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馬:史蒂芬說:互聯網產品崇尚小步快跑,持續叠代。如何在持續的產品研發和運營過程中,對產品做好日常管理規劃?
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都比較長,在持續的產品研發和運營過程,都要對產品做好日常管理。而做互聯網產品不像工廠生產產品那樣,可以流水線操作,需要產品團隊付出努力,一起協作去把產品管理好。在這個管理過程當中,很多其實都是日常的一些工作方式的,只不過從產品的角度結合起來。每個團隊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產品的方式和方法,從目前的產品環境來看,有一些管理策略已經逐漸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不過看之前要註意,管理策略都是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的。
清晰的產品規劃
產品規劃是產品持續研發和運營過程的風向標,先期的投入和後期的改進都會圍繞產品規劃來實現。產品規劃需要清晰的交代產品是什麽,說明產品的核心價值,確定產品的範圍,表明產品的戰略目標,以及你所想通過這個產品所達到的目的;以及產品的各種特性和功能,產品中所包含的任何一個功能都應該是有理有據的。總的來說,產品規劃要從用戶需求、產品目標、產品的功能組合和內容需求方面,明確的描繪產品的形態和框架。
以互聯網產品的發展速度來說,一個季度或者半年的產品規劃是較為合適的,某些產品也可以是全年的規劃,但最長不要超過一年,超過一年的規劃會顯得不切實際,技術是日新月異的,產品需求也在不停的變化,雖然小的需求變化不至於導致需要調整整體規劃,但時間太久了就不好說了。從過往的產品經驗來看,采用敏捷模式做產品的話,當個叠代排下個叠代的需求,若是太早確定的需求,到了要開發的叠代,可能都已經需要調整了。
產品按時發布
互聯網崇尚小步快跑,持續叠代。這個說法的核心意思是:通過固定的叠代發布周期,每個叠代都在完善改進產品,改完後立馬發布,以便用戶能快速體驗到產品的變化和改進,不斷提升用戶體驗。這個過程當中,最關鍵的點就是按時發布,這樣可以讓用戶有所期待,就不會在遇到不良體驗的時候快速放棄產品的使用。固定的發布周期可以讓用戶有一定的忍耐度,會希望看看新版本是否能解決問題。
持續的叠代改進
產品的第一個版本肯定不會是最完美的,需要投放到市場上去檢驗,而檢驗的結果對於產品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可以通過產品的運營收集回來很多的反饋意見和運營數據,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產品的不足和缺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彌補這些不足,逐漸的把產品越做越完善,趨近於完美的水平。所以說堅持很重要,做產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堅持深挖用戶需要,不斷的去改進現有產品,把產品的核心功能做到極致。
好的產品是運營出來的,不是說光靠運營手段就能做出好產品,而是要通過運營去手機市場的反饋,然後分析這些反饋數據,從中提取有價值的內容改善到產品當中,再繼續投入市場去運營,這樣的一個循環反複的過程,才能真正讓運營打造出好的產品,只有運營手段而沒有產品的持續改進,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讓產品火一小段時間,熱度過了之後就會回歸理性。比如說“臉萌”,現在還有多少了在用這個APP?
保持良好的團隊工作節奏
團隊的工作節奏是需要一段時間去塑造的,良好的節奏可以提升團隊的戰鬥力。比如上述所說到的固定發布時間,就可以讓團隊保持在一個持續打著雞血去發布更新的狀態。當然這個叠代周期的時間長短要視團隊結構和產品來定,兩到三個星期是比較正常的。在一輪發布結束後,可以接著投入到為下一輪的發布做準備。這需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形成良好的循環,當團隊適應了這樣的節奏之後,整體效率就能有所提升。
再者也需要磨合團隊成員之間的配合,節奏是需要實際工作過程當中去磨合、調整出來的,從實際工作的角度來講,讓團隊成員感覺到工作的充實感是一種比較好的狀態,這可不是持續加班的形式,這是超負荷,而不是充實。這種節奏也需要產品經理去觀察團隊實際的戰鬥力,適當的安排有挑戰性的工作進度,逐步的去提升團隊的效率,而不能一下把團隊都壓垮了,一下又很輕松,這樣的節奏適應起來就會很困難。
內容是產品的一部分
除工具性的產品外,內容都是產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產品的空殼而沒有內容是沒法運營的。比如電商類產品會看品類豐富度,閱讀類產品要看上架小說數,新聞類產品要對比新聞的及時性,財經類產品要看數據的準確性等等,很多產品離開了內容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一個聚集閱讀的產品經常出現內容更新,或者里面的內容質量很差的情況,相信這樣的產品很快就會被用戶放棄。產品經理在重視產品設計的同時,也要關註內容的建設,不管是原創的、抓取的還是UGC的,內容產生和運營對於產品來說至關重要。
有針對性的運營
千萬不要盲目運營,不要看到什麽運營方式火爆就采用什麽樣的運營方式,要看這種方式是否適合產品。比如病毒式營銷,能做這樣營銷的產品是有其特性的,比如適合快速傳播,能快速吸引用戶的註意力,抓住用戶的眼球,這樣的產品才適合病毒式營銷。再比如說一個高大上的APP產品,適合去貼電線桿廣告嗎?適合像腦白金那樣去滿大街的貼廣告嗎?顯然在做產品運營的時候,還是要看一下我們的目標用戶群體的主要活動空間或者活動方式,針對性的制定運營方式,比如Android類的APP產品,如果面向的大眾人群,除了要考慮百度、豌豆莢、360這樣的大應用市場外,還需要研究一下像安智,以及很多手機定制操作系統上的應用市場,可能定制系統里面的市場才是最大的。
註意埋點收集數據
大數據運營的思路已經越來越被人所熟知,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數據從哪里來?除了產品自身產生的一些內容數據、會員數據外,還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或自主研發的工具去獲取流量數據、訪問數據等,這個是需要埋點的。另外,從產品設計的角度講,很多交互方面的數據是不大好借助第三方工具去抓取的,而是要靠自身去埋點解決,統計用戶點擊每個按鈕、切換聚焦輸入框的順序、頁面內容個部分的操作順序等等。這部分的埋點要依據產品的實際需要去做,畢竟很多埋點都是會影響產品運行性能的,需要權衡考慮。
減少會議所占用的時間
高效的會議是很多團隊在追求的,經常看到很多人都在抱怨會議時間占用太多,全天都在開會什麽的。其實這和團隊內部以及團隊之間的工作方式有很大關系,很多團隊喜歡把所有的內容都拿到會議上來討論,很多會議都是沒有議題和議程。而實際上會議是用來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或者是用來總結的,需要控制好會議的進程和進度,避免發散開去。個人推薦敏捷模式下的幾種會議,站會、計劃會、評審會、總結會,能解決很多團隊協作的問題了。
產品的管理策略並不只關註於產品,還會關註產品團隊和工作方式,從各個方面來一起保障產品的研發。而這樣的策略,在以產品經理為主導的團隊里,是需要產品經理去牽頭的。不過策略歸策略,千萬不要變成規章制度,這東西有利有弊,大公司才用制度,小團隊只要管理策略就可以了。產品經理制定產品管理策略的時候,永遠記住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美銀美林最新全球經理調查報告顯示,11月基金經理們對企業利潤和經濟前景更樂觀的情況下,風險偏好再次升高,美股和日股出現逆向做空機會,而基金經理們減持現金配置比重至4.7%,並將股票持有比重增加12%至46%。日本是最受青睞的地區,而投資者對歐洲的冒險信號喜憂參半。增持房地產的占比創2006年被納入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
全球基金經理中有47%預期來年的經濟將更進一步,較10月份的33%有所上升。投資者對利潤也有類型正面的看法——有42%的受訪者表示全球企業來年的利潤將有改善, 較上月的27%有所增加。
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反映在最近數周的表現上。10月份,有16%的基金經理表示他們所承受的風險較正常水平低。本月僅有2%的基金經理表示承受高於正常水平的風險。不再提防股市在未來3個月大幅下滑的百分比由-35%減至-39%。
11月里增持美國股市頭寸的基金經理比例升至15個月新高,較上月增加了25%,目前較長期均值高1.4個標準差。美銀美林認為目前可能存在相對逆向做空的機會。
值得關註的是,日本顯示出2005年以來最明朗的前景,日本股市連續數月錄得第2多的配置增長,有關趨勢很可能將持續。有45%的全球資產配置經理增持日本股票,分別較10月份的32%和9月份的23%有所增加。創下2006年4月以來最高值,美銀美林認為這個數值處於較為極端的位置,可能出現做空的機會。
投資者似乎不肯定如何看待歐洲股市。全球資產配置經理本月輕微增加他們增持倉位, 當前有8%增持歐洲。但投資者同時指出他們將於未來12個月減持該地區。
31%的基金經理們在今年三月減持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對於逆向投資者來說這是個買入的好機會,事實上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新興市場股市也確實不錯。到了8月份增持比例升至17個月新高的17%,不過本月現在已經回落至中性。
分行業來說,全球基金經理最愛的還是房地產類股票。同時增持高貝塔值股票(如科技、非必需消費品、銀行),減持防禦性股票(電信、必須消費品), 此外能源類股票仍是投資者最忌憚的,此處可能存在逆向投資的機會。
此次共有214位基金經理參與了本次從2014年11月7日至11月13日進行的調查,他們管理的資產規模達700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2-4 14:29 編輯 【投資策略】李迅雷與王茹遠等明星基金經理對話 主持人: 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李迅雷 特邀嘉賓: 上海宏流投資合夥人 王茹遠 巨杉(上海)投資總監 齊東超 招商基金股票投資部副總監 唐祝益 匯添富基金經理 周睿 李迅雷:謝謝今天到場的各位嘉賓!今天2500多位來自全球的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及專家學者、高端客戶聚集一堂,共同探討2015年的投資機會。前面我們宏觀、策略還有固定收益的報告中都整體上看好明年的市場機會,我們還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短期市場非常的瘋狂,瘋狂之後肯定還會有一定時間的喘息。今年快要結束了,明年我們的股市會怎麽走?如何進行資產配置,把握投資機會?今天非常有幸請來了四位基金經理,同時也是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的業績都非常好,這四位也曾經在海通研究所工作過,也是優秀的研究員。正是因為他們在從事研究的時候就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所以他們一旦做到基金經理之後,他們聰明才智在投資業績上也得到更大的體現。 我們先請基金一姐王茹遠講一下她對今年市場的看法和資產配置策略。 王茹遠:市場的看法,我先分享一下從資金角度的看法。先說結論,我們堅定無比地看好市場。先看市場的存量資金,為什麽指數能一路推升,與存量資金調結構需求關系很大。原先市場資金在成長股上的配置比例過高,推動指數上漲還是靠這些低價低估值大盤藍籌股,先是券商緊接著是保險、銀行,還有一些其他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股。這樣造成指數一上升大家對牛市的預期會越強,牛市越強意味著增量資金還會進來。 第二層面是增量資金,有一部分是機構的資金,原先比如到年底可能降倉位的一些絕對收益資金,還有保險公司可能今年已經完成了考核,這些資金明年年初應該還要進一步增加在股票上配置比例,估算下來規模應該達到千億的規模,這是增量資金的機構部分。 增量資金還包括散戶的資金,我們現在也能看到銀行也是在積極鼓勵客戶配置權益性資產。股市一旦指數推升帶來賺錢效應,會不斷地帶增量資金往市場里走。 當前階段可以忽略很多其它因素,我們就盯著這個資金能不能進股市。現在看到的不管從股票融資余額增長趨勢,還是大家對證券市場的關註程度上也能感受到證券市場的溫度在快速上升。我自己從公募基金出來後自己去接觸資金,我們看到各種資金都在跑步入場。從資金角度看,牛市是可期的。 李迅雷:王茹遠的感受可能還來自於產品銷售的切身體會。她最近發了一個產品,資金蜂擁而入,根本擋不住;她已經想停發了,因已遠遠超出她的預期了,但是資金還是持續湧進。講到銀行資金間接入市和直接入市,入市資金余額從年初的5萬億到現在可能達到16萬億,剛才王開國董事長在致辭中也提到我們居民資產配置有了大的變化,以前房地產投資的配置比較多。從2012年開始,社會主流資金開始大規模流入到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市場,此外,從12年9月份開始,我國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也步入牛市,王茹遠的投資業績得到體現的是對互聯網相關公司以及對創業板、中小板重點配置,獲益頗豐。這兩個板塊已經走了兩年的牛市,現在跟我們大盤的上漲又銜接起來,總體來講A股市場的火爆上升,是中國的主流資金從實物資產投資轉向金融資產投資有很大相關性。 周睿是搞醫藥板塊研究的,我們也請他談談這方面的投資心得。 周睿:首先謝謝老東家的邀請,有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現在確實是牛市的氛圍,我管理的基金主要做醫藥行業的配置,也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於醫藥行業的看法。由於醫藥板塊的表現,今年基金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從明年來看,我對醫藥看是非常有信心的,整個醫藥產業有非常多新的東西。 下面談三個方面的看法:1、整個醫藥行業依然是沒有天花板行業,而且它的行業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無論是人口老齡化,還是國內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的醫療需求將支撐醫藥行業的長期發展。2、大家也討論到未來整個醫藥行業的增長要不要下一個臺階,是不是到個位數?我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醫療行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給中國的醫藥行業定義,未來五年是文藝複興時期。今年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湧現,特別是像移動互聯、醫藥電商、細胞治療這些對整個醫藥產業未來的投資方向提供了非常好的起點。3、從海外情況看,大的醫藥公司無外乎通過外部並購的手段做大做強,今年醫藥上市公司三分之一都停牌重組或者收購兼並。在中國醫藥未來的產業發展過程中,預計還會有更多的企業通過並購做大做強。中國優勢、全球資源,我們面對的不是現有的四、五千家的醫藥制藥企業,或者一萬多家的醫藥商業公司,或者幾千家的醫療器械公司。今年跟蹤了很多企業,中國有14億人的健康醫療需求,中國企業通過吸收國外的新技術,包括一些商業模式,中國的制藥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因此對醫藥產業還是非常看好的,未來的投資機會還是非常多。 李迅雷:從原先的醫藥行業研究員成長為一個基金經理,投資標的主要還是醫藥,他講的醫藥跟我們原先研究討論投資的傳統醫藥,或者簡單地分為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還是不一樣,他更多還看到了醫藥行業跟我們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對於醫藥的需求相關,我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講我們的人生到了哪個階段,最近傳出一個段子:“股市大師成長路徑:證券交易入門—技術分析—蠟燭圖—道氏理論—K線理論—波浪理論—大作手回憶錄—交易的藝術—交易中的禪—佛經—老子—頭發營養與再生—頸椎病康複指南—高血壓降壓寶典—精神病癥狀學—活著”可見健康對於我們基金經理、對做投資的人都非常重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升級,醫藥行業還是值得看好的。下面請齊東超,他的職業生涯很典型,從研究員到公募基金,最後出來做私募自己來管理資金,我提兩個問題:一是市場對整個大環境怎麽看?二是對資產配置這方面給投資者的什麽樣的建議? 齊東超:特別感謝海通給我們這個機會,談一些我自己的體會。我是2004年中期加入海通的,也是我第一份工作,10年過去了,現在海通發展這麽好,我由衷地感到驕傲,對第一份工作,包含特殊的情感。 談到市場錢多,大家一直在談各種資金都在入場,房地產資金向證券市場的轉移。現在市場比較火熱,我跟大家有一點不一樣的,我感到有點焦慮。最近有兩個段子大家都在聽:投資經理去公司調研後,調研一家賣一家;有的人說你現在不要研究豬,要研究風。另一個段子是前幾個月的,投資經理每天一打開電腦覺得今天都應該漲,收盤一看怎麽值這麽多錢,第二天趨勢還是沒改變,這個代表錢多背景下股票市場一種偏差。 為什麽會這樣呢?我們焦慮的一件事是市場變得越來越複雜。在中國任何一個角落都大量發生的事情,人們講顛覆,發現新的商業模式,興起新的業態;但我們存量的A股市場的公司絕大部分是傳統經濟的代表,經常出現上市公司10個億買一個資產,A股市場最後給予高估值,市值達到100億的情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向BAT公司產生一樣,很多人說它們像龍卷風,席卷了中國絕大部分利潤,它在傷害著傳統存量公司舊的商業模式的利潤,它產生巨額的以千億為代表的利潤是以損害傳統存量經濟企業上萬億利潤為代價的。我認為1萬億的淘寶公司市值是以犧牲10萬億的存量市值為代價的,目前的經濟體發生了大量的結構性的變化,少部分公司在迅速的成長,以大部分企業的損失為代價。我們往前看對市場樂觀,但具體到哪個公司哪支股票,是一種糾結。 看這個市場,未來的投資為什麽焦慮,未來投資可能不像以前2006年、2007年的模式,寶鋼股份能掙錢100億,我柳鋼比你差一點,也能掙10億,收益率都差不多。現在的投資會存在你有收益我沒有,或者直接虧損死掉的情況。未來的投資選方向要求會非常高,選得好收益率會非常高,但選不好可能市場的漲跟你沒有關系。以前大家買寶鋼時可能覺得彈性大,未來的市場這類股票可能就沒有彈性了。具體談到資產配置,未來是個既充滿期待也充滿恐懼和焦慮的時代,我們未來幾年可能還會投資的黃金年代,前提是做到好,市場仍可能還是結構化,非常偏激的結構化,配置上如果確實選對了行業、公司,業績就會非常好。 李迅雷:齊東超的觀點跟前面兩位有差異,前面兩位還是非常樂觀,周睿也是看好他的行業,一些個性化的機會,提倡私人定制。齊東超提出在存量條件下,資本市場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市場,結構性的牛市格局不太會變。其實海通的宏觀研究團隊也提出類似的觀點,現在的中國經濟,以前是叫增量經濟,現在叫存量經濟,存量經濟時代更多是結構性的變化。互聯網的興起,商業零售企業的利潤大幅的消減了,我們看到商業零售增速今年以來並沒有上升,反而還在下降,這個也是很好的一個觀點,當大家還是心情激動的時候,提示投資風險,建議要把握結構性的機會。下面有請唐祝益,我來海通之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做策略做的非常好,現在也是在招商基金做基金經理,請唐祝益也對市場策略發表一下真知灼見。 唐祝益:站在目前這個時點我們每個人都看到資金向股票資產配置的趨勢,我們現在要問的是這種趨勢要維持多久?首先要問資產配置轉移為什麽是在這個時間發生?我想最核心的因素應該是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房地產行業的拐點已經出現。大家觀察數據可以看到,今年1-10月份中國房地產的住宅銷售量下降9.5%,住宅銷售額下降9.9%。自房地產市場商品化改革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只有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外部沖擊的情況下,當年出現銷售的下降。除此之外,不管出現什麽負面因素、什麽樣的調控政策,房地產銷售量從來沒有出現過年度下降。但是,今年在政策常態化,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有所放松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銷售金額的下降,銷售量的下降,而且我們看到銷售金額的下降是大於銷售量的。這實際上是銷售價格出現下降,房地產作為財富儲藏的功能實際是在下降。同時我們看到了房地產投資的增速也在下降,所有這些資金從房地產不斷地釋放出來,資金會不會到股票市場?也不見得。傳統上理論看,這時候應該是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所以說無風險利率下降不必然對應市場上漲。我們看到政策一直強調底線思維,防止系統風險爆發,所以我們看到政策寬松再寬松,這些放水政策有效降低了股票市場的風險溢價,推動了房地產資金向股票市場轉移。接著要回答的問題是這種趨勢會維持多久,還是要回到房地產市場,中國房地產市場會以怎樣的方式調整。我的回答是很“慢”“長”。為什麽說很慢,因為我們老百姓在房地產市場的杠桿率很低,截至三季度房地產按揭余額是11.12萬億,對應50萬億的儲蓄存款,100萬億的住宅總資產,所以它的調整方式不會像高杠桿地區那樣劇烈。說它調整期會很長,是從剛需的角度來看,以後需求再也達不到現在的高度了,一個是城市化率,今年大約是54%,實際可能低估了5-8個點,未來城市化的空間已經不大了;二是人口結構的因素,1987年是我們出生人口的最高峰,從民政局的統計來看,這兩年基本都結婚了,未來結婚對房產的剛性需求將緩慢下降。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房地產面臨著漫長的調整,房地產的資產配置的調整也會比較漫長。因此,未來我們面臨著股權投資的黃金時代,未來經濟確實變好了,那就是白金時代了。 李迅雷:前面四位都是發表了各自的高見,講的非常好,我也簡單地總結一下,同時夾雜我個人的觀點:首先這是一個資金推動性的牛市,原因是在於我們的金融市場總資金規模非常之大,我們連續那麽多年的M2高速增長,原來資金都是在實物投資領域,從房地產、黃金到購買鐵礦、煤礦、油井等等這些實物領域開始轉移到金融資產領域,通過資產證券化吸納了大量資金。 目前,政府擔心去杠桿會導致經濟金融系統性風險,故房地產回落將是緩慢的過程。我大概記得這麽一個數據,2013年中國賣房子賣了13億平方米,我們是13億人口。按照我個人的判斷這將是歷史的峰值,今後不可能再超越,這個就意味著我們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有個說法房地產進入了白銀時代。政府也不讓它暴跌,穩增長只能運用降息的手段。當我們房地產的泡沫問題還沒有破解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湧入資本市場是否會造就另外一個泡沫?這個泡沫持續的時間多長,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也還有很多工具,明年還期望進一步的降息、降準,希望我們財政支出比例還可以進一步上升。我們2020年要實現收入翻番的目標,實現GDP翻番的目標,所以,穩增長還是今後的一大主題,這也是我們資本市場向好的一個重要理由。這個過程當中,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中國企業的盈利水平會回複止跌回升,是關系到中國經濟是否轉型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銀行的壞賬率究竟有多高,現在還沒有充分暴露出來,整個周期性行業能否實質進行轉型,國企改革能否成功這都是未知數,等等這些,都將是隱含風險。故中國經濟無近憂有遠慮,從目前資本市場的表現情況來看,至少廣大投資者的預期還是向好的。 當然,今天大家集聚一堂,還是尋找機會的,不是聽大家講風險的。那麽,還是先請王茹遠先給大家講一下機會。一個是行業的機會,機會怎麽來把握,人家為什麽願意奮不顧身地把錢交給你,這肯定是你把握投資機會的能力比較強。 王茹遠:2015年的投資組合,與2013年、2014年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持倉結構會相對均衡。從組合配置角度,計劃2015年20%—30%金融以及其他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股,20%—30%最具爆發力的互聯網,20%—30%是旅遊消費等價值成長。 具體看好的行業板塊,我之前寫的《致投資者的一封信》里面幾個看好的方向寫的比較具體,首先我最看好的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放全球角度來看,互聯網是最具爆發力的。其次看好國企改革相關主題,類似今年一些10-20億市值公司在進行一系列的資本運作管理之後漲了好多倍,明年央企和地方國企,一旦改革預期展開之後,這些板塊有市值比較小的公司,有可能會上演2014年小市值板塊的這種整體性行情。再次,看好大金融板塊,增量資金入市會推升金融板塊上漲。還有,看好百億市值左右的價值成長股,在歲末年初的時候,還會有一些公司因為今年不在風口上,沒有進行過並購等炒作,對於基本面非常好的公司,在並購方面會特別謹慎,不會為了並購而並購,如果這類公司基本面非常不錯,管理層非常不錯的,自己本身的成長也有50%的空間,如果能結合並購預期也能有翻番的空間。 我個人依舊看好軍工和信息安全,大家可以看去年曾經漲得非常好的傳媒、電子的一些公司,今年表現低迷,去年計算機漲幅居前,今年計算機的排名繼續在第一名、第二名。從行業空間、政策落地力度等,信息安全所屬的計算機板塊會依舊強勢。 從節奏和板塊輪動上來說,急速大幅上漲後的板塊,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橫盤或者調整,切換到別的相對落後的板塊。但只要行業趨勢好的,歸根結底依舊還是會領漲市場。 李迅雷:王茹遠確實能發現各個層級的投資機會,大家關註的她基本上都講到了,如成長、並購、國企改革等,還有一些板塊上的,如互聯網、軍工、及低估值板塊。接下來請三位談一下對看好板塊的觀點。 周睿:整個醫藥行業迎來劇變,文藝複興,關註兩條線:一是以新為上,新藥新技術新模式,例如,醫藥和教育是被互聯網顛覆的最後一個行業。醫藥這塊包括移動電商這塊會是非常大的發展方向。還有生物醫藥這塊都存在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今年研究很多公司,非常興奮。第二個投資主線整個中國的產業將要迎來全面的整合時代,預期未來速度會加快。 李迅雷:醫藥行業的文藝複興,互聯網醫藥,產業政策導向和並購,好觀點。 齊東超:中國上市銀行的利潤去年1.4萬億,包括沒有上市的城商行接近2萬億。在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這2萬億的利潤蛋糕如何重新分配,能夠獲益這些利潤分配的行業都有機會。 李迅雷:主要的就是社會利潤的再分配,券商今年盈利也將非常很好,很大的利潤是來自於市場和銀行“轉移支付”。 唐祝益:投資以人為本,人的需求在哪里,投資機會就在哪里。中國經濟從增量階段過度到了存量階段,在這種背景下,我看好的有一個板塊,確實是處於剛才說的野蠻生長的階段,就是後市場為代表的服務業領域。首先是汽車行業的後市場,我們有了1.4億部左右的汽車存量,汽車文化已經開始形成,包括汽車的二手車交易,汽車租賃、汽車維修、汽車保養等等這些市場在互聯網的思維下,許多領域會以嶄新的業態、野蠻的方式來成長起來。其次是房地產市場的後市場,我們現在上市公司基本以新房建設為主,而美國今年一手房成交50萬套左右,成屋銷售是10倍,500萬套,我們的市場也會過渡到這個狀態。像二手房的交易,二手房的裝修,物業管理等領域一定會有新公司湧現出來。再者是人的後市場,今年上海馬拉松報名情況確實讓我驚訝,原以為像馬拉松這樣無聊的運動一般人不會喜歡,沒想到很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體育產業在代際更替、年齡變化等合力作用下開始爆發,大家不再比誰賺錢多,而看誰活的更健康更陽光,隨著對健康的需求增長,體育、健身、美容等等這類需求也已經看到它的爆發,但是我們沒看到這樣的公司成長起來。最後是財富的後市場,傳統的賣房子、簡單加工業賺錢的方式已經一去不複還了,存量財富管理成了重要的課題,我們會看到這個市場需求在爆發,從今天會場的人數我們也看到了這個行業在壯大。因此我們看好後市場為代表的服務業,這會是我們今後投資的重點領域。 李迅雷:唐祝益提出一個後市場的概念也是非常的新穎,謝謝四位明星基金經理給大家帶來的智慧分享。最後,我想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四位高人的主要觀點、建議和思想精華。本人水平有限,不一定概括得對,我試著來概括:“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加上巨額增量資金推動存量經濟轉型升級,帶來資本市場繁榮和結構性機會。”謝謝大家!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轉自:海通證券 |
i黑馬:在21日下午,創交會進入“千企萬人招聘大趴”招聘現場,i黑馬記者發現:程序員、產品經理、運營人員是當下創業型公司最亟需的崗位,即便是拿到A輪、B輪融資的公司,能夠提供行業內比較有競爭力的薪酬,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難度。
12月21日-22日,首屆黑馬創交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大會以“交配”為主題,實現了“四大交易”功能——為創業企業在股權、產品、師徒、人才四大方面提供了交易及資源配置的最強平臺。
21日下午,創交會進入“千企萬人招聘大趴”環節。這個招聘會是個名符其實的O2O招聘大集。上千名求職者在網上得知信息後,湧到會場里和數百家創業公司進行“親密接觸”。在招聘大集還未開始的時候,會場就擠滿了創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和應聘者。
為了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創業公司各出奇招,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招聘易拉寶自不用說,他們主動詢問路過的每一位求職者,還準備了豐富的禮品去吸引人來到自己的攤位。甚至有創業公司在每一項人才需求後面都寫上大大的“給股權!”,由此可見創業公司對人才的渴求有多高。
在招聘現場,i黑馬記者發現:程序員、產品經理、運營人員是當下創業型公司最亟需的崗位,即便是拿到A輪、B輪融資的公司,能夠提供行業內比較有競爭力的薪酬,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難度。
參加招聘大集的許多創業公司都屬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被它們列為第一需求的是各種程序開發人員,比如JAVA工程師、Android工程師、PHP工程師是各家公司最需要的人才。其次,這些創業公司最需要的崗位是:產品經理、運營經理、UI設計、市場人員等。
有創業公司對i黑馬表示,技術人員一方面需要有工作經驗,另一方面又需要項目匹配度,為了找到合適的技術人員,他們屢出奇招,通過各種渠道接觸人才。
應聘者大部分通過之前創業家和周伯通招聘合辦的“雙十二招聘節”的網上鏈接報名。他們有工作經驗豐富者,也有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有一位穿黑衣服的男生吸引了i黑馬記者的註意,他在創業公司“極客學院”展臺前停下,認真登記下自己的信息。他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大四應屆畢業生,專業為java編程,目前正在尋找新的機會。他覺得,大公司雖然平臺大,但限制較多,往往只是成為一顆小螺絲釘,得不到更快的成長和發展,所以他更願意到創業公司來尋找更多適合自己的機會。
對於創業型公司需要的人才,現場許多HR表示,他們對人才的要求並不低,但是更喜歡有創新精神、能夠認同創業公司理念、有推動創業型公司發展意願的人加入。另外,有工作激情、有責任、願意承擔責任的員工,也是創業型公司非常看重的。
與傳統招聘會的混亂低效不同,這次招聘大集對企業和求職者進行了標簽化管理。應聘者可選擇標有崗位和個人特征的標簽貼在身上,增加辨識度。如一位應聘者貼在身上的標簽是:“銷售”、“暖男”和“1-3年”。同樣,創始人和HRD也貼著註有用人需求和企業優勢的標簽,主動“勾搭”人才。
在招聘現場,80%的公司都已經獲得A輪、B輪融資,已經渡過艱苦的創業初期,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招攬優質人才。有些公司甚至不惜血本,通過獵頭重金招人,但是如何招到合適的人才,依然需要業界共同努力來解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014年,基金經理換崗很忙,在大量基金經理跳槽私募的同時,業內也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情況。
12月30日,東吳基金發布公告稱,因公司發展需要,東吳新經濟基金經理鄒國英、東吳新創業基金經理吳廣利現從事公司研究工作。
從基金經理職業發展路徑來看,哪位投研人員要成為基金經理之前,大都要經歷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幾個過程。用一句行話來說,研究員熬上好多年才能成為基金經理。如果業績表現出色,有幸成為明星基金經理的話,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還會產生一些新變化,譬如升任投資部總監、投資總監、分管投研的副總等。
然而,東吳上述兩位基金經理的職業發展跟常規有所不同,兩人再次回去從事研究工作崗位。
Wind資訊顯示,上述兩位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的業績總體不盡如人意。2012年8月10日以來,鄒國英管理東吳新經濟基金期間,該基金取得了33.22%的回報,但這一業績跑輸基準回報2.76個百分點,在322只同類基金中排名225位。
公開資料顯示,鄒國英在擔任東吳新經濟基金經理前,曾擔任新疆證券研究所研究員、興業證券研究所研究員;2008年6月起加入東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策劃部行業研究員、基金東吳新經濟經理助理等職務。
吳廣利管理東吳新創業期間,該基金取得了17.72%的業績回報,超越業績比較基準2.22個百分點。但在同類基金排名中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在359只基金中排名208位。
公開資料顯示,吳廣利在擔任東吳新創業基金經理之前,於2003年6月至2005年 8月就職於海通證券有限公司任行業公司研究員;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就職於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任研究經理;2006年7月至2011年9月就職於金元惠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基金經理 ;2012年8月加入東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東吳這兩位基金經理轉為研究崗位也並非行業先例。據《第一財經日報》獲悉,今年早些時候,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投資部副總經理兼基金經理轉崗為研究部副總經理。該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因為凈值表現落後,出於公司的需要以及自己難辭其咎的考量,自願轉去從事研究工作。另據記者了解,上海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也轉崗為研究部副總監。
(編輯:李燕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即便Cohen功力不減,但是時代終究還是會屬於年輕人。被巴菲特“噴”過、被索羅斯“坑”過、和Icahn對罵過的Bill Ackman2014年終於揚眉吐氣。他旗下的潘興廣場資本以32.8%的收益率榮登百大對沖基金榜首位置。對沖基金這一行有一種說法,“經常犯錯,但從不懷疑自己。”而Ackman就是這一說法的化身。
以下是對沖基金TOP100排名(點擊放大)
如果說Cohen是投資界的喬丹,那麽Ackman完全可以和科比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在康寶萊上與其他知名大佬的正面交鋒還是聯手Valeant對Allergan進行惡意收購,Ackman的行事風格都可以視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有一位對沖基金經理說:“對沖基金這一行有一種說法:‘經常犯錯,但從不懷疑自己。’Ackman就是這一說法的化身。他非常聰明,但他讓人知道他很聰明。他給人一種地位高,責任重的感覺,這讓許多人覺得受到了冒犯。
Bill Ackman出生於1966年5月11日,是美國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和慈善家。他是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認為自己是一名激進投資者。
潘興廣場的前身是Gotham Partners(蝙蝠俠系列里的Gotham市)。在JC Penney、康寶萊和Allergan上的幾大戰役讓Ackman充滿爭議。
折戟JC Penney
在2010年和2011年,Ackman管理的對沖基金Pershing Square以每股25美元左右的價格先後多次買入J.C.Penney的股份。隨後Ackman進入董事會並安排蘋果奇才Ron Johnson擔當CEO。但是他的“改造”計劃並未取得成功。
到了2013年8月,由於驅逐JC Penney領導層失敗,在與其他董事發生公開沖突後Ackman以虧損6億美元的代價離場。
有意思的是,索羅斯在當時買入JC Penney公司19,986,361股票,和5,039,175股康寶萊股票,以及另外還買入50萬股JC Penney的買入期權。可以說,索羅斯在2013年絕對是Ackman的苦主。
康寶萊對決Daniel Loeb和Carl Icahn
Ackman在中國聲名鵲起顯然還是拜康寶萊所賜,他和其他基金大佬的多空搏殺也精彩萬分。
Ackman做空康寶萊的大致過程:(1)2011 年夏天從第三方研究公司 Indago 集團獲得做空康寶萊的想法;(2)2012 年 5 月 1 日開始做空康寶萊,股票空倉頭寸逐漸達到康寶萊流通盤的 20%;(3)Ackman本以為綠光資本的大衛·愛因霍恩會在 2012 年 5月 16日舉行的 Ira Sohn 投資大會上兜售做空康寶萊的想法,由此成為這筆交易的催化劑,自己位居幕後,但這一想法落空;(4) 2012 年 12 月 20 日,阿克曼用了三個半小時陳述他做空康寶萊的想法,引發了康寶萊股票的恐慌性大跌;(5)阿克曼在 2013 年第三季度的致投資者信中透露,他已經用場外交易的看跌期權等衍生證券取代了 40%多的股票空頭倉位。
Daniel Loeb做多康寶萊的大致過程:(1)洛布的團隊深入研究了多層次直銷行業,並基於研究結論做空了如新和優莎娜,沒有對康寶萊采取動作,後來由於愛因霍恩已經做空了康寶萊,出於對這筆交易可能會變得擁擠的擔心,放棄了做空康寶萊的想法;(2)在康寶萊的恐慌性大跌中,洛布判斷逼空阿克曼同時賺一筆快錢的機會出現了,於是開始做多康寶萊,持股比重逐漸達到 8.24%,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Carl Icahn做多康寶萊的大致過程:(1)2013 年 1 月 16 日,新聞報道伊坎購買了康寶萊的少量股票;(2)伊坎和阿克曼隨後爆發了激烈的口水戰;(3)2013 年 2 月 14 日,伊坎持股康寶萊的比重達到 12.98%;(4)康寶萊股價暴漲,包括洛布在內的一些多頭開始賣出;(5)截至 2014 年 3 月 31日,伊坎持有康寶萊 17.3%的股票。
敵意收購Allergan假途滅虢
這一次劇情則是這樣的:
以制造肉毒桿菌(Botox)及其他抗皺藥物聞名的艾爾建,一直是全球化妝品行業的領導者,多年以來一直以超過10%的年銷售增長領先於同行業的眾多制藥公司。其所領導的美容美妝領域也一直被業界認為是未來市場銷售增長的佼佼者。
2014年早些時候阿克曼創建的潘興廣場(Pershing Square)資本聯手自己持股的加拿大威朗(Valeant)制藥公司及公司先是向艾爾建(Allergan)發出460億美元收購要約試探,不過就連阿克曼自己都說如果他是艾爾建股東他也不會立刻接受,會等待更高的要約價格。
果不其然,隨後阿克曼和威朗將收購價不斷加碼至530億美元,不過些“要約”被視為惡意收購,都被艾爾建公司明確拒絕。
在這場並購案的開始,批評者認為威朗制藥的商業模式缺乏可持續性增長,因為威朗制藥總是靠激進的收購行動來使資產負債表看上去很健康,並且一旦收購了對手公司,便會大幅削減該公司的研發經費,直到為這家公司尋找到下一個主人。
最後成功“擊敗”了阿克曼和威朗的阿特維斯制藥公司除了開出近多百億美元的價格,同時僅將艾爾建研發支出削減4億美元,遠低於威朗提案削減的9億美元,這無疑讓艾爾建的股東們很開心。
當然,阿克曼也很開心。
因為阿克曼為了競購艾爾建已經暗中吸籌其股票,在威朗公司今年4月份提出收購報價方案前,已經持有艾爾建近10%的股權。潘興廣場這家目前規模18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約有30%資金投資於艾爾建,艾爾建的股價已從該基金今年稍早付出的126.54美元,大漲65%,相當於阿克曼半年多時間賺進23.8億美元。
不過,阿克曼也因此受到了內幕交易的指控,SEC也介入了調查。艾爾建宣稱,潘興廣場資本在威朗公布收購計劃前幾個月就已得知此事並買入艾爾建股票,當4月22日收購計劃公布之後,潘興廣場手中的艾爾建股票隨之快速升值。艾爾建請求監管機構將潘興廣場的購買作廢。
上周,一位美國聯邦法官說,這項協議出現了艾爾建公司此前指控的有關內幕交易違規的“嚴重問題”。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我想,阿克曼在做這筆交易之前肯定把法律上的問題都想清楚了。不過,如果我買股票是因為我通過某種方式知道我買的公司將發生一些事情,那我可能就有麻煩了。但是如果一家公司有意收購另一家公司,它當然有權利買入一些股票。”
阿克曼顯然想的很清楚,在這次收購中,他的合作方——威朗和收購目標——艾爾建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他自己的公司。不管結局如何他都有的賺。
他幫助威朗接近目標公司,目標公司拒絕,然後威朗不斷擡高報價,目標公司繼續拒絕,之後目標公司找到另一家公司來收購自己。而阿克曼早已投資了目標公司,收購失敗了也能賺錢。
在這場案例中,威朗、艾爾建、阿特維斯(Actavis)都成為了阿克曼的棋子,處處被動,這將成為對沖基金狙擊公司的一個經典教材。
這場鬧劇最終以“白馬騎士”Actavis收購Allergan終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