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棵千年老樹 「逼退」30億預售案

2013-09-23  TWM  
 

 

建商到手的開發利益,和民眾主張的公共利益,一旦出現衝突的話,有可能雙贏收場嗎?

答案是肯定的!

九月六日,建商興益發建設,主動通知購買該公司在台中市的預售建案「新文華」,三百一十名客戶將全額退訂。原因是擔心位在台灣大道與梅川東路口的工地,開挖後恐衝擊當地生態,斷送臨近工地的千年茄苳老樹生機。建商此舉,等同宣告近三十億元總銷的大案撤場,創下國內地產界首宗因為保護老樹,預售案喊停的案例。

建商讓步,也讓由當地居民發起的護樹公民團體所提出的停建訴求,得到正面回應,不但保住這棵國內平地樹齡最老、逾一千零二十歲的「神木級」珍稀茄苳老樹,更成為國內近期公民運動,歡喜收場的特例。

回顧從今年三月初起,一百八十天的護樹運動,最後能雙贏落幕,關鍵在於,公民團體柔性抗爭的策略奏效;以及背後建商大老願意出面協調,搭起建商與市府的互信橋樑。

不想成為文林苑第二公民採「柔中帶硬」策略

「一開始,我們就不想成為文林苑、大埔案第二,」護樹運動發起人之一的台中市西區後龍里里長郭耀泉主張。

郭耀泉說,今年農曆年後,他發現鄰近老樹廢棄多時的工地圍起新圍籬,獲悉將蓋起二十八層的大樓後,便立刻行文給市政府,雖然市府方面很快就舉行協調會,但因過去並沒有以保護老樹為由,要求建商停建的先例,所以遲遲無法做出決策,陳情案一度石沉大海,「一個小里長,如何對抗大建商?」他自問。

但他更深知,歷來的公民運動結果顯示,抗爭越激烈,只是給對方(建商)更多籌碼,加上後龍里是老社區,於心亦不忍動員阿公阿嬤上街頭。於是,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黃慶聲,以及從市政府文宣手冊得知台中市有一棵千年老樹而出面管閒事,還以社運菜鳥擔任「台中市千年茄苳神木守護聯盟」召集人的徐坤賜醫師一家人商議後,決定以「不出惡言,柔性出擊;不和建商接觸,避免遭分化」,做為護樹運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原本擔任國小教員,退休後才又進修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的黃慶聲,是護樹聯盟中運動經驗較豐富的成員。「先凝聚情感認同,再依理要求市政府出面,最後才祭出文資法,是護樹聯盟的三大步驟,」他認為,採取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路線,不走悲情式的激烈抗爭手段,是這次護樹運動的特色,好處是不讓訴求失焦,但也可能給建商軟土深掘的機會。

因此,柔中帶硬的做法是,六月初,聯盟找來生態保育界大老陳玉峰教授,進行茄苳老樹生長的學術調查;八月中旬,聯盟方面更進一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十七條,向市政府申請「疑似遺址」的暫時古蹟保護。

八月底,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為此南下會勘,當天,聯盟不但調出一九○四年日據時代的「台灣堡圖」,並請來年逾八旬的地方耆老,證明該工地確為老樹賴以生存的水圳之地,物證、人證俱全為老樹請命。黃慶聲指出,建商迫於一旦「疑似遺址」申請案成立,緊接著的是極繁複的考古程序,興建時程勢必延宕,對預售戶將面臨違約的處境,只好撤案宣布退訂。

不怕承擔背後的代價官商各提解方,快速成局

事實上,讓建商願意踩煞車,放棄近十億元的開發案豐厚獲利,鮮為人知的幕後,還有當時擔任台中建築公會理事長,在中部建商圈有「俠女」封號的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出面扮演的關鍵角色。

張麗莉證實,市府核發建照給建商在先,建商依法雖可立即動工,但市民發起的護樹運動,卻讓建商和市府面臨騎虎難下的窘境,雙方一度僵持不下,護樹團體成員最後找上她,「我七月底和鄭欽天(興富發董事長,興益發為興富發管理的建設公司)見面,分析停建的利弊得失給他聽,也答應努力爭取補償條件,鄭於是同意停建,我便一通電話打給胡市長,」「胡市長允諾,將提供容積移轉的方式,彌補建商的損失。」

張麗莉表示,興益發只憑胡市長一句話,在還沒得到市政府具體的補償方案前,便基於互信基礎展現善意,自行停損出場,「社會大眾應給予其該有的掌聲。」至於市政府方面,提出容積移轉的變通做法,則須背負圖利建商的行政風險,亦展現其願意承擔的態度。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也同意,有別文林苑、大埔案等,兩敗俱傷的公民運動,台中市政府以行政措施靈活介入,讓守護茄苳老樹運動,付出最低社會成本,卻得到各方都能接受的雙贏結果,可說「為公民運動立下新典範!」

守護千歲茄苳老樹的公民運動,印證抗爭可以柔性,互信才能成事,或許正是這棵老樹要帶給眾生的智慧。

【延伸閱讀】柔中帶硬,社運菜鳥打勝仗——台中茄苳老樹護樹大事紀

2╱8建商興益發取得「新文華」28層住宅大樓建照

3╱1當地里長憂心基地開挖衝擊千年老樹生存,行文陳情市政府呼籲停建

3╱18當地居民召開記者會,逼市政府表態

5╱21都發局現地開挖,證實工地下方有多數老樹樹根與湧泉現象

5╱23「台中市千年茄苳神木守護聯盟」成立,召集人為社運菜鳥徐坤賜醫師

6╱3生態學者陳玉峰教授會勘,進行學術調查

6╱9護樹聯盟舉辦祈福遶境活動,超過800人連署為老樹請命

8╱29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南下,會勘「疑似遺址」證據

9╱6興益發通知預售訂戶310人,全額退還訂金,本案停建

資料來源:茄苳神木守護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8

一款掃把App 掃出七百億元市值 小米雷軍的下一棵搖錢樹:獵豹移動

2014-10-13  TWM
 
 

 

三年多前,這還是一家營收暴跌,面臨淘汰危機的公司,但三年多後,獵豹移動已成為全球行動App市場的一方之霸,不僅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成為市值近逾七百億元的企業,更得到小米、騰訊和百度的鼎力支持,它是怎麼辦到的?

撰文‧何佩珊

當手機速度變慢時,你是否也有這麼一隻小掃把幫你清理手機垃圾?獵豹移動靠著清理大師(Clean Master)這個小掃把帶頭闖蕩全球,累計App總下載量已突破六億次,並成為Google Play上面僅次於臉書的App開發商。而今年五月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獵豹移動只花三年多時間,就為自己創造出逾七百億元的身價。

更特別的是,他還是少數不依附中國本土市場養分快速崛起的公司,如今有高達六七%的活躍用戶來自海外。

其實這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形容,二○一○年中國資安大廠奇虎360(簡稱360)採取「所到之處寸草無生」的商業模式。因為360當時在中國的市占率超過五成,在此優勢下,一再傳出360對其他競爭軟體的「誤殺」和惡意攔截,換言之,只要有360,其他軟體連接觸消費者的機會都沒有。而在資安領域才剛起步的「可牛」(獵豹的前身),就像隻隨時可被捏碎的小螞蟻。

當時受害的不只是可牛,也包括百度、騰訊以及小米董事長雷軍旗下的金山安全。雷軍與傅盛原就認識,傅盛對網路產業的了解及敢以二十萬人民幣創業的膽識,讓他印象深刻,因此主動在一○年提議雙方合併。

但危機沒有解除, 360力推免費防毒軟體,已經徹底顛覆傳統資安市場。「原本的商業模式,一夕間沒有了。」傅盛說,「可以想像,如果微軟的Windows免費開放會是什麼景象?」他知道,這時候只能革自己命,徹底改變。

學亞馬遜拆解組織

用戶從七百萬飆到五千萬人合併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組織扁平化,並效法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的「兩個披薩」作法(編按:會議人數必須控制在兩份披薩夠吃的地步,意味小團隊通常會比大團隊還有效率),將四大部門拆成二十個小組,打破傳統企業層級和流程,讓小組直接面向用戶,加快對市場的反應。

這番改造讓活躍用戶數從合併前的七百萬人,一舉拉升到五千萬人,並同時反映在營收上。合併前,金山安全的營收已經跌到一.四億元人民幣(約合七億元新台幣),但合併隔年便成長到三.五億元人民幣(約合十七億元新台幣)。

只是好不容易才站穩的PC市場,一二年卻因為行動裝置崛起而走下坡。迫使獵豹展開另一波追逐,傅盛很清楚,「移動(行動市場)這一仗,我們一定要先在一個領域拿到第一!」傅盛相信,要拿第一,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夠了。而在這個攸關生死的決定上,他大膽將資源重押在手機清理App「清理大師」,並決定要從鮮少有中國公司突破的國際市場切入。

傅盛解釋,當時獵豹在行動安全已經慢人一步,況且中國資安市場已是一片紅海,這時再去打這場仗的勝算不大,他必須走一條還沒人走過的路;但為什麼不是當時用戶數較多、被稱為省電神器的「電池醫生」,而是相對冷門的「清理大師」?

專走沒人走的路

發揮空間大,打進清理市場傅盛認為,「互聯網時代把訊息傳播變得極簡,而且極有穿透力,可能一句話就可以透過微博在一天之內紅遍全球。」所以他不能只當「風口上的豬」,更要當「風口上的紫牛」,也就是不僅要找對風口,更要在風吹來時顯得與眾不同。「你可以想像,互聯網是極其平坦的世界,我這個點一旦突起來,就能讓所有人一眼見到。」傅盛早已深入研究過Google Play的排行榜和用戶評價,清楚市場版圖與需求;他知道省電能做到的差異化程度有限,但清理卻有很大發揮空間,不只清垃圾,還可以清病毒、隱私數據等。再加上這塊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所以他堅信「失敗的可能幾乎為零。」「輸的唯一可能來自做得慢,被對手迅速跟進。」傅盛說,「所以我們那時候所有事情都是更快!更快!更快!把所有精力投進去。」他曾對投資人這麼說:「你放眼這個星球,在工具這一個類別花幾百個工程師去做的,找不到另一家了。」而獵豹的執行速度之快,從CM Security這個只用二十天開發,並在兩個月內突破千萬次下載的行動安全App可以得到最好證明。傅盛說,「當時,我們拉著幾個設計產品的人在微信群組討論,第二天拿出設計稿,這個不好、那個改一下,第三天就開始開發。」獵豹移動行動開發團隊資深總監吳俊達,曾在台灣資安大廠工作過十多年,他的感受特別深刻。「過去為了在產品增加一個新語言,我們要討論三個月。但在獵豹,一天就可以做出十八種語言的版本。」但做得快,並不代表對品質不要求。獵豹市場部總監金磊強調,傅盛從不要求下載量,以清理大師為例,他更看重能否將檢測手機垃圾量的時間,從十秒縮短到六秒,完全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

快速上架試反應

傳統對手跟不上產品精緻度傅盛也不否認,花二十天做出來的第一個版本可能只有六十分,但更重要是後面快速改善的過程。在獵豹內部有這麼一個團隊,每天緊盯用戶回饋,只要在Google Play上出現低於三顆星的評價,就會立刻與用戶聯繫,了解問題和需求,並著手改善,也得以將評分長期維持在四.七顆星的高滿意度。

獵豹的作法是,只要產品基本可用就放上網路,讓用戶進行測試、回饋、修改,經過這樣快速循環,一周就可以推出一個新版本,一個多月後,產品已經進步到九十分,同時累積數百萬用戶。一般企業走傳統流程,恐怕要花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做到九十分,用戶數還得從零開始,早已錯失市場先機。

火車頭帶動營收

上半年累計三十四億元

長期關注兩岸新創團隊的中華開發金控投資部協理郭大經認為,就是這種快速試錯的作法,讓獵豹的產品簡單又不失精緻,也具有國際化水準的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體驗,很自然地將下載量和影響力在全球快速放大。

如今,在清理大師這個火車頭帶動下,獵豹每月行動活躍用戶數已經從一年多前不到五千萬人,快速成長到近三億人。而其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一.一二億美元(約合三十四億元新台幣),幾乎已經追上去年全年營收規模。

即使在獵豹開拓出清理市場後,不乏有競爭對手跟進、模仿。但傅盛認為:「時間點與認知上的領先,使得你很難被超越。」他看好國際化的成功,已經為獵豹帶來巨大的起點,順著這個點,獵豹將繼續成長,並在未來成為中國網路公司走向海外的重要橋樑。

獵豹移動

成立:2010年

董事長:雷軍

執行長:傅盛(圖)

員工數:逾1700人

主要股東:騰訊、小米、

百度、金山軟件

主要業務:工具類行動App 行動App總下載量:超過6億次成績:全球第二大Google Play開發商;獵豹清理大師長期居Google Play工具類排行榜第一名

一個月貫徹小米粉絲文化

傅盛:能最快具體行動的 只有我今年36歲的傅盛其實不是愛看書的人,但特別的是,他經常會回頭反覆咀嚼學習過的東西,並從中悟出新的道理。

兩年前,雷軍曾在「金山網路」演講小米的粉絲文化。傅盛說:「我聽他講完後,回來就把粉絲文化做了PPT簡報,把它拆解成理念、執行、考核三大類,去研究為什麼要有粉絲文化?應該怎麼做?立刻在公司進行宣講、執行。」以考核為例,他要求各部門每周都要圍繞粉絲文化,在周報中詳載微博粉絲數量、訪談用戶數等。

獵豹資深總監施子薇記得很清楚:「有一天在周例會上,他(指傅盛)突然說不想再聽營運數據報告。他覺得做產品不該只看數據,而是要回到用戶,在他要求之下,往後例會都必須報告用戶訪談狀況。」不到一個月,粉絲文化就推展到全公司,也將獵豹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一步。傅盛說:「聽雷軍演講的,不只我一個,但能這麼快變成具體公司行動,只有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1

金錯刀:互聯網時代最大一棵毒草就是定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5/149098.html

 
黑馬說:《定位》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商業方法論,這個理論在中國也助力了很多企業的發展。把一個理論,變成一個強悍的實戰武器,“定位”是做的最牛的。但是,這是工業時代的打法,在這個全面轉型的互聯網時代,“定位”真的舊了。
至,對很多傳統企業而言,“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一棵毒草。這種守舊,讓我們沈浸在舊時代那種營銷和自以為是的狂歡,而不是心懷謙卑的向用戶低頭。

 
\文/金錯刀
編輯/梓鹽

 
 這兩天,看到一篇刷朋友圈的文《鄧德隆:鄭重告訴雷軍 小米戰略偏航了》。
 
特勞特中國公司總經理鄧德隆用擲地有聲的話說:“我可以預見到已經發生的未來,小米盒子、電視、平板,是做不好的,很難有很大的作為,我這個擲地有聲的結論絕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因為他沒有一套相應的戰略為之護航。”
 
鄧德隆斬釘截鐵的說:“我們現在想到小米,會想到什麽?一定是手機,而且是直銷的手機。顧客的心智對品牌定位了,那麽,所有戰略和其他資源都要圍繞這個定位展開,不能一廂情願說要做平臺,要做生態。做企業不能從自己出發,一定從顧客、潛在用戶的心智定位出發。小米的平臺和生態戰略侵蝕的正是小米賴以迅速崛起的直銷手機定位。”
 
讓我真正意外的是,一篇用舊方法解讀新世界的文章,被很多人轉發、推薦。我自己感覺,在互聯網大沖擊、大震蕩的背景下,很多人在需找方法,尋找武器。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一個場景,我們有一次的私董會是在參觀小米後召開的,一個創始人說起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沖擊,打了一個比方:我們都是騎著自行車在飛奔,突然旁邊竄出一個人,開著飛機高速而去,但是,身邊很多人的反應卻是質疑聲——為什麽它沒有輪子。
 
《定位》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商業方法論,這個理論在中國也助力了很多企業的發展。把一個理論,變成一個強悍的實戰武器,“定位”是做的最牛的。
 
但是,這是工業時代的打法,在這個全面轉型的互聯網時代,“定位”真的舊了。
 
甚至,對很多傳統企業而言,“定位”就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一棵毒草。這種守舊,讓我們沈浸在舊時代那種營銷和自以為是的狂歡,而不是心懷謙卑的向用戶低頭。
 
為什麽?我想帶大家先深入一下“定位”,再看看什麽是互聯網時代的新武器。
 
毒害一:第一考慮的是競爭對手,而不是用戶。定位的核心是搶奪用戶心智資源,是建立壁壘,是強力控制。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是用戶體驗至上,是開放和連接,是失控。
 
早期,我曾經跟《定位》的兩位作者,特勞特、里斯都采訪過,還跟里斯有過一次比較深入的交流(在我公眾號“金錯刀”上回複“里斯”,可以看到我們兩人的合影)。
 
“定位”的本質就是心智階梯,什麽叫心智階梯?
 
“定位”認為:戰場由市場轉向顧客心智,企業運作從需求導向轉為競爭導向。企業全力以赴的,是在外部建立起差異化定位,讓自己突出於競爭對手,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認知優勢。
 
所以說,認知比現實更重要。從顧客的認知出發,而非從企業的現實出發,建立“認知優勢”。
 
“定位”認為商業競爭已經演變為“心智資源的爭奪”,每個成功的品牌都應該在顧客心智建立獨特的定位。
 
海飛絲=去屑
喜之郎=果凍
吉列=剃須刀
綠箭=香口膠
格蘭仕=微波爐
諾基亞=手機
九陽=豆漿機
 
這種競爭策略的好處是:帶來較強的品牌溢價。這使得很傳統企業特別依賴於廣告、營銷,所謂的營銷為王、渠道為王就是這種策略下的產物。但是,產品不是第一位的,用戶體驗更是被嚴重忽視。
 
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核心則是:用戶體驗溢價。谷歌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紛至沓來。如果不盯著用戶,而是天天盯著競爭對手,我們一般稱之為三觀不正,一般都死得很慘。
 
張瑞敏都反思說:互聯網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什麽?最大的改變是什麽?去中心化,用戶才是中心,誰滿足我的體驗我就認同誰。沒有品牌,只有用戶體驗。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在這種“惟用戶體驗生存”的大趨勢下,搶奪用戶心智資源會變得很可笑。過去是建立壁壘,是強力控制。現在必須要學會開放和連接,要學會失控。
 
舉個“定位”失敗的例子,西貝蓧面村曾經因為“定位”的建議,改名西貝西北菜,因為要占領“西北菜”的心智,改名1年多的時間,失敗,現在西貝又改回西北蓧面村。為什麽?因為西北菜是專家心目中的品類,不是用戶心目中的品類。
 
過去很成功的,為何現在不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舊的方法,來解構新的商業模式。
 
毒害二:定位的理論基礎是二元法則,互聯網時代的基礎是長尾效應+贏家通吃
 
“定位之父”特勞特曾經總結了一個“二元法則”——隨著產業的興起,到最終產業的成熟,只會存留兩匹馬,後面這些都會被淘汰掉。
 
這是工業時代商業競爭的底層邏輯,也是“定位”理論的基石,也確定了“定位”的核心行動指南。
 
“二元法則”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數一數二”生存,企業要麽成為第一,要麽成為第二。
 
鄧德隆說:“這才是要害,沒有互聯網,最後可樂行業也會從幾千家變成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任何行業整個規律都是這樣,這個規律的原因是顧客的頭腦,只要有一個數一數二就夠了,用戶心智中不願意存儲那麽多信息。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時間都在里面灌輸信息,這個二元法的規律更加如此,所以互聯網只不過加速了這些沒有定位、沒有數一數二企業加速出去淘汰的過程。”
 
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經營,首先顛覆的就是“二元法則”,互聯網上,老二都很難生存,這里的遊戲規則是“贏家通吃”,就是老大占據80%的價值空間,老二老三只能占據小的空間。
 
但是,互聯網上還有另一個法則:長尾理論,技術正在將大規模市場轉化成無數利基市場。我們可以稱之為,長尾上的贏家通吃,也意味著,每一個利基市場都會產生贏家通吃現象。
 
比如,天貓和京東都屬於B2C這個品類,但是他們是一個類型嗎?並不一樣,一個是平臺型B2C電商,一個是自營B2C電商。其實,小米也成為B2C第三大電商,它選的是另外一條長尾:精品電商。
 
要想在一個長尾上贏家通吃,你最大的挑戰根本不是你的對手,而是如何搞定你的用戶,甚至把他們變成粉絲。
 
毒害三:定位的殺招是想辦法成為第一,互聯網時代的殺招是爆品戰略
 
“定位”的兩大殺招:
 
殺招一是搶第一:心智階梯位置無人占據,搶先占位。
 
我們有一些微創新學員是定位的咨詢客戶,定位的一個常見招數就是在XXX後面加一個領導者。我只要看到有企業的口號是“XXX行業領導者”,一般都會問,你們是定位的客戶吧。
 
要想搶第一,定位要讓你聚焦,做減法,這個是很有用的。
 
定位還要讓你砸廣告。這種模式,基本上是強廣告驅動模式,廣告一停,用戶又記不住了。
 
殺招二是關聯:心智階梯位置已被占據,企業可努力與階梯中的強勢品牌關聯起來,使消費者在首選強勢品牌的同時,緊接著聯想到自己,作為第二選擇。
 
比如,七喜,定位自己為非可樂。
東阿阿膠說,滋補三大寶:人參、鹿茸和阿膠。
 
我這兩年,也看到不少定位的鐵桿粉絲,他們感覺就像拿著一個鐵錘,見到任何釘子,都想砸一下。卻沒有發現,環境已經天翻地覆。
 
拿著昨日的舊船票,卻想登上明日的客船。
 
互聯網時代,公司的殺招是爆品戰略。什麽叫爆品戰略,我定義為通過口碑產品打爆市場,甚至成為第一。
 
打造爆品,有一個中心,三個法則。一個中心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體驗創新”,三個法則就是:
 
法則一:痛點思維,如何找到用戶最痛的那一根針,而不是靠渠道。
法則二:尖叫點思維,如何讓產品會說話,而不是靠品牌。
法則三:爆點思維,如何用互聯網引爆用戶口碑,而不是靠廣告。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的極致就是爆品戰略。其實,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是靠爆品戰略,小米則指在傳統硬件里把爆品戰略做到最極致的公司。
 
在“定位”看來,小米必須=直銷手機,小米盒子、電視、平板,是做不好的。
百度必須=PC搜索,如果做移動、智能硬件必死。
騰訊必須=即時通訊,如果做遊戲、微信神馬的必死。
阿里巴巴必須=B2B電子商務,如果做C2C、B2C必死。
滴滴必須=叫車軟件,如果做專車什麽的必死。
 
必須跟鄧德隆普及一個常識,互聯網公司一般是從單一品類單點切入,逐點放大,放大的結果就是成為平臺型公司。什麽叫平臺?就是什麽都做,就是變成水和電。但在“定位”看來,這是做不好的,這是會讓用戶心智產生混亂的。
 
很多傳統企業不是敗在品牌上,而是敗在產品上。另外一個受挫的例子是寶潔,寶潔是全球最強的品牌管家,深諳定位之道,但是這幾年紛紛被一些專業公司超越。最大的原因,就是搞品牌的,幹不過搞產品的。
 
為什麽說“定位”是毒草,不是說它完全沒用了,它所強調的品類思維、聚焦思維還是很實用的。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定位太舊了。這種“舊”最大的危害是,還在推行一種公司為中心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工業時代沒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很害人的。
 
幾年前,一位管理大師普拉哈拉德就寫過一本書《消費者王朝》,批判過這種自以為是,他提出“以公司為中心”的創新已經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
 
寫得有點長,其實是對傳統企業家做一個提醒:當“定位”還在刻舟求劍,小米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
 
張小龍說過一句很哲學的話:希望建造一個森林,培育一個環境,讓所有的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長出來,而不是要建造自己的宮殿。
 
你是宮殿思維,還是森林思維?你是公司為中心的思維,還是用戶為中心的思維?你是渠道為王的思維,還是讓產品尖叫的思維?
 
我所說的可能都是錯的。


本文作者金錯刀 ,科技商業觀察家,微創新提出者,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或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聽音樂長大”的白菜一棵賣59元,解密蔬菜價格波動背後

白菜也有過不是“白菜價”的時候。今年年初,白菜經歷了漲幅翻番的行情。而其它蔬菜,在特殊時期更是出現過幾倍、甚至數十倍增幅的超級牛市。

這背後的原因,根本在於供需失衡,或因天氣、或因蔬菜換茬、或因節慶假日等因素造成。即便是遊資炒作,也是基於基本面上的供不應求而對價格上漲推波助瀾。

事實上,寬松貨幣政策下,流動性尤其是民間遊資不斷尋找任何具備炒作“氣質”的標的,包括農產品,也是原因之一,只是不容易被覺察。

蔬菜的基本面

蔬菜跟市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其價格波動自然牽動著市民的神經。暫且不考慮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價格波動影響,從社會因素來講,近年來蔬菜產品價格存在著上漲趨勢。

從城鎮化的背景考慮,加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導致人均蔬菜產品的消費隨之增加,需求的上漲,進而拉升了市場價格。

另外,生產成本也在上升。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李崇光曾撰文稱,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整後,蔬菜畝均生產成本由1998年的1183.69元上漲至2011年的2075.37元,上漲幅度達75%,其中人工成本上漲幅度為135%,物資和服務費用上漲幅度為34%。

除此以外,貨幣供應量的增發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李崇光認為,這對果蔬產品價格上漲的貢獻達到30%—50%。

此外,據央行公布報告,今年上半年,M2(廣義貨幣)余額近150萬億元。而2008年底,M2才不足50萬億元。M2增速較快,意味著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方正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也撰文稱,價格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他認為,本輪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非天氣、節假日因素能夠解釋,而貨幣供給的回升(2015年二季度後)與之基本上是同一過程。

 來源:方正證券分析師郭磊

芝華數據農業分析師姚桂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蔬菜價格也有周期波動特點,一般是3年左右,同時具有季節波動特點。尤其是耐儲存的常用蔬菜,比如土豆、大白菜、洋蔥、大蔥、大蒜、生姜、番茄、辣椒等漲跌周期性比較明顯。葉菜和大棚蔬菜受氣候影響較大,周期波動較小。

從基本面上來看,即便是出現季節性波動,或氣候災害等突發性因素,蔬菜價格會出現波動,但是並不具備大漲特漲的特質。原因很簡單,本身蔬菜的生長周期就很短,況且南北方地域間氣候的不同能夠實現及時調配。當然,適當時機政府也會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幹預。

盡管如此,一些具備炒作“氣質”的蔬菜標的還是會湧現。生長周期長、耐儲存、可替代性弱是其基本特點。比如,“蒜你狠”、“姜你軍”、“向前蔥”。以大蒜為例,上一波“炒蒜潮”發生在2009年,根源在於前一年蒜價暴跌,蒜農和貿易商虧損嚴重,導致大蒜播種面積減產,供需矛盾緊張,這給了早前就已經埋伏進去的民間遊資趁機炒作的機會,蒜價也由此上演了半年間上漲數十倍的超級牛市。還有大蔥,去年上半年,也有過半年間11倍的漲幅。

近三年蔬菜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總體運行平穩。不過,生姜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一定程度拉高了蔬菜總價格,如果剔除生姜價格,該年有10個月菜價同比數據是下降的,部分蔬菜像大白菜、白蘿蔔、芹菜、萵苣等出現滯銷,農戶損失嚴重。

生姜價格之所以大幅上漲,姚桂玲解釋稱,主要是2013年的產量大幅下降,主產區山東地區遭遇“毒生姜”事件等造成2014年供應少,其價格大幅上漲。

到了2015年,蔬菜價格小幅上漲,主要受厄爾尼諾天氣影響明顯。1-3月份北方倒春寒天氣對大棚菜影響明顯,上半年蔬菜價格高位運行,6-8月份江南、華南、華東地區大雨暴雨和臺風侵襲,之後又是暴曬,部分蔬菜減產,供應減少,為滿足市民需要,進行跨地調運,運輸成本增加,價格上漲。9-10月份新菜和秋季菜大量上市,供應充足,菜價回落,11-12月份,受低溫、降雨、降雪影響,影響蔬菜生長和上市,12月份菜價重回上漲。

另外周期性的波動也是重要原因。一個完整的價格周期波動,簡單歸納起來就是,某一種蔬菜由於過剩導致價格低,菜農棄種,種植面積減少,然後就會引發供應緊張,價格高企。於是,市場將這個信號傳遞給菜農,下一個種植季資金就會湧入,種植面積擴大,進而填補市場需求。

姚桂玲認為,2014年蔬菜價格低迷,農戶種植積極性下降,2015年減產導致供應下降。以2014年價格低迷的白蘿蔔、洋蔥、大蔥為例,2015年的價格漲幅較大。相反,生姜價格因2014年價格大漲,供應增加,2015年其價格持續下跌。

2016年蔬菜價格繼續漲勢。今年初,霸王級寒潮天氣,春節需求旺,影響蔬菜生長和上市,菜價大幅上漲,尤其大白菜、洋白菜、大蔥價格漲幅靠前。春節蔬菜斷茬季節過後,蔬菜價格小幅回落,之後6-8月份長江流域強降雨,北方降雨天氣,高溫暴曬,蔬菜減產,運輸成本增加,菜價高位運行,截止9月份蔬菜價格高位小幅回落。

姚桂玲總結稱,整體來說2015年和2016年蔬菜價格上漲明顯主要是受天氣影響大,造成蔬菜減產。同時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農產品在流通環節成本增加從另一方面推高了菜價。

蔬菜中也存在結構性矛盾

在中國,蔬菜的人均占有量已經超過糧食。

據官方報道,2014年,時任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稱,我國人均蔬菜占有量為500多公斤。而糧食總產量十多年來的連增,到2015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53公斤。這兩個數據,中國在世界上都居於首位。

與此同時,糧食和蔬菜也是CPI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保證其安全供應、價格穩定,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推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跟糧食一樣,對政府來說,蔬菜也存在著兩難選擇,即“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

但是,在目前小農經營模式下存在信息不對稱及盲目性,隨之也就會出現產量過剩的現象。長期關註農業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對本報記者表示,農產品的滯銷和低價,一個原因就是小農經濟下,農民對於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農民每年在決定種植什麽東西的時候,更多受到當前價格的引導。不像一些農業發達國家規模經營以及專業化,每年各種農產品的產量相對可以被預期。

他認為,在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下,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將是一種常態。只有現階段的農民不斷擴大規模,形成專業化的生產,農產品的價格才比較容易穩定下來。

不過,在蔬菜中也存在結構性矛盾。一邊是普通農產品滯銷,但與此同時,高端蔬菜供不應求,而且價格不菲。據報道,“人工抓蟲、聽音樂長大”的白菜有的一棵賣到了59元,仍十分搶手。有評論稱,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這類蔬菜種植背後一整套科學的生產流程和質量安全的風險把控機制。雖然價格貴一些,消費者也願意埋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97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4/162748.shtml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YouCoreYouCore

請將你的能力長成一棵樹,而非一片草

確定能力應用目標、繪制能力樹、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你的能力積累速度和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一般人。

本文系YouCore(ID:YouCor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世民。

醬紫君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在今天這個時代,專註變的越來越難了,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誘惑裹挾著前進。在發展自己能力上同樣如是,看到這個知識不錯,學習學習;看到那個講座挺好,聽一聽……這種應激式學習、盲目分散精力,很容易將自己的能力發展成一片雜亂的草叢。

今天與你分享的這篇文章,便給你提了一個醒。你在讀完後,也可以參與文末的互動,有機會獲得醬紫君送出的一份驚喜哦。

一、

我太太有位大學同學,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請原諒我使用了3個非常,因為不如此的話實在無法表達出她努力的程度)。

念大學的時候就考了兩個本科學位,一是法律,一是經濟,還是兩個不同學校的。其代價就是在學校里多呆了一年,所以我太太畢業後基本就不了解她的情況了。但2013年微信朋友圈逐步火起來之後,這位同學的動態就開始夾雜在太太跟我分享的八卦中了。

“我那個同學又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了!”

“我那個同學這周六又去參加口才培訓了,周日還要去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證培訓。她怎麽還那麽愛學習呢?”

“我那個同學今天又去聽一個什麽臺灣法師的課了,還分享了一篇南懷瑾的文章。”

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位學霸每個周末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

不過最近一次我太太又跟我八卦她同學考了什麽人力資源師認證時,我脫口問了一句: “你同學在公司是不是連個小部門的經理都不是啊?”

她楞了一下,想了一會跟我說:“哎,你這麽一說,還真是。她今年8月有發一個朋友圈,說手下管的兩個大學畢業生,多麽多麽地不愛學習,她挺恨鐵不成鋼的。如果只管兩個大學畢業生的話,應該沒到部門經理級別吧。你是怎麽知道的呢?”

“因為她能力樹沒形成,基本沒構建出自己的能力…”

“怎麽會?”沒等我說完,太太就打斷了我“她考了很多證,有會計證、有人力資源師證、有證券從業資格證,有心理咨詢師證;又經常聽很多公開課,口才啊、演講啊、創業啊等等,很多能力啊。”

“這不是能力樹,是能力草叢吧。”不知為何,當時我腦海里冒出了下面這張雜草叢生的圖片。

2

為何這麽想呢,因為她同一時間段里學習的東西沒有一根應用的主線,感覺就是亂草叢,到處都有一點,但沒有方向或趨勢。看似學了很多東西,實際上作用有限,這也是我判斷她職位不高的原因。

二、放任能力長成草叢的危害

能力樹首先有個主幹——這個主幹是能力應用的方向或領域,通常是某個職位或角色——因此後續所有的能力積累和應用都是圍繞這個主幹延展出來的。而能力草叢不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因此沒有一個共同方向或領域,導致能力的積累是盲目且零散的。

沒有了應用導向,知識學習和技能打造就變得隨機,看到別人學什麽就跟著學什麽。特別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叢就越雜亂,成為典型的“萬金油”或“書呆子”。不以應用為導向的能力草叢其實對你的整體能力幾乎是無益的,它會導致:

第一:個人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心理學對能力的定義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或技能若不能用於在實際中完成目標或任務,則意味著其無法被轉化為能力。因此,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方向與實際應用所需方向偏離的話,個人能力積累的速度就會放緩,方向偏離過大的話對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甚至會毫無幫助。

《莊子·列禦寇》中有一個典故“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意思是說有個叫朱泙漫的人,耗巨資跟著支離益學習殺龍的技術,整整花了三年學成,但卻沒有龍可以給他殺。

不以應用為導向而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就是現代的“屠龍術”,對能力積累無益,徒費時間精力!能力草叢中的絕大多數能力都是通過應激式學習(考證或應付某個突發工作)積累的,與個人整體能力應用方向偏差很大,因此對個人能力積累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就像我太太的同學,做著會計工作,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認證”,但在工作中卻全無用武之地,考取的這些證對她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3

第二: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如考一個認證或通過一門考試)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把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接受和記憶。

與淺層學習相對應的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的研究最早是由兩位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提出來的,1976 年他們做了一項研究:讓學生閱讀一份學術方面的文章,並告訴學生讀過之後會有一個關於這個內容的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策略是試圖去理解整個文章的思想,領會學術內涵,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深度學習。另一種策略是記住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實,他們所關註的是接下來的測驗會問到文章中的哪些內容,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淺層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本意是指學習認知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程度。

能力樹中的能力是以應用為導向有序積累的,不僅被融入到了原有的能力結構中,而且會不斷在實踐應用中提升。而能力草叢中的能力卻是應激式無序積累的,不但無法與原有能力形成一個整體,也沒有應用環境去檢驗和提升,其結果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初級層次上。

像我太太同學這樣雖然好學,但一大堆初級認證距離觸及事物的本質相距很遠,同時因為不是以應用導向去學習的,也就沒有實踐環境將這些初級知識往更高階段發展,這種淺層學習即使重複1萬遍,也是很難發展出精深能力的。

第三:能力分散,無法形成整體應用

人類社會的初期,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內部只存在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自然分工,沒有社會分工。但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現代分工越來越細,這也意味著現代人的能力也越來越分散,每個現代人至少都掌握幾十到幾百種能力。如果不能將各種能力以應用導向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話,這些能力就是一盤散沙,能發揮的價值就很小很小。

職場中有一種“萬金油”式的人士,意思是掌握的能力很多,基本啥都能幹一點。但是職場“萬金油”的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成長為總經理或獨擋一面的地方大員;另一種是停留在打雜的小職員上。同為“萬金油”,他們的區別就在於:

1. 總經理型“萬金油”的能力是相關聯的(一棵樹),能綜合在一起為某項任務或目標啟用。

2.打雜型“萬金油”的能力是分散無序的(一根根草),只能單個點單個點的啟用,無法綜合在一起應用。

能力樹因為以應用為導向,因此能夠將各種能力綜合成主幹、樹枝、葉子,形成了一個應用整體;而能力草叢因為缺失同一方向,各種能力之間缺乏關聯的紐帶,自然也就無法被整合起來統一應用。

還是舉我太太同學的例子,如果她是CFO(首席財務官)或以CFO為目標,那麽學習的證券、人力資源、心理學、演講等知識和技能都是有用的,可惜的是她以考證為導向,而非CFO的能力應用為導向,導致即使學的是一樣的知識,CFO能將這些知識整合為一顆能力樹發揮出整體價值,而她的各種初級認證卻只能是一根根雜草,無法對她的會計工作產生幫助。

三、能力樹到底長啥樣?

現在我們都知道不能放任自己的能力長成一片草叢,而應該是長成一棵樹了。那麽能力樹到底長啥樣呢?

能力樹主要有兩類共3種主要的呈現形式:

一:經(gu)典(ban)樣式

(1)邏輯樹狀

4_meitu_1

(2)金字塔狀

5

二:直(you)觀(qu)樣式

一棵樹

6_meitu_4

四、如何應用能力樹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挺簡單,跟我三步走、能力樹輕松有!

第一步:首先得有個應用目標

能力樹首先要有樹幹,樹幹就是回答能力樹用來做什麽的。做一個流浪街頭的畫家與坐在高檔寫字樓的證券師,這兩者能力樹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有人可能會暫時止步於這第一個問題:關鍵就是我不知道該做啥啊。若是如此,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挑你目前能想到的最喜歡的工作就行了。至於為什麽,有興趣可以翻查下我的知乎回答“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

第二步:畫出個人的能力樹

樹幹(應用目標)有了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將這個應用目標所需的能力按樹枝和葉子的形式組織起來。

我以管理咨詢顧問(這是個相當萬金油的行業,80%的職業都可借鑒下這個職業的能力樹)為例,演示下畫能力樹的過程。

1.首先將能力分為4類,即從能力樹的樹幹上分出4個枝杈

7_meitu_2

2.分解每個樹枝和樹葉

微信圖片_20170424092030_meitu_5

以上這顆能力樹,大家可以主要借鑒兩點:

1.一級分類分為核心素質、通用能力、專業技能和各類知識。覆蓋全面,從而不再犯重知識、輕技能、忽視通用能力和核心素質的錯誤。

2.核心素質和通用能力下的明細分類,相對完整,而且識別出了最基本的素質和能力。

第三步: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

繪制能力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應用為導向整合各種能力,以及可以按圖索驥地學習技能和知識以主動積累能力。因此,在畫出能力樹後,我們還需要整理出一張表格,核對自身各種能力的掌握情況,以及後續提能的優先排序和計劃。

微信圖片_20170424092037_meitu_6

如果有條件將這張表格貼在醒目的地方,每天能提醒自己就更好了。或者像我一樣,將它轉換成OneNote筆記體系。

好了,通過簡單三步:確定能力應用目標、繪制能力樹、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你的能力積累速度和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一般人。

五、總結語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麽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但卻成長得沒有別人快呢”,其中一個根結就在於你是有方向地整體性積累和應用能力從而長成了一顆能力樹呢,還是應激式地學習、盲目分散地將能力長成了一片草。

不以應用為導向的能力草叢其實對你的整體能力是無益的,它會導致你:

1. 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2. 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3. 能力分散,無法形成整體應用

因此我們在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應用目標,進而以此目標為導向繪制個人能力樹,再基於能力樹明確學習的優先順序和計劃。

能力專註學習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真假Wasabi】真山葵$130一棵 師傅實試做壽司爽手啲?

1 : GS(14)@2016-11-08 05:46:21

一支小小的靜岡縣產真妻山葵,長約6吋、重約40g,就索價約$130,成本極高。



吃日本壽司,很多時候都會加入山葵在壽司之內,但真正的山葵成本實在太高,例如一棵小小的靜岡縣產真妻山葵,長約6吋、重約40g,就索價約$130,所以即使在日本當地,大部份壽司店都只會使用合成山葵,也因此很多人根本就未試過真山葵的味道,對山葵亦抱着不少的誤解。



「其實有時客人也會問:為何你的山葵不夠嗆鼻?」穴藏料理長蕭曉樂師傅無奈地笑道,他早已明白食客對山葵的認識不深,因為市面上大多數比較經濟的壽司店,為了節省成本都會用合成山葵粉兌水去做成糊狀山葵,但這種糊狀山葵無論味道和口感,用作做壽司的效果都非常差,「我自己平日用真山葵做一件壽司,反而會更清脆俐落。」樂師傅邊說邊揑,轉眼間又揑好一件壽司。平心而論,新鮮山葵的成本實在太高,加上它只能用作伴碟,根本毫無利潤可言,所以一般壽司店用較廉價的合成山葵也並非不能理解。樂師傅深知這道理,但他認為好的山葵黏度適中、清香帶甜,除了做綠葉陪襯之外,更可以化身主角,於是就用新鮮山葵為主,創作了兩款壽司。第一款是中拖羅山葵醬油漬壽司,先將中拖羅放在用山葵自製的醬汁內漬約20分鐘,在吃到中拖羅油份的同時,也可以吃到山葵的香味;第二款飛驒牛山葵汁壽司,則用葱、洋葱、鮮磨山葵做醬汁,搽上火炙過的飛驒牛上,再放上新鮮山葵絲,飛驒牛柔滑脂香,而新鮮山葵的味道更是畫龍點晴。此兩款壽司平日並不能單點,只會出現在廚師發辦的餐單內,想嚐鮮的話,就記得提早訂位了。穴藏九龍塘達之路80號又一城UG35號舖(壽司廚師發辦:每位$1,300)記者:黃子卓攝影:徐振國


飛驒牛山葵汁壽司飛驒牛肉柔滑脂香,而新鮮山葵的味道更是畫龍點晴。

中拖羅山葵醬油漬壽司先將中拖羅放在用山葵自製的醬汁內漬約20分鐘,入口充滿中拖羅的油香及山葵的清香。

穴藏料理長蕭曉樂師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08/198260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