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孝威閃辭 富邦十大將軍盛況不再 蔡明忠的嚴酷考驗才要開始

2010-10-11  TWM




台灣大總經理張孝威無預警宣布辭職,外資在下個交易日創下近一個月來最大單日賣超。曾幾何時,富邦集團廣納人才的此一特點,在張孝威離職後,正面臨最嚴峻 的考驗。

撰文‧劉俞青

十月一日,台灣大總經理張孝威無預警辭職,對近來人事動蕩的富邦集團再投下一枚震撼彈。緊接著外資賣超台灣大二千五百張,創下近一個月最大單日賣超,市場 反應引人深思。

張孝威的離職,對台灣大的影響力還要持續觀察;但幾位富邦集團的離職人士都直指,雖然實行專業經理人制,蔡明忠、蔡明興這對兄弟檔每遇到公司重大決策,仍 有許多﹁意見﹂,還是讓許多經理人感受不甚舒服。

儘管這幾年富邦在金融與電信兩大領域表現有目共睹,頗有坐二望一的架式,外界更屢屢把富邦與國泰這兩大堂兄弟集團拿來做比較;尤其比起國泰,富邦更願意在 市場上﹁廣納人才﹂,被外界視為重要的得分關鍵。之前富邦的﹁十大將軍﹂,堪稱本土集團難見的盛況。

好景不常,這個過去的﹁得分點﹂最近顯然遭到嚴重挑戰。

因為,才在不久之前,富邦證券董事長、前高盛台灣區負責人張果軍也以﹁個人生涯規畫﹂為由遞辭呈。這位在外資圈﹁大咖﹂,當年是在薪水打好幾折的情況下, 進入富邦工作;五年之後,儘管不出惡言,這位外資金童仍決定追尋自己的人生去也,對業務才正要起飛的富邦金控而言,不啻為一記重棒。

而去年九月,富邦香港的董事總經理李晉頤也揮別而去。儘管李晉頤的去職可能與富邦香港處理雷曼迷你債券有關,但也凸顯富邦的用人困境。

此外,更早之前,前北富銀總經理丁予康、與前富邦投信總經理丁予嘉兄弟檔,同在富邦集團服務,也在金融圈傳為佳話。但才幾年光景,這對兄弟檔前後腳步離開 富邦,如今同在金融業各有一片天。

二○○五年,蔡家兄弟瘋狂在市場上尋覓人才,張果軍、陳文郎等人都落腳富邦。緊接著富邦集團迎向﹁黃金五年﹂,金融、電信雙引擎齊發,集團市值也迅速壯 大;無論之間有多少的相關性,但人才,永遠是集團成長最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一轉眼,十大將軍今安在?對集團才要進入快速茁壯期的蔡明忠而言,最嚴酷的考驗,恐怕才要開始。

那些曾帶領集團狂飆的戰將們——從富邦離職的高階經理人姓名 時任富邦職稱 現職張孝威 台灣大總經理 暫轉顧問張果軍 富邦證券董事長 暫轉顧問李晉頤 富邦(香港)總經理 離職丁予康 富邦銀行總經理 安泰銀行總經理丁予嘉 富邦投信總經理 國票證券董事長鄭慧明 富邦金控財務長 宏達電財務長陳文郎 總經研究處副總 離職吳榮輝 富邦銀行企畫長 博智金融蔣國樑 富邦金控投資長 離職吳均龐 富邦銀行副總 德意志銀行台灣區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3

有錢、有地、有人、有企圖 頂新魏家的房產大戲才要上演!

2011-10-17  TWM




進軍台灣房地產業不到三年的魏家,已投入逾新台幣二三○億元插旗卡位,近日更以每坪一四○五萬元天價,買下敦化南路二段華票總部大樓,坐上台灣地王寶座, 魏家心中打的算盤是什麼?

撰文‧梁任瑋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台灣房地產業發展史,是值得被註記的一天。這一天,台灣土地價格首次突破每坪逾一千萬元大關,頂新集團以每坪一四○五萬元,總 金額四十六‧二八億元,買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華票總部大樓,為台灣地價寫下新頁,也替兩年前風光自中國「鮭魚返鄉」,買下台北一○一股權的魏家四兄弟, 再添一筆新紀錄。

「為了標到華票大樓,頂新集團二董魏應交的心情只能用『志在必得』四個字形容。」一位外商商仲公司主管透露,就在前一周,新光敦南大樓標售案,頂新才以四 億餘元之差飲恨,輸給國泰人壽,這一敗,把二董的企圖心全逼了出來,因此,接著登場的華票大樓標售案,魏應交抱著必勝的決心出手,終於以最高價四十六億元 拿下,氣走國泰與富邦等台灣大型壽險集團。

四十六億元買三三○坪土地魏應交為何非買不可?

據了解,其餘幾家投標華票大樓的買家,出價多落在三十至三十五億元上下,大約是以土地每坪一千萬元推估。而魏家一口氣就以四十六億元「跳空價」出手,被外 界認為脫離市場行情甚多。對此,負責標售華票大樓的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回應,頂新出價符合市場預期。

回顧近三年來台灣不動產重大標售案,魏家幾乎無役不與,包括新壽處分信義計畫區A11土地、民生金融大樓、三重新燕紡織廠,各個都是百億元起跳的超級大 案,顯示魏家亟欲在台灣房地產市場建立「江湖地位」。

台北一○一董事長林鴻明分析,「頂新用一坪一四○五萬元買華票大樓,一點都不貴,這塊地可以透過都市更新申請容積獎勵,再加上其他各種不同容積移轉,還是 可以賺錢的。」從小就跟著父執輩在房地產業打滾長大的林鴻明,家族「三重幫」是台灣數一數二大地主,面對頂新回台投資短短幾年就寫下台灣地產新頁,也不禁 稱讚魏家已經是「台灣房地產業的大咖」,「政府打房對這種大咖一點都沒影響,基於保值心態,還是會勇於搶進。」林鴻明說。

頂新集團進軍台灣房地產市場,可追溯自二○○九年買下台北一○一大樓股權。一開始,頂新只先吃下中華開發持有的一九.五五%股權,之後又陸續收購其餘民股 股權,最後魏家共以四十五億元、拿下三七%股權,成為台北一○一最大民股股東。

頂新入主台北一○一後,魏應交僅擔任副董事長,隱身幕後,第一線營運管理,完全交由董事長林鴻明處理。不過,魏家長久以來在食品業養成的精算個性,完全在 台北一○一營運面展現無遺。

「二董來了以後,財報抓得很緊,毛利是一毛一角在算的。」台北一○一員工透露,這兩年來,在二董嚴控各部門支出下,完工七年的台北一○一終於在一○年開始 賺錢,繳出稅後純益三.八億元的成績,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再成長一成,讓魏家很有面子。

成立建設公司大展身手

只要有好的土地,買就對了!

頂新一開始投資房地產,純粹是「無心插柳」將資金轉進土地開發,並不想到第一線蓋房子推案,因為在他們心中,食品、通路業才是家族的本業,經營建設公司並 非自己的強項。但真正扭轉魏家認真經營房地產的想法,是入主台北一○一這兩年,頂新體會到食品業以量取勝,但房地產只要找到一塊好的標的,不但可以保值, 獲利率完全不輸賣泡麵,因此開始在大台北積極獵地。

另一方面,○六年魏應交以天價出售一手創立的樂購持股給英國特易購後,擅長財務操作的他,於是將事業重心擺在房地產投資,目前魏家不動產布局都由他操盤。

業務員出身的魏應交跨足不動產投資,依舊維持做業務時敢衝、靈活的個性,對於土地開發採取「只要有賺錢就可以做」的模式,並不偏好天價豪宅、大規模造鎮開 發,以目前頂新與誠美建設合建的「素直」案為例,基地坐落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上,基地面積僅二二○坪,走小而美路線的產品規畫,不但回收時間快,房價也有 一定支撐,延續魏家四兄弟做生意一貫務實的原則。

隨著房地產投資觸角愈來愈廣,也讓魏應交有了成立建設公司的打算,於是在○九年底成立頂禾開發,招兵買馬建立一支專業的台灣房地產開發團隊。今年八月,魏 應交找來前高雄漢威巨蛋公司董事長林信成,擔任頂禾開發總經理,就是準備在房地產業大展身手。

建築科系背景出身的林信成,最早在富邦建經工作,○一年被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挖角,任職關係企業同國建設,曾操盤過中和威力廣場規畫與招商,○四年轉往 高雄小巨蛋籌備、開發,擔任漢威巨蛋董事長。

今年八月才到頂禾上任的林信成表示,頂禾的定位很清楚,現階段只開發住宅,而且是以打造「精品住宅品牌」為目標,目前鎖定台北市大安、中正、信義與內湖等 精華地段土地。不過頂禾可開發的住宅土地庫存不多,除了日前剛得標的敦化南路華票大樓,還有一塊台北市臨沂街五百坪土地,以及新燕三重廠。

林信成說,魏二董對地產開發企圖心很強,「銀彈都準備好了,只要有好的土地,買就對了!」因此頂禾土地開發策略全面撒網,都更、合建、賣斷土地都不排斥。

投資地產眼光獨到

口袋有子彈,才是贏家!

魏應交為了展現進軍房地產業的決心,去年也向長虹建設買下內湖「長虹旗艦」三百餘坪商辦,當作頂禾開發的辦公室,目前頂禾已設立財務、業務、土開等部門, 甚至還聘請建築師協助規畫,一家建設公司儼然成形,目前養了十五位員工,規模正持續擴張中。

曾協助魏家買台北一○一股權的高力國際總經理劉學龍指出,頂新的買地哲學重視「地標性」與「代表性」,像台北一○一大樓股權,看中的是世界第一高樓的地標 價值;新燕三重廠、華票大樓就屬於產權獨立的代表性土地。

事實上,○九年一○一營運普普,但魏家相中一○一世界第一高樓在兩岸房地產界的地標意義,加上樓地板面積有六萬坪,只要四十幾億元就可以掌握經營權,實在 太便宜了,於是很快決定買下,現在隨著兩岸開放陸客自由行商機蓬勃,證明魏家投資房地產眼光確有獨到之處。

初步概算,頂新在台灣房地產布局超過二三○億元,超越近年積極跨足地產開發的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這還不包括頂新在上海投入新台幣一百億元興建南京西路一 七八八商辦、虹橋吳中路頂新總部與飯店開發案,未來頂新、全家便利商店與德克士炸雞的中國總部都集中在此。

魏應交目前將心力移轉到上海吳中路案複合式開發,未來將集合商辦、飯店、酒店式公寓、商場,完工後將成為上海虹橋的新地標。

「蓋房子比賣泡麵好賺!」戴德梁行台灣區總經理顏炳立說,近年包括葉國一、日月光張家與頂新魏家,一開始跨入房地產可能只是抱持試水溫的心態,但在抓對趨 勢下,也確實享受到比本業還高的投報率,這也是讓這些企業大老闆決心繼續加碼的最主要原因。

顏炳立指出,現在房地產市場上只剩三種玩家:「法人」買商辦、「建商」買土地、「有錢人」買豪宅;尤其在目前房地產業處於風聲鶴唳的時間點,願意選在此時 加碼,更印證「現金為王」的投資名言,口袋有子彈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深諳此道的魏家,用具體行動落實了這項投資王道。

來勢洶洶!頂新集團布局台灣房地產毫不手軟

台灣

購入

時間 標的 面積

(坪) 類型 投資金額

(新台幣億元)

2008 宏盛帝寶 9戶 自用豪宅 10 2009 台北市臨沂街 500 土地 10 2009 台北101大樓 6萬 股權37% 45 2010 新燕三重廠 1.6萬 土地 101.69 2011 台北市長春路預售案「素直」 220 住宅 18

(總銷)

2011 華票大樓 330 商辦 46.28

大陸

標的 類型 規劃

上海南京西路1788號「ECO1788國際中心」 商場、商辦 環保商場上海虹橋吳中路 企業總部、飯店 複合式開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2

觸控技術大戰才要開打 兩大難題考驗宸鴻獲利能力

2012-03-12  TWM




先有股利分配低,後有大股東寶德釋股疑雲,過去這半年,宸鴻就像踢到鐵板般,股價直直落。不過,隨著臨時股東會召開,利空逐一化解,宸鴻今年還有嚴峻兩大 課題,等著江朝瑞。

撰文‧賴筱凡

六日一早,小股東們陸續走進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他們都想來聽聽,觸控面板龍頭廠宸鴻要怎麼說。

過去這半年可說是宸鴻掛牌以來最難熬的一段日子,先是因為股利配發問題被批小氣,後來又因大股東寶德(Balda)釋股惹爭議,再加上觸控面板技術來到關 鍵分水嶺,在在都讓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備受外界檢視,也讓宸鴻股價走跌壓力大。

為了回應台灣小股東的呼喚,宸鴻開始變了!原本堅持要在台灣資本市場「樹立典範」,保留盈餘、不配發高股利的政策,就在這天的臨時股東會,是最受矚目的議 案;江朝瑞身兼寶德最大股東,堅持不退出寶德董事會下,最後找來摩根大通證券居中配售,讓寶德得以賣掉手上大半的宸鴻股票,釋股疑慮也跟著消除。

然而,這並不代表宸鴻今年就此一帆風順,因為真正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頭——一場觸控技術大戰才剛要開打。

大客戶砍價不手軟

毛利率拉警報

坐在咖啡廳一角觀察,每個人掏出智慧型手機,伸出手指就是滑、滑、滑。當觸控取代了鍵盤,成為人類與科技產品溝通的方式,觸控風潮蔚為盛行。

其實,打從iPhone、iPad大賣,帶動全民觸控風潮以來,觸控技術的演進就沒有停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從最早期的電阻式被電容式給取代,電容式觸控 技術又從兩片玻璃向下演進到單片式玻璃,如今戰火往下延燒,成了內嵌式與外部貼合觸控技術之戰,只要消費性電子產品持續有新品推出,品牌廠要不斷Cost Down(節省成本),消費者就永遠都想要更好的。

科技產品生命週期有限,去年觸控面板廠思索如何節省成本,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單片式玻璃觸控技術,有的人說這叫SOC(Sensor on Cover),有的人稱之為OGS(One Glass Solution),或者是TOL(Touch on Lens)。但這些一連串的字母縮寫,看在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柏德葳眼裡,「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用外部貼合的方式,將感應元件做在單片保護玻璃上。」 「這種作法的好處在於,成本將比過去傳統兩片式觸控面板低。」一位觸控面板廠老闆說,當大家都想做單片式玻璃觸控,大家都說可以做,但良率能提升到多少, 才是關鍵。「更何況OGS成本能比以前少五成。」五○%的數字看在觸控面板廠老闆眼裡,著實迷人。以沾有蘋果光的供應鏈為例,「蘋果每季、每月都有 Cost Down目標,供應商當然得想辦法因應。」業內人士坦言,蘋果砍價壓力大,宸鴻如何維持毛利率不往下掉,是江朝瑞的第一大課題。

為挽救走跌的毛利率,江朝瑞將分散客戶做為今年營運的首要目標,「我們目前客戶數有三十家,下半年Win 8推出後,應該會更多。」江朝瑞說。

業內人士分析,「正因蘋果砍價,宸鴻毛利不會好看,所以更需要拓展其他客戶來提高毛利。」面對市場緊盯宸鴻毛利率,宸鴻財務長劉詩亮不以為然,「大家不應 該把過去看代工廠毛利率的方式,套用在觸控面板廠上,我們產品組合不同,宸鴻更重視的是能增加多少獲利。」

內嵌大戰外貼

誰出線還很難說

不論如何,在眾家觸控面板廠揭竿,邁向單片式玻璃觸控技術成為趨勢,也就不那麼難令人理解。根據柏德葳的觀察,目前有能力讓單片式玻璃觸控面板出貨的,勝 華相對走在前頭;宸鴻則是在買下達鴻(原名達虹)後,下半年也要進入量產。

雖然各家觸控面板廠的技術各有消長,但最大的難題還是在內嵌式(In-Cell)觸控面板的崛起。其實現今我們慣用的觸控面板,都是利用外部貼合的方式, 將觸控模組貼合在液晶面板上,宸鴻內部主管就曾自豪地說,「說穿了我們稱不上高科技業,就是把觸控模組貼到好,但宸鴻就是有能力貼得比別人都好,良率比別 人高!」業內人士不諱言,宸鴻確實在觸控模組的產線管理、良率控制能力,有非常大的優勢。

但是,由面板廠發起的內嵌式觸控面板,直接就把觸控感應器做在液晶面板裡,如此一來,既沒有貼合問題,也省略了後段製程的繁雜產線管理,成本可望再降低, 產品還能夠更輕薄。

所以,打從二○○七年,友達就積極開發內嵌式觸控面板,然而,內嵌式觸控面板的門檻並不如想像中低,「即使是韓系廠商,內嵌式觸控面板的良率也僅六成左 右。」柏德葳說。

倘若有朝一日,內嵌式觸控面板真的出線,甚至如外界預言,由蘋果率先採用,對宸鴻這類觸控面板廠,衝擊不小,「可是,事情也沒有這麼悲觀,即使面板廠將觸 控感應器直接做在面板裡,外頭還是需要貼合一片保護玻璃。」柏德葳進一步解釋。

「現在說這些都還太早,一來面板廠資本支出大幅縮水,能在內嵌式觸控技術上投入多少,還是未定之天,二來市場本來就不會被單種技術給寡占,就連三星最引以 為傲的AMOLED,還是需要有外部貼合的工作。」業內人士認為,哪種技術能出線,還很難說。「就像iPhone 5,還是由宸鴻提供觸控面板。」不論如何,在宸鴻臨時股東會後,寶德大股東賣股疑慮已有解,股利分配也提高,能否在毛利率與新技術戰爭中,再下兩城,將影 響江朝瑞今年能交出多少好成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01

高盛Blankfein:高盛無需大變革,「小」投行才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389

高盛總裁Blankfein表示,「小」(weaker)投行可能需要進行「大幅戰略變革」,但高盛能通過戰略性調整來應對,比如削減紅利,無需徹底改變。

Blankfein並沒有對他所稱的「小」對手指名道姓,不過摩根士丹利、瑞銀都在縮減固定收益部門規模。

此前華爾街見聞報導,當前整個銀行業的固定收益部門都不景氣,瑞銀正計劃逐步退出固定收益交易業務。瑞銀在2017年之前要削減1000億瑞郎的風險資產,其中800億瑞郎來自固定收益部門。而大摩也表示,由於固定收益部門表現不佳,為實現可觀的利潤將不得不縮減該部門的規模。

Blankfein說:

「艱難的運營環境可能導致管理團隊過度反應。不過,當你有強勁的業務和優厚的匯報紀錄,反應過度就成了最危險的事情。」

類似於提高資本金要求等監管規定令銀行的利潤承壓,下滑的交易量已經令整個金融板塊投資者擔憂。高盛三季度固定收益部門營收下降47%,比其他大投行固定收益部門營收跌幅更大,加劇了市場擔憂,後者認為高盛並沒有採取足夠措施應對這一改變。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倒閉後,高盛和大摩應對危機後世界的方式大相逕庭。Blankfein強調了高盛在多個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高盛今年在股票上的回報率為10.4%,領先大部分對手。」

今年稍早在參加美銀美林的會議上,Blankfein告知投資者,他將嚴格控制成本,包括分紅在內。因高盛削減紅利基金,該行三季度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從二季度的43%下降至35%。

「今年分紅減少,但在更好的時代會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6

世說新經:只有失敗者才要付錢

1 : GS(14)@2011-03-12 13:09: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312&sec_id=15307&art_id=15067602

幾日前, YouTube宣佈收購一家短片製作及發行公司 Next New Networks,斥資不到 100萬美元,買下做內容的公司, Google的葫蘆到底賣甚麼藥?
根據 Google官方解話,他們沒打算改變作為技術平台的策略。但為了讓 YouTube社群有能力開發更高質量的內容, Google乾脆收購一家擁有高超製片技術的公司,成立一支新團隊 YouTube Next,讓他們協助和指導如何製作更高質素的影片。

Google搶佔廣告利潤
換言之 Google認為目前的 YouTube影片水準不夠高?然而,網站流量已經很高,升級的目標應該不是為了流量,相信有可能為了廣告客戶。眾所周知, YouTube雄霸互聯網多年,再加上 Google無所不曉的資料庫,賺錢能力竟一直為人所詬病。我認為 Google是希望盡快提升 YouTube的賺錢能力。
YouTube的厲害之處,在於技術完全超班,對媒體公司而言,可以節省大量不必要的人手和開支。
事實上,在互聯網串流影片的成本昂貴,即使近年多了內容傳遞網絡(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供應商,尤其要傳送到世界各地的觀眾,並不是一般公司能夠負擔。更重要是, YouTube擁有無可匹敵的全球觀眾群。
Google的終極強項是廣告,世界上難有公司能與之匹敵,除了 facebook之外。
因此, Google的理想是:將內容和廣告兩個本來綑綁於一起的工作,徹底地分割開來。以後不理品牌好,媒體公司也好,只管專注做內容,不用再為宣傳推廣等方面粗心。好處有千百萬個,壞處只有一個,就是 Google要跟你分享廣告利潤。
在某程度上, Google一直很低調,他們正在等待宣傳推廣起革命的那天。
有個誇張但到肉的比喻:「從 mass marketing宣告死亡那刻開始,互聯網推廣會像性一樣,只有失敗者才要付錢。」說不用錢,當然是誇張,錢只是從廣告推銷員,轉移到 Google和最有創意的人手裏罷了。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33

摸魚手札:甚麼生意才要種子輪A輪融資

1 : GS(14)@2018-01-15 03:31:55

身邊近三十處頭的創業朋友越做越好,生意也差不多上軌道,要做A輪融資,甚至跳過融資進程,考慮直接上市。這班朋友不少是識於微時,讀書時期已經非常出位搞學生活動,雖然成績不好,但練成一身強勁執行力和人脈網絡。工字不出頭,反而這些經驗幫他們打好穩紮創業基礎。香港比較缺乏種子輪和A輪的初創企業融資,因為香港人都是金融掛帥,金融人的思維模式以即食為主。做生意不同搞金融,投資者也怕生意做不住,也怕營運風險。反而,創初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熟,差不多夠鐘上市,這就不乏投資者甚至乎大把人仆過來做pre-ipo投資,想分一杯羹。初創公司不一定要跟足融資過程,找天使投資者、做種子輪、A輪、B輪、C輪融資等,這是創投基金設計出來的遊戲,巧立名目,方便圍內溝通而已。如果項目有能力直接上市,那就不必走這條路,因為每一次融資,都意味將自己的股權分割。如果是前期融資,很忌把太多股權分割出去,因為創業家都要有發展誘因。如果一開始搶太多股權,那麼創業家偷錢自肥,傷害公司的誘因會提高,這是經濟學的principal agent problem原理。尤其是以人為本的行業,很多時很難說服投資者入股,因為人跟生意連成一線,就會有key man risk,成敗得失盡繫於一人身上。如果那個人有甚麼私人生活缺失,又或者出事了,整盤生意就泡湯了。何況,這種生意結構問人拿錢,投資者也怕遇上老千被騙,互信基礎不容易建立。以台灣的融資為例,講電影的KOL谷阿莫找到前期融資,但現在發展已去到瓶頸。第一,因為行業問題,他的電影分享涉版權問題,上年已經釀成風波;第二,他的渠道只是依賴youtube為主,沒有將流量倒去自家平台,現在他的收看人數大減,也有點難撐下去的感覺。谷阿莫也出過奇招,想捧自己做明星,推出個人單曲,但反應一般。再以台灣的KOL平台超人氣做例子,這間公司現在由一位台灣富二代朋友做黑武士接手,正清除瘀血。這個平台本來紅極一時,因為出了蔡阿嘎這個時事KOL,紅到連台北市長柯P也找他合作。可惜,因為這個平台的主事人夜郎自大,目中無人,旗下的同事和KOL都離他而去,偏偏又遇上營運資金問題,所以才被我的朋友吃掉了做重組。這是以人為本的生意危險之處,所以制度和架構是很重要,不單止營運上重要,也是為了說服投資者入股。香港也喜歡跟這套遊戲規則去玩,只是跟外國比起來,香港的融資規模小太多。外國或國內做A輪融資,估值至少幾億,集資幾千萬、近億港元;但香港呢,分分鐘近千萬、數百萬的集資,都已經叫A輪了。所以,香港的創投、創業,還差得遠。渾水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fb.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4/202739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