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地無牌經紀違規賣港保險佣金高達15%

1 : GS(14)@2016-11-12 05:39:31

■內地無牌經紀在其辦公室內,為記者起草保險建議書,並詳細講解,過程已經觸犯中港法例。



【直擊報道】內地人通過買香港保險瘋狂走資,在今年上半年,香港內地新做保單費用飆升130%達301億元。內地資產大轉移,網上大量流傳賣香港保險一夜暴富神話。本報記者「放蛇」假扮內地人,向深圳無牌地下經紀了解運作,發現過程多處違規,惟發現相關經紀原來可獲15%佣金。對於內地銀聯10月剛落閘,禁止再來港買大額投資類壽險,這些地下經紀表示,「轉多少錢到香港,都不是問題!」未知其說法的真偽。打開百度,以「香港保險」搜索,就會見到有大量內地經紀在網上公然銷售香港保險,並提供QQ號碼以供聯絡。記者在上周與其中一名自稱「香港保險規劃師」的李姓經紀接洽,獲安排到其位於深圳福田區車公廟的辦公室詳談。該經紀的公司名為「深圳前海保倍資產管理公司」,公司網站自稱為「香港保險私人定制專家」,是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根據中保監規定,在境內銷售境外保險屬於違規,但該公司可以公然在網上招攬生意,可見管制非常疏鬆。記者來到該公司,發現辦公室藏身於一普通商廈內,旁邊是舞蹈學校,內裏佈置簡陋。李姓經紀向記者表示,他並非香港居民,所以無法取得香港保險經紀牌照,但已從事銷售香港保險三年,經驗豐富。公司在深圳、廣州、香港都有辦事處。事實上,根據本港法例,任何人沒有經紀牌照而銷售保險,已經屬於違法。記者假扮內地人,向李姓經紀提出考慮在香港購買一份投資性壽險,繳交保費可能超過10萬美元,由於銀聯已禁止在香港購買投資性壽險,並且金額超過內地每年個人購滙上限5萬美元,詢問可以如何操作。李姓經紀在聽取了記者情況後,在電腦起草了一份長達15頁的「全面保障建議書」,推介一款友邦公司壽險,總保費25萬美元,平均年回報達6%左右,並詳細講解其中財務數據。根據香港保監處規定,壽險產品整個銷售過程,包括為客戶進行的財務需要分析及銷售建議,都必須在香港境內進行。李姓經紀的行為亦已經違規。在資金轉移香港方面,李姓經紀表示,「在我們專業人員看來,這都不是問題!」他表示,在簽保單前,可以帶同內地客戶,聲稱先在香港滙豐銀行開一個內地人戶口,或在招行辦理「一卡通」業務,屆時內地客戶以人民幣轉賬至公司在內地銀行戶口。雙方對數後,公司在香港的銀行戶口再按當時滙率,同步轉賬等值的美金至客戶在香港的戶口。在這個過程中,客戶毋須購滙出境,就可以在香港銀行戶口獲得美金,然後再開支票給保險公司交保費。李姓經紀表示,公司目前在香港賬戶有超過2,000萬港幣,可供客戶買保險時購滙之用。記者進一步詢問,這些資金來源是否正當,他表示:「我們的錢絕對是乾淨的!」李姓經紀亦指,他們推銷香港保單,保險公司會按首年保費15%給予「勞務費」,目前大部份存在香港。李姓經紀表示,公司每月可做100萬至200萬美元保單,最近高峯期時每月可達300萬美金,即月賺超過45萬美元的「勞務費」。李姓經紀表示,在銀聯落閘後,內地人亦可通過Visa直接付款,但有消息指本月內這條渠道可能會被關閉,之後內地人要通過在香港銀行的戶口開支票才能交保費。他亦指有消息稱最快下月起,內地人在滙豐開戶,或開招行「一卡通」都會被收緊,而目前在其他銀行已經難以開戶,因此催促記者在本月內盡快簽單,以防政策再收緊。在上述推銷過程中,記者一直有偷影錄音,終於被李姓經紀發現異樣。「你是在偷拍我嗎?你不會是記者吧?」他語帶驚慌表示,目前從事這種業務是違規,「如果曝光,會影響很大」。擾攘一番後,記者才能脫身。深圳保倍資產的經紀在內地向記者推銷友邦公司的壽險產品,過程多處違規。本報向友邦公司詢問,與深圳保倍資產公司之間是否有業務合作。友邦香港指,與深圳前海保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並無任何業務合作關係,亦沒有委託或授權該公司銷售任何友邦香港的保險產品,對該公司在中國內地推銷友邦香港保險產品的涉嫌違規行為,十分關注,並保留向該公司追究一切責任的權利。本報亦將內地無牌經紀銷售香港保險公司的情況,轉介予香港保監處。保監處回應指,在內地推銷香港保險產品,可能觸犯內地法規,中保監會進行調查。銷售香港壽險產品整個過程,需在香港境內進行,投保文件亦必須在香港境內簽署。今年9月起,保監處已要求內地客戶簽署聲明書,表明整個銷售過程是在香港境內進行,銷售人員是在香港登記的保險仲介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2/198308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63

美聯去年轉賺 中原佣金收入新高

1 : GS(14)@2017-03-30 09:44:00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84&issue=20170330
【明報專訊】近年港府雖連番推出辣招遏抑樓市,但市況卻持續熾熱。兩大龍頭代理行之一美聯集團(1200)去年錄得溢利1054.9萬元,相對2015年錄得虧損9948.6萬元,成功轉虧為盈,每股基本溢利0.0147元,但不派末期息。

美聯去年全年收益50.76億元,比2015年錄得的39.06億元,按年增加近30%,為集團95年上市以來的新高紀錄。至於同期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為1054.9萬元,相對2015年錄得虧損9948.6萬元,反映集團由虧轉盈。美聯表示,集團實現業績虧轉盈,主要是因為去年下半年起,本港一手住宅物業市場銷售熾熱,集團亦致力減省開支控制成本,以及推行一連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當中包括強化數碼市場推廣、積極投資資訊科技平台、向業主爭取削減分行舖位租金等。

黃建業:樓市無爆煲條件

美聯主席兼執行董事黃建業預期,今年樓價可再上升15%,比對上一次樓市泡沫爆破的1997年,現時整體樓價實呎破萬元,超越1997年高位近四成,租金亦較當年高位高近三成,惟低息持續,現時供樓負擔比率約44%,低於1997年逾九成,而租樓負擔比率亦處不足四成水平。黃以啤酒論樓巿,強調啤酒與泡沫比例此消彼長,啤酒有泡才有人愛飲,泡沫過多啤酒不健康,以目前情況,無爆煲條件。

中原香港住宅部賺4億

另中原集團昨日亦公布業績,集團去年總體促成銷售金額為1.1萬億元,按年增長7%;而集團整體佣金收益為200.5億元,同屬集團最高紀錄。去年除稅後集團盈利逾12億元,當中香港住宅部稅後盈利為4億元。至於亞太區部分,去年全年佣金收益為42.7億元,按年增長34%,其中香港住宅部去年佣金總收益為35億元,創中原地產1978年創辦以來的38年來最高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42

經紀唔落盤轉做KOL賺佣金靠吸like

1 : GS(14)@2017-04-16 10:26:35

從前買股票,你會搵經紀落盤;不過今時今日,落盤?手機電腦一按即買,快過你打電話,坊間更有不少人認為,經紀是「夕陽行業」。「經紀有存在價值,但應該變晒做KOL。」民眾證券行政總裁潘康海認為,香港的經紀行業,是時候要有一個翻天覆地的改革。民眾金融科技(279)旗下民眾證券,去年底突打入散戶零售市場,更香港首推網上開戶服務,潘康海強調,網上開戶只是第一步,「香港嘅Fintech實在太落後,下一步會係令經紀更人性化。」民眾將推出全新「社交x經紀業務」平台,經紀的工作,不再是人人都做到的落盤工作,而是主力於平台上經營自己的帳號,「好似每個經紀都喺平台上有微博,有人專分析細價股,有人係講大價股,或者有啲經紀唔鍾意寫文章,只係做Trade,咁佢可以成個Portfolio放出嚟。經紀做嘅嘢好簡單,佢最緊要受歡迎。」一言敞之,就是全部經紀變KOL,佣金賺幾多,不再按交易宗數逐單計,而是以Follower人數決定。潘康海笑言,民眾不單可以捧「股神」,更樂意造「燈神」。「如果有啲經紀長年Portfolio都唔好,係燈神嚟嘅,啲客可以倒轉做,佢沽乜我買乜,佢買乜我沽乜。」民眾今次度新橋,潘康海坦言,一切源於呢行太悶,「客戶增長速度慢,大家就鬥佣平。財經消息每份報紙越來越似,呢份抄嗰份,大家得到嘅資訊好接近。」他認為,要突圍而出,就不能一味鬥快鬥平,而是經紀可以為客戶提供專業意見,幫你睇住個市。他強調,民眾的經紀不用為搵客及銷售操心,此部分工作由公司一力承擔,「以前一開市,經紀就不停打電話,要佢睇市睇Portfolio好難,一個經紀Serve二百個客,已經係極限,但新平台下,一個經紀可同時服務一萬個、一千個客。」民眾新平台下,客戶自己個盤自己落,但可隨時向已追蹤經紀發文字或語音短訊,經紀亦可即時回覆。他預期,全新平台可於今年六月至九月推出,目前經紀團隊已有十多人,亦陸逐有經紀加入,亦希望有新血加入行業。民眾秏人力物業,搞全球首個將炒股微博與經紀業務結合的平台,潘康海坦言,「其實我哋可以就咁做M&A,搞收購,一個月賺幾百萬到幾千萬其實唔難,但我哋唔係要睇呢一刻賺幾多,而係個Model將來會好值錢。好多老行尊都覺得條橋唔得,但佢哋越覺得唔得,我就越要試。」記者:倪敏慧攝影:黃耀興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6/199914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10

旗下樓盤搜尋網 不收佣金靠廣告

1 : GS(14)@2017-06-15 11:37:5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01&issue=20170615
【明報專訊】羅雪欣任職的iProperty主要透過旗下房地產多媒體平台GoHome.com.hk及squarefoot.com.hk,提供網上樓盤搜尋服務,另在本港每年舉行兩次海外樓盤展銷會;iProperty母公司REA集團在澳洲上市,現於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均有營運為消費者及商戶而設的房地產網站,控股股東是傳媒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News Corp)。

羅雪欣透露,目前iProperty本港業務近六成收入來自數碼業務。她解釋,本港代理在旗下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App)發布樓盤資訊,促成交易後iProperty不會收取佣金。

正因如此,有關網站及App吸引到不少代理投放樓盤資訊,而代理可以選擇付費,讓他們的樓盤資訊能於網站及App較佳位置顯示;另外,iProperty亦會向代理提供用家於其網站及App的瀏覽量資訊,助他們掌握市場最新動態,iProperty亦由此賺取收入。至於發展商、金融機構及家居電子產品商亦是重要廣告客戶。

網站成功 要為用戶提供價值

在加盟iProperty前,羅雪欣曾在多間傳媒機構任職高層,對於經營網站的成功之道,她亦有一番心得,「大家都知道一個網站或App要成功,最重要是對客戶有黏性(stickiness),但怎樣才可有黏性呢?黏性源於能為用戶提供價值(value)。另外,如果你提供的內容是在其他地方隨時也能看到的,客戶為什麼要瀏覽你的網站或App呢?」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85

歐金融新法影響港市場 券商佣金研究費用需分開

1 : GS(14)@2017-09-16 22:31:30

【明報專訊】歐洲金融工具市場法規2(MiFID II)將於明年實施,要求券商或銀行將經紀業務和研究報告分割,目的是增強透明度令市場更公平,減少利益衝突,以加強保護投資者。雖然措施只適用於歐盟地區,但仍會對本港帶來影響;黑池(Dark Pool)營運商Liquidnet解釋,本港未來有可能跟隨MiFID II中的部分規例,而且只要基金公司的客戶為歐洲人或持有歐股便會受到監管。

大行報告是機構投資者以至一般散戶評估一家公司前景或業務表現的重要工具之一,報告對公司的評級往往對其股價構成一定影響。以往券商或銀行會向機構客戶免費派發報告,借交易佣金支付研究經費,但此舉飽受批評,因為這可能導致分析建議的質素參差;MiFID II便禁止基金經理動用客戶資產支付研究費用,以後需要以真金白銀購買報告。雖然以上新例只適用於歐盟國家,但日後只要本港機構投資者將基金出售予歐洲客人、購買歐股或聘用歐洲發行商,隨即受到新例監管。

法巴資產計劃全球執行

除了機構投資者,於明年1月3日實施的MiFID II看似仍與本港關係不大,但在全球化趨勢下,實則牽一髮動全身;截至今年3月底,便共有12%強積金資產投資於歐洲。况且,已有公司考慮將MiFID II推行至於全球執行,法巴資產管理正是其中一家,指要分辨受投資組合是否受新例規管極度困難。某銀行駐香港高層亦認為,身為跨國銀行不能在歐洲和亞太區使用不同標準,而且本地投資者亦歡迎MiFID II提供的保護。Liquidnet認為隨歐洲正式實施MiFID II後,美國和亞洲市場都有望加入其中,包括本港在內。

Liquidnet行政總裁和創辦人Seth Merrin表示,新例將改變買賣雙方關係,即機構投資者和銀行及券商,強制券商分開佣金和研究費用,而現時多家銀行巨頭瓜分了全球六至七成研究費用。他稱當市場按照同樣的研究報告進行投資,會導致主動基金表現長期跑輸基準指數(Benchmark);且資產管理公司依賴投行執行交易亦非最好選擇,因為近年投行為節省成本,以年資較淺交易員取代資深的交易員。

衝擊分析員行業 增機構成本

新例無可避免會衝擊分析員行業,同時提高機構投資者的成本,研究機構Greenwich Associates便估計,新例將導致歐美基金經理削減超過3億美元的研究預算。距離新例實施只餘下約4個月,但Liquidnet的調查發現只有6%公司認為,已滿足MiFID II的最佳監管標準;有七成人正檢視舊有經紀名單,其餘三成計劃於明年初作調整;並有85%人認為能從內部能改善交易表現,而流通量規模仍是大部分公司選擇交易商時最重視要求。調查又顯示有部分公司計劃改變交易流程,亦有公司投資於科學上,以系統化過程達到最佳交易。

Liquidnet是全球最大黑池交易平台之一,黑池是指買賣雙方匿名配對大宗股票交易的平台,主要由機構投資者參與,但運作不透明,例如毋須公開交易量和價格。

高頻交易減 改善黑池投資信心

一般而言當黑池交易規模愈大,反映內幕交易機會愈高,不利散戶。不過,Liquidnet亞太區量化分析部主管張志偉表示,現時黑池佔整體港股成交比例不足2%,相信未來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他又稱早前證監會已推出措施監管黑池,例如禁止散戶操作,高頻交易已經減少,能夠改善投資黑池的信心。

王俊騏 明報記者

[王俊騏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79&issue=2017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39

佣金無計入假期工資美容店MTM疑計錯糧 70員工少收500萬

1 : GS(14)@2017-11-13 03:57:03

■美容公司MTM被指計錯糧,涉款達500萬元。


【本報訊】繼必勝客及中原電器後,再有香港公司疑因無將佣金計入假期工資內,多年來一直計錯糧。聲稱源自日本、以個人化護膚品作賣點的美容公司MTM,遭兩名前員工投訴,指公司過去一直因為假期工資問題而少發了薪金,估計涉款達500萬元。MTM發言人承認計算方法與勞工處標準有異,在釐清正確的方法後將會發還相關款項。記者:陳建平



根據2007年7月生效的《2007年僱傭(修訂)條例》,僱主計算員工有薪假的工資時,須以過去12個月的平均工資(包括佣金)為標準,不可僅以底薪計算。在MTM任職約5年的前員工陳小姐(化名)表示,過去公司計算其公眾假期及年假等工資時,並無將佣金計算在內,最終發薪時出現金額誤差,5年來她被欠近10萬元。她離職後向勞工處投訴,獲處方安排調解會議,她引述資方在會議上承認一直計錯數,並承諾將會退還相關薪金,但她指公司最終反口,並無還錢。另外一名前員工向本報表示面對同樣問題,被拖欠薪金約4萬元。陳小姐稱,公司大約有70名員工受影響,估計被拖欠的總金額超過500萬元。以陳小姐為例,其底薪為6,000元,每月佣金平均為24,000元,月薪平均為3萬元。若僅以底薪計算,每日有薪假期的工資只得200元,但連同佣金計算,有薪假工資升至1,000元,相差800元。假設她每年享有12日有薪年假及17日公眾假期,每年她便被公司拖欠23,200元。

資方指勞工處無清晰指引

MTM發言人接受查詢時承認,公司計算假期工資的方法與勞工處的標準有分歧,但公司並不同意勞方提出的計算方法,勞工處亦未能提供一個清晰指引,現時公司仍在研究正確的計算方法,完成後將發還所有差額。陳小姐不滿MTM的回應,表明會透過勞資審裁處追究。勞工處回應指,曾接獲員工向有關公司提出僱傭申索,並為雙方調停,但最終未能和解,處方會按申索人的要求將個案轉介相關法庭處理。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表示,公司拖欠薪金是違法行為,MTM理應即時作出補償;即使需時處理,也應該給予員工和前員工一個明確期限,不可無了期拖延。蒙兆達又指,接連有大公司計算假期工資時出錯,反映已經是業界的普遍問題,勞工處應加強宣傳及主動巡查。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71109/202086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66

創板新股包銷佣金急飈 開支佔比近半 分析:監管收緊拆帳改變

1 : GS(14)@2018-01-28 15:09:41

【明報專訊】香港市場的新股承銷佣金向來較美股低,不過創業板情况卻有所不同。翻查資料,創板新股包銷佣金近日見顯著升勢,今年上市的13隻創板新股中,已有5隻佣金企於7%以上,最高更達9%,連同其他開支,上市費用佔集資接近一半。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證監嚴打新股圍飛,保薦人需做額外工作,另一方面是「拆帳」方式與以往有異,導致新股承銷費急升。

明報記者 余慕恩

翻查近期上市的創板新股招股書,上月上市的餐飲股1957&Co(8495)及上周掛牌的Zioncom(8287),包銷佣金同樣高達9%,保薦人雖分別為力高及鎧盛,但承銷團均有平安證券參與,而由新華匯富保薦上市的ISP Global (8487)、森浩(8285)及金泰豐(8479),包銷佣金亦介乎7.5%至8.5%,當中1957&Co、森浩、Zioncom及金泰豐,倘加上其他洗費,單計上市開支已佔公司集資額逼近五成,Zioncom的上市開支更超過4000萬元(見表)。

今年4新股 上市開支佔集資額近五成

事實上,創業板新股在證監會嚴格打擊圍飛、不明文規定需設公開發售部分後,創板的包銷佣金有見上漲趨勢。

證監去年1月與聯交所就創板股價波動作聯合聲明,並煞停數隻創板新股上市,此前上市的創板承銷佣金明顯較低,以2016年第四季掛牌的17隻創板新股為例,收佣最高的是大有融資、力高及Prosperity,期內三行分別各保薦一新股上市,包銷佣金僅為5%,比近月明顯較低。

2016年第四季新華匯富亦有保薦一創板新股上市,包銷金匯教育(8160)的佣金僅為3%,比現時收取的低一倍有多,期內由中國銀河國際保薦上市的CMON(8278),甚至只收取1%佣金,該股當時以100%配售上市。

證監收緊監管 包銷風險上升

對於佣金及上市開支趨高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因為證監收緊創板上市監管後,令保薦及包銷工作較以往顯著增加,以及反映投行「風險系數」上升外,過往創板新股包銷商收費「渠道」較多,在佣金以外亦涉及股票因素,包銷商可在股份上市後售出股份獲利,但去年以來的創板新股掛牌飈數倍現象不復見,加上監管趨嚴,故寧願將所有收費劃一以佣金形式收取,加上現時創板配售部分要尋找足夠投資者亦較以往有難度,亦是提高收費重要因素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08&issue=20180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18

後勤轉職地產經紀 賺佣金上車置業

1 : GS(14)@2018-02-21 04:46:37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427&issue=20180219


【明報專訊】樓價持續高企,上車愈來愈難。不過,有從事後勤文職工作的人士,為上車轉職前線地產經紀,於2016年勁賺385萬元佣金後,去年正式上車成為業主。年僅28歲的持牌代理曾鴻傑,由普通文職轉為客戶經理,趁去年樓市屢創高峰下,靠所賺取的佣金,斥450萬元購入鰂魚涌一個約450方呎的單位。

早在8年前,曾鴻傑於中原地產擔任後勤文職工作數年後,眼見樓市開始熾熱,再加上在公司經理及同事的鼓勵下,2015年成功考獲地產代理牌照。曾氏從小與家人居於西灣河,去年儲得一筆資金作首期,以450萬元在鰂魚涌購入一個樓齡近50年、實用面積約450方呎的物業。

一年促10成交 勁賺385萬佣金

從事地產代理常被外界視為是「賺快錢」的途徑,曾鴻傑表示,地產代理的底薪僅7000至8000元,較文職月薪的12,000至13,000元少且不穩定,「若抱住賺快錢的心態去工作,會造成很大負擔」。曾氏坦言,在擔任客戶經理的首半年「食白果」,需靠底薪應付日常開支,促成首宗成交所收取的佣金亦僅得1萬元。

代理人數創新高 5人爭1成交

曾鴻傑表示,地產代理是一個多勞多得的行業,憑努力可取得好成績,他在2016年全年共促成10宗成交,與公司分成後,淨賺385萬元,若不計底薪,該年平均每月薪金高達32萬元。雖然代理收入較普通文職高,但曾氏表示,擔任文職時一個月約有8天假期,但現時基本全年無休,需付出更多時間及心機。

本港持牌代理人數持續上升,根據地產代理監管局資料顯示,截至上月底持牌代理共有38,552人,創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而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月全月整體物業買賣登記共7223宗,換言之平均約5名代理爭奪1宗成交。曾鴻傑認為行業競爭激烈,自己需要多做準備才能在同行中突圍而出,他表示:「現時資訊科技發達,許多客戶都喺網上睇廣告同短片,所以一定要學習相關技能,與時並進。」他稱自己沒有「水晶球」,但他說:「除非有天災人禍,否則暫時沒有因素會促使今年樓價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43

中原香港佣金半年增29%

1 : GS(14)@2018-08-30 16:10:5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597&issue=20180830
【明報專訊】今年上半年一手、二手樓市交投市况熾熱,帶動地產代理收益水漲船高。除美聯公布今年上半年盈利按年升三成外,其市場主要對手中原集團公布,中原地產香港及亞太地區,今年上半年錄得逾32億元佣金收入,按年增長29%,當中住宅部佣金逾26億元、工商舖逾5億元,三者同創歷史新高。此外,中原地產香港今年上半年,共促成逾2.3萬宗租賃及買賣成交,銷售金額逾1433億元。

利嘉閣:推「真盤源」後有助成交

另今年上半年內地調控政策未見放鬆,惟中原集團於銷售金額上仍錄升幅,上半年促成物業成交金額約6061億元,佣金收入109億元,按年增長18%;稅後盈利錄6.41億元,按年增加12%;今年上半年,集團總成交宗數超過25萬宗。

至於中原同系利嘉閣,公司總裁廖偉強回應查詢時稱,利嘉閣今年上半年錄得佣金收益約10億元,按年增長約25%。他又指,利嘉閣2017年全年佣金收益約為16億元。可留意的是,利嘉閣8月中公布推出標榜真放盤、真價錢的「真‧盤源」,廖偉強指計劃出台後,客人均相當受落,並已在九龍、新界部分大型屋苑,促成多宗成交,當中以中小型單位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135

聖公會9000萬掃5豪宅零佣金 料慳89萬 管浩鳴:㩒吓價好正常

1 : GS(14)@2018-11-26 04:49:07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655&issue=20181126
【明報專訊】近年不少名人以「首置」身分入市,並只需付基本印花稅。本報更發現,其中不少以「折扣佣金」甚至「零佣金」入市,涉及政界、娛樂圈、地產界名人,甚至宗教團體,當中過去一年多次入市的聖公會,有多宗二手成交並無付任何代理佣金,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回應本報查詢時指出,「㩒吓價好正常」,並認為買樓不付任何佣金「無問題」。

明報記者

雖然在現行條例下,並無明文規定任何人士透過地產代理購置物業需付的實際佣金比例,但本報抽查2017年至今多宗涉及城中名人的買賣個案,發現部分名人或機構在買賣過程中,完全沒有向代理支付佣金,如過去兩年多次入市的聖公會,其中買入的5個物業,包括上環聚賢居(2伙)、西半山高雲臺(1伙)、寶林閣(1伙)及中環兆景閣(1伙)的臨時買賣合約中都寫上「NIL」或直接刪除有關部分,當中四次均由同一名中原地產的地產代理負責,若以5個物業成交價總值8901萬元計,即聖公會在有關交易中節省89萬元佣金開支。

被問及有關成交,聖公會是否沒有支付任何佣金,管浩鳴表示「可能可以咁講」,雖然他表示有關交易細節跟總會無關,但他指出,「(不支付佣金)無乜特別原因,都係雙方傾,咁多單成交畀同一個地產代理,通常都會㩒吓價」,又指「都要代理行肯先得」。被問及代理為買家促成交易後,買家不付任何佣金,是否覺得有問題,他表示此乃商業決定,即使不支付佣金亦無問題,並謂「買一手樓都係咁」,而且有關細節已列明在買賣合約中,買賣雙方及代理都會知道。

王于漸逾億購美銀中心零佣金

另外,有傳為「小小超」李澤楷女友的前港姐郭嘉文,去年初以1.068億元購入的九龍塘豪宅逸瓏5座頂層單位,就李澤楷愛將、盈大地產(0432)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李智康所簽署的臨時買賣合約所見,經紀可「向買方收取港幣0作為佣金」。香港大學金融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今年以1.052億元購入的中環美銀中心單位,同樣沒有付任何佣金,上述兩人在兩宗交易中分別節省超過100萬元佣金支出。

地監局:代理不得訂立妨礙競爭協議

對於有買家或業主在二手交易時未有支付佣金,或支付不足1%佣金,地監局表示,《地產代理條例》並沒有就地產代理所收取的佣金金額或佔成交額的比率有任何規定,佣金的金額或佣金佔成交額的比率由客戶與代理自行商議而定,故屬地產代理的商業決定,監管局不會干涉或評論。

但根據監管局發出有關地產代理遵守《競爭條例》的執業通告,地產代理公司不得訂立或執行以妨礙、限制或扭曲競爭為目的或效果的協議,例如與競爭對手就佣金、折扣或回贈作出協議,他們應就業務作出獨立的商業決定。地產代理公司必須自行決定其佣金或與客戶個別協商,而非採用或跟從行業內的「標準佣金率」或以任何形式集體訂定的佣金率。因此,為免觸犯《競爭條例》,地產代理不應向客人表示佣金率為樓價的1%是「行規」或「標準佣金率」,或其他地產代理公司所收取的佣金率也是一樣的;監管局也不可向持牌地產代理發出任何有關佣金率的指示或「建議佣金水平」。
2 : GS(14)@2018-11-26 04:49:3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836&issue=20181126
【明報專訊】物業交易未有支付1%佣金,涉及買家或賣家層面相當廣,甚至包括政界人士或地產界重量級人馬。本報發現,如律政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在早前購入中半山豪宅單位中,就只向代理支付樓價0.5%之佣金。

資料顯示,律政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今年8月以8980萬元購入的中半山The Albany(雅賓利)一個單位連車位,實用面積1948方呎,實呎46,098元,在該次交易中,潘樂陶更要繳付1347萬元辣稅,即佔樓價15%。

不過,本報翻查有關交易文件,顯示該交易中涉及兩家代理行,包括美聯物業及利斯蘇富比,原業主支付足樓價1%、即89.8萬元予美聯物業,買方、即潘樂陶就只向代理支付44.9萬元、即樓價0.5%作為佣金,比原業主支付的佣金少一半。

陳智思付0.8%佣金沽天晉

事實上,政界中人買賣物業,除潘樂陶外亦有其他人獲「減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去年11月以1420萬元售出將軍澳天晉IIIA一個單位,同樣未有付足1%佣金,只付出11.36萬元、即樓價0.8%作佣金。有關單位實用841方呎,實呎16,885元,陳智思早於2014年9月份以1034.1萬元購入,帳面獲利385.9萬元或37%。

此外,熟悉行業運作,被稱為「樓神」的長實(1113)執行董事趙國雄,去年初以9430萬元、實呎48409元購入的雅賓利一單位,雖然呎價曾創出新高,但趙國雄同樣只支付46萬元佣金,即佔樓價0.48%。娛樂圈方面,藝人謝霆鋒母親、「拉姑」狄波拉今年5月以1.38億元購入中半山The Mayfair中層B室,實用2118方呎,實呎65,156元,當時呎價創中半山新高。資料顯示,狄波拉在有關成交中就支付69萬元、即樓價0.5%作佣金。
3 : GS(14)@2018-11-26 04:49:5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929&issue=20181126
【明報專訊】對於多位名人都未有支付樓價1%作佣金,中原地產創辦人之一兼董事局主席施永青表示,作為地產代理行老闆,不會鼓勵旗下員工以低佣金吸客,並謂只有「無料到」的經紀才會以減佣或回佣促成交易。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則認為,若政府立例規定代理收佣的比例會較佳。

對於公司旗下有代理多次為同一名買家免佣提供服務,施永青表示,並無就每一宗成交研究收佣的比例,但公司整體收佣比率較同業高,「否則都做不到領導地位」;由於市場未有明文規定客人應付佣金比例,故實際上不算得上是「畀唔足佣」。另外,他亦指出,經紀都要花很多工夫才可以促成一宗成交,「如果你話你睇兩次就睇中,都係經紀事前睇咗好多次樓,幫你睇到啱心水的」。他又認為,很難要求政府為代理行業定下規例,規定買賣雙方所付的佣金,因為政府難以拿捏有關的佣金水平,所以有「行規」都已足夠。

事實上,施永青早在1998年的專欄中有一篇〈佣金收之無愧〉的文章,內容主要講述她太太的一名朋友說中原代理收取的佣金太高,當時施永青表示,「地產代理的服務不是以時間來量度的。愈快為你買到你心目中的單位,愈能證明我們服務的效益」,「如果我們的營業員不是談判能力高強,即使有好盤也可能談來談去都談不成功,你朋友一樣買不到樓。但一個營業員的成長,需要經過多少次的失敗教訓?」

美聯布少明:「零佣金」市場罕見

布少明則認為,早在他30年前入行時,行規都是買賣雙方各付樓價1%佣金予代理,在細價樓,由於涉及銀碼較細,大部分買賣雙方均會付足佣金,反而大額物業方面,由於涉及的銀碼大,所以買賣雙方提出減佣的機會較多,有時會因為買賣雙方在價錢上有些少差距,要求代理在佣金上「就一就」,但「零佣金」的情况非常罕見。

但他認為,減佣不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行為,若政府立例規定代理收佣的比例會較好,因為代理要促成一宗成交,都是「有血有汗」,而一個代理亦可能要數個月或半年才有一宗成交,故即使他本身經同事買樓、賣樓,都一定會付足佣金,據以往慣例,若業主放盤是付足佣金,經紀會更加戮力推銷他放售的物業,故若政府立例規定代理收佣的比例,客人會得到更專業的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