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8歲人生第一個抉擇關卡

2014-07-28  TCW  
 

 

新世代天后.田馥甄放棄大學去唱歌 我沒後悔過口述整理●黃亞琪

從女子偶像天團S.H.E,到四年前以本名田馥甄發行個人專輯,每張銷售量均站上兩岸三地前三名。她的十八歲是怎樣的風景?

十七歲在同學起鬨下,參加節目,接著進入歌唱比賽,進決賽卻沒拿到第一名。後來華研唱片打電話來說,入決賽者再試唱一遍,然後簽約。簽約時,還以為是發個人專輯,並沒有意識到是組一個團體。

決定簽約就跟父母說,要放棄考大學,我很喜歡唱歌。當時念的是高中,沒升學等於Nothing(沒未來),是一個無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慎重問我,我的回答依然沒變,我不想分心做兩件事。

那時的台灣歌壇氣氛,女子團體並不被看好,從小隨遇而安的我心想,頂多就是當一片歌手,沒中就讀重考班。記得從新竹北上受訓時,父親告訴我:「就算沒中,家裡只有粥喝,我們也會養你!」滿滿的愛是後援。

沒有太多的計算,簡單就是喜歡音樂,有這個機會我想珍惜。

個性矛盾另一面,是我很愛問為什麼,但在新人階段是不被允許的。當時的我,思維很直接,也不會換位思考,本位去看待所有事。對世界有很多新鮮感,也隱藏很多疑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回答你。

「為什麼」是要自己去摸索的!

還記得新人上節目,被逼著坐上電椅,四個彪形大漢壓住手腳,很痛。我還天真以為是假的,結果真的通電,嚇我一跳;一掙扎,衣服被掀開,直覺好不堪,下節目真的痛哭。

有次要被砸派,問為什麼?宣傳咆哮:知不知道這通告,喬多久才上得了,竟然問我為什麼!現在回想,誰都沒有錯,我不知道當時上節目有多難,他一定用盡各種人脈去喬出來。

熱愛唱歌、進入社會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凌駕了不堪。被罵一罵,然後跟兩個姊妹聊一聊,很開心,忘記了,再繼續工作、玩,然後就長大。首張專輯紅了,根本沒機會喘息,一年就出三張。

團員Selina白天上課,我跟Ella去演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演戲,還傻到問為什麼跳著拍,不符合劇情啊!沒人教你,為什麼接這句、情節和邏輯都不知道,就是死背。很痛苦,邊演邊發抖。當時白天演戲、晚上錄音,一天睡不到三小時。

印象中最累的一天是,拍廣告拍到凌晨,坐飛機到上海,生平第一次住到五星級飯店,人還沒躺上去,開行李箱沖個澡,就趕去機場飛到北京國家音樂電台,我跟Selina兩人幾乎處在夢遊狀態,已經不記得我做什麼,只有Ella一個人撐住。

十八歲就體認到市場現實面。小時學古典音樂,國高中聽王菲、陳珊妮的歌開啟音樂之窗,喜歡音樂很多元,拿到首張專輯Demo(試唱帶)時,就知道那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因為清楚唱歌是喜歡的事,唱什麼歌無所謂,至少是好聽的歌,就去唱;一方面也知道S.H.E定位就是友情,是讓大家歡樂的商品。

雖然我一直問為什麼,但只要告訴我理由,我會消化、愉快接受,甚至用我的邏輯做得更好,不是白目的問為什麼。我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妥協造成的,但你要知道為何妥協,並非盲目。問「為什麼」是溝通、是健康的妥協,沒有偏離我想要的航道,但也走進我想要的小徑。

我珍惜擁有的幸運,很早發現,也走入喜歡的音樂路,儘管隨遇而安,但下決定即全力以赴,將最簡單初衷做到最細節極致。初衷很簡單,而人在很輕鬆狀態下,也才有力量。我不是那種超強才華,但在小細節儘可能把自己做好。

所有事都是小細節才集結成大環節啊!平常用小事情訓練自己,當遇到大事時,練就一身很細的功夫,就能達到目標。有些人知道(我)要單飛,等著看好戲,但我沒有花太多精神著墨,把心思花在專輯上。別人給的包袱,自己可以決定要沉重拖著向前行,還是拋下它。

我覺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要Open Mind(打開心胸)一點。不要只看阻力,忽視以前種種經驗帶給自己的助力。難與不難,是看心態,什麼都難,但什麼也都很簡單。

以前考試拿到考卷,我會先解有把握的題,困難的題再慢慢答,沒時間或答不出來就算了;但人生並不像考題那麼死板,也沒有標準答案,覺得困難惱人的題目暫時先擱著,先回答不那麼難的題目,放寬心漸漸累積經驗跟智慧,或許就可以找到出路。

---------------------------------------------------------

網路紅人.蔡阿嘎就算只演一支牙刷 也要很熱血口述整理●單小懿

本名蔡緯嘉的網路節目主持人蔡阿嘎,在YouTube上,以一則試吃「布丁加泡麵有豚骨拉麵口味」的短片,登上《洛杉磯時報》。

我覺得十八歲要發揮布丁泡麵精神,就是勇於嘗試。通常十八歲之前你很多的東西想要做,家人不讓你做,等到十八歲上大學,多采多姿的時機來了,所以你要秉持布丁泡麵的精神——不只是吃泡麵,還可以吃布丁泡麵,再來碗豆花炸醬麵。

大一我參加服務性社團,寒暑假帶國小小朋友的營隊,他們是我人生第一批觀眾;第一次出隊,要演舞台劇宣導要刷牙,我演一支牙刷。籌備時學長姊一直潑冷水,說沒有梗、不好笑,我沒什麼自信,但是小朋友看得哈哈大笑,有這麼好笑嗎?

有了掌聲,自信越來越多,越來越放開自己,就願意嘗試寫更多劇本,對後來寫短片腳本抓分鏡、掌握笑點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像室友都宅在宿舍打電動,根本不會有現在的蔡阿嘎。

十八歲不一定有目標,我也沒有目標,年輕本身就很熱血,喜歡跟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要多方嘗試。

在安全的範圍內,去做你覺得很瘋狂、熱血的事,不受年紀、經濟能力的限制,儘量去做,一定會找到喜歡的事物。這樣活到三十歲再回去看,人生是有記憶點的,這樣人生比較有趣。

圖說■曾經重考大學的蔡阿嘎,當時為了擠出時間打球,專心把進度讀完,他認為,時間管理就是一口氣做完該做的事。

---------------------------------------------------------

媒體主持人.陳文茜大一就打工壯遊 換到世界觀口述整理●單小懿

曾任立法委員、唱片公司總經理,現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陳文茜認為,十八歲一定要從世界的角度回來看自己。

我現在年過四十八、接近五十八(今年五十六歲),我要告訴十八歲的孩子:世界已經滾了好幾圈,你不能再用我十八歲那個時代的想法理解事情,可是全台灣都還留在我十八歲時的想法來理解事情。

你可以透過股票投資瞭解國際化,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需要更好的英文、更好的國際化,但隨著台灣在世界經濟上沒有清楚的domain(定位),誰國際化得早,越有可能在世界上取得工作,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如此。你的國際技能包括語言和社會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要培植跨國家的能力,不能只看台灣的事情。

如果我的小孩今年十八歲,我會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唸完大一去打工壯遊,不要等大四畢業才去。

你念了大一,去打工壯遊,回來再念大二;要什麼,自己去找答案,找完回來調整,填錯志願沒關係,回來轉系就好。不要大四畢業才出去,遊完也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然後回來抱怨自己是台勞。

我尤其反對大學畢業念研究所,二十六歲的身體、十八歲的思考,對心智成熟和判斷是很大落差。世界其他十八歲小孩,人格相當成熟,到大學都為工作著想,我們的小孩到大學才開始做人家高中所做的事。你比其他小孩早一步,就不會比世界其他小孩晚一步。

可是打工壯遊前,要做好準備。我的乾女兒從台灣去讀香港大學,平常到蘭桂坊裡兼職打鼓,頗受歡迎,對自己充滿自信。暑假來《文茜的世界週報》節目實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把資料變成好的故事,結果自信大受打擊,覺得大學學的根本不夠。

我建議她去打工壯遊,她選擇澳洲雪梨,應徵餐館的工作,同時也當歌劇院的實習導覽。因為先進過職場、有語言能力,知道組織故事的方法,所以假如她今天要介紹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她會談圓舞曲為什麼崛起、老約翰和小約翰的不同,不會只停留在藍色多瑙河。

如果她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會去觀察各種文化,打工壯遊(會限制在)只是端盤子。有機會出去學習,要帶觀察者的眼睛,有沒有想到事前深入去看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經濟政治?去之前要大量閱讀才有觀察力,態度要比「學英文」、「存一點錢」、「我很勇敢」再多一點,否則打工壯遊就成為另外一種延畢。

---------------------------------------------------------

趨勢科技創辦人.陳怡蓁還好我談了戀愛 才能認識自己口述整理●單小懿

出身科技業的陳怡蓁,談到十八歲,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是「談戀愛」。她說,不必鬧家庭革命,但要長出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問我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事,我會說談戀愛。

沒有談戀愛,你很難發掘自己,你的情感是怎樣?你嚮往什麼?你嚮往的人或者情感,來自你的潛意識,要經由這樣的教育去完成自己。人家都說「另一半」,因為每個人都不完整,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說,人有Anima(每個人潛意識中的女性特質)、Animus(每個人潛意識中的男性特質),一定有這兩面。你要去瞭解這兩面,才會是完整的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只在某一面,要經過感情的整合,才能夠整合自己。十八歲就是那個年紀,應該去談戀愛!

十八歲的我整天都在談戀愛,為了談戀愛還會蹺課。

那種感覺最美好,你願意表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任何其他的感情都沒有那樣的全心投入。然後你願意去追求兩個人在一起圓滿的境界,願意委屈自己、配合對方、討好別人。

不過有甜一定有苦,我當時的男朋友會跟別的女生跳舞,我也會吃醋啊,這是一定會有的歷程,每個人要好好體驗這個五味雜陳。你可能在戀愛中遭遇很多痛苦,被人家拋棄,或者你自己移情別戀、充滿罪惡感,或者兩個人無緣無故互相傷害;人生也是這樣,各種滋味都要去嘗。你不會只想吃甜的東西嘛!甜的吃多了,你想要吃點鹹的,到後來你會希望有點苦苦的、辣辣的。

十八歲也是告別過去的年紀,你要會開始反抗,不要什麼都聽爸媽的。談戀愛就是某種告別過去的儀式。

「告別過去」主要是心理跳脫,你不能老是受制於過去,要從被保護的模式中跳脫出來。不是說真的要鬧家庭革命,而是心理上要能成長,你要開始長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一個人追求完整的自我、整合自我的歷程。

---------------------------------------------------------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怕沒工作?大一就實習不算早口述整理●單小懿

工程師出身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認為十八歲非做不可的三項修煉是:專業、思考、宏觀。

十八歲以後,我們要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和命運。有句話說:「滿天都金條,要抓沒半條。」你集中方向一起抓,就抓得到,分散就抓不到。

方向在哪裡?你要去想;想,就會去請教,去蒐集資訊,去找方法。只有你自己知道要怎麼走,如果你再不想,很抱歉,讓你自生自滅。如果一個人都不著急自己的未來,幫他著急幹什麼?

我從拿到大學錄取通知就開始想,「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電子計算機是電腦,慘了,全台灣沒幾台,我念一個未來會找不到工作的科系,怎麼辦?這個行業,又在幹什麼?我緊張到大一就去實習。

我大一到植物園裡的科學館實習,裡面有一台日本的小電腦。人家在辦公室裡給我個位置,哪敢要薪水?結果,沒有人跟我講話,我只有觀察、聽他們講話,坐在那裡聽、想、看。其實在那裡沒有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知道電腦中心的真實運作。我瞭解到,一個電腦中心兩個系統工程師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幫企業做電腦化的應用工程師。可是你不懂會計怎麼做會計電腦化,不懂庫存怎麼做庫存管理,除了電腦,一定要懂別的。於是我修了六學分的會計,還修管理課。

當你挖掘你的方向,就會清楚要修什麼課、讀什麼書,參加什麼研討會,所有的東西都會聚焦成整體。再加上實習讓你瞭解真實的職場,對於修的課、讀的東西,效果會更好。

想完方向,第二個要靠思考培養「根源能力」——觀察、思考、系統、結構、整理和分析;觀察力會觸動你去思考,用系統結構建立資料庫,然後不停的整理分析,這樣就可以學很多東西。學校教的知識,會隨著時間過時,出社會後要不斷的學習、吸收,這是一個可攜式的根源能力。這些能力不需要極高天分,而是習慣;你願意不斷的練習,能力就培養出來了,一點都不難。

最後,大學有不同的學院就是要讓你有不同面向的思想和知識,你要接受不同的知識和思維,這樣範疇拉大,人就撐高,宏觀就會出現;宏觀出現,相由心生,器宇就出來了。

以前的世代為了生存,競爭很厲害,都在想未來有沒有工作,現在卻大多沒有這麼做;往好處想,你只要多積極點,要出頭比以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