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召開的這幾天,黑馬哥一直在煩惱一件事情,科技圈大部分有逼格或假裝有逼格的記者,都去拉斯維加斯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了。而黑馬哥自認為是他們中的一員,卻被BOSS無情地留在了北京。只能一邊看著地圖上的太平洋嘆氣,一邊思考,什麽招數可以假裝自己在拉斯維加斯!
為了假裝在CES,黑馬哥想到了把自己PS到機場、PS到展臺、PS到賭場和寫偽記者手記等諸多好點子,無奈都被BOSS殘酷鎮壓了。為了安撫炸毛的小編,BOSS高深莫測地丟下了一句“去的不代表牛逼,不去的不代表不牛逼”,讓小編好好參悟、趕快寫稿。
一開始,黑馬哥以為BOSS是說即使小編不去也很牛逼,但被BOSS一個你想多了的眼神堵了回來。在苦思冥想之後,黑馬哥悲哀地發現原來BOSS真的不是誇我,只是讓小編趕快寫寫放CES鴿子的牛逼企業而已!
在化悲憤為動力的梳理過程中,小編發現原來不僅僅是黑馬哥沒去CES,國外的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和國內的小米等眾多巨頭級的公司都沒去CES!這麽一想,小編就開心了。不過小編是因為BOSS的無情拒絕而含淚告別CES,大佬們又是為了什麽沒去CES?
一、爺足夠大牌,不用湊這個熱鬧。雖然CES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消費電子展覽,對不少
企業而言是展示產品,提升逼格的大好機會。但是像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大牌,沒幹什麽都有無數的人放肆猜想,真要幹什麽就更不愁沒有捧場的了,完全沒必要和凡人在一起湊熱鬧!
二、 雖然沒去,但江湖上都是爺的傳說。雖然這幾位大佬自己沒出現在CES的舞臺上,但
CES卻處處都有它們的影子。且不說為蘋果、谷歌的安卓系統設計的種種周邊,今年CES上發布各種向“蘋果手表”、“谷歌眼鏡”致敬的智能手表和眼鏡們,都足以證明它們的江湖地位了,老大是不需要自己出手的!
三、 老說我創新不夠,壓軸太累,我不玩了。和蘋果谷歌這些一開始就不屑CES的“壞孩
子”相比,微軟可謂是CES的腦殘粉,2001年展示的XBox遊戲機更是CES當年的年度產品。但是最近幾年,老大哥微軟在創新上越發疲軟,但公眾對創新的口味卻越來越“刁”,尤其是在CES這個以創新著稱的地方,要求就更高了,一下沒滿足就是冷嘲熱諷。腦殘粉也表示老挨罵太心塞,2012年之後就絕情地拋棄了CES。
四、我有好多粉絲的,自己開更牛逼。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大佬們粉絲這麽多,不用開發布會,大家都會瘋傳,輕輕松松上頭條。真要發布,幹嘛用自己的粉絲肥了別人的田,更何況像蘋果這樣的完美主義藝術家,谷歌這樣的不出風頭會死星人,鬧哄哄的CES,完全不符合霸道總裁們“你的眼中只有我,不能有別人”的任性形象!
五、新的展會朋友更年輕更美,我好像愛上它了。雖然CES徐娘半老,風韻猶存,但是也
扛不住小夥伴們的青春洋溢,熱情活潑。君不見腦殘粉微軟剛用“時間沖突”的借口拋棄了CES,後腳馬上就投入到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和E3遊戲展的懷抱。而目前還在CES的三星、HTC、索尼也都把自己最重要的旗艦級都留給了MWC,給“失戀”的CES再補了一刀。
六、來的人太多了,不適合讓我做安靜的美男子。哪里有我們中國人,哪里就是人山人海!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自豪地宣布,CES已經被我們承包了。超3500家科技企業,15萬民眾擠在拉斯維加斯的CES會場,而且消費電子範圍又這麽廣,什麽稀奇古怪的產品都有,大佬們都不能安靜地做個萬眾矚目的美男子了。
七、我的偶像喬布斯不去,我也不去。“中華酷聯”都去CES展示肌肉了,為什麽那麽重視自己在粉絲心中形象的小米,又再一次放過了去CSE鍍金的大好機會呢?小編覺得,這應該是雷布斯對喬布斯的又一場致敬吧!我的偶像不去,我也不去,就是不讓CES有布斯!
在總結了大佬們不去CES的七個理由後,小編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有錢就是任性,牛逼不用證明”。CES自從2012年以來就被不停地唱衰,巨頭們也一個接著一個的撤離,但是它依舊是目前最有印象的消費電子展,小編特別高興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登上這個舞臺,更希望未來的日子中,中國也能出現特牛逼的企業,像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大佬一樣,理直氣壯地對CES說不。
低調私募大佬蔡明:中國股票市場現狀及投資策略 作者:蔡明 蔡明:是最早投身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之一,90年任職海南港澳信托總裁助理兼證券部總經理;98年任職博時基金副總裁,主管投資;02年任職雲南國際信托總裁、副董事長,07年投身私募創立民森投資。 蔡明先生不僅在公募界有很高聲譽,所創辦的民森投資業績也是不俗,斬獲2014年《中國基金報》“三年期中國最佳基金經理”、《中國證券報》“金牛股票私募投資經理獎”;2013年《福布斯》“2013年中國最佳私募基金經理”等榮譽。 有些大佬很低調,但傳說永遠是傳說。民森投資董事長蔡明可能是我接觸的陽光私募中人際網最為複雜的一個。蔡明經歷十分豐富,與大部分私募不同,他幾乎在所有證券投資的主流領域都逛過一圈,還到美國吸收過精華,最神奇的是,他在每個領域都做到了大名鼎鼎。 本文為深圳民森投資董事長蔡明在國信證券發言實錄 非常高興,有機會到國信證券和大家交流。作為一個投資經理,我覺得可以5分鐘的簡短時間來把投資(內涵)介紹完,否則就不適合作為一個投資經理。首先要知道資產配置的方向,然後是買什麽、賣什麽,思路要非常清晰,歸結到最後要簡單、具有可操作性,否則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經理。上一期的邱總已作了不少(精彩演講),受鴻橋總的邀請,我在這里多啰嗦一點。PPT做的非常簡單,(那我講的)內容會多一些。我就講兩部分,一部分是股票市場的現狀,二是當前的投資策略。 首先要說的一個現狀是,從我20幾年的投資經歷,從投行、到公募自營,再到私募,這麽多年我至少拜訪超過500家的上市公司,經歷了中國資本市場這20多年的變化。資本市場的現狀有很多特點,我就講其中兩點最重要的。 第一個,中國大部分的上市企業不創造價值。國信這里也有很多做研究的,我想他們也會同意我的觀點。股票市場它交易的應該是具備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什麽叫具備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呢?我覺得要有這幾個特點。第一,它的經營目標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然後是員工價值最大化和社會價值最大化。那麽我們看看國內很多公司從行為上,三個政策最重要,第一個是投資政策,就是我們對任何一個項目要有的一個投資政策;第二個是融資政策,我們有項目要有什麽資金來匹配它;第三個是分紅政策。 那麽從投資政策來看,正常情況下是什麽,我們在理性地選擇一個投資項目,我們要看項目的預期回報,必須要超過資本市場對它的期望回報。我們投資者在資本市場買股票,要看這個股票能帶來多少回報,同時因為我們承擔了風險,要在正常的社會平均回報加上風險溢價。我們看到現在很多企業在這麽多年喊的一個口號是“做大、做強”,但大部分項目很少考慮回報的問題。 再看融資政策。我們知道企業融資大概有三種方式:銀行借款、短期借款(發行債券)和股權融資。在中國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我們知道三個方式中銀行成本最低、債券次之,然後股權融資的成本是最高的,因為它攤薄了原有股東的股份,但是我們大部分公司傾向於成本最高的融資方式-股權融資,一有機會它就增發,二級市場上的超募,從資本市場上圈更多的錢。為什麽要選擇這個方式呢?企業家為了避免破產風險,手上會儲備更多的現金,這些現金不用還本,經營者的壓力會更小,但實質上還是攤薄了股份。在國外,發股票是一個巨大的利空,因為對原有股東的利益進行了攤薄。但中國的企業喜歡發股票,選擇成本最高的融資方式,實際上的結果是破壞了股東價值。 第三個分紅政策。如果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我們的理性做法是把現金發給股東,或是回購註銷,增加原有股東價值。但在中國非常流行的做法是拆細、轉增,最多的是分點股票,最不願意付現金,也是一種典型的破壞股東價值,沒有把股東價值作為經營目標。說到底,大多數公司,不是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它的經營目標。這和中國資本市場這麽多年的發展特征有關系,我們原來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經濟體,現在逐漸轉向市場經濟,很短暫的30多年,非常的不成熟。但是我們的資本市場,比如說我們的交易系統,是最先進的,但交易的東西卻不是市場化的東西。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非常大的一個特點。 這麽多公司是否創造價值,我們可以用一個指標EVA來評價,就是經濟增加值,它可以簡單地評價這公司是否為股東創造價值,就是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很多上市公司的資本形成大部分是由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貢獻的。若是減去這樣的資本成本,很多公司實際上(EVA)是負的。我們做了一個統計,中國超過了80%的公司,這麽多年的EVA是負的。也就是說它是在破壞股東價值,沒有給股東創造價值,這也可以從前面的企業行業看到這一點。從理論上說,股權投資的收益會高於投資債券的收益,也會高於儲蓄的收益,因為承擔的風險不一樣。這在美國是這樣的,從美國這幾十年的統計來看,股權投資的回報會超過債券,債券會超過儲蓄,很準確地反映資產狀況的風險收益比。但在中國,我們不算買理財產品,從長期儲蓄存款來看,股權投資回報是更低的,就是因為沒有給股東創造價值。 從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但是我們的股票市場卻表現出熊長牛短,其中的原因也在於這些公司沒有給股東創造價值。有人說我們的資本市場是賭場,賭場是零和遊戲,但我覺得我們的資本市場比零和遊戲還差些。投資者,尤其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處於非常不利的環境。 二級市場的特征表現出博弈的特征,波動大。而且大部分的投資者只擅長於多頭的策略,就是漲的時候才賺錢,跌的時候或是因為沒辦法做對沖,或是這方面的能力不太強,所以賠錢的時候比較多。 另一個特征是股票市場反映更多的是供求關系的影響。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商品的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如果價格在價值附近,波動就相對小。但是呢,中國的股票價格更多時候是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大量新股發行以後,像上次的行情,隨著大量融資的出現,把資金消耗掉,行情結束。 所以這是我們市場的一個特征,大多數公司治理結構有待完善。作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一定要清楚。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第二點,中國的指數,上證綜指或是深圳成指,不能反應中國經濟的全貌。這里有個統計,我們知道中國有很多公司在海外上市,有N股、H股等,還有在新加坡、日本上市的都有,這些公司的經營地點在中國,但是在海外上市。我們有個統計,去年A股的市值是22萬億,現在是35萬億,但是海外是11萬億,現在是14萬億,這個占比大概是37開,就是30%是海外的,70%是國內的。 但是質量上呢,更有意思。這是民森在這幾年做的一個指數,叫民森中國生產力指數,有兩部分組成,一個叫先進生產力,一個叫落後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是指所有業務在中國的全球上市公司、民企非周期性行業的市值前100個,像阿里、騰訊都在里面。 下面一個叫落後生產力指數,除了民企非周期的,就是國企周期性的。國企和民企對比之所以叫落後生產力,是因與民企相比,國企的治理結構比民企差很多,破壞股東價值的行為更甚,所以我們叫落後生產力。 這是過去兩年的表現,從12年到現在。我們看到,先進生產力指數實際上已經進入牛市,在基本市場比美國要落後3年。我們已感受到,騰訊、百度還有創業板的股票在過去表現出非常好的走勢。而下面這根紅線代表其它的,像滬深300的股票都在這,它的意義在於反應出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征。我們在經濟的調整過程中,有一批好的、代表中國未來的、很活躍的,像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很活躍的,實際上在資本市場中已經反應出來了。那麽其它的,大多數周期的公司,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它們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今年不一樣。下圖中可以看出今年以來,落後生產力漲幅非常大,達43%。而先進生產力漲幅才12%。等下我們會說下原因,為什麽會這樣。我們接下來長時間的投資思路,也是從這圖中可以看出來。 如果我們把這些先進和落後混合起來,做成民森中國混和指數,就非常有意思了。(可以看出)這一輪牛市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從18大之後,中國市場已開啟了一輪牛市,而不是現在才開始。 簡單來說,目前的A股指數,上證和深證,無法反映中國經濟的全貌。有人說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某方面是不錯,但是只是我們還沒有看到。 這是我們看到的兩個情況,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還有很多特征,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再講,只是從我的視角來看,這兩點顯得非常重要。 接下來講下我們的投資策略。第一個就是專業投資者關註的視角,職業資產管理人和選股票的人是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想講的是,專業投資第一關註的是資產配置。現在有個流行的概念,叫風口,說風口比豬重要,實際就是資產配置的含義。 關於資產配置,我們從業績歸因分析來談。一個資產組合的業績,到底是由誰來貢獻的。這方面很多的研究表明,得出的結論是一個組合的業績可以由以下三方面決定,一個是資產配置,就是資產配置能力,是否把資產放在風口上了。第二是擇時,第三是選股。 我們可以用資本市場定價模型、Janson或是阿爾法模型分解出來,看組合賺那麽多錢是哪方面做的貢獻。在中國和國外不一樣,有很多實證的研究表明結果大體是這樣。根據我們的研究,在過去7年,我們也對我們的業績進行歸因分析,大體上,資產配置的能力占業績的貢獻是70%-90%。也就是說資產配置非常重要。而擇時,很多人可能覺得時機選擇能力很重要,但是只占了貢獻5%-10%,剩下的5%-20%就是看擇股,就是選到好的股票。這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但事實上就是這樣。從長遠來看,擇時基本上沒什麽效果。我不相信有人能有這樣擇時的能力,如果有,我願意把我的錢交給他管理。他有這能力,給他1萬元去做股指期貨,這個市場上所有的錢都能被他賺走。這是不可能的,他可能對,可能錯,是呈現一個隨機遊走的狀況。選股也是一樣。每個人有他自己思維的局限,知識的局限,所以他不可能選到市場上所有好的股票,可能今年好,明年呢,後年呢?他的持續性是不高的。但是,始終不變的是資產配置能力。 當然我們的資產配置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做,如馬可維茨模型、B-L模型等。民森這麽多年來一直在用這些方法來做資產配置,我們的實踐是表明,在中國是B-L和凱尼公式非常有效。 資產配置對業余投資人來說,也很重要。從大類資產配置來說,10年前,最好的是房地產,如果有杠桿的話有很好的回報。但如果配在股票上,如果用指數來代表的話,會很慘。而配置房子的話,就不關心你選在哪個地方的房子,就算你全國平均每個地方選一套,也很好。 第二個是關註收益的質量,關註風險。對組合的業績的評估有很多方法,典型的用的比較多的像夏普或是特羅德或是Jason。這樣一些方法說明一點,就是你獲取收益的時候一定要看它的質量,就是調整後的收益怎麽樣,關註波動。我認為資產管理的最高目標,是使你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好的收益質量,這也是資產管理的出發點,是現代資產管理公司首先要考慮的一點,然後再考慮資產配置,再考慮下面的個體,這是專業投資者的思維。 所以可以這麽說,關註風口,關註配置,關註風險,重視收益質量,是優秀資產管理人最重要的特質。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覺得他很難在這個行業長期的發展。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我看到很多人總是討論我們喜歡什麽樣的股票,大部分投資人喜歡這樣的股票,那樣的股票,買了一堆後,自動形成了他賬戶的投資組合。而這個組合到底相關性怎麽樣,是否能夠分散風險,整體波動收益怎麽樣,這樣的結果並沒有考慮在內,他的目標主要在於選股票。中國人很多人學巴菲特,喜歡看股票。這是和專業投資者的一些差距,或是區別。 最後談一談當前的資產配置,就是當前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麽樣的組合。我覺得對散戶,或是專業投資者來說都一樣,都用一樣的辦法來管理。 對當前市場,很多人有很多各式的看法,牛市、非牛市,也找了很多理由。我在這里也不重複,我就講些大家沒有提到的觀點。 剛才大家看民森混合指數,可以看出牛市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或者明確說,18大以後不久,牛市就開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在18大之後,我們看到了國家治理改善的可能。在之前,很多人對此推動信心,尤其是不少企業家選擇了移民,對國家的未來缺少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一個國家的資產,尤其是風險資產定價極其重要。我們舉個例子,印度換了一個新的總理,大家非常喜歡,國內民眾喜歡、國外投資者也喜歡,換了以後印度股市創了歷史新高。因為全球的資產配置特別講究國家的穩定,這個非常重要。我覺得我們這輪行情的很大功勞來自於這個,大家對中國的未來信心在增強。 第二個,低估值的藍籌確實估值非常低。為什麽這麽低,因為大家對國家的未來沒有信心。但一旦有信心,發現中國的經濟不會硬著陸,至少可能性大幅度減少。所以藍籌股的估值不應該那麽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家在談的一個國企改革。我們之前把國企放在落後生產力里的,但是如果它的治理結構發生變化,它就變成先進生產力了,這樣一正一負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這些國企和低估值的藍籌,我覺得未來是非常有潛力的。我覺得這輪行情的實質就是由這些低估值的藍籌推動,或者叫估值修複。銀行不可能是3、4倍的市盈率,像建築這些估值太低。 第三個,居民的資產配置被迫在改變。我們看看現在的資產配置比例是,房地產46%左右,理財產品含債券,是17%。一個例子,像深圳年青人比較多,創業的氣氛比較濃厚,深圳的居民風險偏好是比較高的,願意去做投資。過去幾年深圳的理財產品也賣得很好,很多人不願意去冒風險,錢都放在理財產品和固定收益里,包括債券、銀行理財和信托。 第三個是股權投資占10%,存款占27%。這個比例在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或是發達國家相比,這個配置是不足的。從長遠來說有一個均值回歸,股權投資至少回到15-20%,其它幾類資產的吸引力在下降,像房地產、理財產品等吸引力在下降,同時藍籌的分紅率也達到一定水平,只能朝這個方面轉變。我們看現在的成交量,單日達到1.2萬億,原因就在於這個配置在發生變化。 這是老百姓的資產配置在全球的一個比較,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我覺得還是一個被迫的調整。而且如果考慮到資本市場的神話,有賺錢效應,會加速這個調整進程。前段時間我看有地方打一個廣告,我覺得是廣告,說深圳有人三天賺了2個億,回家養老去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廣告,但是這些現象或是故事會發生,這些賺錢效應會改變老百姓的資產配置方向。 所以從理性來說,目前配置增加權益類資產和優質的債券是非常有必要的。回顧下美國2008年從金融危機擺脫出來後,最先活躍的是美國的優質債券市場,並步入牛市,如美國的國債。我相信中國也可以是這樣,類似之前有很多次級債,中登公司做了一些新的規定後,優質債券的吸引力會增強。 基於這些原因,還有我們剛才談到的一些方面,下面我們給出一個我們目前的資產配置建議,從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們的一些思路。 第一就是低估值的藍籌加國企,因為存在一個國企改革的預期。過去很多人炒地圖,從上海、珠海、深圳有國企改革,實際上在我看來,所有的國企都要改革,所以找低估值的很重要,至少第一階段是一個估值修複的行情。所以,我們今天實際上也看到證券銀行股暫歇後,低市盈率的開始在漲。很多人在看一帶一路、自貿區什麽的,實際上根本不用看,這個地圖全國都在,只要是低估值的藍籌就行。只要這個行業未來不太差,像建築這個低估值肯定好,因為到處還是在建築。 第二個是優勢制造業,我想談談這個觀點。我覺得中國未來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話,也就是所謂的轉型,一定要有制造業,能夠有優勢的制造業,能夠在全球有它的地位。舉個例子,華為,還有格力這樣的企業越多越好。那麽我覺得,十幾年前中國有很多的產品在全球占了很大的份額,它的原因歸結為我們的成本低,有低成本的勞動力、土地,可以犧牲環境,獲得了低端產品在全球的巨大份額,但現在這些優勢正在消失,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比較優勢,就是工程師優勢紅利。我覺得我們工程師紅利的性價比要比低端勞動力的性價比要高很多,它的競爭優勢強很多,所以我們才有華為這些的企業,有優勢的裝備制造業能夠起來,這是中國的希望,而且我們也有這樣的條件。我們看到了很多BAT們在上市,小米和董明珠也在打賭等等,當然我覺得小米、阿里能夠在效率上得到提升,但是這並不能提高中國的國力和競爭力,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華為、格力這樣的公司,在全球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出現的越多,中國才有可能更好地轉型。所以優勢制造業是我們投資的一個重點。 第三個是數據科技,我們知道過去三十年是IT的時代,馬雲提出現在是DT的時代,從IT到DT,從電子科技到數據科技。這個數據有好的雲處理能力,有好的分析,數據顯得特別的重要。擁有核心數據、專業數據或者有專業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公司,未來前景非常可觀。如果我們從IT來到DT時代,數據就相當於我們工業時代的礦產。所以我覺得擁有核心數據或是數據處理能力的企業是我們投資的重點,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風口。所以大家看到有很多股票走得很強,我覺得也是和數據有關,今天也有很多相關股票在漲停。 第四個看好的就是新消費企業,我們提出一個新消費的概念,過去傳統的消費的增速受到限制。由於人口結構的變遷、消費形態的變化,現在出現了很多新消費的東西。比如說90後在電商的消費,60、70後這些在人口結構中占據很大比重的群體,他們的消費也是我們關註的對象。當然還有老齡化,所以食品、醫藥也是未來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因為民森一直是從宏觀思維、從上到下的思維,所以我們大體歸納了這些內容,然後我們在這里面去尋找。目前我們配置的比例,在低估值藍籌上,我們的配置比例大,超過了30%。下面的(方向)我們也陸續做了些其它的配置。 今天大體上就講了這些,從現狀開始,到專業投資機構關註的地方、決策程序,最後是一個簡單、粗淺的案例,就是我們配置什麽。關於後市,很多人有很多結論,但我想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未來是牛市還是反彈,但我想有這些特征是確定的,第一是市場會變得活躍,參與者會越來越多,老百姓的配置也會越來越多。至於會不會有牛市,企業的質量非常重要。比如說國企改革能夠比較好地使企業的治理結構變得更好,那麽市場會走得更強,或是更長。我記得06年的時候有一波行情,最主要的驅動力是股權分置改革。因為在這之前,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在90%的時間是對立的,只是大股東想融資的時候,在短暫的時間是一致的,大部分時間是對立的,因為它不能流通。後面做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使我們中國企業的治理結構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但是經過這麽多年我們發現治理結構還是沒有根本的改變。現在我們看到國企改革這些東西,這樣中國的經濟預期正在變化,不會有硬著陸,通過一段時間後變好,治理結構得到改善,上市公司真正地為股東提供價值,這個時候我覺得牛市才會真正到來 我就談到這里,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基金報 |
中國最大的金屬交易公司之一邁科集團表示,由於中國建築需求回暖,銅價將從目前的5年低位開始反彈。
據邁科集團官網,邁科集團主席何金碧曾在2005年成功預測到了銅價的上漲。而當時市場普遍看空銅價。事實證明,在2006年5月前的一年間,銅價從每噸3000美元暴漲至每噸8000美元。
何金碧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雖然中國經濟正處於調整期,而用進口金屬獲得融資的方法已經趨冷,但現在中國依然對銅有需求。他說:
商品貿易融資並沒有提升中國的實際需求。我想總的來說,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城市建設將處於正常水平。
受美元上漲、油價下跌以及中國12月官方PMI數據創18個月新低影響,倫銅價格下跌。周一,倫敦金屬交易所三個月期銅一度下跌1.7%,至每噸5966美元,跌破6000美元整數關口,創下2009年10月來最低點。
不過花旗集團指出,中國的銅消費依然強於PMI數據所反映的情況。花旗分析師David Wilson指出,從電線到空調,大量家庭用品需要以銅作為原料,而2014年,中國家庭用品產量大幅增長。Wilson說:
中國的銅消費端2014年快速增長,這被疲軟的PMI數據所掩蓋。 而同時,銅的供應今年將有所減少。全球最大的銅礦都已經下調了其預期產能。
因供求關系的改善,花旗集團預測銅價將於今年下半年回升至每噸7000美元。
何金碧說:”現在中國的消費和政策還不明確,但是如果你看一下,中國長期的消費並不差,而需求也比較活躍。在中國,對火車、地鐵和城市交通的投資正在增長。人們可能簡單的看到房地產市場疲軟,不過城市中心的改造、農村的改造、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斷增加。所以,對原材料和工業金融的需求正保持合理的增長。“
何金碧表示,盡管市場預計今年銅將供大於求,但供應和需求很可能達到平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經典重溫:大佬級的投資分析框架 作者:李國飛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麽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所以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今天的講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東西,而不是我要教導大家什麽東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和公司估值。在投資這座森林里,這四個分支是比較重要的,對每一個分支我們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以我認為,投資就是要不斷建立一些理論框架,並在情況發生改變後有勇氣不斷打破它而重建。我們看巴菲特、費雪等大師,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論體系,操作背後都有一套投資哲學在支持。我們也是在努力學習和思考他們的投資哲學,所謂“有緣人得之”。我希望能夠學習他們的精華,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自己的體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投資風險可以用一條高斯曲線來表達,大部分風險都在某一個區域里面,我們努力去規避最主要的這樣一些風險,但是一次極小概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但我想,巴菲特從60 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麽做到的?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談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我認為,在市場的每個具體階段,我所研究的這四個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挖掘出在這個階段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麽,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還不夠努力,我們還沒有挖掘出本質和規律所在,所以要不斷去探求。過一段時間新的情況出來了,最核心的矛盾改變了,我們又要重新挖掘。我們始終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這四個理論框架里的每一點,我都希望與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作一個印證。巴菲特對這些問題都有論述,零散地分布在巴菲特的年報和各種訪談里面。巴菲特在投資界的修煉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說法,我們要加以印證。我自己感覺這幾年我們國人對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中國人很喜歡以簡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資理念簡單理解為不管宏觀面、買了好股票就長期拿著不放就能賺大錢,這種絕對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虧。有些地方是我們誤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講的不清楚。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周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周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周期。“單一規則”是借鑒弗里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變量,都和貨幣有關系。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政府只需要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相對固定,這就是所謂的“單一規則”,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幹預,市場會自己進行調節。這是弗里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 年代開始,美國采取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通脹和失業率較高同時並存的經濟難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之後,這種貨幣主張被很多西方國家所接受,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但是顯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麽做。 (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里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產生歧義,CPI 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最近幾年貨幣發的很厲害,買房子越來越辛苦,教育醫療等支出也讓老姓感覺很頭疼,我們的購買力水平顯然在嚴重下降。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平,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系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比如勞動力,高善文的一篇報告說,2007 年下半年我們國家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不僅僅要求滿足最低生存需要就算了,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勞動力供需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工人工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也漲得很厲害,由於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困難,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長期維持,發改委說是有人故意炒作,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CPI 會長期比PPI 漲幅高,這也是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韓國和日本在邁過了劉易斯拐點後,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松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麽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M2/GDP 等,後面還有介紹。 此處刪除一些關於當年經濟方面敘述。微信字數只能在2萬字以內。 (五)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的。1968 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用完了,而且還采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 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一方面我推崇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選時遠比選股更重要。我們要作判斷,在股市的低潮要盡量回避,在高潮時也要有減持的勇氣。有一個知名投資人趙丹陽,2007 年3500 點時就清倉了,後來股市漲到6000 多點,利潤最豐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沒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3500 已經估值到頂了,因此就不玩了。這很可惜。股市的波動性非常複雜,也非常吸引人,我們要掌握其中規律。 (二) 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金運動。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也是解釋資金運動的其中一種理論,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競爭力,業績不錯,因此大家長遠看好它,資金追捧它,因此股票價格就上漲了。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理念,實質都是解釋特定情況下一些資金的運動規律。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給大家展示兩幅圖,上面這幅圖很有名氣,是招商證券的研究員羅毅寫的,叫《M1 定買賣》,發表於去年11 月份3300 點左右的時候,當時M1 的增速達到34%, 他說市場很危險,是極好的賣點,市場可能會回調兩成至2300 點,不幸被他準確言中了。他從數據推演出,從1996 年到現在,如果每次M1 增速接近10%就買入股票,超過20%就賣出,投資標的是深成指,從1996 年到09 年11 月,投資收益率是95 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報告《錢多了,錢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斷股票市場資金的充裕性,從而做出買賣操作,也挺有見地的。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 水平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 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 是70 倍。2007 年10 月,市場6200 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 是69 倍,上海是50.6 倍。目前全體A 股PE 以中報來計算22 倍,去除銀行股後是30 倍,如果再去掉兩油和煤炭,整體PE 大概36 倍。中小板55 倍,創業板74 倍。PB 水平大概4 倍,去掉銀行股大概是3 倍多一點。毫無疑問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整體估值絕對是過高了。情形就像00 年的網絡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議,但大家會說,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還能漲。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目前創業板的泡沫是很明顯的,是不可持續的,什麽時候破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比幾個指數,恒生指數,以今年計算16 倍左右,道瓊斯是14 倍,標普500 大概15 倍。歷史上道瓊斯平均是20-25 倍,納斯達克高一點,25-30 倍左右。這麽看美國香港還可以,A 股總體來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很高,這個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的PE 水平。如果利率不斷下調,那合理PE 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 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 也就是25 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 也很難往上調到那里去,這是為什麽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我查了一下1997-2008 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 年的數據,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 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 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今年10 月19 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上說,大部分貨幣官員認為核心通脹率應保持在2%或稍低的範圍,這是伯南克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個具體數字作為美國央行的通脹目標。現在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維持這樣的低通脹水平可能會持續多年。如果市場普遍這樣認同了,那我認為道瓊斯指數可以有系統性的提升估值的機會,也許合理的PE 水平就不是25 倍了,說不定市場可以接受30 倍左右的水平,現在道瓊斯的PE 只有14 倍,所以我對美股挺樂觀的,美股創新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隨美元利率長期維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麽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我最近測算了一下,10 月26 號那一天,深滬總市值是31 萬億,流通市值是19.4 萬億,成交金額約5200 億,換手率(成交金額/流通市值)2.7%,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1.68%。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換手率分別都超過5%。看看2007 年10 月份,平均總市值28 萬億,流通市值8.91萬億,平均成交金額1951 億,換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0.697%。現在的換手率比當時的換手率還要高。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當時的兩倍以上。所以,這麽高的換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斷A股的上升空間可能有限。現已經達到5000 億了,上到3500 點就需要6000-7000 億,上升到4000 點可能需要8000 億水平,能持續嗎? 看看香港,10 月26 號,總市值20.8 萬億港幣,成交金額900 億,換手率0.4%,和歷史上的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間大一些。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 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這個理論,有點抽象,但很有意義,操作性也很強。他根據這個理論有過多次成功的操作,當然也有失敗的。他的做法是,冷靜地研判市場會否出現一個大的趨勢,先做一個假設,然後不斷根據市場本身及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看這個假設的趨勢是否能夠確立,從而進行布局。這個理論里面,有一個“加速期”,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可以據此研判市場是否在頂部或底部。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征: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 年8 月的時候,萬科以31 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 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 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 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 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麽好的價格,我為什麽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里,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麽呢?因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麽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場大勢呢?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鎖碎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幹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整理演講稿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一個意見都不能提”。我多年前做投資總監,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經常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指手劃腳,實際上公司是什麽樣子就是什麽樣子,從來就沒有因為你的意見發生過什麽改變。就如一個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一個公司亦然。企業經常環境非常複雜,不在第一線的管理層,根本很難根據形勢改變提出對策。我們提出的意見,99%不是廢話就是錯誤的,1%也許有點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是一個好公司,它自然會意識到,對一個壞公司,再怎麽提,也沒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見,我就會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見這麽去做,經營方面就會如何如何。這往往是一廂情意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對這個企業的客觀判斷。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持續觀察!這是做一個“旁觀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麽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幹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 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 年,結果是損失慘重。實際上,巴菲特早就講過: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他說股市停市對他的投資沒有影響,只是想特別強調我們選股時要立足長遠,而不能太關心股市短期的波動。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話。公司上市後,就具備了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續經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交易品種,就會有波動性。兩個屬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 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 倍後,他賣掉了。08 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個概念。在08 年7 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臺的采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的持倉里面大部分是富國銀行。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麽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麽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市場不好的時候,他自己也曾經空倉,徹底空倉。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倉位只占公司總資產的20%多,即使市場不好,公司的倉位也必須保持,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很多中國投資者並不了解這個情況。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麽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但我所說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波段操作。我覺得中短期的波動,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波段,周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預期的。我們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系,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系。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系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業里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麽,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升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系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我如此強調護城河,因為這是成功選股的關鍵。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註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升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了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誌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麽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系。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征。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鬥,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麽好的一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系和客戶的關系,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後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周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臺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周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麽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麽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臺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臺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系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麽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麽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里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並購策略,尤其對科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但是,很少談論公司處於什麽成長周期,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須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可口可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可口可樂股價,比98 年跌了30%。他在02~03 年的時候檢討過,說在98年的時候就應該把他賣掉,因為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里的占有率已經很高了。上個月,央視采訪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這個問題,說你的可口可樂十年來跌了 30%,你怎麽看啊?巴菲特當時顧左右而言他,說公司很優秀啊之類的話,隨便對付過去了。我覺得挺很遺憾的。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臺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複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塊錢買入萬科,當時萬科已經3000 多億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覺得也不貴啊。除了現金流折現這種模型,現在還出現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同樣問題很多。根據反射理論,在股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的預期會不斷發生改變。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股價漲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參數就變了,目標價就提高了,股價如果超過設定的目標價後,分析師繼續調整參數,目標價更高了。如果跌了,處理過程也一樣。今天是一個估值,股價大漲或大跌後,即使公司的經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公司又是另外一個估值。在股市頭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幾個月,一個公司的所謂估值可以相差幾倍,尤其是一些周期類公司,分析師的報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時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產研究報告,普遍將萬科的目標價調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這都是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地產分析師的報告。是不是很可笑?由於各種不同模型的參數設置的隨意性很大,以至所謂公司估值,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上,不是分析師給這個公司估值,而是當時的股價給公司估值。這很有趣吧?我越研究,就越發現,估值這件事情,很不靠譜。公司無所謂估值,你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估值。如果非要說有估值,那幹脆說它有好幾個估值。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麽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了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麽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了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些什麽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簡單分類一下,市場有三種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了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臺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 水平大概只有24 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 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 只有 11 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麽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麽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麽價格,那它就值什麽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黴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麽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那個時候,還連接發生了幾件事情:百度出了個“央視門”,央視爆光它的搜索廣告里有假藥廣告,大家口誅筆伐,股價從400 多元暴跌到102 元;騰訊廣告部的一個領導出了一點醜聞,據說是一些廣告費用不清不楚,那叫“廣告門”,投資者很擔心;這還不算,馬化騰在41 塊錢左右,出了大約1186 萬股,震驚市場,他為什麽這麽做,是不是對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嚇壞了。但是,這麽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周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了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獲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里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麽。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麽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註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麽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只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麽股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註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註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註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還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斷總結。 此外,對於一個分析師,他的中心任務是持續地系統性地尋找黑馬和回避風險,我們可以做兩個測試和一個評估。第一個測試叫股價強弱測試,還有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它們的理論模型是這樣的,叫內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倉模型。比如說一個公司已經公布季度業績了,三個月之後才會再次公布業績。我做一個假設,這三個月里面公司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行業方面也沒有發生什麽重大的事情。那麽在這3 個月里,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應該只有大盤整體的走勢。三個月內股價的波幅減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應該是一條直線,對不對?但是情況一般並不是這樣的,往往有波動,甚至大的波動。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發生了內部消息泄露。一些內部人,比如說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者銷售總監等,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消息就這樣泄露出去了,他的親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關系較好的基金經理,就會不斷地買進或者賣出,導致股價有所波動。 股價強弱測試: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對同一個行業里的一批個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關性的個股,比較彼此走勢的相對強弱。如果發現某個公司股價持續相對走強或持續相對走弱,作為分析師,應該打個電話或登門拜訪了解一下情況了。 第二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就是當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對它的股價表現進行打分。例如政府出臺了一個地產利空,地產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個地產公司只跌了1%,甚至還漲了,那就給它打個很高的分數。或者,公司公布了一個重大利空,分析師猜測應該會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還上漲了,那也給它打個高的分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是由於公司經營方面起了某些變化,那麽分析師就應該關註了。 堅持運用這兩個工具,因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於系統性地分析公司情況。 另外,可以進行一個分析師評級評估。有份量的分析師對公司股價走勢的影響會比較大。我們要了解他們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麽樣的。我們要分析其平均預期,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共識。自己研究這公司後,如果發現公司業績比市場共識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個好的買點;如果遠低於市場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好的賣點。另外,如果發現很多分析師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時候,往往是好的買賣點。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里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周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註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麽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盡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里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里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麽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這種感覺太好了,有誌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 李國飛簡介:從1994年5月開始到深圳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從事證券工作,任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部調研科副經理,投資科高級經理。1998年12月加盟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任普惠基金經理助理、普豐基金經理、基金管理部副總監。 |
如果華為倒下了,那只能是它命不好。這麽一個拼命幹的企業還會倒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在11月17日舉辦的上海交大(中國)創新領袖聯合會首次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高級管理顧問吳春波這樣回答“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一經常被提起的問題。
華為計劃2019年銷量破1000億美元
吳春波在做題為《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的演講中宣布了華為的最新銷售數據。他表示,華為2014年的銷售總額達4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90億元),實現利潤達4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華為為2015年設定的銷售目標為57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4%),並計劃在 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沖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即翻一番。
被比喻為“大象龜”、“薇甘菊”和“一群狼”的華為並沒有秘密,而任正非也沒有密碼。吳春波提出,華為堅持的只是探索、敬畏和堅守這些企業經營的常識。
根據吳春波提供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4年間,華為持續的研發投入累計為1880億元人民幣,共有44168件中國專利,14555件PCT專利,18791件外國專利。
“李小文沒有向華為要過一分錢的廣告費,因為他覺得他的理念與華為相同。”吳春波說,華為的理念是聚焦,也是簡單。
“什麽都能買”讓服務業繁榮
在論壇現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嶽在演講中提出,人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時代:更多人有能力購買精細化的服務;移動互聯網主導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推動中國經濟前進的新動力——屌絲正在不斷向新中產演進。
在這個時代,移動人群的行動力機制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比如信息對稱性帶來了有效的需求、高頻的信息接觸帶來了極短的周期、交易者與生產者的角色也需要更多互動。也正是因為這個人們什麽都知道,但什麽都不會自己做而又什麽都能購買到的時代,服務業才有著無限的創新可能。
未來人工智能比價值觀更重要
作為一名經歷過傳媒鼎盛時期並正在經歷傳媒轉型的媒體人,《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表示,越是優秀的傳統企業越不容易轉型。但傳統報紙如果不下決心改革,就必然無法生存。
秦朔在當天的演講中稱,《第一財經日報》內部有句話是“價值觀比總編輯更重要”,而他逐漸意識到“機器比價值觀更重要”。他以今日頭條為例,描述了人工智能或由機器而產生的大數據可以為讀者創造出隨時隨地的個性化服務。他表示: “我不知道這張紙還能存在多久,但希望借助人工和機器的力量來延長。”
(編輯:張瑜)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周四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將從3月起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持續到2016年9月,若歐元區通脹回升接近2%則會停止購債。如果持續到明年9月的話,總規模將達到1.08萬億歐元。
關於歐央行QE,分析師和金融大佬們如何解讀?
法興分析師Michel Martinez:
我們認為,歐洲央行的QE可能只有美國版QE效果的五分之一不到。讓歐元區通脹在中期內達到接近2%的目標水平,歐洲央行需要的潛在QE規模是2-3萬億歐元,而不僅僅是1萬億歐元。
如果歐洲央行將資產負債表擴大到上述規模,就需要放松債券購買的條件(流動性規則、質量等),或者考慮其他資產類別,例如股票、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ETF等,與日本央行此前做法類似。
匯豐銀行分析師稱,
考慮到歐洲央行QE規模巨大,以及可能會采取開放式QE形式,在通脹目標符合歐洲央行使命之前,歐元都將面臨持續拋售的壓力。
法國農業信貸策略師Manuel Oliveri:
由於歐洲央行的措施可能會提升通脹預期,歐元/美元或將向上回調。如果市場認為歐洲央行已經達到其寬松政策的盡頭,那麽交易員們很可能會獲利回吐。仍然預計歐元/美元到3月底會達到1.1;在考慮重新做空之前,建議先等歐元向上回調。
Close Brothers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Nancy Curtin:
投資者必須明白歐版QE是“大爆炸”,不是“小打小鬧”。歐元區需要歐洲央行突然襲擊式的策略,來對抗持續通縮的局面。德拉吉最終兌現了“采取一切能采取措施”的諾言。歐元區目前面臨巨大的增長壓力, 2014年勉強避免衰退,最新的數據令人失望,IMF下調了增長展望。即便是德國也不能免疫,德國制造業和工業產出出現下降。事實上德拉吉幾乎別無選擇,QE將提供巨大的流動性,壓低歐元幫助制造業和出口。
不過,歐元區的問題還沒有完。經濟結構問題依然存在,希臘大選還是未知數,我有預感希臘最終可能違約,脫離貨幣聯盟。這將會沖擊整個歐元區。
英國商會會長John Longworth:
歐洲央行已經行動避免歐元區跌入更危險的境地,但是考慮到挑戰的規模,歐洲央行推出的QE計劃也許有些晚。
歐元區QE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歐元區內的資金,而不是通過國債從外部流進和經過的銀行負債表。QE必須改善金融系統,並且增加對私營企業的信貸供應,這樣才能有效。
歐元區經濟的健康對英國的繁榮也有直接影響。 在英國的企業,尤其是制造出口商,正緊盯著歐洲央行QE計劃對英幣的影響。
歐洲央行的QE計劃並不可能化解歐元區面臨的深刻挑戰,因為歐元區只有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重返常態。英國企業會繼續與歐洲的商業夥伴做生意,但只有歐元區全面恢複才能使英國企業達到他們的出口需求。
期貨公司ADM Investor Services International策略師Marc Ostwald:
到目前為止,600億歐元/月的規模讓市場感到震撼,但是細節有點少,風險互擔的部分也很少。而且,鑒於600億歐元還包括購買ABS和擔保債券,尚不知歐洲央行會買多少主權債券——也即,購債的機制是怎麽樣的...現在看起來歐央行好像把它搞的很複雜,以至於市場都無法做出回應!等細節公布以後,會有很多地方讓市場感到失望的。總的來說,這像是一次令人費解而又複雜的妥協。
外匯經紀網站UFX.com執行董事Dennis de Jong:
德拉吉的選擇已經所剩無幾,不得不開啟一項比市場預期更強勁的量化寬松計劃,從而喚醒沈睡中的歐元區經濟體。
這出戲被很多人視為歐元的最後一塊籌碼。QE在美國和英國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擁有不同經濟體和銀行系統的歐元區,就很難說了。會有很多人在未來幾個月屏息凝神地關註後續發展。
富達全球投資歐洲證券部主管Paras Anand:
歐洲央行戰略的缺點和潛在好處一樣多,而且市場對今天的決定很難不感到一絲倦怠——如果不是失望的話。歐洲央行的最新舉措對於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的正面長期影響可能會比預期低。
這個受到廣泛爭議的計劃顯然缺乏“震懾”作用,不管是對市場還是實體經濟。我不知道歐洲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意願是否能比過去已經部署計劃產生更多影響。不過這種態度本身已經足以扭轉過去因為主權債國家信用度降低造成的信貸市場恐慌。
道明銀行直接投資公司全球交易總監Darren Hepworth:
歐央行購債計劃條款公布後,許多投資者終於松了一口氣。一些人會認為,引入這一刺激措施受到瑞士央行放棄匯率上限導致的市場波動而加速了。
但即便在歐央行宣布刺激後,市場波動也沒有任何上升的跡象,因為投資者焦點現在已經轉向了周日希臘大選的不確定性。接下來幾天,對於歐央行而言至關重要,在希臘大選的結果和潛在的希臘退歐風險下,這是歐央行證明自己維護歐元區一體化能力的時刻。
倫敦投資公司Smith & Williamson Investment合夥人Philip Lawlor:
我們正在等待全部的細節,但他(德拉吉)已經表明這項資產購買計劃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通脹重新回到朝歐洲央行目標水平發展的道路上時為止,這意味著該計劃可能(比市場預期中)更具開放性和規模更大,這對市場來說是個正面信號。
投資公司M&G Investments的固定收益投資主管Anthony Doyle:
在我們看來,這項計劃的內容與此前泄露的信息相去不遠,但很有力的一點是,歐洲央行表明了將持續實施這項計劃直到實現物價穩定時為止的意圖。市場對此作出的回應完全符合預期,歐元匯率下跌,政府債券收益率也同時下跌。歐洲央行在“量化寬松”方面行動較遲,但終於還是邁出了這一步。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火箭炮”。
富國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資組合策略師Brian Jacobsen:
歐洲央行終於表明了將采取任何必要措施的立場。同時,該行還表明了只要有必要就會采取這種行動的立場。損失分擔應該並不是問題,只要沒人違約就行,這種安排令希臘極左翼聯盟Syriza一旦控制希臘國會後推動違約或大規模重組的可能性有所下降,原因是足夠的損失分擔機制明確意味著希臘不會自己承擔損失,而且德國人也不會因此感到太過惱怒。這是一種大師級的妥協作法。
從購買規模的角度來看,如果考慮到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大致相當於美國經濟規模的76%,而美國當局此前選擇采取的是每個月850億美元的開放式資產購買計劃,那麽600億歐元(約合698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是很合適的。
光大宏觀徐高:
1. 歐央行推出QE市場早有準備(瑞士央行之前放任瑞郎對歐元升值就是針對歐央行的QE),但規模比預想得更大。
2. 20%的風險共擔部分是關鍵。這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買債虧錢了,歐元區所有國家一起來承擔。這事實上是透過歐央行進行的國家見財政轉移支付。由於歐元區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核心和邊緣國家之間的失衡——邊緣國家債臺高築,增長乏力——所以這種隱形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刺激邊緣國家經濟增長會有幫助。這是歐央行QE對歐洲實體經濟影響最大的機制。
3. 歐央行QE和美聯儲QE的影響不同。美聯儲的QE曾經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資本流入壓力。但歐央行QE對全球流動性的增量影響趕不上美聯儲的QE。且目前美國是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更好的風險“避風港”。因此,歐央行QE帶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入壓力不會太大。
4. 相反,歐央行超預期的QE將通過匯率途徑加大我國資本流出壓力。歐央行QE之後,歐元貶,美元升。人民幣將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這時,人民幣將對美元表現出更大貶值壓力,以及相應的更大的資本流出壓力。用殘差法估算,2014年12月我國資本流出在6千億人民幣,規模創下本世紀新高。而在歐央行QE之後,人民銀行勢必更大規模買入人民幣來穩定人民幣匯率。這將對國內金融市場資金面形成緊縮效應。
5. 金融市場資金面已經進入了“更緊平衡”狀態。去年8-11月資金面寬松的格局難再見到。近期人民銀行MLF、再貸款等舉措應該視為對資本流出的對沖措施,並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寬松。
民生宏觀管清友:
【別人的貨幣 我們的問題】歐央行壓低歐元匯率導致全球競爭性貶值愈演愈烈,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的情況下,實際有效匯率過於堅挺將損及出口,不利於國內經濟的複蘇,別人的貨幣,卻是我們的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管理89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BlueTrend總裁Leda Braga預計,傳統的投資方式可能很快面臨“系統”電腦模型的嚴峻挑戰,隨著這種管理技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人類基金經理的一些工作崗位會被裁撤。這是業內人士對機器技術革新會改變金融業從業格局的最新警告。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Braga表示,系統電腦模型算法未來會成為對沖基金管理的主流方式。她將這種變化的趨勢類比為鐘表業的改變,稱“現在還有工匠制表的一席之地。但如果真想以高效的方式知道時間,你就要買一塊電子石英表了。”
Braga去年專門成立了一只利用上述電腦算法交易的對沖基金Systematica Investments。她認為,電腦系統無法達到人類基金經理解讀市場環境和心理的水平,但人類經理永遠無法像系統算法管理基金那樣追蹤大量信息。上述報道援引Braga評論稱:
“我們的股票基金交易4500只股票,人類很難追蹤並管理這麽多股票的風險。”
上月彭博預計,對沖基金業去年全年平均回報僅2%。彭博報道還援引芝加哥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數據推測,去年清盤的對沖基金將突破千家,成為2009年以來業內表現最差的年份。而在行業普遍表現不佳的環境下,去年BlueTrend的回報率達到12.7%,成績突出。
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過機器人顧問這種在線財富管理服務對金融業的威脅。兩家標榜為機器人顧問平臺的美國公司收取費用均明顯低於業內水平。文章稱:
Wealthfront公司對第一筆1萬美元不收任何費用,之後的管理費用為資金的0.25%。Betterment公司則收取0.15%-0.35%的管理費,具體比例取決於資金的規模。這兩家公司對ETF投資額外抽取0.15%的分紅費用。
投資者的成本加起來不高於0.5%,這比業內通常1.5%-2%的標準費用低的多。
上述文章警告,如果計算機算法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滿足大多數投資者的需求,投資業可能會遭受利潤縮水之痛,就像印刷行業一樣,甚至有可能更糟。
機器人顧問的業務已在迅速成長。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金融服務業研究機構Corporate Insight的分析數據稱,自去年4月該機構首次收集相關數據以來,11家在機器人顧問領域領先的機構管理資產增加了65%,管理規模增至19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文/玄子
編輯/王方
在12月24日晚奧體中心,現場坐著徐小平、周鴻祎、姚勁波、趙文權、王長田等50多位創投大佬,在2000多位創業者的見證下,作為“牛投”的首批微天使,為黑馬大賽冠亞季軍項目股權眾籌。其中冠軍雲洲智能推出的智能無人船平臺獲得股權眾籌意向金額415萬,超募315萬!
這是一個什麽項目?
智能無人船平臺是雲洲智能推出的產品,憑借著國內最領先的無人船通訊和控制技術,雲洲智能推出了小型無人船平臺和“領航者”系列海洋高性能無人船平臺,在海洋監測、海洋測繪以及海上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它是世界第一家環保無人船、中國第一家民用無人船的研發生產廠商,由三名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建立。
該項目創始人找到創業股權眾籌平臺“牛投”,股權眾籌目標是100萬。
玩法是什麽?
“牛投”設置的規則為:由超級天使投資人徐小平、360董事長周鴻祎、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藍色光標創始人趙文權等5位著名投資人和企業家擔任領投人,領投人眾籌權限為10萬元人民幣/份,最多不超過5份。其他由創始人、天使投資人、機構投資人組成的50位“微天使”跟投,每人權限為5萬人民幣/份,最多不超過5份。
通過現場路演,智能無人船平臺在眾籌中獲得了35位包括5位大佬在內投資者的青睞,最後成為獲取眾籌意向數額最多的創業項目,超出無人船創始人原計劃眾籌100萬,結果超募300%左右!最終眾籌金額415萬。
58同城CEO姚勁波現場評價智能無人船:“我投給了智能無人船平臺,我覺得能夠做出中國最領先的技術真的非常了不起”。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blessxiaoyi
被譽為“白衣騎士”的知名債券基金經理哈森斯塔伯(Michael Hasenstab)在烏克蘭國債上半年巨虧30億美元,顯示了抄底這種事的風險真的很大。
哈森斯塔伯管理的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去年陸續購買了70億美元的烏克蘭國債,這些國債的價格最近半年來幾乎腰斬,因烏克蘭東部戰爭持續,且政府財務狀況惡化。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收益率下降,相關不確定性凸顯出的背景下,新興市場投資者面臨著挑戰。許多新興市場投資者都希望購買冷門資產以獲得高回報。哈森斯塔布對烏克蘭作出押註,他大約擁有一半的烏克蘭國債,是該國最大私人債權人。
彭博社報道稱,烏克蘭必須在未來三年時間里償還140億美元的海外債務。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其75億美元國際儲備的一倍。與此同時,烏克蘭經濟則陷入了雕敝的境地。政府官員預測,繼去年下滑7.5%以後,今年烏克蘭經濟將再度下滑4.3%。與分裂勢力之間的軍事沖突自去年4月份開始以來已經奪走了5000多人的生命,導致該國東部多數地區的企業都陷入了混亂狀況。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除此前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170億美元援助外,烏克蘭將需要再借貸至少150億美元,才能避免債務違約。
此外,上周華爾街日報傳出消息稱烏克蘭已經聘用投資銀行拉紮德協助該國與外國債權人就高達200億美元的債務進行重組協商。
不過哈森斯塔布認為烏克蘭的危機只是短期現象,烏克蘭的長期潛力是很可觀的。他去年四月時表示,“那里有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人力資本和農業補助,而且烏克蘭雄踞歐洲和東方國家之間,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地緣政治方面來說都擁有戰略性的重要地位。盡管短期內面臨財政問題,但烏克蘭幾乎沒什麽債務。烏克蘭的債務與GDP比率僅為略高於40%,我們認為這個數字是可以管理的;這一比率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左右,與所謂的‘問題’國家相比更是很小的一個比率。當我們首次考慮投資烏克蘭的債券時,這在我們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但在後來,危機就到來了。”
哈森斯塔伯的團隊管理大約1900億美元資產,因其經常投資陷入困境國家的國債,在政府領導人中間獲得了“白衣騎士投資者”的聲譽。他是匈牙利、愛爾蘭和烏拉圭的最大單一投資者。截至去年9月30日,他還持有馬來西亞10%的已發行國債,以及韓國5.6%的已發行國債
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 Inc.)數據顯示,過去10年,鄧普頓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為8.1%,相比之下,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4.4%。不過在2014年中,哈森斯塔布麾下基金的表現落後於大多數同類基金。彭博社稱這種虧損更多地是來自於烏克蘭債券,而非其他任何國家的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4歲高壽的巴菲特是許多投資者推崇的“股神”。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總結了12位華爾街大佬對巴菲特的評價。無論是高盛等老牌金融機構的CEO,還是Pershing Square這類新生代對沖基金豪強的創始人,都提到巴菲特的為人、思想或是投資觀念都值得學習或者帶來啟發。華爾街見聞以他們姓氏的首字母順序分別整理如下,從這些評論與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對幾代投資人的巨大影響。
上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去年晉升全球盈利最高對沖基金二十強的新貴——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在投資咨詢公司LCH Investments發布的年度排行榜中,去年Pershing Square凈利潤45億美元,榮升第19位。這家基金公司的創始人Bill Ackman稱:
“感謝資金配置的觀念,他(巴菲特)改變了CEO考慮自己企業的方式,不過並非所有CEO都深得其味。大多數CEO都是因其身為優秀的運營者或者領導者而坐上最高職位,但他們必須做的最重要決策常常是投資決策。”
投資管理公司AQR Capital創始人之一Cliff Asness認為:
“他(巴菲特)代表了我所說的良好因素,也展示了什麽是他所說的好投資。很多人誇自己的投資,你研究數據會發現,他們沒那麽棒。而巴菲特始終名副其實,這讓我感到安慰,值得稱道。”
全球最大公募基金公司Vanguard Group的創始人Jack Bogle說:
“貝多芬可以告訴你怎樣寫一首交響樂,可你沒法編寫貝多芬的那種作品。無論有無成功的希望,你都無法複制貝多芬和巴菲特的成功。但只要買指數基金,你隨時可以複制我(的成功)。”
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認為:
“他(巴菲特)是簡化大師。經他觀察,事情會變簡單,不會更複雜。聽從了他的方法,你會奇怪自己怎麽可能找到本不存在的複雜問題。即使是從未交易過的大宗商品,他也能發現其中的機會。他會繞過那些管理層,直接給交易室的交易員打電話。”
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旗下共同基金Fidelity Contrafund的副總裁Will Danoff說:
“讀了十年左右(巴菲特的)年度致股東公開信,我投資別人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也深受影響。他(巴菲特)教導我們提高標準,等待最佳時機,對自己說‘這的確不錯,可還不完美。’現在,我對企業創造盈利的能力更為敏感,我的投資組合質量也得到提高。”
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稱:
“我早把自己當作他(巴菲特)的學生,在他還不知道這點的時候就是。假如拜讀過他的文字,見識過那種清晰的思維……就會知道他所言不虛:總是好壞優劣皆有,永遠不會只有好的一面。我的董事長公開信就在模仿他——如同在給聰明的姊妹寫信時那樣向大家解釋。”
“你不知道,他是完全可信的,和他聊天,他會告訴你真實的想法。他是位了不起的管理者,卻沒有因此居功自傲。大家信任他。我生病的時候,他幾次打電話來問候。我個人覺得,他像那種可以真正信賴的好叔叔。”
對沖基金公司Third Point的創始人Daniel Loeb說:
“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要早些投身慈善。除非你也以一種有意義的重要方式直接影響他人的生活,否則即使你像巴菲特對自己公司的股東那樣給他人帶來財富,創造財富也只是空虛的經歷。”
資產管理公司橡樹資本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聯席董事長Howard Marks認為:
“他(巴菲特)洞悉事物。如果誰洞悉某些事物,就有助於你看清相關訊息。他曾在信里對我說:‘高收益債券還是萌芽期的時候,我就觀察過它們,我也觀察過它們開花結果的時候。’這話傳遞的訊息是,如果認為它們已經到了花期,我們就應該避免它們。”
“你可以向巴菲特學習結合理想的概念,比如應該避免一直積極主動的傾向。但他的生活無需擔憂失業和失去客戶。很多人必須把這種理想與現實結合。”
美國銀行CEO Brain Moynihan回憶:
“幾年前,我們請他(巴菲特)去喬治城大學演講。看到他和孩子們交流,一位80開外的商界人士如此受到歡迎,這真是獨特的現象。你可以看到孩子們飛速做筆記,努力吸收老者智慧的結晶。”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創始人之一David Rubenstein認為:
“從他(巴菲特)身上,我認識到,無論取得多少成就都應正確看待事物。如果你成功了,那很好,但也別試圖讓人以為你就是地球的再生父母。”
富國銀行CEO John Stumpf說:
“我第一次碰到他(巴菲特)是在網上玩橋牌時。他擅長很多東西,其中一項是橋牌。我和他妹妹貝特玩過好幾次橋牌,她也聰明絕頂。眾所周知,他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投資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好人。”
對沖基金公司ValueAct的創始人Jeff Ubben稱:
“巴菲特和其他偉大的管理者都容易過於信任人。這時常會給他們惹上麻煩,但很多需要人管理資金的客戶都不夠相信人,他們不用杠桿,不建立合作關系。因為巴菲特太信任別人,大家都希望和他做生意……”
“……他給人許多啟示,他在做真正的交易。他是長期專註於價值投資的人士,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投資界還未真正複制他作為價值投資者收獲的所有成功。這真詭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