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農行轉型領跑行業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ks.html

這個農行已經被大家淡忘了:-)

[转载]农行转型领跑行业   《每日財經新聞》


隨著國內銀行間競爭的白熱化,零售業務無疑成為了今年的「主戰場」之一。無論是四大國家控股的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今年在零售業務上的較量都聲勢浩大。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農業銀行,隨著轉型優勢的凸顯,近兩年零售業務增速位居行業第一,業務收入總 額在國有四大行中躍至第二,逐步實現了由「大」至「強」的轉變。

 

3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是農業銀行的客戶。在擁有3.9億龐大個人客戶的同時,農業銀行也摘得了「中國最大的零售銀行」的頭銜。

 

在國有四大銀行中,農業銀行的網點最多,具有發展零售業務的獨到優勢。並且,農業銀行的客戶規模在行業位列第一,增長較為穩定。

 

目前,農行在全國擁有約2.3萬個營業網點,營業機構遍佈城鄉,實現了縣域全覆蓋。在同業規模最大的客戶群體和遍佈城鄉的網點網絡之下,農行在儲蓄存款、銀行卡、個人結算等業務領域均具有領先優勢。

 

農行零售業務依然能夠保持強勁增長。2009年零售業務轉型所確定的15項目標,目前已經圓滿完成了10項,剩餘的5項目標在明年完成沒有懸念。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農行儲蓄存款增量、借記卡總量、電子銀行業務收入均穩居同業第一。

 

在銀行零售業務拓展中,目前外部更多的是依靠渠道,即網點設置。衡量一家銀行零售業務服務的好壞,是否有足夠多的網點,能有效滿足客戶便利、快捷、優質、 高效的金融服務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渠道為王」是農業銀行目前的最大優勢,也為農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提供了快速「攻城略地」的基礎。

 

據中國農業銀行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末,農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經營收入已達1007億元,佔全行經營收入的34.7%。零售業務總收入位居國有四大行第二,但增長率達到39.6%,穩居同業第一。

 

農行客戶群體龐大,既是零售業務的競爭優勢,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服務這麼龐大的客戶,銀行投入的成本相對較高,無形中對業務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瞬息萬變且差異性大,要令3.9億客戶都滿意,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客戶對農行的零售服務有異議,也將會對農行聲譽產生較大的影響。雙重的壓力要求未來農行零售業務發展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要實現由「量」向「質」的跨越。

 

由於零售業務具有客戶群體廣泛、經濟資本佔用少、抗風險能力強、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等先發優勢,近年來,零售業務已成為各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與競爭焦點。

 

相比公司業務而言,零售業務儘管投入不菲,但受到政策層面和外部因素的影響比較小,是銀行利潤增長的發力點。公司貸款期限大多是幾個月或一年,風險相對較 大,未來利率市場化之後受到衝擊也會更加明顯,而個人貸款業務一般時間較長,風險相對也小,收益比較穩定。因此,各家銀行立足長遠發展,均將做大做強零售 業務當成了今年的核心任務。

 

在農行看來,「最大」的零售銀行並非代表「一流」的零售銀行。事實上,3年前,農行零售業務還曾經被「邊緣化」。直到2009年初制定了零售業務轉型方案並在全行強力實施,零售業務的發展才有了根本轉變。

 

在具體的規劃中,打造「一流零售銀行」的目標被分解為三個階段:三年解決邊緣化問題,五年達到同業平均水平,十年成為國內一流零售銀行,也就是如今農行零售業務的「3510」發展戰略。

 

如今,3年 過去了,農行零售業務在轉型中初顯成效。統一規範了網點形象標識,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大幅提升,主要業務經營業績名列行業前列,市場競爭能力持續增強, 客戶結構明顯優化,員工面貌煥然一新,農業銀行的零售業務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但「追求卓越」的農行人仍在為打造國內 「一流零售銀行」的目標不懈奮鬥。

 

未來銀行業的發展將邁進零售銀行時代,而提前佈局無疑能搶佔先機。目前,各家銀行都敏銳的察覺到了零售業務的發展潛力,紛紛在該領域中拚命的爭奪一席之 地。這也順應了國際銀行業發展的趨勢與潮流。依美國的經驗,零售銀行業務發展水平是各大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利潤率大多超過了35%。花旗、恆生、匯豐等零售銀行業務的利潤貢獻,分別達到總利潤的69%51%54%,顯然,國內零售業務發展的空間很大。

 

2011年對農行零售業務的發展意義非凡。經過了一年時間,農行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特有的零售業務服務體系,將發力點轉到了服務質量上。

 

僅僅一年時間,農行就設立了26家財富管理中心,並建立了以私人銀行、財富中心、理財中心為主體的高端客戶營銷服務體系,基本完成了佈局。這將是未來農行零售業務飛躍的基石。

 

當前銀行間競爭非常激烈,銀行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將落腳在「服務」上。未來5年內,銀行零售業務的競爭並非在產品上,而是在服務上。客戶看中的並不是產品收益的微小差異,而是良好的服務體驗。

 

對於農行零售業務的服務理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以前,銀行的服務都是等客上門,被動地提供服務,而今天,農行倡導的是「微笑服務、首問負責」,強調的是服務品質,提供的是專業化、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力求給客戶帶來便利快捷、舒適尊享、優質高效的享受。」

 

為了配合服務理念的貫徹,農行自上而下將與零售業務相關的個人金融部、住房金融與個人信貸部、信用卡中心、電子銀行部和在個人金融部內設的二級部私人銀行部整合為一個板塊,歸一個行領導分管,以便相互協作、團隊作戰,整合資源、增強合作。

 

農行的零售業務範圍較廣,基本實現了「四個一體化經營」。即本外幣一體化經營,個人資產業務與個人負債業務、個人中間業務一體化經營,銀行業務與基金業務、投資理財業務一體化經營,在岸業務與跨境業務一體化經營。

 

為充分發揮渠道優勢,農業銀行不僅對營業網點進行了分類管理,依據網點規模與功能,將網點劃分為財富型網點、精品網點和基礎網點;而且實行了客戶分層管 理,不同層次的客戶由不同層級的網點提供服務,原則上基礎網點和精品網點服務的是一般客戶、潛力客戶和中端客戶;高端客戶服務則由財富型網點提供,財富型 網點包括私人銀行分部、財富管理中心、理財中心。

 

農行的客戶有較強的特性,普通客戶佔比80%以上,中高端客戶佔比不足20%。實行客戶分層,不僅利於銀行強化客戶關係營銷管理,而且有利於 銀行依據客戶價值與需求差異,創新產品與服務,更為有效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經過3年多的努力,農行零售業務構架已經基本成型。不僅能夠減少銀行內耗,降低管理的難度,同時也意味著農行期望以此在零售業務中領跑同業。

 

在銀行零售業務競爭與發展中,團隊是決定性因素之一,農行自然也不例外。3年來,農行踐行「以客為尊、激情創新、團隊合作、合規經營、追求卓越」的網點服務精神,從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零售業務內訓師、大堂經理、理財經理和個人客戶經理入手,打造了一支25萬人的零售服務大軍。

 

3.9億的客戶,沒有一支專業的團隊來服務,就不可能有未來。農行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每年都將團隊建設任務提到了各級行黨委的議事日程。目前農行零售板塊員工總數超過了25萬人,而農行員工總數不到50萬人。這意味著,僅零售業務就已經讓農行投入了一半的人力資源。

 

此外,在加強零售團隊培訓方面,農行的付出可謂是不遺餘力。農行目前有一個極具激情與活力的零售業務內訓師團隊,配備在每一個分支行。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 提升所轄網點的服務質量,傳播零售文化與服務理念,指導零售業務戰線員工踐行服務精神,提升營銷技能。這不僅反映了農行注重零售服務的品質,而且表明農行 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目前農行系統共有零售業務內訓師3500人。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已日漸進入「戰國時代」,這就要求銀行必須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團隊,必須與時俱進提升服務品質,否則銀行將喪失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競爭能力。加強零售業務團隊建設,無疑是銀行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07

現金與信心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mb.html

踏入2012年,股市高開高走,不知道多少博友已經滿倉,又還有多少博友手持大量現金呢?

開博一年多了,博友群也開始歸邊,進行交流的只剩下學習價值投資的博友了。一直以來關於是否應該持有現金,博友中都有很多爭議。有說是為了等待更好的價格,有說是為了平衡組合,有說為了抵禦黑天鵝事件。

在我看來,真正說不出口的理由是對自己持股組合信心不足,其他的理由都是面子問題。

那為什麼會信心不足呢?那是因為大家並沒有真正做到以四毛錢買價值一元的東西,所以才會不安。

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在價值一百萬元的房子和四十萬的現金之間二選一,你根本不難作出抉擇。

想明白了就不會再疑惑。祝大家龍年鯉躍龍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6

過度擴張生意難做 李寧表明裁員 業界掀關店潮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qo.html

過去五年裡,體育用品行業營業額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驚人的55-60%,因為過度擴張而認定這個行業只是煙頭,那可是太無知了过度扩张生意难做 <wbr>李寧表明裁员 <wbr>业界掀关店潮整個行業正向著正確的改革方向前進,庫存積壓理順後,相信行業還能夠以每年複式20%增長率高速成長过度扩张生意难做 <wbr>李寧表明裁员 <wbr>业界掀关店潮

剛獲美國私募基金 TPG 入股的李寧 (HK-2331) ,昨 (3) 日公佈「變革策略」,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及調整,其中包括「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整合非核心部門」及「精簡人員」等。有分析員認為,李寧講法表明集團將會裁員,在內地體育行業整合下將出現關店潮,刪減人手亦不意外。

李寧公司宣佈優化組織結構 整合非核心部門 
(難道會賣掉Lotto?)

李寧公司(02331)宣佈,因應集團主動變革的策略,及今年業務發展規劃,將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目標希望聚焦核心業務,優化組織結構,提升運營效率,並改善淨利率水平。

其中對於前線的業務部門,如市場系統,銷售和產品系統,將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進一步整合非核心的業務部門,以集中於核心業務上。而後勤部門, 包括人力資源、資訊技術及戰略發展等部門,將採取優化組織結構的方式,提升運營效率及降低人員成本,將資源投入核心業務。是次調整包括精簡人員,整合資源 及激勵優秀員工。該公司強調,其策略發展方向不會因是次調整而有所改變。

香港《明報》報導,李寧昨日宣佈因應集團主動變革的策略步驟,以及 2012 年的業務發展規劃,將就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目標是希望集中核心業務,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營運效率,並改善淨利率水平。集團稱希望改革後可降低人力成本佔銷售額 0.5 個百分點。去年上半年,李寧整體人力成本佔銷售額的 7.5% 。

集團稱,對於前端的業務發展部門,如市場系統,銷售和產品系統,在保證必要投入的同時,會進一步提高費用使用效益的控制和管理。對於一些非核心的業務部 門,如其它品牌等部門將進行整合,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集團核心業務上。對於後台的職能部門,包括人力資源、資訊技術及戰略發展等部門,將採取優化組織結構 的方式,提升營運效率,降低人員成本,並將資源投入到集團的核心業務。

換言之,此次調整包括精簡人員,意味將會裁員。不過集團表示,是次優化計劃與 TPG 入股並無關係。

有外資證券商分析員稱,體育用品股由去年開始出現存貨過剩問題,由最近訂貨會結果看來,分銷商訂貨意欲疲乏,預計將會有分銷商流失,零售渠道已出現泡沫,分銷商過度擴張之後,都做不到生意,隨著關店潮到來,管理分店的人手都不需要太多,自然會裁員。

 
瑞銀早前便發表報告,估計李寧目前約 40% 分銷商並沒有錄得盈利,預期李寧於未來 3 年將關閉逾 3000 家分店,由逾 8000 家大減至 5000 家。(單店面個體戶太多了,很多根本不懂得如何經營)

雖然獲 TPG 入股,但李寧股價仍然弱勢,昨日收市大跌 5.4% ,收報 8.08 港元。

 
同場加映我的收藏 去年同期的文章 (看完就會明白黑天鵝並不是突然到來的) 今天看到股票暴跌,其實一切風險早就已經徹底獲得釋放了。

 

李寧整合風波背後:渠道商暗戰 或致分銷洗牌

2011年01月07日01:57

 

 

 
 

每經記者 李潮文 發自深圳

就在新舊年交替之際,李寧公司陷入了一場風波。因今年第二季度訂貨量下跌,關店傳聞四起。對此,李寧方面不得不出面澄清:並非關店,而是整合銷售渠道。

看起來,李寧把業績下滑歸咎於分銷渠道的問題,就在此時,廣東茂名有分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爆料,當地有上一級經銷商越過分銷商直接開店,使得分銷商生意難以為繼。該分銷商卻不知道,在李寧諸多的整合手段中,鼓勵經銷商直營正是策略之一。

未來一年,對於李寧的經銷商和分銷商來說,少不了一番優勝劣汰。

分銷商:遭受「不公平」待遇

「事情到現在還沒有解決,我們向公司各級部門都有反映,但他們依舊在開店。」在廣東茂名市有6家李寧專賣店的鴻大體育負責人徐先生日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抱怨。

徐先生說的,是他的上一級經銷商「廣州超速」越過他們直接在茂名開店。

按照李寧的分銷網絡,李寧總公司下設華東、華南等分公司,每個分公司下面有幾大經銷商,每個經銷商線下又有多個直接面對市場的分銷商。鴻大體育正是分銷商之一,從上一級經銷商超速公司拿貨,超速公司則從李寧北京體育用品總公司直接進貨,賺取差價。

像茂名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一直是李寧的重要市場,就在茂名人民南路一條兩三百米長的路段上,就有3家李寧專賣店,其中一家正是超速公司於2010年9月5日新開的店舖。

讓鴻大體育徐先生不滿的是,超速公司作為批發商,因為成本優勢,搶佔了鴻大的市場。「我們作為下一級的分銷商,要向超速拿貨,每件貨品他們賺我們7%~8 %;而他們開店後,就宣傳他們是廠價直銷,比我們店的貨品要便宜。」更讓他覺得不公平的是,李寧公司每季度都有特價商品出售,給超速的價格是掛牌價的 15%,但超速給他們的價格是掛牌價的45%~50%。

徐先生說,自從超速公司開店後,他們的年營業額減少了大概20%。

在這種情況下,鴻大仍然要按照規定,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訂貨量,「按照掛牌價計算,2008年我們的訂貨量是1083萬元,2009年是1210萬元,到了2010年是1397萬元。」

徐先生說,在這種制度下,銷量下滑,按年遞增的訂貨任務給他們帶來很大壓力,「賣不出去的貨只能堆在倉庫裡,再特價銷售出去」。

他向李寧公司各個部門都反映了此事,卻沒有得到回覆。

李寧:整合經銷商,鼓勵直營

鴻大體育徐先生不知道,李寧公司正計劃整合銷售渠道,其中一項措施正是鼓勵經銷商開設直營店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李寧(02331,HK)2010年中期財報發現,截至去年6月30日,李寧有129個經銷商及超過2000個分銷商。公司認為,目前大部分分銷商的零售管理能力、貨品採購能力及產品生命週期的管理都較弱,導致店效及經營利潤率都不理想。

此外,這些分銷商缺乏規模效應,「現在大部分分銷商規模都比較小,平均經營兩間店,其中超過1700個分銷商只經營一間店」,李寧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經銷 商和分銷商都面臨成本快速上漲的壓力,為此,李寧公司必須要加大低效率分銷商的整合力度,讓較大經銷商或想進一步發展的分銷商對低效率分銷商的店舖進行收 購。同時,李寧公司也鼓勵大型經銷商增加直營店舖數量。

李寧一再向外界強調,他們是「整合渠道」,而非「關閉500~600家店舖」。但無論如何,這難免引起分銷商的優勝劣汰。

「關店」背後:放緩的業績增長

這場整合渠道風波起源於逐漸放緩的業績增長。李寧公司此前公佈,在2011年第二季度李寧牌產品訂貨會上,按照零售掛牌價計算,服裝產品和鞋產品平均價格均同比上漲超過8%,但訂貨量同比分別下降超過7%和8%,本次訂貨會訂單總值同比下降約6%。

近年來,整個國內體育用品市場增長放緩。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是國內體育服飾行業的重要分水嶺。當年,李寧、安踏、特步、中國動向上半年收入或營業額 都實現了同比50%以上的增長,當時特步的收益同比暴增174.3%;到2009年上半年,上述4家企業中,營業額同比增長最高的是中國動向,僅為 33.5%;2010年上半年,這4家企業中營業額同比增長最高的是安踏,為22.6%。

從李寧去年上半年的財報看來,一味靠增加開店數量來維持擴張似乎行不通了,公司2010年上半年收入為45.04億元,比2009年的40.51億元增長11%,與此同時,上半年的銷售成本23.46億元比上一年同期21.15億元也增加了逾10%。

整合渠道是運動服飾企業常用的手段。據瞭解,耐克從2009年初就開始對渠道大動「手術」,淘汰業績不佳的經銷商,將銷售業務往規模較大的經銷商手中集中。阿迪達斯則更願意押寶在加強市場營銷和自有銷售渠道的建設上。

李寧的股價也不盡人意。相比去年4月最高31.95港元的股價,自去年12月底整合風波傳出後,一度持續下跌至16.22港元,市值大幅縮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5

[轉載]2012,高鐵的春天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nr.html

來源:觀察者網特稿     作者:任沖昊 2012-01-28 18:40
 
【觀察者按】1月27日,鐵路客運系統迎來春節後首個客流高峰。神州大地無數旅客將再次選擇舒適快捷的高鐵返回各大城市,他們的笑臉就是對高鐵的最高獎 勵。2011年,高鐵雖然被溫州動車事故牽連,屢遭媒體詬病打壓,但依然紮實而沉默地完成任務,獲得民眾無聲的投票。與此同時,春節期間(1月22日至 28日),全國共發生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795起,造成547人死亡、2080人受傷。相比之下,高鐵的安全性首屈一指。官方預計今年春運40 天中,客流量將達到31.58億人。為了應對今年春運期間突發客流,中國高速鐵路甚至夜間延長運行時間。截至1月27日,鐵路累計發送旅客突破1億人次, 達到10481.9萬人次,同比增長5.1%。中國順利完成人類史上如此規模罕見的遷徙運動,高鐵居功至偉。媒體製造的高鐵恐懼已經在春運的喜氣和民眾的 支持中成為過去,中國高鐵將按照自己的道路一往無前馳向未來。

2011年年末,7•23動車事故報告已出,上至部長、下至操作工的數十名鐵路工作人員、科研人員分擔了事故責任。在中國媒體上喧鬧了差不多半年的動車安全事故,至此算是由官方蓋棺定論。不過各大門戶媒體的熱情卻早已遠去,似乎只要完成了打壓高鐵的任務,其他都無關緊要。

雖然官方已經給出了調查結論,但動車事故引起的爭論和對鐵路安全問題的懷疑遠沒有塵埃落定——「帶血的速度」這個2011年很多媒體給予鐵道部發展高鐵和 動車的評價將繼續影響輿論。但動車和高鐵果真更危險嗎?就在7•23動車事故發生之前幾十個小時,河南高速公路大客車起火41人被燒成焦炭;2011年7 月4日湖北仙桃貨車事故23人死亡,8月28日河北中巴車追尾事件18人死亡,10月7日天津境內高速車禍35人死亡,12月8日濟青高速百車連環相 撞..這些事故恐怕除了當事人家屬外已經沒有幾個人記得了。針對這些更嗜血的事故,媒體可曾反思過什麼?可曾要求停下或者減少公路客運量?

 

媒體煽情的語言掩蓋不了鐵的事實

動車事故的炒作,最大的原因在於遠超以往的傷亡數量。在這個思路下,「儘可能降低死亡數量」應該是交通系統建設的首要目標之一。很顯然,如果媒體真的關心 中國人的生命,就應該把媒體資源集中於最容易導致人身傷亡的交通方式。提醒國人在事故率高的運輸行業中增加安全投資,壓縮基建投資;在事故率低的行業增加 基建投資,這才是有邏輯、有良心的媒體宣傳。簡而言之,媒體在煽情之前,首先應該用數據說話。

媒體的炒作也並非全然不看數據,最起碼,一切炒作的起點都是因為40條人命在瞬間喪失。但是,用科學的標準來說,數據必須有對比才有意義。40條人命固然 是個巨大的代價,但在更大的代價面前,就顯得不那麼震撼了——按照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中國公路交通導致近3萬人死亡,平均每天約163人。平均每8 分鐘會有一人死於車輪之下,每6個小時道路交通的傷亡就相當於一次7•23動車事件。中國鐵路史上最慘烈的成昆線泥石流事件和榮家灣撞車事故,都趕不上一 天內公路交通的傷亡數字。

僅僅用傷亡數字還不足以全面評價運輸系統的安全性。最合理的辦法是按照「人次×公里」來計算死亡率。從過去幾年的平均值來看,每百萬人公里的傷亡人數之比,鐵路和公路的傷亡差不多是1:24。這還沒有考慮到大部分鐵路造成的傷亡實際上緣於平交路口的汽車駕駛員違規。
另外,鐵路和公路的運輸成本之比約為1:3,能耗是1:4,佔用土地的比例約為1:5。鐵路全面勝出。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不言而喻,要想少死人,媒體就應該多關注傷亡率最高的公路運輸安全問題,同時呼籲讓鐵路承擔更高比例的客流運輸。而在中國這個國土廣 闊人均資源不足的國家,低能耗、佔地少的鐵路更應該是客運的首選方式,而不是指責明顯比其他交通部門做得更優秀的鐵路系統。

 

鐵路滯後就是對生命的蔑視

在1950-1980年期間,中國執行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國有的鐵路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平均每年新增鐵路建設里程923公里。
雖然中國從無到有地建設了汽車工業,但鐵路依然在客貨運輸中佔絕對主導地位。1980年的時候,鐵路承擔的旅客周轉量是公路的兩倍。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經濟發展模式從政府主導轉為強調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鐵路迎來了一個建設低潮期。1980年到1995年期間,平均每年鐵路新增里程只 有313公里,最低的年份只有250公里。在這個階段,相對而言,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見效快、投資週期短的公路運輸更感興趣。在最極端的1997年至 2002年5年間,公路投資額達1.4萬多億元,鐵路則不足3000億元。2002年,公路獲得的投資額相當於鐵路的5倍,鐵路承擔的旅客周轉量只有公路 交通的60%。

公路大發展的代價是交通事故的傷亡急劇上升。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2年短短十餘年,每年交通事故的死亡數量從5萬躍升到11萬左右。近年雖然有所減少,但也一直保持在6萬-7萬的水平上。中國亟需更多、更方便的鐵路運輸來替代傷亡巨大的公路運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公路交通的傷亡有所下降是在總交通量迅速增長的背景下出現的。這說明加強公路安全宣傳有巨大作用,公路安全才應該是媒體關注的重點。同 時,公路傷亡數字的下降,另一個社會背景是鐵路獲巨額投資,全路網大提速、高鐵、動車里程不斷增加,鐵路的客運周轉量和舒適程度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分流了 公路交通的大批旅客。像京瀋這種中程繁忙線路,在動車開通之後,主要客流已經從公路轉向鐵路,傷亡數字因此大幅下降。

高鐵和動車建設的另一個效應是減輕了普通鐵路的客運壓力。把客貨混跑的普通鐵路變成以貨運為主的重載專用線,提高鐵路貨運效率,替代公路貨運。

眾所周知,繁忙的卡車運輸是道路安全的重災區,疲勞駕駛、超載、超速屢禁不止。而且與鐵路運輸相比,要多消耗數倍的能源。30年來,由於鐵路運輸相對滯 後,時效性不強,因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新增貨源大多轉向公路交通,石油相對貧乏的中國因此形成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卡車車隊。甚至因為鐵路請車滿足率(即申 請車皮的成功率)長期保持在40%以下,連煤炭、礦石這種最適合鐵路運輸的大宗物資也轉向高耗能、低效率的公路尋求運輸能力。這種 「以油運煤」的模式既浪費了資源,也造就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每年數萬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很大程度上源於鐵路貨運能力不足。

鐵路貨運缺乏效率,車皮供應不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鐵路大多採取客貨混運式的運輸模式。
強調快速、準時的客車和強調重載的貨車對鐵道路橋硬件的要求有很大不同,重載車皮通過得太多,對軌道造成的微小變形可以直接導致高速客車降速甚至出軌。所以鐵路提速和增加貨運能力很難兼顧。

此外,正如我們經常體驗到的那樣,鐵路上的規則是慢車讓快車,而貨車又必須為慢車讓路。鐵路客運每次提速,實際上都在時間和空間上壓縮貨車的「通過窗 口」。所以,在多次提速之後,中國原有鐵路網的潛力已經基本挖盡,列車間距已經縮小到技術極限。要繼續擴大鐵路運輸,要繼續降低交通事故傷亡,唯一的辦法 是獨立於原有鐵路網,建設新的高速客運專線。從這個角度說,高鐵的速度不僅不帶血,而且是少流血的必經之路。

 

殺人不見血?

炒作動車事件的媒體,常用的一個說法是「生命無價」、「每個生命都不能用錢來抵償」。

媒體佔住了這個道德制高點,就給自己賦予了無限的批判權。鐵道部管理下的動車既然死了人,那就有了無限的罪過,可以從年中罵到年末,再罵到2012年,大有鐵道部一日不廢,炒作一日不休的架勢。

從哲學上來說,「生命無價」這句話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沒人願意為一筆巨款出售自己的生命。不過,對於整個社會任何一個經濟部門而言,絕對的零傷亡運行是不 可能完成的任務。否則的話,所有的辦公室修成碉堡,所有的生產線都變成無人運行,所有的公共交通都改成步行,這勢必會導致經濟的運行成本超過全部工商業的 效益,最終導致社會崩潰。

所以,現實社會運行必須容忍一定的死亡率,就像每年容忍全國6、7萬人死在公路上一樣。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是盡力降低這個死亡率,不斷地向社會安全的最短板 調動資源,把死亡率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而不是打著「生命無價」的旗號,在引人注目的項目上迎合媒體的炒作,無限地進行安全投資。

社會管理是一個必須量化控制的工程項目。所以,對於現實社會來說,在死亡率降低幅度和安全投資之間,必然存在一個切實可行的比率。
或者說,在考慮具體的行業標準的時候,生命必須用一個合理的價格來衡量。以過低的安全投資漠視生命,或是以人造的道德制高點無限拔高某些領域的安全要求, 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因為全社會的安全開支投資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無限拔高某些領域的生命「價格」,相當於削減了其他領域的安全投資,貶低了另外一些 人的生命權利。

鑑於中國每年六七萬人的交通死亡數據,如果幾個月來對動車事件的惡意炒作導致公路和鐵路的旅客周轉量出現哪怕1%的增減,這就意味著數百條生命的無端死 亡。不知道那些自詡社會良心的媒體人可曾考慮過這些問題?再考慮到安監部門的精力、投資會因此從危險的公路交通撤出,轉向閃光燈之下的鐵路系統。那麼用不 了半年,媒體在中國造成的「屠殺」就會數十倍於一次動車事故。

歸根結底,媒體宣傳的方向出現偏差,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市場份額和利潤。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有利潤這根胡蘿蔔在前,媒體自然丟下了自詡的「社會良 心」。對此,一些「公共」知識分子自己也有過尖刻的評價。當年劉湧案曾引發了社會爭論,著名的自由派教授王怡有篇文章叫《法學家怎樣變成有機知識分子》, 文中說:「訴訟是這樣一種模式,你要發言就必須先問你屁股坐在哪邊。法庭不能接受任何一種自詡為不偏不倚的觀點,因為只有法庭本身才是不偏不倚的。陳興良 等人既拿人家的錢要求發言,就是一個已經介入此案的『有機知識分子』。但發言前又幹咳兩聲說自己下面的話是出於維護司法正義。他這話要是真的就對不起人家 劉湧,是假的就對不起所有其他的人。」

類似的邏輯也可以用來評價動車事件中某些跳得最高的媒體,這些報刊網站為了吸引眼球賺廣告費,抹黑高鐵不遺餘力。發財分紅之餘還要自詡「社會的良心」,這話要是真的就對不起投資者,要是假的就對不起其他所有人。讀者是分得清什麼是嚴肅的批評監督,什麼是另有所謀的。

在動車事件中,那些積極搶佔道德制高點的媒體,只渲染一部分事實,對另一部分事實視而不見;把媒體資源集中於動車事故帶來的傷亡,向讀者渲染高鐵帶來的直 接問題,卻沒有指出放棄高鐵,或是高鐵降速、降低客運量帶來的後果——大量客流將轉移到危險性更高的公路交通,產生更多的傷亡。這才得出了荒謬的結論,製 造了殺人不見血的效果。

 

民眾將以生命為私有化買單

少數媒體和「磚家們」藉著動車事故的熱潮,最終走向極端化思維,清楚地提出了應對方案——拆分鐵道部:

鐵路部門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奇怪的..一套官僚系統運行精細複雜而市場的高速鐵路體系,下場慘烈,溫州動車事故就是典型案例。35條生命的逝去, 才能換回對鐵路運行體制的改革,才能換來鐵路市場與監管合一體制的反思。代價太大。..盡快拆分鐵道部門,讓鐵道部變成鐵監會,成為徹底的監管者,下屬鐵 路公司、投資公司、設備公司成為徹底的市場主體,才能讓我國的鐵路建設擺脫在大干快上中噩夢不斷險惡境地。

在中國近30年自由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氾濫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私有化的崇拜已經成為一部分知識分子頭腦中固化的思維方式。如果這個思路100%成立的 話,我們會發現,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就是個體戶,最有效率的國家就是家天下的王國。因為任何規模超出個體戶的企業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所有者經過代理人實 現的資產管理運營,其配置效率不如個體戶。

這個推論顯然和現實不符。原因很簡單,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模型默認大部分交易本身不需要成本和信息,只要有供給、有需求,而且有價格差,交易就自然會達 成。但現實社會沒有那麼神奇的交易所。交易需要成本,也需要時間,更需要通暢的信息。如果交易的成本太高,人類社會能否承擔交易成本不說,僅僅是為達成交 易而耗費的時間,就足以讓經濟全盤崩潰。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人類的對策就是成立超越個體戶的企業,在企業內部用計劃和指令建立固定的協作關係。用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來替代市場這只「看不見的 手」。雖然企業內部的協作關係未必是效率最高的組合,但至少企業節約了天量的交易成本。現代經濟因此成為可能。經濟越複雜,人類需要節約的交易成本就越 多,大企業就越有優勢。

著名經濟學家錢德勒在其經濟著作《看得見的手》中說:「在新的運輸形式中,鐵路是數量最多,活動最複雜,影響最深遠的一種,他們是現代工商企業管理方面的 先驅。」書中第三章的標題即為「鐵路——第一個現代工商企業」,這意味著從100多年前的19世紀中期開始,鐵路部門的主要效率來源就已經從市場競爭變成 了系統化的管理控制。170年以來,不管在哪個國家,不管是蒸汽鐵路、內燃機、電氣化鐵路還是現代的高鐵網絡,鐵路的壟斷化經營都是必然趨勢。

當然,市場的崇拜者總是不願意面對這種現實,總是希望在鐵路系統內部也驗證自己的信仰。就在不久前的20世紀90年代,英國就做過代價慘痛的實驗。

1994年,英國把國有的鐵路系統分拆成120傢俬營公司,分別承擔地區性的路網維護、客運、貨運、維修等職能。為了保持鐵路系統的協作,120傢俬營公司之間簽訂了200多種、共計1.5萬多份合同,算是落實了市場化的運營方式。

結果,僅僅為了落實和不斷修訂這1.5萬多個經濟協定、處理因此引發的無數糾紛,鐵路公司就疲於奔命,根本沒有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甚至原有的正 常運行也無法做到。為了節約成本,私營公司解聘了大批技術工人,代以低薪的非熟練工。私有化完成後的短短5年內,只相當於中國省級鐵路網的英國連發7起重 大事故,死傷慘重。其中火車對撞和出軌各3起。

英國用血淋淋的屍體為私有化支付了生命成本。到了2003年,英國政府在公眾壓力下不得不做出決定,把鐵路系統重新國有化,安全再一次得到保障。在今天的中國,鐵路私有化、分拆鐵道部的聲音如此之大,如果真的付諸實施,千千萬萬旅客也勢必要用生命承擔鐵路的「交易成本」。

英國鐵路私有化的失敗案例並不遙遠,想必高呼「分拆鐵道部」的學者也不會無知到毫無耳聞。不過,既然分拆鐵道系統,私有化運營並不能增加效率,倡導私有化的人為何如此積極呢?

中國有句老話說「無利不起早」。既然發言不是為了公益,那麼自然是為了私利。在鐵道部低利潤甚至虧損運營的情況下拆分鐵道部,低價購入鐵路資產,再通過市 場化運營謀取天量利潤,這才是某些利益集團支持拆分鐵道部的真實意圖。不過,對於旅客而言,服務並不會因此改觀,票價和運價卻會有成倍上漲的可能,鐵路運 營的傷亡將迅速增加。普通人的生命和財產最終將是私有化之後壟斷利潤的來源。

2000年,中國鐵路每公里要承擔3026萬噸公里的運輸任務,是法國的7.9倍、德國的7.8倍、美國的2.7倍。
2010年,僅大秦線650公里鐵路,運載量已經達到2600億噸公里,相當於印度6.3萬公里鐵路年周轉量的一半,美國26萬公里鐵路年周轉量的1/10。

5年以來,中國鐵路高速客運從無到有,從實驗運行到近1萬公里國產化的高速客運網絡。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經接近全世界的一半。

這些不可思議的發展成就,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鐵道系統進行了私有化、市場化的改革。相反,計劃經濟傳統為中國鐵路系統留下了政企合一的體制遺產,幾十年來未曾有根本變化。在一個市場崇拜症氾濫的時代,這一體制曾飽受詬病,但客觀上卻最適應鐵路部門的技術特性。

所以,雖然中國鐵路系統的投資欠賬很多,但這一體系依然超負荷地為國民經濟提供了可靠的基礎運輸服務。中國經濟能夠連續數十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鐵 路系統功不可沒。當然,鐵道部同樣需要在管理運營中不斷進行體制創新,傾聽來自社會各界真誠的批評聲音,在保證科學安全的前提下,讓投資、建設更透明、高 效,要建立更獨立的監督、反腐敗機構。動車事故調查結論已經出來,處理結果也已公佈,教訓要吸取,工作要改進,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沒有理由否定鐵路系統過去 幾十年的巨大建設成就,否定一條最尊重生命,最節約資源的發展道路。

對於華夏大地上普通的高鐵乘客來說,他們也許用不著理解本文裡每一個詳細的數字,但他們用選擇乘坐高鐵這樣一種用腳投票的方式,已經最紮實地向我們預告:龍年將是中國高鐵的春天!

作者為
觀察者網特約評論員,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html/49646/2012/01/28/64749.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6

[轉載]品牌的背後是什麼?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qf.html

作者;史光起

品牌是什麼?商標、名稱、給消費者留下的綜合印象?沒錯,但這只是品牌的外表,那麼品牌的內涵與核心是什麼呢?品牌強大的力量來源又是什麼呢?本文通過剖析一些成功品牌背後的核心價值來闡述應該如何打造一個優秀的品牌。

一個成熟完善的品牌包含很多要素,有紮實的產品品質作為基礎,有成功的傳播手段讓人熟知,有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其背書等。但核心關鍵部分是品牌自身具有的吸引消費者的獨特魅力,消費者通過這個品牌可以獲得綜合而獨特的利益與體驗,其中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

品牌核心價值的理性層面是以產品為基礎,帶給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也就是消費者願意用金錢、時間、風險等購買成本交換的一個問題解決方案。當消費者交易後從 商品中獲得了預期的物質利益,就會產生對該品牌理性層面的認同,這就是一個品牌構成的物質基礎。但這還不足以使消費者忠誠,因為這一點大多數品牌都做得 到,想要消費者對品牌高度認同並忠誠那就要向品牌的核心探索,即走入品牌奇妙的感性層面。

    品牌感性層面是一個品牌最核心的部分,這裡發出的信號奇妙地影響著消費者的思想,使消費者產生高度的忠誠。這裡有消費者的歸屬感、價值認同、依賴等諸多感 性因素,就像戀愛一樣,無法說清楚具體喜歡對方什麼,為什麼喜歡,也正因為這樣,品牌的核心價值才像空氣一樣,游離飄渺,讓競爭對手無法攻擊,無法效仿, 而這樣一種無影無形的狀態卻可以牢牢抓住消費者的心智。如果說一個品牌的理性層面是「基」那麼感性層面就是「本」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協同。

品牌核心價值的構成是複雜的,包含文化、個性、歸屬、信賴等諸多因素。一個優秀的品牌具備不可模仿性、持續性、包容性、價值感等,並且具有如下的功能:

1、促進產品的銷售

市場中,檢驗品牌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其能否產生實質的價值收益,無法創造銷售與利潤的品牌是毫無意義的,即可以定義為失敗的品牌。所以,一個品牌的成功與否要由市場來決定,由銷量來決定,銷售是品牌價值的第一衡量標準。

有調查顯示,知名的品牌與不知名的品牌推出一件同樣品質的商品,其銷售價格平均相差22%,而在感性商品、奢侈品行業相差比例甚至超過100%,這就是不同品牌力帶來的不同銷售力。

2、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可口可樂的老闆放出豪語:「即使可口可樂全球的工廠一夜之間都被燒燬,也可以在1個月內恢復正常的生產與銷售。」為什麼可口可樂公司的老闆有這樣的信心 呢?因為銀行第二天就可以為其貸款。為什麼?因為「可口可樂」這四個字。不僅銀行會主動支援,全球的通路商也會毫不猶豫地繼續先款後貨地銷售其產品,為什 麼?同樣因為「可口可樂」這四個字。消費者也會一如既往地購買,為什麼?還是「可口可樂」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代表著信譽、價值和消費者想要的東西,這就是 品牌可以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3、擁有大量高忠誠度的顧客

消費者的忠誠對每一個品牌來說都是最渴望的,也是最難得到的,但每一個優秀的品牌後面都有大量的死忠顧客追隨。以微軟為例,幾乎全球每一個計算機用戶都使 用過微軟的操作系統或各種程序與軟件。而全球95%的計算機用戶使用的都是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這固然有其技術領先的因素,但一提到微軟就讓計算 機用戶產生信任並毫不猶豫地購買其產品,主要還得益於其品牌的魅力。最新的全球品牌榜統計,微軟的品牌價值超過500億美元。

構成品牌核心價值的8項要素

1、個 

一個優秀的品牌必須具有高度的個性,是可以明確區別於其它任何品牌的個性,只有擁有這樣的品牌核心才具有了價值基礎,沒有個性的品牌只會被淹沒在品牌的汪 洋大海之中。個性化的品牌塑造了消費者的歸屬感及與品牌之間無可替代的關係,讓消費者看到某個品牌後會認為這個產品及品牌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是自己需 要的。具有高度差異與個性的品牌就等於給了目標消費者一個獨一無二的購買理由。

迪士尼這個品牌恐怕全球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其品牌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其具有的獨特品牌內涵是分不開的。幾十年來,曾經比迪士尼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 影視公司都紛紛倒閉,但是迪士尼卻一枝獨秀,不僅沒有倒下,還從動畫片、影視製作逐步發展到主題公園、玩具、圖書、電子遊戲和傳媒網絡等多個領域,成為一 家世界性的大公司。很多公司曾經想模仿這棵常青樹的品牌運作模式,但是最後卻發現,迪士尼的品牌是核心是由「米老鼠」、「唐老鴨」及那個自成體系的迪士尼 文化為核心的,這一點是其它品牌所無法模仿的。在今天,迪士尼成了主題遊樂園的代名詞,它代表了一個行業,但是它的品牌個性卻不同於整個行業中的任何一家 企業,這就是迪士尼能夠躋身世界十大品牌榜的主要原因。

2、一致性

這裡說的一致性是指品牌的承諾與事實要相符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傳播層面,更要從品牌層面落實到產品層面、傳播層面,甚至是經營管理層面。如手機品牌「諾 基亞」其在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榜高居5強之列,諾基亞的品牌核心理念:「人本科技」,就是品牌核心價值由內而外,由品牌到產品,落實在每一個環節上的成功 典範。諾基亞不僅通過宣傳讓消費者清楚的感知到他們在努力地將冷冰冰的科技變的溫暖人性,同時也體現在其它方面。比如,產品的設計依據人體工程學原理讓機 器握在手中舒適自然,最早設計出關機同樣可以使用的鬧鐘、備忘錄等功能,在諾基亞的產品中像類似的人性化設計無處不在。諾基亞在內部管理方面也體現出了強 烈的人本精神,其十分尊重員工並通過各種方式創造優越條件,讓員工去實現個人的價值,為員工制定系統的員工生涯規劃,開辦諾基亞大學,給員工提供很多發展 和學習的機會。在經濟方面也從不吝嗇,包括中國的諾基亞員工,週末加班一定能拿到雙倍的薪酬,傳統的節假日,一定會拿到福利禮金。只有像這樣把統一的品牌 核心承諾落實到每一個經營環節上,才能使品牌的核心價值變的真實並具有力量,消費者也才能由衷地認可。

3、文 

一個品牌力量的強弱決定於其文化內涵,一個擁有文化的品牌就像一個有內涵,有深度,有故事的人,會奇妙地吸引他人的關注與興趣。好的品牌文化會讓品牌變的 有思想,有生命力。文化是品牌核心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但文化的建立卻也是非常難的,陳之藩說過這樣的話:「許多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 多傳統才可以培養出一點點文化。」可見文化的可貴與難得,品牌的文化同樣如此。

在西方,有一個非常講究品牌文化的星巴克咖啡店,而在中國,有一個與其遙相呼應的品牌,那就是「天福茗茶」,天福茗茶作為中國茶行業的佼佼者,其對品牌的 文化非常重視,他們在不斷地挖掘中國的茶文化融入自己的品牌文化之中,使天福茗茶具有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在世界得以立足,與英國等茶葉巨頭們分庭抗禮。 天福還在世界範圍內開設一些茶館,為的不是賺錢,而是傳播其茶文化與品牌的文化。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的星巴克」,天福茗茶几十億的銷售。

4、象 

    一個優秀的品牌要具有某種象徵性意義,消費者通過選擇某品牌的產品可以表達其思想或代表其形象。如著名香煙品牌萬寶路,其代表豪放不羈的牛仔形象,使品牌 個性深深地感染著無數男性香煙消費者,它激發了消費者內心最原始的衝動,一種作為男子漢的自豪感,因而萬寶路香煙深受煙民的推崇並用其作為展示男子漢氣概 的一種工具。每個品牌都要有一個專屬的象徵意義,以便讓消費者對號入座,找到屬於自己的品牌。

5、使  

一個品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可以為顧客及社會創造什麼價值?當一個品牌可以為顧客及社會創造出價值時,這個品牌即使不做廣告,也會被消費者所銘記。如一些 製藥企業把品牌的使命定在為顧客解除病痛。而微軟把品牌的使命定為讓世界每一台電腦都能使用他的操作系統,並由此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迪士尼則賦予了品 牌為人類創造歡樂的使命,這讓其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變遷,同業紛紛倒下的情況下,依然蓬勃發展。因為人們需要它,社會需要它,只有被大家需要的品牌才能長 久生存。

品牌使命是品牌核心價值中超乎公利的一種重要因素,它不是口號,而是為顧客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

6、信  

     信任包含了各種感性因素,有產品功能可以達到甚至超過消費者預期時產生的信任感;有品牌遵守承諾產生的信任感;也有產品性能穩定帶來的信任感等。比如海爾 集團的服務給使用者一種很安全的感覺,用戶清楚,產品發生任何問題,這個品牌都敢於承擔,問題都能及時得到解決,也因此敢於放心購買。能讓消費者對品牌產 生信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做作到了,基本等於擁有了顧客的忠誠。

博士倫公司生產的「潤明全護理液」使新加坡的很多使用者患上了真菌性角膜炎,博士倫公司停止了潤明全護理液在新加坡及香港的銷售,但在中國大陸卻依然在銷 售。在媒體與消費者的巨大壓力下,博士倫公司在媒體發出公告稱對此事件非常重視,但公告中未提及該產品是否繼續在大陸銷售與退換貨等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也就是說,博士倫可能致病的護理液仍將繼續正常在大陸銷售。不久博士倫公司宣佈,由於該公司生產的「潤明」水凝護理液有可能增加使用者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 危險,公司決定在全球市場永久性停產並回收該護理液產品。但對於消費者十分關心的能否直接退貨的問題,博士倫相關人士表示:「因為沒有這種先例,所以公司 還要做進一步研究。」之後在各方強大的壓力下,博士倫公司在媒體以廣告形式發佈聲明稱「博士倫以消費者安全為重,允許消費者對問題產品進行退貨或換貨」。

此次風波使博士倫公司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7000萬美元,其股票大幅下挫,品牌形象更是跌落谷底。這樣的品牌如何讓消費者信任呢?沒有了信任,一個品牌的危機也就開始了。

7、習  

一個品牌做到極致時,不僅僅是銷售產品,而是為消費者創造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思想中。當我們有頭皮屑的時候會想到什麼產品?沒錯,海 飛絲洗髮水,這個時候,海飛絲僅僅只是一個洗髮產品嗎?不是,它已經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當想到某個品牌就會習慣性地想到要做什麼,或做什麼時 一定想到某個品牌,這時這個品牌就已經變成了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就像我們想吃方便麵時會說:「吃碗康師傅吧」買礦泉水時會說:「來瓶娃哈哈」一樣。

8、一貫性

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基因,如同生物體內的遺傳基因一樣,它是在經歷時代變遷、企業變革,甚至是市場發生顛覆性改變時都不能使一個品牌產生動搖的根 本。可口可樂從創立至今已經有100多個年頭,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市場的洗禮,不僅生存到今天並且品牌價值居於世界品牌榜前列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品牌基因發 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任何風險與誘惑面前都沒有改變其品牌的核心內容,一直宣講的歡樂與美國精神深深植入了消費者的心智中。

路易威登、奔馳、等品牌始終定位於高品位的高端市場,並由此塑造了象徵身份地位的品牌使用者形象,這個定位至今一直沒有絲毫的改變,使忠誠於他們的消費者認為,這些品牌一直在他們身邊。

以上8項要素構成了一個成熟完善的品牌核心,相互聯繫並產生合力。細緻做好每一個方面,便可以打造出屬於自己強大的品牌。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8

煙頭大象:中國移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qi.html

我看好中國移動的原因

之前有很多博友問我看好中國移動的原因,我不一一回覆了。

大致上來說,中移動現在對面國家不平等對待,要協助發展本地網絡技術,令他竟爭上處於劣勢。但從長期看,隨著手機用戶收入提升,每月貢獻必將會止跌回升。手機在生活中的用處已經不完全是通訊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每個用戶每月會向中移動支付兩三百元,甚至更多。

今天即使中國開放電信業務,也不會有外國投資者進來的。香港是一個極端例子,因為地方小、人口密度高。

中移動用戶現在大部分是用Edge(2.5G)上網,速度約20k/s,將來TD-LTE網絡4G的速度會是50Mbps,是現在的2500倍,很多現在 不流行的軟件將會得以共享,云端將來變得普及,相信數據用量有可能出現爆發性增長!不明白的請參考2010年數碼通(00315)年報。

當然手機支付如果成功又會是另外一個Bonus。但我不寄予厚望。

密切期待傳說中的4G!

中移動筆者現階段並未持有,但將來肯定會高追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99

[轉載]複利的錯覺(作者:豹豹)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tq.html

在個股有明顯泡沫時一定要學會防守,不要在泡沫上面跳舞,你不會是泡泡龍。在估值偏低時一定要盡情貪婪。否則,存定期算了,買什麼股票?!
該貪婪時抱緊現金,該防範時雄心勃勃。你,什麼時候才醒來?

複利的神奇威力、複利的重要性,很多人已經清楚了,很多人均宣稱「不要一夜暴富,要持久的盈利」,但事實上,很多人「暴利」的思維仍在,只不過不再是單個年度的高收益率、「賺100倍」等,而是「35%的長期復合收益率」、「萬倍不是夢」等變形。

 

    芒格老說過「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複利的艱難」,事實上很多人輕視了複利的艱難,居然有人輕鬆的假設「我只要一年盈利35%,就……」,這明顯是缺乏數學常識,對長期收益率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低估了證券投資的難度。

 

    我想很容易有2種錯覺。

 

    錯覺1:只要絕大部分年度「整體」收益率佳,那麼個別年度的虧損應該問題不大;

    錯覺2:不出現重大虧損,小幅虧損或者微利的話,其他年度適度盈利,長期收益率應該不錯。

 

    這裡給2個case,驗證一下這2種錯覺。

 

    先說第1個case。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持續盈利25%共9年,最後1年虧損50%;

    情形C:持續盈利35%共8年,最後2年各虧損40%、50%

 

    我們可以看看10年以後,哪種情形會勝出。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

15

25

35

2

15

25

35

3

15

25

35

4

15

25

35

5

15

25

35

6

15

25

35

7

15

25

35

8

15

25

35

9

15

25

-40

10

15

-50

-50

累計收益率

3.046

2.725

2.310

復合收益率

15.0%

14.1%

12.7%

  

     結果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情形A居然勝出了,有煌煌「長期盈利史」的情形B和情形C,因為某一個年度的重大虧損,大大的降低了長期收益率。重大虧損造成的 「負複利」對長期投資的損害是極大的。這也是投資的殘酷之處,絕對要避免「慘敗」、「重大虧損」,風險意識要放在首位,「不要虧錢」作為投資的第1原則, 不是蓋的。

 

    上面的假設也許有點「狠」,下面再給一個case,看看「沒有重大虧損」時的情形如何,給2個「溫柔」一點的假設。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奇數年盈利25%,偶數年各盈利2%、3%、4%、5%、6%;

    情形C:奇數年盈利35%,偶數年各虧損-2%、-3%、-4%、-5%、-6%

 

    這也符合很多人的實際情況,風險倒是「控制住了」,沒有出現重大虧損。情形B有部分年度是微利、情形C有部分年度是微虧。

 

    那麼長期收益率如何呢?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5                 25                  35

                  15                                  -2

                  15                 25                  35

                  15                                  -3

                  15                 25                  35

                  15                                  -4

                  15                 25                  35

                  15                                  -5

                  15                 25                  35

        10           15                                  -6

        累計        3.05倍            2.71倍             2.65倍

        復合         15%               14.0%              13.8% 

 

    結果仍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15%的收益率,再次在長期拉鋸戰中勝出,微利的方案次之,只有14%,微虧的方案最差,只有13.8%。

 

    這是複利的又一錯覺:表面上不起眼的微利、微虧,累積起來卻對長期的複利有很大的影響。

 

    也許有人真的很天才,在牛市熊市均能大賺,但基於數學法則及長期投資的艱難,還有市場運行的非平穩性及黑天鵝之「必然出現」,我們恪守「抑制虧損」、「平穩複利」這2個目標,並不是口頭上喊的口號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學法則。在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中,高度重視風險控制,多想想自己可能在哪裡跌倒,多研究一下「負複利」、「微利、微虧過多」的情形,比起憧憬「長期復合收益率達到35%」這樣驚人的目標,是更有意義的。

 

    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保持超長時間的較高複利,是幾乎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巴老的天才已經是很恐怖的長期收益率了,Neff在31年投資生涯中的 13.7%的長期收益率記錄至今仍沒有基金經理能破。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對於很多人來說,才剛剛開始而已,未來的投資生涯中,會發現種種難以預料的重大 變化、新問題、新事物,常持一顆惕厲的、警悚之心、深刻理解芒格老所說的「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更要理解複利的艱難」,深刻理解證券市場「收益率不平 穩」。

 

    假設中國未來繼續「國泰民安」,社會穩定,而且有「證券市場長期走牛」的環境,拉長到30年以上的長期 投資規劃,多想想「複利的艱難」,時刻提醒自己證券市場的結構和收益率的非平穩性,時刻想想負複利的可怕殺傷力,最好在年輕時就想透這層邏輯,不失為一堂 較好的思想教育課。

 

    上面總結了2個錯覺,其實拉長到30年期的收益率向量,其中的份量有許許多多的組合,更多的人跑不完全場就倒下了。我們常說的「抑制虧損」,還只是最起碼的一課和長期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已,遠遠不是「較高的復合收益率」的充分條件,第2個case就是明證。

 

    「如何實現長期複利」 ?這是一個戰略課題。後面將結合巴老的成績單,談談這個問題,而「理解複利的艱難」,則是最起碼的思想基礎。

 

豹豹於2009年5月24日中午

 

Remarks:

    抑制虧損,關乎數學基本法則的問題;

    平穩盈利,則是另一個「正態分佈律」、「均值回歸」、大數定律的問題。

    證券市場的收益率分佈,有「尖峰厚尾」的特徵,「每年盈利15%」這樣的數據結構,只在理論中存在,在實踐中斷無可能。證券市場的運行,一定是不均勻的。

    「正態分佈律」幾乎是與「複利法則」同等重要的另一法則,甚至關係到價值投資的邏輯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了證券市場的結構性特徵及正態分佈律的普遍性,才有可能在實踐上破解「如何實現長期複利」這個難題。   

 

    有效的抵制虧損,只是萬里長征走的第一步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8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vr.html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老頭子投資股票的成績絕對稱得上大師級,對於投資消費股,老頭子喜歡用趨勢投資。

最近老頭子告訴我,他在12、13元附近買入了不少東風(00489),我很疑惑,三年間從低位漲了近10倍,還追?老頭子答:人心所向, 

大勢所趨。 

老頭子指出這兩年中國汽車銷售大幅增長,無論國產品牌還是進口品牌,銷售都幾何級上漲。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假象,他只關心二次買車的趨勢。他發現身邊員工第一次買車的很多都會因為外型和價格因素購置國產車,但第二次買車卻大部分都會購買東風的合資系列。只有重複購買才能夠代表消費者心中所想。

他進一步搬出他的"乾鮑魚論",他指出大部分的人第一次買乾鮑吃,都會選擇又大只、價格又便宜的南非鮑,但再次購買卻會選擇日本的吉品鮑,並且一直下去都只會消費吉品鮑的。他沒有見過吃完吉品鮑的人會去購買南非鮑吃的。

有很多品牌它們今天熱銷只是因為消費者還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判斷力去選擇,或者是當時並沒有選擇,無法選擇。

選擇消費股,他首重消費體驗。他指出消費者的第一次購買,眼睛並非雪亮的,很多都只是受廣告影響才去購買的,所以業績並不能夠代表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他指出如果一個品牌業績很好,但它的客戶卻一邊用一邊罵,千方百計要把它換掉,你就要小心了。我突然間想起了四大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3

建立一套屬於你的投資體系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zy.html

今年以來,股票累積回報率終於達到了20%,但也只是輕微跑贏了恆生指數。我最看好的金融狗,特別是A狗中的銀行股應記一功,嚴重地拖了我的後腿。我可以 接受組合表現輕微虧損,但對於在大好形勢下不能夠大幅跑贏大市,實在是接受不了。我必須對此進行反思,不能夠賴市場不給力了。

 

一般而言,如果狗代表股票價格,主人則代表了基本面,狗總是會跑回主人身邊的。現在我們都堅定地認為銀行狗落後主人太遠了,應該是時候追趕上來了。但是有沒有可能只是狗去了找屎吃了,其實就在主人身邊?

 

隨著銀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多,越來越有理由相信銀行狗並沒有遠離主人。後面的發展也許是銀行狗向前多跑幾步而主人也後退兩三步……價值投資是什麼?是大家公認沒有價值時投資,大家吹捧它的價值時撤資。銀行狗的情況令我越來越迷茫……

 

人總是會判斷失誤的(Mistake),最重要的是不讓失誤變成失敗(Failure)。巴菲特這兩三年也犯過小錯誤,投資了康菲石油和愛爾蘭銀行,但這些失誤並沒有影響到巴群的投資表現。這有賴於股票組合的管理。

 

有一位朋友很不喜歡巴菲特,認為他並不老實。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投資中石油而不是中海油,巴菲特只說了因為中石油承諾了派息政策,朋友認為真正的原因應該 是當時中石油成本比中海油低很多,萬一油價不上漲,投資中石油也能夠獲得收益。我一直記得這一點,保本並獲得收益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都不是神,我們都會做出主觀的判斷,為了防止主觀判斷失誤演變成致命性的傷害,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一套可以防範人性風險的投資體系,這個才是價值投資之本。如果我沒有為自己設下原則性倉位上限,也許我會把倉位的80%押寶在我一直最看好的銀行股上面,現在杯具了。

 

前幾天我又迷上了尋寶遊戲,差點就把中國金石(01380)加重點關注了,繼續搜查之下競然發現與A股的ST賢成礦業是一路人馬的,想起來也一身汗。

 

一套好的投資體系能夠確保股票投資立於不敗之地,避免了人性中感性、衝動的基因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只要我們還是人,就突破不了人性的本質。錯誤還是會不斷出現,如何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影響了投資回報率,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

 

朋友的口頭禪是: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失敗有。股票投資同樣沒有成功案例可以複製,但失敗的案例我們可以借鑑。為個股、為行業設置投資上限,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做法。

 

投資不必迷信別人,也不要迷信自己的判斷。你,肯定還會不斷地犯錯的。不要讓錯誤變成致命性的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絕對是騙小孩子的,大多數人一次失敗代表永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36

[轉載]分享《怎樣選擇成長股》中的幾個小故事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fe.html

我給個真實的例子吧,幾年前有個傻瓜以2300萬元賣掉了廣州下九路步行街的商舖,當時租金回報率約5%。商舖現值約3000萬元,經常會有人問傻瓜後不後悔。
傻瓜當年把商舖的錢用來買了二沙島的別墅,現值4000萬。傻瓜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很多人不斷用故事三來證明傻瓜有多麼的傻,這就好比笑話地產商前幾年把房子賣便宜了一樣。很多人只看到動態的價格,卻看不到動態的價值。

    故事一

    「20多年前,有一位在大多數方面都展示出很強的投資能力的紳士,他想購買一隻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0股。在他決定買入的當天,該股票的收盤價 位35.5美元。第二天依然如此,但是他不願意支付這一價格,他決定節省50美元,於是將買價定為35美元,並且拒絕提高買價。此後該股票的價格從未低於 35美元。今天,將近25年過去了,該股票看上去擁有特別光明的未來。而且受到股票紅利和拆股的影響,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00美元。

     換句話說,為了節省50美元,投資者少賺了至少46500美元。此外,這位投資者仍然賺得了46500美元,因為他曾經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過該公司的股票。 既然46500美元是50美元的930倍,這意味著他要節省930次的5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顯然,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潘潘按:相信很多人(包括我)經常做這樣的蠢事。

 

    故事二

    「那個時候,市場上流行買入一兩年前才以很高的價格公開上市的股票,而我一直抵抗這種誘惑。但是由於頻繁地與支持這些公司的人聯繫,我也不斷地尋找一些可 能真正有吸引力的投資。1969年,我找到了一家從事非常前沿的新技術的設備公司,它的存在有著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的總裁聰明而誠實,我仍然記得,和他 一起用過一次長時間的午餐之後,我在機場等到回程飛機時一直在來回的盤算,是否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開始行動。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卻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幾年之後,公司 表現出相當快的增長,我賣出了這些股票,但賣出的價格和我當時買進的成本幾乎沒什麼差別。儘管我認為在公司未來能獲得的增長已經變得相當不確定時賣出股票 是正確的,但是以微博的利潤再持有多年之後賣出,不是使資本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的方式。在這次表現令人失望的投資中,原因在於最初受到衝動的誘惑,支付了 不切實際的價格。」

    潘潘按:不要為成長股支付過高的價格。

 

    故事三

    「但是,那時我有一個相對較新的賬戶,這個賬戶的所有者在他們的生意中,習慣於在市場下跌至最低點時買入,而在上漲到最高點時大量賣出。既然德州儀器的價 格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賣出壓力,不過我還能堅持住。當股票又漲了25%,能帶給他們125%的利潤時,他們給我施加的賣出壓力就更大了。 他們解釋說」我們很贊同你的看法,我們很喜歡這家公司,但是我們隨時都能在下跌時以更好的價格回購他的股票。」我最終向他們妥協了,但是說服他們繼續持有 一部分,而賣出其餘的部分。儘管幾年後該股票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價格從最高點下跌了80%,可是這個新的最低點仍然比這些特別的股東賣出的價格高出 約40%。」

    潘潘按:其實故事三和故事二有矛盾之處。當一只成長股的價格漲到遠高於它的內在價值時,是一直堅持持有,還是賣出?個人持後一種看法,歡迎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