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資銀行,在那工作的幾年中,我一年賺的前比我父親25年賺的還多。你想他會怎麼回應呢?我不可能告訴他,對嗎?我出身藍領家庭,我父親在一個航運碼頭工作。我能向我的朋友們說嗎?他們肯定認為我是個詐騙犯。這就是私人銀行業務的工作:你的客戶將大筆資金交給銀行管理,銀行收取費用,你從中賺取一定比例的酬勞。我有很多客戶,他們都非常有錢。因此我一年賺的錢超過100萬,這是個簡單的算術。」
「在私人銀行業務工作之後,倫敦的一家主流的投資銀行僱傭我去他們固定收益部門工作。開始他們安排我住在這個酒店,但我從沒回這裡住過。」
「在你簽約之前,投資銀行像對明星一樣對待你。然而當你開始工作,你就成了他們眾多員工中的普通一員。我記得我第一次走進交易室時的情況,500-1000人擠在一層樓裡。我認識到,這就是投資銀行的核心。投資銀行面對客戶時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昂貴的西裝、精良的食物、牆上掛滿古董。但是交易室就是個工廠,一台電腦、一台電話和一台提供金融數據的彭博終端,這就是你所有的東西。倫敦的投資銀行竭盡所能的服務好你,以保證你儘可能高效地、專注地賺錢。在我們工作的大廈裡面,有牙醫、醫生、乾洗店、旅行社、餐館、健身館,甚至你可以花幾英鎊叫人過來給你擦皮鞋。」
「我發現,我服務的這家投資銀行經常為一個崗位僱傭兩名員工,最終看哪個能生存下來,這很糟糕!更糟的是,當我剛開始工作,那個僱傭我的經理就跳槽去了另一家投資銀行。在這家公司,我完全靠我自己的能力生存。這家投資銀行曾承諾讓我單獨負責一個客戶部門,但是當我坐在我辦公桌前的第一天,我發現實際上還有其他好幾個人也在負責這些客戶,基本上在這個部門我不能給任何客戶打電話。投資銀行按照產品和國家將世界劃分成不同的部門。」
「當我前行時,我總是至少會踩到一個人的腳趾。一隻800磅的大猩猩會坐在哪裡?答案是:坐在它想坐的地方。這一故事很好地總結了投資銀行的生活。每個新來者都是那隻800磅重的大猩猩的對手,你必須打出一片天。沒有人有時間關心你,沒有人在乎你是誰。你進來是佔用了公司預算的,你必須為他們賺回這些錢,否則就滾蛋。」
「我深吸一口氣:好吧,這將比我想像的艱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識到,在一家投資銀行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劃定並宣稱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堅決捍衛它——你能從銀行獲得授權向你的客戶銷售哪些產品,可以向哪些地區銷售。」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接上文:殘酷的世界——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上))
「我認識到,我必須做些事情。在我來倫敦之前,我對所謂的CDOs、債務抵押債券一無所知,我被僱傭純粹是因為我此前專門服務的那些客戶。無論如何,我有一個擅長數學的大腦,我儘可能快的閱讀。CDOs是一個含有各種金融工具組合的產品,在金融危機中一些CDOs被證明是有毒的,這給了它們壞名聲。其實,這完全取決於你把什麼東西注入它們裡面,一個CDO純粹只是個為客戶需求定製的產品。」
「後來,我有了個點子,就是所謂的混合合成CDO。我知道某一客戶的投資組合是具有其特定風險的,我認為這個新的CDO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真的可行嗎?我不得不去問一個設計師,他們設計這個產品,把複雜的金融工具放在一起,並在後面做計算。」
「現在,你不太可能去見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極其忙碌,一直都是這樣。我記得一次在電視屏幕上,有一個彭博的關於最新的《體育畫報》泳裝問題的愚蠢的節目,我其實完全不介意看看這些漂亮的美女照,但是我周圍沒有任何人對此感興趣,他們都在盯住自己的屏幕。」
「最終,我將一個非常特別的三明治帶到了一個設計師的辦公桌上,我走向他說道,當你吃這個的時候,讓我和你聊聊這個點子。可能這個設計師認為這個人真有種,於是他聽了我的想法。然後他說,這個東西是為誰設計的?當然,我給了個含糊其辭的回答,因為這層樓裡的其他人可能也知道這些客戶,他們可能會偷走我的點子。」
「我的點子真的奏效,我的客戶喜歡這個東西,突然,我就變成了那個完成了200萬歐元損益表交易的新人。人們對它感興趣,因此它就被推行下去。後來,我又被另一家投行僱傭,他們再次承諾讓我負責整個國家的業務,我再次發現其實已經有很多其他人在這個業務上工作,因此,我們不得不再次奮鬥。我猜我是個遲鈍的學生(大笑)。」
「這就是我如何在投行工作的。你坐在1000個人中間,不斷地思考你的客戶——機構投資者,以獲得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必須能解決他們的需求,因此你必須儘可能地瞭解他們的需求。你提出的點子必須比其他投行的更有競爭力。同時,在你的腦海裡,你會想:我必須達到我的損益表,否則就沒有獎金。」
「一個投行會給優秀員工特權,比如非常有限的中層管理崗位或類似的東西。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完成巨額的交易,但是你必須有效地發揮自己能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專注於業務,有個術語叫『收入責任』。」
「我的前老闆是西歐業務的主管,即使是他也有個收入預算,這意味著他必須帶來收入。他的任務在1000萬英鎊-2000萬英鎊之間。你以為他有很多時間來管理嗎?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完成這個預算,他就會有麻煩。」
「在我工作的投行中,一切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待價而沽的。如何獲得交易,你是否被允許去做這個交易?」怎麼獲得「生產信用」,讓你的名字以成功交易貢獻者的名義被提到?這裡就是辦公室政治產生的地方。如果你沒能完成你的年度預算,那麼你的同伴就會因你的表現而獲得一些「生產信譽」——一些被稱為「誇獎」的東西。下一年你就會給你的同伴同樣的回擊。
「辦公室政治蔓延到獎金池。投行有許多的大口袋,你擁有其中的一個,你的收入和獎金都放在這個口袋裡,誰會得到什麼?這遠比私人銀行業更主觀。一些人創造了很多收入,但是他們不擅長辦公室政治,他們最終得到的少於他們應得的。」
「如果我辦公室政治玩得更好,我可以賺更多的錢,並在投行間做更多的調動。但是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我可能就不能再享受金融了。我可能不會再回到投行,但是我會繼續呆在金融圈子裡,並提出一些點子。我是一個大學輟學生,最終僥倖進入銀行業,並發現我真的很享受銀行業,我也非常擅長這個。我做得還太少了。」
他是一家投資銀行的固定收益部門的前主管,40出頭,不是英國人,經常發出自嘲式的笑聲。在他的建議下,《衛報》記者在梅菲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的一家豪華酒店採訪了他,在採訪的4個小時中,他向記者揭露了投資銀行生活中殘酷的一面。
下面是他的自述:(接上文:無處不在的辦公室政治——前私人銀行家揭秘投行生活(中))
「在固定收益部門決定獎金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損益表的淨現值(NPV),NPV意味著計算過去那些年來的投行的總營收,總營收計入這些年來你的損益表。顯然的,如果你能在一次行動中完成你未來七年的收入的淨現值,那你的獎金將是個巨大的數字。這就是固定收益部門為什麼獎金飆升的原因。」
「我認識的那些實現人生財務自由的人,他們達到這個目標一般只需幾個交易。首先,他們以NPV條款作了一些巨額的交易,接下來,他們讓其他銀行僱傭他們,並保證巨額的獎金。一般,這些銀行都會這樣想:如果這個人能在一年中賺1500萬英鎊,我們可以支付他幾百萬的報酬。」
「現在你可以看到NPV是怎麼讓人們變得激進的了。你不再需要多年與一個客戶維持關係,賣一個產品給他們,然後你就在那裡出名了。再次與私人銀行業務對比,你會發現,在私人銀行業務中我獲得了一名客戶,然後這個客戶每年都決定與我的銀行合作,而我們只收1%的管理費。這下你知道不同的文化是怎麼產生的了嗎?兩者的規則也極大的不同。在私人銀行業務中,客戶被設想為『涉世未深』的,因此你必須完全告知他們風險,否則他們可以告你。規矩非常嚴格。而在投行中,客戶被認為是專業的和富有經驗的,很少有規則來保護他們。這是一個一經售出概不負責的規則。他們被認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而事實上他們中的一些人並不知道。顯然,我可以給你講德國銀行的故事……」
「我剛說過,NPV可以讓人變得激進。多虧了NPV,今年你獲得了巨額的獎金。那下一年呢?對,你必須年復一年的賣出這些產品,以保持獎金規模。這是促進創新、發展出更複雜產品的一個因素。」
「另一個促進創新的東西是,金融業不存在專利。這讓保護髮明以保持競爭優勢變得幾乎不可能,大客戶會告訴所有的主流的投行,因此消息傳播得非常快。所有投行都擁有類似的系統和工具。」
「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你必須在利潤豐厚的時候,第一個提出新產品。同時,你知道,其他銀行會非常快地推出相同的產品,然後利潤下降,產品變得標準化,並獲得普及。其他銀行是怎麼跟上節奏呢?他們複製你的產品,或者他們挖走你的一些同事創建一個部門,他們也可能把你挖走。」
「大部分我的同事是正派的人,其中一些人談到CDOs時,他們會說沒門,我不會涉足這個。但是就像我說的,CDOs是一個中性的工具。如果你把有毒資產注入其中,當然它們就會變得醜陋。我所有的CDOs都連本金加上預期回報售出。是否固定收益產品銷售人員都是畜生?好吧,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出去尋找客戶,我們分享戰利品……也許我們是狼群吧?」
「我也花了些時間在諮詢和交易上,其實本質上都是排名和名次表。作為一個投資銀行家,你兜售安全,也就是聲譽的保險。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CEO,你將做一筆大交易,你僱傭了高盛,然而一切都不順利。但是,沒有人會批評你僱傭世界排名第一的投行。你是安全的。其他人犯下錯誤會比你自己保持正確讓你獲得更多聲譽。」
「我們再次拿這個與私人銀行業務比較,在私人銀行業務中,那些客戶想要親眼見到他們的銀行家,然後決定是否信任他們,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錢。私人銀行業務的工作機制是,你為你潛在客戶尊敬的某些人管理財富,從而建立自己的聲譽。銀行為富人提供私人銀行業務是有道理的。假設你的銀行幫助某人的公司上市,突然這個人身價5000萬英鎊,為這個人管理財富是有意義的。」
「要變成富翁往往不容易。就像在私人銀行中他們所說的:賺錢容易,但是守住財富非常難。」作為一個私人銀行家,你必須試著剝離你的感情。我會對我的客戶說,讓我來對付你的恐懼和貪婪。每個人都想低買高賣,但是當價格很低的時候,人們就是害怕買入,而當價格很高的時候,他們就會希望獲得更高的利潤,而不能讓自己離場。」
「在金融危機5年後,最讓我吃驚的是什麼?是每個人再次熱切地談論未來,好像金融危機沒有從未發生過一樣,這表明我們是如此的無知。我們不應該如此確定的預測下一個季度的事情,以及你到時候會有什麼。我原以為金融危機會讓我們認識到這點,但是一切又回到了平時商業的樣子。經濟學是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辜仲立溫柔卻堅強的領導魅力,回台沒多久後展現。1998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中租也重創,他大力整頓。「他(辜仲立)從國外回來,見的世面多,做法創新,」中租創辦人之一,現為台灣工銀董事長駱錦明觀察。
改變風險管理作法。他取消過去業務單位也可進行授信審查的權利,讓球員不再兼任裁判,改由獨立部門審查;同時,礙於中小企業的財報數字大多失真,他也運用財務工程技術設計風控模型,並在審核時,輔以大量經驗值協助判斷,系統化地找出問題公司。他也請來企管顧問公司診斷,決定合併中租企業團旗下中租迪和、中瑞兩家租賃公司,並將原本21個分公司,裁併成下八個分公司、兩個辦事處,重整資源、組織。
只是,企業改造從來都不容易。他姿態放的很低,不停地和同仁溝通,一次不行,就講第二次,直到對方認同為止。期間,使用大量英文文件,他不僅幫忙翻譯,更親自教這些主管英文。為了讓主管了解國外最新發展,他還透過關係,帶他們前往美國拜訪GE Capital等知名的租賃公司。他說,中租是個可愛企業,每人都有優點,「只要優點大於缺點,要想辦法用他的優點。」
軍校出身的他,重視團隊合作。當時,和信、中信集團尚未分家,旗下事業體每年都會舉辦運動比賽,辜仲立親領中租同仁集訓壘球,增加向心力,並培養團隊默契。以前,中國信託第一,中租都屈居第二,但在辜仲立帶領下,人數不到中國信託五分之一的中租壘球隊,拿下第一。之後,他從慢跑、到騎自行車,更擔任單車社社長,時常召集同仁從內湖辦公室騎單車到淡水、鶯歌、甚至陽明山。
經過改造,從2000年網路泡沫化起,中租連年繳出亮眼成績單,每年營收成長都是兩位數,巿佔率也超過40%,穩坐台灣龍頭寶座。甚至,從2005年正式在中國營運後,大陸業務更以每年100%的驚人速度成長。「台灣、大陸是中租高速增長的兩大引擎,」辜仲立自信地說。
中租進軍大陸很早,從2000年底開始。當時,大陸的外資租賃執照並未開放,中租有別其他台商委由他人巿調,而是自己從台灣派了一組人在上海成立兆彥諮詢公司,也做企業徵信。「租賃業相當重視信用調查、風險管理,」陳鳳龍補充。
辜仲立親自向中國大陸商務部溝通,但過程困難。官員一聽到辜仲立希望開放租賃執照,幾乎拒絕,當時大陸金融相關行業呆帳問題嚴重,租賃業更被大陸官方列為失敗的行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辜仲立坦言,他曾數次想要放棄,但轉念一想,這是他的責任也是承諾,如果他都放棄了,這些台灣同仁怎麼辦?中租以後怎麼辦?「我們準備好了,」他只好一次一次和官員解釋中租在台灣的成功作法,帶來專業、經驗、及配套,加上中國大陸2001年加入WTO,官員也了解國外租賃行業在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大陸終於在2004年開放成立外資租賃公司,隔年2005年中租順利取得執照。
只是挑戰依然不少,尤其錢的來源。由於租賃業的資金來源主要向銀行貸款,但中租才剛在大陸起步,許多銀行並不認識。為此,辜仲立因此親自上陣簡報,而且喝酒、應酬來者不拒。「每次飯局都像考試,」辜仲立像個拚命三郎,只為加快中租站穩大陸腳步,從2005年開始,至少一半時間都在大陸。甚至,他人不舒服,在台灣醫院掛急診後,隔天還是依約飛往大陸。
問辜仲立會不會有種失落感?畢竟辜家在台灣很有知名度,到了大陸卻要從零開始。「名氣真的沒什麼,」他回答,他沒想那麼多,反而覺得很新鮮,只知要把事情做好,喝酒對他是家常便飯,也交了很多新朋友,漸漸取得大陸銀行信任。
辜仲立解決資金同時,也在陳鳳龍協助下,積極拓展業務。一開始中租鎖定長三角、珠三角等台商聚集地區。但2007、2008年起,台商成長趨緩,需求租賃不若以往,反倒陸資中小企業受惠大陸發展內需,急需融資,變成中租主攻客戶,如今陸企佔比達八成五之高。陳鳳龍解釋,大陸大型租賃公司都有國企背景,主要服務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是處女地。
中租並非劃分產業,而以地區分配同仁區域,每周至少打100通電話,主動出擊;拜訪客戶後,接著拜訪隔壁客戶,再垂直整合產業鍊上下游客戶。陳文憲分析,以產業分,會出現同仁互搶客戶,加上大陸產業聚落明顯,因此以地區區分。「現時已從粗耕到精耕,三成比例跨區,」中租在大陸的分公司已達21個,地區越分越細,多數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未來將再往內陸地區發展,每年將會增加3至5個分公司,提升效率。
開拓陸企,用人也以大陸人為主,大陸、台灣同仁比例7:1,但因地制宜。「大陸缺人永遠都在,不能一直挖角,只好透過訓練機制解決,」陳鳳龍比較,在上海及深圳找外地人,天津在地及外地各半;而從台灣外派到大陸的同仁,薪資為台灣的1.8倍,還提供食宿與眷屬津貼,高於業界1.2倍水準。
但是,中國大陸租賃巿場商機龐大,競爭日趨激烈。去年資產規模接近2兆人民幣,但從滲透率來看,歐美約為10%,但大陸目前徘徊在4%左右,成長空間很大。近年來,來自台灣的開發金、永豐金、第一金、台新金、新光金、台灣工銀,以及裕融、和潤等三家台灣租賃業者都已佈局大陸,加上陸資、其他外資租賃公司,超過550家。
大陸影子銀行風險也節節升高。信用評級機構惠譽發布最新警示,數量愈來愈多的影子銀行,可能影響大陸的金融穩定,發生系統性風險。通常,租賃業也被歸為影子銀行的一員。「不看誰活得好,看誰活得久,」交通銀行租賃總經理陳敏表示,租賃業必須更加注重風險控管。
外資券商也提出警告。5月22日,摩根士丹利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蔡麗麗撰寫的報告指出,中租基本面並沒太大問題,但股價已反應利多題材(從年初至今漲一倍以上),除非資產增長幅度超乎巿場預期,否則股價很難再度超越大盤。
「我們不怕競爭,也不怕別人挖角,」辜仲立自信地說,中租已以陸資客戶為主,和台灣同業競爭的機率不高,而且招攬每個客戶,都是經過審慎評估,風險相對降低;同時中租也實施員工股票分紅配股制度,員工都是股東,公司賺越多,也受惠越多。
中租業務正在變化,確保業績成長。「中國大陸、台灣、東協、俄羅斯,將是中租未來獲利四大引擎,」辜仲立透露,從去年第4季起,積極觀察俄羅斯的租賃市場,情況與2005年的大陸相似,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龐大,卻無法從銀行獲得滿足,加上當地政府支持租賃產業,這是中租很大機會;東協除了原有據點的泰國、越南,年底又將佈局寮國。「 中租在台灣的客戶,服務業佔比已超過50%,」陳鳳龍分析,隨著台灣產業結構改變,中租越來越多服務業客戶,從麵包店、咖啡店、到餐廳都是,更從前年起跨足保險業,因為廠商租賃時,也會需要投保,中租因此成立保險經紀人公司,未來也計劃這個保經模式複製到大陸市場。
中租致力開拓新的業務。2005年底即成立汽車租賃業務部門,主打企業小客車一年以上長租業務;近年又轉投資成立中租汽車公司,主攻短期租賃,滿足休閒旅遊顧客,預計2014年全台據點超過20處,目標至少業界第三。今年4月,中租又簽約加拿大航空業龍頭龐巴迪(Bombardier),合作亞太地區飛機租賃,強化原本就已領先的巿場地位。
在製造業客戶方面,中租也有新做法。例如綠融資。從評估、施工、融資、到器材維護,全由中租和節能廠商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節能方案,中小企業不必負擔任何費用或器材,而每月節省下來的費用,再來支付中租及節能廠商。去年6月,中租也與和信超媒體、台灣微軟、遠傳電信、華碩雲端、華碩電腦、福昕軟體等各廠商,共同成立中小企業雲端服務聯盟。
酒店管理碩士背景出身的辜仲立從沒忘情觀光事業。原本中信飯店歸辜仲立負責,但因財務調度原因,2008年股權及經營權易主,台泥辜家買下中信飯店。2011年,隨著租賃事業已上軌道,辜仲立成立中實控股,其中成旅觀光是最主要事業體,以酒店及餐飲品牌為主,例如成旅晶贊鎖定台灣及東南亞平價商旅客層,已在台北淡水、台北蘆洲、及台中設有據點;晶贊餐廳則預計今年9月在台北蘆洲開設首家分店主打粵菜。「飯店及餐飲是我的興趣,」辜仲立說,中租控股經營團隊很有經驗,他絕對放心交棒,過去多數時間花在中租控股,未來至少一半時間在中實控股;目標五年內中租控股旗下子公司在兩岸掛牌,仲利租賃在上海A股上市,而中實控股在台上市。
剛剛卸下董事長身份的他,行程依然滿檔。他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採訪期間,因為超出預定時間,秘書不斷從旁暗示要趕往下個地點,他僅淡淡回覆,別著急,一件一件解決;接著數天後,他又要飛往國外。他現在平均每月一半時間都在國外,成了名符其實的空中飛人。「辜仲立表現出來的自信,已不可同日而語,」廖英智觀察。
此刻,邁入人生另一階段的辜仲立,正用溫柔又堅毅的領導風格,再次挑戰他自己。(完)
| ||||||
在台灣,專門服務高資產客戶的私人銀行業務,一向是外銀的天下,但近期本土銀行也積極搶攻這塊大餅,只是仍有相當多的挑戰需要克服。 撰文‧張舒婷 十二月以來,儘管中信金控股價平平,卻成為台灣外資圈的熱門話題之一,外資圈資深重量級人物、前美林證券台灣區負責人李玉秋日前傳出已加入中信銀,執掌私人銀行業務。 李玉秋出身於花旗銀行儲備幹部(MA),一九九○年即任職於美林證券,算是資深美林人,二○○三年擢升為美林私人銀行亞太區行銷負責人,○七年七月又升任台灣區執行長兼主席;○九年七月離開美林後,陸續擔任香港野村國際財富管理部門、英國基金公司創利德亞洲團隊等顧問。 不僅資歷漂亮,更重要的是,李玉秋在長達十九年的美林生涯中,幾乎全都投身在私人銀行體系中發展,日前離開創利德後,台灣多家金融業者展開挖角戰,最後花落中信銀,讓業界對中信銀發展私人銀行的企圖心有了不同的想像。 本土銀行積極搶進私銀 「Albert(李玉秋英文名字)是罕見的私人銀行管理人才,中信銀願意做這筆投資,搞不好真的有機會闖出一番新格局!」某位熟稔中信銀業務的資深人士如此表示。 事實上,中信銀去年底即開始規畫推出私人銀行業務,今年第二季則陸續宣布擴大財富管理業務服務範圍,一方面將財管客戶門檻下調至五十萬元,另方面也針對高資產客戶強化服務內容,強調對資產往來總額達三千萬元以上的客戶提供專屬理專、投資建議報告等;如今成功延攬李玉秋,等於完成最重要的一塊布局拼圖,全面開戰的時機已不遠。 不過,儘管中信銀磨刀霍霍,面對的挑戰卻也不少。首先,多家國銀已不約而同瞄準私人銀行市場大餅;今年三月,國泰世華銀行私人銀行事業處正式成立,目標鎖定法規上定義的「專業投資人」客戶,即資產總額達三千萬元以上者,並計畫招募十位以上私人銀行財管顧問;此外,國銀當中在私人銀行領域耕耘較久的台北富邦銀行,自十月以來強力放送電視廣告,強打「量身訂做」訴求。 另方面,一向對私人銀行相對興趣缺缺的公股行庫也有搶進動作;前年合庫銀成立「尊榮理財中心」,鎖定資產在新台幣兩千萬元以上的客戶,去年則已悄悄將客戶的資產門檻從兩千萬元降低至一千五百萬元,以因應競爭,及早搶市。 在面對國銀積極搶攻之下,外商銀行也開始有了動作;就在李玉秋加入中信銀的消息確定後,不到一周,私人銀行龍頭業者瑞士銀行即作出回應。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執行長陳允懋宣布,明年將斥資一千五百萬元瑞郎(約五億元新台幣),將台灣的資訊系統進行升級。不僅如此,瑞銀以往專攻總資產五百萬美元(約一.五億元新台幣)以上的客群,之後將考慮在適當時機,將門檻降低至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千萬元)。 陳允懋強調,資產一百萬、五百萬、一億元的客戶,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發現,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客人也很重要,而且有其需求,但一百萬到五百萬美元之間的客群,區分性還沒有真正做出來,我們想好好做這群客人(的生意)。」瑞銀這些新措施,不論對其他外銀或本土銀行來說,皆是一枚強力震撼彈,銀行圈普遍認為,可預見私人銀行業務競爭,將愈來愈激烈。 台商等高資產客戶回流 台灣的「私人銀行」這塊餅到底有多大?為何引來如此多業者的注目?根據瑞士信貸二○一三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台灣一千八百萬名成年人口中,總資產在一百萬美元以上富豪人口比率約一.七%、共三十.六萬戶。這一.七%的台灣成年人,共同擁有超過三○六○億美元(約九‧二兆新台幣)以上資產,相當於去年台灣國民生產總額約六五%財富,而且這可能還是相對保守的估計。 曾負責國銀財管業務的一位金融業界人士分析,台灣有錢人的習慣是「不要『錢都露』」,加上節稅考量,過去習慣將財富分散在台灣以外的其他國家;陳允懋也說,根據他的經驗,星、港的富豪中,非星、港籍的台灣人占比甚高,「台灣人絕對是大宗,最少一定也有兩成。」在銀行業者的解讀中,過去這些「藏富於海外」的資金,如今已有了落葉歸根的機會,「關鍵在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後續效應!」陳允懋表示,金融業納入自經區後,境外理財、投資業務放寬,也可望享有免稅待遇,「直接效果就是讓台商等高資產客戶回流。」他並表示,其實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改善,已經可以感受到,台灣的高資產客戶不再急著把資金外移。 另一位外銀資深主管也表示,示範區的政策方向,擬開放讓外國人可投資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先前市場討論「華人理財平台」,一定以星、港為主,最近台灣終於被注意到,可望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外國公司、台商客戶來台,成為私人銀行潛在客戶。 陳允懋以瑞士信貸的報告分析未來商機:「若只就這三十萬戶、一戶資產一百萬美元來算,即使只擁有其中一%客戶,也有三千戶,還是可以管理三十億美元的資產。」此外,為分散風險,台灣的高資產客戶往往傾向同時和多家財富管理業者往來,也就是說,同一位富豪客戶,可以同時給多家私人銀行帶來生意,積極耕耘的話,銀行業者不難分到一杯羹。 儘管各家銀行垂涎私人銀行大餅,但事實上,私人銀行業務在台灣長期以來都是外商銀行的天下,部分在財富管理業務具一定實力的本土銀行,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搶攻資產在五十萬到三百萬元之間的客戶。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國內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做些土財主的生意。」曾在本土銀行服務近二十年的一位資深主管也同意:「講白了,我們只能搶外銀不要、但稍微有點錢的客人啦。」換言之,國銀若要在這一波私人銀行大戰中勝出,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遊戲規則不明確 限制發展首先是在商品服務端;發展私人銀行的重點是提供客戶「量身訂做」服務,包括財富移轉、遺產和稅務規畫,甚至是經營權管理等。業者直陳,「國銀最大瓶頸就是對於這類產品和服務不夠深入、多樣,無法和外銀相提並論。」殷乃平則認為,本土銀行不但在私人銀行這一塊的經驗不足,法規也是一大障礙,別說台灣對私人銀行的規範乏善可陳,就連法規中,類似『私人銀行』的字眼都沒有,遊戲規則不明確,是限制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 整體而言,台灣的利差空間長期低迷,加上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競爭已殺到見骨,如今私人銀行的業務市場出現爆發成長機會,自然成為國銀力圖搶攻的新目標,只是在法規不完善、步調又已落後外商的環境下,國銀能否成功搶市,或許還需持續觀察。 近一年鎖定私銀業務出招的主要銀行銀行 客戶總資產門檻 近期動作瑞士銀行 100萬~500萬美元調降高資產客戶的門檻至100萬美元花旗銀行100萬美元 新增富二代財富管理營隊中信銀行 3000萬元新台幣 延攬李玉秋接掌私人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個人3000萬元、法人5000萬元新台幣今年3月成立私人銀行事業處合庫銀 1500萬元新台幣 去年調降高資產客戶的門檻至1500萬元 資料來源:各銀行 |
首先,從產品名稱來說。如電影名所示,《私人訂製》的產品名就是私人訂製,就是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訂製服務。關於這樣的產品市面上基本已經有很多,小的有私人訂製T恤、私人訂製茶杯、私人訂製鞋子等,大的有私人訂製汽車、私人訂製飛機、私人訂製遊艇等。
但問題是你產品的差異化在哪兒?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范偉的官場夢、李誠儒的高雅夢、宋丹丹的有錢夢,所訂製的均是一種短暫的有嚴重時效性的生活狀態的體驗。簡單來說,馮小剛的私人訂製訂製的是生活,而我們平日裡的私人訂製訂製的簡單的物品。這一下子就把產品的層次拉高了一大截。
那麼,用戶群體又是誰呢?從劇中那個要找一個有錢爹的女孩中可以看出,價格不菲,從這個點上來看所面向的用戶群體還是偏向於中高端的。畢竟,中高端才有更為穩定的經濟基礎,來做一場屬於自己的私人訂製「春夢」;中低端的各種屌絲只能做做白日夢,打打手槍了。
與此同時,還得來個響噹噹的口號,正如劇中的「成全別人,噁心自己」簡單的來說就是把別人的快樂建立的自己的痛苦之上。口號這玩意兒,一方面便於對外傳播,另一方面也適用於內部洗腦。想想「一個神奇的網站」的58同城,「啥都有」的趕集網、「陪你Shopping一輩子的」Payeasy,「非一般的職場」的紅桃網等等等等,都為其產品的傳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就要開始幹活了。
正如電影中所示,做一款產品需要願望規劃師、情境設計師、夢境重建師和心靈麻醉師。所謂的願望規劃師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產品戰略層,就是瞭解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用戶想要什麼。對於私人訂製這款產品來說最為直接的就是想要收入、口碑等等,而用戶想要什麼則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而訂製,比如奧斯卡最俗大導想要大雅,而資深司機則想要當官。
而情境設計師就是產品範圍層和結構層,當瞭解了用戶的需求之後,通過設計具體的場景來幫用戶實現目的。比如想當大官的資深司機,要設計一套又一套的做官場景,比如視察工廠、參加飯局等,只有在符合用戶需求的場景之下,才能夠真正的實現用戶的需求。所有的產品都是一樣,場景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再好的產品如果找不到適合的場景也是白搭。正如微軟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平板電腦的概念,但問題是當時壓根就沒有適用於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移動化),於是對於微軟來說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而時至今日平板電腦在蘋果公司的帶動下如日中天。
夢境重建師則可以理解為產品的框架層,在上述大量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效整合和排序,同時根據需求本身進行導航、外界、信息的設計。就像想要做個有錢人的宋丹丹一樣,在實現有錢夢的前提下,設立建立有錢人心態、體驗有錢人生活這樣的框架,讓用戶逐步的進入中來。
而心靈麻醉師則可視為產品的表現層,戰略框架功能什麼的都搞清楚了,但最終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赤裸裸的活生生的出現在用戶的眼前,讓用戶能夠真實的感覺到,並為之或感動或感傷。如做著廉政公署夢的小夥伴去大鬧富豪女兒生日的現場一樣,活生生的高大上環境,能走會動的各種名流,真實而又刺激的現場互動等等等,最終讓用戶實現了自己的需求。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地方也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偶爾有點良心。任何一款不賺錢的產品都是耍流氓。這是實話。如果連錢都賺不到,最終想你做什麼都是白搭。但偶爾來點公益無疑對於產品本身也會有著極大的幫助,就如劇中小姑娘想要過一個土豪般的生日會以及宋丹丹的有錢夢一樣,這對於產品好口碑的傳播絕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關於這一點,當年加多寶直接向災區捐款1個億就是最好的例證。另外,QQ空間在404頁面加入公益廣告也是個非常好的例子,為QQ空間加分了不少。
二、瞬間來點反思。沒有反思,就不會有進步。更何況在當今這個標榜快的世界裡,你有時壓根看不清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一款產品的興衰更迭。所以,一定要適時的來反思。正如劇中最後的「對不起」篇一樣。反思生命,才能讓生命開出燦爛的花;反思產品,才能讓產品結出豐盛的果。
三、時時刻刻自嘲。沒有完善的產品,所以要時時刻刻的自嘲。正如葛大爺面對「如果你有一輛車你會捐嗎」的時候大呼「不捐!因為我確實有一輛車」一樣的自嘲。自嘲能夠瞬間軟化用戶的心腸,同時也是再告訴自己和所有的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i黑馬想說的是,《私人訂製》這款產品還有一個存在爭議的地方,就是名字起的有點不好。網上鋪天蓋地的《私人定製》,不知道馮導看了怎麼想?
| ||||||
國內最大外商私人理財銀行瑞銀,在二○一三年年底將理財門檻由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下調到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萬元),降幅達八○%;富邦銀行則在元旦將私人銀行門檻從新台幣三千萬元降至一千五百萬元;以往兩者最低門檻差五倍,現在只剩兩倍,土洋大戰號角已吹響。 高端市場飽和,讓台灣瑞銀決定調降門檻。對於是否踩到本土銀行「地盤」,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執行長陳允懋認為,本土銀行產品受限,雙方區隔不同。 但這「雙方不同」即將改變。 過去,本土銀行無法往上攻是因為在金管會限制下,國銀承做的商品受限,特別是對於結構型商品。財富管理的三樣工具:保險、基金和結構型商品,最後一項對銀行利潤最高。 二○一三年十二月月底金管會送給國銀耶誕大禮,落實自由經濟貿易區鬆綁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門檻與投資產品限制。原本OBU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門檻至少得新台幣三千萬元,以後可自訂門檻標準。在產品面,結構型商品由原本限制連結單一資產,例如匯率、利率,以後可同時連結股票、私募基金等多種類別。除了造成金融海嘯的信用違約交換交易(CDS)和抵押債務債券(CDO)外,幾乎都沒有限制。 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黃以孟認為,「過去外商品牌確實有優勢,但是在OBU鬆綁後,我們不會輸了,現在需求最大的就是連結人民幣的結構型商品,」最大受益者就是擁有外國戶頭的高資產客戶。 這就是外商與國銀調降門檻搶客戶的背後算盤。 金管會鬆綁,還有下一波 這場私銀熱從二○一三年開始加溫,先是上半年國泰世華成立私人銀行部門,中國信託也在去年十二月,聘請曾在美林證券有私銀教父之稱的李玉秋重出江湖掌管私銀部門。中國信託副總經理楊子宏指出,其實在富邦之前,中信已把門檻下降到一千五百萬元,他們是私銀的潛力客戶。 這場私銀大戰僅是理財市場復活的前奏曲。業者普遍認為,金管會下一波放鬆對象會由「境外」轉向「境內」,屆時,理財市場勢必更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