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 ||||||
| ||||||
| ||||||
大凌集團 (211)由04年4月停牌到o依家已經超過6年,何時復牌恐怕連菩薩都答唔到,幾年間,小股東未停過爭取復牌。噚日爭取復牌行動突然升級,有一個來自重 慶嘅「小股東」周本菊同埋「塘邊鶴」、「獨立資深投資者」何先生,向小額錢債審裁處遞交申索書,狀告港交所(388)上市科總監陳肇鈞,佢地分別提出索償 3萬9千蚊同500蚊……無錯,係4皮嘢唔夠同5嚿水! 另有股東索償3.9萬 阿周姓「小股東」要告咩呢?佢話陳肇鈞疏忽,錯 誤行使停牌機制,導致佢所揸嘅300萬股大凌股份未能套現,要港交所賠錢,至於阿何生呢?佢就話陳肇鈞涉嫌違反基本法「個人有個人處理個人財產自由」,希 望藉此喚醒公眾對港交所係咪有人權力過大作反思。 港交所發言人按例唔評論,但就強調響考慮對上市公司係咪行使停牌或復牌權力嗰陣,要兼顧現 有股東同未來準投資者嘅利益,同時,佢亦還拖話證監會嗰邊正就有人涉嫌違反職責、收受財務利益、並且喺未得股東授權進行若干交易,向大凌展開法律程序,呢 單嘢仲要等上市委員會對覆核紀律行動裁決落結論……連基本法都出埋,唔知下次「小股東」要o趙港交所會出咩招呢? 李華華 |
危情13天
7月15日深夜,分散在上杭县各个角落的记者们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是县政府打来的,内容是即将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此时已是23时45分。
深夜的上杭县异常宁静。发布会现场选在了与县政府一街之隔的上杭大酒店,昏暗的路灯下,上杭县的官员们从小车中鱼贯而出,不过最终坐上发布会主席台的只 有3人,分别是副县长梁八生、公安局政委温松兴、宣传部长张跃龙。
匆忙赶至的《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三人手中发言稿被黑笔涂抹多次、 斑驳不已,三人面无表情的朗读发言稿,从7月15日23点45分开始,到7月16日0点5分结束,期间不接受任何采访,随即匆匆离去。
“这都是上面的安排。”离去之时,张跃龙在电梯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疑问匆忙应对。此次深夜发布会气氛诡异,其核心内容是,公布了由环保部、证监会等 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7月3日,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件并非一个自然灾害事件,而是有人蓄意为之,联合调查组发现,有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 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目前,已将主管厂长林文贤、副厂长刘王勇、厂环保车间主任刘生源刑拘。而记者从可靠渠道得知,这三人是在联合调查组进 驻后才被刑拘。
这场发布会公布处理结果与此前的官方表态大相径庭。就在公布处理结果的十多个小时前,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接受《中国经营 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杭今年经历了几十年少遇的大雨,而雨量超出了污水池的标准,多为“天灾”所致。
此前,《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访了 当地众多政界、商界人士,试图还原从7月3日至今的这13天中,这场颇有戏剧性的事件中各方所扮演的角色和真相。
7月3日15时50 分,紫金矿业的污水池防渗膜突然破裂,污水大量渗入地下并外溢至汀江,而同时污水池附近的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已被非法打通,这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 江。一位当天在现场的工人向记者回忆,整个汀江顿时变成了紫红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让人作呕的味道,“当时很多抢修的人跪在地上呕吐不止,那种味道让人一 辈子难忘。”
对于观察井与排洪洞被打通一事,多位工人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绝非此次为之,已经相通很多年。每年7、8月份遇 到汛期,都会有污水从排洪洞倾泻至汀江。记者为此走访了上杭地区周边多位渔民,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至少在最近5年时间,每到汛期都会有鱼死亡,只是并未造 成今年如此大规模的损害。资料显示,2009年9月福建省有关环保部门检查时就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汀江,并责令整改,但至此事件爆发前企业未有任何 动作。
而7月3日下午的渗透事故,紫金矿业并未及时向上杭县报告情况,而是选择了自我处理,等到了事态无法控制之时,才在当天深夜向政 府报告。此时,在该事件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上杭县政府开始登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7月4日,上杭召开了汀江沿线乡镇负责人会 议,通报了事故情况,也是这一天,政府相关人士通知紫金矿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暂不要对外公布,“作为当地国有控股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听政府的?”一位紫金 矿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7月5日,上杭县开会通知的范围更大,从各级政府到居委会、退休干部均有参加,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污染事件开始小范围在县城里传播,众多居民开始 上街购买3元50斤的矿泉水用于生活。
此后的几天,政府与企业依旧没有对外公布信息的意思,而是忙于抢修之中。据记者了解,抢修共分为 两部分,一为修复渗漏的污水池,二是倒入大量石灰、片碱中和酸性的污水。据紫金矿业矿长助理陈露楠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时倾倒的范围仅限于污水 池。不过据记者多方调查,此说法并不准确,在此后的十余天中,在汀江下游的金山水电站附近,经常有大卡车运来一袋袋片碱倒入滚滚江水中,至今岸边仍留有其 包装袋。“片碱学名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倒入不断流动的江中,不但不会起到中和作用,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他们根本不懂。”一位卫生系统人士对记者 说。
从7月3日至7月16日,13天中,当地各种势力联合编织了一张大网,开始试图网住消息,后来想网住真相,最后只网住了自己。
谁的紫金
“还是政府说了算。”一位紫金矿业内部人士如此对记者来评价上杭县和该企业的关系。
据悉,上杭县国资委为 紫金矿业的控股股东,占股权比例为28.96%,在紫金矿业崛起之前,上杭县在过去几十年均为福建地区的贫困县,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紫金矿业的兴 盛,该县成为显赫一方的富裕之地。罗映南对记者表示,该县近70%的税收均来自于紫金矿业。
一位当地政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尽管紫金矿业是个上市公司,但里面众多机构的设置如同缩微版的县政府,大到战略决策,小至人事任免,多数要由当地政府来拍板,而企业高管只负责具体经营业 务。而近几年,该公司也逐渐成为上杭县政府官员的掘金之地和退休之后的养老院。
公开资料显示,紫金矿业监事会主席林水清此前为上杭县县 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去年11月加入该公司;监事林新喜曾任上杭县纪委副书记、常委,于去年11月加入该公司。
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 据《中国经营报》多方调查得知,有更多的政府人士辞去公职加入公司或通过各种渠道拥有紫金矿业股份,这在当地政界已形成一股风潮。
记者 独家获得的名单显示,今年65岁的原上杭县人大主任林锦添曾担任紫金矿业的党委副书记,如今改任党委常委;至今仍未退位的县政协主席温文标兼任该公司党委 副书记,据知情者透露,温即将从政协退休,在退休之前为自己谋得该职位;原县人大副主任范志喜退休后任该公司党委常委;原县党校校长郭文生任该公司总裁办 主任;原县体改办主任、文化局局长黄连池任该公司宣传部长。
据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上述多位人士虽然表面年薪 仅几万元,但津贴、奖金等各种形式的补助之多难以想象,一年下来最少十几万元,而上述人士的工资自加入紫金矿业之时,已开始在该公司领取。
不过上述人士与郑锦兴相比,只能算小动作。2006年8月,郑锦兴从上杭县副县长位置辞职,加入紫金矿业做监事,而在去年6月17日,郑锦兴辞去其所担 任的公司监事及监事会主席职务。而在此前一天,郑锦兴通过大宗交易受让100万股公司股份,卖出方为董事长陈景河,交易价格为9.15元。之后,郑锦兴重 返官场,任武平县副县长。
业界人士评价说,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这种游离在官商之间的行为,但这是在打“擦边球”,在进出之间,其获 得了巨大的利益。对此,记者曾多次拨打上杭县、武平县政府宣传部门的电话,询问此事,均被拒绝,双方回答惊人的相似,“领导们都不在”。
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得知,郑锦兴在当地乃至福建省人脉极深,据一位熟识他的人士介绍说,该人士财务出身,为人精明能干,能力出众,而据该人士 说,郑在官场的平步青云,与其妻子袁秀英密不可分。袁为今年6月29日刚挂牌成立的上杭县农村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而此前她担任改制前的上杭农信社主任十 多年。
| ||||||
置地公司好肯落 本錢做公關,例如七月五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期間,置地搞咗一個"Taste Matters" in Central (品味.中環)食譜創作比賽。同時展出攝影師Fulvio Bonavia之廿三幅攝影作品,置地廣場噴水池畔則有由食材製成嘅女士至愛─手袋、戒指、高跟鞋、iPod耳筒等等,用士多啤梨、青蘋果、parma ham、奇異果、朱古力等等為材料,直情好似真嘅一樣,連買慣靚嘢嘅公關大姐大睇到,亦讚嘆不已。後來左丁山行去歷山大廈Cova飲茶,與公關高手L小姐 講起,佢話:「錢不是萬能,搞高檔公關如Taste Matters則冇錢就萬萬不能。」呢句公關口號當然語帶雙關,品味還品味,置地實則宣傳置地廣場、歷山大廈、太子行內之高檔餐廳,Matters既可做 動詞,亦可做名詞,Taste Matters,顯然係考究之作。 在Cova飲茶,公關L之波士旅遊L笑容滿面,講起旅客抵港數字就開心, 今年上半年,來自南韓、台灣、印度嘅遊客,有雙位數字增長,農曆新年時,彌敦道有花車巡遊,十萬人在場參觀,根據訪問三萬人嘅調查顯示,其中有五萬二千人 係遊客,證明農曆新春花車巡遊可以吸引遊客。今年下半年嘅香港盛事有大型懷舊演唱會、美食節(西九長廊)及大型飲食推廣活動在蘭桂坊、蘇豪區舉行。 去 蘭桂坊參加美食坊,我地未必方便。外滙C有一次食完晚飯,趁高興到蘭桂坊落吧,點知一入去就成晚俾型男索女叫Uncle,極之冇癮,匆匆飲一杯就鬆人。旅 遊L個樣叫做生得年輕,一晚在蘭桂坊酒吧外面,俾一位型男叫住:「Uncle,請問California喺邊度?」旅遊L識趣啦,掉頭就行。 講 旅遊講得咁高興,左丁山特登潑下冷水:「惡女珍事件如何處置呀?」旅遊L唯有苦笑,呢類事件層出不窮,事必有因,主因就係錢作怪,無法根治。聽講旅發局不 久之後會派隊到內地各大城市宣揚「誠信之旅」,解釋低價旅遊團之為害,希望內地旅行社明白。呢啲事唔做唔得,但做咗又未必有效用噃!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1NMDAwMDE5MzQ1NQ.html
距离上海1600公里的银川市,最繁华的街道名曰新华东街,占据当地商业垄断位置的新华百货正是位于这条街的核心地段,该公司也是宁夏的商业龙头,于1997年上市。
两周前,发生在上海基金业的一场“地震”或许就同这家上市公司有关。据知情人透露,原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现拟任中欧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的许春茂因涉嫌“内幕交易”被上海证监局调查,其事发公司正是这家千里之外的新华百货。
两周过去了,截至8月19日,当事人许春茂仍然不接外界电话。他的“内幕门”如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表面上,因为没有新的东西,舆论对此的兴趣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好多了,来采访的记者少了很多,”中欧基金一人士称。
但是此事的暗流仍在涌动。许春茂、其任职的中欧基金公司和原任职的光大保德信基金都在等待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不管结果如何,此事件都第一次揭示出基金经理的另一种违规漏洞:“内幕交易”——在资本市场上,这比“老鼠仓”更为常见。
许春茂与新华百货
新 华百货这两年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多因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香港上市的物美商业(该股曾因赵丹阳推荐给巴菲特而名声大噪),虽然 物美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张文中仍在牢中,但物美商业多次表示要回归A股,不排除吸收合并新华百货,于是乎,从2008年11月6日起,截至今年8月19日, 新华百货复权后股价翻了4.4倍。
在这两年中,物美控股也多次做出即将回归A股的举动,其股价也跟随着这些举动尽情表演。回过头来看,如果能提前得知物美控股的行动,那么收益一定颇丰。
作为明星基金经理,许春茂对新华百货的投资确实都踩对了点。
5年前,许春茂担任泰信基金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期间,泰信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从未出现在新华百货历次披露的流通股名单中。
2005年,31岁的许春茂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6年7月,许春茂正式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基金经理。
次年上半年,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半年报中,就出现了新华百货的身影。据公开数据,2007年上半年,光大红利累计耗资669.9万元买入新华百货,卖出684.8万元该股。实现盈利14.9万元。
而正是当年的7月24日,新华百货公布了重组方案,向控股股东物美控股非公开发行2亿股,购买其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物美商业40.80%的股份,由此,新华百货将成为物美商业的控股股东。但由于市场原因,这一重组方案未能成型。
但新华百货在2007年上半年已经上涨99%。
这是有公开交易记录的,许春茂对新华百货小试牛刀。当年下半年,许春茂只少量卖出了该股。
2008年整年,许春茂未对新华百货进行明显的操作。他本人当年成为光大保德信的投资总监。
直 到2009年上半年,许春茂才再次大举进入新华百货。首先许春茂通过光大保德信红利在2009年一季度买入超过558万该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 3.23%,成为该公司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此时他也是光大保德信新增长的基金经理,通过该基金,又买入了近430万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2.486%,为 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二季度,光大红利继续增持新华百货至602.5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486%;光大保德信新增长则将持股数量下降至330万股。合计两只基金到2009年上半年共持有932.55万股。
当年上半年,新华百货就上涨了70.86%。
究竟是什么事情造就了新华百货的大涨?除了业绩的提升,三季度物美商业的一则公告揭示了谜底。
2009 年8月12日,物美商业在港发布公告,宣布与TPG(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投资集团)、弘毅投资及关联公司FS、联想控股达成协议,共引入约2亿美元(约 16.5亿港元)的战略性投资。物美商业同时承诺,若三年内无法在A股上市,将回购弘毅投资及联想控股认购的5000万股内资股。当时,物美商业CFO徐 莹称,物美将适时选择在A股上市,且不排除借壳新华百货的可能。
不巧去年8月12日,上证指数出现了4.66%的暴跌,新华百货也跟随下跌3.8%。但从8月20日起,该股走出了背离市场的大涨行情,并且截至近日,也未有止步。从2009年8月20日开始,截至2010年8月19日,新华百货大涨177.85%。
许春茂虽然踩对了建仓时点,但卖早了。去年三季度,他就开始陆续减仓,四季度末,新华百货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已经不见光大保德信系的身影。
值 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22日新华百货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子公司高管用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公司流通股57.4万股,其中上市 公司高管人员从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1.91万股。2009年9月23日,再次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2.9万股。
谁是冤枉的?
2009年7月底,基金业就传出了许春茂被调查的传闻。后证实确有其事。不过此时的许春茂已经离开了光大保德信。
2010年3月,许春茂请辞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旋即跳槽中欧基金,中欧委以其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两大要职。
许 春茂为何遭遇调查,诸多说法中,唯一统一的标准答案是:许春茂被人举报。但举报方式版本众多。有人称为同行举报,上海一基金公司人士判断,“这比较不靠 谱,同行这么做以后就没法在行业混了”;一说是前同事,但光大保德信内部人士认为也不太可能,“许春茂跟同事领导关系都不错,临走时,大家一起聚餐送 行。”
其中一种难以想象的举报方式却被许多人认可:传闻内地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因包养情妇,关系处理不当,终因情妇告状而东窗事发。在相关部门的调查中,此老总将许春茂供了出来。近期,上海滩传闻,此营业部在湖南。
远在湖南的营业部何以同许春茂接上头,并且举报的更是远在银川的上市公司?
于是中国基金业传奇的一幕发生了。一个人、一个营业部、一个情妇、两家基金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勾画出上海基金业8月份缤纷复杂的故事。
这个故事尚未有结局,但却有些线索和推测。
8月份,湖南证监局召开了辖区防范与打击内幕交易专题会,湖南证监局局长杨晓嘉强调,内幕交易已成为当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果不严厉打击和严格防范,必将给市场、给社会、给广大投资者造成危害。湖南证监局此次会议同此案是否有关联不得而知。
至于两家基金公司,据上海业内透露,私底下他们都在喊冤。
对 于中欧基金来说,许春茂被调查的情况集中在他尚未来中欧的那段时期,应该跟此事并无关联,但对该公司的影响却是存在的。中欧基金本想通过引进人才实现跨越 式发展。并且在许春茂事发之前,团队已经稳定,正是干事情的时候,“内幕交易门”一出,中欧进退两难:对许春茂是用还是不用。据中欧人士称,目前公司运作 平稳,没有受到此事件影响。
对于光大保德信来说,冤在程序上公司并没有什么差错。“我们对交易行为的监控是严格的。”光大保德信一人士称,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范围、持股数量等都有严格控制,并没有发现许春茂的异常现象。
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对于许春茂而言,或许也觉得冤。目前许春茂是涉嫌内幕交易,但是并没有消息指许春茂有借助内幕信息为自己牟利。
但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机构投资者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和调研,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多数人不知道的消息,又不可能对这些消息不加以利用。但若利用却容易构成内幕交易。
许 春茂一案不管结果如何,对行业带来的经验的确是可以借鉴的。上海另一合资公司人士称,基金公司相互之间的挖人比较频繁,此案让基金公司认识到,对人才的引 进需要细致地调查;而对于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门而言,传统的交易流程监督是否要进一步升级值得考虑;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作出一项投资决策如何避免内幕交 易也值得思考。
或许这一事件对某一个群体是受益的,那就是私募。日趋严格的监管,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公募人士流入私募。
|
||||||
黎文卓出新書 《十三億分之一》,以小人物在內地談生意,談項目,穿州過省嘅親身經驗,寫下一個香港阿燦之感觸,如溫家寶所言,任何小事乘十三億都是大事,任何大事除十 三億都是小事,黎文卓寫文,素來嬉笑,不會怒罵,所以睇佢嘅書,一定開心。最近十年八年,黎文卓為咗搵食,經常北上,將所見所聞寫成新書,我地讀起嚟,唔 駛傷腦筋,當作消閒妙品,亦可增廣內地常識。 黎文卓話中港經濟競賽,三十年後見分曉,一九八○年嘅白兔,已給大烏龜拋在後頭,中國當紅經濟 師謝國忠預言內地一加息,香港樓市九個月之內爆煲,又指香港好倚賴奢侈品零售業,一旦中國宣佈撤銷奢侈品關稅,香港就玩完。唔,香港好喜歡向中央乞求送 禮,現時舖租咁貴,皆拜自由行所賜,難怪內地經濟師睇香港唔起。謝國忠之言,是否有理,要請問香港兩位梁兆基,即滙豐梁兆基與星展梁兆基,兩位加埋,抵得 住謝國忠呢位同濟大學校友,MIT博士啩? 香港在好多經濟管理觀念上,仍然領先內地嘅。譬如國美事件,我地本來冇興趣。創辦人黃光裕已經判 監十一年,上訴失敗,佢在○八年被捕後,國美股價大跌,國美俾銀行大削信貸額,供應商要現金找數先至肯送貨,加上○九年時,可兌換票據到期,國美資產週轉 緊絀,在此時刻,CEO陳曉要向原老細效忠,死攬國美不放,同歸於盡吖,還是要為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着想,向外求援,四出搵戰略投資者注資,穩定軍心呢?結 果陳曉於○九年六月引入美國基金,攤薄咗(內地叫稀釋)黃光裕嘅股權,外資基金買入新股後,派人入董事局,削弱了黃家在公司的話語權。 好 嘞,現在黃光裕展開大反擊,要趕走陳曉,九月二十八日股東大會一決雌雄。左丁山不是股東,態度中立,但上期《亞洲週刊》有一篇內地專家蒯轍元嘅文章,「從 國美之爭看商業倫理」指責陳曉不忠於黃光裕,作為黃光裕之委託代理方,職業經理人與黃光裕爭奪管理權,係本末倒置。但全篇不談小股東利益,不談陳曉挽救國 美於危難之際,不談一個經濟罪犯如何穩定投資者信心。喂,公司上市之後,CEO要為小股東着想還是掛住坐監創辦人嘅利益呀?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0/1876685.shtml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要书写中国乳业的历史,人们或许会这样写道:“2008年后的几年时间,是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
从来没有一个事件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以2008年9月11日为标志性日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其影响力还在我国乳业中延续。
总结这两年我国乳业的种种现象,“公关”或许依旧是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尽管整个行业呈现出强劲复苏的态势,但消费者的信心却并未回复至2008年前的状况,各种“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也让乳制品企业疲于应对危机公关。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乳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现在一些企业过于求快、求规模发展的方式依旧让人担心。”乳业专家王丁棉曾不止一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他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忧虑。
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也在近日表示,乳业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3点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鲜有的部级领导在公开场合提出乳业发展中的问题。
如果说我国乳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重建,那么这个行业未来的道路,则取决于此刻我们重建所打下的根基。
粗放式增长 乳业乱象未止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净利润,乳业巨头们的信息均显示,我国乳业已经强劲复苏。但在各种抢奶源、质量门事件还不时发生的情况下,我国乳业粗放式增长的方式仍未改变。
近日,据各家乳企纷纷公布了半年报,乳业三巨头的业绩斐然。其中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146.93亿元,同比增长20.27%,净利润3.45亿元,同比 增长35.58%;而蒙牛则实现营业收入144.34亿元,同比增长19.31%,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下降6.5%;同时,光明方面的半年收入和净 利润分别为43.3亿和610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4%、34.7%。
然而,华丽的数字并不能遮掩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工信部或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高层,均表示出了对行业增长方式的忧虑。
“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协调发展等深层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近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 上,朱宏任提出3点乳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另两条还包括: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等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诚信建设滞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从本质上讲,整个行业虽有改善,但还是和以前的增长方式并无太大区别。”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的原奶依旧供不应求,在不少地区还发 生了抢奶源的事件。”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乳企争抢奶源,一些奶农为了原奶达标,继而铤而走险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近期不断有企业来买奶,最后谈了好几轮,价格才谈下来。”石家庄一奶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地原奶的收购价已经接近3.5元/公斤。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当地的收购价仅在3元左右。
“当初三聚氰胺事件的就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各方面配套跟不上。”王丁棉表示,“如果整个行业一味追求速度,各种质量安全事件就很难被灭绝。”
公众高敏感度激发企业“公关”
尽管整个行业从收入和利润数据上已经超过了2008年,但公众的信任度却至今尚未恢复。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两年间,不断有乳制品企业被爆出各种质量门,这直接导致“公关”成为整个业界这两年间的重要话题。
“关于乳业的报道,已经让公众过度敏感。”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表示,公众对于乳业的负面新闻已经十分敏感,将很容易导致过度的反应。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计算,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间,乳制品行业发生的各种“门”事件大小已经不下10起,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两个月前的圣元奶粉激素门是一个代表性事件。2010年8月《健康时报》报道,武汉3名婴儿疑似因为食用圣元奶粉而导致性早熟,该报道一出就引出 全国媒体的关注。同时,有媒体继续爆出在其他地区均有疑似的案例发生。这一全国性的事件直接导致圣元奶粉所属公司的股价在当日发生巨幅下跌,且该品牌的奶 粉在一些地区还被超市自主实行了下架的处理。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公众已经高度敏感,一个微小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对企业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博雅公关公司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三鹿的例子在前,各家乳企已经高度重视公关工作。”
而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士也感慨,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少乳制品企业甚至都没有公关部这一部门。“现在,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行业中,企业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一个行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抑制各种“门”的发生,整个行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都曾与负面新闻有过关联。尽管绝大部分事件都在事后被证明是公众的情绪被放大,或者与涉及相关知识太专业而难以理解有关。
“公众情绪如此敏感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正确的、权威的声音进行纠错。”同济大学传播学教授柳杉表示,“相比之下,权威机构或者相关专家更需要开拓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对此,王丁棉表示所谓的企业公关只是其次,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配方奶粉是变局“最后机会”
一方面是销售业绩的迅猛回复,一方面是“公关战争”,乳业正在争议中前进。而被视为“最后一块大蛋糕”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则是企业在研发、市场、销售战争之中的寸土必争之地,国际、国内巨头纷纷放下身段,削尖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市场。
“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奶粉,是国内大型乳企提高公司净利润的重要举措。”据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乳业巨头进军奶粉行业已经成为国内乳业的趋势。
两年前,因为三鹿奶粉而引发的三聚氰胺风暴曾一度将我国乳业卷入“绝境”,而两年之后的重建道路,却也再度选择了“奶粉”这一道路,这一条颇让人感到唏嘘。
据透露,2009年,伊利奶粉业务的增长数字达到了23%。伊利公司方面表示,奶粉业务的增长为其总业务的上升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而在光明乳业方面,公司近日刚刚通过股东大会,通过了对新西兰奶粉企业SynlaitMilk的收购。光明乳业公关事务部总监龚妍奇曾向《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透露,未来光明将由该企业生产配方奶粉,并定位高端市场。有前光明乳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光明此举意在收复三鹿奶粉倒下之后奶粉市场的空缺。
同时,几家传统的快消巨头如娃哈哈集团、维维集团,均已经通过海外代工、贴牌的模式进入婴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不过,面对国内乳企咄咄逼人的攻势,洋奶粉方面也未停止在国内市场大举圈地的步伐。
洋奶粉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涨价。日前,以美赞臣、惠氏、雀巢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为首,吹响了洋奶粉涨价的号角。上述企业表示,部分奶粉有5%~10%的价格上浮。据一些地方性媒体的报道,涨价带动整个洋品牌奶粉集体涨价,而这也是在近一年内洋奶粉第二次调价。
“洋奶粉在国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本次上调价格是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选择。”王丁棉如此表示。“只要消费者可以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企业就有涨价的动 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仅美赞臣、雅培、惠氏、多美滋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在液态奶三强鼎立的格局几乎已无法撼动的情况下,奶粉市场,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最后一块大蛋糕。曾有专业机构 调研预测,2010年,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元。未来随着农村消费的升级以及新的一波生育高峰到来,整个市场预计还将保持数年的高速 增长。
“这是改变格局最后的机会。”国内乳业巨头一公关经理意味深长地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乳业的格局,奶粉之争是最重要的战役。”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1/2027968.shtml
每经记者 尚希 李娇凤 发自北京
刚刚平静不到数月的奶业市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针对网络上的“陷害门”指责,昨日(10月20日),被推至风口浪尖的蒙牛向《每日经济新闻》发来声明表示: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并且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就在继蒙牛集团发布声明后不久,伊利集团也向《每日经济新闻》发来声明:经警方缜密侦查,一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负责此案的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刘江。刘江表示需履行相关手续方可接受采访,目前不能证实任何信息。
昨晚,蒙牛集团还给本报发来材料称:近年来,蒙牛集团曾多次遭遇诽谤与中伤,其手段极其恶劣,给公司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蒙牛并称,在2003年至2004年就发生了针对蒙牛的恶性不正当竞争案“未晚事件”。
伊利:事件背后有人操纵
昨日下午,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相关负责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该负责人向记者证实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但对于是否因此而牵出“圣元性早熟”一事,该负责人表示并不清楚。伊 利集团声明称: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 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等4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李友平、张明 2人已被网上追逃。截至昨日发稿,该消息未获当地警方证实。
“7月左右,我们在搜集产品信息的过程中发现网上存在一些言论,观点则指向我们的 产品,在初步解析了一些发表言论的IP地址后发现,这些地址都具有关联性,很集中。”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网络上的言论以深海鱼油可导致儿童性早熟为 话题牵出伊利旗下某儿童牛奶含有此物质。“因为随即出现了圣元‘早熟门’这件事情,当时我们也曾怀疑是有外资品牌介入,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警方来查证是否存 在其他品牌借此炒作。”
该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初媒体上掀起一阵有关“深海鱼油可能引发性早熟”的讨论,随即延伸到“DHA的来源究竟是鱼油好还是藻油好”,再到最后明确指出 究竟是哪些产品含有从鱼油中提取的DHA,“这都是一步步的精心策划,这些材料触目惊心,为这些话题准备帖子上百条,还分类为:温柔版、暴力版,直指伊利 的产品。”
“DHA作为一种营养添加物,所有的婴幼儿奶粉中都会添加,而DHA的来源大约80%来自鱼油,20%来自藻油,这属于两种不同的 提取工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伊利的QQ星儿童牛奶、安利及金龙鱼等产品分别被指出含有鱼油DHA,而蒙牛的未来星、福临门等产品的DHA则来自藻油。
“随即我们与刊登了这些文章的媒体沟通后才知道,这些看似科普类的文章实则都是以软文的形式投放到各家媒体。但至此,来自各地的部分经销商都提出退货的要求,集团内部情绪也很不稳定。”该负责人说。
蒙牛:“早熟门”与我们无关
昨日下午,蒙牛发来“关于蒙牛被诬陷策划‘圣元性早熟事件’的声明”,声明中表示: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并且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蒙牛集团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蒙牛集团在声明中强调。
“对于不正当竞争造成的严重危害,蒙牛集团有着切肤之痛,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兄弟企业受到的伤害,恳请公安机关尽快查清‘圣元奶粉性早熟’这一事件的真相。”声明中表示。
最后,蒙牛集团在声明中提出,近年来曾不止一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中伤,对此蒙牛仍将保留将之前的诽谤、中伤事件真相公之于众的权利。
还有消息称,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蒙牛集团总裁助理杨再飞已被控制,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士勇接受审讯。
记者就此事向该公关公司求证,一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副总赵士勇最近都会到单位上班,而总经理杨再飞最近来过公司。“我们没听说什么传闻,公司都在正常办公。”
对此次风波,国内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如果国内乳业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对行业的发展没有好处,而且还会给国外的乳品公司可乘之机,‘坐山观虎斗’之后,从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