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1120
選舉簡介系列(四)混合制Mixed/Hybrid System 2之1
朝日執筆
在本系列的第二和第三集,先後向各位介紹了「單議席單票制SMS」和「比例代表制PR」兩種主流的選舉制度。二者可謂「選壇」雙璧,倚天屠龍,當今世上所有「民主政體」的選舉,大多不離上述二者。
根據上兩集的說法,二者固然各有可取之處,但同樣也有其「致命缺失」。 SMS簡單易明,由議會多數黨組成的政府,也較穩定有為,然卻經常被抨擊為「政黨寡頭政治」,缺乏代表性;PR符合「廣泛代表性」的代議原則,但卻往往讓議會陷於四分五裂,施政舉步維艱。
於是,自然就會有人想到,何不將兩者合而為一? 這樣豈不是既有代表性,也較容易組成「有效政府」。 這個如此簡單的想法,就是「混合制Mixed System(MS)」的基本邏輯,在同一個議會內,部分議席以一種方式選出,而另外一部分議席則以另一種方式選出。 一般而言,這兩種方式分別正是SMS和PR,***本文集中討論這種「狹義的」MS。
全球現今約有40個國家/地區使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混合制MS」,約佔所有「民主政體」的20%。使用MS的國家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來實行SMS,後來經選舉制度改革變成MS;另一類則是新誕生的「民主國家」,一開始就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MS。
公認全球第一個使用MS的國家,是二戰後的「聯邦德國(西德)」。西德吸取了二戰前「威瑪共和」的歷史教訓,純粹的PR很容易產生「分裂國會」,造成政局不穩,最終為野心家所乘,此與選舉制度的漏洞關係至大,故戰後重訂選舉辦法之時,特別引以為誡。
自從二十世紀初,西歐各國相繼民主化以來,PR一直是各國議會選舉的主流,也被認為是較SMS更能體現「人民意誌」的方式。 德意誌人創造性地想到將兩種制度合而為一,讓選民有兩票可投:一票投給SMS制度下各地方選區的個別候選人,另一票則以全國為單一選區,投給各政黨的名單,故「混合制」又稱為「雙選制Double Ballot」。 這本來是一個相當好的想法,只不過當時西德的政治,並非單純的內政問題,還得由其他國家「說三道四」,結果經「調整」後推出的「混合制」,在「阻止分裂(議會)」上,並沒有比從前的「純粹PR」有太大的改進,下面會再加詳述。
在二戰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聯邦德國幾乎是全世界唯一的「混合制」國家。不過,隨著西德在各方面的成功,各國對其各方面的制度皆另眼相看。德國的復興與制度是否有關,並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只不過,德國的選舉和議會運作確實出色,堪稱為西歐的典範,也成為了很多意欲進行議會或選舉改革的國家豔羨和仿效的對象。
「混合制」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混合名額多數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MMM)」,又稱為「並立制」或「補充制Supplementary Member system(SUP)」;另一種是「混合名額比例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MMP),又稱為「聯立制」或「補償制Compensatory system」。下面會簡單解釋一下。
先說在概念上比較簡單的〈並立制MMM〉
簡言之,就是Def. 整個議會的議席總數(例如200席)分為兩部分,比如說各佔50%,即100席。(但具體的比例在各國不盡相同)然後分別以SMS和PR選出這兩部分的議席,兩部分的選舉之間並沒有關聯。***
舉例有某小黨甲,在全國的總得票率有10%,但在一百個單議席地方選區中卻只贏得5席—- 這也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SMS本來就對小黨不利吧!故此,甲黨在整個議會中得到的議席,就是5席的SMS議席,再加上10席的PR議席(100席 X 10% = 10席),合計獲得15 個議席,佔議會總席數的7.5%。 日本、韓國和臺灣的議會選舉基本上就是採用這種選舉方式。
各位意想中的「混合制」應該就是「並立制MMM」—-兩個互不相幹的選舉,然後組成同一個議會,就像香港的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一樣。
〈聯立制MMP〉
就相對複雜一點了,因為在這個制度下,SMS和PR這兩部分的選舉是互有關聯的。
在「聯立制」之下,議席還是SMS和PR分為兩部分。選民也同樣會在「SMS選舉」和「PR選舉」中各投一票。不過,一個政黨能在議會獲得多少議席,基本上取決於其在「PR選舉」獲得支持的比例。
Def. 該黨在 PR議席中分配得到的席數,就是其「在PR選舉所得的支持」(編按:定義為總席數乘以PR選舉所得的支持率。),及其在「SMS選舉中獲得議席數」的差額。***
(編按:該黨在國會中所得的總席數, 則為上述「PR議席中分配得到的席數」, 加上「SMS選舉中獲得議席數」,如下例所示。)
我們套用上面甲黨的例子,其在全國一百個單議席選區中只贏得5席。不過,由於甲黨在全國PR選舉中得到10%選票,故它應按比例獲得整個議會10%的議席,即200席 X 10% = 20席。因為甲黨在分區選舉已得到5席,所以它將可以在屬於「PR選舉」的100席中,另外分配到15席,以便加上「SMS選舉」獲得的5席,湊夠20席—- 它按全國得票率「應該」在議會中佔的比例。
讀者應該會想到一個問題—- 若某黨在地區「SMS選舉」中獲得的席位,已超越它在「PR選舉」中本來「應該」佔的分額又如何?舉例說乙黨是個大黨,它在「PR選舉」中全國得票30%,按理「應該」在議會中佔200席 X 30% = 60席。不過,事實上乙黨在一百個單議席選區中,已贏了66席,超過了它本來「應該」獲得的席數。顯然,那66個當選人都是地方選區的人民「親手」選出來的,不可能褫奪其議席,否則實在難以向該區的選民交代。
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部分國家會採用「 PR削減法」,即先在那100席「PR議席」中,先扣除「有人多賺了的」6席,餘下的94席才再按比例作出「補償」。*** 在這種情況下,之前提到本來「應該」在「PR議席」中獲配15席的甲黨,現在就只能按比例在「PR議席」中獲得94席 X (15/100) ≈ 14席。玻利維亞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另一種處理方法更簡單,就是「let it be」。乙黨就拿了這66席,但「PR議席」還是100席,按「PR選舉」中的比例分配予其他政黨。也就是說,最終會有206人當選議員。這種做法也稱作「外掛名額法」。*** 聯邦德國由二戰後至今,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因此其「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下議院)雖然名義上是598席,但事實上經常超出此數,現任議員就有631人。
一如以往,本系列文章的重點是各種選舉制度所衍生的政治效應。這裏簡單地為各位提示一下「混合制」中各種「調整空間」對選舉結果以至政治形態產生的影響。
第一個大家都會想到的,當然就是SMS和PR兩組議席分別佔的比例了。顯然易見,SMS議席所佔比例越大,其政治效應(例如有利「大黨」)自然越接近SMS制;反之亦然。上面的例子為求簡單,故假設為一半半。不過,根據實際經驗,大多數採用「混合制」的國家中,SMS佔的比例都會較高,例如日本眾議院480個議席中,SMS與PR的比例為300:180;南韓更加明顯,300席中有246席為SMS,比例過八成。這種相當普遍的「不均衡」並非偶然,而是由於這些國家原來多數是實行SMS的,不過由於太過「屈機」,才在壓力下被迫改為「混合制」。只不過,要體系中本來的「既得利益者」同意進行改革,當然必須讓他們相信在「新選舉制度」仍然能夠保持相當優勢。對於小黨而言,「有得玩下」始終比「無得玩」好,因此也會接受「袋住先」的「循序漸進」改革。結果就是,在這種以SMS為主導的「混合制」中,基本上仍會如「純SMS制」一樣呈現出較穩定的兩黨政治,但各微型政黨亦未致於完全消失於議會之內。我們較為熟悉的臺灣立法院就是這種情況,基本由國民黨和民進黨主導,其餘就是臺聯、親民黨之類只有兩三席的小黨。
第二個大家未必知道的,就是「混合制」中,究竟是否真的容許選票有「兩票可投」。咦?上面不是已說過這是「雙選制Double Ballot」嗎?這需要先解釋一下。大部分實行「混合制」的國家,的確會讓選民在SMS和PR兩邊的選舉中各投一票,但也有部分國家「為簡化手續」,選民只需在SMS地方選區投票,該票在計入地方選區個別候選人的同時,也自動成為該候選人所屬政黨的PR票,相對於可以投兩票的「雙選混合制」,這種「簡便」的方式稱為「單選混合制」。顯然,「單選混合制」對大黨更為有利,因為大黨在SMS中向來「吸票」能力較高;相反,若兩票可以分開投的話,選民就有可能將SMS投給在地區上知名度更高的大黨候選人,而把PR選票投給小黨派。韓國就是少數實行這種「單選制」的國家 ,其國會300席中,兩大黨加起來佔了288席,即96%,這個比例比臺灣的92%還要厲害。
另一樣非常重要的當然就是選用的「混合制」究竟是MMM還是MMP?一般而言,選用MMM的效果會較為接近SMS,而選用MMP則較為接近PR。而用MMP時,到底是容許「外掛名額」,抑或使用「 PR削減法」,當然也有很大的影響。後者對大黨更為有利,因為它在SMS「贏凸」之餘,還可以蠶食PR的分額。
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就是到底是否容許同一候選人同時出現於SMS和PR名單之中。換句話說,某甲即使SMS在選舉中落敗,仍可以在PR名單中「敗部復活」。按理說,一個在自己「地頭」也遭到「鄉親父老」唾棄的人,竟然還可以厚著面皮地繼續安坐於議會之中,說來也有點「肉酸」。不過現實卻是,許多國家都容許這樣做!無他,大佬們總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既想在地方上「展現個人魅力」,堂皇地進入議事堂,但又怕有個「萬一」……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設置。有個別國家例如匈牙利,甚至會在初級行政區域(城市)實行SMS;在PR中也會再分為區域選區(省)和全國選區兩層。也就是說整個議會的構成其實分為三部分,而大佬們也有更多的機會「為人民服務」了。
「混合制」既然是SMS和PR的合體,其效應自然就應該是介乎兩者之間了。不過,1+1總不會就是等如2這般簡單,有些現象還是只有在「混合制」才會發生的。
首先是所謂的「泛濫戰術」。在單純的SMS制度下,由於每區只能有一個最高得票的勝出者,所以個別尤其是小型政黨,基於資源有限,未必會在所有選區都派出候選人。不過,在「混合制」之下,為了爭取曝光率,所有政黨不論勝出機會如何,也幾乎必然會派人出選所有選區,以獲得「雙倍的PR宣傳機會」。尤其當採用的是南韓式的「單選制」,哪怕明知每一個選區的候選人也必然會是「炮灰」,但也絕對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個獲得「PR選票」的機會,積少成多嘛!由於各大中小,乃至「納米政黨」都採取「有殺錯,無放過」的策略,其結果就是各地方選區的候選人異常「泛濫」。
第二就是上面其實已稍稍提過的「分投現象」──即把手上的兩票(如有)分別投給兩個不同的政黨。這種選民的「策略性選擇」在某些國家,如德國特別明顯。上面提過德國在二戰後為免重蹈「威瑪共和」的覆轍,訂立了各種的規則,其中就有規定,任何政黨必須在全國獲得5%或以上選票,始能在PR的份額獲得議席,否則其本來「應該」獲得的份額,將會由其他超過「門檻」的政黨攤分。這個規定很明顯是為了避免議會「過度分裂」而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在地方SMS幾乎毫無勝望,但在全國還有接近5%支持的政黨,能否越過「門檻」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因為將會是0席和30席(總席數約600席X5%)的分別了。對一個小黨而言,有30席其實已經非常「過癮」,但稍有差池,就會面對「亡黨危機」了。因此,習於「多元民主」的德國選民,不少都會在SMS投給大黨候選人的同時,以自己PR選票支持小黨派,避免他們「就此消失」,同時也會覺得自己的這一張票的「力量」更大。
還有一樣「邪惡的操作」,也是在「混合雙選制」下獨有的,就是「選票交換」了。一般而言,地方選區都是兩大黨的天下,非彼則我。個別小黨明知在地方選區不可能獲勝,但它是否派人出選,卻往往能左右該區的最終結果。另一方面,大黨在全國PR選舉中多1-2%的選票,往往也未必能讓其多得議席。在這種「比較優勢」狀態下,就有了交換的誘因。大黨在地方選區中順利取得議席,小黨得到關鍵的1-2%全國支持,「互惠互利」。舉例說同屬泛綠光譜的「臺聯」在南部幾個選區讓路,並為「民進黨」的候選人助選;「民進黨」則投桃報李,在部分「協商好的縣市」,呼籲支持者將「不分區」的PR票投給「臺聯」。應該說明的是,這種做法完全合法,而且,也只是在一些「配票」效率較高,例如日本、臺灣等「社團主導」的地區,才相對容易實行。
總體而言,在「混合制」之下,政治生態一般也就會介乎於SMS和PR之間。不會出現像美國般「完全的兩黨制」,也少見「十九幾黨聯盟」政府,(有效)政黨的數量會介乎兩者之間。至於議員們關心的議題,也較易在地區議題和全國政策兩方面最得某種平衡。「混合制」也有利於在強化「政黨政治」,提升政黨力量的同時,也不會過度扼殺「政治明星」的個人魅力。這對保持人民的興趣和關註極為重要。另一方面,PR名單帶來了「保送進入議會」的功能,為某些不具備政治魅力的「專家」提供入閣的機會。例如某大黨希望邀請一位世界級經濟學家擔任來屆的財政部長,但在「議會制」國家,內閣成員必須由議員中選拔,而學者卻顯然不可能靠SMS在地區當選成為議員。因此就可以將這位學者排在PR名單的前列,將他「保送」成為議員,再任命為閣員。這樣顯然讓「政黨」在政治操作和施政上得到更大的彈性,有利於「政黨政治」的發展。
這幾個星期為各位介紹了幾種常見而且較為簡單的選舉方法,下回將會介紹一些較少地方使用的方法,部分更相對複雜。 當然,這些不同的選舉方式,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政治效應。 由於實在太複雜,我也要再三研究清楚,以便用最簡單的方式向各位解釋,下次再見。
SENSE隨筆141125
選舉簡介系列(四)混合制Mixed/Hybrid System 2之2
朝日執筆
一如以往,本系列文章的重點是各種選舉制度所衍生的政治效應。 這裏簡單地為各位提示一下「混合制」中各種「調整空間」對選舉結果以至政治形態產生的影響。
第一個大家都會想到的,當然就是SMS和PR兩組議席分別佔的比例了。 顯然易見,SMS議席所佔比例越大,其政治效應(例如有利「大黨」)自然越接近SMS制;反之亦然。***
前文的例子為求簡單,故假設為一半半。不過,根據實際經驗,大多數採用「混合制」的國家中,SMS佔的比例都會較高,例如日本眾議院480個議席中,SMS與PR的比例為300:180;南韓更加明顯,300席中有246席為SMS,比例過八成。
這種相當普遍的「不均衡」並非偶然,而是由於這些國家原來多數是實行SMS的,不過由於太過「屈機」,才在壓力下改為「混合制」。*** 只不過,要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同意進行改革,當然必須讓他們相信在「新選舉制度」仍然能夠保持相當優勢。對於小黨而言,「有得玩下」始終比「無得玩」好,因此也會接受「袋住先」的「循序漸進」改革。 結果就是,在這種以SMS為主導的「混合制」中,基本上仍會如「純SMS制」一樣呈現出較穩定的兩黨政治,但各微型政黨亦未致於完全消失於議會之內。我們較為熟悉的臺灣立法院就是這種情況,基本由國民黨和民進黨主導,其餘就是臺聯、親民黨之類只有兩三席的小黨。
第二個大家未必知道的,就是「混合制」中,究竟是否真的容許選票有「兩票可投」。咦?上面不是已說過這是「雙選制Double Ballot」嗎?這需要先解釋一下。 大部分實行「混合制」的國家,的確會讓選民在SMS和PR兩邊的選舉中各投一票,但也有部分國家「為簡化手續」,選民只需在SMS地方選區投票,該票在計入地方選區個別候選人的同時,也自動成為該候選人所屬政黨的PR票,相對於可以投兩票的「雙選混合制」,這種「簡便」的方式稱為「單選混合制」。
顯然,「單選混合制」對大黨更為有利,因為大黨在SMS中向來「吸票」能力較高;相反,若兩票可以分開投的話,選民就有可能將SMS投給在地區上知名度更高的大黨候選人,而把PR選票投給小黨派。 韓國就是少數實行這種「單選制」的國家 ,其國會300席中,兩大黨加起來佔了288席,即96%,這個比例比臺灣的92%還要厲害。
另一樣非常重要的當然就是選用的「混合制」究竟是「併合制MMM」還是「聯立制MMP」? 一般而言,選用MMM的效果會較為接近SMS,而選用MMP則較為接近PR。 而用MMP時,到底是容許「外掛名額」,抑或使用「 PR削減法」,當然也有很大的影響。 後者對大黨更為有利,因為它在SMS「贏凸」之餘,還可以蠶食PR的份額。
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就是到底是否容許同一候選人同時出現於SMS和PR名單之中。 換句話說,某甲即使SMS在選舉中落敗,仍可以在PR名單中「敗部復活」。按理說,一個在自己「地頭」也遭到「鄉親父老」唾棄的人,竟然還可以厚著面皮地繼續安坐於議會之中,說來也有點「肉酸」。 不過現實卻是,許多國家都容許這樣做!無他,大佬們總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既想在地方上「展現個人魅力」,堂皇地進入議事堂,但又怕有個「萬一」……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設置。 個別國家例如匈牙利,甚至會在初級行政區域(城市)實行SMS;在PR中也會再分為區域選區(省)和全國選區兩層。也就是說整個議會的構成其實分為三部分,而大佬們也有更多的機會「為人民服務」了。
「混合制」既然是SMS和PR的合體,其效應自然就應該是介乎兩者之間了。不過,1+1總不會就是等如2這般簡單,有些現象還是只有在「混合制」才會發生的。
首先是所謂的「泛濫戰術」。在單純的SMS制度下,由於每區只能有一個最高得票的勝出者,所以個別尤其是小型政黨,基於資源有限,未必會在所有選區都派出候選人。不過,在「混合制」之下,為了爭取曝光率,所有政黨不論勝出機會如何,也幾乎必然會派人出選所有選區,以獲得「雙倍的PR宣傳機會」。 尤其當採用的是南韓式的「單選制」,哪怕明知每一個選區的候選人都必然會是「炮灰」,但也絕對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個獲得「PR選票」的機會,積少成多嘛! 由於各大中小,乃至「納米政黨」都採取「有殺錯,無放過」的策略,其結果就是各地方選區的候選人異常「泛濫」。
第二就是上面其實已稍稍提過的「分投現象」—- 即把手上的兩票(如有)分別投給兩個不同的政黨。 這種選民的「策略性選擇」在某些國家,如德國特別明顯。上面提過德國在二戰後為免重蹈「威瑪共和」的覆轍,訂立了各種新規則,其中就有規定,任何政黨必須在全國獲得5%或以上選票,始能在PR的份額獲得議席,否則其本來「應該」獲得的份額,將會由其他超過「門檻」的政黨攤分。 這個規定很明顯是為了避免議會「過度分裂」而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在地方SMS幾乎毫無勝望,但在全國還有接近5%支持的政黨,能否越過「門檻」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 因為將會是0席和30席(總席數約600席X5%)的分別了。 對一個小黨而言,有30席其實已經非常「過癮」,但稍有差池,就會面對「亡黨危機」了。 因此,習於「多元民主」的德國選民,不少都會在SMS投給大黨候選人的同時,以自己PR選票支持小黨派,避免他們「就此消失」,同時也會覺得自己的這一張票的「力量」更大。
還有一樣「邪惡的操作」,也是在「混合雙選制」下獨有的,就是「選票交換」了。一般而言,地方選區都是兩大黨的天下,非彼則我。個別小黨明知在地方選區不可能獲勝,但它是否派人出選,卻往往能左右該區的最終結果。 另一方面,大黨在全國PR選舉中多1-2%的選票,往往也未必能讓其多得議席。 在這種「比較優勢」狀態下,就有了交換的誘因。大黨在地方選區中順利取得議席,小黨得到關鍵的1-2%全國支持,「互惠互利」。
舉例說同屬泛綠光譜的「臺聯」在南部幾個選區讓路,並為「民進黨」的候選人助選;「民進黨」則投桃報李,在部分「協商好的縣市」,呼籲支持者將「不分區」的PR票投給「臺聯」。 應該說明的是,這種做法完全合法,而且,也只是在一些「配票」效率較高,例如日本、臺灣等「社團主導」的地區,才相對容易實行。
總體而言,在「混合制」之下,政治生態一般也就會介乎於SMS和PR之間。不會出現像美國般「完全的兩黨制」,也少見「十幾黨聯盟」政府,(有效)政黨的數量會介乎兩者之間。至於議員們關心的議題,也較易在地區議題和全國政策兩方面最得某種平衡。
「混合制」也有利於在強化「政黨政治」,提升政黨力量的同時,也不會過度扼殺「政治明星」的個人魅力。*** 這對保持人民的興趣和關註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PR名單帶來了「保送進入議會」的功能,為某些不具備政治魅力的「專家」提供入閣的機會。*** 例如某大黨希望邀請一位世界級經濟學家擔任來屆的財政部長,但在「議會制」國家,內閣成員必須由議員中選拔,而學者卻顯然不可能靠SMS在地區當選成為議員。因此就可以將這位學者排在PR名單的前列,將他「保送」成為議員,再任命為閣員。這樣顯然讓「政黨」在政治操作和施政上得到更大的彈性,有利於「政黨政治」的發展。
這幾個星期為各位介紹了幾種常見而且較為簡單的選舉方法,下回將會介紹一些較少地方使用的方法,部分更相對複雜。當然,這些不同的選舉方式,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政治效應。由於實在太複雜,我也要再三研究清楚,以便用最簡單的方式向各位解釋,下次再見。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0 14:37 編輯 【全球前瞻】:歐央行混合制QE計劃的三種情景與影響 分析師:李一民 結論或者投資建議: 本周最大的焦點是歐央行QE決定,1月22日,歐央行將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和貨幣政策,會後並有德拉吉發表講話解讀全年政策取向。 我們認為如果QE順利,規模將為5000-7500億歐元,並且采取混合制計劃,如果低於5000億歐元的話,就屬於低預期情景,可能會引發歐元的觸底反彈。市場對歐元貶值預期不斷強化,自年初以來歐元兌美元匯率從1.20下滑至1.15。瑞士央行及時宣布瑞郎脫鉤歐元,似乎已為本周QE埋下伏筆,市場猜測瑞士央行提前預知QE規模,因故無力保持掛鉤。 主要觀點及邏輯: QE一旦不能順產,恐引發再次震動,歐版QE還有哪些障礙。歐央行對待量寬一貫謹慎,加上德國的強烈反對,有必要冷靜回顧QE計劃為何從一波三折變為理所應當。 (1)市場對歐版QE的預期從3月提前至1月。12月4日,德拉吉宣布歐央行將於15年第一季度重新評估歐元區當前經濟刺激措施的效果,以決定是否采取更多的非常規措施來提振歐元區經濟。12月11日,第二輪TLTRO投放結束,兩輪操作合計投放2124億歐元僅達到4000億目標的一半,定向寬松宣告失敗。12月15日,德國央行在月報中引用歐央行有關必要時采取進一步刺激舉措的承諾,顯示德國立場發生轉變,歐版QE的一大攔路虎松口。 (2)進入1月,德拉吉三次釋放強烈信號,迫不及待地為QE造勢。1月2日,德拉吉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稱不能完全排除歐元區通縮風險,“必須以行動抵禦這類風險”。1月9日又公開了自己的一封信,稱歐央行已做好準備,推出的任何刺激措施都可能,包括購買政府債券。1月14日,歐洲法院在裁決中認定歐央行的OMT(直接貨幣購買)計劃合法,歐版QE的第二大障礙掃清。 市場預期已經偏高,QE規模即使低於預期,也算利空匯市。衡量匯率與債券市場Price in了多少QE預期是困難的,目前平均預測規模大約5500億歐元。官方關於全面購債方式如何設計的透露極為有限,QE可能有多大規模,又將如何開展,我們猜測三種可能: (1)樂觀情景。混合方案制,即除歐央行之外歐元區成員國央行一同參與,依照在歐洲央行的資本額比重買入本國公債,因此風險被廣泛分擔至各個國家,規模也會更大,最大可能接近1萬億歐元。 (2)中性情景。歐洲央行只購買評級為BBB-以上的政府公債,這會將希臘、塞浦路斯、葡萄牙排除在外,甚至還有猜測認為只購買AAA公債(我們認為計劃只包括德國與芬蘭等少數核心國的概率不大)。由於風險得到控制,因此規模可以達到5000-7500億歐元。 (3)悲觀情景。歐央行獨立購買歐元區18個成員資產,按照各成員國在央行的資本額比重(持股比例)購買各國公債,風險集中由歐央行承擔,規模就受到限制,可能不足5000億歐元。 我們認為,本周推出樂觀情景下混合型QE計劃概率較大,規模與風險分擔比重相互影響,歐央行風險承擔比重50%左右,共計投放大約5000-7500億歐元,將歐央行資產負債表穩步擴張至2012年水平。相較於美國1.7萬億美元QE購買與日本80萬億日元(合5900億美元)QQE額外計劃而言,5000億歐元的QE計劃也算可觀,有助於推動新興市場的資金回流。 來源:申萬研究 |
“利用政策來鼓勵人們多生孩子這種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明顯的效果。真正能讓生育率增加的成功案例,往往發生在那些能為女性提供更好的嬰兒照顧服務的地方。”
11月23日,加拿大前央行行長、前財政部副部長大衛·道奇(David Dodge)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中國媒體如此表態。
中國生育率下降嚴重
加拿大統計局今年9月底公布的人口統計顯示,加拿大65歲以上的人數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15歲以下的人數。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1%。最新的預測稱,加拿大的老年人口比例還將不斷增長,可能會在2024年達到20%以上。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總人口數量達13.6782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10%以上。
然而,對中國而言,比老齡更緊迫的或許是生育率的下降。
根據預測,2040年,中國0~19歲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率將從2010年的25.4%下降到18.2%,是在包含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德國在內的五個國家中降幅最大的,也將低過美國和加拿大。
道奇表示,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在面臨生育率下降的挑戰,原因主要是現代女性可以進入更大的勞動力市場,並且城市中養育孩子也越來越貴。而生育率下降這個問題,中國也沒能避開。
根據公開報道,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位列全球最低水平,僅1.4左右。而加拿大的生育率為1.5~1.6,美國為1.8。
和日本的65歲以上人口比率約26%相比,中國還算不上“老人國”。但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老齡化的問題必將愈加嚴峻,養老金體系也將面臨更大挑戰。
提高人口健康可緩解老齡化問題
道奇提出,人口老齡化將會在未來三十年增加衛生保健支出和長期的護理成本。
在上述五個國家中,這類成本增幅最大的將會是中國,增幅最小的則是美國。
同時,老齡化也意味著勞動力適齡人口須為老齡化人口提供更長時間的“老齡支持” 。
那麽,如何緩解上述問題?道奇表示,提高人口健康可以緩建老齡化及其群體效應。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意味著老齡喪偶者的人均衛生保健和長期護理成本的增長會減慢,從而減緩老齡化效應。另外,提高人口健康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延長作為勞動力的時間,從而減少人口老齡化帶給年輕勞動力的負擔。
對於減緩撫養率上升的趨勢,道奇認為,部分方法可發揮效果。比如,延長退休年齡;提高教育培訓體系的效率,讓經過良好培訓的年輕人更快地加入勞動力,從而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年輕的勞動力。
養老金需要一個混合的方案
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加,養老金體系的風險也會陡升。
在道奇看來,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所有計劃的風險都會增加。就基金制計劃而言,它的主要風險就是資產回報率的降低。
道奇在演講中解釋了養老金的宏觀經濟學。他表示,養老金來源於當前勞動力所得的轉移。而緩解養老金部分負擔的方式包括長期資本投資和外國資產投資;影響轉移的兩種方式則是對勞動力征稅,以稅收補充公共養老金(隨收隨付)以及當前勞動力為老年人累計儲蓄的利息和紅利買單(基金制計劃)。
當撫養率比較低時,隨收隨付的公共固定收益體系不會造成財政拖累,但一旦撫養率升高,這一體系就需要征收很高的工資稅,必將引起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發展,而政府也會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當撫養率由低升高時,基金制體系也會拖累經濟,因為該體系需要良好的金融市場和高質的金融資產。
為了降低養老金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道奇認為,需要提供一個能將上述兩種方式混合的方案,這一方案對不同收入的人群也應有所不同。比如,最低收入的人群可以采用隨收隨付的統一並且較低水平的收益計劃;中低等收入的人群可以采用隨收隨付的統一收益或與收入相關的固定收益計劃;中等收入者則可選擇基金制以及與收入相關的固定收益計劃;中高收入人群可以采用基金制固定繳費計劃。
在養老的問題上,道奇給出了加拿大的經驗。除了政府提供基礎的資金保障外,他強調,需要發起更多公開的討論,加強對公眾的教育,從而讓人們了解並理解老齡化的問題以及養老金體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明年將在人體試驗一種由三種新的抗癌藥物組成的混合抗癌藥物“雞尾酒”,這是輝瑞為了跟上新一代“免疫療法”藥物的全球競爭步伐所做的最新努力。
同時,這也是輝瑞歷史上首次試驗三種免疫療法抗癌藥物的混合使用。輝瑞表示,其將在一小部分病人身上使用這些混合藥物,確定它們同時使用是否安全,並觀察這些藥物是否能夠讓晚期患者身上的腫瘤變小。
此前BMS和美國默沙東已經率先使用了“免疫療法”藥物,也就是所謂的靶向治療。這種靶向藥物能夠撤掉抑制抗腫瘤免疫的信號,使得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也就是說人體的免疫系統武裝成了一道堅固的自我防護系統。而且這種藥物事實上也被證明能夠延長晚期癌癥患者的壽命。
但是現存的免疫療法只對三分之一的患者有用,為此,全球醫藥企業都在尋求研發能夠進一步增加這一有效患者比例的新方法。專家認為,混合抗癌藥物可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張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種方法是目前業界比較認可的,使用單種藥物,腫瘤細胞比較容易產生耐受;而同時使用幾種藥物,能使得腫瘤變異逃脫不那麽容易。”
賽諾菲亞太研發總裁江寧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種三聯抗癌藥物可能是受到當年三聯‘雞尾酒’抗HIV相似原理的啟發。”他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抗癌方法,賽諾菲亞太區目前尚未開發這種混合抗癌藥物。
輝瑞相信使用多種藥物會讓其獲得優勢。這三種抗癌藥包括此前輝瑞和默克一起研制的,剛剛通過FDA審批的PD-L1抗體Avelumab(這是一種全人化抗PD-L1 IgG1單克隆抗體),以及另外兩種激活劑Utomilumab和OX40。輝瑞腫瘤部門臨床開發及醫學事務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Mace Rothenberg博士表示:“我們期待Avelumab能夠向治療複發以及難以治愈的癌癥患者提供一個潛在的新的治療選擇。”
Avelumab將起到撤掉抑制抗腫瘤免疫的作用,另外兩個激活劑則起到加速反應的作用,這就好比達到了為發動機加油的效果。
免疫療法被視為是幾代抗癌療法中最重要的一種。通常抗癌藥只要能夠在幾周內抑制癌細胞的增長就會被認為是成功的,而一些新型的藥物能夠讓晚期癌癥患者多活幾個月甚至幾年。
輝瑞研發部門總監Mikael Dolsten認為,混合治療被視作是目前最能發揮免疫療法作用的方法。他表示:“如果要把病人的壽命從幾周延長至幾年,唯一的途徑就是混合療法。”
Rothenberg表示:“這項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明確人體免疫系統究竟能夠被操控到什麽程度。我們希望找到最佳的受益和風險比,而不是讓病人治療後比原先的情況更糟糕。”
對於輝瑞的混合免疫藥物,懷疑人士指出,抗癌藥物的成本往往很高,這令已經捉襟見肘的醫療系統難以負擔。目前存在的免疫療法藥物平均耗去每個病人每年約15萬美元的高額費用。
不過,輝瑞表示,如果藥物被證明有效,他們將會給出非常“有想象力”的價格,因為這三種藥物他們已經擁有齊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張巖也認為:“三種藥物同時使用的成本肯定比使用一種藥物成本要高,但是病人首要考慮的還是療效,而且這也會激勵更多公司加入競爭,從而降低成本”。
微軟在臺北國際電腦展上召開盛大發布會,宣布開放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讓包括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在內的各種設備都能適配同樣的內容。
該平臺是以Windows 10跨平臺設計為基礎的,開放後,各硬件廠商就能如同使用Windows一般開發產品;軟件開發商也能在該平臺上打造基於Windows設備使用的VR App。
微軟Windows與設備全球執行副總裁Terry Myerson介紹稱:“Windows Holographic將提供360度全景攝影、使用者界面和感知應用程式界面的框架,讓開發者能夠打造各種在Windows裝置上使用的VR App,未來還將提供VR商城。”
第一財經記者參加了微軟在昨天的這場發布會,並學到了一個新詞——“混合現實”(MR)。Myerson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天我們將專註於一個全新的領域,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我們將提供具有能夠感知周圍現實世界能力的設備,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這就是混合現實。”
Myerson對混合現實的這一定義讓人很容易想到增強現實AR,不過混合現實的互動程度更高。比如戴上微軟的頭顯設備HoloLens開啟遊戲,玩家可以看見自己房間的墻壁突然出現一個窟窿,跳出亂吼亂叫的怪物,這時玩家要用手上的槍去射死它們,並跳起來躲避怪物的攻擊。整個過程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就好像怪物真的進入了房間,要跟它搏鬥。
與混合現實相比,增強現實只是在現實世界中增加了虛擬物件。比如透過手機的鏡頭,可以看到地鐵車廂對面坐著一只皮卡丘。這時如果玩家想要把一個神奇寶貝球扔給這只皮卡丘,在增強現實的情況下,他們必須使用手機或者鍵盤操作方向鍵,才能把這只神奇寶貝球扔出去,而通過混合現實,玩家只要擺動手臂,寶貝球就能扔出去。也就是說增強現實只能是依靠數碼世界來實現,混合現實可以靠你親手實現。
微軟今年3月開賣HoloLens以來,就加大了對混合現實平臺的研發投入。IHS遊戲行業分析師Piers Harding Rolls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增強現實的協同效應要比虛擬現實高很多,這對於微軟以企業應用為中心的戰略非常相符。而虛擬現實主要是以消費者應用為中心的。因此基於HoloLens技術開發的混合現實解決方案的市場機遇會比虛擬現實大很多。”
微軟的Myerson表示,到2020年,全球VR相關設備將突破8000萬臺。僅今年全球發布的高端VR設備就有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過,Myerson同時表示:“目前市面上各種VR設備的最大問題是過於分散,周邊裝置也無法同步,這令協同變得非常困難。比如不同房間的人通過不同的設備看到不同內容的虛擬現實,使用不同的操作界面。這樣有礙於擴大虛擬現實在實際層面的應用。這也是微軟之所以推出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的目的。”
目前專業級的HoloLens售價約為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近2萬元。參加此次發布會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消費級的HoloLens今年年內就將發布,消費者或許能在年底的聖誕樹上發現它,價格也會明顯低於目前專業級設備的售價。
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企業涉及國家宏觀調控、國家戰略、國家安全等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必須經黨委(黨組)研究討論後,再由董事會、經理班子作出決定。
在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幹意見》(下稱《若幹意見》)。這兩份重要文件是新時期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國資委這篇題為《在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加強黨的建設工作》的文章稱,當前國企國資改革正處於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貫徹落實好《若幹意見》,對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尤為重要而緊迫。
為促使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重視和支持黨建工作,文章提出,要建立中央企業黨委(黨組)向國資委黨委報告黨建工作制度,對黨建責任不落實,抓黨建不力的,要嚴肅問責,進行組織調整。堅持管資本必須管黨建,國資監管部門對國有企業工作的考核,既要考核經濟效益,也要考核黨建工作,用考核傳導壓力、激發動力,推動國有企業黨委履行黨建職責。
文章總結了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經驗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絕不能讓黨的領導遊離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之外、絕不能把黨的領導虛置化、絕不能把黨在國有企業的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抽空。要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努力做到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有機統一,保證和落實企業黨組織對企業改革發展的引導權、重大決策的參與權、重要經營管理幹部選用的主導權、黨員幹部從業行為的監督權、職工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的領導權。
為保證和落實國有企業黨組織在企業選人用人中的主導作用,文章指出須堅持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堅持把黨管幹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產生、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不斷創新有效實現形式。
文章強調,按照《若幹意見》要求,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必須保證黨的工作機構健全、黨務工作者隊伍穩定、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有效發揮。根據不同類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特點,明確黨組織設置方式、職責定位和管理模式,防止在“混合”聲浪中把黨的組織抽空。企業黨組織工作機構和人員要納入企業管理機構和人員編制,保證黨務工作人員與經營管理人員同級同酬。把黨組織工作經費納入企業預算,從管理費中列支,使黨務工作經費有制度化的開支渠道,確保黨建工作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為有位。
雲南白藥晚間公告稱,公司接到控股股東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藥控股”)的通知,稱公司實際控制人雲南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在籌劃與白藥控股相關的重大事項,以推進白藥控股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工作。
該事項與雲南白藥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且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
7月20日,發改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胡祖才副主任出席會議並講話,李樸民秘書長主持會議。
發改委表示,近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部署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工作。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要,要推進國有運輸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鐵路運輸企業積極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建立口岸管理部門聯合查驗機制和促進一體化通關。
會議指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物流成本較高,2015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16.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交通物流綜合效率效益不高是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現在多式聯運瓶頸制約突出、運輸組織環節冗余、標準化集裝化水平較低、信息化水平整體不高等,擡升了轉運、裝卸、組織等物流總體成本。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是降低物流成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推動交通與物流的融合,聚焦交通物流結合部打通“微循環”,從硬件、軟件、管理、服務等各方面促進銜接融合;另一方面推動交通、物流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先進業態,優化運行組織全過程,推進資源共享、服務共享。通過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有利於提升綜合效率效益,促進企業降本增效。
會議要求,把握關鍵、突破瓶頸,切實推進交通物流融合發展。一是打通銜接一體的全鏈條交通物流體系。完善樞紐集疏運系統,制定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規劃,優化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空間布局,構建便捷通暢的骨幹物流通道。重點推進多式聯運。推行物流全程“一單制”,實現貨物“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次認證、一單到底”。二是構建資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臺。加快專業化經營平臺建設,推動跨境交通物流及貿易平臺整合銜接。打造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合作、交換與共享。三是創建協同聯動的交通物流新模式。打造線上線下聯動公路港網絡,完善公路港建設和優化布局,強化綜合服務功能。加大運輸設備集裝化、標準化推廣力度,加強技術標準支撐保障。發展“互聯網+城鄉配送”,推進“互聯網+供應鏈管理”,強化“物聯網+全程監管”。四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進一步完善相關領域市場準入制度,加大交通物流公益設施用地支持。推進國有運輸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鐵路運輸企業積極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建立口岸管理部門聯合查驗機制和促進一體化通關。
會議強調,一要加強領導。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規劃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推動解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重點難點問題。各地、各部門要抓緊制定《實施方案》的具體方案,建立健全融合發展的工作規範和工作制度。二要突出重點。緊緊圍繞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等領域加快推進工作,以鐵路、水運、港口等企業為重點,率先開展多式聯運、智能物流配送等試點示範。在全國骨幹物流通道率先推進集裝化貨物多式聯運,在客貨流密集地區研究推進客貨分流的鐵路、公路通道建設。三要協調聯動。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等方面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加強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
(綜合發改委網站報道)
8月15日晚間,基金業協會發布了截至今年7月底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最新總規模是8.28萬億元,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4.5萬億,占比比例大約是54.35%。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共有公募基金產品3179只,基金份額79362.4億份,公募基金總凈值達到82794.23億元。而截至上半年末,公募基金總凈值為79497.15億元,增幅約為4.15%。具體來看,股票型基金有621只比上個月增加6只,股基規模從6654.75億元增加至6804.36億元,環比增加了約2.25%。
混合型基金方面,截至7月末共有混合基金1422只比上個月多了22只,其中份額從17386.07億份縮水至16302.18億份;規模也從19037.16億元縮水至17897.63億元。如此計算,混合型基金的規模縮水了近1140億,幅度達到約6%。
也就是說,在剛剛過去的7月,混合型基金遭到較大規模程度的贖回,不論是規模還是份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7月大盤微漲1.7%,同期的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則分別下跌4.73%和2.27 %;公募基金市場各類型基金均取得月均正收益,其中,QDII型基金以2.95%的平均月收益居於各類型榜首。數據顯示,7月QDII基金的份額幾乎沒有變化,凈值環比增加了約30億元,增幅在3.3%左右。同期,債券型基金的規模與貨幣型基金的規模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據記者計算,債基環比增加了1091.88億元,增幅高達13.42%,而貨幣型基金的增幅比例大約為7.11%。
可以看到,由於美國10年國債收益率創新低、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以及經濟金融數據雖略好但未明顯超出預期,多重因素導致債市收益率震蕩下行,尤其是隨著10年以內收益率曲線趨於扁平,超長期利率債成為備受追捧的品種。尤其是信用債方面,受利率帶動信用債交易熱情向好,收益率也有所下行。
凱石金融產品研究中心分析師柳桑玉認為,由於經濟、通脹、政策、市場避險情緒這些利多因素無重要消息或數據,短期內利率債難以快速兌現,因此在央行沒有進一步放松措施之前,債券市場依然無法走出大的趨勢性機會,但是階段內有交易性機會存在。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亦顯示,截至2016年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