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媒】遊戲投資“新思維”:藝術性追爆款,尋找看得見的“0”到“1”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228&summary=

【傳媒】遊戲投資“新思維”:藝術性追爆款,尋找看得見的“0”到“1”

爆款也要講藝術——“0”、“1”和“2”的遊戲


我們始終堅持發表領先市場的觀點,過去遊戲深度思考系列1和2中率先提出ARPU值的迅速提高與核心用戶滲透率的提升將支撐遊戲行業繼續增長,遊戲行業的增速和空間均超出過去想象。


回首2017年Q1的手遊市場,在主戰場上,《王者榮耀》制霸春節,《龍之谷》實現彎道超車,手遊行業的空間被頭部產品多次撐開;在過去不起眼的細分領域,米哈遊憑借崩壞學院系列產品異軍突起,申請IPO上市。全球市場上IGG的表現也非常亮眼。


本次深度思考中,我們從投資的角度,認為手遊行業目前已經出現一款遊戲超越一個細分行業的現象,把大蛋糕進行拆分將是17年投資思路的重大轉變方向。


追求爆款的邏輯在生命周期延長、逆渠道化的環境下進一步加強,未來將細分到每個差異化領域。


尋找看得見的“0”到“1”和高確定性的“1”到“2”將成為今年乃至未來幾年的投資主旋律。

我們認為細分下來的差異化領域中,即便強如網易,依然具有從“1”到“2”的機會,其余像三七互娛、遊族網絡等公司的機會性更強,具體請閱讀我們的正文詳細內容。


17年投資思路的轉變


當一款遊戲超越一個細分行業,拆分是精確判斷的基礎


行業變化太迅猛,投資思路需跟上


如果說16年手遊市場由頭部產品帶來了一場狂歡,那麽17年一季度絕對是狂歡的延續。


首先國內的主戰場上,MOBA《王者榮耀》由爭頂到制霸,在春節前後完成質的飛躍,活躍用戶滲透率預計超過20%,ARPG《龍之谷》彎道超車,一度鎖在暢銷榜第2位。


再看過去不起眼的細分領域,米哈遊憑借二次元遊戲崩壞學院系列產品異軍突起,申請IPO上市;最後看出海市場,IGG吸引全市場的目光,與智民星通在全球市場上玩得風生水起,戰爭策略類遊戲再次證明其全球通吃屬性。


當一款遊戲超越一個細分行業,投資思路到了需要轉變的時候。制霸的《王者榮耀》的賺錢能力有多恐怖?伽馬數據測算《王者榮耀》17年1月至2月的月流水接近20億元。


更有媒體透露,《王者榮耀》17年2月的流水達到27億元。我們按照月流水25億年化,“保守”預計“王者榮耀細分行業”今年要做到300億元以上。就這一數據,端遊看了會沈默,頁遊看了會流淚,不轉不是移動遊。


嚇得我們滿頭大汗地掏出計算器一陣猛算,得出兩個結論:1.手遊今年的增長將超預期;2.騰訊手遊的增速將跑贏行業增速。但這樣的結論對於投資,尤其A股市場並不具備實際指導意義。



於是我們又滿頭大汗地思索,得出:手遊市場已經大到了必須進行分拆的地步,2017年對於投資遊戲行業而言是思路轉變的重大節點。


其實在數據屢屢領先預期的情況下,需要做出改變的是我們進行分析的思路。


當一款遊戲大到超越一個細分行業(頁遊淚流滿面)的時候,我們把它簡單地加到17年手遊的增量部分實際上指導意義已經不大,因此過於關註今年手遊的增速是20%還是40%沒有太大意義。


如何轉變——剝離、分拆、拆分......


那麽投資思路該如何適應行業變化呢?當細分領域足夠大而且邊界也足夠明顯時,下一步就把它分拆出來看唄。


說白了,如果關心米哈遊的崩壞系列在核心二次元圈里火不火,盈利能力如何,續作能不能繼續撈一把,僅僅掏出16年800億,17年1000億的手遊空間比來比去似乎也沒有多少幫助。


拆分的基礎在於細分領域具有清晰的邊界。以MOBA類手遊為例,其本身就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依賴於平臺、極度壟斷、粘性強、社交性強:開黑、生命力頑強等等,完全可以獨立出來。


尤其當一款產品就占據如此大的市場份額時,特殊性早已取代了普遍性。其余諸如二次元、頁轉手、面向全球的SLG等領域都在至少一方面具有清晰的邊界:核心玩法、覆蓋人群、覆蓋地區等。


拆分的必要性源於細分市場足夠壯大。其實遊戲廠商在進行立項時,早已進行過內部分析與測算。


當我們普遍意識到頁轉手是一個大市場時,三七早在立項前已經完成了頁轉手市場份額的分析。過去細分市場或許很不起眼,或許當細分市場成長到百億級別時,意味著我們的分析也需要進一步精細化,往下沈澱。


繼續緊盯爆款


爆款邏輯過去沒有錯,現在更不會錯


剛剛講了投資思路的轉變,那還需要什麽?我一直認為市場的爆款邏輯是最簡單粗暴,也最直接有效的投資方式。這種方式決定了我們可以著眼尋找從“0”到“1”和從“1”到“2”的機會。


爆款大法好


爆款遊戲不一定是好遊戲,但一定是賺錢的遊戲。對爆款最簡單的定義是能夠為公司持續創造巨大利潤的產品。


有人說遊戲公司壓力很大,大到只能盯著眼前的三到六個月,爆款的誕生具有運氣成分,不好預測,一旦出現則意味著超預期,因此遊戲公司追求爆款,市場追逐爆款是無可厚非的。


不管是抓住三七從“0”到“1”的機會,還是抓住IGG從“1”到“2”的機會,均可帶來可觀的投資收益。



現在更不會錯


生命周期變長帶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爆款產品正呈現出生命周期變長的趨勢,長生命周期已經不僅僅是SLG遊戲的代名詞,像《少年三國誌》這種卡牌類手遊的生命周期也已經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帶來的好處是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公司足夠支撐精品打磨的研發開支與研發失敗帶來的沖擊。


更深層次去理解,以網易為例,其實網易切入手遊的時間並不算早,卻能夠快速攀升到如今的地位,這與其得天獨厚的體系優勢不無關系。


網易三大業務並行,其中在線遊戲業務里面端遊與獨家暴雪遊戲代理是支撐公司發展的重要基石,承擔著產品長期打磨的負擔與失敗的風險。


現在這種體系優勢逐漸被能帶來持續穩定現金流的爆款產品沖淡,也就意味著只要廠商能夠打造長線爆款,就能夠進入良性循環。


逆渠道化的趨勢:過去同質化產品眾多,渠道是否給量直接決定了產品能否做成,這也決定了渠道過去絕對的話語權。


現在呢,硬核聯盟通過掌握最上遊的關口,實現對傳統渠道的逆襲。同時用戶的習慣與意識培養起來後,開始主動地尋找內容,渠道對於內容的訴求愈來愈高。


這種角色轉換一方面體現在分成比例上的傾斜,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協議中甲方乙方的變化。


總結上面兩點,其實在行業逐漸變化的今天,爆款效應只強不弱,因此追求爆款的邏輯是持續有效的投資方式。


有藝術地跟蹤爆款


從模糊到清晰


拆分後原來的很多問題都從模糊變清晰。當《少年三國誌》已經做出來了,為什麽遊族選擇再做一款《少年西遊記》?這正是實現從“1”到“2”的過程。


卡牌類遊戲的空間絕對沒有因為一款《少三》就達到飽和,即便《少西》最後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從“1”到“2”是一條能走通的路。


為什麽網易從大型回合制MMO到卡牌、SLG、ARPG,再到最新類魔獸MMO手遊?兩部拳頭產品《夢幻》和《大話》毫無疑問是最早撐起網易大盤子的手遊。


可以說過去網易久負盛名的是大型MMO回合制遊戲的研發能力,那麽為什麽不繼續做呢?簡單講,當《夢幻》15年月流水已經可以做到7億時,再繼續開發同類產品也是搶自己的份額。


而從《天王》到《陰陽師》再到最近主推的《光明大陸》,遊戲類型橫跨ARPG、卡牌、類魔獸MMO,本質上都是從“0”到“1”的過程。


哪些實現了“1”?《陰陽師》絕對算一個,在目前憑借活動策劃依然能夠持續吸金的情況下,網易是不會再打造同類型產品來搶自己的份額的。


為什麽說三七的頁轉手邏輯很清晰?首先看頁轉手領域,三七確實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永恒紀元9個月的流水持續上升,最高月流水突破3億元這些都是佐證。


再來看後續的計劃,傳奇、奇跡手遊,為什麽三七敢繼續大力推進頁轉手的項目,說白了是這個細分領域依然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實現從“1”到“2”,從“2”到“3”的過程。


“0”、“1”和“2”的遊戲


能看得見的從“0”到“1”:大家都知道從“0”到“1”,從無到有是彈性最大的機會。但是爆款難以預測啊,而且沒有做出一款成功產品時,誰知道這家公司呢?


我們思考從“0”到“1”難以把握的原因,主要是行業分得太大,手遊轉型大家都看得到,但是再細分下去呢?以遊族為例,公司在卡牌類和全球化的ARPG類遊戲上均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下一步看什麽?


年底或明年初上線的帶有全球IP的SLG類遊戲《權力的遊戲》就是能看得見的從“0”到“1”,也是追求高彈性下應該跟蹤的產品。


永遠存在的從“1”到“2”:剛剛講到遊族的爆款,可能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即便不如《陰陽師》,月流水起碼達到2、3億元吧。我們在討論爆款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公司的體量,遊族的“1”和網易的“1”必然是不一樣的。


對於網易,我們更關心的是下一款霸榜產品什麽時候誕生。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回過頭再來審視網易的幾款霸榜產品,《夢幻》、《大話》、《倩女幽魂》都是端轉手作品,其中《夢幻》和《大話》是端遊時代非常成功的長線端遊,《倩女幽魂》則憑借著與《微微》的聯動實現了趨勢扭轉,最後剩下唯一一款《陰陽師》是真正的原創自研手遊(當然其實玩法上也借鑒了《魔靈召喚》=.=),因此網易在原創手遊的從“1”到“2”上仍需自證。


剛上線的《光明大陸》能否撐起這樣的重任,雖然不排除類魔獸遊戲的充足後勁,但是就目前的排行榜情況來看,似乎還差點火候。


即便像網易這樣公認國內研發能力最強的廠商,拆分下來依然有從“1”到“2”的機會。我們判斷行業中乃至廠商中從“1”到“2”的機會幾乎永遠存在,只是拆分是否足夠細,空間是否足夠大而已。


尋找確定性的從“1”到“2”:正如前面提到的三七的頁轉手領域,《永恒紀元》做出來了,目前上線9個月依然沒有匹敵的對手,下一步實現從“1”到“2”,再從“2”到“3”直到把市場吃透。三七在這個市場上的領跑地位與頁遊市場的深厚積累決定了這種打法的高確定性,這和當年網易的端轉手邏輯是極其相似的。


從“1”到“2”比的不是反應速度,更多的是對產業的認識。


從“2”到“N”要不要看?在空間飽和前完全可以啊,拆分、看空間、看份額,給估值。


我們歸根結底依然是看產品、追爆款,這對於內容行業來說肯定不會錯,但是是否可以通過對空間的測算,對市場份額的預估,提前給予估值溢價?我想未來會逐漸變為一種趨勢,其背後是清晰的邏輯論證與詳實的數據支撐。


總結


1、我們從主戰場、不起眼的細分領域和全球市場中得出投資思路需轉變的結論;


2、轉變的方向是行業拆分+追爆款,原來整體下的模糊在拆分後變得清晰;


3、追爆款講求藝術——尋找看得見的“0”到“1”和高確定性的“1”到“2”。(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76

行業劇要兼顧藝術性和專業性 創作艱難對編劇要求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3/1100970.html

原標題:行業劇,到底難在哪兒?

行業劇,到底難在哪兒?伴隨著醫療劇《外科風雲》和律政劇《繼承人》的同時熱播,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成為了剛剛過去的4月熒屏的又一熱點。若要做出一部讓大眾產生共鳴,又對行業問題有探討的好劇,除了必不可少的故事、人物、制作,涉及到專業領域的描寫是否專業至關重要。在創作者看來,藝術性和專業性的兼顧並不容易,這既需要編劇有專業知識,又要懂得影視創作規律。巧合的是,《外科風雲》的編劇朱朱和《繼承人》的編劇段祺華都有著這樣的背景。朱朱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有短暫的臨床經歷,熟悉醫學專業知識;段祺華更是有著30多年經驗的律師,此前還擔任過《金牌律師》的編劇。

《外科風雲》醫患能夠互相理解

“《外科風雲》有外科,但重在風雲。”劇集播出過半,有網友給出上述評價。制片人侯鴻亮對此表示,畢竟是拍電視劇嘛,如果是單純做醫療紀錄片,就沒有意義了,還是要把人的命運和情感放進去。“而他對這部劇的最大期待就是:實事求是、相互理解。

既要在專業上不被指摘,又要在人物和情感上引發共鳴,還要將二者完美融合,這也讓行業劇難度倍增。侯鴻亮深有同感,“醫療劇其實特別難做,它在完成影視創作規律的情況下,還要加入許多專業知識。我們的編劇朱朱是北大醫學部畢業的,有臨床經驗,在美國做醫療的研究,所以她手頭有大量案例,還做了一些深入的采訪,才完成了這個劇本。在完成劇本以後,導演李雪還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他要把這些專業的東西影像化;另一方面,生命科學的魅力就在於沒有對錯,不會說有一個辦法能把所有問題都解釋清楚。所以,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去做籌備工作,大概前後花了六個月,從每一個細節入手,比如牽涉到胸外科、急診等不同科室,包括醫學流程上的內容,都會找到相應的專家做指導。”

針對人物之間的各種勾連是否太過巧合的質疑,比如莊恕的母親和陸晨曦的父親恰是同一起醫療事故的受害人;30年後兩人又變成同事、室友、戀人;莊恕親妹妹的養父去世又涉及醫患關系……侯鴻亮回應說,“一方面,我們希望能保證戲劇沖突夠激烈,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觀眾看完之後能夠接受。只要能接受能認同,情節就是合理的。其實生活中的巧合遠比影視劇中更多,這些情節其實在生活中都是有案例的。我們的編劇其實創作力很強,她有自己的方式,用邏輯相對合理的形式,把這些內容整合起來。”還有一些細節上,並不是接近生活中的真實,而是接近想象中的、藝術的真實。“真實性和藝術性之間還是會有一個折中。比如我們也希望演員不穿高跟鞋,因為醫生在工作中不會允許穿特別高的高跟鞋,但女孩子穿高跟鞋又確實很好看,拍出來也是如此。所以,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還是可以允許的。包括妝容上也在盡可能貼近現實,看起來比較‘素’,比較偏向我們想象中的真實吧。”

《繼承人》看完當作一次普法

作為一部律政劇,《繼承人》講述了劉愷威、蔣欣飾演的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繼承法律師陰差陽錯開始搭檔,在一個個繼承案件中互相扶持,尋找身世及遺囑真相的故事。從劇情看,同樣充斥著懸念、巧合以及因緣際會,但編劇兼制片人段祺華律師從一開始就為這部劇的創作畫出了底線:“里面的法律點、里面的知識點全部是真實的,而且是準確的。這個錯了就會誤導觀眾。”段祺華對這部劇的期待是,觀眾看了以後可以作為一次普法。

比如,兩位主角搭檔接觸的首個案例就是“孝順養女與不孝親生女爭奪遺產”。從情感上來講,觀眾都傾向於孝順的養女,但案件的關鍵點就在於養女的遺囑沒有公證,因此兩位主角在打官司時也處於被動。近年來,這種有關家庭繼承糾紛的案件時有發生,已經成了普通人都會關註到的熱點。有網友感嘆:“原來遺囑公證這麽重要,看來得多研究研究。”

在把握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的平衡這件事上,段祺華律師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首先,在設置案件的過程中,他精心挑選了多年以來和繼承相關的許多經典案例,如觀眾們熟悉的一些名人遺產糾紛案,從不同的角度把遺產繼承過程中人們可能遇到的問題一一進行剖析,兼具了戲劇沖突的可看性和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其次,他把現實生活中通常一天之內就能結束的庭審過程打散,每場庭審只專註一個點。如此一來,不僅觀眾能夠很快理解矛盾所在,戲劇的懸念鋪排也一下就體現出來了。劇中的案例和故事也都是從他所經手的成百上千的案例中提煉出來的,而且毫無重複。段祺華曾經表示:“劇中有11個案例,有的案例講的是養女和親生女的矛盾,有的講的是胎兒的權利,還有一個講試管嬰兒,各種案例沒有一個是重複的。”

與此同時,段祺華也十分註重細節的真實感。為了使沒當過律師的演員們演起戲來更像真的律師,他在劇本中做了大量的提示,怎麽走位、做什麽動作都有具體的敘述。他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律師顧問團,每一次拍攝法庭戲的時候都至少有一個法律顧問在場,以確保在細節方面不出差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