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晶硅研究系列1:三大生產工藝的比較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1617194

1.多晶硅的生產工藝: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

 

從西門子法到改良西門子法的演進是一個從開環到閉環的過程。

 

1955年,德國西門子開發出以氫氣(H2)還原高純度三氯氫硅(SiHCl3),在加熱到1100℃左右的硅芯(也稱「硅棒」)上沉積多晶硅的生產工藝;1957年,這種多晶硅生產工藝開始應用於工業化生產,被外界稱為「西門子法」。

 

由於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存在轉化率低,副產品排放污染嚴重(例如四氯化硅SiCl4)的主要問題,升級版的改良西門子法被有針對性地推出。改良西門子法即在西門子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尾氣回收和四氯化硅氫化工藝,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閉路循環,既可以避免劇毒副產品直接排放污染環境,又實現了原料的循環利用、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針對單次轉化率低)。因此,改良西門子法又被稱為「閉環西門子法」。

 

改 良西門子法一直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工藝方法,目前全世界有超過85%的多晶硅是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改良西門子法主要用來生產半導 體行業電子級多晶硅(純度在99.9999999%~99.999999999%,即9N~11N的多晶硅);光伏市場興起之後,太陽能級多晶硅(對純度 的要求低於電子級)的產量迅速上升並大大超過了電子級多晶硅,改良西門法也成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最主要的生產方法。

 

2.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工藝流程

 

 查看原圖

(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流程示意圖)

 

改良西門子法是一種化學方法,首先利用冶金硅(純度要求在99.5%以上)與氯化氫(HCl)合成產生便於提純的三氯氫硅氣體(SiHCl3,下文簡稱TCS),然後將TCS精餾提純,最後通過還原反應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將高純度的TCS轉化為高純度的多晶硅。

 

在 TCS還原為多晶硅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劇毒副產品四氯化硅(SiCl4,下文簡稱STC)生成。改良西門子法通過尾氣回收系統將還原反應的尾氣回收、分 離後,把回收的STC送到氫化反應環節將其轉化為TCS,並與尾氣中分離出來的TCS一起送入精餾提純係統循環利用,尾氣中分離出來的氫氣被送回還原爐, 氯化氫被送回TCS合成裝置,均實現了閉路循環利用。這是改良西門子法和傳統西門子法最大的區別。

 

CVD還原反應(將高純度TCS還原為高純度多晶硅)是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中能耗最高和最關鍵的一個環節,CVD工藝的改良是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的一項重要驅動力。

 

3.與主要生產工藝的比較

 

改良西門子法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已經應用了幾十年,至今它的主導地位仍然牢不可破。通過CVD技術的改良、中間氣體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效益的凸顯,二次創新的改良西門子法已經成為目前技術最成熟、配套最完善、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工藝。

 

從2008年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產能分列全球前兩位的中國$保利協鑫能源(03800)$和韓國OCI是改良西門子法的典型代表。利用成熟的技術、完善的配套和自身產能規模的迅速擴張,保利協鑫和OCI在控制多晶硅生產成本方面很快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也給原有的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廠(所謂的多晶硅七巨頭)帶來很大壓力。

 

最近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已經降至18.6美元/公斤(包括設備折舊成本,大約佔14%),綜合電耗可低至65度/公斤。

 

(1)硅烷法

要聊硅烷法,就不得不聊到挪威的REC公司(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REC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純硅烷供應商,一度佔據全球電子級硅烷市場80%的份額,對採用硅烷法生產多晶硅有很強的動力。

 

和保利協鑫專注於多晶硅生產、產業鏈條相對單一不同,傳統多晶硅大廠多為電子材料綜合供應商,如德國Wacker的產品涉及多晶硅、有機硅、聚醋酸乙烯、白炭黑等,而挪威REC、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則是全球電子級硅烷的重要供應商。

 

硅烷法製造多晶硅也是一種化學方法,核心工藝是利用高純度硅烷在反應器中熱分解為高純度硅。硅烷法可以分為兩類,較早出現的是硅烷西門子法(Silane Siemens), 即用硅烷(SiH4)而非TCS作為CVD還原爐的原料,通過硅烷(包括副產品SiH2Cl2,下文簡稱DCS)的熱分解和氣相沉積來生產高純度多晶硅棒 料,REC旗下的REC Silicon公司(位於美國,包括原Asimi和SGS)採用過此方法生產電子級多晶硅;不過,REC近期的多晶硅擴建項目採 用了另一種硅烷法——硅烷流化床法(Silane FBR),將硅烷(UCC法製成的硅烷可以包含副產品DCS)通入加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FBR)反應爐內進行連續熱分解反應,生成粒狀多晶硅。

 

和REC採用的硅烷流化床法類似的是由美國MEMC最早推出的流化床法, 以STC、H2、冶金硅和HCl為原料在流化床(FBR)高溫(500℃以上,不算很高)高壓(20bar以上)下氫化生成TCS,TCS通過一系列歧化 反應後製得硅烷氣,硅烷氣再通入有小顆粒硅粉的流化床反應爐內連續熱解為粒狀多晶硅。這種方法制得的多晶硅純度相對較低,但基本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要 求。

 

查看原圖

(流化床法的工藝簡圖)

 

硅 烷法的優點在於熱解時溫度要求較低(800℃左右),流化床法還有參與反應的硅料表面積大、生產效率高的優點,所以還原電耗低於改良西門子法;另外,硅烷 流化床法是一個連續生產的過程,除定期清床之外設備可連續運行,也不需要換裝硅芯、配置碳電極等,這些優點均反映為硅烷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很低。以 REC為例,2011年Q4硅烷流化床法生產多晶硅的現金成本已降至14美元/公斤。

 查看原圖

 (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生產成本)

 

 

不 過,硅烷流化床法相對改良西門子法還不是很成熟、單位建設成本也比較高,2011年Q4 REC的單位研發成本是4美元/公斤,單位折舊是8美元/公斤, 多晶硅生產的綜合成本為26美元。另一方面,改良西門子法在二次創新(提高CVD產能、優化CVD單位功耗、改進STC氫化工藝等)後,無論是還原電耗還 是綜合電耗都有顯著降低,考慮到目前改良西門子法的單位建設成本已經很低(保利協鑫約30美元/公斤),其生產多晶硅的綜合成本仍然優於硅烷流化床法。以 保利協鑫2011年Q4的情況為例,多晶硅綜合成本為19.3美元/公斤,不僅優於REC硅烷流化床法的同期成本,也優於REC制定的2012年Q4目標 ——23美元/公斤。而且,硅烷法對安全性要求很高(硅烷易爆炸,被REC Silicon收購的日本小松Komatsu在應用硅烷法時就曾發生過嚴重的 爆炸事故而不願擴大生產;REC Silicon的6500噸新生產線Silicon III在投產後不久也出現過氣體洩漏的安全問題而被迫緊急搶修); 硅烷分解時容易在氣相成核從而生產相當比例(10%以上)的硅粉,變相拉高成本;流化床法製成的多晶硅純度也相對較差。

 

 

至於$英利綠色能源(YGE)$當 初為什麼會選擇硅烷法,個人認為是自身急於「彎道超車」+外部專家「忽悠」的結果。資料顯示,英利的六九硅業選擇用四氟化硅法生產硅烷,一期工程採用硅烷 西門子法,利用CVD爐熱解硅烷生產高純度多晶硅,設計年產能3000噸;計劃中的二期工程則準備採用硅烷流化床法,通過流化床反應裝置將硅烷熱解為粒狀 多晶硅。

 

暫且不論受專利嚴格保護的硅烷流化床法(六九硅業一期工程還沒有應用此方法),單是生產高純度硅烷的四氟化硅法, 六九硅業要自主掌握也有很大的難度。四氟化硅法又稱休斯法,是美國MEMC的專利技術,雖然適合大規模生產高純度硅烷,但工藝難度高、設備龐雜(特別是提 純)、投資巨大,而且不像改良西門子法在關鍵設備及工藝方案上有成熟供應商。因此,六九硅業的「自主研發」進展得很不順利,不僅硅烷法自產的多晶硅成本遠 高於外購,而且實際產量也一直遠低於設計產能;2011年Q4,英利對六九硅業進行了高達人民幣23億元(合3.61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減值處理。

 

 

(2)冶金法

有別於改良西門子法和硅烷法的化學方法,冶金法是 利用物理方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其典型工藝是將純度好的冶金硅進行水平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去除硅錠的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後,將硅錠粗粉碎並 清洗,並在等離子體熔解爐中去除硼雜質,然後二次區熔單向凝固成硅錠,再次除去外表部分和金屬雜質聚集的部分然後粗粉碎和清洗,最後在電子束熔解爐中除去 磷和碳雜質直接生成太陽能級多晶硅。

 

 查看原圖

 

 (冶金法的典型工藝流程,摘自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

 

從理論上講,冶金法的工藝要比改良西門子法簡單很多,綜合電耗也低許多(大約22度/公斤,改良西門子法最優也在65度/公斤),所以投資少、建設週期短、生產成本低。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講冶金法現在有多麼厲害,可以取代改良西門子法,那他一定是在「忽悠」。

 

原因很簡單,純度問題成為冶金法多晶硅的致命傷,綜合考慮後目前並無成本優勢。最早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是日本鋼鐵企業JFE,早在2001年它就投入了一條冶金法中試線,不過這位先驅很快發現冶金法實際成本太高且看不到可以明顯降低的前景,最終停止了中試線的運行。

 

之 前,讓大家開始對冶金法多晶硅充滿期待的真正原因是太陽能級多晶硅高企的價格,而非冶金法多晶硅本身。由於化學法製造多晶硅投資巨大、建設週期和達產週期 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供應剛度很大,而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光伏市場的連續啟動讓需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使得太陽能級多晶硅的 價格出現急劇攀升並維持420美元/公斤的高價到2008年上半年。正是這種背景下,冶金法多晶硅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亮相,阿特斯太陽能利用這種多晶硅生產 的光伏組件(轉化率13.3%-14%)獲得了訂單,而後賽維LDK簽訂了用冶金法多晶硅(由加拿大TIM和挪威Elkem供應)為德國電池Q-Cell 代工硅片的協議。國內採用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的企業主要有上海普羅和$銀星能源(SZ000862)$,挪威Elkem(除了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Elkem還是全球最大的冶金硅供應商)於2011年被中國藍星集團收購。

 

而 現在的情況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現貨價格已跌至25美元/公斤附近;化學法多晶硅的供應量十分充足(前四大供應商的產能已經可以滿足30GW以上光伏 組件對多晶硅的需求);更為關鍵的是低轉化率的光伏產品已經沒有市場,而純度低,製成的光伏產品轉化率低、易衰減正是冶金法多晶硅的硬傷。挪威Elkem 的情況顯示,冶金法多晶硅必須與電子級多晶硅摻雜後才能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基本條件,製成轉化率15%-16.5%的光伏電池。短期內,多晶硅純度低、 產出的電池效率易衰減成為冶金法難以突破的瓶頸,使其不僅不可能取代化學法,而且也難以充當「有益的補充」這一角色。

 

 

4. 改良西門子法仍將是最主要的生產工藝

 

綜上所述,改良西門子法依然「綜合素質」最優的多晶硅生產工藝,短時間內被其他工藝替代的可能很小。

 

其實,從產業應用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目前的四大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除Wacker在Poly 5生產線有650噸的流化床法產能之外,其餘產能(截至2011年末約為18.1萬噸)全部採用改良西門子法。

查看原圖

 

因此,本系列的後續文章都將把改良西門子法作為研究對象,第二篇文章將探討改良西門子法的成本控制與新工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3

多晶硅研究系列2: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構成與控制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1685307

在第一篇文章中,通過對多晶硅主要生產工藝(TCS改良西門子法、硅烷流化床法和冶金法)的比較我們發現:

 

1.基於TCS的改良西門子法仍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方法
改良西門子法目前為全世界提供了85%以上的太陽能級多晶硅;截至2011年底,全球TOP4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的18.165萬噸產能中有18.1萬噸是TCS改良西門子法,佔比超過99.6%。

 

2.TCS改良西門子法仍是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方法
由 挪威REC(REC.OL)主導的硅烷流化床法儘管能耗更低,但在考慮折舊後的綜合成本上並無優勢(4Q11,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綜合成本 是$26/kg,同期,保利協鑫的綜合成本是$19.3/kg),而且這個局面似乎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保持(REC預計今年Q4將降至$23/kg,這個 數值仍高於保利協鑫去年底實現的$18.6/kg)。


接下來,我們以改良西門子法為對象,研究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構成和控制。

 

一、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構成

以成本領先的$保利協鑫能源(03800)$為例 ,我們考察一下太陽能級多晶硅綜合成本的構成情況。

查看原圖
(3Q11保利協鑫多晶硅綜合成本的構成情況,來源:國泰君安國際評級報告)

 

如 上圖所示,電力成本、TCS(三氯氫硅)成本和折舊是多晶硅生產中最大的三項獨立成本,分別佔到總成本的32%、21%、16%;排在其後的是蒸汽成本和 人力成本,佔比降低到7%和6%;其他成本主要包括氣體成本(如氫氣、氯氣)、用水成本、設備維護和保養成本等,佔比達到18%。

 

不難看出,在產業層面上,降低多晶硅綜合成本的關鍵是控制電力成本、TCS成本和折舊成本。


二、多晶硅生產的成本控制和新工藝

 

1. 電力成本的控制

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成本是電力成本。要降低電力成本,辦法無外乎兩個:減少綜合電耗和尋找便宜的電。

 

(1) 尋找便宜的電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企業把多晶硅產能建在了電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水電豐富的西南地區和電力富餘、電價很低的新疆地區,如下游產能位於浙江嘉善的$昱輝陽光(SOL)$選擇了在四川眉山建設多晶硅產能,一期工程位於重慶萬州(利用當地水電資源)的$大全新能源(DQ)$把二期工程放在了電力成本更低的新疆石河子(用電成本約為0.3元/度,而產能位於江蘇徐州的保利協鑫電價成本在0.65元/度之上);而A股$特變電工(SH600089)$旗下的新疆硅業和$航天機電(SH600151)$旗下的神舟硅業則分別選址新疆烏魯木齊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另外,也有一些產能位於中部地區的多晶硅企業是通過尋求當地政府支持的辦法,來獲得優惠電價以降低電力成本。

 

(2) 減少綜合電耗

關 鍵是要減少還原電耗,因為將高純TCS在CVD爐中還原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是整個生產過程中電耗最高的環節,還原電耗一般會佔到總電耗的50%-60%。保 利協鑫在4Q11財報會議上表示,「最新還原爐電耗可低至每公斤40千瓦時,綜合電耗可低至每公斤65千瓦時」,還原電耗佔總電耗的62%;國內另一家多 晶硅主要供應商目前的綜合電耗為100度,還原電耗佔到55%-58%。

 查看原圖

(CVD還原爐示意圖,來源:瓦克化學《FIFTY YEARS OF WACKER POLYSILICON》)

 

如 上圖所示,高純TCS氣體被氫氣還原成高純多晶硅的反應是發生在電加熱至1000~1100℃的預製硅棒表面(氣相沉積),為防止還原爐內表面發生氣相沉 積,也為維持爐體的機械強度,整個爐體的內表面需要用冷卻液進行冷卻。而電加熱高溫硅棒與爐體內表面之間的巨大溫差使得大量的熱能通過冷卻表面損失掉,還 原過程中需要對硅棒進行持續加熱,這正是還原電耗很高的主要原因。

 

CVD還原爐生產是一個非連續過程,要降低多晶硅的單位電耗就要提高還原爐的單爐產能和縮短單爐生產週期。現實情況中,提高單爐產能比縮短生產週期更為可行,目前的收效也更為明顯。

 

全球CVD還原爐主要供應商$GT Advanced(GTAT)$(原GT Solar)的研究表明,增加預製硅棒數量和提高還原爐運行壓力是提高單爐產能的有效辦法。

 

如下圖所示,單台還原爐的產能隨著硅棒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條件下,常壓還原爐(1bar,1個大氣壓)的產能只有加壓還原爐(6bar)的三分之一。

查看原圖
(CVD還原爐單爐產能與硅棒數量、反應壓力的關係,來源:GTAT研究報告)

 

正是如此,我們看到CVD還原爐的硅棒數量在持續增加,從之前的10對棒、12對棒、18對棒、24對棒發展到目前的36對棒、48對棒,PolyPlantProject公司(PPP)去年還推出了54對棒的還原爐。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也不是硅棒數量越多越牛B。當硅棒數量(包括還原爐尺寸)大到一定程度後,繼續增加帶來的節能效益變得微乎其微(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單位還原電耗與硅棒數量、反應壓力的關係,來源:GTAT研究報告)

 

由 上圖可以發現,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加壓還原爐(6bar)的單位電耗不到常壓還原爐的一半。典型例子是,大約10年前,常壓還原爐為主的時代,日本三 菱通過48對棒的常壓還原爐才實現了還原電耗83度/公斤,單爐產量5噸,而現在36對棒的加壓還原爐就能實現還原電耗低於50度/公斤,且單爐產量超過 5噸。目前,6bar的加壓還原爐已經普及。


近年來,通過工藝優化CVD還原爐的單爐年產能和單位電耗都取得明顯的進步。GTAT 提供產品參數顯示,從2006年4月推出的第一代產品——SDR100型還原爐到2010年9月推出的第四代SDR400型還原爐,單爐年產能從150噸 提高到400噸以上,單位電耗從90度/公斤降至45度/公斤。GTAT 2011財年年報披露,將要推出產能更大、能耗更優的第五代產品—— SDR600型還原爐,按計劃2011年夏天會在客戶現場進行樣機測試。

 

查看原圖

(近年來CVD還原爐產量和能耗的進步,來源:GTAT產品宣傳冊)


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我們和廠商都不應該只追求某一兩項指標的超越,無論這個指標是「硅棒對數」還是我們的目標——「單位電耗」。基於既有條件,在高單爐產能、低單位電耗和恰當的投資成本、運維成本之間尋求平衡才是生存之道。

 


2. 折舊成本的控制

 

影響多晶硅生產單位折舊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開工率和折舊年限的選擇。

 

(1) 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


關 於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有一個經驗法則是,年產量1萬噸工廠的單位建設成本是年產量1500噸工廠的一半。這跟傳統化工廠的CAPEX情況類似,因為多晶硅 廠的蒸汽、冷卻水、氫氣等的供給及循環利用裝置、精餾提純裝置、尾氣回收裝置、熱能回收裝置、凝水回收裝置、控制系統的建設成本,乃至整個工廠的設計成 本、工藝成本都有很強的「規模效益」。

 

與之類似的情形是,多晶硅廠在原有產能基礎上進行擴張時也會受益於過程裝置的共享,從而使單位建設成本較前期有顯著下降。典型案例是韓國OCI(036490.KQ)和保利協鑫。@周旭輝1007 先 生撰寫的深度研究報告《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顯示,韓國OCI P3期多晶硅產能的初始規模是1萬噸,對應的單位建設成本是88美元/公斤 (2010年12月建成);之後在原有產能基礎上進行擴建,首次新增的8000噸產能,單位建設成本陡降至40美元/公斤(2011年10月建成);再次 擴建的7000噸產能,單位建設成本進一步降至35美元/公斤(原計劃2011年12月建成,後延至今年Q2)。保利協鑫IR負責人@汪滿健 先生在雪球i訪談中表示保利協鑫2011年新增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低於30美元/公斤。當然,除新舊產能間裝置共享產生的「協同效益」之外,單位建設成本的大幅下降也得益於近期設備價格的明顯降低。

查看原圖
(新舊產能的協同效益使OCI的單位建設成本大幅降低,來源:長江證券《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

 

除 了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之外,提高設備國產化率也是國內廠商降低單位建設成本的途徑。保利協鑫(江蘇中能)一期產能完全採用進口設備,到四期、五期產能時設 備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80%,還自主設計了關鍵設備——還原爐和單體10萬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氫化裝置。類似的情況還有昱輝陽光,其二期產能(今年 Q3投產)採用的CVD還原爐和冷氫化裝置就是自行提供設計方案、托國內廠商生產的。

 

最後,選擇合適的工藝方案和恰當的生 產設備也可以降低單位建設成本。GTAT提供的資料顯示,一個年產6000噸的多晶硅項目,配備20台300噸(MTA)還原爐將比配備30台200噸 (MTA)還原爐節省數千萬美元的資本支出(CAPEX),因為每台還原爐都需要配備氣體供給、冷卻水供給、尾氣回收、冷卻水回收、電源系統、控制系 統,30台還原爐還需要更大的廠房面積(當然,後續運營時需要更多的操作人員,運營、維護成本也更高)。氫化工藝及裝置(將STC氫化為TCS)的選擇也 是如此,保利協鑫2011年9月投入運行的單體冷氫化裝置已經達到10萬噸(MTA),而目前市場上最大的熱氫化轉化爐產能也不會超過500噸 (MTA),這使得冷氫化裝置的單位建設成本更低。下圖是2009年GTAT測算的不同工藝方案和產能規模對氫化裝置單位建設成本的影響,儘管有點過時 (冷氫化工藝現在的優勢應該更為明顯),但仍具有指導意義。

查看原圖

(工藝方案和產能規模對單位建設成本的影響,來源:GTAT研究報告)

 

(2) 開工率

 

高的開工率能有效地攤薄單位產量的折舊成本。國內新建的多晶硅項目從正式投產到實現設計產能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通常是18個月,甚至更久),在此期間,單位生產成本隨著產能利用率的上升持續下降。

查看原圖

(昱輝陽光的產能利用率和多晶硅生產成本,來源:據公司財報整理)

註: 按擴產後3500噸的年產能計算,昱輝陽光4Q11的產能利用率是124%(擴產前產能為3000噸/年),不過考慮到昱輝陽光在4Q10財報會議中指 出,擴產過程並無資本性支出(CAPEX),計算產能利用率對單位折舊成本影響時,4Q11的產能利用率可以算作145%(上圖中紅色數字)。


(3) c折舊年限


折舊年限對單位折舊成本的影響更像是個「財務技巧」。通常情況下,多晶硅企業生產設施的折舊年限是10年。少數企業,如保利協鑫,把生產設施折舊年限定在了15年,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個差別使其「虛減多晶硅生產成本$2/kg」。


3. TCS成本的控制

 

(1)冷氫化工藝


降低TCS成本,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實施冷氫化改造,因為較之「古老」的熱氫化工藝,冷氫化不僅可以降低TCS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TCS的自產率。

 

之前,受制於專利保護和技術門檻,國內多晶硅企業全部採用的是熱氫化工藝。近年,隨著專利失效,國內工藝及設備配套的逐步完善,保利協鑫(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前身是我國多晶硅「老四廠」之一的洛陽硅業)、$南玻A(SZ000012)$(宜昌南玻)、昱輝陽光(四川瑞能)、大全新能源、$賽維LDK(LDK)$、特變電工、樂電天威、天威硅業、航天機電(神舟硅業)、四川永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SH600438)$於 2010年2月將持有的四川永祥股份全部回售給母公司通威集團,退出多晶硅生產)、東汽峨半(前身是我國多晶硅「老四廠」之一的峨嵋半導體)等國內主要多 晶硅廠商都相繼推出了冷氫化技改計劃或在新建產能中採用冷氫化工藝。其中,保利協鑫(江蘇中能)是實施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家,使多晶硅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從公開數據來看,保利協鑫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目前已經是全球領先)。

 

a. 降低TCS生產成本

—— 冷氫化工藝需要的反應溫度在550℃左右,遠低於熱氫化需要的反應溫度1000~1250℃,而且硅粉被氯化氫氣體氯化的次要反應是放熱反應,可以被主反 應(氫化反應)吸收利用,所以冷氫化工藝的單位電耗在0.7-1.2度/公斤,熱氫化工藝則要達到2.5-4.0度/公斤;

 

——熱氫化工藝需要使用碳加熱元件加熱,這不僅會引入碳污染,而且碳加熱元件屬於「耗材」(一般壽命在3000小時左右),增加了運行成本;

 

——冷氫化工藝的TCS轉化率更高,可以達到25%-28%,熱氫化的TCS轉化率只有16%-20%;

 

——採用冷氫化工藝後氫化尾氣中的氯化氫氣體不需要回收,在STC(四氯化硅,還原反應最大的副產品)氫化為TCS的同時,冶金級硅粉也被氯化氫氣體氯化為TCS;

 

——冷氫化工藝的反應裝置是流化床,理論上可以連續運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與TCS合成反應的流化床不同,冷氫化反應中金屬硅粉的雜質變成了揮發性物質隨反應氣體一起離開了流化床,不在床內累積,流化床不需要每隔6-10周停機清理一次)。

 

國 際多晶硅巨頭美國Hemlock、德國Wacker(WCH.DE)、韓國OCI都採用了冷氫化工藝。從國內的情況來看,目前使用熱氫化工藝生產的多晶硅 最優成本也要30美元/公斤(如昱輝陽光4Q11,主流熱氫化廠商在35-40美元/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熱氫化工藝的成本底限了,而同期冷氫化工藝的 最優成本已降至19.3美元/公斤(保利協鑫4Q11)。

 

不過,@周旭輝1007 先生2011年3月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的冷氫化裝置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冶金級硅粉連續加料和固體粉塵回收問題,影響了連續生產,使「設備實際運行率在60%以下,與國際平均 90% 的水平相差甚遠」。

 

國內參與冷氫化設備供應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精功科技和東方電熱。$精功科技(SZ002006)$是國內多晶硅鑄錠爐的主要供應商,2011年9月它與朝陽科技成立合資公司開始進入多晶硅生產線冷氫化改造市場。$東方電熱(SZ300217)$是國內電加熱器的主要供應商,通過與保利協鑫、洛陽中硅的合作,成為國內冷氫化裝置耐腐蝕、耐高壓電加熱器的主要供應商。


b. 提高TCS自產率

由於TCS轉化率更高、單體反應裝置產能更大(10萬噸 VS. 500噸)、伴隨有氯化反應等,採用冷氫化工藝後可以顯著提高多晶硅項目的TCS自產率。

 

資 料顯示,通過氫化STC自產TCS的成本僅是外購TCS成本的三分之一,這使得多晶硅生產成本隨TCS自產率的提升而降低。典型案例是保利協鑫,該公司從 2009年開始實施冷氫化技改,2010年7月首期20萬噸冷氫化裝置(4×5萬噸)投產後,總的氫化產能已達到50萬噸/年。公司2010年度業績報告 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氫化產能加大後帶來TCS自產率上升,多晶硅生產成本隨之下降。

 查看原圖

(TCS自產率提高使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來源:保利協鑫2010年度業績報告)


(2)其他方法

 

降低TCS生產成本的其他辦法有,通過尾氣干法回收和深冷回收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通過凝水回收、熱能回收、廢水綜合回收、高效精餾技術、優化物料輸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增加反歧化裝置將易燃易爆的將DCS(二氯二氫硅)轉化為TCS,提高TCS的轉化率。


冶 金級硅粉是生產多晶硅的重要原料,為降低冶金級硅粉的獲取成本,保利協鑫(江蘇中能)今年收購了工業硅供應商四川協鑫硅業的全部股權。四川協鑫硅業建在四 川省阿壩州理縣,利用當地豐富和廉價的水電資源生產工業硅,目前已經投資建設了2台16500千伏安(KVA)和4台33000千伏安(KVA)的工業硅 爐,設計年產能8萬噸,可以滿足下游江蘇中能目前6.5萬噸多晶硅年產能對冶金級硅粉的全部需求。


4. 運營團隊的多晶硅生產經驗

 

與 下游的硅片切割、電池製造和組件封裝環節不同,多晶硅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化工生產過程,對運營團隊的生產經驗要求很高。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偏 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運營經驗,項目達產週期過長:很多新產能從建成到量產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至於滿產並獲得持續的運行和穩定的產品質量,更是 需要數年時間。而有的多晶硅項目乾脆一直都沒能實現滿產或穩定的產品質量。

 查看原圖

(2010年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來源:長江證券《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

 

來自GTAT的資料顯示,國外一流多晶硅企業憑藉其豐富的運營經驗,新建項目通常在半年之內就可以達到設計產能並穩定運行。

 

當然,國內有幾家多晶硅企業最近兩年也進步很快。通過招募有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挪威REC等傳統大廠任職經驗的專業人員,以及在生產實踐中認真摸索,它們開始積累和應用自己的生產經驗,不僅生產本逐步減低,有的項目實際產量也已經超過了設計產能,在多晶硅生產上表現得越來越嫻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4

sosme:動態再平衡帶來價值投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上)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2213856
@sosme 老師的會面是在他的工作室,位於成都的一個繁華商業區,是他專門用來讀書、思考和寫作的地方。泡上一壺香茶,頗有鬧中取靜、大隱於市的意味。

之 前看過一些sosme老師的博客,還有他的股票實證和在雪球的訪談,但對他的「背景」卻知之甚少。此次訪談不僅要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真性情的民間高 手,sosme老師也將給大家分享他的投資經歷、投資策略和最近的一些投資感悟,講述他投資理念的形成與演進,以及他為什麼要「批判」巴菲特。

【訪談摘要】

獨立投資人

獨立投資人的好處是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不涉及市場上其他的利益,而且沒有短期排名的壓力,也不需要追熱點,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在實際操作中踐行真正的「低風險、高收益」。

實證十一年

2001 年之所以開始做實證,是因為在股票投資上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希望驗證一下。實證十一年,經歷了一次大牛市、兩次熊市,錯過了一次比較大的反彈,年均收益 率達到29%。2007年在股市達到最高點之前把所持A股賣的一股不剩,回想起來最大的感悟是投資一定要有靈活性,不要做死判斷。

動態再平衡策略

資 產配置的動態再平衡策略比史云生(大衛-斯文森)的再平衡理論更為激進。當組合中的股票價格下跌時,賣出債券(或其他資產)買入股票的目的不僅是恢復平 衡,而是要提高股票資產的佔比;反之亦然。動態再平衡策略提高了價值投資者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跨越牛市和熊市的長週期來看,收益率可能會超過所謂的滿倉 操作;而且市場波動越大,動態再平衡策略越有效。當然,動態再平衡只是一種思考框架,具體操作上不用那麼死板,投資者可以自己去領悟、沉澱,形成適合自己 的方式。

動態再平衡的資產配置真正從制度上保證了「高拋低吸」,因為這個制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所以不僅要理解這個制度,執行中還要嚴格遵守投資紀律。

逆向投資思路

對 茅台、萬科的分析和投資堪稱經典,其中萬科賺了32倍,但如果重新選擇可能不會選這些公司。後期投資理念受坦普頓(鄧普頓)、卡拉曼的影響多於巴菲特,未 來將從更容易出現價格與價值背離的冷僻行業中尋找研究對象。以後真正的大牛股、上漲幾十倍上百倍的股票絕對不存在於今天的熱門行業、熱門公司中。大家都知 道要逆向投資,如果大部分人真能做到逆向投資,也就沒有逆向投資了。逆向投資絕對是很困難的,可以說是反人性的。

市場的資金分佈

研 究股票市場的資金分佈,可以揭穿很多資本市場的騙局。簡單的統計結果(股指的上漲、基金淨值的增長)往往只是一種幻覺,因為股市總在牛市的高潮時期沉澱最 多的資金,整個市場的加權平均成本實際是被拉高了的。長期來看,實際情況可能比所謂的「7賠2平1賺」還要差,因為70%的人把70%以上的資金都集中在 了牛市最高時期。

巴菲特批判

其 實是對神化巴菲特的批判。巴菲特的理論是對的、也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侷限於此。巴菲特在股票上的資產配置佔比其實並不高;他的投資業績之所以能大幅超越 市場,並不是他炒股的能力特別強,而是配置資產的能力太強了,跟市場的資金分佈完全是逆向的。從純股票投資來看,比巴菲特強的人也有不少,坦普頓、卡拉曼 和橡樹資本的霍華德•馬克斯都堪稱真正的股市老手。

【訪談內容】

大隱於市的民間高手

說 到sosme老師,不少價值投資者,或者說老股民,都會想起他2003年前後與wjmonk(王璟)、同豐關於茅台的精彩切磋(用某投資名博的話說,他們 在那時已經「體現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強大的基本面分析能力」),還有他投資萬科獲得32倍收益的經典案例。但對sosme老師本人大家瞭解的並不多,是職 業投資者還是業餘玩家,是獨立投資人還是「私募」?

sosme老師:我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投資人,除了幫幾位完全不懂股票的親戚打理少量閒錢以外,從最初接觸股票開始一直都是玩兒自己的錢。另外,我還打理著一門經營了十多年的裝飾材料生意。 以前基本是甩手掌櫃,可以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到了研究投資和分析公司上面。不過,由於之前一直負責日常經營的合夥人最近選擇了退出,管理幾十號人,以 及直營店、加盟店、倉庫的事情突然都落在了自己身上。打理裝飾材料生意成了我最近最主要的工作,研究投資和寫文章的時間少了很多。未來還是希望能把生意上 的事情理順,交給專門的人來打理,然後自己專心致志地研究投資。

問:您為什麼要選擇做獨立投資人?

sosme老師:獨立投資人的好處之一是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不涉及市場上其他的利益。凡是涉及到利益,哪怕你不是刻意為之,長期來看自己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影響。我的理想是以後能把生意交出去,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一個以純研究為目的、不牽扯任何商業利益的投資研究院,之前還去青城山考察過。也不靠這個吃飯,完全是滿足我的個人愛好。這個地方(註:指這次訪談的地點)就是我讀書、寫作的地方,我個人的工作室。

獨立投資人玩自己的錢,沒有短期排名的壓力,也不需要追熱點,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來做,隨心所欲——要等就可以等,短期內錯失機會就「錯失」。不是我願意錯失機會,而是可以等更大的機會。當然,這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候你根本等不到。不過一旦等到,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暫時等不到,也沒有風險。這也許才是真正的「低風險、高收益」。

「低風險、高收益」本來就應該通過我們的操作行為來體現。比如,你看準了一隻股票,介入的價格越低,風險就越低;相應來講,以後的回報也可能很高。價值投資實際就是研究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價格這個環節也很重要,不是不考慮價格而是必須考慮,這關係到操作時機的選擇。所以,我現在做投資非常喜歡行情不好,只有在這種大環境裡才能獲得低的價格。目前的行情,我看股票的時間反而會多一些。通常情況下,我建倉的時間也會很長。比如10萬元的資金,可能要分10多次買入。而且,如果建倉過程中股價出現反彈,當我認為股價偏高時會選擇暫停建倉。

操作策略甚至比選股還要關鍵

問:但這種低位持續小幅建倉的操作方式是不是並不符合巴菲特說的天上掉餡餅時要用水桶去接呢?

sosme老師:這個提法我同意,但這裡的前提條件誰來給你保證?當你認為是餡餅大量買入時,如果不是怎麼辦?從銀行股近來的情況就能看出,市盈率十多倍時很多人就認為是餡餅,後來跌到十倍時又有人認為是餡餅;現在在10倍基礎上再腰斬,是不是餡餅?餡餅是一種主觀判斷,出錯了怎麼辦?你看銀行這一路下來,套死的價值投資者太多了。而對我來說不存在套死,我希望股價跌下來,時間一長還可以通過資產配置用現金分紅來再投資。股價下來了,股票投資在整個組合中佔比會降下來,自然需要分配資金到股票上,這個時候你進去的價格是很低的,也就保持了相對很低的風險。所以,現在操作策略甚至比選股還要關鍵

既 然現在已經是黃金機會,回顧中國股市歷史,沒有比現在更低的價格,都是餡餅了為什麼不全面進入?不是餡餅怎麼辦,如果股價再砍一半怎麼辦?你會失去投資的 主動性!等真正餡餅出來的時候,你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享受不到。目前我對港股的研究實際上還很粗放,但研究之後有一種對A股很恐怖的感覺。港股中,地產股 的P/B在0.2~0.3是常態,如果放到A股這是什麼狀況?A股的地產公司要再「腰斬」兩次才能達到港股的估值水平。比如我投資的$莊士中國(00298)$,它現在的淨現金已經超過市值,沒有任何負債。這種情況在A股是匪夷所思。還有$冠華國際控股(00539)$,3倍的P/E,0.3倍的P/B,而且每年盈利,ROE在10%左右很穩定,如此「低估」的股票在香港炒不起來。如果A股向這種標準看齊,將非常恐怖。這讓我覺得,投資者對市場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如果哪天A股出現了「腰斬再腰斬」的局面,我也能坦然面對。其實,這也是我設想的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之一。這種局面一旦出現,如果你能很好地應對過去,以後就會有獲得暴利的機會。

作為價值投資者,任何時候面對真正投資機會的來臨,一定要有主動性(資金)。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動態再平衡的資產配置來解決。

相對激進的動態再平衡策略

問:請介紹一下您的動態再平衡策略,與再平衡策略有什麼區別?

sosme 老師:在詳細瞭解了資產配置理論以後,我對這套理論非常感興趣。當然,我的動態再平衡理論比史云生(大衛-斯文森)的再平衡理論更為激進一些。他們的配置 方法比較簡單,舉例來說,50%的股票+50%的債券,當股價下跌導致股票資產佔比下降時,賣掉一部分債券買入股票,重新恢復各佔50%的配比,這是所謂 的「再平衡」策略。而我的方法是「動態再平衡」,仍以50%股票+50%債券的配置比例為例,當股票下跌以後,本來就需要賣出債券買入股票,但如果股票下 跌越多其分配的比例還會越高。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就是65%的股票+35%的債券了。資產配置的平衡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市場波動越大,動態再平衡策略越有效。

問:那動態調整平衡比例時,除了公司本身您通常還會關注哪些因素,是所處行業和股市的週期,還是宏觀經濟狀況?

sosme老師:如果說關注,可能都會關注一點;如果說不關注,其實都不用關注,關注具體公司就OK。對我而言,從來都不預測宏觀面,我覺得沒有意義。有些時候就是憑感覺,而且操作上也很隨意,如果某天跌多了可能就會適當補倉,沒有特別的計劃,完全根據我在市場上十多年的經驗。

當然,總體而言,我是一個很保守的人,總感覺會有一種極端的風險可能出現,實際操作時在資產配置上是偏保守的。2001年我開始做實證時,實際上是買了好幾個商舖(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納入實證中的商舖是最小的一個。當時我是想測試一下新的資產配置策略效果如何。

在一個投資組合中,並不是說股票佔比越大,投資收益就越高。如果跨越牛市和熊市從長期來看,平衡資產配置的收益率可能會超過所謂的滿倉操作。從 國外的統計資料來看,10多年到20年投資週期的收益率,平衡策略實際是超過激進策略的。選擇基金經理實際也是在選擇他的配置能力。適當留一部分現金,是 為了該「出擊」時能夠「出擊」,並不是說基金經理不能配置少量現金。大家都知道現金是低回報的資產,但現金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資產組合管理人員知道什 麼時候該配置多少比例的現金,這個是能力的體現。

問:有雪球用戶希望知道,動態再平衡策略是否意味著倉位的不斷變化,品種的不斷變化,以及現金和債券之間資產再平衡?@禪心

sosme老師:都可以,動態再平衡只是一種思維框架,實際操作中不用那麼死板。 當然,你可以量化控制:比如現在這個點位,我的股票資產配置為60%,如果大盤跌破2000點,我不是恢復平衡,而是把配置佔比提高到62%或63%。但 我認為再平衡的節奏一定要慢,而且這種「再投資」可以有多種途徑,像我的投資組合中有不少是能持續產生現金分紅的,可以把現金分紅用於再投資,慢慢滾動起 來。我的組合中還包括房產,租金也可以用來再投資。動態再平衡只是一種思考框架,投資過程要有這種意識;不能走極端,動輒就滿倉。對我而言,滿倉的情況是永遠不會出現的,只是在極端情況下,無限逼近。思考框架下的具體操作,就要投資者自己去領悟,形成適合自己的方式,自行判斷和調整,而不是一種固定模式。

投資經歷:實證十一年,年均收益率29%

問:您是什麼時候「入行」的,當初是什麼契機選擇了投資股票?

sosme老師:我入行其實因為我的愛人。她當初在銀行上班,通過儲戶知道了炒原始股這個新生事物。當時國內還沒有正式的證券交易所,市場不僅交易股權證,還交易可以購買股權證的收據。我們算是成都紅廟子時期的第一批「炒家」,後 來又轉戰城北花圃。那時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在學校當物理老師,通過利用業餘時間交易原始股,我們在股市挖到了第一桶金。當時我覺得匪夷所思,看上去就是一 張紙,倒手就能賺很多,面值一千元的北海(廣西北海原始股)倒手賣了一萬多塊,那個時候算是一筆比較大的款項了。這讓我覺得股票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從那 時開始對炒股產生了興趣。

後來我愛人從銀行去了證券公司,在她的建議下,我辭去了物理老師的工作,開始把更多精力花在炒股上(不過股票投資在當時仍屬於業餘愛好,主業是與人合夥的化妝品生意)。最早買的股票是興業股份、$愛建股份(SH600643)$,當時大家都說這些股票好,但自己對這些股票和投資是沒有概念的。後來就是$四川長虹(SH600839)$開始寫實證之前,我賺錢比較多的是四川長虹、實達電腦(現稱$實達集團(SH600734)$)和清華同方(現稱$同方股份(SH600100)$)。

問:那個時候您會看圖形、做技術分析嗎?

sosme老師:我從來不看圖形,這點很奇怪,從一開始就不看圖形。可能跟我是學物理出身的有關,總想研究股市上漲的真正原因,但那個時候可讀的書很少。巴菲特的理論被引入國內,實際上已經是在1997年了,由當時的那輪大牛市催生。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看K線圖什麼的,我基本上不看。

而且我感覺自己搞股票這麼多年,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每次退出的時機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包括當時炒長虹、實達電腦、清華同方,基本上所有獲利都能從股市裡拿出來。而且我的心態一直比較好,出來以後就再也不進去了。很多人出來以後是忍不住,把賺了的錢又全部虧掉。

接下來我開始寫實證,大概是2001年。那個時候其實投資已經完全轉移了,絕大部分的錢都投在了商舖、房產上,搞實證的資金量反而很少, 是朋友還給我的美元。搞實證主要是因為當時對股票投資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驗證一下。

我的實證抓住了一輪大牛市,錯過了一個大反彈。2009年那波我是錯過了的,當時的股票佔比只有百分之十幾。基本是持有現金,用來申購新股,收益率相對較低,因為2009年的那波反彈實際上是很強的,反彈幅度大概是80%,而我那年的收益率只有23%,達不到我的平均年收益率。

實證十一年,經歷了一次大牛市、兩次熊市,年均收益率29%。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認為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特別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回想起來似乎我的運氣又比較好,我的A股在股市達到最高點之前賣的一股不剩。

問:當時為什麼想到要全部賣出呢?

sosme老師:因為在讀了大量的投資書籍和思考市場之後,在內心深處我認識到市場的週期性是不可避免的。趙丹陽3000多點就出來了,實際上我當時也有退出的打算,後來能再堅持一年、再多賺一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些賭徒心態:反正賺了那麼多了,再等一等。

這個過程對我後來的理念是有影響的,就是投資一定要有靈活性,不要做死判斷。比如,趙丹陽3000多點全部出來,現在看來是錯誤的。完全可以動態平衡,先出來一部分,如果股指繼續上漲,再出來一部分。

投資理念的演化過程

問:這麼說來,促成您搞實證的根本原因是投資理念有所變化。請分享一下您投資理念的演化過程,是否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sosme老師:我覺得應該分為幾個階段。1997年算是一個分水嶺, 在此之前是懵懵懂懂的狀態,很想知道股價到底是怎麼上升的,但沒有什麼明確和獨立的判斷,也會受到一些市場流言的影響。所以現在回顧起來,感覺那一段總是 踩對節奏只是運氣比較好。那時在股市的涉入程度不是很深,只是感興趣,並沒想作為賺錢的最主要途徑,投入的資金量也不大,更像是業餘愛好。

從 1997年開始,四川長虹對我影響很大,因為當時它也算是一隻藍籌股,業績每年增長,股價也隨之走高,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當時市場開始了「買股票要買 成長股、藍籌股、明星股」的提法,所以巴菲特的啟蒙實際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要買好股票,價格的因素要考慮但不是最關鍵的,股東隨著企業一起成長 等。當時炒長虹就會覺得這是真的,就是靠這個理念賺的錢那個時候巴菲特對我的影響是比較深的。這種影響甚至在我剛開始實證時也有所體現我實證最早買的三隻股票是$粵照明B(SZ200541)$(當時叫現金奶牛,對股東利益很在乎、分紅能力強)、$萬科B(SZ200002)$(普遍認為公司管理比較好)和$中集B(SZ200039)$

所以巴菲特理論對我的啟蒙跟炒四川長虹有一定關係,通過炒好公司獲得了好的收益,就開始相信這套理論了。再後來,我對巴菲特的理論有所懷疑,實際也是來自我自身的感悟。我在買一些其他公司時,採用了同樣的分析方法,但得到結果卻大相逕庭。我開始思考,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是否也不是絕對的真理,也需要補充、完善和修正所以除了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我又看了很多其他的投資理論書籍,開始逐步進行反思與修正

後來的投資過程中,爭議比較大或引起討論多的是$貴州茅台(SH600519)$、萬科。當時我們不只是圍繞著茅台在談,還包括了對公司的分析方法與估值,這些是可以推而廣之的,但是很多人還是沒有搞透。還有萬科,實證當中記錄的32倍真是實現了的,算是一個比較經典的投資案例。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再讓我選擇,很有可能不會選這些公司。因為我現在的整個理念發生已經了很大變化。後期接觸了一些坦普頓(鄧普頓)、卡拉曼的理念,和巴菲特的理論綜合以後,我覺得後者對我的影響略微大一些。所以,我現在主要從大家都不看好的東西中進行選擇

市場上那麼多個行業、那麼多家公司,需要靠自己的投資理念來過濾。3000多家公司,用投資理唸過濾時,可能第一輪我就淘汰了2000多家。比如熱門的東西、大家都關注的東西,自然都不在我的關注範圍之內,可能以後我的研究對象會很冷僻,大家都沒怎麼聽說過。因為這些領域更容易出現價格與價值的背離,才會存在價值投資的目標。作為獨立投資人,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非常重要。

從實證可以看出,我大部分時間是不看盤的,也很少操作。如果操作,背後是有投資理念支撐的。包括最近我港股也試了試,希望按我最新的理解來實踐一下價值投資。所以主要關注出問題的公司,而不是所謂偉大的、好的公司。當然,現在股市中的一些好公司也有關注價值,因為它們現在的估值水平,相應來講還是比較合理了。比如大家談的比較多的銀行股,我覺得至少是可以關注,進不進去需要自己掌握好節奏。

「只要市場不好,好東西無處不在」

問:說到銀行,有雪球用戶想聽聽您對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看法?@云端漫步

sosme老師:招行和民生很多年前都投資過,在實證中有記錄。實際上,我對$招商銀行(SH600036)$一直是比較喜歡的,因為我對招商局這個體系的公司都相對比較有好感,包括中集集團、$深基地B(SZ200053)$$招商地產(SZ000024)$它們都有比較好的股權文化,會考慮股東利益而不僅僅是業務規模。而一般的國企更多的是追求政績,一味地做規模,股東的利益基本不在考慮範圍內,甚至是可以犧牲掉的對象。擴大業務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賭博,如果只考慮擴張不怎麼考慮回報,相應的風險實際上是由股東來承擔。所以,在文化上我比較喜歡招商局,在銀行業內我比較喜歡招商銀行。下一步如果我要進入銀行業,估計也會是招商銀行。

招商局體系本身就有一種文化,在以前的整合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地追求規模,有些可有可無的業務,它會放棄,這點很不容易。 就像巴菲特,大家都知道他是靠保險公司起家的,但是美國那麼多保險公司,為什麼只有巴菲特能做到這個程度?回顧歷史,你能看到,有些業務巴菲特的保險公司 並不去碰,選擇放棄。所以,大家都發展的時候,它可能很一般,但在大家都挺不住、快倒下的時候,它的發展反而是最快的。只需要幾個回合,與同行的差距就拉 開了。所以,銀行等金融業一定要保守、穩健,敢於放棄很關鍵。有些比較賺錢、大家趨之若鶩的業務,反而要放棄,因為很快可能會變成高風險的業務。銀行業現在跌至3~4倍的市盈率、達到淨值,至少是可以關注的,接下來有合適的機會也可以增持。

當然,$民生銀行(SH600016)$也 有它的特點,但銀行業畢竟是一個保守的行業,謹慎經營很重要。對於眼前一些比較熱的、進入就能賺錢的業務,比如中小企業貸款,還是不應該過於激進。現在中 小企業貸款的確做得很好,發展快、利潤高,但接下來這塊業務的風險會越來越大。我自己在做裝飾材料生意,也接觸了許多中小型企業。如果接下來的經濟形勢還 是按現在的情況發展,以裝飾公司、材料供應商為例,會有不少公司可能「突然死亡」。這些東西最終都會傳導到銀行層面,而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許多銀行在中小 企業貸款上投入都比較大。當然,現在銀行都有一套完整的風控體系,但極端情況的出現,都會打破大家的預期。就像房價,銀行可能認為跌30%也無所謂,可以 承受。但最終房價崩潰,跌幅絕對不會是30%,而會跌到銀行都挺不住的程度。所謂崩潰,都是出人意料的。雖然持續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長,但許多人卻就此出局了。所以,我在投資過程中,比較喜歡研究極端風險出現時的機會。這個可能受卡拉曼的影響也比較多。就銀行而言,我還是比較傾向於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感覺是「路子比較野」。而銀行需要有保守、穩健的風格,不需要太強的進取心

實證裡面,我持有的一些銀行股是$農業銀行(SH601288)$,是IPO時申購的,從新股發行一直持有到現在,中途稍稍補了一些。下一步,可能存在增持的價值。農業銀行,經過多年積累,擁有包括網點在內的歷史資產。招商銀行等新興股份制銀行還在努力地增開網點,作為老牌國有銀行,農行本來就已經擁有數量龐大的網點,而且滲透性比較強。當然,農行的主要問題在於管理,這又是一個比開網點更難的問題,凡是涉及到人的問題都相當複雜。所以,同樣跌破淨值的情況下,招商銀行更有參與價值。農行作為銀行體系的一部分,也可以適當配置一部分。

當初,少量配置農行,是想關注一下銀行股接下來會怎麼變化。之前市盈率從十多倍跌到幾倍,許多人說有價值了,現在4~5倍,可能接下來3~4倍,看似很難理解,實際上也不難。目前來看,明年銀行的增長很有可能會停滯,如果存在大量壞帳,銀行虧損也是非常容易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的,所以銀行股作為配置是可以的,但沒有必要全部押在上面一定要有很平常的心態,遇到合適的機會再採取行動,平常主要是思考、休閒。其實,只要市場不好,好東西無處不在。

資金分佈理論:不考慮資金分佈的收益指標有很強的欺騙性

問:剛才說到萬科是您實證時最早買入的三隻股票之一,投資萬科又獲得了32倍的收益,請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案例。實證是從B股開始的嗎?

sosme老師:最早的三家公司都買的是B股,剛好當年6月1日B股正式對境內普通投資者開放,實證就是從B股開始的。後來萬科B股的價格比A股還高了,我才把它的B股全部換成了A股,中間實際上又有一個套利。萬科最終為什麼賺32倍,當中是有很多個環節的,而且B股沒有再融資,後來股價上漲後我並沒有在更高的價格去參與增發、配股什麼的,實際成本非常低。後來但斌的一些言論就已經有點不實在了。比如十年前買入A股,在十年間反覆參與可轉債、配股、增發什麼的,實際上成本會被拉高,不會像他說的那樣能賺那麼多倍。

我感覺,不管做公募還是做私募,他們所說的一些東西是言過其實了。 我跟他們比,最大的優勢是我真正獨立投資者的身份,可以如實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無論基金還是銀行,都有一些銷售趨動的性質,正如《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 到的,金融行業中真正把錢賺走的是服務客戶的中介機構。投資人在牛市中賺了錢,但在熊市時都加倍還回去了。市場上有很多宣傳和信息由於涉及到利益,實際上 是華而不實的東西被無限放大,把很多人套了進去。

包括投資機構經常提到的投資收益率,我覺得也有一個誤區。我後期研究的一個重點會與市場的資金分佈有關。這個很有意思,可以揭穿很多資本市場的騙局。炒股的人都有感受,在牛市的高潮時期市場交易量是最大的,沉澱的資金也是最多的。比如股價從100元漲到了200元,但90%的投資者都賺不了一倍,因為很多人都是在接近高點時進入的。美國曾有研究指出,美國股市100年來的年均收益率大概是8%,我認為如果考慮(時間序列上的)資金分佈因素,實際不會有那麼高的收益率。因為股市總是在最高點積累了最多的資金,整個市場的加權平均成本實際是被抬升了的簡單的統計結果(股指從多少點漲到多少點)只是一種幻覺,甚至是騙局。一旦考慮資金的分佈,投資人的實際成本是顯著高於假設的。其實,如果蒐集了充分的歷史數據,這是可以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來研究的。我憑感覺看出這是一個騙局,但需要實證。偏差程度有多大,涉及的資金大概有多少,需要一個定量的結果。當然,目前從定性的角度,做出這個判斷是沒有問題的。我覺得長期來看,實際情況可能比所謂的「7賠2平1賺」還要差,因為70%的人把70%以上的資金都集中在了牛市最高時期。

所 以我現在認為,如果2007年市場處於高位時,有基金經理能夠暫時封閉自己的基金,不接受新的申購,那就真的很有境界了,這在牛市中往往是做不到的。但斌 在當時算是被我刺痛了一下,所以他對我也不是很「感冒」,主要就是他出版《時間的玫瑰》,以及基金的擴容。他現在的基金淨值大概是1.5倍多,但當時的投 資人到目前應該有不少都還是虧錢的。就是資金分佈的問題,因為他的很多客戶都是在《時間的玫瑰》和當時的行情蠱惑下,淨值2倍左右時進去的。和基金最初的成本比較,看上去現在的確是漲了,但和加權平均成本比較,客戶的總體盈利是被虛高了的,其實還有部分客戶實際是虧損的。

資 金分佈理論至少能讓普通投資者清醒認識市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在進場,熊市都要離開。熊市的持續時間和下跌幅度是難以預測的,比如招商銀行現在跌到9塊 多,可是跌到15塊多的時候就有不少人認為是「熊市」了,大家對熊市的判斷都是很主觀、很武斷的。作為投資人都應該問自己,如果市場不是自己之前預想的那 樣,應該怎麼辦?如果經常這麼問自己,他的操作就會很平穩、謹慎,也具有了很大的主動性,從而很抗風險。

要打破對巴菲特的迷信,博采眾長

問:在您投資理念演化的過程中,對於巴菲特先是深信,後來是反思和修正。發表《巴菲特批判》系列是您對反思和修正的一個小結吧?

sosme老師:《巴菲特批判》是我後來反思到一定程度後寫的系列文章。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被過於誇大了。首先,巴菲特在股票上的資產配置佔比其實並不高,某些歷史時期甚至達不到百分之二三十,其他都配置在保險公司等實業上。而且單就股票投資而言,他的業績並不算非常突出,包括大家經常提到的可口可樂。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之所以能大幅超越市場,並不是他炒股的能力特別強(當然,肯定是不低的),而是配置資產的能力太強了,跟我剛才所說的市場資金分佈完全是逆向的,當市場出現危機、甚至崩潰的時候,他就會提高股票資產的配置。這時,成本很低、風險也相對很小,而且他的大筆投資很多都是可轉債,相當於再加了一道保險。巴菲特真正的成功在於他策略的保守和資金的靈活配置。

估值相同的情況下選擇優秀公司是可以的,但長期來看市場畢竟是有效的,那麼多聰明人在裡面玩,特別是好公司,可能有幾百個研究員在研究,幾乎沒有低估的可能性。所以,好公司、大家研究的明星公司,現在我本能地排斥,不在我的研究範圍之內,因為它們很難存在價值低谷的機會。包括我們當初研究茅台,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的。

我的觀點是,巴菲特的理論是對的、也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侷限於此有很多東西不比巴菲特的差。現在國內是把巴菲特神化了,動輒就是巴菲特語錄。實際上從純股票投資來看,比巴菲特強的人也有很多;巴菲特真正強的並不在純股票投資上,是在資產配置上。他投資許多股票的確賺了錢,那是因為他在危機、市場低位時有錢進場。單純從股票投資來看,坦普頓、卡拉曼和橡樹資本共同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都堪稱真正的股市老手。一定要打破對巴菲特的迷信,我幾年前寫《巴菲特批判》時就感覺到,許多人已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

問:較之2007年您寫《巴菲特批判》時,您覺得現在國內對巴菲特的神化是減弱了還是更強了?

sosme老師:現在股市行情不好,對巴菲特的神化有一定弱化,但依然是根深蒂固,大格局沒有發生變化。行情稍微好一些,「巴菲特」們又出來了,中國的「巴菲特」實在是太多了。我建議投資者跳出巴菲特,並不是放棄他的理論,而是把眼界放寬一些。現在,沒有任何投資大師可以在國內有和巴菲特相提並論,我覺得市場真還需要再立一個標竿,糾正一下大家的思維。

面 對市場,不要相信會有一種理論是會永遠正確、可以應付任何市場變化的。當時寫《巴菲特批判》並不是要否定巴菲特,因為我原來在這個圈子陷得太深,也包括我 們同期的、現在都是巴菲特鐵桿粉絲的朋友,寫這些只是想讓我跳出來。後來心態更為開放了,接觸到卡拉曼、史云生的理論後,結合我的投資實踐,感觸很深,覺 得完全可以納入到自己投資理念的體系中來。巴菲特還是我的導師,但只是導師之一,他的理念、方法是我的投資方法之一。我覺得自己現在的投資理念體系相對而 言是「遊刃有餘」,可以應對任何變化。作為投資組合,應對變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在極端風險出現時要有應對能力才行。這個非常關鍵。

投資人都會自以為是,要有反思和開放的心態

sosme老師:之前分析茅台的經典在於探討了分析公司的方法。後來茅台漲到一定程度後,很多人靠茅台賺錢、成名,只要茅台股價不垮,他的那種投資理念不會受到衝擊。我認為他們靠茅台起家,又靠這個故事來宣傳,但反過來,實際上是被這個故事把自己給套住了,失去了投資的靈活性。其實,我跟但斌並不熟,但我寫《但斌是「價值投資」者嗎?》真還是帶有一些善意,我覺得他應該跳出來,並不是說他現在的不好,但還要包容其他的東西。他們現在就是拒絕其他,除了酒類其他的都不去碰。但任何事物都是有起有落的,就像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扉頁上引用的古羅馬詩句,現在回憶起來是非常經典的。炒股的一個關鍵就是對大周期的把握。作為理論的基礎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它徹底固化了,排斥其他東西。

投資人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一種心裡反應。這些知名投資人都是通過之前的投資業績成名的,哪怕是短暫的業績。作為一個已經成功了的投資人,你再讓他去改變自己的理念,可能嗎?不可能,因為他的理唸成功了,是被歷史驗證和社會大眾承認了的。這是一種心理,在自我強化之後,他會認為面對未來時同樣也會成功,並帶著百分百的期望,很難擺脫出來,這就是自以為是。

我的好處在於已經知道了自己也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我會有意識地去反思,所以我的投資心態是很開放的。很 多人是自以為是以後,自己並不知道,這很可怕。正因為我已經知道我同樣會犯自以為是的錯誤,所以在投資的時候我會留有餘地;同時也會思考如果自以為是了怎 麼辦?所以投資策略較以前也有所變化。我實證中買商舖時,很多朋友感到無法理解,覺得我過於保守。其實,這種資產配置也是避免我犯錯誤時損失過大。配置了 穩定資產後,大多數風險都能安全度過。自以為是的問題不僅是知名投資人會有,稍微賺了一些錢的人都會有。包括我的一些朋友,賺了錢之後都自封為「股神」,但他不知道帶著這種心態去面對未來,是會失敗的,而且會很慘。

問:有雪球用戶認為研究成功投資人的失誤之處比信仰他們的成功之舉更有價值。您是否認同這個觀點?

sosme老師: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價值的,但研究失誤的地方不能只看業績、過程,還要看投資人當時的思維。我感覺自己的思維就有很多問題,但這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比如,我當時剛開始研究巴菲特時,就只相信巴菲特。這就是一個誤區,所以我後來寫《巴菲特批判》是想強化自己的認識,讓自己跳出原來固守的單一的東西。

近期的失敗案例是我2011年投的$中國中鐵(SH601390)$。當時跌幅比較大,從12塊多跌到4塊多,整個行業也不好,覺得可以進行逆向投資。所以,逆向投資火候的把握相當關鍵。我現在仍在通過實踐,慢慢鍛鍊。只要把資產配置工作做好,風險相應也可以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00

sosme:動態再平衡帶來價值投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下)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2213881
問:有雪球用戶認為您的投資風格偏格雷厄姆式,特別是進入港股市場以後,想知道您以後是否會向芒格式轉變?@傑晟JasonZheng

sosme老師:我的投資風格是靈活,不會固守某一種。實際上,我的很多投資操作可能分屬於不同風格,但都會在我的投資組合中體現出來。這些風格的共同特點是,投資標的的價格至少高得不離譜,價格與價值至少要匹配。我已經有了一種自然免疫能力,就是一旦某種投資標的漲太多了自然就不去關注了。雖然會錯失一些黃金機會,但也免於掉入一些陷阱。這也很正常,上漲時可以賺得最多、下跌時所有風險又能迴避掉的投資策略是不存在的。只能選擇一種中庸的、長期而言相對更有效的策略。所以,我的投資風格是一種綜合性、靈活性、開放性的風格。比如光伏行業,以前我是從來不關注的,反而現在會適當找些資料看看,研究一下其中是否存在投資機會。

問:有投資者認為您的投資風格過於保守,您怎麼看?

sosme老師:我的投資風格是通過自己的學習、實踐、沉澱逐步形成的,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並不受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是不是過於保守,這是局外人的判斷。就我而言,我認為是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保守可能是局外人的看法,我自認為自己的策略是比較激進的。史云生的是再平衡策略,而我的動態再平衡策略已經帶有激進的因素了,更具主動性。市場情況變得惡劣以後,我的策略是要求加大對股票的投資力度,而不只是恢復到之前的平衡。最終甚至我的股票資產配比會到達百分之七八十,當然那個時候市場可能在1000點以下了。

也有人說按照現在的投資理念,我以後的投資收益率不會再像以前那麼高了。我以前的收益率的確很高,實證十一年,年均收益率29%。我覺得達不到以前那麼高也很正常,但如果這個熊市「熊」到一定程度,還是有可能達到的。我這套資產配置理論越是熊市越能發揮作用,以後的收益率越高;如果是牛市也能在股市上分享一部分收益,當然收益率可能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是拉長時間週期來看,就完全不一樣了;並且你不再是擔心熊市,而真是喜歡它來、盼望它來。比如現在這個點位,如果繼續往下走,根據我的動態再平衡理論,你在底部積累的籌碼會是相當多的,未來轉化成收益的爆發力也是巨大的。所以,未來會怎麼樣,不做猜測不設目標、條框,這些自己左右不了的因素,一切順其自然當然,也只有真正的獨立投資者才能做到這點,所以我希望自己繼續保持這樣一個定位。我的思維有時比較獨特,可能跟我的定位也有很大關係。

價值判斷時態度比技術更為重要

問:有雪球用戶想請你談談對安全邊際的範圍和緩衝是如何理解並執行的。@禪心

sosme老師:安全邊際涉及到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本身就是很主觀的。說到底,這個問題涉及到你評估過程中的態度,我認為價值判斷時態度比技術更為重要。保守的態度,比如對於茅台的分析,我就跟但斌很不一樣。有人可能認為茅台如果明年增長25%,安全邊際就又會出現;但我會想,如果茅台明年跌25%,現在以這個價位進去,還有沒有安全邊際?所以說,是你的態度在決定你的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策略,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

估值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有一個偏見。 1997年時,我也花了很大精力學習估值,我是學物理的,當時的想法是我給你估准了還怕沒有投資機會嗎?!所以,相對估值(如P/E、P/B)、絕對估值 (如現金流折現)都研究過。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的,但不要完全陷入其中。當時認為這些估值結果是通過科學方法計算出來的,感覺很靠譜,能夠給自己的投資帶 來信心,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自以為是。不過,這個誤區我是很早就跳出來了——並不是你參數越多,算得越準,就越容易賺錢。特別是短期內,可以說是毫無相關性,就算你估值正確,也不能保證你一定賺錢。所以,我覺得估值更多是態度的問題,現在我根本不去計算現金流折現,只是估計一個大概,而且每個公司的估值不同時期也是會變化的。把重點轉移到了操作策略上,而不是完全固守在估值上。

經 常會有人問我,怎麼估值,參數如何設置,這些都是主觀判斷,得出的結果其實是有模糊性的。在牛市中,可能這些結果能給你信心,但這又是一個誤區。牛市中, 按某種方式投資恰好賺錢了,投資者往往就會相信這種方式;而實際在那種市場條件下,他按相反的方式去操作可能同樣也能賺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短期的結果來強化自己的某種認識,對自己的所有認識都要留有餘地在投資時,心態的開放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我覺得太重要了。

財報和公告是框架,信息是補充

問:您一般如何去發現股市的投資機會,大致的決策流程是怎樣的?

sosme 老師:有時間我就會上網瀏覽信息,任何信息都可以看,有用的可以仔細看看。現在還有很多投資博客,包括不少的知名投資博客。投資者可以建一個自己的資料 庫,形成自己的信息系統,智慧是可以集合在一起的,要知道哪些信息有價值、哪些文章值得一讀。我覺得一般的投資人,很多在蒐集信息這個環節就做得不夠好。 包括@雪球 上面就有大量的各種信息,如何甄別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如果離開雪球,在一些其他網站,有很多信息不僅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可能學的越多受害越深。

問:現在是信息過剩,您在信息梳理上能否給一些建議?

sosme老師:假設一個新手要進行股票投資,要過信息蒐集梳理這關是不容易的。現在信息渠道也非常混亂,很難給他們模式化的建議,可能必須投資者自己去體驗。信息渠道是否有用,會不會吃虧,只有體驗才會知道。往往越是有害的信息越具有誘惑性,包括一些急功近利的東西,沒有賠錢的經驗、教訓是很難拒絕的。從另一方面看,財經媒體要想獲得主流地位,內容的質量必須保證,要對投資者負責,也需要時間沉澱,出一些經典的東西。

現 在當我準備瞭解一家公司時,通常所有可以查到的帖子和所有提供相關信息的網站我都要全部看一遍。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對一家公司就會有一個大 概判斷。我現在搞的公司研究都很少了,因為在我研究一家公司時會涉及到很大的信息量,基本上要蒐集所有能獲取的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對於看上去太好的東西,我自然會問自己這是不是真的,而一般的投資者可能沒有這方面的免疫能力。

分析公司最主要的還是看它的財務報表和公開披露的信息,據此對公司做出初步判斷,資產負債結構是否安全、有無持續經營能力等。有了基本判斷以後,再結合價格來考慮,是否已經跌到了有安全空間的地步,是否值得跟蹤。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你就可以跟進這家公司。其他渠道的信息,無論正面還是負面都只是補充。在蒐集這些消息之前,你對公司要有自己的框架性判斷,再來結合蒐集到的信息做出獨立的投資決策。所以,QQ群對投資者並不一定有好處,一旦出現誤導性的東西可能誤導一片。既然是一個共同參與的投資群,大家的看法都比較一致,往往會自我強化一些觀點和想法。信息的獲取渠道,根本上還是只能靠自己

「我從沒做過實地調研」

問:你會對上市公司做一些實地調研嗎?

sosme 老師:我從沒做過實地調研。很多時候搞調研的研究員是在「為研究而研究」——無論公募、私募,收了管理費總是要做點事的。我認為,現在國內的主流調研普遍 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至少作用不大。因為現在大家調研的絕大部分都是大公司、知名公司,這些公司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了,可能長篇報告都有出過幾百份了,自己 再去調研意義不大,還是停留在既有基礎之上。調研並不是完全不能搞,其實小公司、不知名的公司反而是可以去調研的。如果以後我做調研,對象一定是大家都不知道、不熟悉的公司,因為它們的公開信息很少,實地調研反而有一些價值。

未來的超級大牛股並不存在於今天的熱門行業中

問:您熟悉或擅長的行業有哪些,能否分享一下您對這些行業的判斷?

sosme 老師:我覺得這又是一個誤區。作為投資,不要固守某個或某些行業,要持開放的心態,任何行業都可以關注和投資。這個觀點的形成,坦普頓對我的影響比較大, 所以我覺得現在整個基金行業是存在誤區的。比如你,是研究新能源行業的,你就只能在新能源這個圈子能摸索,但很可能未來十幾年新能源都不是適合投資的行 業。你是不是就固守在這裡,一直等待十幾年直到時機出現?你是等不住的,所以投資不能固守某個行業。哪個地方有低估的可能、哪個地方有價值,你就把精力、資源投向那個地方,不要受行業的限制。我在港股試驗時,就買了很多行業,只要是我覺得低估的都會去試一試,一些公司是許多人不曾聽過的。動輒就是消費行業、酒類股票,其他行業都不買,這一定是個誤區。有個案例是十多年前以網絡股為代表的科技類股票被市場追捧的時候,卡拉曼問他的學生通用汽車什麼價位可以買?他的學生們認為再跌一半可能都沒有投資價值。卡拉曼又問,如果白送給你要不要呢?這個案例說明,投資機會是因為價值與價格雙向變動而產生的。一個公司價值不變,價格跌到一定程度,安全空間肯定會出現,就可以成為投資目標。當然,有些是短暫的套利機會,有些就是週期的反轉,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所以,我們不用固守於某個行業,開放心態很重要。我在港股上投了一隻股票——$聯邦製藥(03933)$,是在它最困難、業績最差的時候,股價從17塊多跌到4塊多。我認為可以試探性買入,與其說是看中這家公司,不如說是看中它當時的價格。投資一定是這樣的思路,並非公司好就能買入,公司差就迴避。坦普頓的有一句話我隨時記在心中,如果其他人看一眼就迴避的公司,你一定要多看幾眼。

對巴菲特的迷信要跳出來,對公司、行業的固守也要跳出來,以後真正的大牛股、上漲幾十倍上百倍的股票絕對不存在於今天的熱門行業、熱門公司中

煙蒂股也需要精選,首先考慮持續經營能力

問:港股市場上,如何防範選煙蒂股選到了毒藥?@傑晟JasonZheng

sosme老師:我判斷的第一點是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 並非目前的「安全邊際」很高,現金很多、超過市值的股票就是「煙蒂」。我們不用看太遠,考慮一下未來3~5年能否持續經營下去。如果不能持續經營下去,目 前的「安全邊際」到明年可能就損失過半,再過2~3年可能就損失殆盡了,這種「煙蒂」不是「煙蒂」,不要去撿。某些「煙蒂」可能還可以大致判斷一下,能否 反轉,反轉幾率有多高?這也是介入點之一。

所以,選「煙蒂」,首先是判斷公司有無持續經營的能力;其次是評估其他公司的方法都可以用到評估「煙蒂」公司上,比如公司經營戰略、管理層能力、發展過程、前景展望等,你都需要考察和評估。「煙蒂」也需要精選,並不是看似有安全邊際就去撿。目前的安全邊際能不能轉變成投資收益跟公司未來的成長能不能轉變成投資收益一樣,中間是有不確定性的。

在成熟資本市場,投資煙蒂股還有一個獲利機會就是私有化。 這可以把當前的安全空間潛藏的價值迅速釋放出來,變成投資者的收益。這個盈利是不需要依賴市場狀況的,直接由公司本身創造,是一種實業回歸的獲利途徑。從 一些方面來看,私有化煙蒂股具有一定主動性。比如莊士中國,如果我有幾個億的資金可能會考慮將它強制收購併資產清算,將它的價值迅速釋放出來。這種情況只 會在極度低估的公司中出現,如果A股再持續低迷1~2年,類似機會將越來越多。所以股市越是往下走,市場上的機會越多。

挑選煙蒂股時不用 完全抱著「吸上最後一口」的心態,一樣要精選。有時候說不定是支雪茄,只是大家誤認為是煙蒂而已,那麼這就是你的黃金機會。比如我正在實踐的聯邦製藥,如 果它研究的新藥以後順利投放市場,成為了一家優秀的製藥企業,那時就是投資獲得暴利的時候,因為之前是以」煙蒂「的代價進入的。投資的真諦實際上是在這 裡,而不是說公司好就一定可以買入,不考慮價格

管理層和商業模式並不那麼重要

問:您認為商業模式和管理層誰更重要?

sosme老師:實際上,我現在看公司時,這兩項都是次要的。最關心的還是價格與價值的背離程度

問:但您在評估具體公司的價值時應該會考慮管理層和商業模式吧?

sosme老師:這些會考慮,但就投資股票而言,我還真不認為這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就算管理層很強、商業模式很好,跟股價的上漲和投資股票的回報沒有必然聯繫。首先是公司要好,其次是價格要合理。如果公司的商業模式很好,但股價不合適,我基本上就不研究。還有,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動態變化的,目前最典型的就是$蘇寧電器(SZ002024)$。十年前和十年後,商業模式有怎樣的變化。以前研究會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但它沒有可持續性。至於管理層,那更是充滿著撲朔迷離的變數。對於管理層的考察,我覺得一些家族企業可能有看點。一般我是先研究資產負債表、盈利狀況,進行簡單估值,在通過這些基本的價值評判之後,才會考慮公司的商業模式、業務前景等。

其實,有很多經典案例被人們遺忘了。現在的案例是$摩托羅拉(MOT)$$諾基亞(NOK)$,它是什麼商業模式,有多少人研究過它、對它花過心血,目前回過頭再看,它給投資人帶來了什麼?帶來了多少價值?如果因為它原來的商業模式很好,你選擇了買入,那很有可能就是一座墳墓。

其實投資者,包括雪球都可以認真分析一些經典案例,包括$可口可樂(KO)$。 以前我想過做一個實證研究,比如我舉出一隻股票A,十年時間股價漲了20倍;一隻股票B,十年時間股價下跌10%。讓大家猜一猜這兩隻股票分別是什麼?但 最後的答案會告訴你,股票A和股票B是同一家公司,但處在不同的階段,結果就完全不同。所以短期的結果都不能說明問題。通過歷史來分析公司,如果只選取其 中一段都是沒有說服力的。同一家公司,時間同為十年,所處的階段不同結果就大相逕庭,作為投資者應該如何去評判?所以我覺得投資還是要因時而動,根據環境的變化來進行調整。不要固守在我只投資管理層好、商業模式好的公司,這兩個因素其實都是在變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資還是有賭博的意味在裡面,但玩兒的是大概率事件。有失敗也有成功,但成功不僅要能彌補失敗帶來的損失,還要保證能有基本的收益。所以我現在接受關於投資的任何觀點,只要我覺得有道理。

我很保守,但也會想一些美好的東西

問:您怎麼看待所持股票長期不被市場認同的情況?

sosme 老師:這種情況出現了你也要去面對,而且在投資之前你就要假設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但我認為這種現象不會存在太久,比如一些煙蒂股,如果分紅率達到 15%,哪怕股價長期不動,6年就能收回投資並依然擁有股份。而且股票被明顯低估時,如果公司所處的行業內也有人認為它被低估了,可能還存在私有化套利的 機會。A股以前一直是高估,不存在這個問題,未來這種機會應該會出現。有些股票的低估有可能存在時間會比較長,但不會永遠存在。既然投資進去了,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只有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應該堅持。不被市場認可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價格不漲或漲幅非常有限,還有一種是反而進一步下跌。對於這樣的公司投資者一定先要有清晰的判斷——到底是市場的原因,還是公司的原因?如果純粹是市場的原因,股價不漲或下跌對你反而是再投資的機會。在長期堅守的同時,如果股價下跌要敢於增持,你的成本會越來越低,相對市場你也會獲得收益。

當 然卡拉曼之所以不想投資股票市場,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被低估的公司可能長期被低估,壓抑的價值長期釋放不出來。卡拉曼投資的主要是收購、兼併、破產重組的公 司,過程中一些內在價值可以得到迅速釋放。對於國內投資者,更多的只能通過動態平衡策略在低位積累儘可能多的籌碼,高位時再釋放一部分籌碼來迴避內在價值 無法完全釋放的風險。

公司業績的增長與股價的上漲之間的關係是非線性的。某個時期二者的關係可能是正相關的,而另一個時期卻是負相關的,公司業績增長股價在下跌,可能前期股價沖得太高、太快。我現在可以接受這樣一種情形:某項投資堅持了十年,最終的回報是在未來的某一兩個月內集中實現。堅守了十年就是為了等未來的某一天、某一個月,這都是有可能的。投資回報,特別是牛市中的回報,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一種歷史回報。

問:您覺得中集集團未來會有這種潛質嗎?

sosme老師:中集集團($中集B(SZ200039)$),綜合評估它的總體價值,我覺得是在增長的,但是公司的股價不變,相應來說,它的安全空間是在提升。中集集團還有一點比較好,每年的分紅都不錯。所以我並不希望中集上漲,而是希望它下跌,以便利用現金分紅買更多的股票。如果跌幅夠大,我會考慮額外注入資金購買。因為我對中集集團的長期展望感到樂觀,包括它的持續經營能力、它在多個行業內的行業地位。對於中集,我覺得可以設想一個未來的美妙場景,它下面的四大業務如果都好起來了,一旦上演「四重奏「,那麼我之前所有的等待都會有回報的。這一天是有的,至於哪一天能來,我不知道而已。所以說,雖然我做投資時很保守,但有時候還是會想一些美好的東西。

逆向投資反人性,所以很難做到

問:您認為成功的投資人應該具有哪些品質?

sosme老師:我覺得品質很關鍵,首先是要有保守的性格,偏悲觀的態度。任何時候都要從防範風險的角度出發,要把防範極端風險作為投資策略的底線。 比如現在,大盤已經跌了那麼多了,如果再跌一半,你能不能接受?而且一定要假設這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另外就是對自己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位,包括剛才說 到的不要自以為是,認識到市場上的聰明人很多。其實,我現在經營生意都是這個態度,雖然我現在已經很努力了,但依然會假設對手比我還要努力。做投資也是這 樣,你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兩個月的研究,以為已經把一家公司研究透徹了,比其他投資者都知道的更多;而實際上有一些人可能已經做了兩年的研究與跟蹤, 比你知道的更多。做投資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以為自己看透了一切。還有就是剛才說的開放的態度、靈活的思維方式,對於投資都很關鍵。反而對行業的理解、對公司的認知,在我看來都只屬於技術層面的東西了,處於頂點的應該是屬於理念層面、框架性的東西

投資如果作為一個行業,它是非常依賴投資人本身的個性的。從某些方面來講,投資方法是無法傳授的,很多東西需要投資人親身的體驗後才有可能領悟到。就像資產配置、動態再平衡,如果你在市場上沒有一二十年的沉澱將很難領會到,而且在具體實踐中也很難執行下去。 特別是在牛市的時候,如果你不滿倉,別人都質疑你時,你能忍受住嗎?看到平時並不如自己的人都在賺錢,你又能忍受住嗎?忍受不住。2007年接近高位時, 我提前退出,都有很多人說我傻。你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內心,而這點又來自於你有一個牢固的投資理論框架。所以,大家都知道要逆向投資,如果大部分人真 能做到逆向投資,也就沒有逆向投資了。逆向投資絕對是很困難的,可以說是反人性的

問:說到反人性,您認為哪些性格會阻礙價值投資?如何去克服呢?

sosme老師:都說要戰勝人性,但是如果人性真的那麼容易戰勝也就不叫人性了。通過學習、自己的感受瞭解到有些群體的東西、外界環境的東西對人的影響是負面的。在股市中幾進幾齣也讓我對股市的週期性有較深的體會。

我所有的投資都是試探性的投資,不是想著要靠某項投資賺錢或者發財。我從來不會把所有錢迅速押在某隻股票上,而是先試探性進入,如果股價下跌再考慮繼續加倉,如果股價上漲就保持現有倉位不變。這種策略本來就跟自己反人性的認識是有關係的,實踐操作中,也並不需要刻意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完全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一種方式。市場情緒對我的影響是反向的,大家都說市場不好時,反而要多看看。

價值投資是「學」不來的

問:就您個人而言,有哪些性格是有利於您做價值投資的?

sosme老師:保守、節儉、不算計人、不騙人、能讓則讓,生活中我也是如此,所以有時候我也會感覺自己並不適合經營生意。然後就是心態比較平和、做事情留有餘地。回想起來,當時是可以不賣茅台的,只是為了手裡能多持有一些現金,一旦出現不測也能應對。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的性格、品行,與價值投資在某些方面是相契合的。

還有就是我有一種逆向思維的習慣,當大家都說某種東西比較好時,我就會思考它會不會有不好的方面,或會不會出現不太好的時候。另外,我能夠反思自己, 犯錯誤時敢於承認。畢竟我也不是大師,更不是「股神」。這樣可以把自己從以前的成功中解放出來,不會固守某些東西。我一些投資理念的形成與許多朋友互動也 有很大關係,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包括我寫博客,主要是為了記錄自己的投資,在記錄的過程中不僅我自己可以學習、反思,也可以跟大家交流、相互學習。

現在,我感到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價值投資,這跟他們的性格與成長經歷有一定關係。純粹通過書本學習是不可能掌握價值投資的,價值投資不僅要在理論上理解與認同,還要在實踐中可以執行與堅持。只有經過了這兩道檻,才能說學會了價值投資。

問:那您認為如何才能度過實踐這道檻呢?

sosme老師:這需要在實踐中能獲得一種對價值投資的感悟,當然這種提法聽上去比較玄。從我與很多股票投資者的接觸來看,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價值投資的,需要一種經歷,以及個人的積累與沉澱。包括複製巴菲特都是不可能的,這畢竟是特定的人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間段內形成的產物。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他當時的想法、投資策略都是無法複製的。我現在覺得進行價值投資還真需要一點天賦才行,完全通過學習可能會學到某個程度,但要達到某種層次、境界需要長時間的實踐、自我積累與沉澱。價值投資應該是可以類比於從事某種藝術,比如鋼琴演奏,學任何人都可以學,但要成為大師、演奏水平能震撼聽眾還是需要天賦的。可能絕大部分的投資者只能處在懂一些、會一些的程度,再高的境界就堅持不下來了,但只要願意學習和實踐都是很好的。我現在也是在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希望能達到更高一些的境界。

操作紀律是投資策略的重要保障

問:您是如何判斷和利用市場情緒的?@Zihuatcnejo

sosme老師:跟判斷牛市、熊市是差不多的,也是一種主觀判斷。比如判斷目前是一個危機狀態,按照我的理念就應該多配置股票。不過現在感覺這個危機持續的時間很難判斷,危機後可能還有危機,我們在態度、心態上都需要一些危機意識。當然,就股票操作策略而言,主要通過倉位控制來應對。另 外,投資組合中也可以配置一些穩定性相對高的公司,比如我現在的投資組合中就配置了一些電力股,因為我感覺它們相對比較穩定。電力作為一種公共產品,雖然 價格受到政府管制,但長期而言,電力公司的基本盈利還是可以保證的,而且分紅通常也不錯。如果危機出現,還可以用分紅的錢去再投資。投資組合有一種內生的 現金增長。我現在在構建投資組合時就比較注重內生性的現金增長,除了配置高分紅股票之外,還配置了一個商舖。目前投資組合的現金收入佔比大概在5%~6%,今年寫實證時我會專門總結一下,危機時完全可以用這些現金去選擇你認為合適的標的,不需要再投入額外的資金就可以完成對整個投資組合的調整。如果危機比較深,再考慮強制性地多配置一些股票。

只有在最絕望、最困難的時候繼續堅持,動態再平衡才能產生作用。倉位控制,加上嚴格的投資操作紀律是其重要保障。越是極端的時候投資者越容易違反投資紀律。

如何應對安全邊際被殺掉的情況

問:為大秦鐵路測算的安全邊際遭到了「戴維斯雙殺」,應該如何應對?@Zihuatcnejo

sosme老師:我並未持有$大秦鐵路(SH601006)$,之前有提到過這只股票,當時根據它的運量增長和運價情況判斷會有安全空間。現在出現戴維斯雙殺是因為運量和運價很可能都達不到預期,原來預期的邊際不存在了。如果我當時買了大秦鐵路,首先入場的時候肯定不是重倉;當安全邊際被殺掉時,股價肯定已經下跌了很多,現在的操作是不會先出掉,而是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市場過度反應會考慮適當增持。包括我去年買入的中國中鐵,已經從4塊多跌到2塊多,現在我來判斷如何操作,只會想尋找適當的時機進行增持。與大秦鐵路比起來,中國中鐵的情況反而更「血腥」一些,當然它在我的整體投資組合中佔比也很小。

任何一隻股票,我在初始投資時都是試探性的,如果接下來投入力度加大,都是在它們價格下來的時候,長期來看成本是比較低的。股票投資的操作過程控制,我覺得很關鍵。就像大秦鐵路,如果之前看好它有「安全邊際」就全倉進入的話,現在出現預期之外的戴維斯雙殺、殺掉安全邊際時,就會非常被動。做判斷時,要假設未來一切皆有可能,不要「信心滿滿」,因為市場是你把握不了的。

鄭重推薦《投資最主要的事》

問:投資除了給你帶來財富之外,還帶來了什麼?

sosme老師:投資還為我帶來樂趣和朋友,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很喜歡研究投資、做投資,所以也很享受這個過程本身。

問:投資以外您還有什麼興趣愛好呢?

sosme老師:主要是看書,涉獵的面比較廣。

問:您能給雪球用戶推薦幾本投資書籍嗎?@cfuwxd

sosme老師:最近出版的《投資最重要的事》很好,我認為是絕對的經典。那本書中的內容和我們今天聊到的東西有許多相似性。可以看出,作者既是思想家和策略家的結合,也是久經市場考驗的高手。這本書,我可以向雪球用戶鄭重、非常負責任地推薦。這本書很多人初看時可能不一定能吃透,可以反反覆覆多看幾遍。書中所講的問題,全部都是經典,全部都有實戰性。原來我有寫本書的想法,但看了這本書以後,覺得已經沒必要寫了。

我 也喜歡坦普頓、卡拉曼的書,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中講了許多投資案例和實踐的過程,他的投資是如何成功的解釋得很清楚。當然,這種東西我們是不能去重複的, 因為事件,特別是極端事件的出現是隨機的。只有當你身處類似的環境中才知道能否把握住機會。一般的人如果沒有領悟到,就算是把機會拿給你,你也把握不住。

卡拉曼的兩本書也很經典,第一本是《安全邊際》,第二本是1995-2008年卡拉曼致股東的信函及系列訪談,是由《Value》編輯出版的。另外就是《鄧普頓(坦普頓)教你逆向投資》,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比較通俗的經典,現在看來可能比巴菲特的年報更有教育意義。

問:有沒有考慮過退休?或者說您的退休計劃是什麼?

sosme老師:對於投資,就永遠都沒有退休,如果要退休也是退其他的事情。投資是我永久的樂趣,對於實證,如果有機會我會寫三十年、四十年,等有這麼長的時間積澱後,我準備寫一本對以後的投資者真正有幫助的書。有很多朋友勸我寫書,我並不想寫,因為我覺得現在的沉澱還不夠,得出的結論可能並不準確。回過頭來看,我當初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開始堅持寫實證,反過來也把自己征服了,越寫越感覺有意思。

雪球用戶的其他問題

@Zihuatcnejo:經常遇到EPS*PE乘積大幅變動的時候,同一個公司,有可能從0.5元EPS給10倍即5元,或者1元30倍即30元。很難說5-30元的區間那個是不合理的。難道安全邊際是一直等到那個五元嗎,如果一直不出現,一直在15元左右,那麼又該如何操作?

sosme 老師:我認為用動態再平衡策略,這個問題是可以很好應對的。比如股價從5元到30元的區間,我們可以主管判斷一個與價值相匹配、有一定安全邊際的價格,這 裡先假設是15元。當股價從15元漲到接近30元時,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考慮會要求投資者拋掉一部分股票;反之,股價從15元跌至5元,股票的資產佔比下 降,就要求投資者增加持股量。從這點來看,動態再平衡的資產配置真正從制度上保證了「高拋低吸」。為什麼動態再平衡的資產配置很有效,因為這個制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不僅要理解這個制度,執行中還要嚴格遵守紀律。而核心問題是,投資者在內心裡是真正認同這個制度的。

@ Zihuatcnejo:對於EPS的預測,您認為多長時間有效?

sosme老師:我分析公司時首先會進行歷史分析,至於未來多長時間會有效,我覺得能大概判斷2~3年就很不錯了。預測太久以後的情況,並不準確,也沒有什麼用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01

迅雷IPO路演PPT註釋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9799898
【發行概況】

納斯達克上市,代碼XNET $迅雷(XNET)$

發行價區間:9~11美元/ADS (1 ADS=5普通股);計劃發行730萬股ADS 不考慮超額配售部分,按區間中值計算,IPO融資7300萬美元。

資金用途:1000萬美元用於投資技術和基礎設施,產品開發;1000萬美元用於採購數字內容和獲得網遊的獨家代理權;剩餘部分用於運營資本和潛在的收購等。

預計定價日期:6月24日
預計上市日期:6月25日
承銷商:摩根大通、花旗

查看原图
通過云加速服務,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快捷、更可靠和可負擔的互聯網接入體驗。讓互聯網接入像用水、用電一樣便捷、實惠。

查看原图
迅雷的價值就是通過云加速的技術和產品改善用戶content delivery的體驗。在傳輸大文件時success rate能提升30%,傳輸速度能提升5-7倍。

查看原图
從2010年至今,迅雷的營收增長了4倍;用戶直接貢獻的營收佔到了66%;會員費貢獻的營收佔比從2010年的17%提升至2013年的48%。

迅雷從一家廣告收入主導的公司逐步轉變為一家由用戶服務驅動的公司。

查看原图
【投資亮點】

中國TOP10互聯網公司

差異化的技術平台

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付費用戶量

已證明的貨幣化方式

良好的財務狀況

多個成長驅動因素

經驗豐富的資深管理團隊

查看原图
目前月UV達到或超過3億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有10家,而還沒有上市的只有迅雷和阿里兩家。

艾瑞數據顯示,迅雷佔有中國互聯網加速市場84%的份額。

查看原图
創新的並行加速技術

傳統的下載是點對點、時序的,而迅雷的加速技術實現了多點、並行。

查看原图
截至今年Q1末,迅雷的索引數據庫有超過60億的數字媒體文件。

原理上和搜索類似,都要將鍵值對進行索引,但難度大很多,搜索是面向網址,而迅雷是面向龐大的內容數據。眾包和分佈式計算技術很重要。這樣成為對手的進入壁壘。

查看原图
付費註冊用戶/會員數保持了持續增長,到今年Q1末已經達到520萬人。

查看原图
隨著定價能力的提升,ARPU也在逐步提高。

首先是獲取更多的用戶,其次是提高ARPU值。

查看原图
不同類型的會員收取不同額度的會員費,享受不同的下載帶寬。會員等級按註冊時間長短、經驗值來劃分,VIP3~7的會員註冊時間都在6個月以上。

用戶忠誠度顯著提高,2011年1月付費會員中VIP3~7會員的佔比為26%,到2014年3月已經上升至69%。
查看原图
迅雷不同等級會員的留存率。截至今年3月份,VIP3~7會員的留存率都在90%以上。而且會員入戶帶寬越寬,迅雷的留存率越高。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付費會員滲透率仍有足夠大的提升空間。到今年Q1,付費會員在云加速服務月UV中的佔比僅為2.6%,過去兩年這個比例一直在提高。

艾瑞報告顯示,今年3月份迅雷云加速服務的月UV達到2.004億。

查看原图
【財務狀況】

過去三年,營收持續、顯著增長,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4%;Non-GAAP淨利潤CAGR高達147%。2012年自由現金流轉正,2013年增至4200萬美元,同比增長112%。

查看原图
四大業績增長驅動力,CFO特別強調了跨設備、跨系統的無縫接入。

查看原图
小米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手機生產商同時也是迅雷最大的股東,迅雷與小米的戰略合作,成為發展移動端和客廳市場的策略。

移動端,迅雷在系統升級、原生應用和第三方應用三個層面上為小米用戶提供加速服務;客廳,迅雷將通過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和小米路由來獲取用戶、提供服務。

查看原图
小米用戶下載App時如果下載速度較慢,系統會推薦用戶安裝迅雷App,使用迅雷的加速服務。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戰略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

小米、金山;晨興創投、IDG資本、聯創策源和春華資本。

查看原图
總結:迅雷是中國領先的云加速技術服務商

查看原图
損益表數據
查看原图
按季度的損益表數據

查看原图
資產負債表數據

查看原图
現金流表數據

查看原图
公司組織結構圖

查看原图
持倉披露:文章發表時本人及所在機構不持有$迅雷(XNET)$ 任何倉位。發表此文對相關股票不形成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1

關於迅雷的碎片化解析 Mono

http://xueqiu.com/4136177129/29915416
一、轉型始於2009年:從賣廣告到賣服務

如果說2011年的$迅雷(XNET)$ 還在靠導流量給「迅雷看看」賣廣告掙錢,定位為「一家領先的數字媒體內容平台」;現在的迅雷則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云加速服務提供商」,主要收入來自會員付費訂製的數字媒體內容傳輸云加速服務。

迅雷的轉型並非始於許多媒體認為的2011年IPO失敗以後。其實自從2009年3月推出云加速服務以來,會員訂製相關服務帶來的收入佔比就在不斷上升。從2011年版招股書披露的季度數據就可以算出,云加速訂製服務推出的兩年時間內,營收按季的複合增長率都高達100.7%;2011年已貢獻公司總營收的29.2%。彼時,迅雷的轉型已經初見成效,一些球友(比如@hotashang )在2011年就預計到了基於云加速的訂製服務將成為迅雷營收的主要來源和增長的主要動力。

查看原图2013年Q1,云加速訂製服務貢獻的收入佔比達到45.6%,首次超過廣告業務。

今年Q1,廣告業務貢獻的收入佔比降至歷史低點18.3%,云加速訂製服務則「創新高」達到60.3%。


二、業務架構

查看原图
迅雷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今年Q1平均月UV總量達到3億,是中國用戶量第十大的互聯網公司。基於數量龐大的免費使用迅雷下載服務的用戶群體,迅雷目前的貨幣化方式主要有:

——間接方式,以在線廣告業務為主,主要包括:1.在免費的下載工具中插入廣告;2.將流量導到「迅雷看看」,提供免費在線視頻內容,通過賣廣告獲取收入;

——直接方式,以云加速訂製服務和互聯網增值服務為主,主要包括:1.基於強大的P2SP直接向用戶收費,為付費用戶提供云加速訂製服務(包括離線下載、高速通道、云播放、云存儲等);2.利用已有流量提供網絡遊戲運營、視頻付費點播等服務。

三、成長性分析

$迅雷(XNET)$ 目前的貨幣化方式仍主要集中在PC端,而PC端未來的增長主要是看云加速業務。付費會員量和ARPU值是影響該業務增長的兩大要素。

查看原图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迅雷已經佔據中國互聯網云加速市場84%的份額,如鄒勝龍所說 「這意味著每10個使用云加速產品的網民中,只有1.6個沒有使用迅雷」,似乎上升空間有限。

上圖是根據新老兩份招股書以及路演材料整理的云加速訂製服務推出以後,每個季度付費用戶的增長情況以及過去兩年的ARPU值變化。

過去兩年,付費用戶的季度複合增長率在7.63%,從1Q12的287萬增長到1Q14的517萬;增長主要來自2012年和去年Q4,去年Q2和Q3一度出現了增長停滯。雖說目前迅雷付費會員在只佔到下載工具平均月UV的2.6%,但從付費業務推出5年來轉化率的變化來看,要提升一個數量級到10%幾乎是非常困難的。況且隨著網絡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數字媒體內容消費習慣的改變,目前下載工具月UV 2.04億/月活1.42億的user base能否長期保持增長也存在疑問。

ARPU值方面,隨著迅雷在標準會員每月10元的基礎上,2012年推出了每月15元的白金會員,2013年推出了每月30元的鑽石會員,ARPU值在過去兩年從人民幣22.3元逐步攀升到30元附近。不過,不太樂觀的是從去年Q4開始ARPU值連續出現環比降低。

查看原图有球友看了上圖以後問,為什麼鑽石會員和白金會員的佔比提高的同時APRU值卻在降低?由於會員費是按月定價,而披露的APRU值是季度數據,鑽石、白金會員佔比提高ARPU卻降低,只能說明有越來越多的會員不是每月都在付費。具體需要去瞭解V1、V2會員的數量佔比和留存率在過去兩個季度的變化情況。@ubimind

從對付費用戶量和ARPU值的分析來看,迅雷云加速訂製服務的增速可能不會太快。

而「傳統「的在線廣告業務,收入更是隨著廣告客戶數和APRU值的雙雙下降,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出現營收環比下滑,並且至少連續四個季度出現營收同比下滑。


查看原图至於包括遊戲、付費點播在內的其他增值服務,在過去兩個季度也出現了營收的同比和環比雙雙下滑。

所以,迅雷未來在PC端的業務增長可能會比較乏力。最近兩個季度的淨營收均出現了同比負增長的情況。

移動端和客廳市場,這兩塊非常重要的新興市場,迅雷仍處在探索和佈局階段,主要是通過與部分硬件廠商進行預裝合作、免費提供後台云加速服務換取產品的安裝推薦、為開發者提供免費的云加速開發平台獲得推廣、在移動端為用戶免費提供離線下載服務、「會賺錢的路由」等來獲取用戶、擴大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目前離貨幣化還有較長距離,貨幣化方式也需要探索和創新。這塊兒由於小米的大舉介入讓投資人有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並成了此次IPO最大的賣點和支撐。

四、財務簡析

查看原图過去三年,迅雷淨營收的同比增速分別是104.8%、71.6%、24.2%,增長主要來自云加速訂製服務,其次是以遊戲、付費點播為代表的增值服務。廣告業務不僅佔比下降,去年和今年Q1還出現了絕對額的下滑。

今年Q1,受累於廣告和增值服務收入減少,迅雷淨營收同比出現輕微負增長,增速-0.2%。

查看原图(註:上圖毛利率按毛利潤/淨營收計算,與招股書數據不同)

目前迅雷的營收成本主要由帶寬成本和內容成本構成。在發力云加速服務和視頻業務之前,迅雷的毛利率一度在70%以上。發力之後,內容成本和帶寬成本相繼有非常顯著的上升,使毛利率水平降至40%多

與內容成本具有較顯著的規模效益不同,帶寬成本與迅雷云加速服務業務的增長有較強的線性關係。今年Q1,迅雷的內容成本並沒有因為在線廣告、付費點播收入減少而降低,但帶寬成本和設備折舊隨著云加速業務的增長有顯著上升,導致毛利率出現較大幅度的同比下滑,降至40.3%的低點。

查看原图期間費用中,銷售與市場費用的營收佔比在過去三年穩步增長,考慮到品牌推廣的需要和移動端競爭加劇,今年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推出云加速服務後,迅雷研發費用的營收佔比也在持續增加,從2010年的13.4%增至今年Q1的17.2%。估計今年迅雷的期間費用佔比會保持在43%以上。

查看原图Non-GAAP運營利潤率排除了share-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s的影響。受益於營收規模上漲後行政管理費用的佔比下降(2009-2011年佔總營收的20%-23%,之前更高,2012年開始降至12.5%附近),迅雷Non-GAAP運營利潤率從2011年毛利率大幅下滑後的-1.26%升至最近兩個財年的3%以上。2013財年,迅雷的Non-GAAP運營利潤約為594萬美元。

今年Q1,受帶寬成本、折舊,以及各項期間費用同比上升的影響,Non-GAAP運營利潤率再次轉負,降至-0.38%;去年同期是11.24%。

五、春華資本是否掙到錢?

查看原图春華資本IPO前持有A類、A-1類、B類優先股(由原股東獻售)均將在IPO完成時按1:1全部自動轉換為普通股,而D類優先股(D輪融資時發行)將按1:1.5627轉換為普通股。

查看原图如上表,春華資本2012年上半年參與迅雷D輪融資時,原股東的獻售價格是2.482美元/股,晨興創投和聯創策源是主要獻售人,公司新發行證券D類優先股的價格是3.544美元/股。春華資本入股的平均成本為2.32美元/股,合11.60美元/ADS,略低於IPO發行價。

今年4月15日,迅雷從春華資本手中回購了普通股、各類優先股總計5,622,036股,回購金額24,275,665美元。考慮到D類優先股的換算比例,此次回購相當於普通股總量7,765,328股,對應價格3.126美元/股,相當於15.63美元/ADS。同時,迅雷授予春華資本以約合每股2.818美元的價格認購3,406,899股E類優先股的權利(反稀釋),相當於以IPO發行價認購400萬股普通股的權利,認購權於IPO定價日到期。春華資本最終放棄了認購。從迅雷最新披露的主要股東持股情況來看,春華資本持股比例已經低於5%。

所以,春華資本兩年前入股迅雷,到現在是賺錢的,只是賺得不多。

六、小米到底花了多少錢?

今年3月,小米以2億美元認購迅雷70,977,058股E類優先股。此次入股被外界解讀為迅雷IPO的最大賣點——雷軍的「背書」,在移動端和客廳兩大新興市場與小米綁定,成為迅雷未來增長的重要想像空間。

查看原图70,977,058 股E類優先股在IPO完成時將按1:1.1741的比例自動轉換為83,334,164 股普通股,小米今年3月入股迅雷的成本為每股2.40美元,12美元/ADS,和IPO發行價相等。

查看原图另外,迅雷還授予了小米以大約2.818美元/股的價格認購17,744,264股E類優先股,相當於以IPO價格認購20,833,540股普通股的權利。

不過小米並未行使這個權利。而是從聯創策源手中購買了7,077,959股B類優先股,從其他獻售股東手中買了3,242,280股A類優先股。這兩類優先股在IPO完成後按1:1自動轉換為10,320,239股普通股。按IPO發行價計算,這些普通股對應2477萬美元。

所以,可以認為小米以2.2477億美元作為對價,在迅雷IPO完成後持有後者大約29.3%的股權(不考慮超額配售部分)。

七、迅雷現在有多少現金?


查看原图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迅雷擁有的現金及其等價物是3.02億美元。這是已經包括了小米給的2億美元現金。

接下來4月份,迅雷以大約每股2.8美元的價格向金山軟件、晨興創投、IDG資本發行E類優先股,融資約1.1億美元;部分回購春華資本所持有的普通股和各類優先股,花掉大約2428萬美元;然後用大約4981萬美元向聯合創始人鄒勝龍、程浩,Bright Access,富達亞洲風險投資(FAV)等回購普通股和優先股

不考慮超額認購部分,迅雷IPO融資淨額大概是8164萬美元。

查看原图所以,暫不考慮IPO超額配售部分以及經營現金流的變化,IPO完成後,迅雷賬上的現金及其等價物接近4.2億美元

目前迅雷市值約9.66億美元,扣除現金後約為5.5億美元,對應2014年Non-GAAP 動態P/E 40倍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76

Shin Zan Mono【新參者】


「謊言有三種,第一種是為了保護自己;第二種是為了欺騙別人;第三種是為了包庇他人。 」- 加賀恭一郎,【新參者】

****************
留意及收睇【新參者】當然係因為原作者東野圭吾既故事。

原以為推理劇既故事中卻充滿人性故事既描寫。而故事節奏彷彿漫不經心但其實一步一步走向中心。十集的故事,只是講述一宗案件。一位又一位的嫌疑者隨劇情逐一解除,而說謊背後竟另有故事。

當大家讚【神探伽利略】既湯川教授好有型及科學推理時,反而更覺得【新參者】裡警官加賀恭一郎的內歛,及從人性心態及細節中尋找線索,更令肥龍收看時加添興趣。

如果喜歡睇【神探伽利略】及東野圭吾的話,雖然風格不相同,但應該會覺得【新參者】不錯。

【新參者】Ending So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