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普華永道: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放緩 財務投資者受影響較大

普華永道的統計顯示,受2016年底有關部門出臺政策限制非主業、非理性大額投資的影響,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投資步伐放緩。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142宗,交易金額212億美元,相比創紀錄的2016年同期交易數量下滑39%,交易金額下降77%。

不過,盡管今年第一季度海外並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同比雙雙下滑,但與2015年第一季度以及之前同期相比,仍然有明顯增長。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投資數量達到920宗,較2015年上升142.1%,交易金額激增至2125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的3.5倍,48宗大額海外投資交易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

雖然2017年第一季度海外投資步伐放緩,但仍有7宗大額交易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咨詢服務主管合夥人李明分析稱,海外投資放緩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從2016年第四季度起,國內監管機構對於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博弈與再平衡,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增加。

普華永道稱,預計在2016年的井噴式增長之後,2017年海外並購將回歸理性軌道。

2016年三大類投資者(民企、國企、財務投資者)在海外並購交易活動中均表現活躍,2016年大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金額第一次超過國企。2017年第一季度,民企依然是主要力量,在142宗交易中占據114宗,在212億美元交易金額中,民企完成了137億美元。

不過財務投資者受新規影響比較大,交易金額下降了91%。2017年第一季度財務投資者在142宗交易中完成了11宗,在212億美元交易金額中完成了17億美元。

另外,2016年上市公司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占比達47%,其中國內主板和國內中小板上市企業交易數量占上市公司海外並購交易總數59%。原因也在於上市公司擁有充沛的資金和通暢的融資渠道,國內主板上市公司更享有國內和海外的估值差異,因此在交易價格上更有優勢。

但是2017年第一季度中企海外並購中,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交易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5%,交易數量同比下降33%。

從投資目的地來看,歐美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重要目的地,2016年及2017年第一季度,約有60%的中企海外並購交易目的地鎖定歐美市場。僅次於歐洲和北美。但同時,亞洲成為第三大並購交易目的地,在2017年第一季度占比32%,而在2016年的占比是24%。

李明說,“一帶一路”戰略相關的機會將會進一步推動亞洲的投資機會。

從短期來看,李明認為,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和美元私募基金將比單純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更具有優勢;從中長期來看,所有促使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驅動因素依然存在,未來有條件、有能力的中國企業將繼續活躍在戰略性對外投資領域。

國家稅務總局去年公布了42號公告,提出了中國轉讓定價的合規新要求。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強調對中央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管控。要求更加強調聚焦主業,更加強調境外風險防控。

普華永道亞太區國際稅務服務主管合夥人莊樹青表示,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相關風險和問題也日益顯現。同時,國內和國際稅收環境的變化也對中企在海外並購前和並購後全球業務整合提出更高要求。企業需要在透明度及風險管控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謹慎布局,重視海外投資的真實性與合規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98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回歸理性軌道

普華永道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監管趨嚴以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為212億美元,同比下降77%。

22日新華網援引來自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同比雙雙下滑。其中,交易數量為142宗,相比2016年同期下滑39%;交易金額為212億美元,同比下降77%。但與2015年第一季度以及之前同期相比,仍有較為明顯的增長。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咨詢服務主管合夥人李明分析稱:“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監管機構對於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博弈與再平衡,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受這些影響,今年第一季度中企海外並購領域顯現下滑態勢,預計2017年海外並購將回歸理性軌道。”

從對外投資的區域來看,歐美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重要目的地。2016年及2017年第一季度期間,約有60%的中企海外並購交易目的地鎖定歐美市場。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相關領域及亞洲的機會也越來越受到關註。

李明表示,監管部門會繼續鼓勵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例如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項目以及那些有助於中國從整體上提升價值鏈所處位置以及改善民生的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10

普華永道:港交所上市國企企業管治水平大幅提升

在香港交易所去年修訂《企業管治守則》後,很多上市企業對其內部進行改善,普華永道最新報告顯示,很多港交所上市國企的企業管治水平都大幅提高,反而是香港的部分老牌上市企業要保持警惕,在董事會匯報及提升內部審核職能方面應繼續努力。

調查結果顯示,92%的上市企業對風險管理和內部監控系統都執行了年度檢討工作,較上一年度上升23個百分點。其中,93%的恒指成份股企業執行了相關工作,同比增加7個百分點;國企指數成份股中,有85%的企業達標,這一比例同比增加了25個百分點。

按照行業劃分,零售企業的表現最好,有97%的企業達標;其次為房地產行業,比例占93%;科技企業占95%;金融服務企業占90%。

此外,78%的上市企業已經披露了其辨認、評估和管理重大風險的程序,同比上升33個百分點,其中80%的國企成份股企業也有相關披露,同比大幅上升57%,披露水平已接近恒指成份股企業(84%)。其中金融服務業占比90%,優於其他行業。

87%的上市企業披露了其處理及發布內幕消息的程序和內部監控措施,同比上升44個百分點。91%的恒指成份股及88%的國企成份股達標。其中,只有77%科技企業完成這方面的披露工作,其余行業比率都接近90%。

從數據上來看,不少國企的企業管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服務合夥人余潔雯稱,隨著新修訂的《企業管治守則》生效,大部分大型上市公司都加強了風險控制及相關披露工作,尤其以國企指數成份股的披露水平顯著提高,反映出企業都認同提升管治水平能為企業帶來正面影響。

余潔雯稱,國企開始更加關註內部審計,並且開始采取一系列系統化、標準化的措施,增強公司的企業管治水平。另一方面,香港的上市公司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面對新的法規條例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切忌固步自封,因為在企業管治上,很多時候都是“不進則退”。

與此同時,分析發現,有97%的企業雖然聲稱已設立內部審核職能,但只有36%的企業認為他們有足夠資源和經驗豐富的內部審核團隊應付這方面工作,同比只增加16個百分點;按照指數分類,只有10%的國企成份股企業和44%的恒指成份股企業在他們的年報中詳列投放於內審工作的資源;按行業分類,只有房地產企業在這方面表現較為理想,比例達到了58%。

在調查的上市企業中,只有三分之一披露了董事會已取得管理層對發行人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系統有效性的確認,同比上升20個百分點,說明上市企業在增強內部審計職能,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普華永道香港及中國華南區內部審計主管合夥人梁嵐稱,上市企業應該精益求精,持續完善風險管理機制,並投入充足資源於內部審核工作,對員工提供相關的培訓。此外,企業管理層和董事會也有責任進一步加強聯系,完善重大風險訊息內部通報機制。她認為,提升企業管治水平不只是合規要求,而是企業績效的表現,將有助增加企業價值,促進投資者關系及保障股東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454

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細數過去一年中國銀行發生的那些變化

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報告《銀行業快訊:2017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 顯示,隨著一系列監管細則的出臺,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放緩,同業資產占比下降,不良貸款率、逾期貸款率等指標持續回落,信貸資產質量整體回穩,其中不良貸款率為1.53%下降 0.12%。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主管合夥人梁國威分析稱,經過2017年的“強監管”和“防風險”,銀行業資金空轉嵌套的現象有所改善,上市銀行更加註重服務實體經濟。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將促使上市銀行合規成本上升。在市場利率上升的趨勢下,未來上市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將持續上升。上市銀行應善用撥備新規,運用現金清收、核銷等多種手段進一步壓縮不良貸款,全面提升信貸風險管理水平、改善盈利和資本充足率。

總資產規模增速放緩

分析顯示,截至2017年末,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農商行在內的三類銀行總資產規模增長均開始放緩。6家大型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的總資產增速7.33%,與2016年同期11.01%相比略有放緩。而8家股份制銀行(興業、招商、民生、中信、光大、平安、華夏、浙商),以及20家城農商行的總資產增速相較2016年同期,以2位數的百分比驟降。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從2016年18.51%降到2017年3.29%,城農商行從2016年23.02%降到2017年12.13%。

其中,六家大型商業銀行2017年凈利潤增長除中國銀行外普遍較2016年同期有所回升。郵儲銀行2017年增速19.94,%,以較前一年14.11%增速上行5.83%的比例位列第一,交通銀行以4.39%增速位列第二(2016年增速1.23%)。2017年大型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穩步增長,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卻普遍減少,特別是農業銀行,2017年凈利息收入增長11.01%,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降19.83%。

與大型商業銀行凈利潤收入普遍上漲的情況不同的是,2017年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差異化正進一步擴大。其中凈利潤增速放緩最明顯的是浙商銀行,2016年其凈利潤增長以44%的絕對優勢位居第一,2017年利潤增長下降至8.07%位列第二,招商銀行以13.24%增長率奪得桂冠。

同時,2017年上市銀行同業資產占比下降趨勢明顯,雖然6家大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有升有跌,但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 20家城農商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相較於2016年末均大幅減少,其中,8 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從 2016 年 7.99%下降至5.63%,20家城農商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從2016年8.98%下降至7.12%。

值得註意的是,在強監管的環境下,六家大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正獲得逐步改善,不良率、逾期率和逾期末減值率近年來首次同時呈現下降趨勢。無獨有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風險也呈現回穩態勢,不良率、逾期率和逾期未減值率均開始下行。從核銷和轉出貸款準備金的力度來看,大型銀行有增無減,2017年末六家銀行合計不良貸款余額8599.52億元,核銷及轉出的貸款準備金共3277.72億元,占不良額比例38.12%。相比而言,八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更是以核銷和轉出為不良貸款處置的主要手段,2017年核銷準備金共計1672.66億元,占不良貸款比例57.41%。

“強監管”是關鍵詞

梁國威分析指出,“強監管”無疑是 2017 年金融業的關鍵詞。 2017 年已針對銀行業亂象開展實施“三三四十”的“組合拳”政策,即違法、違規、違章的“三違反”;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的“三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的“四不當”;以及關於股權和對外投資、機構及高管、規章制度、業務、產品、人員行為、行業廉潔風險、監管履職、內外勾結違法、涉及非法金融活動等“十亂象”。

此外,系列治理工作還包括信用風險專項排查、“兩會一層”風控責任落實等一系列專項治理工作,針對同業,理財,以及信貸等業務,促使上市銀行主動壓縮同業資產規模,降低了資金 “空轉”風險,梁國威預計 2018 年上市銀行同業負債規模將進一步縮小。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胡亮告訴第一財經,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業務模式有待轉型。首先,理財業務在剛性兌付和期限錯配上都提出新的要求,現有的發展模式將無以為繼,保本理財業務可能成為歷史。此外,新規對從業人員的投資操作能力要求提升,資金運用也需要更精細的管理,凈值化管理要求估值能力提升,投資產品的多層嵌套結構亦將被調整,這意味著理財產品的更透明化將使投資者對風險定價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位列三大攻堅戰之首,在十九大、2017 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2018 年政府 工作報告以及銀保監會第一次會議上都有所提及,包括“資管新規意見稿”在內的一系列監管細則出臺,凸顯了拆解“影子銀行”是防風險的重中之重。

值得註意的是,拆解影子銀行的過程中,對銀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根據上市銀行 2017 年年報顯示,“拆解影子銀行”對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的影響尤為明顯,導致其2017年資產負債增長速度 大規模放緩。截止2017年末,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負債27.19萬億元,同比增長2.05%, 增速較2016 年同期19.46%大幅降低。而20家城農商行的總負債規模10.26萬億元,同比增速11.63%,也較去年有所放緩。

“拆解影子銀行”雖然短期內對銀行經營產生一定影響,但更加透明的資產負債表,將有利於銀行更為穩健的經營和長期的發展。 由於部分影子銀行業務確實在支持實體經濟,因此胡亮認為對於影子銀行的拆解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宜一刀切。

除此之外,普華永道分析稱,銀行表現還需結合宏觀市場環境。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為連續三年回落後首次出現回升,而M2增速趨緩,年末同比增長回落至8.2%,明顯慢於社會融資規模擴張程度(截至去年12月為12%)。2017年作為強監管之年,市場利率整體趨於上行,從國債收益率來看,短期品種的收益率上行顯著。

梁國威預計,2018年會繼續強監管的態勢,政策方面或不會如2017年般出現大起大落的變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36

普華永道: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民營企業信心增強

眾所周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對我國GDP貢獻率已超過60%,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機會,來自民營企業的稅收占比超過50%。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的表現更加舉足輕重。我們的《亞太經合組織CEO調研報告》是普華永道連續八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最近我們首次對報告中81位中國民營企業商業領袖(報告中共有21個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的1400多名商業領袖)的觀點加以提煉,完成了《中國民營企業報告》。我們發現,在宏觀經濟穩中求進的情況下,受訪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們對發展前景十分樂觀,並在多個方面表現得非常有信心。

首先,民營企業高管對其公司未來一年的收入增長前景“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大幅提升,從之前的30%攀升到35%。

從行業角度看,超過49%的金融服務業企業領導者預測其所在行業未來三年每年的增長率將達到8%或更高,超過中國GDP的增長預期;緊隨其後的是30%的消費與零售業以及23%的工業企業管理者,認為其所在行業未來三年每年會增長8%或更高。

從企業經營戰略層面看,82%的民營企業高管對於推出新產品與服務或進入新行業“有信心或更有信心”,78%對於擴大亞太地區經營規模有信心,68%對確保獲得能在全球層面發揮作用的人才和技能有信心。在這些方面,民營企業的觀點與總體樣本的觀點基本一致。

在國內需求前景樂觀的背景下,59%的民企高管考慮在國內現有市場開發新產品和服務,並作為其公司未來三年采取的首要戰略。49%的受訪民營企業高管計劃采用市場擴張戰略,向不同的終端市場銷售產品和服務,相同比例的民營企業高管把強化品牌作為首要戰略。

第二,即便有短期的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例如中美貿易摩擦,但中國持續推進的貿易開放程度將惠及更多民營企業。

盡管最近幾個月來,中美貿易關系出現緊張局勢,但從民營企業對貿易進展的觀點來看,全球貿易會讓企業從中受益的良好情緒仍然十分鮮明。當問及過去12個月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發展的速度時,有26%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認為進展重大,而在所有受訪的中國企業高管中只有23%持相同觀點。由於新的貿易協定,30%的受訪民營企業高管認為公司的營業收入機會將增多。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將極大促進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更緊密的貿易聯系,這將為民營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與此同時,受訪的民營企業高管表示,未來一年在全球貿易環境中將面臨的挑戰包括移動數據跨境壁壘增加(36%),雇用外籍員工壁壘增加(31%)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意在海外市場開展多元業務的民營企業比例從27%大幅提高至34%,此跡象表明民營企業願意並準備調配資源,以進行全球擴張和分散本土業務的相關經營風險。我們的調研顯示,願意通過海外投資拓展其全球業務範圍的民營企業數量增多,計劃在未來一年增加全球投資的民營企業從57%增加到62%。

無獨有偶,隨著政策變得更加清晰明朗,海外並購活動有望重拾升勢,普華永道《中國企業並購市場2017年回顧與2018年展望》預期,2018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活動將會有所增長,接近甚至可能超過2016年的紀錄。

再者,為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68%的中國民企高管表示在“很大程度上”或“一定程度上”會在國內進行更多增值活動(例如研發),以確保海外市場的增長;65%的受訪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表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或“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靠商業夥伴關系/合資企業確保海外市場的增長。

第三,民營企業正更加積極地擁抱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等高新技術。

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引起了民營企業的高度重視。我們的調研顯示,未來三年內,民營企業高管“在組織內部實現某些職能的自動化”的比例,從目前的62%將逐步上升到83%。另外,53%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表示正在“投資機器學習和新興技術”,而未來三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4%。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也準備大規模培訓其員工熟練使用新型自動化工具,掌握數字化使用方法。

最後,在我們調研樣本中的民營企業的主要行業分別是工業產品(35%)、消費和零售業(27%)、金融服務業(9%)、科技公司(12%)和專業服務業(10%)。在收入構成方面,33%的公司收入為1億美元或以下;26%的公司收入在1億美元至5億美元之間;23%的公司收入在1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之間。

很顯然,這些民營企業很多已經初具規模,還有7%樣本公司是收入在100億美元以上的超級獨角獸企業。

(趙廣彬系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領導普華永道中國戰略研究部;雷國鋒系普華永道中國戰略研究部市場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91

普華永道:2021年中國將超越韓國成全球第二大遊戲市場

6月6日,普華永道發布《2018-2022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娛樂及媒體總收入達到2420億美元。未來五年,中國將以7.2%的複合年增長率發展,至2022年,中國娛樂及媒體市場總額將增加1010億美元。

普華永道將娛樂及媒體行業分為網絡廣告、OTT視頻、遊戲與電子競技、電影、音樂5部分。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將超越韓國成全球第二大遊戲市場。

2021年中國成全球第二大遊戲市場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遊戲用戶數量達到5.8億,收入為200億美元。2017年到2022年,中國遊戲和電子競技預計將以9.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收入可達320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中國將超越韓國成全球第二大遊戲市場。

電競成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普華永道報告指出,中國大約有2億電競愛好者,未來五年電競將保持23.7%的複合年增長率,2022年收入將達到3.38億美元,超過美國。

在中國,騰訊和網易兩家獨大,累計占據了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行業在加速向巨頭靠攏,還是逐步向中小廠商分散?

普華永道全球科技、媒體和電訊行業主管合夥人周偉然對第一財經表示,遊戲市場份額向騰訊和網易兩巨頭聚集的趨勢仍在持續,兩家公司相繼推出了吃雞等廣受用戶歡迎的遊戲,從而占得更多市場份額。騰訊也在通過We Game等平臺幫助開發者發行遊戲,通過自身平臺舉辦電子競技項目等。

 

OTT視頻付費服務收入2017年超過廣告收入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2017 年中國OTT(“Over The Top”的縮寫,是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視頻收入達 24億美元,至2022 年,OTT視頻將保持 16.3% 的複合年增長率。

2017年,國內市場呈現出付費服務收入大於廣告收入的特征。普華永道稱,未來五年,OTT視頻網站盈利模式將實現從免費播放到付費服務的轉變,5年內僅付費服務將增加27億美元收入。

國內OTT 視頻行業的主導地位由BAT占據,BAT合計通過愛奇藝、優酷土豆和騰訊視頻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但各家視頻網站仍處於燒錢嚴重的階段。普華永道香港娛樂及媒體行業主管合夥人邱麗婷對第一財經表示,收費是近幾年才有的模式,用戶習慣仍在培養階段,對於平臺來說,廣告也能貢獻接近五成的收入,平臺會是付費服務和廣告收入雙向發展。

對於2017年火爆起來的短視頻行業,邱麗婷稱,國內短視頻網站和國外的重要不同在於變現方式。YouTube主播收入主要來自點播分成;而在中國,主播收入更多是觀眾打賞。另外,中國出現了針對特定市場的視頻平臺,如遊戲、化妝等,這在國外看不到。

邱麗婷稱,在短視頻領域,監管趨勢是在加強的,包括傳統版權和內容監管兩方面,這會促進市場有序發展,優質內容會吸引到更多更好的用戶群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93

普華康健:醫療廢棄物裡有“藍海”

1 : GS(14)@2010-09-05 20:37:22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04/148044.html
 一個以往不被關注的領域悄然改變
  普華康健 醫療廢棄物裡有“藍海”
  “不久前,高盛的千萬美元級別的投資全部到賬了。”普華康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華康健”)總裁莊雨亭的話語停頓了一下,“目前我們正準備第二輪的融資,金額會更高,估計數月之內就會完成。”
   普華康健所在的醫療廢棄物處置行業正在引起投資機構的關注,現在精明的投資客諸如高盛也“下水”了。普華康健成立至今已有五年時間,不過,在前三年其業 務表現一直平平,一切的改變都發生在後兩年之中。一個更大的背景是,醫改政策的出臺正在改變著這個原先並不被人關注的領域。
  從“服務”向“技術”轉型
   近年來,隨著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機構產生的廢棄物數量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我國醫療廢棄物處置產業亟須快速發展。然而,與美國很早就對醫療垃圾的處 置進行立法相比,我國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置則相當落後,包括對於醫療廢棄物是否應當單獨處置,國內也談論了很久。因此針對這些廢棄物會有不同的處置,有的是 迴圈使用,有的則直接扔掉。
  看到醫療廢棄物處置行業在美國已經發展成熟,而中國卻未“上道”,大夫醫療廢棄物管理集團認識到機會來了。 2002年,該集團成立了普華康健公司,並取得了加拿大海卓科公司獨家授權開發並在中國進行OEM生產醫療廢棄物高溫蒸汽滅菌處理的技術與設備,專門開拓 在華的醫療廢棄物處置業務,從此由旁觀者變為嘗試者。但是緊隨其後的卻是苦等,因為市場機會還遠未到來。
  “直到2008年,市場開始明 顯活躍起來,當年我們銷售了十幾台設備,而去年我們銷售了20多台。”莊雨亭回憶這兩年來的變化,顯得松了一口氣。莊雨亭說,國家環保局曾撥款150億 元,幫助全國300多個城市設立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按照規定,醫療產生的廢棄物必須完全消毒,不能迴圈使用。在莊雨亭看來,在政策的帶動下,普華康健的 目標客戶有三類,而且數量不菲:一是全國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有500多座,一個城市建立一個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就需要建500多個;二是全國的傳染 病醫院有1000多家,根據國家規定,傳染病醫院必須建立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三是全國人口在200萬以下的城市將近500個,他們對於移動式廢棄物處置 的專門設備也有較大需求。三者相加,普華康健的目標客戶將有2000家以上,市場明顯充滿開發的潛力。
  2009年,普華康健給北京地壇 醫院裝了一台醫療廢棄物處置設備,該設備能夠保證3噸/天的滿載處理量,價格在250萬元到300萬元人民幣之間。莊雨亭算了一下:如果僅以300萬元的 一半150萬元來計價,全國1500多台設備的市場空間也在20多億元。而據記者瞭解,該設備平均毛利率在5%左右。
  不過,莊雨亭的想 法是,從單純的銷售設備向全面提供服務轉型。“如果你有技術優勢,你是願意當手機生產商還是願意做中國移動?服務是永久的市場,把下游鏈條串起來,也是上 市最好聽的故事。”莊雨亭說,按照行業的推算,一個兩百萬左右人口的城市,一年在醫療廢棄物上的服務費大致為700萬元人民幣,而全國500多個中型以上 的城市將給服務企業帶來40億元的市場容量。
  就目前而言,普華康健還只是在青海、四川和安徽等地有一些服務型業務。對此,莊雨亭明確表 示:希望通過收購實現擴張。在獲得高盛的投資後,收購行動也將成為普華康健“開啟”國內醫療廢棄物處置服務市場最好的鑰匙。“最希望的收購物件就是各個城 市零散的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莊雨亭預計在進行若干收購後,2010年底將實現1800萬美元的業績。
  按床位收取服務費模式
  根據環保部最新的公開信息,我國目前已經建成了180多個醫療廢棄物處置廠,但全國超過80%的城市還沒有專門的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或者專門處置設備,一些城市和地區的醫院和醫療機構甚至偷偷地自行處置本院產生的醫療廢棄物。
事實上,不僅是外來投資者,即使是醫藥行業的人士,也不一定清楚這個剛剛發展起來的醫療廢棄物處置“服務”行業是怎樣的一種經營方式。
  “實際上,我們在國內各城市處理醫療廢棄物方面主要實行兩種收費模式。一種是按照醫療廢棄物的重量收費(即需要醫院按重量來付費處理醫療廢棄物),一種是按照醫院擁有的病床來收費。”莊雨亭說。
   然而,僅僅按照重量收費,莊雨亭也漸漸發現一個弊端:即一些縣級醫院為了節省開支,往往會減少賣給醫療廢棄物處置服務公司的重量,有的甚至將醫療廢棄物 部分直接轉賣給個體回收者,以從中牟利。這一收費方式的弊端也日益被當地衛生監管當局意識到,因此為了保證醫療廢棄物被及時處置的效果,目前這種按重量收 費的方式正日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採取按照病床付費的方法,即每年固定給醫療廢棄物處置服務企業一筆費用。
  莊雨亭介紹,以一個200萬 人口的地級城市為例,一般來說,會擁有8000到10000張病床,每張病床一天收費2元到2.5元不等,一年就是700多萬元的費用。如果城市人口少於 200萬,則病床一般在5000到8000張之間,普華康健每年可獲得的收入就在300萬元到700萬元之間。
  而對於部分醫院方面有將 醫療廢棄物私自賣給二道販子的情況,莊雨亭說,隨著醫改的深入和法規的執行,現在即便中國偏遠的醫院,也較少出現這樣的情況了。“這曾經是一個古老的話 題,但現在醫改帶來的是對醫院進出物料的嚴格審查管理。對於醫院的主管來說,靠賣醫療廢棄物謀取收益比起承擔的風險來說微乎其微。”莊雨亭認為。
  不過,莊雨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即新建的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會遭到附近居民的集體抵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城市建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必須在遠離居民區2公里之外選址,這事實上也越來越督促著地級市的衛生部門按照有關法規去運作,這個市場顯然還有一些無法確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27

普华软件:看齐“谷歌平台”

1 : GS(14)@2010-12-17 13:55:57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15/173901.html

    普华更大的雄心在于整合产业链上所有的技术,像谷歌那样打造一个支撑性的一体化基础软件平台,平台上可以开发、整合、支持各种应用。
               
           普华更大的雄心在于整合产业链上所有的技术,像谷歌那样打造一个支撑性的一体化基础软件平台,平台上可以开发、整合、支持各种应用。
  赵晓亮在北京的办公室座落在中关村欧美汇大厦写字楼的9层,视线穿过他背后的全玻璃幕墙,央企中国普天、中国电子、国机、中钢的玻璃大厦相邻而立。在中国IT技术中心的中关村,央企扎堆于此。
  赵晓亮所在的普华基础软件公司也属于一家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普华总部在上海,成立仅仅2年时间,一位中国基础软件的新入局者,借助母公司央企的力量和资源,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基础软件公司。
  国家队上场
  普华出身豪门,实力雄厚。股东分别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的第32研究所也称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旗下有上市公司华东电脑(600850);第15研究所也称华北计算机研究所,旗下有上市公司太极股份(002368);以及第28研究所和电子科学研究院。注册资金2亿元,是软件企业中相对较具规模的企业。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增资扩股,注册资金拟提高到5亿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普华人强调所承担的使命。普华董事长胡爱民说,普华的诞生首先是一种使命,不同于一般企业使命的国家使命和社会使命,是中国基础软件技术和自主研发的生力军。
  赵晓亮向记者披露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立普华的战略思路。“这跟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相关。国家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基础软件产业,但经过这么多年,国产基础软件的业务规模都不大,注册资本大多二、三千万元。国家担心这么小规模的公司,人员也只有100多人,能不能承担起国家发展基础软件的重担来?工信部、科技部希望大的国企集团承担起这个责任,它们是国家队,有足够的实力。”
  与国内其它基础软件企业相比,上场的国家队普华最大的竞争优势依托在于依托母公司拥有强大资源,包括资金资源,用于收购一家公司或者为研发提供资金;客户资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原来主要研制军工电子产品,拥有庞大的产业群和客户群。至于技术和人才资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自然更不在话下。
  普华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2009年5月管理团队组建正式运营,到2009年末营业收入7000万元,今年的营收目标是1.7亿元。尽管资源优势是普华业绩飙升的一个原因,事实上更值得一提的是普华没有走传统的发展路子,而是包括整合收购外部公司等,走了一条不同的成长路径。
  赵晓亮说,“普华作为新的企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全部自己去做研发,一点一点占领市场。没有跨越式发展,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别人。普华有一部分自主研发技术和市场,在目前200人的公司团队中,有将近2/3的人员从事研发。还有一部分技术和市场是收购整合其它公司。而不是说要经过多少年依靠自身慢慢积累。说白了,谁都等不了,市场的机会全错过了。”
  较为典型的是对本土数据库公司北京人大金仓的收购控股。
  收购金仓数据库
  数据库市场90%以上份额由甲骨文、IBM、微软等跨国公司占据,国产本土公司金仓、达梦、通用、神州4家仅占10%不到,规模小不说,也不具备竞争力。
  说起普华控股金仓,全程参与谈判的金仓总经理任永杰博士认为,大的背景是国家核高基专项制定了一套发展战略,目标是发展一批领先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础软件企业,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设立普华基础软件公司整合集团内外、海内外的基础软件力量。数据库属于基础软件之一,国产数据库公司规模小,发展艰难,国家战略考虑的是怎么促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普华是执行国家战略来控股其中一家领先公司,继而重点支持。
  “它们知道数据库企业获得国家863项目支持的只有3家,和每一家都谈过,最后觉得和我们比较吻合。”任永杰回忆。
  准确地说,普华与4家国产数据库公司接触过,做过详尽的评估,包括每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团队特点、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行业地位,甚至收购价格。至于最终如何花落金仓,赵晓亮解释称是综合的因素。“金仓是典型的技术型公司,它的创业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老师组成,由王珊老师领军,王珊老师是国内数据库领域元老级专家了。技术力量上这个团队非常深厚,这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它唯一弱的地方是市场推动这一块,但我们进来后可以帮助它市场推动,使我们双方优势互补。此外,金仓的股东成分相对简单,他们可以接受我们进去给他们更大的投入去控股。”




      金仓创业团队让出控股权,割舍一部分利益换取公司更大的发展空间。北京中关村软件协会一位资深人士对这宗股权交易评论,“国产基础软件多年来一直受到外国公司高压,同时还遭遇到资金不足、市场订单有限、人才难留等一系列瓶颈。如果继续这样缓慢发展,前景堪忧。金仓让出控股权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经由普华得到源源不断的全面支撑。”
  虽然不肯透露普华收购金仓的交易金额,不过赵晓亮表示,“第一次收购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增资,加起来五、六千万的样子。”
  控股金仓后,普华没有参与其日常管理,总经理、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研究中心主任都还是原班人马。改变的有两点:一是普华作为股东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度和大的决策;二是金仓董事长由普华董事长胡爱民担任。至此,金仓的资金瓶颈得到缓解,公司还专门增设了一个军代表办公室,有着军工背景的中国电子集团下属成员公司订单与合作项目不断,金仓的研发触角扩展到新的领域。
  其中,普华股东之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2所的数据库项目业务转到金仓手中。任永杰说,“从去年到现在,我们承担了不少跟集团其它所合作的项目,包括军工项目。”
  整合产业链
  在对金仓控股后,今年1月普华走出国际化第一步,并购日本上市公司Turbolinux公司下属的专注于Linux技术研发的TurboSystems公司,这也是国内基础软件厂商首次展开海外投资行动。
  仅仅过去2个月,普华再次出击海外。3月29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旗下普华展开与瑞典汽车电子企业的合作。经过前期半年的准备,10月普华欧洲公司在瑞典正式投入运营。此前的5月18日,普华发布了我国首个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平台V1.0,这是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3-1课题,全称汽车电子“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普华是牵头承担单位,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瑞典有两家全球重量级品牌汽车厂商沃尔沃和萨博,在哥德堡的汽车电子谷汇聚了许多汽车电子软件公司,普华欧洲公司也设在这里。赵晓亮说,“普华虽然承担了核高基汽车电子专项,但在这个领域是新手,需要整合别人的经验和优势才能迅速成长,更好满足中国作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市场的电子需求。”
  普华目前的资产池里除了收购控股的金仓、日本TurboSystems和普华欧洲公司外,还有上海中标软件公司。中标产品主要是服务器、桌面、办公软件等操作系统,在国产操作系统市场占据22.3%份额,颇具实力。2009年12月31日,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普华向中标增资1500万元。
  数据库、操作系统、汽车电子、虚拟化、中间件构建了普华基础软件完备的产品线。赵晓亮说,“普华的目标是国际领先,中国需要这么一家国产基础软件企业,为国家和政府服务。中国自有的巨大市场是我们的最有力支撑。”
  普华的目标还不仅于此,其更大的雄心在于整合产业链上所有技术,打造一个支撑性的一体化基础软件平台,平台上可以开发各种应用。普华基础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白柯认为,互联网经济模式下,软件企业由技术竞争转向开放平台的竞争,谷歌最早定位在搜索引擎,后来谷歌整合出平台容纳各种应用开发,在平台上做邮件、做操作系统、做GPS等等新业务。
  赵晓亮也表示“心仪”谷歌的业务模式,“谷歌在基础软件方面投入很多,但却靠网络服务盈利,发展非常快。”
  看起来,普华对谷歌一体化平台和商业模式颇有研究,推崇备至。
  普华已经研发出一体化平台第一代1.0,第二代研发正在进行中。“我们提供的是后台强大的一体化软件平台,上面有无数应用,你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实现应用。”赵晓亮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