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TWM 撰文‧賴筱凡 「財務操作最厲害的,應該是廣達的財務長Elton(楊俊烈)吧!」這是記者廣泛地採訪科技大廠財務長,以及長期追蹤這些企業的外資分析師時,普遍得到的答案。 「能像廣達這樣做到業外收益佔稅後獲利一半以上的,幾乎絕無僅有。」一名「電子五哥」大廠的財務人員話講得直接。但實際上,每年靠著財務操作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的財務長,可不只楊俊烈一個,英業達財務副總游進寶、鴻海財務長黃秋蓮、仁寶財務長呂清雄等人,都是業界知名的理財大掌櫃。 對於長年毛利率不到五%的電子代工廠來說,組裝筆電、伺服器、智慧型手機等產品,訂單搶破頭,開案半天還不見得能拿到案子,揮汗搶單都不如靠著利差、匯差好賺。 套利做多大 全看大老闆的心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五哥財務長說得很隱諱,「這種事,也不是財務長說了算,當然我們會跟老闆說,可以有這種操作方法,但要不要做、部位要做多大,這些都是看老闆。」去年靠著匯兌收益賺進三十億元的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便直言,「施先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態度一直是,我們做的是品牌生意,不用靠這個賺錢。」所以,當多數電子五哥大量在台灣借貸美元,改存人民幣,希望賺取匯兌套利時,華碩的策略是只維持人民幣應收帳款的水位,而不主動去借貸美元。 不過,能夠面對這種「容易財」全然不動心的,恐怕也不容易。「因為借美元、存人民幣,這對在中國擁有龐大營運的代工廠來說,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一位代工廠財務人員司空見慣地說。 「畢竟你在中國的廠區那麼多,員工也有幾十萬人,每個月要支付的營業費用很龐大,站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角度來看,每家代工廠都不得不做避險;不然,你付出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他說。 這樣的說法,同樣也在楊俊烈的話裡聽到,「對於廣達這麼大規模的代工廠來說,一定會透過借美元這樣的方式,去達到避險的效果,不然我們賺的微薄利潤,都要被人民幣升值給吃掉了。」 廣達楊俊烈 財務獲利反映在年薪上 儘管各廠對於財務操作策略的說法不一,但「財務操作做得好,財務長薪水跟著水漲船高」,卻是業界的通則。 就拿財務操作貢獻過半獲利的楊俊烈來說,業界財務長們提到他,相當有志一同,「業外賺很大,當然是有反映在他的年薪上。」一名財務長忍不住揶揄。 以廣達年報公佈的數字,楊俊烈的薪水約落在一千五百萬元至三千萬元之間。在廣達,同等級數薪水的,還有肩負廣達雲端業務重責的副總楊晴華;一位是財務重臣、一位是廣達雲端大將,兩人在廣達內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熟識楊俊烈的友人透露,「他是花旗(銀行)出身,匯兌套利本來就是他的強項,他不做才奇怪吧。」面對外界這樣的說詞,楊俊烈否認再三,「廣達做匯兌避險已經行之有年,在我加入廣達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做,絕不是因為我當廣達財務長,抑或是我出身花旗,就增加財務操作。」在業界,依出身背景將財務長的行事風格分為四種類型:「如果是會計事務所出身的財務長,強項就在會計和審計;如果是外商銀行出身的財務長,自然對於財務操作更熟練;如果是投資銀行出身,則對投資人關係比較有一套;還有一類是跟公司一起長大,屬於老臣型,強項就比較均衡。」在花旗銀行做到副總裁的楊俊烈,是因為廣達前財務副總李杜榮引薦,一九九五年從廣輝(後被廣達購併)財務協理做起,一路陞官至廣達當財務長。身段柔軟的楊俊烈,深受林百里倚重,還身兼廣達數家子公司的董事,每每媒體將焦點聚集到林百里兩個兒子身上時,都是楊俊烈出來化解,其深受信任的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像是財務操作比重也很高的英業達,集團內扮演大掌櫃角色的前英業達財務長、現任益通董事長徐信群,當年就是因為深受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的信任,才獲派前去接掌益通,當時除了技術交由從聯電找來的總經理溫清章外,其他與財務相關的業務,則還是掌握在徐信群手上。 英業達徐信群 葉國一欽點的財務重臣 徐信群也是銀行出身,在金融界的資歷長達十七年,財務操作自然有一套,也因此從一九九九年就出任康師傅控股的獨立董事。在英業達集團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役,則不外乎是從鴻海手中攔下的益通購併案。 在徐信群被葉國一欽點去接掌益通後,英業達財務副總由底下的游進寶升任。儘管如此,徐信群在英業達集團扮演的財務重臣角色與影響力有增無減,甚至英業達的太陽能佈局都有徐信群的著力。 由於財務重臣向來是一家公司的重要核心,不只專業上要有成績,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深得老闆的心,最典型的例子還有鴻海總財務長、綽號「錢媽媽」的黃秋蓮。「她除了是老臣,更重要的是和老闆有親戚關係。」業內人士說。 鴻海黃秋蓮 郭董私人財產也由她掌管 郭台銘已故妻子林淑如,得叫黃秋蓮一聲「阿姨」。沒有顯赫的學歷,也不是出身外商銀行,黃秋蓮憑著與郭台銘胼手胝足一路打拚,點滴建立起她在鴻海集團內部的地位,不僅每樁投資案都要黃秋蓮點頭,就連郭台銘的私人財產也多委由她來掌管。 其實鴻海集團內部不乏財務大將,像是原本掛名鴻海會計長、現為鴻海商務處總經理的李金明,還有財務部主管黃德才,都曾是美國大通銀行的高階主管,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的財務長,卻都撼動不了黃秋蓮在鴻海集團內的「大掌櫃」地位。 正因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對黃秋蓮的高度信任,鴻海內部的財務組織反而不如外界想像那樣,具有龐大的財務團隊;而只是在每個廠區設置獨立的財務部門。 其實,對所有的企業而言,財務操作都具有雙面刃的影響,企業經營過度向財務操作傾斜,抑或企業內部決策,一面倒地受到財務部門的意見所左右,長期都是一個致命傷。 專業層面做得好 將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 「財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還是重要的角色,如果公司花太多心思在做業外收益,當然不是我們樂見。」擔任過企業財務長職務、現任巴克萊亞太區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 儘管財務長之於每家公司的角色不一,幸運的財務長,專業層面做得好,能替公司賺進大筆投資收益不說,也會進而成為老闆的心腹,負責處理大小事;但也有時運不濟的財務長,公司營運不好時,透過人脈請託銀行、想辦法借錢是一回事,還會因為押錯匯率走勢,造成公司損失重大的,當然也大有人在。 深得老闆心的大掌櫃 現職 姓名 年薪 經歷 集團內其他重要職務廣達財務長 楊俊烈 1500萬至3000萬元 花旗銀行副總裁、廣輝財務長 鼎天國際、龍承精密、進達精密金屬等公司董事 英業達集團 財務長 徐信群 低於200萬元* 台灣金融業資歷10餘年 生耀光電董事長、GIH董事長、無敵科技董事、長陽開發科技董事鴻海總財務長 黃秋蓮未揭露 興順會計事務所 鴻橋國際投資、鴻景國際投資、鴻元國際投資、鴻棋國際投資等公司董事長緯創財務長 林進財 1000萬至5000萬元宏碁財務長 啟碁、建碁、緯創軟體、全景軟體等公司董事註:*此為益通董事長之酬金,未包含徐信群擔任其他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與投資公司董事之酬金。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
瑞士兩家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準備對外披露盈利狀況。在此前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他們對財務數據秘而不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始建於1796年的Lombard Odier & Cie銀行預定於8月28日公布財務數據。瑞士第三大私人銀行Pictet & Cie. Group SCA也準備在本月披露盈利情況。
受海外監管機構的壓力,今年1月,這兩家銀行放棄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夥伴關系結構,被要求公開發布財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歐美正對本國公民開展前所未有的稅務審查,諸如美國之類的國家不斷通過外交手段施壓,整個瑞士私人銀行業和曾經享譽世界的為客戶保密的傳統已被打破。
瑞士咨詢公司Helvea SA分析師Tim Dawso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些人最先嘗試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瑞士銀行產業環境。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為了免於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多達106家瑞士銀行將主動說出他們是如何幫助客戶從美國稅務系統中偷逃稅款的,並將向美國提交美國公民的離岸賬戶信息。
此前,因協助美國客戶逃稅,瑞士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時間超過270多年的Wegelin& Co.私人銀行在遭遇美國巨額罰金後黯然倒閉,令整個瑞士銀行業震驚。
Lombard Odier & Cie及Pictet & Cie. Group SCA並未透露將公布哪些財務數據。業內預計,這兩家銀行為全球客戶打理的財富約為6300億美元。
有支持全民退保者說,即使長者富有,有積蓄有層樓,也怕太長命,不知要活到幾多歲,而不敢花錢,樓要住不能賣,於是無錢使,要搞全民退保。其實,這個問題可靠私人市場解決。
這個世界有樣東西叫年金(annuity)。例如你有一百萬存款,你可以拿七十萬出來,去銀行或保險公司買年金,其他的以備不時之需。銀行會根據你的積蓄加上投資回報及利息增長,計算出每月定額退休金,由銀行或保險公司每月支付,直到過身的一天。當有足夠人數購買時,有些人較長命,有些人較短命,短命者就可對沖長命者的風險,每月發放穩定的老年金,達到每月出糧的效果,如果夠長命的話還可以倒賺。這就不怕因為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 而不知道每月可以花多少積蓄了。年金還可隨通漲增加,也不怕越來越不見使。至於有病要急用錢,現時已有年金和保險的混合產品,買年金可附加疾病傷殘保障。有些年金比較彈性,若有需要可中途提取一部分資金。新加坡有規定退休後部分公積金必需用來買年金,確保所有人不會因為太長壽、不小心花掉而老無所依。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相關的產品會更發達。
有層樓的人,明明有財富,但卻不能將財富的價值釋放。折衷之計是,把大樓出租,自己租住小房子;或者,賣大買細,套現現金。這使生活質數下降。較好的方法是逆按揭(reverse mortgage)。退休後,將層樓按給銀行,銀行會讓你一直住,並每月按樓宇價值發放老年金,直到過身才將物業收回。
這個方法可以保持退休居住質素,在美國非常流行,但香港的個案非常少。根據金管局的數據,2013年只有500多個申請者[1]。逆按揭在2011年推行,但市場仍未開發,宣傳不足,市民無此資訊亦不理解。如果香港能廣泛推行,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也沒有長者生活津貼自住物業不計入資產審查之說了。
如果想把物業留給下一代,那就是家庭內部的事。上一代可以考慮自節衣縮食,或者要求下一代以供養作交換。如何使用私人財產從來是個人選擇,因為想惠及自己的下一代,所以不願意用可行方法釋放資產的內在價值,是個人選擇。但以這原因,要求政府及廣大納稅人為他的退休生活負責,是不合理的。而且從政策效益角度看,對於這些極希望把財產留給子孫的人,政府供養無助改善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只會把錢儲蓄起來,留給子孫。
工聯會及公共專業聯盟全民退保方案,根據周永新教授的研究,到2036年都會爆煲負債,根本不能持續落去。支持全民退保者也說香港的稅制不能支持社會援助制度的擴大。香港有部分老人非常富貴,與其給他們退休金,倒不如叫他們在私人市場解決,將資源集中幫助最貧窮的30%老人。到時不止是三千元,甚至是四千元也付得起,這樣才能免於爆煲的危機,又能皆大歡喜。
以上做法,在香港知易行難。有人會擔心銀行或保險公司條款多多,欺騙長者。這就有賴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管和廣泛教育,令市場成熟運作。這些方法在外國實行多年,都是可行而有效的制度。如果因為政府無威信,管治失效,私相授受,監管不力,導致市民不信任監管機構,就是誠信問題,
[1] http://www.hkma.gov.hk/eng/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s/2014/20140530-4.shtml
港大經濟金融學院助理講師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