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EMBA之後企業家混什麽圈子?私人董事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6/58689.html

i黑馬最近聽到一個很火的詞“私人董事會”,號稱是新時代企業家的圈子。從2013年中期開始,私人董事會突然走紅起來,很多培訓機構都開始打著“私人董事會”的旗號做活動了,雖然活動品質有些良莠不齊,但還是可以看出這個模式正在變得流行。從這種趨勢可以看出,企業家的學習習慣和社交模式都在發生變化。私人董事會完美地把高管教練、行動學習和深度社交結合起來,受到很多企業家的追捧並不奇怪了。來關註私人董事會這種新的領導力發展模式把!“你的公司目標不清、文化畸形、戰略搖擺!”十幾人的飯桌上,一位男企業家大手一揮,像拿著把手術刀,戳向坐東的女企業家,直擊其企業痛點。女老板一時百感交集,趴到飯桌上啜泣,後來起身跑到衛生間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等出來買單時,尷尬的同桌人,都默默走光了。開飯之前,他們一桌人,在女老板的公司,開了私董會,討論的議題就是如何幫助女老板解決企業面對的難題。通過提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CEO,找出解決方案,是私人董事會(下稱私董會)的通用模式。那天的提問,格外尖銳。會議結束後,討論意猶未盡,把話題延伸到飯局上,於是有了女老板飯桌上大哭的畫面。因為有保密協議,這位女士是誰、究竟問了什麽問題,我們無法得知。但這個真實的故事,最近被多位五五私董會的會員在飯桌上提起,包括女老板自己。事後說起那次討論,她一直感激大家的啟發式提問,之所以哭,有那麽一刻,創業的種種辛酸,突然湧上心頭,同時意識到,企業出現的諸多問題,根源就在自己身上。“反求諸己”式的領導力塑造,就要找到痛點。那天晚上聽到這個故事的,還有從北五環的公司,趕到南五環飯桌上的於忠蘭。“跑那麽老遠,不是為吃頓飯,就是想見這幫子人。”於忠蘭和飯桌上的人,都因私董會而彼此相識。一個月一次的小組討論、一次飯局、一次公開課,她都不會錯過,私董會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在自己的小組,於的外號是“正能量”,常常滿面春風,為大家化解壓力。她開玩笑說,聽到每個人面對的各種難題,才知道,誰也比誰好過不到哪里去。這麽一想,自然就把壓力看淡了。有時候,別人聽了自己的遭遇,也會平衡些。於堅持開了4年私董會,慢慢的,傾訴對象,從丈夫和家人,轉向了私董會的CEO們,把扮演垃圾情緒回收站的丈夫,解放出來。“做企業決策的孤獨感和壓力,現在主要靠私董會化解掉。”於忠蘭開心地笑著說。讀過EMBA的她,一比較發現,高大上的商學院,在幫助CEO解決現實問題上,並不如私董會,同學間的交情,多數泛泛,無法像私董會里的小組成員這般,觸及到內心最隱秘的部分。問題的私密性,讓主持會議現場的總裁教練(或稱陪練),看到企業一把手最真實的那一面:究竟是該和妻子離婚,娶紅顏知己,還是不離婚保持現狀?如何趕走不理解企業發展目標的二把手?決策失誤後,如何重建信心?……極度私密化的情感問題、人事任用以及經營管理困惑,都會被拿到私董會上討論。提問越私密,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度越高。信任成了這個圈子的關鍵詞。――“信任到能把公司最真實的那個賬本跟小組成員公開。”五五私董會的鉆石組成員王戈說。王戈2007年加入私董會,成為國內第一批先行者。“這是有設計機制在里面的。”王戈說,例如,小組成員的選拔非常關鍵,“三個緯度,企業規模相當、行業規模相當、年齡相當,主要是30到50歲的年齡檔。”這三個緯度,決定了小組成員在經營企業過程中,面對的困擾大同小異,感興趣的問題接近,還能引起情感共鳴。信任感提高後,進一步降低了溝通成本。於忠蘭對於本組成員,經過兩三年的坦誠交流,熟悉彼此的企業,問題一提出來,不需要過多解釋背景,就能知道來龍去脈,問題的針對性也加強,她把私董會當成自己的“智囊團”,圈子的定制化特點突出。“按平均每人二十年的經驗計,今天在這間屋子里,我們擁有近三百年的經驗資本,遠超任何一個個體的經驗總值。相信通過結構化的分享,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的東西會遠超聽一位老師講課。來,讓我們開始吧,你今天帶來了什麽問題?”外灘董事會CEO、兼首席陪練官蘭剛,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做會議開場白。2012年,媒體人出身的陳雪頻創立了智慧雲領導力發展機構,進行企業高管培訓。2013年,他在深度剖析了私董會的模式後,這種模式一下子流行起來,一下子有十幾個組織搞起了自己的私董會。陳雪頻也順應趨勢,把業務重心轉向私董會,他結合自己在家族企業方面的優勢,為家族企業的二代企業家以及媒體人出身的企業家定制私董會,這種細分化的定位風格,讓私董會定制化的特點更加顯著。不論如何定位和分組,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同一組成員,不存在同行業的競爭者,以此避免商業機密的泄漏。跨行業的搭配模式,無意中又契合了跨界整合的互聯網社交趨勢,“給我們打開思考的視角。”王戈認為,跨界思維的融合,成了私董會受追捧的又一因素。“至今為止,還沒發生一起因為商業機密泄露,或者人事任免糾紛的訴訟。”有著商學院教授經歷的肖知興,認為自己從商學院轉向到私董會,選擇了一條適應潮流的路徑。私董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度,是商學院、同鄉會、兄弟會等社交圈子難以做到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敢把私密性問題拋出來,也是一步步試探的結果。”於忠蘭說,反過來,信任度逐漸提高後,小組成員之間的黏性和依賴性,也會增加,當大家都敢於說真話了,真問題就能解決了。考察私董會的黏性,很簡單一條,就是續費力。王戈在私董會里,一呆就是近7年。但每年的會費,僅為商學院的十分之一左右,讀兩年商學院的費用,夠他在私董會里用10年。費用其實不是企業主首要考慮的問題,“時間成本是最要緊的。”王戈說,對於企業一把手,如何在最短時間,提高決策質量,同時又化解掉職場壓力,是最大需求。私董會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教練將不同行業的15至20位企業一把手組建一個私董會小組,期限以年劃分,小組成員,包括教練簽署保密協議,每次討論的議題,由每位成員提出,最後投票表決,被選中的問題持有者,召集大家到自己的公司,舉行私董會。開場後,所有人的手機上交,以此保證會議不被打擾。然後教練介紹規則,問題持有者,按照特定格式,闡述自己的困擾,拋出問題。做太陽能電力設備出口的於忠蘭,今年發起的議題中,兩次被投票選中,其中一個問題是,2013年澳大利亞市場的出口貿易,是進還是退?和於忠蘭都在2011年加入五五私董會的王建,2002年單槍匹馬創業,成立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進行一系列的IT工程碩士培訓,以及教學設備方案提供。2012年企業營收上了5000萬。他的目標是2016年過億。站在5000萬的坎上,眺望1個億,他向私董會的朋友們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做三年規劃?問題拋出後,小組成員都要通過問題來發言,例如:你過去業績的增長源在哪里?你願意花多大的代價,開除二把手?領教工坊的創始合夥人肖知興,把這種提問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或謂產婆術。在私董會,教練引導小組成員,像蘇格拉底那樣,剝洋蔥般把問題引向根源,而不是直接給結論,或者出謀劃策。通過問題,最後讓議題發起人,一步步找到最佳方案。“內心其實有很多答案,只是不知道選哪一個,拋出問題,讓大家的給我啟發。”當小組成員輪番提問後,王建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搭建核心團隊,建立企業文化,放權,從具體業務中解脫出來,將重心放在企業方向和戰略的架構上。向CEO學做CEO的私董會模式,和商學院正好反過來。“商學院是大家帶著耳朵來上課,私董會是帶著嘴巴來提問。”王戈對比,中國企業主,習慣輸入,不習慣輸出,所以,不願分享的企業一把手,不適合參加私董會。讓企業家追捧的私董會,緣何在2013年形成燎原之勢?――這一年,中國所有傳統行業的業態,都在進行各種革新,大公司在瓦解,自組織在壯大。蘭剛這樣描述:互聯網時代,信息易得,行動驅動的學習模式才是最高效的。私董會上的分享,正符合這個特點,企業家貢獻的即時性案例,鮮活,有料。互聯網顛覆傳統,包括圈子文化。靠商學院、俱樂部等模式,引領企業圈子文化的美國人,在私董會潮流中,沒有在中國市場上堅持到最後。從2007年進入國內,想把在美國成長了50多年、以誠信分享企業幹貨的私密性圈子――私人董事會(下簡稱私董會)引入中國市場,到不久前撤資,這家號稱全球領先的CEO發展機構――偉事達(VISTAGE),耐性遠不及其在日本市場堅持的20年。也許因為在日本以失敗收場,他們對東亞企業文化的封閉性有所忌憚,在中國開局不利後便匆匆撤資,賣掉特許經營權,直營變加盟,留下偉事達私董會這塊招牌。喜劇的是,美國人剛走,私董會的圈子文化,立馬在2013年紅火起來,北京、上海兩地,甚至地方上,私董會都成了個時髦名詞,比如成都的天府私董會。“美國人沒發現,中國企業家的開放程度,遠高於日本。”任偉事達(中國)私董會主席的張偉俊,接受采訪時提到,尤其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企業主。2010年張偉俊加入偉事達(中國),組建起一個13人的私董會小組。四年後,小組人數已達23人。最近新加入的這位,是在國內快餐業做到前三的CEO。張的自我定位是“領導力教練”,不歸屬於任何組織,只接受聘任。他自嘲上半輩子被學校、機關、公司各種組織管著,現在一個人就是一個組織,後EMBA時代,一個人就可以是一個商學院,從授課到給企業做顧問,走的是個人品牌的路線。美國人沒看清,借助互聯網對社交模式的重塑,中國企業家開放的節點,在2013年全面爆發。以往膜拜企業大佬的追隨效應遞減,從創業者到中小企業高管,以點聚集,形成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的網狀聯結,“進入到組織學習的Web2.0革命時代。”2011年底離開偉事達,和朋友創立外灘董事會的蘭剛如此總結,“未來幾年,私董會模式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蘭剛想在企業家圈子里,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這場革命其實不是某個人發動,而是一群看準趨勢和互聯網社交革命特點的領先者,準確地站到了風口上,風一起,在2013年的北京、上海兩地,私董會的圈子效應,同時爆發。“過去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今天信息泛濫,企業家缺乏的不再是商學院所傳授的信息和理論,而是思考。”蘭剛指出的思考,就是靠教練的穿針引線,誘發小組成員提出真問題,幫助發起議題的企業主,提升自我覺知力,將企業家的成長機制,依靠激發內心力量和自我認知實現。用偉事達教練張偉俊的話講,教練是私董會成敗的關鍵,其扮演的角色,“就是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沒有線,珍珠只是珍珠。”“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肖知興指著領教工坊的LOGO說,一個人射箭,“反求諸己”的意味在里面。從最早的五五私董會,到偉事達(中國),以及外灘董事會、領教工坊、智慧雲,不論是采用7部提問法,還是8大環節,或者所謂的三段論,無疑例外的,都是讓企業家在提問中,照鏡子般發現自身問題,自己找答案。“如果是別人給的答案,相當於從外界抱養的孩子,總比不上自己生的孩子受重視。”肖知興打比方,私董會的教練,話越少越好,但前提是,教練能夠引導大家的討論,挖掘到正確的答案。因此有經營企業經驗的退休CEO,是教練的最佳人選。現實困境是,中國退休的CEO,往往不會出來,願意出來的,過於好為人師,不會傾聽,也不能算合格。退休前擔任惠普中國區總裁的孫振耀,加入到私董會教練隊伍中。“當出現越來越多的孫振耀,私董會才會可持續發展,並真正幫助到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個人成長。”眼見私董會模式紅火起來,不少培訓機構、俱樂部改頭換面,開始用這個概念拉攏會員。張偉俊有些擔心,害怕合格教練的缺失,讓一個很好的學習+社交圈子,走了彎路,再次陷入浮華社交圈子的陷阱里。另一面,倘如不懂流程設計的私董會,將保密機制沒有做到位,一旦發生泄密問題,也會帶來不少負面效應。後EMBA時代,各種圈子迷人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超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58

看私人銀行家如何賺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815

IB是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的縮寫,在許多民眾看來,只要帶有銀行兩個字,前面無論加什麽形容詞都無所謂,在那里工作的是一群叫做銀行家的天天開Party的人。 投資銀行,零售銀行,公司銀行,私人銀行...這些都是銀行的業務,都承諾為客戶追求財務利益最大化。事實上,這些分支業務是有區別的,而區別就在於前面的形容詞,而這篇文章將著重為大家介紹私人銀行業務。 在這個世界上或許沒有人能比私人銀行家更擅長將各種亂七八糟服務費名稱疊加起來編成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扔給客戶,再一層一層拆開向客戶逐一解釋,並把客戶繞暈的人群了。 設想一下,有一天早晨你走進一家咖啡廳點了一片面包加黃油,但咖啡廳的服務員卻賣給了你一份英式早茶套餐(帶培根和黃色豆子的那種奇葩),套餐里面也包括面包和黃油,你確實得到了你想要的,但你也為此付出了更貴的價錢。 拋開英式早餐,我們進入正題。 資產托管費 私人銀行為客戶管理資產,被管理的資產規模決定了私人銀行獲得收入的基數,這也是令私人銀行變成一項令人垂涎業務的關鍵所在,如果你管理了足夠多的資產,那麽你只需要坐在你的辦公室,關掉彭博和路透終端,打開電視看《爸爸去哪兒》就可以輕松獲得管理費收入。然後你可以一直看《爸爸去哪兒》直到吃午飯時間,然後你終於需要開始思考了,因為你需要決定午飯叫哪家外賣,到了下午你的真正挑戰降臨了,因為你需要和瞌睡鬥爭,努力讓自己不犯困。 現在你知道為什麽私人銀行的高管們為何如此在意所管理的資產規模了,因為只有管理的資產越多,才能看更多集的《爸爸去哪兒》。因此,在一家私人銀行的價格收費表里,你首先會看到的會是“托管費”。 這就是受托資產如何運作的,你用你的血汗錢在一家私人銀行建立一個由股票,債券和貨幣資產組成的投資組合,然後這家私人銀行要根據這些資產征收你的托管費,也就是說,你為了能獲得把錢放在私人銀行這項特權而支付一定費用,通常是一個特定比例,也有可能是銀行設定一個最低比例(以此把那些窮人趕走)。托管費的多少還取決於資產類別,債券資產的托管費比股票的便宜,而不同銀行之間征收的托管費也不一樣,有些銀行按月征收,有些按季度,有些按半年和年度征收,這使得客戶很難橫向比較哪家銀行的收費更便宜。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資產規模對於私人銀行來說至關重要。所以你存入私人銀行的資金越多,你享有的托管費折扣就越大,因此很難具體界定私人銀行的收費標準,業內普遍采用每年0.5%-1%的托管費費率。 交易費用 你在私人銀行開立賬戶之前,對方會給你看一個收費價格表。你需要知道如果你的資金足夠讓你成為私行客戶的話,那麽這些收費標準都是可以和銀行商量的,也就是說你並非是按照收費標準交錢,而是和對方議價後支付。 作為私行級客戶,盡管你不用為每一筆買賣股票支付1%的交易費用,但你也不會享有每筆0.1%的廉價交易成本,除非你是私行客戶里的高凈值資產客戶。與零售銀行客戶相比,私人銀行客戶還享有快捷的交易下單速度。如果你在全球任何一個交易所買賣股票和ETF資產,你的私人銀行家會立刻幫你買入賣出成交,而如果是零售客戶的話,那麽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周。 私人銀行家還酷愛波動性,就像小孩愛吃糖一樣。當波動性加大,投資者變得緊張的時候他們就會增加買賣的頻率,為私人銀行家帶來更多傭金收入,對於私人銀行家來說這就好比聖誕節一樣令人歡欣鼓舞。私人銀行家會優先打給那些膽子小不愛承受風險的客戶,鼓勵他們賣出金融資產,然後再打給那些能夠承受風險的客戶。 投資組合管理費 作為私人銀行的客戶,在投資的時候你將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向私人銀行家和理財顧問去咨詢並獲得建議,然後你自己做出最終投資決定。第二種選擇是你完全自己做主如何投資,並將資金直接劃給私人銀行去運作。在第二種情況下,私人銀行會征收你的投資組合管理費。 在真正投資之前,銀行會對客戶做出風險測評,然後以此為標準挑選最合適的資產並按照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資產配置。 在風險測評過程中,私人銀行會故意擺出很高端的樣子,讓它們的測評體系看起來十分複雜和神秘。 但無論如何,最終建立起來的投資組合不過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組合而已。 可能有些銀行會為你建立一些不同於上述三種投資組合的產品,但其本質終究一樣,就像不同顏色的MM豆而已,本質都是糖。 在投資開始後,銀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你難以將投資組合的回報率與同業競爭對手相比較,銀行會提供給你很多市場基準作為參考,其中有些基準指標甚至有著非常奇怪的名字,所以投資者應當百度一下這些指標名稱,如果從網上搜到相關信息,那麽你就可以放棄繼續在這家私人銀行繼續投資了。 然後我們回到投資組合管理費的問題上,私人銀行會想盡辦法讓你無法理解管理費設置的邏輯,作為私行客戶,你經常會在產品說明書里讀看到一些諸如“所有費用都包括在內和按投資表現收取管理費”這樣的字眼。 解釋一下什麽叫“所有費用都包括在內”,你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委托銀行幫你管理資產,這個比例大約是資產總額的1%-1.5%,如果這個比例低於1%,那麽一定不包括所有費用,你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很有可能對你隱瞞了一些其它費用。私人銀行征收這個管理費用是因為你的資金若想轉化為標的投資組合,就需要借助銀行的交易人員幫你下單,盡管交易員可能和你的私行客戶經理是很好的朋友,但這個費用還是要收你的,並將從你的投資組合賬戶里直接扣除。此外你還要註意銀行交易員可能會在你的投資組合內以對沖的名義做各種短期買賣,加大你的投資組合風險系數。 再解釋一下什麽叫做“按投資表現收取管理費”,這種費用通常是在資產托管費的基礎上再征收投資收益10%-20%的額外費用,這種獎勵機制無疑會讓你的私人銀行家甘願拿著你的資金去冒更大的風險來賺取那最高20%的額外收益。 在投資組合管理費方面,你的客戶經理很有可能未對你披露另一項費用:第三方費用,比如私人銀行替你買入其它共同基金時所產生的基金管理費,而如果買入的基金是FOF(Fund of Fund基金中的基金,那麽還會產生雙重費用...),再比如通過股票經紀商下單購買交易所股票所產生的傭金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20

點石成金 基金經理的私人教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892

集東方哲學、神經科學、體育訓練方法和統計軟件為一體的交易訓練,在金融投資圈里悄然興起。交易員轉做訓練師,幫助基金經理擺脫投資情緒,更加嚴格地執行投資紀律。這種趨勢,在主動型對沖基金的業績連續五年跑輸指數以後尤為明顯。Howard、GLG 等對沖基金和德銀資管都坦誠在給自己的基金經理或者交易員做交易培訓。 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在挑選基金經理,分析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和性格優勢、缺陷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當基金經理在犯同樣的錯誤時能夠予以警告。神經科學的應用則體現在對投資者的潛意識分析,避免幼時養成的不良習慣或心理陰影影響投資決策。基金經理的“私人教練”,給他們動力和壓力,幫助他們擺脫投資情緒,更嚴格地執行自己在清單上所列出的投資紀律。 Graham Davidson是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倫敦分部的外匯交易員, 他的情緒正前所未有地低落著。做外匯交易15年,無論在悉尼、紐約還是倫敦,他總是能賺錢。直到2011年冬,好運似乎不再眷顧他了,他所有的交易都是虧損的。他開始帶著自我懷疑做決策,抱著猶豫的心態做交易。他剛一平倉,市場就反轉,把他甩的很遠。 “我的交易策略靠譜嗎?我應該持倉多久?”,他每天被腦海里類似的問題困擾著。他只好尋求同事幫助,同事把交易訓練師推薦給了他。 幾十年前,訓練師或者說教練,從體育場走進了高管的決策室,但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卻止步不前。不過這種情況在主動型交易基金業績連續五年跑輸指數之後出現了改變。 盡管很多資產管理公司拒絕透露是否做交易訓練,但是包括Howard資產管理公司、GLG Partners、Tudor投資公司以及億萬富翁Steve Cohen管理的SAC資本顧問公司,還有德意誌銀行的資產管理部門等都坦誠在給自己的基金經理或者交易員做交易培訓。 交易訓練集東方哲學、神經科學、體育訓練方法為一體,旨在為客戶提高投資收益。與此,借助數據分析來幫助訓練師做交易訓練的軟件公司也方興未艾。它們稱能幫助投資者以及投資訓練員發掘人性中潛在的優勢和劣勢。 Essential Analytics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由Clare Flynn Levy 去年在倫敦成立。現年40歲的Levy曾是Avocet資本管理公司的財富經理和德意誌銀行的資產經理。她辦公室的墻上投射著一組組的數字矩陣圖案。 “這些就是能使你“點球成金”的數據了”, 她說。《點球成金》是邁克爾·劉易斯的書名,該書是關於美國職業棒球聯盟隊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Billy Beane的職業生涯的。通過數據找尋那些有潛力但是卻被別的隊伍忽略的運動員,Beane組建的隊伍可以匹敵資金更雄厚的對手。 Levy說,她大部分的客戶只關註利潤和損失,因為這是他們獎金多少的決定因素。但是利潤和損失並不能很好地衡量一個交易者或者基金經理的能力,因為運氣的成分也很高。 而她的軟件統計的數據則更富於啟發性。例如,其中的一個核心數據就是“命中率”,也就是投資者正確預測市場或投資標的走向占所有預測的比重。另一個就是“回報率”,成功投資的收益除以失敗投資的虧損。 Levy所說的數據軟件優點大致可以概括為: 發現投資風格:可以分析出基金經理是擅長短期還是長期投資,擅長大市值還是小市值股票,擅長做多還是沽空。 提示虧損習慣:它能提示會令基金經理虧損的習慣,例如在貼水的時候過早平倉等。 克服投資缺點:通過發出警告的方式,避免客戶重蹈覆轍,重新調整戰略。 GLG是英仕曼集團旗下大型對沖基金,管理著280億美元的資產。其旗下的歐洲多空型對沖基金,在2009到2013年間的平均回報率達9.5%,該基金就在用Essentia公司的軟件。 現在和GLG合作的是Lawrence Evans。在做交易訓練員之前,Evans是華爾街著名投行所羅門兄弟的交易員。他讓基金經理們列清單,把自己認為成功投資所需要的要素都寫上,然後照著這些要素去考察自己,是不是把最大的倉位投在了最有可能成功的投資標的上。 Evans認為: 列清單是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寫日記一樣簡單。但是它很管用。 除了列清單,有的教練還會對客戶做心理分析。紐約的Denise Shue,也是從交易員改做交易培訓師的。她認為自童年時期便植根於投資者身上的潛意識對投資者如何做出市場反映有很大影響。她就曾幫助過固執地堅守自己的倉位只為了證明自己有多聰明的投資者。 和體育競技場上的運動員一樣,許多基金經理或者投資者對此類的心理分析和訓練也抱著懷疑的態度。 New Frontier Advisors資產管理公司的CEO Richard Michaud 就說: 有些投資心理訓練不僅是不靠譜的投資實踐,甚至連心理學都算不上。 心理訓練可能會使得基金經理產生自我懷疑,而且也不利於投資者實踐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組合理論註重分散風險和所承擔的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這才是資產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則! 來自紐約的交易培訓師Doug Hirschhorn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 你雇傭我的目的又不是讓你自我感覺良好或者取悅你。 就像私人教練一樣,我的作用是給投資者提供外生的動機並在必要時進行問責,使投資者能夠拋開投資情緒,更加嚴於投資紀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01

星展銀行收購法興亞洲私人銀行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147

據路透報道,新加坡的星展銀行( DBS)已經決定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法興銀行(Societe Generale)的亞洲私人銀行業務。據悉,該項收購將於本周初公布。 自去年開始,法興銀行就在調整其業務結構,法興銀行希望通過收縮借貸業務將資源集中在投資銀行業務上。 按資產規模來講,DBS是東南亞最大的銀行,DBS除了在新加坡本國已有超過一百家分行以外,在美國、英國、日本、臺灣、香港等17個國家和地區有分行。此次收購將會使DBS資產規模擴大三分之一至600億美元。這項交易是金融危機以來世界銀行業的第三大並購。 東南亞的私人銀行業務一直以來被瑞銀和花旗銀行所控制,此次收購將為DBS帶來大量的高凈值客戶,DBS有望一躍成為亞洲第六大或第七大私人銀行業務提供商。 亞洲經濟增長帶來了高凈值人士數量的爆發式增長,這些人的財富總量高達6.6萬億美元。Wealth-X和瑞銀的世界財富報告預測,亞洲高凈值人士的總財富有望在2017年超過歐洲,2024超過北美。 從財富總量上來講,有分析師預測亞洲將會在今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財富市場,凱捷咨詢公司(Capgemini)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聯合發布的2013財富研究報告顯示,亞洲地區的財富總量自2007年以來已經增長了27%,已經超越北美成為世界新的財富中心。 盡管市場規模有了巨大的增長,亞洲私人銀行業務的收益卻相對比較低,一些小型銀行特別是資產規模在200億美元的銀行的利潤水平相對較低,這從亞洲私人銀行家的收入可以窺知一二。來自埃森哲的研究報告顯示,亞洲私人銀行家的年收入為60萬美元,而他們北美的同行年收入為110萬美元,歐洲的同行則高達130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6

從公司財務操作到董事長私人投資 大老闆身邊最倚重的財務大臣

2014-04-28  TWM

他們僅靠著帳上作業,一年就可以幫公司賺進上百億元,專業表現出色,讓他們深得老闆信任,甚至連老闆的私人投資都一手包辦,他們就是在公司裡喊水會結凍、走路有風的財務長。

撰文‧賴筱凡

「財務操作最厲害的,應該是廣達的財務長Elton(楊俊烈)吧!」這是記者廣泛地採訪科技大廠財務長,以及長期追蹤這些企業的外資分析師時,普遍得到的答案。

「能像廣達這樣做到業外收益佔稅後獲利一半以上的,幾乎絕無僅有。」一名「電子五哥」大廠的財務人員話講得直接。但實際上,每年靠著財務操作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的財務長,可不只楊俊烈一個,英業達財務副總游進寶、鴻海財務長黃秋蓮、仁寶財務長呂清雄等人,都是業界知名的理財大掌櫃。

對於長年毛利率不到五%的電子代工廠來說,組裝筆電、伺服器、智慧型手機等產品,訂單搶破頭,開案半天還不見得能拿到案子,揮汗搶單都不如靠著利差、匯差好賺。

套利做多大

全看大老闆的心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五哥財務長說得很隱諱,「這種事,也不是財務長說了算,當然我們會跟老闆說,可以有這種操作方法,但要不要做、部位要做多大,這些都是看老闆。」去年靠著匯兌收益賺進三十億元的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便直言,「施先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態度一直是,我們做的是品牌生意,不用靠這個賺錢。」所以,當多數電子五哥大量在台灣借貸美元,改存人民幣,希望賺取匯兌套利時,華碩的策略是只維持人民幣應收帳款的水位,而不主動去借貸美元。

不過,能夠面對這種「容易財」全然不動心的,恐怕也不容易。「因為借美元、存人民幣,這對在中國擁有龐大營運的代工廠來說,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一位代工廠財務人員司空見慣地說。

「畢竟你在中國的廠區那麼多,員工也有幾十萬人,每個月要支付的營業費用很龐大,站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角度來看,每家代工廠都不得不做避險;不然,你付出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他說。

這樣的說法,同樣也在楊俊烈的話裡聽到,「對於廣達這麼大規模的代工廠來說,一定會透過借美元這樣的方式,去達到避險的效果,不然我們賺的微薄利潤,都要被人民幣升值給吃掉了。」

廣達楊俊烈

財務獲利反映在年薪上

儘管各廠對於財務操作策略的說法不一,但「財務操作做得好,財務長薪水跟著水漲船高」,卻是業界的通則。

就拿財務操作貢獻過半獲利的楊俊烈來說,業界財務長們提到他,相當有志一同,「業外賺很大,當然是有反映在他的年薪上。」一名財務長忍不住揶揄。

以廣達年報公佈的數字,楊俊烈的薪水約落在一千五百萬元至三千萬元之間。在廣達,同等級數薪水的,還有肩負廣達雲端業務重責的副總楊晴華;一位是財務重臣、一位是廣達雲端大將,兩人在廣達內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熟識楊俊烈的友人透露,「他是花旗(銀行)出身,匯兌套利本來就是他的強項,他不做才奇怪吧。」面對外界這樣的說詞,楊俊烈否認再三,「廣達做匯兌避險已經行之有年,在我加入廣達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做,絕不是因為我當廣達財務長,抑或是我出身花旗,就增加財務操作。」在業界,依出身背景將財務長的行事風格分為四種類型:「如果是會計事務所出身的財務長,強項就在會計和審計;如果是外商銀行出身的財務長,自然對於財務操作更熟練;如果是投資銀行出身,則對投資人關係比較有一套;還有一類是跟公司一起長大,屬於老臣型,強項就比較均衡。」在花旗銀行做到副總裁的楊俊烈,是因為廣達前財務副總李杜榮引薦,一九九五年從廣輝(後被廣達購併)財務協理做起,一路陞官至廣達當財務長。身段柔軟的楊俊烈,深受林百里倚重,還身兼廣達數家子公司的董事,每每媒體將焦點聚集到林百里兩個兒子身上時,都是楊俊烈出來化解,其深受信任的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像是財務操作比重也很高的英業達,集團內扮演大掌櫃角色的前英業達財務長、現任益通董事長徐信群,當年就是因為深受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的信任,才獲派前去接掌益通,當時除了技術交由從聯電找來的總經理溫清章外,其他與財務相關的業務,則還是掌握在徐信群手上。

英業達徐信群

葉國一欽點的財務重臣

徐信群也是銀行出身,在金融界的資歷長達十七年,財務操作自然有一套,也因此從一九九九年就出任康師傅控股的獨立董事。在英業達集團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役,則不外乎是從鴻海手中攔下的益通購併案。

在徐信群被葉國一欽點去接掌益通後,英業達財務副總由底下的游進寶升任。儘管如此,徐信群在英業達集團扮演的財務重臣角色與影響力有增無減,甚至英業達的太陽能佈局都有徐信群的著力。

由於財務重臣向來是一家公司的重要核心,不只專業上要有成績,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深得老闆的心,最典型的例子還有鴻海總財務長、綽號「錢媽媽」的黃秋蓮。「她除了是老臣,更重要的是和老闆有親戚關係。」業內人士說。

鴻海黃秋蓮

郭董私人財產也由她掌管

郭台銘已故妻子林淑如,得叫黃秋蓮一聲「阿姨」。沒有顯赫的學歷,也不是出身外商銀行,黃秋蓮憑著與郭台銘胼手胝足一路打拚,點滴建立起她在鴻海集團內部的地位,不僅每樁投資案都要黃秋蓮點頭,就連郭台銘的私人財產也多委由她來掌管。

其實鴻海集團內部不乏財務大將,像是原本掛名鴻海會計長、現為鴻海商務處總經理的李金明,還有財務部主管黃德才,都曾是美國大通銀行的高階主管,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的財務長,卻都撼動不了黃秋蓮在鴻海集團內的「大掌櫃」地位。

正因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對黃秋蓮的高度信任,鴻海內部的財務組織反而不如外界想像那樣,具有龐大的財務團隊;而只是在每個廠區設置獨立的財務部門。

其實,對所有的企業而言,財務操作都具有雙面刃的影響,企業經營過度向財務操作傾斜,抑或企業內部決策,一面倒地受到財務部門的意見所左右,長期都是一個致命傷。

專業層面做得好

將替公司賺進大把鈔票

「財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還是重要的角色,如果公司花太多心思在做業外收益,當然不是我們樂見。」擔任過企業財務長職務、現任巴克萊亞太區下游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

儘管財務長之於每家公司的角色不一,幸運的財務長,專業層面做得好,能替公司賺進大筆投資收益不說,也會進而成為老闆的心腹,負責處理大小事;但也有時運不濟的財務長,公司營運不好時,透過人脈請託銀行、想辦法借錢是一回事,還會因為押錯匯率走勢,造成公司損失重大的,當然也大有人在。

深得老闆心的大掌櫃

現職 姓名 年薪 經歷 集團內其他重要職務廣達財務長 楊俊烈 1500萬至3000萬元 花旗銀行副總裁、廣輝財務長 鼎天國際、龍承精密、進達精密金屬等公司董事

英業達集團

財務長 徐信群 低於200萬元* 台灣金融業資歷10餘年 生耀光電董事長、GIH董事長、無敵科技董事、長陽開發科技董事鴻海總財務長 黃秋蓮未揭露 興順會計事務所 鴻橋國際投資、鴻景國際投資、鴻元國際投資、鴻棋國際投資等公司董事長緯創財務長 林進財 1000萬至5000萬元宏碁財務長 啟碁、建碁、緯創軟體、全景軟體等公司董事註:*此為益通董事長之酬金,未包含徐信群擔任其他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與投資公司董事之酬金。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8

紐約房地產——新形式的瑞士私人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42

全文原載於New York Magzine,作者為Andrew Rice。本文有所刪節。 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在紐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園之間的那些豪宅公寓,有30%在一年中有10個月都是無人居住的。這些空無一人的豪宅背後,閃現著中國、俄羅斯等眾多外國投資者的身影。 美國房地產咨詢公司XL Real Property Management首席執行官Dylan Pichulik直言:“外國投資者才是當前紐約樓市的主要驅動力。” 實際上,作為一種資產來講,紐約房地產具有顯著的缺點:資金占用量大,維護成本高昂。然而,紐約的房地產所有權和銀行帳戶編號一樣,僅從一串數字,人們難以知曉其所有人的真實情況。這些房產還受到嚴格的離岸司法轄區保密法律的保護。如此一來,在全球多國監管愈加嚴苛的大環境下,紐約就可以稱得上外國人的“避稅或者洗錢天堂”了。房地產咨詢公司Prodigy Network總裁Rodrigo Nino稱: 迫於國際監管壓力,瑞士逐漸增加了其外國賬戶的透明度,人們被迫繳納資本所得稅。而(紐約)房地產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當然,在多數情況下,購買紐約房地產的資金和動機是合法的,但有時候不是。總部位於華盛頓的非盈利機構國際記者調查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調查顯示,很多紐約房地產交易涉及國外金融和政治貪腐醜聞。房地產咨詢公司Wire International Realty的負責人Luigi Rosabianca說: 這種事情從來不拿上臺面談論。但是,它就像一個房間里的大象。(你很難忽視它) 房地產是洗錢的極佳途徑。一旦你買下了一所房屋,購買資金的來源就會被忘記。 不過,中國或者俄羅斯富人購買豪宅不一定是以自己的名義。為了掩蓋真實身份,多數時候是以公司名義進行交易的。 公開紀錄顯示,著名豪宅紐約中央公園西15號中,其中一所公寓的所有者是Jolly Star控股公司,它的註冊地在著名的避稅天堂英國維珍群島。絕密文件顯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一對名為Sun Min和Peter Mok Fung的中國籍夫妻。兩人經營著航運生意。根據香港一家法庭近期的一份判決顯示,Sun Min被指控涉嫌卷入可口可樂於2008年對一家中國橙汁企業競購失敗的內幕交易。就在同一年,Sun Min和她丈夫控制的Jolly Star公司出資1500億美元購買了中央公園西15號的豪宅。 正因如此特殊的目的,出售豪宅就比出售普通房屋簡單的多——只需一個電話。房地產經紀人Gennady Perepada在介紹完豪宅是多麽巨貴無比之後,隨手指著其中一所豪華公寓就說了一句:“這所公寓是在電話里賣出去的。”只要與客戶建立起融洽的關系,Gennady Perepada就有80%的概率將豪宅在電話里賣出去。他饒有興趣地說: 這些來美國的有錢人都很忙的。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麽?節省時間!我可不會帶著客戶東奔西跑看房子,或者讓他們看電腦上成堆的豪宅圖片。我直接帶他們去Jean Georges用餐(紐約的一家高檔法國菜餐廳),打曲棍球,去百老匯看戲,租直升飛機或者馬車出遊,預約整形醫生。 這在紐約房地產行業已司空見慣。數百萬美元的公寓通常都是通過電話完成交易的,客戶從來不去現場看房子,而只是看看平面圖,或者看看視頻介紹。紐約最熱門的房地產代理律師Martin Jajan稱,他代理了眾多豪宅交易,但有很多客戶他從來都沒有見過。 超級富豪們的神秘不僅體現在從不露面,甚至連他們的購房資金也是經過一番複雜的包裝之後才最終進入紐約房地產市場的。 富豪們的海外資產典型的隱藏方式(或者說洗錢方式)是這樣的:某家公司名為“特拉華州有限責任公司”,但主要商業活動卻在紐約,而管理權則歸屬於避稅天堂英國維珍群島的某家殼公司,這家殼公司的所有權則屬於國際離岸商業中心英屬馬恩島(Isle of Man)某只信托,而這家信托基金則擁有列支敦士登銀行賬戶,其運營管理權由瑞士一家私人銀行控制。至於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產結構背後的真正主人,只有這家私人銀行和上帝知道了。 在美國,從匿名的離岸銀行賬戶匯款到美國購買房地產完全合法,沒有絲毫破綻。這也是為何紐約房地產成為新的洗錢天堂的重要原因。烏克蘭前女總統季莫申科和一位被趕下臺的總統就曾互相指責對方利用黑錢在美國購置房產。 我們可以列舉一個真實的案例,看看前臺灣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是如何洗錢的。 2010年,美國開展的一項針對涉嫌卷入國外貪腐的美國房地產的調查結果顯示,距離麥迪遜花園廣場僅三條街的Onyx Chelsea豪華公寓樓中,有一座價值160萬美元的公寓屬於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這座公寓是怎麽成為吳淑珍的資產的呢?具體過程請看下圖(點擊小圖查看高清大圖,或者可以看小圖下方的說明): 1  賄賂 2004年,有五六個塞滿了鈔票的水果箱子運載著整整600萬美元被送給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目的是幫助一家公司在一宗競購案中成功。 2 中轉站 這筆錢藏在臺北一家銀行的金庫里,隨後被塞進一個旅行箱,並被轉運至一位競購標的公司的高管家的地下室。 3 離岸殼公司 吳淑珍指使一名政府特工在英國維珍群島成立了一家殼公司:Asian Piston投資公司。該公司所有權就掛在上述企業高管名下。 4 置換 這位高管將地下室這筆賄賂資金中的一部分取出,裝進自己的口袋,再將他自己的海外資金註入到Asian Piston投資公司的香港銀行賬戶。 5 瑞士銀行 Asian Piston投資公司的香港銀行賬戶資金流向瑞士銀行賬戶,而這個賬戶則由屬於註冊地在英國維珍群島的另一家公司Avallo公司。Avallo公司的所有人正是吳淑珍的女婿。 6 邁阿密中間人 進入Avallo公司的資金接下來會被轉移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只信托中,這只信托由財富顧問Stefan Seuss打理。 7 “掛名公司(the front company)” Stefan Seuss在紐約註冊一家公司“西28街”,控股人是Avallo公司。 8 紐約Chelsea公寓 2008年5月29日,這家紐約公司動用157.5萬美元佛羅里達信托賬戶資金,買下位於紐約西28街的Onyx公寓。 9 最終結果 在對當前已經落馬的陳水扁夫婦進行調查之後,美國監管當局沒收了這座Onyx公寓。去年4月,經過公開拍賣,這座公寓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被出售。作為訴訟了結的一部分,拍賣所得的其中22.5萬美元被判決歸屬Avallo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572

高盛悄然順應新趨勢 擴張歐洲私人銀行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121

高盛悄然進軍歐洲私人銀行領域,將向富有的歐洲客戶提供貸款。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這家美國老牌投行本月悄然啟動一支歐洲貸款部門,計劃為歐洲客戶提供私人財富管理服務。這意味著,高盛將與其他歐洲私人銀行展開直接且激烈的競爭。 實際上,並非高盛一家垂涎歐洲私人銀行領域。瞄準超級富豪貸款市場已經成為當前不斷增長的新趨勢,瑞銀和瑞士信貸都在探索該領域。私人銀行業務被視為低風險領域,並提供了穩定的收益流,還能幫助留住客戶。 受制於愈加嚴格的監管規則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包括摩根士丹利之類的部分國際大型投行都在限制交易業務,而擴張財富管理、零售和貸款業務。 高盛目前已經在為美國富有的客戶提供私人財富管理服務。不過,該行在歐洲對客戶僅提供有限的證券類保證金貸款,目標客戶主要為來自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富豪級客戶,總人數約為1700名。 未來三年,高盛將啟動總額為50億美元的歐洲貸款業務,包括用於各種目的的大部分抵押貸款,比如流動性工具、多元化投資組合、稅款或遊艇等奢侈品。 高盛歐洲區私人財富管理部門負責人Christopher French表示: 富有的客戶希望獲得資金杠桿。他們是高質量貸款人,貸款價值比(loan-to-value ratios)非常低。 貸款價值比是指抵押貸款與資產估值比例。與其他貸款風險評估比率類似,貸款價值比並不能成為銀行在評估抵押貸款時的唯一全面的標準。 但Christopher French補充道,當前的歐洲私人銀行業務僅限於存量客戶,並非針對新客戶。過去一年,高盛為歐洲富豪客戶管理的資產總額已經上漲15%,截止今年3月底,該領域資產規模已高達3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199

全球私人銀行業掃描 瑞銀資管規模接近2萬億美元大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664

去年全球最大的209家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上升19.7%,這意味著該行業規模已達到20.3萬億美元。去年這209家公司收入上漲10.9%,遠高於2012年2.3%的增長。 倫敦數據分析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董事總經理Sebastian Dovet透露稱,瑞銀即將成為第一家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的資管公司。2013年,瑞銀資管規模上漲15.4%。 瑞銀2萬億美元的資管規模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分水嶺,也是資管行業取得的大成就。13年前,沒有任何一家資管公司管理國模超過1000億美元。  然而,監管部門可能要頭大了。因為風險更加集中於幾家大行。排名前25家資管公司管理規模占到了209家資管公司管理資產的78%。 Scorpio的數據顯示,去年前5大資管公司的管理規模占到了前40家資管公司的64%。 資管行業就像這個社會,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32

打破200年沈默 瑞士私人銀行首度披露財務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10

瑞士兩家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準備對外披露盈利狀況。在此前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他們對財務數據秘而不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始建於1796年的Lombard Odier & Cie銀行預定於8月28日公布財務數據。瑞士第三大私人銀行Pictet & Cie. Group SCA也準備在本月披露盈利情況。

受海外監管機構的壓力,今年1月,這兩家銀行放棄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夥伴關系結構,被要求公開發布財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歐美正對本國公民開展前所未有的稅務審查,諸如美國之類的國家不斷通過外交手段施壓,整個瑞士私人銀行業和曾經享譽世界的為客戶保密的傳統已被打破。

瑞士咨詢公司Helvea SA分析師Tim Dawso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些人最先嘗試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瑞士銀行產業環境。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為了免於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多達106家瑞士銀行將主動說出他們是如何幫助客戶從美國稅務系統中偷逃稅款的,並將向美國提交美國公民的離岸賬戶信息。

此前,因協助美國客戶逃稅,瑞士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時間超過270多年的Wegelin& Co.私人銀行在遭遇美國巨額罰金後黯然倒閉,令整個瑞士銀行業震驚。

Lombard Odier & Cie及Pictet & Cie. Group SCA並未透露將公布哪些財務數據。業內預計,這兩家銀行為全球客戶打理的財富約為63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88

以私人市場解決老年生活問題 Vera Yuen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2/30/%E4%BB%A5%E7%A7%81%E4%BA%BA%E5%B8%82%E5%A0%B4%E8%A7%A3%E6%B1%BA%E8%80%81%E5%B9%B4%E7%94%9F%E6%B4%BB%E5%95%8F%E9%A1%8C/

有支持全民退保者說,即使長者富有,有積蓄有層樓,也怕太長命,不知要活到幾多歲,而不敢花錢,樓要住不能賣,於是無錢使,要搞全民退保。其實,這個問題可靠私人市場解決。

這個世界有樣東西叫年金(annuity)。例如你有一百萬存款,你可以拿七十萬出來,去銀行或保險公司買年金,其他的以備不時之需。銀行會根據你的積蓄加上投資回報及利息增長,計算出每月定額退休金,由銀行或保險公司每月支付,直到過身的一天。當有足夠人數購買時,有些人較長命,有些人較短命,短命者就可對沖長命者的風險,每月發放穩定的老年金,達到每月出糧的效果,如果夠長命的話還可以倒賺。這就不怕因為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 而不知道每月可以花多少積蓄了。年金還可隨通漲增加,也不怕越來越不見使。至於有病要急用錢,現時已有年金和保險的混合產品,買年金可附加疾病傷殘保障。有些年金比較彈性,若有需要可中途提取一部分資金。新加坡有規定退休後部分公積金必需用來買年金,確保所有人不會因為太長壽、不小心花掉而老無所依。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相關的產品會更發達。

有層樓的人,明明有財富,但卻不能將財富的價值釋放。折衷之計是,把大樓出租,自己租住小房子;或者,賣大買細,套現現金。這使生活質數下降。較好的方法是逆按揭(reverse mortgage)。退休後,將層樓按給銀行,銀行會讓你一直住,並每月按樓宇價值發放老年金,直到過身才將物業收回。

這個方法可以保持退休居住質素,在美國非常流行,但香港的個案非常少。根據金管局的數據,2013年只有500多個申請者[1]。逆按揭在2011年推行,但市場仍未開發,宣傳不足,市民無此資訊亦不理解。如果香港能廣泛推行,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也沒有長者生活津貼自住物業不計入資產審查之說了。

img_6

如果想把物業留給下一代,那就是家庭內部的事。上一代可以考慮自節衣縮食,或者要求下一代以供養作交換。如何使用私人財產從來是個人選擇,因為想惠及自己的下一代,所以不願意用可行方法釋放資產的內在價值,是個人選擇。但以這原因,要求政府及廣大納稅人為他的退休生活負責,是不合理的。而且從政策效益角度看,對於這些極希望把財產留給子孫的人,政府供養無助改善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只會把錢儲蓄起來,留給子孫。

工聯會及公共專業聯盟全民退保方案,根據周永新教授的研究,到2036年都會爆煲負債,根本不能持續落去。支持全民退保者也說香港的稅制不能支持社會援助制度的擴大。香港有部分老人非常富貴,與其給他們退休金,倒不如叫他們在私人市場解決,將資源集中幫助最貧窮的30%老人。到時不止是三千元,甚至是四千元也付得起,這樣才能免於爆煲的危機,又能皆大歡喜。

以上做法,在香港知易行難。有人會擔心銀行或保險公司條款多多,欺騙長者。這就有賴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管和廣泛教育,令市場成熟運作。這些方法在外國實行多年,都是可行而有效的制度。如果因為政府無威信,管治失效,私相授受,監管不力,導致市民不信任監管機構,就是誠信問題,

 

[1] http://www.hkma.gov.hk/eng/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s/2014/20140530-4.shtml

 

港大經濟金融學院助理講師

阮穎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