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頭髮同耳仔是騙不到人的-盧先亞是乜水?

前幾日,蔡東豪引述某一位愛國老年人講:「稀土呢單嘢,中國鍊撚住日本個碌鳩,呢次爽呀!」(筆者按: 那三個打交叉的字,是筆者自己配合想像假設出來,和蔡東豪先生完全無關。),今日我想講:「盧先亞呢單野,湯財鍊撚住王利民/大頭蔡個碌鳩,呢次爽呀!」

一年幾前,筆者已經述及這位在生果報財經版最後一頁的隱名上市公司主席盧先亞,其實就是王利民。跟住在2012年12月12日,同一頁報紙有個經常影射人的姚崢嶸(按: 其實或者都是蔡東豪)那篇文有人提及過筆者呢篇文

今日,生果日報頭版有個報導,疑似有人為好似賣民主,實際是公器私用宣傳自己個網站,終於忍唔住出左出來支持佔領中環,仲幫呢住主席影左幅相:



其實他個頭髮真是呃唔到人的? 例如呢張同呢張。

你睇下他d頭髮? 個角度是在右邊,同上面呢個圖幾似。


(圖片來源: 生果日報)

你睇下他d耳同西裝? 是咪同上面呢個圖幾似,頭髮又是差唔多。


(圖片來源: 西方日報)

可以睇到,他頭髮的長度、豎起的角度同耳仔以頭髮偏向的角度來埋他隻耳仔來睇,發覺真是我們距踢爆他的真相又再踏前一步,睇下他幾時企出來認呢個事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08

工業區土地每坪上百萬元 製造業者一地難求 職業炒手新樂園 奢侈稅打不到的角落

2013-03-25  TWM
 
 

 

當政府停止標售國有土地、都市更新停滯不前,大台北地區大面積住宅區與商業區土地取得愈來愈不易,頓時讓過去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成為養地大戶新樂園,其影響,是讓真正有需求的製造業者﹁無地自容﹂。

撰文‧梁任瑋

奢侈稅開徵即將滿兩年,當外界以為短線炒房投資客已銷聲匿跡之際,䒷面下,卻有一塊死角是奢侈稅課不到的禁地,這正是過去被視為房地產市場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

新北市一家工業電腦上市公司老闆,近日為了尋找擴廠土地,廣泛蒐集各處地價,這才發現,新北市工業區土地貴得嚇人,以五股工業區為例,每坪地價已漲至近一百萬元,較兩年前上漲了一倍。

原本想用時間換取空間的他,曾經向外圍往新北市邊緣林口華亞工業園區、土城頂埔找地,「沒想到那裡工業區土地也不便宜,一坪喊至三、四十萬元,土地愈找愈貴,真的是一肚子火!」「破銅爛鐵」悄悄漲二、三○%「那個價格吞不下去啦!」他拿出計算機按了按數字,以林口、土城工業區土地容積率二一○%換算,每坪三十萬元的土地,容積單價就要十五萬元,再加上每坪營建成本十萬元,等於每坪興建廠辦的單價高達二十五萬元。這個數字,對毛利率不超過五%的電子廠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這位電子廠老闆無奈表示,製造業很依賴資深技術人員,很多人建議他往桃園、中壢設廠,但他也要考慮員工上班通勤距離,深怕廠一遷走,員工連帶流失,「現在已經不好找人了,如果還要搬到中南部,解決土地問題,恐怕還要擔心缺工問題。」如今,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究竟有多夯?

今年初,新北市政府為了替回台設廠的台商媒合找地,特別成立了「工業用地供需服務資訊網」,網站開張沒多久,點擊次數已經超過一萬多次。

此外,三月七日,鋼鐵業者青鋼金屬以三.二億元處分五股工業區廠房,以土地面積三四八坪換算,每坪單價高達八十六萬元,寫下五股工業區土地新天價。

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顏炳立指出,最近這一年,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產生結構性變化。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地段好的第三種工業區土地,一坪都開價二百六十萬元,五股也漲至八、九十萬元,連去年才十三、四萬元的中壢工業區,現在都站上二十萬元,這些土地以前是不被市場重視的「破銅爛鐵」,不過,今年已上漲二、三○%,他直接用「凶悍」兩字形容工業區土地的漲幅。

實際走一趟新北市五股工業區,只見新五路兩側蓋滿了不起眼的鐵皮屋工廠,除了出租倉庫之外,甚至還有人在經營垃圾資源回收場,完全看不出來這個區域的地價已經站上每坪百萬元行情。

「別小看五股、泰山一些外觀不起眼的鐵皮屋,台商搶這些土地可是搶瘋了,三年前這裡不過一坪五十萬元,因為供需失衡,讓這些工業區土地價值翻倍。」專營五股廠辦買賣的仲介業者地王不動產業務員透露。

集資買進再切割 轉手獲利高「大家都是在養地!」當地一位土地代書說,在五股、泰山經營工廠的老闆都不是真正的地主,因為五股地理位置處於捷運環狀線西、北段銜接處,未來捷運機場線也將通車,成為大新莊重要的交通樞紐,「慶祝行情」早已提前上演一、兩年。

甚至有「職業級炒手」知道新北市的工業區物流土地極缺、廠商的需求強烈,以集團式手法收購工業區土地囤積,所以才會看到一坪百萬元的土地,卻拿來當資源回收場的浪費景象。

事實上,工業區養地的亂象新北市政府並非毫無所悉,連新北市經發局都清查出,目前新北市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有四五五筆、約十九公頃;廠房二四六筆,約八公頃。但也因為向民間徵收土地的困難度愈來愈高,此刻要新北市政府再開發新的工業園區,更加不易。

據了解,這群工業地職業級炒手鎖定新北市、桃園一帶的農地或工業地,因為背景多半是當地的不動產業者,對於區域行情、地主身分瞭若指掌,也比外地人敢投資。

最常見的手法就是以「集資」方式合夥,鎖定遭法拍的舊廠房,買進後先將建築物拆除,再切割成十數筆「素地」銷售,因為是「非都市計畫內的工業地」,所以在兩年內交易,一毛奢侈稅都不用繳。

更誇張的是,這類型案件如果是一年內交易,土地公告現值未調整,根本不用繳土地增值稅,再加上我國土地交易不用繳營業稅、所得稅,一年內轉手獲利率可高達五、六成。

仲量聯行投資部副總經理吳瑤華說,北台灣工業區土地飆漲的另一個原因,是建商看好土地變更的機會,只要是在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大面積工業區土地都很搶手,這個現象,在原本就是傳產業大本營的桃園縣更明顯。

去年曾幫偉聯科技處分中壢廠土地給中壢客運的吳瑤華說,現在桃園超過萬坪以上的工業區土地,根本沒有地主拿出來賣,不只地主惜售,桃園本地的開發商也積極收購,甚至還有投資客專門買大面積工業地,再切割成小塊地出售,每坪單價都喊至十三至十八萬元。

桃園甚至有房仲業務員每年光靠服務幾位大咖投資客買賣農地,就連年拿下全公司業績第一名,「一塊土地一年內轉手五、六次,投資客完全不用繳稅。」場景轉到台中工業區,中部製造業者同樣面臨一地難求的困境,在看似工具機業景氣大好的強烈需求下,不為人知的卻是工業區廠商嚴重的養地問題。

放任搶地、養地、炒作地價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張光瑤指出,很多台商向他抱怨,中部幾座新興工業區,每次招商就搶破頭,甚至有廠商抱持新股上市抽籤的心態進場搶地,只要搶到土地之後就轉手出售,讓真正急著建廠的廠商被排擠在外。

他說,中部三大新興工業園區招商兩年時間過去了,甚至還有得標廠商無任何建廠動作,至少有一半空地閒置在那裡,主管機關視而不見,不去抓養地的廠商,放任地價被炒作。

他甚至更直接地表示,目前只有中科沒有養地的情形,因為主管機關是國科會,不容許廠商炒地皮,但其他針對機械業招商的新興工業區,都有養地的問題,最好的作法是政府應該祭出公權力介入,「不開工,就收回。」事實上,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問題,監察委員早已發現。

二○一二年監委周陽山、李炳南、馬以工就曾公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全台已開發的九千五百餘公頃工業區土地,還有五○二.一二公頃在養蚊子,而尚未公告租售的設廠用地有一一五六.一五公頃,顯見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問題有多嚴重。

監察委員認為,造成台灣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原因在於政府開發工業用地缺乏整體規畫,又缺乏跨部會協調機制,造成各園區間相互競爭及供需失衡。如今,奢侈稅造成的「工業區養地」風潮日熾,恐怕會讓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情況雪上加霜。

綜觀工業區用地閒置怪象,從房地產市場探討,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批評,奢侈稅開徵以來只讓交易量下滑,但房價依舊在高檔,很明顯,就是有辦法的人還是不用繳稅,尤其非都市計畫內土地居然不用繳奢侈稅,更是稅制上的一大漏洞。這個破網如果不在奢侈稅滿兩年之際檢討,只會造成更大的居住不正義。

工業區土地被投資客與養地大戶控制,讓真正有需求設廠的廠商無立足之處,政府卻視而不見,完全無法可管,背後所衍生的產業衝擊,恐怕已不是只單純設置一個供需服務資訊網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漲很大!

——北台灣工業區土地行情在奢侈稅開徵前後變化區域 奢侈稅前(2011年) 目前(2013年) 漲幅(%)新北市五股工業區 48 8679.00 桃園縣平鎮工業區 6~7 10~13 40.90 新北市林口工業區 10~15 15~20 40.00 台北市南港經貿園區 6590 38.00 新北市土城工業區 27 37 37.04 桃園縣龍潭工業區 3~4 5~6 36.40 桃園縣中壢工業區 8~10 12~1635.70 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 100 130 30.00 新北市樹林工業區 18~20 20~24 15.79 單位:萬元╱坪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5

離婚這樁好生意 日本看得到賺不到

2013-04-22  TCW
 
 

 

在離婚率只升不降的當下,「合不來,就分開」,在歐、美已經成為一筆好生意。 眼看離婚產業潛藏上億美元商機,原本積極投入的日本業者卻突破不了保守民風,短期內恐怕還是只有眼紅的份。

從療傷假規畫再賺到收購婚戒

去年底,日本主辦單位預計在四月下旬,大張旗鼓的將風行巴黎、紐約的「離婚博覽會(Divorce Expo)」引進東京,日前卻悄悄延期三個月,並且變更名稱、場地,還重新招商,連入場券也從五千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元),下修成一千五百日圓,不到原價的三分之一。

二○○七年,全球首屆離婚博覽會(以下簡稱離博會)在維也納舉辦,專為離婚夫婦辦理手續,並解答法律﹑財務的疑難雜症。六年來,離博會巡迴歐、美各大都會區,內容益發包羅萬象,例如:旅行社規畫療傷假、房仲業介紹新居、百貨公司採買新生活用品、珠寶業者收購婚戒等,就連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等都爭相擺攤,搶進這個上億美元的新興市場。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慶祝分手的「離婚典禮」:夫妻與親友回顧交往到離異的經過,最後舉起榔頭敲碎婚戒。日本首位離婚典禮策畫師寺井廣樹說:「公開宣告離婚,除了避免雙方各說各話,也有助於跟彼此的朋友維持良好關係。」自二○○九年開業以來,他一年至少策畫五十場離婚典禮。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去年共有二十三萬七千對怨偶離異,亦即每三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讓日本儼然躋身「離婚大國」;而且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家庭主婦更可能面臨離婚後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更需要專業協助。

離博會策展雷聲大、雨點小,顯示日本人還沒準備好以平常心看待離婚,難以擺脫離婚商機就是「靠別人不幸賺錢」的印象。日本雅虎(Yahoo)曾公布一份「離婚典禮」線上調查,一萬二千多份問卷中,高達七成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參加,認為離婚還是低調的好。《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豐島逸夫表示:「像這樣具有成長潛力的商機,若繼續以不道德的禁忌來看待,不只歐、美,恐怕也無法贏得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經濟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59

聽不到的說話(上)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30.html
上周,跟學生閒聊之際,有個很感慨的發現。

如果學習不外乎「聽讀寫講」四大範疇,最重要的是甚麼?孩子們最弱的,又是甚麼?

是「講」吧。填鴨式教育,沒有甚麼發表機會。公開演說,手軟腳震期期艾艾的,多的是。

非也。如果深入認識每位孩子,會發現大部份私底下都是口不停的,要他們安靜遠比說話難。

是「寫」吧。在表情符號取代文字表達的年代,要孩子拿起一枝筆,難比登天。

非也。寫字,其實不是問題。死到臨頭,拉牛上樹,總有幾百字,內容如何另作別論。

最弱的,其實是「聽」。弱成甚麼樣子?一條新聞,三十秒,沒有多少人,能覆述當中的三、四句。

同學用一分鐘講近況,時間到了,聽眾除了主題(例如看了哪套戲),當事人所有演繹,都沒仔細聽。

玩「以訛傳訛」遊戲,幾句說話,經歷了二十個人覆述,沒有一隻字,是一樣的!

很奇怪吧。填鴨教育下,莘莘學子不是一直被批評,是背書機器麼?怎可能幾句說話都記不住?不擅長背書,卻被迫背了這許多年書,可以想像孩子有多痛苦!

更諷刺的是,我們最弱的是聽。但從來九成的上課時間,都是單向的聽講。即是十多年來,幾乎沒有接收過甚麼。漫長的求學生涯,豈不是都浪費掉了?

早前日本有個調查發現,八成中學生,坦言完全不記得老師課堂所講的。一成,接收少於一半。餘下一成,接收一半左右,通常是班中名列前茅的幾位。

香港的情況,恐怕不遑多讓。更大的問題是,這裡指的「聽」,還只限於接收,未包括理解、消化以及批判思考。接收,作為求學的第一步,竟被廢了武功,餘下的路,如何走才好?(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8

聽不到的說話(下)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4.html
上回談及,九成學生九成的上課時間,都在聽講。然而,同學的聆聽能力,卻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弱。


或許,不只孩子,成年人也好不了多少。試過無數次,接一個電話,才談了幾分鐘,掛了線,咦,剛才對方劈頭一句,說了甚麼?


我想過很多次,是自己的耳朵有問題,抑或腦袋有問題。最後發現,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城市人已許久沒試過,專心去做一件事。


聆聽,其實是個意志力高度集中的練習。一不留神,就甩了頻道。偏偏,耳朵關不掉,我們一廂情願以為,分分秒秒都在聆聽甚麼。


記得一位曾任職電台30年的主持說過,當他放了工,在家收聽節目,同一時間,甚麼都做不了,頂多拖地!一旦分心,隻字聽不進耳。開咪搵食的資深傳媒人尚且如此,何況你我。


反觀今天的人,隨街所見的,耳朵聽歌,腿在走路,手撥電話,口裡還嚼着糖。課堂上,聽書之餘,擔天望地,任何風吹草動都可打斷思路。


曾幾何時,做過一個淘氣實驗,着學生全程閉上眼上課。吸收的效果,竟是平日的幾倍!難怪失明人士,總是比開眼的人,心水更清。


從前在大學參加辯論隊,教練一天到晚強調,學辯論,其實是學聆聽。擅寫講稿,口齒伶俐,都不是最重要。三分鐘之內,留心聽好對手說的每一個字,找出破綻,一矢中的反駁,才是致勝之道。


全神貫注聽別人說話時,甚至會缺氧,因為,氣也不敢抖,生怕走漏耳。所以,聆聽有配額。經驗告訴我,如果學生很集中很用心聽,20分鐘已是極限。老師,長話短說,永不重覆,走寶自理。


女生說,男生專注幹一件事時的神情,最美。在老師眼中,飢渴地專注地等待知識的孩子,最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9

陳一舟的投資邏輯:達不到1億美元的項目不如砍掉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06592.html
人人的未來投入一定要考慮回報。」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後,陳一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陳一舟表示:「我一直用投資的視角去管理公司」,「別的公司可能有一天現金流不夠了,沒錢了,但有我在,人人不會。」

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人人淨虧損310萬美元;但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人人淨利潤為5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淨虧損1130萬美元。其中,相當部分來自於投資收益。

從去年和前年的人人財報來看,也是如此。2011年,人人全年業績扭虧為盈,主要收益來自於藝龍股票出售所計入的約5000萬美元收入;2012年,人人未有太大的投資套現,人人陷入超過7000萬美元的淨虧損。

2009年1月,陳一舟以1850萬美元購買藝龍5283202股普通股,佔藝龍總股本的24%;同年6月,人人擁有的藝龍普通股已達6257382股,陳一舟總斥資2140萬美元。而在2011年11月,陳一舟將人人所持有的全部藝龍股票拋售給全球知名酒店旅遊互聯網集團Expedia。這筆交易,給陳一舟帶來了3年5100萬美元的回報。

還有一例是唯品會。在唯品會IPO之前,人人就已購買了唯品會的一部分普通股,而在今年一季度,這部分股票已全部售出。投資一年,人人獲利約1500萬美元。為什麼在上市前,就看到了唯品會在上市後的增長爆發?唯品會在2012年3月24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為6美元,較發行價跌了7.7%,所謂破發上市。但一年之後,唯品會股價上漲了5.6倍。

陳一舟也想把對外的投資創收模式搬到公司內部來。

他稱,公司內部的創業孵化計劃,也可以看作投資,「給員工錢去內部創業,我肯定也要考慮回報,否則,幹嗎投入?」

在目前的業務劃分中,人人、無線、糯米主要由陳一舟負責,遊戲及其他陳一舟不願意管的項目,由人人COO劉健負責。

近來,人人網的無線部門進行了一波人員調整。陳一舟說,此前就是在撒網、試錯,投入市場後,發現機會不大,就會砍掉,把人派去其他項目。

在一季度財報中,遊戲和糯米網的增長頗具亮點。該季,遊戲的收入為2670萬美元,同比增長52.9%,佔總收入57%;糯米網的收入為510萬美元,同比增長102%。而市場推廣費用為2220萬美元,僅同比增長27.1%。陳一舟將部分無線人員抽調至遊戲和糯米,以加強收入部門的貢獻。

沒法不重視遊戲。從目前來看,遊戲是國內社交平台主流的變現渠道。國外的營收以廣告為主,國內則更善於向用戶通過娛樂收錢。

陳一舟表示,在人人內部投入的創新項目,如果一段時間後看不到能夠帶來1億美元的價值,就會被砍掉。陳一舟坦陳,在人人內部,沒有條條框框的制度來說,產品投入市場多長時間,來判斷能夠帶來多大價值,而這個判斷標準,主要來自陳一舟的個人經驗。「我做產品,投產品,這麼多年,也有這麼多失敗經驗,我看得還算比較準。」

但這並不表示,陳一舟不重視無線項目。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人人在該季的研發支出為24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6.5%,主要的研發經費,都來自於移動領域的項目投入和人員擴張。

在無線應用方面,陳一舟認為,平台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和功能需求,從目前來看,單個APP,比搭成平台模型的APP漲得更快。未來,人人會在人人客戶端上加大投入。

與Facebook不同,國外的移動社交更多以SNS形態為主,而國內的移動社交的首要需求是通訊。這背後的邏輯是,在美國,短信資費相當便宜甚至是免費,而國內的短信資訊較貴,美國的即時通訊主要以短信為主,而國內的需求,則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應用上。陳一舟表示,人人的手機客戶端,未來會加大通訊功能的權重。

但陳一舟在投資上也是較為保守、謹慎的。今年5月,阿里巴巴宣佈併購新浪微博,而同樣有社交概念的人人網則暫未有資本表現。「我一般不輕易投資,投資就要考慮到可觀的回報」。這句話也暗示著人人不會輕易跟隨目前國內互聯網的併購熱潮。

寧可炒股票,通過投資內部團隊取得回報,也不輕易對未來做大膽投入,這使得人人的市盈率較低。目前,人人市值11.4億美元,但現金及短投就高達9億美元。

陳一舟說,他曾考慮過將遊戲業務分拆上市,去取得融資,用更為優質的資產去吸引投資者。但從目前的窗口來看,對於時間表的回答,還「無可奉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51

實驗室查不到 食品檢驗兩大漏洞

 

2013-06-10  TCW  
 

 

問題澱粉風波延燒,衛生署要求販售粄條、肉圓等八項產品的業者,六月一日起須在店家明顯處張貼檢驗報告,證明「未檢出」順丁烯二酸。

當政令一下,經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食管局)公告可檢測順丁烯二酸的十八家實驗室都忙翻了。

走進全國公證檢驗公司(編按:全球第二大產品檢驗、認證機構,規模僅次於SGS)的食品衛生檢測實驗室,入口旁桌上擺著幾包透明夾鏈袋,裡頭裝著被搗碎的澱粉製品,等放入試管後,加入試劑均勻混合,震盪三十分鐘後、靜置兩小時,讓澱粉內各類物質分離,再與順丁烯二酸溶液分別放入儀器比對,如果兩者檢測結果吻合,就代表送驗產品可能含有問題澱粉。

出具合格證明為何出包?》

但經過這些程序出具的報告,卻仍有兩大疑慮,難以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

一、送驗樣本和售出產品,不見得是同一批貨。》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就質疑,店家自主出示檢驗報告,也許暫時降低消費者疑慮,但衛生署和檢驗機構都無法保證,廠商送驗的澱粉和賣給下游業者的是同一批,這也讓檢驗淪為形式,就像名記豆花即使有合格報告背書,卻仍遭驗出含超標順丁烯二酸。

二、只能檢驗「已知」添加物,無法防患未然。》

目前,食管局「正面表列」可用的食品添加物逾八百種,實驗室每次只能檢驗其中一種,或同類型數種,判斷是否違反使用標準。因此,若是廠商沒有要求檢驗的添加物一有問題,或像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化工原料,因為不在表列範圍內,事件爆發前,根本無法驗出,「我們也很希望一掃描就能知道,但這些從未出現過的,以前根本想不到它會被拿來用,也沒有方法檢驗。」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呂廷璋坦承。

如果通過檢驗也不能保證吃得安心,那食品安全該如何把關?呂廷璋認為,要求業者出示報告只是應急做法,主管機關應持續稽查上游化工廠、食品廠,管控工業原料流向,避免它再流入市面,讓下游攤商、消費者遭受池魚之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13

月入不到五萬別存錢?所學與興趣不符怎麼辦?戴董接招 犀利八年級生 妙提十二問

2013-06-24 TWM
 
 

 

戴勝益被今年即將進入職場的八年級生,選為心目中成功典範,《今周刊》邀請全台大學生,對戴勝益提出他們最想了解的問題,透過採訪進行精采的紙上對談。

撰文‧許瓊文

編按:王品集團創立二十年,推升台灣餐飲服務業整體形象功不可沒,並因獨特的企業文化與良好的福利待遇,受到青年及大學生青睞。戴勝益還因此獲選台灣八年級生心目中最成功典範之一,同在榜上的還有五月天主唱阿信及知名導演李安。

因此,《今周刊》邀集台灣北、中、南、東各地的大學生,透過學生會組織,邀約學生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問,從收到的超過六十個問題中,篩選出十二個問題,由《今周刊》直接向戴勝益提問,進行一場「八年級生偶像戴勝益與大學生」的紙上對談。

由於戴勝益行程忙碌,在台北往台中的高鐵上,不到一小時,戴勝益受訪回答問題,就連引起熱烈討論的「月入五萬元不要儲蓄」,戴勝益也不厭其煩地說明原委。

全文摘錄全台六所大學、十二個問題,戴勝益的精采回答。

談把握青春

﹁年輕人不該在最關鍵時刻宅在家﹂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在中興大學畢業典禮上,提及月入不到五萬元就別存錢,應多花錢和朋友交際,您有怎樣的看法是要對家長說的?

戴勝益答(以下簡稱答):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對剛出社會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要求他們儲蓄,又要寄錢回家,試想,只有兩萬八千元,光付房租、三餐、生活費,在台北就要一萬多元,如果還要儲蓄、寄錢回家,就只能節省與朋友出去聚餐、交友的費用,只會讓自己愈來愈退縮,走不出去。一個月五千元,十年六十萬元,只有存下六十萬元,但是消逝的青春卻永遠追不回來。

如果這十年你認真地與人互動,也許有朋友說,我老闆缺一位特助,你可能有機會,薪水馬上多六千、八千元;當家人有醫療需求,如果你平日不與朋友往來,他們會告訴你哪裡有好醫生嗎?我很勇敢地這麼說,因為覺得年輕人不應該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把自己封閉變成宅男宅女。

2.淡江大學統計系四年級王郁綺問:如果自己大學四年所學與興趣落差很大,該如何選擇?

答:這樣很好啊!恭喜他!因為這表示他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很多人大學畢業,連自己喜歡什麼都搞不清楚。通常所學與工作興趣都會不一樣,我們公司的高階主管中,沒有一位是念餐飲管理或是連鎖店管理的。在大學時期應該是拓展人脈關係,累積生活經驗,找到自己的興趣,如果大學畢業都茫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是打擊,這位同學找到自己的興趣,值得恭喜!

談職場建議

﹁先在台灣磨兩年、

學好英文,較易成功﹂3.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國外打工旅遊是一個滿夯的話題,也是很多人畢業就想去做的事,對於剛畢業的我們,適合馬上去國外打工旅遊嗎?

答:我認為國外打工之前,先在國內打工吧。若沒經過工作壓力的試煉,年輕人到國外會受不了,所以先在國內打工兩年以上,再出國比較合適,否則一下子就出國,加上思鄉的情緒,會更辛苦。

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鼓勵台灣剛畢業的年輕人前往海外工作嗎?現在去大陸工作是時機嗎?

答:中國市場大,競爭也很激烈,今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約六百萬人,是創新高的一年,當地人環境熟悉,又有人脈,你怎麼拚得過?我建議先在台灣磨練,經過兩年的養成期,扎實地學習,累積人脈後,再去海外工作。而且,前提是在台灣做得很好再去,若是在台灣被淘汰,到大陸「必定被淘汰」,淪為台流,沒有工作又不敢回來更慘。試想,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場合,你都不能成功,在海外不熟悉的場合,怎麼可能會成功?

5.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關於台灣薪資結構,對於剛要入社會的畢業生,該如何合理要求理想待遇?

答:我認為先把英文弄好,這是關鍵,在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因為台灣正在走向國際化,不論什麼產業,英文好,就比較可以和雇主談到好的薪資條件,這可以讓你很快地提升待遇。

6.交通大學電機系四年級林東岳問:對於非餐飲本科系的同學想從事餐飲服務業,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答:其實這一行很辛苦,但這是有機會從小而大、自己獨立的一個行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能吃苦,每天八小時拿盤子、洗碗的磨練,要一萬小時,剛好五年,才有出人頭地的基礎。

我認為你如果對餐飲業有憧憬,那就來吧,年輕的時候來嘗試看看,一輩子不會遺憾,說不定因此喜歡服務業的種子萌芽。

但是,至少要待超過一年,因為到新場合,前半年都是磨合期,一定要經歷過這段時間,才能論定自己適不適合。

談王品經營

﹁好吃永遠存在,關鍵在新的服務感受﹂7.台灣大學園藝所碩一吳宗憲問:當顧客已習慣王品的餐飲模式,漸漸有喜新厭舊之感時,該如何因應?

答:關鍵就在於讓顧客隨時有新的服務感受,不會喜新厭舊。

在美國紐約,有一家超過一百二十五年的牛排館叫作「Peter Luger」,天天客滿,生意好到只收現金,不能刷卡,在美國是非常少見的,那證明好吃的東西會永遠存在,就像你的故鄉若在彰化,每次都會去吃的肉圓,就不會有喜新厭舊的問題,因為這就是經典。

8.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五年級辛曜宇問:現在的科技管理很盛行,王品集團有沒有什麼祕訣?

答:如果要做連鎖店,IT是很重要的基礎,一開始王品就用電腦記錄,慢慢地隨著品牌擴張,愈來愈成熟。現任的資訊部主管,很厲害,部門不到二十人,可以承攬公司所有的系統,別人ERP系統花一億元,我們只花五百萬元,很厲害吧!外面的人來參訪,以為我們IT部門至少要五十到一百人,結果我們不到二十人,他們的貢獻非常大。

談個人生涯

﹁若人生重來,我仍會選擇餐飲業﹂9.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是一位喜歡旅行的人,想請您分享在旅途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答:到目前為止,我去了一○七個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非洲肯亞,因為有很多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個幾乎有半個台灣這麼大。特別是在馬賽瑪拉部落保護區,可以看到馬賽族牧羊,另一邊看到獅子老虎,卻不會跑來亂咬人,人與動物協調地生活,大家彼此相安無事。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凶猛動物不是我們的敵人,只要用合理的方法對待牠們,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人與動物可以結合得這麼好,這是一個很棒的典範。

10.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在旅途過程中帶給您的啟發是什麼?

答:每次旅遊,我都會寫超過五十則小故事,很多是我對餐飲的啟發,然後回來集結成書。例如前年,我去了印度洋的賽西爾群島,入住一家飯店,隔天電話morning call竟是一位中國女生,飯店因為知道是台灣人入住,特地找會說中文的人morning call,這樣細微的貼心,讓我很吃驚。

同一次旅行,我記得入住一家很差的旅館,清晨六點的飛機要離開,必須四點起床,沒想到飯店已經為我們準備很完整豐盛的早餐,我真的很感動,表示他們大概凌晨兩、三點就開始準備。當一個人很努力地表現出一個優點,其他缺點就不太重要;但是如果連一個優點都沒有,缺點就會被放大。

1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面對壓力,會如何處理?

答:我相信透過運動紓壓。運動的時候,腦內會釋放出一種腦內啡,可以讓你感到舒服。平時不能天天登山,所以我日行萬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天會走很快,讓自己流汗,這樣的規律性運動,不但可以紓壓,還可以讓你平常想不通的事情想通。

規律運動很重要,同樣走路,我都喜歡繞學校或國父紀念館,因為沒有紅綠燈,就可以不中斷一直走,這樣腦袋想的事情才不會中斷。很多時候走路會產生靈感,稍縱即逝,所以要趕快用手機、紙筆立刻寫下來。

12.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董事長還是會選擇餐飲業嗎?

答:絕對會!因為這是快樂的行業。

我向同仁說,下輩子我們還是選擇餐飲業,只是你們當董事長,我來當員工,這樣比較公平啦!(笑)餐飲業是面對人,比起面對死板板的機器、數字有趣;餐飲業可以磨練心志、鍛鍊意志力。第二個原因是,餐飲人都很快樂,因為每個人來用餐,都是抱著快樂而來,沒有人不開心。

王品不可思議

作者:陳芳毓

政大新聞系、英國史特林大學媒體管理研究所畢業。2004年加入《經理人月刊》,曾專訪60位領導品牌及上市櫃公司CEO,現任《經理人月刊》主編。

出版:巨思文化(2013年6月27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4

美國用戶手機上網痛點:找不到應用 數據流量昂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599.html

[導讀]多數人下載了應用之後,真的打開使用,而且經常使用的比率,大概只佔了一半不到。

手機數據流量監控公司Onava CEO 蓋伊•羅森(右)認為美國用戶的痛點在於找不到合適應用。(騰訊科技配圖)

美國皮尤互聯網研究中心(Pew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報告,到2013年5月為止,91%以上的美國民眾都擁有手機,當中有56%的人擁有智能手機。在超過一半的美國民眾都使用手機上網的同時,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痛點又在哪裡?

手機數據流量監控應用公司Onavo CEO蓋伊·羅森(Guy Rosen)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無法在眾多的應用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以及數據流量超乎自己的掌控,應該是最令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最頭痛的問題。

百萬應用如何萬中選一

谷歌(微博)宣佈這個月在Google Play中的應用將超過100萬個,蘋果的應用商店則在全球155個國家中提供超過85萬個應用。即便像是蘋果與谷歌已經將這些應用分為像是健身、遊戲、旅行、音樂等二十多個大類別,但以接近百萬的龐大數量,要在每一類別平均超過35萬個應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其機率接近於大海撈針。

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去年5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12年每部手機的應用安裝量已從2011年的32個增加至41個。蓋伊·羅森認為,多數人下載了應用之後,真的打開使用,而且經常使用的比率,大概只佔了一半不到。

在美國,只有大約1000款應用的用戶數超過了5萬人。剩餘應用則遠未成為主流。對於一般應用而言,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在下載後使用一次以上。

蓋伊·羅森說,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很難吸引用戶的注意。即使得到了,要留住用戶也不容易。他表示,對於開發移動應用的公司,持續瞭解下載量,以及有多少用戶持續使用自己的應用,最關鍵的則是活躍用戶數量,「你可以花錢買水軍刷榜,但你買不到活躍用戶。」

在這個問題上,Onavo從兩個層面抓住創業機會,一方面讓手機用戶下載應用監控自己的數據流量。一方面則與應用公司合作,讓他們瞭解活躍用戶的資料,同時提供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讓他們瞭解活躍用戶的人數、參與度以及用戶粘性。」如果我是遊戲開發商,活躍用戶一週打開應用三次,那麼對手是一週五次還是一週兩次,這區別極大,這決定了我應把資源分配到哪些地方。」

數據流量昂貴限制上網

另一個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所面對的痛點是:昂貴的移動數據流量。無線上網即使在如舊金山的一線城市也並不算普及,用戶多數仰賴的還是運營商的移動數據流量套餐。

以美國目前用戶人數最多的Verizon與AT&T為例。Verizon 1GB數據流量套餐每個月是50美元,相當於310人民幣;AT&T 1GB的數據套餐也要價40美元,相當於248人民幣。但這並不包括每個月40美元的通話費,平均每個人每個月的手機帳單加上各種稅大約在100美元左右,超出數據流量限制後,每1GB額外收取15美元。

「用戶沒辦法總是做他們想做的事,」 蓋伊·羅森說,」即使你找到你想要的應用,上網有時候也不是那麼順利,因為還要考慮會不會超出數據流量限制。」

實際的情況是,無線網絡從定義上說來有一定的區域限制,在運營商要賺錢的前提下,數據自然要收費。他解釋,最令人討厭的是,開發者不用付你的手機帳單,也不在乎自己的應用會用掉多少流量,為了讓應用更漂亮,用的是高清晰的照片或視頻,並不在乎用戶的數據流量有多大,也不在乎是計費週期的開始還是結束。

蓋伊·羅森相信,每個問題的背後,只要是好的解決方法都會帶來無限商機。他認為目前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機會是,以前電信運營商掌握所有資源,他們掌控手機上有什麼內容、如何消耗數據流量,但現在他們只能站到一邊。用戶有完全的自主性,從Google Play或蘋果的App Store上下載自己想要的應用,也有眾多的流量監控應用讓用戶自己控制數據流量。他坦白地說,」運營商只是一個連接手機與用戶的渠道,用戶並不在乎用的是哪個運營商,他們在乎的是,用的是哪個品牌的手機,哪一個應用軟件或操作系統。」這代表運營商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系統中越來越渺小,相對的也讓內容開發商崛起,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些聰明的運營商也察覺到這個趨勢,開始架構自己的應用商店,協助用戶能夠更順利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應用。

短信應用將取代社交成為移動互聯網趨勢

當被問到下一波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機會在哪時,蓋伊·羅森毫不猶豫的回答「短信服務」(Messaging)。他說,社交應用與相片分享應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短信才是王道,」如果有一樣功能是每一個用戶都會用到的,那絕對是短信。」他說,這也是在微信、KaoKaoTalk、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件應用普及的程度遠遠大過於社交應用。

現在的即時通訊應用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短信功能,更傾向於社交甚至遊戲休閒功能。蓋伊·羅森說,許多遊戲已經讓玩家可以互相傳短信,而許多短信應用也讓朋友們彼此挑戰玩遊戲,兩者間有許多的共通性。

自己也是微信和Line用戶的蓋伊·羅森說,這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最基本的需求,也凸顯了未來很大的機會。他說目前看來,在全球有很多場即時通訊的戰役已經結束,每個國家都有一個主導的即時通訊應用,」微信在中國最受歡迎、西班牙的WhatsApp市佔率最高、日本則是Line,這些應用在這些國家的地位幾乎已經不會動搖,但問題是這場戰役是否已經結束?是否還有可能有新玩家加入並挑戰現有霸主的地位?」

他表示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目前美國市場還沒有出現一個一統天下的霸主。在美國WhatsApp跟Facebook的短信功能都受到歡迎,但其佔有率遠遠比不上其他國家一家獨大的格局。他認為這可能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早期用手機傳短信需要收費,這些應用提供了一個免費傳短信的重要平台。相對於美國電信運營商提供無上限的短信套餐的時間較早,因此這些免費短信應用的吸引力相對也校低。

至於美國會不會像其他各國出現一個獨大的通訊應用?」這絕對是有機會的,只要其中一個通訊應用公司佈局正確,爭取到最多用戶,讓用戶覺得每個朋友都使用這個應用,所以自己也必須使用這個應用,就會顛覆美國移動互聯網短信的格局。」

[責任編輯:loiswa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27

中移動旗下飛聊「壽終正寢」:兩年用戶不到3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170.html

騰訊科技報導,飛聊,中國移動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中重要產品之一,在經歷了近兩年的發展之後面臨被放棄的命運。

昨日傍晚時分,飛聊的用戶收到一條來自中移動官方的短信通知,稱受業務變更的影響,自2013年7月10日起,飛聊將無法發送和接收「飛信」信息,如果要繼續與飛信好友聯絡,請下載最新的飛信客戶端。

貌似是正常業務變更提醒,實則意味著著中移動準備放棄飛聊。據騰訊科技從中移動內部知情人士獲悉,由於飛聊發展不佳,此次的業務變更可以說是宣判飛聊「死刑」。7月10日之後,中移動將停止對飛聊產品的所有投入,包括產品下一代版本的開發以及所有宣傳等。飛聊產品形態依然會存在,但官方日後不會再有任何更新維護。

知情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飛聊發展至今,近兩年間用戶不足300萬,這也是飛聊被「拋棄」的直接原因。目前,飛聊的產品、運營團隊都已相繼解散,飛聊後續的更新維護將從本月10日後陸續停止。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9月28日,中移動發佈即時通訊產品飛聊,飛聊是在飛信的基礎上,可以實現跨平台免費短信、語音、圖片等多媒體信息發送,是飛信的強力助手。兩個產品之間可互通好友關係、消息互轉互發。從產品功能來看飛聊與微信十分類似。

當時, 中移動已經意識到,如果放任傳統互聯網企業在即時通訊領域的迅速拓展並形成規模,將使得運營商的短信業務等被大量分流,用戶的忠誠度也將由運營商轉向移動互聯網企業。與其被步步蠶食,不如主動出擊,這是中移動推出飛聊的初衷。

飛聊初期在中移動內部的地位十分重要,該產品由中移動集團數據部直接主導,委託神州泰岳開發,但其主導權不僅僅直屬於數據部,研發進程更是受到中移動高層親自督促,以至於飛聊的市場推進速度在中移動所有移動互聯網產品中最快。

儘管中移動對飛聊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從外界反饋信息來看,很多業內人士對其市場前景並不看好。上述人士透露,飛聊當時已錯過了市場最佳時機,再加上來自微信等相關產品的競爭衝擊,生存空間已是非常狹小。

運營商IM為何屢戰屢敗

飛聊為什麼沒有做起來?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中移動在業務創新的競爭力方面有先天的不足。「既得利益者天生就有抑制創新的基因,中移動也難逃此劫,其龐大而嚴格的內部管理機制是殺死創新基因的致命武器。」

中移動的運營商基因決定了它並不能像互聯網企業那樣完全開放。從飛信到飛聊,中移動扮演的更像是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只是給出目標要求,卻從未參與產品設計、規劃等,這些一般交由神州泰岳全權處理,相比之下互聯網企業對待產品如同對待自己的親身骨肉一樣,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其次,從產品的推廣到運營,互聯網思維會對產品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電信運營商固有的傳統思維無法做到。

在IM上,不光有中移動的飛聊,運營商之前相繼推出了很多相關產品,如中電信的翼聊和聯通的沃友,後兩者的發展也是如履薄冰。對於電信運營商而言,如果試圖通過新的IM來搶回市場,首先要關注到IM產品對於企業產品體系的定位問題。《創新者的窘境》中就指出,所謂完善的管理有時候會成為創新的負擔,運營商開發IM就充分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運營商的管理模式不可謂不嚴謹,繼承了老郵電管理文化的特徵,使得電信運營商在追求服務的基礎上內部匯報流程複雜,而IM產品始終不是運營商的核心業務,因此在用戶體驗和內部資源整合方面始終不盡如人意。反觀微信,通過遠離深圳總部在廣州開發的方式,其產品定位雖然低調,但定位於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這充分了印證了《創新者的窘境》中的觀點,運營商要開發好IM,就要處理好IM開發團隊和運營商核心業務團隊的關係。

其實,就算運營商IM發展成功,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的IM應用衝擊傳統業務的可能,這邊演戲,那邊拆台,著實是一個尷尬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