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推白牌電視睿俠 削弱品牌價值 郭台銘再啟通路戰火的雄心

2013-01-07   TWM
 
 

 

上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白牌電視睿俠,在網路造成搶購,捉刀的正是鴻海旗下的通路賽博數碼,引進白牌做代理,到底郭台銘在打什麼算盤?

撰文‧賴筱凡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款電視在二.五個小時裡,網路狂銷五百台,它既非索尼出品,也沒貼三星品牌,只見上頭大大寫著「Radioshack(睿俠)」,許多人不禁想問,一個白牌電視,怎麼會賣得這麼好?答案是睿俠背後的八個字:「鴻海製造,夏普面板」。

睿俠在亞洲是名不見經傳的品牌,在美國也不賣電視,而是全美第二大的電子產品通路,選在此時進軍亞洲,還賣起自有品牌的電視,讓人霧裡看花。

「鴻海的雄心已經暴露無遺,他(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手說鴻海不做品牌,卻一手拉進新競爭者,最終目的是在削弱品牌的影響力。」鴻海內部人士透露,從中華電信、凱擘合作的綁約六十吋大電視到睿俠,郭台銘從不在乎電視上的品牌是什麼,「只要打出鴻海製造、夏普面板,就能賣得動。」這三個月來,打從鴻海六十吋大電視推出後,只要一談到品牌相關議題,鴻海內部主管就會連忙澄清,「我們絕對不做品牌,不與我們的客戶競爭。」然而,郭台銘真的按兵不動,謹守分際嗎?

保持中立只是假象

「表面上看來是如此,可是,另一方面,他開始找凱擘、睿俠,他們的品牌不用強,才不會引起索尼、三星抗議。」鴻海內部員工說,「掛什麼牌子不重要,只要它是鴻海製造,用的是夏普十代廠面板,那就夠了。」所以,鴻海說服睿俠進軍亞洲,還賣起自有品牌的電視,負責代理工作的是鴻海,「說穿了,睿俠只出品牌,其他的製造、組裝到行銷,鴻海一手包辦。」業內人士說,可怕的還在後頭。

初期這批雜牌軍的個別威脅還不夠明顯,若將全數加總起來,三個月銷售的六十吋電視數量,卻已不容小覷。

今天鴻海代理的是白牌,明日鴻海議價能力夠大,就能回頭壓迫惠普、戴爾、索尼讓鴻海代理,這個答案,在賽博數碼董事長張瑞麟口中獲得證實,「我們確實有與其他品牌談代理。」據了解,鴻海已和大陸家電大廠海爾洽談代理合作。

倘若鴻海不只控制組裝代工價格,還能進一步掌控通路上架權,「品牌價值將被削弱,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勢必重新分配。」鴻海內部人士說,郭台銘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與品牌廠為了三%、五%拚個半死的成吉思汗,他要回頭讓品牌廠把吞下肚的利潤吐出來,這才是他精心布局通路大戰的最終雄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6

狠砍高薪資族群 卻縱放高資產富人 富人稅搞錯方向 削弱台灣競爭力

2014-05-12  TWM
 
 

 

史上最大加稅案﹁財政健全方案﹂出爐,已負擔沉重稅負的高薪資族群再次成為財政部剝皮的對象;政府想靠富人稅解決貧富差距,卻完全搞錯了方向!

撰文‧楊鈞如

立法院財委會在五月二日審查通過「財政健全方案」,完成史上最大加稅案,估計明年可以新增稅收六五○億元,用以填補每年約三千億元的財政赤字缺口。各大媒體紛紛以「富人稅過關」為標題,作為此次加稅的代表作。

在全球財富分配差異惡化,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趨勢下,「富人稅」成為平息社會不安的一個響亮的口號。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歐蘭德都推動富人特別稅;股神巴菲特也曾提議,對年所得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富人課徵所謂的「巴菲特稅」。台灣這次通過的增稅案,新增「年所得超過一千萬元」的課稅級距,將個人所得稅率提高到四五%,堪稱是富人稅的最新案例。

加稅只剝到高階經理人的皮根據財政部的估算,年所得一千萬元的納稅義務人約有九千五百人,稅率提高之後,每年新增新台幣九十九億元的稅收,平均每人多繳一百萬元的所得稅。表面上看起來不多,但是若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合併起來看,可扣抵稅額減半將每年新增四百億元的稅收,二者加計每年新增五百億元稅負,這群被財政部鎖定的高所得者,股利所得稅負大增,綜合所得又再多繳一百萬元,稅務負擔將會大幅加重。

財政部的增稅方案,最大爭議在鎖定的「富人」定義偏差,財政部咬定年所得千萬以上的薪資族群,卻縱放地產交易的高資產階級。加稅方案對於「高資產者」束手無策,卻對已經負擔沉重稅負的高階經理人,再剝一層皮。

事實上,台灣真正的「富豪」絕對不是這些每天早出晚歸領薪水的高階經理人,而是不用辛苦工作,坐享豐厚收益的房地產投資者。就拿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管國霖來說,他年薪縱然超過千萬元以上,但他肩負花旗銀行台灣分行的營運壓力,領導五千名以上員工,付出的工作心力也非一般人能及。

更何況,一名年薪千萬元的高階經理人一旦扣除所得稅約三百多萬元後,實質所得不到七百萬元;如果肩負全家老小生計,在扣除日常生活每年約三百萬元後,一年存四百萬元;如此工作十年,存得四千萬元,只能買到台北市一般住宅。

誰才是台灣真正的有錢人?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就是那些擁有房地產的高資產人。

財政部不敢觸碰房產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房產交易所得稅,只從方便稽徵的個人綜所稅下手,其實打擊了台灣最具有競爭力、最具有國際視野的一群人。增稅的結果,無益於減緩貧富差距,反而扼殺了產業成長的動能。

國際化人才出走領高所得

現在,被增稅的九千五百人,就如同管國霖一般,主要組成是台灣一千五百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外加二五三家興櫃公司,以及約三百家外商在台分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再加上一部分大型績優公司的長期持股股東。這不到一萬人的企業領袖,每年為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創造超過新台幣一兆元的稅後盈餘,領導超過一百萬個就業家庭,不只是台灣經濟動力的火車頭,更替政府扛下沉重的就業與社會責任。

政府沒想到的是,這些領高薪的人都是國際競爭人才,他們擁有跨國工作的能力。而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最高的所得稅級距稅率都比台灣低。香港只有一七%,新加坡僅二○%,韓國也只有三八%。可想而知,稅改後,更不利於台灣吸引優秀人才,對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是一大隱憂。

我們的綜所稅級距比鄰國高,但是台灣房產稅幾乎是全球最低。同樣年所得淨額為一千兩百萬元的人,如果你是上班族就要繳四○九萬元的稅,如果你是領股利所得的大股東,要繳三○七萬元,至於收租的大地主只要繳一九三萬元。

政府不針對真正有錢有閒的「大地主」加稅,反而去加對產業有貢獻的高階經理人,然後逼走他們,真不知政府的盤算到底是什麼?

財政部長期便宜行事,殺雞取卵只針對高薪資所得者課稅,對台灣的經濟動能已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台灣上市公司幾乎找不到國際化的專業經理人,即使是台積電,薪資水準也只能吸引「愛台灣」的本土人才,一千五百多家上市上櫃公司,一級主管中的外籍經理人加起來不到一百人,這造成台灣企業無法國際化,只能做國際企業的下包,忍受「毛三到四(毛利率三到四%)」的悲苦宿命。

中年精英提早退休炒房去

不只如此,原本就高達四○%以上的個人所得稅率,加上微乎其微的房地產交易稅,等於變相鼓勵人去炒作房產。事實上,這樣的稅制結構已經讓原本應該在大型企業奮鬥的四、五年級高階經理人,早早就退休炒房去。

我們現在到處可見頭髮灰白,大白天在山邊水岸慢跑、騎腳踏車、登山的提早退休族,正是財政部高薪資所得稅制的產物。而這群經驗豐富、又蓄積了相當財富的中年精英,原本應該創業,或者率領台灣企業躍上國際舞台,為台灣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卻因為偏頗的稅制,選擇了獨善其身的退休路,這正是台灣為什麼找不到新公司,老公司又越做越衰退的關鍵所在。

財政部多年採用「懶人加稅法」的結果,在大公司工作的中高階主管,成為不斷被稅官搾油的受害者。

馬英九總統曾經引用財政部二○○八年的資料說,適用稅率四○%的高薪資者有四萬人,只佔總納稅戶數(五四七萬戶)的○.七%,卻繳付了四六.八%的綜合所得稅。也就是說,台灣一半的綜合所得稅,都是這些被財政部套上「富人」大帽子的高階經理人所繳交的。

而依財政部公佈二○一一年的綜所稅結構資料顯示,台灣五六六萬戶的納稅戶中,有約兩百萬戶完全不用繳綜所稅,另外二五○萬戶平均只繳九千元的綜所稅,兩者合計佔比高達七九.四%,換言之,另外接近二成的納稅戶,則負擔了超過九成的所得稅。

○.八%的人扛一半稅收

在乖乖繳稅的那一小群倒楣鬼中,最倒楣的○.八%,負擔了一半的所得稅。高階經理人扛起了全國所得稅收半壁江山,不但沒有獲得應有的尊敬,還被戴上富人的三角帽遊街示眾!

前財政部長林全曾經在《今週刊》第七七一期直陳,「國內富裕者的收入來源……,有許多都未納入所得稅課稅範圍。」巴菲特說他的實質稅率只有一七%,比大多數員工還低,甚至遠低於打掃辦公室的清潔工,因此主張對富人課徵特別稅,扭轉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林全認為:「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惡化更日趨嚴重。而且台灣的極端富裕者租稅負擔比率,較受薪中產階級為低的程度,恐怕尤甚於美國。」但是如果這些富人的漏稅管道不堵住,「即使修改高所得者的平均稅率,結果也不能改變資本收入與資本利得免稅的事實。」這次財委會通過、被財政部宣傳成為「成功課徵富人稅」的法案,根本不是真的富人稅!增稅案對於擁有土地的「高資產者」束手無策,只是鎖定已經背負了全國五○%所得稅的「高薪資者」,再搜刮他們一次而已。這個增稅方案,無助於減少貧富差距、有害於企業發展,是稅官一貫殺雞取卵、便宜行事的短線作法。

高資產者稅率低於受薪階級偏頗的稅制,是對認真工作的受薪階級殘酷的懲罰,一個認真工作三十年,終於升任大型企業主管的專業經理人,持續數十年、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忙碌,連晚上睡覺時手機也開著隨時應戰,高階經理人幾乎不耗費任何社會成本與政府補助,賺的是勞心勞力、不眠不休的血汗錢,卻要繳付四○%所得稅給政府。

相對而言,囤房、囤地者從銀行借取巨額的低利息資本,平日什麼事情也不用做,許多空地連除草的錢也不花,二十四小時躺著遊山玩水,最終獲利不僅遠高於勞心勞力的薪水階級,還幾乎不用繳稅。

台灣的稅制懲罰辛勤勞動者,鼓勵炒房炒土地者,正是國父「三民主義、平均地權」最大的叛徒。

當我們用超高的薪資所得稅率、超低的房產稅逼走高階專業經理人,堵死國際人才流入的可能,走入「全國都低薪」的死胡同,台灣,也就不會有什麼未來了。

在民主政治「政策買票」的惡風之下,政府胡亂減稅,高達七成的政府支出是投入僵化的人事與退休費用之中,中央、地方債務加上主計總處承認的隱藏性負債(軍公教勞工退休金法定給付義務),合計已經高達二十四兆元,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六○%,遠遠超越希臘、義大利,逼近日本水準。

財政部收不到稅,編不出預算,只好用挪帳、賣祖產、搜括高薪資者來掩飾,真正該做的稅制改革,又畏縮於政治考量而束手無策。財政紀律的敗壞,國家財政的崩潰,勢必遺害後代子孫,而這,恐怕才是馬總統、財委會立委諸公與歷任稅官們的歷史定位!

(本文作者曾任台灣、香港上市公司副總經理)同樣都是1200萬元淨所得者,薪資所得者的負擔最高,大地主負擔最低所得來源 薪資所得 股利所得房地產租金 房地產買賣繳稅金額 409.5萬元 307.5萬元 193.1萬元71.5萬元註:此表數字為假設1200萬元的淨所得者,其全部所得來源不同(如大股東、上班族、大地主),導致繳稅金額有所差異。

公式說明:

薪資所得:薪資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股利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可扣抵稅率房地產租金:租金所得×(1-4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房地產買賣:假定土地與建物的價值比為7:3,則房地產買賣所得×0.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

搞錯對象的富人稅

台灣所得稅制扭曲,0.8%的納稅戶,負擔了50.2%的綜合所得稅,其中有許多是勞心勞力的高階經理人,高資產富人反而被縱放

戶數%

稅率20%者,30.5萬戶,佔繳稅戶數5.4% 稅率30%者,10.1萬戶,佔繳稅戶數1.8% 稅率40%者,4.4萬戶,佔繳稅戶數0.8% 稅率0%者,200萬戶,佔繳稅戶數35.2% 稅率5%者,250.2萬戶,佔繳稅戶數44.2% 稅率12%者,71.1萬戶,佔繳稅戶數12.6% 2.6%的納稅戶,負擔了65%的綜所稅

稅額佔比%

稅率12%,351億元,11.6% 稅率20%,470億元,15.5% 稅率30%,452億元,14.9% 稅率40%,1523億元,50.2% 稅率5%,236億元,7.8% 資料來源:財政資訊中心「100 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開徵核定統計專冊」 整理:辛曉昀台灣最高所得稅率比香港、新加坡、韓國高,跟德國、法國福利國家相同香港 新加坡 韓國 美國 日本 英國 台灣德國 法國 芬蘭 丹麥17% 20% 38% 39.6% 40% 40% 45% 45% 45% 51.1% 55.6% 說明:圖中數字為各國最高所得稅級距稅率。台灣原為40%,此次稅改調高為45%。 整理:方德琳、蔡曜蓮這些人,都主張富人稅—— 近年主要國家開徵「富人稅」案例推出時間 富人稅內容 實施結果

美國紐約州長

葛謀 2012年 紐約州所得稅率最高原為6.4%(聯邦所得稅另計),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000萬元)者,稅率升至8.82%;超過30萬美元者,稅率增至6.85%。 2012年起實施,每年收稅(●新增稅收?)新台幣780億元。

前任州長在2009年已經推動過一次富人稅

美國總統

歐巴馬 2013年 針對年收入超過45萬美元、總共96萬戶課徵,提高所得稅率,由35%調高至39.6% 實施中

法國總統

歐蘭德 2014年針對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約新台幣4100萬元)者,所得稅率由目前的45%巨幅調高至75%。影響1500人,新增稅收約新台幣80億元引發前總統薩科奇、大鼻子情聖名演員德巴狄等富人,宣稱要集體逃離法國;LVMH董事長阿諾特則申請移民比利時

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 2015年 預計將針對年所得超過新台幣1200萬元者,提高所得稅率至45%。 財務省規畫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70

日本在削弱日元方面已無計可施了嗎?

目前日元面臨的環境可做如下描述: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底啟動著名的刺激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時就希望解決的通縮問題現在依然揮之不去。核心通脹率始終低於日本央行2%的目標,儲蓄和信貸增長數據也未顯示經濟出現新的、更為樂觀的態勢。過去數年采取的各種措施或許已經起到防止情況惡化的作用,然而尚未帶來決定性突破。

繼7月份在參議院選舉中大獲全勝後,安倍晉三於今夏祭出新一輪財政擴張舉措,以期振興日本經濟。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對匯率的影響正負皆有可能,完全取決於貨幣政策如何。財政擴張可通過增稅或發行債券來提供所需資金。如果擴張財政旨在提升GDP增速,則發行債券是更明智的政策選項,而這也正是日本政府的目標所在。

現在的問題是:誰會為這些債券買單?本國(或外國)投資者,還是日本央行?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則日元估值很可能持平(或走升);如果由央行買單,則日元估計會走貶。因此,日本央行決定不跟隨政府擴大支出而增加國債購買規模是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典型案例——靠私人投資者來消化新發行的日本國債,進而推高債券收益率與日元。

然而,就算日本央行決定購買新發行的國債,結果也將完全不同。目前正在討論由財務省發行40-50年期政府債券並由日本央行購買這些債券。這一計劃與“直升機撒錢”極為接近。購買期限超過40年、利率接近於零的債券將使未來兩代人重建經濟的融資成本發生改變。聽上去像是日本央行為政府開支提供的免費午餐。新創造的貨幣並不會引發新的私人儲蓄,借此來削弱日元的可能性因此會更高。

盡管日本央行上月表示將“全面評估”目前的貨幣刺激計劃,但即將舉行的9月貨幣政策會議結果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日本央行是否將購買長期政府債券?一方面,如果日本央行不再追加寬松措施(或暗示削減債券購買規模),那麽美元/日元很可能會跌向95甚至更低。另一方面,如果日本央行采取足夠激進的寬松措施以提振通脹預期,那麽匯率可能輕松升至110或以上。我們認為日本央行很可能不會走向上述兩種極端情況,因而美元/日元或將呈現橫盤整理之勢。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匯率在9月會議前夕跌向95水平,迫使日本央行采取“直升機撒錢”的策略。這意味著美元/日元很可能將維持在100-107的區間內波動,但也不能排除短暫跌破100的可能。

美元/日元有多少上行空間?我們認為大幅飆升至110上方將遭遇阻力,主要是日本資產管理機構出於對沖目的而買入日元。美元/日元波動加劇已促使這些機構重新審視其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使得對沖匯率風險的必要性與日俱增。事實上,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最近公布截止到2016年3月底財年的賬面損失高達510億美元,部分歸咎於日元走強給其未對沖的海外資產帶來沖擊。因此,我們認為如果美元/日元朝110走升,日本資產管理公司很可能將積極對沖其海外資產。再加上GPIF以及其他半公共養老基金龐大的海外資產規模(預計未對沖倉位高達6600億美元),這些對沖活動應會在中期內抑制美元/日元的漲勢。

(本文作者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外匯策略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8

媒體爆料兩可樂巨頭每年花巨資洗白形象 削弱相關法律

據參考消息網報道,西媒稱,一項研究顯示,世界含糖飲料兩大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每年為美國96家在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和抗擊肥胖癥或糖尿病等疾病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提供數百萬美元資金。而肥胖癥和糖尿病等疾病都有可能因攝入高糖而加劇。其目的就是,“改善”自身形象,削弱限制冷飲消費的法律。研究人員表示,接受資助的健康機構其實已經參與到這些公司的營銷計劃中,但對此卻渾然不覺。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制糖業和大型冷飲企業現在的處境和幾十年前的煙草行業一樣。肥胖癥如瘟疫般席卷全世界,而消費含糖飲料已經證實是元兇之一。普通的冷飲每罐含糖40克,遠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攝入量25克。面對不斷增長的冷飲消費量,很多國家都開始征收冷飲稅,還有些國家明令要求在包裝上印上警告,就像香煙的外包裝那樣。

接受資助的機構主要包括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癥協會。此外還包括美國醫學會、美國紅十字會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等。在受益者當中還有著名的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和佐治亞大學。

報道稱,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僅針對美國境內的機構,因此如果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全世界,接受這兩家企業資助的機構數量可能是現在的數百倍、甚至數千倍。此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

研究顯示,2011年至2014年,可口可樂每年平均花費超過600萬美元用於此類資助活動。而百事可樂的數據則是300萬美元。美國飲料協會每年的花費則是100萬美元。

研究中提到的96家機構當中有83家曾單獨從可口可樂公司手中得到過資助。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可口可樂公開了捐助名單,而百事可樂卻沒有。

在西班牙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今年可口可樂自己公開的名單顯示,包括數所大學在內的數十家機構接受可口可樂的捐助。

西班牙研究人員曾在2013年發表研究指出,大多數接受包括可口可樂在內的食品業公司資助的研究項目都會宣稱,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導致肥胖。研究認為,冷飲業與健康機構之間的這種關系尚不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對這種現象展開研究。

美國飲料協會在獲知《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之後稱:“我們有著支持全國公共機構的悠久傳統。正如研究所言,有些機構的宗旨是改善公共健康,我們為此感到驕傲。”

報道稱,可口可樂方面則表示,報告中提到該公司曾提供資金援助,這麽做的目的是與科研機構展開協作。可口可樂將繼續提供援助。為了確保透明,可口可樂還將公開與這些機構的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42

突發|搜狐高管變動:總編輯陳朝華將離職 不會削弱新聞編輯流

12月14日,一位接近搜狐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已經在內部確認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搜狐的編輯流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有消息稱,陳朝華接下來仍然會選擇做內容,預計將在2017年1月公布最新去向。

公開資料顯示,陳朝華1992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後加入《南方周末》,1995年9月-1997年11月任《南方周末》上海記者站副站長,駐站負責人,1997年11月-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編委,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2006年3月主持創辦《南都周刊》並兼任總編輯。2014年1月,被任命為《南方都市報》總經理。

2015年年初,“閉關”後複出一年的張朝陽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說,門戶價值被低估了,要讓門戶重生。他當時重返微博,將SNS比喻成原子彈的他在微博上說:“很遺憾搜狐的SNS沒做起來,只好借新浪微博發點聲音。”此後他請來邱啟明、陳朝華等傳統媒體人,主攻新聞客戶端產品,思路就是通過本地化新聞點燃當地用戶的社交熱情。

陳朝華曾被譽為搜狐改革的“第一槍”。陳朝華加盟搜狐時表示,“Charles(張朝陽英文名)對優質內容有很深的追求,希望搜狐門戶出品的內容更有品質,通過合適的內容推動中國社會繼續的向前走。”

陳朝華還曾提到,門戶不僅僅是媒體公司,還是一種載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還有很多值得改變的東西。

“門戶可和用戶有更好的交互,門戶可記錄很多人文情懷,門戶還可以有很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比如,騰訊的門戶跟傳統意義上門戶就不太一樣,跟移動端有很多結合。”

陳朝華稱,自己希望擁抱這種變化,也希望給搜狐門戶帶來一種改變,這也是自己人生很大的轉軌。

按照張朝陽的想法,客戶端頭部閱讀是後臺編輯篩選的新聞內容,這也是南方系報人陳朝華加盟搜狐後所做的事;而用戶在客戶端下拉之後看到的是後臺機器根據大數據抓取的個性化內容,即尾部閱讀。用戶使用頻率越高,機器的興趣推薦越精準。

不過在今年5月,搜狐對門戶業務架構進行了一系列內部調整,搜狐財經頻道並入產品技術部門,並由分管產品技術部門、IT、汽車、教育頻道的搜狐副總裁樊功臣進行分管。此外,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將向產品技術副總裁樊功臣匯報工作。據悉,當時架構調整的意義是,搜狐在內容方向上未來將以自媒體為主、內容原創團隊為輔的運營策略。

當時,業界曾傳出陳朝華離職的消息,但他本人也向媒體表示,自己離職是沒有的事,也否認搜狐門戶要裁撤原創團隊。

現在,伴隨著陳朝華的離職,還有傳聞稱搜狐將對內容做徹底的改革,計劃不再設編輯崗位,搜狐的新聞門戶定位將改為自媒體平臺。也有搜狐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有的頻道在進入2016年就沒有編輯了。

可以看到的是 ,在今年11月份的“2017搜狐WORLD”大會上,張朝陽也提出了搜狐將以全平臺大數據連接用戶,以多個商業平臺對接廣告主,依托全媒體平臺整合內容體驗和技術應用,面向3.0的用戶時代、營銷時代,實現整合智勝。在他看來,搜狐的改變在於“正在轉向工程師和產品型公司,從資訊和娛樂方面為用戶創造價值”。

不過,第一財經從接近張朝陽的人士處獨家獲悉,搜狐的編輯流不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記者獲得了關於“搜狐計劃裁撤內容部不再設編輯崗位”、“陳朝華將離職”的搜狐聲明:

1.搜狐不會裁撤內容編輯部,搜狐新聞編輯流不是減弱,而是要加強。

2.搜狐正在加強新聞編輯流內容選擇的水平功力和價值觀,進行內容部管理結構調整,對新聞編輯的職責進行重新定位。

3.搜狐副總裁兼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

搜狐表示,一直以來,搜狐始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滿足用戶對新聞的剛性需求。在搜狐的發展歷程中,內容編輯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搜狐對新聞內容展示方式進行了調整,采用“編輯流+推薦流”的模式,持續為廣大網友提供有品質的新聞和可信賴的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574

內地會計新規 憂削弱香港監管 財政部解畫 擬限制審計底稿出境

1 : GS(14)@2014-06-01 12:04: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31/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中國財政部提出會計業新規定,除了影響本港核數師飯碗,前晚發出的政策解讀再惹監管疑慮。該篇文章強調新規作用之一,是解決境外會計師在未有任何報備、報告下將審計工作底稿帶出境的問題。然而,本港法院恰好剛於上週裁定,安永會計師行要交出內地民企標準水務曾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的部分財務審計底稿,因此惹來香港監管人士擔心,將來執法難度將大增。

  財政部的會計修訂引來本港業界憂慮,在週四(29日)即諮詢期結束前一日,財政部在網站發放長篇文章反駁外界的質疑(見表),表明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不屬於臨時執業的範疇,並指過去容許境外核數師直接進入內地審計造成多項問題,第一項即為「一些境外事務所不履行任何報備、報告程式,借用各種名義入境開展審計,並把審計工作底稿等攜帶出境。」文中強調,內地企業境外上市審計工作底稿等相關檔案必須保存在中國內地。




高院剛判安永案 時間巧合

有熟悉本港監管機構調查工作的人士指出,中國財政部一旦收緊跨境審計規定,會令香港監管機構執法難度增加。據瞭解,現時香港監管機構人員有時亦可直接到內地查閱底稿,但必須得到中國證監會協助。倘日後香港證監希望透過本港的會計師行,取得上市公司在內地的審計底稿,將有困難。

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及國家檔案局在2009年10月發表聯合公告,指中國公司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過程中,若要向證券公司、服務機構和境外監管機構提供涉及「國家秘密」的文件,應先取得相關部門批准。不過,是次財政部的說法,是指任何審計工作底稿,在境外核數師未經報備、報告程序帶出境外,都屬違法。

與港上市審計要求有矛盾

對於財政部指審計底稿必須留在中國,故境外會計師要在內地有合作單位才可避免違法,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錦榮認為有關說法不通,最簡單做法是事務所可在內地租用具保安措施的倉庫存放底稿即可。

另外,財政部表示只有少數國家(或地區)要求由上市地會計師行進行審計,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通過兩地事務所合作完成審計。目前港交所(0388)規定上市公司核數師必須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或者獲接納的會計師行,其中包括獲中國財政部推薦的11間內地大型會計師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00

洩密風波 港大校委會禁令獲批 記協遺憾:進一步削弱新聞自由

1 : GS(14)@2016-07-09 06:57:17

■高院昨頒令禁止公開港大去年6至10月校委會會議內容;圖為去年7月有學生闖入會議室。


【本報訊】香港大學校委會會議內容洩密風波,港大向法庭申請永久禁制公開去年6至10月的會議內容。高等法院昨頒下禁制令,指即使部份會議內容已外洩,但仍有大部份沒公開,會議的保密性沒被破壞;亦不認為即使公開餘下內容,就能揭示特首有否干預委任陳文敏任副校的決定,故不涉公眾利益。加入訴訟的香港記者協會對判決感極度失望。記者:黃幗慧


■陳文敏去年被否決委任港大副校長。資料圖片


港大歡迎法庭裁決。記協發聲明指對判決深表遺憾及極度失望,認為這先例,會進一步削弱已被日漸蠶食的新聞自由;主席岑倚蘭表示會研究是否作行動跟進事件。高院法官林雲浩在判詞指,因校委會會議內容涉商業秘密、個別人士聲譽及私隱等,故有保密責任保護會議內容,否則造成寒蟬效應,與會人士不能暢所欲言。




公開內容不能證干預任命


有份參與訴訟的記協陳詞時指,會議內容涉公眾利益,因關乎特首有否干預委任副校的決定。但法官不認同,指會議內容不涉特首與校委會之間的對話溝通,即使公開未外洩的內容,也不見得能透露有否政治干預。雖然會議內容已外洩,但去年9月29日否決委任陳文敏的會議上,尚有大部份內容未公開,故法官認為餘下內容仍須保密。法官承認禁制令對傳媒有間接影響,限制言論自由,但平衡保密責任的重要性後,認為頒下禁制令,保護大學的保密權利是合理及必須。禁制令覆蓋去年6月30日至10月30日的校委會會議,但因校委會學生代表馮敬恩曾公開部份會議內容,包括指李國章質疑陳文敏沒博士學位、紀文鳳批評陳操守有問題、商台兩次播放會議錄音涉李與紀在會上的講話,及後台灣網站亦有會議錄音流出,故已在公眾領域的內容,不受禁制令所限。商台原列為被告,但商台去年11月承諾不再播錄音,故針對商台的禁制令獲撤銷。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回覆查詢時指,他認同公開會議內容會造成寒蟬效應,但同時可令「大家(與會者)唔敢亂講嘢」。他認為港大不是私立大學,基本上應假定會議內容能公開,然後再因應是否涉及私隱等問題,而保密相關內容,他亦指判詞沒有討論實際上應如何平衡新聞自由與保密責任。杜認為判決只會鼓勵更多人將保密內容放在公眾領域,以避開限制。案件編號:HCMP2801/1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9/196879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067

拆局:瑞銀:CDR將削弱港交所優勢

1 : GS(14)@2018-03-19 04:23:38

【明報專訊】中資科網巨頭由於採同股不同權架構,所以過往無法在內地或香港上市,但現時中港都在爭奪這批公司,內地提出的CDR(中國預託證券)更容許它們毋須拆除VIE(可變利益實體)的結構回歸A股。瑞銀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撰寫報告稱,若已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及京東等企業選擇回A股,在香港上市的機會便降低,港交所(0388)因上市改革帶來的利好影響亦會減弱。

自從傳出CDR消息後,港交所本月至今股價累升1.97%,跑輸恒指的2.3%,傳出是首批CDR名單的騰訊(0700)及舜宇光學(2382),期內分別升8.4%及11.6%。

李聲揚:市場關注可否發新股集資

星展唯高達證券研究部董事李聲揚稱,現時市場最關注的,是CDR是否容許企業發新股集資,另一個關鍵是CDR能否容許換回正股,讓投資者套利,否則境內外兩地可能出現價差。他認為,暫時看來港交所不一定受影響,在內地當局有政策細則前,難估計對本港影響。

除了香港,內地A股亦可能受CDR影響,瑞銀指如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及京東均發行相當於其當前股本5%的CDR,預計將抽走373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影響A股流動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05&issue=201803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