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史玉柱,因一場網絡欺詐,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最近,有消費者反映,他們通過網上消費所發生的錢款,均被史玉柱執掌的上海巨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巨人網絡」)悉數「吸走」,更有維權人士直指「巨人網絡」成為網絡詐騙最大的洗錢、銷賬平台。
面對公眾質疑和警方介入,「巨人網絡」終於打破沉默:昨晚8時,該公司向大河報發函,表示願「攜手驅散網絡欺詐陰霾」,並「積極配合警方辦案」。此前,史玉柱發微博承認「犯罪分子」控制了受害人銀行賬號,將錢轉入「巨人網絡」賬戶。
【事件】被指洗錢「巨人網絡」直呼冤枉
「巨人網絡」董事長兼CEO史玉柱,因打造腦白金、腦黃金、黃金搭檔、巨人大廈、巨人公司及征途遊戲而名揚天下。
隨著春節臨近,眾多消費者開始在網站預訂車票、機票,或進行手機充值、購物。不少消費者發現,他們在淘寶、京東或火車票訂票網站12306網上消費,無論是否付款成功,銀行卡或網銀上的錢悉數被轉走,最終流進了「巨人網絡」賬號,致使被「吞走」的資金無法及時凍結和追回。
內黃縣的李先生說,2012年12月8日,他用QQ財付通充100元話費,通過財付通頁面提示完成操作後,一條與銀行卡綁定的手機短信提醒讓他蒙了:銀行卡里的55932.06元只剩下0.06元!他一查,錢先是劃到了快錢支付清算有限公司,再由「快錢」支付平台劃到了「巨人網絡」賬號,想向「巨人網絡」要錢,門兒都沒有。他只好選擇報警。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趙友軍反映,1月6日18時30分左右,他在哈爾濱市一賓館使用賓館電腦,進行網上訂票時,105130元被劃撥到「巨人網絡」賬戶。有的受害者曾找到「巨人網絡」交涉。對方回應:此類事件和「巨人網絡」無關,「巨人網絡」也是「受害者」,是替別人背了「黑鍋」。
對此,上海維權代表哈姆告訴記者:「長時間以來,『巨人網絡』成為網絡詐騙最大的洗錢、銷賬平台。消費者到官網訂票、購物,為何錢款會進到毫不相干的『巨人網絡』賬戶上?不僅如此,為何銀行卡內的餘額也會被全部劃走?」
【回應】「巨人網絡」表示「配合警方辦案」
面對大量消費者抱團維權和警方的介入,史玉柱和「巨人網絡」終於打破沉默。
1月14日11時20分,「巨人網絡」發微博確認:已協助公安機關封停30多個涉嫌網銀欺詐的遊戲賬號,並攜手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升網銀支付安全等級。
| ||||||
我們這小鎮,小歸小,名車還不少。」我們坐在別克 (Buick)車上進入浙江大唐時,駕駛這樣介紹著。 年產值是社頭三十五倍發貨、找原料和客戶一個鎮搞定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細雨夾雜雪花中,我們抵達這全球產值最大的襪業聚落──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全球每十雙襪子,至少有三雙來自這裡。 駕駛謹先生是襪廠小老闆,他開著自家的別克車,帶領我們來到全球最大、共有四千個店面的原料市場,對面,則是有兩千個攤位的成品市場,「這裡的襪廠,鋪天蓋地!」他形容。 馬路上,每三輛汽車,就有一輛BMW、賓士、奧迪等名車;三輪車、摩托車,嘈雜的穿梭其間。鐵皮屋下的小麵店,滿地殘屑,年輕人擠坐小木凳,一邊大口吃麵,一邊滑動手上的iPhone5。 這新舊夾雜的小鎮,是社頭最可怕的競爭對手。 這裡有全球最完整的織襪上下游供應鏈,想找原料?走進市場一應俱全;想發貨?有來自國際碼頭與外省市的大貨車貨運中心;想找客戶?大唐距離小商品交易中心義烏,僅約一個多小時車程,襪子織好,很快就能在國際買家眼前亮相。 大唐,人口九萬,卻高達二十萬人從事襪業,外來人口超過十萬人,其中多數是跋涉千里、從遙遠省分而來的年輕民工。他們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一年僅回家一趟,賺取平均每月約新台幣一萬四千多元(編按:本篇人民幣兌新台幣均以一比四‧七計算),且包吃包住,實際收入比社頭女工還多。 大宗襪子競爭的關鍵:原料、勞工、市場。這三者,大唐都比社頭強。 保守估計,大唐連同鄰近十八鄉鎮(均在諸暨市轄內),織襪年產值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多億元,是社頭連同附近六鄉鎮的三十五倍。如今,光是大唐,織襪相關工廠有一萬多家,其中,年營收新台幣四億元以上,有六十多家;在社頭,卻只有不到十家。 大唐成為全球最大襪鎮,有段傳奇。 一九八○年前後,一批上海襪廠退休職工回到諸暨大唐,幾人合資買了手搖襪機,用廢紗線織襪子,到杭金公路上賣,當時私營買賣是禁止的,但,為謀生,用籃子掩護,上面鋪菜,裡面放襪子,一個月收入人民幣四、五百元,是公務員十倍以上,吸引大批民眾投入。 諸暨原本務農,不歡迎資本主義,隔壁的義烏,率先歡迎襪子買賣,特別在火車站前開闢襪子買賣區,其後成就被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稱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義烏市場。 一九九○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台、港襪業陸續從中國沿岸來到這裡。這時,諸暨政府不讓義烏專美於前,喊出口號:「要發財,到大唐來做襪子」,吸引年輕人投入織襪,演變成現在「義烏人賣襪子,諸暨人做襪子」。 二○○一年,「大唐輕紡襪業城交易中心」動工,將生產、交易集於一地,同年,中國織襪出口站上世界第一。當時,大唐嫁女兒,最熱門嫁妝就是襪機,因為機器一開,錢就掉下來,不用擔心女兒過苦日子。 台商司機翻身鉅富社頭耕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社頭台商跨海設廠,賺到機會財,也養出中國前兩大襪廠。 浪莎,中國最大的襪廠,年營收新台幣二十億元,一家就等於全台灣產值的三分之一。其中三成外銷,七成內銷,外銷屬代工,歐美知名品牌包括Puma、耐吉、愛迪達、GAP、J.C.Penny等;內銷則自創品牌,找來台灣明星大S與周華健代言。 二十年前,浪莎總裁翁榮弟曾漏夜在廣州一家來自社頭的台商襪廠門口,排隊買襪子,轉交翁妻在義烏車站旁擺攤。「(家族)一開始在義烏賣襪子,從廣東買襪子,台灣、香港過來的,拿來義烏賣,」翁榮弟接受採訪時回憶。 夢娜,中國第二大襪廠。老闆宗谷音曾是上述台商的司機,中國改革開放,宗谷音離開這家台商創業,成為襪廠老闆後,回頭買下前老闆那輛熟悉的賓士車,甚至還學前老闆在車內蹺腳模樣。 如今,這家台商規模大縮,在社頭還留有醒目的廣告牆,但工廠已無蹤影。一位義烏台商形容:「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這裡不但讓司機變鉅富,更是窮人翻身的天堂。 原在鄉下當農夫的蔡如東,成為知名內銷品牌東方緣老闆。碼頭裝卸工人顧伯生設立日盛紡機,從事二手襪機買賣,夫妻各擁一輛BMW、奧迪名車。 八○後女老闆怕被淘汰邊開加工房,邊發展紗線新事業 來自湖北土家族苗族自治區、三十三歲的楊艷,和另一半十年前來到義烏,在社頭台商的原料工廠上班。三年前,一位襪廠老闆告訴她,手工對目(手工縫合襪子)訂單做不完,請她開加工房,她找來六位年輕女工,買了十台二手機器,在大唐創業。 三年後,女工增了一倍,平均年齡十七到二十四歲。 今年,她打算在原料市場開店賣紗線,因為,「萬一那邊出事,還能發展另一邊。」 她有高度風險意識,「我失敗,一大家子就失敗。」 五十歲大戶拚升級做開發搶日本訂單,還學日式管理 在大唐安身立命後,她家鄉的父母、公婆、親戚,都跟著她來到這裡。八○後的她,有著超齡的成熟,抓住代工需求,也為轉型原料商做準備。 戚國才,現年五十歲,台商扶植起來的代工老闆。二十多年前,夫妻倆從一台織襪機開始創業,時值社頭少數老闆外移中國,將部分訂單分給大唐當地代工,戚國才就是其一。 其後,他以女兒名字為名,成立佳能襪業;如今員工三百八十人,平均年齡僅二十三、二十四歲,年營收約新台幣九億元。這在社頭可列為前五大,這裡卻只算中型廠商。 戚國才外表比實際年齡大,織襪老闆不論在哪國都一樣操勞。要持續領先,須有獨門功夫,這在全世界也都一樣。 他的專長是原料,被稱為「大唐最懂原料的老董」,他不用儀器,而用摸、咬,能辨識數百種原料,他也重視創新,就算沒訂單,仍敢砸大錢實驗新原料、新樣式,一年打樣費新台幣千萬元,「要開發客人想不到的新東西,才有錢賺。」他說。現在,他不只接台商單,曾在社頭下單的日本中價位品牌Tutuanna,也出現在佳能。他身邊常圍著上下游襪業的人,等著他的新點子。 但他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是管理。二十五歲女兒戚佳能,浙江科技學院畢業,原考進中國農銀,不忍父母操勞,回家幫忙,父親派她到日本襪廠學管理,她眼界大開,準備引進日式管理,她坦言:「這裡還有很多地方可改。」 站上世界第一後,居安思危者很多。 「全世界夜市襪,都被中國占據了,這是賺小錢,等台北一○一都賣大唐襪子,才真正賺大錢!」顧伯生說。中國不能滿足現狀,小商人都知道。 另外,低價襪門檻低,中國工資又持續上漲,大唐聚落轉型壓力不小。 國內,面對逐漸崛起的內陸、北方省分,例如吉林省東北織襪園區;國外,印度、孟加拉、土耳其、巴基斯坦、越南、印尼,則以原料生產國或低勞動成本取勝。「哪裡便宜,哪裡質量好,歐美買家,就會往哪裡去,」翁榮弟坦言:「我認為(中國)不能太驕傲。」 「大唐像下午三、四點的太陽,社頭是太陽已下山。」一位業者憂心的說。 原來,全球市占率五成的霸主,身後也有敵人。於是,有人往原料發展,有人發展品牌,有人強化管理,拉大與敵人的差距,以免在激烈競爭中出局。 離開中國前夕,一位在兩岸與東南亞都設廠的台商,對我們語重心長的說,「社頭要跑給中國追,要繼續跑,不斷的跑!」 【延伸閱讀】17歲女孩vs. 70歲阿嬤 三百五十二天採訪裡,不管飛到哪個國家、走到哪個工廠,我拿到襪子,第一件事,總會摸摸那條線。 這條線,是襪子唯一的一條線,位於腳趾頭上方。從來沒想到,這簡單的線,竟能養活這麼多人。 在台灣社頭,我看到一位七十歲阿嬤的奇技,她戴著老花眼鏡,手指靈巧的將襪子一線一線扣進滿布細針的圓盤機上,再將開口縫合,那是一雙賣兩百元的高檔襪。用手工縫合,那條線幾乎看不到,機器自動縫合,那條線很清楚。當天,才剛看完阿嬤的工夫,我就碰到一家襪廠老闆,他興奮的告訴我,他訂了五台義大利無縫機台,襪子織好,那條線也能自動縫好,接近手工縫合的細緻。 腦海浮現,阿嬤沒了工作,圓盤機靜止不動的畫面;阿嬤永遠不會知道,她的工作,是被誰搶走的? 在中國大唐,我看到一群十七歲女孩,和七十歲阿嬤做一樣的事。她們離家千里,到外地討生活,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月休兩日,農曆年才由老闆娘夫婦帶回家鄉,人、薪水一起交給父母,有些女孩想家,就在機器上面寫著:「好想回家。」 然而,中國工資持續高漲,義大利機器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正虎視眈眈,等著從小女孩手上搶下工作。 兩百多年前,瓦特的蒸汽機帶動英國工業革命,至今,工業革命仍在各角落上演。低價搶走高價的工作,機器搶走人的工作,稍不留意,就無法生存。殘酷的淘汰賽,永不止息。(文●賴寧寧) |
ZARA從不在媒體上做廣告,ZARA的策略就是傍住熱門商圈,用巨額資金在鋪面位置、店門設計、店內裝飾等方面打造高端形象。在最熱門的商業區地段,裝修氣派的門面,巨大的ZARA字母招牌,偌大的營業面積中人頭攢動,就是ZARA所追求的實體廣告效果。
青年人追逐衣著風格新潮、時尚的熱情越來越高,這股時髦之風已經吹遍中國的大部分社會空間,當下農村青少年基本都循著一條外出打工的生活軌跡,城市的流行風物在工業化時代傳播極快,故衣著樣式方面的城鄉分野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區分度最小,樣式趨同但品質和價位卻有高低之分,體現不同群體衣著消費水平差異的是衣著的品牌。
以往提及成衣時裝大品牌,人們眼前不免會亮出香奈兒(Chanel)、D&G、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阿瑪尼(Amani)、范思哲(Versace)卡地亞(Cartier)、愛馬仕(Hermès)等等這些引領衣著時尚風潮的巨頭名字,它們誠然代表了全球時裝界的精英級水準,但它們的價格也有拒大眾於店門之外的凜然威儀。
北京三里屯是聞名的時尚服裝賣場云集地,此處就有阿瑪尼和范思哲專賣店,它們相距不遠,都有典雅華麗的店門和燦爛富貴的櫥窗設計,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門可羅雀。有人認為這就是大牌的范兒,要的就是迎合消費者的高貴感,一眾售貨員圍著鶴立雞群的消費者。
與三里屯相反的還有另外一種場景:在巴黎、倫敦的高檔奢侈品(包括時裝)賣場,遠道而來的中國富有消費者云集。有歐洲媒體曾經說,巴黎、倫敦本地的普通民眾基本是那些高檔賣場外面街道的過客。
速度與價格
服裝的更替傳統上以「季」為週期,世界上熱熱鬧鬧的各種時裝周(Fashion Week)如巴黎、倫敦、米蘭……,都標上春夏季、秋冬季的概念,去年冬季的羽絨服式樣,今年冬季原則上說就落伍了。像追求手機的換代一樣追求服裝的更替是有些講究的,拼的是消費能力。
服裝款式的時髦符號更換很快,對大多數消費者,需要在時髦和消費力之間達到平衡,青少年是時尚風格的追求主體,絕大多數青少年不具備高消費能力,市場需要有一些既能夠引領著裝消費風潮,又不會讓消費者動不動就心疼的品牌。服裝界歷來不乏針對高消費群體的小眾市場大品牌,而針對大多數青少年消費者的普眾產品能不能創立引領風潮且賺大錢的大品牌?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來,在普眾服裝消費市場掀起了一個普及性的消費理念,一說「快時尚」(FAST- FASHION),一說「低價時髦」(CHEAP-CHIC),這個領域具有兩大特徵,款式更新快(FAST)、售賣價格低(CHEAP)。這種消費風氣及產品已經進入到往昔的奢華購物街區,如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
在快時尚(低價時髦)市場,聚集了服裝消費群體中最活躍、最有追求的青少年群體,在這個市場一是拼款式的吸引力和更新率,二是拼商品價格的吸引力,兩個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就是帶領這個消費風潮的尖兵級品牌,業界一般認為,西班牙的ZARA(澤拉)算是快時尚服裝產業的佼佼者之一。
ZARA被公認是全球服裝連鎖做得最為成功的三個品牌中的一個,另外兩個品牌是日本的UNIQLO(優衣庫)和瑞典的H&M。中國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中心都市,可以越來越頻繁地看到ZARA的招牌,它們一般都會出現在品牌云集的大型商業區、大型賣場,ZARA給人的印象可能更為張揚一些,往往會租下臨街的鋪面並加上二三層。
ZARA的影響力是有來頭的,在全球有影響力的華通名略(Millward Brown)每年發佈的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年度百強榜中,ZARA已經多年榜上有名,2011年ZARA排名22,2012年ZARA排名66位,排名比ZARA高的是H&M。比起H&M近70年的歷史,1970年代誕生的ZARA算是後起之秀。
衰落中的豔麗
西班牙經濟正遭受歐債危機之後的一波又一波磨難,媒體說西班牙正處於「危機四伏」的局面,在戰後的幾十年內,西班牙曾經歷過數次危機,但這一次衰退被認為是前所未有的。
西班牙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之一,1970年代弗朗哥獨裁統治終結之後,西班牙被認為是活力四射的歐洲新秀,特別是在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老牌豪門漸走下坡之時,西班牙的經濟繁榮景象曾經令人十分鼓舞。
歐債危機把希臘拖入絕境後,第二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是西班牙,應歐盟和歐洲央行的苛刻要求,西班牙欲獲得歐盟的援助資金,必須實行不斷加碼的財政緊縮,西班牙普通民眾的生活一下子陷入極大的困境。目前這種困頓未有舒緩的跡象,甚至又不得不進行第二次財政緊縮的威逼。
西班牙總失業率為25%,30歲以下的青年人的失業率更高達50%,找到一份工作對當下的西班牙青年人是很困難的事情,媒體曾經報導過,一間在西班牙營運的中國公司擬招錄兩名司機,應聘的人多達2000,西班牙經濟的不景氣可見一斑。
西班牙經濟的整體不景氣,並未拖累西班牙服裝業巨頭因迪特柯斯Inditex的企業景氣,Inditex是ZARA品牌的持有者。在西班牙的不景氣中,Inditex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彭博社發佈的2012年全球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排行榜上,Inditex的創始人、前老闆Amancio Ortega Gaona(阿曼西奧·沃特加·高納)排名第三,比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排名還高。
Inditex生意興隆,業績蒸蒸日上,與西班牙目前一片衰落之象的企業群落對比鮮明,媒體普遍認為,Inditex和沃特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於Inditex旗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ZARA系列產品和實體店舖。
做普眾服裝消費市場的Inditex,為什麼可以在西班牙經濟衰退中一枝獨秀?用Inditex的話說,他們基本是貼近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服裝的設計與生產,消費者要什麼他們就生產什麼。
「鄉下」出大牌
2012年,76歲的沃特加退休,把Inditex公司的帥印轉交給現任董事長Pablo Isla(帕布羅·艾斯拉),無論是沃特加還是帕布羅執掌Inditex公司的時期,Inditex公司都秉承一個基本的風格:低調。一直以來極少有媒體能夠得到採訪沃特加的機會,1999年之前,沃特加的照片甚至沒有在媒體上出現過。
沃特加和Inditex公司的低調作風也許與他的事業和公司誕生並發跡的地域:一個與現代化商業社會的富貴與喧囂有不少距離的「鄉下」有關係。加利西亞自治區地處西班牙北部,該地區是西班牙歷史上很有名氣的獨裁者、大元帥弗朗西斯科。弗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故鄉。弗朗哥統治西班牙40年,自1950年代開始到弗朗哥1975年去世(沃特加在1975年創立ZARA),這個時期西班牙被認為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弗朗哥的家鄉加利西亞卻沒有沾上多少經濟奇蹟的光。
與西班牙比較發達的地區相比,加利西亞農村的貧瘠導致大批農民外出打工,媒體把加利西亞描述成「農民工輸出地」,在西班牙經濟起飛的20世紀就有數十萬加利西亞人背井離鄉,甚至遠赴南美洲謀生,加利西亞長期處於一個現代化水平較本國其它地區低的發展狀況,與之相若的應該是一個平民消費市場,這樣的社會經濟特徵,是否成為低價時髦理念誕生的土壤?
沃特加出身於鐵路工人家庭,住在加利西亞的拉科魯尼,如今拉科魯尼有24萬人口。
沃特加的事業發端於1963年,那年沃特加27歲,他的事業的起步是做家居長袍,沃特加算得上從小裁縫做起的大企業家。
12年後,沃特加開始涉足成衣時裝,1975年沃特加籌備在拉科魯尼街面上開設他的第一家成衣時裝店,開始他從一部電影《希臘人佐巴Zorba the Greek》中獲得靈感,把店名定為Zorba,但是這個店名引來了同街的一家酒吧老闆的異議,那家酒吧也起名叫Zorba並且已經做好了招牌。沃特加另打主意,把字母Z後面的其它字母換成ARA,這就是ZARA誕生的背景:一家開在「鄉下」的賣自己生產的產品的時裝店。
沃特加的集團公司Inditex則是在ZARA的事業越做越大之後的1985年註冊的,在Inditex旗下,ZARA和ZARA HOME是兩大主力品牌。
40年來,Inditex和ZARA一直堅守在加利西亞的拉科魯尼,拉科魯尼距馬德里480多公里,離巴塞羅那900公里,該市遠離西班牙首都和本國其它大城市,更遠離歐洲乃至世界的時尚之都巴黎、倫敦、米蘭。這與許多企業在成名和做大後就遷往中心都市特別是時裝企業遷往時尚前沿都市的做法截然不同,這一點令不少觀察家感到驚訝。
在西班牙經濟一片愁云慘霧籠罩的環境中,拉科魯尼卻顯得淡定與祥和。拉科魯尼居民一如既往地忙碌,服務業興旺如常,休閒海灘人群云集。這一切要得益於Inditex暨ZARA對當地經濟作出的巨大影響和貢獻。
西方發達世界的大牌成衣時裝公司的普遍做法是,把成衣的設計和創意部門留在本地(所謂控制產業鏈的高端),把設計稿或樣品發往勞動力便宜的新興國家,比如中國、印度、東南亞諸國,再把成品運回西方銷售。
Inditex暨ZARA獨樹一幟,並未完全跟隨世界服裝業的外包加工潮流,如今,拉科魯尼的阿特所工業區旁邊就是Inditex的公司園區,其中聳立著Inditex的總部,旗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ZARA和ZARA HOME的總部,還有若干生產工廠和配送中心,成衣產品從Inditex的配送中心運往世界各地。
Inditex公司一半以上的成衣在自己的下屬工廠生產,這些工廠分佈在西班牙及其周邊近鄰的歐洲、北非國家, Inditex公司也向葡萄牙、摩洛哥、土耳其等國的加工商外包生產產品,由於上述區域的人工成本較高,為更多攤低人工成本,Inditex公司還讓中國、印度、越南、巴西的加工商承接外包加工訂單。
貼近市場之路
ZARA求勝的法寶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對新潮時裝款式、面料、配飾的追求。有業界人士觀察到,ZARA的新款貨品周轉週期最短僅為11天,顧客去晚了可能就只能買到下一波的新款。與之相比的其它大品牌時裝,有時候款式更換的週期甚至長達半年。業內人士評論,正是因為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服裝的興起,打破了以往時裝款式以「季」為更替週期的慣例。
Inditex公司有一個基本的模式,即最新設計的應季新潮時裝產品,被安排在離公司總部最近的工廠生產,設計師與生產工藝之間的距離最短,保證最遲3周就可以將新產品擺上ZARA品牌專賣店的櫃檯。Inditex公司為縮短專賣店的準備工序,盡快將到貨的商品擺上櫃檯,甚至安排在配送中心就為服裝加上防盜磁片。
Inditex暨ZARA旗下能夠快速推出新款式的設計團隊很特殊,完全處於「匿名」狀態,而世界上的時裝大品牌都有主打的大腕設計師,比如卡爾。拉格菲(前香奈兒首席設計師)、斯黛拉·麥卡特尼(古馳首席設計師)等等。有人譏諷Inditex暨ZARA的設計團隊是「山寨」隊伍,所以匿名。
一些世界著名時裝品牌抱怨Inditex「抄襲」了他們的設計,有的品牌持有者甚至把Inditex暨ZARA訴諸法律,但業內人士認為,追究起來很困難,因為Inditex可能已經對「抄襲」進行了「極為巧妙」的修改。
ZARA已經如此有名,殊不知ZARA從不在媒體上做廣告,ZARA的策略就是傍住熱門商圈,用巨額資金在鋪面位置、店門設計、店內裝飾等方面打造高端形象。在最熱門的商業區地段,裝修透出典雅、時尚之氣的門面,巨大的ZARA字母招牌,在偌大的營業面積中人頭攢動,就是ZARA所追求的實體廣告效果。
ZARA還有一招是「傍大款」,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成行成市」,哪裡有大品牌奢侈服裝專賣店,ZARA就在旁邊開店。商業區的地段一般是按品牌價值劃分的,比如三里屯的阿瑪尼專賣店旁邊有范思哲專賣店,比如在歐洲,有古馳和普拉達的專賣店的旁邊,一般都能找到香奈兒或者愛馬仕、卡地亞專賣店。而這些高檔品牌是比較忌諱與快時尚品牌擠在一起的,但ZARA偏偏喜歡與它們作伴。
ZARA能夠抓住青少年主流時裝消費者的核心元素,是讓普眾消費者在看得到時髦的同時,有能力把時髦抓在手裡。有人士描述:ZARA可以令消費者花30英鎊買到看上去值300英鎊的東西。中國消費者可能也有同樣的感受,即ZARA的東西能夠兼顧平衡時尚追求和消費力。
業績瘋長
從2007年到2012年,Inditex的業績被外界形容為不斷「瘋長」,年銷售額5年間從94億歐元增加到138億,年利潤增長達到20億歐元,全球員工人數也從8萬人增加到11萬人。每年光顧ZARA的顧客數不勝數,而ZARA每年為消費者生產835,000種不同的服裝,全球每天都有ZARA的新門店開張。
Inditex每年生產的服裝多達8.4億件,在全球有近萬家門店,從門店分佈的地域與數量分析,Inditex主打歐洲市場,向亞洲、北美市場擴張。Inditex在西班牙有2000家門店,在全歐洲有約4400家門店,在歐洲,Inditex的市場份額遠超其競爭對手,Inditex旗下品牌的門店全球每年新增500家。
但是,正如眾多歐洲品牌在美國的際遇一樣,Inditex在美國擴張的步伐顯得比較緩慢,有人認為,美國是歐洲零售業的「墳墓」,大名鼎鼎的ZARA在美國至今僅有四十幾家門店,遠落在動輒數百家門店的歐亞國家之後。ZARA高層和業界分析,恐怕與歐洲服裝的尺碼與美國市場的匹配度有些關係。
2006年,ZARA首次進入中國,ZARA在中國的首個門店開設在中國南方的時尚中心上海,當時,Inditex公司在中國已經有佔公司產品生產份額12%的外包業務,6年來,ZARA在中國的擴張速度雖然不及其在別的地區迅猛,但也令人眼熱不已。
進入中國後,ZARA在中國基本保持每個月5家新門店開張的速度,2011年ZARA在中國新開132家門店,其中30家為ZARA品牌店,其餘為Oysho和ZARA HOME等旗下品牌。到2012年底,Inditex在中國門店總數近500家,中國業務在2012年為Inditex公司帶來16.5億歐元的淨利潤。
與此同時,善於捕捉青年人消費潮流的Inditex也沒有忽視青少年時下最流行的消費模式——網購,Inditex旗下的所有品牌在歐洲都開設了網店,Inditex於2012年底宣佈將在中國開設網店。在經營模式網絡化方面,ZARA力求其貼近網絡市場和消費者的速度與其款式更新一樣快捷。
丁國強擁有十年遊戲製作經驗,2005年加盟巨人網絡。先後擔任《征途》主策劃,06年擔任《巨人》製作人、巨人網絡巨人事業部總經理,也是巨人另一位副總裁紀學鋒的「入門師傅」。08年帶領團隊開始製作《仙俠世界》,是國內最為成功的金牌遊戲製作人之一。
在本次分享中,丁國強一再強調了「堅持」精神對研製端游的重要性。他認為:「做遊戲像端游這種週期長,投入的資本又大,人員量又大,需要堅定,要耐得住寂寞,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樣,堅定自己的理想去做端游。」
以下是丁國強本次分享的現場實錄:
各位下午好,我是巨人網絡的丁國強。大家可以叫我小刀。
我覺得遊戲是一個多災多難的行業,這麼多年發展下來,起起伏伏,有高潮的時候,也有低潮的,尤其是端游。我們覺得造成這個局面,最主要原因是我們遊戲行業的預言家太了多。我們經常有一些預言家,一些所謂專業人士,進行各種不同的預言。經常有人會說端游還在活3~5年,有的還說端游馬上就要死掉了。這樣的預言家非常多。四年前,我還在做《仙俠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跟我說,將來會是頁游的天下,意思是勸我不再做端游了。
我覺得這些預言家裡邊,很多是做端游做失敗了,自己轉行時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下。很多轉行做其他領域遊戲的人,我也沒有看到太多成功的案例出來,不做端游去做什麼游都沒有看到。我覺得道理是這樣的:如果你是一個沙子,你在哪裡都不會發光;你如果是金子,在各行各業,不斷是端游還是頁游還是手游,你都會發光。
巨人在端游產品上一直堅持走精品路線,大家也看到我們巨人一直在成長,以我們的親身經歷來看,端游的市場依然是非常大。
做端游,重要的就是要有耐性。我們項目的每一個策劃都是我們自己面試招進來的。在面試的時候,我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值得考察的素質,就是看一下他的耐性如何。我們都知道,在《天龍八部》裡面武功最高的是一個掃地的和尚。我覺得這個人物很有意思,專注於一件事情,堅定不移地做它幾十年,肯定會達到一定的高度。我覺得這個跟智商跟運氣關係都不大,關鍵是你有這個毅力、有恆心去做這樣的事情,那樣一定會成功。如果一個做端游的人,整天有人跟你說端游還有3~5年,快死了,如果他整天為自己的飯碗擔憂,那怎麼可以做一個好遊戲呢?
端游現在的發展地步,我們這些預言家多少要負一些責任。包括整個行業人才的流失,也是很多聽信了預言, 覺得「端游快不行了,我們要找不到工作了」,然後才走的。
做遊戲像端游這種週期長,投入的資本又大,人員量又大,需要堅定,要耐得住寂寞,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樣,堅定自己的理想去做端游。
端游像一個球,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端遊行業裡有這樣一種情況,不瞭解好產品的內涵,沒有深入體驗一款好產品,只是照著別人的產品做了一款產品出來。別人是一個球,你就只是照著它畫出一個平面的圓出來。這樣的話,你是一個平面的圓,只能在平面裡混來混去。
用球來比喻成熟、成功的端游,我覺得比較合適。球是一個立體的東西,一款比較成熟的端游需要很豐富的內容,需要適應不同的用戶,需要研發者花大量時間去掌握這個球,使這個球變得更豐滿更光滑。
我剛開始在做《仙俠世界》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思路,當時還是用巨人最早時做《征途》的思路,朝著這個模式去做《仙俠世界》。但是後來發現,我這樣是越做越不對。後面發現,《征途》已經把這個球弄得很圓很大,我自己再怎麼做還是畫一個平面的圓圈出來。當時需要找一些新的突破口,覺得自己應該去嘗試一下新的東西。
當時去看,市面上的端游,一半是在學做《征途》,還有一半是學《魔獸世界》,我當時想可能不行了,最後自己的用戶跟自己公司的產品競爭,所以最後整個《仙俠世界》的方向就改變了一下。
說到創新的本質,我們做端游創新,需要尋找突破口走出去。我覺得創造的本質是創造性模仿。你說現在的遊戲,大部分端遊玩法是打怪升級,獲取裝備。如果要創新,不能跟別人一樣。我們相信至少這邊在座的,沒有人會願意做一款遊戲叫人家打敗自己、消滅自己的。任何一個事物發展到成熟階段,必然迎來同質化時代,面臨創新困境。有的人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像我剛才舉例一樣。以前我跟我的同事說,我們在結構上創新。他來一句:「我可以給你創新,我讓一個男的跟男的結婚。」他的意思是不要老讓我在結構系統上創新了。
有的人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天馬行空地亂想,不管是為了宣傳的需要,還是為了其他的目的,在我看來創新的本質在於創造性地模仿。玩家有收集強化裝備的需要;玩家累計經驗,用來升級、打怪,互相PK,這些是遊戲給玩家帶來的快樂元素。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來體驗成就感。不能為了創新把這些東西都放棄掉,我們希望在其他地方創新出來,你可以先去模仿。
◆尋找突破點:
在做《仙俠世界》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找一些突破點。準備做仙俠的時候,也會一直加班到好晚。我們就會花一點時間去打一下《英雄聯盟》。我們發現確實很有意思,一張地圖可以玩兒很多年,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在玩兒。但是我們發現,一張地圖上玩這麼久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這給我們啟發,就是我們《仙俠世界》只做小團隊玩法,做一個圍繞3~5人的內容,所有的遊戲設定都是圍繞這個小團隊去做。
就此,我們確定了一個方向,比如說做小團隊,我覺得很容易,肯定能夠為自己的項目找到一個突破口。但要讓這個玩法飽滿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這要從玩法、邏輯設計上,都為這個東西服務。事實上,很多東西都會被很多玩家自發變成一些小遊戲。我們只需要跟蹤成功產品,研究其成功的經驗,就能知道小團隊應該怎麼做。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做過,所以只能借鑑一下別人的成功經驗。開發到這個進度,後續的推進就順理成章進行下去了,讓用戶自然地感受到你的東西比別人好,雖然用戶看不到我們小團隊的東西的優化,甚至界面的調整感覺並不是很強烈,包括數字上的一些體現。但我們數值設定會傾向於小團隊,還不是個人的所有的行為。
這些都是我們在玩魔獸的過程中,玩家只需要去玩就行了,我做的不是正方形了,你的創新不一定是說這個遊戲顛覆了所有的東西,不是這個樣子。
創新在有限度地改變,實際上由玩家的行為決定的。比如下雨了,給了你一把雨傘,如果我再送你一雙雨鞋你會高興好多。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第一印象趕緊送一把傘,如果順帶給他一雙雨鞋,我相信玩家對你這款遊戲感受會好很多。
◆不要害怕頻繁修改。
做端游,不要害怕頻繁地修改,我們在巨人內部也一直在說,有一句話:「好遊戲是改出來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說不出遊戲哪裡好?大家玩兒得都舒服的。有的遊戲表面上可能一樣,功能跟其他遊戲一樣,但是它的UI設計很失敗,數值很失敗、操作感很失敗,它的音效、提示都很失敗。有的遊戲數值三天玩家就滿級了,有的玩300年還沒有到峰值。所以我覺得端游現在的功能都差不多了,拼的是細節。細節怎麼來的?不是坐在辦公室想想就能夠來的,細節需要不斷地體驗,不停地修改。
我們在做《仙俠世界》的時候,會讓用戶玩十年、二十年。這個東西千萬不要害怕,一旦害怕,而有可能因為一個小細節沒有改好,讓玩家產生不滿意的思想。
◆善於培養接班人:
在端游的開發週期非常長,一般兩三年是少的了。《鬥戰神》他們說自己的產品做了五年了,一直在修改調整,所以端游的產品週期比較長。很多策劃認為他的青春只是一款遊戲。我自認為青春是從25歲到30歲,大部分新策劃進入個行業大概24歲、25歲,一款產品下來基本上就30歲出頭了,所以把自己的青春認為是一款產品。
我在做《仙俠世界》的時候,會故意培養一些策劃。我認為每一個策劃都應該具備主策劃的能力。一個是對項目負責,另外一個也是對端遊玩家負責。如果在你做的項目上發現做了五年的策劃,已經30歲了,如果再做端游再做幾年,沒有多長時間就40歲了。
在《仙俠世界》的研發過程中,除了堅持我自己的遊戲特色,我主要精力是攻細節。把框架會交給策劃團隊,大部分的內容會交給新手策划去做。因為新手的話,我還有一個觀點,人只有在做自己不是很擅長的領域的時候,才會突破。所以大部分內容會交給新手策划去做,我們老的遊戲製作人只需要點撥一下,所以我們用策劃是用他的腦子,而不是用他的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執行策劃寫文檔的。在我的項目中是不允許這種情況的,每一個策劃他是需要帶著自己的腦袋去幹活的,而不是用雙手幫助製作人去幹活。這樣做出來的遊戲是製作人一個人的遊戲,而不是一個團隊的遊戲。
我在《仙俠世界》做了四年後,我們現在有十多個策劃,隨手抓出來七八個都可以成為主策劃。很多朋友都會跟我說,我經常跟他們說不要去找很有經驗的,這些人很有自己的想法,最好是直接招新人自己培養。所以我也是希望將來我們做端游的,過去培養的人才,過去培養的策劃,就算《仙俠世界》培養的主策劃流失了,去其他公司,我認為也是對端游的小小貢獻。
◆重要的是堅持:
經常有的時候,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堅持。我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做了11年遊戲了,我一直在不斷地堅持,我仍然義無反顧進行下去。一路黑走下去了,曾經光明過,但是現在又慢慢有點黑了。最近幾年確實唱衰端游的非常多,包括我們公司我的同事跟我說,現在又有人跟我說《仙俠世界》是最後一款端游吧。大家都去做頁游,因為端游開發週期長,失敗的概率大。很多投資方投錢都投到手游去了。
端游這一塊,接下去還是有它自己的前景。我堅信端游,因為我自己在做端游,而且還不錯,下半年我們《仙俠世界》要封測,巨人還會在一些其他的精品端游上要上線。我會用事實來說明端游依然會非常光明,謝謝各位。
| ||||||
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漫畫作品︽進擊的巨人︾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後,不只引起動漫迷注意,更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具高度原創性的情節,弱肉強食的世界觀,巨人吃人的幻想情節,喚起世人面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
撰文‧蔡曜蓮、孫蓉萍 末日預言在二○一二年甚囂塵上。從馬雅預言到太陽風暴、地球磁極翻轉等,人人提出各種證據,言之鑿鑿世界即將毀滅。末日簡直成了一種信仰,恐懼夾雜著興奮,世界末日就如旋風般颳了一整年。 現實世界從未毀滅,但人們對世界的無力感,並沒有隨著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過去而消逝。
投射世人對社會的無力感 無數以獵食人類為樂的巨人躥起,倖存的人們為了躲避巨人的進擊,活在三道高牆圍起的領地內。過了一百年的和平盛世,圍牆裡的人已遺忘過往的恐懼,雖然失去自由也不以為意,只要生活安穩,過得像圈養的家畜也沒關係。正當人們相信沒有巨人可以跨過五十公尺高的城牆,某日,突然出現比高牆還高的巨人破壞第一堵牆,隨後湧入城鎮的巨人們,大口咀嚼人類。絕望與無力感再次籠罩人類社會。 這是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背景。自從今年四月這本漫畫推出動畫以來,已迅速在亞洲地區掀起討論風潮;有別於原作被評論為「畫風粗糙」,動畫以精細的畫風、俐落的分鏡與3D作畫技巧,加深劇情的渲染力;使故事超越語言文化的隔閡,討論範圍更延燒到動漫迷的小圈子之外,成為各國社會大眾的討論議題。 在韓國,它是最大搜尋引擎「NAVER」排名第一關鍵字,更引發日韓網路論戰,韓國網民認為這部漫畫是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象徵。
引發軍國主義復活爭論 在香港,它登上每日發行量四十萬份的香港報紙︽AM730︾的頭條,在香港人眼裡,《進擊的巨人》裡的人類與巨人有許多解讀。這串社會的食物鏈裡,有的將巨人當作中共,港人當作人類;也有將巨人當作李嘉誠,勞工當作人類的;在日本,這部漫畫喚起三一一地震的回憶,巨人成了大自然的象徵,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及巨變過後的絕望感。 根據日本發行商「講談社」的統計數字,截至六月初, ︽ 進擊的巨人︾一到十集單行本漫畫在日本的累積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二千萬冊,超越︽航海王︾與︽火影忍者︾在前十集的累積銷售,在日本暢銷程度可見一斑。尤其,與︽航海王︾、︽火影忍者︾處處強調友情、努力、勝利有所不同,《進擊的巨人》傳達的是世界的殘酷與不安,絕對不像前者具有老少咸宜的先天賣座題材優勢。 另一個令人訝異的銷售記錄,是這套漫畫已發行的十本單行本,目前全數都在「oricon」漫畫銷售榜的前二十名之列,並有四本擠進前十名;其中,早在二○一○年二月初版的第一集單行本,至六月十六日仍然高居銷售排行榜的第十一名。 事實上,「十集全入榜」對任何一套漫畫來說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但對「進擊的巨人」而言,這個現象不僅已經持續兩周,並且,自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以來,這已是第三次的「連續兩周十集上榜」。目前,日本業者已開始籌拍真人版電影,預計將在明年上映。 為什麼這樣一部漫畫會受到歡迎呢? 「進擊的巨人,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巨人的形象,直接反射了讀者的不安心理。」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李世暉表示,作者精準地呼應了世人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此外,他也刻意留下許多謎團,讓眾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由此,也創造出更深遂的共鳴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作品在亞洲社會引起共鳴的作者諫山創,現在竟然才二十七歲,《進擊的巨人》是他第一部長篇連載。而這個故事的雛形,早在他十九歲尚未踏入社會時,就已經創作完成,當時的投稿以高度原創性得到佳作。 李世暉說:「日本的漫畫家協會有五千名會員,只有前四百名平均所得能超過三百萬日圓。」要在數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不簡單。而諫山創年紀輕輕就能夠以直觸人心的故事題材成名,與他過往「一路被壓抑」的成長背景,有著絕對的關係。
壓抑的童年醞釀灰澀風格 諫山創出生在日本大分縣日田市大山町,這裡很流行相撲,每到秋天,學校總會規定小學生必須參加晚上在神社舉辦的相撲大會。「我的身材瘦小,與同年齡的小孩相比,體重大約輕了十公斤,打從心裡覺得自卑。」他回憶,雖然相撲比賽也有意外戰勝對手的時候,「不過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與比我高壯同伴扭打的感覺。」除了不擅長相撲,他也不愛念書。「記住漢字或算術這種用到左腦的事,我完全不在行;每次要計算,我的腦子就像罩上一層霧似地,沒辦法深入思考。」中學時代,常希望「颱風把學校吹垮」。做什麼都不在行的他,忍不住認為,「我的同學都很優秀,我常覺得自己跟不上他們,或比他們差。現在回想起來,只是我自己陷入低潮而已。」略帶黑色的童年,唯一的救贖是漫畫。「我記得幼稚園老師曾經稱讚我的畫,即使上了小學,上了中學,我永遠記得這件事。」成長過程中少有的獲得稱讚,大概也就確定了諫山創以漫畫為職志;不過,也是自小學開始,他的漫畫題材,注定與眾不同。 創作不隨波逐流 才是真熱血「我從小就喜歡怪異圖案。小學與中學的課本,都被我塗得黑黑的。」他曾表示:「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舉行逃生訓練到公民館看電視,正好看到《科學怪人的怪獸──山達對蓋拉》卡通影片。兩隻毛茸茸的怪獸對打,一隻拔起一棵樹,一直攻擊另一隻。這一幕讓我很怕,但內心也受到極大的震撼。」他自剖:「我創作的巨人,的確受到這一幕影響。」高中畢業以後,諫山創進入九州設計學院,這所學校有漫畫系,但他卻是進入綜合設計系就讀。「我沒辦法誠實地對父母說我想當漫畫家。只好對他們說:『我要設計像電視或收錄音機那種東西』,他們才同意讓我念這所學校。」不過,諫山創馬上就轉系到漫畫系了,「因為我不能離開漫畫!」他說。 二○○七年,他決定到東京發展,一開始在網咖打工,過了好幾個月,每天都想著要畫漫畫,卻完全沒動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這樣下去,很可能到了三十歲我還在哪個地方打工,要不就是回老家混日子。既然如此,乾脆什麼也不多想,動手努力看看吧!」後來,他曾拿著《進擊的巨人》長篇稿件到知名的︽少年周刊Jump︾投稿,第一次,被退稿;再寄一次,再被退稿,負責的編輯乾脆挑明地說:這不是他們要的熱血漫畫。即使後來《進擊的巨人》開始在雜誌連載,他依然收到許多讀者尖酸刻薄的攻擊,他一度猶豫,自己是不是應該順應讀者的要求,畫主流市場喜歡的作品。 但最後還是堅持自己選擇的一切,抱著「即使不被喜歡也無所謂」的心態創作,他在日本節目「未來劇場」的訪談中自我解嘲地說:「再怎麼說,畫了漫畫卻連批評也沒收到,才是最讓我害怕的。」 讀者的批評比讚美真實 在他的世界裡,讀者的批評比讚美還來得真實,彷彿被肯定才是奇怪的事,「『沒看過這麼無情的漫畫』,我認為能讓讀者這樣想才有價值」。他不像用勇氣抗衡主流的理想青年,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比較是任性又故步自封的。在︽朝日新聞︾的訪問中,諫山創提到曾在東京網咖值大夜班,他說有時會遇上喝醉的客人,「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應該就是人類,但是卻不知道人類在想什麼,這是最令人感到可怕的。」諫山創就和他的漫畫一樣非典型,有點消極、有點冷僻。他不夠強壯,他是與你我一樣的一般人,不是英雄,但渴望成為英雄,而他沒有被弱者的自卑擊倒。面對環伺的巨人,他筆下的主角艾連,最終也變身巨人,艾連憤怒的反擊就是諫山創的吶喊:「我也想變強啊!」這種想變強的渴望,恰恰是所有人的心聲,畢竟每個人心裡都有想要打倒的巨人。
諫山創
出生:1986年
學歷:九州設計學院 作品:《進擊的巨人》、《orz》、《HEART BREAK ONE》1到10集,全擠進銷售Top20 6月10日至16日Oricon Style 漫畫銷售排行榜 排名 品項
1 《海賊王》第17集 2 《花牌情緣》第21集 3 《死神》第59集 4 《極惡王/Worst》第32集5 《破刃之劍》第12集6 《巨人的進擊》第10集7 《巨人的進擊》第9集8 《巨人的進擊》第8集9《我和花君的戀愛》第6集10 《巨人的進擊》第5集11 《巨人的進擊》第1集12 《巨人的進擊》第4集13 《巨人的進擊》第6集14《巨人的進擊》第7集15 《巨人的進擊》第3集16 《巨人的進擊》第2集 |
| ||||||
曾經叱吒風雲的索尼集團,失去了往日榮光,不僅被蘋果、三星遠遠拋在後面,集團更連續四年虧損,第一品牌蒙塵。 社長平井一夫啟動集團再造,裁員一萬人、賣掉總部大樓,靠一支智慧型手機背水一戰。 SONY,能不能重返榮耀? 製作人‧李洵穎 撰文‧李洵穎、顏雅娟、黃家慧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一頭驢子背著鹽要過河,但河床太滑,滑了一跤,跌到水裡,於是背上的鹽溶化了。 驢子從水裡爬起來,感到身上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 後來有一回,驢子背的是棉花,以為再跌到水裡,可以像上次一樣輕鬆;於是當牠走到河邊的時候,便故意跌在水裡。可是棉花吸了水,驢子非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這頭驢子盲目仿照先前過河的經驗,沒想到外在條件已經不一樣了。用同樣的方式過河,先前的成功經驗反而害了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和條件,個人或企業必須適時調整;否則,一味沿用之前成功的作法,非但不能達成目的,還會招致更大的失敗。 超過六十年的老字號日本企業──索尼(SONY)集團,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索尼沉浸在過往的光榮中,以致面臨產業環境劇變時,無法順利度過,差點像上述的驢子一樣滅頂。 試著回想,不過十年前的光景,當我們要為家裡添購電視機時,心中的第一品牌必是索尼,「因為它的色彩最漂亮,品質最好!」曾幾何時,當液晶電視崛起,索尼並未與時俱進,逐漸被其他品牌取代;曾幾何時,五星級飯店的液晶電視悄悄從日系品牌換成韓系的三星、樂金。 從前,人人隨手一台隨身聽,但曾幾何時,已悄悄被智慧型手機取代了;而五歲小孩夢想的生日禮物,早已從掌上型遊戲機PSP變成iPad;書桌上放的筆記型電腦,吸引目光的不再是索尼的「VAIO」,而是缺了一口的蘋果標誌。 不知不覺中,曾經引領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潮流的索尼,漸漸從你我家中客廳、書房、臥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蘋果、三星、樂金。 曾經輝煌的索尼帝國,竟成了連年虧損、落在泥淖中的落難貴族。 ○八到一一年,索尼累計虧損八五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二五七八億元),這些金額可以建二十一座東京的晴空塔,或將近五座台北一○一大樓。 不僅逼得掌管索尼研發部門的近藤哲二郎出走;甚至,大批技術人員遭三星、樂金等競爭對手挖走,在在重擊索尼,也重擊日本人的信心。 大家都想問,索尼到底怎麼了? 衰敗肇因一: 受金融海嘯、日圓升值重創 被對手超越索尼一路走來起伏不斷,近四年的連續虧損,不免讓人聯想起○三年攪亂全球金融秩序的「索尼衝擊」。當年四月底,索尼揭露上一年度財報後,營運成果跌破眾人眼鏡;光二○○二年會計年度第四季(即○三年一月到三月)就虧損了十億美元,讓索尼股價兩天內跌掉二五%,市值也同時蒸發了四千億日圓;連帶拖累日股,跌到二十年來的最低點七千六百點。 當時的索尼除了電影和遊戲兩個部門仍維持獲利外,其餘電子產品皆面臨同業競爭壓力而表現不振。 「搞什麼!」「索尼不行了!」當時索尼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抨擊,但在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於○五年接下會長後,把心力聚焦在電子、遊戲、娛樂產業,用裁員等一連串大規模的改革政策,讓索尼逐步擺脫困境;甚至在○七年會計年度,創下索尼史上最高營業額和淨利紀錄,金額分別為八兆八七一四億日圓和三六九四億日圓。 但是美好榮景卻不長久,索尼害怕的往事再度上演。 就在索尼衝向巔峰的隔年,在○八年金融海嘯以及日圓升值的雙重衝擊下,索尼獲利嚴重衰退。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那時候的索尼『外強中乾』,官僚化的組織作風、各部門營運鬆散的問題一直存在!」所以一旦大環境驟變,索尼就撐不住了。 尤其,電子產業版圖大轉移,更讓索尼難擋狂潮。○七年蘋果推出iPhone引領智慧型手機狂潮;全球電視戰場主客易位,開始由三星、樂金等韓系廠商制訂遊戲規則;PC領域又有惠普(HP)、戴爾(Dell)、聯想三大巨頭駐守;在數位相機市場,則須與老牌光學廠尼康(Nikon)、佳能(Canon)硬碰硬卡位。以上種種,讓總是習慣引領潮流的索尼亂了手腳。 索尼前任會長兼社長出井伸之在他的著作《迷惑與決斷》提及,索尼曾想要收購蘋果。他的想法是買下蘋果後,將索尼所開發的電腦、手機等產品全部掛上蘋果的品牌;這是在一九九五年開發VAIO之前的事。 但是,索尼當時並沒有多餘資金,將這個構想付諸實現。後來,蘋果反而先後在iPod、iPhone、MacBook等產品領先索尼。若再以目前的市值來看,蘋果相當於至少十七個索尼的規模。 失之交臂,導致索尼只能眼睜睜看著蘋果興起,徒呼負負。 衰敗肇因二: 內部向心力差 彌漫「報喜不報憂」氣氛在索尼工作了四十年的前常務董事土井利忠感慨地說:「日本企業這些年出現衰退,最大的原因就是失去老一輩優良的精神。」猶記得七○年代的石油危機,索尼工廠被迫停工,工廠員工在家等待上班通知,但心繫公司的索尼人寢食難安,主動回到公司幫忙做一些義務活,與公司同舟共濟度過難關。然而這種精神,在今天的索尼已蕩然無存。 據索尼內部員工透露,幾年前索尼外派到海外分公司的某位日籍主管,因受不了當地一位不斷上諫的協理,想盡方法把那名協理換掉,再從日本換來一名言聽計從的乖乖牌,整個公司充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態。而該位日籍主管,在結束外派三年愉悅的生活後,回到日本旋即離開索尼集團。「高階主管之間對立嚴重,內部本位主義太重、互相傾軋,什麼事都做不成。」一位已經離職的索尼資深人士透露。 其中,由於索尼前兩任會長出井伸之和斯金格大力培育在美國的內容業務,引發內部工程師的高度不滿。他們認為,斯金格對海外投入的資源過多,反而甚少關注索尼的根基──消費電子業務。 「基層員工幾乎感受不到斯金格會長的存在。」一名研發工程師說。再加上索尼遲遲未能推出創新產品,也讓索尼的老工程師對斯金格抱怨與日俱增。一○年前後,索尼日本總部高階主管不斷爆出離職潮,公司士氣低落、人心惶惶。「那時候大家都想跳船,若有好的機會,十之八九都是選擇離開。」一名索尼離職員工表示。 由於斯金格過度樂觀,不僅拒絕接觸外界批評的報導,在一一年十二月公司經營層所提出的中期經營計畫,更因為預測得太樂觀,而被外部董事駁回,整個公司彌漫著「報喜不報憂」的風氣。 衰敗肇因三: 行銷資源大縮水 通路被對手攻占現實是殘酷的,隨著索尼的品牌光環不如以往,索尼員工面對通路商時,立刻矮了競爭對手一截。根據台灣索尼內部負責市場銷售員工回憶:「以前全國、燦坤等經銷商都會提供一大塊展示區給索尼產品,但慢慢的,索尼的區域愈來愈小,都讓三星、樂金給占據了。」隨著廣告行銷資源大幅緊縮,索尼越來越難維持消費者心中高貴的品牌形象。短短幾年,蘋果迅速取代索尼,成為當今年輕人眼中的3C「潮牌」。 不願具名的前索尼員工指出,自從索尼跌入虧損困境以來,各地區市場所分配到的行銷預算開始大幅縮減。其中,被視為拖垮集團營運的電視產品,甚至裁掉了一半以上的預算;後來連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的行銷資源也都跟著「陽春」起來,無論是電視廣告、店頭改裝次數都明顯減少,削弱了品牌露臉的力道。 「過去索尼招待經銷商出國參加會議,一帶就是四、五十人,有時候還分成兩團,聲勢浩大地踏過美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家。但現在根本就不可能!」內部員工指出,為了縮減支出,就連員工的出差機會都少了許多。 索尼在一一年會計年度創下史上虧損新高,金額達四五六七億日圓。連台灣索尼內部也開始爆發出走潮,不少在公司工作超過十年的老員工,紛紛跳槽。不久前,台灣索尼祭出資深員工優退方案,希望縮減人事成本,又刺激一次離職大震盪。索尼前員工感慨地指出:「過去以來,公司內部管理是很鬆散的,就像是一盤散沙。」經歷幾十年的輝煌時代後,擺在索尼眼前的兩難抉擇就是:要不等死,要不痛苦地尋求重生。 重生關鍵一: 平井一夫接棒 啟動裁員、撙節大改革一二年四月,在索尼風雨飄搖之際,平井一夫正式接下集團社長棒子。在東京索尼總部的記者會中,他拿出約四十頁的說明資料,慎重地向全球宣布索尼振興計畫,再三強調一定要完成改革。透過日本媒體鏡頭播送,平井一夫語重心長地說:「身為社長,我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索尼應該改變。」「當務之急是在重塑電視產業的同時,強化自身核心產業,並轉虧為盈。」當時,索尼處於營運谷底,臨危受命接下索尼集團掌舵手的平井一夫,最頭痛的是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這個燙手山芋。因為消費性電子事業部門旗下的「家庭娛樂與音響」,在一二年是全索尼虧損最多的業務,而且已連虧九年,虧損原因來自於電視產品的銷售不佳。 日本管理教父谷川和廣曾說:「日本電子企業過度投入資金擴大產能,最終卻變成了身上的包袱,在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陷入被動處境。」為了擺脫尾大不掉的虧損部門,剛就任的平井一夫重新給公司把脈,確立了以「數位影像、遊戲、行動終端」為核心的新戰略方向。 同時,平井一夫宣布整個索尼將預計裁員一萬人,花費約七五○億日圓用於產業重組,大刀闊斧撙節支出;並喊出「一個索尼(One SONY)」改造計畫,作為集團的改革方向。除了融合各項產品外,還包括整合子公司、節省開銷等。 為了舒緩人力成本及日圓高漲的壓力,過去一年,平井一夫出售化工產品業務、整頓行動通訊部門,還解散與夏普(Sharp)及三星共組的液晶面板合資企業,改從市場採購面板以取得更好價格,把重心退守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重生關鍵二: 處分海內外不動產 帶來巨額現金收入平井一夫表示,索尼最大的問題是行動過於緩慢,必須更快速地將決策轉化為執行。他對索尼新管理層的要求:「同一個索尼,同一個管理層(One SONY, One Management)。」他很明白,只要改革,公司內部就會有爭論;一旦做出決策後,就要立即執行。 自此之後,索尼集團開始走向另一個新世代。 一二年十月,索尼宣布再裁員兩千人,並關閉位於日本的一家鏡頭工廠;今年一月,索尼把樓高三十七層的美國紐約總部,以十一億美元出售予由紐約房地產公司Chetrit Group為首的財團。三月,索尼的東京總部大樓也以十一億美元賣出。 自去年四月就任社長後,平井一夫造訪了超過三十個國家據點,不斷向集團員工強調「索尼一定要改變」的改革決心。 很多人不知道,受美式教育長大的平井一夫,也有嚴謹的一面。根據親近索尼總部的人士透露,平井一夫每天在上班前兩小時起床,一個小時用來檢查電子郵件、上網看新聞;另一小時則用來盥洗準備上班。若是出差旅行,對紀律高度要求的他,會要求飯店必須在設定起床時間之後三十分鐘,準時將早餐送到房間。 台灣索尼內部員工也指出,平井一夫上任以來,「集團要發揮最大的綜效」不斷灌輸在各地區員工身上。原本,索尼在台灣區分為行動通訊、索尼電子以及索尼娛樂三大塊,各自負責不同產品銷售;但從去年開始,集團各部門負責人,從每季固定聚餐,改為每周都有業務合作會議,藉以加強橫向合作。台灣索尼行動通訊總經理林志遠表示:「我們這部門感受最明顯,由於智慧型手機內含的技術最多,裡面的鏡頭模組是數位影像部門設計的,使用者介面與隨身聽一模一樣,可以看到索尼集團動起來了!」經過一年的改革,平井一夫讓索尼成功止血。從○四年以來連續虧損的電視部門,經平井一夫大動作改革,一二年度赤字已經從上一年度的一四八○億日圓減少了一半。「雖然距離獲利還有好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台灣供應鏈業者分析。 重生關鍵三: 回歸產品基本面 加強新興市場銷售在平井一夫的帶領下,索尼要走的路愈來愈清楚。今年元月中旬,在索尼總部舉辦的供應商會議中,平井一夫對著台下電子零件廠商和貿易商不斷強調製造的附加價值。「請各位盡量提出能提升附加價值的建議,一起製造讓人感動的產品。」這次會議,讓台下的某家零件商社社長放心不少:「以前馬上就談到價格,這一次不談價格!」「到去年為止,社長談的都是索尼影業的電影,現在我覺得索尼回到產品製造商了。」負責電視部門的業務執行董事今村昌志自信地說:「接下來,就是加強產品競爭力,在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均衡銷售,預定一三年度正式轉虧為盈。」在一連串改革後,外界似乎重拾對索尼的信心。今年初旗艦智慧型手機Xperia Z需求強勁,以及日圓貶值將提振企業獲利的樂觀氛圍帶動下,索尼股價從去年十一月中旬至今已翻漲逾一○○%。在截至今年三月底的會計年度中,靠著投資及出售大樓,成功讓去年度擺脫赤字。不過,今年度將成為索尼能否踏穩復甦之路的關鍵。 由於過去「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品牌還在的時代,索尼一直不肯拿出全力,深怕被愛立信偷學商業機密;但從去年二月,索尼自愛立信手中買回所有持股,並改名為索尼行動通訊,等於將手機業務全部收歸索尼所有。至此,索尼智慧型手機開始嶄露復甦跡象。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一二年第四季索尼成功擠進全球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之列,單季銷售量達九百八十萬支,較去年增長超過五○%。 「索尼的防水手機算是打出知名度了,電視廣告、店頭海報又開始多了起來!」台灣電信通路業者指出。 綜觀索尼種種產品線,數位相機市場料被智慧型手機持續侵占,難以支撐獲利;以往的台柱家用遊戲機、掌上型遊戲機市場也可能急速萎縮。目前看來,索尼要復甦,還是得靠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來爭取高市占率。 平井一夫在今年初說道:「雖然目前索尼尚未完全恢復,但正處在復甦的道路上。」曾經有作家如此描述索尼品牌價值:即使一把火燒了索尼,它仍然可以憑藉「索尼」這個品牌再站起來。 出井伸之早在○七年便預言,索尼為了要走向二十一世紀,須進行企業結構改革;然而接下來該面對的課題,應是競爭力要達到怎樣的水準?以及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索尼應該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他認為,這些都是索尼未來辛苦的地方,同樣也是接下來日本所要面對的問題。 在首相安倍晉三祭出「三箭」的經濟振興政策後,全日本最大的電子公司──索尼是否能夠振作,將是日本經濟體是否再起的重要指標。 電子巨人誤判形勢 被三星、蘋果打趴索尼曾經是三星模仿的典範,也是賈伯斯心目中的英雄,但自2008年後,索尼反而被三星、蘋果超越。 索尼、三星近年股價漲跌幅與大事紀由盛轉衰 節節敗退 力挽狂瀾 甦醒奮起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6千人2008年首度虧損 卡帶式隨身聽停產手機首季全球市占率從第5名下跌至第9名電視全年全球市占率大跌(僅11.2%)2011年淨損達4567億日圓,為五年來新高 平井一夫接掌索尼 宣布全球裁員1萬人 股價跌至32年來低點 推出高解析度4K2K大電視出售美國紐約曼哈頓總部大樓推出Xperia Z系列手機發布2012年財報,近5年來首度轉虧為盈手機首季市占率上升至全球第8名三星 手機在美國市占率第一 市值首度超越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營業額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營收第一大科技廠商 三星電視成為全球龍頭(全年市占率約2成5)奪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龍頭拿下全球DRAM龍頭(市占率逾5成) 推出Galaxy S4 手機首季市占率維持全球第一註:股價漲跌幅以2008年為基準比較 整理:黃家慧 索尼小檔案 創辦者: 井深大、盛田昭夫成立: 1946年,前身為東經通信工業株式會社;1958年更名為索尼(SONY) 會長暨社長:平井一夫 企業版圖: 影像產品、遊戲通訊、家庭娛樂、音響、儀器、電影、音樂及金融服務2012年營運: 營收新台幣2兆484億元;營業利益693億元 一分鐘看索尼興衰 榮耀: 1979年隨身聽問世,風靡全球;1994年推出Play Station遊戲機打敗任天堂、SEGA;橫跨電子3C、遊戲、金融、娛樂領域的日本電子產品巨人(《彭博商業周刊》2001年世界1000大企業排名第49名)。 誤判: 錯估液晶電視情勢,將電視龍頭寶座拱手讓給夏普;堅持冷門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錯失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興起,iPod、iPhone取代隨身聽。 轉機: 2011年創下虧損最高紀錄;2012年靠出售大樓資產,才停止連續四年虧損窘境。 整理:黃家慧 奮起之路首要解決3C虧損──索尼三大業務2012年會計年度營運表現 單位:日圓 消費電子 行動通訊 由盈轉虧 營收:1兆2576億 營業虧損:971億 遊戲 獲利急縮 營收:7070億 營業利益:17億 其他 虧損 營收:2兆5737億 營業利益:虧損389億 娛樂事業 電影 營收:7327億 營業利益:478億 音樂 營收:4417億 營業利益:372億 金融事業 營收:1兆77億 營業利益:1458億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週刊》 |
口述:紀學鋒(巨人網絡總裁)
整理:王根旺
今年上半年巨人網絡(以下簡稱「巨人」)發生了兩件被大家關心的事情:一個是史玉柱退休了,史玉柱真的退休了,云游世界了;另一個是線下內測成功了,內測當晚就超過了10萬人。
巨人發生這些事的時候整個遊戲行業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去年Chinajoy時候手游還是方興未艾,現在已經風起云湧,在這樣一個快速的變革當中,我們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判斷。基於此,我想就遊戲判斷來表達我個人的看法。
端游活得很滋潤
很多同事和我說,VC和天使投資等各種資本等在追逐移動互聯網,端游現在已經成為了燈下黑。實際上,在端遊玩家規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競爭對手卻大幅減少,現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到移動互聯網上去了,中小企業幾乎沒有做端游的,大的遊戲企業戰略轉移的也很多。
當年中國有上千款的端游面世,今年能夠上線的端游數量應該不會超過1百款。在端游數量急劇下降的情況下,而玩家的數量並沒有減少,這是我們的機會。許多人看中的是一個領域總盤子擴大的速度,而我們成熟的上市公司則更看中一個大盤子裡我們自身份額有多少迅速擴大的機會。
手游和端游是共存的關係
手游和端游並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一般種相互補充的共存關係,正如洋快餐和中式大餐的關係。端游沒有手游這樣便捷多樣,但手游也沒有端游的社區性和交互深度,而社區性和交互深度正是一款遊戲的生命週期所在。兩年前我們推出的《征途2》獲得了巨大成功,今年推出的《仙俠世界》也獲得了成功,實際上國內前十大遊戲公司當中很多收入份額來也自於端游。很多說端游不行的,基本上是在端游沒有吃到葡萄的,不過大家能夠在頁游和手游吃到葡萄的話,也真心為你們開心,因為遊戲是很辛苦,希望大家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葡萄。
精品才是硬道理
許多遊戲推廣的時候轟轟烈烈,一個月之後人數淒悽慘慘,導致的原因就是遊戲不好玩,留不住玩家,所以只有精品才可以存活。端游從藍海變成紅海用了十年時間,而頁游只用了三四年時間,一旦到了紅海要想脫穎而出,只有精品大作才有機會。所以,我們巨人一直堅持精品戰略,但研發精品要耐得住寂寞,有兩年時間我早上9點到公司,晚上12點才回家。我想我這個經歷其實遊戲行業很多同仁都能夠感同身受,因為任何一款遊戲的成功一定伴隨著成員的心血和汗水。
或許自那以後很難在公眾場合再看到,頂著閃亮的光頭,身穿標誌性紅色T恤搭配白色褲子及同色休閒鞋的史玉柱。
「史氏烙印」
然而,不能忽視的卻是,在巨人的身上卻早已烙下了深刻的「史氏烙印」。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分析,對於史玉柱而言,他和巨人之間幾乎已經畫上了等號,對於行業內外的很多人而言,都是因為史玉柱才知道巨人的存在,因為其個人的成敗才開始關注巨人。
在24載的創業歷程中,自小就有「史大膽」之稱的史玉柱把自己的這個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種個性也被嵌在了巨人發展的歷程中。在巨人經歷的每個關鍵節點上,史玉柱的那種敢闖敢做、喜歡冒險、自信張揚的特質都通過企業的市場表現鮮明地體現了出來。
史玉柱在第一次創業時就敢於投入所有資金去打廣告來換取財富的快速積累,在榮登富豪榜後,他意氣風發,但頭腦發熱後的錯誤決策以及明顯的自負心理又使其因為巨人大廈的危機,頃刻間財富灰飛煙滅。當很多人都以為他可能無力回天時,史玉柱卻意外捲土重來,在腦白金時期以頗受爭議的轟炸式廣告營銷創造銷售奇蹟讓自己東山再起,之後又利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涉足網遊,並成功帶領企業赴美上市。
曾經歷巨人三次創業,現任巨人網絡CEO的劉偉曾這樣評價史玉柱:「他是一個爆發力特別強的人,一旦興趣專注於某個點,其前期的衝勁就會特別足。」但與此同時,這個冒險家的背後對目標又有著天然的執著,在任何時候,都以目標為出發點,現任巨人網絡總裁的紀學鋒提到,史玉柱特別強調團隊的執行力,「一旦商量下來怎麼做,在規定的時間內,一定要達到目標,不打任何折扣。」
「在研究企業文化時我們發現在企業的文化構成中有80%是由創始人來決定的,創始人的精氣神、工作習慣及處事風格都會打下深刻的烙印。對於史玉柱而言,更是如此,其性格突出的烙印可能會更深刻一些,而正是這種個性化的氣質也會讓其及其所創立的企業更受關注。」李志起說。
在他看來,這種個人品牌跟企業品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確能為企業帶來不少好處,但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這種緊密有可能會成為一種阻礙。
徹底「剝離」
李志起認為,眼下史玉柱的卸任是非常明智的一個舉動,將個人與公司品牌剝離,在自己與企業的聲譽、安全之間劃上一條安全線,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一旦關係太過緊密的話,容易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風險。」他說,「幾乎所有成功的民營企業都會面臨這種去創始人化的轉變,而衡量一家企業是否能有長遠發展能力的關鍵指標往往就是創始人或是企業家能否順利交接班,這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顯然,在這一點上,史玉柱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今年4月的告別演講中就提及:「互聯網不能是讓我們這種老年人、叔輩的人繼續在這個地方演出,就是應該讓年輕人來演出。」而其實他早早地就已經有意識地在退居二線。早在2010年11月,史玉柱就曾在微博上公開表態:「如果《征途2》能成功,我將辭去CEO。《征途2》作為公司主打產品,其研發我沒任何貢獻,若能成功事實證明他們能力已經超越我,就該給他們寬大的舞台,我就去安心玩遊戲。」
然而,這種去個人品牌化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李志起建議,比如創始人可以有意減少曝光率,推出自己的接班人,讓這種個人的光環效應傳承到接替者身上。此外,企業品牌要適度地高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建設上,逐步來淡化個人影響,甚至高調製造一些新事件,比如新產品的推出、重大市場計劃的決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公眾轉移對創始人的關注度。
在這點上,巨人無疑是聰明的,無論是公開宣佈劉偉的接任,還是新遊戲的高調上市以及近期向外界確認推出「全額寶」業務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舉動,在這些不再強調史玉柱的行動背後,可以確定的是,巨人正在有意識地開拓「後史玉柱時代」。
近日,有關本地電視市場的新聞都集中在亞視身上。由於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干預亞視日常管理及運作,除了重罰100萬元,又要求亞視下月2日前終止執行董事盛品儒職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如果亞視沒有遵從指示,通訊局甚至建議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吊銷亞視牌照。
其實,亞視的節目製作水準早已淪落至廣東省二、三線城市水平,可以說,已跌出了香港主流社會的視線以外。相對地,電視廣播(511)卻急需衝出香港,以找尋盈利增長空間;這就如睡醒了的巨人,急需找食物充飢一樣,在各方面都作出了變革,似乎希望在改變中開拓新的增長點。
根據電視廣播公布截至2013年6月底止之六個月中期業績,營業額按年雖增加6%,至25.92億元,惟因工資上升及台灣業務倒退兩大因素影響,純利最終減少9%,至7.7億元,每股盈利1.76元。派息0.6元,與去年相同。公司對未來前景亦感憂慮,預期中美經濟放緩,或令下半年廣告開支受局限。
香港業務收入增加9%,至14.59億元,惟因工資調整令成本增加,致最終溢利下跌1%,至4.73億元,經營溢利率由去年的36%,下跌4個百分點,至32%。報告指出,嬰兒配方奶粉生產商是投放廣告最多的客戶,流動電話及器材公司亦增加廣告開支,對公司收益產生重大貢獻,惟護膚產品公司的廣告開支僅錄得溫和增長。
台灣業務收益及溢利均錄得大幅下跌,至3.98億元及1.19億元。報告指出,台灣今年較少帶動收益的政治及競選廣告,製作娛樂節目亦令成本大增;然而,首套自製電視連續劇「飛越龍門客棧」於2013年7月首播,公司現正製作數套其他劇集,並將於不久將來可供播映。林口區製作總部的建築工程將於2014年初開始動工,顯示出台灣業務多元化可期。
海外衛星業務主要受盜播問題打擊,營業額按年下跌10%,至1.68億元,溢利更大幅下跌52%,至1900萬元。另外,公司擁有九成經濟權益的無綫收費電視,上半年因運用衛星及光纖傳送內容,致成本增加,最終錄得2500萬元淨虧損。
第二大業務——節目發行及分銷收益則升12%,至5.17億元,公司指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傳統市場的收益貢獻保持強勁。另一強勁增長來自中國內地,該發行業務繼續由翡翠東方經營,現正透過將節目內容分銷劃分為不同類別的新媒體發行渠道,如互聯網、IPTV及OTTTV等,以提升內容的價值及帶來更佳的整體收益。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內地對海外劇集的限制仍未獲放寬,加上經營傳統電視頻道的成本上升,電視台均不願意以高價購買輸入的劇集。因此,電視廣播除了與主要電訊營辦商就嘗試利用其平台播放TVB劇集,致力發掘流動電視市場內的分銷機會外,更已就在內地製作劇集作出重大投資,預期這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內地業務的關鍵部份。
另一關注業務是包含互聯網及myTV等流動平台的數碼媒體業務,廣告收入按年升26%,內容特許經營收入則增加34%,致整體收益錄得26%增長。總經理鄭善強表示,目前未有增收網上廣告費用的計劃,因透過myTV播放的節目已有兩個廣告,未來可新增的廣告位不大,不過用戶如透過手機App播放節目,則只得一個廣告,「手機或者會考慮再擺一個(廣告)」。至於myTV未來會否收費,鄭氏解釋,myTV已成供觀眾追看無綫過去一星期已播放劇集的平台,未來不會收費,但今年底會另外推出新的網上收費服務,付費用戶將可收看無綫逾40年的所有電視節目。
事實上,近年蘋果iTV及內地盛行的電視手指,讓觀眾可不經電腦,直接在電視機播放互聯網上的無限娛樂節目,這幾乎取締了電視的賣點。為正視互聯網的影響,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AC Nielsen近日聯同TVB公布,將採取新技術,把網上播放計入收視率,以更好地反映節目的受歡迎程度。
以《衝上雲霄2》為例,儘管大獲好評,但平均收視仍僅30點,顯著低過第一輯的33點,更遠不及往年冠軍劇集平均的35至36點收視。與此同時,據人民網報道,《衝上雲霄2》於2013年7月16日至8月20日期間在優酷及土豆的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錄得超過3.5億人次的串流收看量,不單遠勝同期所有中港劇集,更打破港劇紀錄,在在顯示傳統電視收視率不能完全反映該劇的成績。
因此,上述收視率統計改變讓廣告客戶除了可以更權威的數據,來判斷節目的總體受歡迎程度外,還可得悉傳統電視和網上平台各自的收視率,以決定不同的廣告資源投放。或許更進一步,TVB官方平台已有逾百萬用戶,內地網站觀眾更以千萬計,已是足夠大的受眾群體,TVB大可針對他們的口味,製作專在網上播放的劇集,而不必受制於本港傳統電視觀眾。
另一方面,TVB早前舉行的洲際國家盃及世青杯的廣告套餐活動,已取得的廣告收益超過1400萬元,市場反應積極。與此同時,有線寬頻訴苦式在年報發牢騷:『……本地整體電視市場形勢已出現重大變化。本地電視業內佔壓倒性的集團,以前所未有的進取態度,採取一系列部署,包括搶購頂級體育節目、搬用節目及意念、招攬人才,以首次於其收費電視建立專屬體育頻道。若不適時糾正,該市場主導者的地位必更加鞏固……』
單獨來看,電視媒體的前景普遍惡劣,但作為跨平台媒體集團的一環,則仍有可為,例如改變定位為「內容製造者」,為網絡、手機、商業等眾多平台提供內容,而不局限於家庭電視,而這正正就是TVB的未來定位。
艾薩(Isaac Sofaer)在今年4月的評論今天仍然適用:『電視廣播(TVB)成功把業務多元化,擴大帝國版圖。不過,講到進軍國內市場,還不能用成功二字來形容。TVB佔五成五股權的上海合資企業,已於去年八月獲得營業執照,藉此向內地分銷電視節目。但願,假以時日,TVB能打開中國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帶來更佳的回報!翻開年報,與2011年比較,去年除稅前核心盈利保持不變,而收費電視已「止血」,做到收支平衡,希望情況能繼續改善。另一方面,TVB手持35億元現金,是市值的一成四,十分充裕,是故有能力增加派息一成八,由每股2.2元升至2.6元;亦有「閒錢」在香港及台灣投資廣播設備,不用多說,長遠回報一定較揸住現金賺息為高。TVB的淨毛利由三成升至三成二,大概是其中一間本港上市的公司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保持耐性,靜待中國及其他市場發酵和成熟,其間,賺取這間評級值三個A公司派發的四釐半股息。』
到8月,有讀者提到,成本上升和免費電視牌照的結構性風險等等關於電視廣播的問題令人十分憂慮;艾薩回應:『試問有哪一家公司不用面對競爭和成本問題?正如我在專欄中談到,電視廣播似乎處理得比較好。至於牌照問題,它或要向香港政府繳費,我對此感到懷疑,但倘若如此,相信它會透過某些方法將所有成本轉嫁至用戶。因此,我仍然喜歡電視廣播。』
我本人也喜歡電視廣播,因為它在走正確的路;相對地,「殺價超人」繼續糾纏於本地免費電視市場,我只好祝願他好運!
| ||||||
撰文.賴筱凡 攝影.攝影組這裡有一些瘋狂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叛逆分子、麻煩製造者,就像方洞裡的圓樁。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看事情,他們不喜歡規矩,他們不滿於現狀。你可以引述他們的話,不認同他們,讚美或是毀謗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事是忽略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世界,他們帶動人類前進。 在別人眼中,他們或許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因為就是這些人夠瘋狂,自認能夠改變世界,而他們也真的做到了。」這是一九九七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為形象廣告錄製的一段旁白,如今成了他自訴的獨白。他天生反叛、他顛覆想像,他堅持每個小細節都要做到世人難忘,直到他革新了整個人類世界。 在賈伯斯逝世兩周年之際,為了讓人們重溫一代科技偉人的風華,《今周刊》特地舉行了電影《賈伯斯》的特映會,在台灣科技業典範轉移的陣痛期,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有賈伯斯的年代,用最虛懷若谷的心情,重新探索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世界在變,為何要浪費生命做不值錢的東西?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電影讓我想起當年創業的時光,焊電路板、做PC板的那個情境,比賈伯斯更克難,我甚至還到陽台去曬PC板。對於創業的人來說,資源非常有限,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我們當年創辦宏碁時,一開始也不曉得要做什麼,只知道不能錯過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做些什麼就看著辦,因為世界一直在改變。 現在的台灣科技業,當然擁有的資源比以前多很多,但整個世界也在變。面對未來,我們要去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源更聚焦,以前會做的東西已經不值錢了,為什麼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去做不值錢的東西呢? (賴筱凡)把細節做到好,就能改變世界! 台達電董事長 海英俊 「要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所以能夠改變世界!」賈伯斯一直很相信自己做的東西,要求每個小細節,這從他生產第一部個人電腦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簡單的字體,其他工程師都覺得字只要能看就好了,但賈伯斯獨排眾議,堅持要在麗莎電腦中內建多樣化的字體庫。 賈伯斯偏執、神經質,造就了蘋果的公司文化,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他無比堅強的理念,就像蘋果首席設計師強納生.伊夫(Jonathan Ive)所說,蘋果設計的東西是要從人的「心」出發,貼近人心就能力量無窮。 (顏雅娟)即使旁人不諒解,也要忠於自己 經濟部次長 梁國新 你在電影中會發現,賈伯斯是一位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東西的人,而且面對他的堅持,絕對不打折扣。雖然他的價值觀不為家人、朋友、同事所接受,甚至不見得被旁人諒解,但他還是很堅持,忠於自己。 這對於成功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元素,不論是經營企業,或是做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被所有人認同、滿意,但賈伯斯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如此,你也要做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人。 (賴筱凡)做業務要學賈伯斯,充滿自信與心機群邑台灣區董事長兼總裁 余湘印象最深刻的是賈伯斯在生意談判時的自信心機,以及凡事追求完美、毫不妥協的橋段。例如他往往都能以高於預期的價格成交,又如何用計奪回主導權等。我常開玩笑地勉勵業務同仁,要成功就得做到三件事:「堅持、不要臉,然後堅持不要臉。」也就是要勇於嘗試、擇善堅持。 賈伯斯追求完美到幾近「機車」程度,是不少成功老闆具備的人格特質,但即使天才如賈伯斯,也曾因一意孤行而遭股東踢出家門,更何況你還只是一個取代性高的平凡職員。別鬧了!你又不是賈伯斯。 (林心怡)創新+商品化,才能被市場接受萬泰銀行董事長 盧正昕看完電影後,覺得賈伯斯的創新就是印證我的方程式:創新就是改變、就是發明,但改變和創新的前提是一定要有遠見。至於「好的創新」,是把創新加上商品化之後,得到市場接受度。 賈伯斯是個發明家,他找來百事可樂前總裁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負責商品化,只是後來約翰將賈伯斯趕走,等於空有商品化,卻沒有靈魂、沒有身體、沒有四肢,還是沒有用。 (張舒婷)曾經挫折,讓人更成功! 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 劉宗聖賈伯斯可說是少年得志,但他過度堅持己見、自我中心,落到被趕出蘋果董事會;重回蘋果後,他才真正大破大立。就像安倍晉三回鍋擔任日本首相後,做了更充足的準備;張忠謀也是重新回任台積電執行長,讓股價、營收、獲利都更好。 賈伯斯相當特立獨行,他不在乎一般企業管理講究的分工、授權、尊重董事會。這部電影也凸顯很多他的缺陷,他的作風其實很有爭議。但要像他一樣成功,除了極度追求理想的性格外,還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 (張舒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