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东方园林何巧女:巧女匠心打造16亿财富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VN0GCT66K2RO.html


到过苏州园林的人,一定对风雅精致的园林艺术流连不已。当你在欣赏园林艺术时,别人已专注于将它做成产业了。8月14日,北京东方园林IPO经证监会审批过关,成国内园林景观上市第一股。

据 东方园林招股说明书透露,今年43岁的何巧女直接持有北京东方园林75.68%的股份, 加上小其四岁的丈夫唐凯持15.96%的股份,夫妇二人合计持股比例达91.64%。东方园林拟公开发行145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5008.13万 股。按东方园林2008年净利润5919万元计算,其每股收益为1.18元。按30倍市盈率计算,何巧女夫妇的身家将达到16.25亿。

从摆摊出售盆景、鲜花到承揽北京奥运场馆绿化、北京东方广场等项目,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拟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什么让这位来自武义县小山村的女子如此身手不凡?

1984 年,受从事花卉苗木生意的父亲影响,何巧女以高分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四年后,何巧女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因渴望出国深造,才工作了几个月便辞职专攻外语。 外语已学得不错,又因种种缘故,未能如愿。何巧女只得悻悻然回到老家,给做盆景生意的父亲作帮手。上帝关闭了何巧女出国之门,却为她打开了园林这扇窗。

1990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学会在京举办盆景展销会,何巧女瞅准机会再次北上闯荡。她凭着不错的外语水平,专门向外国人推销盆景,着实让她赚了一笔。

此 后,她就在武义——北京的路上不停地奔波。她从老家拉来盆景,推销给星级饭店。几家星级饭店看中这位既有专业水平又能讲英语的姑娘,把有关园艺方面业务都 交给她做。此后,何巧女先后承接了京广中心、国贸中心、新世纪饭店等单位的项目。到1993年下半年,何巧女已积累近百万元的资金,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东方园林艺术服务部。何巧女广泛收罗人才,大胆扩展“东方园林”规模,将东方园林艺术服务部一步步扩张成为东方园林有限公司,2001年又整体变更为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后来,随着房地产市 场的发展,“买房子就是买环境”的观念逐渐流行,何巧女认定园林产业将会得到迅速的提升。于是,她大胆扩展“东方园林”的规模。目前,这家公司已拥有北 京、华东、华南等5个工程分公司,以及园林植物研究院、园林产品公司等多家分设机构。他们在北京完成了许多著名工程项目,其中,在外销别墅区的景观设计方 面已占了70%的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理财周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60

網易跟帖:專注蓋樓十年的產品機制與匠心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2/144856.html
從 03 年到 13 年,網易跟帖已經活了 10 年。能夠得到眾多挑剔網友的認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網易跟帖做到了,憑什麼?

<網易跟貼不是一天建成的,作為一款互聯網產品,網易跟貼甚至在很長時間裡,都沒專門的產品負責人。2006 年 6 月之前,我作為網易新聞中心的主編,曾經分管專題、論壇、產品、審核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後來的調任的職位,仍然與產品關聯。因此,直接或者間接的負責網易跟貼的歷次功能設計改造,以及部分的內容運營。離開網易前,已答應過同事,總結過去,以供後來者參考。

一,出生:

網易跟貼的推出,起步比新浪晚很多,之前文章頁底部的 " 發表評論 " 按鈕,是直接鏈接到論壇首頁,而新浪至少在 2000 年就存在 " 我來說兩句 "。網易則直到李學凌(現任多玩遊戲網創始人兼總裁)出任內容總監(後任總編輯)後,才在 03 年下半年推出。前期為李學凌親自主導設計。

二,蓋樓和回覆

1,網易跟貼在最開始的半年時間裡,沒有蓋樓的功能。當時的樣式和新浪差不多。

2,蓋樓是意外之作

蓋樓一開始並非是故意設計的。只是當時為瞭解決網友連續討論,無法看到上下文,從而容許連續引用回覆。沒想到出來了蓋樓的效果。

3,TABLE 下的 20 層樓

剛開始的蓋樓,採用 TABLE 的方式。只能顯示 20 來層。由於一個個 TABLE 嵌套,中間的越來越小,最後被收縮成一條粗線。網友稱之為 " 塌樓 "。
 

\
 

4, DIV 下的 50 層高樓

06 年底,修改為 DIV,可以擴展到 50 多層。帶來新的問題是,網友將跟貼 COPY 到博客等網站時,DIV 會被過濾或者缺少樣式支持,從而無法展現完整的蓋樓。當時只針對特定的博客(網易、新浪、搜狐等)做了修正。但是這種方式下,仍然未解決,樓層過高時,頂部坍塌的問題(也就是縮成一條線)。

5,70 層高樓

09 年,採用了網易手機版的方案,將 10 層後的線框,修改為不閉合。但是外觀上不容易看出來。這樣,理論上,樓層可以無限高。但是,樓層過多對頁面打開速度影響嚴重,甚至會導致瀏覽器崩潰(特別是 IE),經過測試後,取了一個性能以及視覺都在可接受範圍內的 70 層。
 

\
 

6,蓋樓的重複信息:

蓋樓在視覺上,氣勢磅礴,而且信息連貫。多個互不認識的網友,經常在裡面聯合寫連載小說。如:
 

\
 

但是,所帶來的問題是,跟貼頁面內,出現大量重複信息。因為蓋樓時,前面的信息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最後一條不同。因此,在 07 年初,啟動了一個方案,前端判斷重複的樓層,默認收縮隱藏。而如果已經有分支的,則顯示最新的。但是點擊展開後,不能再通過點擊收縮。
 

\

三,熱帖和頂帖系統:(熱帖是指在網易跟貼頁,排在最上面的 10 條,根據被頂的次數排序。)

1,打分:

剛推出的網易跟貼,在每條跟貼後面,有下拉的打分選項目,從 1 分到 5 分。這個是參考當時國外的一些網站。 然後,再根據最後的綜合得分彙總,進行熱帖(單貼)排行。當時還曾經設想,日後對登錄用戶的等級和影響力之類實行累積和評級,他們的評價分值不一樣,可以更大程度地影響排序。

但是,這個打分系統,在實行大約一個季度後,就被否定。因為在這個面對廣泛網友的快速評論系統中,下拉、思考分值、然後再提交的幾步操作,還是令多數人卻步。

2,支持和反對:

代替複雜打分系統的,是一個 " 支持 " 的按鈕。點一下數字加 1,然後簡單粗暴的按數字多少排列本新聞的熱帖。這個簡化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去年措辭方面被修改為 " 頂 ",稍後說明)。

當時並沒有 " 反對 " 的按鈕。但是 05 年初的時候,其他部門一個同事對跟貼做用戶體驗評測時,當時提到 " 既然有支持,應該也有反對 "。我一開始是不讚同增加的,因為 " 支持 " 是用於熱帖排序,而增加 " 反對 ",無法同時也參與排序(曾經考慮過兩者疊加或者加權平均),因此覺得是將頂帖複雜化的多餘功能。但是,由於當時這個評測結果是直接向丁磊匯報的,所以在不能提出充足的有害理由情況下,最後還是同意增加。

沒想到,雖然 " 反對 " 的數字並不參與排序,後來被網友利用到極致。經常在跟貼裡看到發帖後面有 " 贊同的點支持,否則點反對 ",網友利用這個簡單的投票來做民意調查。而一些被網友懷疑為五毛所發的跟貼,支持數成了大家發洩的一個渠道。特別是在某些領導人講話新聞後面的叫好的跟貼。但是 " 支持 " 和 " 反對 " 功能的取消,主要也是禍起於此。09 年秋天,取消 " 反對 " 功能時,網友一片罵聲。後來 " 支持 " 也修改成 " 頂 "。

3,熱帖的困惑

前面說了," 支持 " 的參與方便,而 " 熱帖 " 的規則簡單,網友參與熱度很高,還曾經有網友編寫過網易跟貼的投票機軟件。

但是,這個熱帖機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跟貼頁面的設計為上面 10 條為熱帖,下面 20 條(後來改為 30 條)為最新。首先,熱帖的佔位效應很明顯,被頂上來的,基本都是最早生成的跟貼,被頂到熱帖後,則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支持;這樣一些很普通的貼長期佔據高位,而某些經典在沒機會浮現。因為極少網友翻頁去看跟貼,只要一篇新聞的跟貼過千,新貼在跟貼第一頁顯示的時間很短暫。

4,推薦系統

A 計劃:構建一個類似 IMDB 等電影分享網站之類的評價系統,而且計算公式複雜保密,其中包括發表時間,支持數,反對數,被引用回覆次數(被蓋樓數),甚至參與頂帖的用戶身份,也加上權重計算。最後換算成一個叫 " 熱度 " 之類的數字,進行排序。但是最後沒有付諸行動,主要是擔心在跟貼這樣快速、簡短的評論系統中,引入一個深度用戶參與的複雜的評價系統,很擔心效果。而且,如果用戶無法理解自己行為與最終的排行的直接關係,會極大的降低參與興趣。

B 計劃:放棄上面的複雜公式,只是在現有的頂帖基礎上,增加時間衰減的計算。希望這樣可以避免長期佔位的發生。

C 計劃:構建用戶積分系統,用戶的積分來源於發帖被頂,而獲得積分之後,則可以用於頂別人的貼來積分金錢。也就是說,將熱帖的產生權,交給那些通過發帖而擁有大量積分的用戶。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零碎的想法。其中可能有的是錯失的好機會,有的可能是明顯的歧途。但是,盛名之下的痛苦在於,決策時,我都傾向於保守。因為在守成與冒險之間,大多數時候,選擇了前者。

四,發帖數

1,點一下 " 支持 " 自動發一個貼?

互聯網有句話叫 "PV 是萬惡之首 ",跟貼的總數,也成了各家表面比拚的一大手段。特別是在 04、05 年很長一段時間裡,電視、報紙在引述一條新聞在互聯網的反響時,經常採用在某某網有多少條跟貼。而這些記者可不管這個跟貼數字背後是怎麼構成。

那時,新浪、搜狐(騰訊後來也加入)都採用了點一下 " 支持 " 或者 " 反對 ",自動生成一個跟貼的方式,內容基本是 " 我頂 "" 很好 "" 支持 " 幾個預設好的。這樣跟貼的數字就如當年的畝產量一樣,飛天上去了。

我們曾經為此多次開會,爭論激烈。特別是在內容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整體落後於對手的惡劣環境中,我們又在殘酷對比的跟貼數上被對手拋離,真難抵擋住誘惑。最後還僅僅是因為一些樸素的想法(用戶是否需要)而得以保身。

<新浪等採用自動發帖的方式,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是,跟貼可讀性急速下降,滿頁都是用戶點擊 " 支持 "" 反對 " 系統自動生成的跟貼。後來有的網站採用區別對待的方式,默認不顯示自動生成的,最後甚至取消了。但是他們在比拚跟貼數字的時候,已經給網易跟貼讓出了極好的發展機會。

2,合併跟貼

合併跟貼是指將相同題材的新聞跟貼合併起來,特別是製作專題的時候使用較多,比如,南非世界盃所有新聞的跟貼合併。這個功能的發明者應該是新浪,設計初衷估計一方面是增加跟貼數,網站在對外宣傳時,號稱某個話題網友評論數過百萬條,是相當壯觀的;另一方面可能真有部分用戶有此需求。梅西的新聞跟貼都合併到一起,你只需要從任何一條梅西的新聞點進去,都可以看到所有的評論。

但合併跟貼對跟貼內容質量的傷害還是存在的,因為網友不少評論是針對當篇新聞的具體內容,合併後會導致錯亂。比如一篇挺國足的新聞,跟貼可能全是罵作者的,如果被合併到另外一篇罵國足的新聞裡,會讓人莫名其妙。

網易曾經採用一個折中的方法(其他網站也看到有類似的),默認顯示的是本新聞的跟貼,然後還有合併更貼的入口。而合併的頁面裡,每條跟貼都顯示來源於哪篇新聞。但是大概在 08 年初的時候停了。當時主要是對系統性能的影響有點大,而為了一個用戶並不太需要的功能,不值得。2010 年初又恢復為專題的跟貼合併,這有一定的合理性,除了前面說的數字以外,還有專題本身就是一個話題的集中,所以跟貼也因此集合。

五,IP 識別和網易火星網友

1,IP 識別功能

IP 自動識別就是將跟貼用戶的 IP 信息,自動轉換成地理信息。這個功能推出之前的跟貼,用戶身份要麼是可以自己填寫(包括可能登錄),要麼就直接使用 IP 了。常見的格式就是 "IP:202.120.100.* 網友 "。

07 年初,網易上線了自動將 IP 匹配成地理信息的功能,表述格式變為 " 網易北京海淀網友 ( 202.120.*.* ) "。IP 隱藏了最後兩位。

這個功能的靈感來源於一篇談用戶體驗的文章(不過我實在想不來是誰寫的、實在抱歉),裡面大概有一句話,意思是要將用戶不能識別的機器信息,轉換成可辨認的文字或者圖形。後來有一天看跟貼的 IP 時,就突然靈感一閃,換成大家可識別的地理信息如何?

於是在網上找了個 IP 地址庫,總共有 10 幾萬條記錄(IP 段和對應的地址)。但是中文地址不規範,很多詳細到 " 某某街道幾號 XX 網吧 ",所以就乾脆人工整理,將多餘的信息全部刪掉,最詳細只保留縣區級、或者學校。但也保留了微軟中國公司和 IBM 中國公司的 IP 信息,這導致後來出現了 " 網易 IBM 中國網友 ",真有點對不起發帖的兄弟。這個笨辦法耗費了 1 個月的時間。後來的版本採用了程序智能截取,並且自動升級 IP 地址庫信息。

這個功能推出一年後其他大網站都紛紛效仿。不知道是不是網易最早在跟貼上應用的,但是當時的確沒有參考過其他網站,因為日常瀏覽的網站裡,沒看到過。

2,網易火星網友

在整理上面說的 IP 地址庫時,偶爾遇到一些沒有地理位置的或者只顯示 "ICCAN 未分配 " 的 IP 段,犯困了。一開始準備老老實實地用 " 網易 IP 未能識別網友 ",後來乾脆惡搞了個彩蛋,就是 " 網易火星網友 "。

因為不能被識別而且網友使用到的 IP 其實不多(不包括地址匹配錯誤的),所以火星網友的出現概率極低,偶爾出現時引起大家騷動和仰慕。但是後來網友發現漏洞,利用 HTTP 頭信息欺騙,捏造不存在的 IP(包括局域網 IP),就經常看到火星網友。甚至直接修改地域信息的顯示。

3,地域攻擊

IP 識別功能所贏得的巨大聲譽是在意料中的。但也導致了一些反對的聲音(包括網友和網易內部),最強烈的就是地址信息所引起的地域攻擊。甚至還被網友舉報到監管部門(包括色貼),最後為了生存,對直接攻擊的做了刪減,並且在頁面提醒 " 文明社會,從理性發貼開始。謝絕地域攻擊。"

4,IP 地址的應用

曾經設想中的應用,根據新聞的事發地,自動列出當地網友的跟貼。比如,在一篇 " 成都公車起火 " 的新聞後,來自 " 網易四川成都網友 " 的評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新聞信息。但是由於這個功能大部分新聞不適用(體育、財經、科技等),以及在 " 所有輔助功能為系統性能讓路 " 的原則下,一直擱置。

六,用戶系統

每天活躍在網易跟貼裡的幾百萬用戶 ( 包括看帖不回帖的 ) ,如果通過跟貼為紐帶,將臭味相投的、對同一話題跟貼態度一致的、地域關聯等連接起來,組成跟貼社區,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是事實上,設想、摸索、實踐的經歷不少,目前尚未成功。

1,首先,在過去很長時間裡,跟貼用戶絕大多數不登錄的。曾經設想過,通過 COOKIE 讀取用戶信息(曾經登錄過通行證的),但是無法解決用戶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問題。

2,曾經採用網易論壇的用戶庫,計劃將跟貼記錄保存到論壇。但是,用戶在跟貼的發言,與論壇的風格差異很大,並不太願意保存到論壇。

3,為了實現登錄網友產看自己發帖記錄,臨時做了一個保存灌水記錄的系統。

4,09 年春夏之交開始,所有網站被要求登錄發帖。竟然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雖然發帖量一度跌去一半。但是神州大地都如此,網友也被迫接受了。

5,09 年 60 大壽後,借鑑微博的思路,計劃將只在跟貼首頁平面展示的跟貼,通過關注、轉發等方式立體傳播。開工一半,網易決定開發微博,導致跟貼此項目匆忙完成,效果差強人意。

七,互通——微博,論壇、博客

系統互通,其實挺像那些高談戰略佈局的企業家一樣,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是能實現而且成功的極少。因為,你苦花心思的去實現,用戶不一定需要,甚至並不知道這個互通的存在。

1,與博客互通:曾經試驗過,用戶在發跟貼的時候,可以勾選同時發到博客。結果一方面由於登錄的限制,另一方面沒幾個用戶願意同步,因為跟貼內容與博客性質差距太大。論壇遭遇也類似。

2,收藏到博客:每條跟貼下有一個按鈕,收藏到博客。點擊後,系統將內容 COPY 到博客,並且自動增加了新聞標題、原始鏈接和描述性的文字。但是一天使用的次數,不到 1000 次,最後放棄。但是,專門收藏跟貼的幾個博客(老衲博客),倒是很火。這個功能的需求是少數用戶,可以通過人工 COPY 實現。

3,轉發到微博:微博是一個很好的分享和傳播平台,但是由於字數限制,不太可能直接將跟貼轉發到微博。網易微博上線前,偶爾看到有網友人工將網易跟貼截圖,在新浪微博傳播。於是,我們想到了將微博截圖然後,當圖片發到微博上。用戶只需要點擊一下,系統在後台完成截圖過程。而且為了適應微博的頁面寬度,單獨製作了用於截圖的窄頁面。

該功能還是很受網友歡迎,更重要的是,網易跟貼可以通過微博渠道廣泛傳播。可惜不久被和諧了。

八、網易跟貼的文化形成

網易跟貼的惡搞、自嘲、正話反說、調侃朝政、諷刺世俗等文化,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與產品功能設計的原因較小。也就是說,通過功能設計刻意去培養營造這種文化,可能用錯力道。同理,對手也很難通過產品的改造而複製網易跟貼。但是,必須警惕的是,因為功能的阻礙,讓導致網友流失、氣氛減弱。比如,在跟貼內容中加入表情圖標,我是一直堅決的反對者。因為表情圖標會極大地傷害文字內容的可讀性,也類如系統自動生成的 " 支持 "" 我頂 "" 很好 " 一樣,導致水貼氾濫。

 

網易跟貼文化的形成,時間漫長,非一朝一夕所為。有一點比較確定的是,網易新聞曾經力推的惡搞專題,對此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大約是 2004 年到 2007 年之間,網易新聞曾力推惡搞、反諷類專題,比如《油荒時代的幸福生活》、《全民大搞拷》、《領導下鄉送溫暖》 ( 已陣亡 ) 、《幸福生活 2005》、《堅決反對取消戶籍制度》等。網易跟貼調調和這些專題的風格一脈相承。當然網友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遠超人數有限的編輯,後來演繹了老衲和師太、小李與局長等無數可歌可泣的跟貼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48

大優酷楊偉東:爆款可以用大數據“算計” 保持內容匠心是前提

如果時間倒回到2014年,一家影視制作公司告訴你,它希望投入高達3個億,做一部基於網遊、從二次元向三次元破壁的影視劇,並希望把它作為視頻網站當年的主打劇,這靠譜嗎?

你很可能會說:“對不起這不可能,因為太燒錢了,太小眾了。”

“內容制作需要周期,2014年投入,能不能預估到2016年將會成為內容消費的主流,就是對用戶的洞察,就是前瞻性的判斷。”在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兼阿里音樂CEO楊偉東這樣說,並圍繞文化娛樂、內容制作、大數據和爆款等熱門話題分享了行業觀點。

爆款內容的三大趨勢

今年11月,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正式籌建。在阿里巴巴的體系里,文娛是“DoubleH(Happiness+Health)”戰略中“快樂”產業的載體,它承擔著阿里在未來30年重要戰略的落地。阿里大文娛目前采取“2+X”的組織形態。“X”代表各垂直業務縱隊,包括影業、音樂、體育、文學等,“2”是大優酷事業群和以UC為核心的新移動事業群的兩大用戶平臺引擎。

楊偉東援引德勤的數據稱,到2020年,中國的互聯網文娛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未來4年,產業的年複合增長率達15%,增長強勁。國民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其中有44%的時間用來消費文化娛樂。

如果把這一市場數據再做細分,大優酷在文化消費領域的數據顯示:90後的年輕人在互聯網上主動搜索、討論文化娛樂類的內容大概占到將近30%,60後和70後在文化娛樂方面的討論要明顯少於90後這些年輕人,但是在衣食住行和生活方面二者都差不多;80後和90後在互聯網上對整體的主動搜索和主動討論的比例基本相同。楊偉東稱,這正是阿里巴巴看好這個文化娛樂產業增長的原因。

做文娛產業背後,拼的就是用戶洞察和創意表達。由於內容制作周期過長,如何準確地預判用戶的喜好顯得尤為重要。

當被記者問及優酷如何預判未來兩年的視頻內容的趨勢時,楊偉東笑言這是“商業機密”,但他仍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三大方向:一是快節奏內容會成為主流;二是內容整體的深層思考會越來越重要;三是更值得關註與中國歷史等相關的內容。

大數據不是萬能的

在通過大數據洞察未來趨勢的同時,如何才能打造《火星情報局》、《微微一笑》這樣的爆款內容?

楊偉東認為,過去的方式是有匠心的大師和有經驗的團隊最重要,以及一定的運氣;到了大數據時代,確實可以部分解碼爆款內容,幫助內容創作者提高生產爆款的成功幾率,但至少優秀內容人的直覺、經驗、匠心和手藝是不能被大數據替代的。

在他看來,“數據能夠做的事情包括對用戶畫像、洞察的判斷、播放數據的評估,以及對宣傳手段的建議,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多投放內容和爆款內容,讓我們的內容團隊和大師在判斷的時候多一個工具、多一個斧頭、多一把剪刀,但是不可替代‘裁縫’的手藝。”楊偉東說。

打造爆款的背後,是中國的整體內容產業正進入越來越看重品質化的時代,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考維度就是品牌化思考。楊偉東稱他拒絕了去年《火星情報局》第一季紅了之後做電影和衍生品的提議,“剛開始的品牌規劃非常重要,我們針對重點投入的劇集一定要求至少做到三到四集的規劃,現在我們才開始思考《火星情報局》從網視變成網劇。”

楊偉東指出,做品牌好比蓋樓,地基深度決定了蓋樓的層級,是三層小樓,還是摩天大廈。投入較大的內容項目,在立項之初就盡量有品牌系列化的思考規劃。一個內容品牌只有前期做紮實了,它的生長和發展才會更穩,生命力才會更強,商業價值也會越來越大。

此外,進入大文娛的生態里,相對於單體公司,優酷可以協同盤活大生態里越來越多的資源,具備更強的組局、控局能力。從IP的源頭、藝人養成、品牌管理到制作宣推,再到衍生開發都可以主導,自制的內容也會增多。

在趨勢研判方面,楊偉東認為,以數據為代表的“理科生”進入內容為代表的“文科生”的時代開始了,這意味著“好萊塢+矽谷”的時代真正到來——“與好萊塢相比,中國的產業內容厚度不夠,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又完全和全球同步,這樣的對比會使得‘好萊塢+矽谷’的模式在中國產生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大怪物’,這也是阿里巴巴文娛集團為推動這件事情所做的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25

【百佳講壇】將匠心註入機器算法

在新聞資訊領域,人工編輯和機器算法究竟誰更重要?

對於這個問題,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在最近接受采訪時再次強調了今日頭條不設總編輯以及算法沒有價值觀。在他看來,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如果頭條有主編,他不可避免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內容,而頭條做的就是不選擇。。

豌豆莢聯合創始人、輕芒聯合創始人王俊煜卻在知乎上嗆聲:“技術是有價值觀的,取決於你想用來做什麽;面對現實不意味著沈淪於現實之中; 普通人今天也不僅僅需要娛樂,他們除了娛樂以外,也還需要更多。

今日頭條的競爭對手一點資訊,則是挖來了互聯網新聞的教父陳彤。用陳彤自己的話說,未來要在算法的基礎上加入新聞理念和情懷。

而總編輯陳朝華剛剛離職的搜狐,以及騰訊、網易都想要“人工+機器”兩者兼得。按照搜狐的說法,搜狐對新聞內容展示方式進行了調整,采用“編輯流+推薦流”的模式。但兩者究竟怎麽結合,目前外界還沒看到一條清晰的路徑。

 

事實上,如果把這幾件事聯系起來看,背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在新聞資訊領域,如何處理人工編輯和機器算法之間的微妙關系?

十幾年前門戶崛起時,有匠心的編輯和有經驗的內容團隊無疑最重要。陳彤曾用一本《新浪之道》解構網絡新聞運作,其中舉例道,在“9.11”恐怖襲擊發生時,新浪網編輯在事件發生之際捕捉到最早的信息,事件發生9分鐘後發布了第一條新聞,並且將這條快訊放置在新浪首頁和新聞中心首頁重要位置,。這是中國大眾傳媒對“9.11事件”發出的第一條報道。

而現在的信息碎片化時代下,連門戶自己都已經被稱作“傳統媒體”,甚至連接 wifi 的 app、手機垃圾清理工具都塞滿"新聞"。伴隨著新聞熱點的多元化,海量的新聞內容來滿足讀者對資訊的閱讀需求,如果繼續單純依賴人工編輯,受到內容數目的限制,內容分發效率確實不高,而且,人工編輯往往集中於最熱門的頭部內容,往往“千人一面”,更長尾的內容則很難再有精力覆蓋。

機器算法正好擅長這些難題,一方面,它通過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後通過數據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時每刻最熱門最值得用戶關註的資訊;另一方面,推薦引擎會根據用戶對用戶瀏覽、收藏、轉發、評論新聞資訊的行為不斷進行分析,再結合其閱讀喜好、習慣、閱讀時間、閱讀位置等多個維度,建立起個人用戶模型,兩者結合後,智能地為用戶推薦越來越精準的個性化信息。當你使用次數越多,針對你的個性化資訊推薦就變得越準確。

簡單來說,就是把搜索與推薦的技術優勢最大化地嫁接在新聞客戶端上,通過上億級別的因素組合來挖掘、分析數據,尋找各種規律間的聯系,分析用戶興趣並推送其所需信息。

因此,在張一鳴眼里,今日頭條不是做新聞,而是做信息的獲取,做法思路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現在完全是從滿足用戶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取決於主編的才華。

可以看到的是,基於海量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無疑令分發效率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算法提供的內容對用戶的價值是否也有相應的提升?

特別是,如果一味依賴話題數據指標和話題相關性的算法分發,由於讀者獵奇心或是出於心理最微妙的興趣使然,追求槽點和趣點的聲音占據了大多數,這就讓信息趨於片面。輿論“狂歡”的背後,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標題黨、涉黃新聞、無營養的雞湯文大、聳人聽聞的低劣內容等大行其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出於當你在頭條點擊一條“原配暴打小三”或是某類犯罪新聞,系統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每天自動為你源源不斷地推送相似單一的內容。而這正是因為“聰明的算法”。

這也是外界對於頭條類個性化推薦新聞App的批評之一:你不能用算法一味迎合讀者的低級趣味。

正如鳳凰網CEO劉爽所言,“海量讀者因為非常聳動的標題被吸引過去,看了以後立刻走人,雖然他個人的體驗很不愉快,但他點擊這個行為留下來了,被算法捕捉到,所以形成了惡性循環,越多的人被吸引,它也會給這個新聞更多的權重,所以會推薦開去,這嚴重影響了閱讀的體驗。”

除了可能把大眾閱讀的口味引向低俗化,另一個可能隨之而來的問題還有,如果一味迎合用戶興趣,“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浪潮是否會形成信息孤島,從而擠壓掉他們真正感興趣或者培養新興趣話題的生存空間,他們感知新事物的機會越來越少。?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曾在《網絡共和國》討論過類似的情形:為每個讀者量身定制的“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會導致網絡繭房的形成。當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個人生活呈現出一種定式化、程序化。長期處於過度的自主選擇,沈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不知不覺間為自己制造了一個“信息繭房”。

而且,至少目前來看,機器的算法還不是萬能的。

此前,Facebook曾把其推薦最熱內容的“趨勢話題(Trending Topic)”撤掉人工編輯,改為全部機器算法執行, 希望由此降低主觀因素對推薦內容的影響,結果不過還不到 3 天,完全依靠演算法篩選熱門新聞的趨勢話題,讓一則關於美國大眾新聞主播梅根•凱利(Megyn Kelly)的假新聞登上版面,更導致一張普利策獲獎照片被算法認定是情色圖片直接刪除而成功激起民憤。

對於人工編輯而言,要想避免這些錯誤非常容易,但 Facebook 篩選趨勢話題的演算法依賴於這一話題相關文章和貼文數量,相對來說較容易讓假消息、騙點擊標題的新聞登上版面。

從趨勢來看,未來算法技術必定走向人工智能化,依靠它們能夠解決的事情包括對用戶畫像、洞察的判斷……但在技術背後,如何註入人文情懷?至少優秀內容人的直覺、經驗和匠心仍然不能被替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09

過長劇集導致電視劇註水事件頻發 2018電視劇請少些套路多些匠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4/1199103.html

一年一度的電視業盛會——2018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昨日在滬舉行。作為春節後的首個電視劇界的盛會,“回顧”和“展望”整個行業是不可或缺的主題,今年也不例外。

SMG影視劇中心主任、東方衛視中心總監王磊卿做了“請回答,2018”為題的發言,既分析了《那年花開月正圓》、《軍師聯盟》、《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四部劇緣何成為爆款,又指出2017電視劇呈現出的遺憾和值得警惕的套路,比如劇名和集數越來越長,但劇本孵化時長卻越來越短,盲目跟風海外拍攝、懸浮動作劇泛濫、過度消費女性成長題材等電視劇“套路”也是屢見不鮮。在呼喚歷史正劇回歸的同時,他也表示,古裝劇、年代劇也應當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寫實的手法還原歷史氛圍和歷史質感。對於未來,王磊卿認為,電視劇的成功是合家歡模式的成功,而臺網共同主推的劇才能成為最現象級的作品。只有臺網兩端進一步探索臺網聯動合作的商業模式,實現“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制作方”的三方共同投資、共同制作,才有可能實現共同盈利。

老問題仍未解決 新問題苗頭不小

在王磊卿的發言中,“兩長一短”並不是新問題,業界也早有詬病。據記者留意,2017年的“七字”劇名尤其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開月正圓》、《微微一笑很傾城》、《春風十里不如你》、《秦時麗人明月心》、《那片星空那片海》等,難怪有網友說,“這年頭名字不長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拍了個電視劇哦。”王磊卿就呼籲,“吆喝詞太長了,會不會模糊了真正的戲核?我在這里呼籲,我們的電視劇把片名縮一縮,把賣點藏一藏,給自己多一點自信,給觀眾多一點記憶便利!”

“劇集越來越長”更是行業毒瘤,因為大部分都不是劇情需要,而是為了註水賣錢。“為應對制作成本整體上漲,制作方追逐高盈利,劇情副線蓋過主線,電視劇劇集像蘭州拉面一樣越抻越長,使得電視劇‘龍頭爛尾水蛇腰’。過長的劇集導致電視劇註水事件頻發,損傷了電視劇的藝術魅力,影響了電視劇的可看性,導致觀眾失望,輿情非議。我呼籲,電視劇必須瘦身。觀眾需要50集以下不摻水的幹貨劇,市場需要30集左右全新快節奏的創新劇。”

相比之下,應該“長”的劇本孵化時間反而越來越短,“國內IP劇五六十集的劇本常常在5個月里速成,相較之下,一般的美劇12集劇本卻需要耗時6個月左右。如此壓縮時間之下,劇本早就變成了脫水的壓縮餅幹,只見套路,不見靈感,更難有文化底蘊。”

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王磊卿在發言中提到了值得警惕的“三大套路”:一、談判都去華爾街,戀愛都去巴黎秀;二、打槍都去唐人街,開炮都去索馬里;三、大女主滿街走,帝王嬪妃多如狗。

不可否認,近兩年海外取景似乎成了都市劇的一個賣點,《翻譯官》、《談判官》、《好先生》、《盛夏晚晴天》、《小爸爸》以及拍攝中的《溫暖的弦》、《在紐約》等都有場景取自海外,有的是劇情所需,也有的不乏跟風之嫌。在王磊卿看來,電視劇領域的“工匠精神”,不在於海外拍攝之類的華麗跟風,而在於影視制作環節中的服裝、化妝、道具、美術等,每個環節的工作者都應當有創新、有匠心,落在實處。

有關第二點,王磊卿解釋說,“隨著《戰狼》和《紅海行動》等現代愛國主義槍戰電影的爆棚,一大批電視頭部資源聞聲而動,大有席卷潮流之勢,但套路也跟著來了。那就是,新一波動作懸浮劇有挾海外英雄之名而泛濫的趨勢。”至於“大女主”,更是很多古裝劇的通病,“這類劇瑪麗蘇,人人都愛女一號,片面誇大古代女性作用,常常不符合歷史。”

剖析四部爆款劇 理清兩大模糊詞

去年口碑和收視俱佳的爆款劇目不少且涵蓋了多種題材,現實題材劇有《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等佳作,年代劇有《白鹿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相當亮眼,古裝劇有《軍師聯盟》以及玄幻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王磊卿以其中的四部劇為例,剖析了緣何它們能夠成為爆款。

“《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什麽受歡迎?因為它擺脫帝王後妃古裝劇的窠臼,寫了一個普通中國古代女性的奮鬥歷程。《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踏準了正劇回歸的時代主流,全劇在紮實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又從歷史文獻中跳脫出來,塑造了一個《三國演義》之外、戲劇邏輯之內的全新司馬懿,有人物,有情感,有思想。《雞毛飛上天》則是反映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描繪出了有血有肉的個人命運,跌宕起伏,無一不透露出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力量。《我的前半生》受歡迎的原因是抓準了來源於當下生活的熱點話題,切入女性成長痛點,帶動了婚姻話題劇+職場話題劇的興起。同時,冷靜地刻畫了複雜多變的人性,不再給人物貼標簽,使得‘前夫哥’這樣的瑕疵人物因為有著生活質感,出人意料地一炮而紅。”

從四部“榜樣”劇中,王磊卿歸納了品質爆款劇的特點:品質爆款劇=主流價值+熱點話題+符合當下審美的超級人設+經典戲劇敘事模式+精美制作。同時,他呼籲需要理清兩大容易模糊的概念,那就是:古裝劇不等於歷史劇,現實主義劇不等於當下題材劇。

具體地說,“歷史劇基本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采用正劇的手法,創作上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古裝劇則無真實歷史背景,大多根據網絡IP改編,愛情、個人功名是主要戲劇動力。即使是架空的古裝劇,也要遵循歷史氛圍真實,傳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而很多都市愛情劇、家庭倫理劇根本不能稱之為現實題材,“現實主義是中國觀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方式,它是一種創作理念,一種創作態度,一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劇應當著重表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現實生活的真實感為經緯度,刻畫萬花筒人生、社會風情畫卷。這些貌似發生在當下,但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毫無關聯的懸浮都市劇,並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電視劇。”

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上,王磊卿還提到,“《我的前半生》的成功已經顯示了社會話題劇的爆款力量,一時間成為了茶余飯後的社交貨幣。未來,我們如何在影視創作中尋找新的熱點話題?話題源於現實、源於思考。比如生存觀念的碰撞、婚姻觀念的碰撞、社會階層的流動、代際差異、審美差異、文化差異……對接90後、00後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的二次元文化,也能在碰撞中引爆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