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股壇三害(上) 交易員丹尼

http://dealer-daniel.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6709.html

由於昨天筆者需要出席一名親友的喪禮,故未能兌現上周五的承諾,準時刊出博文,懇請見諒。

今天的寫作靈感,乃源自筆者兒時讀過的“周處除三害”。 相傳義興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周處的年青人,生性暴戾,好勇狠,時常滋事生非。 村中各人對周處既討厭,又害怕;並把他與附近南山一頭時常襲擊村民和牲畜的白額猛虎,以及當地長橋下一條出沒無常的大惡蛟,合稱“三害”。 故事的細節,讀者可以自行到網上搜尋瀏覽,筆者還是言歸正傳,說說什麼是筆者心目中的“股壇三害”。

首先第一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財經演員,簡稱“財演”。 此名最早見於原復生(蔡東豪先生的筆名)的文章。 雖然蔡先生貴為精電(710)的行政總裁後,因為身份和公司的利益關係,已經沒再使用“財演”一詞,但財演一角在本地財經界深入民心,相信不用筆者解釋,讀者會明白當中所指。 當年財演稱號一出,回響極大;與一眾股民朝夕相對的“分析員”和股評人,紛紛與財演二字劃清界線。 可是,試問今時今日,有哪個業內人士不知道每天在各大媒體的財經節目中出現的不是財演?

財演融入本地的股評文化多時,起步雖比賽馬評論員為晚,但較那些替中學生補習的天皇早得多。 至於股民與財演,是雞與雞蛋的關係,誰先誰後,已經無從稽考。 不過,財演能夠繼續粉墨登場,股民仍然樂於聆聽追隨,歸根究底乃股民的民智低劣和懶惰之故。

第二害,“財經神棍”也,筆者謔稱“財棍”。 記住,是財棍,不是財神;前者是招搖撞騙,後者是帶來財運,兩者完全不同。 其實,財棍借助玄學知識,走訪各大傳媒,為大眾股民“分憂”和解答投資疑難,已不是新鮮事;可是這股歪風,近年有增無減。 或許由於幫人占命解卦仍是財棍的主要財路,他們一般很少主動出擊,多數是被邀出席為嘉賓,以增加那些財經節目的可觀性。 不過,正所謂“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加上股民善忘,財棍給予的“專業意見”,甚少受到挑戰或質疑。

筆者眼中的財演和財棍都是財經界的丑角,縱使股民長期跟買跟賣,必定輸錢居多,但畢竟他們同時也為股民提供了娛樂和心理輔導,而且大部分股民也不會傾家蕩產去跟隨,故此錢銀上的損失應該有限。

不過,最後的一害,不僅讓股民在投資上蒙受損失,還令股民學習了錯誤的投資知識和態度。 至於是什麼? 明天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53

股壇三害(下) (9月15日) 交易員丹尼

http://dealer-daniel.blogspot.com/2010/09/915.html

昨天筆伐了股壇三害中的兩害,收到不少讀者的支持電郵,今天續談為禍最深的最後一害。

如果讀者有閱讀本地免費報章的習慣,應該知道其廣告客戶只有幾類,其中一類是自詡在股票市場上戰無不勝的“投資專家”。 據筆者的非正式統計,每天在兩份免費報章上總會找到至少三個“投資大師”的招生廣告。

這些聲稱能夠教人在股市裡輕易賺大錢的投資專家或大師,筆者一律冠以一個美名―“財導師”。

還記得大約在半年前(3月21日一文),筆者曾經和T先生一起報名,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參加了幾乎所有在報章上刊登招生廣告的投資課前講座,觀摩了這些財導師的專業表演。

以下是其中最精彩的兩場講座,請欣賞。

初次參加這類講座,感覺像是處男下(股)海,筆者懷著好奇的心情,畢竟真的不知道這些財導師“什麼葫蘆賣什麼藥”。 那次有兩位財導師一同演出,大師H以輝煌往績作為賣點,強調在過去一年把自家的資產翻了幾番。 正當席上各人心理盤算在前年金融海嘯的損失時,大師H突然拋出一張某股的日線圖,指出自己何時在那個價位買入,在那個價位沽出,聲稱從那次交易中獲利多 少。 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大師H介紹一招“三線重疊後股價爆上”(筆者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並聲稱是屬於他本人原創的。 唉! 幸而筆者也閱讀過不少有關技術分析的書籍,否則便會跟其他觀眾一樣,落得受騙的命運。

同場演出的大師V則一口氣展露了幾招必殺技,如何靠發掘和觀察圖表上的訊號去捕捉股份的大升浪;更說明其招式容易使用,變相令人覺得在股市裡賺大錢並非什 麼難事。 另外,大師V是悲天憫人的一類人,其謝幕詞亦十分窩心,表示一直替本港小股民的遭遇感到難過,不值散戶時常受到大戶的欺凌,認為自己應該為小股民在股海裡 引航,指點迷津。 當時許多與會者為之動容,仿似在幽谷裡重遇貴人。

初次觀摩,財導師的專業演出已經讓筆者和T先生大開眼界,怎料翌日參加的另一場講座,更叫筆者驚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就叫他大師M吧,他可算是大師中的大師,因為他的“吹水”技巧,實在已經到達了神的境界,直教筆者明白“如要欺人,必先自欺”的道理。 簡單來說,大師M只有一道板斧,就是光靠陰陽燭去捕捉大市的高低轉角位。 其實,在那次講座中, 大師M一直沒有透露怎樣測市,他只是引用自己在Forum上跟學員的對話記錄,以及一部分學員的買賣單據,作為他測市奇準的佐証。

如果大師M真的如他本人所說,食盡大市上落間的所有波幅,恐怕就連國際炒家索羅斯和沽神保爾森也要拜他為師。 可是,由於大師M的口才實在了得,就筆者所見,在座觀眾的情緒全在他的控制之中。 到了最後的即場報名環節,很多人早已急不及待索取及填寫報名表格。 對於大師M來說,賺錢真的非常容易。

最令人佩服的是,筆者和T先生在離場時,碰見兩名疑似大師M的舊生,在出口處高談闊論地大讚大師M的厲害,又說之前從未遇過如此良師,真的可謂“做戲做全 套”。 到了離開會場稍遠的地方,T先生對筆者表示,若不是在金融圈內打滾了一段日子,他可能已經報名去了。 筆者十分認同T先生的想法,我等業內人士也差點把持不住,更莫說是一般的投資初哥了。

至於其他財導師,也是靠標榜自己的炒功如何卓越去大量招生,賺其每個學生數千元的學費;分別只是賣點略有不同,各“師”各法而已。

筆者初入股場,自修自學,無人指導,交了很多學費,因此認為修讀課程去增進自己的投資知識和技巧是一件好事;始終有人從旁協助,確實能夠省回不少時間,走少很多冤枉路。

不過,觀乎現時坊間那些財導師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法,恐怕報讀的股民學到的一招半式只能用於一時。 最悲慘的是,那些從財導師裡接過畢業証書的投資初哥,以為高手們已經慷慨地把獨步股壇的必勝單方傾囊相授,之後無論在什麼市況都一直沿用大師的絕技,至死不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54

丹尼尔·勒布:“极端分子”生财有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7342.html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勒布之所以能在15年中保持如此高的收益率,部分是因为他常以书信的方式直接攻击上市公司高层,迫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改革,间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他是一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对冲基金经理,而这一点让人们又爱又恨。投资者爱他是因为他每年都能获得高额投资收益,一些人恨他则是因为经常性受 到他“无厘头”的攻击和指责。他就是位于纽约的第三点(Third Point LLC)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丹尼尔·勒布(Daniel Loeb)。

自1995年成立至今年三季度末,勒布执掌的第三点投资公司获得了18.2%的年化收益率,远远高于标普500指数5.1%的年均水平。而金融危机之前,第三点公司更维持着年均27%的高回报率。

勒布目前掌管的资产规模达36亿美元,但距2007年55亿美元的峰值仍有一段距离。

“极端分子”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勒布之所以能在15年中保持如此高的收益率,部分是因为他常以书信的方式直接攻击上市公司高层,迫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改革,间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由于总是出言不逊,勒布被看成是“极端分子”,在日渐保守的华尔街中落得一片声名狼藉。

勒布的“出气”对象主要是那些他所投资的公司。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案例就是,勒布曾写信给美国星辰天然气公司(Star Gas)的首席执行官艾里克·塞文(Irik Sevin),毫不留情地指责塞文管理无方,建议他隐退到汉普顿的海滨别墅,在那里打打网球或与社会名流共饮畅谈。让人意外的是,塞文最终接受了勒布的建 议。

其实,如果不那么极端的话,勒布的这种做法可算积极主义投资者的一个典型。这类投资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表现在主动参与公司管理。

勒布说,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引起那些公司董事们的注意,并听从他的建议。如果这一方法不能奏效,他就会通过各种办法直接进入该公司的董事会,并在当中发挥作用,说服董事们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进入董事会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进入了董事会还可能在抛售或者买入股票时受到限制。因此勒布表示,在对公司高层口诛笔伐不能成功的情况下,进入董事会其实是最后一个选择。

勒布在业界的影响也与他的投资风格有关。他的资产集中度相当高,总喜欢将很大一笔资金放在单个头寸上,成为所持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也是家常便饭。

正因如此,一些公司开始与勒布建立起了长期的对话,包括飞利浦、戴姆勒-克莱斯勒、英飞凌科技公司等。勒布说:“互动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大量的业务知识,相信他们也从我们公司获得了有利的建议。”

勒布信中的诙谐语言也为他赢得了一大批”粉丝“,每次总有很多人期待勒布发布最新的信件。有人指出,他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批判给堕落的华尔街带来了久违的清风。

“有天赋的做空者”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勒布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通过极端的方式为资产实现增值。“我们其实并不激进。”勒布称,他们是以全球事件为主要导向,采取多—空策略的基金。“我有能力识别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资产,无论是危机垃圾债券还是小盘股。”

随着年龄的增长,勒布的“狂妄”逐渐有所收敛,而且勒布也认为,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之前已有了很大改善。

自2002年以来,勒布就一直持有一家濒临破产的医疗诊断产品制造商——德灵公司(Dade Behring)的股份。买入后,该公司股价以年均56%的速度飙涨,2007年的前8个月还飙升了90%。

勒布指出,当时看上这个公司是因为它经营特别出色,董事会成员的管理能力突出,而且在市场中不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候你的投资组合中盈利最强的是那些已经持有很长时间的头寸。”

“要在特殊环境之下找出那些股价被低估的公司。”在勒布看来,这些公司要么徘徊在破产边缘,要么将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而改革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后,管理层拥有巨大动力来管理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现象往往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勒布不是很喜欢应用大多数对冲基金善用的杠杆。他的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总是维持在对半分的水平。

有人说,勒布是一个有天赋的做空者。对于勒布这种向来喜欢“找茬”的人来说,找出有问题的公司做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他就曾经 做空Actrade金融技术公司(Actrade Financial Technologies)和彩色科技国际(Chromatics Color Sciences International)公司。

不过,勒布认为,其实做空股票比做多股票难度更大。只不过,空头的好处是可以在举步维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至于输得太惨。

偏爱生物技术板块

一直以来,勒布都对生物技术行业情有独钟,认为这个行业始终是个事件驱动型产业。这一领域的公司创始人都非常精明,但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不丰富。因此这类公司给投资人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其中,药品行业是勒布最熟悉的一个领域。

但近期,他所涉猎的投资领域开始扩大。2007年,勒布的多数头寸还放在生物技术行业,而今年的持仓则涉及化工、能源、金融和科技等行业。今年前三 个季度,第三点基金净值上涨了18.9%,在最近公布的“给投资者的信”中,他指出,莱昂德尔化学药品公司(Lyondell Chemical Company)、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阿纳达科油气公司(Anadarko)、美国银行控股公司(CIT)和德尔福金融集团(Delphi)为基金业 绩的增长作出了最大贡献。

在信中,勒布专门解释了当时看好阿纳达科公司的原因。他指出,英国石油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拖累了它的合作伙伴阿纳达科公司。阿纳达科公司是被“错杀”的对象。人们当时反应过度了,而且也忽视了事件会给公司带来充裕的现金流。

该公司股价5月份跌至谷底之后,迄今反弹了将近85%。

截至三季度末,勒布的投资组合中多头头寸最大的三只股票分别是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 Saskatchewan)、爱尔康公司(Alcon Laboratories Inc,全球最大的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专业公司)、艾加斯(Airgas Inc,工业气体销售商)。

近期他还买入了奥内达金融公司(Oneida Financial)、北方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伊格尔罗克能源(Eagle Rock Energy Partners)和苹果公司(Apple Inc)。与保尔森一样,勒布今年前三季度都看好黄金市场,持有大量的黄金ETF资产。

目前,勒布正积极将业务范围拓展至亚洲等更广阔的地区,他的目标是逐渐远离美国市场。

Related  勒布小档案

勒布从来管不好自己的“大嘴巴”,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

勒布1961年出生在洛杉矶。他口无遮拦的特点很可能是遗传了律师父亲的基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谩骂比自己大很多的小混混。当这些小混混扬言要打他的时候,他又灵机一动,以每天25美分的价格雇用了一个“贴身保镖”,小混混们因此不敢接近他。

上高中的时候,勒布在外婆的引导下开始涉足股票市场,而且很快就痴迷其中,以至于整个大学时代,他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买卖股票上。

1983年,勒布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因一次错误的投资几乎赔光了辛苦积攒起来的12万美元资金。通过这次惨痛的经历,他得到的教训是不能将所有资产都投入到一只股票中去。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华平投资集团(Warbury Pincus)担任股票分析师,后辗转至杰弗里公司(Jeffries & Co)任分析师,之后又成为花旗集团垃圾债券部门的一名推销员。

多年在金融行业的摸爬滚打令勒布广结人脉,1995年,他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上创建了第三点投资公司,不久之后,他移师纽约曼哈顿。

勒布是冲浪和瑜伽的狂热爱好者。他对冲浪的热爱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借用了马布里冲浪海滩(Malibu’s Surfrider Beach)上一个冲浪点的名字;他对瑜伽的兴趣也许可以通过他娶了一个名叫玛格丽特·芒泽的瑜伽教练做妻子表现出来。

2004年婚后不久,勒布以4500万美元的巨资在纽约中央公园西路上买下了一栋豪宅。这一价格当时创下曼哈顿最昂贵住宅纪录。

目前,勒布又迷上了艺术品,俨然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大玩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5

從400做到2億的大師丹尼斯的交易感悟 大公館

來源: http://xueqiu.com/2819902633/32140862



  理查.丹尼斯(RichardDennis)是美國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從400美元賺到2億美元的神話。他和克羅被稱為李費摩爾最好的兩個徒弟,把李費摩爾的趨勢思想發揚光大。

  我相信,交易應該順勢而為,走勢越好,越要堅持。我還沒有聽說過哪個人不靠正確的交易觀念順勢而為,而是憑借隨便猜測而成功的。

  遇到重大虧損時,千萬要冷靜,不能意氣用事,賭紅了眼。趕緊收手是唯一的選擇。修整一段時間再考慮進場不遲,否則,只會陷得更深,套得更牢,輸得更慘。

  錯過的便是永恒。已經輸掉的錢不要嘗試通過加碼來賺回。千萬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情緒上的波動也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關註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行業的讀者,如果想加入“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專業討論群”,請即回複後臺“量化”,我們審核通過後將盡快將您安排加入到相應的微群討論組中。謝謝您的光臨,大公館歡迎您!

  所有的交易我都奉行三個“最”:

  把損失減到最低是交易時應保持的心態,最低限度保住自己的賭本是交易的底線,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取最大的利潤是交易的目標。

  很多人為了獲得些許盈利,不惜做出錯誤的操作。當市場出現漲停且第二天也必定繼續上漲時,他們會為了眼前的盈利而獲利了結。他們承受不了股票大幅漲停的風險。而我正好是在他們都紛紛出局時果斷進入。只要你堅持順勢而為,就不會有什麽閃失。別人的撤退,就是你的機遇。

  最終的結果有很多種可能性,但你在做出買入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此時是有利的時機。

  我可不認為眾所周知的交易策略就不是策略。交易成功的前提是方法正確。有了正確的方法,即使對交易策略一知半解,也仍然能賺得盆滿缽滿。

  超乎尋常的決心和毅力是交易成敗的關鍵。“把我們成功的交易方法交給他們的基礎上,培養他們自己的判斷力,形成每個人獨特的操作風格。”

  運氣對於長期經營的人來說,根本無足輕重。我還沒有聽說過誰僅靠運氣就日進鬥金的。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似乎任何一例成功的單筆交易都是因為運氣好。只有交易方法對頭,才能做到所有交易的成功率都是53%。如果真的能長期保持這個記錄的話,你就能大獲全勝。所以,評判兩名交易員誰更優秀,沒有一年以上時間的數據統計,是不能妄下結論的。

  記錄交易過程中得方方面面,潛心研究交易的共性和個性,分析成敗得失,總結我的每筆交易的交易方法。

  當不順手時,交易員最忌諱操作不利時的鴕鳥心態,寄希望於或許根本不會出現的轉機上。抱有這種僥幸心理從事交易只能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當交易分析系統於你的經驗沖突時,等待,只有等待。唯一可做的就是按兵不動,一直等到沖突解決,再采取行動。所有從事交易的人,不管經驗有多麽豐富,都必須把市場上最不可能發生的變化都考慮到,做好充分準備。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個意思。20年的交易生涯,不知道有多少次“市場上最不可能發生的狀況”都讓我趕上了。以前市場上沒有出現過得變化,絕不意味著以後也不可能出現。

  歷史告訴你的結論也可能會讓你誤入歧途。而一套優秀的交易系統,應該能夠讓你掌握到歷史以外的大部分行情變動情況。市場變動的歷史軌跡可以顯示某種市場狀況,預示行情會上揚,或說明漲幅有限,但絕不就是說行情不會再上漲。

  所有的交易都應該設定停損點,這是確保自己不會破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順勢而為。這個策略雖然聽起來簡單,確實交易策略的重中之重。你可以使用多種方法進行交易,前提是每一種方法都必須服務於順勢而為。

  我比別人敏捷的多,只有發現大勢所趨,就一定付諸行動。至於行動時機的早晚,則依賴於市場對消息面的反應。如果市場行情在應該上漲的時候上揚,我就盡快入場;如果市場行情與走勢分析相悖,不漲反跌,那就耐心等待,靜觀其變,等市場大勢明朗以後在做相應決定。

  敗走麥城時,要減小交易量。遇到熊市時你只有繳械投降,急流勇退,幹脆出場。慘淡經營只會使情況更糟,無法收拾。

  普通人只看重基本分析,而技術分析則無足輕重。事實上,兩者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人總是在失敗中成長,失敗中前進。我沒有改變交易策略的打算。如果再出現虧損局面,那就提前停止交易,減少虧損。有人曾勸我說:“既然市場不景氣,何不反向操作來轉危為安呢?”我態度堅定地表示:絕不反向操作。長遠來說,這樣做,只能越陷越深,虧損越來越大。一旦被市場套牢,想翻身很難。

  我盡最大努力讓自己心如止水。如果內疚或心神不寧能挽回損失,或者對交易有所幫助的話,讓我當眾嚎啕大哭我也願意。可實際情況是,不能讓個人情感影響到交易決策,沒有平常心的交易員不會有所作為。

  作為交易員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要知道,交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不能讓一時的失利影響到大局。再說,因操作失敗而情緒波動,會對日後的交易產生消極影響,並最終影響全局。所有,我從不讓自己為交易失利而心情沮喪。

  一帆風順大把賺錢時,我仍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交易成功就欣喜若狂,交易失利則會更加絕望。20年的交易生涯,起落沈浮多不勝數。若不是保持住這顆平常心,我不變成瘋子才怪呢。

  交易員最忌諱的事就是錯失良機,能大賺一把的時候卻瞻前顧後。

  進行每筆交易時,都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減小經營規模。另外,及時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註意交易決策的方向,不要為每天行情的漲跌斤斤計較,對單筆交易的成敗患得患失也同樣不可取。(私募排排網)

關註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行業的讀者,如果想加入“對沖量化與金融工程專業討論群”,請即回複後臺“量化”,我們審核通過後將盡快將您安排加入到相應的微群討論組中。謝謝您的光臨,大公館歡迎您!





有欲望,就有江湖。機會,常常屬於那些不缺機會的強者。
某規模達十億元人民幣股票/期貨二級市場MoM母基金,征尋國內量化對沖/程式化交易領域的優秀操盤團隊合作。如果你們在過去三年中,具持續交易記錄和穩定風控系統、是有野心、有才華、有執行力的操盤團隊。那麽,請進一步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我們談談?...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57

書摘 | 音樂產業入侵者:丹尼爾·埃克與Spotify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0/151092.shtml

32歲、有點害羞的埃克來自瑞典。他是流媒體音樂軟件Spotify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總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不過他的活動中心逐漸轉向美國紐約,而資金則主要來自矽谷。時下數字領域的不少同儕們都深深地感到一種迫切需求:只有打破傳統束縛,才能拯救新興產業,而對於唱片產業而言,埃克擁有明顯的優勢:網絡黑客們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而史蒂夫·喬布斯和iTunes則在很大程度上終結了它。很多人認為埃克是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人,甚至算得上一名“白帽黑客”。2014年,當蘋果公司以3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Spotify最大的競爭對手Beats(包括Beats生產的高級耳機系列)時,25%的錄制唱片收入都是通過流媒體這個渠道實現的。

整個音樂產業等待丹尼爾·埃克的出現已經十多年了。或者更具體地說,是等待一個人——無論他是誰,只要他能夠做到以下兩點就行:創造出比盜版產品更能吸引用戶的東西,同時提供一套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在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領域,谷歌提供搜索引擎, Facebook確認個人身份,亞馬遜引領零售界,而埃克希望Spotify獨霸原聲音樂界。就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樣:“我們要把音樂帶到派對上。”這也解釋了他那些睡眠時間不規律的工程師們 24小時倒班的原因:比起單純的音樂播放器——盡管它擁有創新模式,能夠及時、免費、通過合法途徑幫你獲取幾乎所有聽過的歌曲, Spotify的終極目標卻是建立一個完整的音樂生態系統。

對於用戶來說,Spotify頗具吸引力:該服務平臺的2400萬名活躍用戶(數據截至 2014年年中,在過去一個月內使用Spotify聽過音樂的用戶)能夠在電腦上欣賞超過2000萬首歌曲,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是偶爾收聽一段廣告。Spotify具有 iTunes的快速和便捷、Napster的靈活和廣度,以及在線電臺服務潘多拉(Pandora)極具誘惑力的定價模式。並且,與上述行業先行者不同的是,Spotify從誕生之初就具備了社交網絡的功能,用戶可以通過網站工具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播放列表——在 Spotify推出Facebook版本後的第一個月,就有超過 10億首歌曲得到分享和傳播。

索尼音樂( Sony Music)瑞典公司負責人馬克 ·丹尼斯( Mark Dennis)表示,自2008年 Spotify創立以來,憑借自身努力就遏制了瑞典音樂產業十多年來持續走低的營收趨勢。到了 2011年,瑞典音樂產業出現了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執政以來的首次營收增長,其中,Spotify占到 50%的銷售份額,相比2010年的 25%有明顯增長,而瑞典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盜版音樂的溫床。

由此推斷,在全球範圍內,音樂產業或許找到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目前,大約 25%的 Spotify用戶訂閱了付費服務,那意味著 1 000萬人對埃克的產品抱有信心,從而支持他展開與蘋果、亞馬遜和谷歌三方面的競爭,通過免費提供音樂產品,最終拯救唱片行業。

20世紀90年代末期,14歲的埃克就投身到互聯網開發狂潮中,開始在學校的計算機實驗室創建商業網站。高中畢業後,埃克進入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Sweden’s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工程學。 8個星期後,他意識到第一學年的教學內容完全以理論數學為主,於是他就輟學了。很快,一家位於斯德哥爾摩、名為 Tradedoubler的網絡廣告公司找到埃克,請他開發一個程序,以幫助他們匯報已簽訂合同的網站的情況。埃克開發出的程序十分高效,以至於該公司在 2006年出價 100萬美元購買了這個程序的使用權,而埃克通過出售相關專利又賺得 100萬美元。

然而,情況很快急轉直下。這位 23歲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獨自居住在斯德哥爾摩南部 32千米外的森林里,忍受著瑞典難熬的嚴冬,還有折磨人的抑郁癥。他當時已經創建了三家科技公司,但他開始考慮想要成為一名職業音樂人,並打算以此謀生。埃克會彈吉他、貝斯、鋼琴,會打鼓,會彈鋼琴,還會吹口琴,只是不擅長唱歌。“靠音樂我可能發不了財,不過養活自己還是沒問題的。”隱居在森林的日子里,埃克最終決定要用某種方式把驅動自己的兩種激情——音樂和技術結合起來。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埃克開始與 Tradedoubler公司董事長馬丁 ·羅倫松( Martin Lorentzon)往來。羅倫松比埃克大 15歲,但仍然活力十足,每天健身兩次。作為縱橫矽谷的資深人士,羅倫松曾在知名搜索引擎公司遠景公司任職,並於 2005年將 Tradedoubler公司上市,凈賺 7 000萬美元。由於不再親自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羅倫松同樣感到空虛無聊、漫無目的。

“當我遇到丹尼爾時,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羅倫松說,“要想跟一個人做搭檔,我們之間必須有兄弟般的情誼,因為我們將共同面臨很多問題。一家公司的價值,就是你和搭檔一同解決的問題的總和。 ” 

羅倫松和埃克都處在一種獨特的狀況下:前者不再需要錢,而後者不再在乎錢。因此,他們決定忽略盈利問題,一心進行顛覆性變革。他們的目標是音樂產業。“令我困惑的是,盡管人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聽的音樂都多,並且制作音樂的藝人風格也更加多元化,但整個音樂產業卻每況愈下。”埃克說道。計劃初步成型後,他們招募了一批工程師,然後把新團隊帶到西班牙巴塞羅那開派對慶祝,一起聆聽了埃克稱為“怪異的德國電子流行樂”的音樂。然後,他們正式開工了。

回到斯德哥爾摩後,他們借鑒了蘋果公司 iTunes的界面以及三星公司生產的黑色純平電視的平滑流暢風格,並且創建了第一個產品原型。與那些發布盜版音樂的網站不同,直到與唱片公司簽好協議後,埃克才正式推出 Spotify。“我們希望表明,我們並不像其他網站那樣,利用唱片公司的產品為自己撈錢。”埃克說。

埃克最初的目標是獲得全球音樂版權,雖然得到律師弗雷德 ·戴維斯(Fred Davis)的幫助,但卻很快遭到拒絕。因此,他將主要目標放在歐洲授權許可上,本來以為三個月就能搞定,結果花了兩年才辦成。埃克及其團隊對唱片公司高層窮追不舍,試圖說服他們: Spotify免費,並且基於廣告的盈利模式必將促進唱片的銷售量。可惜沒有一個人願意埋單。“他們會說,‘噢,聽起來有點意思’或者‘給我發點數據來看看’,”埃克笑了起來,“我當時只有 23歲,很單純地認為,‘哇,自己幹得不錯,這事肯定能成’。”

最終,埃克還是在 Spotify上加載了盜版的音樂,並把樣品演示發給唱片業高層。這終於引起了他們的註意。“對於 Spotify,如果人們不親自試試看,就體會不到它的好處,”埃克說,“之後,他們還會把它推薦給自己的朋友們。”就在埃克與這些唱片公司談判的時候, Spotify耗盡了資金。除了員工工資和日常開銷之外,埃克和羅倫松還承諾預付 100萬美元給唱片公司,以獲得音樂庫的使用權。沒有風險投資人對他們感興趣。為了繼續維持 Spotify,除去羅倫松最初投入的 100萬歐元種子資金,他們又投入了將近 500萬美元。“我們賭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有時我們甚至賭上整個公司,”埃克說,“我們被信念而非理性指引,因為理性告訴我們,這一切幾乎是不可能的。 ”2008年 10月, Spotify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法國、英國和西班牙上線運營。而最終與美國相關方面達成運營協議,則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

“他是唯一有耐心在唱片產業達成目標的科技創業者,”曾經幫助 Spotify打開美國市場並促成與 Facebook合作,如今也是 Spotify董事會成員的肖恩 ·帕克說,“埃克擁有一種禪修般的耐心以及在壓力和挫折下免於崩潰的能力。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置於一種普通人會甘心認輸的境地。”當我和埃克在他的辦公室聊天時,他正襟危坐,紋絲不動,就像一尊來自瑞典的佛陀。他講話時,全身唯一在動的只有嘴巴,甚至連那冰藍色的眼珠都沒有眨一下。

2011年,剛過完感恩節,在紐約市格林尼治村的斯蒂芬·韋斯工作室( Stephan Weiss Studio),埃克跳上光滑的白色舞臺,面對舞臺下面一群忙於打字的記者和一排準備就位的直播攝像機。他必須大力宣傳自己的平臺,制造轟動效應,從而促使各大唱片公司、音樂人和開發者們興奮地聯手合作。

埃克不需要拉攏投資者。過去幾年來,他的投資者候選名單急劇增加。Spotify已經從瑞典一家小型融資公司成長為一家由李嘉誠、肖恩·帕克和知名風投公司創始人基金等社交媒體精英共同融資打造的重量級公司,以上投資方共計投資了超過 5 000萬美元,賦予該公司 2.5億美元的估值。據稱,在 Spotify新平臺新聞發布會之前的幾個月,俄羅斯投資巨頭DST、美國風投公司加速合夥公司(AccelPartners)及凱鵬華盈(KleinerPerkins)再次向 Spotify投資近 1億美元,使其估值達到 10億美元。“丹尼爾是我們必須並且非常希望合作的創業者,”加速合夥公司投資人吉姆 ·布雷耶(JimBreyer)表示,“我們最看重的一點是,他把對於音樂的激情和盡可能便捷地發現並分享音樂的創意結合了起來。”埃克仍然持有 Spotify公司 15%的股份。得益於種子資金,羅倫松擁有約 20%的股份。據估計,到 2014年夏天,公司的估值將上升到 40億美元,兩人的身價都將達數十億美元。

版權聲明:本文由iheima編輯,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 zzyyanan 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795

丹尼爾·卡尼曼智慧的光芒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ap0.html

很早就知道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了,但是一直無暇閱讀。直到最近我才買了一本坐下來閱讀。這確實是一本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書。

丹尼爾·卡尼曼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將心理學研究的視角與經濟科學結合起來,成為這一新領域的奠基人,由此創立了行為經濟學,從而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黑天鵝》作者納西姆·塔勒布曾經指出,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性僅僅存在於書本上,在現實中完全是錯誤的。卡尼曼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用實驗證偽了很多經濟學的假設和理論。

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系統方式,系統1就是“快”,系統2就是“慢”。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麽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註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註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系統1依賴情感、經驗和記憶,能迅速做出判斷,但系統1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能通過調動註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所以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但是,許多人只使用了系統1,而沒有使用系統2。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關於不確定情形下人類決策的研究,他證明了人類的決策行為如何系統性地偏離標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他在整本書中就是通過一個個實驗來推導出一個個結論的。他介紹了很多有趣的行為實驗,這些實驗不但有趣,很多還可以檢驗我們投資者各種各樣的判斷和決策是否正確。

1、先驗概率

人們在做判斷的時候往往通過代表性來評估概率,從而忽略先驗概率,導致對結果的先驗概率不敏感。

所謂的先驗概率是指根據以往經驗和分析得到的概率,它往往作為"由因求果"問題中的"因"出現的概率。先驗概率有兩類:一是利用過去歷史資料計算得到的先驗概率,稱為客觀先驗概率;一是當歷史資料無從取得或資料不完全時,憑人們的主觀經驗來判斷而得到的先驗概率,稱為主觀先驗概率。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選擇公司時,如果一家公司管理優秀,發展迅速,但是考慮到其所屬行業的成功率實在是太低,於是就會認為這樣的公司可能不是好的選擇。或者是一家優質的公司有時陷入困境了,就可能認為其未來將一無是處而選擇拋棄。

2、小數法則

人們往往很容易將小數法則即小樣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總體分布。然後抓住問題的某個特征直接推斷結果,而不考慮這種特征出現的真實概率及與特征有關的其他原因。

比如,一位投資者觀察到一位基金經理在過去兩年中的投資業績好於平均情況,可能就會得出這位經理要比一般經理優秀的結論。但是其真實的統計含義非常微弱。而實際上對於大多數基金管理者來說,選擇股票更像是擲骰子。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只對沖基金中至少有兩只表現要比整個市場的整體表現差。

實際上,大數法則即大樣本才是統計學的基本常識。但是普通人卻往往忽視它。大數法則一定要比小數法則精確,小數法則比大數法則更容易出現極端事件。在交易中,以錯誤的心理學“小數法則”代替了正確的概率論大數法則,這是人們賭博心理大增的原因。

3、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指人們對人或物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比如,《基業長青》中的那些“高瞻遠矚公司”曾經都光環籠罩,但其後的業績都很糟糕。它們的同期平均收益率為12%,而標普500指數收益率為17.5%。在柯林斯與波勒斯研究後的5年里,全部被比較公司的平均收益率為25%,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為24%。在1991年到2007年期間,被比較公司的平均收益率為14.6%,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為13.6%,那些“高瞻遠矚公司”的平均收益率卻只有13%。而更多的被比較公司已經超越市場的平均收益率。如果我們買入具有光環效應的股票,其後果顯而易見。

4、可得性偏差

人們由於受記憶力或知識的局限,進行預測和決策時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夠憑想象構造而得到的信息,導致賦予那些易見的,容易記起的信息以過大的比重,但這只是應該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還有大量的其他的必須考慮的信息,而人們的直覺推斷忽略了這些因素,這就是可得性偏差。

比如,人們往往傾向於關註熱門股票,厭惡冷門股票。在與媒體的接觸中做出其上漲概率較大的判斷。而事實往往相反,很多被人厭惡的股票的漲幅通常大於熱門股票的平均漲幅。

5.、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很多人買股票喜歡看該股票之前的價位,再對比現在的價位,之前的價格就是你心中的錨,它會影響你對企業的估值。實際上你只需判斷現在的價位是否在你的安全邊際內,在就買入,不在就放棄。

美國投資者在20世紀80年代普遍認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這是因為他們以美國股市的市盈率為參照系數。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認為東京股市市盈率過高,盡管其市盈率還是比美國的要高得多。因為此時80年代末東京較高的市盈率已成為其比較參照的參考系數。

6、均值回歸

事物通常會表現出均值回歸的現象,出色的表現通常不能持續,因為出色的表現通常與運氣有關。均值回歸在股票投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以3~5年為一個周期,一般而言,原來表現不佳的股票開始擺脫困境,而原來的贏家股票則開始走下坡路。沒有只漲不跌的股票,也沒有只跌不漲的股票,如果漲多了,就可能下跌,如果跌多了,就可能上漲。

市場對於贏家股票的期望值往往高之又高,而對輸家股票的期望值總是低之又低。如果我們能夠看出其中的玄機,那麽我們就有可能購買後者而出售前者。好公司也可能成為壞投資,差公司也可能成為好投資。購買經營良好的公司,期望這些公司收益的增長會使其價格上漲的任何投資策略都是危險的,因為它忽略了公司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公司的管理和資產質量這一可能性。

7、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在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周期性地被短視損失所打斷,短視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這些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的長期影響可能會遠遠超過短期內股票的漲跌。由於短視的損失厭惡,人們在其長期的資產配置中,可能過於保守。

再比如,有兩只股票,其漲幅和跌幅相同,但大部分人會賣出上漲的留有下跌的。對於他們而言,因為上漲是收益,面對收益,一定要先拿到手。他們不能忍受上漲後帶來的煎熬,生怕跌回來。所以一定要先落袋為安,卻忽略了它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而下跌是損失,對於損失,不妨賭一把,所以不會去賣,因為一旦賣了,就成為實在的損失。研究表明,賣了跌的而留下漲的股票,其收益比賣漲留跌高4.4%。

8、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麽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這一現象可以用“損失厭惡”來解釋,損失厭惡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

在股市里,由於非常害怕損失,許多股票的擁有者在承受股價下跌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希望有朝一日股價能重新上漲。這樣就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股票的價格越低,其成交量也越低,因為人們預期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所以不願意買。這與傳統的經濟學的需求曲線是相悖的。

這八種心理謬誤在投資中很普遍,但它只是卡尼曼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我們必須清楚,人們一般無法充分分析涉及經濟判斷和概率判斷的環境。在此環境中,人們依靠某些捷徑或原則做出判斷,這些捷徑或原則有時與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存在著系統偏差。人們在決策過程中不僅存在著直覺的偏差,而且還存在著對框架的依賴性的偏差人們經常會在不同的時候對同一問題做出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選擇。這些對於投資者而言極為重要,不可不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05

《蘋果》獨家專訪丹尼爾唔想再做007

1 : GS(14)@2015-11-01 23:13:02

早前新力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安排了本報記者,到倫敦跟監製和主角們做了一個獨家訪問,對於網上一直盛傳丹尼爾基格今次是最後一次演「007」這角色,但女監製芭芭拉布高妮(Barbara Broccoli)則說希望可挽留丹尼爾繼續演占士邦。


記者Lilly Lui倫敦報道(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記:記者丹:丹尼爾基格森:森文達斯芭:芭芭拉布高妮


■對於盛傳將不會再演占士邦,丹尼爾基格受訪時承認暫未有想過拍下一部。


記:大家都很希望你可繼續演James Bond這角!有沒有想過拍下一部邦片呢?丹:我可以跟你亂講,但我實在沒有想過拍下一部,因為上周六我才完成《007:鬼影帝國》,我和森文達斯只有大吃大喝,也沒想將來占士邦電影,因為在過去兩年都是為拍攝這部新片。記:可否談一下拍攝動作場面呢?還是有很多場面親身上陣嗎?丹:我現時在準備時要很小心,也明白到不可像以前一樣常親身上陣了。森:有些對打的場面是不能利用替身或電腦科技來代替,拍《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時,丹尼爾把對打的場面帶到另一個階段,我們要保持影片的作風,只有繼續這傳統了。


■導演森文達斯大讚莫妮卡貝露琪的演出。

監製:會挽留他再演占士邦

記:今次有兩位邦女郎,還是不同年紀,可否談一下他們呢?丹:你是說一位是金髮美女和一位黑髮美女嗎?他們兩位都是最好的演員,是很幸運和她們兩位合作,最大的挑戰是我要跟他倆演得一樣好。森:初時我也不知道莫妮卡貝露琪已過50歲,因為這角色是要帶點經歷,加上帶點神秘感,也要很性感,所以莫妮卡很適合演這角色。記:網上有很多傳聞說丹尼爾基格不會繼續演「007」這角,是否真的?芭:希望不是真的傳聞,我已下了決心去挽留他繼續去演占士邦。


■最老邦女郎莫妮卡貝露琪,受訪時謂很愛Lucia這個角色。

莫妮卡節食演最老邦女郎

意大利美魔女莫妮卡貝露琪已經51歲,她就讀大學時兼職模特兒,90年代開始演戲。今次成為史上年紀最大的邦女郎,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謙稱歷代邦女郎均很有代表性:「當導演向我說Lucia這角是50歲,比占士邦年紀大,這概念很先進、現代化,Lucia是一個不完美的邦女郎,很好!」問到以前是否曾獲製片人邀請演邦女郎,莫妮卡直認不諱:「是的,當時我只有25歲,我推掉了。」談到私生活,莫妮卡自言為照顧兩個囡囡,近年拍戲都不會一部接一部,並會騰出半年時間留家照顧孩子。對於年過半百也仍保持健美身段,莫妮卡稱每次拍攝前也會節食,並表示:「其實我不太愛運動,但平時也有練習瑜伽,我很愛吃,特別我是意大利人,還住在法國,太多美食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101/193554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640

丹尼爾反口想再演007

1 : GS(14)@2016-10-11 08:12:03

英國男星丹尼爾基格(Daniel Craig)去年拍完占士邦電影《007:鬼影帝國》(Spectre)後,曾經表示不想再演007,但他日前出席由雜誌舉辦的「The New Yorker Festival」時卻改口風。丹尼爾表示:「演占士邦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如果不能再演,我只說會十分想念這角色。」對於曾有傳電影公司願意出價約11.7億港元,挽留丹尼爾拍多兩部007,他於活動上作出否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11/197966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68

丹尼爾反口再接邦片

1 : GS(14)@2017-04-06 07:41:43

英國男星丹尼爾基格(Daniel Craig)上月49歲生日,一直是第25部占士邦系列電影的主角人選,據知他已改變主意,收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片酬再演兩部續集。



■湯赫度斯頓被監製嫌棄,無緣做新一任007。

丹尼爾前年宣傳第24部邦片《007:鬼影帝國》(Spectre)時揚言不想再拍邦片,並說:「我寧願打爛塊玻璃後割腕,我已經完成,我只想向前行!」當時丹尼爾態度強硬,電影公司隨即為新任占士邦另覓人選,「邪神洛基」湯赫度斯頓(Tom Hiddleston)是候選人之一,不過監製Barbara Broccoli始終對丹尼爾情有獨鍾,一度是新任007大熱的湯赫度斯頓,就被監製嫌不夠強悍及有欠穩重,加上他跟舊愛Taylor Swift的戀情太過高調,也是被out的主要原因。撰文:哥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06/199809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448

丹尼爾路易斯宣佈息影

1 : GS(14)@2017-06-23 02:58:41

60歲英國男星丹尼爾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前日透過發言人宣佈息影消息,他憑精湛演技先後三次奪得奧斯卡金像影帝,不少圈中人及影迷均大嘆可惜。



■《無悔今生》為丹尼爾路易斯首奪金像影帝。

丹尼爾路易斯從影超過40年,其發言人透過聲明表示:「丹尼爾路易斯已不再擔任演員工作,他感謝多年來每位合作過的拍檔及影迷。」並指今次是個私人決定,丹尼爾不再對此發表評論。丹尼爾入行以來獲獎無數,先憑1989年電影《無悔今生》(My Left Foot)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之後再以《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及《林肯》(Lincoln)再度封帝,是唯一能三度膺奧斯卡影帝的男星。丹尼爾還演出《最後的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及《華麗后台》(Nine)等,其最後作品《Phantom Thread》安排年底上映。撰文:哥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22/200639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