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沖基金經理:對不起,我把1億虧成了20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08

20150123duibuqi

可以想象嗎?1億美元9個月竟然縮水99.8%!是真事兒!

據CNBC,紐約對沖基金Canarsie Capital創始人Owen Li周二表示,從去年3月以來他將投資者的1億美元虧得只剩20萬美元。

他在致投資者的信中稱:“我對這個可怕的結果負責。”他表示自己“真心對不起”大家。

他補充說:“現在,我只希望你們能理解,我本來試圖為基金和投資者獲取更高的回報,但被誤導了。雖然如此,我還是太過激進,導致你們遭受了災難性損失。我沒有任何借口。”

Li曾經是對沖基金帆船集團的交易員。2009年,帆船集團因為內幕交易而倒閉,該集團創始人Raj Rajaratnam因此被判11年監禁。但Li並沒有被指控有任何行為不當。

Li在信中表示,為了補救12月的糟糕回報,他在最近三周進行了一系列“激進的交易”。他預計市場將大範圍上漲,並大量押註股指期權。但不幸的是,股指下跌導致了巨額虧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70

A股頂尖基金經理:A股上半年無牛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19

溫莎資本基金經理簡毅周四在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表示,A股上半年預計將展開震蕩整理,下半年才會有比較好的行情。杠桿資金介入較多的金融和其他藍籌股將跑輸大市。

簡毅掌管的對沖基金在過去6個月收益為29%,在好買基金網所追蹤的210只對沖基金中排名第九。好買基金網的資料顯示,過去七年間,他旗下的基金年化收益率為26.8%。

簡毅表示,

上半年市場將以震蕩為主,預計範圍會在2950-3450之間。下半年股市才會重新走強。因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將刺激投資者將資金從樓市轉向股市。金融和其他大藍籌由於杠桿資金已經介入較多,未來將跑輸大市,投資者應該考慮減持這些股票。

在個人選股配置上,簡毅表示已經買入金屬類和化學類公司。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關閉之後,上市公司的優勢業績都將得到體現。他個人看好浙江龍盛、中金嶺南和南山鋁業。

我們更傾向於產業中流公司,一旦經濟複蘇,這些公司的業績都將大幅提升。目前投資者還在等待經濟改善的信號出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77

年輕有為 Ackman躋身史上最佳對沖基金經理20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91

20150126ackman

在潘興廣場資本(Pershing Square)以32.8%的回報率榮登全球大型對沖基金排行榜榜首之後,Bill Ackman如今已經成了有史以來最賺錢的20個對沖基金經理之一。

在對沖基金LCH Investments編纂的年度排行榜上,48歲的Ackman是唯一的新成員,也是年紀最輕的。自2004年成立以來,他執掌的潘興廣場資本已累計獲得回報116億美元。LCH Investments由艾德蒙得·羅斯柴爾德集團運作。

Bill Ackman出生於1966年5月11日,哈佛大學畢業,是美國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和慈善家。他是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認為自己是一名激進投資者。

他於2004年成立潘興廣場資本,2012年曾因做空康寶萊,與Carl Icahn等大佬激辯而聲名鵲起。2014年,他聯合威朗公司收購知名肉毒桿菌制造商艾爾建,成功上演一出“假途滅虢”的大戲,堪稱對沖基金狙擊公司的經典案例。

LCH Investment榜單上的20個對沖基金經理2014年共獲得了252億美元凈利潤,而整個對沖基金行業全年凈利潤也不過710億美元。該榜單主要按照對沖基金累計凈利潤來排名。

自2013年從Ray Dalio手中奪回最賺錢對沖基金寶座之後,索羅斯繼續蟬聯榜首。他的量子基金去年凈利潤23億美元。索羅斯上周宣布正式退休退休。

曾在2008年做空次貸聞名的約翰·鮑爾森成為2014年最大的輸家,凈虧損19億美元。不過他仍然在榜單上位列第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10

一個外匯投資經理眼中的“人民幣暴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570014.html

一個外匯投資經理眼中的“人民幣暴跌”

第一財經日報薛皎2015-01-30 06:00:00

“如果前述我們對於政策和匯率判斷正確的話,那麽在當前時點,企業客戶趁美元走強逢高結匯的時機正在臨近,6.25以上可能都是不錯的價格”

“其實這兩天人民幣匯率波動雖然看起來很大,但是我們和客戶的反應其實沒那麽強烈,感覺反倒是你們媒體更關註這事兒。”1月29日匯市開盤之際,某銀行外匯資金產品經理張先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調侃道。

而就在他說話這會兒工夫,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開盤後(09:30)瞬間跌至6.2542,較中間價折價達1.97%,這已經是本周連續第4個交易日逼近2%的匯率波動下限。

尤其是在上周五(1月23日)、本周一(26日)兩個交易日內,人民幣累計貶值近475個基點,跌幅均達到1.94%,接近於2%的跌停線,整體在6.20~6.25區間寬幅浮動。

“央行的心思都別猜”

相比於每天盯著大盤看人民幣的走勢,像張先生這樣天天與外匯打交道,奮鬥在“匯市”一線的人,更渴望的是揣測央行的心思。

“經驗就是,央行的心思都別猜,猜也沒有用。之前有人唱空了十年,結果人民幣越唱越堅挺,到最後各路專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看不懂就對了,央行就是要讓你看不懂。”張先生說道。

的確,央行對於每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調整,通常被市場看作是央行對匯市態度的“委婉”表達。

但在1月27日、28日兩天央行連續上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102個基點,被業內人士解讀為央行出手穩定匯市,不希望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但在昨日(1月29日),在人民幣貶值趨勢並未明顯好轉的情況下,央行突然調低中間價53個基點,難道央行在“縱容”人民幣的貶值嗎?

對此,張先生認為:“可能是央行希望把中間價調低一點,防止觸及跌停位,也可能是為了防止熱錢流出。”“不是人民幣越貶值熱錢越容易流出嗎?”記者問道。

“如果本幣主動貶值,可以加大熱錢撤出的成本,算是個互動關系吧。其實不用擔心,相信目前形勢都在央行掌握之中。”張先生說道。

他又補充道:“去年開始,從引導人民幣主動貶值,到提前降息,央行幾乎每一次都走在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前面。坐擁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是很有話語權的。有央行在,我們心里很踏實。”

“去年2月才是真正的暴跌”

在張先生看來,雖然從2014年10月份開始人民幣基本處於貶值通道,但並不能算是“暴跌”,而真正讓外匯從業員們記憶猶新、措手不及的是去年2月份開始人民幣的大幅貶值。

“一點預兆都沒有,客戶剛開始沒怎麽在意,但慢慢的都慌了,突然意識到,人民幣也會出現如此大幅度的波動。”張先生描述道。

從2014年2月17日開始,人民幣突然開啟了貶值通道,當日,人民幣對美元為6.0640,而僅6天後,人民幣就告別了(6.0,6.1)的區間;2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1234,兩個半月後,人民幣已經貶值到1美元可兌6.2594元人民幣,貶值時間之長,幅度之大,在中國匯率市場上實屬少見。

“但好處就是,自從去年2月份這麽一折騰,我們和客戶對於人民幣的波動都有了心理準備,客戶對於人民幣匯率走勢的看法更加多樣化,對匯率的容忍度也提高了,同時,客戶對於遠期結售匯產品的需求度也提高了,使我們的業務更好地開展。”張先生說道。

從201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的震蕩改變了企業的交易習慣,持匯及提前購匯的意願加強。在匯率雙向波動常態化的市場形勢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利用外匯資金產品管理匯率風險敞口、規避市場波動風險的必要性。

張先生所在分行,2014年一整年,客戶購匯需求與結匯需求相比明顯增多,資金差額近30億美元。“來我們行結匯的客戶規模並不大,上千萬美元的就算大客戶了,但購匯的客戶規模比較大,幾千萬美元、上億的都有。”

招商銀行在昨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企業結匯意願已經大幅下降,且央行減少了常態化幹預,企業出口收入的美元滯留在銀行體系內,去年美元存款從4832億美元快速增長至最高6241億美元。

“現在客戶這邊挺微妙的,進口企業現在普遍感覺到人民幣貶值的趨勢了,但還是寄希望於人民幣能反彈回升,所以主動采取匯率產品套期保值的並不多”張先生說道。

結匯時機來了

“趁美元走強逢高結匯是個相對不錯的選擇。”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劉東亮說道:“我們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並沒有轉向,仍維持年內區間雙向波動的判斷,預計波動區間為6.05~6.35。”

他強調,人民幣應不應該貶值和會不會貶值是兩回事,前者屬於理論層面,而後者屬於實操層面。至少從目前的內外環境來看,人民幣雖有貶值壓力,但貶值環境尚不成熟,貨幣當局也尚未做好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準備。“如果市場不買賬真的觸及跌停,那麽央行可以“發大招”,進場幹預來保證市場流動性,並發出更為強烈的信號。”

“如果前述我們對於政策和匯率判斷正確的話,那麽在當前時點,企業客戶趁美元走強逢高結匯的時機正在臨近,6.25以上可能都是不錯的價格。當然,政策與市場並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當政策出現較大變化時,我們也需要及時跟進並對觀點予以修正。”劉東亮說道。制圖/蔣皓明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68

最差基金經理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2/03/%E6%9C%80%E5%B7%AE%E5%9F%BA%E9%87%91%E7%B6%93%E7%90%86/

2014年小妹投資唔算積極,出出入入股場賺得唔算好多,但勝在買左啲美股基金,都有好幾個巴仙的回報率。

但上個星期見到我地的金融掌舵手Norman陳話,因為投資環境困難,外匯基金回報率得1.4%,當堂眼凸。再見到大陸社保基金去年回報率高達11.4%,不得不封Norman為最差基金經理。

外匯基金億億聲,數字大到可能你根本唔care, 但我可以話俾你知其實相當重要,因為外匯基金每年都會分帳俾政府,分帳以過去六年平均的回報率計,即使話去年表現咁差,條curve就足足拉低六年!

更重要是,近年政府好鍾意搞基金,而好多都話會交俾金管局打理,例如去年財爺建議搞的未來基金,同埋全民退保預留的500億,就係其中之一。試諗下愈來愈多個億億聲交俾Norman管理,舊錢滾極都滾唔大,基建開支不停加,人口又不斷老化,再係每年跑輸通脹,我地真係輸就一齊輸!

我知,社保基金買A股多,去年A股升五成,當然大賺,不過我會問,點解外匯基金要咁保守?唔係叫你去炒股炒外匯,但當見到歐元、日圓勁跌時,究竟應變有幾快?減持有幾快?多元化投資買左咩?買約多,幾時買?點解明知回報好d都唔加快部署?從來都不透明。唔好諗住一句投資環境困難就敷衍了事。

我深信香港不是準備退休的六十後,保守的投資策略只會拖死我們,我們仲可以有無限魄力,香港需要的,是進取的選擇。

佟若喬

我開咗Facebook啦,請add www.facebook.com/financetu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66

最牛基金經理比爾·阿克曼:別碰大宗商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26

Bill Ackman

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經理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近日接受采訪表示,因價格難以預測,基本回避大宗商品有關的投資。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投資讀物Graham & Doddsville在最新一期電子刊物上發表了對阿克曼的采訪。

阿克曼一直是集中投資的代表。由他創建的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的資本規模目前已達到190億美元。去年,該公司以45億美元的凈利潤登上全球20大對沖基金榜的榜首。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根據采訪內容整理的阿克曼的主要觀點:

1. 我是一個堅定的集中投資策略的擁護者。不僅靠分析免受損失,還要看投資標的的本質。即使出版業因為技術更新而被架空,但巴菲特總說報業是最好投資標的之一。因此,我們也抄底一些很難再萎縮的行業。

2.  我們願意找一些有經驗的CEO候選人,因為他們的經驗會幫助你降低風險。我們親睞年紀大一點的CEO,因為他們已經很成功,所以在做投資的時候不再是簡單逐利,而是為了好玩和成就感。

3. 我們總是樂意去聽那些很有經驗又與我們觀點相反的人的聲音。拿定一個主意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反對它的人,聽聽他的理由。如果他考慮到了你沒有考慮到的情況,你得認輸。但是他也會讓你對自己的主意更為篤定。

4. 零售業我們也不看好,主要原因是亞馬遜的存在。亞馬遜的營業額達到750億美元,年增長率超過25%。他們還將全部的甚至多於利潤的資金用於改善用戶體驗和擴大業務覆蓋範圍。當一個公司達到如此規模,它的投資人會繼續砸入重金,而行業里的對手很難與其競爭。

5. 我們基本上回避受大宗商品幹擾較大的項目。與大宗商品掛鉤的行業,你很難預測未來的價格。在2014年初,沒有人說WTI油價會跌到76美元以下。

6. 我們如今管理190億美元的資金。我們用至少10%的資金專註於一項投資,這也就是說這些項目的市值都是在250億甚至500億美元左右。我們有些信息源就是報紙,找那些品質非常高,又可以低價買入的公司

7. 我們更喜歡做空債券,而不願做空股票如果我們找到一個公司,發債杠桿率很高,而且有很多沒償還的信用違約掉期,我們就會進入。我不會冒著股價波動的風險做空股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40

當記者變身產品經理,傳統媒體就算轉型成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3/149169.html

黑馬說:傳統媒體通過人員的內孵模式轉型成功後,是否意味著企業從從此進入了安全期?隨著企業重握話語權,轉型也進入了深水期,三大隱憂提醒創業者,警惕“內部孵化”這柄雙刃劍,不可無內患意識。
 

\文/亂世小書僮 投資總監

編輯/卡西

 

2014年被稱作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元年,在這一年里全國的各大傳統媒體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轉型試驗,主要使用的手段包括在資本層面的對外投資並購模式、業務層面的與互聯網公司的合資合作模式以及人員層面的內部孵化模式。其中,在人員層面的內部孵化模式作為最重要的融合轉型的方式被各個傳統媒體所倚重,畢竟人的轉型升級才是最重要的轉型升級。

 

2015年初,部分傳統媒體在轉型升級上均取得一定成效,一眾新媒體項目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用戶基數及市場認可,一些通過內孵業務產生的新媒體項目已經重新搶奪回了本地化垂直行業的話語權,人員層面的轉型升級同樣取得了階段性實質成功。

然後呢?

   

一、轉型進入深水區

 

隨著轉型進入深水區,可能一些以前沒有被暴露出來問題即將被充分的暴露出來。

 

1、升級後,人員的定位問題

  

在這場內部孵化行動中核心目的即是將傳統的記者編輯升級為新媒體產品經理,而一旦記者編輯完成了新媒體產品經理的升級,其對新媒體的認識及駕馭能力都都將大幅提升,其角色定位將從一個內容生產流水線上的操作工,變成了一個市場化環境中的獨立小分隊小隊長。

  

然後問題就來了,一個小隊長還願意繼續幹操作工的事情領操作工的薪水麽?

 

2、升級後,組織的定位問題

  

隨著內孵行為的進一步成功和深入,被內孵的各個小團隊將從一個內容生產小組逐步升級為垂直領域小工作室直至事業部(過去報刊的專刊部)、子公司,隨著這個小組織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能力,並且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時,就該考慮一下這個小組織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的問題了。

 

3、升級以後的財富分配問題

  

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是新聞+廣告,記者編輯負責產生的是內容,因此拿的是死工資+崗位績效+車馬費紅包,而到了新媒體的商業模式是資訊+社區+服務,此時媒體人已經升級成為了自媒體人,其除了參與內容生產還參與到了傳播及直接的流量變現及服務變現中,因此原來的傳統媒體收入分配方式必然要被打破。

 

二、一些更加悲觀的可能性

  

傳媒機構除了標準現代企業應有的行政、財務、法律、後勤等標配部門外(其他中國特色部門不舉例),其主要核心有三個體系組成即內容生產部門、經營廣告部門、技術支撐部門,而這三個部門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都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在我詳細解釋為什麽會出現更加悲觀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傳統媒體的這三個重要部門的組織結構,因為悲劇往往是因為組織結構造成的。

 

1、技術支撐部門的秩序分工文化

  

技術支撐部門在傳統媒體部門是最弱勢的部門,其長期承擔的是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工作,即使在互聯網企業大行其道、心懷改變世界的極客們滿世界做夢的時代在傳統媒體體系內,技術部門的地位和定位事實上並沒有發生過根本性變化,並且由於工程師程序員們天然的理性及邏輯性驅動以及馬馬虎虎的薪酬待遇和偶爾的接點私活,他們更加傾向於低調的保持秩序與合理分工,當然部分理工男們並不擅長也不喜歡線下社交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2、經營廣告部門的半軍事化管理

  

經營廣告部門在傳統媒體部門屬於第二序列的部門,他們承擔經營指標,享受努力完成指標後的獎勵,基本上是只要肯幹就能多賺,因此這個團隊一般采用半軍事化管理方式,上級部門下達明確的業務指示,執行單元努力完成自己領域的任務然後領賞,當然偶爾也會有互相搶業務的事情發生,但總的來說是相對簡單而粗暴的生活方式,大家遵守契約分享利潤。

 

3、內容生產部門的天然領袖氣質

  

毋容置疑,與互聯網企業不同,在傳統媒體組織內內容部門就是一線部門,這是不可動搖的,因此每個記者編輯都具有一定的意見領袖夢想,他們守望著新聞理想從事著一份有追求的工作。但近十年來的TMT行業高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方式、玩法和渠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媒體人的收入及地位被一群心懷改變世界夢想的產品經理超越。

  

隨著互聯網思維及技術發展路徑的基本定型,媒體人有機會再次成為大眾意見領袖,而當他們再次成為領袖的時候,或許除了意見領袖以外他們還成為了財務自由的資本家,二千年來的中國統治者通過儒家思想使得文人集團不懂經濟不會賺錢不屑賺錢,除了貪腐基本上無法獲得巨額財富,因此古往今來一直有句話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在互聯網時代,當文人集團在天然擅長掌握影響力的前提下同時有能力通過智慧和正能量掌握財富時,他們或許就真正崛起了。

  

然後:實體組織的解構與虛體組織的重構

  

原來的文人都被圈養在一個個官辦傳統媒體內,領著一份還算體面的薪水,在新聞理想和現實生活之間很有分寸的玩著平衡木遊戲,由於他們本身缺少獨立大規模創造財富的能力,這種包養關系微妙的持續著。

  

然後隨著內孵模式的大規模展開以及第三方技術服務的標準化,使得傳統媒體人轉型升級為了有理想有能力能獨立賺錢的新媒體產品經理,但此事配套新型人才的新型體制及新型財富分配方案卻貌似一時半會兒無法出臺,結果會怎麽樣呢?看看風起雲湧的自媒體聯盟和以及已經下海並成功轉型的那些媒體出身的創業者們就一清二楚了。

  

一個小八卦:

  

據說S報業集團由於是個特別有新聞理想的集體因此實際上這些年一直被特別關照,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傳統媒體轉型的大潮中主管部門希望以轉型失敗的方式使其由於迅速萎縮的收入而被消弱。

  

但是如果我們深一度想想,機構可以轉型失敗,但是優秀的人才也一定會轉型失敗麽?或許轉型成功的概率會更高,然後本來那群還需要偶爾為五鬥米折腰的新聞理想者被迫脫離了原來的組織,被迫獨立創業或者加入互聯網企業。

  

或許計劃中解決該實體組織的問題確實達到了,但是組織的價值觀卻可能如火種一般四散各地,然後一個有著共同理想及價值觀的虛體組織或許就該誕生了。這個組織既有優勢內容生產能力又脫離了圈養模式,甚至組織中一部分人轉型成了資本家開始供養或贊助其他一部分擁有共同的強烈新聞理想的原來的同事們去完成他們共同價值觀的事業,可能某些被特別關註的事情就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錯誤決定反而奇葩的成功了,並且類似的虛體組織或許會走上合作化、聯盟化、組織化、社團化、宗教化的發展路徑。

 

三、或許可以嘗試的傳統媒體轉型方法

 

1、與互聯網公司的合資與合作

  

互聯網公司本質上還是一個比較純粹的商業機構,因此與其結合形成新的媒體平臺及股權合作是一種路徑,通過合資公司的方式來解決財富分配的問題。

 

2、資本層面的對外投資並購

  

對於更多優秀的媒體人,通過對外投資以及未來的並購,將他們從員工升級成合夥人,在他們有創業沖動的時候就為其提供資金與系統服務,與其共同成長,使其不至於脫離組織。

 

然後,或許還有然後。

 

本文作者亂世小書僮,為某投資機構投資總監。本文2015年2月11日寫於CA1730旅程中。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54

騰訊產品經理自述:一個產品經理最容易陷入的深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7/149191.html

黑馬說:產品經理,簡稱“PM”,在科技男統治互聯網的時代,此詞大火,男女老少都有爭當產品經理的勢頭。微信之父張小龍更是被視為產品經理之神。神化產品經理的背後,騰訊人Tommy有話要說。在他看來,產品經理分兩類:to c的只是一個庸俗的生意人,to b的才是構建生態的“真男人”。

\to cto b
端產品價值體現最大的區別:

to c產品是發現用戶需求,定義用戶價值,並準確的推動項目組達成這一目標。

to b產品是根據公司戰略或工作需要,構建生態體系,或者推動流程系統化,提高效率。
 
說得有點繞,白話就是
 
to c產品是你去挖掘用戶需求,是創造,從無到有。
 
to b產品是公司戰略或相關方給你提出要求,產品經理將這類“線下已有的需求”系統化,達到提高現有流程效率的目的。也就是出圖紙,推動能力建設,完成甲方需求。從語句之中,你感受到這類產品一般都是支撐型的平臺產品。當然,支撐不等於不牛逼,支撐和業務實際上只是兩種不同的價值體現,就像媽媽和太太,你說誰更重要?
 
從工作特點上來說
 
to c產品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
 
很好的用戶嗅覺,能準確提煉用戶真實需求,為產品的市場化方向和用戶利益尋求到一個平衡點。
 
需要有一定的運營基礎,能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優化產品。
 
是個優秀的數據分析師,能夠根據數據結果反推產品功能。
 
樂於分享,經常可以看到to c的產品經理跟老板pk,性格不會很悶。
 
懂那麽一點運營、營銷、品牌策略,並會將其體現在產品形態中。
 
to c的產品和開發是同一個團隊,目標一般都是一致的,他們朝著同一個產品方向去努力即可。所以你會看到to c產品經理的項目推動力要求沒有to b產品經理的推動力要求那麽高。
 
需要擁有很高的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感知能力,這里所說的交互設計和體驗感知都必須圍繞公司戰略和產品方向進行展開。to c初級產品經理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太多的時間摳在產品的設計細節上。說具體些,就是把產品的交互設計和UI設計看的太重,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axure原型圖的設計上了,而忽視了產品方向和產品本身應該重點考慮的地方。
 
在很多產品相關的網站,博客,你會發現討論和分享的絕大多數都是交互和設計相關的內容,這個怪像容易讓初級產品經理陷入泥潭,會造成整體產品整體感覺喪失。
 
to b產品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
 
需要具備優秀的需求梳理能力和推動能力,在大公司尤其明顯。
 
舉個企業支撐應用的例子,如果讓你做騰訊遊戲的結算系統,結算涉及到如何獲取支付流水、內部系統化對賬、跟外部供應商系統化自助對賬、出結算單、銀行打款流程等方面,這些方面中的每一步都有正常流程、異常處理等問題,如果是上市公司,還涉及審計合規,這些流程可能會跨多個部門、多個事業群、以及外部公司。
 
再舉個構建生態體系的例子,微信開放平臺,因為需要落實騰訊整體開放策略,對於這類開放策略的實施,涉及到整體開放生態的構建,如公眾號生態體系、支付生態體系,這里的每一個體系實際上都是一個很大型的系統化產品。這類平臺級產品經理除了對策略理解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由於底層的接口開放設計需要,他們的部分職位還會對技術理解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當然不會要求你寫代碼。
 
你可以看到,to b端產品的需求是服務於公司戰略、或者服務於線下已有的流程,產品經理要做的是理解和實施公司戰略,構建生態系統,或者將已有流程系統化,也就是說需求主要的來源並不是普通用戶。
 
構建完整生態,或者提升效率,就是to b產品經理的價值所在。你的某個推動會改變行業,如微信公眾號的產品經理,提出的商家管理生態,就為線下商家提供了完整的互聯網化轉型解決方案。如果沒機會接觸這麽巨量用戶的平臺,對於企業內部的支撐產品,比如財務對賬系統化,就能釋放財務、出納的人力,提升效率,就是你的成就。
 
如果沒有很強大的需求梳理能力,很難將這類流程和邏輯梳理出來,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遺漏或差錯,都會面臨高層老板、合作部門、外部公司的挑戰,甚至面臨合作公司的起訴風險。
 
同時,因為這類功能一般都會牽扯到跨部門、跨事業群團隊的合作,他們的目標一定不一致,如果沒有很優秀的推動能力,是不可能推動公司那麽多部門協同為你構建你的目標而努力,優秀的to b端產品經理渾身會散發出逼人的領導力。
 
所以,你可以看到to b端產品的最大要求是公司戰略或需求理解能力和推動能力。這類產品並不側重運營,所以to b的產品經理運營能力是缺失的。
 
to b產品經理一般都擁有慎密的邏輯思維,他們的性格相比to c產品經理也稍顯沈悶,大多數理性過頭。他們能夠很耐心的坐下來理解公司或合作部門提出的要求,同時擔任著產品經理和需求分析師的角色,優秀的to b產品經理如果轉型,可以做大公司的IT系統咨詢分析師。
 
從產品目標考核上說
 
to c的考核指標相對直接,可以定量分析,如日活躍用戶數、月活躍用戶數、用戶增長率、營收相關指標。這類指標,完成就是完成,差xx%完成就是差xx%,沒有二話。
 
to b產品因為其產品形態的問題, 在為web端產品團隊制定kpi考核指標的時候,都是圍繞系統建設、效率提升、工作能力進行指標構建。
 
to b支撐產品線的價值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缺失的,但是,to b的考核指標和to c產品的用戶數、營收指標相比,確實顯得比較模糊,很難精確定量考評。
 
換直白的話說,就是因為kpi模糊,to b團隊的年終獎就不會像業務部門那樣出現各種因超額完成kpi帶來的天價年終獎。
 
實際這也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在工作中的疑惑點,因為缺失目標導向,團隊的工作評估和管理方面確實存在難題。
 
騰訊某個事業群的總經理曾經提出這樣的建設性考評辦法:在騰訊內部建立IT分包機制,業務方被定義為甲方,to b端建設團隊被定義為乙方。甲方向乙方提出能力構建需求,需按照市場價向乙方支付傭金。於是,對於這類to b產品團隊的考核指標就變成了這樣的內部分成結算,在內部模擬了一套內部盈利分成體系。
 
今年騰訊的員工大會上,COO已經將這種方案上升到公司級方案,會在2015年中有所體現,當然,過程一定是很漫長的。
 
本文作者覃浩Tommy,曾經在UC做過2年to c的App,現為騰訊的to b產品經理。本文來源“南極圈”,騰訊官方唯一認可的離職員工組織,聯系方式(歡迎騷擾):Kinny(深圳) 186-8896-6690。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

美股太貴 美國基金經理轉投海外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61

2014-09-19T211340Z_1_LYNXMPEA8I146_RTROPTP_3_USA_original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股市經歷了長達6年的牛市,而美股目前過高的估值讓不少基金經理將資金轉移至美國以外的市場,以尋求更合理的估值。

高盛首席美股策略師David Kostin在2月2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在目前的股價被“拉升”的市場內,估值吸引人的股票很少。“過去40年來,只有1997年-2000年科技股泡沫時美股的估值比現在高。”

高盛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9月首次加息,而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將因此下降。標普500指數今年年底將處於2100點左右,接近於目前的水平。

高盛指出:“聰明的資金正在出售,而非買入。”Kostin的團隊建議投資者將目光轉向美國以外的市場,而不少投資者已經開始這麽做了。

今年,管理著2350億美元資產的奧本海默基金的首席投資官Krishna開始將資金轉向歐洲、日本和中印等發展中國家的股市。

資產管理公司TIAA-CREF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策略師Dan Morris也已經逐步將資金轉移至海外。該公司管理著6110億美元的資產。

歐洲經濟近期的小幅改善讓不少基金經理認為,歐元區經濟衰退的可能有所下降。因為歐洲股市目前的估值較低,許多基金經理希望歐洲股市能在未來帶來高於美股的回報。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 他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席勒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我打算賣掉所有的美國股票,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 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的時候表示。席勒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美國銀行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表示,相對於基準,他們超配歐洲股市。這一比例創下2007年5月來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公募“人才荒”加劇 農銀中小盤基金經理從業僅三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322.html

公募“人才荒”加劇 農銀中小盤基金經理從業僅三年

第一財經日報 謝丹敏 2015-03-06 06:00:00

3年證券從業年限表明這位基金經理是坐著“飛機”在工作。正常而言,要成為一名基金經理之前,得經歷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幾個階段,其間花費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

基金經理離職與“奔私”已不是新鮮事,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隨著大量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離去,當前基金行業中一批年輕的基金經理正跑步進場,其中的一些人經歷了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與基金經理之間的快速變身,行業甚至出現了三年從業資歷的基金經理。

農銀匯理基金公司近日發布公告稱,自2015年3月3日起,增聘顏偉鵬為基金經理,與付娟共同管理農銀匯理中小盤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下稱“農銀中小盤基金”)。公告對這位新任基金經理的資料披露甚少,僅顯示顏偉鵬碩士研究生學歷,僅有3年證券從業年限,歷任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研究員、農銀匯理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助理。

3年證券從業年限表明這位基金經理是坐著“飛機”在工作。正常而言,要成為一名基金經理之前,得經歷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幾個階段,其間花費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

從業三年的基金經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拿到的一份農銀匯理內部資料顯示,顏偉鵬在任職基金經理助理之余,主要研究計算機相關行業。此外,顏偉鵬的“前東家”交銀施羅德基金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是1個月更新一次通訊錄,翻了好幾個通訊錄都沒找到顏偉鵬,內部郵件、PPT也找了,也沒找到。他應該在(我們)交銀沒幹多久。”

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交銀內部人士打聽該公司投研內部KPI考核體系試圖了解優秀的研究員有無可能破格提拔時,該人士表示,“分屬不同部門,並不熟悉投研部門的情況。”記者聯系顏偉鵬本人得到的反饋是,一切以公告與公司市場部的信息為準。

如果拋開基金經理的從業經驗,在大量基金經理離職的當下,上述公告似乎僅是一則平常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2014年以來國內近百家基金公司累計發布了約1200份的基金經理崗位變更公告。

據晨星統計,截至目前,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4.44萬億,旗下基金2039只,在任的基金經理僅有1082人。這說明,過去的14個月時間里,若不考慮其間部分公司頻繁變更基金經理,平均下來兩只基金中至少有一只過去一年做了基金經理崗位的調整。

公募人才流失加劇

中國資本市場上不乏10年以上股齡的資深人士,3年證券從業經驗者亦能成為基金經理,農銀匯理此舉是大膽創新、求賢不問“資歷”;還是經歷了大量基金經理離職後,缺兵少將的權宜之舉?農銀匯理基金公司過去幾年在投研團隊靈魂人物、投資總監曹劍飛的帶領下一度創出輝煌。

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農銀匯理旗下權益類基金2013年凈值增長率達33.06%,近三年、近兩年絕對收益排名列行業第一位。農銀消費主題2013年收益漲幅近60%,在326只可比主動股票開放型基金中排名第八,同期農銀中小盤、農銀行業成長也實現了43.74%、41.63%的收益漲幅,均獲評海通證券五星基金評級。

然而,2014年4月曹劍飛離職,卸下了農銀匯理行業成長基金經理、農銀低估值高增長基金經理、農銀匯理基金投資總監等多個頭銜,不久之後加盟中歐基金,帶隊該公司旗下一個事業部。在曹劍飛離職前後,農銀匯理基金遭遇了頻繁的人事調整。2014年2月,張惟離任農銀匯理策略精選基金經理和農銀匯理中證500基金經理職務;3月,魏偉離任農銀匯理行業輪動基金經理一職;4月在農銀匯理任職超過5年的老將付柏瑞離任農銀匯理平衡雙利基金經理一職;10月李洪雨離任農銀匯理策略價值基金經理、農銀大盤藍籌基金經理職務。

在多位基金經理離去後,接手的幾位基金經理中,趙謙、郭世凱均是首次擔任基金經理。當時農銀匯理基金經歷了業績大滑坡,被外界質疑農銀匯理投研團隊面臨“青黃不接”,資歷老的、經驗豐富的走了,剛剛上來的基金經理相對經驗不足。

但在2014年農銀匯理基金最為外界詬病的莫非旗下農銀大盤藍籌基金的業績長時間在同類基金中墊底。為此,農銀匯理當年作出了人事調整,讓時任農銀大盤藍籌的基金經理李洪雨離開投資崗位,轉任該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除了基金經理頻繁變動外,該公司高管也出現了變動。在2014年3月,農銀匯理原總經理許紅波離職,由副總經理施衛代任,直到當年8月陳獻明上任總經理。

在經歷了一輪洗牌後,農銀匯理由業績相對出色的研究部總經理付娟暫時主持投研部工作。與顏偉鵬相比,付娟無疑經驗老到。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3年3月5日至今,農銀中小盤基金在付娟的管理下,取得了85.56%的總回報,在同類337只基金中排名48位,大幅超越業績比較基準37.22個百分點。

“一個成熟、穩定的投研團隊和公司治理結構需要一段時間。”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希望經歷了較大變動的農銀匯理能承受住考驗,做好投資者安撫工作。對於一家基金公司而言,來自投資者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然而,等待中國公募基金業的或許也如同農銀匯理基金般,在大量基金經理離職後,年輕一代經歷職業生涯考驗後,或將撐起新時代的整片天空。

編輯:一財小編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