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錢是他人的看法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38078.html

這其實是很粗淺的道理。任何只要花十分鐘思考就可以得到的結論。
這也是弗裡德曼在貨幣的禍害第一章講過的問題。

我有一個更形象的比喻。

我放100萬在我家狗面前它是不會鳥我的。
但是我放一隻肉包只在狗面前 哈哈。。。。

所以如果這只是一個money matter
這一定是between human being。

為什麼要說這個問題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下面這句

價值一定是他人的看法。他人是指你以外的人。

任何把價值孤立的看法都是錯的。沒人他人的認同。靠我家狗的認同是無法實現價值投資並兌現的。

和我家狗談價值它是不會鳥你的。談肉包子可以。

說這個的目的也是為了說歐債危機對投資的影響。

911發生後本質上航空股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如果我沒記錯至少一家航空公司的價值歸零鳥。

歐債也一樣。

任何絕對的說歐洲債務危機不影響他對企業的看法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當然911的發生對航空股的影響會相對大寫。反之對中國內地房地產股的影響會小一些。

歐債危機也一樣。

看是什麼公司。

假設你認同這是一個供應過剩的時代,那麼以歐洲為需求的公司他們的影響會比較大。
比如最典型的太陽能股。

反之以內地消費為主旨的內銷股影響相對會小。

所以是否調整持倉我個人覺得還是看持有的部位是什麼客觀冷靜的分析影響。

如果是系統性的市場風險偏好發生變動。我個人覺得不比較增減部位。
反之如果是企業所面對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那麼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至少一定程度的調整

這才是比較客觀的態度。



在他人恐慌的時候你貪婪的買進雷曼,那一定是連底褲都不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3

對宏利金融(00945)的看法開始轉變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0nlvp.html
宏利金融(00945)大幅下跌後特別是跌破100港幣後,我是比較看好該公司的。公司有120多年歷史了,是加拿大最大的金融理財服務公司,收購了美國的John Hancock公司後在美國的保險公司中也位列前茅。
    宏利在其盈利高峰期,2007年其淨利潤為293.9億人民幣,而中國人壽2009年淨利潤328.8億人民幣,宏利最新的市值是2084.94人民幣,而中國人壽的市值是6043.06億人民幣,中國人壽的市值是宏利的3倍, 所以下跌後宏利的價值就顯示出來。雖然近8個季度有5個季度出現虧損,特別是近幾個季度虧損幅度很大,原因是由於北美股票市場2008和2009年表現慘 淡,所以公司提取了大量撥備,一旦市場轉好,公司業績就會大幅轉好,就像現在的情況,宏利最新的一個季度業績有望成為公司歷史上最賺錢的一個季度,因為北 美股票市場強勁反彈,以及利率上揚。
    宏利作為保險公司,收入大量來自其低成本吸收投保人的資金,然後通過投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獲利,公 司最近在干的事情是對沖其在股票市場上的風險,目標是2012年對沖其在股票市場上60%的風險暴露。這正是我不滿意的地方,因為對沖了風險,但從股票市 場上升中獲得的收益也會降低,風風雨雨我都陪你過來了,賺大錢的時候你公司反而要縮手了!風險確實降低了,公司業績也平滑了!風險對沖了,還不如不要做業務了,畢竟做業務還有費用。公司的風險對沖迎合了保守的投資者,但是逐步失去公司作為一個保險公司的傳統特徵。
    所以,雖然宏利股價最近表現強勁,從最低點反彈了接近60%,但是我反而對公司開始不滿意了,公司原本是股市波動的放大器,但現在這個特徵在減弱。
    By the way,宏利還有個很大的弊病,就是現金股息的25%要繳稅給加拿大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2

雨潤食品簡短看法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4lg.html
 

  2010年我在法國呆過一段時間,在那裡我只知道去超市買冷鮮肉。有3.5歐每千克的,有10歐每千克的,我搞不懂為什麼價格差別這麼大,感覺都是豬肉 嘛,也沒感覺到10歐每千克的特別好吃。當時我就想,為什麼國內我們買肉還是習慣於在攤位上買,感覺那裡才新鮮,在法國就行不通呢?

 

       後來我知道了,法國掃地人工資都有1.5K歐,當時相當於國內18K每月,一個賣豬肉的要淨賺600每天,那得賣多少豬肉啊,這還不算門面費。所以隨著人工費的增加,豬肉等等在超市裡賣將是大勢所趨。

 

       雨潤恰恰就是主打超市裡賣的品牌肉。至於瘦肉精,這個東西在一時之間對雨潤傷害確實大,但長時間來看是可以忽略的。

 

       我就很感興趣,在博客上搜索雨潤的資料,發現雨潤將調整發展方向,向上游發展,開發養豬場,弄放心豬肉,這一點我免強能接受,因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確實比較嚴重,控制上游後可以打造更好的品牌。若沒有食品安全問題,輕易從下游往上游發展的公司就是傻瓜蛋。

 

      但遠不止此,我看到新聞上這樣介紹雨潤食品的發展方針:「雨潤還提出了「全產業鏈發展確保食品安全」的理念,即縱向覆蓋種植、飼料、育種、養殖、屠宰、精 深加工、生鮮連鎖、熟食專賣和電子商務等;橫向延伸到生物製藥、冷鏈物流、農產品電子交易平台等;產業遍及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發展成為從田頭 到餐桌的全鏈經營企業。」

 

      怎麼樣,看到雨潤食品的這種發展方向還想買這個公司麼?我是堅決不會再去碰了,所有東西都做的公司,注定出問題。

 

      也許雨潤最終能醒悟過來,那就等雨潤醒悟過來我再購入吧,反正不買雨潤還可以買進其他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1

關於企業估值方面 我的看法(企業家角度--產業資本角度)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0t4z9.html

對於 企業家來說 :
    一家企業的價值等於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前提是這家企業能有不錯的利潤,一家注定會年年虧損的企 業只值它的清算價值——因為破產清算在所難免)這裡的成本是綜合成本,除了賬面上的以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如:僱員的因素(優秀管理者和員工),顧客的 因素(顧客對產品的喜愛),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專利等等。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商譽。


    在資本市場上問題就變成了:是自己新建一家企業還是買現成的企業呢?
    答案顯然是如果買一家便宜當然直接買


    但是如何估值能?貼現率?市盈率?自由現金流?    

NO!NO!  企業家可不知道什麼貼現率,市盈率,自由現金流是什麼東西。

企業家是否會新建一家企業的時候的標準是:3~5年內是否能收回成本——即一項好的投資在3~5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資100萬,3~5年內能盈利100萬。

 

這裡說的盈利是企業的真實盈利(近似可以認為是自由現金流)和股票的價格表現沒關係。

(適用於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沒有市場表現)

        

這裡討論一下為什麼是3~5年呢?喜歡投資的大家必然對這一點很感興趣。


         1)在報紙和電視上 我們常聽到 某某企業家說:「我們力爭在3~5年內收回成本。」


         2)常識  2年內收回成本需要40%以上的複利收益,在企業界這是很難達到的(再加上新企業剛開工第一年基本都是賠錢。)3年需要25%左右的複利收益, 5年是15%, 至於10年是7% 左右(10年實在是有點慢了)


         3)其實一般企業都需要5~10年才能回收成本(10%左右的複利收益)。但那只是平庸的企業,不是優秀的和偉大的企業。為什麼要投資於別人平庸的企業而不是自己創立的企業呢?     

    
         4)當然如果是十分優秀的或是偉大的企 業的話(盈利豐厚,獲利穩定)多花一點錢也未嘗不可。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即使是偉大的企業終究也有衰落的一天。20~30年後的未來只有神才 知道!(注意這裡說的和20~30的市盈率沒有關係!)10年前那些不可一世的公司現在很多也已經平庸了(只值平庸公司的價值),所以10年左右回收成本 (平庸的企業10年收回投資成本,然後繼續平庸。優秀的企業10年收回投資成本,然後也平庸了——變得和平庸的企業一樣的價值。)是比較合理的。畢竟偉大 的企業太少了。

         先寫到這裡,希望大家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7

淺談我對認股權證的看法(股齡短的博友請跳過)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25.html
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於今年初已經寫好了,但是考慮到大部分的人都不適合購買認股權證,為免害人我也就沒有發表了。最近看到幾位博友討論認股權證,而近期也有可能會出現讓我買入認股權證的機會,與其逐一回覆博友的疑問,想想還是把我對認股權證的看法貼出來吧!

首先聲明,我個人是反對大家買認股權證的,但是在極端情況下我自己卻願意投機一些,但也只會以組合倉位的2-3%為限(以一整年累積計算)。投機(投資)認股權證對於個股和行業的情況必須比投資股票瞭解更深入,股齡短的博友請跳過。

凡事都有兩面 認股權證只應該是輔助工具

香港的認股權證交易已經成了賭徒的天堂,以至於幾乎所有價值投資者一聽到買認股證就會自動幫人標籤為投機份子。這也難怪,事實上99%購買認股權證的散戶都是衝著賭而來的,誰說香港沒有賭場?

但,凡事都有兩面的。老巴不也以五十億美元買入高盛的優先股和認股權證嗎?(如果不要認股權證應該可以獲得更多的優先股)。老巴不也投機嗎?但這種投機卻是理性的,屬於賠率對自己非常有利的一類。

可換股債券聽說過了吧?相信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認同它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價值投資方式,沒有議異吧?讓我把它拆解開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東西!
可換股債券=企業債券+認股權證
哪個認股權證不是附送的麼?天底下哪裡有免費的午餐呢!正常情況下,同一家企業的可換股債券年利率都會比它的企業債券低幾個百分點,兩者之差其實就是用於支付購買認股證的成本。

一家企業的債券利率是8%,如果它發行兩年期溢價為股價50%的可換股債券,支付的年利率很可能只有4%。投資者換來兩年期認股證的成本實際上就是放棄了 每年4%的利息,只不過不是直接支付,因此給人的感覺好一點而已,這其實和直接用現金購買並沒有兩樣。(這也是我設定為每年投資認股證的金額不能超過組合 市值3%的原因)

我認為認股證只應該是投資股票的其中一種輔助工具,而不應該成為獨立的個體。就像可換股債券的例子一樣,即使所投資的認股權證最終剩餘價值為零,也不應該成為令股票組合虧損的原因。任何投資者購買認股權證的時候都應該要有持有至到期並淪為廢紙的最壞打算。

如何投資認股證?
關於認股證買賣,它本身就是一個賭博,對此大家應該沒有任何異議。香港的認股權證大部分都是投資銀行發行的,而大部分認股權在價外時發行商都很少進行對沖的。從本質上來講,其實就是和發行商對賭。正因為它本身就是賭博,因此也只有在極端的情況下,風險收益比高得非常不正常時,才有值得買入的理由。這個和以前那些算牌客賭二十一點平均贏的方式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已經失效了,別亂學)其他的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對它們敬而遠之。

對我來說,只有五種情況下才會買入它的認股權證(Long Buy)。
1,
打算的股票,它是屬於極強週期性的。如果行業變好,它的股票能漲一倍以上的,相反如果變差,股價將會大跌一半以上的,甚至變得一文不值的。而到底結果如何,大家都是難以預測的。比如航運業、金屬採礦行業。(很多資源商品如果價格跌一半,它相關的股票會以破產收場)
2,
陷入訴訟、黑天鵝危機、甚至大家都認為有可能會破產的股票。投資這類股票本身就是一種賭博,如果它的認股證的風險收益比的值博率高出它的股票很多,我們將可以用較低的金額博取同等的回報率,而風險相當。
3,處於改革關鍵期的股票(比如:李寧、蘇寧、思捷、創科),投資這類股票一旦失敗,投資它的股票,絕對金額上的損失不會比損機在它的認股權證少(因為相對投入金額小)。相反改革成功,股價往往一飛衝天,認股權證的絕對回報金額卻不比持有正股少。
4,當市場出現很好的股票值得買入,但要被換走的股票依舊還是有非常高的風險收益比的時候。這時我會考慮買入它的認股權證。
5,人心陷入極度恐慌的時刻,這個時候某些股票也許會有50%的上漲空間,但它的認股證卻有10倍的空間。比如11年10月份的招行。(這個應該是老巴買高盛認股證的原因吧?)

關於認沽權證,香港散戶只能買入認沽權證(Long Put),正所謂漲無上限跌有限。我沒有找到任何投資(投機)認沽權證而可以達到長期平均贏的方法,在此也不討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9

思捷環球(0330)的看法

今年初,有人問過我關於思捷的問題,並作出回覆,今天以筆者膚淺的時裝知識,和大家分享一下,因為年代久遠,所以要對照回幾個月前的東西才能看得懂。

1. 思捷環球其實從去年看來,他們的盈利情況並不好,而且現在又要關閉其北美業務,但是他們的股價卻表現不錯,特別好奇,在您看來,支撐他們的因素是什麼?

其實你問我我也不懂。

不過北美業務當年收購價格的確較高,不過表現都算不錯,但自多位核心人物離開後業務都是一般,只是具有像徵式的意義,因為當時創辦人夫婦離了婚,關係也不好,如果不買回來給人買了,可能導致更大的問題出現,例如在北美的Espirit產品不好的時間,會對其他人對這品牌有壞印象吧。

近來上升,可能一來是新管理層對基金經理大手安撫,穩住他們的信心,購買他的股票,另外設計師重新回巢,基金經理也信會好,加上市況轉趨穩定,不難預測到會回升。

2. 隨著現在Zara,H&M,Forever21的熱銷,更多人的人認為esprit價格貴且質量其實差不了哪裡去,而且Esprit款式也比較 舊,那麼思捷環球的商業發展模式是什麼樣子?他們公司想再走一條什麼樣的路?面對這種競爭,esprit若想取勝,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其實你可以說他是輕資產模式,因為他只做命牌塑造及經營,生產都是由廠商負責,其實現在大部分企業都是這樣做。

邢先生起家是做製衣廠的,其後接觸到持有Espirit品牌的夫婦,之後就成為Espirit的代工,後來和他們兩夫婦合作,做時裝生意,之後邢先生他自己在香港同亞洲開Espirit ,利用香港的製衣專長及漂染的優勢,據爽報的小道專欄講福田(420)是他們主要的布匹供應商,之後又用了好的設計師,生意愈做愈好,後來把這部分上市,叫思捷亞洲,後來的故事就是買下兩夫婦的歐洲業務和之前講的美國業務,才正式變成現時的名稱。

在邢先生、潘祖明和高漢的帶領下,業績通常都達到要求,加強到基金界的信心,所以估值不停上升,股價亦不斷創新高,邢先生及高管亦不斷地套現,之後幾位慢慢淡出公司,公司缺了重心和核心價值,自然就慢慢滑下來,變成現在,詳情可看此新聞

現在新管理層推出的變革,其實你可以在此找到的,但是我覺得問題還是不在這兒。

3. 我記得您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有蔡東豪的轉載文章故事太完美。那麼在您看來,是不是思捷環球後來的發展過於完美?為什麼?如果現在已經沒有當年那麼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公司在歐洲銷售佔大部分,其中大部分就在德國,他在德國以批發為主,其實當年壹週刊有這個那個報導,我自己不談了。這業務是由高漢管的,他走後,業績就開始差了,可能他就是原因吧。

4.邢李㷧當年減持股票的原因以及退出董事局,在你看來是什麼原因呢?

他減持股票可能真是好像旺旺老闆那種心態吧,不過他付諸實行,逐次減持可能是因為免得引起市場的震盪,何況後來業績也一路好起來,對他減持更沒戒心。

5. 您對這個公司有什麼樣的看法和疑問?我也想聽聽您的看法。

其 實他現在生存的目的我也不知為甚麼,我自己買衣服都是便宜的,何況他開舖的位置非常特別,近期他在上水開了一間outlet,可能目的都是國內的朋友們, 但是那鋪在領匯商場,和旁邊那些日常用品鋪頭格格不入,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其他地方的鋪頭位置很怪,但租金也不太值。

但是我相信他的優勢應該在地利上面吧,德國地區人民的接受,但我認為做高檔和低檔也不成,產品沒有很大特色,真是難生存。我認為公司問題像佐丹奴一樣,因之前股東以基金為主,缺乏大股東,所以過份注重基金經理評價,忽略了消費者需要,加上要照顧基金,派息進取,對內部投資少,發展速度較其他對手慢。這都是一般基金持有公司的問題,看法較為短視,缺乏長遠的規劃,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9

關於信息圖(Infographics)八點看法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801

最近一週在研究信息圖和使用方面的東西,並跟一些相關的朋友聊天。有一些感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淺薄之處還望多批評。

1、讀圖時代已經來臨,將信息圖形化也成為一種趨勢。現代社會人們確實越來越懶,越來越希望看到簡潔生動形象的東西。2012年會是中國信息圖元年。現在關於精緻的信息圖的微博轉發和評論量都很高,很是受關注。

2、現在國內生產的信息圖雖然越來越多,但大都比較粗鄙,精品比較不高,似乎越花哨就越好看、越勁爆就越有深度。形式雖然前衛,創意儘管重要,但內容仍是根本。

3、如果說普通的圖片是一則「新聞消息」,那麼信息圖就是「深度報導」,它對製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迫使團隊成員緊密協作。每個人都必須首先深入領會要表達內容的含義和邏輯,其它才是圖形創意和表現手法。

4、一些機構紛紛投身或積極關注信息圖行業,最近比較活躍的是「政見」和「圖說」等獨立群博客。前者其實專注於政經評論,但偶爾製作的一些信息圖給 他們帶來的很大的注意力效應,後面翻譯的歐美的信息圖較多(定位似乎是「信息圖行業的譯言」)。更多的機構正在成立中。花瓣網上能搜索到的信息圖數量截至 5月29日是6900多副,出自國內製作團隊原創的比例並不高。

5、信息圖其實是「圖信息」,它屬於資訊和新聞的範疇。所以CFP可以成功,你如果做一個「信息圖行業的CFP」很難成功。因為CFP上的圖片可以 重複、永遠地賣下去,而許多信息圖有時效性。另外版權保護也是一個嚴峻命題,如果對創意實行「拿來主義」而修改或增刪除了圖中的一些信息,很難界定侵權與 否。

6、信息圖是文字資訊的附屬品或補充物,而不能成為替代品。一份報紙或雜誌上的一則報導或話題文章配有一兩副信息圖會為之增色不少,如果辦成一本全 是只有信息圖而的畫報,情形就適得其反,閱讀體驗很差,並會導致讀者壓抑。同理,如果Pinterest上的圖片全部都是信息圖,也會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7、蘋果商店裡有一款應用,名稱即為Infographics。進入應用界面就是按時間排列的最新信息圖及導航欄,分為「新聞、商業、科技、教育、視頻」等類別。這個應用本身的功能及設計更趨向於傳統的新聞客戶端形式。

8、信息圖現在擁有的還是小眾群體。除非是生活化或路人皆知話題與人物的內容且輕鬆活潑,認識看完一副專業化的信息圖需要耐心,因為當閱讀信息圖還 沒有成為大眾習慣而信息圖本身提供的信息簡潔有限時,讀圖便顯得有了一定門檻。不過這從另一方面促進了製作方在信息圖通俗化和平民化上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4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dhz.html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我們的看法是不樂觀

我們邏輯的出發點還是從長期的要公平角度出發。公平是要花錢的。

關於為何是公平參閱這個鏈接 Big Picture之 下一屆中國

這裡插一句,這幾天對高考的改革,異地高考也是公平的一種,包括就family plan的討論。
都在體現公平。

早前按照我們的討論,

這個錢一定是從存量資產中獲得。所以減持國有股會是一個常態和長期的趨勢。

這點是我們的邏輯出發點。

具體到對股市的影響可以做這樣的推演。

先做一些鋪墊

在我們眼中中國股市的幾個特徵:

1.政策市

2.資金市

3.熊長牛短

4.管制RS重點在IPO

在我們眼中07年大漲的邏輯:

1.WTO紅利+00年附近國企倒閉後的紅利

2.實體經濟增長vs股市不景氣的差異

3.30%全流通送股。


結合以上基本看法和當下形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牛市的基礎,更別談鑽石底

具體到對未來的推演:

1.重藍籌輕創業板

創業板是RS。錢不進公平的口袋自然是打壓

藍籌有利於減持自然極力推介,郭先生現在就是在幹這個。


2.QFII大力引進太高水位

3.QDII想都別想,這是降水位

4.未來牛市的觸發點會是在減持後的國有企業轉制這個方向上,等於類MBO導致的所有權轉移後激勵機制起效導致業績飆升。換句話說當這個可能性呈現在面前時任何企業家都有動力隱蔽利潤等MBO後回吐。

5.實體經濟這波下調來勢兇猛,黑色午夜深不見底。銀行股業績Q4會見紅(赤字)


結論:2-3年內A股沒有任何希望。減持會在1-2年後才開始,效果是2-3年後才能彰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1

我對雨潤食品現金流的一點看法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1992369#
下表是雨潤貨幣資金餘額明細

單位:千港元                                           2011         2010


從表中來看,以2011年為例,雨潤食品定期存款9000萬港元,而現金與現金等價物達到50.6億港元。而由於定期存款並不多,活期存款則達到了50億港元。

那麼這樣的資金組合會產生多少的利息收入?

按活期利率0.5%來看,定期存款利率3%來算,2011年定期存款約為3000-4000萬港元。



從雨潤現金流量表中體現的利息收入來看:

單位:千港元                                           2011         2010


因此從利息收入角度來看,個人認為由於雨潤活期存款較多,故報表體現的利息收入應為合理。



那麼為啥雨潤要保留如此多的活期存款呢?

從報表上看,雨潤的短期貸款較多,

單位:千港元                                           2011         2010


以2011年為例,雨潤短期借款達51億港元,而貨幣資金為50億。而短期借款一般一年內到期,因此雨潤需準備足夠的資金以備還款。



從雨潤現金流量表我們看到這樣一組數字。


以 2010年為例,截止2010年12月31日,雨潤短期借款餘額為31億港元,從雨潤財務報表附註來看,雨潤短期借款餘額即為一年內到期的貸款,也就是說 雨潤需在2011年償還貸款31億港元。然而在2011現金流量表中,我們看到雨潤償還銀行代款45億港元。意思是雨潤多還了45億港元。同樣的情況出現 在2009年,2009年銀行貸款餘額即一年內到期的貸款為31億,而2010年現金流量表顯示償還銀行貸款50億港元。差異為17億港元。為什麼會產生 這樣的差異呢?一種可能就是雨潤有期限小於一年的短期借款,這樣在當年借當年還,這樣有可能會使當期銀行借款增加。但似乎這樣的解釋並不能令人信服,因為 財務附註中並未針對此類現象進行過批露。那麼另外一種情況,則很有可能雨潤有未批露的貸款或擔保事項。



從上面現金流量表的數據,我們還發現,雨潤自2009年開始,一邊在拚命的借款,一邊又在拚命的還款。每年償還金額在加大,而借款的金額也在加大。那麼這些借款的金額主要用於什麼用途了呢?從財務報表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借款主要用於固定資產的採購。



單位:千港元                                                              2011         2010





這樣我們就看到一類奇怪的現象,雨潤使用期限低於一年以內的借款卻購買長期固定資產。而雨潤的流動比率也因此從2010年的1.78下降為2011年的1也說明了雨潤的流動性在減弱。



而雨潤的借款亦面臨某種風險,據2011年報表批露:



就是說,雨潤的這種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並不是萬全之策,是存在某種風險的。一旦公司違反債務人的某個條件,該借款極有可能變為要求立刻歸還。雨潤這種以短期借款來購建資本性支出的行為是一種冒險式的行為。



為什麼雨潤不使用長期借款而使用短期借款來維持期資本性支出呢?

一種可能是短期借貸的利息會較低;其二,債務人對公司風險的一種考量。

雨 潤當年償還的短期借款異常超過其上一年年末的短期借款的賬面餘額,同時雨潤使用條件苛刻的短期借款用於資本性支出。這樣的情況至少可以說明雨潤的資金進出 比較頻繁,而雨潤的資金流動性也變得越來越弱。個人認為,從相關的財務數字並不能直接理解雨潤私自挪用了50億港元資金,但是雨潤的流動性減弱,短期借款 頻繁變動,銀行存款種類結構失衡也在說明雨潤公司的業務經營風險在逐步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7

關於FCFF估值的一點看法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fe11cff2180f7015b07ec51c.html

有位匿名網友留言,問及FCFF估值方法。我就以我這很侷限的認識解釋一下,僅供參考。呵呵

FCFF原理簡單,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

計算過程還是有點麻煩的,需要excel來幫忙,而且不同的人,計算可能方法細節還是有點出入的。

但主要思路是一致的,即:通過估計超額收益年數、銷售增長率、淨運營利潤率、稅率、折舊率、再投資率、運營資本佔用、等等,計算出每年的自由現金流,然後根據WACC資金成本計算貼現值。然後是企業殘值計算,最後加上現金減去負債和優先股。即可得到企業整體價值。

如果你要學著自己計算,我推薦一本書《股票價值評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整本書兩百多頁,就是講一個如何進行FCFF評估的問題,呵呵,很詳細的,學了之後你就會了。

不過,最後還是提醒一下子,不能把這個估值看的太重要。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所有的估值都是預測,而預測都是不准的,

且不說,資金成本的選擇,還有對銷售增長率、稅率、淨運營率、這類關鍵指標的預測,

即使是看起來不起眼的,如再投資率、運營資本佔用率等。

調整其中任何一個參數,都會導致估值結果相差很多,有時甚至是幾倍。

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首先要確定企業是好的,估值是最後、也最不重要的一步,

僅僅是防止你因為太喜愛一個企業,而以一個荒謬的價格買入。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