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广昌:全身心一辈子就一件事 把复星做到全球平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8/wOMDAwMDIwNTAwOA.html

核心提示:郭广昌为复星制定的目标是:要扎根中国、立足复星优势,按‘投资+产业+保险’的思路加速发展,把复星努力打造成一家全球领先、专注于投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全球性投资控股集团。

理财周报这次要告诉你的人,管理着1000亿资产。他叫郭广昌,43岁,家乡在有“歌山画水”之称的浙江东阳。他执掌的复星集团,投资横跨多产业,直接、间接控股参股企业逾百家。

上海复兴东路2号,13层的咖啡色复星商务大厦静默矗立,跟拥有180亿身家的郭广昌一样低调。从11楼他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入秋后的黄浦江水沉缓深流。下游不远处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民企联合馆,正经受最后几日的爆棚。

见到郭广昌很不容易。即便是复星集团的员工,一个月也难得见他几回。和大多数通宵达旦工作的民营企业家不同,他不喜欢呆在办公室,来处理完必要的事情,就出去和各方面的人沟通交流。

促成理财周报本次采访的,是他不可或缺的创业伙伴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梁说,“他那里新奇的想法从来不断,每当一件事达到一个水准觉得可以歇口气时,他都能提出一个新的像大山一样的目标。”

提及“中国巴菲特”的称号,他说,“我们的确在学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方式,但能不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还不知道。”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个投资高手,过去十几年在行业选择上几乎没犯过重大错误,且善于先人一步逢低介入。

1994 年进入房地产、医药产业,2000年涉足商业零售业,2003年进军钢铁业、证券业,2004年屯兵黄金产业,2007年投资矿业,2009 年,“加大对资源类、金融类、消费类等行业的投资,适当提升轻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2010年被他定为复星集团国际化元年。

今年8月底,复星国际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近30%。面对产业加投资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收益,郭广昌更强调机遇和纪律,他说,“做个正确的选择不难,难的是坚持。”

“我们要扎根中国、立足复星优势,按‘投资+产业+保险’的思路加速发展,把复星努力打造成一家全球领先、专注于投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全球性投资控股集团。”郭广昌说,“十年之内,复星能不能管理1万亿的资产?我相信这一天是有可能的。”

“做企业到现在,我越来越感觉人是需要相信一点什么的”,他说,“你最真诚相信的东西,往往就最有力量。”

最大意义在于民企抱团

理财周报:你当初是怎样决定接下上海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建设任务的?

郭 广昌:去年年初,我在两会上碰到上海市和世博局的有关领导,在谈到民营企业如何助力世博分享机会的时候,偶然得知西门子馆退出筹建企业馆,正好有个建馆机 会,就一把揽了过来。我当时的想法是,中国经济和民营企业都处在转型期,世博会是一个绝佳的品牌提升机会,这件事情,太值得一做了。

理财周报:你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是如何说服马云和张近东他们加入的?

郭广昌:不是说服,基本上是一拍即合。我要找那些最能代表前30年有成就的企业,也要寻找那些后30年将有亮点的企业。我们第一方阵里的企业,全部是那个行业里最好的。基本上,选定一家之后,第2、3家来申请,就无法通过了。

最后在一起的这一群人,都很厉害。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都是做创意产业的,点子不断。大家也都有一些责任感吧。再就是让复星牵头来整合,也是对我个人的一种信任。

理财周报:凭你对这些企业深入了解,你觉得它们还有哪些共性?

郭广昌:你仔细观察,这些企业都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低层次制造业,发展节奏感掌握得又特别好,该慢则慢、该快则快,而且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像大连万达、苏宁电器(002024)、易居中国、红星美凯龙,都是典范。

现在中国的企业,正是需要冲出品牌的当口。比如中国最大的饰品企业新光集团,它正在以加盟世博会民企馆为契机,确定自己品牌的本土发展战略。这和我们前30年的情形不一样,前30年是给条缝,我们就钻进去;现在的商业,已经是在探索未来的方向了。

理财周报:你之前提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就是一个活力矩阵,不仅要造福中国,还要造福全人类。从社会责任乃至全球责任的角度,建民企馆的意义何在?

郭广昌:中国的民营企业让13亿人富起来,这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也是最大造福全球的事情。这一次,我们16家民企都没着力宣传各自的品牌,最重要是在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占到总体经济的60%,新增就业的90%,财政税收的70%。

你可以看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崛起,承担了国家经济最重要的一块,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全球很重要的一个力量。未来我们肯定要靠国内消费的升级,那这方面靠谁?一方面是靠国内总需求要提升,老百姓的收入要增加;另外一方面是靠创造需求,这就要靠民营企业。

理财周报:民企馆办得很出色,凝结起一股新力量,对于今后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郭广昌:最有意义的是,这次我们抱团做 这个事,这在以前民营企业中比较少,各自为阵比较多。我想,这也意味着未来民企会抱团做更多事,复星跟别的企业合作,别的企业跟企业之间的合作,都会更 多;这也意味着有更多企业会合作一起走出去,做一些战略收购,或者跟世界其它国家的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我这辈子就做这点事

理财周报:说回复星集团,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慢慢向多元化发展,回顾18年的成长道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郭 广昌:我一直在说几个概念,今天还是系统地说一下。第一个,千万不要把多元和专业对立起来,多元企业或者一个综合类企业,所对立的应该是专一,只做一个产 业。多元其实更需要专业把握你多元化的企业该怎么运营。当然,一个多元企业的专业能力和一个专一产业的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

复星作为一个综合类多元企业,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这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专业能力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个能力,就是投资能力。所谓投资能力就是你要组织合适的团队、选择合适的产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做一个投资,然后在合适的产业、合适的时间里,你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公司、企业、团队,去对其投资,还要有一个合适的价格。

这个能力是怎么达成的?我这十几年,就做了这个事儿,今天还是在想这个事该怎么做,怎样做得让自己各方面能力更强,不要犯错。其实发现事情的对错是很容易的,这个对,那个错,但谁能把对的事情很有纪律性地长期坚持下去?太少了。人总会有放任自己的时候。

第二个,我们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不是被动的投资者,而是要积极管理、参与的。

第 三就是要有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什么叫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讲得白一点,就是有些人有钱,不知道怎么赚钱,有些人知道怎么赚钱,但钱不够,对接起来,这就是 资本市场。所以我要跟资本市场对接,要跟A股市场对接,要跟H股对接,跟红筹对接,现在我们基本所有资本市场都涉及了,包括发债、长期债、短期债。

但光这三个能力还不够。2007年以来,我们重点建设的就是国际化能力。原来我们三个能力都主要是在国内平台上,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能力提升到全球的平台。

我全身心的一辈子就一件事,就是把复星提升上去,在全球平台上做,把投资做好,把投资之后的价值提升做好,把对接资本做好,创造更多的价值。我这一辈子就这点事。

理财周报:今年是复星集团的国际化元年,复星走出去的战略重点有哪些?

郭 广昌:我们的国际化战略不是从新开始,而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去与全球对接,这是我们的全球化战略。我们为什么会投资地中海俱乐部项目? 因为我们觉得这会加快它在中国的发展,加大它在中国开店的速度。跟世界好的企业去对接,把中国的市场、企业的优势对接起来,这是我们全球化战略的基本出发 点。

我们未来要管别人的钱

理财周报:有人把你称为“中国巴菲特”,你怎么看?国内像复星这样全方位多渠道进行立体化投资平台建设的企业非常少,可否谈谈下一个十年复星全球投资的战略布局?

郭广昌:我能不能成为巴菲特是另外一回事,但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点毋庸置疑。巴菲特从投资角度说,我觉得没有一个比他做得更强。他认为对的事情,他能够很有纪律性地坚持做好,30年、50年如一日,这个就不容易了。

未来复星更多会考虑巴菲特这种模式,这也是董事会非常明确的一个方向。我们想学巴菲特,是因为作为一个综合类投资公司,他最核心的两个点是我们最看重的:一个是资金的来源,另一个是资金投向哪里能产生最好的回报。

第一个点会影响到第二个点,比如做一个基金,有五年期和十年期的,这就意味它不可能持有一个很长远的投资项目。巴菲特之所以能做长期投资,而且可以永远不退出,是因为主要用自有资金和保险资金投资。

我们现在主要是靠自己的钱在投资,已经形成了价值投资理念,必须做长期投资。这个观念和巴菲特很像,也是向他学习的。我们擅长的是往巴菲特方向转,可能会着重考虑“投资+保险+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当然这只是方向,跟他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一步步在学吧。

我们会吸引更多人才,跟更多好的投资机构合作,更好地提升自己。我们希望能眼光更高一点,看到的视野更宽一点,加强全球化能力。

理财周报:资金的来源的确会直接影响投资方式,我可否理解为未来复星会想办法管理保险资金?会参股保险公司吗?

郭广昌:我们现在有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我们现在管理近1000亿的资产,那我们未来能不能管理1万亿的资产?1万亿,也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中国产业非常庞大,机会还是很多,我们这个队伍,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十年之内,复星能不能管理1万亿的资产?我相信这一天是有可能的。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其中很大一块业务,就是我们要代别人管钱、理财。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理财周报:我听说复星要花20亿元投资保险公司和零售银行,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郭广昌:我们的确一直在看,但目前还没有可以透露的项目。我能说的是,我们对金融机构,包括战略投资保险和银行都很感兴趣。

理财周报:复星未来的发展可能面临哪些风险,你们如何去规避?

郭广昌:我们自己有句话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这是我们做事做人的态度。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跟风险打交道,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工作就是想哪些事情可能让企业倒闭,然后去消灭这些风险因素。这些就是我们做的工作。

与做实业相比,投资企业更容易犯错。看起来做投资就是每天做这个决定,签这个支票,谈那些协议,但一旦看错了人看错了企业,或者在错误的时间做了决定,都可能造成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投资团队来做专业的事情。

做投资和运营一个企业是很不一样的。吃过不少教训之后,我们引进了不少人才,打造了整一个专业的体系,以此抵抗可能的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9

「我做一輩子機殼,還不如賣雞排」

2012-7-23  TCW




「你說賣雞排比賣機殼好賺,是!」

「你說全球第二大廠還賺不到錢的產業,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我也在想。」

奐鑫集團董事暨總經理徐鉦鑑幾乎陷入一個自問自答的困境。奐鑫每年產出三千萬台筆電塑膠機殼,是全球第二大供應商。員工數沒有鴻海多,但也有一萬八千人;知名度沒有康師傅大,但是惠普(HP)、戴爾(Dell)這些大廠都得靠它供貨。

但現實是,除了前年小額獲利外,奐鑫已經從二○○八年一路虧損至今,累計虧損幾乎吃光了○四年到○七年的獲利總額,等於做了八年白工。如果總體市場不好 轉、奐鑫內部沒有大動作變革,徐鉦鑑心裡清楚,現在的虧損只是開始,弄不好,將一路虧到一五年。而現在他只得將部分心力投入去賣雞排,換取一絲絲轉機。

我哥那時就不甘賣啊!差七年就差好多了

從成功企業教案來看,要就做第一,起碼要第二,才能活得很好,但這個定律,在製造業的台商圈已徹底打破;全球第二都只能坐困愁城吃老本,其他第三名以外的台商,還能有多少在水面上呼吸的機會?徐鉦鑑這一記警鐘,直教人頭皮發麻。以下是他的第一手告白:

(台語)我是很早就要收了,我哥哥不甘收,我們在最好的時候,很多人來找我們,要把我們整個買去,應該是在○五年左右,我哥就不甘賣啊!

因為我一個理念就是,拿到現金才是贏家啦!價錢不一定說好到哪裡去,但起碼那時候你拿到現金,你能夠妥善的投資,我相信比現在好多了。○二、○三年,○五 年那時候最多人想來買我們的廠。差七年就差好多了,不要說什麼,當時如果賣一賣,拿去買房子,就已經賺了兩、三倍了。過去了啦!那已經是來不及了。哥哥也 覺得說,這是大家辛苦做下來的公司,希望好好把它做下去,但中國的變化比台灣大又快。你做為一個經營者,不能很自私的說,現在不賺錢,我就把它關掉。

退場機制,坦白講還是會有,就是把一些工廠合併,把一些閒置的土地拿來做房地產開發。

你要說不做,也要下很大的決心,所以不容易啦!應該很多人(指台商)也有這種問題。我們比較幸運,找到「超級雞車」(編按:台中發跡的雞排店,在台灣有多 年歷史,去年與奐鑫老闆合資,到中國發展),從財報來看是不錯,今年聽說會賺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當然,比奐鑫賺得還多。我們大概投了新台幣四千萬元,去 年加今年就回收了。連鎖後台的成本高,如果開店回收更快。

說這個很羞愧,人家在講主業我在講食品

我有的店二、三十平方公尺,一天可以做人民幣一萬元,一個月就可以人民幣三十萬元,你知道它淨利率有多少?一個月差不多人民幣七、八萬元。它比我們(奐鑫)還賺你知道嗎?還收現金、又沒庫存,我們還要放帳五個月。

說這個很羞愧,人家都在講主業,我在講食品,人家會認為你不務正業。

整個製造業在中國,薪水漲雖然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是最可怕的是「五金」(多項社會福利費用),大概是薪水的四二%到四六%,全世界哪有這麼好的福利?台 灣的全民健保、勞保加一加,差不多要一五%。中國工資漲、周邊費用漲,匯率升值,再加上稅負優惠減少,工人也不容易請。我相信很快,整個中國會碰到一個很 大的瓶頸。

台商大部分是做出口、製造業的,這會是非常大、非常大的威脅。

如果廣達搬回台灣,我們就可以跟著回去

雖然去年毛利率差不多二三%,我們(奐鑫)也是虧錢,機殼就是地方要大、廠房要大,電要用大,設備有的又很貴,我投很多錢耶!我講一個數字啦!單單我這公司(上海廠)一年折舊就要新台幣七億元(占營收四.七%)。

製造業,辛苦行業,歹做(台語)!我民國六十九年開始(奐鑫成立),三十多年了。每一個人都後悔啦!誰不後悔。其實最成功的,是在最好的時候把工廠賣掉拿 現金。你看所有工廠,真的叫他拿現金出來,有錢嗎?不一定。都在土地、廠房、設備、庫存裡!製造業絕對是越來越辛苦。

光看工資的話,事實上一三、一四年就可以搬回台灣(成本比較省)啦! 我們沒辦法自己回台灣,因為我們是做零件的,要跟廣達、仁寶這些ODM(委託設計製造)的工廠近,距離只能在一小時車程內。

其實我覺得搬回台灣是最好的,如果廣達他們回去,我們就可以跟著回去,台灣真的是好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38

《管不住》「葉底藏花」四招 你的鄰居早就是中國人 陸資砸10億來台購屋 年輕人存一輩子買不起


2014-04-07  TCW  
 

 

根據《今週刊》獨家調查,台灣高房價,已成為七成年輕人最憂心的問題,而房價痛苦指數,更居亞洲第四,隨著逐漸開放的台灣經貿環境,高房價是否會搭上「香港模式」的列車,一路狂飆?

撰文‧楊卓翰、梁任瑋

「他們,早就來買台灣了!」台灣房價那麼高,到底是誰在買?今天,我們有了答案。

國內某知名代書從一年多前,就替「他們」在台買樓。有計畫、有規模,第一期資金規模就砸了新台幣十億元。誰有這等能耐?答案就是陸資。

這名不願具名的代書,一年前就開始替大陸電子業老闆在台買樓。「當時聽到陸資一口氣要拿十億元買辦公室,的確有點嚇到。」這位代書坦言,因為台北市整棟出售商辦不多,所以這位陸資只好先在大安區、信義區買下單層辦公室,現在已經有三間商辦。

陸資買台灣地產,不是有《五四三條款》嗎?(編按:貸款限五成、停留不過四個月、三年不得轉售,並須審核)為了交易方便,這家陸資是以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的境外公司在台分公司名義直接購買、登記。不受限制,政府全被蒙在鼓裡。

雖然根據內政部地政司統計,十一年來開放陸資來台購屋,累計僅一百三十六件,總金額約十七億元,陸資申請的數量與金額相當稀少。但是,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統計數據。

由於陸資來台買房限制重重,枱面上交易稀少,枱面下,陸資早已悄悄侵台,在政府看不到、管不到的地方大買特買。他們逼退的,正是台灣的年輕人。

根據《今週刊》調查,有七成台灣年輕人憂慮高房價問題。台灣的痛苦指數(中位數房價每月貸款支出除以中位數家庭月所得,也就是城市貸款負擔率)是六四%,不但是亞洲第四高,也遠高於香港、東京等國際大城市。這個島的年輕人要靠自己的力量住在這裡,早就是負擔不起的奢侈。

而在這個島,就算是人人稱羨的公務員,也不見得買得起房。一名任職中央部會的公務員,現在月薪約八萬五千元,生涯總收入約兩千多萬元(見後附表),待遇較一般老百姓,已經算高。

但是年近天命之年的他,就算要買屋,還是得當靠爸族。台北市區中正區一棟十六年的中古屋,四十一坪總價四千一百萬元。頭髮已經蒼白,這位公務員還是得靠父母資助,才能買下蝸居的殼。公務員已如此悲涼,領22K、沒有父母支援的年輕人,又能怎麼辦?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島被奪走。

這還不是最糟的。隨著ECFA(兩岸經濟協議)開放、未來服貿開放陸企投資、引入高階白領來台,荒謬的台灣高房價,可能更加惡化。這正是民眾最害怕的副作用之一,我們又怎能怪學生走上街頭?

「如果照香港經驗,未來ECFA、服貿一步步開放下,陸資對台灣的房地產需求肯定會增加。」港商中原地產台北董事總經理周永輝打包票。中原地產是香港最大的地產仲介之一,一一年來台設點,被市場稱為來台「卡位等開放」,當陸資來台買房的引路人。

周永輝經歷過香港房市的低潮,從九七年高點到○三年低點深跌了七六%。但是,○三年香港簽署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往後的七、八年,可說是房地產的無限春天。」周永輝說。雖然香港平均薪資在○三年到一三年成長了五○%,但房價中位數則成長了二倍以上。

不過陸資來台買房,很少人會傻傻地透過官方管道申請、等待半年的核準時間。因為,枱面下有四大暗道,已讓陸資行遍台灣。

陸資四招「葉底藏花」 早就是你鄰居第一招「借花獻佛」:台商借名登記,台商以大陸不動產、企業股份質押,幫大陸的合夥人買房,或陸客以台灣親友名義買房,此為最常見的一種管道。

第二招「借道外資」:借第三國企業名義,例如登記在英屬維京群島投資公司來台置產。

第三招「雙重國籍」:大陸人擁有台、陸以外的雙重國籍,利用第三國護照來台置產,包括「宏盛帝寶」、「信義富邦」與「元大栢悅」皆有其身影。

第四招「娶某買房」:大陸人娶台灣老婆,將房產登記在老婆名下,例如與大陸餐飲集團俏江南總裁汪小菲結婚的藝人大S徐熙媛,○九年就已買下松德路的「國美國家藝術館」。

由於這四個主要的私下管道,都是以合法、合規定,且既難查證背後是陸資還是外資,故無法在統計資料上顯現。因此,房地產業者指出,陸資來台買房的數量,絕對不止政府公佈的一百多件而已。

此外,大陸建商在台投資的「萬通台北2011」,開賣以來帶入大量陸客來台購屋。萬通國際開發總經理周東權直言:「我們的客戶不只是台灣人。已售出的八成五房屋裡,就有四○%是中國人購買。」「在《服貿協議》生效之後,相信陸資會前仆後繼而來,加速房地產M型化。」若政府無法有效管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甚至預測,一坪三百萬元的房價,很快就會來。

反制一:提高持有稅 擊沉國內投資客不幸的是,政府過去的打房措施,包括央行的貸放限制、國有地停標、奢侈稅等,對房價的打擊有限,都是因為沒有直指炒房核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台灣的房地產持有成本。」莊孟翰說。

在台灣,一戶帝寶每年房屋稅和地價稅合計只要繳不到十六萬元,比帝寶最小坪數要付的三十一萬元管理費還低。也讓台灣出現許多包租公,光收租金就可以抵房貸,炒房零成本。但同樣的炒房策略,在持有稅制健全的國家就行不通。

一名移民美國加州的吳先生,最近想複製台灣的包租公模式,買第二棟屋來出租,但加州當地的高房屋稅,卻差點讓他血本無歸。「因加州每年要繳的房屋稅實在太高了。」吳先生分析:「一棟五十萬美元的房子,每年房屋稅加上特別附加稅(Mello-Roos,物業稅的一種),要繳一.七%的房屋稅。」是由真正的市價來課稅,且每年都會請第三方機構估價,和台灣脫離現實的房屋評定現值與公告地價截然不同。

反制二:提高印花稅 不讓外國人炒房在加州的高持有稅下,攤算下來加上房貸,完全無法用租金打平,最後吳先生只得打消買一房自住、一房出租的念頭。「相較起來,台灣真的很好操作。」吳先生還說,最近他的香港朋友頻頻詢問台北的房屋稅制,「因為他也聽說,台北的稅很低,適合養房。」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對台灣房產有興趣,包括前文提到的中原地產,因香港有近二○%房產由外資交易,為抑制失控的房價,提出了趕跑外資的方式,也就是提高「印花稅」。

這個印花稅,特別針對買香港住宅的非本地人,除了一般印花稅,還要額外繳交交易價格的一五%的重稅。就連本地人,印花稅也在一三年,從四.二五%提高到八.五%,稅足足重了一倍。如此重稅,讓香港從○三年一路飆升的房價在去年慢了下來,顯見重稅已在現階段抑制成交量與房價。

反制三:陸資人頭戶若不杜絕 後患無窮反觀台灣,買屋的契稅和印花稅加起來只有六%。而且台灣房屋高資產中心執行長邱太煊指出,這還是以房屋現值課稅,買屋成本更低。外國人來台買房,繳的稅也一視同仁。隨著星港都用印花稅打擊國外投資人,若以台灣目前的稅制開放,無非鼓勵國外投資客把星港資金移到交易成本低的台灣。

但就算對外國人課以重稅,遇「葉底藏花」的陸資,政府若不能掌握誰是假外資、誰是真陸客,恐怕一毛稅也課不到。面對將開放的兩岸服務、貨品、貿易及投資,內政部及金管會是否有能力和資源追蹤帳戶資金來源,如何管制陸資用台灣自然人名義買下的房子?不只是一般住宅可能染紅,若陸資「無限量」採購商辦,恐怕更進一步扼殺年輕人的創業機會。

其實,早在去年十月,《今週刊》就做過民調,有七成八民眾支持對外國人買房課重稅,未來若開放大陸人來台工作,住宅需求將只增不減,只能期待政府拿出最後的魄力和執行力。

台北房價痛苦指數,亞州第四──亞洲主要各城市貸款負擔率 單位:%

城市 貸款負擔率

中國 北京

中國 上海

中國 深圳

台灣 台北

香港

台灣 新北市

日本 東京

南韓 首爾

資料來源: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副教授花敬群資料時間:2013年Q2台灣須做好3大配套,因應高房價衝擊!

提高房地產持有稅,

杜絕投資客養房、炒房

就算是帝寶,一戶房屋稅和地價稅加起來平均一年不到16萬元,比最小坪數的一戶管理費31萬元還要低!

政府必須嚴加管理外資炒房,杜絕人頭戶如果政府無法查緝、管理外資假借名義買房、炒房,那麼就算印花稅再重也收不到稅,總額限制再嚴也管不到陸資。

針對非本國國民交易房地產,

增加交易稅(印花稅)

外國人在香港買房,需要在一般印花稅之外,繳交15%的印花稅。也就是,買1千萬元的房子,需要額外繳150萬元的稅;在台灣,外國人並無特別課稅。

就算是公務員,也擠不進台北市──中央公務員實際薪資試算今年50歲,23年年資的中央部會公務員,從5職等科員一路做到11職等專門委員,生涯總收入將達2248萬元。他最近剛買下北市中正區一間16年的中古屋,成交價約4千萬元,這是他不吃不喝,一輩子都買不起的價錢。

單位:元

職稱 官等 職等 本俸 專業加給 年資 收入科員 委任 第五職等 34430 18910 4 3093720 專員 薦任 第七職等39090 21710 6 5289600 科長 薦任 第九職等 47080 25770 11 11619575 專門委員 簡任 第十一職等 53075 32650 2 2486025

總收入 約2248萬

*總收入包含固定2.5個月年終資料來源:現行公務人員給與簡明表

整理:蔡曜蓮、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89

孩子,別叫我養你一輩子

2014-06-23  TCW
 
 

 

最近連續聽到三則「啃老族」(亦稱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畢業後不工作靠父母養)的故事。故事之一,一對父母苦心栽培兒子,殷殷望子成龍,攢了錢,送他到法國學設計七年,萬沒想到埋下災難的種子。學成回國後,擁有國際視野的兒子,每次應聘都無法持久,自認懷才不遇,終日宅在家。快四十歲,才終於穩定。但收入有限,買房、買車,還是跟父母伸手。父母不給,就糾纏,因為從小到大,給習慣了。兒子都中年,卻不成熟如嬰兒。養兒如此,唉,不難瞭解這對父母多年來的痛。

雖然「啃老族」已在全世界氾濫,但如此近距離看到他們的面孔與肌理,還是不寒而慄。我的一顆心忽然變得卑微,孩子成人後,我只期盼他願意工作就好,二十二K也無妨。拜託,別讓我的銀髮歲月被「老嬰兒」給賴著。

此時,電視飄出驪歌,新聞畫面裡是一張張青春面孔。有些人正順應父母的費心,將出國深造。聽了那三則啃老族故事,我忽然憂國憂民。我想提醒一心一意栽培兒子讀名校的父母們,前述故事的寫實。當你給孩子視野與文憑時,別忘了檢查一項容易被遺忘的能力:獨立與負責。視野可以連結到格局、未來的競爭力,亦會連結到另一個等號:「眼高手低」。

究竟是視野,或眼高手低?經濟獨立,是很清楚的指標。這年頭,只有「要不要」工作,沒有找不到工作。別讓找不到工作,合理化。做大事前,先從小事學起。如果,不肯彎腰就低、就簡的年輕人,不稱其為眼高之輩,難不成你要說這是視野高?

我的二妹,過去十年,白天領二十二K月薪,晚上在昏黃燈光下做一件件幾塊錢、幾毛錢的加工,獨立養孩子。你以為這是民國六十年代才有的畫面,不是的。每每看著她孜孜矻矻的身影,我便肅然,她比那些眼高手低之輩更讓人敬佩。她沒人能啃老,但有扛起人生遭遇的雙手、踏實過日的雙腳。

現代父母急於給孩子飛黃騰達的翅膀,卻忘了教育:先站起來,以為「站起來」是本能。哎呀,千錯萬錯莫過此。或許,當你知道,在台灣有四十七萬名「尼特族」時,會重新審視「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並不在遙遠天邊。」之於年輕人,我則發自內心建議:「幸福的第一步是,用自己賺的錢過日子。」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72

宋宏偉口述:從可口可樂到快的打車,差點兒一輩子賣糖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5/145690.html

i黑馬:宋宏偉2013年4月加入快的打車,第43號員工。加入快的打車之前,一直在快消行業,其中有近十年時間在可口可樂工作,更早之前,還在一家軍工廠工作過。突然在年過40的時候,卻鬼使神差般地進入打車行業。

 
\以下是快的打車運營副總裁宋宏偉的口述:
 
過去一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出差,航旅縱橫里統計的飛行次數是145次,歷程將近20萬公里。這一年里,快的打車從杭州逐漸滲透到了國內幾乎所有有出租車的城市(有不少是小縣城)。
 
我是2013年4月加入快的打車的,第43號員工。加入快的打車之前,我一直在快消行業,其中有近十年時間在可口可樂工作,更早之前,我還在一家軍工廠工作過。突然在年過40的時候,鬼使神差般地進入這個行業,是我之前沒想到的。
 
沒有快的之前,大家打車基本都是靠運氣,司機希望遇到一個順路的客人,而乘客則不知道即將到來的空車會不會拒載,或者即便上車了,也可能需要忍受司機一路的牢騷。
 
對乘客來說,快的打車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通過快的提前規劃行程,而不是暴雨或者烈日當頭時在路邊傻等。實事也證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每次遇到天氣惡劣的時候,訂單就會暴漲。
 
對於出租司機,快的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幫助他們減少空駛增加收入。很多司機用了快的之後,每個月收入能增加兩千多塊。除了經濟上的回報,快的還可以幫助司機合理定制運營路線。有司機跟我聊天,說不管自己開車到多晚,開到離家多遠的地方,只要用快的,最多三個訂單就能接力回家。 
 
盡管我們的業務還集中在國內,但有些時候仍然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拉薩很多司機都是當地的藏族,不太會講普通話,更別提讓他用手機接單,但現在整個拉薩有一千多個司機在用快的,這個過程中充滿了挑戰,但也樂趣多多。
 
去年7,8月份的時候,整個打車軟件行業剛剛起步,當時我們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擴張業務,從杭州上海開始快速向周邊省市擴張。這期間有兩個月,公司管理層都主動暫停領薪,把省出來的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當然除了管理層之外,其他同事們的薪資和福利都照常。大家都明白,打仗的時候最不能虧待的就是沖在一線的同事。
 
快的內部的工作節奏很快,通常決定要進入某個城市時,我們會選三四個人組成一個“小分隊”派到當地,駐紮一兩周時間進行突擊推廣。通過這種小步快跑的方式,到去年年底,我們就拿下了全國40多個城市,加起來花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熬過了最初的開拓期,之後的很多城市幾乎都是乘客和司機自發開始使用。
 
之前在快消行業,大家通常會將未來一年的計劃都提前做好,每個崗位根據計劃按部就班即可。在快的最大的變化是,做太長遠的計劃並不現實,因為行業變化太快,往往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我們只做未來兩三周的計劃。
 
快節奏帶來的是快速成長,包括業務也包括人。現在很多城市的負責人,都是從一線中成長起來的,盡管有些人加入的時間並不久,但在高壓下得到鍛煉,這在其他公司是不多見的。當然這也和我們的企業文化不無關系,快的打車的文化就是兩個字:簡單。從管理到產品再到運營和財務,每一個環節都追求最簡單,這種簡單足以保證我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成長。
 
從一開始的杭州到現在覆蓋300多個城市,從三四十人的小團隊成長成700多人的大家庭,快的打車的每個人,都在和整個團隊並肩面對各自的挑戰。我覺得我們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能參與其中的感覺非常好。 
 
在這個行業幹的越久,就越發覺得,傳統的生活方式遲早會被移動互聯網接管。移動互聯網現在已經無孔不入,尤其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衣食住行”,這其中的“行”是最難解決的。去哪兒和攜程只解決了長途出行,而人們90%以上的日常出行都集中在城市內,比如上下班、周末逛街、出差去機場等這樣的短途出行,而這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喬布斯傳》,里面提到喬布斯當年忽悠斯卡利加入蘋果,只用了一句話: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假如當初我沒來快的,或許現在也還在賣糖水,但我決定加入這家公司的時候並沒有誰忽悠我,跟老板聊了半個小時,我就覺得這事兒能幹。
 
我們希望快的打車能成為一個城市出行平臺,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盡管它現在看起來還只是個打車軟件。在所有傳統業務都開始思考如何移動化的時候,快的打車撕開了一個缺口,讓大家看到了把人和服務連接起來了的巨大想象。這件事情我們做了兩年多,並且還會一直做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38

一輩子,你賺多少錢才夠?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1/how-much-is-enough.html

巴黎:


寫如何財務自由的文寫得多,這理有一篇非常有意義的Blog文。
----------------------------------------------------------------------------------------------------------
http://wenku.baidu.com/view/0f5d18c40c22590102029d60.html (簡體)
http://allanlin998.blogspot.hk/2013/03/how-much-is-enough.html (繁體轉載)


商人坐在墨西哥海村的碼頭看著一墨西哥夫劃著一艘

小船靠岸

小船上有好尾大黃鰭鮪魚這個商人墨西哥夫能抓到這麼

了一番

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到這麼多?墨西哥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


人再:『不待久一好多抓一些?』


墨西哥得不以:『我一家生活所需啦!』


人又:『你一天剩下那時間都在?』


墨西哥夫解:『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己條魚後跟孩子玩一

再跟老婆睡 晃到村子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

得充滿又忙碌呢!』

人不以他出主意

:『我是美哈佛大企管我到事可以你忙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

候你就有買條大一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到更多更多

然後你就可以有一個漁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而是直接賣給

加工然後你可以自己一家罐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產與加工

和行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搬到墨西哥城 再搬到洛杉最後到紐約

在那裡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

墨西哥:『又花多少時間?』

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夫回:『然後呢?』


人大笑著:『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股票上市

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候你就你可以幾億幾億!』

墨西哥夫回:『然後呢?』


:『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的小村去住每天睡到

然醒出海便抓己條魚跟孩子玩一玩再跟老婆睡晃到村子

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夫疑惑的:『在不就是這樣?』

---------------------------------------------------------------------



昨天在發現戶口大進帳後,我想到的不是Benz,豪華生活,美食。

而是感謝Blog友們曾給於的分享,希望到Ben.Graham墳前獻一束鮮花。

想和家人一起到後園拔野草,在紅楓葉下的溫哥華溜連,聼著張國榮那首“從不知”。

Ambleside park看狗狗跑,看鴨群遊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99

分级B噩梦:小散一天亏90% 称一辈子无法回本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6250.html


“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回本了。”投资者张先生这样对本报说。

7月6日,张先生买入招商可转债分级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之招商转债B份额(场内简称:转债进取,交易代码:150189),而后连续跌停,张先生根本无法卖出。

招商基金7月8日公告,截至2015年7月7日,转债进取的基金份额参考净值为0.317元,达到基金合同规定的不定期份额折算阈值0.450元以下。基金将以2015年7月8日为基准日办理不定期份额折算业务。

7月6日,转债进取的净值为0.540元,7月7日跌至 0.317元,触发了向下折算的阈值,7月9日,折算日当日,转债进取的净值就跌到了0.071元。

“亏了90%,”张先生说。

与张先生一道同样购买了转债进取的投资者建立了一个群,他们把自己的群名改为“姓+亏损金额”,于是,在这个群里面,有人亏了几万,有人亏了20多万、30来万,有人亏了40万、50万,也有人亏了百万之多,一片哀嚎。

血洗分级B

7月9日,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都在盘中一遍有一遍的警告投资者不要购买已经触发向下折算阈值的分级B,但是,依旧有些投资者不明就里,登上了这艘一去不返的“泰坦尼克号”。

投资者刘先生说,他于2015年7月9日下午开盘后以0.551元价格买入煤炭B(150252)772000股,共计成交额425372元。当日,煤炭B下折成249349股,价格恢复到1元,损失176023元。

“此次共有13只分级基金B份额于8日收盘后触发下折阈值,9日开盘在暂停一小时后上市交易,全天换手率高达50%以上,累计交易金额数十亿。9日 所有买入这十三支下折B基金的投资者将像我一样面临平均40%左右的本金亏损,另外还有分级B持有者,将面临更大损失,在众多买入者中,不仅有对分级B基 金规则和风险不了解的普通股民,也有像我这样经验丰富、做足了分级基金B功课的老股民,甚至还有不少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刘先生说。

“自从分级基金诞生以来,还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烈的事件,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也教育我们分级基金的高风险性,投资者要谨慎。”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对本报坦言。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显示:已经向下折算的分级基金包括:鹏华基金公司高铁分级 B、鹏华一带一路 B、工银瑞信传媒B、申万中证环保B、华宝兴业中证1000B、招商可转债B、南方中证国企改革 B、信诚中证TMT产业B、易方达并购重组B、生物分级 B、招商煤炭B、招商生物医药 B、富国中证移动B、国泰有色 B、长盛中证一带一路B、工银瑞信中证传媒B、信诚有色 B、安信一带一路B、东吴转债 B、银华中证转债 B等。

投资者的建议

刘先生说,根据目前分级基金的交易规则,他希望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由于普通股票10%的涨跌停板制度不适用于分级基金导致的问题。从5月底开始,由 于大部分股票连续跌停,部分分级基金B份额净值每天以20%-30%的速度下跌,而分级基金的交易价格却每天只能下跌10%。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净值 较低的B份额的溢价率持续迅猛上升,普遍超过100%,远远大于正常的溢价率水平。这正是由于10%涨跌停板的限制,扭曲了价格,加大了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溢价率畸高,持有分级B份额的投资者无法以公允的价格退出,及时控制风险,让他们被动等来所持有的分级B份额下折,加大了他们的损失。

另外,按照现有规则,8日晚间确定下折的分级基金B份额,9日仍然可以交易。这也是造成9日投资者误买入最主要的原因。已经确定下折的B份额,已完 全没有盈利机会,买入即肯定亏损,而且无论市场情况如何,无论在熊市、牛市各个阶段都是如此。但现行规则,在T日仍然让B份额上市交易,其出发点是为了保 护T日前买入者的交易权,但结果却是以损害更无辜的T日交易者来实现的。从深层次看,其实将伤害大于100%的参与者,前期参与者为了不被下折,必须忍受 损失出逃,无法等涨解套。

“在分级B基金全年几百个交易日中,只有下折的当天即T日是有此巨大不对称风险存在的,交易所应当在基金名称前加上特别标识,类似股票除权和退市警 示,让普通投资者能够将T日交易的标的和市场上其它几百只正常交易的基金一眼就可以区别开。”刘先生说,除了基金公司以外,也希望券商给自己客户群发了警 示短信,有效避免误买。

亏的钱去哪里了?

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难以接受如此巨幅的亏损,“我想问,我们亏的钱都去哪了?”张先生说。

其实,分级基金是所有基金品种中相对复杂的。

以下是齐鲁证券分析师马刚的详细解释:

首先是分级基金的AB份额的折溢价率是怎么来的。因为A的固定收益属性,首先由市场利率决定A的隐含收益率,一定的隐含收益率水平则决定了某只A的折溢价率,这其中有复杂的计算公式,总之,A一上市便会根据市场利率和A类的平均收益率水平决定一个折溢价率。

在配对转换机制的作用下,A会将此折溢价传递给B,他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A的折溢价绝对值=B的折溢价绝对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AB合并之后的整体折溢价率为0,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套利机会,会使整体折溢价趋于消失。

A将折溢价绝对值传递给B,这说贯穿始终的,即无论何时都会这样。一般情况下,A因债券属性,A的价格比较稳定。即使有价格波动,很快也会回到正常 水平,即被不会长期被低估或高估,这一点与股票不同。可以认为,A的折溢价绝对值大体恒定,但对B来说,则折溢价率可能差距巨大。比如说B溢价0.1元, 在其净值1元时,则溢价率为10%,但当其净值跌至0.25元,溢价率则成为40%。记住这点很重要,这是说明下折导致巨亏的重要原因。

近期在触发下折日,B仍有很高的溢价率,有的高达100%左右。假设当时B的交易价格0.5元,其净值0.25元,则溢价率为100%。下折完成后,人为的将交易价格降为0.25元了,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巨亏了:溢价消失了。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下折了。

下折是将B净值调整为1,然后份额缩减。如触发下折日,净值正好为0.25元,则是4份合并成1份。当热,还有更悲催的,因为下折当日净值肯定会跌 破0.25元,而且在次日下折基准日,净值会继续下跌,缩减比例会进一步变小。如(150234)传媒业B,触发当日净值为0.1968,其折算比例为每 10000份折算成10000*0.1968=1968份。

折算完成后,按照交易所的规定,复牌首日前收盘价调整为净值即1元。按照比例缩减之后以净值作为前收盘价,跟上面举的那个折算前按照净值开盘,没有 任何区别。再重复一下:原先份额数不变,0.5元的交易价格,1份以0.25元的价格在交易;折算完成后,4份以1元在交易。这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B份额都有合理的溢价吗?交易所规定以净值交易,市场不会进行修正吗?是的,市场确实在修正,这时折算跟不折算的区别就有了。假 定每1份的价格被人为调整到0.25元,开盘后,A会继续传递给0.25元的溢价,B会连续涨停一直至价格重新回到0.5.但是折算后就不同了,由于份额 缩减了,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实际会更少),A传递过来的溢价只有四分之一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溢价已经永远消失了。

投资者或许有个疑惑,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里,临近下折,溢价应该趋于消失才对,可为什么那么多下折的,在下折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还有那么高的溢价 的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百年难遇的股灾造成了这次悲剧。由于B连续跌停,使其跌幅远小于理论跌幅,溢价难免;二是去年底以来,分级基金飞速发 展,吸引了不少全新的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对分级基金缺乏了解,不懂得下折的凶险,甚至在下折基准日还飞蛾扑火式的买入,因此,这市场并不是充分有效的; 三是由于限制股指期货做空,专业机构无法对冲,没有动力套利,由于没有套利的力量消灭溢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当然主要还是股灾。

那么下折后钱哪去了呢?总不会凭空消失吧?有赔的总会有赚的吧?谁把这块钱赚了去了?这是遭遇下折的投资者最多的疑问。事实上,投资者损失的钱确实是凭空消失了。“赚的钱=赔的钱”,这是期货市场的定量,不是证券的。证券交易不是零和游戏,期货才是。

那么B端持有人的损失是不是A的盈利呢?也不是。根据下折条款,A只是把多出来的母基金变现而已,这原来就是A的资产,跟B没有关系。是不是A的折 价原因造成B溢价损失呢?事实上,在有下折预期开始,A的价格便开始上涨,折价幅度逐步收窄,应该导致B的溢价减小或消失。此次之所以会发生大面积B下折 前高溢价,完全是股灾的悲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47

"還是盡力活好這輩子吧“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驗背後的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87

1976年,“冷凍之父”Robert Ettinger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克林頓小鎮成立了“人體冷凍”機構,簡稱CI。人體冷凍技術,簡單地說,是依靠現代科學將人類冷凍,在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後將其解凍,以延續生命。 (CFP/圖)

四個月前,因癌癥去世的兒童文學作家杜虹成為中國首位選擇冷凍身體的人。幫助她聯系美國阿爾科基金會以完成這一夢想的,是北京的幾個年輕人。他們,以及更多的人,已為這一夢想摸索多年。

但直至今日,冷凍是否能起到延長生命的作用,甚至是否能有效地保持人類身體的完整與活力,在科學上仍是未知數。

2015年5月19日晚上十點半,阿爾科(Alcor)生命延續基金會的醫生阿倫·德雷克第一次來到北京。他對接機的魏景亮說,我們還是去醫院看看病人吧。

位於潘家園的中國腫瘤醫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國人一會兒就要過來。她對女兒說,幫我弄弄頭發。

病人可能還能活一周以上,阿倫這麽判斷。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等待這一刻的到來——阿爾科基金會是一家美國的非營利機構:他們致力於將死去的人冷凍起來,然後等待未來某一個時刻,科技將允許這些死去的人複活。

這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杜虹的女兒卻為此賣掉了房子。換來的,是阿爾科的冷凍小組,如今就等在病房外。作為中國農科院一名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方向的在讀博士生,魏景亮是他們的中間人。

一切準備就緒,魏景亮卻在這時聽見杜虹的女兒,最後一次問醫生,語調艱難而不甘:難道真的一點(延長生命的)機會都沒有了嗎?

沒有,主治醫生說出冷冷的答案。

零下196攝氏度中國第一次

2015年5月30日,陷入彌留之際的杜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女兒說,我想抱抱你。

在醫生宣告死亡的數分鐘內,阿倫和他的小組帶著設備進入病房。他們向杜虹體內註射了抗凝劑、抗菌藥物、抗血栓藥物,這可以保證36小時內血液不會凝固。

作為阿爾科的醫療和手術小組負責人,阿倫已經參與了55例冷凍手術。但這一次在北京的冷凍,與他之前參與的明顯不同——在註入抗凝劑後,他們沒法立刻進行其他冷凍步驟,醫院不同意在現場進行冷凍,他們必須另尋地方。

“我不是完全了解中國醫院的情況——這個醫院在擔心哪些是他們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他們並不確定進行人體冷凍是否合乎規定。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套如何處理死者的辦法。在中國,從死亡到被火化的過程中,醫院如何開具死亡證明,殯儀館如何進行火化,包括要在醫院停屍房的冷藏時間,都有著具體的規定。人體冷凍的手術,涉及動脈灌註,和顱骨鉆孔,是否會構成侮辱屍體罪?律師說,雖然中國法律沒有禁止人體冷凍,但還是有風險。

後來,殯儀館同意讓他們在那里做手術,總算解決了場地的問題。

阿爾科是美國兩家人體冷凍組織之一,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一家人體冷凍機構。從1974年至今,已經冷凍了138位客戶,其中百分之六十只冷凍大腦,另外百分之四十要求全身冷凍,前者的費用更低。除此,還有一千余名簽署保存協議的客戶,其中包括明星小甜甜布蘭尼。

這是他們第一次冷凍中國客戶。反過來,中國也是第一次出現人體冷凍實驗。

會員繳納的會費和冷凍費用,有一半進入信托基金,大概有1000萬美元。這筆錢和阿爾科完全分開,即使阿爾科不在了,也有資金負擔氮氣添加和未來的解凍複活費用。

“人體冷凍不是一項新技術,但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問題,阿爾科他們更有經驗。”魏景亮說,這是他們選擇阿爾科的主要原因。

在殯儀館,機械心肺複蘇裝置以每分鐘100次的勻速按壓,為杜虹的心臟提供主動的心肺收縮和舒張支持。阿倫和他的小組,開始通過頸動脈和椎動脈進行保護液的灌註,將血液從遺體中替換出去。當人體中化學試劑的濃度達到約60%,組織中剩余的少量水不足以結冰。當溫度再次降低,人體內不會結冰,而是被玻璃化——形成一種無水的結晶。

最終將到達零下196攝氏度。此時,一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將需要2400萬年。

這種冷凍也會造成對細胞的傷害。但傷害有多大、如何修複、人類的記憶是否能有效保留,目前的人類科學水平都找不到答案。

“對於低溫保溫過程中諸多問題的解決,我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低溫生物醫學的教授趙鋼說。他是國際低溫生物學會的常務理事。

隨後,杜虹的遺體被放入零下60度的幹冰中,十余天後被帶回美國。在洛杉磯,杜虹的遺體經過人頭分離,頭部被保留在低溫液氮罐中,身體則依據遺願捐獻給阿爾科進行冷凍研究。

杜虹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同時是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終審,這是她能夠接受冷凍的原因。

北京三人組:永生的前景?

促成阿爾科基金會來到中國,完成人體冷凍手術,是魏景亮和他的朋友們多年的願望——這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願望。

三年前,大學生魏景亮是百度貼吧劉慈欣吧的副吧主,一天,貼吧里有人發帖,邀請科幻迷們加入QQ群——“人體冷凍複活交流群”。

人體冷凍,魏景亮並不陌生,這是科幻小說《三體》乃至許多科幻故事里常有的科技——這可能是為了度過一次漫長的星際旅行,也可能是為了複活:當面臨無法治愈的疾病時,通過冷凍保存下來,等待未來被治愈的那一天。

發帖的人是趙磊,他是在中關村上班的IT精英,QQ群的管理員。群主則是他的發小,一起在部隊大院長大的李俊鐸,他是航天工程師,工作是在科研單位從事探月工程研究,工作之余,就和趙磊一起陷入對未來的遐想——當科技高速發展,無法治愈的疾病、衰老都被克服,被冷凍的人被解凍,被冷凍的細胞被喚醒,軀體被再造,死去之人也能“複活”,甚至達致永生。

在一所自認為有些平庸的大學,讀著不感興趣的專業,對當時的魏景亮來說,這一寄托於科技的遐想,也讓身為科幻迷的他感到著迷。同學們開始瘋狂地找工作了,他卻在翻譯世界上第一本介紹人體冷凍的專著:《永生的前景》。

2013年,魏景亮來北京攻讀博士學位,三個人在一家餃子館第一次見了面。暢聊之下,他們設定了一個目標:促成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

這比想象中困難許多。魏景亮曾試探性問過自己的導師,老師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騙人的。趙磊的高中同學中就有心臟科的醫生,對方同樣拒絕了他的邀請。

他們聯系上了阿爾科基金會,對方表示可以來中國進行人體冷凍手術,但旋即,一個更無法解決的困難出現了——願意接受冷凍的人在哪兒?

“我們去了五家北京的臨終關懷醫院還有腫瘤醫院,希望找到願意試試的人。”李俊鐸說,但往往他們還沒見到病人,就被轟了出去。他們被懷疑過是做推銷的,做器官買賣的,也有醫院的負責人懷疑,他們就像731部隊一樣,“拿中國人的器官給老外做實驗”。

他們也在網上尋找,但應者寥寥,只有一個人說他對自己的狗感情很深,現在狗得了絕癥,他在考慮冷凍他的狗。

一年多,三個人碰了碰頭,發現都是一無所獲,有些絕望了。沒想到,5月份,杜虹的女兒就通過網絡搜索聯系上了趙磊,這也是意外得很。

這一意外的結果,讓這個三人小組在“誰能做成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的競爭中,贏得了決定性的先機。

“對人體冷凍感興趣的,大部分是民科”

“這是怎麽回事?之前怎麽沒聽說?”魏景亮在QQ群里宣告將做成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的消息。金德鑫的頭像就閃了過來。

27歲的哈爾濱人金德鑫,17歲中學畢業開始做生意,現在生產的主要產品是鐵鍬、鋤頭、水桶。而另一面,他則是一個對追尋永生和人體冷凍技術,有著強烈興趣的科技愛好者。

“我做生意,也是覺得可以為我的夢想提供資金。”金德鑫確實這麽做了,2014年11月,他投資一百萬,在香港成立了公司“金鑫永生技術研究會”,提出要進行的研究包括——意識載體研發、人體液氮冷凍、幹細胞、克隆等多項永生技術,並號稱是國內唯一可做人體冷凍的機構。

金鑫實驗室只有金德鑫一個研究人員,他穿著白大褂,出現在每張試驗照片中。實驗室,則在他位於哈爾濱的家里。

金德鑫曾經給魏景亮展示他的研究內容,後者有點哭笑不得。“我問他,你知道國內外,單是研究幹細胞、克隆技術,就有多少機構嗎?”

能做人體冷凍的底氣,是金德鑫上傳到網絡的一項實驗視頻——用液氮冷凍人體胎盤。他從醫院購買了孕婦生產後的胎盤,用多臺攝像機記錄下來自己將之冷凍的過程。錄像里,金德鑫將塑料袋里的胎盤放在桌子上,用消毒棉擦拭,然後捆紮,浸泡於液氮中。一段四十多分鐘的錄像里,起碼有一半時間,他在刷手機。

“對人體冷凍感興趣的,大部分是民科。”魏景亮也有些無可奈何。民科,是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簡稱,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科訓練和科學素養。他們往往更多一些“無知者無畏”的雄心。

金鑫實驗室的另一位合夥人,也是資深民科人士——廣西崇左市的川箐(化名),後者在十三年鄉鎮初中物理老師的生涯中,樂此不疲向他的學生普及人體冷凍知識,盡管他也承認,有些時候學生會聽睡著。

作為金鑫實驗室的“組織部長”,川箐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實驗室的會員,工作任務是利用QQ群發器,擴大實驗室的宣傳,範圍包括:永生群、機械群、長生不老群、腫瘤群、癌癥群、肺癌群、肝癌群、尿毒癥群、白血病群、墓地群、2045群、藍腦計劃、名車群、貴族群……更像是一盤生意。

“搞得像傳銷一樣。”魏景亮說,他們拒絕了和金德鑫的合作。

“在中國想推動人體冷凍的,也有一個圈子。”這麽說的是蘇慶,他說一共有三股人都想推動人體冷凍,魏景亮的北京三人組是其中一股,另一股是金鑫實驗室,自己算第三股人馬。三股人馬應該聯合起來。

蘇慶今年40歲,他是一位東北三線城市的公務員,每天做著清閑的統計工作。但四十不惑的時候,他想自己該去撿起原來的夢想了:從小,他就愛看科幻小說,思考科技和未來。

“中國人最不擅長的就是合作。”他說兩股人馬各有特長,魏景亮們有著科學素養,行動力強,而金德鑫有資金,做生意的,處事也圓滑穩重。

他賴以聯合的辦法,是這幾年流行的《羅伯特議事規則》。“我希望聯合很多的力量,大家一起來做,這樣就要用到集體決策規則,怎麽動議怎麽附議,怎麽使用資金。”

2014年,他先去北京,拜會了北京三人組,然後,又折返回東北,參觀了金鑫實驗室。他希望把這些力量都納入他的宏圖——成立中國自己的人體冷凍基金會。蘇慶想邀請金德鑫加入他的計劃,金德鑫卻反過來讓他加入自己的實驗室,“我們都是東北人,要把東北打造成人體冷凍的中心。”

各說各話,聯合計劃進行不下去。直至杜虹出現,三股人馬分出了階段性的勝負。

人體冷凍複活之冷凍過程圖解。 (CFP/圖)

“即使複活了,依然要擔心再次的死亡”

“要是能冷凍,就不那麽怕死了。”六十二歲的楊興化一輩子無兒無女,當從報紙上看到杜虹冷凍的消息,突然覺得找到了排解恐懼的方法。

“都說活夠了,要坦然面對,可要不夠呢?”楊興化是資深股民,2015年股災,他在5100點的高點拋出,賺了錢,他說秘訣是不要貪心。可生死大事,卻讓他不能不想著貪心一點。

他加入了魏景亮的QQ群,找到他,說以後也幫我介紹吧,我給你介紹費。

“大部分人願意接受人體冷凍,都是因為怕死。”魏景亮說,許多人並不是真的理解人體冷凍的邏輯,這其實和幾千年前的秦始皇是一樣的。

而這一點,並沒有初看起來那麽可笑。

“我覺得這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但一直沒有解決。”李俊鐸說。

即使是民科人士川箐,他對生死的感觸也是嚴肅的。從小看《奧秘》《飛碟探索》的他,曾經擔任過學校的工會主席,總要代表學校去參加老職工的葬禮,每一個白眉之人,葬禮上的放松樣貌,都是事後整理的遺容。

“面對死亡的時候,一個人是非常孤獨的。這可以給他一些希望。至少不用那麽害怕了。”魏景亮說。雖然,有人說這種希望是一種欺騙,但楊興化有些認死理,“總比燒了好一點吧”。

“就算以後科學證明了,複活就像是永動機一樣,是不可能的,我也覺得選擇冷凍是正確的。”趙磊說。

但懷疑也有從內部產生。李彤是北京三人組招募的誌願者,她是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平時為他們翻譯一些英文資料。她的母親有著心臟病,剛剛做完手術,她自己也有著遺傳性的心臟早搏,這讓她比同年齡的人早熟,常常會思索有關生死的話題。

“有一次我為阿爾科的紀錄片配字幕,聽見一個專家說,實現了人體複活,並不是說就可以得到永生。可能又會出現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連冷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是說有了冷凍,人生就可以無限循環。”李彤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但那一刻,想到即使複活了,依然要擔心再次的死亡,她突然覺得那樣好累,“還是盡力活好這輩子吧”。

杜虹的手術成為新聞後,阿爾科接到了一百多個來自中國的電話,有要求合作的,有咨詢冷凍業務的,也有媒體采訪。“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阿倫說,但他希望人們理解,這只是一個實驗性的過程,“一百年後複活”是無法保證的。

他們已經談妥了在中國的第二例人體冷凍,隨時準備重返北京。

雖然受到些波折,但蘇慶說,認同他理念的人們也已經聚集了起來,他們將在10月份先成立一家公司,也可以經營中介業務——在中國人和國外冷凍公司之間牽線搭橋。

在母親被冷凍保存後,杜虹的女兒和魏景亮去參加了一個科幻作家的論壇,見到了《三體》作者劉慈欣,他們向後者表示感謝——要是杜虹不是三體的編審,可能就沒有這第一例冷凍實驗了。

“可見她也是一個很有想象力且充滿勇氣的人。”劉慈欣這麽評價她。

(川菁、蘇慶、楊興化、李彤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28

人生無常,一輩子,你賺多少錢才能自由

巴黎:

14/4日聽到臺灣Blog友KK的消息,得知Allan兄離世,後來也在facebook和另一位臺灣朋友確認, 深感哀傷。

認識Allan兄是因爲有一段時間網站和Facebook多了很多臺灣的流量,初時以爲是查理兄的介紹,後來發現流量來自一個我不熟識叫Allan的人,於是便到他的網誌看看。

在Allan兄的網站發現他並不是財務出身,和很多朋友一樣,都信奉技術分析,不過他較爲專一地推崇五綫譜,原本學價值投資我和依賴技術分析的他道不同,很難有火花,但因爲Allan兄無私的分享個人於金融海嘯不明不白損失了很多的錢的故事,和這事之後他的人生的改變,又很多文章都觸動自己,而其中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後來我也轉載了。
 一輩子,你賺多少錢才夠?

和他彼此間就開始有了一點點心靈的連結,之後我也在網站加入了他的網誌連結。
而自己在組合升值了7位數後,並沒有因此特別快樂, 反而越懷念坐在海邊看看狗狗跑,看鴨群游水的無所事事的日子.

我的覺悟 


如果有什麽大道理可以從一個受金融海嘯打擊改變成爲一個既保守又有自覺能力,有限的財務知識中又能妥善理財的聰明人口中學到的,應該就是這個:

          現金流投資法
         
個人過去一直不推崇技術分析,但感覺Allan兄的五綫譜法是較爲長綫的出入市指標,同時又不會和他第一重要的現金派息越高越買的常識條件有所抵觸,我也確信Allan兄找到最合自己的工具。

Allan兄把個人發現認爲有用的東西盡力和更多人分享,就算他不推崇買個股而只在低位買大市,也把筆者的網站介紹給臺灣最出名的財經雜誌“Smart 智富”認識,之後筆者也有幸接受雜誌訪問,並把自己的價值投資法的理念帶給臺灣的朋友.


Allan兄和我非常不同,他為人溫文,主動和熱情。使用的投資工具也和我非常不同,如果要找彼此不能成爲朋友的理由,就好像橙和蘋果的分別的一樣多,但若能細心找共通處,他對現金股息都是非常重視,又是那種很堅定學習自己認爲對的事,而又願意把它分享的人。

香港最近獲得全球最沒有笑容的城市之首,這可能由於港人常常強調和不接受彼此不同之處,而不去珍惜大家共通點。若再想到人生的無常,這種自我制造的對抗式生活太可悲啊。

Allan兄的願望是破產上天堂,顯然Allan兄的現金流理財哲學並未有讓他的破產如願,但其無私真誠的分享一定能讓他心靈平靜地抵達天堂。

Allan兄說, 自由有時是要靠自己覺悟而非物質帶給你, 或者他已經真正自由了。

也在此希望Allan兄的家人能節哀順變。
http://allanlin998.blogspot.hk/2016/04/money-2016-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584

巴菲特的兒子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 他的理想是終結全球饑餓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15/1005065.html

霍華德·巴菲特的父親沃倫·巴菲特是世界最著名的富翁之一,但他卻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幾乎沒有得到父親的任何經濟資助。現在他管理著一個幾十億美元的慈善基金會,致力於終結全球饑餓。“只有通過失敗才知道什麽方式是有用的,”霍華德說,“按照我做事的方式,失敗在所難免。”

2007年,霍華德·巴菲特在塞拉利昂。他每年有200天在外奔波。

霍華德·巴菲特2013年訪問剛果民主共和國時和剛招募的護林員一起跳舞。

巴菲特一家在上世紀70年代的合影。從左到右:

霍華德、彼得、蘇珊、沃倫和蘇西。3個孩子如今都成了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

霍華德·巴菲特的父親沃倫·巴菲特是世界最著名的富翁之一,但他卻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幾乎沒有得到父親的任何經濟資助。現在他管理著一個幾十億美元的慈善基金會,致力於終結全球饑餓。

父親的贈予

在3個孩子還年幼時,沃倫·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奧馬哈的家中三樓安裝了一臺十美分硬幣老虎機。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到賭博的危險,同時也是為了牢牢地掌控孩子們的零用錢。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創建的投資公司)的一次年會上,他曾親口說,“我會完全滿足他們所有的零用錢要求,只要面額是十美分硬幣,反正到了每天晚上,所有錢又會回到我的口袋。”

巴菲特擁有約600億美元的資產,過去58年卻一直住在他1958年花3.15萬美元購買的算不上奢侈的房子里。他曾告訴《財富》雜誌,他打算給自己的3個子女“留下足夠多的錢,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任何事情,但卻不會多到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夠無所事事度過一生。”他補充說,“幾十萬美元”聽上去比較合理。為孩子們提供“一生享用不盡的糧票,僅僅因為他們投對了胎,”這樣做“非常有害”是“反社會行為。”

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少人批評他為人吝嗇,巴菲特一直反駁說,與其在活著的時候把錢捐出去,還不如交給他投資,年複一年不斷增加金額,然後等他去世後再捐出去。最終,他改變了想法。也許是因為年齡帶來的改變,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是妻子蘇珊·湯普森·巴菲特的死讓他變得慷慨並慈善起來。

無論原因是什麽,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在75歲時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決定:他將逐步捐出85%的個人財富(主要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的形式)。巴菲特的承諾(當時估值約370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數額最大的一筆慈善捐款。美國歷史上以慈善著名的富翁安德魯·卡內基捐獻了3.5億美元,相等於今天的50億美元。

這些錢不會被用於建造各種各樣的宏偉建築,然後掛上巴菲特的大名。相反,最大一筆款項將捐獻給比爾和梅蘭達基金會。一部分捐給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剩余部分將分別交給巴菲特的三個子女蘇西、巴菲特和彼得創建的慈善基金會。在當時,每個孩子分別得到了價值10億美元的股份。三個孩子都沒有想到他們的父親會放手如此大一筆錢,至少不敢相信他肯在生前這樣做。

6年後,為了慶祝82歲生日,2012年8月30日,巴菲特又宣布,他會再給每個孩子的基金會捐贈約1200萬股伯克希爾·哈撒韋B類股票。“他打電話給我姐姐,”巴菲特回憶說,“他問她‘如果我再給他們的基金會10億美元,你覺得你的兩個弟弟會有什麽反應。’她回答說,‘聽上去不錯。’我的意思是,他就是這樣。一旦有了什麽覺得不錯想法,會立刻付諸實踐。於是他真的這麽幹了。”

巴菲特的每個孩子總計得到25億美元的捐款承諾,每年分期付款,根據當年具體的股票價格,每個基金會定期收到1億至1.5億美元。除了必須被用於慈善用途之外,這些贈款幾乎不附帶任何條件。在寫給子女的一封信中,巴菲特簡單地提到,“我相信你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合理地使用這些錢。愛你們的父親。”

由於父親的慷慨,巴菲特的三個孩子都躋身於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行列。三人都繼承了父母幫助窮困者的承諾。沃倫·巴菲特曾說,他家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價值。一旦你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會伸手幫助那些資源有限的人。這是一項令人愉悅的使命”。他告訴我,衡量慈善事業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每花掉一美元能改善多少人的生活?”

巴菲特最大的孩子蘇西今年62歲,她創建的舍伍德基金會致力於改善內布拉斯加兒童的生活。她還擔任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董事主席。這個基金會是美國第三大家族基金會,2014年總計拿出了4 .2億美元善款,主要用於資助低成本避孕措施和生育健康診所。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今年58歲。他和妻子珍妮弗管理的N oV o基金會致力於反對家庭暴力和對貧困家庭女孩的歧視。毫無疑問,巴菲特一家中最有野心的慈善家是次子霍華德。61歲的霍華德·巴菲特是個農夫,住在伊利諾伊州迪凱特。他的理想是終結全球饑餓。

另類慈善家

去年春天,我和霍華德·格拉漢姆·巴菲特在迪凱特的“科尼麥凱恩美式餐廳”相約共進早餐。他穿著松緊腰工裝褲,臟兮兮的登山靴、大號的約翰·迪爾(美國最大農機制造商)T恤。後來我才發現他幾乎永遠是這身穿著,幾乎相當於他的制服。他還戴著一副老土的大眼鏡,滿頭的白發亂蓬蓬,好像是用園丁剪刀修剪的。雖然身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富翁的兒子,他絲毫也不裝腔作勢,談吐直率;他總形容自己是個“樸素的大老粗”。

就在幾天前,他剛剛在內布拉斯加州自家的400英畝農場上種下黃豆。為了搶在即將來襲的風暴前播下種子,他和32歲的兒子霍華德·沃倫·巴菲特一直工作到深夜。現在他又趕回迪凱特查看自己農場上種植的1500英畝玉米和黃豆。

他點了法式吐司、香腸和可樂,開始和我談起他的慈善工作。他說全球有大約8億人吃不飽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四分之一的人營養不良。這些地區的農業產量非常可憐,還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氣候變化讓這片大陸的氣候變得更加古怪,幹旱空前頻繁也更嚴重。與此同時,人口卻在不斷地增長。“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他一邊說,一邊往法式吐司上倒糖漿。“如果有人說,‘你什麽也改變不了,’我會說,‘嗯,也許你是對的。確實很困難。’但如果連試都不試你怎麽知道結果?”

不同於我見過的大多數慈善家,霍華德·巴菲特並沒有假裝已經掌握了想要攻克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創新的想法。“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其他一些組織已經為這個目標努力了幾十年,”他說,“按照預測,到現在人類應該已經終結了饑餓。所以,我的觀點是,我們現在的做法是錯的。”

表面上看,霍華德·巴菲特是一個矛盾混合體。像他的父親一樣,他自己以節儉為傲,但作為已經拿出9億美元善款的基金會負責人,他過著與身份相符的舒適生活。他是一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卻反感那些聲稱現代農業破壞自然界的“自詡高尚的”環保活動人士。他是共和黨人,開著一輛大功率的福特SU V,擁有槍械,是伊利諾伊州梅肯縣的誌願協警,還曾擔任A D M (世界上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之一)和康尼格拉集團(北美首屈一指的食品服務生產商和第二大零售食品供給商)的董事會成員。另一方面,他卻反對跨國企業的“科學”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全球所有問題的宣傳調。

致力於推動非洲農業發展的大慈善機構———包括美國國際開發署、蓋茨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都信奉“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試圖在非洲複制在世界其他地方大獲成功的“綠色革命”。上世紀60年代,現代作物學讓印度次大陸免於饑荒。現代作物學的主要配方就是抗病蟲害的高產小麥種子、灌溉、大劑量的化肥和殺蟲劑。然而,霍華德認為這個模式並不適合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這片大陸非常廣闊:比美國、中國和印度的國土總和還大,擁有123個各具特色的生態地區,需要多元化的耕作方式。這片土地連年內戰,政府無能,缺少基礎設施(據國際公路聯合會統計,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道路只有14%有平整的鋪築路面),更不要說現代農業的必要條件———政治穩定、可靠的電力和交通、牢固的供應鏈。更糟糕的是,非洲的土地質量也在退化。“不要誤解我的意思,”霍華德說,“我是個農民,我知道改良種子的好處。我知道化肥能創造什麽,它們確實效果顯著,但它們無法創造有機物質,不能創造頂層土壤,不能奇跡般地保護水質。這是權宜之計,而非洲需要長期解決方案。”

相比非洲綠色革命,霍華德更主張他所謂的“棕色革命”或者農業生態學家戈登·康威爵士所說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即通過推廣環境可持續的農業,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可再生土壤,讓土地更有韌性,如果用‘龜兔賽跑’的寓言打比方,棕色革命像是烏龜:它的效果是逐步的。過去十年,霍華德·巴菲特基金會花費了數億美元,很有耐心地一步步推廣低成本的保護性農業———覆土作物、免耕種植、本地作物種子培植———在不使用化肥和高價進口種子的前提下致力於改善非洲土壤質量和農產品產量。“在非洲這樣的地方,”霍華德告訴我說,“土壤變質非常嚴重,營養成分很少,土地幾乎已經被榨幹,到了逼迫農民不得不不斷頻繁換地方耕種的地步。如果你的對策是再往上面扔合成化肥,這就像給屍體戴上氧氣面罩,祈禱它能重新活過來。”

大器晚成

在決定選擇農民這個職業時,霍華德·巴菲特已經30多歲了,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事實上,他先後從三所大學輟學(奧古斯塔學院、查普曼大學和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我曾經想要當一名律師,報考了法律學院,計劃好了未來的一切———但進入大學之後我才發現現實世界和我想的完全不同,”他說,“我精力十足卻不知道要用到什麽地方。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於是嘗試了很多事情,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沒有把自己弄進監獄。”霍華德在奧馬哈做了幾年的挖掘工,主要給人挖地窖。他還在內布拉斯加州幹過農業短工給人種玉米,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一家糖果公司當過停車場收款員。此外,他還做過建築工人,競選過公職,在道格拉斯縣管理委員會幹了四年。

最後,他終於發現自己在幹農活的時候最快樂。農業是他天賦的職業,“讓他平靜,讓他重新找到方向。”決定以農民為職業時,霍華德已經結婚,有4個繼女和一個即將出生的兒子要撫養,他想要買個農場,但缺少資金。1986年,霍華德31歲時,他的父親用28萬美元買下了奧馬哈北部400英畝的農田,然後將土地租給兒子,租金為地價的5%加上一定比例的農場總收入———22%或26%,取決於霍華德的體重是否超過182 .5磅(當他父親買下土地時,他體重約200磅)。“我真的不介意,”當時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說明他關心我的健康。但我真正在意的是,即使只收22%,他也比周圍的地主賺得多。”

如果霍華德一開始“走了很多彎路”(引用他父親的話),後來他也將浪費的時間都補上了。從租借父親的400英畝地開始,今天,他在內布拉斯加和伊利諾伊州的農場總面積達到1900英畝,年收入100萬美元。他還擔任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成員,被他父親選為下一任伯克希爾·哈撒韋非執行主席,不做投資決策,負責維持公司的企業文化。2013年,他還出版了暢銷書《40個機會:在饑餓的世界尋找機會》。無論如何,肩負分配數額龐大的慈善資金的使命,讓他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父親的禮物讓他不得不“更專註”,並開始相信自己“也許能夠給世界帶來一些影響”。

終結全球饑餓的使命源於霍華德的另外身份:環保主義者和野生動物攝影師。在剛開始從事慈善事業時,他在南非建立了一個6000英畝的獵豹保護區。他還資助國際大猩猩保護計劃。他花了不少時間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維龍加國家公園打擊偷獵者。他還出版了自己拍攝的野生動物照片集(其中包括《岌岌可危的國度:山地大猩猩的故事》)。然而,不久之後他認識到,保護非洲野生動物的最好方式是改善當地人的生計。“生活在地球的另一面,很容易指責那些貪婪的偷獵者和腐敗的政府官員破壞重要的生態系統,”他在《40個機會》中寫道,“但我也看到那些和這些瀕危物種分享同一個生態系統的人本身也瀕臨危險。很多人吃不飽……我認識到,必須改變重心,解決更根本的問題。”

在那之後,為了親自了解貧困的現狀,霍華德拜訪了142個國家,包括非洲所有54個國家。一年有200天,他都在路上,不只一次被用黑洞洞的槍口指著,他還曾被威脅、被逮捕、被扣押。他遇到過真正的非洲軍閥。一次和獵豹的相遇給他的右前臂留下了傷疤。

為了實現目標,推動慈善工作,霍華德開始結交政府高官。他參加過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對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很有好感,還資助了布萊爾的“非洲治理促進會”。2014年,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在迪凱特花了一天時間學習操作霍華德的聯合收割機。

然而,霍華德更喜歡和他希望幫助的人交談。(談到達沃斯時,他說:“我得承認,我去過一次,再也不會回去。那不是適合我這種人的地方。”)“他更喜歡親手抓起泥土,將玉米稈從地里拔出來,詢問農民實際的問題,”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勞拉·梅洛說。她曾和霍華德一起到了埃塞俄比亞、中非共和國、布隆迪、埃及、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和尼泊爾考察。“農民們都很吃驚,因為他們認識到和他們交談的人是他們中的一員。”

去年夏天,在拜訪霍華德位於南非林坡坡省的研究農場時,他開著一輛豐田越野車帶著我穿過廣袤的灌木草原,車在崎嶇的土路上蜿蜒前行,繞過石頭和溝渠。他依然穿著工裝褲和登山靴,這一次的T恤上印著“內布拉斯加”。他不時放慢車速觀看成群的斑馬、黑背豺狼、非洲大羚羊、黑斑羚和牛羚。偶爾有人會向他招手。偶爾他會停下來和路上的臨時工交談。通常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我的朋友問我為誰工作,”霍華德雇傭的一名年輕的南非白人告訴我,“他們只知道他是‘美國人’。我說‘他其實是個非常富有的名人。’他們說,‘你就吹吧’?”

迎難而上

在迪凱特美式餐廳吃完早餐後,霍華德和我乘坐他的卡車開了幾英里,來到他的一處研究農場。霍華德的基金會擁有4座研究農場———迪凱特的占地4400英畝,內布拉斯加的占地1000英畝,亞利桑那州東南部沙漠中的占地3900英畝,南非的農場最大,占地9200英畝。在這些研究農場上,來自得州農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們專門研究如何在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的條件下種植作物。在南非,基金會正在嘗試栽培14種不同的覆土作物———包括豇豆、扁豆和木豆———檢測究竟哪一種最有助於減少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養分。在亞利桑那州,基金會複制了貧困非洲農民面臨的條件:幹旱、很少或沒有肥料、用公牛耕地。此外,他們還在測試水分和農作物產量的精確關系。

“在右邊,”他指著田地說,“這些沒有用氮肥,基本上沒有用肥料。我們用傳統的方式耕作。”驅車繼續前進。“這里的第二塊地,使用了一半的化肥。”我們經過更多的農田,大片的棕色土地,很快來到一個巨大的棚子前,里面裝滿了各種農業工具和機器。其中一臺約翰·迪爾S690聯合收割機是同品牌最大的型號,售價50萬美元,堪稱美國農機技術的典範。此外還有一臺約翰·迪爾9330拖拉機,輪胎的高度就超過5英尺(1.52米)。

霍華德不斷地介紹各種農機,興奮得像個被玩具包圍的男孩。他指著他的垂直耕作機、他的空氣播種機、他的耕地機。這些都是支持美國中西部農民工作的基石。先進的機器再加上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大量的灌溉水、作物保險、慷慨的農業補貼、寬松的貸款、公共谷倉、高效運作的市場和最新的科學知識。

天氣炎熱,霍華德的額頭上布滿汗水。他爬進9330有空調的駕駛艙,我們開始沿著剛種下黃豆的土地前進。拖拉機實現了完全自動化,它的行駛路線是預先設置好的,可以自動修正,精確到英寸,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俄羅斯全球軌道導航衛星系統發出的20多個信號指引前進。這臺機器堪稱農業高效率的例證。“想想要在非洲實現這一切需要什麽!在非洲甚至連輪胎和正確的燃油都買不到!”他停頓片刻,搖了搖頭又補充說,“當我想到非洲農民面對的困難……”

隨著基金會的成長,霍華德的捐贈更有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他依然依靠直覺,根據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基金會不接受任何提議),但他資助的項目越來越大。比如,2013年,他的基金會和約翰·迪爾農機公司和杜邦先鋒良種公司在加納的阿善提地區創建了免耕農業中心。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的加納農學家科菲·博阿的領導下,這個中心培訓小農場主用高產的養護種植方式來代替破壞性的刀耕火種。最近,基金會和盧旺達政府合作,承諾投資5億美元在盧旺達全國推廣保護性農業。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其他地區,霍華德和“非洲種子系統”項目負責人約翰·德維里斯合作,給當地的私人種子公司提供啟動資金,不同於跨國生物公司,這些小公司致力於研發適合本地特殊小氣候和地形的作物品種。這項工作非常艱巨———適合津巴布韋高地的高粱種子在莫桑比克的熱帶低海拔地區可能根本不會生長。要開發出理想的後代,可能需要多年的選種和人工交叉授粉。為了將正確的種子送到邊遠地區的貧困農民手中,他還幫助小商販在非洲村莊開辦商店,教他們基本商業技巧,給他們必要的培訓和工具,讓他們更好地服務顧客。

投資最危險的地方

也許最了不起的是,霍華德·巴菲特基金會的援助地區已經被大多數國際慈善家和捐款人放棄,因為這地方被認為太不穩定、太危險、太腐敗,簡而言之沒有希望。一次又一次,在世界最危險的一些地區———索馬里、中非共和國、民主剛果共和國———當其他慈善機構紛紛撤退時,霍華德卻加大了他的承諾。2011年,南蘇丹脫離被戰火分裂的蘇丹,成為世界最新的獨立國家,美國國際開發署和霍華德·G·巴菲特基金會聯合發起一個1000萬美元的計劃,用於推動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非常危急,南蘇丹超過半數的人口生活在極度貧困中,每天的生活開支只有一兩美元。人們擁有的土地少且貧瘠,種出的東西根本不足以果腹。

在項目啟動後不久,南蘇丹爆發戰爭,美國國際開發署撤出。霍華德深感沮喪,但毫不退縮:他獨立擔負起了整個項目。“你不能開始了一個1 0 0 0萬美元的項目,等子彈開始飛舞就立刻退出,”他說,“除非願意承擔風險,否則一開始就不應該進入南蘇丹。這些挫折都該是預料之中的。這也是決策的一部分。”

由於無需依靠外部捐款人資助自己的工作,霍華德只需要對自己負責,這是很多做慈善的人無法想象的奢侈。這讓他能夠在不穩定的地區工作,投資其他人避之不及的複雜、高風險項目。“在援助開發領域,很少有人會說,‘見鬼,這可能行不通,很可能無法成功,但必須有人來做這件事,’德維里斯說,”霍華德是個例外。“

“霍華德·巴菲特最讓我敬仰的地方是他的勇氣和誠實,哈佛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教授《新豐收:非洲農業創新》一書作者卡雷斯托斯·朱馬說。朱馬認為,很多的捐款人對非洲認識不足,低估了當地的挑戰,或是太想當然。霍華德的努力最終也許同樣會失敗,但如果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了解自己試圖解決的問題的複雜性。

霍華德將自己的基金會當作某種孵化器。他毫無歉意地告訴我,在初期,由於錯誤決策,他“浪費”了超過10 0 0萬美元,但這讓他吸取了寶貴的教訓。在他看來,慈善工作的使命就是資助政府和其他大投資者通常回避的項目。“只有通過失敗才知道什麽方式是有用的,”霍華德說,“我可選擇安全的項目,取得不錯的成果。或者,我可以投資高風險項目,願意承擔1000萬美元的損失。按照我做事的方式,失敗在所難免。”

這種敢於冒險的精神可能源於沃倫·巴菲特的教育。他鼓勵孩子們不要懼怕失敗。“我告訴他們,除非經歷過失敗,否則他們的人生將是失敗的,”他說,“慈善事業的本質決定了你們一定會失敗。在商場上,我總是尋找輕松項目,我會分析數千個投資方案,等待最輕松容易最適合我的一個。但做慈善恰恰相反:你們面對的將是沒有輕松解決方案的艱巨問題。”

  • 南方都市報
  • 趙慶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