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者報: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gkr5.html
投資邏輯的魅力

 

   范勇宏先生出了本《基金長青》的書。關心公募行業發展的人,應該去讀一讀。我特別要提及的是,他用了整整一章來描寫跟隨其近18年的王亞偉。

 

   書中特別提到,王亞偉管理華夏大盤(點評)前的十年時間裡,雖然也有過良好的業績,但發揮並不穩定,起初其在社保基金、華夏成長(點評)基金管理中「很不順利,遲遲找不到市場感覺、踏不准節奏」,直到2005年9月,王聽從范的勸,放下投資,調整心態,去國外學習,回國後王亞偉便「神」了。

 

   這萌發了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接觸過近100位基金經理後,我發現有兩點必不可少。其一,是否在牛熊市的歷練中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其二,是否有良好的心態並把風險放在首位。

 

   本期專欄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

 

   王亞偉十年磨劍

 

   圍繞王亞偉的爭議很大。有人說他是被華夏打造出來的,有人質疑他投資有貓膩,但沒有人去研究過他的投資成長歷程。筆者見過幾次王亞偉,印象跟范勇宏描述的在1995年面試王時相似,平和、淡定,時不時憨笑,王亞偉的同事評價他,顧家、喜歡攝影。

 

   在炒作以及神話王亞偉的時候,投資者僅看到了其2005年接受華夏大盤至其2012年離開這7年間,基金累計淨值增長了1046%,以及王總神秘地出現在重組股裡,但卻沒有人認真思考過或無從知悉他的成長經歷和他投資組合的藝術。

 

   在1995年進入華夏證券至2005年的10年裡,他和現在很多基金經理一樣,犯過很多錯誤。

 

   1998年,王亞偉剛剛管理基金,投資五糧液時因拘泥於原先設定的目標價,最終1000萬元賬面盈利化為烏有,王常常以此告誡自己戒驕戒躁;2001年重倉持有茅台,在熊市中堅守幾年終於在2003年沒有收穫地斬倉,錯過大牛股;2004至2005年期間,因選股面窄等原因沒有處理好股票組合彈性和穩定的關係,業績波動較大。

 

   據范勇宏描述,2005年王回來後,投資策略較以往更靈活,既發掘隱蔽資產、又有再重組驅動的個股,同時也不排斥低市盈率、低市淨率的架子型投資,持股更為分散,少有單只股票超過淨值的5%,大多數個股佔淨值2%以下。在范勇宏看來,此時王亞偉的投資理念才基本成型了。

 

   不隨大流,愛好冷門股,甚至刻意迴避基金重倉股和某個階段的熱點股,強調考慮了隱蔽資產的安全邊際,王亞偉對重組股情有獨鍾,以至於在他的大投資組合裡,還有一個重組股的小組合(關於組合投資的藝術,我們下期詳談)。

 

   投資邏輯不是虛的

 

   那麼,投資邏輯到底有價值嗎?

 

   應該說,符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有價值,別人的投資邏輯僅僅有參考價值。不得不說的是,很多人忽略了這個看似很虛的東西。

 

   2011年底,筆者採訪鵬華一基金經理,彼時其業績排在同類基金前幾名。我向其詢問他的投資邏輯。該基金經理竟以不便透露、投資邏輯是不斷變化的等回答搪塞,後來乾脆來了一句「你給我一個比較成功的邏輯」。

當然我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能列數幾個,也必須和不同性格、不同投資習慣相結合,再經市場檢驗才有意義。後來,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墊底。

 

   2009年,原嘉實基金經理鄒唯被《投資者報》評為最賺錢的基金經理,採訪他時也問過投資邏輯的問題。鄒當時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但他很勤奮,兩天後,鄒在出差途中打來電話說,首次對自己的投資邏輯做了總結和反省。

 

   我想說的是,即使業績很好的基金經理,在投資過程中,也不一定能靜下心來把自己的投資邏輯明確梳理出來。王亞偉之所以從2006年開始,年年業績靠前,當然與其勤奮、嚴謹和高悟性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基於獨立思考和市場檢驗的符合自己性格的投資邏輯。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這一點,去年筆者寫過一組「基金經理檔案」的系列文章,對一些好的基金經理的過往操作做過分析,同時對益民紅利成長的蔣俊國、華富競爭力優選的張琦等人的失敗也分析過。失敗者一個明顯的通病是,風格漂移不定,追漲殺跌,缺少獨立判斷。因而對年換手率超過16倍、三年虧損51%、連續七個季度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而還不下課的張琦,筆者提出了明確質疑。

 

   文章發出後不到20天,華富就公告張琦因個人原因離職。我覺得,離職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基金經理個人,都是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屢戰屢敗之後,其對投資的理解或操作已經完全扭曲,容易變成賭徒,這時候,缺少的就是對自己的再認識。

 

   之所以實名舉這些例子,是想說,基金經理尤其是沒有經歷過牛熊市場檢驗的人,應該時時反省過往的操作,不斷修正錯誤,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風格。這樣,穩定的業績才是大概率事件。

 

   選擇是件困難的事兒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困難,其中很多歸根結底是不知道如何抉擇。

 

   筆者近日見到了華夏基金公司的陽琨,他是基金興華(點評)的基金經理,自2007年6月管理該基金至今,跑贏上證綜指101%。實現這一業績並不容易,而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基金管理人做出多次正確選擇的累積結果。

 

   也許你會以為,對於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而言,做選擇跟早晨起床選擇穿哪雙襪子一樣容易,起初我也這麼認為,亦或說我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以至於當陽琨說他因新的選擇而面臨挑戰時,我頓時感到被電了一下:怎麼會呢?

 

   當前,代表轉型方向和成長能力的創業板指數連續5個月上漲,代表傳統同時又是經濟主體的滬深300指數則自2010年以來就在持續向下,那麼,該如何在價值和成長、短期和長期之間進行配置?這是陽琨正面臨選擇的問題,也是很多基金經理正在思考的問題。

 

   筆者無意對該問題的答案進行探討,而是想說,做選擇是很困難的,而且,優秀的基金經理總是寂寞的,但恰恰這個行業追求的是浮華,這注定了大部分人要甘於平庸。

 

   平庸的大多數

 

   易方達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民日前在微博上說,今年以來的行情幾乎是2010年的翻版,小盤成長股VS大盤週期股,基金經理們幾乎被逼瘋了!

 

   為什麼被逼瘋了?大抵是因為基金經理難取難捨。他們要盯著盤面不斷地問自己,要不要追持續上漲的小盤股?不追,業績落後,持有人先罵後贖回,領導還要找談話;追,估值太高,進去容易,怎麼出來?

 

   兩個字,糾結。

 

   到底怎麼選擇,這要看基金經理的追求了。

 

   美國福特基金會投資政策研究部門的主管勞倫斯?西格爾(Laurence Siegel)把基金經理分了四種類型,非常犀利。

 

   第一種,隨大流同時又是正確的,這是最理想的;第二種,堅持獨立立場同時是正確的,他們是英雄;第三種,隨大流但是錯的,對公募基金經理而言,這並不嚴重,至少不會丟掉飯碗;第四種,堅持獨立立場同時是錯的,或者一定時期內是錯的。

 

   在這四種選擇中,基金經理必須選一個,毫無疑問,選擇第四種的一定是傻瓜,因為領導、公司的銷售人員、同行、持有人都不會拿5年或者10年的時間來驗證你的對錯。

 

   顯而易見,從以往的經驗和趨利避害的需要看,很多人會選擇隨大流。無論是A股2007年的大牛市,還是美國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狂歡,無不如此。雖然當時很風光,但事後很慘烈。優秀的基金經理誕生於有獨立立場的堅持,當然這需要付出代價。

 

   所以筆者在開頭就說,英雄是寂寞的,但恰恰這個行業追求的是浮華,這多少注定了大部分人會選擇平庸。

 

   你在乎什麼?

 

   關於英雄的寂寞,我想講述一個故事。

 

   很多人壓根不知道傑弗裡·維尼克,但人們沒有忘記彼得?林奇。沒錯,維尼克正是林奇的接班人,可惜他最後被管理層、輿論和持有人「趕走了」

 

   1992年,維尼克開始管理著名的麥哲倫基金,讓外界大吃一驚的是,他竟然上任後就賣掉了林奇所青睞的消費類股票,替而代之的是能源和科技等板塊。你應該能想像,那時,他面對的外界壓力遠比王亞偉的接任者剔除其青睞的股票還要大得多。

 

   第一回合有驚無險,他做對了,他所配置的半導體、石油服務和天然氣行業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領跑市場。但有勇氣的人並不是每一次與眾不同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

 

   1995年秋,37歲的維尼克認為科技板塊已經過度投機了,因此,到第二年春天,他把麥哲倫基金持有的科技股倉位大幅降至3.5%,這相比上一年10月份的43%,幾乎是砍倉了,取而代之的是11%的現金和19%的債券。但眾所周知,科技股泡沫一直延續到21世紀。

 

   結果,麥哲倫基金的三年收益率創了新低,滑落至標普500收益率之下,弄得客戶贖回,基金管理費跟著大幅下降。《波士頓環球報》、《巴倫週刊》、《福布斯》等知名報刊輪番挖苦,《波士頓環球報》甚至刊登以「維尼克,請朝我們的鼻子上搗一拳」開頭的文章。

 

   維尼克辭職或被解僱了。但所有故事的結尾都是好人獲得好報,維尼克也不例外。其離開麥哲倫後,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至2000年,其4年的回報率超過了646%,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隻上漲了110%。

 

   就更大的意義而言,基金經理的選擇並不僅僅停留在,到底是選茅台(600519)還是選萬科(剛剛公佈的一季報中,萬科代替茅台成為公募的第一重倉股),到底是選更大的股票頭寸還是更大的債券頭寸,而是要在犧牲客戶和犧牲客戶的錢這兩者之間做選擇,即使這並非基金經理個人一廂情願的事,但這的確決定了他的行為。

 

   在20世紀末期科技股雞犬升天的情況下,基金經理並非不知道隨時會來的風險。但不隨大流,就意味著要犧牲客戶,而客戶就意味著利潤,因此職業基金經理也將面臨職業風險。畢竟客戶只在乎更高的收益,至於風險那只是泡沫破裂後才會有的真切感覺。

 

   所以,對多數基金經理來說,他們更願意隨大流,這只不過是犧牲了客戶的錢,更無關道德上的指責。而關於風險,將在下期本專欄上進行討論。

 

   如何認識風險和運氣

 

   華安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尚志民3月底在「金牛獎」頒獎現場代表基金經理講話時,曾很有感觸地說:「長期而言,心態大於智力」。這可以理解為,對自身侷限性的認識,遠比自認為高明重要。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對基金經理而言,有兩點或許需要時時記住:預測有很大侷限性;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業績貢獻來自於運氣的成分大於技巧。

 

   前者警示我們,沒有哪項投資決策是絕對正確的,因而要實時控制風險;後者的警示意義在於,一次良好的業績記錄是諸多運氣的結果而非全憑技術高超,這樣才不至於因信心膨脹而誤入歧途。

 

   在過去幾年的基金報導中,筆者對基金經理個股集中度高、行業集中度高的行為,均持批評態度,比如多次在文章裡提到的中歐中小盤基金經理王海的過激配置,王在2012年因超配地產股獲得亞軍之後,今年進一步加大地產股的配置,截至一季度末,該基金地產股佔基金淨資產的82%,創公募史上之最,其淨值表現則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6個百分點。

 

   與其說這是基金經理的風格,不如說這更像賭徒。

 

   控制風險猶如當建築師

 

   雅安地震後,很多房子倒塌,對於掏大價錢買房的人來說,損失不言而喻。但房子能否經受住地震的考驗,只有地震後才最直觀。基金經理就像建築師,其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在平地上建起房子,更重要的是地震來時能保證房子的安全,進而保證房子裡人的安全。

 

   在投資領域,所有人都存在高估自己認知風險的能力,並低估規避風險所需要的條件。極端的例子就是王海用投資者的血汗錢來證明自己對房地產股的樂觀判斷。在地震沒發生之前,誰也不知道把八成資金投到地產股上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對王海而言,賭對了,成為英雄;賭錯了,對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順便提一句,一個機構投資者允許這種賭博行為的存在其實比賭博更危險。

 

   巴菲特和林奇之所以牛,並不是他在那一年取得了多麼高得離譜的業績,恰恰相反,其出色的投資成就來源於他們數十年沒有大虧。這跟建築師一樣,即使房子建得再好,扛不住一次7級地震,那麼所有的收穫都終將變成一地瓦礫,這便是投資的殘酷性。

 

   在牛市中,風險就像變色龍一樣能把自己掩藏得滴水不露,就像上世紀末的科技股泡沫,就像最近中國的傳媒股一路高歌猛進一樣。此時所有人都覺得,這裡根本就沒有風險,但當熊市來臨,風險這個變色龍偽裝撕去,攻擊性就表現無疑。所以說,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的最大價值更多體現在風險控制上,而不是在牛市中的勇敢。

 

   運氣還是技巧

 

    大多數人都更傾向於否認運氣在成功中的作用,而強化自己的技能和聰明等。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新作《思考,快與慢》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秘密:我們是怎麼思考的?原來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判斷是多麼的輕率和經不起推敲。

 

   卡尼曼從一項數十年的研究中發現,對大多數基金經理來說,選擇股票更像擲骰子,而不像是玩撲克。對沖基金收益的年度相關係數非常小,也就比零稍高一點。因此他說:「每年成功的基金差不多都是靠運氣,或者說他們骰子擲得好。

 

   卡尼曼稱,眾多研究者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那就是幾乎所有炒股的人,不管他們對股票是否瞭解,都是在玩碰運氣的遊戲,交易者的主觀經驗只不過是他們在很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看似明智的猜測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場中,明智的猜測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或許,很多基金經理覺得卡尼曼完全在胡說,如果全如他所言,專業的基金經理還有什麼價值?但懷疑歸懷疑,沒有多少基金經理敢站出來與大猩猩比誰的投資能力強。

 

   也許大家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美國投資理論界提出設想,《華爾街日報》出面組織,一場比試選股水平的歷時數年的著名公開競賽拉開了帷幕。競賽的一方是由當時華爾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師組成的若干專家組,另一方則是一頭通過擲飛鏢選股的大猩猩,比較誰選出的股票組合產生的投資收益率高,結果是大猩猩贏了。

 

   在這裡,筆者無意否定基金經理的價值,投資最權威的考官是時間,長時間裡,純屬靠運氣的大猩猩不可能戰勝華爾街。但基金經理要真切地明白,好的業績並不全部是技能,或者獲得幾次「金牛獎」也並不能證明自己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不要否認運氣在其中扮演的作用,這樣才不至於信心膨脹,才不至於放大直觀而忽視真實的風險。

 

   雖然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只發展了15年,管理基金產品超過十年的基金經理也屈指可數,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還不足以評價一個基金經理的好壞。但在這樣一個話題結束的時候,通過與國內近百位基金經理接觸以及回頭梳理國外基金經理的沉浮史,筆者想做一點總結,明星基金經理和菜鳥基金經理到底有什麼區別?

 

   其一,是否通過不斷的糾錯,形成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或者風格;其二,是否做到既定收益下風險最小化,以及是否對運氣有正確的認識;其三,是否有像管理自己爸媽的錢一樣的心態管理持有人的錢。

 

   作者:岳永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4

亞洲果業的暴跌,說明什麼?發現真相的突破點在哪裡?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4104695
$亞洲果業(00073)$ 亞洲果業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公司的淨利潤影響很大。資產負債表上認列的20多億的生物性資產的真實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決定了投資亞果的成敗。如果生物資產存在做假,整個亞果的資產負債表和價值估值體系就崩潰了。現在亞果的暴跌難到是與這個有關?我們來看看,幾個現象:

1、據說存在果園畝數虛假,是真的麼?--這裡說的是江西信豐種植園。2013年中期報告上說,信豐仍處於初始發展階段。但在2012年的年報中,對信豐的說法是,所種植的橙樹基本上都到了成熟結果期。果園的果子都到了成熟的時候了,為何還要說信豐處於初始階段?這如何理解? 我們不是果農哈。

2、公司的鮮果銷售主要分統果和成品果,其中成品果就是打公司品牌「新雅奇」銷往超市的,這部分只佔鮮橙銷售量的11%多。----但好事者,對北京地區進行了草根調研,並沒有發現「新雅奇」的蹤影。 上海的朋友和南方的朋友有發現「新雅奇」的蹤跡嗎?東部和南方可是亞果的大本營哈。但作為南方深圳的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新雅奇」。有意思的是,亞果產能20萬噸,是第二名的十倍,佔全國市場650萬噸需求的3%左右。亞果的產品都銷往何處了?難道都給神仙享用了。

3、在如此敏感時期,與公司共患難10年之久的財務主管辭職了。是「財務工作」壓力太大?還是給新主(唐雄偉)讓路?

4、亞果從來都是拒絕透露自己的渠道合作夥伴名單的。沃爾瑪、家樂福、華聯超市、百果林、百果園等等名字,其均否認為是自己合作的夥伴。神秘的大牌的合作夥伴為何真人不露相?---從公司的經營現金流上看,持續10年的現金流都是強勁的,近三年大幅持續增長,公司好像是賺錢的。但我質疑它的盈利模式, 它的果子究竟賣給了誰?是被別人貼牌了嗎?這個公司在商業模式上很不透明。

看不清它的公司,那就多些時間研究唐宏洲這個人吧。 騎師出身的,潮州佬。競技選手好勝心都是很強的,身體也好,他74歲仍活躍於各種應酬場合。此人當騎師時膽大妄為,出過人命,做生意估計也是如其人也。和超大現代搞在一起,人以類聚哈。

這個企業在08年之前就是一家極普通的果業企業,自由現金流也不穩定,股東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但2009年公司以介紹的方式從英國回歸香港主板後,企業經營突然發生了質的改變,公司自由現金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幅持續增長。2010年緊接著高溢價11個億總計20多億人民幣拿下北海果香園,資本運作在與超大現代聯手後,玩得風生水起。大家知道,08年金融危機後,整個全球經濟都不好,果汁企業這兩年更是舉步維堅。 但亞果卻是另一番景象,09-12年全年經營現金流持續穩定增長,公司賺錢是沒得說。但為何股價卻熊了四年?近期更是有再創新低的趨勢。另外,公司經營如此之好,為何頻現大股東減持?只佔公司18%多的大股東,究竟是在踏實做企業,還是只是把亞果當資本玩具套現之用?

玩物喪志,一個喜歡玩馬的騎師,賭性是不是很強呢?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也做果園的朱新禮,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唐宏洲可是花花世界的香港人。農民懂土地愛土地。五穀不分的城裡人,可能更愛手裡的股票吧。一個天天跑田間地頭,一個留連於名利場,誰能做好農民的事,應該是清楚的了。

我最後想明白亞洲果業,不是看了多少數據,也不是看了多少現象。而是我把唐宏洲基本上想明白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基本決定了他要把亞果當什麼來做。 他對土地的熱愛遠遠不及他的高頭大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998

全球最自信企業在哪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595

雖然野村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認為,日本股市從去年底開始一路飆漲的好日子可能已經結束,但日本的企業顯然比中美歐的同行信心更足。

巴克萊、Haver Analytics與Markit數據顯示,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的企業信心今年都在下降,只有日本一枝獨秀,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57

當我們還年輕,我們的錢到底應該放在哪裡? Passion啟航

http://xueqiu.com/5780378715/24370265
寫這篇文章的前提是,您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您的社會資源有限,但您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務自由。

自從開始研究價值投資,養成了的習慣,喜歡對任何事物進行估值,買什麼東西都必需物超所值,當然,這可能不是個好習慣。

買個IPAD我要估值,我喜歡看書,也喜歡買書,網上幾乎有所有書的PDF版本,這樣就可以省掉很多買書錢,平均每本書40元一本,60本書就收回成本,這還不包括IPAD的其他功能,這就是我大概的估值過程,看上去可能很可笑。

之前在中東地區工作,當地賣的名表,西裝和汽車比國內要便宜30%以上,汽車不用說了,買了你也帶不回來,但當地的中國人很喜歡到表行掃貨,還有的同事喜歡去阿瑪尼買衣服。我卻從來沒買過,真是怎麼估值也看不出它們值那個價錢。

幾個月前,有個賣保險的給我打電話,說有個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好啊,每年交8000元,交8年,保你18年,保額最高100萬。我大概算了一下回報率,假如這8萬在我手裡,15%的複利回報,五年翻一倍,18年也基本上是100萬的複利回報,這回報還是在我不出人身傷亡事故的情況下就能得到的,我為什麼要把這錢交給保險公司,讓他們拿我的錢去做投資。我給那賣保險的小姑娘講解了一番,她可能也沒聽懂,反正再也沒給我打電話,呵呵。

現在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低的問題不說,剛開始工作,工資應該都不會太高。這個時候要面臨買房結婚生子的問題,壓力應該都很大。

房子是必需品,也可以算一種投資,雖然回報率不一定很高,過去100年美國房價每年平均漲5%,基本上比通膨高點,這可跟國內過去十年房價的漲幅相去甚遠。如果是貸款買,收益率會加倍,首付越低,收益率越高。貸款相當於借銀行現在的錢,而將來用未來已經貶值了的錢加上利息歸還給銀行,挺划算。但是有一點,如果每月還款額佔自己收入的比例太高,會很不爽。我有個朋友,北京名校畢業,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收入不低,在北京結婚,貸款的買房,每月還款額佔到自己和妻子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現在又要了孩子,活的那叫一個苦啊。自己為自己買了一大筆負債,把自己完完全全困在一個地方,未來幾十年不敢丟掉工作。其實或者也可以像高曉松那樣,一輩子不買一平米房產,活的反倒瀟灑,但真能活的這樣灑脫的人真不多。

買車,可能有些偏激,按我的估值方式,汽車完完全全是一件消耗品,20萬的車,按十年折舊,每年2萬,每年油錢保養保險2萬,這就4萬。最重要的一點,汽車不能升值,只能耗費現金流,喪失了機會成本。國外的公共交通沒有國內方便,沒有車去有些地方很困難。而國內公共交通這麼發達,城市中地跌,城間的高鐵,為什麼要在自己還年輕,資源還很有限的情況下買車,買一個不能升值消耗品,我覺得很奇怪。

很多年前讀過一本書[窮爸爸和富爸爸],書中把人按照財務狀況分為四個項限。

查看原圖
大部分年輕人是在左面兩個項限裡,這兩個項限裡雖然也有這個項限內的頂尖人士,但是相比於右面兩個項限裡的企業擁有者和投資者,左面兩個項限內獲得財務自由的概率更低,因為左面兩個項限內的人們擁有的槓桿太少了,比如說,一個公司白領,也許你得工資很高,但你必須消耗自己的時間為老闆創造著價值,你就為你的老闆創造財富提供了一個槓桿。

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可以嘗試進入企業所有者項限,像馬云那樣嘗試出創業,當然創業成功的從概率來說,比較低。李嘉誠就是從僱員項限積累資本,然後跳到企業擁有者項限開始創業,最後再進入投資者項限的。

你也可以進入投資者項限,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去創造一個生意,沒關係,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生意在股市裡,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意,將自己的資產放在這些生意裡,讓那些優秀的生意和優秀的管理者來每年為你賺錢。

這篇文章沒有結論,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還年輕,為了能早點財務自由,儘量將自己有限的資產放在未來能增值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28

敢逆勢投資,你的底氣來自哪裡啊?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365975
敢逆勢投資,你的底氣來自哪裡啊?

格雷厄姆把股市的波動比喻成市場先生,由於市場先生古怪的脾氣,有時它很樂觀只聽好消息造成股價的高估;有時它非常悲觀造成股價的嚴重低估。你在逆市投資——選擇一支股票,可能它會繼續跌,你的信心來源哪裡?

我認為這來源於你投資的股票是有價值的。何為價值?第一,你知道這是一家好公司,並且認為這些股票代表著一間好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只是由於某些外在的因素暫時被低估;第二,你會正確地估值。就像你知道喬丹打球很厲害,你給1億美元年薪請他為你的俱樂部打球是很划算的事,但是你給300億,我認為你就不是很划算。

如果你能把握這兩點,價格越跌,我越買入。因為你比市場上其他人更瞭解這間公司,它正好在你的能力圈的範圍內,所以在遊戲規則有利於你的情況下,你狠狠地下注——這時市場先生成了你的合夥人,他在幫你用1塊錢買10塊錢的東西,用巴菲特的話說,用銅買金子。

有時,你持有這間公司的股票一段時間後,它的股價恢復到正常水平,甚至出現高估時,但是突然有跌到很低了,這是你要經受住的考驗。

我先講個故事,有一個,你收到一個遠房親戚的來信,他想把自己1個億的遺產交給你。你的哥哥知道這件事後很妒忌,和你鬧翻了,打電話給你的遠房親戚,不斷地討好他。過了一個月後,你的親戚去世了,因為他生前沒有一個親人去關心他,照顧他,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遺產給她貼心的保姆。你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生氣,但你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這筆財產,又怎麼失去過呢?

投資也一樣,因為你利用市場先生,為自己的投資設定了安全邊際。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先生從非理性到理性,從理性到非理性,來來去去。我們在期間看似的收益,一種套利的行為,見好就收啦。因為你不知道市場會狂熱到什麼程度,你也無法精確地估值這間公司具體值多少錢。

也許你還沒理解格雷厄姆的投資學問,又參雜巴菲特的做法,或者說,把巴菲特在不同時期的做法攪渾。當你為那可觀的收益沾沾自喜時,市場開始了逆轉,把你的心也牽動了,你情不自禁地加入烏合之眾這個群體,從而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判斷。

這時你要保持最初的心態,回歸到你做這單買賣的依據。你的行為的對與錯並不是因為有多少人讚同你或者反對你,你正確與否的依據源於你的數據,你的分析和推理的結果。從而你獲得一種獨立於市場情緒的能力。

只要你買入的企業還足夠優秀,你有什麼理由賣出它呢?僅僅是因為聽說吃豬肉會致癌,就把自己家的豬廉價賣掉?僅僅是因為看到別人以200塊錢一頭的價格把自家的豬賣掉,於是你就迫不及待地把你家的豬也賣掉?

如果你選擇的是一間優秀的企業,它是那種注定如此、簡單而永恆,具有內在穩健性的公司,並且你能正確地估價,你何必因為市場狂躁的情緒而影響到你的情緒和行動呢?你喜歡的是市場先生的錢,而不是在它那裡得到指導。

巴菲特說,他利用快速學習法——花了二十五年終於學會了用普通的價格買進一間不普通的公司,遠遠好於用很低的價格買進一間普通的公司。你的收益來源於公司內在價值的增長,而不是市場短期的波動。

當一間公司經過我們的考察,它能達到你的要求,並且你能確保自己的分析大致上去正確的,你有信心比市場先生還瞭解你持有的企業,你為什麼不長期持有,堅持你逆向投資的策略,越跌越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29

除了中國,哪裡的房子都便宜? 海外買房新情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693

100萬人民幣,在北京的東三環能買到一套25.5平方米的房子,在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卻能買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姚明是有名的理財好手,也是海外房產相對透明的一位,《華夏財經》統計他擁有的30億財富時,就列舉了他的總價1.4億人民幣的不動產投資,其中包括兩套海外房產,一套在美國休斯敦富人區溫瑟湖旁,面積超過300平米的阿拉伯式別墅;另一套在得克薩斯州獵人溪村,約合1100平米,有6間臥室、7間半盥洗室,2007年買入時估價為315萬美元,2012年姚明售出時的價格是399萬美元。

「除了中國,哪裡都便宜。」廣州的投資客張萍對南方週末記者感嘆,她在舊金山郊區的別墅每年可以回報9%——也就是說,只需10年就可賺回別墅本金。相比,廣州淨租金回報率只有3%。

去國外買房,對中國富裕階層來說早就不是新聞了,他們關注更多是,去哪個國家、買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投資最有回報,以及怎麼合理避稅。

美國:沒有想像中那麼重的稅

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主席羅納德·菲利普斯提供的數據是,70%的中國買家喜歡住在美國西岸的洛杉磯,其次是紐約和邁阿密。

更多的中國買主不願意透露姓名,他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自己在亞特蘭大、舊金山的幾套房子,出租完全交給當地中介打理,收益率能保證每年8%。

其中一位2011年底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託買了一套80平米的小房子,3.3萬美元。每月租金825美元,減去每月300美元管理費,以及每年需繳納的房產稅不到1000美元(北加州稅率較低,大約不到1.5%)等,一年淨收入大約5000美元,收益率能達到15%。

在這些投資客眼中,美國的房地產稅和維護費用,「沒有想像中那麼數額巨大」。

美國各州的稅收政策不同,基本在1%-3%左右。「租金能解決所有開銷,還可以小有盈餘。」

美國現行稅法規定,如果房主自己住滿了兩年以上,單身的人買賣房價差額不超過25萬美元,已婚者家庭買賣房價差額不超過50萬美元的,不用繳收入所得稅。

遺產稅和贈與稅也不是想像中的苛刻:超過60萬美元的房產遺產或一次超過100萬美元的財產贈與,才會徵稅。

法國:避稅真的很重要

巴黎2012年7月的房屋均價是每平方米8453歐元(相當於7萬元人民幣)。如果在巴黎市中心買一套8萬歐元左右的公寓,租給當地學生或者遊客,房租約為每月400-500歐元,利潤可以到7%-10%。

戛納的房價和巴黎一樣昂貴。戛納一套公寓價格大約在30萬-500萬歐元之間(約240萬-4000萬人民幣),別墅價格普遍在300萬-2500萬歐元間(約2400萬-2億人民幣)。

法國的稅收系統以複雜性、高稅率以及極高的行政成本著稱。法國一本稅法典售價98歐,厚達3330多頁。

買房時,如果這套房產房齡不到五年,要繳納19.6%的增值稅(法國叫TVA)。在持有環節,每年要繳納兩種地方稅——稅率由地方政府決定,每個城市不同:一項是居住稅,一項是房產稅,這個房產稅是用同地段租金乘以當地稅率算的(戛納房產稅高達43%)。轉讓環節,還需繳納資本利得稅,最高要33%,但會根據持有房屋年限等諸多情況申請減免。

此外,如果你以個人名義在法國持有財產超過72萬歐元,還需要繳納富人稅,稅率大約在0.5%-1.8%。這就是為什麼薄谷開來會不限麻煩地用各種方法,把戛納那套價值221萬歐元(約1624萬元人民幣)的楓丹·聖喬治別墅,用個人購買變成公司購買。

這種方法可行但難度也高:將房子入股一個房地產民事公司(SCI),在一個公司的遮護下,再進行財產的管理。

葡萄牙:50萬歐元=三房+快速移民

「近幾年最熱的就是葡萄牙了。」上海邁斯林因私出入境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合夥人顏治科說。2012年10月8日,葡萄牙的新移民法正式生效。該法規定,投資人只需購買價值不低於50萬歐元(約人民幣400萬元)的房產,即可快速獲得移民身份。

投資人取得投資簽證後第一年,在葡萄牙累計居住至少30天,接下來每一個兩年裡累計居住至少60天,5年後即可獲得永久居住權。

在首都里斯本,50萬歐元可以買一套接近400平米的房子,在最好的地段50萬歐元能買一套100平米出頭的房子。如果兩家合買100萬歐元的別墅,那兩家都可以拿到移民身份。除去一次性支付約為房價6.5%的交易稅和0.8%的印花稅後,每年要支付0.8%的房產稅——100萬人民幣的房子,每年應交的房產稅為8000元。

獲得居留權後,第一年要在申根境內待滿7天,並且之後兩年分別待滿14天,五年後即可為全家(父母、子女,甚至包括配偶的父母)申請申根國五年期永久綠卡,第六年便可以申請入籍,享受和葡萄牙公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葡萄牙政府對移民申請者的學歷、語言水平、商業背景等要求極為寬鬆,申請者無須過語言考試關,不必解釋資金來源,也不影響國內的生意。

拿到葡萄牙綠卡以後,你可以工作就業,有社保(公共養老),享有家庭津貼、失業補助金、病假產假、職工醫療保險。

葡萄牙的公立醫院和保健中心提供免費醫療;養老體系也很完善,65歲以上可以領取養老金、退休金,80歲以上還設有補充養老金(團結金),長期臥床不起或嚴重的精神疾病都可以申請長期護理津貼,獨居老人還可以申請喪偶津貼;18歲以下的孩子都可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大學按不同專業分為4年制和5年制,國際私立教育體系分為英式體系、美式體系、法式體系,施行學歷學分制,被歐美國家普遍認可,可輕易就讀歐盟各國名校。

希臘:買套房子,居留五年

希臘2013年4月通過了新的投資移民促進法,規定投資人在希臘購房超過25萬歐元即可申請5年的居留許可,5年後房子未出售,居留許可可以延期5年。

25萬歐元在希臘能買什麼樣的房子?按照希臘駐滬總領事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裡斯的說法,「在雅典市區買一套普通公寓肯定是夠的。」

目前雅典的平均房價約每平米2000-2500歐元(約合1.6萬至2萬人民幣),最高的大概也就是3500歐元(約合2.8萬人民幣)左右。如果在房價便宜的地方,25萬歐元可以購買好幾套房子,或直接買地。

一次性繳清的稅款約為房價的10%。每年還需要交一定金額的房產稅,稅率不到房價的1%。卡爾佩裡斯強調,「希臘的房子不限購,隨便你買幾套。」

印花稅、律師費、公證費,合計佔購房金額的10%到15%。物業轉讓時,須支付6%的轉讓稅和17%的增值稅。根據贈與人和被贈與人關係,還須徵收3%至50%不等的贈與稅。

新移民法規定了買房移民的條件:獲得5年居留權之後,一旦轉讓或出售房產,會在5年內被取消永久居留權。

持此類居留許可簽證的人不能在希臘工作,也就是說不能申請希臘社會保障基金(IKA),以及享受社保規定的福利。

不過申請人的未成年子女可以申請在希臘的公立學校享受免費教育。許多英美大學在希臘開有私立性質分校,畢業時所取得的文憑,和本校一樣被美國政府機構和英國教育機構承認。

澳洲:看中的是升值潛力

悉尼一套公寓現價大概60多萬澳幣(相當於400多萬人民幣);在墨爾本,大概是40萬-50萬澳幣。澳洲房產網顯示,悉尼的獨棟房屋及公寓房,一般只需一個月便能找到買主。暢銷房通常掛牌幾天內便能成交。

澳洲並沒有開放投資房產移民,吸引中國投資客的是澳洲房產未來的升值潛質。

2013年,澳元匯率處在歷史低點。截至2013年6月底,悉尼房產清盤率75%;墨爾本房產清盤率達71%。

據澳大利亞政府公佈的相關報告,預計悉尼的房產價格在未來三年內的升值率達17%,次於珀斯和布里斯班兩個城市。另外,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還實行首次置業房屋補貼,投資客將獲得1.5萬澳元的補貼。

澳洲房產的租金回報率很穩定,目前普遍在5%-7%。別墅也是租賃市場上搶手的合租型住房。

外國人只能購買當地一手樓房,首付30%。為了防止炒樓花,首付款要交到第三方監管的賬戶,購房者和開發商均不能使用首付,首付款產生的利息,開發商將付給購房者。

相比墨爾本,悉尼可開發地塊要少得多,教育資源比墨爾本更豐富。也可選擇在西澳洲首府珀斯買樓,珀斯的失業率是全澳最低的,未來三年房產升值率預計達22%。

在澳洲出售房產時,最高會按增值部分的45%來徵收增值稅。不過投資者可以通過在澳洲購房貸款所產生的利息、裝修翻新費用、赴澳考察房產的費用、律師代理費、驗房費等等合法抵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89

從台灣科技業典範到成為被整併目標 宏碁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2013-10-07  TCW
 
 

 

一家企業從巔峰到谷底,需要多久的時間?這個問題套在宏碁身上,可能是四年。那個昔日台灣人的驕傲,如今卻成外資點名的購併目標,讓我們不禁想問,到底宏碁的問題出在哪裡?

撰文‧林宏文、顏雅娟

最近一個月,PC市場茶餘飯後討論最熱烈的話題,無非是宏碁、華碩要合併,以及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將退休,並進行高層組織改組,連帶地拉抬宏碁股價漲停,讓宏碁不得不發聲明否認。

隨著戴爾下市、智慧型手機品牌廠整併一波波,市場會點名大A(ASUS)併小a(acer),也無可厚非。只是,更讓人忍不住想問的是,四年前還是全球第二大NB品牌的宏碁,為何今日落至被整併目標?

公務員心態不改 以拖待變二○○一年,宏碁與緯創分家後,集團中負責經營通路部門的宏科,成為帶領宏碁品牌的主要團隊,由於遇上NB產品技術規格成熟,又剛好進入大成長階段,熟悉通路操作的宏碁,結合義大利籍戰將、宏碁前執行長蘭奇,讓宏碁得以享受了八年快速成長的甜美果實。

然而,在蘋果開啟這波全球科技產業典範轉移,iPhone與iPad發動的一連串產品變革,顛覆人們對科技產品的想像,讓科技業進入平台與規格的劇烈變化,消費者關切的是品牌與產品,宏碁的通路優勢反而未能派上用場。於是當宏碁拿不出好產品,也缺乏對消費者經驗的理解,在平板與手機等新市場繳不出成績單,宏碁的市占率就像坐溜滑梯般,一路向下。

以近日當紅的小米機為例,小米機主要核心價值在其產品精神,加上「米粉」的使用經驗,小米機甚至只要在自己的網站上銷售即可,完全不必倚靠別家通路銷售,就可凸顯出宏碁通路勢力的沒落。

拿出宏碁與華碩兩位董事長風格比一比,差異更明顯。王振堂早期經營通路,經營團隊重兵都布在此,但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從研發起家,對產品、技術、消費者喜好等,時時關心、牢牢掌握,外在大環境的變化,讓雙A在這波典範移轉中,出現不一樣的命運。

這些問題,打從一○年起,外界就多有評議,只是,三年過去了,蘭奇離職也已兩年半,但看不見宏碁的大刀闊斧,只看到宏碁策略上的步步退守,能撐就撐,即使是接手蘭奇位置的宏碁全球總裁翁建仁,也只能一再強調,「宏碁目前要做兩件事,就是維持市占率及力保獲利。」投資人無法理解,過去宏碁在創辦人施振榮主導下,已有多次改造經驗,但面對眼前的挑戰,卻遲遲沒有展現改革決心。

「在宏碁上班,就像是公務員一樣,時間到了就能下班;可是在華碩,許多主管到了午夜十二點還在和施崇棠開會,是常有的事。」PC業內人士說,宏碁要改革,就得先改掉他們的公務員文化。

這麼說吧,這三年來,全球科技業可說是大震盪,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機都被收購了,戴爾也下市了,多少不可一世的執行長,面對日益下滑的業績,也只能下台一鞠躬,三星、索尼、樂金、惠普等都是如此。

對比全世界企業都積極重整改造、調整體質,為下一波翻身做準備,雖然不代表這些改變就一定可以扭轉乾坤、轉型成功,但不改變就一定沒有機會,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畢竟諾基亞替全球科技業上的那課:「不創新就等死!」還歷歷在目。

相對國際大廠的各種自救動作,宏碁始終不動如山,維持不換人、不改策略,經營團隊不願被購併,策略上又只能守成,拿不出應對方式,難怪投資人對宏碁愈來愈沒有耐心。

此外,宏碁過去在市占率攀升到全球第二的登頂過程中,也進行了四大收購案,分別以新台幣九十億元合併倚天資訊、以七.一億美元收購捷威(Gateway)及Packard Bell、以新台幣二十七億餘元收購方正PC業務,以及以三.二億美元買下雲端技術公司iGware。這四大收購案斥資超過新台幣四百億元,但如今看來都沒有發揮效益,讓宏碁的經營更陷入困境。

接班梯隊斷層 缺中生代宏碁還有一大問題,「就是缺乏中生代,除了王振堂、翁建仁,與常見的宏碁大中華區總裁林顯郎,幾乎看不見其他新鮮面孔。」業內人士說,宏碁經營團隊多半落在四年級生,華碩卻在分家陣痛啟動中生代接班,不管是負責業務、或產品研發的主管,都是五年級生,明顯年輕一代。

早期華碩由「三J」掌權,分別是施崇棠、副董曾鏘聲與執行長沈振來。但隨著中生代浮出枱面,包括主掌研發的許先越、負責產品的胡書賓,相繼進入董事會,曾鏘聲底下的業務團隊也開始獨當一面,從副總裁陳彥政、許祐嘉、林宗樑等,都為其負責的產品發聲、活躍於各大場合。

反觀宏碁,狀況則完全相反。一位宏碁內部主管就直言,王振堂的管理方式一向簡單清楚且講求效率,要求主管能用一張A4報告完,就不要多用第二張。不過,他的經營企圖心不足,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受限於這些條件,讓宏碁的經營團隊對此次衝擊疲於應付且難以招架。

當企業面臨經營難題時,最有可能的作法不外兩種:一是走企業整併路線,另一個則是進行組織或團隊改組。施振榮雖然清楚目前經營團隊的不足,但最大的困擾顯然不是該不該換人,而是苦惱找不到有誰能夠接棒。

事實上,宏碁過去發生多次危機,在一九九二年及二○○○年,施振榮也做過兩次大改造,包括從人才、組織及策略上都有重大調整,例如重用具國際企業管理經驗的劉英武或蘭奇,以及在組織及管理上進行大幅改革,包括將組裝及管理權下放至分公司,或是將宏碁與緯創進行切割,這些大刀闊斧的動作,讓宏碁得以逐漸恢復生機。

只是,宏碁落難至今,施振榮也不可能坐視不管,像是近期外資積極鼓吹的華碩與宏碁合併案,就看到施振榮的態度鬆動,轉為「順其自然」。雙A合併能否一加一大於二?看在曾任施振榮特助、明基友達法務長與策略長的李志華眼裡,他直接就下了注解:「華碩與宏碁合併沒有綜效,因為企業文化不同,而且許多主管都是舊識,會增加合併阻力。」若走上合併一途 加分有限顧能(Gartner)研究總監蔡惠芬指出,「好的合併應該是能截長補短,︵雙A)性質差不多,合併沒有發揮互補效益。」若單純以產品結構來看,華碩、宏碁合併後,顯然沒有太多加分作用。

往好處看,業內人士分析:「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大概就是規模經濟可瞬間擴大,這對零組件的議價能力、採購成本將有所幫助。」畢竟,根據今年第二季的統計,宏碁市占率為八.三%、華碩為六%,雙A合併後,市占率將一舉擠下市占率達一一.八%的戴爾,成為全球前三大PC品牌商。

但PC是個萎縮的市場,這樣的數字有沒有意義,我們試著轉個方向看,把眼光放到成長性較高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以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總量約九.五億支規模來看,華碩、宏碁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加起來,也只搶到千分之二的市場大餅,實在難以解飢。

「倘若思惟不改,(兩家公司)合併也只是死得更快而已。」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說。

在李志華看來,宏碁目前品牌價值並不高,應該把手機、PC、筆電、雲端等切開處分,把產品線做重新整理,「不過,這樣的作法對股東好,但對經營團隊不好,最後也不太可能會發生。」不過,宏碁的整併策略也並非只有雙A合併的選項。像是近來也出現瓶頸的手機品牌宏達電,若能與宏碁進行台灣異質產品線的品牌結合,說不定更具互補加分作用。至於戴爾、黑莓機採取私有化策略,結合私募基金進行下市重整,也不見得不是好選項。只是這些策略都事關重大,每項細節都會左右改革成敗,需要慎重進行。

宏碁面對挑戰這些年,看似退居幕後的施振榮,其實對內也有不少話語權,更抱持著「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的想法,傾向靠內部自行調整,來啟動宏碁第三次再造。這麼看來,更換經營團隊的可能性最高,預料最有可能的時間點,應該會在明年董監改選前後。

過去宏碁每次危機的外在環境及條件都不同,這次的考驗,不僅是平台的典範移轉,更有大陸競爭同業的崛起,對台灣來說衝擊更大。倘若施振榮與王振堂沒有拿出更大的改革魄力與決心,宏碁能否安然度過這個死亡幽谷,恐怕仍有諸多變數。

全球PC萎縮,雙A跌得更快

2013’2Q

市占率(%) 2012’2Q

市占率(%) 年增率

(%)

聯想 16.7 14.9 -0.6 惠普 16.3 15.3 -4.8 戴爾 11.8 11.0 -3.9 宏碁 8.3 11.4-35.3 華碩 6.0 6.8 -20.5 其他 40.9 40.6 -10.5 總計 100.0 100.0 -10.9 資料來源:顧能,20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00

大跌之後,未來機遇在哪裡?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5834983
但凡遇到下跌,便是審視標的的一個時間期。這個階段,對於心中預期滿滿的標的,如果下行到自己心儀的價位,毫不客氣的配置資金拿籌是我經常幹的事情。如果倉位匹配需要調整,也只會在自己選中的標的間合理的再分配。下跌,對於長線資金而言,永遠比上漲要來得從容。

這個週末,我們閒話一下,梳理一下近期上漲下跌過程中,到底股市是個什麼樣的形態。

所謂大的機遇,便是一定歷史階段下時事造物的結果。沒有人在選股的第一天就知道,這個股很快就會暴漲,只是心中默默按照自己的模型做出合理的配置,不要嗔怪自己沒有騎上最牛的那個股,因為,有時候能力圈限定了,很多機會,可能可遇不可求。

關鍵是,偶得性的暴漲機會,並不是股市的常態,如果你只是玩一年半載,可能會糾結於短期的行情,但如果你注定了這餘生都會泡在這個市場,那麼,合理的看待每年的收益,制定嚴格的交易計劃,樹立良好的交易心態,便是需要我們時刻謹記的要點。

之所以很多資金把未來幾年的方向鎖定在TMT和醫藥,無非都是順應了時代趨勢,所謂的時事造英雄,順勢成功的概率可能更高一些。

醫藥醫療我們前期都探討了很多,是人類發展趨勢所決定的,無論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如何,老齡化趨勢的來臨,疾病的發病趨勢和規模,都不會因為意識形態的改變而發生逆轉,這就是不可逆的趨勢,所以,長線醫藥的機會,便是一種歷史階段的機會,而且可以延續很長的時間,很多標的,以年為單位,跑贏大盤、GDP或者說通脹都應該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很多人容易被其它所謂的熱點和概念所吸引,而忘記了,一些好公司,本身就需要時間來呈現光輝。更何況,現在的藥企很多仿藥類的都處於競爭的紅海,而創新型的公司又處於發展的初期,所以有時候業績又會不達預期,但說白了,上市企業的競爭力,應該比未上市的更有機會利用資本的優勢扳回一些局面。

而在這種歷史大潮中,他們本身隨潮而動,只要管理層不是太豬頭,都不會差去哪,而遇到好的管理團隊,好的產品梯隊,則公司則會帶來更多的收穫。

所以,選擇標的的時候,儘量看一些市值未達百億的公司,看他們的產品,看他們的研發,看他們的團隊,這樣的成長,既有行業成長,更有企業成長帶來市值增長的獲利機會。

這是第一個我認為屬於機遇的所在,今天只是再一次重複這種觀點。

其次便是TMT,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是科技、媒體和通信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的第一個字頭,整合在一起,實際是未來(互聯網)科技、媒體和通信,包括信息技術這樣一個融合趨勢所產生的大的背景,這就是TMT產業。

現在政策談得很多的信息消費,也大體是在這個領域內的融合。其實,做投資,要理解為什麼政府這個時候提出來在改革轉型過程中,要把信息消費放到這麼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新的四化中,單獨列席了信息化這項目。

如果從我們自己生活中去發現規律的話,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經常說,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在的信息科技,早就不是之前單純的一個網站,一個郵箱那麼簡單,它幾乎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小到一個手機,大到一個城市的管理系統,無不體現這科技信息下的各種交融,所以早幾年提出的包括如物聯網等形態,其實都是科技信息多樣化體現的一個樣本而已。

信息科技的發展,硬件本身跨越式的發展,通信技術能力的進一步飛躍都為未來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要說和千年之前的文明去比對,如果時間縮短在我們現在和10年前的變化,那估計也已經讓人嘩然。

10年前,我想大街小巷都還在熱賣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各種彩屏手機,10年後如果你的手機不是大屏智能機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10年前,我們認為一個貪食蛇就是一個很好的遊戲,現在手機上運行大型3D遊戲已經毫無壓力;10年前,可能很多人還是習慣於報紙雜誌等傳統紙媒,10年後的今天,你手捧一個IPAD幾乎可以閱便所有時事資訊;10年前,淘寶還是個雛,10年後的現在的阿里已經成為世界的互聯網貿易巨頭;10年前,城市間的網絡通訊更多還是那種一間間的電話小屋,10年後,你任何一台手機用微信都可以隨意聯絡到你想聯繫的人。

10年,彈指一揮間,但是社會變化已經讓我們的效率提高了太多,之前可能需要1個小時的貿易流程,現在1分鐘就搞掂了。這就是信息化所帶來的最表象的東西,深層次是什麼?便是最後GDP形態的變化。

那這個進程會結束麼?顯然不會,更不會因為K線的變動,而改變整個信息化的歷史大潮,3G也好,4G也罷,這些東西總要來臨。現在政府熱衷於的智慧城市建設,便是把信息化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點的一個歷史契機。歷史上沒有那一屆政府像現在一樣,把信息建設貫徹到城市建設之中,所以這一層的資本盛宴,還會繼續開演,是開始,不是結束。這個機會現在很多人摸不透,也看不到,但很多企業顯然都是受益了。

因為不管是三網的融合,亦或是市政信息進程,O2O也好,互聯網金融也罷,都只是智慧城市這個大家裡的一個分支,智慧城市應該比之前單純依靠地產拉動GDP更加有魅力,而且,這也應該是未來三五年中容易爆發出真正巨牛的存在,這一過程中,過往就已經有大華和海康所來佐證,但機會應該遠遠不止如此,智慧城市項目下的各個產業機會,於基礎建設的,於企業和民眾的平台服務的,尋股的方式不用太複雜,看看身邊發生的變化,那些東西你已經可以體驗了,便循著這條路找去,一定有機會。因為,不僅僅是政府在引導資金在做這些事情,更多大型企業,如中國平安,也都把自己本身業務的進一步加強網絡金融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傳統業務的電子化、網絡化作為自己戰略的重點,而民眾對於信息便利和生活便利的體驗,也都希望信息化方面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前期說,這是政府,企業,民眾各種利益高度一致的產業機會,這就是我認可的機遇。機遇來源於行業的發展,以及利用這個行業再度迸發的傳統行業。

未來機遇,未來已來!就股市形態而言,一定是在這些機遇裡,預期先行,股價表現的一個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95

網秦,你的用戶在哪裡? kankan123

http://xueqiu.com/4364752522/25754529
作為一個市值超過10億美元,2012年佔據中國手機安全市場60%以上份額的互聯網公司,網秦在中國的用戶很難看到。我們兩輪國內消費者訪談和零售網點檢查後,居然還沒有找到一個網秦的用戶。

兩輪消費者訪談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年中完成,覆蓋了188個消費者,位於北京,上海,天津(一線城市),杭州,廈門,成都,重慶(二線),南寧,揚州(三線),以及四川和安徽的兩個四線城市。我們還走訪了五家運營商門店,六家3C店,九個點卡充值卡的街邊店。

在十一家門店和3C店中,我們看到了一例網秦的手機預裝。九家街邊店中沒有一家出售手機安全軟件點卡,店裡售貨員也對該類產品的意識很模糊。當我們問及手機殺毒軟件時,這些店家的回答是「沒必要」(一半)和「免費裝一個360或金山殺毒就可以了」(一半)。

188個消費者在被問及使用什麼手機安全時,103勾選360, 6個金山,10個QQ,14個「其他」,0個網秦,60個「不知道或者沒有」。 總數高於188是由於有些用戶手機上同時有多於一個殺毒應用。

這些結果使得網秦60%的市場份額的說法無法立足。如果說188個訪談對象太小,不具說服力,那麼可以告訴你,我們得知的一些十倍於我們調研規模的訪談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網秦2012年的國內殺毒收入被報是$43M (M是百萬),也就是人民幣266M。如果照每個國內付費用戶每月交2元來算的話,我們可以得出網秦有11M月度付費用戶(266M除以12個月除以2元錢 = 11M)。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新浪微博的月活躍用戶是81M,而且包括PC和手機。網秦的11M月度付費用戶僅僅來自於手機,如果是真的話,絕對應該很容易就觀察到其用戶。公司的辯解是「我們用戶在廣大三四線城市,不容易觀察到」。這個說法在微博的無人不曉對應81M月活和網秦的幾乎無人知曉卻對應11M手機月活的事實下很難說服人。

易達通這家公司貢獻了網秦2012年收入的22%,$20.3M。鑑於這個數字佔到網秦2012年國內安全收入(不含企業客戶)的47%,我們調研了一下它。易達通的老闆被網秦管理層描述為獨立第三方,為網秦提供諮詢服務。然而,易達通的網站(很難找到)顯示它的辦公地址和網秦在一起,而且它的網站很破舊簡陋,不像一家在努力爭取其他合作方的公司。這是易達通於2009年更新的聯繫方式網頁,可以看到它的地址和網秦是一樣的。
查看原圖說到了獨立第三方諮詢員這件事,除了易達通老闆,網秦還有很多非僱員諮詢師。網秦在2010和2011年年底分別有378和387個僱員,而在2010和2011年期間起碼聘用了69和70個非僱員諮詢師,也就是僱員的18%。這些數據來自公司的官方披露: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作為一家單一軟件工具的生產方,網秦卻需要僱傭如此之多的外部諮詢師,這事很蹊蹺吧?這些諮詢師得到了位數不小的網秦股票作為報酬。其中一筆報酬摘錄在下(來源:公司官方披露):

查看原圖網秦在2012年底有著$127M(一億二千七百萬美元)的現金。它顯然付得起現金給這些外部諮詢師。然而,網秦給了他們股票,而且在股價按管理層說「低得不可接受」的時候,2012年7月10日,8美元左右的價位,給的這些股票。用此 「跳樓價」給出股票,只能說明管理層想把這些諮詢員的利益和網秦的股票捆綁在一起,和網秦股票同甘共苦。

賽諾就是那家為網秦發表了60%市場份額的報告的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這篇報告的作者是否是那些接受了網秦股票報酬的外部諮詢師之一? 我們不知道,但如果確有此事,一點也不奇怪。

2011和2012年兩年裡和2013年上半年,網秦把價值相當於自己總收入27%的股權給了僱員和非僱員。這麼高的比例,在上市公司裡聞所未聞。如果管理層認為自己股票沒什麼實際價值,全要靠一批人吹牛來撐起來,那給出這麼多激勵也就不奇怪了。

WedgePartners是一家只有四個分析師的,位於美國丹佛的券商。他們的分析師對網秦高度追捧。但是不要忽視,Wedge Partners本身很可能持有網秦的股票,如下所示(來自Wedge Partners的2013年9月的一份網秦研究報告的披露段),他們可能擁有網秦1%的股票。網秦1%的市值現在是一千萬美元,對於這家「麻雀」券商可是很大的數字。

MattMathison現任網秦的資本市場VP,也就是網秦的超級IR,頭號宣傳者。在此之前他是Wedge負責投資網秦股票的經理。彭博終端顯示此人目前的辦公地址已經是網秦的達拉斯辦公室,但e-mail地址還是Wedge的。Wedge和網秦的巨大的潛在利益關係使得投資人對Wedge發佈的網秦「買入」報告必須謹慎對待。

查看原圖
那網秦在海外的殺毒市場有戲嗎?畢竟,網秦2011和2012年報出了不菲的海外收入。我們可以肯定這裡沒有西歐和北美,網秦管理層也承認這些海外市場主要在發展中國家。2013年的AMX合作標誌了網秦邁入拉美市場,所以2011和2012年網秦的海外市場只可能是日韓,東南亞,南亞,中東,東歐,和非洲。我們可以進一步排除日韓和印度,因為網秦在2012年6月才開始進入這些國家,如下披露所示: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我們雖然無法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市場開展像中國一樣的地面調研,但地理常識告訴我們, 東歐國家人口很小,所以網秦的海外市場用戶會是壓倒性的第三世界國家人口。很難想像這些國家的用戶會比中國的用戶在手機殺毒上更願意付費。

卡塔爾電信是唯一一家網秦披露的海外運營商客戶。我們2012年年中問了他們的相關人士關於網秦的情況,回答是網秦在諾基亞手機時代確實和卡塔爾電信有合作,但隨著諾基亞的沒落,卡塔爾電信和網秦的關係已經幾乎沒有了。

經過此番研究後,我們對於網秦微薄的賺錢(是現金,不是調整後的會計收入)能力也就不奇怪了。扣除融資來的現金,加回象徵性的股票回購,網秦賬面上的現金(包括現金等價物)從2010年年底到2013年年中僅僅增加了$18M,而在這兩年半裡,網秦報出了很漂亮的累計收入($208M)和調整後淨收入($79M)。$79M的淨收入只給股東帶來了$18M的現金流,主要歸咎於網秦高企的應收賬款和源源不絕的收購和投資開支。

用季度末應收賬款和季度收入來算出DSO(應收賬款天數),在過去的10個季度,分別是144,149, 146, 153, 145, 149, 143, 167, 173, 157天。基本保持在150-170範圍,而且沒有緩解的趨勢。網秦把這麼高的DSO歸咎於海外渠道的長回款週期,稱其超過200天。200天的應收賬期體現的是什麼?好聽一點,可以說網秦對於這些渠道的話語權極低,是呆賬。難聽一點,這筆收入中很多是偽造的,收不回來的。對於一個理智的投資人來說,呆賬和假收入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個量的區別,不是質的。管它叫什麼,收不回來的應收賬款和假收入沒有本質區別。

很神奇的是,網秦沒有任何關於應收賬款款齡的披露,對壞賬的計提也微不足道。

對了,CFO剛換。如果是被解聘的,很蹊蹺,因為股票在他任期的最後兩個月翻了3倍。如果是主動離職,那就更耐人尋味了。

2013年網秦開始進入美國和拉美市場。有戲嗎?Lookout Mobile (簡稱LO)是硅谷頂級風投Accel(FB臉書的投資方)旗下的美國手機安全「地頭蛇」。LO已經鎖定了美國四大運營商的三家,在歐洲大陸也把巨無霸運營商德國電信拿下來了。美國剩下的大運營商,Verizon,是貼自己牌用Juniper的。網秦在運營商層面只有兩家麻雀大小的客戶,在美國的市佔率分別在1%,而且其中一家將被LO客戶AT&T收購。鑑於美國大公司在信息安全方面對中國的戒備,很難想像網秦如何在美國打開局面。

那麼網秦和AMX(美洲電信)的合作會帶來可觀的收入嗎?合作宣佈於今年三月,第一個市場墨西哥據稱在六月啟動了。拉美是一個預付費主導的手機市場。運營商一般不補貼手機以換取話費合同,所以不能決定手機上的預裝應用,運營商這個渠道的推廣能力比起中國和美國的運營商要弱。而且拉美的大多數國家一般老百姓也不比中國發達地區富裕,能挖掘出多大收入是個問題(鑑於中國的安全收入很可能遠低於報出來的數字)。網秦在過去七個月裡關於拉美市場非常沉默,這對於一個不停發利好消息的市值管理高手來說,能說明一些問題。

實際上,如果2012年的收入確實大量摻假,拉美的成功與否也不重要了。

到此為止,我們集中分析了老網秦,那個賺著枯燥乏味的手機安全「收入」的網秦。2013年是網秦向全世界宣佈其轉型為「平台」公司的一年。來自手游,移動廣告,移動搜索的利好源源不斷。網秦能成功的轉型,讓投資者忘卻它疑點重重的過去嗎?我們接下來對它的新亮點一一研究。

附錄:易達通簡陋的網站截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03

秦對於比亞迪意義重大,那麼秦DM2的壁壘在哪裡? 投資懶人

http://xueqiu.com/1111674617/26743536
要瞭解壁壘,先需要瞭解秦的構成。請看秦的六大核心技術。

驅動電機控制器
驅動電機控制器是比亞迪秦整車動力控制的大腦,結合動力電池的當前能力,實時響應用戶的駕駛需求,分配發動機和電動力總成的輸出力矩、功率,使整車動力性和經濟性達到完美平衡。相對於比亞迪DM Ⅰ代的控制核心單元,比亞迪秦對電控系統的各主要零部件進行了優化設計,提升效率,降低能耗,控制器策略更加豐富嚴謹。比亞迪秦在驅動電機控制器上同時集成了雙向DC/DC變換器,可將整車高壓轉為低壓供整車低壓電器及蓄電池充電使用,也可將發電機輸出的低壓電升壓為高壓電供空調使用或對動力電池進行保養。同時,比亞迪秦搭載的電控系統具有重量輕,尺寸小的特點,實現了效率、防護等級的提升。

ECU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
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ECU)是汽車發動機控制系統的核心,根據發動機的不同工況,實現最佳空燃比和最佳點火時間,使發動機始終處在最佳工作狀態,充分提升發動機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雙離合變速器
比亞迪秦採用自主研發的6速雙離合乾式變速器,換擋時間小於0.2秒,實現了換擋「無縫連接」,加速平順,無頓挫感。加速過程中,雙離合變速器將在最佳點位進行換擋,百公里加速可節省2秒時間,帶來超乎想像的加速性能。基於手動和自動的雙重優勢,雙離合變速器的齒輪系統傳動效率高,發動機燃油的消耗可降低15%。

TCU自動變速箱控制單元
比亞迪秦採用了比亞迪自主生產製造的TCU自動變速箱控制單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可以完全掌握其控制策略及全套軟件技術,實現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對檔位、離合的精確控制,提高車輛的動力性、經濟性以及平順性。

電動力總成
比亞迪秦搭載了比亞迪全新研發的高性能大功率驅動電機,具有輕量化、高轉速、高效率的優勢。該電機整體結構緊湊,空間尺寸相較於同參數電機減小了50%,電機定轉子質量只有28kg,電機功率質量比可達到3.9kw/kg,同時有效提升了電機效率94%的覆蓋範圍,拓寬了制動回饋的高效區,使整車節能更加有效。據數據顯示,比亞迪秦電機最高轉速可達12000轉/分鐘,在混合動力模式下,能爆發出250N.m的最大扭矩,使得秦的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5.9秒,最高車速超過185公里/小時。

電池以及電池管理系統
比亞迪秦的動力電池和啟動電池均採用比亞迪自主生產的鐵電池,其具有高容量、超耐用、零污染、零排放的特點。據數據顯示,從體積能量密度、質量能量密度、最大放電能力、低溫充電能力等因素分析,比亞迪秦所搭載的電池性能和系統效果均有較大提升。
電池管理系統除具備基本的電池能量管理、電池熱管理功能外,還具有電池單體自動均衡功能。在整車運行過程中,監控整個電池包的單體性能參數,通過電池均衡功能達到及時、自動保養的目的,極大的減少了動力電池保養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提升各階段的性能。

六大技術看完,可以發現,秦是一個複雜的集成性系統,主要是講現有的系統加以整合控制而成的集成性工程。秦有3大硬件和4大軟件。
3大硬件:雙離合,電池,電機。

四大軟件,ECU,TCU,電池控制,電機控制。

涵蓋了化學,工藝,磨具,鑄壓,IT,電子元件,線路,電機,等多種不同行業的技術和製造。

首先要承認,出了電池,其他的所有技術。國外都有,但是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其技術分佈在不同企業之中,而本身DM需要的是完美的融合,那麼要眾多不同企業相互克服,相互協作,相互妥協,共同合力做一個系統,是不可能的。一個公司大了,通部門的事情都要反覆拉扯,更別說跨到不同企業國家。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舉個簡單的例子,秦的10度電變13度。如果發生在一家電池企業和一家汽車企業,是不可能做成的。比如大眾。之前我就說了,大眾被體系高度綁架。

企業。技術,說到底就是無數的人構成,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上面說了大眾的問題,那麼豐田呢?豐田的問題,不在技術,仍然在於企業體系和結構。眾所周知,豐田的混動已經佔據其全球銷量3"20%。日本最熱門的車都是混動,豐田已在雷克薩斯全系普及混動。但也正因為如此,豐田的混動在集團內變成了龐大的利益體。而這個利益體,在阻礙豐田的新革新出現。創新革命,首先革的就是原來體系的命。豐田目前沒有力量可以打破。

豐田大眾不行,其他得車企水平上差距比較大,更沒法做了。當然秦的出現,成功,會倒逼他們去做改變,但缺乏內部能量+時間成本。大大降低了他們的效率,等其他車企能掌握DM2,DM3,甚至更多都將出來,比亞迪將一直走在混動的前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