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穩增長去哪了?十月財政支出環比大降近三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09

中國財政部今日公布10月財政收支情況,與9月相比,財政收入增加,但受部分重點支出前幾個月提前撥付等因素影響,財政支出大幅下滑,尤其是地方財政支出,顯示10月穩增長力度有所減弱。

財政收入得益於企業所得稅大增

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3280億元,同比增加1144億元,增長9.4%。其中,中央財政收入6663億元,同比增長11.3%;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617億元,同比增長7.6%。

本月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比9月份有所回升,環比增加3327億元,增長25%。主要是部分金融機構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及企業所得稅增加,帶動中央財政收入增幅回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與上月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主要受房地產相關稅收增幅回落等因素影響

其中10月企業所得稅收入為3584億元,同比增長15.8%,環比增加2927億元,增長446%。分行業看,金融業企業所得稅962億元,大增57.8%,主要是部分金融機構預繳企業所得稅增加;工業企業所得稅1332億元,增長12.1%;不過房地產企業所得稅下降12.7%,至248億元。

相較財政收入大增,10月的支出卻明顯放緩

10月份,全國財政支出9910億元,比去年同月減少598億元,同比下降5.7%。相較“穩增長”的9月,10月支出環比大降4116億元,降幅逾29%。

其中,中央財政10月本級支出1613億元,同比下降10.8%,環比降17.3%,主要受部分重點支出前幾個月提前撥付等因素影響地方財政支出萎縮更加明顯,為8297億元,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31.3%。

1至10月分累計全國財政支出11354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510億元,增長11.3%,完成預算的74.2%,比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17572億元,同比增長9.2%,完成預算的78.1%;地方財政支出95977億元,同比增長11.7%,完成預算的73.8%。

分項目情況看:

農林水支出9933億元,同比增長10.1%;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977億元,同比增長12.9%;

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7559億元,同比增長10.4%;

教育支出16487億元,同比增長9%;

科學技術支出3352億元,同比增長4.3%;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814億元,同比增長14.3%;

住房保障支出3810億元,同比增長17.5%;

交通運輸支出7945億元,同比增長15.8%;

城鄉社區支出10017億元,同比增長18.6%;

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474億元,同比增長21.6%;

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支出3852億元,同比增長12.6%。

其中住房保障、交通運輸以及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支出增速較1~9月累計增速明顯放緩,但科學技術支出增速明顯增加。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82

17家券商1月凈利環比大降近八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2-05/983140.html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1月國內主流17家券商實現營收57.8億元,環比降84%;凈利潤29.2億元,環比降76%。除長江證券和方正證券凈利潤增速很快外,其余15家券商均為負增長

Pbu394224_06.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袁東

A股市場在2015年6月開始的大跌途中,21家券商聯合救市,首批資金1280億元劃撥證金公司賬戶,用於投資藍籌股ETF,並承諾滬指4500點以下自營股票不減持。但在半年之後,滬指已經低於2800點,離4500點距離越來越遠。在不斷下跌的大市背景下,那些救市的券商現在還好嗎?

中信證券在2月4日發布的1月份財務數據簡報中稱,中信證券(母公司)在今年1月份凈虧損超6億元,並稱其原因是受1月份證券市場波動影響,公司持有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本期變動產生損失,對該月財務數據影響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1月國內主流17家券商實現營收57.8億元,環比降84%;凈利潤29.2億元,環比降76%。除長江證券和方正證券凈利潤增速很快外,其余15家券商均為負增長。

 

證金救市浮虧或不容小覷

2015年7月4日,21家券商發出聯合公告,各家券商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的15%出資投資藍籌股ETF。

作為券商龍頭的中信證券在去年7月份就劃撥157億元資金到證金公司賬戶,而在去年9月中信證券更是擴大了投資規模,再次向證金公司註資54億元,兩次註資共計211億元。具體做法是,中信證券與證金公司簽署《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場外衍生品交易主協議》及《收益互換交易確認書》,並與證金公司開展收益互換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中信證券在去年註資證金公司後,公布的每個月財務數據都是盈利,唯獨進入2016年1月份,出現了6億元的虧損,這也恰是中信證券去年首次註資證金公司6個多月之後。

如果按照中信證券首次註資證金公司157億元計算,1月份的虧損額占157億的3.82%。由於去年12月中信證券的凈利潤達到了13億元。這樣看來,中信證券持有金融工具造成的損失應該大於6億元。這樣一來,可以預計證金公司救市抄底藍籌ETF的浮虧恐非小數目。

 

券商收入“斷崖式”下跌

隨著過去兩年股市的火爆,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券商股不僅引領大盤向上,其自身的營收也是大幅增長。

據記者了解,2015年證券業實現營業收入5752億元,同比增長121%,實現凈利潤2448億元,同比增長153%。但到了今年,券商業績嚴重受挫,國內主流17家券商1月營收57.8億元,環比降84%;凈利潤29.2億元,環比降76%。除長江證券和方正證券凈利潤增速很快外,其余15家券商均為負增長。

對此,券商也是心知肚明。長江證券就表示,股市低迷加大自營業績壓力。2016年以來市場經歷大幅調整,滬深300累計跌幅高達20.63%,股債兩端投資收益均承壓較大。此外,資本中介業務或有下滑,2015年市場加快了去杠桿進程,截至2月2日兩市兩融余額僅為9001億元,較高的保證金率進一步限制兩融規模的提升,市場低迷股權質押融資難有起色。2016年資本中介收入將有所下滑。

不過,2016年對券商來說有“危”也有“機”。長江證券認為,註冊制改革將驅動股權融資規模進一步提升。同時債券融資錦上添花,2015年公司債新政驅動融資規模同比增長612%達9734億元。發改委放寬企業債發行條件,預計2016年股債融資均將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由於券商集合資管主動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更強,低利率環境下相較於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更具備吸引力,預計未來主動管理規模和占比都將進一步提升。總體來說,長江證券認為,券商業2016年業績增長或承壓,業務結構會有所優化。

 

 

  • 每日經濟新聞
  • 趙橋
  • 袁東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84

天津口岸韓國化妝品進口均價降近四成

隨著中韓自貿協定實施,今年以來,經天津口岸進境的韓國化妝品進口價格明顯下降。據天津檢驗檢疫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經天津口岸進境的韓國化妝品進口價格降幅明顯,均價下降近四成。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中旬,經天津口岸進口的韓國化妝品近2200噸,貨值2300多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46%和69%。其均價由18美元/千克降至11美元/千克,下降39%。

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人員分析,2016年韓國進口化妝品進口量和均價明顯降低,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從市場因素看,由於2015年進口量較2014年激增兩倍,市場趨於飽和狀態,競爭激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2016年進口量及價格;跨境電商、海淘、代購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少一般貿易的進口量。雖然2016年韓國化妝品的進口量較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相當於2013年與2014年韓國化妝品進口量的總和。

另一方面,政策因素大大降低了韓國化妝品進口價格。國際方面,中韓自貿協定降低了韓國化妝品進口稅;國內方面,化妝品進口環節消費稅率由30%下調為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84

浙江永強:2016年凈利降近9成 投資收益大降114.46%

浙江永強2月6日晚間披露2016年度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37.90億元,同比增長7.03%;凈利潤5926.90萬元,同比下降88.54%。公司表示,受證券市場波動等大環境影響,公司股票、基金等投資類業務收益減少5.44億元,同比下降114.46%。

公告稱,報告期內,北美及國內市場銷售持續增長,公司實現營業收總收入37.90億元,同比增長7.0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59億元,同比下降88.54%;基本每股收益0.03元,同比下降87.5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31億元,同比下降10%。

造成凈利潤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本報告期受益於人民幣貶值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和盈利能力增強,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上升5.86%。 2、同時受證券市場波動等大環境影響,公司股票、基金等投資類業務收益減少5.44億元,同比下降114.46%。 3、為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公司新增銷售網點和自主品牌推廣引起各項費用增加及期末庫存金額較大,現根據存貨預計可變現凈值計提存貨跌價準備9,375萬元。 4、控股子公司北京聯拓天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處的機票行業由於受上遊航空公司的政策調整造成的行業經營環境波動影響,業績未達到預期,公司對其計提商譽減值準備9,700萬元。 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65.1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32.60億元,資產負債率48.23%,資產狀況及流動性良好;股本21.76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凈資產1.50元,與去年同比基本持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86

受手機等業務拖累 聯想2016年第三財季凈利大降近七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16/1076937.html

Cfp485183511.thumb_head

圖/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2月16日收盤,聯想集團(00992.HK)股價大跌6.69%,而母公司聯想控股(03396.HK)也下跌了3.17%。股價重挫原因來自午間披露的聯想集團2016/17年財政年度第三財季(2016年10-12月)業績:凈利潤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聯想集團稱,這3個月凈利潤下滑是由於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進行轉型所致。

聯想移動業務表現不佳是老問題,但數據中心業務的下滑卻讓業內人士也覺得不解。資深IT行業觀察人士申耀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業務就是以前的企業級業務,不確定是否海外市場受到比較大影響,但中國市場一直保持不錯發展。

聯想轉型挑戰大

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3個月,聯想集團實現收入121.69億美元,同比下滑6%;凈利潤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

分業務看,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85.98億美元,同比增長2%。移動業務的收入21.85億美元,同比下滑23%。數據中心業務的收入10.50億美元,同比下滑20%。同時其他商品及服務收入為3.35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數據中心業務是聯想目前轉型的關鍵。

數據中心業務就是原來的企業級業務,去年中旬,聯想宣布成立該集團,業務範疇包括下一代“軟件定義存儲”、企業級網絡產品和業務、最新高性能服務器和一系列增強的超融合解決方案。相比起之前的企業級業務集團(EB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業務範圍更大。聯想希望通過該集團推進下一代IT技術,加強對規模為87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技術市場的進攻。

眾所周知,鑒於全球PC產業增速放緩,聯想之前通過並購摩托羅拉移動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旅,並重新確定了多元化的三波戰略。即第一波是聯想目前的核心業務,要在PC領域保持領導地位和強勁的盈利;第二波是兩個新成長的業務(移動和數據中心),未來要打造成新的增長引擎;第三波是“設備+雲”戰略。

聯想希望能夠在萬物互聯時代成為一個“設備+雲”的領先者,這也是其轉型的終極戰略。也就是說,聯想目前的業務均是圍繞著這一戰略,並為這一戰略的實現提供支撐。

基於此,去年11月,聯想發布其2016/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的同時,宣布了三位新高管的加盟,其中Kirk Skaugen擔任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從引入的高管背景可以看出聯想迫切希望轉型的決心。

IT行業資深評論人士孫永傑認為,在英特爾任職16年的Kirk Skaugen,其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專長和經驗也自然會幫助聯想改善數據中心業務,進一步夯實“設備+雲”戰略的基礎。而正是基於聯想對於未來終端產業發展趨勢的認識,聯想顯然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能力和人才去推進,需要更多的外部高端專業人才加入,來驅動各個新業務的發展,確保新業務的成功,但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還處在整合和投資期,且面臨較大的挑戰。

已錯過智能手機最佳時機

從財報看,移動業務正在拖累集團的整體業務和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在此背景之下,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真的著急了。不久前,聯想移動高層再次宣布調整,任命來自三星的姜震(Jaden)為副總裁,全面負責MBG(移動業務集團)中國業務的產品策略及產品管理,包括產品組合、產品規劃和運營。

這是繼喬健三個月前接替陳旭東擔任聯想移動聯席總裁後,聯想移動的又一次高層調整。從2015年時值聯想移動CEO劉軍辭職到如今,高層頻調的背後,也側面反映出這家曾經一度是中國智能手機(2014年)第一和全球第三(2014年10月並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後)的公司在轉型中遇到了問題,集團給予的壓力讓移動這艘小船在紅海市場中迷失了方向。

高層頻繁調整進一步導致聯想移動業務團隊內部的不穩定,以及戰略不斷修訂與搖擺。毫無疑問,聯想在手機業務上確實走了不少彎路,比如產品線過多,過多地走低端路線,過多依賴運營商。在2015年,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陳旭東上任後,曾制定了削減產品線走精品路線的策略,但並沒有將聯想移動業務帶出長久以來的低迷狀態。

到了2016年,調整還在繼續,首先是3月份,陳旭東的職位被調整為聯想移動聯席總裁,負責中國市場。海外市場由聯席總裁艾瑪爾-倫奎塞恩負責。而到了11月,聯想集團宣布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喬健接替陳旭東,同時宣布聯想移動將進一步加強品牌整合力度,Moto將成為智能手機的唯一品牌,推翻了一年前所維持的雙品牌戰略。

2016年5月,楊元慶坦誠低估了整合2014年收購而來摩托羅拉移動手機業務的困難性,並指出,對於公司的移動業務,預計“短期內”仍會出現虧損,但對扭虧為盈表示樂觀。

在業內看來,假設聯想移動的戰略都沒有問題,但聯想已經錯過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最佳時機。正如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所言,棄用聯想品牌專註Moto,對於聯想來說是一個正確的策略。但問題是,市場是否會給聯想機會?

對於聯想來說,如今不僅要面對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等諸多強勁對手的競爭,同時還要顧及全球智能手機市放緩的行業因素。

不過,GFK中國手機零售監測數據顯示,隨著鄉鎮市場紅利的集中爆發,2016年國產手機線下銷量增長達17.9%,是線上增速的3倍。渠道的紅利,特別是鄉鎮市場的爆發讓不少手機廠商看準機會,2017年抓緊時間“圈地”,手機市場重回“線下渠道”。這或許能為老牌手機廠商聯想帶來一絲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03

永大電梯業績三年降近50%  高管爭鬥未來將何去何從

中國臺灣地區引以為傲的電梯品牌永大近來在大陸市場經營業績正在經歷陣痛。

有信源向第一財經記者爆料稱,臺灣永大機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大機電”)在大陸分公司永大電梯設備(中國)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永大電梯”)過去一直維持電梯市場占有率4%~5%的份額,以單一品牌維持大陸市場前十位的排名,也曾經入選全球第十大電梯企業。然而2015~2017年短短3年時間在市場維持穩定增長環境下,上海永大電梯在國內市場業績衰退近50%。

業績的下滑或許與永大機電目前正陷入經營權之爭有關。

業績下滑

上述信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永大電梯2017年共約出貨9560臺,2016年同期出貨12945臺,同比減少3394臺(增長率-26.2%),預算13200臺,達成率72.4%。出貨從2013年~2014年的19000臺,到3年後跌成9500臺。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我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梯市場,但仍保持較大增長空間。東興證券研究數據顯示,2014 年我國電梯產量和銷售量分別占全球市場的65%和60%,電梯保有量占全球總保有量1200 萬臺的30%左右。

對此,永大機電官方發言人林東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拐點,上海永大電梯的市場需求在2015年開始出現衰退,三菱、奧的斯等電梯大廠陸續以降價策略來爭奪訂單,因此上海永大電梯的價格優勢不再,市場份額出現下滑。“為確保營運資金,永大謹慎挑選信貸良好客戶,同時提高付款要求,因此間接影響接單狀況。”

顯然上海永大電梯在大陸市場經營業績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據了解,國內市場60%的份額被美歐日等外資品牌占據。其中奧的斯、三菱、日立三大外資品牌占據了市場大約40%的份額。以江南嘉捷、康力、博林特為代表的民族品牌,占據了市場40%的份額。

此外林東升表示,近年來國內房地產在一二線城市的銷售已經呈現飽和態勢,房地產商開始轉向三四線城市進行開發,電梯大廠也不再僅僅聚焦一二線城市,也轉而積極將觸角擴展到三四線城市,同時為了爭取訂單,紛紛推出經濟優惠機種以符合外圍城市需求,進而壓縮了上海永大電梯在三四線城市的生存空間,而三四線城市正是上海永大電梯的主力市場。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三四線城市若幹家房地產采購商,對方也都表達了和永大較為相似的觀點。

“禍起蕭墻”?

據當地媒體報道,目前永大機電正處在爆發經營權之爭的邊緣。據媒體報道,已經辭去總經理職位、董事長許作立的堂弟許作名,不滿許作立在位太久,及在大陸市占率下降,已與相關方形成同盟,欲在今年股東會上跟堂兄決一勝負;對方也不甘示弱,找了券商龍頭元大證券收委托書,家族內戰一觸即發。

據了解,永大機電是臺灣第一家本土電梯品牌,成立於臺灣地區經濟起飛的上世紀60年代,創辦人為許雲霞。現任董事長許作立為許雲霞長子,2000年起任董事長迄今,許作名是他的堂弟,長年為永大機電在大陸開疆辟土,2015年擔任上海永大電梯總經理。

對於臺灣媒體的諸多報道,永大機電官方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永大機電公司不能證實公司高層發生圍繞經營權的爭奪。

雖然並不了解高層的“爭鬥”會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上海永大電梯的經營,但是從經營層面,曾在上海永大電梯工作過的臺灣籍人士將上海永大電梯在大陸業績的大幅下滑歸咎於永大機電不合理的人事任命,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許作立董事長在2015年6月把許作名總經理調回臺灣,而起用原財務協理做總經理。”

“從2015年開始,永大在大陸業績一直下滑,到2018年第一季度據了解業績大約1700臺,如果按這種成績今年預估也只有8000多臺。”上述人士補充道。

上海永大電梯原內部人士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永大機電起用並無業務背景而且不重視業績發展的經營者,造成多年培養的銷售渠道紛紛離去。其間總部也決定進行部分業務的收縮,造成多年培養的技術人才與中高層骨幹紛紛離開。

據了解,由於之前對於中國大陸市場成長的高預期,上海永大規劃了三個生產基地,原計劃可以年產25000~30000臺。“不過由於業績大幅下滑,造成公司經營條件陷入困境,使過去長期以來的盈利水平轉為虧損狀態。”該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補充道。

不過,永大機電官方卻並不認為是由於新總經理的任命導致上海永大電梯業績的大幅下滑。“新總經理於接任初期仍延續前總經理許作名之經營策略,並無重大改變。但因遭遇中國房產大環境影響,接單不如預期。新總經理秉持永大一貫穩健經營策略,嚴格控管費用,並大力推行產品優化降低成本,確保獲利,同時強化收款體制,營運資金較以前充沛。”林東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許作名先生身為董事會成員業已十余年,參與過每一項重大經營決策,面對上海永大電梯業績衰退,排除市場景氣循環衰退之影響外,身為前任經營者責無旁貸,仍應承擔責任。”顯然,永大機電官方將業績衰退的皮球踢給了新總經理的前任。

第一財經記者從公開資料查詢得知,林書平於2007年進入永大機電,並在歷經人資、財務、管理、營銷等多領域後,於2017年接任上海永大電梯總經理。

關於永大機電高層的經營權爭鬥和上海永大電梯的業績下滑是否相關目前還無法定論,不過中國大陸市場日漸完善、競爭日益激烈,任何決策的失誤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經營業績的表現,於此大背景之下,業績表現不佳的永大機電未來將會何去何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