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這樣上班就對了(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41

很多人為老闆的能力有限而苦惱,主流的思路是,憑什麼他能力並不高卻能成為我的老闆呢?如果換一個思路就可以迎來截然相反的情緒——太好了,「敵人」的弱點很多,不用多久,我就可以取代他了,或者至少,不用多久,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不自信的老闆

任職副總經理的朋友告訴我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的上司——總經理,午飯時間竟然跑到他的辦公室,在他的電腦前呆坐良久。躲在外面的他進去不是,不 進去也不是,只好退後幾步,裝作急匆匆衝進辦公室的樣子,對總經理嚷嚷:「怎麼,東西忘這兒啦?」然後目送自己的老闆倉皇離開。再看看電腦屏幕,停留在 Outlook收件箱界面上,原來是在查看郵件內容。

據說這位新上任不久的總經理,對自己嚴重缺乏自信。不知道是因為沒出國留過洋的緣故,還是因為這一次的非常規越級提拔也同樣給他帶來了非常規的超級壓力,他極其渴望贏得同事的認可和尊重。

這種渴望迫使他想聽到同事背地裡對他的議論,想知道美國總部對他的評價,當然更想弄清楚有洋學歷的副總經理是怎樣和美國總部談論他的。於是親自客串了一回商業間諜。

其實不自信並不可怕,再能幹的老闆都有不自信的時候。明智的人會用種種方法彌補自己的不自信,當然這些方法並不包括偷看別人的電子郵件。

和我共過事的一位香港老闆剛到內地工作的時候,曾經很誠懇地對大家說:我對這邊的文化不太瞭解,可能會在有些事情的處理上產生誤會。如果有此類事情發生,請你們一定要告訴我原委,幫助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一個香港人就這樣輕鬆打破同事的戒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其實並非人人說得出口。既然做了老闆,怎麼能夠「不太瞭解」呢?事實上的情況是,就算當上地球之王,也會有「不太瞭解」的時候。而且,官越大,應該瞭解,而實際上卻不瞭解的東西越多。

如果說香港老闆採取的是「以無招勝有招」的手段,老老實實把自己暴露在同事面前,等著別人的援助的話,那麼另一位從醫藥行業被獵頭挖到時裝行業的高 層則採用了以靜制動的策略。在最初的一兩個月裡,她拚命地請認識的朋友吃飯,瞭解這個全新行業的蛛絲馬跡,每天把睡眠降到三小時,閱讀這個行業的參考書 籍。結果她講出來的術語和數據,居然讓新同事以為她是資深內行。雖然她新入行,而她的同事已經在這個行當裡打拚了數十年,但至少在這一刻,新入行的人是自 信的,而那位資深同事會突然地不自信起來。

老闆是個「混混」

我聽到過以下幾種「混混老闆」的事蹟:

經常出席行業峰會,熱衷於出頭露面發言致辭。但在公司裡開會只講大道理,對具體項目,甚至是大項目缺乏瞭解。從來沒有見到他加過班,除了他的老闆偶爾來視察工作的時候……

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他外面養著自己的小公司,或者與客戶有公事以外的合作關係,經常把公司項目批給自己的小公司或相熟的客戶做,作努力經營公司狀,實則努力為自己撈利益……

仗著為公司服務多年得來的頭銜與地位,享受著令人豔羨的福利——公司幫租的豪華公寓和帶司機的公車等等,卻基本不參與公司的具體業務,成了被公司養著的有名無實的富貴閒人……

其實很多職業人的理想就是成為這樣的「混混老闆」,領著高薪,就著高職,不干事。財務也自由了,社會地位也有了,還有時間享受生活,完美!只不過這些人率先一步實現了而已。

有的「混混老闆」表面上看起來很少參與具體事務,其實卻是政治高手,擅長與公司各部門周旋。這其實是當老闆必備的能力。對經理、總監以上職位的人來 說,腦子裡最優先的事情應該是什麼呢?完成指標?幹一番事業?爭取讓職位再上一個台階?我覺得都不是。排第一位的,應該是保住自己的位置。位置都保不住, 妄談什麼業務呢?我目睹過一些業務高手在管理崗位上遭遇「滑鐵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懂政治。從這一點看,「混混老闆」們通常具有過人的老闆素質,不 干事還可以保住老闆的寶座。

管理學上把「明星經理人」稱為「社交型領導」,算是一種領導風格。其實這種領導並不好做,樹大招風,容易招致競爭者的攻擊。至於這個「混混」到底有沒有貪污受賄,則需要證據支持,有公司財務部、人事部、行政部等負責監管。憑空八卦,人家可以告你誹謗。

我倒覺得,如何讓高級管理人員保持一貫的努力和工作激情,是公司決策層要忙的事,對於這些「混混老闆」的下屬來說,兩件事最重要:一、避免成為「混 混老闆」手下的「混混下屬」,這樣恐怕會永遠斷送成為老闆的可能;二、研究一下「混混老闆」是如何混成現在的「老闆」職位的。他們應該是極聰明的人,善於 利用公司政策,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穫。若能學到幾分,未嘗不是好事。

有的老闆,為了做點事,願意適度地冒點丟官帽子的風險,這種老闆,最受熱血沸騰的下屬愛戴;大多數老闆,樂意讓下屬賣命,前提是不能危及自己的地 位,這也是好老闆;「混混老闆」,大多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主兒,希望下屬少做少錯,沒事最好回家洗洗睡了,不要多事。對有抱負的下屬來說,長期跟著這 樣的主兒混,恐怕對業務素質的發展不利。但也有一些「混混老闆」,不僅善於為自己謀福利,還推己及人,善於用福利來籠絡下屬,跟著這樣的「混混老闆」混, 倒是條捷徑。只是這捷徑輪不輪得到你走,就只有天知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58

初次創業易失敗的10大原因(上)

http://xueyuan.cyzone.cn/qibu-jihua/232796.html

對於創業者,尤其是第一次創業的人來說,成功與失敗的幾率幾乎是相等的。我本人作為創業導師,也是一位創業者,可以說已經對這種情形是屢見不鮮了。此外,相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初創企業在經營前五年內失敗倒閉的幾率高達50%。

下面是我總結的導致首次創業失敗的10大原因,以及規避的方法:

1、未製作商業計劃書。不要相信那些商業計劃沒用的錯誤觀點。設計商業計劃書是檢驗你是否確實知道如何將理想變為現實的最好方式。

2、微薄或毫無盈利的經營模式。即便是非盈利機構也必須能夠產生收入(或獲得捐贈),以彌補運營所需的費用。如果你的產品是免費的,或者你每次銷售都產生虧損,那麼僅通過銷售額是無法彌補這些虧損的。就算你有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妙方,但是如果你的客戶沒有錢付給你,你的業務同樣無也法持續太長時間。

3、有限的業務機會。不是每個出色的創業想法都能最終取得現實的成功。就算你對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信心滿滿,並且 堅信所有消費者都會需要這樣的產品或服務,但並不意味著所有人真的都願意為此掏腰包。市場調研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來負責進行市場調研,而 不只是聽取家人和朋友的不成熟意見和建議。

4、缺乏執行力。當年輕的創業帶著他們所謂「價值百萬美元的創意」來找我諮詢時,我不得不告訴他們一件殘酷的事,那就是創意本身一文不值,最重要的是有能力付諸實施。如果某人不善於做困難的決策,不願意承擔風險,那麼他/她根本就不適合創業。

5、競爭太激烈。如果你所在的領域內真的沒有競爭對手,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很可能意味著你的產品或服務沒有市 場。但是如果簡單在谷歌搜索一下,就能找到10或更多同類企業,說明你所感興趣的領域可能已經人滿為患了。記住,熟睡的巨人會醒來,所以不要認為微軟或寶 潔這樣的企業規模太大,而且行動過於遲緩,不需要擔心他們成為競爭對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07

初次創業易失敗的10大原因(下)

http://xueyuan.cyzone.cn/qibu-jihua/232896.html

6. 沒有知識產權。如果你希望獲得投資人青睞,或者期望在面對業內大型企業的競爭時,自己能擁有足夠的競爭優勢,你就需要申請專利,註冊自己的商標和知識產權,當然還要為了保護你的商業機密簽訂非競爭協議和保密協議。對於處於發展初期的公司,知識產權通常是專業投資人最看重的評估因素。

7. 團隊缺乏行業經驗。事實上,投資人關注的是經營者,而非經營理念。他們樂於看到創業團隊擁有與公司業務領域相關的工作經驗,初創公司的經營者有相當的實際經驗。如果這是你初次涉足某個領域,那麼就找一個有豐富經驗的合作夥伴,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且還能夠向團隊傳授相關經驗。

8. 低估了創業成本。現金無疑是創業的主要資源,但是例如行業關係和銷售渠道等,對於某些產品來說,可能是更重要的資源。手中握有過多現金,並不是明智的經營方式,其帶來的負面作用與現金不足相差無幾。另外,在公司產生收入之前,不要辭掉你還在從事的工作。

9. 市場營銷力度不足。市場營銷策略如果僅是口頭上的隻言片語,在現如今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的狂轟濫炸下,根本不足以讓人注意到你的產品和品牌。即便是病毒式營銷也要花費相當多的資金和時間。如果沒有高效創新的跨媒體營銷方式,你的公司就無法吸引客戶或贏得業務。

10. 過早放棄。以我個人的經驗,初創公司最常見的失敗原因就是創業者感到倦怠了,過早放棄了創業的想法,公司也關門大吉。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如:史蒂夫•喬布斯,托馬斯•愛迪生等,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苦難和挫折,都會堅定地為自己的理想奮鬥,直到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08

李開復:創業者易犯「10錯」 不能存僥倖心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14859.html
新工場上海基地的開業儀式很務實,務實得甚至讓一些創業者 覺得「受不了」。「好不容易排長隊等到自己向風險投資人介紹項目,沒料到剛說幾句話,就被勸說別創業了。」從青浦區長途跋涉趕來的創業者小旭一臉無奈地說 道。小旭被「勸退」的遭遇並非個案,聽聽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上海基地第一堂「公開課」上是怎麼說的。「我並不想表達,一個項目失敗或者無法啟 動全是創業者的過失,但如果創業者無法避免十種易犯的錯誤,那他們和投資人的對話肯定很難超過10分鐘。」

儀式變身投資人見面會

經過兩年的發展,創新工場邁出了全國拓展的第一步,出門第一站就選擇上海。9月8日,創新工場與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楊浦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於上週五正式開業。

創新工場的開業儀式主打「務實牌」,一場名為「創業嘉年華」的系列活動幾乎全都圍繞著創業者,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培訓。其中,尤以「風險投資人和創業 者對話」的環節最為「給力」。多位國內重量級風險投資人受邀到場,不乏草根互聯網投資人蔡文勝、起點創投基金合夥人查立等明星「投資人」。

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擠滿會場的數百位本地創業者翹首企盼,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心儀」的天使投資人為自己指點迷津,這樣的場面就算在上海這樣具有創業氛圍的大城市也並不多見。

然而,記者注意到,有的創業者即使滿腔熱血,費盡唇舌,也難撼天使投資人的心,這讓一些創業者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看似令人灰心的一幕其實正體現了本次投資人問診的「務實」一面……

「過去三年,我看到了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在中國這個環境下創業確實很難成功。」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次日的「公開課」上說道:「昨天,我們被創業者的精神所感動,我也看到許多天使投資人向創業者給出了最誠懇的建議,甚至勸告有的創業者不要再繼續創業。」

李開復說,「我知道有些創業者還不太明白,我要告訴他們的是,如果創業者無法避免以下十種易犯的錯誤,那他們和投資人的對話肯定很難超過10分鐘。」

提醒創業者易犯「十錯」

李開復表示,第一錯「僥倖心態」。創業者堵投資人的門、向投資人群發Email,認為投資人看到郵件就會投資。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投資人每天要看數以百計的商業計劃書,然後再篩選並做深入調查,不可能讓你「僥倖」獲勝。

第二錯:「拍腦子想點子」。不要認為拍腦子想出的點子就會拿到投資,好點子不值錢。

第三錯:「想問題沒有深度」。創業者很浮躁,有個點子,馬上就寫商業計劃書、找投資;但見了面,幾個問題下來,創業者就被問倒了。

第四錯:「堆疊商業模式」。有的創業者喜歡把一系列的「流行商業模式元素」做堆疊,但事實上這讓投資人很倒胃口。

第五錯:「偽需求」。創業者喜歡把周邊人群的需求放大。例如「我老婆有這個需求,我朋友有這個需求」。但這些需求是偽需求,不是創業者從真正用戶那裡問來的。

第六錯:「過分偏執」。極個別創業者為得到投資,以「我得了絕症,你不來看我,我就不活了」這樣的偏執話語威脅。這樣的情況,就算投資人來見你,但最終還是要看項目。

第七錯:「低估創業難度」。創業難,難於上青天。今天即使你得到李開復的投資,進入創新工場孵化,要想成為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的概率還不及千分之一。

第八錯:「故作神秘」。創業者把「點子」當商業機密,與投資人談條件:「先給錢再說點子」。要知道,創業者是靠執行獲勝,不是靠秘密的點子。

第九錯:「不誠信」。創業者「盜竊」他人項目的知識產權。

第十錯:「描述不清晰,講話沒重點」。投資人希望,創業者能用一句話概述:「項目情況、用戶、市場和團隊特色。不要浪費彼此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04

1981年3月10日: 匯豐(0005)供股

原本想寫新城市新界的資料,但是由於缺乏資料,先寫這罕見的供股。

匯豐(5) 宣佈,公佈良好的中期業績,賺14.31億,增長26%後,宣佈20供3,發行1.671億股,每股12元,較收市價20.55元,折讓41.61%,集資約20億,以供本港及海外投資之用,維持資本平衡用途,但估計相信都是為支持美國匯豐銀行前身海豐銀行的資金需要。

供股金額可分兩次支付,一半於5月份,一半可於10月份。而為集資此大金額,當然有甜頭。除4送1紅股之餘,也派特別股息47仙,以吸引股東供股。加以當年拆息約20%可見,這批資金對銀根應該影響銀大,以及需財之急。

此外,公司預期本年中期及末期息為20仙及40仙,不計特別息,以供股價及收市價計,股息率為5%及2.9%,計上特別息,只是5.2%及8.92%,較當年銀行存款低,不太值得投資。

在公佈消息後,在倫敦股價已跌5%,報19.45元。雖面對這不利消息,但市場人士相信,這是管理層深思熟慮的決定。以後來各項消息及市場情況來看,這是一個到頂時刻,未來幾年前途談判等,很多公司面臨低潮,所以可以見到管理層眼光不錯,選擇到集資的好時機,增強資金實力,為未來壯大發展打好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39

如何計算港鐵合理票價?(2012/10/4) 林本利

2012-10-04 NM




政府正就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進行檢討,並邀請公眾提出意見,預期2013年初完成有關檢討。

97回歸前,本地樓市持續暢旺,樓價大幅上升,當時的地鐵公司倚靠物業發展利潤,補貼客運業務,成功拓展本地的鐵路網絡。97回歸後,地產市道連續多年低迷;政府為了救市,一度叫停地鐵住宅項目招標,影響公司的物業發展利潤。之後,政府透過免收股息、直接注資,並且讓地鐵以超筍價吞併九鐵,才可以維持港鐵的利潤。

兩鐵未合併前,地鐵美其名擁有票價自主權,可按照商業原則和市場競爭情況釐定票價,但實際上不時受到特首和議員的干預,無法按計劃調整票價。2007年12月兩鐵合併後,港鐵佔公共交通市場的份額上升至四成多,政府希望透過票價調整機制,去約束港鐵的票價,避免公司濫用市場權勢大幅加價,損害乘客的利益。

政府向港鐵實施的票價調整機制,類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澳洲)早已採用的價格上限管制(price-cap regulation),公司每年的票價調整幅度,要按照既定方程式進行。現時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包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和運輸業工資指數變動,各佔50%,之後要扣減生產力因素。2013年前生產力因素設定為0%,之後則設定為0.1%。

價格上限管制較傳統的利潤管制優勝,管制模式具高透明度、較為客觀、容易量度,以及避免人為干預公司的運作。票價調整方程式一經訂定後,將會維持一段時間(例如五年);其間受管制的公司若能夠有效減省成本,生產力提升幅度勝過程式內的生產力因素,便能夠多賺利潤。此外,若程式內的生產力因素大於0%,消費者面對的價格加幅便會低於通脹率及其他生產成本的升幅。因此,以票價調整機制約束港鐵的票價增幅,可以平衡公司股東和乘客的利益。可是現行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消費物價及工資指數變幅並未真正反映港鐵成本變動,而生產力因素竟然是0%,2013年之後亦不過是0.1%,亦未能真正做到讓乘客分享公司效率提升的好處。港鐵指出兩鐵合併時,已即時把合併初期的生產得益以減價方式回饋乘客。日後因為要作出巨額投資擴展網絡,故此生產力增幅極之有限。

問題是由1998年至2007年這十年間,香港經歷過多年通縮,物價指數下跌了7%,港鐵卻沒有因此而調低票價,減輕乘客負擔。2007年底的減價純屬反映合併的協同效應,並沒有把之前的通縮因素,以及之後的效率提升與乘客分享。另外,在價格上限管制下,公司為了多賺利潤而節省成本,倘若導致服務質素下降,便會受到懲罰。但現時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卻沒有相關懲處機制。最大的問題是港鐵的客運業務根本不賺錢,要靠政府仍全資擁有的九鐵公司, 以低價出租資產,才勉強錄得盈利。去年港鐵在香港所賺的180億元利潤(未扣利息及稅項),當中有51億元來自投資物業重估,49億元來自物業發展,53 億元來自車站商場和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只得27億元來自客運業務,資產回報率不足3%。因此,政府要檢討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首先要釐定清楚如何計算港 鐵客運業務的合理回報,以及如何處理公司其他業務賺得的龐大利潤。不然,港鐵一面賺大錢,一面要加價,只會惹來各方面的指摘。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8

Facebook的下一個10億

http://news.imeigu.com/a/1348843560419.html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弗萊德曼(Jon Friedman)撰文指出,儘管Facebook完全可能在發展中國家市場獲得下一個10億用戶群,但是他們能否在這基礎上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營利模式,卻依然有待於觀察。

以下即弗萊德曼的評論文章全文:

無論你是看好或者不看好Facebook股票的前景,相信有一點你都是會認同的,這就是,對於該公司而言,吸引眼球始終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Facebook目前的股東或者將來的股東遲早都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家公司現在已經在全世界擁有了9億5500萬的用戶,他們還能怎麼進一步吸引大家的關注呢?

既然廣告營收是Facebook的生命線,這就是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這家社交媒體巨頭的用戶越多,他們在廣告客戶眼中的吸引力就越大。

一個地方就聚集了近10億人,這樣的地方,廣告客戶可不是隨便就能夠找到的。Facebook的用戶忠誠度很高,Cantor Fitzgerald的分析師斯考利(Youssef Squali)就指出,每一位用戶平均每個月在網站上就要花費400分鐘的時間。

保持住自己的死忠當然是第一步。可是,在此基礎上,投資者希望Facebook能夠證明,他們可以取得廣告客戶預期的效果。關鍵就在於,Facebook是否真的能夠將龐大的忠誠用戶群轉化為收入。

要 達到持續成長的目標,Facebook就必須能夠把握住移動設備在發展中國家爆炸式增長的機遇,在這些地方,他們公司的品牌可以幫助自己大大提升流量—— 當然,關鍵還是要抓住機會實現營收。2010年,他們推出了純文字版產品Facebook Zero,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方便那些新興市場上沒有智能手機的用戶。

Atlantic的新Quartz商業網站指出:「到今年年底,這個世界上的手機數量將超過人口數量,這些手機當中73%還不是智能手機。」

文章繼續寫道:「重要的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上,那些正在向著中產階級方向努力前進的人們,他們對於互聯網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來自一個叫做Facebook的網站,他們就是該公司的下一個10億用戶群。」

這正是華爾街不得不關注的。 Facebook還將超越自己這10億用戶,滲透到全世界每一部智能手機當中。不過,他們能夠順利走到那一步麼?

對於任何一位有一點資歷的股市投資者而言,投資於一家據說是大有前途的科技公司,都很容易勾起他們的回憶,即十多年前的科技泡沫。哪怕Facebook要比當年那些寵兒靠譜得多,現在也有足夠多的投資者因為他們的股票而大吃了苦頭。

「我想這不是一回事。」USC Annenberg Innovation Lab主管塔普林(Jonathan Taplin)認為,「在當年的泡沫時期,企業上市時往往都沒有營收可言。此外,Facebook是一個社交實體。你在用它,我也在用。」

Added Janney數字分析師韋伯(Tony Wible)則強調:「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有可靠基礎的。這和互聯網泡沫時代不一樣,那時候一個公寓看門人都可以建立一家網站,成為弄潮兒。」

不過,Facebook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他們股票的表現已經讓投資者吃夠了苦頭,引起了後者極大的不信任。5月18日,他們的股票上市時,定價是38美元,而之後,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一路上漲10%的同時,他們的股價卻下跌了45%。

那些原本指望用投資所得購置遊艇的人們,現在只能為節省開支去買公交卡了。

無 論面對哪方面的批評,Facebook的地位都非常脆弱。比如,《巴隆》雜誌週六在一篇頭版文章當中宣稱,Facebook的合理股價實際上也就是15美 元 ,文章提起了若干投資者廣泛憂慮的麻煩,比如Facebook要在移動市場上實現獲利非常困難,他們的廣告效果值得懷疑,以及禁售期結束後內線人士出售股 票的問題等。

週一,即這篇文章發表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Facebook的股價盤中一度下跌10%。當然,雜誌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是難以判斷,但是他們在批評面前的弱不禁風顯然已經彰顯無遺。

事實上,在那篇文章發表兩天後,我旁聽斯考利的電話會議時還能夠感覺到投資者當中的恐慌情緒。

一位投資者表示,自己持有的Facebook的股票讓他高度緊張,希望能夠得到斯考利的安撫——斯考利是大約一週之前開始追蹤研究這支股票的,給出的評級是買進,目標價格是26美元。

這位打電話的投資者語氣簡直都有些悲傷了:「你確定我們是正確的,是吧?」

對於Facebook的長期投資者而言,關鍵仍然在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否能夠貫徹執行他的全球成長策略。

不 過,伴隨Facebook股價持續下跌,扎克伯格的神童形象也大大暗淡下去,甚至有不少人已經在質疑,他是否合適再繼續掌管已經上市的公 司?Time.com近期就呼籲:「扎克伯格或許是有其眼光的,但是在Facebook股價一再跌至新低的情況下,公司或許是時候尋找新的領導人了。」

大多數的華爾街分析師依然樂觀,認為Facebook還值得上二十多乃至三十的股價。Facebook的支持者宣稱,他們的公司所觸及到的龐大的用戶群,只有廣播電視行業才能相提並論。

是的,Facebook是掀起了一場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上人們的溝通方式。

不過,他們在互聯網世界當中固然是現象級的,但在股市上是否會同樣成為現象級的,卻有待於進一步觀察。(子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9

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604

第二組樣本 摘農帽做工人

第四篇 山東桓台:揮瓦刀斬窮根(1)

「瓦刀一揮除窮根」

1979年1月2日,桓台縣委傳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1980年春天,荊家鎮東孫村黨支部副書記孫樹福帶領上百個建築工匠,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大張旗鼓地開進了省城濟南。

他打聽到濟南電子局要蓋樓房,而一家國營建築公司擔心三年建不成。「俺保證一年建成交付使用。如誤一天,我承擔法律責任!」孫樹福向電子局的領導拍了胸脯。可這支建築隊當時除了人手一把瓦刀、錘子外,連根腳手架都沒有。

東孫人的施工進度令對方大吃一驚:不到五個月,完成了主體工程,次年4月18日,工程高質量地全面竣工交付使用。

濟南電子局除了贈送他們錦旗外,還獎給他們一台大彩電。這項全優工程,打響了東孫的品牌。

這一年,桓台縣新陳公社也組織了480人進城搞建築,一年收入86.4萬元,平均每人1800元,後來《淄博日報》對此進行了報導,標題是「瓦刀一揮除窮根」。

但孫樹福和伊若新開始在建築行業賺錢的時候,桓台大多數農民還在遲疑。

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了頭,但是「左」的思維依然禁錮著桓台人的思想,導致了農民對建築業持觀望態度,「村看村,戶看戶,很擔心政策會退回到以前。」

直到1982年,政策的暖風吹遍,桓台縣邢家公社實行包產到戶。

伊若新家裡人均分到了1.5畝土地,但因為入社是貧農,沒能分到任何生產工具。「工分多的家庭折價分到了馬車、牛或別的東西,我也只能眼饞。」

其實,後諸葛村的人更加羨慕這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

這一年,邢家公社建築隊搖身變為鎮建築公司,伊若新被委任為第一任總經理。

幾代貧農坐上凱迪拉克

這時候的建築公司還是土裡土氣的。一位公務員曾對縣建築總公司經理李佑書說,他們「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收破爛的,仔細一看原來是搞基建的」。

但是搞基建的人越來越令人刮目相看。

1983年,邢家公社前離大隊僅建築業就收入80.3萬元,全村人均639元,成為全縣的「建築村」;起鳳公社建築業收入960萬元,人均200 元,全社出現了96個萬元戶,66戶主要靠建築業;荊家公社東孫大隊,15個光棍漢都進了建築隊,每人每年收入不下兩千元,到1983年他們都娶上了媳 婦,而且有十幾人蓋上了磚瓦到頂的新房。

到了1994年,伊若新斥資上千萬建起了生活小區,三級工以上資質的工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樓房,這在當時是副縣長以上幹部才能享受的待遇。伊若新本人和他手下的施工隊長們則住上了別墅。

伊若新回憶,那時候鄉鎮幹部一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而建築公司裡大部分農民工的年收入已經上萬元了。上溯幾代都是貧農的伊若新還坐上了凱迪拉克轎車,他跟相濡以沫的妻子說,「結婚時只有牛車坐,現在你也享受一下國家領導人的待遇吧。」

桓台縣建築總公司首任經理李佑書形容由農民工起家、後來擔任邢家鎮副鎮長的伊若新:「進了建築門,成了幸福人。」

(原桓台縣委宣傳部幹部王發昌對此文有特殊貢獻,特此感謝)

樣本意義

桓台縣位於山東半島中部,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屬淄博市所轄。桓台農業生產發達,自晚清以來,素有「山東不壓桓」的美譽。

建築業是桓台縣的傳統副業。至1937年,桓台縣在國內外設立的營造廠達140多家,其中在濟南有70多家,建築工人5000餘人,一度形成了坐鎮濟南府,涉足國內18個省、市及海外的壯闊局面。

「文革」後至1978年,建築業遭受重大打擊。大批世代相傳的工匠,被迫放下瓦刀,扛起鋤頭,從事單一的農業生產。

在政策的重壓之下,以伊若新、孫樹福等為代表的桓台人渴望改變窘迫的生活,他們自20世紀60年代起就冒險零星外出從事建築業。到1978年前後,全縣各公社幾乎都成立了建築隊。

20世紀80年代初期,建築工人中的先行者紛紛成為建築公司的帶頭人,帶領更多農民工外出。人數最多時,桓台縣從事建築的人員達到5萬名。其中尤以伊若新最為傳奇。父母早亡、四處借糧維生的他,憑藉一身建築本領,開上了凱迪拉克轎車,做到了桓台縣邢家鎮的副鎮長。

如今,桓台已經位列國家百強縣,其中作為桓台人第一大經濟支柱的建築業功不可沒。

1985年8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視察桓台之後,為他的祖籍地題詞「建築之鄉」。(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28

思考的碎片--10/6 感慨的碎片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dax.html
1.投資就是人性
回頭想來證券投資玩的全部都是人性
如果我們把企業分為週期和增長
那麼很簡單,週期徹底就是人性。反正就是供應和需求的不平衡+人性才導致了所謂的週期性。自然投資週期性股票全是依賴對人性的瞭解。
說道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大約在1-2個月內,在互聯網上會出現很多新面孔,而且都是一個調調,先是長篇大論自己在A股的投資如何成功,第二段基本都是寫投資A股中的銀行股說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turstno1 比較嘴毒,他的評價是那麼多價值投資者,嗯,所以還沒見底哈。
這句話很值得玩味。各自體會吧。
另外順祝@trustno1 10/5生日快樂

其實增長股也是對人性的理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Jobs。
最大的增長是從0開始的,所以新需求都是基於對人性的預見和理解。
包括巴菲特在投資綠箭的時候也說過,我相信20年後人們還會嚼口香糖。這不是廢話嗎?
對,這也是基於人性的確定性。
所以增長股的本質也是對人性的理解。

週期和增長或許可以分別總結為對貪婪恐懼的理解和對慾望和行為的理解。

所以投資歸根到底還是人性。



2.iphone完勝所有照相機

這次去度假有一個特別的感受不出意外以後出門不會再帶照相機鳥,
而且一路上看下來用手機拍照的是大趨勢。偶爾可以見到幾個微單。

吐槽一下,很遠看過去跳起來拍照的鐵定是大陸人。沒一次錯過。怎麼就那麼沒有創意呢?

單就照片質量來說我的肉眼沒法分辨出卡片機和iphone4
的差異。另外一點是早前的卡片機大約很多年前買的所以估計性能和像素都感不上現在的iphone。
IT產品的升級換代真是一個大問題。
當然未來有可能會購買微單。但是我估計可能性不大。沒必要。現在拍照的最大目的是分享。

說道升級還有一個思考。這次住過一間舊的酒店。wifi沒有,電視機是陰極管的。毛巾都是久的,so印象極差。換句話說IT的升級換代其實帶動了整個世界的變化。任何行業任何背景的人都被捲入其中。不升級就是被淘汰。
舊的酒店一定需要反省才會加裝網線等IT設備。so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不進步必然被淘汰。

3. 哈瓦那  完勝 Crocs

這次沙灘上起碼50% 是哈瓦那,我也買了哈瓦那,大概比上海的零售價便宜50%以上。我如果沒記錯國內的哈瓦那起步價是250-300,在Boracay大約是100多吧。
一路上我都不記得有人穿Crocs
作為題外話,好像Crocs做的帆布鞋好像不錯。老年人有喜歡的。

另外Roxy在比基尼中完勝任何其他品牌。Quicksilver我是很喜歡,不過男性中的比例不算高。但是也應該是很明顯的佔有率。ZQK我看不清楚,他們東西還真不錯。分品牌的男女。很難把握。公司全球性。沒法思考。
我看過報表。
歐洲的毛利最高,我的理解是歐洲人願意為設計支付額外溢價。同時亞太增長最快。這也符合常識。

作為有價值的結論我不看好Crocs。看好ZQK。但是應該不會入手。






4。恐怖主義的根源還是經濟畸形發展 vs 文化發展的緩慢之間的矛盾

比如石油經濟導致的經濟畸形發展。和恐怖主義者竟然大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這就是culture conflict 尊重的需求。
如果這樣理解恐怖主義,那麼恐怖主義的烈度和石油的價格一定可以做相關性分析。可能有之後,但是應該是正相關。反過來我們或許可以這樣判斷。頁岩氣革命會導致對石油依賴的降低。會導致石油價格的下降。甚至會降低恐怖主義活動的烈度。這個和上次@trustno1 提出過的頁岩氣革命會導致普京的強人政治無法持續一個道理。
殊途同歸。

5.Facebook
用了vpn+在外旅遊結識很多新的朋友,最近在頻繁刷FB。
有兩個很深的感受

A.無限的可能性
在Boracay結識的朋友,相互之間就是這樣交互的瞬間,然後天各一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而且還很精彩,甚至今天看到了某對友人的結婚照。我靠。太帥鳥。
交錯過後的人生軌跡給我特別深刻的感受,就是無限可能性,每個人都是如此。
可能差別在於年齡和簽證。當然還有金錢。不過金錢的決定性因素比較小。
我在懷疑如果我18歲就開始使用fb人生會有多少的不同,會有多少的可能性?
這次還學了N種說法。從阿拉伯語到葡萄牙語哈。

B.無限的可能性的反面就是要珍惜現在

這也算保守主義吧。在有機會選擇的時候謹慎的選擇。然後保持住已經的選擇。
有一天失眠,我在網上google了很多。找尋自己曾經的軌跡。發現很是有趣。那種交錯的感覺特別強烈。



6.星巴克投資squareVS美林投資bloomberg
大家懂的
殊途同歸。
我記得美林破產時候bloomberg的股份好像價值最大。當時也是一個deal這個在 《我是bloomberg》裡有詮釋。當然寫的不夠具體,但是基本知道是怎麼樣一個deal。歷史又在重演?square會成為另外一個 bloomberg?其實我並不認同。我看好paypa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01

思考的碎片---10/9 太晚之前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fhi.html
1.在看The bond kind,喜歡文章中提到的這一句,在太晚之前,這是Bernard Baruch的三原則最後一個原則。
這是寫Bill Gross的書,不算太好和自傳差距很大,都是介紹和外圍的描述,沒有《不確定世界》那樣可以看到他的思考軌跡。下次還是要看自傳。

2.書還沒有看完,但是已經忍不住要寫下感想,難道是@老農魯庶:  說的我太會思考? 小樣的。先說一個收穫,這本書我看了一半已經回頭複習過一遍,方法很簡單就是吧劃線的部分快速瀏覽一遍。這還真是個節約時間的好辦法。畢竟不是所有的書值得重新看一遍,而且每個人的重點都不同。吧重點過一遍會非常有幫助。

3.美國的財政赤字和馬上要面臨的財政懸崖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可能影響會不亞於911

最近這段時間我算看了不少書,從Peter Peterson開始到Rubin,都算美國財經界重量級人物。到今天在看的Bill Gross
這基本書中他們基本上都用了10%的篇幅在探討美國國債,別忘記哦Rubin成書和Peterson成書都已經有5年以上鳥。
回頭看這次的兩黨分歧,共和黨都開始叫囂回到金本位,搞毛呀。這是通縮。NND 這要是羅姆尼當選會怎麼玩呀。我是不相信回到金本位但是一定會大規模壓縮赤字,我都不太敢想像會怎麼個場景。要為過去的政府開支擴張付出代價鳥?
無論如何兩黨在cliff問題上的分歧越大nnd股票一定跌的越狠。雖然克林頓時期也出現過停擺,不是大事情。orange縣也倒閉過。但是我是money player 會有切膚之痛。
我越來越強烈的感覺是要保持cash多留點cash這波或許或是完美風暴。

4.人真還是統一的。
這算是我最近看自傳最深刻的感受,Bill Gross早前是賭客,所以他辦公桌上一定是Bloomberg 時刻可以關注行情。這兩者是match的。你無法想像讓一個賭客不看牌局。如果Gross不看行情才是奇葩。
當然他成名的還是宏觀的把握。
我對他的new normal是佩服有加。
這裡還有一個分支就是其實每個人的道路是不同的,而且從這些自傳中我隱約有一個感受他們都是找到了最接近自己性格的投資方式,都可以歸類為價值投資,但是還是有差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是主觀的。或許我的表述不太完整,我這樣假設吧。我無法想像Bill Gross這樣經歷的人,會使用巴菲特這樣的投資方式。
我也無法想像巴菲特這樣經歷的人,會用Bill Gross的投資方式。
就這樣。
有點道和術的差別。

5.中國在輸出通縮
我這點是07年才想明白的。可是人家05年的書裡就有詮釋。
P54
還有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的封閉和不開放所以變成單向的輸出通縮,如果是開放的中國或許會讓擠出變成對中國的出口這樣就是把所謂的通縮擠出效應分散到中國,中國大規模進口美國的類似智慧財產權的商品上。

07年我是當時在分析mortgage crisis的時候想明白的。中國輸出通縮然後美國資金有擠出效應。從日常生活中擠出然後跑到資產項目下,就是房地產。所以才有低利率和高比例房貸才有了房產大牛市和最後的崩盤。
財富毀滅。
NND
所以還是要多看書。

另外一個問題是高科技產品都是通縮的其實就是摩爾效應的經濟學解釋。這毫無疑問。這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如何呢。到底是否應該反應到PCI的計算呢?我還沒想明白。
這一定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6.市場有效?
Bill Gross 也否認市場有效。
反正巴菲特,Soros peter lynch都否認市場有效。
所以我搞不明白為毛那麼多人還相信市場有效,別忘記哦所有數學模型都是基於市場有效假說的。
我N年前發現他們用程序性買盤可以來錢還想study下,結果發現邏輯基礎是市場有效,那搞毛呀。

7.克服情緒

Bill Gross在克服情緒上做的不錯。其實巴菲特何嘗不是呢?滅絕人性。
這或許是所有成功中最反人性的動作,克服情緒克服人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