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黎現場》麵包店員問我:你怎麼還敢走出來 法國做了什麼 竟一年遭次恐攻?

2015-11-23  TCW

十一月十三日,巴黎有史以來最血腥恐怖的黑色星期五。這一晚,七起槍擊、六起爆炸案,奪走了一百二十九條人命,震驚全世界。

《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靠近事發區域的街上,少了行人與遊客,多了荷槍實彈的迷彩服軍人與武警。知名景點如羅浮宮、艾菲爾鐵塔、拉法葉百貨公司等鐵門深鎖,每十到十五分鐘,就有警車與救護車的急促警鈴呼嘯而過。

巴士底廣場,一面牆上用紅色噴漆塗鴉著「以色列罪惡」(Israel Criminel ),路旁蹲坐著一位伊斯蘭遊民老婦人,大聲咒罵著路人。

早上九點,記者走進知名麵包店「Paul」,問一位五十多歲白人媽媽級店員:「你們怎麼還敢開門?」她看了記者一眼,反問:「你怎麼還敢走出來?」

計程車上,一位第三代移民的奈及利亞裔司機,聽到記者問到恐怖攻擊,先是很激動的說:「我們很憤怒、非常憤怒!那些人(指恐怖分子)都該死!」

它境內有近500萬穆斯林,歐洲最多今年一月巴黎才剛發生《查理週刊》血案,短短十個月又發生這起「黑色星期五」連環恐怖攻擊案。今年以來法國至少出現九次恐攻,這些案件大多有法國本土穆斯林參與其中。為什麼受害的都是法國?這些法國本土的穆斯林,又為何如此痛恨他們生長的國家?

這要從大環境說起。為彌補勞力短缺,法國一九五〇年代開始從北非等國招募大量穆斯林外勞,一九七三年允許這些外勞返回原籍,不過因故未能實現。後來基於人道立場,法國政府允許這些外勞家屬可移民法國,此後穆斯林絡繹不絕湧入。

目前法國有近五百萬穆斯林,歐洲排名第一,占該國人口七.五%。融合這一大批宗教、種族皆不同的族群,就成了法國最重要的問題。

法國政府的族群融合政策,主要是基於「世俗主義」 (Laicite)。這是對過去羅馬天主教廷宰制個人的一種反抗,其內容是禁止個人在公共領域表現其宗教行為。

法國政府希望透過世俗主義,把不同宗教的移民都融入本國文化,擺脫原有身分,培養一致的法式偏好,最後達到「認同法國」的目的。

它要婦女摘頭巾、學校供豬肉餐但這種「世俗主義」原則,在穆斯林看來卻逐漸變成一種有針對性的歧視之舉。

例如二〇〇四年開始,法國禁止個人在學校穿戴宗教服飾,二〇一〇年立法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戴頭巾。近年來部分城市的學校開始不提供無豬肉餐。

今年一月《查理週刊》血案,源自該雜誌刊登諷刺伊斯蘭先知的漫畫。法國政府認為這是世俗主義「沒有宗教能免於被批評」的例子,穆斯林卻認為這是針對伊斯蘭數的侮辱。

世俗主義政策的受害者,大多數也都是穆斯林。

今年三月有八名蒙彼利埃的穆斯林女學生,因為穿著長裙,被學校要求改變穿著。據法國反穆斯林歧視組織的調查,去年共有一百三十名女學生,因為服裝違反世俗主義原則,被學校遣送回家。

巴黎近郊的特拉普鎮(Trappes),因為警方盤查一名戴著面紗的女子,該女子的丈夫以暴力反抗,後來引發當地穆斯林民眾反彈。

法國當權者並非不知這些政策會激化與穆斯林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他們堅持「移民須認同法國」的理念,另一方面,法國民眾也恐懼伊斯蘭教——法國《世界報》(LeMonde)二〇一三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及七成的法國民眾認為,天主教和猶太教能和法國社會相容,但認為伊斯蘭教和法國社會相容的法國民眾只有四分之一。

這被部分政治人物用來當成吸引選票的工具,近來一部分城市的學校取消無豬肉餐,拒吃的穆斯林學童就只能餓肚子,不然父母就要把孩子送到私校去。這個針對穆斯林的舉動受到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支持——他正打算競選二〇一七年的總統。

它害穆斯林遭歧視,變恐怖分子許多年輕穆斯林雖在法國土生土長,說得一口流利法語,卻無法得到法國主流民意認同,在政策上又受到歧視,一經煽動就很容易成為恐怖分子。法國參議院今年四月一份報告指出,赴敘利亞及伊拉克參加伊斯蘭國(IS)聖戰的歐洲人超過三千名,其中近半來自法國。法國監獄關押囚犯中,有七成是穆斯林,遠高於其人口比率。《華盛頓郵報》稱法國監獄已成激進主義溫床——今年犯下《查理週刊》血案的兩個槍手,即是在獄中結識。

「世俗主義」原是想擺脫宗教加諸於個人的桎梏,如今卻成為穆斯林遭到歧視的根源。社會學家杜白特(Francois Dubet)今年十月對英國《衛報》表示,世俗主義如今成為宣傳「法國屬於信仰基督敦的白人」的一種方武,有些人要求每個法國人分享一樣的價值觀,其實足想表達「我們不想要穆斯林」。此外,法國世俗主義堅持每個人要「吃一樣、穿一樣」,一個不具名的小學校長認為,學校教孩子須尊重別人的不同,但這些世俗主義卻「毀了我們所教的一切。」

另一問題是:當權者想以世俗主義達成「移民須認同法國」的目標,是否還有意義?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認為,歐盟各國人口流動已幾無關卡,像比利時境內就有不少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的人口。這種現況下,法國政府再談「國家認同」,不但不切實際,也和歐盟一體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以結果來看,法國推動的族群融合政策,很難說得上成功。十年前巴黎郊區曾發生暴動,滋事者多為非裔青少年,他們家族在法國已生活數代、說流利的法語,卻受到主流社會排擠。十年過去了,法國種族問題仍無任何改善,如今在巴黎近郊以移民為主的區域,仍是白人勿進。

《商業周刊》記者在現場,採訪在巴黎擔任壽險業務的迪阿米諾(JeromeD'Amario)。他認為,真正被歧視的,是沒有錢的人,「只是他們剛好也蒙面、戴頭巾。」大部分伊斯蘭移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很低,很難從底層往上爬,要怎麼樣在主流社會中生存,「他們現在還找不到路。」

它的民意,加速向反移民勢力靠攏這次恐怖攻擊事件,將會加速法國民意向極右勢力靠攏。法國下個月將舉行大區選舉,這是二〇一七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在這次恐怖攻擊前,「國民陣線」的民調排名第二,其領導人勒龐(Marine LePen),是個強烈反移民的政治人物。在這次恐怖攻擊後,她說法國應該「殲滅」所有伊斯蘭激進分子。「國民陣線」得票率,預計將因這次恐怖攻擊而更加成長。隨著反移民極右勢力當權,法國種族融合將更難見效。即使法國能以武力消滅如「伊斯蘭國」的外敵,但內部穆斯林無法融合,恐怖攻擊的風險不會就此消失。

法國以外的歐洲各國,也面臨類似問題:在這次恐怖攻擊後,波蘭已宣佈不再接受歐盟的難民配額。在難民聚集的法國加萊地區,也發生難民營遭縱火攻擊。移民與當地民眾矛盾,將因這次事件更加激化,這將是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未來的最大隱憂。

撰文者楊少強、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