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漲價歸公變「漲價歸私」 全民一年消失2900億稅收 誰背叛了孫中山?

2014-07-28  TWM  
 

 

孫中山先生有個理想,那就是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最終目標,是要讓土地稅收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

當國民黨從中國敗逃台灣,我們這座島於是成了這理念的實驗場域。

但這理想卻始終沒有實現。

甚至台灣的房地產實質稅率還低到只有國際的十分之一,究竟是誰背叛了孫中山呢?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楊政諭

國父遺教 名存實亡

以孫中山精神創立的《憲法》中,在第143條明定:「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但是,台灣土地增值稅課稅的基準,是由地方政府以「土地公告現值」決定。長久以來,這個假價格與市價差距越來越大,政府課不到稅,也讓「漲價歸公」變成「漲價歸私」。政府的稅基制度不彰,讓國父遺教成為空話。

「房地產實價課稅最快明年就會上路!」財政部長張盛和的一句話,引起產、官、學界一陣激辯。三十年來,政府不只一次嘗試實價課稅;三十年來,部長下台、業者叫苦、民眾反對……,沒有一次成功。

但在現今房市亂象下,台灣的房地產稅制不公,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財政部也因此提出稅改方案, 準備邀集各界討論。但是,這次稅改真的可以解決不公、改掉台灣長期畸形的房地產稅制嗎?

這是一棟台東市區的舊房子,白色油漆早已剝落,露出裡面紅色的磚牆。五十坪三合院,市價約七百萬元,是台東市區普遍的價格。主人王先生摸著斑駁的牆面,誰也想不到,這棟老房子的稅率卻比台北市的豪宅還高!

「這房子老了,繳的稅也很低。」王先生說。繳多少?不記得了,很少啦!看了稅單,王先生才知道地價稅三千元、房屋稅三千五百元,每年要繳六千五百元。算一算,王先生的房地產持有稅,比他的手機電話費還便宜,每年持有稅的實質稅率(應繳稅額除以財產市值)只要○.○九三%。

持有稅低 是政府德政嗎?

房地產增值六兆 稅卻只多收三百億沒錯,台灣的房屋稅和地價稅超低,眾所皆知,也被視為「德政」。但是,你真的是這項德政的受惠者嗎?

舉一棟台北市中正區歌手周杰倫所住的豪宅「元大一品苑」 為例,一戶市價約一億三千萬元,而每年繳的不動產持有稅是五萬四千元;而一輛四千四百CC的汽車燃料費和牌照稅,每年都要繳五萬七千元,車比房子繳的稅還多。就算加上豪宅稅,這棟豪宅的房屋稅和地價稅也只要九萬元,實質稅率也只有 ○.○六九%。也就是說,以不動產的真實價格來看,住在老房子的王先生,租稅負擔率竟比住豪宅的周杰倫還高!政府想透過豪宅稅提高持有成本的政策,完全無效。

在稅單上,王先生地價稅的依據是以「公告地價」來計算、房屋稅則是「房屋公告現值」,兩者都和不動產的真實市價無關。王先生的公告地價和房屋公告現值加起來只有二百多萬元,稅基是市價的三分之一;但周杰倫的豪宅稅基卻只有二千多萬元,稅基僅有市價的六分之一。

台灣房地產的持有成本過低,讓養房比養車還便宜,而且市價越高,繳的稅就相對越便宜。

「真的啊!不算我還沒有發現!」王先生說。房地產稅負不公平,就在這樣的習以為常下悄悄滋長。這場慢性病──一套你我都沒感覺的不公平稅制,不只間接影響高房價,將大量資金導向房地產,也影響了台灣的總體經濟。

台灣的房地產稅制,源自於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但是這個理想,卻在現行扭曲的稅基制度下變了調。《今週刊》特別和「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邀集中研院院士等學者,提出不動產稅制的改革方向。究竟,房地產改革到底要怎麼走?實價課稅又該怎麼實行?

「不動產稅是整體性的問題。不只是不公平,這也是經濟動能的問題。」中研院院士王平說:「台灣的銀行總放款餘額,其中三○%是房地產相關貸款,」他指出,偏低的持有成本,誘導房地閒置與囤積,「台灣的資金全流到房地產了。」根據行政院國富統計報告,去年台灣總資產毛額為一八七.四兆元,而土地(按公告現值計價)和房屋就佔了六成,不動產已經是台灣最大宗資產。稅基造成的問題不只讓養房、囤房成本超低,買賣房地產的交易後資本利得稅也很低。去年,台灣總資產共增加了十兆元,光是土地就有六兆元;但是,六兆元的資產增值,政府收到多少稅?財政部統計,房地產相關的稅負只從前年的二千億元增加到去年的二千三百億元,不動產稅收增加三百億元。

房價直漲 為何收不到稅?

稅基太低 有錢人繳的資本利得稅超少如同免稅的房地產資本利得稅制度,只有笨蛋才會工作賺錢。參玖參執行長楊筱瑄說:「台灣的不動產稅不是德政,而是幫有錢人省下上千億元稅額的惡政!用實例計算,一位高階主管工作五年收入二千五百萬元,和持有不動產五年賣出獲利二千五百萬元,所繳的所得稅相比,薪資收入繳的稅是五六○萬元,但是賣房子賺的錢只要繳一五二萬元的稅。」換言之,上班繳的稅,是炒房所繳的近三倍!

也難怪,過去十五年,不動產房價指數狂飆三倍,但是政府的房地產稅收,卻仍保持在二千多億元的水平。而辛苦的上班族和企業,卻貢獻了近四千億元的稅收。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房地產投資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花敬群估計,台灣稅基若和國際接軌,從第二棟房子開始以市價的八成計算稅基,那麼持有稅就可以增加二千九百億元,可以完全彌平台灣各級政府二千億元的財政赤字。 而且這些錢,全都由擁有兩棟以上房子的人來繳。這些人,不用說,都是台灣金字塔頂端的人。

「荒謬!真的荒謬!」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說:「過去十幾年,台灣貧富差距最大的主因,就是房地產稅制。有錢人繳的稅低得不合理、低得誇張。」彭信坤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房地產稅制,並在中研院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中提出房地產財稅改革方向。結果這篇建議書,一炮打響房地產改革,掀起一場風暴,媒體紛紛把麥克風塞到財政部長面前,張盛和才終於透露要著手改革。

稅基太低 是誰造成的?

專業無力官員、開發商、民代把持稅基評價委員會但是要怎麼改?我們得先看看台灣的不動產稅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不動產稅分為三大類:一為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和房屋稅;二為交易稅,就是契稅;三為買賣獲利的資本利得稅,以土地增值稅和財產交易所得稅來課徵。「台灣不動產稅的名目稅率,其實和世界各國相當,」花敬群分析,「但持有稅(地價稅與房屋稅)稅基約僅市價一成,利得稅(土增稅與房屋交易所得稅)除稅基偏低外,也與市價完全無關。」問題就出在台灣落後的稅基評估方式。不動產學者楊松齡分析:「孫中山先生的漲價歸公精神用意良善,因為早期地價和房價的認定,沒有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沒辦法掌握市價,所以政府就用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現值來替代;但是這樣假的稅基與市價差距實在太大,漲價歸公已經變成『漲價歸私』了。」「不管是哪一種稅,這些稅都是地方稅,應該是由地方政府徵收。」彭信坤說。但是,決定地價和房屋價格的地方政府,卻是最大問題。公告地價及土地公告現值的評議委員會,分別是三年和一年開一次會,追不上市價;而且估價師都只有二至三名,其餘的委員,就是地方政府官員、不動產開發商、民意代表等。而稅基真正的決定權,也握在他們手上。

「叫他們提高稅基,簡直不可能。」每屆都參加評議的全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諶說。「叫我們這些估價師去根本白搭!他們根本不在乎市價。」陳諶說:「這樣的制度,充滿政治角力。」他舉國外的例子指出,房地產價格都是經由第三方的估價機構評定,然後交給政府去執行。

加拿大地產開發商VISION董事總經理湯馬士聽到台灣的制度,直呼不可思議。「除了明顯的利益衝突,開發商也不夠專業,這應該交給專業估價師才對。」在加拿大,持有稅是以市價的九五%開始課徵。日本信義株式會社營業部部長李旭鎮也指出,在日本地方政府會委託兩組估價機構做出估價,中央政府不會插手,最後決定的稅基也大概是市價的七成。但是在台灣,按照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土地公告價格只有正常交易價格的兩成。

土地只是問題的一環,房屋評定現值是按照建築造價試算,但這套標準卻是「三十二年前的價格,」花敬群說:「和現在真正的造價成本比,大概只有兩成。」而這只是造價成本差異,若和房子的真正價格比較,落差更是天差地遠。

而台灣如此獨特的稅基決定過程,就造成台灣房地產課稅基礎低估,而且不能反映市價漲跌。「如果依照實際價格來計算,台灣的稅基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花敬群說。「所以一棟三、四億元的豪宅,最後稅基只會有幾千萬元。」實價課稅 真的有這麼難?

應打破「加稅」迷思 讓稅基與市價接軌「放眼國際,先進國家早都採用實價課稅,只有我們還在用過時的制度。實價課稅應該儘早上路!」王平說,而這也是中研院的政策建議書中最強調的一點。雖然台灣實行實價登錄兩年,對於房市的透明度有所提升,但「『公開』與『健全』房市是兩回事。真的要健全房市,就必須走到最後一步:實價課稅。」李旭鎮說。

一般人聽到實價課稅,第一個反應就是「加稅」。「但這其實是兩件事。」花敬群指出:「政府可以在市價上打折扣,例如對於自用戶,就用優惠的二折、三折;而非自用或是豪宅,就用八折、九折來課稅。」「重點是,稅基必須和市價接軌,才能符合公平原則、量能課稅(根據負擔能力決定稅收負擔)。」花敬群指出,日前財政部提高房屋稅稅率,從一.二%提高到三.五%的政策,就是走錯方向。「你再怎麼提高稅率,稅基就那麼一丁點,還是沒辦法提高稅額;到時如果實價課稅,又要降,反而更複雜。」不只是學者強烈支持,不動產業者也對實價課稅樂觀其成。信義不動產企畫研究室經理蘇啟榮認為:「時間慢慢拉長,制度應該要慢慢走向實價課稅,稅制也會變得比較公平,長期來看,對台灣房地產的健全是好事。」實價課稅 應如何配套?

從資本利得下手 交易稅與所得稅分離至於實價課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世邦魏理仕台灣總經理林俊銘也認為,「短期當然會對信心面有些打擊。但是如果稅制健全,把現在扭曲的制度改掉,長期來說,不但房價會降,交易量也會更好。」但是,實價課稅應該怎麼走?短期而言,財政部決定挑最簡單的「資本利得稅」下手。

財政部準備直接用所得稅將房地合一,繞過《憲法》規定的土增稅。「所得稅是中央稅的問題,不會受地方的意願影響,這與過去不同。例如中央在七月訂出了『囤房稅』,最高可課三.六%的房屋稅率。 但是地方政府還是因地制宜,多數隻用一.五%的最低稅率。因此,現行作法可行性的確比較高。」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說。

這和立委曾巨威想法一致。曾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的他,深深瞭解不動產稅制問題,並認為資本利得稅「是房地產稅制裡最好處理的。」他解釋:「雖然大家都知道土增稅是假的,因為買房子的時候都是算總價,不會算房、地的分開價嘛!」但是《憲法》明定必須課土增稅,修憲又極度困難。最好的作法,就是化繁為簡,不再區別土地、房屋,而把財產交易所得稅以交易價格減去取得成本,用差價當成總資本利得。「然後再將財產所得稅扣除公告的土地增值稅;如此一來就是房地合一,卻不用修憲,又可以課到市價。」包括花敬群在內的學者,也都認為這個作法可行,並且建議在所得稅法做上配套。

「如果把房產交易稅併到所得稅,會一下子提高太多所得級距。」花敬群說。所以應該將房產交易稅和所得稅分離課稅,避免對民眾有太大的負擔。

當然,這也是一般人最擔心的部分:實價課稅如果課到自己該怎麼辦?

新制上路 自用戶也遭殃?

短期只瞄準大戶交易所得 未來持有稅也應列入現在財政部規畫以所有人擁有的棟數,來區分自用和非自用,而這也符合現況。事實上,在台灣的不動產所有人,大部分只擁有一棟房子;擁有三棟或以上的人,只佔全部所有人的八%左右,但是這八%的少數人,卻擁有台灣二六%的房地產。因此,政府應該瞄準這群有錢人課稅,而不傷害一般的自用戶。

「很多人認為實價課稅就是加稅,但是這並不是等號。」高力國際韓國分公司資深總經理林東舉例:「韓國在二○○七年從原本的評定價格轉換成實價課稅,配套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就在提高稅基的同時,降低稅率,或是對自用住宅以優惠稅率來課徵。」「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很完整的配套措施。」「這是正確的政策,但你要給大家一點時間。」信義企業集團研髮長曹玲玲說,「否則帶來的衝擊會非常大。將自用、非自用及農舍田地,這些所有人區隔開,非常重要。」不過,就是因為財政部「繞過《憲法》」,這項「房地產實價課稅」制度,僅屬片面的所得稅改革,並未觸及最核心的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與房屋稅制改革。王平認為,長期來說,持有稅也必須走向實價課稅。

王平就曾在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上,直接對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嗆聲」,指出政府只做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改革一半。「不能這樣走一步算一步,而必須有全面性、長遠性的考量。」但是,持有稅若要依實價課稅,長久未交易的不動產該怎麼估算?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花敬群指出,國外普遍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去評算同一個路段裡的屋齡、房屋狀況,不會完全按照市價漲價。

提高稅基 中央該怎麼做?

建立公正估價機構 不受地方政府干預「長期來看,政府應該和地方商量,如何把現在的評定現值逐年調升到接近市價,好為未來的實價課徵持有稅做準備。」陳諶認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值得信賴的機構來做估價系統,不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除此之外,三年一次評定地價實在太久,在這三年內的持有稅就完全不會提高。」因此,應修正評價委員會的機制修改,重新檢討組織條例。

彭信坤也認為,若不解決地方和中央的財政劃分問題,中央再怎麼想調升持有稅,恐怕都是一場空。「這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所以中央與財政劃分的問題,也必須解決。改善持有稅還能讓地方政府獲得穩定豐沛稅源,如何讓地方政府有誘因去提高稅基?這是中央要思考的問題。」台灣究竟能否一改三十年的房地產稅制惡習?現在看來,財政部似乎想用一場七月底舉辦的座談會一決勝負。但是,「我們有太多法令和政策,在制定的時候不周延。」曹玲玲說:「像不動產稅制這麼大的政策,從小的審議到大型的產業討論會,至少要有三、四十次以上,充分讓產、官、學討論,只開一場座談會,絕對不夠。」王平也指出,「而最重要的是,在民氣可用之下,不能浪費,不要像證所稅,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的確,目前財政部房地產「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稅改內容,仍只限定在資本利得稅及土增稅上;不過,房地產持有稅制不公,真正打擊投資客囤房的持有稅稅基過低的問題,政府還是擺在一邊。

「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勢頭,政府應該趁機通盤檢討,擘畫一個完整的房地產稅改計畫。」王平認為,「只調整資本利得稅,卻不動持有稅,這樣半調子的稅改,不如不要改。反而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漲價歸公變歸私!

台灣房地產課稅的3大荒謬荒謬 1 養豪宅比養車便宜!

106坪豪宅:

房屋稅+地價稅

每年5.4萬元

4400CC汽車:

燃料費+牌照稅

每年5.7萬元

荒謬 2 辛苦上班繳稅 卻是炒房客3倍!

投資房地產賺2500萬:買一棟5000萬元的房子,5年後以7500萬元出售,獲利2500萬元。

持有稅和資本利得稅為:

(房屋稅+地價稅)×5

+房屋交易所得稅 + 土地增值稅=

152 萬元

高階工作者賺2500萬:每年薪資所得500萬元,每年應繳所得稅為112萬元,

5年繳稅

560萬元

荒謬 3 台東老房子的稅率竟比台北豪宅高!

偏鄉老房子實質稅率0.093% > 豪宅實質稅率0.069% 台東30年老住宅 台北某豪宅

面積 53坪 106坪

市價 700萬元 1.3億元房屋稅及地價稅 6500元 9萬元實質稅率 0.093% 0.069% 不實價課稅 一年消失2908億稅收台灣公告地價只有交易市價的20.19%,房屋評定現值約只有市價10%;若照國際標準,持有第二棟房開始用8成市價作為稅基計算,台灣持有稅會比現行制度增加2908億元。

稅基太低!

從豪宅課到的稅僅九牛一毛──以帝寶為例圖解持有稅與交易資本利得稅市價約3億元的帝寶豪宅,政府卻認為它只值4180萬元(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假設出售獲利1.73億元,政府卻只用3686萬元(公告土地現值+房屋評定現值)課稅。問題出在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這個稅基過低。

帝寶豪宅

目前市價約3億元

持有須繳的稅

房屋稅 稅率1.2% 稅基:房屋評定現值(2315 萬元)不合理1 不動產評價委員會3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地價稅 自用稅率0.2% 稅基:公告地價(1865 萬元)不合理2 地價評議委員會1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房屋稅:27.8萬元 地價稅:3.73萬元

合計:

1年交31.5萬元持有稅,比管理費51萬元還低

實際法拍案例:

某甲當初花約1.08億元買入帝寶,之後賣出成交價2.82億元。

賣房獲利:1.73億元

稅前報酬:159%

出售須繳的稅

土增稅 實際稅率:1.8% 稅基:土地公告現值(2983萬)

房屋交易所得稅

台北市稅率:37% 所得稅率:40% 稅基:出售時評定現值(703萬元)不合理3 房、地分離課稅,稅基遠低於交易價格!

土增稅:54萬元 房屋交易所得稅:104萬元

合計:

僅納稅158萬元,只課到賣房獲利約0.9%的稅。

稅後報酬高達157 %

資料來源:參玖參公民平台、監察院「租稅不公調查」2011年,沈美真等人稅收貢獻少!

台灣家庭有41%的財產來自不動產,高於美國的28%,但不動產稅收只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0.9%,遠低於美國的2.9%。

房價狂飆

但課到的稅和15年前差不多── 近15年房地產指數與房地產課稅淨額制度太落後!

台灣是全世界先進國家中,唯一將房地產資本利得分成土地和房屋計算的國家;也是唯一沒有實價課稅的國家。

打破4大迷思!實價課稅並非不可能──實價課稅反對聲浪與解決方案

他們說……

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不能上路。

解決方案

國外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並建立起第三方專業估價師制度,而非議員、建商、開發商決定。

他們說……

台灣房地分離課稅,實價合一難以估算。

解決方案

現行房地產交易可用成交價來課資本利得稅,讓所得稅抵扣土增稅,沒有房地分離問題。長期勢必要修憲,移除房地分離制度。

他們說……

法令明定實價登錄沒有配套,不得作為課稅基礎。

解決方案

政府應盡速立法配套措施,讓實價課稅早日上路。

他們說……

實價課稅會讓老百姓稅賦負擔增加。

解決方案

實價課稅將不是全民加稅,財政部擬定從第二棟房以上開始課稅,七成民眾不受影響;受影響的只有握有大量房地產的少數投資客。

只拿資本利得開刀

還是打不到囤房客

── 現行房地產稅改政策與待解問題稅目 房地產稅改政策 待解問題

資本利得

(土增稅、所得稅) 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最快明年開始,非自用房屋交易,用實際差價為稅基,併入綜合所得稅課稅,並抵扣土增稅。 改革稅基方向正確,但如何區分自用住宅?是否併入所得稅?奢侈稅是否需要退場?

持有

(地價稅、房屋稅) 「房屋稅」囤房條款:五月開始,第四戶非自住房屋稅率提高為1.5%至3.6%;自住則維持1.2%。 多數地方政府仍用1.5%最低稅率課稅,且只調稅率,房屋、地價稅基太低的問題,仍未解套。

整理:楊卓翰

房地產太好賺?!

如果你在2001年投入100元買台北市房地產,2013年你可以賺205元,而股票只能賺168元。(計算標準參考《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4

房地產股票為何受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624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投資者開始買入大型房企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大型房企不僅可以成功經歷這場風暴,還會越變越強。(更多財經金融資訊,請加微信:wallstreetcn) 由於地方政府放松樓市監管,MSCI中國房地產指數7月上漲16.5%,創下三年來最好單月漲幅。 在房地產市場銷售額上半年同比萎縮9.2%的背景下,這樣的表現令人意外。 房企中,受房價下跌影響最大的是中小型房企。他們一般缺乏現金流,並在中小型城市開展業務。在中國,中小型城市供大於求的現象最為明顯。 相比之下,大型房企的股票則表現亮眼。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萬科的股價今年上漲了22.7%,恒大地產的股價則上漲了17.2%。相比之下,MSCI中國指數今年僅上漲3.3%。 AMP Capital亞洲股票主管Patrick Ho表示,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總體並不看好,許多小型的房地產商面臨流動性問題,但大型房地產商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及更高的名牌知名度。 據花旗,今年上半年,中國十大房企的市場占有率從去年的14%上漲至18.7%。花旗認為,這個市場份額在2020年將達到35%,在中國的一線、二線城市這個比例將達到50%。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房地產降溫對經濟造成巨大的危險。因為許多中國人最大的財產就是就是房地產。而房地產帶動了鋼鐵以及家具的銷售。目前政府已經開始放松房地產市場的管制,從內蒙古到山東濟南,當地政府紛紛取消限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72

房地產“左右逢源” 多地取消限購、房貸審批加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691

中國房地產市場在持續出現頹靡態勢之際,房產市場的關鍵政策出現松動跡象。(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一向被視為樓市調控“殺手鐧”的房地產信貸政策正從源頭上刺激市場需求。 上周,上海就傳出農行首套房200萬元以上的商業住房貸款可獲95折優惠利率。《東方早報》報道稱,部分城市配合松綁限購的同時還放松了限貸政策,但外地戶籍購房者購買二套房的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調至1.15倍。 業內認為,在樓市膠著的微妙時刻,一線城市信貸松動,一旦其他地區和大行加入放松大軍,那麽,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很可能改變。 除了利率優惠,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的調研結果顯示,全國多個城市房貸審批速度也在明顯加快。 《上海證券報》報道稱,北京、廣州、成都等多地房貸審批、放款流程已大大加快,已從最緊張時的3個月縮減至如今的1個月,杭州等地甚至一周即可審批放款。 據德祐地產貸款管理部主管晏純介紹,現在,上海房貸審批一般兩周即可通過。在交易中心產證辦下來後,3-4個工作日即可放款,一般來說1個月到1個半月整個貸款流程就可完成,這與此前貸款最緊張時至少3個月甚至長達半年的貸款周期相比,已大大縮短。 不僅如此,在央行發生要求銀行支持住房貸款需求後,地方政府的救市行動也由暗轉明、範圍擴大、力度加碼,全國多個城市放松限購政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6月底,呼和浩特成為全國第一個發文取消限購的城市。本月,二線城市武漢也加入限購松綁的大軍。截至7月23日,46個限購城市中有27個城市針對限購政策進行了微調。 中原集團研究中心對這些城市限購放松後的樓市反映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從目前放松限購的樣本城市來看,效果甚微。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目前市場已經出現失衡,取消限購對樓市的作用不大。”而另一位券商研究員也認為: 限購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信貸依然是市場能否複蘇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78

“神算子”滬銀監局預警異地房地產授信:無錫、常州在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582

被視為“神算子”的上海銀監局最近兩次預警涉房地產類信貸,其稱,幾家大型銀行上海分行的異地房地產項目已經出現“去化周期明顯延長,銷售價格存在下行壓力,風險狀況不容樂觀”的現象。這其中便包括常州、無錫等靠近上海的二線城市。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異地貸款之所以受到特別關註,是因為其有四大不利因素:較難全面了解客戶、企業有可能被過度授信、風險發生時不便協調、貸款集中度一般偏高。

而目前,上海銀監局在調研中已經發現了局部病竈。此外,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上海轄內銀行業異地企業(項目)表內外授信余額5782億元,已占轄內貸款總額的14%,其中敞口余額4338億元。

以下是一財網的全文:

因對鋼貿和銅融資的預警“兩發兩中”,上海銀監局的調研和預警一向被業內視作“神算子”,可以幫助銀行在風險全面爆發前嚴陣以待。也正是因此,其去年底和近期兩次風險提示均涉房地產類信貸,已讓業內“高度警惕、審慎新增”,某銀行上海分行管理層人士稱。

  《第一財經日報》從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處獲悉,上海銀監局近期已對異地房地產授信進行風險提示,“建議轄內商業銀行持續關註存量異地房地產項目的資金鏈狀況,加強風險監測和防範,並審慎介入新增異地房地產項目”。

  該人士透露,上海銀監局的提示是鑒於其近期對常州、無錫等地的實地調研。據稱,幾家大型銀行上海分行的異地房地產項目已經出現“去化周期明顯延長,銷售價格存在下行壓力,風險狀況不容樂觀”的現象。

  總體而言,上海銀監局調研發現,即便是靠近上海的二線城市,常州、無錫等地區房地產市場目前已進入慢速發展和項目分化階段。

  同樣落腳在房地產類信貸,去年年底,上海銀監局則對轄內各商業銀行預警了商業地產融資風險。

  地方銀監的風險監測縱然和轄區銀行的信貸余額、貸款集中度和操作風險等行業情況有關,但作為順周期的銀行業,較大面積風險往往和整體經濟運行趨勢高度相關。無獨有偶的同方向事件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日前表示房地產歷史性拐點到來,這被媒體解讀為官方智囊對“拐點”予以承認。

  風險之困:還款資金或依賴母公司

  房地產貸款會不會出風險,首先得看地產商有沒有銷售回款覆蓋貸款本息的能力。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國家統計局剛公布的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創下自2011年1月開始統計以來下跌範圍最大紀錄,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多達55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也增加到52個。

  上海銀監局還註意到轄內銀行異地貸款較多的長三角地區情況,其稱:此前“長三角地區的部分城市集中出現在降幅榜中”。調研發現,雖然以無錫、常州為例目前情況仍屬於“較為平穩”,但地產商銷售的價格已“普遍低於前期評估”。

  “轄內異地貸款尤其是異地房地產貸款存在較大風險隱患,應引起商業銀行充分關註。”上海銀監局稱。

  風險隱患從何而來?從房地產開發貸本身來看,上海銀監局稱,若上述兩地房地產市場仍持續目前狀況,“銷售周期可能超過貸款期限,且銷售回款難以覆蓋項目貸款本息”。

  從這些項目的還款資金安排來看,上海銀監局稱:“預計還貸資金將較大程度依賴母公司或股東支持,若股東方資金鏈緊張,銀行信貸資金將面臨風險。”

  對此,上海銀監局建議銀行“謹慎評估當地房地產市場走勢,密切關註存量異地房地產貸款風險狀況,關註企業建設和銷售進度,監控企業資金流向,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加速回籠銷售資金,做好異地貸款風險管理。”

  “要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建立針對地區、行業的持續風險評估、篩選體系,全面收集信息,鎖定營銷重點和方向,審慎開展異地授信業務,避免信貸投放的盲目性,有效防範區域性風險和行業性風險。”上海銀監局表示。

  異地之難:個別項目建安成本存疑

  除了房地產市場本身受宏觀經濟所帶來的貸款風險隱憂的影響外,當貸款去了“異地”,個別銀行還面臨著經營方面和操作帶來的另一重風險。

  “異地貸款有四個不利因素:較難全面了解客戶、企業有可能被過度授信、風險發生時不便協調、貸款集中度一般偏高。”上述銀行上海分行管理層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因此銀行一般情況下不鼓勵異地授信。

  先說“較難了解客戶”。上海銀監局調研發現,從貸前審查來說,“與本地貸款相比,異地貸款由於受地域等限制,貸款行與異地客戶之間建立的信用關系不穩定,往往難以有效了解異地企業真實的經營、財務、信譽等狀況”;而從貸後管理來看,“銀行的客戶經理也難以實施有效的貸後跟蹤管理,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動態。”

  “能被異地授信的很多是集團客戶,在現在形勢下,不少集團客戶都是‘兩張臉’,表面看規模大、賬面好、貸款又有擔保,給人以大而不倒的假象,內底里財務體系複雜、關聯公司走賬、關聯交易藏垢,讓銀行很難清晰跟蹤債務人的資金走向,其融資鏈拉得很長,投資和對外擔保又較多,在經濟下行周期有資金鏈告急的可能。”上述分行管理層人士稱,“異地銀行較容易被假象迷惑,比本地銀行較晚發現公司問題。”

  值得引起註意的是,上海銀監局在調研中已經發現了局部病竈。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調研中有個別地產項目建安成本達6000元/㎡,大大高於其他項目,數據真實性存在明顯疑點。

  此外,據上述分行管理層人士經驗,異地貸款企業往往還承受著其本地和異地的多頭授信,有時候多家銀行搶客戶,還有“過度授信”的風險,貸款集中度也一般比較高。而一旦風險真的爆發,本地銀行熟悉當地營商環境,往往更早察覺風吹草動,甚至收貸;異地銀行就會鞭長莫及顯得被動。

  該分行管理層人士還遇到過一個問題,某異地貸款企業屬當地經濟龍頭性質單位,在其分行發覺對方財務出現問題並決定收回貸款時,甚至遭遇當地政府出面叫板,以該銀行其他當地業務開展為“要挾”。正常程序的貸款管理出現困擾,而異地銀行又缺乏當地協調人脈。 

  異地之貸:占轄內貸款總額的14%

  上海的銀行究竟在外地放了多少錢?《第一財經日報》獲取的一份官方調研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上海轄內銀行業異地企業(項目)表內外授信余額5782億元,已占轄內貸款總額的14%,其中敞口余額4338億元。

  更值得註意的是,上海轄內銀行業通過理財資金、代為推介信托、委托貸款、證券承銷等其他方式投向異地企業或項目的余額就高達1762億元。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上海銀監局的風險提示尚為一種主動掃除異地監管“盲區”的未雨綢繆。貸款質量方面,異地不良貸款還只有11億元,不良率僅0.26%;貸款投向方面,真正去往較多隱患的房地產行業的資金也不多,上海銀監局收集了一季度末四家大型銀行分行一億元以上異地貸款明細情況發現,四家行億元以上異地貸款合計654.62億元,其中房地產行業相關貸款145.14億元,占比22%,比重較全口徑貸款中房地產貸款占比略低。

  從地域投向看,上海轄內銀行異地授信投向東部地區4754億元,占比82%,其中投向江浙地區2558億元,占比44%,這種集中度偏高並非好事。其余包括投向中部地區552億元,占比9.5%;投向西部地區475億元,占比8.2%。

  既然異地貸款並不受鼓勵,為什麽還有14%的貸款“出滬”了呢?上述大行分行管理層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有些轄內銀行對接集團公司,需要對其散布在其他區域的主體提供綜合服務;另一方面,也有總行“下旨”或分行協調的“聯合授信”,類似於“行內銀團”,上海分行有管理義務;此外,也可能有一些中小銀行在江浙部分城市沒有分支機構,由上海分行輻射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還獲悉幾樁極個別案例。此前鋼貿貸款逾期發酵時,有不止一家銀行為了遮掩壞賬,為鋼貿商或與其相關的外省市融資主體提供大額信貸(在滬鋼貿商不少產業鏈發展至江蘇省,且外省市承貸主體多為地產類企業),再用這些資金覆蓋實際已經發生的壞賬。

  比如鋼貿企業A有1000萬貸款到期無法還款,而A企業本身已經上了黑名單無法獲得上級行的續貸批複,銀行就可能找一家在外地的地產企業B(與A暗地關聯或由A控制),給B提供2億授信並在利率上給予一定讓步,由B承諾還上A的所有壞賬。

  對於難以探測清晰的異地授信,上海銀監局要求銀行總行制定較本地業務更為嚴格、更為細致的涵蓋貸前擔保調查、資金使用控制、財務監測和實地調查等方面的異地貸款風險控制辦法;對於采用“行內銀團”方式開展異地貸款業務,明確主辦行和協辦行之間具體的管理職責和相應的權利。

  上海銀監局還要求銀行成立專門的信貸管理團隊對本行異地貸款進行管理,並建立大額異地融資信貸員定期實地跟蹤管理制度,加強動態監測和風險預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92

銀監會排查聯保風險:只要房地產不崩盤,風險就可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268

據多家媒體報道,不少銀行按照銀監會要求,對本行聯保貸款業務的擔保鏈進行了風險排查。目前的排查結果顯示,所有行業都存在此現象,尤以黑色金屬領域嚴重。但相關行業人士也指出,只要房地產領域不發生系統性崩盤,銀行聯保貸款風險就可控。

財新稱,銀監會於7月底下發通知,對聯保貸款進行規模限制,同時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10月底之前,完成對擔保圈貸款的風險排查,並及時匯報排查結果和高風險客戶的風險處置預案。

對於聯保模式的貸款,銀監會首次明確提出,要求企業對外擔保的限額原則上不得超過其凈資產,除農戶擔保貸款外,每家企業的擔保客戶不得超過5戶,並嚴格控制聯保體內單戶貸款額度。

路透引述一位業內人士稱,黑色金屬領域的摸底已經結束,情況比較嚴重,也已經采取了控制風險蔓延的措施。但目前看,只要房地產市場不崩盤,聯保貸款的風險就可控。

至於本次聯保風險爆發的原因,某大型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對路透表示,與上次不同,根源在經濟基本面問題。這次銀監會發文分類處置風險,第一條就是限制銀行抽貸,說明銀行在著急逃離聯保風險。

如果聯保的風險敞口都在小微企業,影響也不該這麽大,因此可能爆發危機的聯保貸款不一定都投給小微企業,可能當初銀行為了收益還是通過這種方式把授信給了些投資拉動的企業。這次銀監會把房地產風險放在了核心位置,一方面由於其牽動上鋼鐵、煤炭遊企業現金流,另一方面聚集了各渠道資金。

路透報道還提到,“互保、聯保、循環保企業客戶專項排查行動的背後,反映一個問題,江浙一帶的互保聯保及由此引發的壞賬危機仍在蔓延。”

原本,聯保互保是銀行風險管理的一種創新方式,曾被大力推廣,但自從鋼貿風險暴露後,銀行發現聯保不僅不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反而還會拖累好企業,導致銀行壞賬率飆升,形成系統性風險。

財新稱,銀監會在文件中警示,擔保圈企業風險較高的地區為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行業分布為鋼貿、煤炭、紡織化纖等;銀行要重點監控銀行貸款依存度高、民間融資依存度高、生產經營不正常的擔保圈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69

房地產“泡沫”樣本——溫州棄房破千 涉64億壞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50

房地產泡沫,溫州,棄房,不良貸款,信貸泡沫,房價

溫州似乎總會成為中國的“金融問題樣本”。房價連跌34個月;“棄房”數量1107套,涉及不良貸款64億元。這些數字讓溫州成了中國房地產市場風險先知先覺的代名詞,也成為了房地產整改的前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限購大省到救市大省的轉變,讓敏感的人嗅出了溫州樓市的危險。2013年8月以來,溫州”棄房"數量呈大幅增長趨勢。據溫州銀監分局調查統計,受商品房價格下跌影響,當前溫州"棄房"數量已達1107套,涉及不良貸款64.04億元。

“棄房"主要有四類情況:

一是按揭貸款”棄房"數量增長較快;

二是商品房抵押貸款中的”棄房"數量快速增長;

三是單套”棄房"平均所涉貸款金額上漲;

四是”棄房"數量集中於"抵押加擔保"貸款。

據溫州銀監部門分析,"棄房"一是因外部經濟不景氣,貸款人自身經營困難;二是資金鏈和擔保鏈的風險持續發酵,部分企業深陷泥潭。

7月29日,溫州市住建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放開住房限購政策,在房屋交易登記時不再核查現有住房情況。過去一年里,溫州多次呼籲分類調控,建議限購松綁或取消。至此,浙江省內限購松綁的城市已達5個。

據《財經國家周刊》引述溫州市市長陳金彪表示,溫州的房地產與實體經濟、金融行業的聯系特別緊密,突出表現為”三個高":一是銀行業信貸中房地產融資占比高達2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二是房地產抵押貸款比重高達5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因房價下降、授信貸款萎縮等相關問題形成的銀行不良貸款比重24.9%;三是溫州實體企業涉及房地產的比重高,在1806億元的房地產融資中,溫州實體企業參與房地產開發和投資的貸款比重達66%

房價的持續回落或瞬間大幅下滑,對溫州的房地產市場、實體經濟、金融系統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由於房地產抵押貸款比重過高,隨著房價一路走低,抵押品價值大幅縮水,導致銀行授信萎縮,由此放大了金融風險。

陳金彪還表示:

溫商群體對經濟變化和市場反應特別靈敏,對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也會先一步發現。溫州風險要早於浙江1-6個月,浙江又要早於全國1-6個月。

這是否意味著,溫州如今的困境將成為全國各大城市今後的命運?

目前尚無更多數據顯示"棄房斷供"成為全國普遍現象,但監管部門早已作出預警。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也表示,”部分地區已出現房企甚至業主違約,一些中小房企的資金鏈緊張,三四線城市相關信貸風險須高度關註。"

如果"棄房"現象逐步蔓延,將導致溫州乃至全國的信用環境進一步趨向惡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83

樓市「寒冬」:下一個倒下房地產開發商會是誰?

http://www.xcf.cn/tt2/201408/t20140829_632126.htm

  TOP50房企集中度升至33% 誰是下一個倒下的地產商?

  萬科董事長王石在今年8月的亞布力峰會上說,萬科有可能會是下一個倒下的開發商,因為原來世界最大的地產商在一輪又一輪的金融風暴之後都倒下了,而現在萬科是最大的住宅地產商。讓他擔憂的是,萬科目前並沒有找到下一步的轉型方向。

  另一方面,中小地產商也在逐漸淡出市場。「今年以來,有很多小房企過來跟我們聊合作,有些是希望項目合作,有些是希望被收購,但我們在挑選併購項目時會非常謹慎」,一家銷售規模在500億元的上市房企品牌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

  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首當其衝的是大量中小型開發商面臨洗牌出局。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向記者表示,光耀地產資金鏈斷裂並不是孤例,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無法容納那麼多的開發商,未來幾年行業集中度將快速提高,會有大批中小型開發商退出市場。歐陽捷認為,如果本輪房地產市場低迷期超過三年,一批財務激進的上市房企也有可能熬不過寒冬陷入危機。

  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更直言有三種地產商會倒下。一是做郊區盤的開發商,二是做旅遊地產的開發商,三是做三四線城市豪宅的開發商。這些地方的開發商的共同點只有一個:房子基本賣不動。高周轉、高溢價、輕資產,是他眼中能適應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的地產公司特徵。

  那麼,誰是下一個最有可能倒下的地產商?

  高槓桿隱藏償付危機

  從今年主流房企的銷售業績來看,「強者恆強」的商業生存法則在房地產行業越發明顯。

  根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TOP10的房企銷售金額佔比從去年的14.6%上升至18.6%,增加了4個百分點;TOP20及TOP50企業則同比分別增加4個百分點及4.7個百分點。TOP50企業市場集中度連續上升,從2012上半年的27.7%增至2014年上半年的33.2%。

  主流房企的市場佔有率繼續提升,也意味著中小型房企正在快速退出市場。歐陽捷告訴記者,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有9萬家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非上市企業,隨著市場增速放緩,房地產將從依靠增量發展進入到存量整合時代,市場無法再容納那麼多的房地產企業,預計在未來的三年內,TOP50房企市場佔有率有可能提升至50%。

  自3月份以來,包括寧波興潤置業、南京盈嘉地產、海寧立德房產、南京福地房產、南京亞細亞置業、青島君利豪、惠州光耀集團等十餘個企業均被曝光陷入倒閉、瀕臨破產或老闆跑路事件。

  「據我瞭解,現在四大國有銀行只會向國內約十分之一的主流房企發放開發貸款,這意味著90%的房企無法從銀行獲取貸款,它們只能依靠信託、房地產基金這樣的高息融資渠道」,歐陽捷說,如果市場環境好,這些企業還可以通過「十個瓶子七個蓋子」的方式存活下去,一旦市場不好資金回籠出現問題,這些高息負債會把它們壓垮。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統計顯示,上半年房企的自籌資金在企業到位資金中所佔比重上升至40.4%,相比今年一季度上升1.8個百分點,且高於去年同期2.6個百分點,這表明房地產行業外部融資較為困難。與之相對,今年將有5.3萬億元信託到期,其中三四季度是集中到期時間段,這將進一步加劇房地產企業的資金負擔,部分槓桿率過高的中小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償付危機。

  「雖然很多中小房企也意識到償付危機,希望通過出售項目甚至公司股權求生,但現在急著要賣的項目或者公司質地肯定不好,願意接盤的人並不多,所以未來剛性兌付很可能會被打破,中小型房企將出現大面積出局」,歐陽捷說。

  此外,歐陽捷提醒,以江浙一帶為代表的部分地區存在大量房企相互擔保的情況,一旦其中的少數企業出現償付危機,擔保鏈上的其他企業都會受到牽連,危機最終越演越大。

  銷售回款率低一樣難存活

  已經上市且具備一定規模的上市房企也並非能高枕無憂。

  在歐陽捷看來,部分上市房企這兩年以來一直在拚命提高槓桿,借用基金、信託等方式來拿地,再通過高周轉的方式對衝前期的融資風險。類似的運作模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把規模做大,但如果本輪市場的調整期過長,銷售持續低迷導致資金回籠無法覆蓋工程開支與債務償還,這些企業會面臨生存危機。

  世聯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上市房企的現金償付比例(貨幣資金/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已經低於2012年一季度,僅略高於2008年第四季度,預計二季度將進一步走低。如果未來流動性仍未放鬆,不少上市房企也將面臨償付壓力。

  「對於部分在前幾年頻頻高價拿地、全國化擴張過急的中小型上市房企而言,銷售回款往往跟不上投資需求,企業因此需要大舉借債才能彌補資金缺口,一旦去化不力,遇到融資渠道不暢通,資金鏈就面臨斷裂風險」,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朱一鳴告訴記者。

  而在宋延慶眼裡,負債率過高,並不是直接致命的「殺手」,頂多只是病因,能讓開發商最終倒下的,還是房屋的滯銷。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少過去幾年業績看上去增長不錯的開發商接下來同樣存在倒下的可能。特別是實際銷售現金收入很差的開發商,可能會因為其相對疲弱的銷售能力最終倒下。他表示,目前三類地產公司風險最大:一是在城市郊區大面積開發樓盤,但其項目配套和人口導入遠遠不夠的開發商;二是主要產品線以旅遊地產為主的房地產商;三是三四線城市的豪宅開發商。

  宋延慶的看法,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的變化。在過去十多年時間,受益於人口紅利、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以及廣義貨幣的大規模發行,房地產行業僅依靠投資需求就能拉動銷售。但是在未來,市場的投資性需求日益減少,房地產開發需要重新回歸到以消費為主的模式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地價和房價的上漲速度和幅度,必然跑不過固定利息的開支。以高周轉、輕資產為新內涵的商業模式顯然將是行業未來的主流。

 

  從6月20日呼和浩特明文宣佈取消限購開始,我國樓市政策出現鬆動已整整兩月。如今,在全國47個限購城市中,已有37城或明或暗地鬆綁「救市」。那麼,這些城市的「救市」效果如何?部分城市的限購鬆綁之後引起的成交回升能否持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城市限購鬆綁後的成效不彰,個別城市成交量不升反降。在目前房貸利率優惠全面取消甚至上浮的情況下,單方面取消限購對樓市的刺激作用不大,樓市能否回暖,房貸政策成為關鍵。而從半年報來看,房企普遍面臨現金流減少和融資成本的雙重壓力。面對樓市「寒冬」,開發商的「糧草」備足了嗎?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 

  自6月20日呼和浩特發文宣佈取消限購以來,「救市潮」已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截至8月26日,全國47個限購城市中,已有37個城市取消或調整限購政策。 

  然而,各地救市政策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綜合中原地產與克而瑞等機構的研究數據發現,除了呼和浩特、南昌、長春、蘇州,大多數出台救市政策的城市成交並未出現持續回暖,部分城市成交量反而進一步下滑。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告訴記者,本輪樓市價格出現調整根源在於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逆轉,除了一線城市,大部分城市供過於求,即使限購放鬆,帶來的新增需求也相當有限。除非房貸能出現大力度鬆綁,否則市場很難出現實質性回暖。 

  然而,在中國經濟去槓桿化的大背景下,加上目前處於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銀行的攬儲成本居高不下,寄望房貸資金面放鬆的想法恐怕要落空了。世聯行認為,此前85折的房貸利率優惠恐難再現,預計接下來市場成交回升的力度有限,房企仍需積極跑量。 

  個別城市鬆綁後成交反降

  克而瑞監測發現,作為首個放開限購的城市,呼和浩特7月首週成交面積大幅飆升至41669平方米,遠高於上半年周平均24114平方米的成交,7月該市商品房成交面積178819.45平方米,環比上漲68.62%,同比漲幅也達到42.55%。 

  然而,呼和浩特的回暖只是個例。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對30個調整限購政策的城市跟蹤發現,多數城市成交量出現短期沖高後馬上回落至正常水平,部分城市成交持續低迷,救市政策的長期效果仍待觀察。 

  在8個率先調整限購政策的城市中,僅呼和浩特成交出現明顯回升,無錫、南寧、瀋陽、蘭州、溫州五地則在政策放鬆初期出現短期成交沖高現象,之後又逐漸恢復至今年3月以來的水平,而短期沖高現象主要是由於集中備案所致;廈門及天津則幾乎對政策調整未作出任何反應。 

  在隨後政策放鬆的12個城市中,南昌、長春、蘇州三地在政策放鬆後的一個月內市場成交有所起色,較今年3月至限購放鬆前的日均成交量分別上升16%、16%和11%;濟南、福州、成都、杭州、寧波、石家莊等六地都有明顯的短期成交沖高現象,除成都及福州外,其他四地高位回落後的成交水平依然較前期有明顯上升,上升幅度在31%至56%之間。 

  武漢及西安政策調整後,市場未有任何明顯反應;海口在限購放鬆後日均成交量較前期反而下降了27%。 

  在最近調整樓市政策的10個城市中,青島、金華、紹興、佛山、昆明五地都有明顯的短期成交沖高現象,其中青島及佛山短期沖高時間分別達到10天和9天,而金華、昆明僅有4天和1天;徐州、貴陽、合肥、大連、長沙五地對政策調整未作出明顯反應,其中徐州由於去年末已經對限購措施作出調整,而長沙從限購令執行初期開始就較為寬鬆。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楊科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城市短期沖高的共同原因主要是,限購調整前累積的成交單在限購鬆綁後集中補備案或補網簽,但並沒有帶動新增成交,因此呈現出沖高後回歸常態的趨勢。」從限購取消之後各城市市場情況來看,購房者看房數量明顯上升,但基本以諮詢政策變化為主,來訪客戶的轉化量(包括意向轉簽約的轉化率)都沒有明顯提升,因此成交量並未出現明顯上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46個限購城市中,除了一線城市和部分重點二線城市嚴格執行限購以外,大多數城市的執行力度並不嚴厲,外地人要獲得當地戶籍比較容易,取消限購能帶來的新增購買力自然很有限。 

  目前來看,各地救市潮對提振房企業績的作用也有待觀察。克而瑞的統計報告顯示,其監測的16家重點房企7月份銷售額全部呈現環比下跌。 

  首套房與二套房貸利率趨同

  與各地方政府掀起救市潮相對應的是,困擾市場的房貸緊縮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限貸政策與房貸利率高企,是造成市場購買力疲弱的重要原因。 

  根據「融360」發佈的7月房貸分析報告,基準和上浮利率依然是房貸市場的主流,絕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優惠利率已經銷聲匿跡,首套房貸利率與二套房貸利率逐漸趨同,差別化信貸政策名存實亡。停貸銀行佔比相比6月有小幅回落,但也達到12%的高位。 

  歐陽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上半年雖然各地掀起了一波降價潮,但除了部分一線城市,大多數城市成交並不理想,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價下降的同時房貸利率上漲,購房者的實際負擔並沒有降低甚至提高了。 

  「我接觸過的部分城市,房價從年初算已經下降了20%,但由於房貸利率從去年的85折變成上浮10%,購房者實際需要承擔的總房款不降反升,這表明信貸政策已經成為制約市場的最重要因素。」歐陽捷說。 

  「限貸放鬆或將給市場帶來真正的轉機。」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認為,房貸利率下降能大大釋放剛需族的購買力,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降則有利於減少改善性購房者的換房負擔,限貸與限購同時放鬆對市場產生的作用將遠大於單一政策的作用,「1+1」的效果會大於2。 

  實際上,已有部分城市在房貸層面給予政策支持。江西省政府日前印發的《關於促進經濟平穩增長若干措施》中指出,要落實首套房貸款優惠政策,適當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 

  此外,紹興的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於40%、紹興和福建省的二套房認房不認貸等措施,成為地方政府在信貸層面救市的一大利器。 

  但丁祖昱擔憂的是,地方政府要求銀行支持房貸也許只是一廂情願,由於商業銀行的主管機構屬於央行與銀監會,加上自身的盈利壓力,商業銀行能否採納地方政府的建議還有待觀察,這可能是下半年市場最大的變數所在。 

  房企現狀 

  「糧草」不夠貸款來湊主流房企借長還短過冬 

  「至少1/3以上的房地產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和投資性現金流為負,完全是靠籌資性現金流支撐。」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研究多家地產企業的半年報後如是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多家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表發現,面對樓市調整的「寒冬」,房企主要靠貸款來應對。不過,這些借來的「糧草」,並不足以應對房企銷售下降帶來的困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企業開發資金數據,前7月房企來自銷售系統的定金、預收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總金額,較上一年減少2170多億元,而新增的國內貸款總金額只比去年增加不到1680億元。 

  不僅如此,受上半年貸款成本較高影響,再加上開發商多數認為本輪調整期較長,諸多企業被迫使用利率較高的中長期貸款「過冬」,導致財務成本上升。如果市場無法在短期內走出困局,部分開發商的資金鏈不僅會更加緊繃,利潤也會被高額的融資成本吞噬。 

  房企現金儲備下降 

  以招商地產為例,截至6月末貨幣資金僅為185億元,而年初有242億元;泰禾集團上半年的貨幣資金,更是由年初的66.17億元,減少至上半年末的37.58億元;萬科今年上半年的貨幣資金也較年初有所下滑,截至6月30日,其貨幣資金為428.61億元,而年初是443億元。 

  當現金儲備大幅減少後,開發商還有沒有足夠的「糧草」應付漫長的「寒冬」?儘管上半年前50名房企中,不少企業的銷售業績仍然增長,有的企業銷售額增長幅度甚至超過100%。但一部分企業銷售額的增長,並沒有給現金收入帶來明顯提升。 

  以上半年銷售額101億元的泰禾集團為例,上半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獲得的現金卻只有57.68億元。另一家銷售額110億元的房企金融街的現金收入也只有71.9億元。 

  億翰智庫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表示,受銀行按揭貸款放款不及時等因素影響,房企目前回款率不高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越是小的公司越容易遇到銷售回款被拖欠的問題。 

  此前,平安好房網CEO莊諾在每日經濟新聞報社主辦的第四屆價值地產年會上談及,為瞭解決資金的及時回款,不少開發商會選擇將已經簽訂的銷售合同抵押給平安好房網。 

  宋延慶則直接戳中了個別開發商的「痛點」:有些開發商的銷售金額可能並不存在。真正反映企業上半年業績情況的,也許並不是各公司公佈的銷售數據,而是現金流量表。 

  調整負債結構準備過冬 

  受銷售額下降,以及回款不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很多開發商的經營性現金流由正轉負,這使得開發商大幅度增加了貸款的規模。而業界普遍認為本輪樓市調整週期較長,開發商為此調整了貸款結構,部分短期貸款被中長期貸款替代。 

  招商地產長期借款金額由年初的170億元出頭,增加至上半年末180多億元,短期借款由上一年的425億元,降至342.5億元。金融街的長期借款由228億元增加至308億元,短期借款則由12.6億元減少至5.3億元。 

  宋延慶說,在市場回暖時間未知的大背景下,調整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的負債結構,能大大提高企業資金鏈的安全性。但是,上述做法的代價卻是利息支出大幅度上升。 

  招商地產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由去年同期的10億多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15億多元。金融街同期上述現金支出項由13億元增加至20億元,泰禾集團的上述現金支出更是由去年同期的6億多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22億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房企可以通過資本化利息,將部分財務費用在項目開發的成本中攤銷掉,因而在半年報中,上述成本尚顯現不明顯,但上述巨額的財務費用未來無疑將會吞噬房企相當一部分利潤,是企業業績的一大隱患。 

  政府有必要救市嗎? 

  地方政府究竟有沒有必要出手救市? 

  在「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華遠地董事長任志強說,雖然目前還有較大供應量,從供應情況看,到明年9月份供求關係可能就會出現逆轉。 

  根據他的測算,今年至少到7月份為止,樓市總需求並沒有下降,而目前的庫存中有一部分是相當長時間都無法消化的,比如像鄂爾多斯的供應量。 

  按照任志強的預測,其實用不了多久,市場就會有一個自發調整,由暫時供應過剩,轉向為供不應求。 

  此前,新城地產高級副總裁歐陽捷也有過類似觀點。他認為,目前的需求其實非常旺盛,購買力也並不弱,而目前房地產在建項目的竣工率偏低,只要再經過一段時間,市場的供需就會逆轉。 

  如此看來,房地產市場所需要經歷的調整時間並不長,那麼為什麼地方政府還要出手救市呢? 

  有業內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府救市的原因是因為房地產與多個產業直接相關,並且是地方財政資金的重要來源。 

  根據任志強的觀點,房地產投資增速從19%多下降到10%左右,對於GDP的影響大概只有0.6個百分點。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7月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所支付的土地成交價款4828億元,增長9.8%,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 

  既然土地財政收入並未下降,對GDP影響也非常有限,那麼地方政府爭先恐後地救市的原因何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有救市需求的,主要是那些庫存較高,而市場需求疲弱的二三線城市。 

  其實當地擁有大片土地的開發商並不希望政府盲目救市,因為救市政策往往會成為地方政府賣地的好機會。雖然短期內救市政策可能會刺激成交量,中長期卻會增加市場供給,給本來就銷售乏力的市場雪上加霜。 

  而對各地政府來說,與其把精力放在如何救市,不如把時間用於調整地方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吸引更多人才的落戶上。 

  第一太平戴維斯上海副董事長朱兆榮說,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無論經歷怎樣的經濟不景氣,那些經濟發達、就業率和居民收入較高的城市,比如倫敦、紐約,其房地產市場始終能夠保持穩定向上的趨勢;而那些經濟凋敝的地方,樓市更容易遭遇價格下跌的風險。 

  由此看來,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才是地方政府更應該關注的,至於房地產市場,還是交給市場的無形之手去自我調節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02

房地產O2O黑馬房多多:公司成立三年如何做到流水千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4/145443.html

i黑馬:2014年7月,房地產電商公司房多多宣布完成B輪融資,由嘉禦基金、光速安振中國創投、鼎暉創投聯合投資8000萬美金。整體估值數十億。2014年平臺交易額預計達2000億。而此時,距公司成立僅僅三年。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CTO,李建成全程見證和參與了公司的所有發展。南七道專訪李建成,揭秘房多多高速成長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看房多多如何改變這個與人們生活密切、但又保守、壁壘深厚的一個o2o領域。
 
\互補的團隊是創業成功的基石
 
房多多是我和段毅(CEO)、曾熙(COO)三個人一起創建的。我和段毅是中歐商學院的EMBA校友,兩人都熱愛運動,當時一起參加戈壁挑戰賽,在同一個小組,交流得很多,於是熟悉起來。(註: “玄奘之路”國際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由包括中歐商學院在內的國內外多所商學院共同舉辦。比賽路段選擇玄奘的歷險路段。迄今為止,李建成的簽名依然是“中歐、戈四”。第四屆挑戰賽,簡稱戈四,COO曾熙為戈九。這次比賽在他的生命中烙記之深可見一斑。)
 
在創業之前,我在騰訊做過多年(註:擔任騰訊深圳研發中心總經理一職),段毅和曾熙經營著地產服務類公司,發展得還不錯。後來我們一直保留著頻繁的溝通。大家都想做點事情。段毅和曾熙當時公司已經做的很好了,但一直在不斷琢磨著,怎麽把房子更好的賣出去,而我當時也已經清晰的認識到了傳統互聯網的弊端和局限。互聯網發展到現下這個階段,BAT的格局已經確定了,純互聯網的項目要做大很難。只有去更深入的服務傳統行業,才能走得更遠。而房地產就是中國最大的傳統行業。
 
一方面是房產行業十多年的資源和操盤經驗,另外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的積累和實踐。同時由於中歐共同的教育背景,為我們溝通語言、思維模式、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契合打下了基礎。於是,我們一起創業了。怎麽用互聯網讓賣房更爽?圍繞著這個想法,2011年,房多多平臺誕生了。
 
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解決行業的痛點
 
在國內,房產銷售一般分兩種,新房和二手房,新房由售樓處銷售,二手房由社區的二手房經紀銷售。兩者交易鏈接、交易時間都是非常漫長的。但根據香港和臺灣的經驗,幾乎所有房子都是由社區附近的二手房交易的經紀人賣出的。房地產在很長時間是國內利潤最高的行業之一,但由於行業過於封閉,消費者信息不全、經紀人收入過低,地產公司推廣成本過高一直是行業痛點,這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件頭疼的事。
 
從消費者來說,由於買房的次數和頻率較低,所以絕大部分消費者交易經驗非常有限。隨著房子越來越貴,購買房子的決策周期會越來越長,大概在6個月到24個月左右。按照日常的習慣,大多消費者會選擇附近的二手房地產經紀人進行咨詢。經紀人會成為消費者主要的參考信息來源。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會慢慢的明晰自己的購房需求。但是,這個信息也僅局限二手房信息。如果增加新房信息,對於消費者無疑是更多更加全面的選擇。
 
從經紀人來說,一個長期客觀的情況是:作為一個重資產的行業,經紀人群體卻是社會中最屌絲的群體之一。中介行業由於管制少、門檻低、市場化程度高,所以進入的人會很混雜。這在北上廣深表現比較明顯,如果沒有背景的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最起碼可以選擇賣房子。但是經紀人群體也是金字塔的結構,遵循著二八原則。塔尖20%的人賺了行業80%的錢,塔基80%的人只有20%的收入,甚至不能彌補和滿足生活上的開支和成本。這些人有強烈的銷售和賺錢動機。如果能夠幫助這個群體賺更多錢,那麽將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從地產公司來說,傳統的售樓處效率低下。同時房地產銷售成本高居不下,占到房子銷售額的3-5%,碧桂園這樣的公司達到了12%,未來
 
還會有其它的增加。快速銷售,同時降低成本,完成資金回籠成為重中之重。
 
於是,我們敏感的覺察到:如果我們能把握經紀人的需求,打造一款服務他們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讓他們參與到新舊房產的銷售中來,應該會很受歡迎。我們說服地產商將新盤放到我們的平臺上,讓原本只從事二手房的經紀人給消費者推廣新房。在銷售成功後,我們向地產商收取傭金,經紀人獲得激勵,消費者也找到了合適的房源。一舉三得,皆大歡喜。摸索出商業模式後, 2013年開始全國布點推廣。目前已經落地全國40多個城市,滲透經紀公司門店50000多個,簽約經紀人超過50萬。項目超過500個,涵蓋萬科等一線開發商,預計2014交易額可完成2000億元。
 
由於國內房地產一直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之一,所以整個行業沒有動力去做革新和變化。搜房一年的廣告費用毛利率80%多,凈利率50%多,比很多互聯網巨頭公司的利潤高出很多,根本不需要去花心思做產品。做產品投入大,費時費力費錢。由於房產行業增長的速率放緩,宏觀經濟整體下行,躺著都可以掙錢的年代過去了,但房地產在國內很長時間內都是絕對剛需。傳統的粗放式經營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需求。基於我們多年的行業經驗,所以我們明白線上的服務決定了在線下能夠走多遠。所以從一開始,整個公司產品研發團隊上投入巨大。
 
這是有別於其它房地產概念的互聯網團隊的一個重要特點。
 
公司整個產品、技術團隊骨幹大多來自BAT,產品的設計師來自微信國際版的主設計師,技術骨幹包括財付通的奠基人和主架構師、技術總監,百度鳳巢廣告數據中心的總監。在其他崗位也大多是百度和騰訊等公司的骨幹。他們對於大數據、技術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這樣配置在O2O行業、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創業中絕對是豪華團隊。
 
因為地產是個非常傳統的行業,針對這個用戶群體的特點,相應的采取與純互聯網不同的產品策略。針對開發商、經紀人等不同群體,房多多旗下擁有房源寶、房點通、客多多、房多多經紀人、房多多等多款App產品。產品集群和堆砌也許不適合純互聯網用戶,但是在傳統行業,不僅可以給用戶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同時可以降低用戶的學習和使用成本。不管是現在流行的“降維打擊”還是以前被提起的“遠離互聯網中心去做互聯網”,總之,只有根據實際情況服務好這個行業和用戶才能解決行業痛點,而不是生搬硬套純互聯網的搞法。為了支持產品矩陣,我們核心的技術團隊近500人,人才缺口還依然很大。
 
傳統行業里的移動互聯網程度還非常低,迫切需要專業人士來幫助他們實現互聯網化。這也是我們做開放平臺的初衷。所有人都在談移動互聯網,但又琢磨不透,房地產的人對此也非常焦慮,在這個時候,房多多率先做了一些技術和產品的事情。通過技術平臺整了地產經紀
 
公司和經紀人,同時把這個技術能力開放出來,這樣可以產生更多的玩法,用房多多的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服務好傳統行業的人,提高交易率。我們的夢想就是用我們的技術和實力去服務和改變中國最大的傳統行業。
 
玩轉o2o,互聯網思維和行業經驗缺一不可
 
這兩年,o2o成為一個特別火爆的概念,創業者和投資人紮堆進入。但是根據房多多一路走過的經歷,要想做好o2o,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創業者進入傳統行業搞o2o的創業,要麽自己是行業專家,要麽是有團隊成員是行業專家。
 
如果是純互聯網的人來做房地產O2O,或者只是簡單的在行業待過一段時間,是很難把項目操作起來的,一兩個技術型創業人才包打天下時代已經過去了。互聯網的人自認為很聰明,但短時間內成為傳統行業的專家的可能性相當低。對一個傳統行業來說,真正了解是需要時間和學費,很多人在一個行業呆了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也沒有成長為專家,因為他根本沒有用心和思考。
 
對於房地產這麽複雜的行業,很多經驗和教訓沒有付之於時間和金錢
 
的成本,是無法得到的。旁觀者得到的僅僅是霧里看花和隔靴搔癢的經驗。必須要帶著思想去用心體驗過才能深刻體驗到其中的遊戲規則。比如雷軍做小米,雖然他自己很多模塊沒做過,但是他找來的合夥人都是專業性人才。比如小米音響等都是找的行業內頂級的人才。真正能利用互聯網在傳統行業創造價值的人,是深耕和了解這個行業的人。中國互聯網市場家具知名品牌林氏木業,早期也是線下家具制造行業沈浸了多年的。像用友金蝶這樣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經理或者決策者,肯定不是純互聯網的人或者一個程序員,而是財務出身的人。
 
(註:美圖董事長、投資人蔡文勝曾說“未來屬於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兩者觀點有高度一致性)
 
o2o的運營有別於純互聯網的運營,更多是線下的服務。這有些像美團和大眾點評。所謂的o2o,最關鍵是要落地,不像是純互聯網的產品,帶有普適性,做好了就會有人過來用。房地產交易這個行業是最複雜的鏈條,必須要有很強的線下服務能力。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其它團隊的的特點之一。
 
我們7月剛剛完成的融資,所有的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沒有刻意去追求資本和運作。由於我們平臺做的是交易閉環,所以項目從一開始就處於良性發展的階段,前幾輪融資的錢大都在賬上,花費不多。融資的目的是為了擴充團隊做準備,增加公司抵抗潛在風險的能力。我們只把錢花在我們想明白的地方。一旦想明白了,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把錢投進去。我們暫時不會做業務的延伸,房產這麽巨大的一個交易環節,已經值得團隊琢磨和忙活了,這涉及到產業鏈的上下遊,甚至家庭的穩定和生活的品質、幸福感,光是這塊就很值得鉆研和深入了。

作者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虎嗅、百度百家、創業家@i黑馬、極客公園等多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公眾號:南七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66

輔佐遠雄少主接班 張麗蓉任房地產總經理

2014-09-01  TWM
 
 

 

遠雄集團加速接班態勢確立,繼遠雄集團創辦人趙藤雄長子趙文嘉接任遠雄建設董事長之後,向來掌管建案銷售命脈的「遠雄房地產」總經理也由副總張麗蓉升任,原總經理謝貴仕則升任董事長。

未來,謝貴仕與張麗蓉將分工負責「企畫、通路」與「銷售、研展」業務,而張麗蓉也從過去掌管的「區域性銷售」晉升為「全面性銷售」,將考驗資源整合能力。

身為趙藤雄旗下銷售大將,張麗蓉成為集團建設體系首位女性總經理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遠雄首件造鎮案「林口新市鎮未來系列」就是由她操刀,接著再接手「新莊副都心公園系列」,均創造傲人戰績,總銷金額至少上千億元。

「執行力強與人脈廣」是張麗蓉給外界第一印象,據了解,幾年前房地產景氣正好的時候,遠雄率先推出「過年不打烊」行銷策略,張麗蓉可以除夕夜坐鎮接待中心,即使趙藤雄臨時要開會,也可以馬上將銷售資料準備好前往報告,在遠雄一待近二十年的她,幾乎已將接待中心當成家。張麗蓉接下房地產總經理一職,主要是為了輔佐少主接班,所面臨的挑戰將比以往更大。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36

二季度房地產信托銳減 違約風險驟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88

20140918realestate

由於擔憂違約風險,中國房地產信托融資規模創近五年新低。

用益信托網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房地產信托發行數量下滑至300億人民幣(49億美元),創2010年初以來新低。

隨著年底91億美元房地產債券和貸款的到期,國內開發商的債券收益率開始大幅上揚。彭博數據顯示,開發商恒盛地產2015年10月到期的3億美元債務,收益率已從1月1日的19.75%升至22.62%。地下購物中心開發商人和商業明年5月到期的3億美元債務,票面利率11.75%,目前收益率已經飆升至39.88%。

彭博援引標普香港評級分析師Christopher Yip評論稱:“從人和的現金流狀況來看,他們明年可能不具備贖回的能力。不過我們仍然在觀察其再融資或者現金流改善的可能性。”

據彭博統計,2015年,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到期債券和債務總額高達240億美元。Yip預計一些開發商可能會在流動性和在融資上出問題,有幾家開發商評級不高,但在海外發型了大量的離岸債券。

上周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房地產銷售下滑10.9%,地產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普遍吃緊。1-8月住宅銷售金額僅3.43萬億元,不及去年同期的3.85萬億。

面對房企的困境,政府也在積極幫助拓寬融資渠道。《經濟參考報》近日報道稱,監管層正醞釀允許非上市房企在上交所發行公司債,房企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打開。房地產開發商人士稱,這是監管層基於近來房地產市場整體‘錢緊’再次發出‘救市’信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