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本月初,新加坡投資基金淡馬錫把手頭已解禁的建行及中行股份拋售後,一眾內銀股步入了「黑暗期」。事關淡馬錫屬內銀股策略性股東之中,財政壓力最輕的一家,也要率先掟貨,可以想像如美銀這類急於班水回朝的內銀股股東,在八月底禁售期一到,會掟得更快更狠。 策略股東鬥快掟貨,源於要避開內銀股的吸水大行動,以達到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繼上週中信銀行配股集資二百六十億人民幣後,招行於本週一亦宣布供股吸水三 百五十億人民幣;本刊檢視九間在香港上市的內銀,從解禁捱沽、抽水壓力以及貸款質素三方面分析,當中農行登上「黑旗」榜之首。 上週四,市場傳出招行將增發最多兩成H股,以集資一百億元人民幣,不過其總行辦公室主任秦季章立時走出來否認,表示一切只是傳聞。言猶在耳,本週一,招行 卻宣布每十股供二點二股,在A及H股市場合共最多集資三百五十億人民幣(下同),這比市場傳聞的數目更多。上週五,一名外資分析員表示:「之前傳招行集資 一百億,估計只可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約零點六個百分點,不過銀監明年將落實新計法,招行分分鐘唔夠數,估計起碼要集資三百二十億元人民幣先達標。」 招行搶閘大抽水 八月中起,將是內銀股的業績期,招行急不及待在業績前一個月「伸手」,與其核心資本充足比率「肥佬」有關。資本充足比率即是銀行資本相對貸款的比例,由監 管當局設定並作出限制,以免銀行過度借貸帶來風險。招行並非主要存款銀行,甚為依賴同業拆借,其核心資本充足比率只有百分之七點六六,少於中銀監規定的百 分之八點五。去年招行曾以配股方式,集資逾二百億元,今年又再捲土重來。因為明年初,是中銀監對各銀行資本要求的大限,為了要填氹,在資本充足比率這環節 同樣肥佬的信行、交行、民生銀行以及農行亦面臨抽水壓力,其中信行已於上週二配股集資二百六十億元。 即使在資本充足這環節達標,風險比重(risk weight)的新要求亦成為另一壓力。中國銀監有意提高銀行對各類貸款的風險比重要求,藉以降低銀行整體風險,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地產類貸款的借貸風 險,由現時佔比重百分之一百增加至百分之一百五十;其次為同業拆借,比率由百分之二十增加至百分之五十,以及基建貸款由百分百增加至百分之一百一十。其中 農行的貸款組合中以房屋、地產為主;招行亦依賴同業拆借,德銀於六月中的研究報告中,就計算調整風險比重的要求後,各銀行的資金缺口。其中農行缺四百五十 九億,佔股東權益近百分之九;招行缺一百八十一億,佔股東權益百分之九點四,撰寫該份報告的德銀分析員余明麗說:「中銀監雖然暫時未實施,估計係一年後的 事,但對銀行來說一定存在隱憂。」在這新的計算方法下,大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將下降,進一步加大銀行抽水壓力。 解禁期闖高峰 正當各銀行展開吸水行動之際,部分內銀股策略性股東的禁售期在這一、兩個月到期,有如跟銀行「爭飯食」。月初,新加坡投資基金淡馬錫持有的建行解禁,即沽 出十五億股建行,佔建行達半成股權。淡馬錫出貨後,建行股價翌日即下跌百分之三。上週六,農業銀行的十一名基礎投資者所持的一百三十二億股也將解禁,「只 要十一個股東都選擇一齊沽貨,農行嘅股票市場流通量可以上升百分之六十四,可以用災難來形容。」一名分析員說。不過,現時合共持農行三成二股權的卡塔爾投 資局、科威特投資局及渣打銀行,表明暫時不沽貨,令本週一農行的股價上升了百分之三,得到一息喘氣空間。不過建行的股東,未必如農行的有耐性,因為持有建 行一成一股權的,是飽受按揭債務困擾而自身難保的美國銀行。該行已鐵定於下月二十九日,即禁售期屆滿時,至少先賣出手頭一半的建行股分,即一百二十八億 股,佔建行逾百分之五股權,據知美銀已經與機構投資者接觸,以場外交易方式接貨。另一方面,去年上市的重慶農村銀行,引入的周大福、惠理基金等基礎投資 者,其半年的禁售期,亦於上月屆滿,逾十五億港元貨又隨時掟出市場。 地方債隱憂大 內銀股的沽壓,還來自貸款質素。早前內地審計署揭發了地方債問題,截至去年底,全國有十萬億元地方債務,而當中近八成由銀行放貸。這些地方債佔銀行整體貸 款約三成。審計報告指出地方債問題多多,有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差,但卻胡亂借貸,借來起橋鋪路,但這些基建使用量低,過路費收入「還息都不夠」,部分地方政 府選擇以借新債還舊債,有些則賣地方土地來還債,還款能力成疑。更令人擔心的是,月初穆迪發表報告指出,審計署少報了三點五萬億的地方債務,估計地方債合 共有十四萬億。穆迪報告作者章怡對本刊說:「我不是說審計署隱瞞,可能大家的調查目標不同。不過無可否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政府及銀行唔可以當無事 發生。」報告指出地方債有逾期及需要債務重組的可能。在加上銀行其他債項後,銀行的不良貸款可達至百分之八至十二。國內的基金公司大成基金總監陳尚前說: 「地方債的問題就是透明度不高,但我認為違約機會不大,因為中央政府及商業銀行也承受不了。」市傳國家將出手「搞掂」地方債,或成立金融公司,把債項轉 移,穆迪報告認為這可減低銀行損失,卻帶來道德風險問題,令銀行無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對擴展退縮。 總結:農行最大鑊 綜觀多間銀行的質素及前景,當中以農行最「大鑊」;持有農行三成五的股東上週五解禁,即使已表明暫不沽貨的卡塔爾及科威特投資局以及渣打銀行;其他股東如 澳洲的Seven Group(持1.99%)、歐資的Rabobank(持1.99%)等,以及新加坡的大華銀行(持0.8%)都可隨時掟貨。農行在過去十天累計沽空額近 十九億港元,已露端倪。而農行在地產及房貸的貸款,佔整體貸款四分一,較其餘四大系統性銀行有關貸款只佔總額不足一成為多。德意志銀行六月發表報告,指出 在新制度下,一向房貸比重高的農業銀行,其核心資本充足率將下降零點九六,足以由合格變肥佬。假如農銀要提升資本充足比率,估計必須集資最少四百五十九億 元。此外,農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為四大國有銀行之首。早前瑞信亦發表報告,表示對於內銀股的債務威脅以及資產質素表示關注,特別把農行降至跑輸大市評級, 原因是農行借予地方政府的債務有較大風險。綜合以上因由,農行這間最遲上市的國有銀行,將面臨最大壓力。 |
||||||
http://past.nbweekly.com/Print/Article/12109_0.shtml
地方政府為何籌建航空公司
地方航空公司可能的風險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8-12/100290303.html
中國化解地方債務的行動,已經陸續實施。2011年底,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清償將全面完成,下一步將轉向鄉村墊交稅費債務的清償。
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衛星告訴財新《新世紀》,初期試點於2009年在重慶、貴州、甘肅三省市實施。今年初,試點省份擴大到 十個,包括甘肅、貴州、重慶、內蒙古、江蘇、浙江、湖南、四川、寧夏和新疆,其他省份可在局部開展試點。「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清償將超過1000億元,但 鄉村墊交稅費債務還沒有具體數額。」王衛星說,摸清底數不是很容易,政府之前沒有系統摸查過這部分債務。
今年3月,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下稱國務院綜改辦)下發《關於做好清理化解鄉村墊交稅費債務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清理化解鄉村墊交稅 費債務的範圍,是各試點省份在農業稅取消前,鄉村幹部等個人以及鄉鎮政府、村級組織等為完成上級下達的財政收入任務、應對年度幹部考核而替村民墊交農業稅 等稅費形成的「上清下不清」債務,包括墊交農業稅、農業特產稅(不含煙葉稅)、牧業稅及其附加等形成的債務。
今年6月末,審計署公佈審計結果,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萬億元。因審計範圍未包括鄉鎮債務,有機構估算稱,這導致地方政府債低估近4000億元。
審計署歷時三個月的債務審計,沒有涉及鄉鎮以及村級債務。顯而易見,政府將化解鄉鎮和村級債務問題,納入了城鄉統籌、農村綜合改革的框架下解決,於2007年12月在全國啟動的農村「普九」化債試點是行動起點。
據農業部抽樣調查推算,全國鄉村兩級會計賬面債務總額為4007億元,債權總額為2789億元,淨債務1218億元。因債權中有部分壞賬,鄉村兩級實際淨債務約為3260億元,鄉均408萬元,村均21萬元。全國鄉級負債面達90%,村級負債面為83%。
但是,本次清理化解鄉村墊交稅費債務,僅是全國鄉村兩級債務的小部分。「鄉村墊交稅費債務規模不會很大。」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何振一認為, 農業稅屬鄉鎮收入,但佔比不是大頭,鄉鎮收入中主要是「三提五統」和各種收費。「鄉鎮借錢墊交稅費的極少,村幹部墊交的也不會很多。」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很難判斷鄉村墊交稅費債務的總體規模,因上級機關不會關心交來的錢有多少是墊的,也沒人能搞清楚是企業墊交還是個人墊交,農村稅費涉及很多農民,政府沒有相應的信息系統統計。
許善達介紹說,鄉村稅費靠財稅所徵收,但財稅所忙不過來,就主要依靠村裡收,為完成上級任務,有的找企業墊交,有的由村幹部墊交。當時借錢墊交的,考慮以後再慢慢要,但農業稅取消後,很難再要回來了。「即便墊交稅費債規模不大,政府也應設法解決。」
國務院綜改辦強調,應優先化解個人墊交稅款部分。按「制止新債、摸清舊債、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原則,用一年到兩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鄉村墊交稅費債務化解。
「化解鄉村墊交稅費債,將借鑑化解義務教育債的經驗和做法。」王衛星說。化債資金主要由地方各級政府籌措,中央財政對各地給予適當補助,各試點省份省級政府承擔統籌本省化債資金的責任。
國務院綜改辦要求,主要可從四個渠道籌集資金,第一,統籌安排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以及中央財政給予的化解墊交稅費債務 補助資金;第二,通過盤活閒置鄉村資產籌集化債資金;第三,通過統籌有關非稅收入途徑籌集化債資金;第四,社會和民間自願捐助的資金。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和 村級組織積極籌資用於化債。
國務院綜改辦強調,化債資金須足額安排,不留缺口。各地在籌措化債資金過程中,不得借新債還舊債。財稅專家期望,這一步的清償舉措能帶動此後地方債務的全面化解。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4056.html
被裁員工超過400人
據趙律師介紹,此次高朋裁員涉及的面太廣,「屬於大規模結構性裁員,裁員範圍、人數、力度在互聯網行業幾乎是空前的」,趙律師說,截至目前,至少有 秦皇島、煙台、南寧等13個地方分站整體被撤,上海、杭州、武漢、福州等18個分站進行了部分裁員,「有消息說目前被裁人數已經突破400人。」
「現在每個區域的進展不一樣,天津大區包括天津、唐山、秦皇島和太原等地方,之前員工被通知得到的賠償是半個月的薪水,」趙律師對記者表示,而上海方面,編輯部的50名員工通過集體維權,已經與高朋達成賠償2個月工資的和解方案。
但情況在昨天又出現了一些變化,據趙律師介紹,以太原站為例,昨日高朋總部派來了一位外籍主管和兩名人力資源主管,對員工安撫說將暫停裁員,但會開除分站負責人,「但是很多員工都不相信,認為是緩兵之計,畢竟裁員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所以大家還是做好被裁的心理準備。」
趙律師介紹說,現在,他的委託人們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他們會先跟大區經理談和解,希望賠償能夠更多一些,如果不行的話,再申請勞動仲裁,」趙律 師也對仲裁很有信心,「畢竟之前視頻網站『酷六』裁員的案例已經是一個先例,這種大規模裁員,如果企業方沒有提前通知員工,聽取意見,也沒有提供合理補償 方案,就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
高朋裁員是個案嗎?
高朋網的裁員決定,也很容易讓人想起此前業內盛傳的「團購行業過冬論」。
擁有外資血統的高朋網,源自團購鼻祖Groupon,它剛剛在中國開展業務時,曾經迅速完成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佈局,接下來則開始其全國 的擴張,在今年四月底五月初,高朋首席運營官歐陽云還在網上熱情推薦高朋在蘇州、青島、哈爾濱等各個地區站點的業務,怎麼會一下子收縮呢?
今年7月份,美團網等團購網站曾發表「過冬論」,認為在下半年,團購網站將很難拿到融資,而在沒有盈利的前提下,「企業必須拿夠三四年的錢」。易觀觀察家張林強則撰文分析稱,千團一面、無序競爭和不注重市場的培養,很可能導致團購網站由瘋狂成長到迅速萎縮。
但團購消費專家、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則對晨報記者評論說,高朋網此次出現的裁員事件屬於行業內個案,目前國內五大團購網站的月銷售額都能達到億 元量級,而高朋網7月份銷售額僅為3760萬元。「高朋出現的裁員事件也是由於最初攤子鋪的太大,做一些調整無可厚非,就跟美團、開心網也在收縮三四線城 市的團購據點一樣」。
昨日,高朋網的公關人士對記者回應稱,高朋確實在進行適度的業務優化,將在團購發展條件更成熟的大中城市配置更多資源,同時,「我們充分認可離職員工對公司的貢獻,決定給予超出法律規定的補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33&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繼審計署公佈2010年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後,有十個省份陸續曬出本地政府性債務賬單。
十省份包括北京、山東、海南、河南、安徽、湖南、吉林、重慶、廣西和寧夏。到2010年底,上述地方政府性債務共計2.8萬億元,佔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近三成。其中,山東省(不含青島市)債務餘額最高,為4752.2億元。
不過,以債務餘額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山東省為14.1%,尚屬穩健。十省份債務餘額佔各自GDP的比重也均低於60%的國際標準。有的省份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偏高。其中,海南省債務餘額幾近GDP的一半,償債前景堪憂。其他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如寧夏和吉林,這一比重也均超過35%。
償債負擔高低有別
海南政府債務率是其中最高的,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為70.21%,加上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為綜合財力的93.18%,接近100%的國際警戒線。
其他五個公佈了債務率的省份,在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一項上,僅廣西低於全國水平,但加上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廣西的債務率也高於全國。山東公 佈了濟南和青島之外的15個市及區縣的債務率,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及加上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率分別為37.44%和46.15%,顯著低於全國水平。
據審計署審計結果,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
無論從債務餘額佔GDP比重,還是債務率指標,海南省政府性債務負擔均較重,但其中80%是長期債務,短期內償債壓力不大。相比之下,有的省份 已進入償債高峰,短期償債壓力較大。以湖南為例,2011年至2013年需償還1182.44億元,超過2010年底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餘額的一半。十 省份的省(市)級政府的債務風險總體較小,主要集中在市縣級,但吉林省除外。
吉林省的償債前景異常嚴峻,各項指標均亮起紅燈: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達35.4%,位居十省份第三;從債務率來看,有些市縣的債務率超過 100%;4個市級、40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逾期債務率超過20%。吉林省審計報告稱,近幾年政府性債務陸續進入償債高峰期,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 其省級政府債務借新還舊率超過60%。這在其他九個省市中屬於罕見。
重慶市情況也不容樂觀,其審計報告稱,超過四分之一的區縣債務率高於100%、償債率高於20%,均超過國際警戒線,償債壓力和債務風險較大。
湖南省個別市縣也存在債務率較高,償債能力不足。湖南省1個市本級和3個縣市區債務率高於100%,2個市本級和12個縣市區償債率高於20%。
從償債能力來看,各地政府債務餘額佔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過高。2010年底,十省份的債務總額均超過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5倍以上。由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收入難以填補政府性債務窟窿,只能依賴土地收入等其他收入。
吉林省債務總額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之比為500%,在十省份中最高。這表明,吉林省2010年底的債務總額遠遠超過政府公共財政收入的承受能 力。吉林省債務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較大,截至2010年末,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餘額為415.4億元,佔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餘額的 22.3%。部分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不足,只能通過舉借新債償還舊債。
湖南省償債來源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度也很高,2010年末,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2042.34億元中,明確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 債務餘額為403.95億元,佔19.8%。其中,3個市、14個縣市區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比例超過50%。山東有13個市和55個縣債務償 還對土地出讓收入依賴較大。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餘額為575.68億元,佔相關債 務餘額的41.47%。
債務投向厚此薄彼
從資金用途看,十省份舉債大多用於市政建設、道路交通、土地儲備等。
截至2010年底,湖南各級政府投入市政建設、土地儲備和交通運輸等的債務資金餘額達2895.73億元,超過當年底政府性債務餘額三分之二。 而投入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的債務資金不足年底債務餘額的兩成。同樣,廣西各級政府性債務餘額中,投入交通運輸、市政建設共1517.11億 元,佔各級政府性債務已支出餘額的69%;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共177.42億元,投入生態建設、環保僅64.19億元。
海南省短期內籌集了大量資金投入基建,政府債務迅速膨脹。僅2010年,各級政府舉債242.66億元,加上財政部代發地方政府債券25億元,新增債務佔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餘額近40%。
山東省舉債資金大部分也用於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末,山東省已使用債務資金2600.95億元(不包括省本級、濟南市和青島市),其中用於 市政建設、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鄉村公路橋樑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的支出2111.76億元,佔已使用債務資金的81.19%。
寧夏對教育、醫療等民生投入相對較多,但大部分債務資金仍然投向基建。2010年底已支出的債務餘額投向教育、衛生等民生事務111.2億元,投向環保、農林水利等領域73.93億元,投向交通、市政建設和能源建設等336億元。
除了局部地區債務風險較大,十省高校、醫院均不同程度面臨償債壓力。
山東省31所普通高校和128家醫院的債務餘額分別為40.72億元和58.42億元,其中85%以上為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救助責任的 債務。有6所高校和15家醫院該類債務借新還舊率超過了50%,形成潛在的償債風險;有7所高校和18家醫院該類債務出現逾期2.84億元,債務違約已顯 現。
2010年,湖南省45所高校可用於償還債務的非限定性淨收入,不足以償還當年到期債務本息;90家醫院2010年的收支節餘,不足以償還當年到期債務本息;部分高校和醫院主要靠借新還舊償還貸款本息。
河南省審計廳對河南理工大學等五所高校審計發現,五所高校貸款餘額逐年增大、償還困難。截至2009年底,五所高校借款餘額達28.55億元。五所高校當年的非限定性淨收入,不足以償還當年的債務本息,債務風險較大。
陝西省對82所高校的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審計核查,發現有的高校債務負擔沉重,償債能力不足,借新還舊率較高;19所高校向校內教職工違規集資。
此外,還存在各地地方融資平台管理不規範的現象。截至2010年末,吉林共有融資平台公司148家,政府性債務餘額為900.7億元,佔全省總 規模的30%;45家平台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70%,處於較高負債水平;70家平台公司當年收入不足償還當年到期債務本息;66家公司存在註冊資本不到 位、虛假出資、抽逃註冊資本等問題。
截至2010年末,山東下轄15個市和118個縣政府共設立融資平台公司213家,其中8家存在借新還舊問題,借新還舊率平均為 22.11%;13家存在逾期債務8.13億元,債務逾期率平均為7.92%;54家存在虛假出資、註冊資本不到位等問題,涉及金額55.38億元。
重慶市的審計結果則顯示,19個區縣融資平台公司存在虛假出資、抽逃註冊資本、貨幣資金出資不到位等問題,涉及金額84.9億元。
|
||||||
溫州的高利貸風暴,凸顯中國資金 斷鏈的影響層面廣泛,其實在房市,官方調控的力道已迫使整體景氣下滑,甚至跌破雷曼兄弟倒閉時的低點。這對地方政府、建商與房屋買方而言,都是不利的修正 訊號。 撰文‧周岐原 令人震驚的溫州老闆「跑路」潮,僅是中國資金「斷鏈」的副作用之一;相較之下,二年多來瘋 狂上漲的中國房市降溫,造成的震撼更大。其實,房市的調整風已經緩緩吹起,在官方連番推出緊縮政策後,中國房市回檔跡象越來越顯著;這波修正不僅讓房市進 入冷卻期,對水泥、地產開發與金融等行業的衝擊,更是後續觀察的重點。 中國房市的官方數據五花八門,光是依照區位劃分,就可分成一、二、三 等多線城市,再加上銷售面積增速、開發資金變化等指標,很難用單一訊號斷言整體走向。不過,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簡稱 房開指數)卻是一項相當有參考價值的指標;該指標由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土地開發面積、房屋空置面積、商品房平均售價等六項分類指數合計而成,是最全面的 統計數據。 今年九月的房開指數,便透露一個令人高度警戒的訊號:中國房市正在快速緊縮,而且進入三年來最冷清的市況!九月分房開指數是一○ 一.一二,儘管仍位在區分多空的一百以上,但由逐月走勢來看,自從去年三月景氣見頂後,中國房地產業景氣便逐月下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只比持平稍高的 數字,其實已低過○八年九月金融海嘯發生時的水準;這意味著,無論哪一座城市,當前房價很可能不是波段低點,而是另一波修正的起點。 房 市確定緩慢降溫 回顧二○○八年初,房開指數先是連跌九個月,到雷曼兄弟倒閉時的一○一.一五;隨後因金融海嘯,又繼續下滑六個月,直到隔年 中才反彈。前車之鑑如此,近期亮出的調整訊號更不只一個,中國七十座中、大型城市裡,今年八月已有四十六座房價停止上漲,「高檔量縮價跌」的訊號出現,後 勢如何不言而喻。由指數轉折和國內外經濟局勢來看,即使這次經濟不會像三年前快速收縮,但中國房市還有一段修正尚未完成,應該毋庸置疑。 中 國房市緩慢「變盤」,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地方政府。北京當局重拳調控房市,讓建商投標土地意願大減,高度仰賴賣地收入的地方政 府,自然苦不堪言。因為從水利、交通建設到保障住房,既定政策還是要照常開辦,施政起來格外吃力;累計達十.七兆元人民幣的地方債務,也成了一顆巨大的不 定時炸彈。 為了開源,不少地方政府陽奉陰違,當中央要求執行「限購」(限制購買房屋數量)政策,地方政府就推出「限價」(房價設定上限)措 施。字面上看,房市交易確實被「限制」,但比起交易停擺的限購令,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限價模式,仍然對房屋買賣放行,只是成交價不再創新高而已。 建 商經營壓力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賣地收入銳減,部分地方政府為了籌措財源,打起「拋股還債」的算盤。據估計,由地方政府持有的A股市值超 過四千億元人民幣,若財務壓力進一步升溫,其中至少有一半的股權將被迫出售。這也將形成陸股另一股賣壓。 第二個受影響的是建商。房市降溫, 房屋供應量與存貨卻節節上升,對建商的經營造成直接壓力。今年六月中,標準普爾(S&P)便將中國房地產業的評等降為負面,理由是整體行業負債攀升、現金 流量逐漸收縮,形成對建商不利的警訊。 標普並指出,若中國平均房價下跌三成,預期將有許多建商出現短期償債困難。正因為前景看壞,許多在港 上市的內地房產股,今年第三季股價紛紛大跌,雅居樂、華潤置地、遠洋地產等特定公司的股價淨值比(P/B Ratio),更回到金融海嘯期間低點。 買 方不甘心買貴衍生社會事件此外,中國房市的消費者,也是受房價反轉傷害的「重災區」。這次中國各地房價連綿不斷的漲勢,對買方無疑是很大的煎熬,越是等待 越買不起;好不容易痛下決心,卻發現後來的房價竟然比自己的買價低,自然造成買家嚴重不平衡的心理,進而衍生社會事件。 例如在北京近郊的通 州,就有數個建案的買方發現,建商在交屋後大幅降價,雙方因此發生衝突。這對強調「堅持不懈搞好房產調控」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形成一大諷刺。 中 國房市的多頭格局,為地方政府與建商帶來享之不盡的好處;進入空頭修正期後,政府、建商與消費者反而成了無法擺脫的「受害三角形」,看起來,無論什麼時 候,中國房市的買方似乎都是最弱勢的一群人! 中國房市修正未完! 根據金融海嘯時的經驗,中國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跌破前波 低點後,有可能因為政策調控、經濟風險增加,導致房價持續修正。 |
http://www.eeo.com.cn/2011/1022/21412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席斯 一家預算和資產負債表都不完整的公司,可以發債券嗎?不能!一個預算不透明、甚至負債數據都可能成謎的地方政府可以發地方債嗎?可以試試。中國國務院上週試點放行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四個省市的舉債。
投資者如何從並不詳細的政府預算中預測該省的未來收入、支出是否合理、信用狀況如何呢,對借款人的約束、監督在哪裡,如何避免出現「中央財政兜底」的發生,財政部出台的試點辦法並不能解答這些問題。
急於成長的地方政府太渴望對收入的支配權了,以至於地方發債試點雖然限制重重,但仍熱衷於此。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支配權。
舉債,但無關預算
獲試點資格的四個省市曾為此多方爭取,雖然發債規模由財政部來定,但他們仍非常熱衷於自行發債。
此次地方自行發債試點,對試點省市發債規模定額管理,額度由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即中央財政還本付息,地方將本息及時繳入中央國庫。 「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不按期還款的風險,中央代辦可以保證投資者利益,回過頭來,中央可以對地方進行財政扣款,不會出現中央兜底的情況。」河南省財政廳 官員分析。
雖然在借款資金的使用上,財政部要求地方上報債務使用情況,以免債務資金濫用,但地方政府顯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資金支配權。
在廣東省財政廳一位官員看來,自由支配權是各省對地方發債最為看重的一點。他表示,現在地方政府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收入支出全要靠中央,收入靠轉 移支付,越來越多的支出由中央指定了用途和方向。而上海市財政局人士也認為,(自行發債)籌集收入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借債收入的使用上,地方有了支配 權,「雖然要求用於公共設施,但至少用於哪些項目地方自己說了算」。
不僅獲發債試點的省市這麼想,那些正在爭取自行發債的中部甚至西部地區,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河南省一位財政廳人士說,河南這樣中西部省市,幾乎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都是專款專用,而地方自有收入還要為中央項目配套,地方覺得缺錢更多是指可支配收入太少。甘肅省財政廳人士則直言,甘肅也想自行發債,只是甘肅的財政狀況還沒有資格發。
據本報記者瞭解,地方自行發債試點辦法在各個環節上對風險進行了限制,也從事前防範的角度做了安排,但防範完全依賴於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論發債地方政府還是財政部文件都沒有提及投資者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作用。
「沒有聽說今年的預算會因此有什麼變化,投資者買地方債看重的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用,至於地方財務情況可能不是主要因素。」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解釋。河南省財政廳人士也認為,從現有的文件看,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來自中央政府,而不是投資者。
而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卻覺得更大範圍公開地方政府預算是地方發債的先決條件,「看不到透明的預算報表,投資者怎麼預期你未來的收入和信用呢?」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地方發債最需要注意的是透明,債務用途、使用、還款來源、程序以及該政府財務是否透明,透明公開也是最有效的監管手段。
但事實上,2011年的預算已經執行了10個月,預算進一步透明卻似乎仍舊無望。2012年的預算編制正在進行,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表示,並未聽說明年預算的公開範圍會有大變化。
與此同時,試點四地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自行發債還未做任何表態。據瞭解,各地債務使用方案首先報本省(或市)政府審批,再保送財政部審批,但地方人大一直缺位。
廣東財政廳官員表示,地方自行發債是對《預算法》的突破。《預算法》是計劃經濟時期制定的法律,政府管理理念跟現在有很大不同,現在則更加強調地方 政府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該人士還提出,地方政府管理權的擴大,也意味著地方政府承擔了更大的責任,有利於整個國家的有序管理,這是社會管理進步的 一大表現。
不會讓地方「破產」?
對於地方政府發債,財政部的籌備較早。
2008年財政部曾組織專家和各省官員草擬《地方債務管理辦法》。「當年我們就上報過財政這邊的政府債務數據,此後每月匯報債務動態數據,還建立了 償債機制,從財政這塊債務已相對規範,但後來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出現,使得地方債又變得無法控制了。」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官員對本報表示。
今年審計署公佈地方政府債務10.7萬億元,其中4.97億元是政府直接債務,每年還本付息近3000億元。河南省財政官員說,河南債務還款情況還 比較正常,目前還沒問題,畢竟這幾年財政收入增速都比較高。但本報記者發現,「不會讓地方政府破產」仍是地方政府部門的定心丸。
這也正是王志浩在調研中感受最強烈的一點,「不論融資平台還是城投債,發債人總是很有底氣的認為中央政府會兜底」。王志浩認為,在中國這樣的強中央體制下,如何避免債務最終負擔者總是中央政府,這是地方發債面臨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財政部並非沒有考慮地方政府「破產」。財政部從2008年開始與世界銀行合作,對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相關模式、制度和法規進行研究,一份由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處長張志華執筆的課題報告《中低收入國家地方債務監管框架》顯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有效手段。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是在2008年底成立的,專為管理地方政府債務及研究相關制度,近三年來,這個部門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個省份和市縣,調研地方債情況,聽取地方意見,並對國外地方政府債務進行考察研究。
一位接近財政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一提地方政府破產,好像這個政府就不存在了一樣,其實從積極的意義來說,這是一個重組過程,也是重生過程。
通常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需「兩手抓」,首先是事前控制,即控制借款,並對地方財政狀況進行監督;事後監管即地方破產機制,用於處置喪失償債能力的 地方政府。但由於政府服務具有公共性,地方政府破產如果簡單參照企業破產,就會產生保護債權人權益與維持必要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因此,上述財政部課題報 告認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只能是重新組織而非清盤全部資產。
財政自主權之爭
據瞭解,財政部發佈的試點辦法要求在各個環節上對地方自行發債進行限制,但事實上監管並不容易。「現在事前監管是重點,事後監管是研究方向,但目前 還不具可行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者表示,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還太多,《預算法》不用提,對借款人的財政紀律、法律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預 算透明度的提高、人大的作用、違約後的責任分擔都沒有明確的文件,現在全靠中央政府的信用去推動,「機構投資者也往往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去購買地方政府 債」。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分析,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權力,結果是地方財政過分依賴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中央 每年有30000多億的資金通過轉移支付撥給地方,用於各種支出。這有好處,便於中央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也存在一種引誘,地 方財政自己的收支平衡往往越來越難以自主操作。
地方沒有稅收立法權,不管是征房產稅還是其他方面的稅種,都需要國務院全國統籌,地方不能建立地方自己的主體收入來源。此外,沒有規範化意義的舉債權,錢不夠花,也不能去舉債。
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沒有自衛的結果就是它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你哪一 天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之前從未允許地方舉債,但仍累積了10萬億的債務。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 權。
其實地方這幾年只要有機會就在向上反映和要求這種自主權。比如每年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地方財政廳長們總是迫不及待的向財政部反映,地方專項轉移支付太多,配套太多,規定用途的撥款太多等。
上述河南財政廳人士認為,最近中央推動的資源稅改革、各種收費權的下放以及地方債試點,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些許調整。「地方政府 不僅要有收入,還要有收入的支配權,畢竟這也是一級政府,也是一個成年人。」廣東省財政廳官員表示。不過本報記者採訪的學者均表示,地方自行發債肯定是一 個方向,但需要謹慎為之,不能讓現有負債雪上加霜。
財政部部長助理王保安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達了財政部對地方債未來發展的目標,「根據地方意願選擇若干省份開展自行發債試點工作,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管理規範、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計劃」。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500.html
經國務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四省市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啟動。這意味著中國地方政府終於可以以自主身份公開舉債融資。
在市場萬眾期待中,10月20日,財政部公佈《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下稱試點辦法),對地方自行發債的規模、利率、期限、承銷、招標、定價、登記、託管、交易、還本付息等作了詳細規定。
試點辦法規定,試點自行發債四省市2011年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要在國務院批准的規模限額內。試點省市發行政府債券實行年度發行額管理,2011年度限額當年有效,不得結轉下年。
改革半步走
2011年,國務院批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0億元。財政部核定,上海市規模為71億元,浙江省為67億元(不含寧波市),廣東省(不含深圳市)為69億元,深圳市為22億元。
除了試點四省市總計229億元的發債額度,其他省份和計劃單列市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券,將於10月底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完畢。
試點辦法規定,2011年試點省市政府債券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試點省市應當建立償債保障機制,在規定時間將財政部代辦債券還本付息資金足額繳入中央財政專戶。
這一特殊規定說明,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僅僅走出了半步。還本付息延續了代理發行的模式,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這一規定向市場透露出明確信號,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仍由中央財政提供擔保,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的風險水平,幾乎等同於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債。
試點辦法規定,試點省市發行政府債券為記賬式固定利率附息債券。2011年政府債券期限分為三年和五年,期限結構為三年債券發行額和五年債券發行額,分別佔國務院批准發債規模的50%。
可見,不僅發債規模由中央批准,對發行債券的期限結構和佔比,自行發債省市也沒有決定權。
試點辦法全文僅17條,正文不足1500字。但其實質內容遠超過文件本身,試點辦法還將財政部代理發行地方債的三個文件囊括其中,涵蓋債券預算管理、債券財政總預算會計核算和債券發行兌付三個方面。
財政部不但制定了地方政府債券管理的制度框架,對債券市場參與主體等具體事宜,也無需地方政府操心。試點辦法規定,試點省(市)政府債券承銷商應當是2009-2011年記賬式國債承銷團成員,原則上不得超過20家。
中國地方政府發債始於2009年,由財政部代理發行。財政部今年初開始研究地方自行發債事宜,即介於中央代理發行和完全自主發行的過渡形式。但 細查財政部代為制定的發債機制,和財政部代理發行相比,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走出的半步,惟一的變化是發債主體從後台走向前台。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如同起了省 市名稱的中央政府國債,完全由中央政府保駕護航。
中央政府放行地方政府自行舉債,如同對待剛剛落地的嬰兒,小心翼翼放入已構造多年的溫暖「襁褓」中。地方政府終於有了在陽光下行動的自由,但空 間嚴格受限。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舉債詳規,猶如精心構造的溫室,地方政府舉債邁出的這半步,無論舉債的地方政府,還是投資人,想遭遇風險也很難。
「按這樣的方式,讓省級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實際上和中央財政代理發行差不多。」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只是把代理發行模式從中央移到省裡,變化就是操作距離縮短了。
市場化發行是正道
對自行發債放到哪級政府,國家發改委傾向於賦予市縣級政府,即市政債,而財政部支持由省級政府發行,再轉貸給市縣級政府使用。國務院最終批准三個省級政府和一個計劃單列市政府試點,以省級政府發債為主,兼顧了國家發改委支持發行市政債的看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認為,從控制地方債務風險的角度,省級政府發債比較好,但經濟實力和財政管理能力較強的市級政府也可以考慮。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認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地方政府債主要是市政債,因為基礎設施、市政建設的事權,主要由市縣一級政府承擔。讓省級政府發債,還得由省級政府往下分,分配的過程實際上很複雜。
劉尚希認為,從發債和使用相結合的角度,應該讓市縣一級政府發債。但中國有300多個市級政府、近3000個縣級政府,市縣級政府發債對監管能力是現實的考驗。因此,地方政府發債級次不應「一刀切」,應允許省級和市級政府政債同時存在。
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對地方發債級次的爭議,除了不同層級政府發債各有利弊,監管權不同也是重要原因。如果以省級政府名義發債,監管權就在財政部。如果允許市縣級政府發行市政債,地方政府可通過融資平台公司發債,核准權在國家發改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共認為,以市縣級政府發債涉及兩種方式,即市縣級政府名義和其融資平台公司名義,政府名義發債融資後,搞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成 立項目公司,與其再成立項目公司,不如規範現有投融資平台公司,委託公司發債並負責項目建設,這是一個現實的辦法。而且目前的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名義是企業 債務,實際上絕大多數是政府債務,財政部應該承認這樣的實際情況。
財政部堅決反對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公司發債,理由是地方融資平台公司不透明,儘可能不搞。對此問題,徐林認為,讓市縣級政府或委託其融資平台 公司發債,就要在制度上做一些完善,建立地方政府發債的一些基本制度,包括各級政府必須公開完整的政府預算,同時編制資產負債表,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 才能對地方政府做評級,讓市場判斷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但試點辦法中,並沒有對自行發債省市提出評級要求。財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目前的自行發債試點和財政部代理發行沒有本質區別,也就沒有評級的必要。
對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審計署提出兩個量化指標評估其風險狀況,第一,由年末債務餘額佔當年綜合可用財力的比率計算得出債務率,若債務 率超過100%,意味著該地區債務風險較高;第二,由當年償還債務本息佔當年綜合可用財力的比率得出償債率,如償債率超過國際通用的20%上限,表明該地 區到期債務的償債壓力較大。
這兩項債務風險標準,被國家發改委作為核准地方政府城投債的硬性指標,也為銀監會所認可。
陳共認為,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應該採取完全市場化的方式,地方政府要公開完整的收支預算,由地方立法機關審批和立法監督,建立完善的制度,並由銀行等市場參與主體,監督制約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既然允許地方政府發債,就要明明白白。」陳共說。
試點辦法中,僅籠統要求發債省市要「及時披露本省(市)經濟運行和財政收支狀況等指標」。今年6月末,審計署公佈了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 果,此後,山東、山西、北京、新疆等十幾個省份也公佈了本地政府債務情況。但到目前,上海、浙江、廣東和深圳四省市政府並未公佈其債務審計結果。
而財政部制定的試點辦法,也未規定發債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狀況的評估指標。目前地方政府發債,延續了財政部代理發行的方式,由國務院批准。
對管理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建設問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要探索將地方債務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動態監控地方政府性債務,提高財政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舉債-償債」管理體系。
「總之,建立起大眾看得到的清晰完整的政府資產負債表,並由此建立有市場約束的直接融資機制,這才是避免風險的根本辦法。」劉明康說。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1.html
內銀有三大炸彈:策略股東減持、地方債、民間高利貸。第一個炸彈已經引爆,也導致了前一輪的下跌;第二個炸彈最大鑊,因為深不見底;第三個炸彈剛剛浮面, 人心恐懼,但我覺得不是致命的,因為只要有需要,共產黨可以把那些放高利貸的都抓起來,甚至槍斃,債務一筆清,不可能讓它影響政權穩定。
昨天中央准許四個城市自己發債,等於第二個炸彈開始在拆了,影響深遠。
中國地方債的問題不在於太多,地方政府還不起,而在於結構不合理,很多是短債,還款期集中在近期,而又偏偏碰在現在房地產調控。地方政府收入一半來自賣地,危機程度可以想見。
中央允許地方發債,等於buy time,地方債問題本來是死局,現在出現了一線曙光。
這是政策轉向的第一個信號,而且是意義很重大的信號。
另外,地方發債,資源稅歸地方,地方政府開始多了水路,也不會被土地財政逼得那麼急了,中央和地方,可以更鬆容地和房地產商開戰了。
既然中央決定把地產商打倒,已成定局,局面的放鬆反而是好事,起碼不用像以前那樣玉石俱焚,魚死網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s6.html
在血流成河時買入
我們尤其擅長在別人悲觀的時候尋找投資機會,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投資機會。
「我們的工作不是去高買低賣,而是相反。」「如果價格太貴,我們寧願不投。」
在經濟放緩的時候,一些公司由於現金短缺而出售資產,這反倒給真正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
歐美由於金融危機,地產項目價格吸引,我們買入的很多商業地產項目,價格甚至比新建的成本還低,而且還有很好的現金流。
中國在外國投資者看來,長期而言是一個必到的地方。
我們在中國看好的行業,包括與內需、城市化、老齡化、以及中產階級需求有關的行業,還有金融業、製造業的升級等。
中國的房地產項目的價格相對較高。
我們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長期看好。房地產作為一個週期性的行業,未來地點好的,價格調整多的項目,都有機會。
專訪"華爾街之王":抄底歐洲 看好中國
2011年11月01日 10:14:39
來源: 中國證券報
其中黑石在房地產的投資很大,是全球最大的酒店業主。歐美由於金融危機,地產項目價格吸引,我們買入的很多商業地產項目,價格甚至比新建的成本還低,而且還有很好的現金流。
我們今年投資了70億美元於美國的商業地產項目,這只是股權投資的金額,項目的實際價值數倍於此。我們通常會尋找處於困境的賣家。目前在發達國家的許多房地產項目,在我們看來價格已經到了低點,是很好的投資機會。這些項目有好的現金流,而且目前發達國家的利率水平都很低。
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在中國房地產的投資並不是很多。一方面開發房地產項目不是我們的特長,另外中國的房地產項目的價格相對較高。
梁錦松:我們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長期看好。房地產作為一個週期性的行業,未來地點好的,價格調整多的項目,都有機會。
斯蒂芬·施瓦茨曼:中國對於黑石是個重要的市場,我經常來中國。中國經濟非常多元化,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環節。中國在外國投資者看來,長期而言是一個必到的地方。
梁錦松:我們來中國是相對比較晚的,2007年來到中國。中國這幾年私募股權行業很熱,市場並不缺資金。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的機會不少,但並不便宜。黑石的投資風格是比較保守的,這也保證我們在以往取得了很好的投資回報。如果價格太貴,我們寧願不投。
在血流成河時買入
另一方面,面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高價,黑石表現的則相當謹慎。斯蒂芬·施瓦茨曼對記者說,「我們的工作不是去高買低賣,而是相反。」「如果價格太貴,我們寧願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