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貨幣量化寬鬆影響,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來到負值,而許多發行機構在債券契約中,將浮動利率與其連動,並未明訂以零為下限。所以,當殖利率降到零以下時,債券持有人可能還要倒貼錢,換取借錢給它的特權。 全球大行貨幣量化寬鬆(QE)的實驗之後,雖然衍生出奇奇怪怪的副作用,但我們現在也已經習慣,老神在在。民眾把錢存在活存帳戶,還得貼錢給銀行?很平 常!要向歐洲政府買公債,卻還得付錢給它們?這也不稀奇了。但公司債呢?每三個月把錢交給企業,換取借錢給它的特權,你說奇怪不奇怪? Furibor气轉負揭公司債亂象 BMw去年四月賣給投資人總值達十億歐元的浮動利率債券,在今年一月二十日重設利率。這些二0一八年到期的浮動利率債券,殖利率比三個月歐元區銀行同業拆 借利率(Euribor)多出二十個基點。也就是說,債券持有人,在四月第一次的殖利率是0.二0二%,七月是0.一八一%,十月是0.一四九%。 但畢竟目前的世界亂烘烘,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遠遠低於零,未來有可能拖累BMW公司債,把殖利率拉到負值。 過去一年,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跌點超過二十個基點。如果再掉七個基點,也就是過去九周的跌幅,則BMW就有權利要求債權人付錢給它。 在一月利率重設之前,要投資人倒貼錢的情景,或許不會成真,但BMW至少還有四筆浮動利率債券流通在外,包括三億歐元將於二月十五日重設利率,但如果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在二月下滑五個基點,則這些債券也會出現負值利率。 並不是故意找這家德國汽車大廠的麻煩,用彭博終端機搜尋殖利率不到0.一四%的浮動利率債券,我總共找出兩干多筆,大多數由銀行發行。 殖利率下限公司規定不同 問題來了,許多發行機構在債券契約中,納入「最低殖利率」條款,明訂以零為下限,但BMW卻沒有這項條款,也沒有明訂下限。 我承認我沒有看完這兩干多筆債券的契約文件,倒是特別注意到聯合利華(Unilever)發行的債券,金額達七.五億歐元,殖利率比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出十八個基點。我向公司求證,對方表示,確實明訂殖利率下限為零。 BWM證實並未設定殖利率下限,但表示如果殖利率真的降到零以下,並不會向債券持有人討錢。 親愛的讀者,你們讀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篇文章沒有重點。但別忘了,還有其他兩千多筆與BMW類似的浮動利率債券,有多少筆明訂殖利率下限?又該怎麼確定 發行機構不會執行負殖利率?我若持有這些債券,這個禮拜一定會好好看過契約,甚至打電話給發行公司的財務部問清楚。 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 (Euribor,Euro Interbank Offered Rate)計算基礎是主要歐洲銀行互相貸出款項時的利率,去除偏差值取平均,在歐洲時間每天上午11點公布。重要性在於,它幾乎是所有金融商品以及存款或放款利率的參考標準。 |
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部長助理徐宏才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擴增的赤字如何使用?財稅改革緣何進度緩慢?個稅改革有無時間表?地方債務風險幾何?……7日上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熱點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今年財政赤字率為3%,比去年實際赤字率提高0.6個百分點。樓繼偉說,擴大赤字,就是政府“加杠桿”,從而支持全社會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降杠桿”。“只要全社會的杠桿能夠逐步降下來,政府的杠桿也逐步可以釋放。”
樓繼偉說,擴增的赤字要保重點支出,要優化支出結構,按照可持續、保基本原則安排好民生支出,嚴控甚至壓減“三公”經費增長。相應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支出,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按照脫貧目標增加扶貧支出、老少邊窮地區的轉移支付。
此外,中央基建支出安排5000億元,集中用於屬於中央事權的、跨域的、公益性比較強的重大基建支出項目。對於1000億元去產能專項獎補資金,將在今明兩年各安排500億元,主要根據各地完成去產能任務情況給予支持,與去產能規模掛鉤,並考慮需安置職工人數和當地財政困難程度等實行梯度性獎補。
此前預期力爭2015年全面推開的營改增推至今年,樓繼偉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的時間表,軍令狀已經下了,這是今年的硬任務。
樓繼偉說,營改增改革情況複雜,去年財政收入情況不太好,而剩下的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一攬子納入改革則是最大的難點,因為改革任務量大,涉及企業多,其中生活服務業占大頭,四個行業占了大致960萬戶,對應營業稅1.9萬億,占原營業稅總收入約80%。
樓繼偉說,最後幾個行業一起推,為了打通抵扣鏈條,實現完整的消費型增值稅。尤其此次把不動產納入增值稅的抵扣鏈條,非常有利於企業去投資。“我們要鼓勵投資,特別是鼓勵高質量的投資,企業自主進行的投資可以抵稅。”樓繼偉說,不動產抵扣還要有個消化過程,最終做到行業不增負。對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來說都會減少,但地方減的多,會以過渡性辦法解決。
針對社會關註的“個稅起征點是否還會上調”問題,樓繼偉說,在工薪所得項下持續提高減除標準不是個稅改革方向。目前個稅改革方案已提交國務院,今年將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樓繼偉說,推進個稅改革很複雜,首先稅政比較複雜,執行也很複雜,需要健全個人收入和財產的信息系統,需要相應地修改相關法律。對於社會關註的扣除標準問題,他透露總的方向是把11個分項綜合起來再分類扣除,而不是簡單按統一標準做工薪項下的扣除,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包括個人職業發展、再教育費用的扣除;滿足基本生活的首套住宅按揭貸款利息的扣除;撫養孩子費用的扣除以及如何扣除贍養老人費用等。下一步將根據條件分步實施,先做一些比較簡單部分,再隨著信息系統、征管條件和大家習慣的建立逐漸完善改革。
對於外界關註的政府債務空間問題,樓繼偉說,目前我國政府債務約占GDP比重40%,在可比國家中是較低。未來還有一定的發債空間,關鍵要把債務空間利用好,重點支持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活力。
“不能把赤字空間都用在基本支出上、一般公共支出上,那就會出現大的問題。”樓繼偉說,對此要保持“黃金原則”,把債務用於資產而不是用於“吃飯”。
“‘吃飯’靠借錢不行,‘吃飯’要靠發工資,借錢可以買房子,用今後的工資收入來還它,按揭是可以的,我們保持了這條防風險的底線。”
對於如何防範政府債務風險,樓繼偉說,中央政府債務問題不大,還有繼續發債的余地。關鍵要防止地方政府在《預算法》規定之外出現新的債務口子,各級財政將加大力度規範管理。
對於輿論關註的地方債務風險問題,樓繼偉說,關鍵在於規範債務管理。去年全國人大核準了地方債務余額16萬億,其中15.4萬億是2014年底以前的地方債務存量。存量債務中只有1萬多億是經過全國人大批準過的債券,剩下都是非規範的債務。
樓繼偉說,去年經過批準下達各地3.2萬億到期存量債務的置換債券,今年統計的地方到期債務還有5萬億左右,繼續允許地方發行債券置換到期的債務。“恐怕明年還要做一些,基本上就把到期的債務置換了。”他說,以後年度還有到期的,只要在債務余額之下,地方可以借新還舊不是大問題。
他指出,當前大的問題,一是要控制好那些或有債務,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需要地方政府代償的比例可能擴大,包括地方融資平臺上承擔的政府或有債務;二是要防止利用各種方式變相發債,規範PPP項目,防止地方變相借債。“如果把債務的風險控制住,不會給經濟造成大的傷害。”
黨費,近來在黨務工作中成為一個出現較多的詞匯。6月1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刊發《黨費知多少》專題,其“編者按”中稱:我們黨關於黨費的規定都源自黨章。做合格黨員,強化黨章意識,從主動按時足額交納黨費開始。
八千多萬黨員
據新華社報道,中央組織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779.3萬名,比上年凈增110.7萬名,增幅為1.3%。黨的基層組織436.0萬個,比上年增加5.6萬個,增幅為1.3%。
上述專題文章表示,對不按照規定交納黨費的黨員,其所在黨組織應及時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限期改正。對無正當理由,連續6個月不交納黨費的黨員,按自行脫黨處理。支部大會應當決定把這樣的黨員除名,並報上級黨組織批準。
上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曾報道,為進一步增強廣大黨員黨的意識、黨章意識和組織觀念,中國方正出版社近日出版發行了《中國共產黨黨費交納手冊》一書。
本手冊收錄入黨誓詞、黨員義務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便於黨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對照檢查。“黨費收繳相關問題”部分,依據中組部印發的《關於中國共產黨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的規定》等文件設題作答,回答了黨費交納需要註意的問題。手冊還附有黨費交納記錄表,以供黨員每月交納黨費時進行記錄。
對於“黨費”問題,中紀委下屬媒體今年已經數次提及。
5月1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表《忠於黨章 勇於擔當》的文章稱,最近巡視發現,有的單位司局級幹部竟然寫不全、答不全“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四個意識”的內容;有的領導幹部竟然記不住自己的入黨年份,有的甚至幾年沒交過黨費。
一周前的5月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表《喚醒黨章意識》的文章中已經表示,現在有的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的黨員幹部,拿著高薪卻不及時、足額交黨費。
在今年1月19日,中紀委官網更是發表署名文章《不交黨費這件事兒,很嚴重嗎?》該文直接表示:不交黨費這件事很嚴重。
黨費支出方向
每年黨費如何花?怎麽花?上述專題文章也給出了明確答案:黨費必須用於黨的活動,主要作為黨員教育經費的補充,其具體使用範圍包括:
1.培訓黨員;
2.訂閱或購買用於開展黨員教育的報刊、資料、音像制品和設備;
3.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
4.補助生活困難的黨員;
5.補助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黨員和修繕因災受損的基層黨員教育設施。
為推進黨務公開工作,增強黨費工作透明度,近年來,中央組織部會在當年年底公布上年度“中央管理黨費收支情況”。結合2010年至2014年五年來的“中央管理黨費收支情況”來看,中管黨費的支出基本集中在上述五項範圍之內。
2014年中管黨費支出總額為16295萬元,主要支出項目是:
1.慰問生活困難黨員和老黨員支出9025萬元,占支出總額的55.4%。
2.補助受災黨員和修繕因災受損基層黨員教育設施支出1020萬元,占支出總額6.3%。
3.黨員教育和其它支出6250萬元,占支出總額的38.3%。
2013年度中管黨費支出總額為8620.4萬元,主要支出項目是:
1.慰問生活困難黨員和老黨員支出6934.2萬元,占支出總額的80.4%。
2.抗災救災支出800萬元,占支出總額的9.3%。
3.黨員教育和其它支出886.2萬元,占支出總額的10.3%。
2012 年度,中央組織部代中央管理的黨費支出總額為9621.6萬元,主要支出項目是:
1.慰問生活困難黨員和老黨員支出6963.5萬元。
2.抗災救災支出1450萬元。
3.黨員教育支出1010萬元。
4.黨內表彰支出198.1萬元。
五年中管黨費利息收入5200萬元
2014年度,中央組織部代中央管理黨費(簡稱“中管黨費”收入總額為29610.2萬元,各地區各系統(部門)上繳黨費27404.5萬元,黨員個人自願多交納千元以上黨費396.9萬元,黨費存款利息收入1808.8萬元。
2013年的情況是,中管黨費收入總額為27232.5萬元。其中,各地區各系統(部門)上繳黨費25686.8萬元,黨員個人自願多交納千元以上黨費543.6萬元,黨費存款利息收入1002.1萬元。
2012 年度,中央組織部代中央管理的黨費收入總額為25112.1萬元。其中,各地各系統(部門)上繳黨費23328.7萬元,黨員個人自願多交納千元以上黨費557.8萬元,黨費存款利息收入1225.6萬元。
2011年度,中組部代中央管理的黨費收入總額為23654.1萬元。其中,各地各系統(部門)上繳黨費22067.7萬元,黨員個人自願多交納千元以上黨費923.2萬元,黨費存款利息收入663.2萬元。
2010年度,中組部代中央管理的黨費收入總額為21199萬元。其中,各地各系統(部門)上繳黨費20410.2萬元,黨員個人自願多交納千元以上黨費280.8萬元,黨費存款利息收入508萬元。
告別規模快速擴張時代,大幅下降的利息支出,在上市銀行的利潤增長中,已然成為主要驅動因素。
平安銀行8月11日晚間披露的半年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該行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17.59%、6.1%。各項收入中,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16.32%,利息支出則同比下降了20%以上。
類似情形已成為上市銀行普遍現象。此前,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半年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兩家銀行的凈利息支出同比下降10.84%、22%,成為驅動其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而與此同時,在資產質量仍持續惡化,需要大量計提不良貸款撥備的情況下,各家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也有較快提升,給商業銀行吃息差維持利潤增長帶來一定改觀。
利息支出大幅下降驅動業績
上半年,平安銀行的資產規模、存貸款的增長,與已經披露半年報的幾家銀行相比,表現尚屬強勁。
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總資產2.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2%,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9萬億元、1.36萬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9.48%、11.67%,高於同業水平。
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7.69億元,同比增長17.59%;實現凈利潤122.92億元,同比增長6.1%。如果還原為“營改增”之前,平安銀行營業收入則為560.96億元,同比增長20.44%。
不過,平安銀行出現一個新變化,在利差、息差均有所提高,貸款規模仍有增加的背景下,該行的利息收入、支出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數據顯示,該行今年上半年利息收入為635億元,同比去年的658億元減少23億元,降幅約為3.5%;同期,其利息支出為273億元,而去年上半年則為347億元,同比減少74億元,降幅高達21%以上。
平安銀行表示,受今年5月1日起金融業“營改增”政策影響,加之去年央行數次降息,該行上半年各項生息資產、付息負債平均利率同比下降。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凈利差為2.67%,凈息差為2.79%,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0.1個、0.08個百分點。但二季度環比卻出現顯著下降,今年一季度,該行凈利差、凈息差分別為2.76%、2.87%,二季度末已經降至2.58%、2.71%,分別下降了0.18個、0.17個百分點。
實際上,銀行業利息收支明顯下降,已經是銀行業的共同現象。已披露半年報的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以及發布業績快報的招商銀行均是如此,且利息支出降幅均超過10%。為了維持利息收入增長,一些銀行還對收入構成重新分類。
8月1日,在業績快報中,招行將其貴金屬租賃收益,從非利息凈收入中,重新分類到凈利息收入中。調整後,今年上半年招行利息凈收入為673.8億元,同比僅增長1.3%左右。
包括平安銀行在內,浦發銀行等在利息收入方面的情況要樂觀不少。根據半年報數據,在集團口徑下,浦發銀行上半年利息收入1081億元,同比減少42.7億元,下降3.8%;利息支出530.29億元,同比減少64.45億元,下降10.84%。華夏銀行利息收入432.6億元,同比減少33.73億元,降幅約為8%;利息支出為191.5億元,同比減少42.42億元,降幅約為22%,均呈現利息支出降幅遠大於利息收入降幅的局面。
收入、支出結構的變化,對平安銀行等大有裨益,甚至成為支撐其上半年利息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利息凈收入為361億元,同比增長16.32%。
資產質量承壓影響利潤
持續暴露的不良貸款導致的資產質量惡化,已經是整個銀行業無法回避的問題,平安銀行也同樣如此。
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11.95億元,較年初增長20.12%;貸款不良率1.56%,上升0.11個百分點;貸款撥備覆蓋率160.82%,下降5.04個百分點;撥貸比2.51%,上升0.1個百分點。
盡管利息收入有所下降,但對銀行的利潤影響並不大。影響銀行業利潤的主要威脅,還是來自不良貸款。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75%。包括平安銀行在內,已正式披露上半年業績的三家銀行,目前均低於這一水平。其中,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同期不良率分別為1.65%、1.56%。
但實際上,這與各家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撥備、核銷有很大關系。根據半年報披露,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準備前營業利潤為361.5億元,同比仍然大幅增長28.26%,但資產減值損失卻高達200億元。
浦發銀行、華夏銀行均出現這種情況。數據顯示,浦發銀行資產減值損失為265億元,同比增加約63億元,增幅高達30%。此外,華夏銀行上半年的計提金額也達到了55.1億元。
不過,各家銀行靠吃息差保持利潤增長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受益於銀行卡、理財、資產托管等業務的快速發展,上半年實現非利息凈收入185.73億元,同比增幅20.16%,非利息凈收入占比達到33.91%。浦發銀行上半年也實現非息收入270.57億元,占比達到34%左右。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加大了房貸投放力度。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浦發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3379億元,同比增加734億元,增幅達到28%左右。而平安銀行則為49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約40億元,增幅約8.9%。這是在多年房貸壓縮之後,平安銀行房貸款業務的首次擴張。
實體經濟需求不足,反倒使“房奴們”又火了一把。
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引發強烈關註。一方面,M1(狹義貨幣)與M2(廣義貨幣)的增長“剪刀差”已擴至15.2%,創出歷史新高,加上企業貸款表現不佳,顯示企業投資意願下滑,資金“脫實向虛”依舊嚴重;另一方面,整個7月人民幣貸款只增加了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而住戶貸款就增加4575億元,成了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
“住戶貸款包括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消費貸款的主要部分是房貸。
央行數據還顯示,新增住戶貸款中的“主力”是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4773億元,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02%。根據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的解讀,這其中包括住房按揭、商用房按揭、汽車貸款等,而住房按揭是最為主要的,“不管房市好壞,每月總會有剛需購房的,所以個人長貸數據每月都較穩定。”
煤炭企業幾十億存著拿利息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企業貸款罕見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貸款“跳水”與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持續低迷有關。
央行數據顯示,7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514億元,環比少增2591億;短期貸款減少2011億元,環比少增3992億。
信貸表現不佳表明企業投資意願不足。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M1和M2‘剪刀差’擴大與資金沒有投入到固定的地方去有關。”
在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看來,當前上述“脫實入虛”的情況已經形成了企業的流動性陷阱。他此前表示,大量的貨幣發行出來以後並沒有能夠迅速地拉動經濟,也就是企業沒有進行有效投資,M2增速因此沒有提高,這些錢一直停留在企業的活期存款賬戶上。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銀行業內人士也表示,如今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產能過剩行業還是一些新能源領域,都存在持幣待投的情況。
“一些煤炭集團的存款上升規模高達幾十億元。”太鋼集團財務公司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集團今年活期存款資金比往年高了約10億元。
“過去煤炭企業不需要提前備儲,到期轉貸或到期發債轉貸即可,但今年由於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煤炭企業到期還債規模高達百億,為解決還貸壓力,企業會累積資金。”該負責人表示,“一旦發生債券違約或負面新聞,貸款成本都會急劇上升。”
新能源行業也未能完全幸免。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位於華中地區的某國有大型新能源公司去年擴大了光伏發電和風電站的投資規模,公司在主營業務的布局力度沒有放緩。但今年以來,這家企業歸集到財務公司的閑置資金也已多用於還貸。
“即使做了投資,也不是實業投資,而是金融投資,這種往往是短期的比較多一些。”宗良說。
上述太鋼集團財務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集團有財務公司,可以在銀行間市場做些短期投資增值,但今年整個市場收益率與往年相比都有明顯下降。
剪刀差持續擴大應當如何應對?盛松成認為,貨幣政策有效而有限,需要財政政策積極地配合。推行財政政策主要應在兩方面,分別是降低企業稅負與提高財政赤字率。
一枝獨秀的房貸能否持續
央行數據顯示,7月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4773億元,住房按揭貸款成了7月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從占比來看,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02%。此前該比值最高的時點為今年4月,當時比值為77%。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這表明當月以按揭貸款為主的零售貸款需求依然旺盛。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員李超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居民加杠桿購房支撐了7月信貸增長,而基建貸款則快速下降。“今年以來,房地產和基建的雙輪驅動一直是新增人民幣貸款平均增速較高的主力,預計四季度財政投資會逐漸發力。”他說。
王劍表示,居民住房貸款目前維持在每月5000億元上下,波動小,但比往年要大,往年月均僅3000多億元。這主要是因為房價上漲,居民杠桿購房的力度加大。
嗅覺更為敏銳的民資實際早已有所察覺,以北京為例,國務院督察組5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四月,北京八成民間投資都投向了房地產。督察組對此認為,促進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分析認為,由於樓市高溫消退緩慢,即使多地祭出限購(蘇州已成為首個重啟限購的二線城市)、限貸政策,由於新舊政策轉換具有時滯性,7月房貸並未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幅環比僅小幅回落。居民與企業兩部門信貸需求結構的分化現象有所加劇。
隨著樓市調控重啟,在滬深、長三角等樓市新政帶動下,加上監管圍繞去杠桿化,下一階段房貸的增長勢頭能否持續?房地產杠桿已經加到極限了嗎?
中信固收研究團隊指出,7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看上去比當月全部人民幣新增貸款還多,實際環比少增了866億元,說明購房熱度已有所回落,房地產投資面臨降溫。
相關數據也側面支持了這一預測。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1~7月房地產投資相關數據顯示,1~7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5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房企拿地面積也在下滑。1~7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11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
制造業“受傷最重”
在企業貸款罕見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貸款跳水。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是近1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中信固收團隊表示,企業貸款回落一方面受6月銀行年中時點集中投放沖貸款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仍弱、活躍度較差,投資意願仍舊疲弱。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產投資情況顯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0.9與0.7個百分點。基建、制造業、房地產三大投資增速進一步回落。此外,前7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增速進一步回落至0.7%,趨近零增長;前7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增速也回落1.5個百分點至10.9%。
從民間投資來看,制造業行業中無論是金屬冶煉還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設備制造業,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汽車制造業強行維持在13%的增速。但從全國制造業投資數據看,各細分類別投資情況較好。制造業雖然同比增長3.0%,但是增速也同比回落了0.3個百分點。
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看,制造業中,以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2.8%。此外有色金屬加工業與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降幅都在5個百分點左右。
但與此同時,制造業投資下滑、信貸需求不足的同時,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綠色高科技領域投資規模增幅均在20%以上。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行短期貸款增長較多,說明企業用於短期資金周轉以及一般性運營支付需求較多。而中長期貸款截至半年末僅增長了156億元,中長期投資類的貸款數據暴露出大家對投資的信心不足。投到中長期項目實業中去的資金不積極。他發現,部分貸款企業因為沒有或者缺少投資機會,為減少財務費用也會歸還一部分貸款。
六成新增貸款投向零售,零售貸款利息超過對公貸款,不少銀行都在躲避小微等零售業務風險之際,招商銀行卻在反向而行。
8月18日晚間,招行披露2016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該行貸款余額3.03萬億元,比去年底增加約2000億元,在公司貸款收縮的情況下,其零售新增貸款就增加了1200億元左右,占比達到約60%。與此同時,在零售貸款余額小於公司貸款的情況下,招行零售貸款利息收入卻超過公司貸款62億元。
上半年,房貸成為各家銀行新增貸款的主要來源,招行也不例外。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招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比去年底增加1075億元,而在同期,該行貸款余額只增加了2000億元。這意味著,過半新增貸款依靠房貸拉動。
零售利息收入反超對公
上半年,作為體量最大的股份制銀行,招行資產、負債已經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尤其是資產規模的增速,明顯慢於已披露中報的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
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招行總資產為5.53萬億元,總負債為5.16萬億元,比去年底分別增長1.14%、0.88%;存、貸款余額為3.69萬億元、3.02萬億元,分別比去年底增長3.39%、7.16%。
在四家已披露半年報的股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華夏銀行今年上半年總資產分別比去年底增加11.72%、11.38%;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1.67%、8.89%。而規模與招行接近的浦發銀行,同期總資產、貸款余額分別增長了6.48% 、9.05%。
不過,資產負債規模雖然相較落後,但招行上半年利潤增長在同業中仍處於較好水平。截至6月底,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133.94億元,同比增長8.63%,實現凈利潤352.3億元,同比增長6.84%,高於平安銀行、華夏銀行。
今年上半年,和其他幾家已披露中報的銀行一樣,招行利息收入、支出均出現顯著下降。截至6月底,該行利息收入1088.57億元,同比下降8.57%;利息支出為413.8億元,同比下降21.19%。利息支出的大幅下降,成為其收入、利潤增長的一大原因。
招行表示,這是其轉型“輕型銀行”的效果體現。今年上半年,該行活期存款占比達到63.16%,比去年底提升6.13個百分點。其中,零售活期存款占比為74.27%,較去年底提升3.17個百分點;公司活期存款占比為57.97%,較上年末提升7.8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非息收入也成為招行利潤增長的一大來源。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該行實現凈利息收入674.77億元,同比增長1.39%;非利息凈收入454.42億元,同比增20.9%。其中,其中,零售非息凈收入197.33億元,同比增長22.55%;批發非息凈收入223.71億元,同比增長21.52%
作為最早發力零售的銀行,招行在此方面的表現,遠超同業水平。其上半年零售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對公業務。半年報數據顯示,該行上半年公司貸款1.5萬億元,利息收入338億元,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52%;零售貸款1.28萬億元,利息收入400億元,平均年化收益率為6.28%。而2015年全年,上述數字分別為5.55%、7.37%。
目前,零售業務收入在招行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已近半。今年上半年,其零售營業凈收入同比增長15.83%,零售業務稅前利潤269.57億元,同比增長36.68%,在業務條線的稅前利潤中占比達49.27%。
新增零售貸款占比超六成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業務結構成為商業銀行的共同選擇。但與其他銀行不同的是,招行采取了壓縮對公業務,將更多資金投入零售業務的做法。
上半年,招行的貸款結構已經明顯體現出這一變化。截至6月底,在集團口徑下,招行公司貸款余額1.49萬億元,比去年底的1.508萬億元,減少約108億元,降幅約為0.7%,在貸款中的占比下降了4.13個百分點。
根據半年報披露,公司貸款的五大類別中,招行固定資產貸款、貿易融資規模均有明顯下降。截至6月底,該行這兩類貸款余額分別為3454億元、1930億元,分別去年底減少251億元、267億元,降幅分別達到7.1%、12%左右。此外,流動資金貸款雖比去年底增加了103億元,但增幅僅有不到1.5%。
在各類資金業務中,增長較快的只有票據貼現一類。截至6月底,招行票據貼現余額為1830億元,比去年底增加了約832億元,增幅達到90%以上。流動資金貸款雖略有增長,但只增長了103億元,增幅不到1.5%。
不過,今年上半年,招行資金投放最多的還是零售業務。截至6月底,其集團口徑下的零售貸款余額1.35萬億元,比去年底的1.23萬億元,增加1200億元,增幅接近10%。幾大類別中,除了小微貸款余額減少了86億元以外,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信用卡貸款,均出現顯著增長。其中,信用卡貸款余額3405億元,比去年底增加173億元,增幅為8.74%。
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則更為驚人,已經成為上半年招行貸款增長的主要動力。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招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6069.45億元,比去年底增加了1075億元,增幅達到23.55%。而在同期,該行貸款余額增加了2000億元。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該行超過50%的新增貸款,來自個人住房按揭貸款。
實際上,房貸已成為各家銀行今年的重點投放對象。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浦發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3379億元,同比增加734億元,增幅達到28%左右。而在同期,其貸款余額為2032億元,約有36%的新增貸款依靠房貸拉動。此外,已經連續多年壓縮房貸業務的平安銀行,上半年也重新增加房貸資金投放。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房貸余額為496億元,比去年底增加約40億元,增幅約8.9%。
招商銀行發布業績公告, 上半年錄得收入1133.94億元,同比增長8.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2億元,同比增長6.67%。
非利息凈收入的占比為40.49% 同比升4.25個百分點
2016年1-6月,集團實現營業凈收入1,133.94億元,同比上升8.63%。其中凈利息收入的占比為59.51%,同比下降4.25個百分點,非利息凈收入的占比為40.49%,同比上升4.25個百分點。
2016年1-6月,集團凈利息收入為674.77億元,同比增長1.39%。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89.11% 較上年末增加10.16%
截至2016年6月末,集團資產總額為55,372.9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4%;貸款和墊款總額為30,265.3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16%;客戶存款總額為36,926.4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39%。不良貸款上升,撥備覆蓋保持穩健水平。
截至2016年6月末,集團不良貸款余額為552.5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55%;不良貸款率為1.83%,較上年末上升0.1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89.11%,較上年末增加10.16%。
8月25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SH:601939;HK:939,下稱建設銀行)發布了2016年度上半年經營業績。2016年上半年,建設銀行資產總額達19.7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69%;實現凈利潤1339.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不良貸款率1.63%,較2015年同期上升了0.05個百分點。
在利率市場化競爭加劇的格局下,凈利差和凈息差空間收窄已經在建設銀行2016年中報中盡顯無疑。截至6月末,該行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分別為2.15%、2.32%,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3和34個基點。上半年,該行利息收入3464.11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83%。
利息收入降幅近10% 房貸余額居同業之首
中報顯示,從資產負債結構上看,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111,378.7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23%;該行各項貸款較上年末新增6,527.37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其中個人貸款余額38,854.5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186.41億元,增幅12.08%。在負債端來看,客戶存款總額146,755.4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37%。
值得關註的是,在國家房貸政策刺激下,各家銀行發力房貸業務,住房按揭貸款均呈現快速上漲態勢。建設銀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貸款余額 31,816.77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077.82 億元,增幅14.70%,余額、新增額均居同業首位。
從盈利指標來看,上半年,建設銀行實現凈利潤1,339.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和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分別為1.41%和17.80%。
從收入來源看,上半年建設銀行實現利息收入3,464.1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77.83 億元,降幅為9.83%。其中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2398.1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45.61億元,降幅12.60%。客戶貸款及墊款收益率較上年同期下降117個基點至4.46%。由於該行加大零售類貸款投放力度,客戶貸款及墊款平均余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0.16%,部分抵銷了收益率下降的影響。
可喜的是,該行其他非利息收入546.72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18.94億元,增幅140.02%。
凈利差和凈息差“雙降”超30基點
受央行降息周期影響,銀行負債成本隨之降低,建設銀行存款利息支出也在降低。上半年,建設銀行客戶存款利息支出 1068.35 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17.20 億元,降幅為16.90%, 主要是受存量業務重定價影響,客戶存款平均成本率較上年同期下降44個基點至1.52%。
但是,貸款利息收入的減少遠超過存款利息支出降低的幅度,導致凈利息收入同現下降態勢。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凈利息收入2109.9億元,較2015年同期的2246.19億元減少了136.29億元,降幅6.07%。其中各項資產負債平均余額變動帶動利息凈收入增加250.28億元,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變動帶動利息凈收入減少386.57億元。
至於利息凈收入減少的主要因素,建設銀行分析稱,主要受2015年央行連續五次降息、存量業務重定價以及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價稅分離因素影響。
凈利息收入的減少,進而導致凈利差以及凈利息收益率均呈現下降態勢。上半年,建設銀行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降幅超過30基點。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凈利差為2.15%,較2015年同期的2.48%,下降了0.33個百分點,凈利息收益率為2.32%,較2015年同期的2.67%,下降了0.34個百分點。
對此,建設銀行表示,2016年上半年降息及利率市場化效應持續釋放,加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利息凈收入的影響,集團付息負債成本率下降幅度低於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幅度。
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凈利差和凈息差持續收窄,中間業務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一個發力點。上半年,建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35.45億元,增幅5.57%,其他非利息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79.46億元,增幅83.18%;並持續加強成本管理,優化費用支出結構,成本對收入比率較上年同期下降0.99個百分點至22.24%。
建設銀行將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戰略作為轉型的重要路徑,在打造子公司總和經營和拓展海外業務方面近年來發展迅猛。2016年6月末,建設銀行綜合化經營子公司資產總額較上年末增長28.44%,凈利潤同比增長27.72%;海外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13,402.8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85%;實現凈利潤29.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65%。上半年國際結算量6,385.27億美元,同比增長5.04%;實現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0,934.86億元。蘇黎世分行、智利分行開業,國際化發展進程不斷提速,已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40余家各級境外機構。
從資本情況看來,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09%和13.06%。
不良率升至1.63% 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采礦業成重災區
2016年上半年,建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819.4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59.69億元;不良貸款率1.63%,較2015年同期上升了0.05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占比 3.06%,較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減值準備對不良貸款比率151.63%——也就是說,該行撥備覆蓋率已經接近150%的監管紅線。
截至報告期末,建設銀行已逾期客戶貸款和墊款余額2,218.4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86.68億元。建設銀行表示,集團基於審慎原則,足額計提客戶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損失支出466.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00%。其中客戶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467.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3.57億元;投資減值損失回撥 10.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8.86億元。
從不良資產的客戶類型來看,對公貸款不良資產明顯高於零售貸款。上半年,建設銀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至2.67%,個人貸款和墊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05個百分點至0.57%,海外分行和子公司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至0.43%。
在不良貸款行業分布上,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采礦業成為該行不良貸款的重災區,不良率分別高達9.29%、6.22%、5.45%。
上市公司的三季報正在火熱披露之中。目前,已經有266家上市公司發布了三季報,從公布的業績來看,一共有52家上市公司實現了業績翻番。
其中,大好數公司業績表現之所以亮麗,主要還是因為主營業務增長。
如多氟多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增長達到了1200.1%,由於傳統氟化鹽市場企穩回升,以六氟磷酸鋰為代表的電子化學品需求旺盛,量價齊升,給公司帶來了較好的經營效益。公司預計,2016年全年將實現凈利潤5-5.3億元,同比增長1200%-1250%。
廣濟藥業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735.98%,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主導產品核黃素等原料藥營業收入增加、毛利率上升。
英唐智控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641.69萬元,同比增長433.49%。主要原因是公司戰略調整階段工作基本完成,相關效益開始體現。
此外,合並報表也是這些公司業績實現翻番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聯創互聯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增長了376.88%,主要原因是公司合並報表的範圍發生了變化。本年度合並範圍包括上海新合1—12月份實現的全部利潤以及上海激創、上海麟動4—12月份實現的利潤,去年同期只包括上海新合7—12月數據。此外,公司行業特點是下半年的利潤普遍高於上半年。
樂山電力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增長333.82%,主要也是由於合並報表的範圍變化。
除此之外,還有些公司業績增長則是通過出售子公司或者出售房子。
如華平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的凈利潤為972.54萬元,同比增長率為239.64%。增長主要來自於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公司轉讓子公司忘憂網絡及參股公司華師京城分別產生投資收益355.28萬元和1441.36萬元。
黑牛食品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30.04%,主要原因是公司出售了廣州黑妞、安徽黑牛、揭陽黑牛、黑牛營銷等子公司,股權轉讓產生投資收益。
而中際裝備業績的增長主要也是由於非經常性損益的增加,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14.97萬元,同比增長177.99%,報告期內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較上年同期增加約989萬元,是公司出售原辦公場所產生的收益。
天業通聯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083.98萬元,同比增長117.56%,除了降低費用之外,還有一項主要的原因就是理財收益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據了解,天業通聯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增加502.37萬元,增長52.08%,主要是本期委托貸款業務及理財產品收益增加。
而天業通聯也似乎發現了理財的妙處,近期發布公告稱於10月18日使用15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
從利息收入、支出同步下降,到利息凈收入負增長,僅僅只用了三個月時間。不斷後退的利息收入,正在步步緊逼各家商業銀行。
業已披露完畢的上市銀行三季報,揭示了上市銀行面臨的這一拐點。
三季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工、建、中、農、交五大國有銀行,利息凈收入同比全部出現負增長,而且降幅都超過6%。而股份制銀行中,招行、浦發、興業、光大的利息凈收入,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利息凈收入負增長必然波及銀行利潤增長。三季報數據顯示,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中,扣除非經常損益後,已有個別銀行凈利潤同比負增長。同時,各家銀行還面臨不良貸款的夾擊,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13家上市國有大行、股份行的撥備覆蓋率多數已經逼近監管紅線,個別銀行甚至低於監管要求。如果撥備覆蓋率提高,其利潤將受到更明顯的沖擊。
利息凈收入集體負增長
根據三季報披露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工行營業收入為517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下降1.31%;利息凈收入為3513億元,同比則大幅下降達7.52%,年化凈利息收益率為2.18%,同比也下降了0.31個百分點。
與工行一樣,農行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利息凈收入同比均出現顯著下降。截至9月底,該行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分別為3861億元、2981億元,同比分別大幅下降5.19%、9.31%,利息凈收入在五大行中降幅最大。
建行、中行、交行三家國有大行,雖然營業收入仍在增長,但利息凈收入也都出現了負增長。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建行營業收入為4725億元,同比增長332%;利息凈收入3158億元,同比降幅達7.34%;中行同期營收3690億元,同比增長3.45%,但2298億元的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164.75億元,下降6.69%;而交行營收1473億元,同比僅微增0.61%,利息凈收入1007.64億元,同比減少72.11億元,降幅亦達 6.68%。
五大國有行利息凈收入集體負增長,十多年來還是第一次。2016年上半年,部分銀行就已經出現了利息收入、支出同比下降的情況,但利息凈收入總體仍在增長。進入三季度,利息凈收入負增長已成為普遍現象,半數上市股份制銀行,也未能避免這種局面。
三季報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中,招行、浦發、興業、光大的利息凈收入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其中,招行前三個季度利息凈收入為976元,同比下降 1.07%。浦發、興業、光大也分別下降了7億元、35億元、約10億元,降幅約為0.88%、3.93%、1.66%。
利息凈收入仍然實現增長的股份行,僅有中信、民生、平安、華夏。其中,平安同比增長約43億元,增幅約為8%。中信增長約19億元,增幅約為2.6%。華夏、民生則同比分別增長了約13億元、5億元,增幅為3.7%、0.8%。
利息凈收入下降,直接的因素是利差、息差持續收窄。從三季報數據來看,五大國有行凈息差、凈利差全部下行。其中,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凈利息收益率2.18%,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建行同期凈利差為2.09%,凈利息收益率為2.26%,均較上年同期下降0.38個百分點。而中行、交行的凈息差、凈利息收益率分別為1.85%、1.91%,同比下降0.29、降0.33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同樣如此。截至今年9月底,招行凈利差為2.39%,凈利息收益率為2.51%,環比均下降0.07個百分點。興業同期凈息差同比下降0.37個百分點。而中信凈息差同比下降0.32個百分點至2.01%,即將跌破2%大關。
部分上市銀行凈利潤實際負增長
作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的利息凈收入負增長,必然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進而波及營業收入、利潤增長。
今年前三個季度,除了城商行,其他上市銀行總資產、凈資產收益率同比全部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工、建、中、農、交五大行的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6.53%、17.16%、11.58%、17.1%、12.84%,同比分別下降2.07、2.29、3.38、2.31、1.31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中,招行、浦發、興業、民生、中信、光大的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依次為18.11%、12.55%、14.11%、16.58%、13.91%、14.67%,同比分別下降1.26、1.53、1.64、2.71、1.98、2.16個百分點,平安、華夏也分別下降了1.25、1.08個百分點,基本全部低於20%,甚至跌至近10%的水平。而在之前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都維持在20%以上。
利息凈收入、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導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長進一步下滑。今年前三個季度,工、建、中、農、交五大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0.53%、1.35%、9.93%、0.52%、1.03%。股份制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全部低於10%,但情況仍然好於國有大行。浦發、招行、興業、平安、華夏的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維持在5%以上,分別為9.47%、7.38%、6.7%、5.52%、5.07%。民生、中信、光大、華夏則分別為2.05%、4.91%、2.35%。
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已有上市銀行利潤處於實際負增長,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中行。三季報顯示,該行前三季凈利潤1515億元,同比增長9.93%,但扣非後卻比去年同期減少185億元以上,同比負增長達11.97%。
與此同時,持續增長的不良貸款,也成為各家銀行的心腹大患。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工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088億元,不良率為1.62%;建行同期數據分別為1797億元、1.56%,不良率雖同比下降0.02個百分點,但不良余額仍比去年底增加了137.47 億元。農行同期不良貸款余額為229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69.55億元;不良率2.39%,與上年末持平。
股份制銀行中,截至9月底,招行不良貸款為57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1億元,不良率 1.97%,比去年末上升0.17 個百分點。浦發同期不良貸款余額442億元,比去年底增加92億元,不良率率1.72%,比去年底上升0.16個百分點。而興業的不良貸款余額、不良率則比年初增加76.1億元, 上升了0.25個百分點。其他幾家上市股份制銀行同期不良貸款、不良率也比去年底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為了抵禦不良貸款,各家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也在大幅增加。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招行、興業、民生的貸款減值準備余額分別為1078億元、754億元、594億元,比去年底分別增加251億元、199億元、90億元。
即便如此,不少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仍在下降,甚至低於150%的監管紅線。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工行、建行撥備覆蓋率僅為136.14%、148.78%,如果要滿足150%的最低要求,其凈利潤增速將進一步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負增長。
而股份制銀行中,撥備覆蓋率也大多處於較低水平。截至9月底,民生、中信、光大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54.4%、154.94%、154.06%,後兩者還比去年底下降了12.87、2.33個百分點,只有招行、民生上升了9.27、0.77個百分點。如果提高撥備覆蓋率,這些銀行的利潤增長,同樣也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