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連續4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超過4%

據教育部網站10日消息,2015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6129.19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為4.26%,這是2012年實現4%目標以來,連續第4年超過4%。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共同發布的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較上年的32806.46億元增長10.13%。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9221.45億元,比上年的26420.58億元增長10.60%,占GDP比例為4.26%,比上年的4.10%增加了0.16個百分點。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為2586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5%,同口徑增長9.41%,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為14.70%。

統計公告全文

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於2015年

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一、全國教育經費情況

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6129.19億元,比上年的32806.46億元增長10.1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等)為29221.45億元,比上年的26420.58億元增長10.60%。

二、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情況

1.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業費,基建經費和教育費附加)為2586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55%,同口徑*增長9.41%。其中,中央財政教育支出4245.58億元,比上年增長3.51%。

2.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2015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為8838.44元,比上年的7681.02元增長15.07%。其中,農村為8576.75元,比上年的7403.91元增長15.84%。普通小學增長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區(43.81%)。

(2)全國普通初中為12105.08元,比上年的10359.33元增長16.85%。其中:農村為11348.79元,比上年的9711.82元增長16.86%。普通初中增長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區(43.37%)。

(3)全國普通高中為10820.96元,比上年的9024.96元增長19.90%。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47.23%)。

(4)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10961.07元,比上年的9128.83元增長20.07%。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54.00%)。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8143.57元,比上年的16102.72元增長12.67%。增長最快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54.79%)。

3.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2015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為2434.26元,比上年的2241.83元增長8.58%。其中:農村為2245.30元,比上年的2102.09元增長6.81%。普通小學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71.97%)。

(2)全國普通初中為3361.11元,比上年的3120.81元增長7.70%。其中:農村為3093.82元,比上年的2915.31元增長6.12%。普通初中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68.88%)。

(3)全國普通高中為2923.09元,比上年的2699.59元增長8.28%。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104.54%)。

(4)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4346.94元,比上年的3680.83元增長18.10%。增長最快的是湖北省(120.03%)。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8280.08元,比上年的7637.97元增長8.41%。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138.85%)。

三、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情況

2015年,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175877.77億元的比例為14.70%,比上年降低了0.17個百分點,同口徑降低了0.57個百分點。

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情況

據統計,201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5505.8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26%,比上年的4.10%*增加了0.16個百分點。

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

2016年10月30日

註:

1.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不包括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公告中的201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85505.8億元和公共財政支出175877.77億元等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2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73

孩子們需要好的性教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267

 

2010年6月21日,四川廣安區東方小學階梯教室里,三年級一班學生正在參加“我從哪里來”的性教育課。(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2017年1月7日,網友爆料稱,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冊供小學四年級使用的寒假作業,出現了明顯的性暗示內容。據報道,目前這些作業冊已被全數收回。

本來要“三審”的寒假作業出現如此低級錯誤,審的到底是什麽呢?家長、出版社與媒體一致認為對小學生的“性暗示”不可接受,這無可爭議。主流媒體都自動屏蔽了這個“性暗示”究竟是什麽,也很符合新聞倫理,避免少兒不宜內容的二次無分級傳播。

問題在於,上網隨手一搜,大量少兒不宜的情色信息幾乎無處不在,而真正質量優良的性教育內容卻非常罕見。有小學舉行性教育講座後,小朋友課後寫紙條說“我不喜歡這節課,太惡心了”,課堂上老師“大膽火辣”的問題甚至羞得小朋友“蹲到了椅子下”。類似的講座里,也有家長提前寫紙條說“接受不了”,拒絕讓孩子參加。要怪孩子太無知,怪家長太保守,還是要先問一問老師的性教育究竟“大膽火辣”成什麽樣子?

《詩經》首篇是《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對愛情的贊美,是詩經極其重要的主題,其中也不乏“大膽火辣”的內容。對傳統中國人的主流來說,愛與性,根子上就是自然而美好的。正是在這種對人性尊重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強調家庭的重要價值,甚至將之提升到了根本哲理的地位。一陰一陽之謂道,乾坤並建而有男女夫婦,是我們這個文化共同體得以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之一。

只是,今天不少父母老師似乎早忘記了《詩經》里那些美好的傳統,要麽走向禁欲或放任,不對孩子做任何性別與愛情的啟蒙,任由其獨自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巨大變化;要麽走向物化的性教育,粗暴地將愛與性的啟蒙簡化為生理層面的知識介紹,不僅沒有給孩子以好的引導,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

不少青少年由於缺乏高質量的啟蒙,主動或被動地早嘗苦果,甚至被犯罪分子輕易利用。艾滋病的加速傳播、少女懷孕殺嬰、兒童性侵案等屢見報端,正說明性教育的急迫。

在一些性教育做得較好的國家,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由淺到深地傳授有關生育、性道德有關的知識,甚至幼兒園就有可歸屬於性別啟蒙或性教育的圖書。

從更深的層面來講,性教育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教育。好的性教育,從人之為人的天然角色感知入手,依照不同的年齡階段設置合宜的課程,構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並讓生理心理的人際互動,走向良性的坦途。友誼、愛情與婚姻,自然地發生並維持在恰當的狀態。

於個人而言,在這種相互感通而有分寸的生命交往中,才能安頓自己的身心;於社會而言,有這種良好的人際細胞,才有穩固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81

性教育的非官方試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381

雖然性教育課程在各地中小學生課堂里尚未廣泛普及,但學生對性知識的需求並沒有減少。(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性教育的非官方試驗 拿走恐慌,它就是普通的事》)

家長把性視為洪水猛獸,遮遮掩掩,才失去了理智應對的方法。

不要擔心孩子知道什麽是性行為。

性教育從業者不主張對孩子撒謊。

因為有部分家長覺得畫面太露骨,校方決定緊急收回那套尚未真正走入小學生課堂的性健康教育讀本。一系列原本可以教授下去的性教育課程,在杭州就此戛然而止。

不過,在廣州、無錫等地,一些並不知名的公益組織早已開始嘗試推廣義務教育階段的性教育活動及相關課程,希望以此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最大程度減少不必要的侵害。

“媽媽,什麽是黃色信息?”

“孩子看書看到黃色信息,我要如何跟他解釋?”

“您怎麽看待黃色的信息?”

“黃色信息為什麽是不健康的?”

……

作為性教育教師,胡佳威在他創建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會接到來自各地媽媽們關於性教育的咨詢。“6歲男孩子喜歡撓女性的腳心,還喜歡聞腳,他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孩子翻出了避孕套,問我是什麽,我該怎麽回答?”

大多數時候,胡佳威會先問父母自己是怎麽看這一問題的,並且一路追問下去,“您覺得什麽是不健康的?”“我也無從解釋。”網絡那一端的媽媽不知如何回答。“請您一定要抽時間好好想想,依據您的價值觀我再教您怎麽做。”“就像是吃了臟東西一樣,不舒服。”媽媽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此時才開始進入正題,胡佳威建議這位媽媽不要擔心孩子會因為知道什麽是性行為。他不主張對孩子撒謊,他更希望大家“大膽談談性”。

從2013年4月的學生誌願者團體開始,胡佳威踏入兒童性教育領域已近4年。他創立的不羞學堂以視頻教學方式幫助全國各地老師、社工、誌願者學會如何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幾年來,不羞學堂為37個大學生支教團隊提供兒童性教育公益培訓服務,並在全國73所小學幼兒園以及8個社區內開展兒童性教育課程。

社會工作學系畢業的蘇艷雯也曾遇上類似求助,只是這些求助信息來自特殊孩子家長。她所在的機構名為“愛成長綜合性教育課堂”(以下簡稱“愛成長”),是2009年成立的中國首個非營利綜合性教育項目。

這一項目是全國唯一不僅面向普通人士,而且面向特殊人士提供綜合性教育課程。“特殊孩子會因為某些動作、某些行為會加深被人歧視的印象。”蘇艷雯在做了7年特殊孩子性教育後,發現特殊孩子其實與普通孩子一樣,也會有性意識,問題是他可能更難習得“在適宜的場所做適宜的動作”。如果沒有老師的及時引導,這些特殊孩子身上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性教育的空白

胡佳威是無意中踏入性教育領域的。

當時,正上大學的他在學校見到無錫市計劃生育協會在校園宣傳為期兩天的性教育課程培訓。他見課程免費而且對此也有興趣便報名參加。那時,課程采取同伴教育,老師不會大段說教,而是帶著你玩各種遊戲,探討性教育話題。胡佳威就此一發不可收,成為性教育活動誌願者。

其實,他對此認真與他的經歷有關。“我曾是性侵的受害者之一,也是被動的加害者,那年我6歲。”胡佳威在一篇文章中自述道。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成為一道陰影,伴隨著他整個初中時代,並延續到今天。他以為,這與缺少性教育有關,因為農村種種落後的風俗,他完全沒有保護隱私部位的意識。

2013年,他在大學創立“守護童心”項目,每月兩次到無錫周邊學校及社區開展性教育課程。2015年,胡佳威註冊“無錫保護豆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護豆豆”),據稱這是一家更註重公益價值的社會企業。

與胡佳威意外接觸性教育不同,作為社工系專業學生的蘇艷雯是帶著服務更多人的使命參與性教育課程的。2009年,廣州三位關心特殊兒童的女士到美國探訪最大生殖健康與性教育服務機構Planned Parenthood,受到其為特殊兒童提供服務項目的啟發,邀請該機構講師Glenn.S.Quint到廣州來指導性教育課題,而蘇所在的高校即為針對社工系學生的試點之一。

蘇艷雯仍記得當時自己是如何好學。老師要求紙上圍繞關鍵詞“性”進行匿名提問,她寫得滿滿當當,一張多的A4紙。她無法說清當時自己對性知識的諸多疑問究竟是出於社工服務所需,還是因為她自身的困惑。

無論是哪種,她都借此機會彌補了小時候性教育缺失的遺憾。2010年,她正式加入剛剛創立的廣州愛成長綜合性教育課堂。“因為覺得性教育聽起來很酷炫,蠻特立獨行的,我就決定留下來。”七年間,她在少年宮為特殊孩子上性教育課,也對外開展普及型性教育課程,走進中小學課堂,走進大學。

請把“性”字拿掉

其實,性教育要走進課堂並不容易。

無錫“守護童心”項目誌願者團隊一頭紮進各個小學,逐個聯系,卻接連遭到十幾個學校的拒絕:你們自己還是大學生,哪里夠專業呢?有的學校老師一聽到性教育,就直接把誌願者攔在了門外。

正愁眉不展之際,他們撥通了無錫某小學教務處長的電話,對方極為歡迎。就這樣,他們第一次在學校給3個班女生、3個班男生分開上課。此後,這樣的服務逐漸增多,他們接觸到很多認可性教育的家長,決定註冊“保護豆豆”,專門研發兒童性教育的動畫片、性教育玩偶等周邊產品。無奈因自身是誌願者型的團隊,開發產品能力嚴重不足,只好轉向。

2014年正值“社會企業投資論壇”在深圳召開,胡佳威帶著他的項目進行路演,得到來自上海的新途健康促進社的青睞。他們邀請保護豆豆團隊到全國各個分區給近90名社工進行性教育師資培訓。自此,保護豆豆確定了師資培訓的發展方向,他們研發了一套培訓課程,一周線上課程搭配2天線下課程,20-30人的團隊學完全套課程大約是1.5萬元。目前他們對接的客戶主要是全國各地社工機構和學校教師,兩者所占比例約為7∶3。在這一課程正式運轉的2016年下半年,保護豆豆的營收額達到37萬左右,實現自我造血。

在2014年以前,愛成長是一個服務於廣州市少年宮的項目,並沒有獲得獨立的社會基金支持。

蘇艷雯的父母對女兒這份工作有諸多意見,“好好一個人,為什麽要來做這個。”母親從來不明確地說出女兒的工作“性教育教師”,都以“那個工作”指代。鄰居朋友要是問起,母親都會回答“做老師的”,若再問是做什麽老師,就是“做心理方面的”。蘇艷雯對此哭笑不得。

類似的尷尬,還發生在愛成長註冊之時。

2015年底,愛成長性教育學堂正式在廣州市越秀區民政局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結果有朋友建議她把機構名稱當中的“性”字拿掉,改為“愛成長教育發展中心”。至於“性教育師資培訓;性教育教材、教具研發;性教育……”等業務範圍,沒有特別規定。

即便如此,愛成長還是遭遇了不小波折。因為少了個“性”字,該機構被合作方誤以為是另一家新開的機構,進而在合作名單中被刪除。

2014年,愛成長創辦5周年時獲得首筆公益基金支持。廣州日報廣愛慈善會和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做了小額支持,開展“我們共成長”性教育師資普及型培訓。因此促成了全年5場的普通師資培訓活動,包括社工、NGO從業者、誌願者、在校教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專場。

更重要的則是核心師資培訓計劃。有別於普通師資培訓,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打造到一線工作的性教育教師,而且將會成為Train the Trainer(二級培訓的主要力量)。2017年正是這些誌願者畢業後工作滿一年時間。

作為首批畢業誌願者,陳淑菁認為那段經歷催生了她個人的改變。

2012年,在讀特殊教育的陳淑菁對性教育知識是零基礎,第一次線下課程的破冰遊戲就已經令她大開眼界:你喜不喜歡吃餃子?……請上前貼上“是”或“否”。如此的氛圍,讓性教育開場頗為順利。老師開始引導大家認識正確的身體部位名稱“陰莖”“子宮”“胸部”,而大家也漸漸不再害羞。

當課程進行到身體意象部分,陳淑菁留意到自己腿上的疤痕。由於早年手術,她的小腿及大腿都有大範圍傷疤,她只能盡力蓋住它們。性教育課程上,老師引導她建立積極的身體意象,“你最喜歡身體的哪個部位?最不滿意身體的哪個部位?”陳淑菁逐漸放開,不知從何時起,她已不再介意傷痕。

2014年,陳淑菁作為助教下鄉給貧困地區孤兒做性教育課程。講到身體意象一節時,她沒有選擇明星作例子,而是穿上短裙,向孩子們展示傷疤。“你的身體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卻仍舊可以建立積極的身體意象。”

如今這位誌願者在南海特殊教育學校工作,轉身成為教師的她,仍舊在自己的班上講解性教育課程,它不僅是“性”而已,它應該讓每個人都獲得必需的性知識和人際交往技能,成為性健康的成年人。

愛成長與保護豆豆在性教育的體系上基本一致,都是致力於包括性生理、性心理、自我認同、社會性別、多元性別與身體意象等綜合全面的性教育。2016年11月29日,愛成長綜合性教育課堂、無錫保護豆豆、綠芽基金會和瑪麗斯特普等四家機構聯合開發一套綜合的性教育課程體系,包含動畫片、公開課、教具與教材等內容,涵蓋了6-24歲青少年應該了解的基本性教育核心信息。聯合起來後,他們希望以此共同建立一個基於互聯網技術和合作調整傳統性教育工作的組織結構平臺。

“每一個兒童和青少年都能夠有機會接受性教育,從而積極、健康地成長。”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中國代表處項目主管王龍璽說,希望這一平臺在3年左右實現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更多有需求的學校和學生。

他們真的什麽都不懂嗎?

要讓學校真的對性教育課程放心,這些公益組織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蘇艷雯在與學校方面商量性教育課程內容時,校方叮囑最多的是多講青春期生理、性安全意識,少講人際關系,以防早戀。“我們的孩子還很單純,什麽都不懂,不知道愛情是什麽,所以不用講這塊。”

在一次課上,蘇艷雯向孩子發問:愛情是什麽?一位孩子迅速舉手,站起來回答:愛情是專指男女相愛的心理狀態及有關的事物。這是一份摘自新華字典的定義。“孩子早已經查過新華字典,並且把定義爛熟於心了。”蘇艷雯還記得,當時老師們坐在後面,都尷尬地笑了。

胡佳威則記述了更尷尬的場景。2013年6月,他與團隊第一次走入小學上課,授課對象是四年級學生,授課內容則是青春期身體變化,自我保護。他當時帶上一部視頻短片《一分鐘性教育短片》,當中涉及的一個笑點是:你們還小,不要在電腦里藏什麽小電影舒緩情緒。胡佳威以為這是成年人易懂而小孩應該是不明白的。結果,角落有群孩子放聲大笑。課後,他去問孩子們剛才那句話是否懂了。孩子們露出天真的表情說,“不就是毛片嘛。”

此後,胡佳威遇上這樣的問題都能坦然相對,即便是不少在大人看來難以啟齒的問題。其實,這些性知識也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文件中提到的要告知孩子正確完整的信息,都交由他們自主選擇。

胡佳威所提文件全名為《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6月委托美國相關機構及專家編寫,當中“性教育的基本原理”一章寫道:

“有效的性教育可以為年輕人提供適合其年齡、符合其文化特點的、同時在科學意義上又準確無誤的性知識。其中包括為年輕人有計劃地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探求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及其他生活技能。”

“正是因為家長把性視為洪水猛獸,遮遮掩掩,才失去了理智應對的方法。但如果將性的恐慌這塊拿走,你面對的就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你要去問孩子喜歡撓腳底是因為觸感還是味道,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沒那麽難。”胡佳威這樣認為。

有一天,蘇艷雯的母親突然對她說:“電視新聞里說,因為缺乏性教育,由此產生的問題不少,這也說明你們的工作有意義”。聽到這話,蘇頗感欣慰,因為自己熱愛的職業終於被家人所認可,“性教育”不再被“那個工作”替代。

從業七年,蘇艷雯不再認為性教育是一件炫酷而又特立獨行的事情,她希望大家聽到這份工作、這件事情時不再驚訝,那意味著性教育已被公眾接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7

【專題籽】同志教子 性教育高於生殖教育

1 : GS(14)@2015-07-23 01:33:48

2005年Tommy(左)認識現任美籍男友Leslie,Leslie當時與前妻已育有兩名分別六歲及四歲的兒子(Mathew)。兒子們與Tommy每周有三天與Leslie同住,但因當時美國未通過同性婚姻合法,Tommy未能繼續居於美國,便與Leslie一同回港。兩位兒子則與母親和繼父生活。



【專題籽:人言無畏】美國全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全球掀起Facebook彩虹熱。同性婚姻合法與領養問題唇齒相依,美國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研究並討論同志領養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但香港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坦言,香港鮮有這方面的研究。若香港有一天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領養問題不能再逃避。香港同志組織「香港彩虹」創辦人Tommy早於2002年向社會福利署申請領養小孩不果,同志領養議題亦未有引起社會輿論。今天,Tommy的情人已換畫,新伴侶Leslie育有二子,長子是四歲的Mathew,令Tommy初嘗為人父親的滋味。

兒子:我不當他父親是朋友

記=記者  M=Mathew  L=Leslie
L:我從來沒有把兒子當成小朋友看待。當時我向兒子們介紹Tommy是我的朋友,我亦從沒解釋或刻意隱瞞我和Tommy是同性戀人的關係。記:Mathew,你對於父親中途轉「基」,有何感想?
M:我內心曾有少許掙扎,但漸漸地我開始明白他們是戀人。不過,沒有甚麼大不了,反正我不能改變已發生的事情,而且世事從來難以掌握。記:你把Tommy當成父親般看待嗎?
M:我沒有當他是我的父親。他,是我的朋友。我與現在的繼父的關係都只是朋友。



若要Tommy給Mathew起一個中文名字,那是勇。因為人生遇到任何事,都需要勇氣面對。



假如Tommy領養一個女兒

Tommy當年欲領養殘障的小孩,不是自己想當父親,而是希望讓小朋友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不過,現任伴侶已有二子,便打消領養念頭。若他有一個女兒,父女關係會面對甚麼問題?


Tommy2002年與女同志結婚,有名無實,但各有同性伴侶,嘗試一起到社會福利署申請領養小孩。


記=記者 T=Tommy女兒3歲…記:若女兒問,「爸爸,為甚麼同學有爸爸和媽媽,我只有兩個爸爸」,你會怎樣回答?
T:我會說「哦!其實這個世界很多元化,有些小朋友長於單親家庭,或者不同種族,甚至經濟情況不同。我們要擴闊自己的眼界。你很獨特的,所以我們的家庭都很獨特。」記:如果她真的想要一個媽媽呢?
T:我會慢慢跟她解釋,人有很多時候都有很多期望,有些同學或說想要一個富爸爸,或一個更漂亮的母親。我們要一起學習,我是無法給她所有東西,同時我會竭盡所能給她最好的環境。女兒8歲…記:如果女兒說,是你令她在學校被同學取笑,你又會如何做?
T:首先我會向她道歉,對她說「如果爸爸給你的愛不夠,對不起,但我已盡力給你最好的環境。你要明白這個社會充滿很多歧視,我們反要把握這個機會學習如何面對。」女兒10歲…記:女兒上常識科後,會學到人類的生殖系統,也會知道男女間的性行為能生育小孩。如果她問到你和男伴的性行為,你會如何回答?
T:如果說生殖,要有一男一女才有生育能力。不過性和性教育卻遠高於生育,幾乎所有動物中都找到同性性行為,關於同性性行為的書很多,我可以與女兒慢慢詳談,讓她了解更多。女兒12歲…記:如果女兒進入青春期,問你「M巾點用」,你會如何教她?
T:我會跟她一起看說明書,一起研究。作為爸爸,我會陪她一同面對。




兒童心理學家 葛琳卡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婚姻與家庭碩士,曾主領「父母秘笈」、「了解兒童的情緒及行為」等工作坊。記:父親除了工作賺錢,父和母的角色有何分別?兩父或兩母能否替代?葛:0至3歲的小朋友透過父母學習異性相處。即使同性母親是硬朗型,她只是母親,不會變成爸爸。男孩會視父親為模仿對象,女孩亦需要父親作異性認同。記:擁有同性父母的小孩,等同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嗎?葛:同性父母比單親家庭多一份愛。但孤兒本來有所缺乏,在非典型的家庭中長大,會對他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同輩中難以找到認同,容易變成邊緣人。


英籍搖滾歌手Elton John與伴侶David Furnish聘請代母生子,現時育有兩子。

美國同性家庭

根據美國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有研究指現時約有六十萬個由同性伴侶撫養子女的家庭。



香港領養兒童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指引,根據《領養條例》,已婚或單身人士,只要符合香港的本地領養條件,都可以申請領養兒童。(若已婚)夫婦需結婚不少於3年、有穩固的婚姻關係,能為兒童提供一個安穩的家及無犯罪紀錄。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8/192230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35

學者促檢討性教育政策

1 : GS(14)@2017-04-06 07:34:48

■部份涉事港大生為李國賢堂的宿生。



【本報訊】對於有港大男生以下體拍打男同學頭部事件,有港大畢業生直斥師弟行為不知所謂。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指事件屬嚴重欺凌行為,不能接受,呼籲學生自愛,以免負上刑責後果嚴重。有犯罪學家則促請政府全面檢討有關性教育政策。



受害人或怕與人交往


港大畢業生陳先生稱,過往大學宿舍的傳統活動較健康,不外乎圍島跑、踩單車之類,「邊有咁凌辱性、咁不雅㗎!」城大犯罪學家兼香港性教育會會長黎定基稱:「好多人覺得性係羞恥,所以施虐者利用性作為羞辱他人嘅工具,甚至當眾作出如此行為,係宣洩權力嘅表徵,令被虐者更加難過,影響其自尊心及對性嘅觀念。」被欺凌人士若心靈受創,甚至有自殺傾向,黎建議事主應主動求助,接受心理輔導及人際關係再培訓,重新接受自己及正面面對不快經歷。否則,受害人會感到自卑,甚至憎恨自己的性器官,害怕與人交往,對性關係感厭惡及恐懼。黎又稱回歸以來,政府缺乏全面性教育政策,公眾或許有足夠的生理性知識,卻缺乏心理上的性知識,他促請當局應全面檢討性教育政策,以解決現時奇怪的社會現象。■記者張珮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06/199816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340

【馮仁昭四圍超】楊婉儀搜尋性教育

1 : GS(14)@2017-05-01 11:58:06

楊婉儀噚日喺觀塘為《老友鬼鬼故事演繹比賽》任頒獎嘉賓,佢認為講故事係一個親子溝通渠道,佢亦時常同子女講故事。楊婉儀長女十二歲,開始步入青春期,識得網上搜尋不同資訊,佢話:「歡迎小朋友遇到問題問我,學校有性教育,作為父母同仔女最密切,大女有問發育時期嘅轉變,自己有心理準備去教導小朋友,好過乜都唔知自己估,我唔想係最後一個知道。」撰文:馮仁昭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01/20007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81

【良好性教育】4成美青少年有性經驗 8成識避孕唔怕搞出「人命」

1 : GS(14)@2017-07-07 01:33:38

性開放已經是一個全球趨勢,由前幾年的「婚前性行為」到今時今日的「friend前性行為」,相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的事,故與其治標,不如先治本。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最新發佈的研究指,近4成美國年輕人在未成年已經有性愛經驗,當中8成男女懂得正確避孕。



研究人員用了一份2011至2015年間的全美研究,了解4,134個年輕人的數據後發現,當中42%女生和44%男生在未成年已經有性愛經驗,約81%女生在第一次性行為中有使用上正確的避孕方法,約77%男生在第一次性行為中有使用避孕套。反觀香港的情況,據家計會最新的調查,約1至2%初中生和約6%的高中生有性經驗,相比之下香港不如外國般開放,但更重要的是性教育。比較上年的成績,香港中學生的性知識有下降的趨勢,只有約2成初中生知道體外射精和月經前兩週性交都可成孕,可見香港學生的性教育水平真的與外國差天共地,看來楊潤雄未來不單要處理BCA,還有性教育。資料來源: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bit.ly/2tRUN0y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6/200800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