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監管機構再次向華爾街發難,稱11家最大的銀行沒有證明它們的倒閉不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廣泛的、具有強破壞力的影響,並責令它們在2015年7月之前做出整改。
2010年制定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要求銀行每年遞交一份“生前遺囑”。在遺囑中,銀行須詳細闡述它們的經營狀況和所暴露的風險,以及在瀕臨倒閉時如何不依賴政府支持就能進行破產或者分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監管者通過了該法案,因為當時他們拼命想弄明白像美國國際集團(AIG)和雷曼兄弟這樣的金融巨頭是如何變得搖搖欲墜的。
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近日稱,大銀行在提交的破產計劃中做出了“不切實際或是缺乏充分根據”的設想,而且它們也“未能列出、甚至不能明確為了加強未來實現有序破產的可能,公司在結構和業務上需要做出的變化。”
這兩大監管機構要求這些銀行必須在2015年7月之前提交有了重大改進的破產計劃,否則它們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和杠桿要求、限制擴張、乃至被強制分拆的後果。
這11家銀行總資產超過了2500億美元,包括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道富銀行以及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德意誌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在美國的外資銀行。
FDIC二號人物Thomas Hoenig在聲明中表示:
盡管這些公司遞交了數千頁的材料,但它們的計劃並未提供一條可靠或明確的、能擯棄不切實際設想且不需要直接或間接公共援助的破產途徑。
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銀行們無法提供一條不需要直接或間接公共援助的破產途徑,將意味著納稅人仍然要為它們的過錯買單。
由於投行裁員,近40%的歐洲股票無人追蹤分析,這為企業家創造了機會。當大行退出市場某一分支,小型創業對沖基金就將填補空白。
隨著大銀行削減其高風險的交易業務,其對小盤股的研究也遭到削減。
路透社的報道指出,受裁員影響,在歐股中,每10個股票就有4個股票沒有銀行員工的追蹤分析。歐洲最大的30家銀行僅在2013年就削減了8萬個工作崗位。
大銀行削減研究為創業型對沖基金創造了機會。當市場效率不足時,套利機會出現。缺乏傳統銀行的研究,對沖基金正在獲得機會。大銀行的研究正在被對沖基金所取代。
舉例來說, Gotham City Research通過研究,發現了Quindell PLC的刑事欺詐事件,就此進行了做空大戰。而一般大行的研究並不會如此深入。大行的研究一般集中於更傳統的問題,而欺詐的檢測一般都由激進投資者完成。
激進投資公司Glaucus研究部主管Soren Aandahl表示,
大行的收縮意味著獨立研究公司和對沖基金將進行研究。他們對公司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公開根據這些理念投資。在這個24小時新聞不間斷的世界里,大行減少研究範圍意味著強勁的投資理念遭到埋沒,而這正是投資機會的靈魂。
周五中國第二大和第三大銀行總計發售了500億元次級債,壞賬風險預期上升迫使中國銀行業補充資本。
中國建設銀行完成了200億元人民幣固息次級資本債券發行,期限為15年;農行完成了300億元人民幣固息二級資本債券招標,期限為10年。
這些債券又被稱為“巴塞爾債券”,因為這是根據巴塞爾III資本充足率要求,為補充資本金發行的債券。
截至6月底中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為127萬億元,如果更多的銀行實施巴塞爾III規則,必須大幅補充資本金以應對壞賬威脅。
中國銀行業此前就發行過次級債券,但是“巴塞爾債券”風險更高。巴塞爾III包括內部救入(bail-in),即要求當發生風險時內部投資者承擔損失。
截至6月底中國不良貸款上漲至694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8%,然而許多分析師認為這低估了實際風險水平。
除了建行和農行外,已完成次級債的另外兩家國有銀行中,中國工商銀行發行了200億元固息債,期限為10年,中標利率為5.80%;中國銀行發行金額為300億元的固息債,期限為10年,中標利率也為5.80%。
經歷了7月以及8月前兩周的信貸萎靡,四大行正在竭力增加信貸投放,但隨著壞賬反彈壓力激增,商業銀行出現明顯的惜貸、懼貸情緒。(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上海證券報的消息,進入月末,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正在恢複,僅18日至24日一周,四大行新增貸款投放就達750億元。這一周的數字比8月前兩周的總數還要高。
財新稱,前兩周,四大行新增貸款僅約560億元。這引發了市場對8月信貸延續低迷的擔憂。
今年7月金融數據的雪崩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當月人民幣貸款僅增加3852億元,存款減少1.98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及社會總融資分別創下2009年12月及2008年11月以來新低,大幅低於市場預期。
盡管信貸數據顯示回暖,但上證報引述分析人士稱,真實的信貸需求狀況仍然令人擔憂。報道提到:
信心變化已經導致信用萎縮,在宏觀經濟走勢不明、壞賬反彈壓力激增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惜貸情緒明顯。
“不良貸款如雨後春筍啊!”另一股份制銀行人士則如此感嘆目前面臨的風險控制壓力,並認為目前銀行信貸投放低迷的重要原因是銀行惜貸、懼貸。
申萬昨日發布的草根調研也顯示,由於不良加速暴露,銀行信貸投放和結構優先考慮風險因素,而目前來看,大行投放節奏與年初計劃基本吻合,股份制銀行惜貸情緒明顯。
其實,在上月罕見的解讀文章中,央行同樣也提到惜貸的問題:
人民幣貸款驟減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1個季度上升有關,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有所加大,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特別是對一些信用風險集中暴露的地區和領域的貸款投放更為謹慎。
從最近陸續公布的銀行財報中可以明顯看出,不良貸款出現飆升,這迫使銀行不得不加強風險管控。華爾街見聞網站最近就曾提到:
中國銀行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中行二季度利潤增速放緩至五個季度來最低,壞賬準備金翻了不止一倍。上半年不良貸款及不良貸款率雙升,減記和轉移的壞賬規模達93.6億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5倍。中行稱,下半年資產質量管控壓力依然很大。
農行方面,其二季度利潤增幅創一年多來最低,主要因不良貸款撥備增加和手續費傭金收入占比下滑,其中不良貸款撥備同比猛增56%。截至6月末,農行不良貸款率1.24%,較去年末的1.22%小幅攀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65%,比去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
來自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024億;與此同時,上半年銀行業處置回收不良貸款992億元,同比增長13.2%;同期各商業銀行核銷壞賬1001億元,核銷率較年初提高了14.97個百分點。
為應對壞賬壓力,中國四大行已經開始密集補血,計劃發債和優先股補充資本金的規模為730億美元,未來五年這一數字有望擴大至逾3000億美元,中行甚至出訪歐洲,兜售數十億美元的優先股。與此同時,五家省級“壞賬銀行”的成立也將加速壞賬清理的進程。
目前,市場仍樂觀預期8月的信貸數據會有所恢複甚至強勢反彈,銀行還可能會在最後一周被授意提高放款規模。但財新指出,即便季節性擾動減弱,8月信貸和融資數據會有所反彈,仍將處於較低水平。申銀萬國亦表示,鑒於金融數據通常是經濟數據的先導指標,要謹防下個月金融數據進一步低於預期。
8月份四大行的整體信貸情況逐漸浮出水面,財新稱,截至8月28日,四大行新增貸款僅1250億元,盡管月末信貸有所放松,但仍增長乏力,存款則減少4500億元,沖時點的現象稍有抑制。
根據財新報道,
截至8月28日,工行新增貸款450億元,建行新增貸款300億元,農行新增貸款300億元,中行新增貸款200億元。
同存款方面,同期中行減少2300億元,工行減少1000億元,建行減少750億元,農行減少700億元。
8月初四大行的新增貸款延續7月異常疲軟的態勢,前兩周新增規模僅560億元。
由此來看,8月後半段的放款速度有所回升,但增長緩慢。這與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到的銀行惜貸情緒濃厚的現象相一致。
從存款來看,四大行月底“沖時點”的做法並未大規模上演,當月前兩周存款減少5300億元,月末仍減少4500億元。
當然這只是財新的數據。上證報的數據與此有差距,其在此前提到,
8月前17日中國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貸款投放僅為560億元人民幣,前10日這個數字約為360億。
進入月末,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正在恢複,僅18日至24日一周,四大行新增貸款投放就達750億元。
按照上證報的數字計算,截至8月24日,四大行新增信貸達到1310億元。
盡管數據有差異,但是其都提到銀行目前存在的惜貸情緒。在壞賬激增、實體經濟走向不明都令銀行的信心出現變化。
中證報引述分析人士認為,不良資產壓力上升、存款大幅流失和監管趨緊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力度影響較明顯,雖然貸款投向和結構有望進一步改善,但8月新增貸款可能仍不及市場預期。
中金公司報告預計,股份制銀行8月貸款投放明顯好於四大行,預計8月全行業新增貸款6000-7000億元。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8月宏觀預測報告認為,預計8月新增人民幣(境內外)貸款投放約7500億元,環比多增約3650億元,同比多增約390億元,但月末余額同比增速13.3%,仍略低於上月。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黃金國際板推出時間將提前至本周四(18日),但其未透露提前推出的原因。
消息人士還稱,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將實行“凈額、封閉、分級”的資金清算原則,專項管理其國際會員及其客戶資金,嚴格限定資金僅用於交易所交易。
所謂“凈額”,是指國際會員就其在交易所買賣的成交差額與國際中心進行凈額清算;“封閉”是指,國際客戶與國際會員的資金分賬戶設立和存管,國際客戶資金全部存管在國際中心專用結算賬戶,全封閉運行;“分級”則是指,國際中心負責對國際會員實行清算,國際會員負責對其代理客戶實行清算。
此舉將令其與中國現貨黃金市場連接起來,且允許海外投資者和大陸投資者在交易價格和時間方面保持一致。
此外,中國黃金國際板對現貨實盤交易實現錢貨兩訖制度;對現貨延期交收交易實行當日無負債清算制度和交易保證金制度,且黃金國際板實行T+0資金清算,T+1資金結算。
彭博新聞社援引兩位知曉內情的交易所高管消息稱,自貿區內的黃金國際板允許使用離岸人民幣進行現金結算,或者以自貿區內金庫中的現貨進行交割。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匯價不同。
黃金是中國首個向海外投資者開放的大宗商品。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官員證實,黃金交易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並準備命名為“上海金”。
周四,上海黃金交易所副總經理沈剛在北京召開的行業會議上介紹,黃金國際板的首批40家會員包括高盛、匯豐銀行、渣打集團、瑞銀、澳新銀行。
他還透露,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國際板在啟動初期將提供11種合約,包括100克、1000克的現貨黃金合約。金交所未來將推出白銀、鈀金等其他貴金屬品種的國際板。
境內外投資者除可以交易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部分交易品種外,國際板還將新設三個品種,意在與國際市場接軌。
中國在去年超越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買家。按照官方規劃,上海自貿區黃金交易平臺將於四季度啟動。業內普遍認為,這是中國試圖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掌握更多話語權,繼而利用價格影響力提升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角色。
澳新銀行首席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劉利剛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自貿區黃金交易和人民幣國際化將是驅動國際黃金市場“中國價格”的雙引擎。
當前,中國政府正放松對跨境資本的管控,以此推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力度最大的經濟改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市場傳言央行對五大行進行5000億元SLF(常設借貸便利),期限3個月。央行此舉類似基礎貨幣投放,相當於降準約0.5%。傳聞未經最終證實。國信證券鐘正生點評稱SLF主要用於平滑短期流動性,當前時點頗有可能;後續降準降息概率低。(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北京時間周二晚,市場傳言沸沸揚揚,稱央行對五大行進行總規模5000億元SLF,每家銀行為1000億元,期限3個月。央行此舉相當於降準約0.5%,表明貨幣政策短期寬松常態化。傳聞未經最終證實。
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表示,該傳聞獲初步證實,但未經最終證實,預計央行不會披露。鐘正生點評稱SLF主要用於平滑短期流動性,當前時點頗有可能;後續降準降息概率低。具體分析如下:
1. SLF主要用於平滑短期流動性,當前時點投放很有可能。新股發行和季末因素可能導致短期流動性出現大幅波動。此外,存款偏離度指標管理可能會造成波動提前,因此提前給SLF就很有可能。
央行不用逆回購用SLF可能是不想傳遞過於寬松信號,跟4月定向國開的PSL一樣。從這個角度看,周二正回購可能是徐晃一招了。
2. 央行和商行一直在扯皮博弈。商行一直抱怨存款準備金率高,放貸能力受限;央行則一直認為貨幣市場利率不算高,商業銀行太顧及自身利益,而不顧及支持實體。所以,央行硬塞給五大行SLF,意思大概就是看拿錢你放還是不放。
3. 後續降準降息概率幾乎看不到。5000億元相當於一次全面降準,基本堵住了因8月外匯占款轉負而再度興起的降準呼籲。有傳言稱本次央行所給SLF利率非常低。從市場表現看,今日債市尾盤互換下跌10個基點,長債下跌3個基點,大行出手購買降低長債利率的信號明顯,顯現出央行定向引導融資成本下行的意圖。
4. 當前階段,央行基本將傳統貨幣政策(降息和降準)“雪藏”了。這與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要求不符,也因貨幣政策工具箱里多了不少新式彈藥。
還有機構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此舉對市場可能形成一定正面刺激,從緩解資金壓力角度看略提前了些。
1. 繼續采取定向降準從措施看符合預期,但此次定向降準力度較大,對市場可能形成一定正面刺激。
2. 央行手上的政策工具較為有限,在政策目標上表現出兩難處境。定向降準實際意義較小,在不良反彈背景下出現的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靠定向降準難以解決。存款偏離度壓力大的主要是股份制銀行而非國有大行。
3. 從緩解資金壓力角度看這次提前量又打早了些,當然國慶假日之前是有保持較高流動性的必要,這可能是此次政策出臺的最大原因。
假如傳聞是真的,那什麽是SLF呢,請看新浪的總結。
今日美股上漲,澳元上漲,時點與該傳聞出來時間大體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