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句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1392


 

作為一個寫手,要不斷觀摩別人文章,學習別人文筆的金句,以豐富自己的寫作水準。不只是小說寫手,財經寫手也是一樣。

 

近期學到幾個金句,可以分享一下,有機會可以多點用,也歡迎大家有興趣的可一起使用。

 

1. 轟進

 

不是買進,也不是買入、增持、加馬;是轟進。這表示一種信心十足,前無古人的買入氣派。

 

例句:一口氣轟進五十萬第一視頻。一口氣 $4.4 轟進70萬中國銀行。

 

如果變為:買進五十萬第一視頻。那就沒有戲劇性的效果。

轟錯?唔提就沒發生過。轟對了?不得了,我一早已轟進啊!

 

2. 不謀而合

 

和前輩或者已成名的高人、學者抱同一意見,用「不謀而合」會看來好像高一線的。

 

例句:蘿加葱的見解和我不謀而合。

 

如果變為:我同意蘿加葱的見解。十分明顯,Level 唔同咗。

 

3. 人造牛

 

例句:個市上升,係人造牛所致。個市跌?都話係人造牛啦。

 

被批評的話,拿個人造人出來抵擋就成。

 

4. 擦傷皮膚(今天新學的)

 

例句:至於1333及910等亦及時止蝕了, 只是稍稍擦傷皮膚。

 

最心痛是,愛得太遲。止蝕不太遲,只會擦傷皮膚。只可惜不知道皮膚受傷的範圍有多大,太大可能要做殖皮或者整形手術。我或許會將它改進為「局部擦傷皮膚」。

 

學了這幾句金句後,幾經修習,儘管未有大成,卻有脫胎換骨之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6

如若不信,問來作甚?──地產巨頭的黎明式金句(2010/04/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2194

看好看淡本只是一種立場,任何觀點只要提出具說服力的證據便有價值;唯把理據建立在名人語錄,甚而作出有傾向性的選擇及引導,其參考性便打了折扣。就以股市而論,無論大行報告、國際級炒家,或所謂前任或現任投資銀行家(i-banker)的言論,筆者均是水過鴨背。觀點與事實總有分別,甚而身份也決定立場,比如金融業人仕及理財顧問,絕大多數情況下均不贊成置業;同樣道理,問地產代理甚至發展商對樓市的意見,又怎能不作分析而無條件接受?

最近有心人統計由1998年至今長實主席李嘉誠先生對樓市的言論,除了最近一次外全部均是看好,最神來之筆的一次是去年3月當中原指數只有60點時,明言有閒錢可以入市,而中原指數200811月最低點是56.71,只有5%的誤差。可是20089月時長實賣了兩個地盤給美資基金,當時市場視之為睇淡訊號。人家是以買地賣樓為業,實乃正常操作,既然買地不能視為睇好,賣樓花不論逐個賣,還是整個地盤地賣,又有何微言大義?最穩陣的看法是:長實尚未放棄地產本業,死未?

以筆者觀之,嘉誠先生今年的言論可視為不想再預測短期樓市方向,這與去年兆基先生自拆股神招牌效果一樣。結果就像娛樂記者訪問黎明先生:句句都係金句,就係唔知邊句打邊句。然而去除水份之後,筆者看到這位李先生指出三個值得留意的事實:

l          地價趨穩定

l          建築費正在上升

l          利率低企,通脹重來

這三項正是發展商三大成本要素:土地、建築硬件、資金。

新鴻基地產在Yoho Midtown開售前,第三期補地價已完成,住宅樓面每呎$2,700,商場樓面每呎$5,000。有專業人仕計算樓面總成本是$4,000,賣$6,000,邊際利潤高達50%云云。所謂隔行如隔山,邊際利潤率(Gross Profit Ratio)的算式是(總銷售額-總成本)/總銷售額,套入算式則是:($6,000-$4,000)/$6,000=33.3%。這種獲利率遠比九十年代時為低,以建築期3年計,平均每年才獲利10%多一點;如果真要獲利50%,樓價要高達$8,000!所以發展商千方百計限制地價上升速度,信和投得白石角時要多謝行家高抬貴手,長實新地等有一定土儲的發展商,亦不敢高價爭取九龍站地盤。

建築成本的增加,可從公共工程超支而知,無論高鐵或郵輪碼頭,實際建築成本均遠比當初預算為高,別的不說,單是鐵礦石價格年年大幅上升,誰人會平賣鋼筋?而發展商競相提高硬件的檔次,亦是有目共睹,新盤必豪,所以發展商買地亦傾向非豪不投。想買平價新盤?除非遊戲規則改變。而新盤以高溢價出售,亦帶動同區二手樓價。有力上車又要等的人,不知他們想等甚麼?

市面上多人發表擔心利率回升引致樓價下跌,筆者老早就破解了利率與樓價並無顯著關係(見本欄《無關係又要話係有關係》),利率對樓市更是雙刃劍──目前的低息環境既降低了供樓款項,同時亦令發展商持有土地成本下降;即使他日各國真的因為退市而加息,正好表示經濟正式踏入復甦之路,而以往亦出現過利息與樓價同步升跌。

主宰樓市轉向要視乎兩點:樓價估值是否過高?有沒有突發的政經事件改變群眾心理預期?總括而言,目前樓市估值仍在合理範圍,發展商的成本仍在可控制範圍,暫時看不到重大政經事件的跡象。看不到就是看不到,如果在事件沒有端倪時硬要堆砌觀點,只是妄顧事實的估計,碰上了亦與眼光無關。

如真的認為李首富的言論值得重視,答案早在去年已有了:「三年後樓價必升。」樓市睇到2012年,與市場上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31

[轉貼] 巴菲特金句錄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605

http://awsrich.pixnet.net/blog/post/21968244

1.第一條規則: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規則: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2.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一定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
3.我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一個商人.我是一個比較好的商人,因為我是一個投資者.
4.對於大多數的投資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麼,而是他不知道什麼.
5.投資要成功,你不需要研究什麼是B值,有效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是新興市場,事實上大家最好對這些理論一無所知.
6.困難不在於接受新思想,而在於擺脫舊思想.
7.大多數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
8.這種方法---尋找超級明星---給我們提供了走向真正超過的唯一機會.
9.最終,我們的經濟命運將取決於我們所擁有的公司的經濟命運,無論我們的所有權是部分還是全部.
10.以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遠遠勝過用非同一般的好價格買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11.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卻是平庸企業的敵人.
12.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
13.價值評估,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14.我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15.我寧願得到一個可以確定會實現的好結果,也不願意追求一個只是有可能會實現的偉大結果.
16.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而不是你的嚮導.
17.恐懼是盲目投資者的敵人,但卻是理性投資者的朋友.
18.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19.從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投票機,而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個稱重機.
20.如果市場總是有效,我就只能以乞討為生.
21.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股市走市的人.
22.對伯克希爾來說,市場狂跌反而是重大利好消息.
23.安全邊際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24.無人對股票感興趣時,正是你應對股票感興趣之時.
25.樂觀主義才是理性投資大敵.
26.對於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凈資產的10%以上投入.
27.多元化是針對無知的一種保護.(如果你有40個妻子,對她們中的任何一個你都無法了解清楚.)
28.把頻繁交易的機構稱為投資者,就如同把經常體驗一夜情的人稱為浪漫主義者一樣荒謬.
29.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十分鐘.
30.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期限是:永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3

科老30金句 解答股民十惑

2010-11-29 TCW




投機家生活危機重重,不得不像鱷 魚一樣,要習慣睜著眼睛睡覺! ——科斯托蘭尼雖然一般人不會像科老一樣如履薄冰的過日子,不過,但對於散戶而言,每天確實都存在著投資機會與風險。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同事間的一支明 牌、理專的建議,甚或自己一時的喜怒哀樂,都可能影響判斷;錯估情勢,很可能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科斯托蘭尼近百年投資生涯,經歷無數起落,根據不同的狀 況,本文將他九十年投資智慧,挑選出最經典的三十句金言,當周遭出現同樣疑惑狀況時,拿出科老這三十個錦囊,反覆思考、時時提醒,會是趨吉避凶的重要指 引。

疑惑1:之前有不少投資失敗的經驗,很想從頭來,應該樹立那些重要觀念,才能真正賺錢? ●投資者分成兩類:固執的(投機人士和投資者)和猶豫的(證券玩家),長期來看,只有固執的人,才是證券市場中的勝利者,他們的獲利是由猶豫者支付的。 ●固執的投資者須具備4種要素:金錢、想法、耐心,還有運氣。 ●耐心也許是證券交易所裡最重要的東西,而缺乏耐心是最常見的錯誤,誰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證券市場。 ●在指數上漲的過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機人士也能賺到一些錢;而在指數下跌的過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賺不到錢。因此投資最看重的是普遍的趨勢,其次 才是選股。

疑惑2:看到媒體報導經濟開始復甦,買進股票為何卻被套牢? ●證券市場反應常像醉鬼一樣,聽到好消息時哭,聽到不好的消息卻笑了,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既成事實」。 ●有一個男子帶著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狗一樣,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邊。男子悠閒地走了1公里,而狗跑來跑去,走了4公里。男子就是經濟,狗則是 證券市場。長遠來看,經濟和證券市場所的發展方向相同,但在過程中,卻有可能選擇完全相反的方向!

疑惑3:電視上股票老師都很神,很會用技術分析或線圖,我若加入股友社,真的會比較好賺? ●我去餐廳吃飯,從不點侍者推薦的菜,因為他只想把這個菜賣出去。90%的證券投資建議和推薦也是如此,只有極少數是好的建議。 ●連知名的證券教父,也強迫電視觀眾和看他證券分析的讀者,買進他們之前已買下的股票,簡直就是現代版的攔路搶劫! ●想要用科學方法預測股市行情或未來走勢的人,不是江湖騙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具此兩種身分的人。熱中圖表分析的分析師,都屬於著了魔的人,在我看 來,閱讀圖表是一種科學方法,卻無法帶來知識。

疑惑4:當外界的看法與我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時,應該要改變嗎? ●投資者必須勇敢,全力以赴、明智,甚至表現得自負些,勇敢對自己說:「我知道,其他人是傻瓜。」 ●但如果出現根本性變化,例如戰爭、重大的政治、經濟或金融決策、政府輪替等無法預料的事,迫不得已,必須放棄昨天還非常喜歡的股票。

疑惑5:同事間很多人談論某一支股票,理專也推薦,實在很心癢,應該跟他們一樣追進去嗎? ●若越多人在股市發生重大事件時,不分青紅皂白的亂軋一腳,股市就越容易陷入不穩定的氣氛中。●當我還是個孩童時,就已經體會到,投資不可以跟著新聞後面 跑。 ●身為投資人就必須是個用腦思考的人,還要懂得和電腦及發神經的股票族保持距離。 ●最準確的內線消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是壞事。 ●所有的經紀人和銀行的投資顧問,都處在和客戶的利益衝突中,他們只有在成交時才能賺錢,這點對客戶而言,相當不利。

疑惑6:每天進出比較快賺到錢,還是長線投資比較好? ●長期來看,短線的證券玩家永遠是輸家,而長期的投資者,不管他何時進入證券市場,從長期來看,都屬於贏家。 ●大家必須像玩撲克牌的人那樣,在牌不好時少輸一點,在牌好時多贏一些,而且也不可每天結算。 ●只有長期投資和反向操作才能在股市中賺大錢,使用自動交易系統有時獲利,有時虧損,但投資人最後一定會破產。

疑惑7:判斷底部及高點,說來容易,但我低接就越攤越平,要不就是追高套牢,到底要如何判斷? ●如果行情下跌時,某一段時間裡成交量很大,這表示有大量股票從猶豫的投資者手裡,轉移到固執的投資者手裡(接近底部)。 ●在出現不利消息時,市場並沒有下跌,就是市場出現超賣,行情已接近最低點的徵兆。 ●市場對有利消息不再有反應,就是超買和行情暫時處在最高點的信號。

疑惑8:最近大家都在談通膨,有人說好、有人說壞,對股市到底是好還是壞? ●寧願要5%的通貨膨脹率,也不要5%的失業率,輕度通貨膨脹根本不會危害經濟! ●股票和其他有形資產一樣,必須靠通貨膨脹帶動。只有中央銀行為消除通貨膨脹而採取的各項措施,才會對證券市場產生負面作用。然而,通貨膨脹就像是加溫中 的浴缸,坐在裡面很舒服,但必須小心隨著水溫加熱,水也會燙傷人。 ●當通貨膨脹緩慢進行時,什麼是最好的投資工具?不是黃金、不是白銀,真的和平商品是股票!

疑惑9:什麼樣的情況下,我應該二話不說退出市場? ●如果貨幣因素突然轉成負面,即使大勢依然看好,投機者也必須馬上退出市場。 ●在市場亢奮階段,必須像男人從壞名聲的房子裡溜出去一樣,從後面的小門離開市場,才不致讓其他人看得到,如果不這樣,很可能受別人樂觀情緒感染,重新捲 入市場。

疑惑10:請給我3句話,讓我了解股市漲跌的秘密? ●證券交易所的漲跌都取決於一件事,就看這裡的傻瓜比股票多,還是股票比傻瓜多。一切(行情)取決於股票供給和需求。我全部的證券交易理論都以此為基礎。 ●我全部的技巧,就在於判斷市場是處於哪個階段,在證券市場,漲跌是對分不開的搭檔,如果分辨不出下跌的終點,就看不出上漲的起點。 ●決定股市走向的因素有兩點:一是資金流通量和新上市股票之間的關係;二是樂觀或悲觀的心理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0

股神金句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6085

"Look at stock market fluctuations as your friend rather than your enemy - profit from folly rather than participate in it."  

Warren Buffett

港股出咗名波幅驚人,在金融海嘯期間,美國道指跌幅五成多,但恆指跌幅就達到三分之二,一般藍籌股都跌7成,二、三線股跌8至9成的比比皆是,經過 呢次金融海嘯,許多散戶都被嚇破膽,並認為股票不能長線持有。但如果好似我咁,計劃長揸優質股票5-10年,又在08年與09年間大手入貨,一路買到一萬 點邊,熊去牛來,在未來的牛市上升浪,必定再賺取可觀回報。跟我在金融海嘯風眼買貨的網友已經賺到盤滿缽滿,相反,以圖表與走勢炒出炒入的投機賭徒都被跌 市嚇窒,唔夠膽在一萬至兩萬點那段時間大手入貨,白白錯過了長線買入的機會,只能夠繼續追高殺低,直至最後做了股市炮灰,重演07年後的命運。

股神巴菲特在過去有幾次輝煌戰績,都是在危機之時大手入貨,長揸二、三十年,之後賺取數十倍利潤。例如1973-1974年股災,巴菲特大手買入市 值1千萬美元的華盛頓郵報股票,三十年後,股票市值達15億美元。在1987股災之後,巴老又大手買入可口可樂股票,到現在股價升值超過十倍。現在各大財 專、財演與一眾二打六財棍都話學巴菲特,咁佢地有無試過持股十年,並賺取超過十倍回報? 大部份散戶持股未夠十個月已經話太耐,恨不得股票買入即時升值,可惜世間財唔係咁易賺,想投資致富,始終要靠耐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99

賭徒金句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205814&catID=&keyword=&searchtype=

今日我兩個外傭都回來了(之前一個放大假, 一個中左h1n1俾賤內隔離左去教會), 所以我總算可以休息下, 唔洗服侍我位公主,  呢幾日至發覺我個女既公主病十分嚴重, 決定要好好整治下佢.....

 

今日得閒上網周圍八下, 見到唔少好野, 但最令我意外既係竟然頭條bolg city 都有賭徒性格既投資者, 大家都知網上d blogger 大部份都強於理論, 弱於表現, 狂賺勁蝕既blogger呢十年八載得兩三件, 估唔到呢度都有件日日幾十萬上落既人, 我真係有d意外. 由於我仲未同佢打招呼, 所以不便link佢, 大家有興趣check下個blog ring 最後個頁就見到.

佢有句野我好欣賞下, 係有人問佢要輸幾多, 佢答: "股場上, 如要贏, 首要便是輸得起. 沒太大把握, 所以只是入 20 張." 答得好好, 簡直係一個學習典範. 睇好多blogger用好多心機做功課但又要分細細注, 或運用期權斤斤計較賺d零碎錢, 呢位仁兄就盡顯氣派......

想靠股票達到你人生目標. 那就盡賭吧, 網上名blogger "市埸先生"打住財務自由的大旗亦都以身作則示範俾大家睇, 永無保留, 100% 股票咁至可以成功, 別無他法

如果你驚輸學佢地咁會輸身家, 咁不如早早回頭, 努力工作, 存多些錢去買層樓收下租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10

亞馬遜:最受歡迎的管理類書籍」金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22

QZ:生活和媒體進入數字化時代的好處之一就是數據流的創建,這一點是之前無法企及的。而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軟件利用這一便利收集了書籍中讀者標註最多的的段落。

亞馬遜公司表示,在亞馬遜小說類和非小說類的電子書中,觸動讀者並使其利用電子標註筆進行標註的段落竟驚人地集中。

亞馬遜統計的結果很好了反映了市場的偏好。標註率最高的段落來自《飢餓遊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星火燎原》:「因為有時事情在人們還未做好準備的時候發生。」關於宗教類和能夠提高自身修養的書籍也經常受到關注。總的說來,最受歡迎的選段還是來自商業和管理類的書籍。以下摘自亞馬遜所統計的標註次數最多的段落(當然,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及的,對所有商業建議都應該抱有批判性的眼光)。

出鏡率最高的段落中大部分來自紐約時報商業記者 Charles Duhigg所寫的《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其中最受歡迎的段落是:

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保持原有的「動機」(cue),同時能獲得原有的和觸機直接相關的「獎勵」(reward),但調整你的「慣性行為」(new routine)。規律如下:如果你保持原有的觸機和所獲得的獎勵,但改變你的慣性行為,你的習慣就會發生改變。這樣你就能在動機和獎勵相同的情況下改變任何習慣

在1990年首次出版的暢銷書——由Stephen R. Covey所著的《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同樣有很多段落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例如:

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

最近在Walter Isaacson的《喬布斯傳》中關注度最高的段落是在1997年喬布斯所寫的電視廣告的旁白:

致瘋狂的傢伙們。他們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他們桀敖不馴,反叛忤逆。他們麻煩不斷,惹是生非。他們像方孔中的圓樁。他們用與眾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他們既不墨守成規,也不安於現狀。你盡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讚美或者鄙視他們。不過你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著尋常事情。他們推動人類向前。也許有些人認為他們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喬布斯的另一句名言是:

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的人,不需要PowerPoint。

在排行榜中也包括來自Susan 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引發讀者思考的一段話:

研究顯示,當團隊人數增加時,團隊的表現卻因此下降:6個人組成的團隊與9個人組成的團隊相比,能想出更多更出彩的新點子。而4個人組成的團隊則更勝一籌。組織心理學家Adrian Furnham寫道:科學證據表明運用頭腦風暴小組的商業人士是極其愚蠢的。如果你擁有極具天賦和熱情的員工,從創造力和效率的角度考慮,應該鼓勵他們單獨工作。

Linked網站的創始人Reid Hoffman和企業家Ben Casnocha共同完成的《The Start-up of You: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Yourself, 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一書中,同樣有兩段很受大家歡迎:

在這個世界上,你如何能比想要和你做同一件事的人更先行動,效率更高,做得更好或是所花的成本更低,同時又能做到獨一無二?你所能提供的是別人很難得到的嗎?你所能提供的是稀缺的、有價值的嗎?

以及

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大膽冒險去完成偉大的事情吧。構建一個有益於你運用智慧,資源以及有利於集體行動的人際網絡。瞄準一個突破的機會。

同樣出現的還有Brian Tracy所著的《吃掉那隻青蛙》中提及的關於截止期限的重要性:

第三步:為自己的目標設定一個最後期限。任何一個目標或者決定,如果沒有最後期限,就不會產生緊迫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的行動也就沒有真正的起點和終點,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拖延時間,工作效率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第四步,將實現的目標,要做的所有事情列出來。

《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美國記憶力冠軍教你記憶一切》是由Joshua Foer所著,文中所提供的對生活的建議如下:

一成不變消磨時間,創新卻能夠讓時間延伸。你可以每天鍛鍊,健康飲食,一生長壽,也可以匆匆度過短暫的一生,如果你的時間都在沙發上翻閱報紙中度過,那麼每一天都將不會被銘記——他們來臨,然後消失。這就是為什麼要經常改變慣性行為,去其他地方度假,儘可能多地增加新的經歷來鞏固我們的記憶。在物理時間外延伸出新的記憶,延伸我們對生活的感知。

在這段摘自 Kelly McGonigal的《自控力 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一書中,突出了冥想的作用:

神經學家發現當你要求你的大腦進行冥想時,大腦除了冥想外還能夠擁有許多自我控制的技能,包括集中注意,調節壓力,控制情緒和擁有自我意識。經常冥想的人不單單在這些方面勝人一籌。長期以來,他們也會有更強的意志力。經常冥想的人在前額皮質有更多的灰質,同時大腦也有更多部分用於自我意識。

對了,還有,在EL James的成人三部曲《格雷的50道陰影》的許多橋段中,有一條有價值成為商業的黃金法則:

人類的成長和發展是領導力的最高追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73

女教師23人生金句 引爆職場正能量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75954.html

位初到紐約的華人女教師以其在紐約9個月的生活和教學經歷,總結出23句人生金句,直指人心,被網友譽為年度最勵志文章。以下就是女教師的23條人生感悟。 

1 Less is more.

這句話所指示的對象包含很多:信息、機會、經歷、表達、人際關係等等。在紐約這樣集合一切「美好和新鮮事物」的城市,我經常感覺到被過分刺激(over-stimulated)了。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信息(informative),會議和演講總是那麼激動人心(inspiring),各種機會和資源讓你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到處都是才華橫溢背景不凡的人……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這個「more」的陷阱之中,後果有三:迷失與碎片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無方向,覺得什麼都想要;無法忍受寂寞專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感覺很忙,人浮於事,成效不大;大腦被過分刺激而喪失正常思維力(paralyzed),抑制深度思考,抵制挑戰性工作,產生惰性情緒,工作拖沓,應付了事。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應該警覺,我的人生被信息超負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嘗試做出改變——審視外物和我自身互動的方式。這雖然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但許多機會,僅僅只是看起來是有價值;雖然大量的信息能夠賦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並不真的需要,或者很多信息蘊含著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像的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他們。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我的選擇;承擔過多以及選擇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會讓我很累甚至很沮喪,而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學會甄別信息,做出明智的選擇,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擋誘惑,專注淡定,不奢求全面,不企圖完美。enough is enough。

2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這是一位好友告訴我的,對於一個新人來說,這句話的力量很大。在這座彙集精英的城市裡,自慚形穢幾乎是我的常態,論教學比不上有經驗的老師,論語言表達無法跟英語是母語的人相比,學術論文寫得一塌糊塗,生活經歷和興趣專長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或說得出口的。每隔幾個星期我就有一次identity crisis:過去二十幾年我都在幹什麼了?作為一個「金融界裡最懂教育和教育界裡最懂金融的人」,我尷尬得很。經常陷入這樣的情緒的結果是,自卑自貶,自我效能降低,覺得前路無望,受到打擊後一蹶不振。其實我一直在做沒有意義的比較——基礎不同的比較是無效的——我的背景,經歷,專攻方向,母語,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我比較的對象並不相同。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當然,我也抱怨過自己成長太慢,學習效率不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本來就能力平平,而消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是需要花時間的。或許我應該接受自己能力的侷限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平凡的新人,在一點一點地積累和進步,做著那些看起來不那麼平凡的人堅持做了很多年的事。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Be patient and faithful.

3 Now or Never.

拖延症是許多現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來自於被過分刺激和攬事太多而產生的疲憊、惰性和精力分散。我的書架上永遠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課堂筆記和會議心得、等待的閱讀的學術文章和各類書籍,名片盒裡永遠有一堆等待跟進和梳理的聯繫人,慾望清單上永遠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劇要看的電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假如趕在deadline之前才去做,那麼基本上就是草草了事,原本設想的所有細節和精緻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如果清單上的一些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因此被一推再推,那麼大可把他們從清單上刪去,輕裝上陣,在重要的時間做重要的事,不被瑣事淹沒;如果清單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讓人畏懼以至遲遲不肯開始,則可以切分為小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時間進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並強迫自己嚴格執行。

4 Face the reality.

 我在哥大教育學院和實習的學校裡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所有完美的假設條件都可以被現實無情地反駁。一個針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教育設計放在一個多族裔能力嚴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無法實施。一個有效的教育設計,必須在尊重學生能力分佈、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和學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完成。同樣,承認自己實力的侷限,不好高騖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會有那麼多失望和挫敗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我的完美主義的一面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或者前進很慢。一方面,我企圖面面俱到,雕琢所有細節,不完美讓我憤怒——像我的一個學生畫畫時候畫錯了一筆就憤怒的撕碎畫紙。一方面,我選擇等待完美時機,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5 Down to the earth.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呆著麼多年,我養成一種用大詞來忽悠,用含糊詞來逃避的習慣。這種語言習慣體現到行動上就是光說不練,不屑於做小事情。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細節打敗。很多事情,不去做永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時間線可能會拉得多長,永遠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能撐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觸的許多美國同學和美國同事,都在做很具體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體的事情做得很精緻——我的mentor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但一直在一線教幼兒園小朋友。雖然很多人都很能說,但所有的說法都很具體並且來自於切身的經歷。大家並不愛聽滿嘴的空話,而是尊重那些踏實的人,認可能夠接地氣的項目。所以在紐約呆這麼久,我漸漸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覺得光環和背景都是浮云,養成了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並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6 Learning is everywhere.

身在在教育領域,自然對「學習」有很多體會。國內的教育讓我對「學習」產生很侷限的認識,對知識有很深的偏見。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就是課堂;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學習的習慣:用心觀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風土人情,思考「為什麼」並且找尋答案,詢問各種職業的人關於他們的工作。世界就是一本開放的書,學習也不應該侷限在課堂之內。

7 Don't do lousy jobs.

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管理者,他們期待我拿出來的是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認真經營還是草草了事,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讓我在工作和學業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lousy jobs的歷史,我很難被原諒而得到下一次機會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犯錯誤的成本越來越高,年輕的時候要多犯錯誤,因為錯誤讓我們成長,但是如果是因為怠慢而犯錯——比如lousy jobs這種完全是人為可控的錯誤——以至喪失機會,那這樣的錯誤代價太大了。

8 Be professional.

「專業性」是美國學術和工作環境下的基本要求。所有的職業或學術活動都有設定好的標準和期望——對於做學問的嚴謹態度,領域知識的把握程度,實踐操作的熟悉程度,行業術語和慣行。我是一個在任何領域都不夠專業的人——鋼琴、表演、劇本寫作、體育運動項目、甚至是教學,經常感覺到以一個業餘者的身份出現在專業者的場合所受到的「排擠」和「鄙視」。沒有實力,是沒有用的,兩句話講完,專業的人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了。不過我也知道,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積澱,只是美國社會對專業性的高要求逼迫著我以更快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領域都很專業,所以我現在只選擇專注於幼兒教育領域的課程和教學。每個行業也有特定的職業規範,比如雖然小孩子很可愛總讓我想狠狠地親一口但是作為教師的絕對不能這樣做。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做出什麼行動也是專業性的要求,說話做事前一定要經過大腦思考,專業的人沒有一句多餘的話,而且是用邏輯和理性而不是情緒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9 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

「一切都有代價」,這是老生常談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金錢,犧牲原則取得利益,犧牲健康獲得成就……只是有時候,我們容易忽略隱性成本,拿人手短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現在沒付出的,都變成了人情債。混跡紐約社交場合,學到重要的道理是無功不受祿,受祿必問「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雖然人性當中總有那種一有機會就占人便宜的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遠是最安全的。反過來說,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報。美國社會是公平的,用心備課,認真教書,學生有進步,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會看在眼裡。過程合理,結果也會合理。

10 Be cool with praise.

外表美麗的人,容易浮躁,被這個世界誇獎一下,就飄飄然不知今夕幾何年,更可恨地是,還會不停地期待更多的誇獎,渴望更多的關注,忘記自己的內在還是多麼虛空。對能力和成就上的讚揚也需要小心。美國人喜歡讚揚別人,因為他們提倡以鼓勵帶動積極的進步,我的Mentor對我「紕漏百出」的教學滿口表揚,我的教授給我的並不十分出彩的論文給很高的評價。人容易被這樣的誇讚沖昏頭腦,忘記自己到底是有幾斤幾兩,忘記自己前路有多艱險,任務有多艱巨,所以我總是很小心,捫心自問自己的付出和實力,自己踏實,才是真的踏實。

11 Stay true to yourself.

在紐約這樣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城市,人有時候會迷失自我,尤其是像我這樣迫切地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人。我的意思是,雖然紐約很包容,但這裡有無數的小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規則和壁壘,而我只能選擇進入不多的幾個。有時候我會為了融入這些圈子,讓更多的人喜歡我而放棄自己真實的一面。當然,這樣並不舒服,很快我也原形畢露。我知道,有些東西如果我放棄了我不會快樂,如果我假作我也不會快樂。我必須知道我自己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環境或者圈子才適合我。真正適合我的環境和圈子,應該是能夠讓我展現真是的自我的地方,不僅是它在選擇我,也是我在選擇它。我必須有自己的偏好和標準,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和絕不妥協的原則,因為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而改變自己是痛苦的事情。

12 You can be original and empowered at the same time.

這是我個人長期以來的困混。說得不嚴謹一點是,如何處理創造力和知識的關係。我對原創性向來非常重視。一旦我發現別人有跟我同樣的我卻以為很獨特的想法時我就會變得很沮喪;或者,我會潛意識地排斥接觸現有的模型和知識,害怕他們影響我的原創性。這樣的結果是,我為了創新而封閉自己,結果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市面上已經存在的或者並不如已有的模式。我為了創新而創新,而忘記了創新所指向的真正目的——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適應新情況。人類社會發展了這麼多年,領域知識和模型日趨完善,我還有創新的空間嗎?當然,因為人的思維是衍生的,而對現存模型所有創造性的改良都屬於創新。比如課程創新,可以是借一個適用於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創意來調整成一個適合五歲兒童的課程——所謂innovational adaptation。於是我發現原創和被empowered, 被informed並不矛盾。已有的知識、模型、書籍、別人的觀點可以使自己更強大。拋開這個「純原創」的思想包袱,學會借力使力,能事半功倍並且使創新更具實際意義。

13 Don't judge too soon.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人們傾向於用自己很侷限的思維框架快速下判斷——評價一個人、一個課程、一所學校、一件事。這樣的快速判斷可能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先入為主很容易誤判,相信交往尚淺的人話容易受傷害。對人對事,在收集到足夠證據之前,不好輕易下定論,言辭上留有餘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觀望,愛恨不在一瞬間,真偽良莠需要時間來證明。

Self-reliance.自食其力,是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我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女性,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於人,我知道我要堅強,很多困難我只能自己挺過去。我知道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

14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

雖然人生沒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較優的解決方案,所有的事情都有技巧可循。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來理清問題的根本,尋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向對的人提問尋找答案,如果一條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猶豫的換一條路,不要為沉沒成本而繼續做無用功過。

15 Respect others' time.

紐約人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時間來做一項事情之前人們總是要考慮三分——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很突然地打擾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擾到他人的安排。美國人對工作時間的界定很明確,工作時間之外不希望被工作上的問題所打擾。學會預約,給別人時間和空間來回應,因此短信和郵件是較安全的聯絡方式,如果別人不接電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這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沒人應該隨叫隨到,我們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時間和安排。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表意明確,不要廢話連篇含含糊糊地浪費他人的時間。simplicity is a virtue。

16 Treat yourself well.

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不需要名牌來裝點,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穿著得體,精神飽滿,自信自尊。不注重養生之道,必會戰敗;精力充沛,才能有productive life。別把自己搞得那麼悲慘,以一副受氣包的形象出現。什麼樣的氣場吸引什麼樣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17 Be flexible.

人生根本無法計劃,很多事先想像出來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可以很給你突然的打擊。任何一種輸入,都會對輸出造成影響,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輸入——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18 experience will come to you

而你會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彈性,適應改變,不至於大悲大喜,不至於因為突發事件而打亂陣腳。

19 Empathy.

我在紐約呆的這九個月,跟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在教室裡跟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人都有以己度人的傾向,每個人的自身經歷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並不一樣。「共情」需要開放的心態(慾望)和足夠的想像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但一旦達到那個境界,你可以更好地瞭解教育對象,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更好地瞭解交流對象,跨越交流障礙,為衝突和矛盾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0 Hold on to your bottom line.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博弈,博弈的過程是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永遠不能完全掌握你對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開誠布公地讓對手知道你的全部。堅守底線也許並不能讓我立刻快樂起來,但卻可以讓我們獲得尊嚴,而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21 Keep going, don't settle.

每天都充滿挑戰,所以不能停止戰鬥。休息久了,後面地人會追上來。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鮮花、掌聲和回報。淡化成就和光環,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不斷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目標不能不止於「表現良好」,而應該是「我真正被需要」。

22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

錯誤是最好的老師的之一,但犯錯誤是有成本的。其實我們能犯的錯誤是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不過在犯同樣的錯誤。不要說去做多少正確的事情,能不重複犯錯已經很不容易。所以,總結很重要——在我們每天大量遺忘的過程中,不能遺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錯誤。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23 If you don't try,you can't fail.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如果說有什麼忠告,只是一句話:去經歷,你就會明白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84

6金句 把陌生人變「七分熟」

2014-01-20  TCW
 
 

 

情境1:想和人氣美女交朋友在洗手間碰到宴會中的人氣王(美女或帥哥),如果錯失這次認識機會將後悔不已,該如何開口才不會嚇跑人?

NG:你的衣服好像很貴,是哪個牌子的?OK:你今晚看起來很好看。(觀察對方穿著或身上配件,選一個最亮眼的,接著誇獎)

徐薇解析:和陌生人破冰,請記得「多誇獎、少批評」,也避免談到與收入、地位相關的話題,免得遭人白眼。安全開場公式如下:

「你看起來很棒、這樣穿好適合你」+繼續稱讚配件等細節(從大處讚美到小處,男女通用)

破冰要講的話不在多,而是精巧。如果你想誇獎眼前這位美女,可以先從比較籠統的「好看」開始,再仔細觀察對方從頭到腳,有沒有什麼精心設計的裝扮,例如,「這副耳環很適合你,你喜歡這種款式嗎?」

即使對方打扮、相貌平庸,也可以說「笑起來很可愛」、「氣色很好」等,總之,正面的力量比什麼都有用,把光打在對方身上準沒錯。

但初次見面時,盡量不要過問衣服、配件是什麼品牌、多少錢,這往往與經濟能力相關,聊太多,反而會讓人感覺被冒犯。

情境2:想聊出身卻怕冒失聊完工作,如果想知道對方的出身背景,該怎麼開口,才不會失禮?

NG:你是哪裡人?OK:你從小在哪裡長大的?

黑立言解析:通常,我們很容易以工作、家庭做為破冰話題,但貿然開口問對方「你是哪裡人?」很可能踩到地雷,尤其在中國工作,大陸人對各個省分都有些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例如哪個縣最窮、治安最差,有些人其實不太願意談。偏偏「你是哪裡人」很容易脫口而出,所以我們用同義詞置換:

哪裡人=在哪裡長大

這時如果想聊同樣話題,最好換個問法,用「家」或「童年」去包裝,讓人想起故鄉的美好,比較願意卸下心防,像問「你從小在哪長大的?」「你老家在哪裡?」都好過於前一種問法,避免讓人覺得被侵犯隱私。

情境3:不想名片只是換心酸的派對登場,當你跟別人交換名片,該如何把握這幾秒鐘,順利開啟話題?

NG:喔……。(只收對方名片,低頭看了一眼,就匆匆收進名片夾)OK:我是×××,很開心認識你。你在××工作,這是一間怎樣的公司呢?

黑立言解析:在社交場合,名片,往往是開啟話題的最好工具,但我們常游走在不同桌子間,忙著和每個人換名片,卻忘了低頭看,它透漏了什麼訊息,「其實很多話題都藏在名片裡。」名片的破冰公式如下:

自報姓名+問候語+用名片上的資訊提一個問題

兩種狀況須避免,第一種是換了名片等於沒換,拿了只匆匆看一眼,連忙說是、是、是,就收起來;另一種則是,忘了先談對方,只顧著講自己。

當你拿出名片時,除了報上自己的姓名,最好先給予肯定,以「很開心能認識你」、「很榮幸能來到這裡」開啟對話。

請謹記,先談對方的名片,而不是談自己的名片,再接著拋出問題;名片不管工作、職稱、甚至姓名,只要你感到好奇的,都可以先發問。例如,「你公司的產品聽起來很有趣,它的功用是甚麼?」「你到這間公司多久了?」「最有挑戰的事是什麼?」做球讓對方回答,切忌先炫耀自己的豐功偉業。

情境4:大家很嗨,自己卻變「壁花」坐了一整晚的冷板凳,環顧四周,發現有一群人的話題很有趣,該怎麼自然的加入?

NG:你們好,我是×××……。OK:你們剛才聊的事聽起來很有趣,我也覺得……。

黑立言解析:沒有人想當局外人,想要加入小圈圈、搭上話,請記得,先在旁聆聽一分鐘,了解對方正在談論的話題,再見縫插針。如果你只想快點加入話題,通常都會出包。所以小圈圈插話公式是這樣的:

聆聽+讚美話題並表達好奇+表達意見或疑問

要搭話之前,最重要的是傾聽。

有次聚會上,我見到兩位男士聊得十分熱絡,卻忘了應該先聽話,而非說話,直接開口的後果,搞得大家都很尷尬。我聽他們計畫去哪些國家,以為聊的是旅遊,就接著說,其實我最近也去了馬爾地夫,結果他們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其實人家是在聊公司的海外發展,場面瞬間結冰。

請先傾聽一分鐘,接下來想加入話題,切忌以自我介紹開場,這樣像是打斷別人,而非加入。最好順著對方原本的話題聊下去,等到一個段落,再介紹自己,表現出你是個體貼的人,而非失禮的人。

情境5:希望成功搭訕名人派對中你看到一位仰慕已久的大人物,想上前攀談,如何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NG:我的工作遇到困擾,你能給我一些意見嗎?OK:你最近出的書很精彩,我很喜歡裡面提到的……。

徐薇解析:名人向來是社交場合的一大亮點,但人來人往的派對,其實不適合談太深入的話題,縱使對方想幫你解惑,也難以在這樣的場合講清楚,所以搭訕名人可參考下列公式:

以對方動態開場+提出自己見解+觀察反應再接話

此時,最好從對方近況談起,讓他覺得你是真的有在關注他,例如「我很喜歡你們公司的產品,因為……。」增加說服力。另外,面對名人切忌詢問私事,例如「你那麼忙,會不會無法兼顧家庭?」謹記多肯定、少質疑。

情境6:女生設法打入男性話題如果你是晚宴上的唯一女性,身旁男性們正在聊工作話題,該如何表達以避免格格不入?

NG:人家覺得……。OK:關於這件事,我認為……。

徐薇解析:如果你想在這種場合獲得公平的對待,破冰公式類似小圈圈插話公式:

聆聽+表達對話題的好奇+表達意見或疑問

記得「女人味」不要太早展現,否則別人容易只看到你的美,而不是能力。像一些女生慣用語或裝可愛,在正式社交場合最好先收起來;女性特質要發揮得巧,才能加分。

【延伸閱讀】名家解析卡內基執行長黑立言現職:台灣卡內基訓練執行長破冰撇步:平時養成閱讀習慣,不限主題,一年至少看三十本書,累積談資。

補教界天后徐薇現職:徐薇文教機構創辦人暨負責人破冰撇步:看到有趣的新聞、電影台詞、名言佳句,都會記錄在筆記本上,時時複習,做為破冰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62

傳奇投資大佬的十大金句:風險,風險,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82

偉大的投資者,首先管理風險。大多數投資者都盯著回報,但很少有人關註風險,想想他們可能虧多少。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短暫的狂歡後,往往是無底深淵。所有偉大的投資者都嚴格遵循交易紀律和策略,並管理風險。畢竟,手里有錢,才有得玩。

下面的十個金句是華爾街傳奇投資者智慧的結晶,他們最看重的,唯有風險。

1)Jeffrey Gundlach,知名債券基金Doubleline CEO&首席投資官

“投資的藝術,在於承擔風險的同時獲得收益,而且要在一個投資組合里將風險多元化。”

偉大的投資者總是專註於“管理風險”,因為風險雖然不意味著你會賺多少錢,但卻關乎你會虧多少錢。在投資或者賭博里,手里有錢,才有得玩。如果你風險過大,損失太多,可能就出局了。

2)Ray Dalio,對沖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

“投資者們最常犯的錯誤,是相信最近發生的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他們覺得近一段時間出現的‘好投資’未來仍然是‘好投資’。通常來講,過去的高回報只是意味著,該資產正變得越來越貴。將其作為投資標的只會更糟,而不是更好。

好投資和壞投資並非一成不變。投資者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這一次不同”。但事實上,無論是央行幹預還是其他人為因素,都不可能消除經濟周期。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券商們希望你“總是在投資”,這樣他們就能向你收更多費用。但作為一個投資者,你應該時刻銘記“你付出的是價錢,得到的是價值。”好公司最終一定會發光,在那之前,你需要耐心。

3)Seth Klarman,全球第九大對沖基金Baupost總裁&CEO&創始人

“大多數投資者的眼睛都盯著回報,想著他們能賺多少錢,但很少有人關註風險,想想他們可能虧多少。”

受認知偏見影響,投資者的行為習慣恰恰是投資中最大的風險。“貪婪與恐懼”主宰著投資者的整個投資周期,最終的結果就是投資者們往往“高買低賣”。

investor-psychology-cycle-082814.png

4)Jeremy Grantham,資管巨頭GMO聯合創始人&首席投資官

“承擔風險並不會讓你獲得回報,買入便宜的資產才會。如果你因為某種資產有風險而買入,那麽你不會因此獲得回報;相反,你會受到懲罰。”

成功的投資者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風險”,即便這意味著短期內收益不佳。因為雖然媒體和華爾街總是忽悠你去追逐短期內的高回報,但最終這些過度的“風險”會讓你投資組合的長期回報變得非常糟糕

5)Jesse Livermore,華爾街傳奇空頭,因1907年和1929年做空股市而知名,著有《股票作手回憶錄》一書

“投機者的死敵是:無知、貪婪、恐懼、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教科書,地球上所有交易所的規則都無法消除這些人性與生俱來的特點。”

讓情緒主宰你的投資策略從來都是一個災難。所有偉大的投資者都嚴格遵循交易紀律和策略,並管理風險。

6)Howard Marks,對沖基金Oaktree聯合總裁&聯合創始人

“規則1:所有的事情必然有周期性;規則2:當其他人忘了規則1的時候,你最好的機會就來了。”

和Ray Dalio一樣,明白沒有什麽是永恒的,這對長期投資而言非常重要。為了做到“低買”,你首先要學會“高賣”。一切都逃不過周期性,在漫長的上漲之後,資產更可能下跌,而不是進一步上漲

7)James Montier,資管巨頭GMO策略師

“有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並不簡單的策略……在資產便宜的時候買入,貴的時候賣出……價值是長期投資的首要決定性因素,也是我們在金融世界的法則中最容易把握住的東西。”

“便宜”是指在資產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而不是指價格低廉。大多數時候當股票價格很低時,它的定價都是有原因的。然而,一只價格很高的股票也可能很“便宜”

8)喬治·索羅斯

“你的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的時候能賺多少錢,以及你錯的時候會虧多少錢。”

回到風險管理。當市場上漲的時候,你判斷對了可以賺很多錢,這很棒。但是,市場上漲也暗藏風險,下跌可能轉瞬即至。如果沒能在風險組合中管理好風險,你就會吐出此前所有的盈利,然後開始虧損,然後輸得精光。

9)Jason Zweig,華爾街日報資深編輯

“向均數回歸是金融世界里最強大的法則:超過平均水平的價格必然會跌至均值以下,熊市之後必然會有牛市。”

下圖是1900年以來經過通脹調整之後的標普500三年平均收益率。回歸的力量顯而易見。歷史上,當收益比均值超出10%之後不久,就會迅速跌至均值以下,而這一過程會讓大多數投資者血本無歸。

reversion-to-the-mean-121014.png

10)Howard Marks,對沖基金Oaktree聯合總裁&聯合創始人

“投資者最大的錯誤不是來自於消息面或技術面,而是來自心理層面。”

追求長期投資回報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心理層面引發的投資錯誤。正如拜倫羅斯柴爾德所說:“當市場血流成河時買入。”意思很簡單,當其他投資者“因為恐慌而拋售時”,你就去做那個抄底的人。反之也成立。

作為一個投資者,你需要擯除你的“情緒”,客觀的審視你周圍的市場。現在主宰市場的是“貪婪”還是“恐懼”?你的長期回報不僅取決於你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取決於你對於風險的管理。正如本傑明·格雷厄姆所說:“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他自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