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銀行票據業務分化 部分銀行“風口”沖規模

風險事件頻繁發生,監管政策持續收緊,面對處於風口浪尖的票據業務,今年上半年,各家商業銀行的業務策略,已經出現明顯分化。

根據18家上市銀行披露的2016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的票據貼現新增規模均比去年底增長18%以上,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該項業務更是增長一倍以上。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的票據規模雖然略有增長,但占比卻大幅下降,其中,中信銀行的存量規模更是大幅下降了16%左右。

出現這種情況,與各家銀行的業務策略、信貸投放情況有關系。一位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半年,信貸需求、投放不足,部分銀行通過做大票據業務規模,以維持貸款增長。與此同時,由於票據案件頻發,因監管要求和自身風控需要,各家銀行都在強化內部流程規範,並加強對交易對手的審核。

銀行票據業務分化

自去年底以來,盡管票據案件頻發,但部分上市銀行的票據貼現業務規模仍然出現迅猛增長。

半年報數據顯示,五大國有銀行中,工行、建行、農行、交行的票據業務,均比2015年底時增長了18%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工行、建行票據貼現余額為6172億元、5173億元,比去年底的5220億元、4331億元分別增加952億元、842億元,增幅分別達到18%、19.43%,在貸款中的占比,從去年底的4.4%、4.13%,上升到5.3%、4.64%,分別上升0.9個、0.51個百分點。

同期,農行票據貼現余額4236億元, 比去年底增加667億元,增幅亦達到18.7%,在貸款中的占比,從去年的4%,上升到4.5%,上升0.5個百分點。此外,增長最快的交行,半年末票據貼現余額達1379億元,比去年底增加265億元,增長約23%,在貸款中的占比從3.16%,上升到3.46%。而中行票據業務雖然增長相對較少,但451億元的新增規模,也比去年底增加了17%以上。

除國有大行,部分股份制銀行的票據業務,增速、新增余額甚至超過國有大行。根據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底,招行票據貼現余額183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32億元,增幅高達一倍以上,在貸款中的占比亦達到了6.05%。

與此同時,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貼現余額約399億元,在貸款中占比2.94%,比去年底增加263億元,而在去年底,該行貼現余額為136.6億元,貸款中占比僅1.12%。據此,今年上半年該行票據業務增幅達到193%,占比則上升了1.82個百分點。

華南某中小銀行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雖然全國而言票據案件頻發,某股份制銀行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仍然大幅增長,今年以來的票據業務累計發生額已經達到五六千億元的規模。

盡管如此,受票據風險事件集中爆發的影響,銀行的票據業務策略也出現明顯分化。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中,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的票據業務增長均較為緩慢,雖然余額有所增加,但占比出現大幅下降。

今年1月,中信銀行蘭州分行發生票據大案,涉及金額達9.69億元。在此情況下,該行上半年的票據業務出現明顯收縮,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該行票據貼現余額741億元,比去年底的872億元,大幅減少131億元,降幅約15%,在貸款中占比則從去年底的3.7%,降至2.9%,下降0.8個百分點。此外,興業銀行的票據貼現余額截至6月底為676億元,比去年底減少約22億元,降幅約為3%。

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三家股份制銀行,今年上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雖未收縮,但在貸款中的占比,卻出現明顯下降。根據半年報數據,截至6月底,華夏銀行票據貼現余額320億元,僅比去年底增加8.6億元,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為2.75%,下降0.19個百分點。同期,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票據貼現余額分別為820億元、74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30億元、35億元,其中,光大銀行票據貼現在貸款中的占比比去年底下降0.31個百分點至4.39%。此外,浦發銀行上半年855億元的票據貼現余額,雖比去年底增加158億元,但占比卻從去年底的4.35%,下降至3.48%。

三家上市較早的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票據貼現余額,6月末比去年底分別增加了110億元、48億元,增幅分別約43%、17%。只有南京銀行增長較慢,票據貼現余額為107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億元,增幅不到10%。

“去年底,多起票據案件發生後,有些銀行規範了業務流程,整體規模有一定收縮,但有些銀行以前就是票據市場大戶,需要通過票據業務沖貸款規模,所以仍然增長很快。”某股份行票據業務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股份行中,招行、中信、浦發都是票據業務大戶,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此前在這方面並無優勢,在票據案件頻發的背景下,可能進一步放緩這部分業務。

借票據沖貸款規模

實際上,建行、農行、招行等上市銀行在上半年的票據業務規模仍然快速增長,與其自身的資產結構、信貸需求變化有很大關聯。

“總體來看,上半年信貸需求、投放都是不足的,有些銀行的信貸投放甚至還在收縮,要通過票據來沖貸款規模,甚至成為新增貸款的主要來源。”上述股份行人士說,這也是在票據大案頻發的背景下,部分銀行票據業務仍然快速增長的原因。

事實也是如此。從上述銀行半年報數據來看,票據貼現已經和房貸一起,成為上半年貸款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

截至6月底,建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余額5.84萬億元,僅比去年底增加627.96 億元,增幅為1.09%;境內個人貸款和墊款3.89萬億元,較去年底增加4186.41億元,增幅為 12.08%。842億元的新增票據貼現余額僅次於同期4077億元的新增房貸業務規模。

上半年,建行貸款總額11.13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6527億元,增幅為 6.23%。據此計算,其票據貼現新增余額占到同期新增貸款近13%,在各類貸款中位居第二。

同期,農行貸款余額為9.4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4859億元,增長5.5%。其中,公司類貸款約5.5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1175.58億元,增長2.2%;個人貸款3.04萬億元,較去年底增加3190億元,增長11.7%。在境外及其他貸款比去年底減少173.44億元的情況下,票據業務在該行新增貸款中的規模占比達到了14%左右。

18家上市銀行中,招行今年上半年的票據貼現余額,不僅遠遠超過建行、農行,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也是“遙遙領先”。上半年,招行新增貸款約2000億元,而其932億元的票據貼現新增規模,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已經高達46.6%。

探索商業模式變革

盡管部分銀行票據業務增長迅猛,但自去年以來,頻發的票據風險事件,已經給各家銀行敲響了警鐘。近期,工行、廣發銀行再度爆出票據案件。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監管,還是各家銀行內部,都將進一步收緊票據業務。

“監管9月中下旬要進場檢查,現在大家都忙著自查。”上述華南某中小銀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於監管要求、風控需要,各家銀行眼下一方面強化、規範業務流程,加強票據業務審核的同時,也在加強對交易對手的審核,以減少票據業務的交易環節,提高業務透明度。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除了監管、銀行內部業務收緊,信貸市場的變化也令票據市場出現轉變。在此之前,票據業務層層轉手的交易模式,主要是因為信貸需求旺盛,部分企業無法直接獲得銀行貸款,需要通過票據業務,實現信貸業務出表;然而,隨著信貸需求的下降,銀行要借助票據沖信貸規模,已經無需設置複雜的交易環節,票據業務環節自動縮短,透明度也有所提高。

“監管、銀行內部都在強化風險防控,下半年票據市場仍然不容樂觀,規模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上述華南中小銀行人士說,由於信貸需求、投放不足,估計部分銀行還會繼續通過票據做大信貸規模,但整個市場規模將呈下降趨勢。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截至6月末,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4.58萬億元,減少約1.28萬億元,同比下降34.1%。7月,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繼續大幅減少5122億元,成為當月社會融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於資金成本相對較低,企業越來越多地將商業匯票作為遠期支付和短期融資的工具使用,而商業銀行則將其作為解決資產出表、減少資本占用的手段。在此情況下,以商業匯票為基礎資產的票據貼現得到飛速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出問題的恰恰又是商業匯票。

為了解決交易環節過多、企業支付能力不足等引發的風險問題,商業銀行也開始探索新的票據業務模式。7月4日,由徽商銀行發行的“徽德一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成立。此前,3月底,江蘇銀行發行了票據收益權資產證券化產品。

“商業匯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還是在於銀行的信用背書,導致了很多案件發生。”上述華南某中小銀行人士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探索持票人、直接發行以票據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以解除銀行信用背書、實現直接交易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