和增加消費者。否則,就可能在一夜之間被競爭者超越而被市場所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1

林福楠:你們都不懂手機隱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39.html

林福楠,隱私衛士的創始人。從2010年初就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創業,一直專注於移動互聯網工具類產品。他先後做過三款應用,分別是旅遊工具類(旅動繽)、語音助手類(小T機器人)、面向識別類(面對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當然失敗有很多原因。三次的失敗經驗不但沒有磨滅林福楠的意志,反而讓他從中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領悟了許多做產品的精髓,在一次次的磨礪當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旅動繽,在2011高德杯LBS大賽中獲獎,運營的短板導致後期內容無法支撐;

小T機器人,類似現在的語音助手,雖然與大眾點評,藝龍達成戰略合作,但概念太過超前,方向做得太大,不太適合勢單力薄的創業者嘗試;

而面對面這個面相識別軟件,創意儘管新鮮有趣,無奈因為自己投資,後來資金鏈斷裂。

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免費的工具,賺到大量用戶之後才去考慮盈利模式呢,這個思路是否本身就有問題?

這是三次創業失敗後林福楠發自內心的拷問。

2012年8月,他再次啟程開發了「隱私衛士」這款產品,堅持了一年後,產品已經做到了手機隱私保護類的第一,順利的拿到了天使投資,並且產品也逐步實現了盈利。

「創業是一個寂寞而且痛苦的過程,但是只要你有夢想,敢於挑戰,努力並且堅持,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這種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紅牛精神,加上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讓林福楠的第四次創業一路走得很穩。

他的」隱私衛士」已經在安卓手機隱私保護這個細分領域中做到了市場第一,無論從安全性、隱蔽性、功能性都做到了最好。

林福楠提到,實際上市場上的隱私保護APP並不少,隱私衛士能做到今天這個成績,多是因為他們都不「懂」手機隱私。他們都有三個硬傷:

1 要麼就是把隱私保護做成一個小功能,專業性很差。大公司的產品普遍很重,功能多,功能全無法做到小而美,專注;

2 有的功能大公司想做但是「做」不了。比如我們的隱私衛士隱蔽性非常好,即便是專業的安卓開發工程師短時間內也很難看出來,大公司就不能這麼做,會被競爭對手,媒體抓住抹黑等等,他們有很多顧慮,而我們是光腳的,沒有包袱,能報隱蔽性做到極致;

3 他們的產品過於公開,說隱私其實都不隱私了。比如一些安全軟件,第幾行第幾個圖標是隱私保險箱,別人都知道,你再怎麼換圖標改名都無濟於事,無論是單獨一個隱私保險箱APP還是虛假入口,輸入密碼,有這些東西實際上就已經有問題了,「沒秘密幹嘛用這些功能?」

而實際上隱私是個剛需,這也是隱私衛士一推出就受到市場好評的根本原因,很多用戶不僅購買一年1200的年費還積極熱情地為產品獻計獻策,忠實用戶的參與度極高。種子用戶的付費,建議讓林福楠的「第四春」走得很順。

林福楠常說 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努力,生命才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5

用戶隱私早淪陷了(二)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7/58417.html

  余弦的《用戶隱私早淪陷了》在微信里首發後,引來許多討論,余摘錄一些評論如下  「受教了 確實沒有被黑價值不用擔心」  「……我還沒有被黑的價值」  「沒啥事,沒什麽隱私好泄漏」  「我屬於堅信自己沒有被黑價值的那類(ˉ(∞)ˉ)」  「我也一直覺得我不會被黑因為我沒有被黑的價值~~~不做虧心事那點說得太贊」  「太可怕了……但願作為一直沒有價值的存在吧~」  「有什麽隱私啊,沒有被黑只是沒有被黑的價值。」  「沒價值這點是真理啊」  「還好我一老百姓也沒黑的必要嘛」  這些評論的共性是:確實都覺得自己沒什麽好被黑的,沒什麽隱私可以泄露的。  有黑客朋友建議我給出一些幹貨,這樣對普通網民來說會更具備震撼力。其實沒必要去證明什麽,下面兩個公開地址,大家自己玩去吧:  ----------------------  下面這個是QQ群關系庫,輸入你的QQ號可以查詢出你所在的群關系及群里的每個QQ用戶,據說是8700萬條QQ群記錄,搜下10000試試:  https://s3.amazonaws.com/qqqun/index.html  下面這個是查開房記錄的,漢庭、如家、七天等,據說是2000萬條記錄  http://www.zhaokaifang.com/  ----------------------  回到剛剛說的那些評論上。  雖然我文章里說:“所以我經常說,這個互聯網非常不安全,你沒被黑很可能是你還沒被黑的價值。”  但是,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冷漠隱私/被黑這個問題,我這里說“你還沒被黑的價值”是基於我對“被黑”的理解。  我說下“被黑”的理解,有兩種形式:  黑客針對你,對你進行針對性攻擊;  黑客並非針對你,而是針對某類群體,而你正好在這個群體中,你是被殃及的;  我那句“你還沒被黑的價值”是針對第一種形式的,即你還沒達到黑客要針對你的程度。那麽針對性攻擊一般會有哪些對象呢?如下:  得罪黑客的人,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反正得罪了,大家去百度搜個案例“月光博客被黑事件”,這里舉這個例子,沒想怎樣,因為這個在當時是一件不熱門也得熱門的事件,所以在黑客圈關註度很高,把月光博客黑了一個遍的那個匿名黑客,我由衷欣賞;  利益之爭,這個在黑色產業鏈中最容易發生,我之前說過黑色產業鏈規模龐大到令人窒息;  你是某些敏感領域的知名對象,所謂槍打出頭鳥;  如上這些對象才有被黑價值,確實我們大部分人都還沒達到被針對性黑的價值。  而,對於被黑的第二種形式,我們所有人都是躺槍的,我在《用戶隱私早淪陷了》里提到淪陷的3種方式,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比如上面給出的兩個在線查詢隱私的網站,有的人一定會很郁悶…  據說,有人去查自己另一半的開房記錄,然後發現了亮點……  對於第二種形式,黑客還可以用我們的隱私去詐騙我們的親友,可以用我們的隱私去“借刀殺人”,這時由於你的忽視/冷漠,才導致了這個互聯網的黑色奇葩。  關於防禦,我簡單列下吧(都是血的心得啊):  重要網站/APP的密碼一定要獨立,猜測不到,普通網站為了記憶方便可以簡單有規律,如果你記憶好,那可以都不一樣,或者用1Password這樣的軟件來幫你記憶;  電腦勤打補丁,騰訊管家、百度衛士都可以.  能不用IE瀏覽器就不要用(網銀登錄這類必須是IE的情況那再用),用Firefox或Chrome瀏覽器,如果想和我一樣變態安全的話,可以考慮給Firefox裝個安全擴展:NoScript;  支持正版,包括Windows,Office等,淘寶註冊碼沒幾個錢(相比激活軟件要靠譜,雖然也非正版方式,但對國內來說要求大家都正版不現實),因為盜版的、破解的總是各種貓膩,後門存在的可能性很大,當然有的破解者是友好的,到時你自己判斷,只是我強烈建議:支持正版。(補充:其實應該把“正版”改為“從正規渠道下載的軟件” 會更實際些,大家理解就行了);  不那麽可信的軟件,如果你玩虛擬機的話,可以安裝到虛擬機里;  手機建議用安全的iPhone,別越獄,如果用安卓就安卓吧,別root,同樣強烈建議購買正版APP,哪天我有心情我給你們證明下哪些破解APP的貓膩,iPhone用戶盡量不用什麽快用蘋果助手、同步推、iTools、PP助手之類的,尊重蘋果的原生態吧;  不要在公共場合(如咖啡廳、機場等)使用公共無線,自己包月3G/4G,不差錢,當然你可以用公共無線做點無隱私的事,如下載部電影之類的;  自己的無線AP,用安全的加密方式(如WPA2),密碼複雜些;  在任何地方輸入密碼時,註意周圍,包括角落的攝像頭;  不要在陌生的電腦上輸入密碼等,如果實在需要,輸入後,清除好記錄;  離開電腦時,記得按下Win(Windows圖標那個鍵)+L鍵,鎖屏,這個習慣非常非常關鍵;  如果你是重要人物,記得給你的BIOS加個密、硬盤加個密、關鍵文件放到TrueCrypt里,發郵件用PGP加密;  接上條,住酒店時,離開房間時,記得關機,鎖好電腦到保險櫃去;  涉及到QQ、微信等的朋友、親人向你借錢、充值之類事宜,電話過去確認,要記住互聯網那頭不一定是一個人或你以為的那個人;  即使是官方短信也不一定可信,因為基站可偽造,百度“偽基站”看看就知道了.  不用相信“天下掉餡餅”的傳說;  手機鎖屏時要密碼(數字、字母或指紋都行),千萬不要圖形密碼,隨便都可以被瞄到!!  不輕易把自己的姓名、電話、郵箱等給陌生人(包括名片),很多場合是可以寫假名字的,該低調就低調;  相信我,如果你成為目標的話,黑客要黑你的方式太多了。還是那句: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是終極防禦了;  最後,意識為先,讓更多人意識到吧,來個俗套的請求:把我的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轉發時附上:文章給出了很多非常好的防黑建議(blabla~,剩下你自由發揮),謝謝。  大家發現沒,以上我給出的建議都是基於“信任”這個核心給出的,安全的本質是信任。“除了你自己沒誰是真的可信的。”記住這句終極心法,不過這個太殘忍了,你自己把控下度。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余弦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58

Facebook存泄漏隱私風險 追蹤技術或作修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902.html

Facebook存泄漏隱私風險 追蹤技術或作修改

一財網 王思琪 2015-11-10 22:35:00

比利時法院判決Facebook在48小時內停止追蹤非會員用戶信息,否則將面臨2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71萬元)罰款。

來自美國的Facebook似乎永遠無法對上歐洲人的胃口。

據外媒報道,Facebook涉嫌侵犯用戶隱私一案有了新的進展,比利時法院判決Facebook在48小時內停止追蹤非會員用戶信息,否則將面臨2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71萬元)罰款。

對於Facebook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指責源自比利時隱私委員會今年初的一份報告。Facebook曾派出歐洲高管與比利時隱私部部長就此問題進行商討,但商討最終無果。

2015年9月,比利時隱私委員會將Facebook提起法律訴訟,並稱如果不及時回應,將對Facebook每天處罰2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8萬元)。

對於比利時方面的指責,Facebook表認為其隱私政策並未違反當地的《數據保護法》,雙方各執一詞。

對用戶信息進行保存追蹤是社交網站常用做法,Facebook的追蹤技術源於其Datr Cookies技術,主要用於保護網站安全性。目前,這項技術也許會因為比利時的判決做出調整。

隱私之爭

一直以來,Facebook的隱私政策都為人所詬病。在Facebook許多功能之下面臨著用戶個人信息的泄漏。

在美國,對其侵犯隱私的報道幾乎每年都有,但出於“主場優勢”,媒體更關註的是其又推出什麽新的功能。

但其在歐洲的遭遇,就沒有這麽幸運。2015年年初比利時隱私委員會發布學術報告,稱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這部分指責主要集中在其未經用戶同意對非註冊會員訪問記錄追蹤。

另外,報告還稱網站在默認設置下對用戶進行行為分析以及社交廣告推送有侵犯隱私的危險。

其中指出:“Facebook權利與責任聲明(SRR)中含有大量與《不公正合同條款指令》不符的條款。這些情況早在2013年就已經存在,並且到了2015年,仍未得到解決。”

對於追蹤為註冊用戶信息,Facebook稱,這是一個漏洞,並稱將修複該漏洞。

但這項漏洞到今年都未得到修複,2015年5月,Facebook的一名實習生發布了一款Chrome瀏覽器插件“Marauder's Map”,利用Facebook Messenger定位服務的一個已知漏洞,可以追蹤好友,甚至好友的好友,並在地圖上標出這些好友的位置。其中,定位精確度達到1米。

這也恰恰驗證了比利時隱私委員會對於Facebook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用戶地理位置數據的收集的認定,“我們認為,2015年數據使用政策下的設備數據收集或使用並不符合歐盟《電子隱私指令》的條款”,而用戶智能被動接受。

對於比利時當局的質疑,Facebook堅稱其隱私政策並未違反當地的《數據保護法》。

在Facebook主頁關於隱私政策的解讀是運用Cookies技術保證網站免遭黑客攻擊,維護正常運營。

但比利時隱私委員會顯然不買賬。數據顯示,Facebook的插件程序已經設置在了超過1300萬個網站中,其中還包括某些衛生和政府網站。信息保護機構建議用戶在使用這些網站的過程中,用戶應當使用某些隱私保護軟件保護自己的信息。

如今判決下來,Facebook將面臨上萬歐元罰款,罰款數額不大,但接受判決將意味著Facebook承認自身侵犯用戶隱私並需要對此做出修正。

同時,2015年1月起,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隱私保護組織也先後向Facebook提出了反對意見。這項判決結果也很可能影響到Facebook在歐洲其他地區的隱私政策。

如何泄漏隱私?

此次Facebook被指責的罪魁禍首在於其所用的Datr Cookies。通過這種技術,Facebook可以追蹤用戶包括設備IP地址、用戶查看像素的時間、與瀏覽器或設備相關的標識符、以及使用的瀏覽器類型等信息,從而分析出用戶個人信息。

而這些功能Facebook在其隱私政策中直言不諱。

而Facebook承認收集此類信息並稱這是出於維護網站的正常運營需要。在其隱私政策中,對於使用Cookie、像素和類似技術的解釋是用於身份驗證,保證安全性和網站完整性,投放廣告、洞察情況和衡量效果,本地化,分析和研究等功能。

也就是說Cookie技術主要是保證網站運營所設立的:通過收集加上分析研究用戶信息,Facebook能夠精確分析出對應廣告群體同時保持自身網站運營的安全性。

對於註冊用戶來說,提供這些信息無可厚非,並且網站也有保護註冊用戶信息的義務。但是對於只是瀏覽網頁的用戶來說,瀏覽一個明星、熟人或者點擊一則Facebook上的廣告都有可能泄漏個人喜好以及個人所在位置,同時對於網站沒有保護其隱私的義務,對於這些非註冊用戶來說,登陸網頁的隱私風險更大。

一般來說,網站對於這類可能泄漏的風險應具有相關提示,並且獲得用戶同意才進行外部聯結等進一步操作,但Facebook並未設置獲取用戶同意的相關風險提示網頁,這也是比利時隱私委員會擔憂的一點:“Facebook不正確的地方在於使用datr cookie來定位接收廣告的用戶,並且不經過用戶的同意使用這些信息。”

但是禁用這項技術,Facebook有可能面臨更大的安全漏洞。公司首席安全官Alex Stamos在早前表示:“如果法院阻止我們使用在比利時的datr cookie,我們將失去我們最好的信號之一,表明有人進入我們的網站合法。”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54

加密之戰再升級:隱私是蘋果公司的營銷之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359.html

加密之戰再升級:隱私是蘋果公司的營銷之本?

衛報 The Guardian 江旋 實習記者 張雨蓮 編譯 2016-02-22 15:37:00

近日,美國司法部門發布法律文件,指責蘋果公司曲解法律,並將營銷目標置於國家安全之上。聯邦政府指控該公司將其“公共品牌營銷策略”置於恐怖主義調查之上。3月22日,一場聽證會將在美國加州舉行。

蘋果此前被要求為美國聯邦調查局提供技術支持,但公司拒絕服從。

上周五早些時,美國司法部門發布了一篇冗長的法律文件指責蘋果公司曲解法律,並將營銷目標置於國家安全之上。美國聯邦政府指控該公司將其“公共品牌營銷策略”置於恐怖主義調查之上。3月22日,一場聽證會將在美國加州舉行。

“蘋果公司此前拒絕遵守法庭命令,盡管它具備遵從命令的技術可行性,但它似乎是基於對其商業模式和公共品牌營銷策略的保護而拒絕執行法令。”美國司法部律師在上周五的文件中寫道。

蘋果手機銷量很大——僅僅在去年最後一個季度就賣出了超過7400萬部手機——但它最大的賣點就是隱私。蘋果公司不得不捍衛地球上最成功商業模式的核心理念:沒有人能看到你手機里的內容,即使是蘋果公司也不行。在某種程度上,蘋果公司的承諾——售出的設備是安全的,是蘋果的一大競爭力。

“我知道不僅是聖貝納丁諾案例亟待解決,而且還有許多積壓的刑事案件。因為蘋果公司反對協助執法,一些被懷疑是虐童或恐怖主義的案件也無法繼續進行。”佩斯大學網絡安全專家達倫·R·海耶斯寫道。

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加密的參議員羅恩·懷登認為這場爭論不應該被情感化,“有人呼籲美國削弱網絡安全,通過‘後門’破壞強加密為政府提供方便。但是安全專家已經告知我們很多次,削弱加密將會使外國黑客、罪犯和間諜們更容易入侵美國的銀行賬戶、健康檔案和手機。”

蘋果公司與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加密之爭還在升級,後續發展仍有待關註。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