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鯨魚和浮游生物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16123.html
6月8日起,央行下調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被認為是「穩增長」在貨幣政策上的一個體現。同日起,央行還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一調整被普遍視為放開浮動區間、邁向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

在筆者看來,央行的這次下調,還起到了對財富分配進行調整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削有餘以補不足」,壓縮金融機構的息差空間,回補失血過多的實體經濟。

對金融機構來說,息差收窄和存款流失,眼前確實會產生陣痛。但從長遠看,唯有實體經濟健康,金融機構的盈利才有真實依託。如果實體經濟氣喘吁吁,而金融機構的報表利潤依然非常好看,那只有一個原因,壞賬被以各種方式延後,災難緩期執行。

幾年前,美國「債券大王」格羅斯(Bill Gross)曾提出「浮游生物理論」(The Plankton Theory),指出大鯨魚也必須依賴大海裡無數的浮游生物維持生命。在華爾街的食物鏈裡,美聯儲及其成員銀行是鯨魚,那些通過貨幣市場基金賺取萬分之一回報的小投資者是浮游生物。拿資本與勞工比較,「那幸運的1%人口所得到的利潤與報酬(包括金融界及非金融界),遠勝餘下99%人口的工資;而且兩者的失衡情況跟資本食物鏈一樣嚴重扭曲」。

格羅斯指出,「在現今經濟社會中,鯨魚級的人物主要都活躍於金融市場這個大海。在世界頂尖的1%人口中,像喬布斯及蓋茨等發明家可謂極之稀少,情況就如要在鯊魚群裡發現巨型墨魚一樣渺茫;這是因為這1%人口大多以財技為生,並非依賴發明」。但是,當所有魚類及哺乳動物都面臨日益嚴峻的風險時,鯨魚雖然暫無絕種之虞,生存環境也越變越壞。道理很簡單,在那個信貸過度擴張、由鯨魚主導而非由浮游生物主導的大海裡,大大小小的鯨魚們是靠提高浮游生物們的負債而成長,假如浮游生物們累得背不起債,變成「一缸低回報的魚類」,鯨魚們也就沒有能力再進行「槓桿化」了。

鯨魚和浮游生物的比喻有些冷酷,那麼不妨用中國的老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談到金融機構的長生之道,這兩句話都很在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