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92368.html
指數沖上2900點就減倉,跌下來再加倉。」深圳緯基投資的投資總監李凱近期操作更為頻繁了,他認為,市場在春節前後漲上來之後調整併不到位,像本週初大起大落的情況還將持續,只能夠從倉位上防禦風險。
同樣認為市場風險大,調整會持續,但世通資產的董事長常士杉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操作策略,他至今仍然保持著八成以上的倉位。「我本來挺擅長波段操作的,但最近市場波段不好做,還是老老實實持有好股票吧。」常士杉無奈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說。
兩位私募人士的不同做法也恰好是近期市場的一個小縮影,多空兩派資金的博弈戰線正在進一步拉長。
根據海通證券數據,QFII在1月31日~2月18日期間整體進行了小幅主動增倉,增持幅度為1.55個百分點。而在QFII增倉的同時,浙商證券 的基金倉位監測數據則顯示,國內基金已經連續5周減倉,369只偏股型開放式基金的平均倉位在上週已經回落至80%以下,為79.91%。
「這種資金博弈的格局之下,市場難見單邊行情,短期震盪仍將是主導。」 國元證券分析師康洪濤總結道。
再融資潮又湧
上週末央行再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並沒有引發週一市場的恐慌,週一上證指數反而上漲了1.12%,再次衝到了2900點以上。
但好景不長,週二市場隨即出現了暴跌。當天,上證指數暴跌2.62%,創下了近一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2900點關口再度失守,深成指亦暴跌3.10%,市場成交量迅速擴大,A股再度陷入迷茫之中。
在常士杉看來,市場的調整併非不可預期,緊縮政策、房地產政策再加上各種融資利空,市場存在調整的需求。
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僅僅是A股資金面的利空之一,除了這個預期內的利空以外,A股的再融資潮則進一步擊潰了投資者的心理防線。本週中國石化 (600028.SH)230億元可轉債發行,週二,中國石化即以8.74元的價格報收,跌幅達到5.72%,單日成交達到2.47億股,無疑是週二大盤 暴跌的罪魁禍首。除此以外,新鄉化纖(000949.SZ)等多家上市公司陸續公佈巨額再融資預案。而在央行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大環境下,農業銀行 (601288.SH)、興業銀行(601166.SH)、光大銀行(601818.SH)、民生銀行(600016.SH)等銀行股也紛紛加入再融資的 隊伍,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宣佈的通過不同方式再融資的規模已經高達1838億元。
A股融資速度加快,而另一方面,資金供給卻處於較為疲弱的狀態。申銀萬國測算的數據則顯示,自去年11月份以來,A股市場資金一直處於流失狀態。2011年1月底二級市場資金為13900億元左右,比去年12月底減少100億元。
「市場調整下來之後,再融資消息會使投資者的情緒進一步惡化。」康洪濤說,在這種壓力下,短期市場難見大起色。
外圍市場牽制A股
除了內憂之外,外圍市場也對近期A股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中東緊張局勢繼續擴散蔓延,非洲第三大產油國利比亞捲入漩渦,國際原油價格飆升,全球股市隨即遭遇重挫。
中金公司認為,油價盤中飆升顯示海外投資者對中東局勢不安情緒仍然較高,對A股市場來說,國內的各項因素(估值、流動性和基本面)仍顯正面,但海外的恐慌效應難免會對A股投資者情緒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雖然在本週後三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出現了小幅反彈,連續三天收出小陽線,但康洪濤指出,後三個交易日兩市反而陸續有跌停的股票出現,個股殺跌幅度較大,說明仍有資金大力出逃,市場仍存在進一步震盪的需求。
中金公司也表示,本週盤面雖然不乏熱點,但量能繼續萎縮,顯示投資者觀望的情緒仍然較重。預計因中東局勢趨穩的時間尚不明朗,短期A股走勢將以震盪為主,但在國內因素的支持下股指將不會出現大幅的下跌。
李凱則指出,隨著「兩會」的召開,市場將有一段時間處於政策真空期,其間市場會進一步消化各種利空消息,指數短期內將維持震盪走勢。
「基本面的因素決定了短期牛市格局不容易看到。」常士杉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私募力挺高端裝備製造
「在震盪格局中,個股機會會比大盤更明顯。」康洪濤說,雖然短期市場難見起色,但從中期佈局來看,對一些有業績支撐且股價具備優勢的行業或者個股,投資者可以適時介入。
中原證券則指出,隨著「兩會」的到來,「兩會」關注的焦點主題有望成為中長期市場運行的主線。
中金公司也表示,隨著「兩會」時間窗口的臨近,投資者可提前佈局「兩會」期間可能的熱點議題相關品種,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醫療、新興產業等。
常士杉則仍然堅定看好高端裝備製造板塊,雖然高鐵板塊近期經歷了調整,但他認為,調整是正常的,隨著市場走穩,高端裝備製造板塊仍將繼續沖高,甚至會成為今年的投資主線。
春節後,常士杉就與他公司的研究員奔赴各地進行密集調研。「七大新興產業我全跑遍了,走了一趟下來,覺得高端裝備製造才是最靠譜的。高鐵、基建的多 家公司,現在訂單全都忙不過來了,預計這些公司的毛利率會提高到35%~70%,在業績爆髮式增長的基礎下,上市公司目前的股價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常 士杉說。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4501&time=2011-04-02&cl=115&page=all
「紅得發紫」的劉謙先生,曾在春晚表演過一個魔術「戒指進雞蛋」。在億萬觀眾面前,劉謙竟把主持人董卿的戒指變到雞蛋裡。這匪夷所思之舉,後來引起網友熱議。試圖解密該魔術的人傾向於認為,戒指原本就在雞蛋裡。
上海剛剛公佈的房價調控目標,讓人想起了神奇的劉謙先生和他的「戒指進雞蛋」魔術。
3月29日,上海市政府終於在一季度的倒數第三天公佈了今年的房價控制目標:「2011年度全市新建住房價格漲幅低於全市年度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水平,新建保障性住房面積高於商品住房面積,居民住房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消息甫出,精打細算的上海市民,立即就明白了這意味著什麼:上海市長韓正年初在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過,2011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8%左右;若以此為據,今年上海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將是漲幅低於8%。
8%能達到嗎?如果回看過去五年的數據,你會發現這一點也不難。甚至惟一提出要讓房價穩中有「降」的北京,實現目標也輕而易舉。
上海目標解密
8%,這個目標算不算高?
空議無憑,還是來看看上海統計局的歷史數據:在過去五年中,只有在樓市瘋狂的2007年與2009年,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超過8%,2007年是9.3%,2009年是9.2%。哪怕是剛剛過去的2010年,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也僅為7.6%。
如果細心整理一下過去五年(從2006年到2010年)的統計數據,將上海新建住宅價格增長水平和GDP及居民收入對比,發現更令人震驚。
從表中不難發現,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超過三大參照指標(GDP、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漲 幅)的幾率極小。在過去五年中,新建住宅銷售價格的年均增幅為5.72%,三大參照指標的年均增幅則分別高達10.62%、11.3%、10.5%。
惟一的例外是2009年,受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影響,當年上海GDP、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漲幅僅為8.2%、8.1%、8.2%,同期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則上漲了9.2%。
雖然國內「史無前例的房地產調控」已展開,但2010年的數據似乎說明,剔除特殊的國際經濟因素,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戰勝三大參照指標的難度極大。
這是否意味著今年上海房價漲幅若能與去年相近,就圓滿實現了目標?若與過去五年的平均增幅一致,則將超額完成調控目標?同時,這是否也說明,若非兩年前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再現,2011年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低於8%的目標,已可宣告提前實現?
魔術一經解密,往往平淡無奇。在上海公佈了神奇的房控目標後,截至30日晚,已公佈目標的40個城市,大多「默契地」跟隨發佈了「控速不降價」 的政策。大部分城市與上海相似,將房價漲幅目標與三大參照指標掛鉤,大多數城市房價目標漲幅在10%左右。只有北京提出要「穩中有降」。
數字遊戲
上述現象引出一個問題: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這個統計數據,為何與上海市民的切身感受差別如此之大?在過去五年中,上海新建住宅銷售價格的年均增幅才5.72%!但很多市民的實際感受可能是:房價兩年翻1倍。
同樣的問題去年已暴露。國家統計局發佈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一年同比上漲1.5%。這一數據遭嚴重質疑,有網友戲稱「是不是小數點放錯了位置」。
為回應質疑,統計局宣佈調整統計方法。2011年2月統計局公佈了《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調查方案》(下稱《新方案》),決定從2011年1月起開 始實施新的房價統計方法。但《新方案》除了「不再計算和發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漲幅的平均數」,並分類細化原有指數之外,缺少實質性改革。指望《新方 案》能讓統計數據更接近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或者說更接近實際情況,這是一種奢望。統計局並未否定其歷史數據,今年的「新建住宅銷售價格」仍將延續過去,並 使兩者具有可比性。
由此來看,歷史上房價統計數據就很難戰勝相關參照指標(GDP或人均收入增幅),現在各地所謂房價調控目標,無異於一場數字遊戲。
中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聶梅生表示,在已公佈房價調控目標的城市中,對房價這個概念並無確切定義。部分城市規定的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另一些則是「新建住房價格」。這樣的措辭,很容易留下操控空間。
3月29日,北京公佈其調控目標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應保盡保,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新建普通住房價格與2010年相比穩中有降。
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提到「降」字的城市。
2010年北京新建住宅中普通住宅類銷售價格同比上漲達11.1%。從分類來看,普通住宅、公寓別墅和其他住宅三類並列,但其具體何為「普通住 房」,很多業界人士也不清楚。3月30日,中原地產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也只能提出疑問:這個「普通住房」究竟界定在什麼範圍;新建的相對高端的住宅是否也在 價格控調控範圍,在公文中沒有指出,有待明確。
在北京統計局最新公佈的1月-2月北京市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中,數據僅顯示了1月-2月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沒有公佈銷售價格及其變動情況,更沒有「新建普通住房價格」這一房價指標對應的具體數據。
北京統計局宣傳中心工作人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稱,以後房價數據由國家統計局審核,統一發。北京統計局以後不發了。
由於國家統計局自今年1月1日起按照《新方案》進行房價統計,但新方案裡沒有按普通住宅、別墅公寓、其他住宅等進一步細分,只按照面積分類統計 (因為目前國家統計局按照北京網簽數據進行統計,而該數據並沒有區分房屋類型)。這意味著,北京剛剛提出的房價控制目標,即「新建普通住宅」,未來可能沒 有相應的統計數據來對應。果如此,則北京「穩中有降」的目標,未來將因缺少參照物而「死無對證」。
「一場戲」
對於市場分析人士來說,房價調控目標的公佈,若純粹是一場遊戲,那也許是最好的結果。令人擔心的是,各地公佈的房價調控目標,由於絕大多數城市只提漲幅限制,事實上再次強化了房價趨漲的市場預期。
對於掛鉤參照指標的科學性,輿論提出諸多質疑。例如,學者馬光遠提出,房價漲幅與可支配收入漲幅掛鉤是荒唐的。以上海為例,根據2010年統計 數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萬元左右,增長10%只增長了3200元;而上海2010年平均每套房價格為260萬元,增長10%意味著增加26 萬元,這26萬元相當於一個上海居民八年不吃不喝的收入。由此可見,居民收入增長10%與房價增長10%完全是兩個概念。
事實上,由於長期以來「土地財政」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土地出讓金及相關收入,長期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對地方政府及其官員來說,控制房價將影響其直接利益。今年保障房建設,對地方政府意味著「支出增多,收入減少」。因此,「國八條」的房價調控目標要求,在地方上變形走樣,淪為「一場戲」,就不足為怪。
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2.7萬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30%以上。同期,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5.25萬億元。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與同期商品房銷售額之比,超過50%。
當然,變數猶存。住建部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確定房價控制目標時,要在本地區內聽取社會的意見,取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已公佈控制目標的城市,也要以適當的方式聽取社會的意見,酌情調整已發佈的調控目標。
房價調控之本,仍植根於土地制度及住房市場本身。
財新《新世紀》記者王晶對此文亦有貢獻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0.html
要知道自己而做什麼行動才對,或者應採取什麼方法,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目標為本。
很多所謂專家或者老師,教人炒股劈頭就一句,若沒有時間研究,那就長線投資指數基金或者月供指數基金。
長線投資指數基金可以資產配置的手段之一,但假如閣下是想坐定定等發達,那就可能要失望。以美國S&P500為例,長線不動的話,幾十年的平均年 回報未計手續費只有高單位數的百份比回報(9%左右),盈富基金可能會好一些,但要得到可觀的回報,都是要視乎在什麼位置入市和出市(持貨到金融海嘯最差 的時候,突然需要套現,無論如何都有損失)。入市出市位差的話,回報都可以十分之令人失望。
高收入人士,每個月儲十萬八萬,最終致富,那不是因為儲蓄而致富,而是因為高收入而致富。低收入人士,每個月只能儲一兩千蚊,靠儲蓄致富是天方夜譚。要脫貧或者致富,一定要投資或者投機。
用72定律(即是72/回報率=倍翻的年期),就大約可以知道自己要達標所需的回報要有多少。例如你想在30年後退休,目前只得5萬元儲蓄,要有一個豐盛的退休生活的話,要很努力才行,只是買盈富基金放著不動達標的機會很微。
所謂複利回報,理應把整個組合的市值來計算,而不是只計算死揸的個別股票。把複利回報和死牛長揸對等,是很大的錯誤。
許多所謂股場老師在市好的時候貼張圖出來侃侃而談,頭頭是道,好像市場很易駕馭。那是因為貼圖之人有後見之明 (The benefit of hindsight),一早知道張圖的右邊是什麼,阿茂都變股神。為何市場難玩,那是因為我們真金白銀在市場搏鬥之時,我們並不知道股價圖的右手邊會如何 發展,那貪婪恐懼才會產生作用,股神和神棍才會在實際操作中見真章,否則世上早已沒有窮人。貼圖的人上月指著幅圖近期的最低位話你知自己入市如何勁、如何 別人恐懼我貪婪,下個月幅圖原來右手邊仲可以有個更低的低位,那才夠 embarrassing。
因此,假如目標是要在市場搏取財富,必定要知道幾個事實:
1. 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在現在高度專業的市場賺錢,仍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2. 市場的方向時常往你最不想發生的地方發展(The maximum adversity of the market),你很想個市升,它往往就要插幾棍。你覺得那個是支持位,就算那真的是支持位,它總是要穿一穿俾你睇,儘管那是假穿。圖表那未知的右手邊永 遠是不能估得準,因此,應變策略以及風險管理時刻都要做足,最忌是過份自信。
3. 市場是動態,重要的因素會不斷轉變,要不斷隨事實的改變修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死牛不悔,以為自己是擇善固執,兩者只是一線之差。
4. 市場有很多迷思(myth),似是疑非,所謂市場的傳統智慧,理應全盤質疑,直至自己能證明它是對為止。例如月供股票的成效(平均成本法),我是經常質疑的,所謂平均成本法的優越性包含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假設。
5. 要充份明白自己的性格和目標,假如個人的性格和目標都很進取,那月供大笨象藍籌股或者高息公用股就不是應該做的事。理應手腦協調,加倍努力尋找高回報的項目和方法。
6. 人是愈窮愈見鬼,資產縮得最勁的時候往往最等錢使。要經常用市值去評估自己的投資項目和身家,切忌無視 paper-loss。
|
||||||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是唯一一位全程參與七小時鴻海股東會及記者會的外資分析師,他追蹤鴻海逾十年,聽完股東會他馬上提高目標價,展現力挺鴻海的態度。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鴻海股東會向來是外資觀察鴻海發展動向的年度大事,但今年耗時七小時,不少外資分析師在三個半小時股東會結束後,就回去寫報告。惟獨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 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連股東會後的記者會都參加,全程參與七小時。他長期追蹤鴻海,︽今周刊︾在鴻海股東會後,取得楊應超第一手報告,端看 楊應超在鴻海股東會嗅到哪些投資機會? 在楊應超最新的報告中,開宗明義就直接點出,這是一年一度讓分析師有機會在第一線接觸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並與其討論鴻海的展望與策略。而郭台銘除了解釋毛利率下滑的主因,更是給了振奮人心的營業展望。 所以,股東會隔日,楊應超立即將鴻海的目標價從一三○元調升至一四二元,重申加碼買進的評等,用行動表達他聽完七小時股東會全記錄的力挺觀點。 理由一 下半年毛利率可望反彈 過去這幾個季度以來,鴻海毛利率不斷下滑,成了市場的眾矢之的,也讓鴻海股價持續在一百元附近遊走,不過,楊應超報告裡就寫到,郭台銘解釋,鴻海毛利走跌,與正在進行中,影響數十萬員工的中國內地遷廠計畫有很大的關係。 在工廠的搬運過程中,完全不能影響原有的生產規模。因此,鴻海除了要支付單次性的遷移費用外,還必須在兩個地點同時生產,因此有許多設備成本,兩邊都要支 出,像iPad 2就同時在深圳與成都(最近發生工安爆炸意外)生產。所以,在鴻海西移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成本加倍支出的情況。 另一方面,鴻海大動作西移到新城市,除了營業費用大幅增加,還得面對不同天氣、溼度、靜電等種種技術考量,導致鴻海短期內產品良率較低,而這部分也墊高了成本。 楊應超在報告中也不諱言,各方面因素的累加,在在影響遷廠的成本,遠高於他的預估。 不過,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一旦大西移計畫結束,鴻海毛利率有機會大幅度的反彈,成了楊應超叫進鴻海的第一個理由。 理由二 蘋果仍是關鍵大客戶 為了讓客戶更了解鴻海西移現況,楊應超還在報告中詳細檢附鴻海位在重慶的工廠照片,及專為蘋果代工生產iPad 2的成都工廠。 在鴻海與蘋果長達三十年的合作關係下,楊應超估計,光是二○一○年鴻海合併營收多達二.九兆元裡,蘋果就貢獻了近二五%至三○%,而今年第一季,這個數字還會向上攀升到三○%至三五%,顯見蘋果這個大客戶對鴻海的影響力。 但楊應超並不特別擔心單一客戶銷貨集中的情況,反之,他認為,隨著生產良率的改善,鴻海可望從蘋果那裡拿到較高的代工價格,替蘋果代工的毛利率也將持續向上提升。 在蘋果才剛宣布今年第二季前兩個月iPad出貨量達五五○萬台下,楊應超在報告裡推估,這一季鴻海最少出貨了七百萬台的iPad,遠遠超出市場預估。在這樣強勁的成長力道下,楊應超認為,今年下半年,鴻海的毛利率將會向上成長。 除此之外,楊應超也在報告中提及股東會其他關於鴻海長期營運計畫議題,像是與夏普(Sharp)、日立(Hitachi)、Canon等日廠的合作計畫, 還有太陽能投資計畫,拿下全球三分之二市占率的伺服器產品發展,當然,這還包含了不會放棄的筆記型電腦(NB)市場,以及未來五年,高達一二○億美元的投 資巴西建廠計畫。 正因諸多的好消息,楊應超對鴻海仍舊維持樂觀看法,重申加碼買進的評等,甚至進一步將未來十二個月的目標價從一三○元提高至一四二元,若以本益比十四倍來估算,鴻海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望上看九.三元,明年更有賺進十一元的實力。 不過,楊應超也在報告中指出,整場股東會裡,唯一相對令人失望的,就是股利政策,因為鴻海仍然維持配發現金股利一元,股票股利的部分也僅增加○.五元提高至一元。 楊應超(左) 出生:1967年 現職: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經歷:花旗環球亞太區科技產業首席分析師、高盛證券科技股分析師學歷:芝加哥大學MBA、哥倫比亞 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股東會後,六大外資看鴻海外資機構 評等 目標價 內容簡述法銀巴黎 買進 142元 預期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的毛利率將持續轉佳,增加自動化設備亦有助於獲利的提升。 大和國泰 買進 135元 下半年毛利率開始提升,且鴻海為雲端計算的主要受惠者,與夏普合作有利鞏固日後與蘋果的生意往來。 高盛 中立 121元 向中國內陸轉移完成的時間點,可能落於2011年10月與2012年4月間,較市場預估來得慢。 摩根士丹利 中立 110元 轉移會是段漫長的過程,因此毛利率改善的時間會延後,且自動化設備須搭配更多有經驗的員工,相關支出短期難改善。 野村 中立 102元 仍須1~2個季度提升生產效率,持續支出的研發及擴充產能的費用,將會是拖累毛利率的關鍵。 瑞銀證 賣出 95元 股東會並沒有預料之外的驚奇出現,何況說比做容易,在脆弱的總體經濟及緊縮的貨幣政策下,鴻海難置身事外。 資料來源:各家外資報告 整理:葉揚甲 |
|
||||||
我懷疑最少有一成香港人從來未去 過葡萄牙、冰島、意大利、西班牙或者希臘,但卻花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去研究它們的債務問題。我並非一個冷血的人,但九八年香港金融風暴,港元遭狙擊,任 志剛與曾蔭權要「打大鱷」時;又甚至八二至八四年,中英談判,關係着香港的前途問題時,歐洲人會否因此而失眠呢? 投資絕不能感情用事。要選擇中國內地一些對股東有良心的公司,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了。但我們寧願知道醜惡的真相,好過聽美麗的謊言。 歐舒丹毛利低 歐舒丹(973)是香水、頭髮護理用品及化妝品等製造及零售商。剛公布的業績似乎不太理想,表面上每股盈利增長百分之六,但當扣除稅率下跌及存貨重估帶來的一次性收益,每股盈利實質下降兩成半。 歐舒丹的銷售額中,佔了兩成半是來自日本。管理層在危機處理或物流,甚至其他方面一定有做得好的地方,才令銷情沒有受到地震影響。上市時籌集了不少現金,令他們在這個高速增長的市場上,可繼續開新鋪擴張。這公司回本快,潛質高。 這間公司有其可取之處,我因此相信他的路可走得很遠。可是,首要解決的是成本問題。現時毛利率八成二,但純利率卻只有一成三。相比其他高檔品牌的同行,純利率只有人家的一半。 假如管理層成功控制成本,五年後歐舒丹每股股價可值四十五元(現價二十一元五仙)。不過,最好還是等一年後再下決定。今年股票市場波動,不是比較的好時辰。 留意周期性行業 周期性行業、航運業及紡織業類的股票,近日慘被狂沽。不過這正是一個買貨的機會,而且要買最優質的股票,例如德永佳(321)、東方海外(316)、太平 洋航運(2343)及魏橋紡織(2698)。他們的每股盈利波動,但遲早會有極佳回報。現時,仍有不少人在掟貨,等待周期去到谷底時,才買入一些高檔零售 產品的供應商股票及汽車股,而除了中國神華、中石油及中石化外,不要買入其他商品生產商。當拋售去到最高潮,股票價格下挫時,我會增持組合上的股票,或買 入一些以往曾經提過的股票。只要買的是最優質的股票,就不要恐懼。中國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工業增長放緩。減少入口鋁、銅、鐵及原油,能控制未來通脹。 而要令商品價格持續於低位,印度及南韓須要繼續放緩增長。現時中國食品通脹達百分之十五,但相信情況不會持續,預計明年年底,只增長百分之四,息率下調一 釐,銀行存款準備金亦會由百分之二十二下降至百分之十六。我並非經濟學家,只是現實主義者而已。很多日本企業把生產線轉移到外地,令成本下降之外,也能接 觸更廣闊的顧客層。中國和其他亞洲地方必然受惠,但有贏家自然也有輸家。我對日本的股票始終有戒心,但買入日本股票的人有的卻是現金。對我而言,經過了四 年熊市,這些現象意味着牛市正來臨,股票價值合理,就如二○○三年的時候。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
2011-9-26 TCW
我認識一位高階主管,在美國一家頂尖企業擔任策略副總。她上任不久,寫了封信給十二位資深主管,邀他們開會
,並請他們把設定的公司目標帶來開會。
公司執行長收到信後,打電話告訴她:「等等,妳才剛來,我們已經來好幾年了,我們知道公司的目標。」 其他十二位資深主管都把他們設立的公司目標帶來開會,策略副總把目標寫在白板上。最後,那十二位資深主管發現,他們的目標其實不只一個、兩個或三個,他們總共有十四個目標,而且多數目標還互相矛盾,這時他們才驚覺情況不妙。
關於目標的達成,有許多相關文獻。研究顯示,設定目標是一個人可為自己做的一件大事,光是設定目標這個舉動,就可以讓績效提升二五%。
如今的情況是,不是「人們不知道該找出與達成目標」,而是「沒有人這麼做」。 為達成目標,你也需幫對方變得更好。 你需要幫助對方,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如何設定目標或達成目標。他們不知道如何聆聽或了解別人腦中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面對談判時,都是抱持對立與防衛的立場,態度都不對。
幫助對方,不表示你得承擔風險 強勢的交涉者大多欠缺技巧,他們不知道其他的談判方法,但是除非對方讓你看到那交易注定沒希望,否則你應該試著幫他。這不表示你自己要冒很大的風險,你可以循序漸進,看看情況如何。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租金的問題。塔瑪拉.克勞吉克想在租約到期後繼續以同樣的租金再多住兩個月。在去找房東談 之前,她先上網Google,跟他(房東)聊了許多她在網路上找到的相關資訊。「結果他跟我說了很多生意上的故事。」塔瑪拉說。同時塔瑪拉也帶了一個對另外一間公寓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去。「我認識很多國際學生。」塔瑪拉說。
結果塔瑪拉可以用較低的租金續住,這替她省下四百美元。房東也告訴她,她每介紹一個新住戶來住,就可以得到 一百五十美元。塔瑪拉以不等值的東西來交易,但所有人都很滿意。
納許(John Nash)用數學證明一七五五年瑞士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理論:各方合作時,整體 利益幾乎都會擴大,所以每一方得到的利益比孤軍奮鬥時還多。最典型例子是每個獵人各自行動時,只能捕獲一隻 兔子,但一起合作則可捕獲一隻鹿。
我們常以為,唯有犧牲別人,才能達成目標。其實你必須思考別人和自己的目標,否則別人很快就會縮減給你的東 西。如果你為了達成今天的目標而犧牲長遠的未來,對自己也沒好處。爭取更多(Getting More),意指讓所有相 關的人都達成目標。 (本文摘自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與第十一章)
|
||||||
Q:本業經營蘭花買賣,去年在蘭 花園增設蘭科博物館供人免費參觀,並在禮品區旁開設簡餐店,顧客餐後還可DIY自製蘭花紀念品,但一年來餐廳來店率不高,該如何才能增加客源?(幸福花園 餐廳吳店長問) A:複合式經營本非理想的經營模式,經營蘭花園或開餐廳,一定其中一項是你最擅長的,就該集中資源和火力在強項上,這和店的發展資源是否充分無關,就算生 意做到跨國連鎖的星巴克(Starbucks),也堅持聚焦賣咖啡而不供應調理簡餐,考量的是簡餐飄出的香味,會影響店內咖啡氣味,失去專業咖啡店的特色 和格調。 有別於一般吸引親子共遊,以活動體驗為賣點的休閒農場,餐飲服務是提高顧客滿意度的重點之一,屬服務內容一部分,蘭花園存在一定的鑑賞門檻,上門的主要客 群,是以賞蘭同好為主,對蘭花沒有一定程度認識或有相當興趣的顧客,可能進園逛沒幾分鐘就覺得想離開,再怎樣提升餐飲服務水準,也不會提高這群人的賞蘭興 趣。 既然,餐飲服務未能對顧客的賞蘭經驗創造附加價值,即便提供DIY體驗活動和複合式服務,都很難讓他們留下感動的消費經驗。因此,經營策略上,蘭花園還是 要鎖定賞蘭同好當成目標族群,蘭科博物館應採收費進園,成為主要營收來源之一;DIY體驗活動與簡餐服務項目則須進行調整,改成只供應咖啡飲品和簡單輕 食,最好憑入園門票,就能免費享用一杯現煮咖啡。 免費的理由是,回到經營蘭花買賣的核心本業,如果提供免費咖啡,能讓賞蘭同好,延長在蘭花園內佇足停留的時間,仔細欣賞精心培育的蘭花品種,和蘭花園主人 或銷售人員有更多討論和交流,一定有助提高蘭花買賣成交機率,蘭花價格高,交易量若因此多一倍,獲利金額肯定比多賣上百份簡餐或好幾百杯咖啡,還要來得 好。 忘了顧客最期待被滿足需求的先後順序,是經營者常存在的經營盲點。如在別具休閒氣氛的度假農莊,效法五星級餐廳擺紅酒杯、上豪華排餐,卻沒有秀出具料理特 色的在地食材讓顧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樣也是犯了定位失焦、自我模糊賣點的錯誤。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09.html
今天恒指上升335點,初步企在20000點上,國指升231點(2.17%),成交增至604億;股票升:跌比例大約為2:1。滬深300指數升0.88%,成交和昨日相若。
以今天的成交量和市場寬度來看,恒指暫時難言能企穩20000點之上。市場對HSBC的反應暫時為負面,騰訊業績亦差於預期。
意大利10年國債息率開始升至危險水平,但股票市場沒有什麼反應。意大利國會通過了緊縮方案,總理亦表示即將辭職,市場反應利好。
個人今天沒有任何操作,組合回報今天上升1.1%。
看今天新聞報道,律師黨的梁先生表示,他也反對大量外藉家庭傭工擁有居港權。正如不少投資人總是要輸錢才得到教訓一樣,政治智慧低落的從政人士也要藉選舉慘敗才知道自己衰乜;雖然現在轉軚很窩囊,但至少面對現實。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目標為本,不清楚或者忘記目標那就肯定會失去方向,結果就是亂來和失敗。投資是為了賺錢、參選是為了得到選票、考試是為了取得高分數、做學問是為了追求真相、寫文章要知受眾是誰而要記錄或者表達一些東西。
很多人迷失目標,做投資不理回報成效,只講求意識形態,唯 Benjamin Graham 或者死牛長線為尊,視多年不堪入目的回報如無物。參選的政客忘記選舉應以爭取選票為先,做事違反自己代表之選民的利益,自然流失選票;這個時候還去講什麼 法治和正義,只能證明自己幼稚,不明現實。
香港搞教育的更加迷失。電視廣告需要呼籲「讀書不是求分數」,都知道這個政府教育當局很有問題。讀書有可以有兩個目的,一是求學問,二是去應付考試;前者 是追求真相,後者是考取認可資格作為上進的入場券,目的就是求分數,搞亂就好大問題。例如我們去考中國文化,評卷員和設計 marking scheme 的多數是學問水平不高、奉孔孟中庸論語為聖典的老師之流;倘若我們抱探討真相的態度去答卷,狠批儒家思想的問題,想考個好成績都難。可是當我們要認真做學 問,卻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明歷史,孔子中庸之道就是現世令人響往的國度,一有個較嚴重的金融危機就話資本主義窮途末路、人類精神文明衰落,那肯定不及 格。
老老實實,我一點也不響往儒家思想主導的國度。面對目前中學生那些填鴨洗腦式的中國文化教育,實在令我有點擔心。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1683633386/
世界失去了一位偉人。他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同樣的年紀,生活在相同的時代,還曾多次碰面,他的離世令人悲痛。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死」,筆者不禁暗自神傷。
喬布斯的豐功偉績已經在各種場合被很多人談及。通過Macintosh開闢個人電腦時代、攜美國NeXT的新一代OS「NeXTSTEP」回到蘋果公 司、在美國Pixar Animation Studios製作出三維熱播電影、便攜式音樂播放器「iPod」、智能手機「iPhone」、平板終端「iPad」,喬布斯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 變。
只要結合媒體的變遷來看,喬布斯的偉大便一目瞭然。從這個角度回顧喬布斯的功績,他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就會浮出水面。
背景是「媒體」的發展歷史
老實講,對於蘋果公司最初投產的「Apple I」和「Apple II」,筆者可沒有什麼好評。在開發Macintosh的時候,喬布斯選擇了不兼容這些老機型的軟件。而其競爭對手——美國微軟公司在把OS轉換成 Windows的時候,則保障了軟件與上一代OS,即MS-DOS的兼容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微軟對市場與用戶考慮得更多。
採用圖形用戶界面(GUI)的Macintosh的確出色。看到Macintosh,曾經擔任微軟副社長的筆者感覺到了加快開發在MS-DOS上運行的GUI的必要性。
但是,眾說紛紜的GUI在當時並非蘋果公司的獨創。在美國,包括Personal Software的「VisiOn」,Digital Research的「Graphical Environment Manager(GEM)」在內,很多計算機企業都曾開發過GUI。而Macintosh就誕生在這個GUI熱潮之中。
筆者認為,Macintosh的主要功績在於提出了「DTP(desk-top publishing)」。通過使用佳能的激光打印技術開發「LaserWriter」,喬布斯創造出了與個人電腦相結合的文件編輯和印刷系統的潮流。
在當時,寫信一般使用美國IBM公司生產的電動打字機,打字機之所以會走向沒落,正是因為LaserWriter與Macintosh的合二為一。從出版物(文件)的編輯到音樂和影像等「媒體」的編輯,喬布斯推出的產品一貫秉承著利用計算機技術推動變革的發展主線。
回歸老東家蘋果後,喬布斯憑藉多彩設計的個人電腦「iMac」從危機中拯救了蘋果。面對危機,喬布斯通過投產高速大容量的Macintosh,給音樂和 影像的編輯工作帶來了革新。這似乎運用了在NeXT建立UNIX計算機的開發環境,在Pixar開發電影製作用三維CG軟件的經驗。
專業終端造就了「iPhone」
筆者感覺,作為編輯出版物、音樂、影像的專業平台,打造Macintosh的經驗似乎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iPod」終端日後成功的原因。
眾所周知,在音樂CD盜版橫行之際,喬布斯在iPod的同時推出了「iTunes」,建立了有償提供內容的下載平台「music store」。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從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前期,類似於美國Napster和美國谷歌公司的免費提供內容成風。在那個時代,建 立起讓用戶輸入信用卡信息,一鍵購買內容的機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給iPod賦予手機功能的意義上來說,如今火爆的「iPhone」是其延伸。這兩款產品的暢銷決定了世界對於蘋果公司的評價。蘋果公司的股價也在商品暢銷的同時開始上漲。
在這裡,讓我們略微回顧一下媒體技術的發展歷史。在收音機和電視的黎明期,創造出市場的是美國企業。自從RCA開發並投產收音機後,NBC等媒體企業開始播放AM和FM廣播和NTSC制式的電視節目,在音樂和影像的流通領域掌握住了世界的主導權。
之後,在磁帶和VTR的時代,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索尼和松下電器產業(現松下)等歐日家電企業爭搶霸主寶座,美國企業則銷聲匿跡。直到音樂CD和DVD的時代,該領域的霸權也一直由日歐企業把持。
通過開發iPod和iPhone,喬布斯率領的蘋果公司把媒體技術的霸權又返回給了美國。該公司的企業評價,也就是股價之所以攀升,正是因為音樂播放器 和智能手機等面向普通消費者的便攜式信息終端的走紅。這並非一日之功。如上所述,在其誕生的背後,隱藏著喬布斯在專業終端領域長年培育的業務經驗、人脈以 及直覺。
他利用專業技術打造出涵蓋出版物、音樂、影像的系統,也構建起了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出版物和音樂業務模式。最後僅剩的一點,就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影像服務。也就是全面擠壓現在的DVD和藍光光盤等盒裝媒體的業務。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除了喬布斯別無他人
西和彥
尚 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藝術信息學專業教授。Digital Domain代表董事社長。信息學博士。大學時期曾創辦ASCII,出版日本首份個人電腦專業雜誌《月刊ASCII》。在經營公司的同時,還與微軟的比 爾·蓋茨一同從事MS-DOS和Windows的開發。曾任微軟新技術副社長等職務。除此之外,還參與了MPEG視頻的開發和標準化。近年來主要在大學從 事研究和教育活動。並且經營高端視頻的策劃開發公司Digital Domain。(點擊放大)
在這個方面,喬布斯也有失算。在投放iPad的時候,蘋果公司曾力推把iPad作為電子書。但筆者認為利用iPad觀看影像恐怕才是其真實的想法。隨著 HD影像成為主流,對於觀看影像,iPad的屏幕尺寸還嫌小,而且第3代移動通信的通信速度也比較慢。這種半吊子的終端恐怕是喬布斯的失策。截至目前,蘋 果的電子書業務還談不上成功二字。
喬布斯最後親自發表了互聯網服務「iCloud」,以及傳聞即將投產的大屏幕平板電視。這二者的結合恐怕才真正是喬布斯描繪的影像服務。按照筆者的猜 想,怎樣使廣播電視的免費發送、存儲、電影等高品質影像的收費互聯網服務更加方便、更富有樂趣,曾經是喬布斯探索的對象。
這種業務模式由家電和計算機企業來構築的情景,恐怕不是媒體內容企業所樂見的。明知如此,還能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紐約大型媒體間遊刃有餘的,這世界上除了喬布斯以外別無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喬布斯去世後,探索影像媒體新形態的行動或許會再次陷入迷霧。他的確精通技術。擁有洞悉各種技術動向的廣闊視野。甚至到了不懂技術就不算人的程度。也正應為如此,喬布斯才創造下了如此豐功偉績。
筆者對他構想的影像服務的形態充滿了期待。中年辭世實在令人扼腕嘆息。(特約撰稿人:西 和彥,尚美學園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30/yNNDA3XzM4NDYyNQ.html
浑水一口咬住分众传媒,拒绝轻易松口。 浑水发出了针对分众传媒的第二份做空报告,与第一份80页的报告相比这份报告缩水为12页,内容仍然是质疑分众传媒核心LCD商业模式、存在内部交易等。 浑水依然维持对分众“强烈卖出”评级。有意思的是,分众传媒副总裁嵇海荣称,“这份报告内容缺乏新意。我们正在收集证据,一旦证据确凿,我们就会发起诉 讼”。
这是浑水公司第八次发报告做空中国公司。此前,包括雨润、多元环球水务等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均中枪。那么为何分众会遭遇做空?做空机构对做空企业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是分众?
美国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做空和做多的两方。大型养老退休基金、大部分小投资者和大部分对冲基金是以做多为主。同时,美国资本市场上还有一些专门做空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小型投资者和中小型的对冲基金。同时,监管部门和交易所扮演“紧张的旁观者”。
比对东方纸业、绿诺科技、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等众多遭遇浑水做空的公司,不难发现遭遇做空的公司存在一些共同特点。这其中包括历史上股价有过较大波动、主营业务模式与美国市场存在差别、公司历史上存在众多收购分拆买卖等。
以分众为例,在其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诸多并购和分拆买卖,并且,每次都会伴随股价的剧烈波动,同时,分众所涉及的楼宇网络和框架网络业务,在美国市场因涉嫌侵犯隐私等原因,并非美国市场的成熟商业模式。
纽 约国际集团(New York Global Group)总裁本杰明·卫(Benjamin Wey)向本报记者表示,2年前美国证监会对做空原则的限制做了更改,原来的做空只能在股票的卖价上做空,不能直接将做空的股票直接卖给要买股票的投资 者,这一规则的改变,成为了做空者的利器。
本杰明·卫是一位精通资本市场运作的美籍华人,纽约国际集团曾指导多家中国中小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
危险的做空链条
本杰明·卫也披露了做空机构的利益链条。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国民营企业对美国资本市场了解甚少,同时,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民营企业了解更少得可怜。基于小型研究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的引导,在小研究公司、媒体小报和卖空的中小型对冲基金的合力下,袭击中国公司的行动极容易得手。
本杰明·卫称,常理来讲,出具做空报告的机构,不具备一句话就能大幅打压股票的能力,做空主力是参与抛空的对冲基金。
在纽约国际集团看来,做空机构以及美国小报和做空机构之间,往往有着利益交换以巩固他们的同盟关系。浑水公司就明确表示,它们可以基于合同规定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
同时,做空产业链还包括了获得众多企业私密信息。以分众传媒为例,其旗下相关公司共涉及上百家,如何获取每家公司详细的财务状况,成为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
本杰明·卫称,美国众多做空机构包括浑水,做空环节非常清晰:雇人从工商部门获取泄密的资料,策划抛空预谋,研判经济与政治大环境,使用华尔街谣言机器等,非常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