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新工場取經》孕育七十多家新創公司 李開復也要仰仗她 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台灣人充滿創意,不輸矽谷

2014-01-20  TWM
 
 

 

四年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創業者教父李開復的左右手、手握五億美元創投資金、現年四十六歲,她就是「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她如何挑選投資對象?對台灣的網路創業者有何建議?

如果要創業,你應該聽聽她的意見!

撰文‧黃家慧

「創新工場」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為使命的中國投資機構,二○○九年創立至今,已成功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包括安全寶、啪啪等在中國耳熟能詳的網路公司,其背後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中國創業教母」之稱的陶寧。

四年前應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之邀擔任首席運營官,她看到的不僅是多個團隊從創新工場成功孵化,更看見一場風起雲湧的網路創業潮,正在中關村奔騰。一三年年底,陶寧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在這四年所見證到的北京網路創業崛起,同時向台灣業者招手。

剛接掌創新工場時,陶寧一直思考:「為什麼美國矽谷有那麼多年輕又有高科技背景的人,願意放棄進入像IBM、Google這樣有明星光環的大企業工作,走出來自己創業,而中國卻沒有。」她發現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錢」!

備妥銀彈!

中國網創風起雲湧,資源唾手可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財富積累少,更別說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但是在矽谷,那裡有大批的天使投資人捧著白花花的銀子給創業者,所以初始資金根本不是問題;而在台灣、中國,天使資金卻很少。」四年前的北京,天使基金並不流行,想要找人投資極不容易。「投資人一聽到投資這些初創公司,回收至少要等個八年,都說『天啊!我的上帝呀,這也太久了吧。』」陶寧描述四年前找投資人的窘境。而當時中國政府雖然設有所謂的「引導基金」,也只給中大型企業,小型的初創公司很難分一杯羹。

「直到三年前,政府開始將基金給初創公司,我們的第一筆人民幣基金,就是上海市政府和楊浦區給的!」不僅中國政府對投資初創公司的政策有了轉變,投資人對網路創業投資的態度也變得更開放。「一三年,中國就有二十二家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又有不少家新創公司被收購,投資人看見好結果,就更樂意投資新創公司了!」陶寧指出另一項創業門檻——環境的友善度。網路創業者多半是IT技術出身,不懂法律、財務,偏偏這些卻是新創公司的必備知識。「在矽谷,有很多大型財務公司願意幫助這些小公司,或者入股,或者免費服務;四年前的中國,誰理你!」瞄準市場!

中國人口六十五倍於台灣,適合當第一戰場但今天的北京乃至於整個中國,有無數的孵化器(育成中心)在幫助這些創業家築夢。除了前文提到的「車庫咖啡」等提供創業環境,還有以大學或地方政府背景為主的孵化器提供資金,或像「創新工場」的投資機構,提供財稅、法律、管理公司等創業必備知識。豐沛的資源在中國,特別是北京,唾手可得。

當中國網創正在蓬勃發展,陶寧也給了正在起步的台灣創業青年建議:「把中國當成你的首要市場!」在資訊業,立足的市場小是一大弱勢,除非你只想做小眾市場。她認為,擁有台灣人口六十五倍的中國,又有相通的語言,正是台灣人的機會。

「有一些台灣創業者想先在台灣做好,再到中國發展,我心想:『台灣做好又怎樣?做好你也活不下去!』你應該馬上來中國發展!不然就太慢了!」兩地的習慣風俗不同,產品在台灣做得好,在中國卻可能適應不良,最後也得從頭來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搗中國市場。

組團登陸!

台灣創意人才多,方便團體作戰陶寧建議,如果台灣創業家打算將中國當成第一市場,首先在台灣就要把團隊的人先找好,再將整個團隊一起帶到中國,讓創業者能更貼近市場。

在她看來,台灣的資訊人才多,許多人還具備與硬體相結合的科技背景,是獨一無二的好資源。她也讚賞台灣創業人充滿創意,堪與美國矽谷比擬。相對於中國,在劇烈的競爭下,創業者變得過於狼性、過多抄襲、創意不足,讓大陸有些局限。「但是網路市場競爭激烈已是全球性問題,所以不要抱怨被抄襲,你只能不斷開發新點子,在挫折時堅強活下去。」未來,無論台灣或中國創業者想要創造世界級的公司,陶寧認為「人才」的培育相當重要。「即使資訊產業已經擁有最多國外回來的人才,比例依舊很少,而且多數工程師英文不好,如何去做給歐美人的產品?」要國際化,就需要更多懂國外市場的產品經理、行銷人才等,才能把產品推向國際。

陶 寧

出生:1968年

現職:中國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兼合夥人

經歷:谷歌中國運營總監

學歷:耶魯大學MBA、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家庭:已婚,無子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1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hc1.html

【原文】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釋】

病病:第一個病是動詞,意即把病當作病,知道缺點是缺點,把缺點當作缺點。

【翻譯】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很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便是缺點了。聖人之所以不存在這個缺點,是因為聖人把這個缺點當作缺點。正是因為把缺點當作了缺點來對待,才沒有了缺點。

【理解】

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先賢懷著對未知深深的敬畏,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去求知求真。他們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自己所瞭解的真理是多麼的少!蘇格拉底因為知道自己的侷限而被神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這個寓言本身就啟迪人們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明白,不知道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是,堵塞了學習進步的道路。知道自己的侷限,對未知心懷敬畏,才能像海綿一樣積極的接受新的知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01

《市場考驗》日產發展電動車近七十年 全球銷售第一 特斯拉推平價車 將強碰難纏對手

2014-06-16  TWM  
 

 

歷史超過八十年的日產汽車,對於開發環保的電動車駕輕就熟;但面對後起之秀特斯拉,日產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希望趁著全球環保的趨勢,穩固電動車的基礎,藉此開創新局面。

撰文‧孫蓉萍

特斯拉股東問馬斯克:你提到的第三代車將更像一個大批量產的低成本車輛,我覺得日產LEAF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價格大概在兩萬美元,特斯拉在此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馬斯克答:LEAF的行車範圍相當短,除非你只須開很短的距離,否則與同類價位的汽油車相比,其實沒有優勢。電動車的關鍵是可長距離行駛,而且多數人買得起,我希望特斯拉在這方面有競爭力。我也希望日產和其他公司都做出這樣的車子,如果他們這麼做,將更有競爭力。

特斯拉的革命性幾乎讓人忘記它也有競爭對手。去年全球電動車佔有率最高的,並非是特斯拉,而是這位股東提到的日產汽車(Nissan)推出的電動車LEAF。

二○一○年十二月在美國和日本問世以來,LEAF在全球三十五國的累計銷售量達到十萬輛,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四五%,還被選為一一年的世界風雲車。

日產優勢

價格親民 市佔率遠勝特斯拉LEAF的意思是「樹葉」,說明了日產希望淨化空氣的意願,它是Leading、Environmentally friendly、Affordable、Family car的縮寫,也就是走在前端、對環境友善、負擔得起的家庭車。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對電動車期待甚高,他說:「電動車是我們的未來。」日產要達到一六年底前全球市佔率和營業利益率都是八%的目標,電動車將是關鍵。

為了刺激銷路,日產今年三月宣佈繼去年之後再度調降LEAF售價,最便宜車款售價約二二六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十五萬元、含消費稅),價格更親民。

電動車似乎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有八十一年歷史的日產,早在一九四七年就開發出電動車,原因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石油短缺,因此政府獎勵車廠生產電動車。當時推出的「TAMA」電動車,續航距離為九十六.三公里,最高時速為三十五.二公里,以近七十年前的表現來說,已算相當難得。

之後日產也有感於新能源與環保的重要性,多年來在這個領域致力研發新產品,一○年LEAF問世,逐步達成日產零排汙(Zero Emission)的夢想。LEAF雖熱銷十萬輛,卻有半數是這一年來售出的,LEAF去年在美國賣出二萬零八十一輛,是前一年的二.四倍。

電動車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各國加強燃油效率管制,以美國加州為例,政府規定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量中,要有一定比例是電動車等零排汙的車,還在早晚的尖峰時間,讓電動車行駛專用車道。此外,都市的充電設備也逐漸普及,政府也實施補貼措施。

日產乘勝追擊,今年五月宣佈,在西班牙生產第二款電動車「e-NV200」。日產計畫長帕爾莫(Andy Palmer)指出:「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電動車現在被認為是主流技術,許多競爭對手才急著要推出第一款車,我們已經比人家快一步。」e-NV200將可供家用和商用(載貨和計程車),屬於多功能廂型車,續航距離為一七○公里,最高時速為一二○公里;若使用急速充電器,三十分鐘就能充電八○%。

特斯拉優勢

續航力強 大勝日產LEAF

日產LEAF擁有價格低的優勢,但它最受到質疑的,就是馬斯克所說,續航距離太短、充電站太少。不過這些困難正被一一克服。除了已經降價之外,日產指出,充飽電時,續航距離增加到二二八公里,性價比增高。目前日本共有五五二○個充電站,高恩指出,「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須多興建充電站這樣的基礎建設。」高恩原本要在一六年底達成全球賣出電動車一五○萬輛目標,因銷售不如預期,已將時間延後到二○年;但日產全球電動車業務副總裁海斯(Billy Hayes)樂觀認為可以提前達陣,原因是各國強化環保相關管制,而且他相信,「開過電動車的人,就知道它的好處,絕不想回頭開使用內燃機的車。」除了LEAF之外,日本豐田在去年發表一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FCV-R。馬斯克始終不看好氫燃料電池技術,所以他選擇走鋰電池,他認為氫氣是危險氣體,只適合用在火箭,不適合用在汽車上;但豐田則認為,氫燃料電池比鋰電池更輕,加氫速度更快,更具競爭優勢。

確實,豐田這款FCV-R號稱每次加氫氣只須三分鐘就可加滿,每次加滿,大約可以跑五百公里,續航力讓人吃驚。而它預計明年在日本與歐美上市,已成為特斯拉最具看頭的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馬斯克接受專訪時表示:「日產LEAF和通用汽車Volt為電動車做的努力,都值得讚揚;但並不表示他們做出的是非常好的產品。」他說,「這些車商必須不斷改良,才能做出更好的車。」無論如何,安全又便宜的電動車,應該指日可待。

特斯拉跑得遠 日產價格親民──2014年電動車售價和續航力比較

車種 續航力

(公里) 售價

(新台幣萬元)

特斯拉Model S (85kWh) 426 232.2 特斯拉Model S (60kWh) 334 212 兩款合計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二,達20% 豐田RAV4 EV 165 149.4 飛雅特 500e 140 95.4 日產LEAF 13586.4 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一,達43% 本田Fit EV 131 109.9 雪佛蘭Spark EV 131 82.5 福特Focus Electric 122 105.6 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 Coupe 109 60 三菱i-MiEV 9969

註:為美國地區售價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局、CleanTenica、特斯拉網站

整理:鍾怡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4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二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hoz.html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註釋】

威:威嚇,指統治者的暴力鎮壓和威懾。

大威:巨大的威脅、禍亂。

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

厭:即壓,壓迫。

見:通「現」,自見,即自我表現。

【翻譯】

人民一旦不害怕統治者的威勢,則可怕的禍患就會隨之而來。因此,統治者不要逼迫人民,使他們不得安居;不要壓榨人民,使他們無法安生。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才不會帶來災禍。所以聖人總是有自知之明,卻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卻不自顯高貴。因此我們應該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理解】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忍耐力很強的民族,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一般是不會造反的。歷史上王朝更替如果不是外族入侵的話,大多是舊王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底層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或者像秦朝那樣,人民不堪統治者的暴政。當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吃飯溫飽都成了問題的時候,社會就像一個火藥桶。個別的「智者」利用人們的這種不滿,登高一呼就把這個炸彈引爆了。

因此老子告誡統治者,「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意思是說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尊貴的地位是以天下百姓為基礎的,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要隨便表現出自己的權勢。珍愛自己可以,但不要把自己看的比誰都重要,所謂「立天子以為天下而非立天下以為天子」,如果統治者本末倒置,把自己看的比天下都重要,以為天下都是為自己服務的,那麼就很容易引發禍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2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四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j1q.html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註釋】

奇:奇詭,邪惡。

司殺者:指冥冥中掌管萬物生死的神靈,或者死亡的自然規律。

【翻譯】

人民不畏懼死亡,用死來嚇唬他們有什麼用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那麼只要有人作奸犯法,就把他抓起來處死,誰還敢在做壞事,觸犯刑法?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天下的懲罰何其多,犯法的人卻從來都不少。因此冥冥之中自有有司掌管人的生死,又何必要人參與其中。但是,世上的許多執政者,往往憑藉自己的私意枉殺人命,替代冥冥之中的有司,還自以為是替天行道,實際上這就像是替木匠砍木頭一樣。凡是代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理解】

老子認為人們是不害怕死亡的,這句話似乎與現實相悖。我想老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規勸統治者不要依靠刑罰來統治天下,刑罰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用來約束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對於統治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保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否則,把百姓逼急了的話,刑罰是沒有用的。秦朝的法律夠發達夠嚴苛了吧,結果二世而亡。

老子講警告人們不要「代大匠斫」,這裡面蘊含的就是老子的無為思想,無為思想要求人們任勢而為,條件不成熟就去做就是有為。老子認為冥冥之中有自然的規律在維持社會的正義。就像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是總感覺這個道理有一定的侷限性的。在社會生活中,這個觀念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但是上升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這一規律似乎並不適用,反而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接近現實。比如白種人往北美殖民過程中,幹過那麼多的壞事,屠殺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就不靈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555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wfu.html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釋】

高:指弦位高。弦位:弓箭在弦上的位置。

有餘:指弦的長度有餘。

見:同「現」,表現賢能。

【翻譯】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的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人世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以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夠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雖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理解】

人類歷史上不乏聰明智慧之人,相信有無數的人探究過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世界的本源等這些終極問題。在我看來,釋迦牟尼、耶穌、穆罕穆德當然還有老子這些人只是這群人中領悟的最深的一小部分人,且不論他們是否已經領悟到終極的真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所領悟的層面比普通人更深、更接近終極真理。

世界上的規律就像一棵大樹,越是細枝末節的規律限定條件越多,規律也就越是具體。相反,越是高深的規律越是一般。牛頓力學定律非常簡單,但是由它決定的物質世界卻表現紛繁複雜。就像老子在六十七章所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老子他們這些人追求的是終極真理,是那棵真理之樹的樹根。

所以,你會發現佛、道甚至是基督有時候所說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這一章老子總結了自然之中的「張弓效應」,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接著他又說人之道卻與之相反,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實際上二者說的道理一模一樣。只是老子把問題分門別類了一下,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受馬太效應的支配,只有一小部分有道之人才能超脫於這個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49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六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wci.html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釋】

兵:「烘」的假借字。木強則兵,指樹木高大了就會遭到砍伐用作柴薪。

【翻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質地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說,凡是堅強的屬於死亡的一類,凡是柔弱的東西都屬於有生命力的一類。因此,兵勢強大反而不能取勝,樹木高大了就會遭到砍伐用作柴薪。強大的處於下位,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理解】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柔弱的是有生命力的象徵,堅強是衰落的前奏。老子之所以強調柔弱,我想這一思想是跟老子的自然、天道、無為、儉嗇等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從形而上的角度就是說事物要不斷的發展才能避免衰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意義在於提醒我們要保持向上的空間,最好是處於那種追求理想的路上那種感覺,這樣方能「蔽而新成」。如果有朝一日你感到滿足了,就像浮士德,魔鬼也就出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0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五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jlk.html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註釋】

貴生:即過分在乎自己的生命的人,不僅是在物質方面,一些人刻意追求浮華的名聲也可算是過分看重生命之舉。

【翻譯】

人民之所以遭受飢餓,就是因為統治者徵收賦稅過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多事妄為,政令繁苛,使人民無所從,所以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慾望過盛,這種不良風尚也引領民眾貪求利益,追求享樂,甚至為求名利而甘冒生命危險。只有那些恬淡自然,不刻意養生保命,不刻意有所作為的人,要勝過那些追求名利、貪生怕死的人。

【理解】

感覺這一章簡直就是在說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役使六國遺民的政策,徭役稅賦據說有二十倍於前朝,導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漢書·食貨志》),就連劉邦同志也免不了大老遠的被徵調去驪山修陵,只不過路上他就揭竿而起斬白蛇起義了。從後世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也能看的出來秦朝的稅制,估計秦朝稅率早就超過拉弗曲線裡的最優稅率了。秦國的有為簡直達到了極點,據說連每畝地該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怎麼種,施多少種子全都以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秦始皇的求生之厚也達到了極點,耗費巨資多次派方士出海求取仙藥,在驪山修建的皇陵規模更是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所謂「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可以理解為老子給兩種統治者做的評語,但感覺這句話對於一般人也是有指導意義的。現代人非常注重健康飲食、健康生活,這一點沒錯,但是凡事做的有點過了就不太好了,經常聽到有人因為害怕使用的東西或吃的東西不健康而採取一些很極端的做法。誠然,中國的食品安全確實值得人們去擔心。但是這種太在乎自己生命的心態從本質上說跟秦始皇是一樣一樣的。有時候,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比吃的非常健康卻整天處於恐懼之中更有助於養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1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wii.html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釋】

易:替換,代替。

受:承受,承擔。

【翻譯】

天底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能謙卑處下,克勤守儉,甘願忍受天下人所厭惡的事情,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這就是「正言若反」的道理。

【理解】

總結一下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水的謙下之德;因為謙下江海才能成為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水的柔德。

「以其無以易之」解釋為「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感覺不是很合適。前面說的是水雖柔弱但是能攻堅強的道理,所以這句話應該是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以」是因為的意思,「其」代指水,關鍵是這個「易」字。「易」字有一個意思是「改變」的意思。這樣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水,因為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所謂大象無形。老子說這個道理天下莫不知卻莫能行,這實在是有點高估天下人了,孔子還是因為老子明白了這個道理(老子給孔子看他殘破的牙齒和完好的舌頭)。

統治者看似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反而是最可憐的,在內他不可能得到真心的朋友,不管無意還是有意,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到奸詐的臣子的矇蔽(晏嬰諫齊威王說的最清楚),在外有野心家覬覦他的位子。所以說,真正的實情往往與人們想當然以為的相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7

生活長期受干擾 七十萬人悶爆挺公投 學者:港中矛盾 不宜變為民粹排外

2014-06-30  TWM  
 

 

佔中運動在香港社會引起廣大迴響,參與佔中方案商討的知名文化評論人、香港嶺南大學副教授許寶強接受《今週刊》訪問,分析背後深層因素,並提出解決建議,值得深思。

口述.許寶強 整理.何欣潔香港近一年來的「佔領中環」運動,是一個爭取特首普選的運動,也是反對中國大陸政權阻礙本地政治民主化的運動。

佔中運動之所以引起香港社會迴響,至今民間團體推動的政治改革方案公民投票人數已超過七十萬,其實反映了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性的貧富差距、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等因素,已經嚴重擠壓了香港民眾,包括「溫和中產階級」所重視的價值,讓港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變得遙不可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台灣與香港,多少引起了「中港矛盾」或「台中矛盾」,譬如三月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便是因為民眾對於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所疑慮,震動台灣朝野;但香港因地緣關係,與中國大陸更接近,情勢也更緊張。

舉例來說,以連鎖店為主的商場,取代了小販與街道店舖;商業中心的街道店舖,則變成金鋪、藥行、化妝品店或電器零售。

中國大陸新富和中產階級,在國內無法得到高水準服務,一窩蜂到香港消費,排擠了平民的食肆(餐館)和商舖,也排擠港人以往能享有的相對優質、有選擇的自由生活。

當然,缺乏民主普選制度的香港,也比英、美等國更容易產生劫貧濟富的分配製度,讓香港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城市。

其實,中港兩地社會體制、歷史軌跡不同,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價值準則自然有差異,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但若旅客數量不多、增長不急促,社會應可以慢慢適應。而現在旅客和移民增長過多、過快,對港人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干擾。

此外,中國大陸政府和權貴不尊重人權、貪汙、打壓新聞言論自由、缺乏法治觀念,甚至層出不窮的「造假」事件,都讓香港人憂慮、鬱悶、不滿,催生激烈的反(中)共的情緒,也演變為一種排外民粹政治,這是讓人所不樂見的。

事實上,讓港人感到不安的是社會地位的下降、舊有生活方式與價值的破壞、尊嚴自信的失落,解決之道,應是管制來港旅客的數量與速度、制定能保護及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人口和旅遊政策,乃至組織社會力量,建立一個符合人權、自由、公正和民主標準的政治、社會體制。

如果把「中港矛盾」問題,理解為「香港人」與「中國大陸人」在素質上有根本差異,互批對方不文明,是有點錯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