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j6.html
昨天參與了一個鄧公的投票,有感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紅歌唱了大半輩子,還能夠向資本主義敵人低頭,拿出勇氣推翻昨天的我,真的很不簡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zn.html
很有哲理,市場總會不斷地給大家洗腦。
「凡是有違常理的東西都是會引起一場災難。常識人人都有,幸運如我輩者則除了生活常識外可能還擁有一些經濟學與管理學常識,但在一些人的忽悠下,尤其是忽悠者還具備一定的名氣、名望、背景時,能有幾個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堅守常識?在這為數不多的人中,包括你和我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31.html
看來老散們要把目標訂得更高一些了。
http://xueqiu.com/1065540936/20595218
本文獻給剛剛接觸投資的同志們
如果你剛剛接觸投資,會讀許多書,看許多人的文章,本文的觀點是無論話是誰說的,老巴也好,老巴門下走狗也好,如果沒經過自己的大腦,都是扯淡。投資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要有挑戰權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最怕的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我們來討論一下是否應該購買偉大公司這個問題。偉大是形容詞,可以有各種詮釋,先定義一下。這裡所謂偉大是指類似老巴現在持有的那些公司,比如可口可樂,吉列等等。
購買偉大公司是件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事,都偉大了還不買?都有護城河了還不買?再加上有一堆所謂大師,專家在旁邊忽悠,你可能很快就決定了這是你的投資目標。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本著辯論的態度,我來列舉幾個不應該購買偉大公司的原因:
首先,購買偉大公司的回報率不夠高
我 們來看數據,老巴一九五幾到一九六幾這十多年間基本沒有購買偉大的公司(不相信的可以看他當時給投資者的信),回報率為年均30%以上。那時老巴年輕,還 沒那麼富,賺錢的動力很強。大概1967年以後開始購買偉大的公司一直至今,回報率在20%左右。你會說,這樣的對比不公平,因為老巴後來的資金量太大, 回報率自然下降。我答,你現在有上百億美金要管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不學錢少的老巴,而要學錢多的老巴,百思不得其解啊。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老巴怎麼說:
「If I had$10,000 to invest, I would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greater chance that something was overlooked in that arena.The highest rates of return I've ever achieved were in the 1950s. I killed theDow. You ought to see the numbers. But I was investing peanuts then.It'sa huge structural advantage not to have a lot of money.I think Icould make you 50% a year on $1 million.No, I know I could. Iguarantee that. But you can't compound $100 million or $1 billion at anything remotelylike that rate.」
「You have to turn over a lot of rocks to find those little anomalies. You have to find the companies that are off the map - way off the map. You may find local companies that have nothing wrong with them atall. A company that I found, Western Insurance Securities, was trading for$3/share when it was earning $20/share! I tried to buy up as much of it aspossible. No one will tell you about these businesses. You have to find them.」
看到了吧,老巴認為如果投資金額小($10 million以下吧),他可以保證50%的回報!怎麼取得這樣的回報?By focus on smaller companies and little anomalies!
做為功課,各位可以研究 一下以下兩位投資大師,看看他們是怎樣投資的,有沒有買偉大的公司。第一位是Seth Klarman,
不應購買偉大公司原因之二:偉大公司太少,太難選,太貴
下面這個例子是芒格舉的,他說他手裡有張1911年的報紙,上面列舉了當時紐交所最重要的50支股票,到現在只有一家公司還活著:通用電器。由此可以推斷,在不久的未來消亡是絕大多數公司的命運,選中偉大公司需要何其眼光?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難不是不做的理由,我們總是給自己找藉口不學習等等等等。沒錯,可是難也不是做的理由吧?至少要跟其它選擇對比一下,看看困難程度和潛在回報率吧?
再者,偉大公司很少有打折的時候,更增加了投資的難度和風險。
本文是討論,不是結論,我說的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你的思考,切記,獨立思考是成功投資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4k.html
昨晚在雪球網上面尋找美股的資料,意外看到了一個評論,嚇了我一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55.html
幸運的2011,不幸的2011
2011年即將過去了,迎來的2012年肯定不會是世界末日。沒帶賬戶密碼,毛估估 今年投資回報以港幣計算,應該在2%左右,以人民幣計算應該是負4%了,明天再補上吧!今年我是幸運的,但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在經歷了A股的腦震盪 後,在相對高位的24000點增資,在一連串的不知所謂的胡亂投資之下,還能夠保住本金,這點上面我算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我的資金成本比很多投資者都要 高。在2011年,我有很多參與15%以上回報率的無風險投資項目的投資機會,15%以下的正收益對我來說已經是虧損了。
今年最失敗之處就是過早地放棄了用於防守的公用類股票,賣出的數碼通、和記電訊、中石化、中國移動、康師傅、新奧燃氣、港華燃氣……都錄得了正收益。
都算了,一切都過去了。
再見,抱團取暖的2011年
今年初我對股市的信心並不大,感覺港股普遍高估了,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感覺整體被低估了。今年港股指數下跌才20%,但80%的中小型股跌幅都超過一半,這點上面和A股大不一樣,風險基本上已經完全釋放,這也是我對2012年港股特別樂觀的原因之一。
但今年股市裡,集體抱團取暖的現象特別嚴重,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多年罕見,不得不提一下。在今年牛皮走軟的港股中,公用事業股、食品股、日用品股都成了大眾抱團取暖的對象,但今年的這種抱團現象和03、08年時有著明顯的差別,並不是理性的。
一般情況下,在行情不好時,投資者傾向持有盈利穩定、估值低的防守股並無不妥。請大家認真看一下今年是什麼情況?請看一下康師傅、統一、中國旺旺、恆安、維達,這些消費股的估值和業績,請再看一下中國聯通、電能實業、中華煤氣,這些公用股已經去到什麼樣的市盈率了?
就像是黃金,當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黃金可以保值時,沒有參與其中的人看上去就看是個傻子。明年行情改善,這些成為抱團對象的股票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個表現呢?期待中……
A股也有這種現象,醫藥白酒行業特別明顯,增長率很多都明顯不能夠支撐它們的估值。不詳述了,這不是我杯茶。
投資收藏品 買漲不買跌
房子大家都是買漲不買跌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今年房地產行情肯定不妙。
正如房地產一樣,投資收藏品也都是買漲不買跌的。11、12月份在美元走強下,名表、鑽石、黃金價格明顯下降了不少,珠寶店的人流也明顯少了,一眾高價承租商舖的珠寶店估計會有大麻煩了。
我在國內時,看電視基本上只看鳳凰衛視和中央二台。發現中央二台很有意思,基本上它 開始報導什麼投資收藏品,那個收藏品就像受了咒詛,價格最多頂不了三個月就崩盤了,有趣!最新的報導很像是什麼茶葉,忘了,經銷商競然要親自出馬到廠裡搶 茶葉,瘋了。後面中央二台又會報導什麼呢?呵呵
當真理不再是真理,歪理更像是真理……
在香港,公民被告知不要貪污,否則ICAC會來抓你的,你看到別人貪了,也確實被抓了,你信了;在國內,你的價值觀只會被不斷否定,再否定,最終令你相信國內有國內的一套……
在香港,投資者被告知成長股是靠不住的,否則市場會給你教訓,你不信嘗試了,也確實被教訓了,你信了;在國內,你的投資觀只會被不斷否定,再否定,最終令你相信A股有A股的一套……
接觸A股滿一年,當中我少數關注的高估值「成長股」:湯臣倍健和永輝超市都錄得了高幅度正收益。
展望2012 瘋狂的貪婪
尼采說:凡是不能夠殺死你的,必將使你更強!
2012年,既是世界末日年、又是選舉年,換屆年,也是普天同慶的奧運年。
經歷了2011年的死裡逃生,不禁對2012充滿希望,我更相信,這會是價值投資者的重生年!
不可告人的秘密 國家將大力支持內需?
最後告訴你一個秘密,不要告訴人哦!
在過去的2011年,和展望的2012年預測中,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當中,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消費開支,增長率是三者之中最低的;被最眾人臭罵的固定投資增長率,還會繼續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率的第一把手。
想知道真相的你可以看看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這可是投資寶典!記住,我只告訴了你一個人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7h.html
新的一年,港股高開高走,紅盤高收,好的開始。
這兩天去了粵西地區玩和浸溫泉,這邊明顯是個落後地區。順便去了步行街調查了一下服裝股的銷售情況。有意思的是今天港股中服裝股的走勢竟然和我調查結果驚人一致,不可思議!
利郎男裝這裡有兩家,店員說今年上調了單價,外套零售價打折後普遍在一千元左右,在觀察期間不乏客戶選購。據店員表示今年生意比去年同期要好,客戶以軍人和政府人員為主。
李寧店生意也很火爆。沒有標明是折扣店,但店裡賣的明顯全部是舊款,運動鞋大部分定價399元,全場買一送一,平均二百元一對。店員都忙著招呼客人,我也不好意思打擾,但明顯庫存去得很快。
361度在步行街上面有五家之多,比安踏還要多,神經病!全線打五折(為何不買一送一?),每家店客人都只是零星的一兩個,店員表示今年不冷,外套幾乎沒有人買,我聽完心都寒了。還好店員表示鞋子銷量還行,這才放心一點。
安踏這邊的店都比較大,有些甚至有二樓的。生意比361要好,但是和李寧的火爆完全無法比,令我相當意外。
匹克也看到三家,三家情況一致,我是唯一進店的客戶。三家店面都很小,但店員人數一點也不少,暈倒!
這裡的步行街和邊上都看不到特步,什麼回事呢?不是以三線城市為主嗎?
Addidas也有好幾家,也是同樣沒有人氣。大家都批評中國的體育用品股掛羊頭賣狗肉,Addidas的狗肉也不少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bn.html
評論:就像茅台成為但斌的標籤一樣,平安已經成為李馳的標籤了,40元的平安可以投資,李馳說了3年了。
1.對中國保險行業最看好 最擔心平安投資下一個富通
提問:能談談現在是買招行還是平安,那個好?
李馳:你買哪個都比我買得便宜並買的遲,反正比我買得都便宜。至於哪個更好,我知道了就不會買不好的了。
提問:最擔心中國平安出什麼問題?
李馳:擔心它在平安大廈封頂與股市在8000到1萬點的時候頭腦發熱,再投資下一個富通。
提問:你對平安收購深發展怎麼看?深發展的質地,你認可嗎?
李馳:我對那家銀行的服務都有些意見,但有意見說明它們有提升空間。
提問:如何看待目前中國保險股的投資價值,內含價值比率都在歷史低點了,但是地方債,股市下跌保費收入放緩等問題困擾著投資者,請問它們的股價已經反映了最壞的情況嗎?
李馳:我認為是基本反映了。
提問:金融版塊中銀行、保險、證券,你更看好哪一個?說說原因吧!
李馳:我對未來中國的真正的保險行業最為看好。 養兒防老是靠不注的,普通老百姓必須靠社保+商業保險來養老。
2.現在「賣出銀行股」很可能是高買低賣的決定
提問:為什麼您覺得目前「賣出銀行股」是個錯誤的決定?
李馳:因為這個決定很可能是個高買低賣的決定。
提問:除去市盈率的低估不談,您覺得銀行股的長期成長速度,會趕不上消費,醫藥類嗎?
李馳:銀行內短期的成長速度一直不比其他差,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熱衷於其他而偏偏要放棄最確定的金融。
提問:請問李總關於銀行股,投資者擔心的是表外資產問題,也就是境外看空者所說的影子銀行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銀行不論這幾年交出怎樣的靚麗業績在資本 市場上也都沒得到正面反映。另外這些銀行還不斷融資,更讓人懷疑,你這麼的盈利能力,還總融資幹嘛,悲觀者更認為就是虧多少融多少,請問李總如何看待?
李馳:明顯用錢生錢好賺錢的時候,股本融資又沒有明顯攤薄每股盈利的時期,為什麼老股東不支持融資。難到大家都希望在萬科07年那時候的股價去參加增發或配股。 聞增資色變是得了災後恐懼症。
提問:如果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硬著陸,您認為中國銀行業受的將是皮外傷還是傷筋動骨?我不怎麼相信所謂的各類壓力測試。
李馳:不相信可以不買任何股票。如果你空倉,你已經是贏在起跑線上了。
提問:您認為在投資邏輯上可以看空房產的同時看多金融股嗎?
李馳:銀行不是一條腿走路。 銀行是平台,賣什麼產品都是賣。 地產也不是想像得那麼壞。
提問:今天A股大漲,你認為目前而今眼目下,招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哪家銀行?
李馳:目前銀行的競爭還遠不激烈。大家都有飯吃的好日子還有幾年。
提問:民生銀行衝勁十足,超越招商銀行指日可待,那民生銀行會在超越招商銀行之前發生撞車事故嗎?
李馳:它們目前遠遠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提問:請問您對浦發銀行怎麼看?看好它搞移動支付嗎?
李馳:目前對金融板塊都有信心。
3.看好安踏 李寧已是過去時 便宜的361也喜歡
提問:請問你如何看李寧這家公司?
李馳:過去時,新的看安踏。
提問:特步,360的估值比安踏要便宜一半,產品定位也更多在在成長高的二三線城市,為行業第一的地位就要付這麼大的溢價給安踏嗎?
李馳:香港市場或國家市場確實對第一給了溢價。便宜的361我也喜歡。
提問:您對銀行地產保險的看法我都認同,唯獨蒙牛不能認同,感覺是否有點注重了財務而忽略了產品本身,固然還原奶易保存適合長途運輸、利潤高。但如果 信譽危機真的生效大眾不再消費蒙牛又或者人均奶製品消費水平提高,能達到消費屋狀鮮奶的水準,又或者人們觀念轉變和國際接軌,鮮奶消費佔據大比例,而去選 擇便宜的袋裝巴氏鮮奶呢?這三種情況任何一種生效,蒙牛過去優秀的財務以及現在的價內價格在未來都會變成平庸的財務和價外的價格。
李馳:我的話糙,當使壞能賺錢容易時,道德退居第二,賺錢排到第一;當使壞會損壞股東的利益時,企業自然就必須做市場接受的正確的事。 給目前的國內大品牌企業些時間,它們會走上正規的。
提問:是否關注過類似格力電器、三一重工等製造升級後有可能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的中國製造業龍頭們呢?對他們怎麼看?
李馳:大家都看好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超級收益。 真正有水平的是在6-10年前發現了它們並重倉。
提問:如何看待環保行業的機會?你認同A股市場是政策市的判斷嗎?
李馳:什麼行業都有機會、當然包含環保行業。 A股對許多股票還是半空。但對大股票,近底部了。
4.H股金融股比A股貴 2012投資策略以防守為核心
提問:A股和H股對同一銀行股的估值有差異,可以挑便宜的那個買麼?
李馳:要買肯定買A股的金融。
提問:是因為A股高估的時候估得比H股高嗎?
李馳:H股金融股比A股貴啊
提問:之前看到你預測「中國股市六年內能到10000點」,聽起來比較讓人吃驚,請問這個預測的背後邏輯是怎樣的?
李馳:邏輯是GDP不退到5%,股市不關門。否則大股票的盈利5年番一倍是有保障的。如果熱鬧一點它們的估值也翻倍,就離萬點不遠了。
提問:請問李老師,10年你投資業績
李馳:虧損啊。
提問:能否分享下你2012年的投資策略?
李馳:防守為核心。
提問:同威還有PE基金嗎?現在的PE是不是有點傻,二級市場都比一級市場便宜了,為什麼PE不直接在二級市場買?
李馳:對,二級是便宜了。 目前和以後的PE永遠是沙裡淘金。
提問:你曾概括自己十多年的投資經歷:冷清時,買是對,不買也對,但賣是錯;熱鬧時,賣是對,不賣也對,買是錯。請問你認為目前是A股「最冷清時」嗎?那麼「熱鬧時」大概何時能到來?
李馳:絕對是冷清時期。熱鬧時期何時來天曉得。
5.價值被低估時間一般不超過5-6年
提問:以您的經驗,價值被低估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多少年?
李馳:5、6年吧,但股市不是講舊經驗的地方,每一次它的低估外形與時間都高度不一樣。
提問:你認為在發審制管束下的A股市場適合價值投資嗎?在如今的市況下你怎麼看待發新股擴容問題?
李馳:我不管我不買的股票上市第一天或今天是否高估。 如果你已經結婚,你是否關心是否需要馬上離了再結一次?
提問:我的資金量較小,耐不住寂寞的時候,或者融資期限的需要,在你選中的幾個標的之間對倒操作,有多大可能增加收益,還得面臨哪些風險?
李馳:O是可能性,結果是負收益。
提問:融資比例太高的話容易招致洗倉,完全不參與融資也不夠好玩,請問您認為的最佳融資比例是多少?
李馳:巴菲特的操作是長期錢越多越好,短期錢根本不要。
提問:雪球網友葉為王認為「巴菲特不是誰都能學得來」,原因有三:1)巴菲特所拿到的入股條件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2)巴菲特能得到是信息不是一般人 能拿到的;3)巴菲特的投資往往是超長週期的投資,他可以忍受數年的虧損,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請問你怎麼看這個判斷?
李馳:完全不同意,絕對不同意。 只是大家沒有明白投資的精髓,以為一買就漲才對。
提問:在你的投資生涯中,有沒有曾經懷疑過自己的投資決策,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李馳:有。動搖了,就是成了斬倉的股票。
提問:城商行改制,積極推進上市,今明兩年會形成上市高潮嗎?
李馳:完全可能。
(雪球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雪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cw.html
如何規避李寧式錯誤?如何在國際市場與耐克等國際品牌短兵相接?
當安踏憑藉2011年上半年44.5億元營收超越李寧後,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陷入了深思。
許景南一度認為,李寧不僅是阻擊耐克、阿迪達斯的本土領導型企業,而且還是自己最值得研究的競爭對手。但現在看來,國內行業領導者易位是個常態。匹克會是新領導者安踏的競爭者嗎?
今年上半年,匹克的營業額和利潤分別同比上升了24.7%和32%,門店數淨增395間,達到7619間的規模。這家過去一直以籃球為立身之本的體育用品公司,正在向對手亮出自己行業細分者的「肌肉」。
比安踏更晚登陸資本市場的匹克,要挑戰前者剛剛拿到的市場地位,需要有更深遠的商略。然而,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體育品牌的競爭,已到短兵對接時期,任何一招不慎,都可能招致敗局。
許景南如何避免李寧式的錯誤?如何繼續堅守專業戰略?如何尋求未來對李寧、安踏的反超,甚至與耐克、阿迪達斯正面過招?
勞動力優勢只剩5年
《經理人》:包括體育用品行業在內的「中國製造」,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高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匹克為什麼今年非但不控制規模,反而投資10億在山東菏澤興建第四個產業基地?
許景南:首先,投資山東菏澤是匹克在2009年香港上市前的既定計劃。其次,我們北上投資也是出於成本戰略考慮。為什麼?我們和其他沿海製造企業一樣,都 遇到高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這種壓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勞動力兩大成本上。當務之急是需要解決勞動力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力從哪裡來?二是勞動力 價格如何維系?
目前,沿海企業勞動力流轉頻繁和價格偏高,對於大部分轉型期的企業來說,要過這一關很難。怎麼辦?搬廠。搬到哪裡?一條路是北上,一條路是西部。最後我們選擇了山東菏澤。因為相比西部的勞動力急劇外流,山東菏澤不僅是人口大市,而且勞動力外流較少,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勞動力價格比廣東、福建要低500~1000元/月。
但北上山東菏澤只是匹克的權宜之計。這是匹克搭上的最後一班廉價勞動力班車。這趟班車的維繫時間也就在5年之內。之後,勞動力成本問題會再次擺在我們面前。到時,我們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將訂單外流到印尼、老撾這些東盟國家。
安踏替代李寧,或者誰再替代安踏,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看我們這些本土體育用品企業產業模式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還是依靠自己投資、自己製造產品,永遠居 於產業鏈的最底層。我們現在的業績,主要是靠人口紅利,不是品牌價值來成就的。我們的產業模式應該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模式,就是告別製造,轉到品牌授權、 設計與服務等更高的產業鏈上,才能從本質上規避勞動力成本問題。
《經理人》:為什麼在這輪通脹中,不論是耐克、阿迪達斯,還是本土體育運動品牌,不僅沒有集體漲價,反而加大打折力度?是產能過剩,還是迫於市場競爭的選擇?
許景南:誰願意把自己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打折?這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困惑。不僅是現在,過去也存在,只是今年更甚。原因是什麼?一是政策環境變化,二是中外體育運動品牌的產業模式所致。
宏觀調控壓縮流動性後,消費者信心就會降低,他們會和廠家博弈,等商品跌價。廠家方面,始於2010年底的消費需求增加後,大多數廠家都在產能上進行擴充,導致在今年面臨去庫存化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降價。
在中國不設製造工廠的耐克、阿迪達斯為什麼也會加入打折行列?這是因為它們一方面需要繼續在不同消費層面上加大市場佔份額,另一方面它們有能力打價格戰, 因為擁有訂單權,它們不會顧及製造商的成本,這家不做就換另一家。這種持續的打折戰後,最受傷的一定是本土品牌。事實是,李寧、安踏、特步都出現了訂單放 緩。
匹克怎麼辦?我們的策略是「先增後緩」,將明年第二季度的訂單,由前一季度的增長20.2%降至增長9.5%。一方面是給經銷商減負,另一方面控制運營風險,由高速增長轉變成穩健增長,根據明年實際情況再定奪。
《經理人》:匹克上半年以22.6億元在籃球裝備細分市場上佔據第一,雖然業績排名上力壓中國動向,卻仍居安踏、李寧、361度、特步之後。這些前後夾攻者都屬於全體育用品品牌,匹克是否因此會改變行業細分者的品牌定位?
許景南: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李寧創業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就是做體操相關的產品,現在企業大了以後,覆蓋到幾乎全體育產品線上。問題是,每個項目的資源都有充分準備和實力嗎?
我們希望提到匹克就等同於籃球,提到籃球就想到匹克。實踐證明我們做到了。我們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對生產、技術、營銷、品牌、國際化等等進行積累。我們的 成果是,不僅成為FIBA全球戰略合作夥伴,而且擁有15個NBA巨星代言人。但是我認為還不夠,因為有競爭者,這是我們繼續要把籃球概念發展下去的企業 動力。
另外,我們在國際化路線上打的就是籃球牌。如果我們放棄專業細分的定位,轉而成為全體育產品的製造,雖然可以加快速度,搶安踏、李寧的份額,但匹克也就放棄了前20年的家底,成為一個概念模糊的品牌。如果說排名,我在乎的是籃球裝備上的排名,我們的佔有率第一,達17%。
《經理人》:匹克的籃球化品牌發展,實施的是一種反向國際化戰略,就是先在美國投入營銷資源,而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進行行銷。現在看,這種全球化戰略有什麼得失?
許景南:先說「得」。匹克的國際化戰略是20年前就已定下來的,在這20年裡,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品牌名稱由「豐登牌」改成「匹克」,構建國際化的管理體系。
2011年上半年,匹克的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20.2%,佔到匹克總銷售收入的10.3%,這個成績與國內同行相比,是處於絕對優勢的。
再說「失」,由於匹克此前的精力主要在籃球,而全球籃球中心是在美國,因此我們把注意力用在NBA上,延緩了國內的品牌發展速度。但這種所謂的「失」反過 來又是一種「得」。正是我們在美國就「匹克」品牌的註冊,通過上訴、被駁回、再上訴等不懈努力,匹克才進入了NBA殿堂,並成為全球籃球裝備的核心品牌之 一。
回頭看一下本土體育品牌,雖然牆內香,卻牆外不香。李寧換標為什麼?就是為了在美國註冊後進行國際化,但反而在國內前途未卜。相比之下,我們第一步是做到牆外香,和本土品牌形成錯位的戰略。現在看來,我們裹挾NBA元素進取美國以外的市場,反而體現出一種戰略價值。
匹克未來到底能在美國市場上賺到多少錢,這不重要。因為匹克的目標是通過美國市場帶動全球,效益不是在美國市場能有多少回報,而是要產生輻射效應。換句話 說,如果沒有在美國市場的投資,中國市場每年的增長和盈利也許就難以保證;而如果沒有在NBA的品牌佈局,匹克的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也不會如此打入人 心。
謀求資本市場態度
《經理人》:匹克不僅品牌國際化,而且要資本國際化,因此匹克最終將上市放在香港,但2009年上市當日即跌破發行價。另外,今年中期財 報顯示,營業額和毛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但此後匹克股價還是持續下跌,市值蒸發逾23億港元。為什麼匹克不受香港資本市場熱捧?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許景南:我們的確可以選擇在本土上市,可能我們的股票會比香港表現更好,但是我們的戰略是品牌國際化,因此資本國際化就一定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我們遇到最大問題就是,籃球在香港不是群眾性項目,投資者對籃球缺乏瞭解,因此他們對於匹克的專業籃球戰略還有待認知。資本市場的冷遇與我們的業績正好相 反。我們的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毛利達到9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2.0%,而且上半年還有1.3億元的現金進賬,目前匹克手裡的現金達到26 億元。我們的發展是良性的。
投資我們的紅杉資本、聯想投資、建銀國際三家PE,目前沒有計劃退出,仍然看好我們的成長性。因此,我們仍然期待資本市場的態度轉變。
今年我們給市場的利好消息是,要建立多個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包括北京2000萬元的研發基地,將按計劃投資約人民幣8000萬元的福建和江西的兩個生產 基地,以及山東菏澤生產基地的10億元建設規劃。我相信,隨著這些工廠的建成投產,將提升我們在細分市場的實力,投資市場將開始關注匹克的作為。
《經理人》:匹克上市後,首先是將1308.5萬股股票授予400多名員工,這種把員工變成股東的方式,一改匹克的家族企業形象。那麼匹克內部如何處理家族企業與現代化企業管理之間的矛盾?
許景南:首先,目前的股權激勵只涉及到基層主管以上,不可能全員推動,公司希望激勵這些骨幹能更好地為企業發展貢獻智慧。
上市後,我們的管理定位是「資本家族化、管理市場化」。除家族成員持有股權外,在管理上放開。我現在正在思考的問題是,企業的管理目標、企業規模與每個發展階段如何匹配、企業的績效體系怎麼與組織結構與企業發展相匹配?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團隊結構才算最適合企業的結構?
過去匹克的內部模式是山頭式的,A部門的員工到B部門辦事情,得先找到B的主管,溝通成本太高。現在我們正在倡導建立一些項目小組,這些小組能夠使得「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部門直接聯繫起來。
文 / 沈偉民
來源:《經理人》雜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cv.html
五年前第一 次閱讀《股票作手回憶錄》時,說實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沒有沉浸到故事中去,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整個身心都被巴菲特所佔據,容不下第二 個投機英雄的位置,只留下兩句話至今還印在腦海裡,一句是「投機就像山嶽一樣古老」,另一句是「賺大錢得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很少有入能夠挺直坐著就 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我決定先清空自己,不作任何價值評判,靜心閱讀,結果很快進入了狀態。一方面彷彿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親眼目睹主人翁跌宕起伏的投機生涯;另一方面深刻體會到聰明的投機和聰明的投資之間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保本第一,永遠不要孤注一擲;獨立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聽信任何內部消息;把握大時要集中投資;不要頻繁交易,賺大錢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保持積極心態,從錯誤中學習提高;知識就是力量,瞭解你的交易等等。
同時,利維摩爾的曲折經歷就像一面鏡子,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投機儘管充滿誘惑,但這絕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威爾第歌劇《弄臣》裡面有一首最著名的歌曲就是公爵唱的「女人善變」
裡面實際上 包含一個真理:要投資而不要投機,要將投資的命運寄託在企業經營的命運上,而不是寄託在把握股市的波動上。因為股市善變,就像空中漂浮的羽毛。誰要是不經 意地將命運託付她,誰將是個可憐蟲。另外莊家善騙,就像大灰狼騙小白兔,誰要是將命運寄託在和莊家的周旋上,誰將是個可憐蟲。
格雷厄姆把股市比喻為「市場先生」是正確認識股市和價格波動的關鍵所在。如果你把股市波動也想像成善變的「市場小姐」,不要將命運寄託在她的身上,也可以加深認識。
為什麼一個14歲就開始其投機生涯的天才「少年賭客」,經曆數十年的進化,中間數度破產,數度東山再起,賺取數百萬美元,取得巨大成功,成為華爾街王者,卻依然擺脫不了失敗、自殺的命運呢?的確值得深思。
懸崖上的舞者
筆者喜歡把 投機者比喻為「懸崖上的舞者」。再偉大的投機家,包括書中的主人翁利維摩爾,也改變不了其「懸崖上的舞者」的本質,他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懸崖上的舞者之 王」,原因就在於他根據事物的現象即價格波動來決策,忽視了事物的本質即內在價值,如同常在懸崖邊行走而不自覺,投機者面臨的正是這種隱藏很深的「一失足 成千古恨」的致命風險。他可能虛幻地覺得「停損」就像保險繩一樣可以在出錯時保住性命,但在特殊情況下「停損」根本無法執行,或者因為心理因素沒有得到貫 徹執行,如同保險繩會意外折斷一樣。
且不說頻繁 投機交易帶來的資產磨損,投機者還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約。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導言裡指出:「我們必須承認投機者的心理因素對其成功構成強烈的威脅。從因 果關係來看,投機者隨著價格的上漲而越來越樂觀,隨著價格的下跌而越來越悲觀,因此從本質上看,只有少數投機者能保持常勝不敗,而且沒有人有理由相信在其 它多數同道都將失敗的情況下,他自己卻總是能成為贏家。所以,在投機方面的培訓,無論多麼精妙多麼全面,對個人來說都是埋下不幸的根源。許多人都是被由此 引入市場,初期小有收穫,最終幾乎人人慘敗。」
中道巴菲特俱樂部有一位會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就開始做國債套利,當時的「楊百萬」和他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後來通過股票和商品期貨投機賺了了上億元的財富,如果不是「9.11」的突發事件讓他一夜之間破產,他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富豪榜。他總結自己的教訓是,投資不能有萬一,投機的最大問題是不能積累,不能守,不能持久。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可以積累,可以守,可以持久。
江恩在其《華爾街四十五年》裡也承認,絕大多數的投機富豪,都未能保住其財富。既然投機的王者都不能持久,不能善終,那麼普通大眾投機者是否注定命運多舛?究竟路在何方?
筆者認為,投機者如果不覺悟,的確前途黯淡,而且出路只有兩條:
一條是遠離懸崖,不再跳舞。這就是本書給出的答案,因為沒有人能完勝投機,持續打敗市場,只有退休,不再投機,即中國俗稱的見好就收,「金盆洗手」,才能善終;
另一條是遠離懸崖,繼續跳舞。這是一條本書的作者沒有找到的出路——格雷厄姆開創的「安全邊際法」,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價值投資法」。如果把內在價值比作懸崖邊緣,價值投資者會遠離這個懸崖邊緣跳舞,這個距離就是安全邊際。「如果你離懸崖1英里遠,那麼你永遠不會跌落懸崖」,即使犯錯誤,即使運氣差於平均水平,你仍然不會跌落懸崖。
總而言之,本書作者感嘆「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指投機之王)是帶著王冠死去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懸崖上的舞者」,通通缺乏安全邊際的保護。
而真正的投資之王巴菲特,11歲開始投資,19歲通過閱讀《聰明的投資者》找到了「遠離懸崖的舞蹈」——價值投資方法,在安全邊際的保護下,穿越了70年的漫長歲月和多次危機的考驗,依然安然無恙、長盛不衰。毫無疑問,他會戴著王冠死去,而且會在人們的心中獲得永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