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為何變全球商情黑市中心?

2012-02-27  TCW




一名外資分析師捲入內線交易案, 讓台灣竟成為彭博社(Bloomberg)口中的商業情報黑市(Business Intelligence black market),而且,你我都可能是其中成員而不自知!

二月十七日,台北市東區的一家外資證券公司會議室裡,多位業界高知名度的分析師表情 嚴肅,另一頭,海外總公司法務部主管正透過視訊會議,對散布全球的分析師們上課,講述的主題是:「如何避免捲入內線交易」。

台灣外資圈氣氛 緊繃,原因是,根據二月十五日《華爾街日報》報導,高盛證券亞洲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職級董事總經理的金文衡,捲入美國史上規模最大避險基金內線交易案 ——大帆(Galleon Group)案,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要求配合調查。

大帆案爆發於○九年,大帆創辦人拉加拉特南(Raj Rajaratnam)因為事前得知數家科技公司重大消息,非法獲利超過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億元),去年底判決須向美國證交所(SEC)繳交約合 新台幣二十七億八千萬元的證券史上最高罰款。

大帆案其他涉案人,還包括IBM、英特爾、高盛等公司高層。根據《華爾街日報》報載,今年年初 金文衡因疑似涉入其中,被要求留在美國協助調查。

金文衡是誰?他曾經多次獲得有外資奧斯卡獎之稱的《機構投資 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最佳亞洲下游硬體分析師的榮銜。

洩漏大廠出貨量給客戶遭到調查!

去 年三月底宏?預警下修營運目標的前半年,金文衡就率先質疑宏當時接受建議的投資人,就可避開後來宏?眭捋鸗y斬的命運。二○一○年第二季,他率 先看好可成將受惠iPad風潮,在七十元推薦買進,股價後來在去年第三季就漲到兩百元以上。

據了解,金文衡這次捲入事件中,是由於他主要負 責與美股高度連結的大型電子股,包括蘋果的主要供應商鴻海、可成、和碩、富士康,還有廣達與仁寶兩大筆電廠。而大帆避險基金與另一家前年底同樣遭FBI調 查內線交易的科技基金Level Global(現已停業),都是金文衡的客戶。

金文衡所提供的台灣產業訊息,正好做為客戶短線進出美股的 重要依據。據悉大帆案後,美方循線向上追查並進行大量的電話錄音「釣魚」,而金文衡與對沖基金客戶間的對話,讓他惹上了麻煩。

截至截稿為 止,金的友人轉達金文衡已經獲准可離開美國,但金文衡手機仍未開機,高盛亞洲總部則對此案不予置評。

有意思的是,消息傳出後,投資界的兩個 反應。

第一個反應是,大家多說 :「這樣算犯法嗎?」一位前外資從業人員驚呼:「這樣子不是每一個(研究部)都要抓去關了?」

因 為,業界推測他洩漏給大帆、Level Global等對沖基金的「重大消息」,竟然是台灣媒體、研究報告中,俯拾即是的──出貨量。

從台 北、新竹到台中的這一百九十公里裡,上下游業者比鄰而居,在國際電子業中彌足珍貴的商業情報,也在台灣引以為傲的群聚(Cluster)效應中,得以快速 的流竄。這,就是從彭博社到《新聞週刊》(Newsweek),形容台灣是「商業情報黑市」的主因,對習於短期進出的對沖基金而言,頗具吸引力的關鍵。

台 灣掌握全球九成電腦出貨量,早在幾個月前,台灣供應鏈就會知道蘋果、惠普(HP)與戴爾(Dell)下一代的產品規格與預估出貨量。誰先掌握這些訊息,就 可以掌握這些大廠未來的股價變動。

舉例來說,雖然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很多,但純就消息面推論,若蘋果在今年三月將推出新款iPad,若供應 商在一、兩個月前從備料端透露訊息,有心人獲知訊息後加碼蘋果,那麼,自二月初至今,蘋果股價約一成(約四十六美元)的漲幅,要落入口袋並非難事。

事 實上,台灣電子公司捲入美國內線交易案已有前例,去年五月,台積電前經理卡路納提拉卡(Manosha Karunatilaka)在曼哈頓聯邦法庭上就承認,曾將台積電內部消息洩漏給專門提供資訊給避險基金的第一全球研究(Primary Global Research)。

有趣的是,從台灣投資人到媒體界甚至是投資界,即便至今日,都把此視為常態。如蘋果新款iPad三月上市、六月發表 iTV、第三季新款iPhone可能出爐等產品規畫與出貨狀況的訊息,都在業界四處流傳。

也因此,大家對此事件的第二個反應,也不令人意 外:「他很衰!」

幾年前,某大外資找尋半導體分析師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掌握台積電前十大客戶每個月的下單變動?答不出來,當場就 出局了。

產業數據掌握太過精準惹禍上身!

而金文衡,就是可以每次都精準回答客人的分析師。事發之後,一位外資分析師打趣說: 「誰的客戶服務做得越好,誰的風險就越高。」

在媒體眼中,認識金文衡超過七年的同事說:「每次打給他,晚上十一點還在辦公室,非常認真。」 「但也非常小心,談趨勢可以,問數字就是要看公開的報告。」

金文衡對產業出貨數據掌握很精準,是因為他進入外資圈前的工作,就是替研調機構 IDC在台灣蒐集電子業下游的產業資訊。轉戰外資圈後,一位主機板廠主管表示,金文衡除了定期向他詢問產業狀況,也會向客戶再次求證,確保數字無誤。

「盯 緊數字」,是他準確預估產業趨勢的秘密武器。早年他將這些出貨量寫在週報裡,但近年他轉以預測產業趨勢為主,但只要客戶需要,據悉金文衡仍會提供統計等數 據。

隨著這幾年台灣電子業下游如主機板與電腦產業的成長性趨緩,看此領域的外資逐漸變少,但,只有金文衡一直堅持下去,甚至,如果他提供關 係人的數據,沒有這麼精準,可能也不會惹上大麻煩。

台灣對公司訊息保密意識還須教育!

金文衡案後,「影響很大啊!以後我們會 避免問數字,盡量講趨勢就好!」一位知名分析師說出外資自保之道。

有意思的是,這位金牌分析師中箭落馬的背後,帶來的反思。

原 來,我們過去習慣的市場遊戲規則,都有問題!多少企業發言人會傾向獨厚外資,事先暗示營運相關的訊息?多少媒體又吹捧,握有企業內線訊息的外資分析師,想 搶先報導國際大廠出貨進度?這些外資機構,又是如何以百萬美元年薪,多數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薪水,去要求分析師提供「第一手」數據?

以上都 會涉及內線交易嗎?只要是涉及公司營運,外人理應不知道的「未公開重大消息」,嚴格來說,都是內線。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說,證券交易法之 所以規範內線交易,就是希望資訊公平、公開,「公司不能因為投信、自營商會買股票,就揭露訊息給特定機構的法人。」這都是清楚的遊戲規則。

但, 是什麼蒙住了台灣,甚至是這些王牌分析師的雙眼?

曾任北檢檢察官、負責台開案蒞庭公訴的博理法律事務所律師李傳侯說,在台灣,因為「重大消 息」氾濫,讓大家誤以為理所當然,「相對於股票炒作,台灣對內線交易的意識一直很低。」

直到○七年包括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等,涉入內線交 易案,當時的法務部長施茂林舉辦一系列內線交易相關座談會,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等多位大老闆,都親臨上課後,企業界的意識才逐漸 提高。但,「從沒想到分析師也會牽涉,顯然台灣還需要多一點教育,」李傳侯表示。

就連這次採訪過程,也有三、四位外資圈受訪者,驚訝回應: 「出貨量也是重大訊息?」

當擁有影響全球股市「核武級」商業訊息的台灣,碰上○九年後,對偵辦內線交易案更加嚴格的美國,若台灣對商業機密 仍繼續輕忽,類似金文衡的案件,絕非只是唯一,而且爆發點,不會只在分析師端,可能在媒體人,甚至是曾不經意透露公司重要訊息的你我。

【延 伸閱讀】大帆案,仍餘波蕩樣——主要涉案人物表

公司:大帆人物:創辦人拉加拉特南

公司:超微人物:前執行長魯茲

公 司:IBM人物:前資深副總莫法特

公司:英特爾人物:前策略投資部門主管戈爾

公司:高盛人物:前董事古塔、亞洲區科技產業研 究部主管金文衡

公司:麥肯錫人物:前董事庫瑪

資料來源:外電綜合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4

水貝珠寶整合初見效 交易中心欲上市

http://www.eeo.com.cn/2012/0526/22719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芳 中國珠寶產業有兩個主要基地,深圳的水貝和廣州的番禺。番禺主做外銷,而深圳的水貝產業片區佔據了國內珠寶批發總量的70%。

前幾年,水貝的珠寶業與其在全國的龍頭地位多少有些尷尬。70%的佔比,卻以小企業居多,且零星散落,主做最原始的代工,同質化嚴重,低層次惡性競爭,缺少著名品牌與大型企業。

來自潮汕的珠寶商人盧禮杭的發家史,幾乎是水貝珠寶產業發展的縮影。1987年從學徒工做起,他開創的雅諾信珠寶給知名品牌做過代工,2003年創 新經營與TCL合作「寶石手機」聲名鵲起,完成原始積累後為壯大產業建立統一平台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這是深圳第一個珠寶交易中心。現在,雅諾信還給六 福珠寶和北京菜百等知名品牌供貨。

盧禮杭說,羅湖區政府的目標是,要把水貝打造成珠寶界的「華強北」。

5月20日記者獲悉,雅諾信集團計劃將旗下水貝珠寶交易平台業務為主體赴香港上市,目前正在申報階段。目前,陸陸續續前來洽談的投資公司已超過20家。盧禮杭正在從中選擇引入戰略投資者。

產業變遷

5月20日,意大利頂級珠寶品牌寶格麗(BVLGARI)的設計師來到了水貝考察。這正是當地政府和企業所期盼的,希望把國際資源吸引過來。

據悉,目前整個水貝周邊已有2400多家珠寶企業。截至2011年底,水貝所在的羅湖區黃金珠寶產銷值已超過1000億元。

香港是世界級別的珠寶交易中心,因為毗鄰香港的優勢,改革開放以後,深圳吸引了大批的香港珠寶界的老闆來投資建廠,一些小工廠自發聚集到水貝。到 2002、2003年時,水貝的珠寶企業規模發展到100多家,但其中大多數是給港澳品牌做最原始的代工。很多珠寶商就在那時賺下了第一桶金。

深圳東方瑞璐珠寶首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漢義,12年前就在北京創業打造自己的珠寶品牌,但最終還是在2005年來到了深圳開公司。他解釋說,「沒辦法,這邊當時已經成為集聚地,配套非常齊全。」該公司的一個專項發明是,在瓷器上鑲嵌珠寶。

盧禮杭現在回憶說,過去十幾年,整個行業經營模式太落後,行業信息很閉塞,企業與企業不交流,各人靠各人的渠道,依靠與某商場建立關係供貨,把這種渠道死死地把在手裡。他說,「當時就算再好的朋友,也不會告訴你他在跟哪家商場做生意。」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史洪岳總結目前產業存在的問題是,增長方式依然依靠投錢、增加人數,然後擴大地盤,建廠、建店,整體上還處於一個比較粗放的發展模式,另外很多企業都是以賣原料和加工費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

5月19日,山東黃金營運中心副總經理何黎跟同行交流時直言,「我們這個圈內,六成以上是做加工出身的,做工廠、做批發、做源頭這部分生意,實際是 在賣白菜,而珠寶的終極目標一定是在零售上面。」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應該實現戰略眼光的轉型,其次是研發的升級。何黎指出,「研發上的脫節使我們 的產品不具定價權和話語權。」

外部環境同樣競爭激烈。深圳的周邊城市,如番禺、花都、順德等地都先深圳一步成立了黃金珠寶首飾產業園,他們以更低廉的廠房租金和勞動力價格吸引部分港資、台資珠寶首飾企業遷入。此外,天津、河北、上海、江蘇等省市也相繼推出了促進黃金珠寶首飾行業發展的優惠扶助政策。

在確定了將珠寶作為支柱產業之後,深圳當地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扶持力度。到目前,四大行在當地都有以水貝命名的一級支行。深圳為珠寶產業創造了很好的融資環境。比如,一家珠寶品牌到深圳成立分公司可能會很快拿到融資,而在別的地方卻拿不到。

這兩年,大家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一些企業開始轉型做零售,更加追求時尚品味,一個典型代表是吉盟首飾。據吉盟首飾副總經理宋紅介紹,目前該品牌全國門店已超過200家,計劃到今年年底超300家,簽約了明星做代言。

盧禮杭稱,現在大家不再只做代工和配套,開始追求越來越深入的細分市場,當地就有家企業專做耳釘,很成功。

5月19日,深圳市羅湖區政府區長賀海濤透露,當前正在全力推進在國內有風向標意義的中國水貝黃金珠寶市場價格指數。

創新模式

盧禮杭現任雅諾信集團董事長。他1987年進入珠寶業打工,從學徒工做起。當時整個行業同質化嚴重,完全低層次競爭,尤其90年代末市場放開,惡性競爭加劇。盧禮杭開始想避開低層次競爭,自己創業。其創辦的雅諾信珠寶當時還是一家小工廠,缺技術缺客戶,同樣依靠代工生存。

盧禮杭記得約在2001年的一天,跟TCL李東生一起吃飯。李東生說起了一個很大的困擾,說中國消費者很崇洋,手機都要洋品牌,老百姓很難接受國產 品牌,認為國產品牌不值錢。盧禮杭想到,如果僅僅要解決低價值問題,還有比跟珠寶結合更能升值的嗎?當時李東生就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兩方的設計師團隊開始 接觸。TCL風靡一時的「寶石手機」概念由此而來,因此拓展了盧禮杭公司的銷售渠道。嘗到甜頭之後,當時除了IT,他還跨界與房地產、服裝等領域合作。

通過與TCL的合作,盧禮杭瞭解到水貝周邊的工廠已經非常多,達到了一兩百家,他想搭建一個平台,把大家集中在一起面向採購商。

跨界合作讓他完成了原始積累,於是花費1.68億元購買了一棟三層物業,於2004年創建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這也是深圳第一家珠寶交易中心。想邀請一兩百家珠寶加工廠進入展示自己的產品。據盧禮杭透露,現在那棟樓光一年租金就有幾千萬的收入。

然而事情一開始並不順利,對當時的珠寶企業來說,大多數老闆是不願意加入進來展示自己的,因為這個行業山寨非常迅速,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很不好。當 時不僅同行不服,身邊還有很多朋友勸他,千萬別做這種傻事。對於珠寶企業,集中在一起意味著將自己的客戶透明,透明就意味著有可能流失。甚至當時有人說等 著看盧禮杭怎麼倒下。

隨後盧禮杭開始做大量的調研,周邊當時有200多家加工廠,全國的珠寶採購批發大量集中在這裡,市場基礎已經足夠,只要能有正確引導,可以把量做 大。他想到一個辦法——首先要獲得政府的支援。他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向政府匯報產業集中程度情況,不斷邀請政府部門到水貝來調研。此後政府的推動起了很 大的作用。各個加工廠逐漸從拒絕到接受,到配合,最後支持。

雅諾信集團總部位於深圳羅湖區水貝工業區四棟。現在集團旗下公司包括,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彩寶基地、雅諾信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等。

上市計劃

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運營一年以後,陸續有投資者找上門來。他們對這個改變了傳統的經營模式很有興趣。

盧禮杭透露,到目前來參觀考察洽談的投資公司已經不少於20家。他表示,考慮引入戰略投資者,目前正在選擇當中。他拒絕透露候選者名字。一位知情人士稱,雅諾信集團是打算以水貝交易中心平台業務赴香港上市,目前正在申報階段,進展順利。

截至5月上旬,已有3家珠寶企業在證監會披露的擬上市企業排隊名單中,分別是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藝華珠寶首飾、愛迪爾珠寶,其中藝華珠寶和愛迪爾珠寶曾獲得VC/PE投資。

已經上市的珠寶企業財報數據表現出眾。2011年財報顯示,潮宏碁(002345.SZ)淨利潤1.5億元,同比增46%;東方金鈺 (600086.SH)淨利潤3.38億元,同比增34.72%;明牌珠寶(002574.SZ)淨利潤2.5億元,同比增15.69%。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珠寶行業共有24筆融資案例,涉及14家企業,累計融資規模達17.95億元,其中傳統渠道珠寶企業累計融資額度為10.25億元,珠寶電商企業披露融資規模為7.7億元。

深創投、方源資本、聯創策源、聯創永沂等近年均在珠寶領域有大筆投資。

盧禮杭認為,除了水貝交易平台外,公司還得有自己的實體。他認為未來5—10年是彩寶產業發展的最佳階段。2008年他提出打造全國最大的彩寶基地。今年成為了六福珠寶的彩寶指定供應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16

亞太金融中心只是一場空 台灣金融輓歌

2012-6-18  TCW




1995年,台灣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至今已有17年。

2001年,新加坡宣示「以資產管理打造亞洲金融重鎮」,十年之後,這裡已是全球第四強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能,台灣為何不能?

過時的法規、心態封閉的主管機關,讓金融業處處都有光怪陸離的荒謬事。

這些荒謬的小事,處處綁住業者的手腳,扼殺業者的生機。

當然,也綁死了高喊17年的亞太金融中心夢。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辛曉昀方雅薇今年三十一歲,二○一○年,她被任職的外商銀行調到新加坡財富管理部門,那一年,她的年薪從八十萬元一舉跳到一六○萬元新台幣。現在,則接近兩百萬元。

「別看新加坡人口不多,但財富管理的生意很好做;在這裡,資產管理業管到的錢,我想有六成以上來自其他國家。」方雅薇說錯了,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資料,當地資產管理業有八成以上的管理資金來自海外。

本身資金條件並不充沛的新加坡,自○一年起確立「以資產管理產業打造亞洲金融重鎮」的目標,十年之後,憑藉強大的資產管理競爭力,這裡成為世界各地資金簇擁的對象之一,帶動整體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

場景拉回台灣。

陳良宇(化名)今年三十七歲,○三年,他參加一場求職活動,聽見職場專家篤定地說:「資產管理將是台灣最具爆發力的產業!」半年後成功進入某投信公司,成為台灣資產管理業的一分子。

工作至今,陳良宇在業界資歷將近十年,「從不到三十歲做到快要四十歲,我一共只有調過兩次薪水,加薪幅度總共不到兩成,年薪大概六十萬元。」人生黃金十年 歲月過去了,對於台灣資產管理業過去十年的發展,他只有一句評語:「爆發你個大頭鬼啦!」一九九五年,政府宣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六大中心裡包含「亞 太金融中心」,標榜藉著自由化的環境大量吸引國際金融機構進駐;○一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公開表示:「政府第一要務是打造台灣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八 年,馬英九總統宣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在「金融中心」的部分,又包含了「籌資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

前前後後喊了十七年,「金融中心」、「資產管理中心」等字眼宛如鬼打牆一般地不斷出現,而台灣金融從業人員的薪水,倒也像是鬼打牆一樣長久不變。今年三 月,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感嘆:「銀行主管起薪,三十五年來只漲了兩成。」而某投信總經理則表示:「我現在用的年輕基金經理人,薪水和我二十年前剛入行時 幾乎一樣。」新加坡與台灣,喊出來的政策口號相差不多,但是走到今天,新加坡在「倫敦金融城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已躋身全球第四名,台北則是遙遙落後,名 列第二十七位。

口號相同,結果差很多台灣資產管理業出了什麼問題?

「資產管理產業做不起來,就不必談金融中心。」某金融業高層主管指出,新加坡的成功,就在於「政策很清楚,用資產管理來帶動整體金融業。」他解釋,在「亞 太金融中心」的各項目標裡,「金融服務中心」是要吸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來台設立總部,「籌資中心」的前提則是海內、外資金大量匯聚,「這些,都要奠基在強 大的資產管理產業上。」悲哀的是,即使「資產管理中心」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到目前為止,官方尚未對資產管理的定義及業務範圍訂定統一標準,也就無法對國 內資產管理總規模做出精確計算;央行在○九年的報告中,列出了「僅供參考」的「估算」,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大約是五.七兆元,不到新加坡的三○%。

而在業界人士的解讀中,這個數字應該包含了國人投資「境外基金」的部分,「台灣人透過總代理買境外基金,是老外在管台灣人的錢,賺錢的是國外的經理人,不 能算是台灣資產管理業的規模,也無助於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如果扣掉這個部分,台灣業者管理的資金,恐怕不到新加坡的五分之一。

事實上,在許多業者的眼中,「國人大量投資境外基金」,就是台灣資產管理業走向衰敗的起點。「投信是資產管理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商品提供者,但是近年來,台 灣投信的生機,已經被境外大軍嚴重侵蝕。」一位銀行理專是這麼說的:「同樣類型的基金,境外基金付給銀行的手續費往往超過境內基金一倍以上,我當然會建議 你買境外基金啊!」

境外境內基金限制不一

政策箝制,讓本土業者痛失商機○六年起,國內開放境外基金總代理制,一夕之間,來自國外機構發行的境外基金開始大舉入侵,挾國際集團雄厚資源,能夠給予銀 行通路明顯較高的基金手續費,自此,國內投信再無成長空間。○六年至今,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資產規模不但成長停滯,甚至有所下降,自當年的一.九兆 元以上,跌至目前的一.八兆元左右。

面對境外競爭,國內業者試圖端出投資於海外市場的「海外基金」收復失土,無奈,這又遇上了一連串的政策箝制。除了央行經常以穩定匯率因素,控管投信海外基金的匯出速度之外,在商品設計上,業者也面臨了不公平競爭。

以近年在台熱賣的高收益債基金為例,「很奇怪,台灣的投信就是比較遜,同樣是高收益債,配息率就是比外國來的基金差。」一位理專提出他「只賣境外高收益 債」的理由。但他有所不知,「依目前法規,投信發的債券基金不能用本金配息,賺多少、配多少,但境外基金就算沒賺錢,也可以用投資人的本金配息。」業者表 示,這個限制,讓國內投信的高收益債基金喊不出漂亮的配息率,更喊不出「固定配息」的訴求,與境外基金一比,對投資人的吸引力高下立判。

「四大流程」過於繁瑣

動輒遭罰,基金經理人大嘆不如歸去政府「只管境內、不管境外」所造成的差異,也讓國內投信的基金操作靈活度不如境外基金。「你知道嗎?投信基金每一筆交 易,都要寫報告,必須符合『四大流程』。」所謂四大流程,是指投信基金的每一筆投資交易,必須經過「分析」、「投資決定」、「執行紀錄」、「檢討報告」等 繁瑣過程,用意在於確定經理人決策符合前後一致的投資邏輯。「立意良好,可惜,執行到現在,四大流程不只流於形式,甚至是讓許多經理人大嘆『不如歸去』的 重要原因。」一位經理人抱怨,四大流程的投資邏輯只有「基本面」,「意思是,你不能從技術面去分析股票的合理買賣點,不能說因為股價突破長線壓力所以值得 買進,他們不聽這一套。」四大流程被明訂於《投信投顧法》第十七條第一項,而在過去兩年,投信業者遭到金管會糾正或懲罰的案例中,有四七%就是「違反《投 信投顧法》第十七條第一項」。不能說這些遭罰的案例都屬冤案,但以接近五成的高比率來看,「四大流程」必然有其不合理之處。

某外資投信業者表示,一次,公司因為違反四大流程遭罰,這件事驚動到海外母公司總部,「因為在國外,資產管理業者被罰錢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總部甚至派了 一組人過來了解;直到我們攤開近年台灣業者遭罰的紀錄,他們才知道,原來台灣幾乎每一家投信都被罰過錢。在這裡,違規是常態。」「為何不能只做存放款?」 怕出事,財富管理業務關卡重重而在資產管理業中扮演經銷端的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同樣也是滿腹苦水。

除了長期低利率造成國內存放款利差嚴重偏低,以致銀行業獲利困難之外,業者試圖以創新商品的方式突圍,也得面對重重關卡。

一位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回憶不久之前,在一次與金管會官員的會議中,討論到某一新金融商品的開放與否,官員普遍抱持保留態度。而最令他感到驚訝的,是某官員 甚至略感不耐地說:「你們銀行難道就不能乖乖的只做存放款業務嗎?」主管機關的心態昭然若揭,銀行的業務愈單純,愈不會出事,也不用研究那麼多的新商品。

「怕出事」的心態,在怪異而無用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客戶風險屬性分析)制度上最為明顯。理專解釋,銀行必須把客戶分成六個等級,依不同的風險承受度,對應到不同的「可投資標的」;「搞到 最後,每個客戶的投資等級都一樣,因為只要成為『積極型』的投資人,就可以買所有商品。」理專大嘆:「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

政府四大基金帶頭砍價

成本思惟,業者代操只賺到蠅頭小利至於投信、投顧、券商的重要業務之一︱︱代操,同樣也是相關業者心中的痛。「大家都知道,政府四大基金(郵政、勞保、勞 退、退撫等基金)會提撥部分資金給業者代操,但這些生意根本賺不到多少錢。」某投信總經理表示,目前政府基金交給業者代操所付出的費用,是每年大約○.一 二%至○.一七%的管理費。換言之,若業者手中管理五十億元的政府基金,那麼每年能賺到的大約只有六百到八百萬元。「政府也會把資金給國外業者代操,管理 費比國內業者高出兩倍以上,大約是管理資產規模的○.五%甚至○.八%,但就算是這樣的管理費率,國外業者往往也是興趣缺缺。由此可見,政府開給國內業者 的條件有多苛刻。」「政府帶頭砍,整個代操的行情都很慘。」某位目前自立門戶以代操為業的資深操盤人表示,代操管理費愈來愈難賺,於是和客戶協商,加收手 續費,「客戶沒有什麼意見,反而是主管機關堅決反對。」在共同基金、代操之外,另一項被資產管理業者一度寄予厚望的業務── 私募基金,長期以來的資產規模更可以用「一路躺平」來形容。

「首先,國內龐大的壽險資金,至今還沒辦法投資台灣發行的私募基金。」一位資產管理業者提出親身經歷,他曾試圖成立一檔投資於亞洲各國的私募基金,找上某 家國內壽險業者注資,「對方說抱歉,台灣不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所以我們不能投資。」他翻出法規才發現,依據《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管理 辦法》第八條第三項第四款,「私募股權基金之基金經理公司須以在OECD國家主管機關合法註冊者為限」。

就算要找一般個人投資私募基金,業者同樣面對重重困難。「法令規定,私募基金的客戶要充分揭露個人資產,而且,要提出三千萬元以上的財力證明。」業者說, 以這樣的條件,「大概只有上市櫃公司的老闆或專業經理人才會參與私募基金。」為什麼?「可以擁有三千萬元以上財力的高資產人士,往往害怕財產曝光,只有上 市櫃公司負責人比較不怕,因為他們的財產多半已經曝光了。」新商品等同高風險?

心態保守,新商機未成形就被打死法令對於客戶背景的揭露要求,出發點在於「確保投資高風險商品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本意或許沒錯,但主管機關對商品的了解不夠,又強力要求客戶揭露財產,其結果,往往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新市場還沒做起來,就先被打死。

業者舉例,○九年,政府開放「期信基金(期貨信託基金,以期貨、選擇權交易為主的共同基金)」,但開放三年之後,目前市場上僅有四檔基金,總規模三十億 元,「因為法令規定賣基金的理專必須要有期貨執照,又要求買方的財產揭露要更充分、更透明。」如此一來,能夠銷售的理專少、願意投資的客戶更少,市場規模 當然受限。

共同基金、代操、私募,資產管理業三大業務,如今都已被各種五花八門的法令規定掐住生機,「我會形容,台灣的資產管理業,如今已是呼吸困難。」某投信總經 理是這樣描述現狀的:「一檔境外高收益債基金的國人投資總額,可以養活三家以上的本土投信。產業發展至此,台灣人正用大筆鈔票,去養少數幾位國外的經理 人。台灣能夠拿到什麼好處?除了培養了一些會賣基金的『銷售人才』之外,對於資產管理專業人才養成、以及稅收,一點好處都沒有,更不可能讓台灣成為亞太資 產管理中心。」這位總經理無奈地表示,今年二月,英國《金融時報》旗下媒體甚至有一篇報導,指出「台灣是對外國基金業者最有利的市場」。

基於這個現狀,主管機關近來的確有所反應,可惜,在業者眼中,主管機關的反應,仍然荒謬。今年一月,金管會要求境外基金總代理業者,依代理基金的國人投資 金額及比率,增聘人力。「我能體會金管會的用意,畢竟一家吸引國人投資上千億元的境外基金代理商,往往只有十來個員工,而不少投信公司的總管理資產不過 兩、三百億元,卻要養兩百位員工。」然而業者卻又表示:「可惜,金管會的作法,顯然太過天真。」

限制鬆綁

放膽讓利 才能讓本土業者翻身他計算,「總共大約能創造兩百個就業機會,這還包括了從本土業者挖角的部分。」一位投顧業者甚至表示,當他把金管會的要求告知境外業者 時,「老外竟然說,搞半天,原來你們台灣人要的只是這個。」「台灣業者要的當然不是這個……,」某投信高層指出,「如果政府還要資產管理業在台灣生存,還 沒放棄打造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金融中心的大夢,那麼,必須放膽讓利給本土業者。」此外,也要讓境外業者﹁落地生根﹂,在台灣本地管理基金。「新加坡的資產 管理業,就是這樣起來的。」如何讓利?「其實,政府如果有心,隨便一個動作都能幫助國內業者。」提高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的管理費、解除壽險投資國內私募基金 的限制、開放退休金自選、提供投資人稅制優惠,或要求在台灣吸金可觀的境外基金業者,提撥部分資金交給國內業者代操台股……,業者隨口舉例,「很多事都能 做,就看政府要不要做而已。」在業者眼中,台灣的確有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絕佳條件,除了資金充沛、熟悉中國市場之外,「和新加坡、香港比起來,台灣還有產 業優勢,世界八成的筆記型電腦都在這裡生產,多少晶片從設計到製造都在台灣。」他半開玩笑地說:「新加坡的經理人還要過來問我們台積電的消息哩!」「既然 有目標,就該用興利思惟全力衝,但主管機關現在的作法,卻只是全力防弊。」業者提出妙喻:「就好像一輛汽車發生車禍意外,結果政府是把整條馬路永遠封 閉。」再也不會出事,但這條路也就此荒廢。

在害怕出事、只求防弊的主管心態下,金融大夢的口號依舊,但金融產業的生機,的確正在走向荒廢境地。

一個空口號喊了17年— —三位總統對金融中心的宣示

口號提出

首度提出亞太

金融中心計畫

1995年,政府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將台灣打造成亞太製造、金融、海運、空運、電信及媒體等六大中心。

繼續造夢

宣示打造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2001年,時任總統的陳水扁參加「亞太基金管理高峰會」,強調政府將致力讓台灣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資產管理中心。2005年推出二次金改,方案中包括「推動資產管理業務」。

越吹越大

一次喊出

三個亞太中心口號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再次宣示推動「亞太金融營運中心」計畫,設下「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亞太籌資中心」、「亞太金融服務中心」三大目標。

一籮筐的荒謬事,扼殺資產管理業者生機「請問資產管理業者,最讓你受不了的法令規定是什麼?」業者隨口就能舉出一堆案例,以下是各方「點名度」最高的35件荒謬情事。

情節或許有大有小,但當荒謬怪象同時匯聚,足以看出主管機關的保守心態,正在嚴重扼殺業者生機。

境外基金可以做的,境內基金不行01.國內投信不能推出以本金配息的債券基金,而境外基金無此限制,所以配息率明顯較高。

02.高收益債券基金自2010年開放國內投信發行,但要求至少六成投資高收債,境外基金無此限制。

03.境外複合式債券基金早已通過核備上架,但投信至今不能發行複合式債券基金,理由是「怕投資人搞不懂這檔基金的風險屬性」。

04.境外基金可隨便運用衍生性商品,境內基金規範重重,舉例來說,用反向ETF(放空型的ETF)避險不能超過基金淨資產的10%。

05.國內投信發行的海外基金,每筆交易都要匯率避險,投資成本往往立即增加5%以上。

06.境外基金核准後沒有正式上架銷售的時間限制,境內基金申請過後,最慢要在一年內募集。

07.因為匯率因素,央行會卡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基金的資金匯出速度,但央行管不到境外基金。

08.本土投信抗議,境外基金的申請速度較快,金管會的反應不是開放境內基金的審核量,而是緊縮境外基金。

四大流程,讓台灣投信違規成為常態09.投信買賣須符合四大流程,此事是全球絕無僅有。

10.買賣分析報告的投資邏輯呆板單一,只能寫基本面,不容許技術面。

11.四大流程的紀錄形同文字獄,連每股盈餘預估不準也有可能會被糾正。

12.境外基金不必寫買賣分析報告,境內業者發行的海外基金,最痛苦的就是要幫國外顧問公司「掰」出分析報告。

13.賣出一檔股票之後,若基本面或消息面改變,短時間內補回,可能遭罰。

14.即使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股市全面崩跌造成個股錯殺,經理人也必須依原先設定的停損點賣出股票,否則將被質疑投資邏輯前後不一。

15.過去兩年投信被糾正或懲處的案例中,47%與《投信投顧法》第17條第一項有關,即「買賣股票的分析報告紀錄」。

16.某外資投信曾因違反四大流程遭罰款,海外總部以為是重大醜聞,後來才知道這在台灣是天天發生的事。

過度管制,把業者當小偷17.政府對衍生性商品的心態極端保守,連中國都已開放的避險基金,台灣至今仍未放行。

18.2009年開放期信基金,至今只有四檔,總規模30億元。原因在於賣期信基金的行銷人員必須取得執照,且要更嚴格的揭露客戶資訊。

19.非專業投資者,不能買「反向ETF」,但「反向ETF」是重要的避險工具,為何只有有錢人能避險呢?

20.一次,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在與銀行局官員開會時,對商品開發的速度提出建議,但銀行局官員說:「你們銀行就不能只做存放款業務嗎?」21.銀行財富管理部門進行客戶風險屬性分析,執行到最後,每位客戶都要求自己是「積極型」。

22.基金所有文宣必須編頁碼,用意在於出事之後投資人容易舉證。

23.基金給銀行的佣金出現改變時必須通知客戶,但揭露的項目規定超細,多達兩張A4紙。

24.金管會要求投信對券商下單的手續費一定要壓低,但又沒有訂定標準。

25.業者希望給下單券商正常的手續費以求較佳的服務,金管會說:「服務這件事不能採信」。

26.依規定,投信公司「能夠支付的對象」僅有銀行、券商、投顧,除此之外不能付錢給其他單位,例如業者為開發業務想付給壽險公司客戶介紹費,不准。

法規卡死大客戶,代操、私募難賺27.政府四大基金委外代操,給國外公司代操部分,管理費給0.5%以上,但給國內業者只有0.12%。

28.代操業務雖可開放接外資的單,但只准透過國內券商下單,逼走不少國外業務。

29.就算是代操,也要符合四大流程的呆板規定。

30.政府基金交給銀行保管,要求保管費是零,因為政府基金要績效,管理費與保管費愈低,它的績效愈容易彰顯。

31.管理費偏低,代操業者想要向客戶收手續費,主管機關不准。

32.一位代操經理人,若負責管理一個政府四大基金的帳戶,不能再操作其他基金或代操帳戶。

33.壽險業者至今不能投資國內業者發行的私募基金。

34.參與私募基金者必須充分揭露財產,逼走不少高資產人士。

35.法規定義「專業投資人」為財力超過3000萬元以上,但專業並不一定有錢,有錢不見得專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5

假辭職避新法 投保中心告安泰銀大股東

2012-8-27  TCW




每年六月的股東會旺季甫落幕,就是為投資人權益把關的投保中心忙起來的時候了。日前,投保中心提出今年第一件「撤銷股東會決議」的訴訟,對象就是安泰銀行。

《今周刊》八○九期才獨家揭露安泰銀的股東會怪象,為了迴避《公司法》第一九七之一條的修法,也就是董監事質押比率超過一半的部分不得行使表決權的問題,因此大股東隆力集團的代表董事,緊急在股東會前辭職。

沒想到,這個如意算盤卻被經濟部的一紙解釋函給打壞了。這份解釋函表示,如果有董監事因此在改選前辭職,「可能會被法院認定為規避法律之脫法行為」。

但沒想到,隆力集團將其中一董一監仍按照原來劇本,先辭職、再選回來,以迴避股權不能投票的問題。因此,投保中心一狀告進法院,主張撤銷股東會決議。

投保中心表示,安泰銀的方式如果可以過關,未來所有高質押的董監事都依樣畫葫蘆,那麼何須修法?

無論最後法院判決如何,但一家金融機構用此特殊手段來確保經營權,其實已經顏面盡失,在台灣的公司治理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爭議。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02

宜家中國百億巨資欲做大購物中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wMNDIwXzUyMTgwMg.html

持續的房地產調控下,商業地產已成為各路資金的又一個青睞之地。在中國市場,一向作為家居建材超市被熟知的「宜家」品牌,正在醞釀一個新的業態——英特宜家購物中心(IICG)。

對於大部分商業項目而言,最大的三個問題無外乎資金、招商和運營,而資金又是前期投入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頭。而這對英特宜家購物中心來說,似乎是最有底氣的一項。

「未 來5年,我們計劃投資超過100億元於中國的購物中心項目上,將帶來總計53.3萬平方米的零售面積。」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丁暉日前對 《第一財經日報》介紹,中國是優先投資和開發的市場。IICG已在無錫、北京、武漢開發和運作購物中心項目。每一個購物中心的投入預計在40億元左右。下 一步,IICG已將目光鎖定上海。

2001年,宜家家居母公司宜家集團與英特宜家集團分別出資49%和51%成立了合資公司IICG,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IICG目前已在歐洲10個國家及中國擁有購物中心項目。

從長期回報來看,大多數自建開發物業回報要大於租賃物業,不過,一位零售行業研究員向記者透露:「這其中也有奧秘。租賃物業是需要零售商從自己口袋裡掏錢,而自建物業則可以憑藉資產到銀行貸款、融資擴張規模。」

而和其他商業項目不同,英特宜家購物中心採用的是主力商戶策略,其中,宜家家居是其長期戰略合作夥伴,利用宜家家居的人氣提升購物中心的訪客量,宜家這種「家居+購物中心」的捆綁式佈局,如今在全球範圍已有幾十個項目在運營。

IICG中國區副總經理海文天對記者介紹,除了宜家家居,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還有歐尚超市、蘇寧電器、金逸影城等主力商戶,以及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旗下的八個品牌,英國老牌百貨公司Debenhams也已與IICG簽署合約。

丁暉還對記者表示,宜家的定位是GDP在前25名的城市,而購物中心則選擇GDP在前15名的城市,以華北、華東、華南三大塊為中心。未來,購物中心希望達到每3家宜家家居中有1家是購物中心。

事實上,與宜家家居在中國拓展的「蝸牛速度」類似,英特宜家購物中心在中國的準備期也相當漫長。

據多位人士介紹,這大多是耗在選址與拿地上。「又要交通便捷,又要消費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又要有足夠的地盤,實屬不易。」一位商業研究人士稱。

儘管僅憑土地升值的回報,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都不會有任何損失。但在記者專訪的過程中,丁暉一再強調,「雖然是做商業項目,但我們不是開發商。」與現有的房地產企業做的商業項目不同的是,英特宜家購物中心是長期投資,長期持有物業的策略,沒有一家是計劃出售的。

目前,國內大部分商業項目的投資回報並不高,約在4%~5%,更何況這種長期投資、長期持有的策略,可見,短期內,IICG在財務回報上壓力不小。

此 外,英特宜家購物中心在中國的定位是中到中高檔,也將面臨與之定位類似的眾多商業項目的競爭,這其中也包括萬達、華僑城等中國知名的商業地產經營者。因 此,購物中心內招租的商家能否與宜家並肩戰鬥到底,把整個商圈的商氣營造起來,能不能適應中國本土的商業地產規律並創造零售之外的價值等,都是對這個以家 居業為主營的零售商的一種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65

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有多遠?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317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老話題,尤其一年一度的官方主辦的陸家嘴論壇期間。不過,比起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開放、全球金融治理等宏大議程,出租車卻連連搶鏡。

作為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演講中循例表示期待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意外的是他以「上海出租車經營規範,很少帶著乘客繞路」為例稱許上海金融生態;巧合的是,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此前一天關於上海虹橋機場出租車「有序規矩」的兩條微薄被轉發兩千多次,本地媒體《新民晚報》甚至頭版報導。

現實往往更戲劇性。「出租車插曲」引發的笑聲尚未落幕,關於陸家嘴打車難的抱怨已不期而至:「陸家嘴香格里拉門口的出租車集體拒絕打表,坐地起價」等微薄幾小時內轉發迅速超過兩千條——浦東香格里拉酒店,正是陸家嘴論壇會址。

出租車重要麼?城市文明,往往都是由具體而微的細節構成。一位台灣作家曾經表示衡量城市禮貌往往在於人與人的距離,「地狹人稠的城市,一臂伸展之距,是禮貌,更是基本空間。」

比起GDP數字與摩天大樓,衣食住行更是城市宜居宜商的溫度計,也比「某某歡迎您」的標語有誠意。如果讀者有在商務區寸步難行的經歷,自然會明白這一看似無關宏旨的「出租之癢」,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難以迴避——正如郭樹清面對觀眾笑聲,繼而表示「大家不要笑,誠信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很關鍵,至關重要。」

換而言之,出租車可以作為城市軟實力的一個註腳。一線城市商務區打車難是普遍難題,如有金融街遭遇無車可行的讀者,多少會同意在陸家嘴打車情況稍好,譬如虹橋機場秩序井然背後有其管理因素,譬如每組手推車都要求錯開45度角擺放,但二者不過五十步與一百步距離——這也可看作一個相當粗糙而簡化的比較,如果從治理水平與商務環境而言,上海與其他城市或有「一輛手推車」的距離,但並沒有超過「一輛出租車」,上海及其同儕仍需努力。

進一步審視,這「一輛出租車」的距離,或許也正是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金錢永不休眠,而保障金錢順利流動一個重要底線就是規則。規則,大處或許可是法治,小處則可以是一個不會繞路也不會坐地起價的出租車司機。

回頭反思現代市場經濟,往往是基於陌生人之間的交換,而規則的缺失往往意味著風險;依賴信用交易的金融業更為依賴透明而穩定的規則,任何投資者都天然厭惡不確定性。

一度,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很近。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今天上海人為人稱道的專業態度和經濟理性,其實往往從那個時代的繁榮中找到一些歷史因素。

譬如今天國人情感複雜的租界,事實上也埋下了中國最早現代化的種子,舊上海大部分報館以及各路革命黨都依託租界活動。戰亂期間,數百萬人湧入狹小的租界,從人口密度來看,1942年公共租界每平方公里70163人,法租界83599人,同期華界2991人,上海地區7431人。儘管租界的人口密度高於華界,但是租界的管理水平卻遠遠高於華界,原因之一就在於「規則」。姑且不論「蘇報案」等往事折射出的中外法制迥異,小到市容水平也大為不同:「試觀漢口、上海之洋街,皆寬平潔淨,而一入中國人街道,則狹隘擁擠,穢污不潔」。

今日上海金融中心夢圓幾何?2009年,中國明確提出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漫步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區域,恍惚之間,與紐約曼哈頓以及倫敦金絲雀碼頭似無區別。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已超過400萬億元人民幣,在滬各類持牌的金融機構已經達到了1100家,而小陸家嘴區域去年平均每幢樓帶來的稅收據說超過6億元。

正如有大樓無大師不能稱之為大學,有大樓而無銀行家同樣難堪國際金融中心重任。外資金融機構云集往往是上海的賣點之一,近些年不少本地政策也是向海外高端人才頻頻伸出橄欖枝,從海外招聘到地方退稅甚至人才公寓,等等。

但問題在於,這些措施往往惠及個體有限,城市是有機體,商業是大生態,而金融業也不是絕緣體。一位下飛機直赴香格里拉酒店參加陸家嘴論壇的國際銀行家,與一位坐長途火車而來的面有菜色的90後外地服務員,或者一位逡巡四處拉客的疲憊不堪的本土出租車司機之間,對於上海的看法多半截然不同——但是前者對於上海的用戶體驗,卻往往會受限制於後者。

中國資本市場往往被稱為「政策市」,而中國金融中心往往也視為政策放行的結果。上海對於全局的重要性,反而使得最有突破性的金融改革不太可能率先在上海推出——這或是近日上海呼籲日久的人民幣兌換試點花落名不見經傳的深圳前海最大原因。

從世界金融史來考察,金融中心誕生往往源自市場自發的聚合作用。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由計劃體制過渡到市場體制的國家,政府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覷,但是一方面需要警惕政府行為的正負效應,另一方面,無論投資者與地方政府,都需要避免「中央政策依賴症」。

在人民幣自由兌換、資本項目開放、個人所得稅等改革無法出現重大轉機之下,上海還可以做什麼?筆者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無可建樹。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編制規則為例,主要基於人力、商業環境、市場准入、基礎設施和總體競爭力等領域的評估——從這些評估條件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有所作為。與其押寶中央政府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政策放鬆,不如首先從營造一個對於金融業更為友善的生態開始,從有規則的市場監管者到有規則的出租車,都是軟性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

規則是隱形的,也很難成為顯性政績,往往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甚至對於規則的「曖昧」態度,往往也被歸為中國特色的一種。但是正如諾斯等人研究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率的經濟組織需規則的保護,如果沒有規則很難成為一個生產擴展型社會。

回到陸家嘴出租司機的「坐地起價」行為,是出租車司機待遇、供需關係、出租車行業管制、公共治理等一連串事件的結果;不過,這看似令人不快的行為背後,也有著存在即合理的經濟邏輯,這也是缺乏規則之下必然誕生的「黑市行為」。

也正因此,要求出租車司機為了在陸家嘴論壇避免「友邦驚詫」而不漲價,並沒有合理性。出租車司機也是理性人,其對於陸家嘴論壇的「無感」,也揭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除了為政府帶來稅收,還能為上海這座城市尤其是普通人帶來什麼?對於外資、大型國企佔據金融業重要地位的上海,這點尤其值得反思。

城市的歸屬感首先源於安全感,其底線在於遊戲規則明確。近期上海美國商會和布魯金斯學會一則調查報告中,明確指出金融法律規則為金融中心存在的先決條件,「僅有公認的成文法律是不夠的,還必須以可預測和合理的方式實施這些法律條文。不僅僅商業法律應當得以妥當實施,在公司內任職的關鍵人員必須有一種生活在合理的法律之下的人身安全感,並且知道這些法律的實施不會受一些武斷或腐敗因素的干擾。」

進一步看,講規則的對象,不僅侷限於金融業與高端人才,更應該具有普適性:不僅普通人應該可維持經濟學家所謂「體面生活」,即使流浪漢,也應該享受一份受尊重的「立錐之地」;換而言之,只有對人人都適用的規則,才能真正稱之為制度。上海如能以國際金融金融中心建設為契機,對外開放的同時對內改革,帶動城市自身的變革,這對於市民以及中國,比起大樓與數字,都更有意義得多。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08

i美股研報:定製式幼教中心Bright Horizons

http://news.imeigu.com/a/1359098420464.html

(i美股訊)帶著孩子上下班,這是被多少企業所禁止的又是被多少員工所嚮往的...你是不是希望有這樣一個幼兒園——他就位於你公司附近甚至在同一座大樓;他的營業時間跟你的工作時間完全吻合;他的教學內容跟你的觀念水平接近趨同;甚至單位願意給你補貼一部分幼兒看護成本......這或許是你我的夢想,但是有人已經享受到他的服務了!

@劉生權:這個很需要哦!上班的時候帶著孩子,中午和孩子一起吃飯,然後晚上一起回家,多麼嚮往的事情啊。有這樣的公司,孩子控們一定蜂擁而至!

@李鋼江:我在谷歌享受過這個福利。幼兒園放假時可以送小孩去這個地方,1年10天內員工是免費的,谷歌承擔費用

即將上市的美國幼教中心Bright Horizons Family Solutions就是這樣一家幼兒園,他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定製服務。公司計劃以代碼「BFAM」在紐交所上市,發行價為22美元,超出此前$19——$21發行區間上限。公司計劃1010萬股普通股,融資2.22億美元,發行後的總股本為62,871,119 股,如果承銷商完全行使超額認購選擇權則為64,386,119股。按此計算,在不計入承銷商超額認購選擇權的情況下,Bright Horizons市值將達約13.83億美元。

一、公司歷史

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Watertown的Bright Horizons成立於1986年,1998年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以代碼「BFAM」上市交易,2008年1月公司接受貝恩資本總計13億美元收購報價,同年5月從納斯達克退市。2008年被收購時,Bright Horizons在美國、英國、愛爾蘭和加拿大管理著641個早期看護和家庭中心,提供服務的兒童71000個,企業客戶約700個,包括95家全球500強公司;目前公司已經擴充到哥倫比亞、荷蘭、印度、波多黎各,總計運營776個托兒所及早教中心,提供服務的兒童達到87700個,企業客戶逾850個。

@hotashang:Bright Horizons從私有化到重新公開上市形成典型私有化案例中的PPP策略。所謂PPP策略,即「Public-Private-Public」,指先通過收購在外流通股實現私有化退市,轉變企業架構,謀求再次上市。

在私有化的五年內,Bright Horizons積極推進國際化和收入多元化,根據招股文件顯示貝恩資本持有51,559,364股,按照20美元發行價計算市值10.31億美元。由於貝恩初期採用槓桿收購方式,自身出資6.4億美元,其他則以公司為擔保進行債務融資,從6.4億美元至10億美元,貝恩資本5年回報率1.96倍(10.31/6.4)。

二、 商業模式

1、基本模式:

Bright Horizons定位是提供在職家庭解決方案(a family of solutions at work),基本模式為依託僱主企業向其員工客戶提供兒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用。

2、客戶群體:

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已經與850多企業僱主建立合作關係,其中包括500強中的130家,僱主客戶中有75家進入「對職場媽媽最好的100個企業」。僱主客戶7成客戶來自北美地區,過去十年客戶保留率超過97%,客戶行業分佈以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最多,醫療製藥、金融服務次之。

3、模式亮點:

創始人伯郎(Roger Brown)沒有遵循讓幼教園直接面向家長的傳統原則,而是將幼教園設立在公司內部,先將客戶鎖定在企業僱主,而不是一般的顧客。一方面滿足了僱主向員工提供福利的需求;另一方面直接透過僱主接觸在為其工作的幼兒家長。

Bright Horizons的幼教服務不限定兒童年齡,而是服務帶著孩子上班的在職人群,但是不同年齡、需求兒童有不同收費標準;且不限定固定時期,可以按學期、季度、月份或者單日(Day Care)計費。

4、服務內容:

Bright Horizons提供三類服務:保育和早期教育(Full-Service Centers)、後續護理計劃(Back-up dependent care)和教育諮詢(Educational Advisory Services)項目。根據截止2012年9月30日最近12個月數據顯示,公司實現銷售額10.46億美元,調整後息稅折舊前利潤1.71億美元,利潤率16%;三類服務在公司營收佔比分別為:86%、12%和2%。

5、合作方式:

作為Bright Horizons主要業務的保育和早期教育,公司通過兩種模式與僱主合作開展服務:一是自負盈虧,即雙方共同承擔經營過程中財務和運營風險;二是收取管理費,即基於Bright Horizons為僱主員工提供幼兒保育服務僱主給予一個基本費用。自負盈虧模式被進一步劃分為兩個子類:一是贊助商模式,即公司為特定僱主的員工提供保育及早期教育服務,僱主支持前期投入以及保證一定生源,公司只收取管理費;二是租賃模式,即公司為特定區域(如大型辦公樓或辦公園區)的多個僱主員工以及周邊社區家庭提供幼兒保育及早期教育服務,租期一般是10——15年。

兩種模式下,通常雙方會簽訂一個多年合約,僱主方承擔新中心的建設以及日常維護,Bright Horizons提供管理運營,僱主通常會持續為其員工享受託兒服務提供補貼,如一年內免費享用N天服務。僱主提供資本一方面降低Bright Horizon初始投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基於投入僱主會更加希望和配合Bright Horizons為其員工提供適合的服務,Bright Horizons會為合作僱主量身定做適合其員工層次的幼兒課程及營運時間,這樣的定製既便於獲得僱主認可也最大限度的幫助企業鎖定目標家長。截止2012年9月30日,公司共運營776所保育和早期教育中心,為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愛爾蘭、印度、加拿大的87700名兒童提供服務。

公司的後續護理計劃(Back-up dependent care)主要是通過約2500個簽約家庭護理中心為僱主的員工客戶提供基於家庭的子女、老人照顧;教育諮詢項目則主要為客戶自身及家庭成員提供學費資助、人力資源諮詢等服務。Bright Horizon沒有為這兩部分服務單獨設立中心。

@Shinna0204:絕望的主婦裡面不就是有這樣的麼,媽媽還可以上班期間去哺乳。。。

@亞歐大陸的風:哪個公司在中國提供這個?我去!

三、 財務表現

1、 財務費用拖累盈利

由於2008年貝恩資本採購了槓桿收購的方式,即貝恩資本出資6.4億美元,另外採用債務融資方式借款8.5億美元。該債務融資分為三部分,包括4.4億美元信用抵押貸款、3億美元高級次級債、以及1.1的優先債。其中信用抵押貸款以Bright Horizons所有美國資產及美國子公司擔保,平均利率在7%左右;高級次級債以所有美國子公司擔保,年利率11.5%;優先債則沒有擔保,年利率13%。債務的利息主要由公司未來收益支付,依據目前財務報表的數據來看,公司每年需承擔約8000萬美元利息。(信息源自hotashang)

截止2012年6月30日,公司總負債9.165億美元。經營現金流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來支付利息,根據之前的債務協議,公司在2008年支付利息2710萬美元。下圖為Bright Horizons財務費用示意,公司最近三年利息支出佔營收9%左右,數倍於盈利。

除了貝恩的槓桿收購以外,企業在2008年私有化有完成一系列併購,其中2012年5月單筆花費超過1.1億美元,2011年收購40所早教中心。這些併購交易也造成還本付息義務以及攤銷開支都將令未來盈利承壓。

*2012年5月23日以1.109億現金收購的在英國經營27個早教中心Huntyard Limited,商譽4540萬美元;

*2011年3月14日收購美國的20個幼教中心在2012年上半年貢獻900萬美元,而從收購日到去年6月30日的貢獻為760萬美元。

*2011年7月20日收購荷蘭20個幼教中心。

2、主要業務複合增長率6.8%

最近三年Bright Horizons營收保持持續穩定增長,銷售收入從2007年的7.7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9.7億美元,2001——2011年營收覆核增長11%,EBITDA增長率17%;2001——2007年淨利潤覆核增長23%;2012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營收7.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毛利潤1.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8%;調整後息稅折舊前淨利潤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0.7%。

由於公司每年需用收益支付因私有化債務融資產生的約8000萬美元的利息,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損益表顯示淨虧損;公司在2011年淨利潤476萬美元,顯現盈利;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已現盈利。

Bright Horizon毛利率穩定在21%左右,公司主要成本為幼教中心運營費用,包括員工工資、幼兒食品、教具材料、基本設施租賃及折舊等,其中人員成本是最大的組成部分,約佔營運開支的約75%。公司表示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新早教中心的建立和每年學費3%——4%的上漲。

根據截止2012年9月30日最近12個月數據,企業保育和早期教育(Full-Service Centers)業務佔公司營收的86%,2009——2012.9.30(LTM)該業務復合年增長率6.8%。自負盈虧模式合作中心佔70%;收取管理費模式合作中心佔30%。

後續護理計劃(Back-up dependent care)業務佔公司營收的12%,2009——2012.9.30(LTM)復合年增長率13%。99%的用戶滿意率,通過約2500個簽約家庭護理中心為僱主的員工客戶提供基於家庭的子女、老人照顧,公司不單獨設立中心。

教育諮詢(Educational Advisory Services)業務佔公司營收的2%,2009——2012.9.30(LTM)復合年增長率32.9%。

@yehenrytian:終於知道公司邊上的這家day care為什麼這麼貴了! 據說是full-time是$90一天,part time是$110一天。

@JIE-傑-9339:兒子在Pittsburgh上的DayCare就是Bright Horizons旗下的,雖然和UPMC有協議,打了個折扣,但是費用仍然很貴啊。

IPO融資意圖:根據Bright Horizons招股說明書,IPO融資主要用於支付優先債本金及相關利息以贖回優先債,剩餘資金用以補充公司營運資金。該優先債最初本金1.1億美元,年利率13%,利息可轉本金,但需在2013年支付。截止2002年9月,該優先債的本金累計達到1.91億美元。

四、投資亮點

1、市場巨大

目前隨著女性職業參與熱情以及雙職工家庭增加,家庭對高質量保育和早期教育服務的需求提升以及僱主員工福利意識增強及項目自身較高投資回報率。Bright Horizons首創的僱主贊助幼教服務模式有巨大市場空間。

總量上看,2007年美國家庭在幼兒保育支出約430億美元;市場高度分散,前十大服務提供商總市場份額不到10%。

@usaft:去開幼兒園吧!依託大企業或社區的服務標準化、定製化、高端化、國際化、管家化幼兒園是未來的趨勢啊!

@JIE-傑-9339:美國入托感覺比上海還要難上很多,為了給兒子找DayCare,我在Pittsburgh找了一個月,很多小孩還沒有出生,已經在DayCare排隊了。

@楊子Rebecca:不知道美國有沒有入托難題,但是澳洲絕對有。都知道托兒很貴,媽媽們寧願辭職做家庭主婦也比負擔一個保姆更加划算。而且,托兒所都要在孩子剛出生不久就先報名排隊,即便這樣很多離家近一點好一點的托兒中心也排不到。

2、競爭優勢

因為有合作公司投資的資本,Bright Horizons可以大量降低資本性投入,同時公司也為不同合作公司量身訂做最適合他們的課程及營運時間。在課程設計方面,Bright Horizon授課的教師有控制課程的權力,老師可以依據兒童的學習狀況,調整課程的內容;公司也不斷運用顧客的新科技,拉開他與競爭者之間的距離。如在托兒所建立與網站連結的攝影機,讓家長可以在工作時,透過計算機就直接看到他們的子女。

目前公司與美國主要競爭對手相比,Bright Horizons擁有586所中心,KnowledgeLearning擁有107所中心,Children's Choice擁有47所中心,Hildebrandt Learning Centers擁有41所中心, EduKids擁有12所中心。

另外,從合作企業看,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已經與850多企業僱主建立合作關係,其中包括500強中的130家,過去十年客戶保留率超過97%。僱主客戶所屬行業廣泛,醫療製藥行業最多,佔17.5%;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和金融服務次之,均為15%;非僱主贊助商模式的租賃佔比30%。

@feiyaya_2boys:這家DAYCARE老貴的,原來有朋友就為了小孩子上這個幼兒園,一直等孩子上K了以後才辭了cisco換工作。

@Diane_咫尺天涯:Bright Horizons在幼兒園裡的確是不錯的brand,質量有保證,就是價格偏貴。

3、全球擴張

截止2012年9月30日公司經營776個幼兒中心,覆蓋美國42和洲以及哥倫比亞區、波多黎各區,另外覆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荷蘭和印度。776個教學去年同期為724個。這些幼兒中心有75個是公司擁有,其他有簽署10——15年不等的合作協議。

公司1986年進入美國市場,2000年進入英國和愛爾蘭市場,2011年擴展到荷蘭和印度。在總計776個所保育和早期教育中心中有15%位於歐洲,85%位於北美。從數量上看,公司在北美地區擁有599所保育和早期教育中心,為75500名兒童提供服務;公司在歐洲、印度地區擁有177所保育和早期教育中心,為12200名兒童提供服務。(北美中心平均容納126個兒童,歐洲和印度的中心平均容納69名兒童)

@丈二金剛:解決企業員工後顧之憂啊,阿里Baby可以考慮下哦~~

@劉越YUELIU:Bright Horizons 講白了就是把國企政府自行運營的幼兒園外包給了幼兒園連鎖店。

@Chartered-Fucking-Analyst:很有意思的模式,中國的市場應該更大,目前似乎沒有山寨版,恐怕是因為教育局那邊對幼教有限制。

@藍色阿懶-道聽微說:這個模式不錯,國內大型企業可以借鑑!也是新的教育模式,國內肯定有市場!

@huihui626:這個不錯,北京的艾毅其實起源跟這個很像!服務500強,即體現公司福利,又解決加班困擾,關鍵是沒房租啊!搞不好連環境創設公司也做了!只用輸出人才就ok了!沒準孩子從小就收熏陶以後也CEO了直接。

4、增長策略

Bright Horizons營收增長主要的驅動因素有:現有保育和早期教育中心成熟;開設新的教育中心;通過收購增加教育中心;交叉銷售擴大營收;提高費用、行業增長帶來招生擴大,後續護理等其他服務發展。最近12個月數據顯示保育和早期教育服務佔到總收入86%,後續護理計劃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13%,達到1.1億美元,而且近幾年增長較為迅速,已逐漸成為Bright Horizons的收入的另一個發動引擎。

在利潤增長漲公司將主要通過強化定價權、擴大新中心貢獻、增加高利潤率服務、成本管理控制、通過經營槓桿提高效率。

五、投資風險

1、貸款及次級債負擔沉重

Bright Horizons 重新IPO,融到資金償還優先債後,公司仍有近8億美元的貸款及次級債。而該貸款及次級債的年利息約7000萬美元,仍舊是Bright Horizons未來業績沉重的負擔。這些貸款及次級債預計在未來5年內予以償還。目前Bright Horizons每年的收益也就僅僅夠支付利息及公司的業務擴張,償還本金應是遠遠不夠。顯然未來Bright Horizons償還債務主要還得靠IPO增發股票獲得融資來償還。而每一次增發,都意味著對貝恩資本股本的稀釋。因此,Bright Horizons需要持續增長業績以維持目前的股價以消除增發給Bright Horizons帶來的股份的稀釋。

2、全球化下匯率風險

公司目前在美國、英國、愛爾蘭、荷蘭、印度和加拿大都有業務,涉及功能貨幣有英鎊、歐元、印度盧比及加元,這些在資產負債表日都會被換算成美元。公司沒有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與海外附屬公司的匯率風險,根據公司估計,如果每一個國家匯率向不利方向變化10%,那麼在2011年將會減少40萬美元,在2012年前9個月將會減少50萬美元。

(評論來自雪球及微博用戶 i美股 sherry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58

櫃買中心新董座 竟然身陷掏空案


2013-03-11  TCW  
 

 

二月二十五日,新任櫃檯買賣中心(簡稱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交接典禮上爆料說,自己是雜貨店之子,還擔任過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營運幕僚。

但他沒說的是,他目前還被投資人保護中心(簡稱投保中心)因合邦電子掏空案,提起請求連帶賠償訴訟中。由於此案還未落幕,屆時可能出現櫃買中心董事長被轄下公司投資人求償,對簿公堂的尷尬局面。

任監察人捲入,成形象地雷

原來,吳壽山在二○○四年到二○○八年,擔任過合邦電子監察人,任期內,當時的總經理、爾後擔任董事長的陳錦溏等人,利用成立九家境外紙上公司,再用買空賣空方式來美化財務報表,把當時資本額十億元左右的合邦,掏空了一半的資產。

該案在二○一二年經由新竹地方法院判決確立,投保中心遂對陳錦溏與吳壽山等二十八位董監事和相關人員提請金額共一億三千萬元的連帶賠償訴訟,為受損的小股東爭取權益。

這二十八位被提起求償的人員,過去兩年多,多位陸續與投保中心達成和解,投保中心也依和解狀況,對訴訟對象撤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聲請狀。而吳壽山,從擔任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證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到升任櫃買中心董事長,對此案都還沒達成和解。

投保中心發言人趙順生證實,吳壽山曾與投保中心談過,只是迄今還未和解。「每到一個新職,就有人提醒我要去處理,」吳壽山受訪時表示,他也認真的想去和解,「這個案子要和解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保險公司有個上限,投保中心有個下限(指的是賠償金額),如果差額太大,我是付不起的。」這件案子這麼一擱,就是兩年多。

交接典禮中,吳壽山說「長官」告訴他,「你就快快樂樂去做。」如今,一樁拖延快三年的陳年舊案,成了吳壽山的背上芒刺。只要此案不和解,吳壽山也很難快樂得起來。

櫃買中心任務就是監督股票上櫃公司、幫投資人把關。合邦案讓吳壽山頓時在裁判與球員之間出現尷尬角色。這些過往的事未必阻撓升官之路,只是當監察人、櫃買中心董事長,多少都要維護形象,免得哪天成了話題,想磨滅也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7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GZIFC)的隱憂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3/23/%E5%BB%A3%E5%B7%9E%E5%9C%8B%E9%9A%9B%E9%87%91%E8%9E%8D%E4%B8%AD%E5%BF%83gzifc%E7%9A%84%E9%9A%B1%E6%86%82/

一連寫了多次華電福新,今天換換主題。

筆者從未買賣過越秀房產(405) ,關注廣州國際金融中心(GZIFC)純為好奇。

越秀房產最近公布2012年業績,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GZIFC商場出租率97.03%,寫字樓出租率70.18%。商場出租率較以前的98%,輕微下跌1%,而寫字樓出租率從2012年6月15日的60%,上升了10.18%,符合越秀房產收購GZIFC時提出到2012年年底出租率達70%的目標。

70%出租率的背後
GZIFC 寫字樓有183,540平方米,出租率提升10%即是新出租了大約18,000平方米,相當於GZIFC 五至六層的樓面面積。

由於好多時地產代理都會發放大租約的成交信息,所以筆者今天嘗試在網上尋找GZIFC 簽了什麼新租客。可惜大租客信息找不到,反而找到三份小租約(共租用1,098平方米)的成交信息。三份成交信息全部由中原地產發放的,筆者把信息整理如下。

Rental Cases西關千金小姐跟尋常百姓拍散拖
從以上三份租約可以看到,所有租客都是因為位置、配套及知名度而莫名而來的。但要留意GZIFC 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根據越秀房產的資料 GZIFC是 “一項世界級發展項目”,目標是 “吸引跨國公司及知名企業租用其甲級寫字樓及商場”。 但現在西關千金小姐要跟尋常百姓拍散拖,為求跑數而濫收租客。筆者不是對中小企業不敬,看不起她們 (Google都是由車房起步的),但顯而易見相關產管理層為了達到寫字樓 70% 出租率的目標而改變定位。以前 GZIFC 租約一般是3~5年的,但現在連2年租約 “照殺”。

現在,GZIFC 可以收取小租客較高的租金及提升出租率,而小租客雖然多付一點但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好像一家便宜兩家着,但長遠看,當所有租客都是莫名而來而自身沒有名氣的話,GZIFC“名氣”這個賣點將會漸漸消失,變得跟其它甲級商廈沒有二樣。

租客品位
一座甲級商廈的出租率/收入很視乎商廈的地段、大廈配套設施、物業管理水平、和租客品位(tenant profile)等因素。筆者覺得 GZIFC 最大的問題是租客品位。翻看越秀房產2012年6月的通告,可以見到頭兩位最大的租客是廣州越秀及其附屬公司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兩者皆是廣州市政府的下屬公司

雅居樂是第三大租客,租了四層,共12,863.30平方米,租約於2014年8月到期。據報道,當距離 GZIFC 不足千米的廣州雅居樂大廈在2014年建成後,雅居樂將搬離GZIFC。廣州雅居樂大廈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差別多是現時租用面積的十倍。

在十大租客名單中其它公司也不算是國際知名的大公司。而排第十位的創光有限公司也只租用1,327.52平方米,跟以上提及的三份小租約總租用面積差別不大。從以上看來,GZIFC的客源頗為狹窄。

租金水平
講完出租率和租客品位,講一講 GZIFC 租金水平。以下租金是在網上找到的。
gzifc_rent_levels從表2可以看到 GZIFC 的租金從2011年年初的$260升到2012年6月的$320,到現時又回到$260這個水平(見出租個案3)。

現在內地住房市場有「國五條」,有評論說如果炒風轉向商業物業,當局也會調控商業物業市場。

總結
初步看來GZIFC 為了到達寫字樓出租率達 70% 的目標,放鬆了對租客的嚴格要求。雖然短期可以促銷,但長遠可能影響物業的市場定位或形象。GZIFC 最大的難題仍然是如何開拓優質的租務客源。另外,珠江新城甲級商廈的供應與需求失衡對 GZIFC 租金水平構成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1

航運中心難保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409/18221018

曾蔭權時期,提出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理念,航運是其中之一。今年一月嘅梁振英第一份施政報告,重申航運重要,佢在城大做校董會主席時,已提出建設香港成為航運船泊中心,與倫敦看齊,中央亦曾經不斷放出訊息,支持香港作為航運中心。
昨日講過,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曾經向呢個想法大潑冷水,如果我地睇近年數據,大前研一似乎係啱嘅噃,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曾是世界第一,2005年世界十大碼頭順序係香港、新加坡、上海、深圳、釜山、高雄、鹿特丹、洛杉磯、漢堡、安特衞普。到咗2012年,前四名係上海、新加坡、香港、深圳,但因近年嘅香港碼頭吞吐量增長,常低於深圳,故此一至兩年內香港會跌到世界第四位,想重返世界第一,時勢冇晒咯。
香港碼頭排名下跌,主要係受到深圳競爭,上海盡享長三角之利,新加坡雄霸東南亞。幾年前麥肯錫公司發表咗一份香港碼頭競爭力報告,指從東莞工廠運一隻貨櫃到洛杉磯,若在香港上船,會比在深圳上船貴近三百美元,原因係(一)香港船期航班雖多,但貨櫃船運費更高(船公司收取),(二)從東莞送貨來港,須僱用香港貨櫃車,香港司機,在深圳過關,每日只能走一轉,單位成本比用大陸車,大陸司機,唔駛在深圳過關,在鹽田上船,每日可走兩至三轉車,高出好多,(三)香港貨櫃碼頭嘅處理費(handling charges)(由碼頭收取)比深圳高。
三樣嘢加起嚟,香港在成本上毫無競爭力,但點解仍有咁多貨櫃來港?主因係香港船期密、上落貨快,效率甚高,深圳遠遠不如,但呢個所謂Competency Gap(能力差距)只會隨着內地工人及程序進步而收窄,如果收窄到差距只係10%左右嘅話,你話美國買家例如Walmart會點揀?當然係在F.O.B.報價上揀取在深圳上船嘅啦,何況深圳貨櫃碼頭嘅經營者與葵涌貨櫃碼頭基本相同㖭?今日香港碼頭之罷工,無論是否早日解決對大趨勢毫無影響,如果罷工持續糾紛難解,付貨人短期內更會加快向深圳碼頭靠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