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發行卷入10億票據漩渦!扒一扒票據大案都是咋整的?

票據案接二連三:廣發銀行卷入10億元票據風險旋渦在銀行業,被稱之為安全系數最高的業務之一的票據業務,風險卻在集中暴露。

年初的1月22日,農業銀行公告稱,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隨後,1月28日,中信銀行公告蘭州分行發生票據業務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人民幣9.69億元。4月8日,天津銀行又公告上海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7.86億元。7月7日,寧波銀行公告在開展票據業務檢查過程中,發現深圳分行原員工違規辦理票據業務,3筆業務金額合計32億元。

但這並沒有結束,近日,廣發銀行也被卷入票據風險漩渦中,但與前幾家不同的是,廣發銀行是由於外部同業機構在票據交易中的不規範行為導致出現9.3億元的風險敞口。據廣發銀行透露,截至7月22日,其已收回約5 .2億元,但其余4億元目前仍在繼續追收中。

“票據業務的風險點無外乎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於銀行承兌匯票來說,信用風險較小,主要是操作風險。而在操作風險中,同業戶是一個關鍵所在。所以,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包括銀監和央行連續下發的多個監管文件,意在截堵規範同業戶。”一位票據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還有4億沒追回

據了解,2015年8月18日,廣發銀行佛山分行與中原信陽分行起息了一筆期限為兩個月的買入返售業務,金額為9.275716158億元,到期日為2015年10月19日,涉及票據98張。在起息日,廣發銀行佛山分行從光大銀行取得票據,並將款項9 .21億元經中原銀行信陽分行、廊坊銀行、庫車國民村鎮銀行、恒豐銀行至光大銀行。返售到期,該筆票據由晉商銀行買斷托收,返售環節由廣發銀行佛山分行市場部員工於2015年10月19日將該批票據送給晉商銀行,晉商銀行在收取該行送達的票據後將款項9.23億元劃撥給通化農商行,通化農商行在收到款項後,劃撥給庫車國民村鎮銀行,但款項劃至庫車國民銀行後,庫車國民村鎮銀行只將4.63億元劃付給廊坊銀行,廊坊銀行收到款項後,並沒有劃付給中原銀行信陽分行,最終導致廣發銀行佛山分行該筆票據業務回購逾期。

另外,據稱主導廣發此筆票據業務的是一家票據行業較大的中介公司——豐聯金融其中進行撮合,包括中原信陽分行,以及其中涉及的多家過橋方。

對於此次票據風險,廣發銀行回應稱:廣發銀行始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本次事件是由於外部同業在票據交易中的不規範行為所導致,我行發現風險情況後第一時間啟動緊急追收機制,全方位抓緊清收,目前已回收大部分款項,並在持續做好回收工作,剩余款項在進一步回款中。

“廣發銀行這筆票據的事情我們很早之前就聽說了,事情發生比較久了,他們也一直在追這筆款項。”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稱。

根據廣發銀行去年的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末,公司貸款余額4377.63億元,較上年下降158.78億元,降幅3.50%;個人貸款余額4019.58億元,較上年增加746.38億元,增幅22.80%;票據貼現余額271.30億元,較上年增加171.53億元,增幅171.94%。

“同業戶”之禍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爆發票據風險事件。其中,農業銀行、天津銀行的風險點主要出在票據轉貼現過程中的“丟票丟錢”,即兩家通過買入返售業務得到票據,然而在票據到期之前卻被挪作。

寧波銀行則是在開展票據業務檢查過程中,發現深圳分行原員工違規辦理票據業務,共涉及3筆業務,此次商票為某上市公司旗下企業,由於金額巨大且發生逾期,所以寧波銀行選擇了報案。報案後,企業將錢兌付,銀行沒有損失。

而中信銀行的票據風險出在開票環節,據公開資料稱:有犯罪嫌疑人與中信銀行工作人員同夥,利用偽造的銀行存款單等文件,以虛假的質押擔保方式在銀行辦理存單質押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並在獲取銀行承兌匯票後進行貼現。

與其相似的是,今年4月,銀監會通報了一起不法分子冒用龍江銀行辦理商業承兌匯票貼現、轉貼現風險事件。該假票案目前已知涉及商業承兌匯票9張,金額合計6億元。

“按照我的理解,這幾筆風險事情普遍存在操作風險,涉及的都是紙票,大部分問題出在同業戶身上,涉及銀行內控的問題。”上述票據行業人士分析說。他稱,部分銀行的一二級分行在其他銀行開立同業賬戶從事表外業務,行內可能並不知道,銀行的資金就這樣通過同業戶劃轉到企業里,內控環節沒有觸達到同業賬戶,甚至票據被提前挪用都不知曉。

“賣斷+逆回購”的魔術

2014年以來,銀行在信貸擴張的沖動下,為規避信貸規模監管而發明了各種票據轉貼現玩法,從而導致銀行間票據業務量迅速飆升。

所謂的轉貼現是指商業銀行在資金臨時不足時,將已經貼現但仍未到期的票據,轉賣給其他商業銀行或機構,以取得資金融通,如果這種轉貼現的業務發生在商業銀行和央行之間,則稱為再貼現。

2015年之前,商業銀行轉貼現業務的交易對手主要是農信社。因為按照新的會計準則,銀行票據買斷、賣斷和回購業務分別記錄在不同的會計科目下,雖然不同銀行具體的處理方式不同,但大致的思路是回購只占資產規模,不占信貸規模,買斷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占用銀行的信貸規模,而賣斷之後,該筆票據可以從“票據融資”科目中扣除,進而“出表”。

“部分地區的農信社依舊沿用舊的會計處理方法,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混為一談,將票據‘賣斷’變為‘回購’出去,都可以在‘票據融資’科目下扣除。”上述票據行業人士說。

典型的“商業銀行+農信社”模式是:賣斷+逆回購+遠期買斷。即,當銀行信貸規模超標時,商業銀行先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再從農信社逆回購買入票據,該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不再“進表”,而信用社也不願到期來辦理“托收”,所以在回購到期後,商業銀行再從農信社買入票據托收,於是,這筆票據對應的信貸規模就憑空消失了。

在業內,票據業務有信貸規模調節器之稱。當信貸規模過多時就賣出票據,當信貸規模不足時就買入票據,如果結合銀行的流動性資金和自身的票據持有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當銀行有規模無資金時可以做賣出回購;無規模有資金的可以買入返售;有規模有資金的可以做轉貼現買入票據;無規模無資金有票的可以做轉貼現賣出票據騰出信貸空間。

今年,在票據風險集中爆發的背景下,監管層接連出手,今年年初,銀監會發布《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通知》;今年5月份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督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126號文;近日,銀監會城商行部已經對地方銀監局發放《關於對城商行票據業務風險進行排查的通知》(城市銀行部(2016)52號)文。

根據126號文件,其實已經想到一系列的辦法去堵可能造成風險的做法。比如:開戶銀行必須通過大額支付系統向存款銀行一級法人進行核實;不得出租、出借賬戶,嚴禁將本銀行同業賬戶委托他人代為管理;不得利用貼現資金借新還舊,調節信貸質量指標;不得發放貸款償還銀行承兌匯票墊款,掩蓋不良資產;禁止離行離櫃辦理紙質票據業務;嚴禁銀行與非法票據中介、資金掮客開展業務合作;禁止無背書買賣票據等。

“通過人行的大額支付系統的確認,可以保證同業戶的開戶行為是銀行行為,而不是銀行里面某個人的行為,等於說從源頭上控制同業戶的風險。”上述票據行業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10

【獨家】電子票據也出了大案!涉案某大行電票代理接入系統已暫停

票據行業又出麻煩了。一度被認為是票據行業安全城池的電子票據,近期也爆出了巨額風險事件,涉案金額超過10億元。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從票據業內人士處獲得消息,本次爆發的電子票據案是焦作某城商行離職員工冒充該行工作人員身份,疑偽造該城商行相關資料及印鑒,在某國有大行廊坊分行開辦電票代理承兌業務,開立該行承兌的虛假電銀。該人員貼現後,通過山東某股份制銀行青島分行過橋賣出,虛假承兌總量30億,已貼金額20億。另有消息稱開出13億銀行承兌電票。上述山東某股份制銀行已經報案。

記者從上述國有大行多位內部人士處獲悉,近期該行確實涉及電子票據風險事件且案件正在調查中,該行電票接入系統已經暫停整頓,而貼現業務照舊。一位內部人士指出,“行里交代此事不能對外說。”另一位消息人士則透露:“確有其事,但上述涉案金額及涉事方可能不完全準確。”

自從年初農行北京分行爆出39.15億票據窩案後,先後有中信銀行蘭州分行(涉案金額9.69億),天津銀行上海分行(涉案金額7.86億),龍江銀行(涉案金額6億),寧波銀行(涉案金額32億)等先後爆發票據風險事件,從已有的公開數據看,涉案金額已經超過100億。而此次電票風波爆發後,無疑將再次刷新紀錄。

同業戶亂象仍未根除

記者梳理此前案件發現,無論是農行上演的“票據換報紙”,還是此次電子票據案,出現問題的風險點大多不是票據本身,而是操作管理環節。業內人士指出,一味強調電票安全性高於紙票,只停留在票據真假層面,如果操作管理沒有改進,紙票就算全部換成電票,風險一樣發生。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於上半年票據行業上述紙票風險事件不斷,多家銀行都按照銀監會的23號文要求嚴格控制紙票業務,導致紙票大量萎縮。而在此背景下,電票被銀行和監管層寄予眾望。

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謝眾5月份在一場論壇上指出:“目前紙質票據交易的真實性和票據的真實性都容易發生問題。紙票克隆、複制等票據案件非常多。但電票系統截至目前尚未發生一筆案件或欺詐。電票從‘出生’一直到‘死亡’,每個點所在的位置都非常清晰。“

但此次爆發的電子票據案無疑給銀行和監管層敲響了警鐘,電子票和紙票一樣有問題,且手法還有相似之處,就是被監管部門多次警示的“同業戶”亂象。上述某國有大行票據內部人士對記者指出,同業賬戶問題是本次電子票據案的風險爆發點,目前該大行電票接入系統已經暫停整頓。

記者此前采訪某國有大行分行票據業內人士,她分析稱,所謂同業戶,一般是指戶名和賬戶所在地不是同一個,村鎮銀行往往被票據中介”包養“,票據中介給同業戶一年開很高的報酬。票據中介跑到大銀行開一個村鎮銀行的同業戶,村鎮銀行對賬戶是不監管的,中介隨時可以劃款。

同樣的手法被用到了此次的電子票據案中。雖然電子票中沒有假票的說法,但是如果開具票據的賬戶是假的,電票就無所謂真假的問題了。

對於同業戶的規範,今年5月,央行與銀監會已經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管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126號文),其中一條便是直擊票據業務中的“同業戶”亂象。

126號文重申,“需嚴格規範異地同業賬戶的開立和使用管理,加強預留印鑒管理,不得出租、出借賬戶,嚴禁將本銀行同業賬戶委托他人代為管理”。此外要求,開戶銀行和存款銀行應按月對賬,對賬發現同業賬戶屬於虛假開立或者資金流水異常的,應立即排查原因,對存在可疑情形的應在2個工作日內向監管部門報告。“每月對賬,意味著同業戶將退出歷史舞臺。”上述大行分行票據業內人士稱。

但同業戶亂象收斂未能如願。此次電子票據案“東窗事發”,還是通過同業賬戶,利用代理接入系統對同業戶無門檻接納,使風險發生。

電票系統代理接入有漏洞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票據風險事件從爆發到報案經過了長時間間隔,為何能夠長時間不被承兌行發現?這說明電票系統代理接入也有漏洞。

票據網介紹稱,所謂電票代理接入,即村鎮、三農接入大行電票系統。出票人是大行,但是承兌人卻是村鎮、三農。有時候會出現一張電子銀行承兌匯票開出比村鎮銀行自身凈資產高出十倍以上的票。

電票與紙票不同,根據央行《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管理辦法》規定,銀行機構(含信用社、財務公司)接入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銀行機構直接接入ECDS,二是銀行機構通過接入機構代理。

根據銀監會2015年報告,目前有395家機構直連了ECDS系統,這相對全國4000家存款機構是非常少的。可見這些年很多行是通過代理接入方式連接ECDS系統。

在本案中,便是通過偽造的相關資料及印鑒,在某國有大行廊坊分行開辦電票代理承兌業務,開立該行承兌的虛假電銀。由於代理模式中需要接入行承擔的責任少,所以如果出現問題,有代理行幫助解決和承擔。

但事實運行中,有了同業戶,電票代理接入審核就是虛化的。多家銀行為競爭接入業務,各分行在材料審核等方面必然會有走樣的情況發生。業內人士指出,如承兌行在其代理接入系統中能較好地預警下屬行通過代理接入系統的出票問題,以及對出票的審核程序進行控制,將會很好地限制問題電票的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08

業內風險事件頻發 浦發銀行嚴令禁止票據中介

近期市場上票據風險事件頻發。對此,在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浦發銀行(600000.SH)副行長兼金融市場業務總監謝偉表示,該行嚴令禁止票據中介介入,並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前、中、後臺保持分離的,這樣做不容易造假和產生操作風險。

浦發銀行8月10日發布的2016年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浦發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21.72億元,增長16.22%;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67.70億元,增長11.99%。截至6月末,浦發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5%,較2015年末上升0.09個百分點。

嚴令禁止票據中介介入

對於今年來頻頻曝出的票據風險事件,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主要是因為票據業務短期發展過快,但是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控手段並沒有跟上發展步伐,導致票據中介盛行、違規操作頻發。

從銀監會公開發布的處罰公告來看,截至今年5月底,票據違規處罰有237條,占比為23%。

之前銀監會對票據業務開展專項檢查,於2015年底下發《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下稱203號文)。在此次專項檢查中,銀監會檢查發現,票據違規業務涉及“七宗罪”。7月6日,銀監會城市銀行部下發《關於對城商行票據業務進行風險排查的通知》,提出目前城商行票據業務還存在幾大風險,直指票據業務專營治理落實不到位、實物票據管理混亂、與票據中介聯手違規交易、資金劃付違規操作、員工行為管控不力。

對於頻發的票據風險,銀行該如何應對?浦發銀行副行長兼金融市場業務總監謝偉表示,浦發主要從以下四方面管控票據風險,加強管理。

第一,浦發於今年年初成立了總行的票據中心,明確了專人管理,通過架構設計加強管理,推動票據業務更好的發展。

第二,謝偉稱:“市場上出現的票據案件所揭示的一些問題,第三方票據中介的問題比較多。”浦發由此嚴令禁止票據中介介入,並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前、中、後臺保持分離的,這樣做不容易造假和產生操作風險。

第三,加強業務的檢查和管理,通過分行自查,總行抽查,發現問題苗頭,排查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對同業出現問題的案件進行解剖,對照其中業務操作、管控、流程等環節存在的問題,謝偉表示如果在這其中存在一些缺憾的話會盡快彌補。

凈利增幅站穩兩位數

根據浦發銀行2016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浦發銀行(集團口徑)實現營業收入821.7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4.71億元,增長16.22%,其中非利息凈收入270.57億元,同比增長52.34%,非利息凈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近1/3。實現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67.7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67億元,增長11.99%。

截至6月末,浦發銀行資產總額53712.93億元,比2015年底增加3269.41億元,增長6.48%。本外幣貸款余額24487.65億元,比2015年底增長9.05%。本外幣存款余額29557.47億元,比2015年底增長0.05%。

浦發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5%,較2015年末上升0.0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準備金覆蓋率為208.30%,保持同類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較高水平;貸款撥備率(撥貸比)3.43%,比2015年底上升0.13個百分點。

對公貸款余額(含票據貼現)17024.25億元,較年初增加559.02億元,增長3.40%。投行業務方面,存續期債務融資工具余額同比增長78.14%,並購金融業務持續快速發展,並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86.14%,綠色信貸余額1808.42億元。交易銀行業務方面,交易銀行特色業務量21046.36億元,電子渠道交易量同比增長40.48%,移動金融客戶數同比增長159.96%。

資本充足方面,截至2016年6月末,浦發銀行並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67%,9.52%,12.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27

百億額度全國首單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成功發行

票據資產作為一種期限確定性較強的資產,無疑比應收賬款更適合作為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近日, “中信證券-民生銀行票據收益權1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 取得了報價系統100億元發行額度的無異議函後,並於8月8日成功發行,這標誌著國內首個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成功登陸標準化交易場所發行。

目前,中國民生銀行“中信證券-民生銀行票據收益權1-10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取得了報價系統100億元發行額度的無異議函,這也是報價系統首個采用儲架式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該專項計劃設置了超額利差、票據質押擔保、票據保貼等增信措施,並安排資產置換的風險防範措施,優先級資產支持證券獲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AAA評級。

據介紹,該專項計劃中,中信證券擔任計劃管理人,中國民生銀行擔任原始權益人之代理人及資產服務機構,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為本項目提供了全程法律服務。

今年3月下旬,江蘇銀行和平安銀行相繼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發行了商業承兌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是我國商業票據領域資產證券化的有益探索。與此前的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采用的全額保證金或者銀行保證等增信措施相比,“中信民生融聚1號”開創了銀行信用介入票據的新模式——商票保貼。

民生銀行內部人士介紹,在基礎資產入池前,民生銀行已對各個票據貼現文件按照規定進行了嚴格審查並出具保貼函,鎖定貼現利率和貼現利息的支付方式,並通過超額利差、票據質押擔保以及資產置換等一系列交易安排,使之在權利結構上閉合、完整,也使銀行信用的實現路徑以及救濟措施確定、可行,保證了該項目基礎資產的回收具有較強的增信效果,使資產支持證券獲得較強的兌付保障。

業內人士指出,“票據資產證券區別於傳統的票據融資方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盤活了企業的存量票據資產,並且也改善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而就票據資產證券化業務來說,商票保貼模式不論在法律關系上,還是在流程設置上都具有較大複雜性,對銀行的票據業務運營能力、計劃管理人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管理能力、以及項目律師的專業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據了解,“中信民生融聚1號”也是民生銀行首單票據資產證券化項目,得到了報價系統和投資機構的高度認可,是民生銀行在票據業務領域的又一重大創新,有利於民生銀行票據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本次發行共有7家原始權益人、9筆資產參與,涉及石油化工、工程機械租賃、建築、醫療、化纖制造、高速公路建設等行業,行業、地域分布呈現多樣性,並有部分資質良好的中小企業參與。民生銀行主導的市場首單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業務受到了交易所、中介機構、市場的投資者廣泛關註和高度評價,再次展示了民生銀行在產品創新和跨市場協作的持續研發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83

票據買入返售業務演化史:一場同業遊戲

就在廣發銀行9.3億票據旋渦尚未落定之際,工商銀行再曝13億票據大案,與前幾次票據風險事件不同的是,這次出問題的竟然是被業內寄希望於紙質票據(下稱“紙票”)替代者的電子商業匯票(下稱“電票”),“元兇”依舊是同業戶。

而對比今年以來爆發的6筆票據風險事件,可以發現其交易結構之繁雜令人咋舌,在數家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參與下的層層通道、過橋、增信、代理的“角色扮演”後,甚至最終的出資行都搞不清楚自己真實的交易對手是誰。

那麽,從最初清晰明了的票據轉貼現業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得如此複雜?

農信社模式演化史

2008年之後,票據市場迎來了大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信貸總量控制也使得傳統的票據業務受到約束,對於銀行來說,為規避信貸規模管制、降低資本消耗和撥備監管壓力等考慮,由傳統的票據業務而衍生的各種轉貼現業務模式“創新”開始成為票據市場的主戰場,並逐漸發展成為農信社/村鎮銀行模式、信托模式和券商模式。

其中,信托模式於2012年被叫停,農信社模式獲得長足的發展。

最初的農信社模式比較簡單,交易結構大致為:A銀行持有已貼現的票據,但該票據占據銀行A的信貸規模,在其信貸規模緊張的背景下,A銀行將該票據賣斷給農信社,對於農信社來說是買斷,但農信社缺乏資金,所以不可能付錢買票,於是,農信社再賣出回購給A銀行,對A銀行來說是買入返售,這樣農信社既不需要付出資金,而該票據又回到了A銀行的手里。

但盡管如此,對於A銀行的財務報表來說,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A銀行賣斷後,該筆票據涉及的信貸規模出表,再買入返售後,就變成了同業資產,不納入銀行存貸比考核。對於農信社來說,相當於把這筆票據所對於的信貸規模“洗”成了同業業務。

票據到期後,農信社需要將票據回購回來,但農信社並不需要付出資金,只需要再賣斷給A銀行,票據最終還是回到了A銀行手中。盡管銀行買斷該票據後會成為表內資產,但由於該票據已經瀕臨到期,所以,對A銀行的信貸規模來說已經沒有實際影響。

A銀行可以選擇到期托收,如果信貸規模依舊很緊張,也可以選擇賣給願意托收的銀行B。據了解,在市場上,很多B銀行由於月內的信貸規模非常寬松,所以願意扮演托收的角色。

在基礎的交易結構上,票據買入返售業務進一步演化,當A銀行持有票據,既沒有資金也沒有信貸規模時,A銀行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農信社賣出回購給B銀行,到期後,票據又回到了農信社,再由A、B銀行商定誰來托收,農信社變身為連接A、B銀行的通道。

這種模式在市場上流行開來後,很多銀行內部規定不可以和農信社直接做票據買入返售業務,於是,過橋方開始登臺亮相:A銀行賣斷給農信社,農信社再搭橋一個可以與自己直接交易的B銀行,賣出回購到B銀行,B銀行再賣出回購到C銀行,C銀行成為最後的資金方,也就是買入返售方,B銀行在這個交易鏈條中扮演的角色是增信。

這種模式下,B銀行的扮演者通常為城商行,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規定不能與農信社直接交易,在增信的角色之上,又演變為代理回購的模式:農信社或村鎮銀行與代理回購銀行簽訂代理回購式轉貼現合作協議,A銀行將持有的票據賣斷給代理回購銀行後,由代理回購銀行再賣出回購給最後的資金方。

“這個代理回購業務,當初是作為銀行的創新業務而存在,從2012年開始,國內兩家股份行開始做代理回購業務,2013年、2014年是該業務最瘋狂的時候,此後,由於監管層並不認可,2015年代理回購業務開始慢慢萎縮,目前只有部分小銀行還在維持代理回購業務。”目前在深圳從事票據業務的趙先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票據信托和票據資管

2016年,在票據風險集中爆發的背景下,監管層接連出手,今年年初,銀監會發布《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通知》;今年5月份,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督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近日,銀監會城商行部已經對地方銀監局發放《關於對城商行票據業務風險進行排查的通知》。

業內人士認為,在一系列監管文件的規範下,票據買入返售的農信社模式將因缺乏交易對手而走向終結。事實上,早在2011年曾經紅極一時的票據信托模式,也被監管層直接叫停。

所謂票據信托,是指商業銀行將已貼現的未到期的銀行承兌票據,以約定利率轉讓給特定的信托計劃,而對應的理財計劃的投資者,作為特定理財計劃的委托人和受益人,獲得相對應的理財收益率。也就是說,票據信托中的信托公司和票據農信社模式中的農信社實現了同樣的功能。

2012年3月,銀監會下發了《關於信托公司票據信托業務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不得與商業銀行開展各種形式的票據資產轉讓/受讓業務。對存續的票據信托業務,到期後應立即終止,不得展期,由此徹底“封殺”票據信托。

如今,三大模式中唯有銀證合作下的票據資管業務碩果僅存,票據資管是指銀行委托券商資產管理部門管理銀行資金,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並要求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購買本行信貸類票據資產。

據了解,票據資管最基礎的交易結構是:具備自營功能的銀行A直接委托券商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而當銀行A不具備自營功能,就需要找到過橋銀行B,由銀行B委托券商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甚至在這個交易模式中,A銀行會找兩家過橋銀行,其中,銀行B作為票據過橋行、銀行C作為資金過橋行。

事實上,自2015年開始,農信社模式的比例就已經在不斷萎縮,銀證合作下的票據資管計劃目前已經成為主流。

“這幾種模式都使得銀行間的票據業務達成非正規的資產出表,實現資金向表外轉移,不占用信貸規模。”融360理財分析師馬郢對本報記者說,票據資管對票據買入返售有替代作用,因為在銀行間加入了證券公司作為第三方,使資金流向更透明,業務更合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78

招行澄清:暫停部分票據交易並非存在重大隱患

招行今日晚間發布消息稱,為分散票據交易風險,該行對所有票據交易對手設置交易額度。鑒於與部分商業銀行票據交易已達交易額度上限,招商通知下屬機構暫時控制與部分商業銀行的票據交易。此舉並不表明相關銀行票據管理存在重大隱患。

昨日有媒體報道,在開展了多輪風險排查和業務檢查之後,招商銀行近期暫時凍結了十余家城商行以及農商行的票據授信額度。被招行暫時凍結票據授信額度的銀行,均為地方中小銀行,包括齊魯銀行、包商銀行、大連銀行、阜新銀行、煙臺銀行、臨商銀行、萊商銀行、濰坊銀行、營口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自貢市商業銀行、天山農商銀行、甘肅銀行等十余家銀行。換句話說,上述銀行開出的票據,招商銀行不再對其貼現。

報道稱,從多家銀行被爆出票據案、央行、銀監會聯手整頓票據市場以來,招行並不是第一家出手控風險的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75

上市銀行票據業務分化 部分銀行“風口”沖規模

風險事件頻繁發生,監管政策持續收緊,面對處於風口浪尖的票據業務,今年上半年,各家商業銀行的業務策略,已經出現明顯分化。

根據18家上市銀行披露的2016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的票據貼現新增規模均比去年底增長18%以上,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該項業務更是增長一倍以上。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的票據規模雖然略有增長,但占比卻大幅下降,其中,中信銀行的存量規模更是大幅下降了16%左右。

出現這種情況,與各家銀行的業務策略、信貸投放情況有關系。一位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半年,信貸需求、投放不足,部分銀行通過做大票據業務規模,以維持貸款增長。與此同時,由於票據案件頻發,因監管要求和自身風控需要,各家銀行都在強化內部流程規範,並加強對交易對手的審核。

銀行票據業務分化

自去年底以來,盡管票據案件頻發,但部分上市銀行的票據貼現業務規模仍然出現迅猛增長。

半年報數據顯示,五大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行、農行、交行的票據業務,均比2015年底時增長了18%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工行、建行票據貼現余額為6172億元、5173億元,比去年底的5220億元、4331億元分別增加952億元、842億元,增幅分別達到18%、19.43%,在貸款中的占比,從去年底的4.4%、4.13%,上升到5.3%、4.64%,分別上升0.9個、0.51個百分點。

同期,農行票據貼現余額4236億元, 比去年底增加667億元,增幅亦達到18.7%,在貸款中的占比,從去年的4%,上升到4.5%,上升0.5個百分點。此外,增長最快的交行,半年末票據貼現余額達1379億元,比去年底增加265億元,增長約23%,在貸款中的占比從3.16%,上升到3.46%。而中行票據業務雖然增長相對較少,但451億元的新增規模,也比去年底增加了17%以上。

除國有大行,部分股份制銀行的票據業務,增速、新增余額甚至超過國有大行。根據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底,招行票據貼現余額183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32億元,增幅高達一倍以上,在貸款中的占比亦達到了6.05%。

與此同時,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貼現余額約399億元,在貸款中占比2.94%,比去年底增加263億元,而在去年底,該行貼現余額為136.6億元,貸款中占比僅1.12%。據此,今年上半年該行票據業務增幅達到193%,占比則上升了1.82個百分點。

華南某中小銀行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雖然全國而言票據案件頻發,某股份制銀行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仍然大幅增長,今年以來的票據業務累計發生額已經達到五六千億元的規模。

盡管如此,受票據風險事件集中爆發的影響,銀行的票據業務策略也出現明顯分化。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中,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的票據業務增長均較為緩慢,雖然余額有所增加,但占比出現大幅下降。

今年1月,中信銀行蘭州分行發生票據大案,涉及金額達9.69億元。在此情況下,該行上半年的票據業務出現明顯收縮,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該行票據貼現余額741億元,比去年底的872億元,大幅減少131億元,降幅約15%,在貸款中占比則從去年底的3.7%,降至2.9%,下降0.8個百分點。此外,興業銀行的票據貼現余額截至6月底為67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約22億元,降幅約為3%。

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三家股份制銀行,今年上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雖未收縮,但在貸款中的占比,卻出現明顯下降。根據半年報數據,截至6月底,華夏銀行票據貼現余額320億元,僅比去年底增加8.6億元,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為2.75%,下降0.19個百分點。同期,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票據貼現余額分別為820億元、74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0億元、35億元,其中,光大銀行票據貼現在貸款中的占比比去年底下降0.31個百分點至4.39%。此外,浦發銀行上半年855億元的票據貼現余額,雖比去年底增加158億元,但占比卻從去年底的4.35%,下降至3.48%。

三家上市較早的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票據貼現余額,6月末比去年底分別增加了110億元、48億元,增幅分別約43%、17%。只有南京銀行增長較慢,票據貼現余額為107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億元,增幅不到10%。

“去年底,多起票據案件發生後,有些銀行規範了業務流程,整體規模有一定收縮,但有些銀行以前就是票據市場大戶,需要通過票據業務沖貸款規模,所以仍然增長很快。”某股份行票據業務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股份行中,招行、中信、浦發都是票據業務大戶,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此前在這方面並無優勢,在票據案件頻發的背景下,可能進一步放緩這部分業務。

借票據沖貸款規模

實際上,建行、農行、招行等上市銀行在上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仍然快速增長,與其自身的資產結構、信貸需求變化有很大關聯。

“總體來看,上半年信貸需求、投放都是不足的,有些銀行的信貸投放甚至還在收縮,要通過票據來沖貸款規模,甚至成為新增貸款的主要來源。”上述股份行人士說,這也是在票據大案頻發的背景下,部分銀行票據業務仍然快速增長的原因。

事實也是如此。從上述銀行半年報數據來看,票據貼現已經和房貸一起,成為上半年貸款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

截至6月底,建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余額5.84萬億元,僅比去年底增加627.96 億元,增幅為1.09%;境內個人貸款和墊款3.89萬億元,較去年底增加4186.41億元,增幅為 12.08%。842億元的新增票據貼現余額僅次於同期4077億元的新增房貸業務規模。

上半年,建行貸款總額11.13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6527億元,增幅為 6.23%。據此計算,其票據貼現新增余額占到同期新增貸款近13%,在各類貸款中位居第二。

同期,農行貸款余額為9.4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4859億元,增長5.5%。其中,公司類貸款約5.5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1175.58億元,增長2.2%;個人貸款3.04萬億元,較去年底增加3190億元,增長11.7%。在境外及其他貸款比去年底減少173.44億元的情況下,票據業務在該行新增貸款中的規模占比達到了14%左右。

18家上市銀行中,招行今年上半年的票據貼現余額,不僅遠遠超過建行、農行,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也是“遙遙領先”。上半年,招行新增貸款約2000億元,而其932億元的票據貼現新增規模,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已經高達46.6%。

探索商業模式變革

盡管部分銀行票據業務增長迅猛,但自去年以來,頻發的票據風險事件,已經給各家銀行敲響了警鐘。近期,工行、廣發銀行再度爆出票據案件。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監管,還是各家銀行內部,都將進一步收緊票據業務。

“監管9月中下旬要進場檢查,現在大家都忙著自查。”上述華南某中小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於監管要求、風控需要,各家銀行眼下一方面強化、規範業務流程,加強票據業務審核的同時,也在加強對交易對手的審核,以減少票據業務的交易環節,提高業務透明度。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除了監管、銀行內部業務收緊,信貸市場的變化也令票據市場出現轉變。在此之前,票據業務層層轉手的交易模式,主要是因為信貸需求旺盛,部分企業無法直接獲得銀行貸款,需要通過票據業務,實現信貸業務出表;然而,隨著信貸需求的下降,銀行要借助票據沖信貸規模,已經無需設置複雜的交易環節,票據業務環節自動縮短,透明度也有所提高。

“監管、銀行內部都在強化風險防控,下半年票據市場仍然不容樂觀,規模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上述華南中小銀行人士說,由於信貸需求、投放不足,估計部分銀行還會繼續通過票據做大信貸規模,但整個市場規模將呈下降趨勢。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截至6月末,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4.58萬億元,減少約1.28萬億元,同比下降34.1%。7月,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繼續大幅減少5122億元,成為當月社會融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於資金成本相對較低,企業越來越多地將商業匯票作為遠期支付和短期融資的工具使用,而商業銀行則將其作為解決資產出表、減少資本占用的手段。在此情況下,以商業匯票為基礎資產的票據貼現得到飛速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出問題的恰恰又是商業匯票。

為了解決交易環節過多、企業支付能力不足等引發的風險問題,商業銀行也開始探索新的票據業務模式。7月4日,由徽商銀行發行的“徽德一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成立。此前,3月底,江蘇銀行發行了票據收益權資產證券化產品。

“商業匯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還是在於銀行的信用背書,導致了很多案件發生。”上述華南某中小銀行人士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探索持票人、直接發行以票據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以解除銀行信用背書、實現直接交易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5

央行票據新規落地:明年300萬起全部通過電票辦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9/1037495.html

“224號文”提出的電票推廣目標是,對一定金額以上的票據,強制使用電票,並設置時間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

__.thumb_head

華南某銀行人士認為,不再審查真實貿易背景,就減輕了銀行負擔。這樣非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肯定會增多。這實質上是把票據作為一種信用流轉工具。由此,票據擁有了類貨幣性質。

隨著紙質票據風險事件頻出,監管層加緊推廣電票。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於規範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簡稱“224號文”),就加快票據市場電子化進程提出目標。

“224號文”提出的電票推廣目標是,對 一定金額以上的票據,強制使用電票,並設置時間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則上單張出票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

此外,“224號文”擴大了票據轉貼現市場參與者,所有金融機構皆可參與,並取消電票貼現貿易背景審查,引導電票使用。

9月8日,有國有大行已開始執行“224號文”,電票貼現不需提供合同、發票,紙票仍按照老辦法執行。其他大行已做準備,但沒有發文通知執行。

銀行間機構進場門檻低了

“有比較大影響的,是所有銀行間市場機構都能參與。電票時代來臨。”一位銀行票據人士稱。

“224號文”規定,自2016年9月1日起,除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以外的、作為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的其他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代理加入電票系統,開展電票轉貼現(含買斷式和回購式)、提示付款等規定業務。

“人行為提高票據的流動性,首先在電子票據的貼現流程上剔除了貿易背景審查和發票合同等傳統票據貼現辦理的必要條件,並且放開了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票據市場交易的主體身份。”中信建投高級副總裁許軼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一位股份行人士認為,電票準入門檻放開,銀行間債市成員可以參加電票交易,可以理解成為年底成立票據交易所做準備。

對於電票參與機構來說,“224號文”放開了票據貿易背景審查。其稱,企業申請電票貼現的,無需向金融機構提供合同、發票等資料。

招行票據中心副總經理李明昌認為,增加電票交易主體、開展電票轉貼現(含買斷式和回購式)、提示付款等規定業務(但限制承兌、貼現和再貼現等業務權限)。這個規定為其他金融機構下一步參與票據交易所交易打下基礎,同時也增加了票據市場短期資金的來源,交易將更為活躍。

票據債券化?

李明昌認為,可以預料下一步紙票貼現也將會取消貿易背景的審查,而對承兌業務的貿易背景或債權債務關系可以通過線上審查企業影印資料及電子資料,業務效率提高,方法也更為靈活。

另外,對電票出票承兌金額提出要求,但並沒有對比例提出要求,更沒有提出取消紙票。從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以上的、2018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這個規定將快速提升電票的占比,但對中小企業和中小金融機構使用紙票留有時間和空間,表明紙票或將與電票共存較長的時間。

華南某銀行人士認為,不再審查真實貿易背景,就減輕了銀行負擔。這樣非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性票據肯定會增多。這實質上是把票據作為一種信用流轉工具。由此,票據擁有了類貨幣性質。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報道,7月初,票據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召集農行、招行、平安、民生、中信銀行在內的多家主要商業銀行在上海召開有關交易中心上線運行的通氣會。會上交易所要求各家銀行系統接口要盡快實現同步,確保票據交易所在11月正式上線運行。而票據交易所於今年5月份開始籌建。

“票交所可能前期以銀行承兌匯票為主。比如票據掛鉤類似ETF的指數,有價格漲跌,票據不審查真實貿易背景後,流轉速度就會加快。”前述銀行業人士表示,票據流動性增強,最大額度能做到10億,滿足企業需要。不過,電票評級尚不完善,有許多制度細節有待完善。

對於票據中介,由於其無法進入票交所,一些票據中介已轉做商票。“深度介入企業供應鏈,以票據為介質,做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融資。”一位票據人士稱。

  • 21世紀經濟報道
  • 姚祥雲
  • 辛繼召;馬媛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45

四川銀監連開三罰單 東亞銀行涉放貸、票據違規被罰110萬

9月26日,銀監會網站消息顯示,四川銀監局在8月底對東亞銀行成都分行連續開出三張罰單。

地方銀監局對外資行開罰單較為鮮見,此前一次是今年6月底北京銀監局發布的對韓亞中國的處罰信息,不過該罰單是在2015年11月開具的。

根據四川銀監局的罰單,東亞銀行成都分行所涉的事由是,“違規放貸,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承兌無真實貿易背景金融票據;向監管部門提供虛假資料”。四川銀監局同時向符江川、陳學峰開出行政處罰決定,稱二人在任東亞銀行成都分行行長助理和副行長,以及東亞銀行成都分行行長助理期間,“對該行違規放貸、承兌無真實貿易背景金融票據等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行為,以及該行向監管部門提供虛假資料行為負有直接領導責任”。

近年票據案件頻發,據第一財經粗略估算,今年以來公開曝光的銀行票據案件涉及規模已經超過100億元。其中最大的農行票據案件,涉案金額高達39億元。

在案件頻發風險之下,監管對業務合規的排查也在加強。今年銀監會下發全面開展“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的通知,加強銀行合規經營的排查。其涉及的業務包括存款、信貸、票據、同業、理財和代銷等,排查機構也包括外資銀行。

在此次銀監局開出的罰單中,東亞銀行成都分行被處罰110萬元;該行涉事負責人陳學峰被罰20萬元,並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3年;符江川被罰30萬元人民幣,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5年。

此前北京銀監局對韓亞中國開具的罰單則涉及違規存款等,其被罰金額也高達90萬元。被罰事由是,韓亞中國通過返利方式吸收存款;以培訓費、咨詢費名義虛列費用套取資金,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高級管理人員獲得任職資格核準前履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11

全國首個票據交易中心落戶武漢 “淘寶模式”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10月28日,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正式上線運營。該中心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是全國第二家獲批、首家上線運營的區域性票據交易中心,以銀行承兌匯票直貼、轉貼、轉讓業務為核心,提供交易撮合、票據融資等基礎業務及相關衍生品服務的電子交易平臺,由國資背景股東控股。

票據,是我國貨幣市場重要的交易產品,也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最緊密的業務之一,大量企業通過銀行承兌匯票進行結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票據承兌余額和承兌發生量分別為10.4萬億元和22.4萬億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了20.4倍和17.5倍;票據貼現余額和累計貼現量分別達到4.6萬億元和102.1萬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13.5倍和55.8倍。這些都表明,我國票據交易市場規模大,且增速迅猛。

但由於全國沒有一家統一的票據交易平臺,使得票據業務在不同地區、不同銀行出現不同的價格,買賣信息溝通不暢,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同時,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催生了一批由票據掮客組成的票據中介組織,他們利用地區間、買賣方的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成為引發票據市場不規範交易的因素之一。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票據大案,多與不規範的票據中介市場有關。

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成立,將有助於緩解當前票據交易市場混亂的局面。武漢票據交易中心通過電子化系統實現企業在線電票轉讓和直貼交易,“票款同時交付”的模式確保交易雙方的交易安全性和便捷性。

通俗來說,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相當於票據界的淘寶。在交易平臺上,一端是手持大量票據的企業,另一端則連接著多家銀行。跟淘寶一樣,企業在平臺上能比較每家銀行貼現率的高低,並自主決定與哪一家銀行達成交易。當企業在平臺上找到貼現率最低的銀行並達成交易,實際上就給企業降低了成本。

比如某日全國主要地區銀行的貼現率(直貼,月息)在2.4‰~2.55‰之間波動。某企業手持一張面值1000萬元3個月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要辦理貼現,若選擇2.55‰貼現率的銀行,那麽企業將損失7.65萬元;若選擇2.4‰貼現率的銀行,則損失7.2萬元,可節省0.45萬元,相當於為企業省下約6%的融資成本。

更重要的是,票據交易中心能形成透明有效的票據價格體系,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束縛,共享票據交易信息,刺激貼現利息下降,幫助企業找到成本更低的交易對象,並能從源頭對每一筆交易實時監控,追溯交易軌跡,防止“假票”、“一票多賣”等事件發生。

目前,武漢票據交易中心已與60余家銀行形成合作關系,票據貼現更為便利。

除了交易撮合,武漢票據交易中心還推出了票據貸等創新產品。通過票據貸,企業可將未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辦理質押貸款。這種貸款模式,企業不僅可避免貼現的融資成本,還能獲得額外收益,有助於擴大再生產。

武漢票據交易中心董事長方敏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成立後第一年計劃實現交易規模1萬億元,第二年力爭交易規模達到10萬億元。未來,交易中心將逐步拓展業務範圍,納入應收賬款、大額存單、信用證等基礎產品的交易業務,並開拓利率市場、風險對沖市場等衍生產品的交易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