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免費電視發牌風波難平,我們再進一步闡述對本地電視行業的看法。政府發表聲明解釋,顧問報告認為,本港免費電視市場難以支持五家機構持續經營,因可能導致攤薄廣告收入,而令全部或大部分電視台在十二年的牌照期內,沒有足夠收入維持有質素而穩定的節目製作,最終令公眾得不償失。從投資角度來看,上述理由正正是林少陽看淡整個本地電視行業、造淡電視廣播(511)的主因。(請參考轉載文章:香港不能容納五個免費電視台)
從觀眾角度來看,本港電視節目質素低落,主因在於市場沒有競爭,大家期望引入競爭可以提升質素,讓本地娛樂產業回復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歲月。然而,大家又再一次將複雜事情簡單化;大家都忽略了大量客觀因素在過去二十年已經出現強烈的變化——例如互聯網、手機改變了新一代的娛樂模式。新一代以手機、電玩為主,以不看電視為傲;就算看劇,也只是一口氣地「煲」,不會有耐性每晚追看一集,更沒有耐性捱廣告時段。
更重要的問題來自市場規模——本港流行文化市場太細了。香港人口只700萬,跟2300萬台灣人,以至13億中國同胞比較,注定被忽視。二十年前,內地市場封閉,本港製作有內銷潛力,台灣、內地歌手、藝人來港發展可以度金,今時今日還有需要積極來港嗎?
黃霑十五年前完成的博士論文就預言粵語流行曲的光輝年代已告一段落,因語言限制,國語會取而代之。事實上,誰的市場規模大,自然誰的口味為先!因此,單單針對本港市場,攪幾多大製作都肯定虧本收場;同樣,市場引入幾多競爭者,長遠來說都不能解開質素下滑這死結。只有市場規模夠大,大到投放愈多,潛在獲利空間愈大,製作質素才有提升的契機。
因此,本港電視行業發展,跟粵語流行歌、電影一樣,愁困危城,只有衝出本地市場,才是生機。在後邵Sir年代,電視廣播管理層選擇「睇餸食飯」,簡單以壓低成本來創造利潤,節目質素成為被犧牲的對象。這種以經營本地電視台為主的思維,在新管理層上台後,逐漸出現根本性的變化。明顯地,新管理層以內容製作商為主軸,配合時代變化,以多平台化來創造新的利潤渠道。
儘管上述的重新定位尚未明顯反映在電視廣播的業績上,但契機已逐漸形成。留意日前一則有關內地家電商蘇寧與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聯合進軍視頻市場,以4.2億美元規模戰略投資PPTV聚力的新聞。事實上,在PPTV聚力被收購後,內地所有大型視頻網站,包括PPS、風行、56網和土豆網,皆已先後被大企業收購,並開始「從良」──刪除盜版視頻!例如PPS今年5月獲百度以3.7億美元收購後,其片庫一下子大幅收縮,當中大批荷里活西片只剩下預告片可以觀看。獲上海文廣(SMG)入股的風行,還有被優酷收購的土豆,都出現類似情況。
同時間,上述視頻網站正跟電視台、電影商和製作公司合作,引入獲得授權的視頻。因為隨着網站愈做愈大,倚賴盜版已非可靠的經營模式,「跟規矩」才是必然的方向。就算YouTube,以盜版視頻起家,最後還是「改邪歸正」才站得住腳。再者,當所有大型網站紛紛從良,若再有小型網站想借助盜版崛起,他們勢必聯手打擊。可以說,內地明目張膽地盜版的時代應已結束,今後將進入授權時代。
儘管作為一個平台,要面對視頻網站挑戰,但對電視廣播來說,這股內容授權的趨勢肯定是利多於弊。電視廣播身為香港最大電視台,以往不論其劇集在內地如何熱播,卻收不到分文,但今年正式向土豆網授權播放,其中《衝上雲霄2》獲得逾5億次觀看,總算是開拓了新的利潤渠道,是意義重大的開始。
事實上,電視廣播近期亦此進行了改變。據媒體報導,電視廣播總經理李寶安近日下令更改經理人制度,減少讓旗下小生花旦北上拍劇,「親生仔女(藝員)所有檔期要留畀公司」,不惜放棄可觀的經理人收入,因為「一個電視台最重要始終是自家製作」。或許,電視廣播是看到了《衝2》在內地授權播放的威力,因而決定重新重視劇集製作。
從電視廣播引伸到香港電視網絡(1137),在政府發聲明進一步交代行政會議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準則及理據後,主席王維基透露於3至6個月內有新計劃;或許,轉型為製作公司,跟內地視頻網站授權合作,會是香港電視網絡的最可行出路。i黑馬:11月25日,史玉柱向巨人網絡發出私有化要約,如果交易被接受,史玉柱和財團將支付13.3億美元收購流通在外的股票。對此,輿論普遍解讀為,巨人網絡在美股估值太低,從美國退市後,有可能登陸A股。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遊戲概念股,與A股同類公司相比,估值普遍偏低。如今仍在美國上市的暢遊、完美世界、網易等遊戲概念股,市盈率在5倍到14倍之間。與此同時,A股的遊戲概念股在2013年遭遇爆炒,估值動輒上百倍。
巨人退市代價13.3億美元
保健品還沒有衰落的時候,史玉柱選擇了進入遊戲行業;在保健品風光不再的日子裡,遊戲風光無限;如今遊戲的熱度也在下降,尤其是巨人網絡所在的客戶端遊戲市場,但巨人網絡的利潤表現仍可圈可點。
目前史玉柱尚未對他準備私有化巨人網絡的舉動發表意見,記者聯繫到巨人網絡,對方謹慎地表示,目前還沒有除公告之外的消息可以披露。
但在市場上,投資者傾向於認為巨人網絡私有化的原因是美國市場給出的估值過低。
按照史玉柱提出的初步私有化要約,擬以每股11.75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共支付約13.3億美元。這一價格對應的市盈率不足16倍,而在提出私有化要約之前,巨人網絡的估值只有14倍,遠低於它的A股同行們。
A股從事手機遊戲的掌趣科技的估值達到217倍,而與巨人網絡業務結構更為類似的,即在端游收入佔比很大的中青寶,估值則達到235倍。
此前浙報傳媒收購盛大旗下兩家遊戲公司,其收購估值就超過了20倍。而A股上市公司中帶有遊戲概念的股票(並非純粹遊戲股)估值都在50-60倍上方。
在今年4月份史玉柱退休時,他也曾表達過估值過低的說法。
這也與A股市場的整體情況有一定關係,目前A股估值最低的行業中,僅有銀行業有個位數的市盈率,TMT行業的公司普遍呈現出高估值的狀態。
一名外資行分析師說,從這個角度看,私有化之後返回A股上市也是可能的。「能拿到更多的錢,何樂而不為呢?」他說。
美股「遊戲」估值普遍「不高」
截至上週三的數據顯示,在私有化預期的衝擊下,巨人網絡的市盈率為15.48倍,這已是目前在美上市的遊戲公司中估值較高的一家。
相對於A股對遊戲概念的熱情洋溢,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遊戲公司的估值仍持續偏低。暢遊的估值為5倍左右,盛大遊戲的估值為6倍,完美世界估值13.2倍,遊戲收入佔比較大的網易估值也僅有14倍。
不妨看一下這些遊戲公司的具體業績。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網絡遊戲出版產業實際銷售收入602.8億元,同比增長35.1%。其中端游市場實際銷售451.2億元,佔比74.9%,同比增長23%;網頁遊戲營收81.1億元,同比增長46.4%。
第十一屆Chinajoy上透露的數據則顯示,上半年遊戲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達到338.9億元,同比增長36.4%。
但在整體行業前景興盛的背景下,在美國上市的遊戲類公司的境況要略遜。
部分遊戲公司的估值下滑有其業績因素。在最新的季報中,暢遊的收入增長僅有7%,而盛大則出現了下滑。失去了《魔獸世界》的第九城市則陷入持續虧損之中,迄今尚未有扭虧的跡象。
看上去欣欣向榮的則是騰訊和網易,前者依賴於其龐大的用戶,而後者則獲得了魔獸世界的代理權。
2011年,已經多元化經營的盛大網絡實現私有化,時隔兩年之後,巨人網絡也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在中國遊戲公司在美估值普遍不高的情況下,私有化會不會成為趨勢?
此前市場也一度傳出暢遊等企業可能私有化的傳聞。一些海外分析師認為,對於暢遊、盛大遊戲這樣的公司來說,私有化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巨人網絡估值合理」
與A股遊戲概念公司估值動輒上百倍相比,美股遊戲公司的估值顯然太低。但分析人士認為,與其說美股遊戲公司的股價便宜,不如說A股遊戲公司的股價泡沫嚴重。
針對史玉柱擬對巨人網絡私有化,輿論普遍認為與中國遊戲公司在美國市場的估值偏低有關,一位外資投行分析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巨人網絡的價值沒有被市場低估。「遊戲不同於其他行業,這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產業。因為遊戲嚴重依賴於某一個產品。比如巨人網絡,其實它80%來自兩款征途遊戲。」
據瞭解,在美股上市的醫藥公司,市面上銷售很多品種的藥,風險相對分散,其市盈率也只有10多倍。
回到遊戲行業來看,中國遊戲公司中市盈率最高的是網易,但它的市盈率反映的是其遊戲收入分散、遊戲收入總量高。但即使這樣,網易的市盈率也沒有超過15倍的時候。
巨人網絡股價曾經有過7美元以下的時候,而最近則處於上升階段。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估值低導致私有化,應該很早就開始;在上升階段進行私有化,應該不單是估值的原因,還有其他考慮。
巨人網絡是否存在回A股的可能性?上述分析師表示,的確存在這樣的可能,「能拿到更多的錢,何樂而不為呢?」但是,在他看來,國內上市的遊戲公司或者遊戲概念股,整體上被高估了。從行業分佈來看,在美股上市的國內遊戲公司,其研發實力是這個市場中相對較強的,也經歷了市場考驗。從相對價格來說,與其說美股便宜,不如說是國內市場高估。
巨人私有化或遇阻撓
巨人的私有化會不會一帆風順?在美國市場上,司空見慣的訴訟可能會讓私有化增添波折。
巨人網絡上市之初,即在2007年的11月,就遭遇了一家律所意圖提起集體訴訟,當時律師認為,巨人網絡並未披露2007年第三季度《征途Online》平均同時在線玩家人數和最高同時在線玩家人數出現下滑的事實。
不過事後的調查發現,這一說法並不成立。
而在私有化過程中,同樣不乏以集體訴訟為業的律師質疑,目前已經有2家律師事務所提出質疑。
美國律師事務所Robbins Arroyo LLP認為,這一收購交易可能不符合巨人網絡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為此該律所正在對這份非約束性的初步私有化併購協議展開調查。
Robbins Arroyo LLP的調查將以董事會對財團收購要約的考慮等為重點,例如董事會對上述財團的非約束性收購要約進行評估的程序是否公正、以及是否對併購交易必須滿足股東最大利益並讓股東獲取最大價值相關的條款進行談判。
也有一些投資者認為,巨人網絡的私有化價格仍低於2007年上市時候的發行價。2007年巨人網絡上市時,其招股價為15.5美元。
但如果考慮到巨人網絡在上市6年間的不斷分紅,分紅+股價的表現則要超過招股價。
今年早先,田溯寧和中信資本擬私有化亞信聯創,其提出的美股價格為12美元,較其提出私有化之前的股價高出52%,但這一交易仍然受到律師事務所質疑,稱其交易價格低於公司價值。
業內人士指出,不少私有化交易都會遭遇類似的質疑,投資意圖借此提高收購報價。
不過刊登在Robbins Arroyo LLP網站上的信息顯示,這家律所針對巨人網絡的動作還處在徵集投資者的階段。
中國企業被NSA監控的消息曝光,反映出美國在為一場潛在的網絡戰做準備。
2014年3月22日,華為公司公關吳林(化名)的電話響了一天,面對眾多問詢的電話,他重複回覆著同樣的內容:公司對這件事已經做了聲明……
就在當天,德國《明鏡》週刊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美國前情報人員斯諾登提供的內部文件顯示,在華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美國國安局(NSA)對華為已經實施了長達7年的監控,獲取了大量信息。同時被監控的,還有中國商務部、各銀行、通訊公司以及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
「美國政府所做的,正是他們一直指責我們的理由。」
華為無疑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如果這是真的,那諷刺的是,美國政府所做的,正是他們一直指責我們的理由。」新聞出來後,華為聲明。
《明鏡》週刊報導,從2009年起,通過入侵華為深圳總部的網絡,超過1400名公司客戶的名單信息,包括華為CEO任正非在內的大量員工的電子郵件被NSA竊取,部分產品的源代碼也被美方掌握,後者是產品的核心機密,通常有著最高級別的保護。
美國針對華為的監控,有著頗具雄心的名字——「射殺巨人(Shotgiant)」,用巨人來形容華為並不為過,這個世界第二大網絡設備供應商,2013年營業額超過380億美金,為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網絡服務。華為不僅生產手機和平板電腦,還是重要的網絡通信供應商,生產包括無線路由器、光纜在內的網絡基礎設施設備,後者是讓NSA緊張的地方:在物理層次上,互聯網和電話網絡最終的通道都是光纜。
華為更像是NSA想像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動機、手段和機會,通過他們的網絡通訊公司,進行網絡間諜活動。」美國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的一位議員說。
美國決定先下手為強,監控華為。
儘管,在一份機密報告中,NSA的情報人員發出「得意的苦惱」,「我們獲取了太多的信息,甚至不知道拿這些信息怎麼辦。」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華為在通訊市場上佔有份額的飆升,令美國企業乃至美國政府緊張。
這絕不是唯一的案例。
2010年,中國檢測到48萬個木馬控制端,其中有22.1萬個位於境外;13782個殭屍網絡控制端,其中6531個在境外。
「美國擁有最強大的網絡攻擊實力。」《解放軍報》2013年3月11日報導,僅僅是2012年11月到2013年1月,三個月的時間裡,中國遭到了來自美國的黑客攻擊共5792次。美國是破壞中國網絡安全的頭號國家。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認為,網絡安全領域,本來就是易攻難守,徹底防住非常難,「一定數量的程序語言裡,一定會產生漏洞」。
美方利用的,正是這些漏洞。
「有影響力的企業可能都會成為監控的對象,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要加強安全保護。」
據《紐約時報》2014年3月22日報導,承擔網絡入侵任務的,是美國國安局下屬最高情報蒐集機構——「針對性訪問行動部門」,簡稱TAO。
「獲得無法得到的情報」是TAO的信條,上千名情報分析師、網絡黑客對外國目標電腦和通信系統進行入侵,獲取並複製信息。
2005年以來,TAO入侵了全球85個國家的258個外國目標網絡,光是2010年,TAO就在全球執行了279項行動。到2013年底,全球有超過85000台電腦被TAO有計劃地入侵。
TAO設置了專門的「對華監聽小組」,在「射殺巨人」行動執行一年後,TAO找到了入侵華為總部的方法。其下屬的網絡技術部門,為華為的產品還開發了專門的惡意代碼,用於入侵和監控。當竊取信息時,為了不至於因為產生大量的數據流量被發現,信號以雷達電波的形式傳輸出去。
「TAO可以說是一個美國真正比較高級的職業黑客小組。」寧家駿說,TAO刺探各國,包括中國的情報,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在TAO發明的上千種病毒中,最有名的是2010年發明的「震網」病毒,由美國TAO和以色列合作,將病毒植入到伊朗布什爾核電站計算機系統,當2010年9月病毒爆發後,核電站內超過1000台離心機徹底癱瘓。
如果遠程的網絡入侵難以奏效,TAO還有專門的「堵截」行動,目標訂購的產品會被秘密攔截,植入監控軟件或者硬件設備。而僅僅是2010年,華為就從美國購買了超過61億美金的產品和服務。
遭遇美國的網絡入侵,並不是華為一家公司面臨的問題。
在「射殺巨人」行動開展兩年後,美國白宮情報委員會對中國華為和中興兩大公司進行了長達11個月的調查,雖然調查結果沒有發現兩家公司與中國政府有關的任何證據,美國依然堅持認為華為不可信任,需要阻止其在美國境內開展「收購、合併」等業務。
「有影響力的企業可能都會成為監控的對象,我擔心其他重要信息洩露。比如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都要得到重視,加強安全保護。」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我們不相信任何人,我們檢驗所有的東西」,這似乎成了中美網絡安全領域的真實寫照——一切都不被信任。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指責中國對美國發動網絡攻擊,竊取情報。2013年以前,美國總是先下手為強,幾乎在每次中美軍方高層交流中主動提出這個問題。
2013年3月,NSA聲稱,中國的黑客攻擊已經成了影響中美雙邊關係的重要因素。
當華為被NSA監控的消息曝光後,美方並不否認,只是重申,美國所做的,都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這才是「射殺巨人」的精髓,美國在為一場潛在的網絡戰做準備。
全球互聯網一共有13個根服務器,其中有1個主根服務器和9個輔根服務器在美國,這對於美方對互聯網的監控來說極為有利。
國防大學教授司光亞長期研究網絡安全,他表示,在網絡安全上,與美國相比,中國處於被動的地位。
當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歐洲會面時,中美之間的數據冷戰似乎愈演愈烈。
對華為的不信任,反映的是美國對中國的不信任。阻止華為在美國開展業務,似乎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難得能夠取得一致看法的事情。
僅僅當成經濟事件,就小看了美方對這一監控的重視程度,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美國政府一直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拒絕華為在美國開拓市場。
「我們不相信任何人,我們檢驗所有的東西」這是華為公司2012年發佈的網絡安全白皮書中的內容,但諷刺的是,這成了中美網絡安全領域的真實寫照——一切都不被信任。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這無疑將帶來尷尬的處境。而事實證明,即使華為放棄了美國,美國的「眼睛」也會一直盯著華為,盯著中國。
「國防部計劃繼續在國安局緊密支持下,在2016年將網絡司令部由專業人士構成的網絡部隊增至6000人,並與美軍在全球的作戰司令部緊密結合。」2014年3月28日,即將訪華的美國防部長哈格爾在出席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基思·亞歷山大上將的退休儀式時回應說,「一切衝突都少不了網絡空間的參與,美軍有必要繼續提升在網絡安全領域的能力,以應對新形勢。」
哈格爾將於2014年4月7日訪問中國,這一信息耐人尋味。
| ||||||
這1公里,影響全世界!少了它,全球一半工廠無法運作。 舉凡波音客機、iPhone 製造「心臟」,都從這條兩線道運出,這家比Google與蘋果更創新的神秘公司,從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中國前總理到郭台銘都指名拜訪! 發掘它的過程,就像是走進神秘殿堂。 「你知道嗎?連郭台銘都指名參訪它!」二○一四年,全球都在因機器人題材而瘋狂,從Google到亞馬遜(Amazon)都在積極投資,連《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期都以封面故事「機器人崛起」(Rise of the robots)預告,現有的服務業與製造業都得「準備迎接機器人來襲!」 當我們梳理這個大趨勢的資料時,赫然發現領頭羊就是發那科(Fanuc)。 發那科,讓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柴契爾夫人、中國前總理朱鎔基都指名拜訪。因它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工廠,也是全球第一大、最賺錢的機器人公司。 有趣的是,這個被外資形容為,「如果富士山爆發淹沒了它,世界也會停止運作」的帝國,三十年來,竟然就靜靜的「躲」在富士山腳下。 制式化卻先進!鍾愛有助思考的黃色樹海裡,從建物、名牌到員工制服皆同色 直到二○一○年,《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才成為日媒以外第一個專訪它的媒體,並且用「隱藏巨人」(The Secretive Giant)形容它。《富比世》(Forbes)雜誌在二○一三年,票選它是全球最創新的企業,創新表現更勝Google、蘋果……。 我們歷經一季的規畫,成為全球第二個專訪它的國際媒體,但當車子抵達距離日本東京三小時車程的富士山腳下時。真的像是走進了另一個世界。 一群純黃色的建築物,靜靜的藏在四十六萬坪大,近六個大安森林公園大的樹海裡。我們到達的這一天,地面積雪仍未化,氣溫只有攝氏六度,一吐氣就成白煙。 一群穿著黃色制服的員工,以四十五度的角度鞠躬歡迎我們。 「你好!」我們見到的現任社長稻葉善治,穿著鮮黃色的西裝外套,用中文跟我們打招呼。其他男女員工制服不是鮮黃色夾克,就是成套黃色套裝、黃色領巾。外套口袋上方還貼著兩塊代表各部門三大重點的圓形三角標誌。整個公司從建物、機台、機器人外觀、公務車、員工制服、名牌,甚至是擦手濕紙巾,全都是黃色。 根據發那科所述,黃色,是「有助清晰思考的戰鬥意志顏色」。 重量級卻低調!第三波工業革命代表市值破兆、財務勝台積電,年報卻僅30頁 真的很矛盾。這個企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傳統日本老企業一樣:制式、軍隊式管理。社長稻葉善治是發那科創辦人稻葉清右衛門的兒子,現年六十六歲。《日經Business》曾報導過去他老爸是每天早上八點五十分就到公司,從沒有晚上九點前下班過,他則從任副社長時開始,維持「每天三十小時」的高強度工作。 但,它在機器人產業的創新力,卻讓其能和優衣庫(Uniqlo)爭日本股王。 除了人們手中把玩的iPhone,從天上飛的波音客機到地上開的豐田汽車,全世界要生產這些產品的設備,沒有它生產的機器人,與裝在自動化設備內的「心臟」,就不能運作。全球超過一半的電腦數值控制器(CNC,電腦數值控制運算,被廣泛使用在工具機上。即用電腦運算控制,來控制機器運轉與加工的方式)市佔率,讓《彭博商業週刊》形容它是「富士山下的微軟」。 台灣從鴻海集團和大立光都是其客戶,沒有它,就沒有蘋果供應鏈。 它有亮眼的獲利表現。即便金融海嘯也只讓發那科低迷一年,但隨即其營收就反彈七六%,淨利率二六.九%。以近五年淨利率比較,發那科也分別領先同業機器人大廠如瑞士ABB、德國庫卡(KUKA)十六和二十個百分點。它以五千三百人的公司,卻能創造約合新台幣一兆一千億元的市值,和鴻海集團不相上下。而其財務體質也遠比台股模範生台積電佳。 它又極度低調,連年報都只有三十頁,其IR(投資人關係)因此被證券分析師評為「機械業最差」。所有人要瞭解這家公司,多數隻能靠已經八十九歲的創辦人稻葉清右衛門,在二十三年前寫的《黃色的機器人》一書。 這個矛盾感,當我們走進以英文字母TT為代號(編按:發那科從A開始依序替總部建物編號,現已編到UU棟)的基地時繼續放大。這個讓《經濟學人》談到「第三波工業革命」時直接點名的工廠,確實預告了全球製造業的未來。 敢投資更敢捨!前社長自斷手臂「像要我的命」嗅到風險,賠十年做的明星商品一夜就丟 所有人現在煩惱的缺工跟薪資調漲問題不見了,因為機器人可以連續兩個月不眠不休工作。更棒的是,員工薪資要每年調漲,但,設備折舊卻會每年遞減,這形同發那科每年只要付很少的電費、維修保養,就有一群「機器員工」幫它賺錢。 我們來到電梯口,看見牆上掛著「強壯的巨人」(逞しい巨人)匾額,接著走進會議室內,想解開謎題:為什麼這個已四十二歲的企業,卻能做出超越蘋果的創新。 它,最早又憑什麼在比自己營收規模至少大百倍的對手如西門子(Siemens)、奇異(GE)環繞下,連續四十二年領先的秘密。 對談開始,稻葉善治先帶我們回到五十年前的時空。 這是以自斷手臂開場的故事。 「那就像要了我的命!」說這句話的,是發那科創辦人稻葉清右衛門。 一九五六年,由東大機械工程出身的稻葉清右衛門在富士通負責機械控制器開發工作。在集團富爸爸支持下(發那科一九七二年正式自立門戶獨立),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報告取得靈感,連賠十年後,開發出明星商品:電氣油壓脈波馬達(EH pulse motor)。 這個技術之於當時全球的製造業,就像汽車取代馬車般,帶來了破壞式創新。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解釋,過去,機械控制時代全靠有經驗的老師傅,用手工把一塊金屬原料,利用機器切、削、鑽,減法製造,做出手機、汽車、飛機等產品組裝所需,各種形狀的零組件。一個零件,往往要靠人力加工一小時。 他的發明,讓工具機因此可以自動化,效率至少提升十倍。連西門子,也要跟營收不到自己百分之一的發那科買專利。 但一九七三年,稻葉清右衛門卻動念要放棄自己的「孩子」。當時,全球正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客戶因油電成本大漲而開始抱怨,雖然該技術還是日本第一,但是他卻產生危機意識。稻葉善治告訴我們,父親當時一方面派人強化現有技術,另外也派人暗中調查美國五家伺服馬達新技術,開始準備第二套劇本。 稻葉清右衛門以四個月為限,拿兩組技術做比較。一個晚上,他就做出決定:砍掉自己的發明,三天內就和美國蓋弟斯(Gettys)簽約合作,買下另一項技術並量產。 「發那科明星商品、電氣油壓脈波馬達發明人……,怎麼可能捨棄自己的不用,而向別人購買呢?」《黃色的機器人》一書中描述,這個決定,連美國蓋弟斯負責人都驚訝。 稻葉善治回憶,「一夜間就完成技術上的大轉換,最震驚的,就是同業。」 稻葉清右衛門不是沒有掙扎,「我內心的工程師和經營者,兩個角色之間的矛盾依舊,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日子。」畢竟,身為工程師,總會執著的想把手上的技術做到最好。但最終,他割捨自己在工具機歷史上最大的榮耀,只為了根本還看不清楚的風險。 既創新又守舊!全球罕見二刀流組織新舊事業共生,研發哪怕輸一分鐘都不行 我們問:「如果繼續維持原先的技術呢?」 稻葉善治說:「歷史沒有if(如果)這個字。」 發那科一直的主張是,相撲,就算戰績是十四勝一敗,仍有機會取得總冠軍;但經營事業,只能「十勝零敗」。 不讓自己有一%落後的可能,造就該公司第二次轉型。 第一次轉彎讓發那科贏得了日本工具機八成的市場,第二次轉折,根據東北大學經濟系教授柴田友厚的定義:這奠定其世界第一的地位。 發那科做的事情,現在聽來不難,就是把機械數值控制結合半導體中央處理器(CPU)。但,一九七九年,它推出成品時,只是一個位於東京郊區的工具機零件廠商,兩年之後,當時是全球最大系統商的IBM,才開始把英特爾最新處理器放入個人電腦商業化量產。 這個跨界合作,讓原本有如成年人身高般巨大的電腦才能操作的系統,現在最小只需要用到月曆大小。 為了要持續領先,發那科冒的風險是,當年,英特爾才開始賣處理器三年,技術穩定度根本不夠。此外,內部同時開發新舊產品線,光是資源的分配,就是很大的問題。 這是連微軟與柯達都解不了的難題。全球手握最多現金的微軟,一直沒辦法在手持裝置稱霸,因為,其資源都被營收比重佔六成的視窗和Office軟體業務主導。 這牽涉到組織政治與人的恐懼問題,例如代表創新的手持裝置系統團隊成功了,可能就會取代後者市場,甚至代表,龐大的視窗軟體團隊,沒有存在必要……。 發那科也因此被全球唯一研究發那科的創新管理學者柴田友厚定義為:「全世界極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二刀流組織』(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之一。」即能讓新舊團隊同時在組織存在,一起並進。 這次,沒有任何外力風險,但發那科仍堅持拋掉現有當紅技術。 稻葉善治的故事說至此,我們開始想探討創新與轉型的兩難。結果,他的答案真的很不「性感」。 我們問,為何執意轉型? 他說:「若是新的技術……,就是會把所有都投入下去。」 即便會面臨組織衝突問題?他回答:「單純,就很清楚明白。」 我們的假設兩難,對發那科而言,似乎都不是問題。 它根本是個專心熱中於活在技術領先目標的企業。 在發那科研發部入口外牆上,懸掛著一座比一般正常時鐘快十倍速計時的特製時鐘。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能比對手早一分鐘縮短開發的時間……(意指研發速度很重要,只輸一分鐘都不行),就很難贏得勝利。」 強勢管理處處可見,陪同我們來採訪的台灣總經理蕭文煉,是台灣發那科成立近三十年的老臣,但在我們赴日採訪前,一句話都不敢多說。 發那科總部大樓被日本網友稱為「不夜城」,業界說它是:「地獄的發那科。」 但,支撐其員工願意跟隨的誘因之一是,發那科是全日本「薪水最敢給」的公司。 《日經Business》調查,二○一二年會計年度,發那科以十三位年薪破億日圓的高階主管數,居全日本上市公司之冠,這個數字比並列第二的日產、三菱加總還多。 行文至此,我們看到發那科成功的幾個面向: 如,強勢的領導,再加上先進者優勢,讓它能技術領先。此外,發那科處於,比較封閉的工具機產業,平均一台設備十年才換一次,不像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一年內就有一次換機潮,「就求穩定的設備只要沒太大問題,基本上不會變換,」台灣工具機公會總幹事黃建中說。 甚至,它幸運的搭上了日本汽車為主的製造業起飛潮流,加上受惠於日圓兌美元歷史低點、日本薪資水準較美國低等價格優勢(編按:日本NC工具機是美國製機器的半價甚至三分之一),所以造就今日的地位。 但,這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嗎?單憑技術優勢,就能連贏四十二年? 《財星》(Fortune)雜誌統計,美國約六二%企業壽命不超過五年,一般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十到十二年。依據台大工商管理系系主任朱文儀的研究,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七年。 高技術低姿態!遙遙超前台灣二十年為掌握趨勢,社長竟親臨下下遊客戶聽講 我們的團隊來到台中,拜訪和發那科有兩代交情的客戶台中精機,試圖再找出答案。 台中精機總工程師陳燦輝透露,稻葉父子檔都是機械工學博士,在技術追求上很上進,「不只強在技術,服務也永遠追求更高境界。」 從一九七五年奠定技術領先標準後的三十多年,發那科一直深耕服務。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劉仁傑說,他去年十月到名古屋參加豐田生產本部長演講時,就驚訝的看到稻葉善治率二十位部下坐在前兩排,就為了掌握汽車生產未來最新趨勢,「從控制器、工具機、汽車零件到整車,至少隔兩層,可見服務有多徹底。」 雙方在產業鏈上的距離之遠,就像種麥子的農夫,跑去吳寶春冠軍麵包發佈會,觀察大家對麵包口味的趨勢變化一樣。 通常,日本技術領先的企業姿態會很高。劉仁傑舉例,如自行車變速器龍頭廠島野(Shimano)的高姿態,就讓台灣自行車產業鏈因此養出競爭對手速聯(SRAM),但「發那科就是因為服務太好,讓台灣一直沒開發出控制器。」 現在,台灣的技術與發那科相比,「至少落後二十年。」 台大工商管理系教授郭瑞祥觀察,把服務做到最徹底,對發那科這類維持創新的公司,別具意義。只要其客戶對提升工廠效率與自動化的價值網沒改變,隨著不斷投入研發,加上大量累積顧客經驗,就能維持大者恆大。 形象衝突的機器人傳奇企業簡單信奉初心的力量,爆發力驚人 把一件事,磨到很亮,道理很簡單,但,二十二年前,它的合資夥伴奇異退出市場,因為這業務營收貢獻不過只有個位數;對目前競爭對手西門子、三菱來說,自動化和機械部門也只分別佔其營收一○%和一七%,自然不會優先投入資源。 發那科能勝過這群巨人,秘訣無他,只是專心的堆起競爭門檻,一直堆,一直堆……。 現在所有人看到的機器人浪潮,它在四十二年前就開始耕耘。 隱藏在雲霧背後的黃色帝國,面貌原來不如我們想得矛盾。 它,就是像日本傳統職人般,全心琢磨如何精進技術,自然就能做出取捨與創新。 當《日經Business》問稻葉清右衛門,發那科的薪水是不是全日本給最高的?「真的(很多)嗎?」他回答時露出意外表情,「我不知道其他的公司怎麼樣。」 我們問稻葉善治,現在對手是誰?他說,「這是跟自己的戰鬥。」 再問他怎麼總能在高峰改變,放下過去的榮耀? 他回答得很理所當然:「成功者是沒有過去的。」「若是說執著於過去,那就沒有未來了。」 其實,發那科,不是沒有隱憂。一個破壞式創新的技術-3D列印技術,正在崛起,可以讓人在家中,就直接把零件給印出來,略過現有的工具機製程,成為全球未來製造業的主流。它,不一定打得過這群螞蟻雄兵。 然而,這次旅程卻給予習慣西方企業成功邏輯的我們,再一次洗禮: 《哈佛商業評論》(HBR)資深編輯茱莉亞‧柯比(Julia Kirby)曾說,《愛麗絲夢遊仙境》書中最偉大的商業洞見,來自於愛麗絲與笑臉貓的這段對話: 「前面有這麼多岔路,請你告訴我,我現在應該要走哪一條呢?」愛麗絲問。 「那取決於你想到哪裡去。」笑臉貓答。 愛麗絲說:「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那麼你走哪條都一樣。」笑臉貓說。 成功的路徑有太多種。過去,我們總花太多時間想找出絕妙與獨一無二的策略,連這次的發那科採訪之旅,我們也曾因看不到「性感」的戰略而失望。直到最後,細讀訪談內容,我們才發現:想清楚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更高明。因為,那正是大膽取捨的力量來源。 好的策略,甚至幸福的人生,取決的不就只是「取捨」兩字。 「初心越簡單,爆發的力量才越驚人。」這就是發那科能連贏四十二年的成功秘訣。 【延伸閱讀】1分鐘看發那科(Fanuc) 成立:1972年(草創期為1956年)創辦人、名譽會長:稻葉清右衛門(父,89歲)社長:稻葉善治(子,66歲)主要業務:CNC、伺服馬達在內的工廠、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成績單:2013會計年度營收約合新台幣1325億元、淨利約合新台幣327億元重大經歷:1958年 開發出全日本第1台數值控制器 1965年 數值控制器連賠10年,首度虧轉盈 1972年 自立門戶1974年 1次轉型:石油危機,棄明星商品,2個月內完成新商品製造銷售 1975年 2次轉型:數值控制器取得壓倒性市佔,開發出全球第1台電腦數值控制器 1978年 電腦數值控制器功能在效能與可信賴度超越傳統數值控制器 1985年 開發出全球最暢銷電腦數值控制器1999年 股價超越軟體銀行,首度登日股股王2014年 預估營收與獲利將因iPhone 6 等智慧型手機需求大增創新高 資料來源:《黃色的機器人》、日本東北大學經濟系教授柴田友厚整理:萬年生 【延伸閱讀】全球最強機器人帝國實驗室一次曝光! 最聰明!跟人一樣會學習足球機器人:模擬射門時,會反覆修正角度和路徑找到自己失敗原因,直到射門成功為止。 最高速!0.31秒來回搬運小型搬運機器人:來回取1公斤重物品,移動3公分時間僅需0.31秒,為全世界同機種最高速。 最靈敏!175種藥丸1分鐘裝瓶拳頭機器人:模擬手指功能1秒可轉8圈,內建視覺追蹤系統,速度肉眼追不上,1分鐘內可把175顆不同顏色藥丸裝瓶。 最巨大!能搬1,350公斤大型搬運機器人:高達5公尺、近似變形金剛,最重可搬運1,350公斤,連汽車車體都能輕鬆舉起,是全世界負重最大的機器人。 最人性化!能幫你組裝零件合作機器人:發那科最新機器人機種,內藏感應器可以在撞到人類前停止動作,用在把重物交付給人,或者從人手上接收零件加以組裝,今年開始量產。 最新奇!想來盤壽司就找它主廚機器人:可在定點輕鬆抓取壽司等易碎物品並移動到吧檯,而不損壞壽司。 資料來源:發那科、《日經Business》 整理:萬年生 | ||||||
本文來自一財網,作者夏心愉、覃蓀、嶽峰,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一條“中鋼數百億貸款全面逾期”的傳聞和廣發證券研究團隊一句“中鋼集團二度逼近破產並不超預期”研判惹盡眼球。但事實上,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集團”)貸款並未“全面逾期”且目前仍在正常經營。
《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從事件核心消息人士處了解了來龍去脈,與市場上盛傳的數百億本息逾期的傳聞不同,截止到7月底,中鋼集團的逾期金額為6.9億元,也正是這6.9億元引發了當前的市場風波。
至於市場上盛傳的“國務院涉入調節,並註資200億”的說法,一位接近中鋼集團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完全莫須有,國務院沒有涉入,銀行也沒有減免債務,由中鋼自己解決目前的問題。”
另據上述人士稱,目前幾家相關銀行的行長都已經與中鋼接洽過,中鋼也已經在研究幾種可行的融資方案,但並未確定。
據知情人士透露,事件“禍端”始於6月份。中鋼集團彼時在某國有銀行的一筆貸款到期,這個銀行並非目前傳聞中的工行或交行。因受到山西海鑫事件持續發酵帶來的綜合影響、以及一些政策調整方面因素,也包括集團在2011年前激進擴張留下的後遺癥影響,讓中鋼在年中的流動性遇困,中鋼集團沒能按時全數還上這筆國有銀行貸款。
據一位核心銀行人士援引銀監會內部網站的數據向本報記者透露,截止7月底,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鋼股份”)發生了6.9億的不良貸款,當時中鋼股份的貸款余額為187億。
“其實就是這6.9億的逾期,而不是傳聞中的數百億本息逾期。”一位接近中鋼集團的人士向本報記者獨家透露,不過上述人士也透露,中鋼集團整體的貸款余額絕對不止187億。
中鋼方面9月23日面對市場傳言的回應中也承認“資金面緊張”。
下面的劇情就有些戲劇性了。當中鋼遇到了流動性挑戰,其選擇了與其余有授信的銀行溝通,要求銀行們支持,其中可能包括給予合理的展期。可誰知,由於中鋼“坦白”了幾個億逾期的發生,一眾銀行中反而有不少家,按照行業一般風控規定,將中鋼的貸款列入了“關註類”。
“既然貸款都進了‘關註類’,有的銀行就開始適當收縮授信額度,有些銀行拒絕了中鋼的展期要求。”上述核心消息人士說。
他分析,其實銀行們從個體來看也沒做錯,商業銀行不少也是自負盈虧的上市公司,管理好風險是保護利潤和對股東負責。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對於已經資金面緊張的中鋼集團,銀行此後的反應,反而使其小難關變成了一個資金鏈危機,而這反而會使更多銀行貸款出現問題。
之後,中鋼集團向幾個相關國家管理部門請求協調,情況才又被扭轉回來。“後來管理部門就開始了對中鋼債務問題的協調,銀行現在也都基本采取合作態度。”上述核心消息人士告訴本報,也表示請市場不用過度驚慌,“中鋼還在正常經營,並沒有走到破產邊緣”。
一位核心消息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幾個銀行的行長都已經跟中鋼溝通過了,他們對情況很了解。”
亦有市場傳言稱,有銀行減免了中鋼貸款利息,授信銀行們形成了一個可以互相通氣的類似聯系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