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rt Series酒店營銷:無新客入住,就不用退房!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219.html
又到一年歲末淡季,澳大利亞奢侈型連鎖酒店Art Series又有新創意!用戶入住酒店,通常必須在離開之日上午11點之前退房,但是Art Series卻在旗下三家主題酒店實行不一樣的退房制度:只要沒有新客入住,原來的住客就不用退房。活動為期一個月,自2012年12月16號至2013年1月13號。
 
(編輯自【網絡廣告人社區】網站2012年12月27日報導「澳大利亞Art Series連鎖酒店促銷活動《沒人入住就不用退房》」,原文在這裡
 
營銷解讀】2011年末淡季推出的「店藏名畫,歡迎你來偷!」營銷活動獲得巨大成功,不單大幅提升品牌影響力,亦獲得切實的銷售增長,甚至入選2012年戛納廣告節公關類金獎作品。又到一年歲末年初,澳大利亞奢侈型連鎖酒店Art Series自然要再接再厲。這回,它又會想出怎樣的妙招呢?
 
推出「世界上最晚的退房制」!在Art Series看來,既然沒有新住客,何必非要在上午11前點將原來的住客趕出去呢,他們可是「上帝」呀!但凡在2012年12月16日至2013年1月13日入住Art Series旗下三家主題酒店的顧客皆可享受這一待遇:只要沒有新客入住,你就大可一直住下去!
 
若是新客下午3點才入住,你就可以呆到3點才走;若是5點呢,自然可以呆到5點了。若是足夠幸運,當晚無人入住,你就可以免費再住一宿啦。沒看到宣傳視頻裡那位仁兄的鬚髮都瘋長成什麼樣子了麼?實在是羨慕嫉妒恨哪。心動不如行動,還不趕緊來體驗一回?
 
 活動尚在進行當中,最終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就創意自身而言,絕對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還是那個老問題:它到底好在了哪裡?
 
首先,不是廣告,勝過廣告。出行在外,想必都曾遭遇退房難題。明明下午才要離開,亦無新客入住,店家楞是在中午之前將你趕出來。雖則理解其商業考慮,心裡卻也難免老大不情願。沒有新客入住,自己便可以一直待下去,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
 
Art Series的另類之舉,戳到消費者的心裡,話題性十足,吸引眼球,實現病毒傳播。不知道的人從此知道有家這樣的酒店,留下最初的印象;知道的人亦平添了份好感,增加再次入住的概率。這樣的傳播效果,豈是尋常廣告所能比擬?
 
其次,不是促銷,勝過促銷。既然是傳統淡季,房間住不滿,空著也是空著,何不乾脆將它們免費送給現有的住客繼續居住?同為酬賓活動,這遠比大打折扣來得巧妙,於品牌更有益。一來無需擔心傳統折扣促銷方式可能帶來的品牌形象損害,以及競爭對手可能採用的過激應對;二來又能給住客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營造良好的消費體驗,提高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可謂一舉兩得。
 
第三,與其花費,不如讓利。與其花費巨資大做廣告,讓各大媒體和代理商撈足了好處,倒不如將廣告費拿出來讓利於消費者。顧客理念不是刻意地去迎合,而是打心底去對他好。這才是最根本的顧客理念:處處從顧客需求出發,時時為顧客利益著想。消費者高興了,自己也能真正高興起來。
 
這大概亦是時下許多品牌沉陷的迷思:口口聲聲「顧客至上」,實際操作起來卻更願意向電視台支付巨額廣告費。須不知,如今可不比當年短缺經濟時代,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使的壞半點瞞不過他,你對他的好他會牢記在心底。他們越來越痛恨欺騙他們的品牌,卻越來越喜愛那些值得信任與託付的品牌。消費體驗好的品牌,他會積極買你家的產品,主動跟人說你的好。心理學中稱之為「互惠原理」。
 
OK,就此打住。待那最終結果出來了,我們再來補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88

Art Cashin: 百年聯儲,百年試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549

ZeroHedge:

美聯儲目前極端的貨幣政策堪稱為聯儲百年歷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危險的)中央調控性的實驗。這樣的政策成為了新常態,而我們也完全習以為常、不能自拔。儘管我們一直對聯儲的諸位學者報以信任,但是正如UBS的Art Cashin所說,美聯儲也並非聖賢,他們的政策並非穩健不變的。

 

Art Cashin:

昨天我們提到了Julio Rotemberg所著的一篇在交易大廳引起騷動的文章,題為「以錯為鑑:美聯儲百年貨幣政策」。我們指出這是NBER論壇「美聯儲百年「政策紀錄、經驗和未來展望」中的系列論文之一。

儘管Rotemberg先生該文主要針對學術界,但是也讓我們得以瞭解了美國央行演進過程中的曲折。

美聯儲最初旨在遏制類似一戰之後那樣過高的通脹;其次它的使命是為了幫助經濟穩定增長。正如Rotemberg所說聯儲第十次年度報告表示,美聯儲應當為生產目的而不是投機目的而設立

諷刺的是,在那不到一年之後,聯儲發現一些貸款被用於購買證券。於是在1925年聯儲開始收緊信貸。隨後市場略感不適,但是問題還不大。到1927年,紐約聯儲主席Benjamin Strong成功通過了一項寬鬆政策。輿論廣泛認為Strong希望借此幫助英國恢復金本位制度。其他地區聯儲主席予以反對,表示寬鬆的貨幣進入了股市以及被用於其他投機用途。但是Strong壓制了反對意見,於是此後紐約聯儲成為了美聯儲系統中的主要聲音。

實行寬鬆政策後,黃金開始外流,於是聯儲不得不在1928年開始緊縮;黃金又出現回流。但是1928年Strong去世,其他地區聯儲抓住機會爭奪影響力。他們以貨幣以投機目的進入股市為由,將利率一升再升。當時市場擔心這樣會不會損害商業,但是聯儲已下定決心。於是緊縮政策同時觸動了商業和股市:1929年8月,股市達到頂峰的同時,工業產值開始下降。

1932年股市也開始下滑。在國會的巨大壓力下,聯儲開始了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那個時代的大規模QE)。這一輪寬鬆在1932年4月開始,1932年8月結束;結束的原因是該輪寬鬆的主要結果是聯儲的超額儲備金大幅上漲。聯儲認為政策已經足夠寬鬆、以至於貨幣已經讓銀行盆滿缽滿。

20世紀30年代超額儲備金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由於擔心準備金會被瞬間投放到市場、從而導致通脹,於是聯儲將準備金率提高了50%。於是一輪新的衰退又開始了。

百年美聯儲,所謂試錯,屢試屢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1

縱橫華爾街50年老將Art Cashin:市場平靜正被打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00

Art Cashin

華爾街資深交易員、瑞銀場內交易部門董事Art Cashin並不完全相信美股五年牛市的未來前景,他留意到烏克蘭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存在相似之處。他認為,市場是焦躁的、緊張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半個多世紀,作為紐交所資深交易員的Art Cashin經歷了國際金融市場上所有重大事件:1987年股市大崩盤、柏林墻倒塌沖擊、互聯網泡沫及其破滅、911恐怖襲擊、雷曼兄弟倒閉……

Art Cashin在接受Finanz und Wirtschaft采訪時表示,他對標普500指數自2009年3月以來連續五年的牛市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是一個超低利率問題;而原油市場可能被相關政府操縱;理論上來說,他所稱的“雷曼時刻”即將到來……

對於股市來說,9月通常都是最為艱難的月份,你對今年的9月怎麽看?

Art Cashin:9月還在與股市最為疲弱的月份聯系起來?這太奇怪了。在過去的農業社會,由於農產品都在9月達到豐收旺季,因此才會出現9月與農作物周期緊密聯系在一起。但目前已經不再是農業經濟主導的社會,這種變化將令金融壓力大大減輕。不過,市場仍將形成某種形式上的回聲。

那麽,紐交所的交易員們都在談論些什麽呢?

Art Cashin:我們關註兩件事:第一,在不導致高通脹的前提下,美聯儲如何才能保持貨幣的相對寬松?第二,我們如何應對當前的地緣政治挑戰?目前看來,這些挑戰是短期的。但是,我們可能將看到金融市場的傳染風險和歐洲銀行業壓力增加。也許,跳出烏克蘭問題來看,理論上說,局勢可能轉向我所稱的“雷曼時刻”。屆時,市場將承壓但仍可控,之後,事情將急劇轉變。

你在日常交易工作中如何管理這些憂慮?

Art Cashin:我處理這種事已經有五十多年了。市場看起來開始重新進入某種類型的周期當中。比如,在古巴導彈危機發展之初,沒有人會料到它會發展成主要的事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任何一方讓步。看上去就好像世界正瀕臨核戰爭。金融市場曾對此有很大反響。然後,俄羅斯車隊進入烏克蘭境內最終令當時的古巴導彈危機造成的金融效應重來:金融資產短期內大幅上漲,持續時長超過一個月。因此,你可以提前推測這種理論上的事件——無論是否是地緣政治事件——你將看到兩大變化:第一,價格一步步承壓。然後,就在一霎那,當它爆發之時,市場將出現火箭般的躥升。

在這樣的市場上你會尋找哪些信號?

Art Cashin:過去,我們會觀察那些被我們稱之為風險監測器的東西。比如說,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通常是安全資產上揚的風向標。此外,我們還會留意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以及對地緣政治風險極為敏感的原油。

那麽,風險監測器發出了什麽信號呢?

Art Cashin:目前看來,平靜正被打破。原油價格驟降。這表明價格上漲壓力大幅減輕。盡管交易員們相信這其中有陰謀。市場有人質疑:沙特和美國鼓勵油價下跌,以此來施壓俄羅斯石油產業和他們相對有限的獲利空間。因此,油價下跌可能源自市場的力量,也可能有政府的影響。

股市的狀況有多穩定呢?最近,股市漲勢有所停滯。然而,標普500在8月底的時候還史上首次漲超2000點。截止到當時,美股今年的表現還是非常好的。

Art Cashin:我認為,這是一個超低利率的問題。給投資者留下的空間以及可以獲得的回報不多了。因此,一些人正打出歷史牌,他們稱:如果利率保持如此低位,經濟表現不錯,那麽每股就應當走高。不過,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對這種人為壓低的利率表示質疑。

那麽,你對這種超低利率又怎麽看?

Art Cashin:我認為,這意味著場外仍存通縮壓力。全球主要央行正努力以低利率對抗通縮風險。目前,歐元區和日本的通脹率處於難以置信的低位,英國和美國同樣如此。那驅使投資者需求其他有收益的資產,諸如此類的資金一部分已經進入股市。

在華爾街職業生涯中,你已經見證了數任美聯儲主席上任和卸任。那你如何評價耶倫呢?

Art Cashin:我認為,當前評價耶倫過早了,因為她還沒有完全施展出她的政策。我們還沒有對QE退出作出反應,耶倫也沒有清晰地給出她使用的標準究竟是什麽。像伯南克一樣,耶倫是個女學者,對經濟學做了大量研究。我想看看美聯儲的新任官員——那可能是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他帶來了大量的經驗(Stanley Fischer此前是以色列央行行長)。當我們開始傾聽他的評論和講話時,我們將看到,他將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並將幫助耶倫。

今天,無聲的機器做了高頻交易員所能做的多數交易。如何應對這些超高速計算機和高度複雜的算法?

Art Cashin:他們可能更快,但他們並不一定更聰明。有時候,一只年邁的狗仍然能夠學習很多新把戲,並把事情做好。他們可能在樓外邁出第一步,但是你必須為客戶的利益著想:那將有什麽其他的影響。如果他們在通用汽車做些事情,那意味著福特或其他人會做什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6

The Business of Art:壞事變好事 楊天帥

1 : GS(14)@2013-07-23 00:19: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22/18343431

                  黎明的金句「核心的外圍是核心的內圍」,百聽不厭。這句話正是「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如果搞得成的話──的註腳,因為商場內圍的城鄉生活展,其實就是商場的外圍的城鄉。
「核心的外圍是核心的內圍」──這句話其實是極有智慧的,世事都大抵按着這種方式運行。動土的話,不在太歲頭上沒有意思;反對政府的示威,如果不是在政府總部和中聯辦前上演,也無意義;要佔領,便一定得佔領中環,否則難道佔領長洲嗎?
這樣說,是想強調在商場搞「城鄉生活藝術展」的重要性。類似的展覽,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也不是沒有搞過,不過他們是在鄉間如上水馬屎埔村搞的。展覽很好,但力量不足,因為地點關係,終究只能達到佔領長洲的級數。

香港藝術史重要一筆

                  雖然如今大家都知道遊行示威要去中上環而不是西貢,但意識到這種展覽應該在商場做,在香港還是第一次。這構思本身──就是一件絕佳的概念藝術品。我想,首先在討論下去前,應該要對這件作品致予深深敬意。
然而這亦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藝術品。早在展覽舉辦前,很多人一聽要在商場搞城鄉藝術,已擘大個口得個窿,半信半疑︰「不是吧?」他們說。然而,眼見事情朝向終點步步趨近,大家又生起這麼一股奢望,似乎真有可能成事。回想展前,我也寫過一篇文章,稱讚信和有guts,推介展覽予讀者云云。不料如今回頭看,竟成了最大的諷刺。
然而諷刺歸諷刺,如果你把這次展覽視為香港史上第一次失敗的遊行,那你便能明白它的歷史意義。它將會記錄在案,成為香港藝術史的重要一筆。一不離二,二不離三,於是你知道,同類型的嘗試很快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世界權貴多,把小克畫作拆走的儍仔多,但有心人也多,名字沒有公開但默默做好事的人也多,而且越來越多。
他們將會整理今次經驗,換一種方式,再三嘗試把大纜扯唔埋的「商場」和「鄉村」概念,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我想事件也讓更多人明白,地產霸權懼怕的是甚麼。昔日我們有「誰怕艾未未」,如今我們有「誰怕小克」(或cutie一些,「誰怕聾貓」)了。
所以,「城鄉生活藝術展」從來就不是一件壞事。雖然失去了展覽實體,但社會的反響絕對是比實體更大的,難道不是嗎?
話說回來,最聰明(也最奸狡)的商場,應該趁這時候去佔信和的便宜,打蛇隨棍上,即時宣佈邀請藝術家在他們的場地重新佈展。如今展覽名聲之響,幾可與鴨屎相提並論(這又是另一不幸,為何藝術總要以醜聞換來關注?)對於這個消失了的展覽,現在香港人大感好奇。那所商場佈展,那所商場就吃了這個人流──除此以外也吃了名聲,豈不兩全其美?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56

The Business of Art: 活化廳續租與藝發局 楊天帥

1 : GS(14)@2013-08-05 23:38:5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5/18364465

                「藝發局這種逐年續約、兩年公開招標一次的安排,說明藝發局只循僵化的官僚行政方法行事,既未能理解社區藝術發展所需的長遠性,也沒有為香港社區藝術導入更多的空間及資源,以及讓有心作社區發展的藝術團體們各自多元化地發揮所長,反需長期面對緊絀資源及人為競爭。」
這是活化廳總司令劉建華的話。社區藝術團體活化廳自2009年開始落戶油麻地上海街視覺藝術空間,四年來與油麻地街坊生活緊扣。他們辦的展覽,不展示主流的高雅藝術,卻大搞「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這種做法,獲不少文化界人士認同為社區藝術最佳例子之一。

要解決公平原則問題

                  也因此,當他們今年向藝發局申請續約失敗,就引起了一陣不小的爭議。
上海街的基地改由戲劇與社區藝術工作者莫昭如營運。現任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莫昭如,是本土文化界老前輩了,其名聲絕不亞於活化廳。請想像:如果藝發局把場地改租給Gucci、LV、信和藝術,那事件引發的風波,豈止於此。但現實是,下任人選不是他們,而是莫昭如。於是文化圈的矛頭,只好對局不對人,從競爭者指向引發「人為競爭」的藝發局政策了。
政策被批的關鍵問題,正如劉建華所言,在於場地租約每年更新。這批評其實不是新事,藝發局每年公佈資助結果,總被批評資助時間太短,藝團未能發展便要無得留低,要一筆「out」銷。而藝發局本身亦非不明此道,官方的邀請計劃書便有列明,為使藝團能作延續性發展,表現良好的話會延續資助一年。只是當局同時亦強調最多只延續資助一次。活化廳已經營四年,在這項政策底下,已是一件奇事了。
為何藝發局要每一、兩年招標一次?那自然是因為政府一貫的「公平原則」。不僅是藝發局,所有部門亦然,遇上招標工作,即使明知某公司或機構經驗豐富、盡心盡力、表現超群,為表「公平」仍不可多次採用合作,以避免遭受「黑箱作業」或「官商勾結」的批評。
換句話說,要藝發局更改政策,便要先解決「公平原則」的問題。要打破「公平原則」的掣肘,持份者便要對政策該如何更改,達至誰也不能反對的共識。
問題在於,現時沒有這種共識。一個社區藝團,怎樣才算做得好?該給它多久時間做好?
活化廳的工作,讚譽者眾,但質疑者亦不是有。這項計劃的評審(鄧凝姿、馮漢紀、王禾璧、徐子雄及林玉蓮)便直言,期望「活化廳豐富計劃內容及增加活動模式的多樣化,以更提升公眾的藝術水平。」這等於在問:「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很有趣,但那是藝術嗎?那展覽能提升公眾藝術水平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它問到了重心。這重心問題不在於老套的「藝術是甚麼」,而在於「我們想藝術是甚麼」。我們想不想藝術就是「街坊鄭生唱碟收藏展」?有人想,有人不想,但更多人對這個問題,則是連想都沒想。想不夠、討論不夠,便無法解拆藝發局的政策問題。
不如在或讚或彈之前,我們先談這個,好嗎?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13

The Business of Art: 為何《最後的晚餐》創天價 楊天帥

1 : GS(14)@2013-10-22 00:07: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1/18472469

                  「你記得《最後的晚餐》叫價大約1億元之後,只有兩人透過電話你來我往,把價格推到1.6億元?可靠消息指,勝方是一個歐洲私人收藏家。」
「輸家呢?」
「不知道。據說是一個中國人,但拿不準。」
「可能是那個收藏家的情敵?」
「那可能是:他們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孩。那女孩是一個港女,就說誰想跟我睡,先得買下全亞洲最貴的當代藝術品。他們說行,只要把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價格推高,買下來便成。當然他們兩個只能活一個,最終是那個歐洲收藏家活過來了。」
「那港女要這張畫做甚麼?」
「燒掉。丟進暖爐取暖。」

金錢較量 抑或美學角力?

                「不,可能那兩個人是一對反目的朋友。一個喜歡曾梵志的畫,另一個討厭。他們曾經展開過一場美學觀的激辯,最後不歡而散。討厭曾梵志那人知道對方一心想擁有《最後的晚餐》,便連番阻撓。這表面上是金錢較量,暗地裏其實是美學觀點的角力。」
「又可能是:二人有天在酒池肉林泡湯,談起誰比較有錢的問題,各不相讓,就決定要以這幅畫一決生死。」
「那也可能是拍賣場上的《大時代》,背後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恩怨情仇。你不如找找拍賣翌日報紙國際版,說不定還能讀到某家四子逐一跳樓的報道……」
「等等,你怎麼知道這兩人一定認識?」
「你以為世界上能花、也願意花1.6億元買畫的有幾人?難道你會覺得他們全都素未謀面?」
「也有你的道理,但是……」
「好,我當他們就不認識。可能他們二人不過是被同一個經紀唆擺。那經紀說,這畫來年易手可以賣到兩、三億。兩個笨收藏家就這樣相信了。其實那經紀自己收起不知多少曾梵志的畫,就待這畫家紅起來,全數賣出,一炮發達。」
「你別講陰謀論。也可能那二人不過是閒着無事,給曾梵志開個無所謂的玩笑。」
「若說閒着無事,你也可以說他們不過是無聊。就像那些暑假期間無所事事的學生,用濫交的方法自娛自樂。那二人可能有奇怪的性癖好,要透過拍賣叫價才能獲取快感。」
「哪有這種性癖好的?也太誇張了吧。」
「這又有甚麼誇張的?兩個身份不明的人,甚麼事也幹得出來。這和在高登匿名吹水是同一道理,區別只在於高登仔無錢,而收藏家有錢。有了錢,可以幹的事更多更瘋狂。」
「說瘋狂,怎樣也瘋狂不過那些『分析員』。看了1.6億元的數字就煞有介事地說中國藝術市場回暖,或者當代藝術投資前景佳,或者投資曾梵志回報率高,或者拍賣行業如日中天。不過是兩個人的遊戲,怎麼代表得了整個市場?」
「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除了幻想他們之間的故事外,我們又能說甚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65

The Business of Art: 資源整合抑利益衝突 楊天帥

1 : GS(14)@2013-10-29 01:27: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8/18482855

                  10月,除上周寫過的拍賣外,香港藝術市場另一件大事便是典亞藝博。
雖已是第九屆,但「典亞藝博」這個名字是今年新起的。去年中文名叫「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長而拗口,又難作簡稱(「港古會」、「港玩博」?)誰都不叫,也不記得,每每提及它,也只用英文名Fine Art Asia。
今年起便不時聽到行家口中說出「典亞藝博」四個字,可見這名起得好。「典」有古典之意,正好凸顯它重視古玩的定位,「亞」當然就是亞洲,「典亞」聽上去又似「典雅」,的確妙極。
除了名字,今年藝博與上屆最大不同,在於非牟利藝術計劃規模大增。去年的「古當代裝置計劃」一開為五,當中包括「美美60」裝置計劃及「根性」當代水墨藝術家聯展;前者展出的是香港藝術家以六十年代元素創作的作品,後者則展出一系列20世紀中國水墨畫作。
這兩個展覽之所以能夠在典亞藝博誕生,背後其實有段故。「美美60」由今年註冊的非牟利機構「藝術及古蹟資料研究有限公司」(AHR)主辦;「根性」由「都會文化十月」主辦。 AHR的兩位創辦人分別是鄭志剛和許劍龍;「都會文化十月」的創辦人則是許劍龍和黑國強。而許劍龍和黑國強同樣亦是典亞藝博的聯席主席。

藉雙重身份促成合作

                換句話說,這三個活動搞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對金錢特別敏感的香港人很容易聯想,牟利與非牟利摻在一起做,當中是否涉及利益衝突?其實不然。商人在賺錢業務以外,以社會責任為由同時成立非牟利組織,並利用個人雙重身份促成牟利與非牟利的「合作」,是全球常見的。至於當中有否「抽水」之嫌,則要看搞手的心是「借文化賺錢」還是「賺錢做文化」了。以在典亞藝博搞「美美60」與「根性」兩個展覽為例,我就看不到有任何「借文化賺錢」的情況。因為我不認為花錢辦這些非牟利項目,會增加典亞藝博任何營業額。反而作為觀眾,我是覺得這兩個展覽挺不錯的──它們幾可說是血紅的買賣場上的綠洲。從策展的認真態度看,主辦單位也確實希望做件好事,而不是像許多藝博會那樣,胡亂放些非賣品就當「教育活動」。
話雖如此,我也思考舉辦「美美60」與「根性」意義為何。一方面它們的所在場所,決定了這些展覽只能服從於市場環境(一來那是收費展,二來那是做買賣的地方),二來主辦單位似乎仍未能脫去高雅藝術的迷思──作品很好,藝術家很厲害,so?現時香港社會面臨的問題是甚麼?展覽怎樣幫助香港解決這問題?香港人因為甚麼而喜怒哀樂?這與展覽反映的美學風格有甚麼聯繫?籠屋是怎麼一回事?萬人為甚麼上街?藝術形式是否能提供某種答案?
其實為甚麼要藝術文化?可不可以不要藝術文化?搞藝術的人,最大誤解便在於推動藝術發展等於正確,而這前設是站不住腳的。歸根究柢,藝術為甚麼要發展?比起藝術,是否有某些事情更該發展?如果一個非牟利藝術機構真心希望為社會做事,這些問題是它遲早要回答的。
過了這一關,我們才可以回到藝術本身。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50

The Business of Art: 食的藝術 楊天帥

1 : GS(14)@2013-12-09 23:43: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209/18542552

                因為打的是藝術工,平日嘴巴強聒不捨的總是藝術。誰家每每問我中國文化為何,聯想起的字詞也離不開水墨、天人合一、書畫、儒釋道。後來有次逛士林夜市,等候大嬸炸鹽酥杏鮑菇(港稱雞髀菇)的時候,看見路上行人三三兩兩、嬉鬧打罵,無不洋溢幸福表情,忽爾明白食才是中國文化核心的內圍和外圍。民以食為天,無食便無天,講天人合一也是不通的。
想著這事參加西九自由野(本週六、日舉行)記者會,便舉手問茹國烈自由野有甚麼好吃。一問,眾行家就訕笑了,大概認為食不是藝術。不過既然屎是藝術,而屎源於食,則食自然也是藝術不錯。
屈指算起來,有名的食物藝術家也確實為數不少,如美國的Elaine Tin Nyo就是一例,她在紐約MoMA(Museum of Modern Art,現代藝術博物館)有一個名為Edible Magritte的課,把Magritte的畫砌成盤中餐。看上去很好吃,賣相則走畫家的超現實路線,如生吞禽鳥,紅艷艷的鮮血流滿一口,雖則實情是巧克力加覆盆子醬,但還是有點重口味。
口味比較正常的可選泰式椰汁雞肉湯(Tom Kha Kai)。冬天乾燥,湯水尤佳。去年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中央廣場用這湯招呼來賓12小時,算做藝術品「Soup/No Soup」。若嫌Tom Kha Kai味濃,可以考慮日本料理。藝術家大概是饞嘴者如洪七,因為他把自己的名字改做「吃吃太郎」(EAT& ART TARO)。吃吃君運用日本沙彌島流傳千年的食材,製成了這個「千年soup」(500日圓),非常好喝,唯一麻煩是它永遠在正午前便賣光,早起的鳥兒才有湯喝。

品嚐餅乾糖果製城市模型

                輪到中國代表。香港刺點畫廊去年9月邀請由鄭國谷、陳再炎、孫慶麟組成的陽江組在畫廊吃飯。飯後三人把剩食鋪在書畫上,意大利麵堆成馬身、(疑似)通菜拼成馬尾,拍張照片,便是「飯後書法」作品「歇菜No.2」。還有宋冬,他的「吃掉城市」藝術展已吃掉了十多個城市。玩法是用餅乾、糖果砌出城市模型,然後再讓觀眾吃掉。作品反映了中國傳統智慧的精明:男女談婚論嫁,第一步是見家長。憑一副吃相,外母大致可以知道未來女婿為人怎樣。在英國,當城市被摧毀後,孩子用剩下的餅乾搭建一座理想新城。在中國,人們打包。
最後出場的,是香港選手。別小看香港,從政治到電視到飲食到藝術,香港人也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雞汁當然要走,值得支持的則是方韻芝送我那本《深水埗惜食圖鑑》,聯合地區婦女一人一計,暢談如何活化剩食。圖鑑上寫道湯渣豬肉可以做肉鬆,戴粗框眼鏡的埼埼姊還介紹說素食版宜用冬菇蒂取代。嘖嘖,冬菇蒂竟可這樣用,真長見識了。
所以說西九自由野既然有音樂,有文學,有舞蹈,諸如此類,也應該要有好吃的才對。當代藝術這東西嘛,刀叉和畫筆沒甚麼分別,碗碟也跟畫布可作類比。食就是藝術的一種形式。
只是毛主席的訓勉應銘記於心。天天向上,天天食,體重就向上了。嗯,已經寫了16個食字,肚子餓了……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44

子淇夫婦拍拖睇Art Basel

1 : GS(14)@2017-03-23 06:51:15

【二人世界】■徐子淇撇甩子女,偕夫睇畫,其間與工作人員有傾有講。



【灣仔】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今天起一連三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一向以來都吸引不少圈中人到來參觀。昨日下午3時許麥浚龍(Juno)跟女友戴庚玲(Janine)趁着貴賓預展到場,他們一黑一白打扮造型非常突出。Janine鍾情抽象水墨畫,每幅都欣賞得很仔細,Juno惟有去到雕塑區才顯得很雀躍,並會繞着展品一圈觀看。同時間趙薇也跟四、五名友人到場,素顏的趙薇戴上墨鏡遮掩。她對相片的展品特別鍾情,每每看到除眼鏡哄近照片,務求看得分明,現場嘉賓還有莫文蔚跟媽媽莫何敏儀。



【昨日】■Juno(左)和女友一黑一白與朋友到場,一臉cool face。DV圖片

【昨日】■趙薇跟友人到場,見她特別鍾情攝影照。


駐足概念畫

而早在前日千億新抱徐子淇和老公李家誠,已拍拖入場先睹為快。前日5時許徐子淇蹺實老公到場,現場所見李家誠對其中一幅概念畫極有興趣,駐足觀看達五分鐘,老婆亦一直陪伴在側。其間徐子淇不時跟身旁的職員取資料,之後跟老公細聲研究一輪後,才轉往觀看另一展品,他們在現場逗留了差不多一小時才離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323/199666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96

【Art Basel正式開放】首次結合高科技 體驗VR藝術品

1 : GS(14)@2017-03-24 17:08:34

一年一度藝壇盛事Art Basel今日一連三日開放予公眾入場,今年有來自34個國家242個畫廊參加。



一年一度藝壇盛事Art Basel今日一連三日開放予公眾入場,今年有來自34個國家242個畫廊參加,更首次結合高科技,讓觀眾以VR體驗藝術品。全場最矚目莫過於保加利亞藝術家Christo的作品,去年他於意大利展出The Floating Piers大型裝置成為熱話,Christo本尊更首次到藝博會現場,密切留意往後<果籽>與他的專訪。另一矚目作品是Michael Parekowhai的Putto,這個巨型小天使雕像旁邊設有長椅,邀請觀眾與天使坐在一起,藝術家希望大家思考協調與否的問題。國際級藝術家蔡國強第一次在Art Basel舉行個展。今年Art Basel期間還新鮮熱辣公佈了分析去年全球藝術市場情報的《2017藝術市場》研究報告。受經濟不景影響,全球藝術市場去年總銷售額下跌了11%至4,415億港元,三大交易市場分別是美國、英國與中國。畫廊銷售額升3%但拍賣數字則跌26%,主要受美國拍賣銷售下滑影響,而中國市場帶動拍賣行業,佔市場銷售額34%。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鄭天儀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早兩天大會特設VIP預展,記者碰見賭王千金何超瓊。

大會更首次結合高科技,讓觀眾以VR體驗藝術品。此為藝術家Tilt Brush作品《虛擬領域》。

李華弌大型水墨作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4/19968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