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黃祖斌:股市要看經驗人而不是說書人之言 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f9i.html
 在美國,估計寫博客不像中國這麼熱。而中國這麼熱,一方面是以前中國人要公開發表觀點,要麼是電視、電台,要麼就是報紙和雜誌。到現在,雖然發個文章或是出本書,難度大幅下降,但必然有較高的成本和一定的門檻。於是在網上寫博客突然成為人們公開發面觀點並被追捧的有效途徑。博客訪問量多的,不外乎這三類:一是股市評析類的,二是各類名星,三是雖然知名度不高,或最初根本無人所知,但寫得多,寫得也不錯。顯然,對於想有所進步和提高的人,應該看有長期股市賺錢經歷的人寫的股評,和第三種人就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中的文章。像那個搞文物收藏和鑑定的馬未都,就喜歡就社會幾乎所有的熱點問題點評一番,這我看不出有什麼價值。

 

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哈耶克在發表得獎演說的時候表示,有良心的經濟學家應該只能就自己熟悉的領域發表一些觀點,不能什麼都講(大意如此)。老哈光這番言論,就值得人們尊重。但對於股市評論,很多人完全不顧這一基本原則,在中國的各個五個計劃期內,常年大言不慚地對股市口水與尿水直流。

 

為什麼很多人的扯淡股評願意有人聽呢?因為一進股市,再聰明的人,都有要能變得靈魂附體。如果一個正常人在生活中,他如果要買一隻雞,或做雞的販賣生意,或是買一批雞用於餐館的經營,他一般會去買養雞人,而不是說書人,除非說書人以前養過雞。如果一個人想買輛車,他一般會諮詢有經驗的修車師傅,或是汽車銷售人員,哪怕保險公司負責汽車事故理賠的人,而不會諮詢一個經濟學家。但奇怪的是,基本上沒有什麼股市投資經驗的人,他們的股評居然得到普遍的追捧。

 

我基本上在我的文章中,一有機會就會建議讀者不要自己投資於股票,而是投資於公募股票型基金,股票根本不是常人可以穩定賺錢的領域。我在股市中虧損了第4年之後,才開始停止繼續墜落,直到第7年,才開始扭虧為盈,直到第13年,才終於比較確定地發現了在股市中能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天機」。但我並不認為這純粹是經驗帶來的成果,還和我的性格和一定的經歷有關。不要說股市了,就是打麻將,不少人一生都在輸錢,股市中並不是虧損的經驗的積累,就能轉換成盈利的能力和手段。久病成醫在股市中往往不能適用。

 

股市中,特別是投資環境極為惡劣的中國股市,要想賺錢,就要集中精力去學習有用的知識,借鑑成功者的經驗,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計算所投資股票的不斷變動的浮動盈虧、抱怨中國股市的惡劣環境、打聽內幕消息、瞭解一些無聊的玩笑(凡是說或有意去聽1995.72點和「要救救吾妻兒」的人就幾乎是不可救藥的)上。股票投資非常簡單,但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去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尋找勝率較高的投資方法。

 

其實一個人有沒有股票賺錢的手段,理念非常重要。有時候一句話,就能判斷一個人到底懂不懂股市。不久前,曾有個網友感覺股市到底了,問我買什麼,我讓他關注茅台。他說茅台太貴了。這話一講,我就沒有任何興趣和他再講什麼了。一人只看股價這個絕對指標,不瞭解市盈率、毛利率和淨資產收益率這些相對指標的人,我沒有時間做投資者義務教育。自認為是「股民」的人,把買股票說成是「炒股」的人,也基本上沒有在股市中持續賺錢的可能。

 

在中國,有一群靠社會熱點問題,消費中國人的注意力,甚至將之當成一種營利模式的人,這些人中有:郎咸平、葉檀、許小年、張維迎、姚樹潔、紐文新、韓志國……從這些人的言論中,我根本看不出他們在股市中有豐富的盈利和虧損經驗,也根本看不出這些人有長期穩定賺錢,跑贏股市的法寶。他們的營利模式就是說一些對社會不滿的人想聽的話,以此營利。如果讀者真的想學到提高股市投資勝率的知識和經驗,就應該看一些經歷了兩個大熊市,同時在股市中確實掙到不菲收益的投資者的個人博客。這些人也許沒什麼名氣(他們不像一些影視明星,靠臉皮和屁股吃飯),但他們是有經驗的,對股市的看法是比較正確的,他們也很有可能提供一些股票投資勝率較高的方法。他們很多想法,是有實際的資金的虧損或是盈利作為基礎的,甚至他們提到的一些股市中的歷史,也很有可能有助於更深入地瞭解股市的本質。而郎咸平之流,其實就是財經界的學員,這種職業就像老鼠一樣,生命力比較強,每一個時代都會跳出一些,但他們的垃圾言論,真的沒有什麼價值。

 

本文對於讀者最大的價值,可能就是我推薦一個人的書:勞劍勇。他的至少兩本書在網上可以免費下載。其中《交易的真相》一書,雖然只有15萬字,但提供了好幾種勝率在60%以上的投資方法。當然,他的投資理念也非常有價值。一個在股市中爆倉至少兩次的人,最終通過股市和期市,找到賺錢之道,當然是有自己的方法的。要不是一些成功的投資者有一定的虛榮心,願意將自己的方法公之於眾,很多投資者在虧損之路上要走更長的路。

 

最後再次提醒,一個股市成功的投資經歷的人,他們對股市的觀點可能不僅僅是垃圾,還有可能是毒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02

【說書人】由《達文西密碼》說到身教

1 : GS(14)@2017-08-02 06:16:06

【文化籽:說書人】走廊上,學生們排隊準備乘校車回家。一位看似小五、六的男生低頭閱讀,我便上前攀談。「你在看甚麼呀?」可能太專注於文字世界,他沒說一句,只稍微掀起書封。啊,原來是Dan Brown的《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我記起年少時看這本書,只覺得很深奧,術語多之餘腦袋還得不斷組織建構情節。「字很深喔,你都看得懂喔?」我問。接下來的回答讓我難過了好一會兒,他竟然說:「是你看不懂吧。」天啊,我立即彎腰拾回滿地老師的尊嚴。後續的對話就不多敍述,反正我沒有大發雷霆,只是盡可能平靜下來,讓他知道跟師長或朋輩的溝通方式其實有別。



當今教育現場裏,最缺乏的是身教吧。說的不光是學校老師擔當的角色,而是與整個社會、小孩的家庭環環相扣。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處,會直接指出來甚至批判;也為了快狠準、不想浪費分秒這些原因,而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知從何時起,進電梯時人們已經不會為下一位按着開門掣。排隊付款時一定要準備好金額,並迅速說出要買的東西,拿回零錢也得夠爽快,不然後面那位一定鼓譟。這些是社會給小孩的身教。當了老師,工作也得快狠準。趕教學進度、趕上課時間、趕處理學生問題、趕功課、趕教學材料、趕開會,連吃飯喝水也趕。你不知道,我經常觀察同事們,走路與進食速度也極快。問題是,最重要的價值教育,我們竟然沒在自己身上做到。舉個假想例子,小雄是出了名態度囂張的學生,不止一次出言挑戰老師權威,班主任甲先生是很有熱誠的人,他花了不少空堂及課後時間跟小雄輔導,卻未見其改善。某次小雄用拳頭揮向科任老師,甲先生不得不跟家長解釋事情,說明小孩破壞了校規也傷害老師,可能需要停學一天。家長激動地說:「小孩在家不是這樣啊,他總是很守規矩,怎麼會這樣做呢?一定是有甚麼刺激到他,好像曾經說過不太喜歡那位科任老師,因為上課總在做重複的題目。」從第三者角色冷靜去看,這不是為小孩犯的錯找藉口嗎?這並非完全真實的故事,名字及經過修改了一點,對話內容卻沒有誇張。確實聽過很多遍「小朋友平時不是這樣,會不會因為……」這些說話,作為家長,坦承小朋友的過錯並不等於說自己教得不好,實在不需要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更重要的是,發生事情後讓小朋友知道這為別人帶來怎樣的痛苦難堪,也要主動尋找補救方式。當然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很重要,譬如小雄承受後果以後,再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提高上課的興趣,這是另一課題。回到假想例子上,甲先生與科任老師也是人,也有感受。被家長說了一番、被小孩討厭,很自然的反應是往後小雄在課堂上做甚麼,老師也不會管。只要他沒有傷害自己或阻礙其他同學,誰還願意花精神和時間處理一個學生的行為問題,到後來反而變成自己處理不當?那倒不如雙腳一蹺,上課時按書宣讀就行了,別幫人教孩子。很多老師的熱情,被如此磨蝕不少。於是其他學生見到小雄的破壞行為沒有甚麼後果,也會相繼學習,這實在是讓身為老師的我感到最難過的事。


撰文:周家盈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馮秀珍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2/201085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22

【說書人】跌倒七次,第八次爬起來

1 : GS(14)@2017-09-17 12:59:05

【文化籽:說書人】這是一句日本諺語,也是東田直樹(Naoki Higashida)的新書名稱。東田在6歲時被診斷為有重度自閉症,而他說:「我不認為自閉症是一種不幸,它教會我另眼看世界。」天賦敏感細膩的內心帶領他創造美麗的詩歌、散文,惟有書寫自己真正的情感,其他人才能明白,為甚麼東田一直在跳躍呢?即使在不適當的公共場所,例如書店、餐廳。對他來說,跳起來不為甚麼,純粹是想變成鳥兒,想在天空裏自在飛翔。這樣的心情我懂,在許多崗位與身份上,你被教導不能隨意表達真正情感。往往說了真話,人們不一定喜歡,甚至會覺得你奇怪。東田無法隱藏反應,想法直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大部份都市人習慣線性思考模式,每件事情好像都有規矩可循,特別在東京,比方說乘扶手電梯時,人群習慣靠邊站,留位置讓其他趕時間的人快速穿過,若果有人擾亂秩序,站錯方向,便讓人很懊惱。這樣的社會很難接受跟一般人不同的東田,跌倒、心理挫折對他來說是經常發生的事。現實是,有心理或生理障礙的人,展現出來的潛能與成就往往比起「一般人」更為強大。為了克服一種障礙,花上倍數力氣,也更能珍惜擁有的滋味,也深深明白能夠重新爬起來,已經是無比幸運。常人未嚐過冷,怎知道暖?天生沒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曾在他的著作《人生不設限》第七章中以日本諺語「跌倒七次,第八次爬起來」命題。不難想像,沒有手腳的他小時候總跌個東歪西倒,然而他從遍體鱗傷的經驗中,他體會到「無法從挫敗中站起來的人,常常把失敗當結局。但我們應該記住,人生並非一試定終身,而是個試誤的過程。」東田無法透過言語說話,為了讓別人明白他的腦袋在想甚麼,於是利用羅馬字母盤,將想要傳達給對方的想法指出來。用這種方法,小小年紀的他寫下優秀作品,在十一歲時已經獲得「格林童話獎」中小學組的大獎。容易嗎?你看不到,有時他需要二十分鐘才能完整寫完一個句子,你能想像自己花二十分鐘,只為了對面前的人說出一句話嗎?莫說寫好一本書,這需要多大的能耐與毅力。現在二十五歲的他,在這本書內娓娓道來,他仍舊會作大眾無法理解,甚至視為怪異的行為,譬如不斷拍打眼睛和面部,其實是為了讓光線照進瞳孔時,變得更柔和愉悅。對人類來說,每一個行為背後,不也有動機嗎?像有些人偷東西,可能家裏實在窮得沒飯吃。在判斷一個人或行為之前,嘗試了解為甚麼,才是關鍵。當然並非每個人、每個自閉症小孩也有像東田一樣令人驚嘆的寫作才能,但我們卻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踏前一小步,透過積極了解別人的內心,將心比己,坦誠相處,溫柔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6/201436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40

【說書人】單調的機場書店

1 : GS(14)@2017-09-17 17:29:53

【文化籽:說書人】若你經過香港國際機場禁區外的華文書店,會被整枱閃亮的書封設計吸引過去,那是本地熱門得很的旅遊指南,還佔據店內一大片非常顯眼的位置。這真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問同行友人:「為甚麼都來機場了,還得看旅遊書?」朋友簡潔乾脆地以三個英文字答覆:「Grab& Go!」旅行中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隨手拿起便走,沒想到連閱讀習慣也是如此即興。


機場書店可反映一個城市的閱讀風景。

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是,旅途中看書,大概是為了消遣打發時間,或者從繁瑣生活裏抽空沉澱思緒。若果還得抓緊時間「做功課」,預備行程,那豈不是比平日上班更累嗎?我無法確定一趟飛機行程裏,看旅遊書的人的心態是甚麼,只好大膽揣測,是不是日常工作都忙得沒時間計劃行程的大概,對將要出發去的城市也毫無印象,不了解當地有哪些好吃、好看,甚至天氣、生活水平與商品價位。所以旅遊指南並不是尋常閱讀的本意,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周全的準備,是看書的目的。不過旅行就是為了遇見與平常不一樣的人和事,是否準備充足只視乎各人需要。讓我費神思考的是,書店扮演的角色是甚麼?若說書店是城市的靈魂,那麼機場內的書店便是旅人了解城市文化的第一道窗口。初次到埗,即使語言不通,光看書籍封面與圖像設計,也能端詳出那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與生活風格。我記得在東京無論是機場或JR鐵路站內的書店,袋裝小說仍然很多,放眼看去也比較少奇形怪狀的封面設計。書店像是城市的把關人(Gatekeeper),你把甚麼書拿出來賣,等如餵養大眾何種文化養份。讀者是需要培養出來的,閱讀風景也並非一朝一夕能建立的。這也是為甚麼書店作為生意這麼難做,因為它同時是項文化事業,因着所售商品的特質,無可避免肩負傳播知識的使命。作家鍾芳玲小姐曾撰寫文章談機場書店,她說:「世上大概沒有人真的會專程到機場去買書,人們對機場書店不會心存過多的期盼與幻想,能從其中隨手帶幾本書刊而達到消遣的目的,就是旅人對它們最基本的要求。」不過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機場書店的體驗,卻讓原本不悅滯留,轉化成一次美麗的邂逅。作為機場禁區外唯一專注賣書的店家,也打正旗號推廣文化,五家店面也挪出很大幅空間來放外地旅遊指南,我連半本香港歷史、地景介紹、社會研究的書都看不到,莫說本地文學。話題太嚴肅?那放一兩本在地畫家、作者出版的繪本、漫畫總可以了吧。將書封面向讀者,期待讓更多人看到本地出版的美好,這是對經營成本一竅不通卻非常愛書的我一點寄願。


撰文:周家盈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3/201506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66

【說書人】陪漸老的父母走過最後一段路

1 : GS(14)@2017-10-09 03:10:02

【文化籽:說書人】人口老化並不只是社會現象,每個身為父母、身為子女的人都需要面對。大約八個月前,從學校旅行回來途中,知道了母親患上癌病的消息。跟許多和疾病死亡沒有正面交鋒過的人一樣,我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依稀記得隔天醒來,第一個浮現腦海的想法是,「我是在發噩夢吧?」直到燦爛的陽光打落臉上,長這麼大以來,頭一回見到耀眼的太陽,心裏卻那樣難過。隨後媽媽接受共八針化療藥物,對她來說,是段折磨痛苦的非人生活。打從一開始,我便樂觀地告訴媽媽,當成比發燒嚴重一點的長期病吧,家人會一直陪在身邊。可我沒想過,原來目睹媽媽痛楚難耐,爸爸為了照顧她累得不似人形,以及陪伴他們來往醫院的時間路程,再樂觀健康的人,好像都被磨蝕耗損。探病、做家務、煮食,就這樣度過病患家屬尋常的一天,偶爾坐下來發呆恍神了,不禁悲從中來。剛過去的學校暑假,因為媽媽不斷發高燒,整個七、八月都在醫院進進出出,雖然是假期,身心卻更疲累。特別記得某個剛入黑的夜晚,在隔離病房裏跟累得眼窩下陷的母親道別,自動門徐徐關上,我揮着手,淚水決堤而出。本來外貌健壯開朗,現在護士都管她叫婆婆了,我才頓悟她是逐漸變老了。然後我看到了這本書,裏面一段說「我翻着照片簿,看到爸爸真的老了。他讓我騎在肩膀上看遊行只是昨天的事。今天,他的肩膀已經沒有力地彎下。多少年來,我都刻意避免想像他的老態,但歲月催人,避無可避。」一字一句敲進心裏。媽媽在化療期間,氣若游絲,連水杯都拿不起,於是大發脾氣,也常常對着做錯了點小事的爸爸大動肝火、粗聲粗氣。那時候,爸爸都將委屈吞下去了,家裏卻陰霾滿佈。做完化療後,最近媽媽才提起,原來當時連喝口水也得別人幫忙,她氣自己沒有用,身邊人卻不知道這種複雜的情緒。書內共二十小節,各有成年子女及耆年父母的心聲,比方說女兒氣弟弟不關心年紀老邁的母親,常常跟他吵起來,要他也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另一邊廂,失去行動力的母親其實暗自心酸,怕連累女兒之餘,也心想,難道要她跟兒子斷絕關係嗎?父母和子女同樣關心對方,但沒法了解彼此的想法,逕自作出以為對的行為,這樣真的好嗎?按照人到老年遇上的課題,本書作者寫下子女和父母各自的心聲,像是回憶、金錢、尊嚴、老朋友一個接一個離去等等。「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意義。」即使到了人生的嚴冬,仍能老得優雅。像譯者在序中提及,若果兩代人更尊重了解對方,必然是對人口老化的城市一個極大的祝福。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4/201715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40

【說書人】現在出發單車環遊世界之旅

1 : GS(14)@2017-10-09 04:03:09

【文化籽:說書人】有沒有哪個地方,不去會死?二十六歲的石田裕輔抱着現在不去,這輩子再也沒有機會的心態,騎單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遊。事實上,本來他只出國旅遊過一次,是位背包菜鳥;離開前三星期,身體還有隱疾發作。在各種不太吉祥的預兆下,他仍然選擇走向廣闊未知的世界中。從北美大陸最北的機場-阿拉斯加出發,於七年半時間裏,踏着單車跨越五大洲,全程接近十萬公里。可是別人問起他,你到底為甚麼想環遊世界呢?石田卻說不上來,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既然出生在這個世上,就該好好看看它。」多簡單直接,我都幾乎忘了,世界跟自己的聯繫。自然之母孕育人類,滋長城市,我們卻很少花時間跟她相處。畢竟生活總是壓在肩頭的無形重擔,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日夜營役勞動,習以為常讓很多人失去孩提時探究世界的好奇心。然而要向世界闖蕩的想法,幾乎每個上班族都想過。山巒幽秘美景、海洋深邃無垠、荒漠雨林變化萬千,想要親眼目睹的名勝清單多不勝數。可能是上班生活枯燥乏味,若果去一趟短途旅行,從常規中釋放,人就輕鬆得多,所以出現很多像水療按摩、美食之旅一類的三天兩夜短線遊。不過每趟回來,還是得回到緊張的生活當中。石田希望追求更強烈的觸動,哪怕旅程是如何不可估計。即使是充滿觀光客的城市裏,也可能會看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景,因為旅途上碰見甚麼,你無法預計,往往抱着好奇目光更容易看到有趣的事物。我想起以前有段時間,自己到陌生城市旅行前,不作任何準備。到埗後拿張地圖,跟青年旅舍裏的房客聊聊,對方推薦的某個景點,便成為我明天的行程。或者是從早到晚都用雙腳行動,能走多遠便多遠。這跟石田的想法不謀而合:堅持騎單車,不乘交通工具,因為流了汗、付出了,到達目的地時感覺更感回甘。不過人在路上,遇到困難波折可真不少,好幾次石田還遇上生命危險。我記得有一次,在巴黎的家門外不得而入,因為屋主更改密碼,卻沒有讓我知道,手機又剛好沒電。幸好路人借我電話,才不致露宿一宵。閱讀至書中結尾,臨近旅行的尾聲,人們熱情的幫忙一幕幕浮現在他的腦海中。「為甚麼大家都這麼溫柔呢?也可以對這名路過的旅客不理不睬的啊,可是,他們還是停下腳步,向我伸出援手。」這本書在十年前出版,今天一看,竟成為我目前最喜歡的旅遊文學。感謝銅鑼灣樂文書店的店員Mag推介給我,若同樣喜歡旅遊書的讀者,記得支持獨立書店。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7/201647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15

【說書人】日本文學:清掃死亡現場的人

1 : GS(14)@2017-10-15 16:57:03

【文化籽:說書人】「人生啊,活一次就夠了,要是可以活兩次、三次,就不會努力活下去了吧。」偶爾在書店裏翻書,從其中一頁看見以上這句豁達瀟灑的說話。簡單的字句,敲入心腔般發人深省。說這話的是一位年邁九十的獨居男士,行動及自理能力大不如前,得依靠護理人員每隔兩天來訪,打理起居飲食。當時他邀作者到屋裏,提早籌劃身後事。本書作者是名特殊清掃人員。日語裏「特殊清掃」,亦即清掃死亡現場。從事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的他,每天接觸污穢髒亂的往生場面。站在死亡面前,他更加能體會人生的意義。因為人生在世最後一瞬間,會以想像不到的方式呈現,比如糜爛惡臭、豁達瀟灑、親友團圓,當中喜樂參半。而他在序中提及,人活着就是戰鬥。像他接過一宗案子,往生者曾經是年輕高大的運動員,獲金牌獎座無數,然而長期病患及手術意外令他失去生命。雖然家人悲慟不已,遺體臉龐卻仍然掛上一抹笑容。他想,青年能夠帶着笑容走畢自己一場人生馬拉松,已經是值得驕傲的事。書內共二十五篇紀錄,每一次都是作者從死亡現場裏獲得的人生感悟。書封包裝是溫馨的淺粉紅色,雖然寫的是讓普通人心如鉛重的離世情形,細讀內容卻感受一股如封面色調的淡然恬靜,彷彿到了終結一刻,本來在意的都顯得不重要。有時候,離開反而是種解脫,特別是對於長期病患者來說。其中一篇講到作者到達醫院,往生者的遺體仍有餘溫,口腔卻沒瀰漫腐臭,其親屬說:「她生前身體就開始腐壞了啊。」因為死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令作者突然感觸起來。有很多人,活着時不論肉體還是心靈就開始腐壞了,身體靠藥物醫治,那麼靈魂呢?保持健康的心境,即使到了絕境也提醒自己陽光的永在,乍聽下去可能是不中用的意見,卻是真理啊。所以人生在世,就是要認真快樂的過。若一早知道可以隨便重來,還會有人珍惜當刻嗎?正因為人生只有一次,選擇錯了可能會後悔,不選擇也可以是遺憾。無論後悔與遺憾,也是生命獨一無二的歷練。我很喜歡第五十頁中一句:「無論是長壽或早逝,每個人都會留下活過的證據。」最近時常在思考,死亡對在生者的影響。人為甚麼會死呢?撇開醫學解釋,其實真不知道為甚麼。不過一輩子遇到的人和事,卻留存於生者的腦海,這些就是活着的證據。每個人終將離開世界,怎麼活才是最有趣味的部份。死亡教會我們的,正正影響生命的意義。



撰文:周家盈

註冊教師及自由作者,也是說書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士,英文應用語言學碩士,副修法語,曾就讀於巴黎第一大學。2013年創辦名為《Slowdown Town》的雜誌,提倡放慢生活節奏,並堅持只出版印刷品。著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facebook:slowdownzine



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1/201784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