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島第五天,在屏東東港晚宴上,我點唱陳昇的〈鼓聲若響〉,標哥主動上前,和我又抱又笑,稱兄道弟,帶頭炒熱氣氛,玩得比誰都High。 但七年前,還沒有「標哥」這綽號,我採訪當時第一次環島的他,也是在南台灣;那時,大家稱他「劉董事長」,是一位話不多、行事嚴謹的企業老闆;我多次要求他掀開車衣,給攝影同仁拍下因坐骨神經痛,須全程緊綁著的束腰帶,卻遭他正色拒絕。 幾乎可當標哥孫子的欽豪也是,從第一天的羞澀、覺得被孤立,環島大半圈後,也因發揮主動精神,成為受歡迎人物,在第十天晚宴上,更被大夥灌醉。 一位陸生朋友說:「台灣人好像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騎自行車環島一週,就統統解決了。」 不過,在我看來,不管是九○後的欽豪,或自承五十歲才認識自己、六十歲才懂事業經營之道、七十歲才釋放熱情、八十歲不知老的標哥,他們可以從逆風中,激出新自我,關鍵不在環島,而是,他們願意踏上,為自己出征的起點。 |
| ||||||
身為富二代,董事長寶座憑空而來,那是什麼滋味? 位在台北市松江路上,即將開幕的「雀客旅館」,董事長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的兒子戴東傑。這家平價旅店,登記資本額六千六百五十萬元,而這六千多萬,是「老戴董」給「小戴董」的第一桶創業金。 老戴董,斷孩子退路但有權利義務扶他第一把 對今年三十一歲,職場經驗僅不到半年的戴東傑,這絕對是一筆大錢。以上班族來說,必須月入十八萬五千元,不吃不喝三十年,才能存到。 但相對於本土餐飲業龍頭的戴勝益來說,這筆錢卻只約當他一年須繳的所得稅額;對照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州提供十億元資金,給次子魏宏帆創自行車品牌,則是小巫見大巫。 錢多錢少是一回事,這筆錢,卻是戴勝益給兒子的最後一桶創業金,「接下來營運之後,我一毛錢都不會出。」他說。 戴勝益曾以「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等公開信分享教養觀點,這次他重申:「我很早就跟兒子、女兒說,王品訂有非親條款,你們不會變王品集團的少東、公主。」他還捐出八成個人財產,只各留五%給子女繼承,「不給過多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才能逼出潛力!」「你看,東傑的飯店英文取名CHECK inn,投資公司叫『歡迎光臨』,很有創意吧?」他得意的說。 但既然聲稱要斷退路,為何還提供第一桶創業金? 「很多網友說,有種你就連那五%都捐出來,但很抱歉,我真的沒種!」戴勝益說,「非親條款對兩兄妹來說,已犧牲很多,我和子女無冤無仇,當然有權利義務扶他們第一把,不然人家以為不是我生的。」 有別於辯才無礙的父親,戴東傑儘管已是帶領三十二位員工的董事長,但接受採訪時靦腆、生澀,兩小時聊下來的談話量,換作戴勝益,大概十分鐘就講完了。「我又不像他,是念中文系的,」他說。 小戴董,創業出自喜歡要讓老爸從媒體看見自己 戴東傑之所以想投入「開房間」的產業,純粹是因為從小經常和家人旅遊,住過許多民宿;後來也在紐約讀書、結婚,於是開了一家帶進紐約街頭塗鴉等元素的風格旅店。 「可以這麼說,一切都出自於喜歡,」飯店簡介的一開頭,就是這麼寫的。 籌備開幕的這段時間,父親戴勝益有沒有來關心或指導過?「老爸說,他只要看雜誌和報紙怎麼寫他兒子,便能瞭解情況。」 應本刊要求,經常從媒體讀到父親家書的戴東傑,也首度以公開信方式,回信給父親,他在飯店開幕的前夕,親筆寫下「獨立宣言」。以下是全文內容。 【獨立宣言】「如果我進王品,那才是苦難」 爸爸哩厚(你好)! 常常您講的話,我都是從報章雜誌上看到,有趣的是,雖然跟您平常和我說的內容相差無幾,卻更有感覺! 您常說,「非親條款」斷絕了我與王品集團的臍帶;我也認為,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如果今天進入王品,那才是我與王品的苦難。王品是我學習的對象,以王品為目標好好做自己,才是您對我的期待,不是嗎? 您說過很多道理,雖然當下我不在意,但很多東西,都是實做與親身經歷後,才能得到更真的感觸。就好比您告訴我學無止境,在創業路上,學習確實讓我獲益良多,但實際上要抽出時間,去進修或上課實在困難。 現在我走上了創業的這條路,雖然壓力很大,但我比您幸運的是,我得到我爸的支持,而且也比您早了好幾年。(編按:戴勝益三十九歲離開家族自行創業)然而,這過程中卻發現,早幾年未必是件好事,因為缺乏經歷,在大小決策上花了相當多時間 。也因為缺乏各方面的朋友,以致遇到問題無法適時尋求解答。但這是一段必經的濃縮學習過程,創業該遇到的事情,遲早也是會遇到,努力在這條路上前進,就算跌倒受傷也要很快站起來,我會繼續走下去。 從小到大的生命過程中,您給了我無比的自由,從一路求學到我創業過程,您從不要求我照著您的方式走,給我最大的空間發揮,也摸索學習。我瞭解您想讓我知道,挫折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能力是磨練出來。 也因為深怕影響我創業的決策,您刻意保留建議和不多詢問,但偶爾還是會露了馬腳,用手機傳給我您看到並且覺得那樣做很好的照片。我知道那是您另一種關心方式,就是這樣才能看到我們的真實能力。 「讓我做自己」是我對您最大的感謝。現在的創業,您更刻意保留關心與建議。因此,接下來,我定下「自負盈虧」的人生目標,認真做自己!東傑 |
我是一個極端相信邏輯的人,因此無論做什麼行業總是覺得只要分析出人到底要什麼,然後想辦法滿足人的需求就可以了。可是,我總是不明白女人到底要什麼,於是,我經歷了一次一次的失敗。
第一次失敗
第一次失敗得從中學說起,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中學就開始失敗,直到幾天前和從老家來北京培訓的「同桌的她」一起吃飯聊起過去才知道。
那天她說讀書的時候我特別討厭,因為我給她取了一個叫做「二分之一」的外號,於是她作為回報在課桌上刻了一條線,不許我越過,一旦越過就拿筆劃我。
太可怕了,這件事情她居然記了20多年。
其實我很冤枉,我隱約記得她的外號好像來自於她問老師「1/2」是不是唸成「二分之一」,於是一些調皮的男同學就給她起了個外號「二分之一」,我們背後一說起她的時候就說「二分之一」怎麼樣怎麼樣。而我是唯一一個當她面喊她「二分之一」的人,以前男生都沒有人當面喊過她外號,自從我喊過之後大家也都開始當面喊她,因此她一直對我耿耿於懷。
這兩天我反思這件事情,我學到的是:
1) 哪怕全天下男人背後都說一個女人不好,你永遠不要做第一個說出來的人;
2) 女人有時候很記仇,一點小事能記幾十年,所以說話小心,沒準一不小心傷到她們;
第二次失敗
第二次失敗是在大學,當時我從江西的一個小縣城來北京讀書,可能是小地方來的人保守,當年我們那個地方到高中都不怎麼和女生說話,到大學後發現可以隨便和女生說話,這對於來自於小地方的我簡直是個天堂,於是迅速春心湧動,喜歡上了一個北京的女孩子。
我鼓足了一個月的勇氣,最終決定約這個女同學去看電影。於是我跟女同學說,我請你看電影吧,她說好吧,當時自己差點樂暈了。
當時中央財經大學附近好一點的影院就是北展劇場了,我跑過去買了兩張票,而且特意選擇了一部進口槍戰大片,因為我覺得北京人洋氣啊,估計喜歡看進口的片子。
我至今記得那部電影叫做「最後一顆子彈」,進電影院的時候自己習慣性地走快步,她也一路小跑地跟著我,最後她說了一句你們練體育的走路就是快。
看完電影走出來,我知趣地放慢自己的腳步,明顯她沒有想討論這個電影,在我還沒來得及展開關於電影討論的話題之前,她突然問我說「你覺得我們班上的S同學怎麼樣啊?」
當時我心裡一涼,暗自咬著牙微笑著說「他非常好啊,體育又好,人又好,各方面不錯」,於是一路我和她談論這個S同學有多好,最後談到如何她對他表白的問題走進了校園,我以為這事悄悄就過去了。
我和這個S同學是好朋友,這傢伙1米9的大個子,運動員中少有的勻稱身材,當年是北京中學生排球第一主攻手。後來我自己刻苦練短跑,最終進了學校運動隊,做為運動隊的隊友我們的關係又更好了,不過後來我聽他說他後來知道我請女同學看電影的事情,並且女生很多知道了。
這次學到的一課是:
1) 女人有女人喜歡的東西,槍戰片拍得多好都不是她喜歡的,不要以男人的喜好來衡量女人的喜好;
2) 要學會慢走路,有時候要假裝幫人開開門、搬搬椅子也有必要(其實我一直搞不懂,女人開不動門啊?這個傳統應該來自於未進化的西方人,那時他們的門、椅子都太重,女人弄起來費勁);
3) 不要以為你和女人說的比較隱私的東西她不會說,她會跟她的男朋友跟她的閨蜜說,畢竟有很多男人追說明女人有魅力啊;
第三次失敗
第三次失敗是走上社會之後的事,那時我已經有女朋友了,是大學同學。
當時自己在原化工部系統做出納,那時剛剛從宿捨出來進入社會,自己什麼都不懂。記得當時部門那些大姐在聊著張家長李家短的時候,我插了一句「你們原來都住在一個樓裡啊,下次我過去到你們每家都串串」。結果我們的處長事後好意地告訴我「上班跟學校串宿舍不一樣,北京人住樓上樓下都不串門」。自打處長跟我說過之後,我開始觀察學習,當然也有觀察男女同事之間怎麼相處。
當時我們單位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小夥子特別受小丫頭喜歡,財務處的小丫頭經常說起他。有一次她們聊起國家部委要開運動會,化工部也要選人,去年這個小夥子就選上了,我想,噢,原來體育好的受歡迎啊,那是我的專長啊。雖然當時自己有女朋友,畢竟能得到這些大姐們認可也能滿足虛榮心。
化工部選拔參加運動會的隊員,整個單位只有我選上了,我覺得自己該牛了吧,結果,日子照舊,姑娘們仍舊談論著那個小夥子。
我們處裡有一個哥們兒跟我關係好,有一次和他聊起那個小夥子受小丫頭們歡迎的事情,我覺得不解就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回答很簡單,女人喜歡寵物,寵物是怎麼樣的討好人的,那個小夥子就是怎麼討好人的,當然,有時候要學看家狗那樣叫幾句,顯得自己比較雄性,不是娘娘腔。
這次學到的一課是:
1) 你強大的能力,比如說學習能力、管理能力、體育特長那些吸引男人的東西不一定是女人欣賞的特長。
2) 女人實際是喜歡像寵物的男人,有的男人像是貓對別人不理睬,但是主人也喜歡;有的男人像是狗,會見主人臉色行事,偶爾還打個滾。當然,一定要學會偶爾展現自己的雄性,正如狗會偶爾叫一下一樣。
第四次失敗
第四次失敗是自己做公司、結婚之後。到了這個階段我想自己也沒別的想法了,不用琢磨女人到底想什麼了,可是我迅速的發現自己公司的客人裡有一半是女性消費者,我還是要花心思瞭解女人想什麼。
做橘子水晶酒店的時候,我當時就想一定要做個有設計感的精品酒店,當時我覺得人到了一定程度都會欣賞美的東西,懂得欣賞藝術,這個產品一定受歡迎。
結果,我發現自己錯了,並不是衣食無憂後的人們都能欣賞藝術。男人懂得的似乎只是硬件,他們根本不懂得設計和藝術;相反,女人們在欣賞設計的每一個設計的細節,能夠說出那家橘子水晶是波普文化風格,那家橘子水晶是後現代風格,為什麼有設計感。
所幸的是在房間硬件上大部分都達到五星級酒店的標準,那些只懂硬件的男人總算找到了一個住我們酒店的理由:面子夠了。
大家覺得女人愛虛榮,沒錯,但是男人其實比女人更愛虛榮,至少是在買東西上。
1) 很多女人可以在淘寶上買一個自己喜歡的衣服,而男人非要找一個知名品牌,一樣的衣服樣式但是擁有知名的品牌似乎能彰顯他們的品位,其實不過是是讓人覺得自己有地位罷了。
2) 在住酒店時,男人會假裝有品位地說「你們酒店服務跟五星級酒店沒法比,連開夜床服務都沒有」,然後說一些頂級酒店管家送報紙的時候甚至會用電熨斗把報紙熨燙平了。我覺得太搞笑了,一個大老爺們兒晚上睡覺非得有人開夜床把床角掀起來?其實開夜床來自於西方貴族睡覺的時候由僕人把床準備好,中國根本沒有這個傳統。要是真顯得自己有品位最好有人把洗腳水端到客房才符合中國歷史。電熨斗把報紙熨燙平了就更搞笑了,是不是還要把手紙一片一片撕好了?(PS:開夜床的詳細解釋——在原來的星級酒店的中,一般採用西式鋪床,床上都是鋪有床罩的,並且上面的毛毯都是用床單包住的。服務員將上面的床罩撤走,然後將上面的毛毯連上面一層床單打開一個大約是30度的角,以方便客人入睡。)
這次學到的一課是:
1) 男人有品位都是裝的,女人更懂得品位;
2) 女人懂得欣賞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男人只懂得欣賞符合自己面子的東西。
第五次失敗
第五次失敗也是在做橘子水晶酒店市場營銷的時候。
我發現微博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營銷平台,於是我做了一些列微電影在微博上進行傳播。
第一次我做的是「橘子水晶星座電影」,從傳播來看這部片子非常成功,12集一共有4千萬人次觀看。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值。
當時做「橘子水晶星座電影」的想法是來自於當時微博上的星座傳播的特別厲害,我就做了一個12星座的男性和女朋友在激情時的小故事,片子當然不會涉黃。從微博上轉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都是女性轉的,而男性大多都是偷偷看了女人轉的自己不去轉。
在這個問題上男人似乎特別虛偽,因為我知道男人幾乎沒有沒看過A片的,而他們對外的時候要假裝的一本正經,生怕別人說自己黃;
而更大的失敗是上次做的上海橘子水晶酒店的開業儀式。
這家酒店是採取透明落地窗的設計,浴缸放在落地窗邊,從街上可以看見房間。這個設計是一個「透明」的概念,有一點前衛。
當時我發現微博上女生在微博上大量流傳林丹、孫陽、貝克漢姆的半裸照片,在讚歎他們的腹肌和腹股溝,於是我想讓40個身材健美的男人站在每個房間落地窗前展示自己的身材,拍下來之後在網上流傳。
於是我做了,40個練健美的男人裹著浴巾站在落地窗前,當時場面非常壯觀,整條街都堵了。
結果做完之後給女人看,結果他們都說男人不夠帥,不喜歡看。我一下就傻了,之後補拍了前面夜上海的部分,並且我特別無恥的把這個開幕式的紀錄片改成叫做「女王的盛宴」,希望能夠沾一點陸川的「王的盛宴」的光,結果陸川的片子似乎不太成功,我也沒沾到光。
所以這次微博上的情況是:男人自慚形穢,所以微博上不轉;女人覺得男的長的太難看了也不轉,於是我經受了這麼多年市場營銷的最大失敗。
這次學到的一課是:
1) 市場營銷中傳播主要靠女人,他們覺得好就會傳播;而男人屬於那種「滿嘴仁義道德,做婊子立牌坊」那種,平常微博上大多以談政治、罵腐敗、煲心靈雞湯這種為主,當然所有色情的東西他們都看但是不轉。而女人屬於敢愛敢恨,敢表達自己,喜歡她就會分享;
2) 理解女人說喜歡的東西時不能只看表面,當他們欣賞林丹、貝克漢姆的腹肌和腹股溝的時候,她們沒有說的大前提是他們長得帥。
結束語:
就寫到這兒吧。總之,讀不懂女人者必然失天下,活到這個歲數還讀不懂女人,想想很是悲哀,但是生活還要繼續,生意還要繼續,我還要不但去學會讀懂女人,這兩天自己很幼稚地關注了陸琪,以後微博上寫什麼東西的時候估計就要像陸琪那樣用破折號加署名——陸琪。這裡用上吧——橘子水晶吳海。
| ||||||
新世代天后.田馥甄放棄大學去唱歌 我沒後悔過口述整理●黃亞琪 從女子偶像天團S.H.E,到四年前以本名田馥甄發行個人專輯,每張銷售量均站上兩岸三地前三名。她的十八歲是怎樣的風景? 十七歲在同學起鬨下,參加節目,接著進入歌唱比賽,進決賽卻沒拿到第一名。後來華研唱片打電話來說,入決賽者再試唱一遍,然後簽約。簽約時,還以為是發個人專輯,並沒有意識到是組一個團體。 決定簽約就跟父母說,要放棄考大學,我很喜歡唱歌。當時念的是高中,沒升學等於Nothing(沒未來),是一個無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慎重問我,我的回答依然沒變,我不想分心做兩件事。 那時的台灣歌壇氣氛,女子團體並不被看好,從小隨遇而安的我心想,頂多就是當一片歌手,沒中就讀重考班。記得從新竹北上受訓時,父親告訴我:「就算沒中,家裡只有粥喝,我們也會養你!」滿滿的愛是後援。 沒有太多的計算,簡單就是喜歡音樂,有這個機會我想珍惜。 個性矛盾另一面,是我很愛問為什麼,但在新人階段是不被允許的。當時的我,思維很直接,也不會換位思考,本位去看待所有事。對世界有很多新鮮感,也隱藏很多疑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回答你。 「為什麼」是要自己去摸索的! 還記得新人上節目,被逼著坐上電椅,四個彪形大漢壓住手腳,很痛。我還天真以為是假的,結果真的通電,嚇我一跳;一掙扎,衣服被掀開,直覺好不堪,下節目真的痛哭。 有次要被砸派,問為什麼?宣傳咆哮:知不知道這通告,喬多久才上得了,竟然問我為什麼!現在回想,誰都沒有錯,我不知道當時上節目有多難,他一定用盡各種人脈去喬出來。 熱愛唱歌、進入社會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凌駕了不堪。被罵一罵,然後跟兩個姊妹聊一聊,很開心,忘記了,再繼續工作、玩,然後就長大。首張專輯紅了,根本沒機會喘息,一年就出三張。 團員Selina白天上課,我跟Ella去演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演戲,還傻到問為什麼跳著拍,不符合劇情啊!沒人教你,為什麼接這句、情節和邏輯都不知道,就是死背。很痛苦,邊演邊發抖。當時白天演戲、晚上錄音,一天睡不到三小時。 印象中最累的一天是,拍廣告拍到凌晨,坐飛機到上海,生平第一次住到五星級飯店,人還沒躺上去,開行李箱沖個澡,就趕去機場飛到北京國家音樂電台,我跟Selina兩人幾乎處在夢遊狀態,已經不記得我做什麼,只有Ella一個人撐住。 十八歲就體認到市場現實面。小時學古典音樂,國高中聽王菲、陳珊妮的歌開啟音樂之窗,喜歡音樂很多元,拿到首張專輯Demo(試唱帶)時,就知道那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因為清楚唱歌是喜歡的事,唱什麼歌無所謂,至少是好聽的歌,就去唱;一方面也知道S.H.E定位就是友情,是讓大家歡樂的商品。 雖然我一直問為什麼,但只要告訴我理由,我會消化、愉快接受,甚至用我的邏輯做得更好,不是白目的問為什麼。我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妥協造成的,但你要知道為何妥協,並非盲目。問「為什麼」是溝通、是健康的妥協,沒有偏離我想要的航道,但也走進我想要的小徑。 我珍惜擁有的幸運,很早發現,也走入喜歡的音樂路,儘管隨遇而安,但下決定即全力以赴,將最簡單初衷做到最細節極致。初衷很簡單,而人在很輕鬆狀態下,也才有力量。我不是那種超強才華,但在小細節儘可能把自己做好。 所有事都是小細節才集結成大環節啊!平常用小事情訓練自己,當遇到大事時,練就一身很細的功夫,就能達到目標。有些人知道(我)要單飛,等著看好戲,但我沒有花太多精神著墨,把心思花在專輯上。別人給的包袱,自己可以決定要沉重拖著向前行,還是拋下它。 我覺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要Open Mind(打開心胸)一點。不要只看阻力,忽視以前種種經驗帶給自己的助力。難與不難,是看心態,什麼都難,但什麼也都很簡單。 以前考試拿到考卷,我會先解有把握的題,困難的題再慢慢答,沒時間或答不出來就算了;但人生並不像考題那麼死板,也沒有標準答案,覺得困難惱人的題目暫時先擱著,先回答不那麼難的題目,放寬心漸漸累積經驗跟智慧,或許就可以找到出路。 --------------------------------------------------------- 網路紅人.蔡阿嘎就算只演一支牙刷 也要很熱血口述整理●單小懿 本名蔡緯嘉的網路節目主持人蔡阿嘎,在YouTube上,以一則試吃「布丁加泡麵有豚骨拉麵口味」的短片,登上《洛杉磯時報》。 我覺得十八歲要發揮布丁泡麵精神,就是勇於嘗試。通常十八歲之前你很多的東西想要做,家人不讓你做,等到十八歲上大學,多采多姿的時機來了,所以你要秉持布丁泡麵的精神——不只是吃泡麵,還可以吃布丁泡麵,再來碗豆花炸醬麵。 大一我參加服務性社團,寒暑假帶國小小朋友的營隊,他們是我人生第一批觀眾;第一次出隊,要演舞台劇宣導要刷牙,我演一支牙刷。籌備時學長姊一直潑冷水,說沒有梗、不好笑,我沒什麼自信,但是小朋友看得哈哈大笑,有這麼好笑嗎? 有了掌聲,自信越來越多,越來越放開自己,就願意嘗試寫更多劇本,對後來寫短片腳本抓分鏡、掌握笑點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像室友都宅在宿舍打電動,根本不會有現在的蔡阿嘎。 十八歲不一定有目標,我也沒有目標,年輕本身就很熱血,喜歡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要多方嘗試。 在安全的範圍內,去做你覺得很瘋狂、熱血的事,不受年紀、經濟能力的限制,儘量去做,一定會找到喜歡的事物。這樣活到三十歲再回去看,人生是有記憶點的,這樣人生比較有趣。 圖說■曾經重考大學的蔡阿嘎,當時為了擠出時間打球,專心把進度讀完,他認為,時間管理就是一口氣做完該做的事。 --------------------------------------------------------- 媒體主持人.陳文茜大一就打工壯遊 換到世界觀口述整理●單小懿 曾任立法委員、唱片公司總經理,現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陳文茜認為,十八歲一定要從世界的角度回來看自己。 我現在年過四十八、接近五十八(今年五十六歲),我要告訴十八歲的孩子:世界已經滾了好幾圈,你不能再用我十八歲那個時代的想法理解事情,可是全台灣都還留在我十八歲時的想法來理解事情。 你可以透過股票投資瞭解國際化,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需要更好的英文、更好的國際化,但隨著台灣在世界經濟上沒有清楚的domain(定位),誰國際化得早,越有可能在世界上取得工作,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如此。你的國際技能包括語言和社會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要培植跨國家的能力,不能只看台灣的事情。 如果我的小孩今年十八歲,我會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唸完大一去打工壯遊,不要等大四畢業才去。 你念了大一,去打工壯遊,回來再念大二;要什麼,自己去找答案,找完回來調整,填錯志願沒關係,回來轉系就好。不要大四畢業才出去,遊完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然後回來抱怨自己是台勞。 我尤其反對大學畢業念研究所,二十六歲的身體、十八歲的思考,對心智成熟和判斷是很大落差。世界其他十八歲小孩,人格相當成熟,到大學都為工作著想,我們的小孩到大學才開始做人家高中所做的事。你比其他小孩早一步,就不會比世界其他小孩晚一步。 可是打工壯遊前,要做好準備。我的乾女兒從台灣去讀香港大學,平常到蘭桂坊裡兼職打鼓,頗受歡迎,對自己充滿自信。暑假來《文茜的世界週報》節目實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把資料變成好的故事,結果自信大受打擊,覺得大學學的根本不夠。 我建議她去打工壯遊,她選擇澳洲雪梨,應徵餐館的工作,同時也當歌劇院的實習導覽。因為先進過職場、有語言能力,知道組織故事的方法,所以假如她今天要介紹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她會談圓舞曲為什麼崛起、老約翰和小約翰的不同,不會只停留在藍色多瑙河。 如果她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會去觀察各種文化,打工壯遊(會限制在)只是端盤子。有機會出去學習,要帶觀察者的眼睛,有沒有想到事前深入去看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經濟政治?去之前要大量閱讀才有觀察力,態度要比「學英文」、「存一點錢」、「我很勇敢」再多一點,否則打工壯遊就成為另外一種延畢。 --------------------------------------------------------- 趨勢科技創辦人.陳怡蓁還好我談了戀愛 才能認識自己口述整理●單小懿 出身科技業的陳怡蓁,談到十八歲,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是「談戀愛」。她說,不必鬧家庭革命,但要長出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問我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事,我會說談戀愛。 沒有談戀愛,你很難發掘自己,你的情感是怎樣?你嚮往什麼?你嚮往的人或者情感,來自你的潛意識,要經由這樣的教育去完成自己。人家都說「另一半」,因為每個人都不完整,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說,人有Anima(每個人潛意識中的女性特質)、Animus(每個人潛意識中的男性特質),一定有這兩面。你要去瞭解這兩面,才會是完整的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只在某一面,要經過感情的整合,才能夠整合自己。十八歲就是那個年紀,應該去談戀愛! 十八歲的我整天都在談戀愛,為了談戀愛還會蹺課。 那種感覺最美好,你願意表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任何其他的感情都沒有那樣的全心投入。然後你願意去追求兩個人在一起圓滿的境界,願意委屈自己、配合對方、討好別人。 不過有甜一定有苦,我當時的男朋友會跟別的女生跳舞,我也會吃醋啊,這是一定會有的歷程,每個人要好好體驗這個五味雜陳。你可能在戀愛中遭遇很多痛苦,被人家拋棄,或者你自己移情別戀、充滿罪惡感,或者兩個人無緣無故互相傷害;人生也是這樣,各種滋味都要去嘗。你不會只想吃甜的東西嘛!甜的吃多了,你想要吃點鹹的,到後來你會希望有點苦苦的、辣辣的。 十八歲也是告別過去的年紀,你要會開始反抗,不要什麼都聽爸媽的。談戀愛就是某種告別過去的儀式。 「告別過去」主要是心理跳脫,你不能老是受制於過去,要從被保護的模式中跳脫出來。不是說真的要鬧家庭革命,而是心理上要能成長,你要開始長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人追求完整的自我、整合自我的歷程。 ---------------------------------------------------------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怕沒工作?大一就實習不算早口述整理●單小懿 工程師出身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認為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三項修煉是:專業、思考、宏觀。 十八歲以後,我們要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和命運。有句話說:「滿天都金條,要抓沒半條。」你集中方向一起抓,就抓得到,分散就抓不到。 方向在哪裡?你要去想;想,就會去請教,去蒐集資訊,去找方法。只有你自己知道要怎麼走,如果你再不想,很抱歉,讓你自生自滅。如果一個人都不著急自己的未來,幫他著急幹什麼? 我從拿到大學錄取通知就開始想,「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電子計算機是電腦,慘了,全台灣沒幾台,我念一個未來會找不到工作的科系,怎麼辦?這個行業,又在幹什麼?我緊張到大一就去實習。 我大一到植物園裡的科學館實習,裡面有一台日本的小電腦。人家在辦公室裡給我個位置,哪敢要薪水?結果,沒有人跟我講話,我只有觀察、聽他們講話,坐在那裡聽、想、看。其實在那裡沒有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知道電腦中心的真實運作。我瞭解到,一個電腦中心兩個系統工程師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幫企業做電腦化的應用工程師。可是你不懂會計怎麼做會計電腦化,不懂庫存怎麼做庫存管理,除了電腦,一定要懂別的。於是我修了六學分的會計,還修管理課。 當你挖掘你的方向,就會清楚要修什麼課、讀什麼書,參加什麼研討會,所有的東西都會聚焦成整體。再加上實習讓你瞭解真實的職場,對於修的課、讀的東西,效果會更好。 想完方向,第二個要靠思考培養「根源能力」——觀察、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和分析;觀察力會觸動你去思考,用系統結構建立資料庫,然後不停的整理分析,這樣就可以學很多東西。學校教的知識,會隨著時間過時,出社會後要不斷的學習、吸收,這是一個可攜式的根源能力。這些能力不需要極高天分,而是習慣;你願意不斷的練習,能力就培養出來了,一點都不難。 最後,大學有不同的學院就是要讓你有不同面向的思想和知識,你要接受不同的知識和思維,這樣範疇拉大,人就撐高,宏觀就會出現;宏觀出現,相由心生,器宇就出來了。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競爭很厲害,都在想未來有沒有工作,現在卻大多沒有這麼做;往好處想,你只要多積極點,要出頭比以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