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國藥控股 緣何被另眼相待 王雅媛

2009-09-11  SSP





  

   昨天國藥控股首日招股,市場的反應非常不錯,還沒有到下午,證券行已經在嚷著要提高融資利息了。現在打新股的融資利息真的是低得很恐怖,在證券行借 2000萬港元或以上去打新股,年息率才1.9%,即使是借最少金額的,年息率也不過2.3%。由此可以看出香港銀行資金的充裕。

  在香 港股市中,醫藥股一向為投資者所忽略,為何國藥控股會特別受到關注?除了因為近日市場氣氛再次好轉之外,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國藥控股的業務跟香港股市中的 很多醫藥股不同。大部分在港上市的醫藥股都是制藥股,如中國制藥(1093),主要生產維生素C,再如聯邦制藥(3933),主要生產原料藥。雖然這兩家 公司都有自己品牌的成藥,但是以營業額計,制藥仍然是它們最主要的業務。與之相反,國藥控股是分銷藥物及醫療用品的,是內地最大的醫藥與醫療器材銷售公 司,去年市場佔有率高達10.8%。

  分銷藥物跟制藥行業,我認為兩者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分銷藥物要看你跟你的供貨商及客戶的關係,你的 供貨商便是藥廠,你的客戶則是診所、連鎖藥房及醫院。制藥公司則是看你有沒有能力解決制藥的汙染問題。我認為前者的門檻是比較低的,很容易入行,不過很難 做大。與之相反,制藥的門檻比較高,但是一旦入了行,便很容易做大,導致後者的盈利十分波動,例如當某種原料藥的價格上漲得十分厲害時,便會引來同行大量 投資新生產線。但基本上原料藥的需求是無彈性的,因此,供應一旦超出需求一點點,其價格便很容易大幅下跌。

  昨天公佈了業績的聯邦制藥便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集團有兩大業務:一是生產原料藥,生產青黴素及頭孢菌素;二是生產製劑產品。跟去年同期比較,製劑產品銷售獲得不錯的增長,但青黴素及 頭孢菌素在營業額不變的情況下,盈利卻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青黴素及頭孢菌素產能過剩,產品售價大幅下滑,而更重要的似乎是在可見的未來,兩者的售價都會 繼續受壓。這次聯邦制藥的盈利大跌,我形容為“自己打死自己”。2007年時,許多制藥企業因達不到國家標準而被迫減產或停產,導致青黴素及頭孢菌素的價 格大漲。那時候集團便決定在內蒙投資建造一座能夠年產5000噸原料藥的廠房。對於市場來說,5000噸根本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消化的,新廠房一開始投產, 便導致青黴素及頭孢菌素今天的低價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5

民企經營緣何步步驚心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113515.html

州甌海經濟開發區北緯一路10號,一間歐式風格、頗有格調的辦公室裡,一台SONY無線上網本還打開著,辦公桌上放著一份興泰光學港股上市計劃書。

這是一家準備上市企業董事長的辦公室,但一切的夢想似乎都在9月20日戛然而止。

這裡的主人消失了。他是眼鏡行業龍頭企業浙江信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在他消失的第七天,公司的幾個管理層仍舊到辦公室上班,但對自己現在該做什麼,都很茫然。

溫州當地政府煞費苦心,避免「跑路」說法,給胡福林定性為「不知所終」。

溫州23家市級銀行準備聯名倡議,「全力強化金融服務,滿足企業正常融資」;與此同時,溫州市要求「嚴厲打擊暴力討債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維護企業正常生產和金融穩定」。

留下「巨殼」

胡福林的一位合夥人,這幾天強打精神,每天現身溫州各五星級酒店的「聲色場」,在他看來,這是保持供貨商信心的一個重要辦法。

由於胡福林在業內直接或間接持有不少公司的股份,一時間人心惶惶。其間接持股的溫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也向供貨商表示,公司法人代表徐士淮,包括其他高層都在正常管理公司。

成立於1993年的信泰集團原是當地最大眼鏡生產廠商之一,眼鏡年均產量達2000萬副,還是「美式眼鏡」品牌的擁有者。但響應「結構轉型」號召,該集團近年來正在大力向新能源產業拓展,正在籌備上市的「興泰光學」,正是集團整合新能源資產、擘畫產業佈局的重要一筆。

就在這關鍵時刻,胡福林卻拋下苦心創辦的企業,人間蒸發。

「(信泰集團)本來就有許多供貨商,和當地的一些大的企業也存在互保關係,甚至有一些大的供貨商和胡福林也存在互保關係。」甌海當地政府的一位官員透露,胡留下一個巨大的「殼」,如今成了一個棘手的風險傳導網絡。

 

記者昨日在信泰集團看到,還有一些供貨商滯留在信泰集團的工廠裡,這些供貨商涉及的金額從2萬元到500萬不等,許多人都面色凝重,一言不發。

信泰集團官網披露,集團合資創辦的企業有中法合資溫州興泰光學有限公司、廣州希曼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EGO、浙江華信工藝品有限公司、浙江中硅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信泰光學有限公司、中國信泰光學有限公司。

這些,就是胡福林留下的巨大的「殼」。

更大的「殼」——是土地。集團在甌海經濟開發區有120畝的工業用地、在金華浦江有100畝的工業用地。

業內人士對記者評論道:「在浙江,土地就代表著資本,這些土地的估值,至少在10個億以上。」

主營業務眼鏡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土地估值在10個億以上,太陽能投資已經開始盈利,公司的發展看上去相當不錯,胡福林為什麼要失蹤?

夢斷香港上市

此前,信泰集團有高層向記者透露:「攤子鋪得太大是導致企業資金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最後現金流斷了,企業就難以為繼。」

今年,原本有希望成為胡福林最好的一年。

年初,浙江省經信委發佈的該省光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指出,浙江省光伏製造業的優勢較為明顯,總量規模大。2009年浙江省太陽能電池產量約達到1200MWp,成為國內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省份。

目前,浙江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左右,其中近一半成立於去年9月以後。短短一年間,浙江光伏企業的數量翻了一番。

正當胡福林準備在新能源產業放手大干一場的時候,天上似乎額外掉下一塊餡餅。

「從5月份開始,排隊上門來給錢的人絡繹不絕。」接近胡福林的一位人士透露。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今年5月份民間借貸利率監測數據顯示,當地民間借貸綜合利率為24.38%,比上季度末回落0.43個百分點。民眾放貸意願高漲,民間借貸成樓市後的首選投資替代品。

這正是大量的民間資本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大量的資金從什麼地方來?拿房產抵押,然後把錢再給擔保公司或者『會頭』,通過這些公司來放貸。

記者在信泰集團辦公室看到,有多份民間借貸的專用借款收據,月息兩分到三分不等。

「胡福林準備下一局很大的棋,成立了一家興泰光學有限公司,準備所有的太陽能產業都彙總到這家公司來上市。」前述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構想,先成立一家香港太陽能公司,然後控股溫州的太陽能公司,再控股浙江中硅科技,中硅科技控股金華的公司和塞力科技。

這只是胡福林構想中的一部分,2010年,信泰集團成為「美式眼鏡」品牌的擁有者,在華東地區擁有200家以上連鎖店。集團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全國鋪店10000家。「這些,是準備在A股上市的。」

此前,對資本運作毫無經驗的胡福林被自己構想這盤大棋局迷住了,同胡福林有合作的一位股東這樣評價胡福林:「他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很有激情,理想主義的溫州商人。」

這盤棋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運作兩塊產業,分別到H股和A股上市,從今年6月份開始,胡福林就在同眾多擔保公司、私募談合作,直到現在也不清楚,他到底借了多少高利貸。

胡福林萬萬沒有想到,今年6月,原本風生水起的香港上市計劃突然擱淺,手續一直拖到8月底。

於是,從8月起,幾家銀行開始抽調胡福林的資金,所有的民間借貸也開始只收不貸,胡福林的流動資金瞬間瀕臨枯竭。

他消失的那一天,9月20日,正是他原定同香港合資方簽約的時間;但是他寄予最後一份希望的3億元私募過橋資金,終未到位,他再也撐不下去了。

「步步驚心」的民企宿命

這是一個典型案例:傳統製造業民企在轉型過程中,試圖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在民間借貸的裹挾下,過分擴張,最終繃斷了資金鏈。

儘管胡福林是一個好老闆,不賭博,沒有不良嗜好,對員工十分友善,就連臨時消失,也並沒有從企業抽調資金,但他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中走錯一步,不能不說令人惋惜。

在塊狀經濟盛行的浙江,這種「步步驚心」的企業經營模式幾乎隨處可見。鏈條上的任何一環斷裂,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但很多人還懷有最後的一線希望。

據可靠消息透露,信泰拖欠供貨商金額在5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這對胡福林來說,原本只是一筆「小數目」。

「只要他人在,處理這些債務都只是小問題。」信泰集團的一位高層向本報透露。

令胡福林的助手們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時,在外貿訂單銳減、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三重壓力下,信泰集團就曾一度陷入絕境,到2009年9月,集團主營業務收入下滑為395萬元,主營業務利潤僅為5.3萬元。

「就是在2008年時,胡福林力排眾議,一定要上太陽能產業。」接近胡福林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主營業務走入僵局的時候,想絕地反擊,是需要很大魄力的,也正是這種魄力,令熟悉胡福林的人對他仍然抱有希望。

目前,集團的賬戶都被暫時凍結,所有人都在盼望胡福林重新現身。

集團旗下新能源資產或許尚能保全,記者昨日得知,金華浦江縣政府提供了3000萬元過橋資金用於浙江中硅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銀行還貸,同時,瑞信集團也臨時注資5000萬元到浙江中硅科技有限公司來撐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4

多晶硅怪象追問:海外大廠緣何血拼中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2ONDE3XzM3NzM2OQ.html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11月開局第一週,國內多晶硅市場跌勢仍在延續。市場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國內市場報價20-24萬元/噸,較10月底再度下滑1萬元/噸,部分成交價更跌至20萬元以下。

儘管如此,對於佔據著全球硅片及組件九成市場且面臨生存危機的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這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質最終使得它們在國內多晶硅產量與產能雙重提升且庫存加大的境況下,仍然向海外市場傾斜。

最 新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 7月起,我國多晶硅進口量連續三月創下新高,僅9月就達到6489噸,較8月再增16噸。而此前的8月數據則剛剛刷新自2010年11月以來保持的 6153噸最高記錄。從同比來看,多晶硅的進口量也在同期連續呈現增長超過40%的情況。最大同比達71.6%,最小也有41%。由此而及,截至前三季度 我國多晶硅累計進口量達4.85萬噸,已然超過去年全年約4.5萬噸的進口量。

對於起步較晚的國內光伏行業而言,多晶硅長期依賴進口其實 不足為奇。隨著國內多晶硅行業的成長,其進口依賴度也逐步下降,但進入2011年以來,持續惡化的市場趨勢卻使得原本有所緩解的進口依賴度悄然攀升。而與 早前因產量所限而無奈流失市場不同的是,由終端需求萎縮引致的「國外多晶硅內流,國內多晶硅減產」效應,則正構築著國內光伏「兩頭在外」新的供需怪圈。

進口兇猛的前三季

「從 目前的情況看,今年的進口依存度很可能回升到六成左右。」四川某多晶硅業內人士對記者如此表示。據他稱,2008年國內多晶硅進口量一度超過80%,此後 兩年曾逐步降至50%,按照年初預計今年則可能進一步降到40%,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外市場對國內光伏上游原料的控制。

顯然,事與願違的是,從二季度開始進入需求萎靡期的多晶硅市場卻連連驚現實際進口數據的不斷迭增。而僅僅半年後,其累計進口量則已經超過全年的預計數據。此前,市場曾預計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7萬噸,按照40%的依存度,進口量總和約在4.7萬噸左右。

海 關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量總體呈先增後降的情況。其中,1月受國內多晶硅企業開工影響,進口量一度高達5512噸,2月在國內市場逐步 恢復的境況下則大幅降至3316噸,但隨著3月下游需求趨冷,進口量卻再次攀升至5921噸,環比增幅達78.56%。此後三個月進口量開始小幅下 跌,4、5、6月分別為5664噸、5273噸、4692噸。

進入三季度的7月無疑是今年進口量出現轉折的一個月。當月多晶硅進口量提升 至5191噸,同比增長41%,環比增長10.62%。而接下來的8月進口量更迅速陡增至6473噸,同比增長71.6%,環比上升24.7%。9月再創 新高的是,多晶硅進口量在達到年度峰值6489噸的同時,其累計進口總量也隨之突破4.85萬噸,已然超過全年預期數據。

歐美市場仍是國內多晶硅進口的主要市場。其中美國、德國合計進口量長期以來約佔到進口總量的四成左右。海關數據顯示,三季度,來自美、德兩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分別達到4139噸、3408噸,分別佔到當季總進口量的22.8%、18.77%。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起,國內來自韓國的進口量也驟然提升,並迅速趕超歐美兩國。7月進口數據顯示,多晶硅韓國進口量達到2054噸,已經遠超排在後兩位的美

國、德國,後者分別只有1320噸、720噸。8月德國市場有所回升,但從絕對數看,韓國已取代美德穩居第一。當月國內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521噸,從美國進口1401噸,從德國進口1249噸,三者分別環比增長22.7%、4.6%、73.4%。

業內人士透露,韓國多晶硅產業原本起步較晚,但經過近兩年技術消化及產能提升,整體產量已經大幅提高,因此其國際市場佔有率將逐步取代歐美傳統國家。

海外大廠「以價拼量」

不過,造成多晶硅進口量在第三季度逐月上漲的原因,仍與歐美持續萎縮的市場需求下,國外多晶硅產能過剩有著密切關係。

據 記者瞭解,2011年,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佔據全球光伏終端主要市場的歐美地區在眾望所盼之下最終並未迎來需求的實質好轉。這導致全球多晶硅產能在即將達 產的今明兩年不得不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局。作為多晶硅的主要消費市場中國也由此成為國外巨頭寄希望打開市場豁口的地方。而儘管國內光伏中下游也已出現庫存加 大,企業減產或停產的狀況,但由於此前大量企業產能擴張以及部分大型光伏企業投入力度的加大,國內市場需求仍保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

與國 內多晶硅企業相比,國外多晶硅企業的競爭力無疑體現在產品的成本及品質上。這自然也成為眾多龍頭多晶硅企業的殺手鐧。通過不斷降低市場價格,縮減利潤空 間,倒逼國內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大肆削價,並最終減產或停產,原本屬於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市場從而也就被進口多晶硅所填補。

「國內能與進口 多晶硅成本抗衡的企業本來就不多,加之品質上還略勝一籌,所以很難競爭得過。」前述多晶硅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多晶硅理論上供不應求,但因惡性競爭的關 係,實際產量其實已經不足。可以佐證的是,前9月的海關數據也顯示,正是在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三季度,包括德國瓦克在內的歐美多晶硅大廠對中國的出口量 明顯增加。

但與此同時,對海外多晶硅大廠而言,其利潤率也無奈隨之縮小。德國瓦克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亞洲客戶的銷量已大幅增長,但太 陽能級多晶硅第三季度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較去年同期仍下降6%,當季47.4%的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下降為6.9%;而一直穩居國內進口量前三位 的韓國多晶硅製造商OCI也在 2011年第三季度出現收益與利潤率的快速下跌。據公司表示,其多晶硅部門的收益從二季度的5720億韓元跌至三季度的4950億韓元。利潤率也從二季度 的50%跌至三季度的36%。

產能擴張全球隱憂

在目前終端需求不振的境況下,能否緩解由國內多晶硅進口量暴增而導致的「兩頭在外」的市場困局,仍需寄望於即將到來的2012年的多晶硅市場格局。而由於國內多晶硅市場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間,因此只有當形成與海外幾大多晶硅大廠的寡頭局面時,國內的進口依存度才會有所緩解。

「運 輸半徑是國內多晶硅企業最大的優勢。因此只要在生產成本上稍做提升,就會替代進口貨品。這也是近半年來韓國進口量要高於歐美的原因。」前述人士認為,通過 整合,國內大型多晶硅企業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完全可以跟海外大廠抗衡。可以窺見的是,今年前九月,國內多晶硅的出口量也在逐月遞增。儘管量很小,但足以 證明其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曾經一度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場八成以上的七大海外晶硅大廠——美國Hemlock、 MEMC、日本Mitsubishi、Sumitomo、Tokuyama、德國Wacker、挪威REC的局面已正在發生改變。截至目前,由於韓國 OCI與中國保利協鑫(GCL)等大幅擴產及擴充產能利用率,2011年的多晶硅市場已改為由Hemlock、Wacker、OCI及保利協鑫並列的最具 影響者,其如今被稱太陽能多晶硅的「四大金剛」。

不過,2012的多晶硅市場面臨更多的是國內外多晶硅產能的迅速擴張。專業機構數據顯 示,隨著國外新進大廠的產能加入,2012年國外多晶硅產能將在2011年的基礎上提升54.8%,到達23.89萬噸,而國內多晶硅產能則將提升 170.75%,達到10.37萬噸。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產能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釋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目前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狀 況。

顯然,在下游需求乏力,而上游產能擴張的情況,國際多晶硅價格仍將持續面臨走低的情況,這對扭轉國內多晶硅進口趨勢將明顯不利。而國內多晶硅企業所能期望的是,除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外,則只有終端需求的復甦以及海外多晶硅廠商擴產步伐的放緩。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有部分海外多晶硅大廠在推遲多晶硅廠的投資計劃,這或許會給國內「兩頭在外」的光伏產業帶來轉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4

安東尼·波頓:「歐洲股神」緣何折戟中國?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79115.html
一開始我就知道投資中國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但實際上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比我想像中嚴重。」波頓近期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投資中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你如何來判斷你獲取的信息究竟是真是假。

被稱作「歐洲股神」的安東尼·波頓晚年卻「栽」在了中國市場。

根據富達基金網站數據,截至4月30日,波頓管理的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Fidelit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Fund)自2010年4月成立以來已虧損了15.7%,同期MSCI中國指數僅下跌8%。這一成績讓波頓面臨頗多質疑,「歐洲股神」為何折戟中國市場?

進一步推遲退休

在歐洲市場,波頓可謂泰斗級的投資大師。在1979年至2007年,波頓掌管富達英國特殊情況基金的28年中,該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達到19.5%,同期富時全類股指數(FTSE All Share Index)的年化回報僅為13.5%。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79年投入10000英鎊在該基金,那麼到2007年你可以獲得148200英鎊。

2007年,波頓在市場頂峰時期宣佈退出,因為他當時預計股市將開始大幅下跌。

原本可以功成身退的波頓在2009年年底高調宣佈推遲退休計劃,因為他認為「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太好,讓人不忍錯過」。2010年,波頓移居中國香港,並成立了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由於波頓此前亮麗的投資業績,該基金首募規模達到了4.6億英鎊,之後又有約1.5億英鎊新增資金投入。但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成立之後,就陷入虧損。2010年虧損了15%,2011年3月至9月的虧損幅度更是一度高達28.9%。

2011年年底,波頓不得不在媒體上發表業績不佳的致歉聲明。近期,波頓更表明自己將進一步延遲退休計劃,繼續管理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至少至2014年。一開始,波頓表明將管理至2013年。很顯然,波頓進一步延遲退休,是寄望於能夠挽回虧損的業績,而不至於弄得「晚節不保」。

波頓也承認,基金業績不佳是自己進一步推遲退休的主要原因。「這是我投資生涯以來從未有過的糟糕情況。」

頻踩「地雷股」

波頓在2009年年底指出:「中國的牛市僅僅開始了一年,我認為它擁有持續數年的潛力。而我預計明年全球大多數股市將震盪調整。」正是基於這種判斷,轉戰中國市場的波頓最初信心滿滿,但現在波頓承認他對中國市場過分樂觀了。

2011年3月波頓撰文稱:「遷至香港管理一隻中國題材基金近一年後,我驚奇地發現市場的氛圍變了。投資者似乎沒有能力一次在腦子裡保留多個想法:對通脹、匯率問題緊張局勢及政治不確定性的擔憂,取代了對中國增長故事的熱情。」

事實上,在2009年的「小牛市」之後,中國A股和港股表現平平,甚至大幅落後於全球其他市場。不過,「生不逢時」只是造成其業績不佳的一部分原因。波頓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可能因為他鍾情於中小公司,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成立的初衷就是專攻中國內地中小型消費企業。從基金投資報告來看,其投資的股票中,總市值在10億英鎊(約100億元人民幣)以下的基本佔50%以上。但很多中國中小公司由於成立時間短、治理結構不規範等,存在很大投資風險。此外,由於波頓使用一些槓桿操作,更是放大了損失。

2011年3月開始,因部分在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出現財務造假等問題,結果牽連所有中資概念股。在這波下跌過程中,中小股票的跌幅遠遠高於大股票。而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投資美國市場的比例通常保持在15%左右,在這一波「中概股風波」中波頓損失慘重。

波頓表示:「這6個月(2011年3月至9月)是我從業以來經歷的最糟糕的時期。」此外他很快發現自己投資組合中的上百隻股票都面臨非常嚴重的企業管理問題,甚至有財務造假的可能性。

更讓波頓困擾的是他頻頻踩中「地雷股」。2011年他投資的味千中國(00538.HK)和霸王集團(01338.HK),分別遭遇了「骨湯門」和「二?f烷事件」,當年股價分別下跌了34.53%和64.08%。

今年,波頓的投資組合中再次出現「地雷股」。3月,博士蛙(01698.HK)爆出涉及財務造假導致股價1日暴跌35%,波頓因重倉該股而損失慘重。5月,港股上市公司寶姿(00589.HK)公告稱,「漏報」從2010年至今向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大股東、子公司董事及關聯人士等提供約7.8億元人民幣免息貸款,該事件一經披露隨即引起公司股價暴跌,截至5月30日已經下跌了34.21%。

根據香港聯交所資料,波頓旗下基金曾在今年3月7日減持寶姿96.2萬股,成交均價為12.154港元,持倉比例由5.09%降至4.92%。據此計算,富達基金的損失達數億港元。

此外,波頓投資的另一家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雙威教育(CAST.NASDAQ),近期因涉嫌資產騰挪也正在經歷一場「浩劫」。

信息難辨真假

在波頓決定轉戰中國之前,很多人都質疑他連中文都不會說,如何投資中國。但波頓卻指出,在歐洲投資時,他既不會講挪威語也不會講波蘭語或葡萄牙語,但仍然可以從上述地區賺錢。

但讓一個英國人投資歐洲和讓一個英國人投資中國是兩回事,波頓顯然並不熟悉中國市場的一些特殊規則。「一開始我就知道投資中國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但實際上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比我想像中嚴重。」波頓近期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投資中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你如何來判斷你獲取的信息究竟是真是假。

「你能相信他們說的嗎」、「這個數據是真實的嗎」……這些都是困擾波頓投資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波頓表示,一開始他決定移居香港就是希望和富達基金的中國團隊在一起,畢竟這些團隊對很多中國公司有很長時間的跟蹤。「但一些我感興趣的新公司或者小公司,他們可能也沒有跟蹤過,這就需要我自己來做調研。」

為此波頓僱用了5傢俬人研究機構對他感興趣的上市公司做深度的盡職調查。這些調查包括通過其供應商、消費者以及競爭對手來瞭解公司提供的數據或資料是否真實完善。波頓表示,這些調查的結果讓人瞠目結舌。「在調查一家聲稱有1000家店面的公司時,我失望地發現只有60%的店面真實存在。另一家公司聲稱擁有四大客戶,但其中有3個大客戶表示不知道該公司。」不過波頓也承認,自己也是到最近開始更廣泛地使用這種調研方法,一開始並沒有太多使用。或許直到頻繁失利之後,波頓才意識到這種調研的重要性。

此外,很多中國公司都是通過反向收購(指一家非上市的運營公司與一家已上市的殼公司通過換股實現的合併)實現在美國上市,波頓對此似乎也缺乏瞭解。「我一直認為這些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其達到的一些標準會更嚴格。」波頓指出,自己忽略了反向併購根本就是一個制度漏洞,這讓一些公司可以通過非正常程序實現在美國上市,這些公司中有的存在「明目張膽的欺騙行為」。波頓近期踩中的「地雷股」雙威教育正是一家通過反向收購實現在美上市的公司。攝影記者/吳軍

安東尼·波頓:

「我對中國市場仍然看好」

「我對中國市場仍然看好。」儘管在投資中國市場失利,波頓卻並沒有改變看好中國市場的觀點。

波頓近期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這種看好不是短期的,而是對未來1~2年,相信投資人還是可以從中國市場獲取豐厚收益。「無論從其發展規模和速度方面來說,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有很大不同。」

不過波頓也承認在中國投資的種種困難。「主要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很多數據、信息可能都不真實的,尤其是一些中小股票,但最大的機會也正來源於中小股票。」

雖然熱衷於中小股票投資,但其前十大重倉股多為大盤股。根據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月度報告,截至2012年4月30日,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中國平安、中國聯通、TVB、中國銀行、友邦保險、匯豐銀行、御泰中彩控股、中信證券、香港電訊信託(HKT Trust & HKT Ltd.)和亞信聯創科技。不過這十大股票佔基金資產的總比重僅為33.8%,其投資於總市值在100億元以下的股票比重為47.96%。

從其投資市場分佈來看,投資於香港市場比重最高,H股比重為3.6%、紅籌股為9.3%,其他港股為48.4%,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比重為16.7%,A股和B股的投資比重為1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6

廈門鎢業緣何痛失世界最大鎢礦?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4MMzA3XzQ0OTQ4Mw.html

6月7日,廈門鎢業(600549.SH)以一紙公告與潛在經濟價值超3000億元的世界最大鎢礦劃清了界限。

儘管如此,當天廈門鎢業還是以漲停開盤,至收盤漲幅為4.34%,盤中出現2011年4月12日以來的最高價,並創下高達18.84億元的巨額成交。

「要說與江西大湖塘鎢礦有關係,就是該鎢礦的產品會優先賣給廈門鎢業,成為上市公司鎢深加工的另一個原材料來源,但由於鎢是國家戰略性金屬,該鎢礦的開採審批尚需漫長等待。」廈門鎢業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對於廈門鎢業此前為何不介入江西大湖塘鎢礦的探礦,該人士解釋說,對方確實找過廈門鎢業商討合作,但當時已發現的鎢礦品位較低,前景不被看好,且上市公司參與需要儲量報告並作盈利預測,這些當時都無法提供,因此認為風險太大,放棄了。

不過,廈門鎢業捨棄的所謂「風險」,卻被其同屬一個實際控制人的關聯公司廈門三虹鎢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廈門三虹)撿了個大便宜,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整合預期或將落空

雖然廈門鎢業澄清了與探明106萬噸鎢金屬的江西大湖塘鎢礦的關係,但市場亦有將間接持有該礦權的廈門三虹注入上市公司的預期和猜測。

資料表明,江西大湖塘鎢礦的礦權為江西巨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江西巨通)持有。2010年2月,廈門三虹出資收購北京巨典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西巨通3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大股東北京巨典持股53%。

據瞭解,2010年初廈門鎢業(根據澄清公告應為廈門三虹)負責人先後走訪了江西省內的多個地質隊,聽取專家對大湖塘地區找礦前景的看法並考察地質隊實力。同年3月,地質隊就進駐大湖塘勘探。而此時,廈門三虹剛完成對江西巨通的入股。

一篇出現在國土資源部官網的報導透露,大湖塘鎢礦找礦原計劃總投資1億元,但最後實際累計投入勘查資金達2億餘元。

廈門鎢業公告顯示,江西巨通目前主要對大湖塘鎢礦資源進行勘探並有部分鎢礦開採,年產鎢精礦600噸左右,主要銷售給廈門鎢業,2011年交易金額為1.03億元。廈門鎢業董事長劉同高及副總裁許火耀在該公司擔任董事。

江西巨通此番坐擁世界最大鎢礦,無疑為廈門鎢業帶來了資產注入等諸多想像空間。事實上,由於廈門三虹與廈門鎢業之間存在的上下游和關聯關係,此前市場對其一直存在整合預期。

按照公開資料,廈門三虹是於2000年4月從廈門鎢業以分立方式設立的國有控股企業,註冊資本47770多萬元,主要進行礦產資源風險投資。廈門鎢業控股股東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其全資子公司合計持有廈門三虹34.51%股份,為實際控制人。

另據龍騰科技(600058.SH,現為五礦發展)2003年5月23日公告,該公司與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3月26日簽訂合同,將持有的廈門三虹30.35%的2948.1875萬股,以6776萬元轉讓給對方。

廈門鎢業2011年3月25日的公告還表明,截至2010年12月31日,廈門三虹的總資產為32304萬元、淨資產25727萬元,其中貨幣資金為7292萬元。

「廈門三虹目前不會注入廈門鎢業,雙方的關聯交易不是禁止類的。」前述廈門鎢業人士認為。

廈門鎢業稱,廈門三虹與其實質上不存在同業競爭,但存在關聯交易情況,主要有廈門三虹為廈門鎢業提供資金、廈門三虹下屬盧旺達鷺翔礦業公司向廈門鎢業銷售鎢精礦等關聯交易。

廈門鎢業亦在澄清公告中稱,經徵詢公司控股股東及公司自查,在未來三個月內不存在包括但不限於非公開發行、資產注入等重大事項。

不參與世界最大鎢礦開採

世界最大鎢礦的橫空出世,引發聯想的還在於廈門鎢業可能參與開採。

重要的是,廈門鎢業6月7日的澄清公告也未提及是否參與開採環節。

一些市場人士據此認為,根據去年廈門鎢業等與當地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書,廈門鎢業從江西大湖塘鎢礦獲益值得期待。

相關公告顯示,2011年4月30日,廈門鎢業、五礦有色、廈門三虹與江西當地政府簽訂《硬質合金項目合作協議書》,廈門鎢業和五礦有色擬投入20億元發展鎢深加工產業。目前,雙方已合資設立九江金鷺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其中,廈門鎢業持股70%,五礦有色持股30%,啟動了鎢深加工項目一期投資建設。

同時,廈門鎢業和廈門三虹擬投入20億元以上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但截至目前,廈門鎢業尚未在九江地區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

「公司在九江地區主要投資發展鎢深加工產業,廈門三虹主要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雙方將共同在九江市打造完整的鎢產業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廈門鎢業表示。

前述廈門鎢業人士則明確告訴本報記者,廈門鎢業不會參與江西大湖塘鎢礦開採。

「現在的成果(世界最大鎢礦)是廈門三虹和江西巨通努力得來的,人家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和代價,憑什麼要讓給你?」該人士說,「截至目前,廈門鎢業沒有在江西九江地區投入一分錢的勘探成本。」

按照去年的公告,廈門三虹參股管理的江西巨通投資7億元,進行大湖塘鎢礦南北兩個礦區的開採,同時廈門三虹控股的江西都昌金鼎鎢鉬礦業有限公司投資4億元,進行礦山建設。而九江市政府則支持廈門鎢業和廈門三虹在九江市所轄區縣礦權與礦權之間的空白區,依法取得探礦權和探礦工作。

「目前正在尋找,發現好的勘探項目肯定會參與。」上述廈門鎢業有關人士說。

值得關注的是,據負責大湖塘鎢礦勘探的916地質隊隊長劉顯沐介紹,大湖塘礦區及外圍找礦前景美好,完全可能再找一個大湖塘鎢礦。

而按照與九江方面的協議推算,扣除廈門三虹的投資,廈門鎢業至少需投入9億元以上在該地區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

廈門鎢業在世界最大鎢礦中也並非毫無利益,「至少可以保證鎢深加工所需的原料供應,上游問題得到瞭解決和保障」.上述廈門鎢業有關人士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1

內陸核電緣何暫停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94.html
「以前那裡的大燈可以照亮半條江,現在暗了許多。」從10月27日起,住在長江畔的洪增智發現,對岸江西省彭澤縣核電項目的工地上,不再燈火通明。

  這位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的鄉村醫生,很快就從媒體新聞中知道了事情原因:10月2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洪增智意識到,彭澤核電在三年之內不可能再開工了。

  事實上,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之事,攸關中國核電未來命運。該會議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意味著中國核電的重啟。與此同時,該會議作出三項部署,穩妥恢復正常建設、提高准入門檻以及科學合理佈局。三年內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屬於科學合理佈局的安排。

  對於2008年2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展開前期工作的江西彭澤項目、湖南桃花江項目和湖北大畈項目來說,上述暫停決定顯然影響重大。

  受困於高耗能的煤電主導格局,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有著極大的核電雄心,而內陸核電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核電版圖中的重要角色。

  公開資料顯示,到2010年中,中國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的核電項目共計43個,其中內陸廠址多達31個;此外,內陸還有20餘座核電站規劃處在「廠址普選」的階段。

  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暫停內陸核電項目。此次表態,掃清了之前一次次內陸核電即將啟動的傳言。

  有專家對財新記者指出,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中國民間反對內陸核電的聲音越來越大,三年之後能否重啟內陸核電,也還是個未知數。

三大項目蕭條

  2008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在內陸地區核電發展工作會議上,同意江西彭澤項目、湖南桃花江項目和湖北大畈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經歷四年零八個月、投下上百億元資金後,三大項目均被暫停。

  前述的彭澤核電,四年之中命運多變,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斷輪轉。其前期工作原本順利,半座山頭被順利挖掉以平整土地,但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讓該項目繼續暫停。

  2012年初,與彭澤核電項目一江之隔的安徽望江縣政府,將一紙反對項目的書面意見公佈於網上,民間反對內陸核電的熱潮由此進入高潮。「先是傳說銀行不再給他們貸款了,後來聽說,工地上做鋪路前期建設的工人越來越少,開飯店的都關門走人了。」洪增智表示。

  但資本市場仍然熱捧彭澤核電,2012年年中相關公司又增資數億元。

  「核電投資政策風險非常高,現在這風險已經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損失。」原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錢積惠對財新記者評論道。

  「現場能運走的設備,都轉到沿海項目去了。工作人員將會重新分派至其他項目。」談及桃花江項目,一位中核集團內部人士如是告訴財新記者。他還稱,雖然中核集團還沒有正式通知,桃花江項目的解散已成定局。

  財新記者瞭解到,福島事故之前,桃花江項目前期投資已有30多億元,核電工作人員的培訓和一些設備的訂購都已經在進行。

  上述中核集團內部人士稱,桃花江項目預定的一系列已確定但尚未付款的訂單,包括與國外核電廠商簽署的重要部件訂單,目前已做了合同變更,轉給位於遼寧葫蘆島市徐大堡核電項目。

  三大內陸核電中啟動最早的湖北大畈核電站現場,也是一片蕭條景象。當地透露,該核電項目累計完成投資已超過30億元。

內陸核電熱

  中國內陸建核電的呼聲已久。

  以長期缺電的湖北為例,絕大多數電煤都依靠外省供應,冬季、夏季用電高峰時缺口逐年不斷擴大。而湖北境內水電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且受枯水期制約嚴重。核電無疑是湖北解決電荒的救急良方。

  據《長江日報》報導,早在1989年,湖北省就成立了核電站前期工作委員會,與涉核企業接觸,希望引進核電站改變缺電歷史。

  此間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2008年初襲擊中國南方的那場冰雪災害,彼時不少地區用電中斷,電信、通訊、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內陸省份電力系統的脆弱由此顯現出來。

  正是那一年,國家發改委做出了對上述三座內陸核電站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覆,從那時起,內陸核電立項風行。各個省份都在推自己的核電項目,確定選址、預留土地,並開始做可行性研究。

  《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最早發佈於2007年10月,其中有對於內陸核電項目明確的表述。

  當時的規劃指出,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慶、四川、甘肅等內陸省(區、市)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核電廠址前期工作,這些廠址要根據核電廠址的要求、依照核電發展規劃,嚴格覆核審定,按照核電發展的要求陸續開展工作。

  各地追求核電的另一大驅動力是發電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在彭澤縣的大街小巷,「一切為核電服務」的口號一度隨處可見。桃花江核電項目所在地,湖南桃江縣政府也曾在一份公開文件中,向民眾介紹核電站的美好前景:「我們估算了一下,一年核電廠交的稅至少有20億元。」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電視畫面震驚全球。這股熱潮,被緊急降溫。

存廢之爭

  雖然《核電中長期規劃》全文尚未公佈,對於常務會議上傳遞出「十二五」期間不上內陸核電,業界亦有多種解讀方式。

  在內陸核電命運未知的解讀之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2007年版的《核電中長期規劃2005-2020》中,並未提及在2020年前上馬內陸核電,所以最新決議稱「三年不上」並不與計劃衝突,倘若「十三五」期間即能恢覆審批,反而是步伐加快。

  一位對內陸核電持支持意見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不上內陸核電站決定,並非技術或是選址問題的制約,而是忌憚福島事故之後洶湧的民意。「理論上說沿海電站和內陸核電站在安全標準上是一樣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顧忠茂表示,全球近一半的核電站建在內陸,在美國和歐洲多地,多座內陸核電站運行良好,安全標準與沿海電站無異。

  錢積惠則表示,福島事件改變了一切。就像持反對意見者所擔心的那樣,在同樣的安全標準和排放量下,中國內陸稠密的人口和已經消耗殆盡的環境容量,是否能夠承擔得起內陸核電可能帶來的風險?「試想一下,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向太平洋排放的放射性廢水量,如果排向內陸大江大河,將會有多麼糟糕的後果。」他說。

  核電站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作冷卻並排放微量帶有放射性的廢水,在沿海地區建設核電站可以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源,並有海洋消納污染。在內陸地區,核電站只能選擇建在江河或湖泊附近,一旦發生核事故,其對土地、空氣和水源的污染所造成的後果和影響範圍都要比沿海地區高許多。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在烏克蘭內陸,那片土地徹底作廢了,還好那裡地廣人稀。」錢積惠說。

  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的看法更為激進。他認為,基於中國與其他發展內陸電站的國家的人口、地理條件差距,不上內陸電站的決定應該作為長期政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王亦楠亦撰文指出,在內陸建設核電站,必須「萬無一失」「絕對可靠」。

  「除非有一項成熟的技術出來,任何時候都不會發生堆芯融化,100%保證不會有放射性廢物排出。」錢積惠表示,在目前的核電技術之下,中國內陸核電只得暫別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8

央企緣何退不出房地產

2013-02-25  NCW
 
 

 

三年來央企在房地產市場逆市崛起, 國資委 “退房令” 成一紙空文, 背後是EVA考核導向的缺陷, 以及土地、 信貸等資源配置的失衡◎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三年前的 “兩會”敏感期中,央企一天製造了三個 “地王” ,成為本輪房地產調控的髮端。歷經三年調控,央企反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銷售規模迅速增長,土地市場獨領風騷。

中國建築、保利集團在2012年的房地產銷售額超千億元,華潤置地超過500億元;從2010年才開始發力地產業務的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央企,也達到200億元銷售額,迅速躋身房地產業20強;一些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也做大地產業務,罔顧國資委的 “退房令” ,高調殺回土地市場。

近期,在土地市場上,央企攻城略地凶猛依舊,幾乎包攬了一二線城市所有“地王”項目。以北京為例,據亞豪機構統計,2012年北京共成交37幅住宅地塊,其中央企國企拿走了24塊,占比高達66%。而2013年1月北京成交的8宗經營性用地,則全部被央企、國企收入囊中。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感慨說,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基本是央企主導、國企輔助開發,逐漸形成了相對壟斷的市場。

央企為何對房地產情有獨鐘,又為何能屢屢高歌猛進,甚至讓國資委的“退房令”成為一紙空文?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對財新記者稱,這與央企的考核機制、利益訴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在央企逆市崛起的背後,呈現一幅房地產行業 “國進民退”的圖景。在政府的調控指揮棒下,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已全部向央企國企傾斜。

“退房令”色厲內荏

2010年3月18日,就在 “一天三地王”事件之後的第三天,國資委迅即發佈“78家主業非房地產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的通知,要求78家央企對地產業務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任務後有序退出,並限令在15天之內提交退出方案。

業界稱之為“退房令” 。

“退房令”祭出時的聲色俱厲言猶在耳,但三年來市場看到的卻是政令不行、不了了之。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一事進展極緩,甚至政策本身都快被業內遺忘。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關注了,國資委內部開會也很少再提央企退出房地產的事情。 ”一家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國資委後來對央企的口徑是“各家情況不一樣,沒法一刀切,要遵循市場規律” 。

在“退房令”推出的第二年,2011 年3月,國資委主動調整地產央企陣容,這實際上是一次擴容,將魯能集團、中航工業、新興集團、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5家央企的房地產業務視同主業管理。至此,主業包含房地產的央企數量從原先劃定的16家增至21家。

曾為多個央企的地產項目提供咨詢服務的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對財新記者稱,多數央企並未執行國資委的 “退房令” ,一方面涉及土地、股權等因素,情況複雜,退出難度大;另一方面,央企主觀上不願意退出,不想轉讓旗下優質的房地產資產,這也是背後更主要的原因。

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15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通過北交所轉讓17宗房地產項目,成交額為 9.64億元。其中,上半年有11家,退出13宗房地產項目;下半年僅4家,退出4宗項目。宋延慶分析指出,下半年央企“退房”的步伐明顯放緩,是由於房地產市場的回暖。

國資委方面沒有披露非房地產主業央企退出的具體數據。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3月至今,央企公開掛牌轉讓旗下房地產公司股權的交易約60宗,涉及央企超過30家。而據國資委在2010年發佈的數據顯示,78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共有房地產子公司227家,約占央企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公司數量的60%,資產總額占比15%,銷售收入和利潤占比為15%和7%。

宋延慶表示,掛牌轉讓項目股權的央企,並非全部清退房地產業務,更多是 “甩包袱” ,將資產質量不好的項目轉讓,保留優質資產。例如,中石化曾在2010年12月以1元掛牌價轉讓旗下一家房地產公司股權、債權,該公司實則連續兩年虧損,且債務巨大。

上述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很多央企早年通過劃撥獲得的土地,如今大多位於城市的優質地段,商業價值巨大,央企不會放棄房地產開發的豐厚利潤。即使國資委下發“退房令” ,各家央企仍有規避的手短,如成立股份制公司、合作開發等。另外,國資委在下發“退房令”時,也並未明確退出的最後期限或時間表。

一些央企甚至在悄然做大地產規 模,以期未來獲得房地產主業資格。宋延慶透露,中國恒天集團一直在與國資委溝通,試圖獲得房地產主業資格。恒天集團在北京、鄭州、咸陽、延吉等地均有地產項目,也是北京CBD 核心區中服大廈的擁有者。 “退房令”後,恒天集團的地產業務不退反進。2011年3月,恒天集團與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資位於北京宋莊的時尚創意產業園項目,項目占地5300余畝,總投資超過300億元。2012年8月,恒天地產擧動了襄陽的舊城改造項目。恒天集團曾計劃將房地產業務在集團的營收占比提高至20%。而在2011年獲准保留地產業務的5家央企,也是因為房地產業務規模已經很大,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

非房地產主業央企不得再拿新地的禁令也在被突破。2013年1月30日,中國海運(集團)公司旗下三家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在經歷114輪競價後,以14.73 億元的價格競得上海黃浦江沿岸一幅地塊。樓面地價達3.48萬元 / 平方米,接近上海地王紀錄。

“很多央企主業出于產能過剩或虧損狀態,無法繼續投資,只能投資房地產。國資委對此也沒有辦法,現在對房地產投資是默認的態度。 ”上述央企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資金資源全面傾斜

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原副局長周放生認為,央企扎堆投資房地產,是受利益驅動。房地產開發利潤豐厚,能夠幫助央企做大資產規模,提高利潤。這些又與央企負責人的考核、績效密切相關。

在央企的考核指標中,近年深化了經濟增加值(EVA)的考核。所謂EVA,是指經核定的企業稅後淨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後的餘額。2013年的新考核標準中,EVA 指標權重提高至50%,利潤總額指標權重下降為20%,同時取消了主營收入增長率指標,相應更換為總資產周轉率。考核不達標的央企負責人,將根據考核分數扣減延期績效薪金。

在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要求及 EVA 的考核體系下,央企的利潤率是至關重要的指標。而做大房地產業務,則是央企提高利潤率的不二法門。因為房地產開發的毛利潤通常都遠高于其他主營業務,在基建、工程、貿易、運輸等類型的央企中更是如此。

以中國建築為例,房地產開發業務在收入中占比不足10%,但其利潤占比卻接近40%。相應的,房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等主營業務收入的毛利率水平在8%-10%,而房地產業務的毛利率超過44%。

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冶科工等央企的情形也大抵如此,工程類主營業務毛利率不足10%,但房地產業務的毛利率卻超過30%,有效地拉升了整體毛利率水平。

“分佈在各個領域的央企承擔著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任務,而現階段只有房地產業能實現這個目標。 ”原中國房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表示,現階段實體經濟還處於萎縮,多數央企所從事的資源業、製造業、運輸業等還處於低迷期,此時從企業角度來看,投資房地產是理性選擇。他認為,房地產拉動內需,拉動相關行業複蘇的規律沒法違背。 “2009年國家擧動十大產業振興戰略,結果以重組十大產業告終,十大產業中的大多數都成了過剩產業” 。

孟曉蘇認為,在新一輪城鎮化擧動後,央企還會有一輪搶地潮。

在央企突進房地產業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資源配置的失衡。央企所在的很多行業都處於產能過剩或虧損的狀態,如鋼鐵、裝備製造、新能源、運輸等,但在現行政策下,資金、信貸仍向央企國企傾斜。 “他們拿得到錢,但主業卻沒法投,房地產就成為最好的出口。 ”陽光100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說,央企習慣于做資源導向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對土地、資金、政府關係等資源要求很高,正對其路,且利潤不菲。

陽光100集團常務副總裁範小沖透露,央企不僅在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獨 占鼇頭,在二三線城市的話語權也愈來愈強。 “地方政府以引入央企投資為榮,很多土地都對央企優惠,甚至內定只給央企。 ”他說,近兩年,大量央企通過舊 城改造、產業園等名義進入二三線城市。

地方政府也更願意將土地一二級聯動開發、新城建設等業務,與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綑綁,一併與央企進行合作。

一位央企人士亦對財新記者稱,地方政府更信任、青睞央企,一個主要的考慮是規避 “政治風險” , “地方官員普遍認為,跟央企合作比跟民企合作政治風險少得多” 。

支撐央企大規模拿地的,是其強大的融資能力和極低的融資成本。依靠政策支持,央企每年獲得大量的低息貸款。2009年的 “四萬億”及超過十萬億的信貸,大部分流入了央企和國企,並在2010年前後製造了大量 “地王” 。華潤和中海等央企的融資成本大多低於4%,遠低於同行。

宋延慶對此指出, “央企在土地、資金等資源上享有超國民待遇,並以此與民爭利,這是有問題的。在資源配置傾向于央企的情況下,政策更應該引導央企在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房建設上發揮更多作用,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25

美國兩大老牌零售商緣何前景黯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61.html
美國兩家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零售商已經淪落為一對步履蹣跚的巨人。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最新發佈的一份關於彭尼百貨公司(J.C. Penney)和西爾斯公司(Sears)的報告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原文來自:福布斯中文網

I黑馬網略有編輯

 過去17個月以來,彭尼百貨公司的業績急墜直下,關於這家擁有111年歷史的老牌零售商的報導時見報端,令人不厭其煩。本月,這個悲哀的故事又達到了一個新高潮:彭尼百貨公司CEO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出局,其前任邁克·烏爾曼(Mike Ullman)重出江湖,再次成為這家連鎖零售商的掌門人。

約翰遜在任時取消了優惠券和促銷活動,開始將這家百貨公司轉化為數量眾多的迷你店集合體——入駐這些店舖的,多為類似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和快速時尚零售商Joe Fresh這樣的品牌,但彭尼百貨的老主顧們紛紛背棄而去,公司的營收額隨之銳減。

但彭尼百貨並不孤單。同樣具有象徵意味,創建於1893年的零售商西爾斯公司也持續低迷,儘管它的遭遇不像彭尼百貨那樣戲劇化。這家連鎖零售商的業績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而自對沖基金業大師級人物埃迪·蘭伯特(Eddie Lampert)於2005年接任西爾斯公司董事長以來,這種勢頭更似乎是有增無減。

也是在那一年,在大股東蘭伯特的精心策劃下,西爾斯兼併了凱馬特公司(Kmart)。自那時起,這家零售商的營收額就步入了持續衰減的軌道。

標準普爾發佈的這份報告由信用分析師大衛·昆茨(David Kuntz)和安娜·黎(Ana Lai)執筆。這份報告結合零售業日薄西山的大背景,仔細評估了這兩家零售商的管理策略,並嘗試著探討一個問題:彭尼百貨和西爾斯能否扭轉頹勢,強勢復甦?

與兩大汽車製造商同病相憐

彭尼百貨和西爾斯這對零售業雙子星的同時隕落,不由得讓人想起通用和福特兩大汽車公司曾經的遭遇,這份報導如是寫道。

我們認為,這兩家零售商現在正面臨的戰略和財務問題,以及目前的信用評級(它們都被評為 CCC 級),完全可以跟另外兩家標誌性的美國消費品公司(即美國汽車製造商通用和福特)幾年前遭遇的困境相提並論,這份報告這樣寫道,兩大汽車製造商遭受的長期競爭壓力嚴重侵蝕了其財務表現,以至於不得不進行重組。

自那以後,這兩家汽車製造商強勢反彈,通過降低成本和改善產品,逐漸贏回了消費者。

但是,接下來的幾年間,彭尼百貨或西爾斯是不是也會經歷類似的復甦呢?這份報告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倘如此,財務重組(這將對供貨商、員工、業主和商場其他店舖產生影響)能否發揮一定的作用?

激進投資者注定失敗的舉動

彭尼百貨和西爾斯的困境始於激進投資者的糟糕決策。

比如,怎麼能允許彭尼百貨公司對其 商店 概念和促銷策略實行風險如此之大的變革呢?這一切之所以發生,皆是因為幾位激進股東允許時任CEO羅恩·約翰遜及其管理團隊制定了一項 孤注一擲 的戰略。這份報導如是寫道。

這些股東是投資神童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領銜的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沃那多房地產信託公司(Vornado Realty Trust)。這兩家公司合計控制著彭尼百貨逾20%的股份,由此產生的話語權使它們能夠有效地左右公司運營。

獲得潘興廣場和沃那多的允准後,作為一家高度依賴推銷活動的連鎖零售商的掌門人,約翰遜一舉取消了590場促銷活動,並迅速將這家實行中間道路策略的百貨公司轉化為數不勝數的高端迷你店。

通常情況下,零售商需要先在市場上試驗某種策略,然後評判結果。這份報告寫道。

在沒有首先進行小範圍試驗的情況下,潘興廣場和沃那多就支持約翰遜及其管理團隊對彭尼百貨公司實施全面改造。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冒險的舉動。

這份報告聲稱,值得關注的是,邁克·烏爾曼執掌下的彭尼百貨公司能否在未來幾個月中對這項糟糕的策略做出一些有意義的改變

與此同時,西爾斯公司的蘭伯特很早以前就承認,執掌這家零售商時,他毫無任何零售經驗可言。當人們說我對零售業一竅不通時,我就對他們說, 跟我媽媽談談吧,她會證實這一點的。 早在2007年,蘭伯特就在西爾斯公司一個股東會議上說過這樣一番話(我當時也在場)。他的母親是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 veteran)的資深零售商。

但這並沒有阻止蘭伯特進一步擴大他在西爾斯公司的權力。就在今年,身為董事長的他開始兼任公司CEO

儘管他是一位成功的投資者,但他並沒有運營零售公司的履歷,這份報告寫道,在我們看來,西爾斯公司亟需一個深諳產品營銷之道的管理團隊,而不是一位財技高超的掌門人。

自上任以來,蘭伯特一直熱衷於實施他的標誌性戰略,一是剝離西爾斯公司的各類資產(從HometownOutlet門店,到西爾斯加拿大公司的部分資產)以增強流動性,二是出售物業,而在商品營銷策劃方面則毫無建樹。

實際上,與同行相比,西爾斯公司用於門店拓展方面的資本開支簡直微乎其微,從而傷害了客戶服務和整體購物體驗。這份報告寫道。

在西爾斯和凱馬特合併之際,蘭伯特開始將無利可圖的凱馬特門店轉變為西爾斯大賣場(Sears Grand,這在當時還是一種全新的零售業態),這些門店將銷售這家零售商最有價值的資產——西爾斯家電和工具,比如Kenmore家電和Craftsman品牌系列,試圖以此種方式將西爾斯這一品牌延伸至商場之外的空間。然而,大多數西爾斯大賣場已經關閉,商場之外空間戰略宣告失敗。這份報告如是評價。

西爾斯公司最近在服飾銷售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並且正在重資打造一個旨在提高客戶忠誠度的計劃,但整體營收依然在下降。

此外,遲鈍的凱馬特也成了西爾斯的一個大包袱。相較於低價商品領導者沃爾瑪公司(Wal-Mart)和時髦商品零售商塔吉特公司(Target)這些競爭對手,凱馬特公司至今未能在折扣商品零售領域開拓出一個可填補空缺的利基市場。

前景不容樂觀

在商場客流持續下降之後,彭尼百貨公司於2月份改弦易轍,決心重新開展每週一次的促銷和派發優惠券活動。但這些改變能否促使那些心懷不滿的消費者重新回到商場,仍然是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

要想讓客戶回心轉意談何容易,我們並不認為這些改變能夠扭轉營收下降的趨勢,儘管這樣做或許有助於減緩營收額大幅縮水的速度。這份報告寫道。

另一個未知是約翰遜已經落實到位的店中店戰略能否成功。目前僅有大約10%的彭尼百貨商場轉化成了這種新模式。

儘管約翰遜此前發佈報告稱,改裝門店的業績優於彭尼百貨公司的傳統商場,但目前依然不清楚的是,現任CEO烏爾曼是否願意將這種轉換延續下去。

最好的情況是,同店銷售額能夠在今年晚些時候趨於穩定,同時隨著彭尼百貨公司能夠降低減價水平,該公司將出現適度的邊際收益。這份報告寫道。

而西爾斯公司目前還缺乏一項致力於改善長期生存能力的重整計劃。要想改變頹勢,這家零售商需要制定一項更加激進的計劃,進一步改善其商品營銷策略,並加大門店網點方面的投資力度,同時還應維持它在家電和工具零售領域的傳統優勢。這份報導如是寫道。

就總體而言,我們認為,這兩家公司的長期前景仍不明朗。

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72

【小敗局】東方家園:家居建材連鎖巨頭緣何早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889.html

5月14日,此前號稱資金鏈條良好的福州東方家園關店。5月6日,在長沙經營了9年之久的長沙東方家園建材超市關門歇業——由於有的商戶進場不到一年,加上自進場後就連續虧損,當日上午,數十名商戶堵住超市大門討要說法。2013年元旦剛過,東方家園關閉了北京僅有的5家門店,接下來位於成都二環內的東方家園也宣告關門。

來自國外的百安居和家得寶早先已先後傳出在中國市場巨額虧損的消息,中國家居建材超市市場到底怎麼了?東方家園的衰敗是內部的原因還是外部的原因?請看i黑馬的採訪分析:

2012年是中國建材市場最難熬的一年——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講,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全面收緊,與此相關聯的上下游產業鏈也全面吃緊。在這個生態圈中,既有水泥鋼筋這些已經陷入危機的上游產業,也有像裝潢、建材這樣的下游產業,整個市場全面陷入寒冬。而中國實體經濟不振,也使得建材行業銷售出現大幅度下滑,資金鏈緊張,導致東方家園與供應商之間關係急劇惡化。東方家園位於北京五礦廣場的總部大廈已多次被催繳欠款的消費者和供應商包圍。

外憂是固然是東方家園早衰的表面原因,其實內傷才是致命的。

要命的股權和團隊內耗

東方家園並非一直是一個虧損的公司。根據東方家園2008年公佈的數據,當年東方家園引入瑞寰資本時,淨利潤為7000萬元。但引入PE資本後,境況卻急轉直下。

東方家園的公開的股東名單中,公司擁有兩個最大的股東,分別是其母公司東方集團和龍柏宏易。據東方集團的說法顯示:龍柏宏易擁有東方家園65%的股權。而龍柏宏易則給出另外一個說法:東方家園早將東方家園股權轉讓給另外的公司,自己也未實際控制東方家園,東方家園到底是誰的呢?股權含混不清,大股東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東方家園日子能好過嗎?

大股東之間的衝突導致管理團隊也跟著不斷地頻繁更換。從公開資料看,在2012年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東方家園先後走馬上任了三位總裁——物美總裁位置上「鍍過金」的李鳳江,家世界中國副總裁劉皓,2005年曾任東方家園副總裁的叢亮。高管如此頻繁更替,除了帶來動盪和內耗,沒有穩定的團隊,幾乎很難確定發展方向,也無法理清未來的市場戰略與銷售。

連鎖家居建材模式沒出路

連鎖的家居建材超市模式是否能順應這個時代的市場需求?世界建材超市巨頭百安居,在國外順風順水,但在中國已經持續虧損六年。而家得寶集團更是一夜之間關閉了其在全國的所有門店。先不論外資巨頭在中國水土不服這些因素,至少證明了一點,學習它們的建材超市模式的東方家園同樣也遇到困境。連鎖家居建材超市商業模式又有哪些缺陷?

業內人士——前樂嘉誠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唐召群告訴I黑馬,他認為目前像東方家園這樣的家居建材超市模式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不太符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

首先,家居建材的消費者實際上很注重售前、售後體驗。在售前諮詢上,東方家園這樣的家居建材連鎖超市很難像廠家的專賣店一樣專業。售後上,東方家園更難與專賣店競爭。東方家園實際上對產品不擁有所有權,只是代理銷售渠道而已,很多售後服務問題必須要經銷商自己解決,東方家園沒有能力解決所有售後問題,只能寄希望於進駐的經銷商或廠家,它們的服務半徑不可能做到像專賣店一樣做到本地化,這使得東方家園在與專賣店的競爭中,先敗一筆。

其次,家具建材廠家的專賣店可以做到諮詢、安裝、配送一條龍服務,東方家園由於其模式所困,不可能做到像專賣店一樣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售前不能很好解答消費者專業問題,售中不能做到安裝與配送,售後服務又不到位,東方家園再敗一局。

第三、家居建材行業講究消費半徑,用戶一般選擇在5-10公里範圍內消費,超過這個半徑的產品配送、用戶體驗都會存在很大問題。東方家園是大型的家居建材超市,與專賣店相比,不可能大規模地佈局店面。專賣店可以依靠店面較小的優勢大規模布點,將配送半徑控制在5-10公里之內,這一點上,東方家園模式又輸一局。

第四、家居建材這樣介入度較高的產品,消費者重視品牌和體驗。專賣店無論是店面裝修,還是售前專業度,店面服務流程優化……等都遠超東方家園。

第五、東方家園大力壓榨上游,讓供應商逐漸遠離。東方家園主要的收入來源於家居建材廠家的進場費、扣點和供應商賬期太長,使得供應商無論在資金上還是利潤上都無利可圖,最終導致越來越多優秀的家居建材品牌轉走專賣店或者其他流通渠道。一旦資金壓在東方家園手中太久,出現現金流斷裂,眾多經銷商與廠商面臨巨大的風險,有可能血本無歸。

當然,東方家園的超市模式有規模效應,在採購上有價格優勢,可惜在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之下,價格優勢往往被以上的弊端給淹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6

白富美投資人緣何轉身做女性020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02.html

已經做了近10年媒體和投資的蘇娟,選擇在微信垂直內容平台方向試水創業。她和幾位對此感興趣的「閨蜜」一起創辦了「她生活」。在微信上專做女性的情感營銷,打造以原創互動內容為主的微信女刊。

「很多機會轉身即逝。不是沒有看到,而是你太聰明了。」蘇娟說。

在2009年微博剛剛註冊新浪微博的第20天,她曾經計劃基於微博創業,做帳號營銷。策劃寫了,也找了兩個做媒體的閨蜜一起合計,帳號都申請了,但最終誰也沒有動作。

後來蘇娟去了360做移動互聯網戰略投資和嘗試公司內部的社區項目創業。

直到2011年夏天在車庫咖啡看項目路演,一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女孩大聲向服務生要面。聲音很大,濃重的川普。一問,是酒紅冰藍。值時她已確立在微博營銷領域的江湖地位。「她比我當初的想法晚了至少一年,也完全不具備我當初的資源條件,她只是去做了而已。比很多看上去更聰明的人簡單果斷。」蘇娟說。

錯過了微博,也不算太遺憾。去年微信的暴增漲,讓蘇娟嗅到了一個新的機會。她留心到:人們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微博迅速分配到微信。此外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社交關係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乎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初創業必須要借助的一個先發平台。

因此在接到消息——微信已經和財富通、支付寶等支付機構聯合準備好支付平台時,她暗下決心必須要做個嘗試,就從360裸辭了。

和一般的自媒體不同,「她生活」主要不提供內容,而是一個運營自媒體的垂直小平台,邀請天涯、豆瓣上的達人打造與粉絲的互動專欄,也邀請日常生活裡的「專家」來分享生活意見。其中,開創內容即營銷的先河,比如讓甜品店老闆來寫甜品,紋身師講紋身的故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負責內容運營和適配性的編輯。」蘇娟說。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我始終很淡定。當所有人都在抬頭看天的時候,我就埋頭走路好了。我自己覺得,不被看好的事情才更有創業機會。」蘇娟認為。

 

第一個坐火車過來看她的天津粉絲

 

當蘇娟在北京南站戰戰兢兢地等待迎接「她生活」第一個熱情粉絲時,她感到自己在體會一種全新的生活。

不是作為社會公器將自己投射到各個跨國公司CEO面前,看上去很酷很來勁。也不是面對對一份又一份動則「要改變世界」的商業計劃書,內心空虛。而是實實在在體會著一點一滴,來自尋常生活的正能量。

「『她生活』裡沒有意見領袖,也沒有輿論導向,就是平凡而富有民間智慧的生活。彙集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帶來核聚變。」她說。

蘇娟在360做投資時,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社交和健康。因著女性的天然優勢,她把所有的女性以及偏女性化的軟件都看了一遍。在覽盡女性移動互聯網應用後,蘇娟發現,儘管大家都覺得女性市場很誘惑,但不管是美容或者是健康類應用,真正去打動並喚醒用戶,並引導下載APP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單獨做女性手機應用,機會越來越小。

在評估投資案例期間,媒體出身的蘇娟有了另一番體悟。她發現,附加在產品上媒體屬性很重要,做用戶導向,做用戶黏性具有天然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單純的產品思維所無法觸達的。

她選擇了回歸媒體,選擇了微信上的女性領域,她發現中國的情感營銷大多浮於表面,她認為應該更強調接地氣和有情感屬性的內容。於是她生活定位與「做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但也不排斥男性參與,因為她的生活,有他的意見,才會活色生香。

基於以上的種種,她做了「她生活」,並希望這份微信女刊成為人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閨蜜,是另一個永不離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並通過《360度拆解大叔》和《正能量女子》等欄目,讓自己的微信平台有了自己的「特別」。

「我們在不端不裝中做生活的正能量引導。用專業的嚴謹來做八卦新聞,對閨蜜們提供最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比如讓近似大叔親自來為姑娘們拆解大叔。這裡有的是精緻的惡趣味,和切實存在的人間正能量。」蘇娟說。

作為有著媒體經歷的投資人,董江勇有另一番視角。

他認為,圍繞著微信的產品本身以及微信技術平台有很多機會,但目前微信的開放平台尚未完全開放,圍繞著技術平台本身創業的過程很長,媒體平台則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領域。

「媒體無非是內容、呈現方式和渠道,最重要的是人。」在他看來,以往困擾媒體人的一些問題在微信上已經不見了。他說,微信的傳達方式已經降低渠道的門檻,加上既有的內容影響力,以及公眾平台的優勢,微信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

同樣的這番視角下,也湧現了一批媒體賬號,比如「移動吐槽」、「微信FM」、「科技觀察」等,運營這些賬號的大多是來自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報導等財經媒體的記者,於工作之餘,表達自己在既有工作的媒體上無法表達或不適合呈現的東西。

 

內容重要, 產品思路更重要

 

儘管是媒體出身,蘇娟一直強調自己不做內容,而是在運營內容。她不是一個單純的寫手,而是在一個微信賬號下發現和整合。

「我運營的是微信的原創優質內容。每一個社交平台的出現,都一定會有新的達人,也有老達人的遷移,有新達人的湧現。我希望去找到這些散落到民間的金子,讓生活裡的大家來主持生活。」

人最樸素的一些需求和表達欲和分享欲是存在的。需要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傳達、承載。她生活恰恰給予普通人這樣的機會,傳遞正能量,卻不浮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