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的成功可以複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253

近日,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的一篇題為「巴菲特的阿爾法」的文章,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文章的主要結論是:

1. 你可以使用計算機程序來複製巴菲特的股票投資。

2. 計算機程序的主要參數為:1.6倍槓桿,這正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槓桿。伯克希爾公司通過保險浮存金(insurance float)實現投資槓桿。

使用統計因子分析法進行投資,給高質量、低貝塔值的公司更高的權重。高質量公司的特點是:成長性高、股息支付率高、盈利水平高。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兩位作者是著名對沖基金AQR公司的職員。AQR公司擅長量化交易,對於他們而言,實現上述策略輕而易舉,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將這麼誘人的策略公佈於眾呢?彭博社分析師Matt Levine認為,AQR借此吸引投資者,這是他們的宣傳策略。事實上,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伯克希爾的股票,連基金管理費都免了。

市場上普遍認為,統計異常(statistical anomaly)會消失,市場信號會消失,市場將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沒有因果關係的相關性是令人懷疑的。如今,市場對過於複雜的交易方法、短線交易、零和交易、高頻交易並不青睞。但是,大家都喜歡巴菲特,他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買入持有。AQR此舉乃將大眾喜愛的巴菲特的投資方式進行量化,更容易被投資者喜愛。通過統計異常來掙錢的策略並不持久,也許明天信號就消失,而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是持久的。

AQR 資本的創始人Cliff Asness稱,任何顯著地偏離「以市值作為權重」的投資,都是主動型投資。不管你認為你的投資策略如何好,都是主動型投資。

ESADE商學院教授Pablo Triana對「巴菲特的阿爾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Triana認為,巴菲特的投資中,有三個因素是其他人難以複製的:

1. 伯克希爾公司面臨的抵押品要求很低。

2. 伯克希爾公司無視投資利潤的季節性波動。

3. 伯克希爾公司可以為出售的合約找到大買家。

抵押品方面,其他市場參與者可能面臨更嚴格的要求。巴菲特多次表明,當災難降臨時,伯克希爾公司不會有無預先警告就被要求增加抵押品的風險。巴菲特為了保證公司的安全性,選擇收取更低的保費。巴菲特常說,成功需要貪婪,事實上,他時刻謹記,不能太過貪婪。

下圖為近年來伯克希爾公司衍生品持倉的淨利潤。圖中可見,伯克希爾公司的衍生品持倉淨利潤波動很大。

巴菲特,投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97

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32)

來源: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6819409

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續6)       6、IPO前的瘋狂PE,昨日難再續。       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最高上沖至6124.04點,創造指數歷史之最,隨後一路走低,但直奔上市主題的PE投資熱潮卻並沒有消退,2010年、2011年至2012年中期,這是曾經PE最火熱的年代。2012年12月,中國上市審核嘎然而止,漸漸熄滅了市場近乎瘋狂的熱情。       我們以一家風投機構為例,2011年、2012年兩年中,以投資吉鋒農業一戰成名的九鼎投資,共計投資120余家企業,其中2011年80余家、2012年40余家,這是極為宏大的投資業績。九鼎投資也以其獨特風格,創造了稱為“PE工廠”的模式。但上市暫停審核卷起的“財務核查風暴”,一時又讓許多企業主動退出賽道,提出IPO終止審核申請,最高鋒時有166家退出,其中九鼎投資的企業就有6家之多,應該說頗受打擊。       這種以追求短、平、快就特點的PE模式,未來還可以長久嗎?“PE工廠”模式真的就那麽神秘?看個笑話再說吧:       古代一姑娘,遇到一進京趕考的窮書生避雨,遂磨墨鋪紙請書生賦詩一首,發現書生真有才華,當即以身相許,次日姑娘垂淚送別並贈盤纏,囑咐書生若是高中莫負妾身,書生執手相看淚眼,發誓後繼續趕考。姑娘讓丫鬟把書生名字記錄在冊。       丫鬟說:小姐,這已是第69個了。       姑娘說:沒辦法啊!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總有一個會考中進士的。       其實這姑娘還是進行了詳細盡職調查的,“磨墨鋪紙請書生賦詩一首”,但我們有些風投機構只是單純的融資金、搶項目,賦詩都不需要。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企業越來越理性,會一定程度上削弱這種以暴富式投資模式的成長空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曾經很多投資機構傳言帶來的IPO捷徑並不存在,真正的優勢仍然回歸到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和長期增長潛力上來。       (1)你看,我打了個電話,過會了!       在一次經歷的上會(發行審核委員會)過程中,見證過一家投資機構的“競爭實力”。2001年,作為申報上市的工作團隊成員,本人所在的企業經過一年多的預審、反饋和補充,終於等到了上發審會的時候,那天雖然自己沒有上會任務,但也倍感緊張。經過前期的折騰已經筋疲力盡,此時在等待生死兩重天的過程中,繃緊了的神經有點彈指可破的緊繃感。在我旁邊的那位投資公司股權代表也一臉不知所措。這一年來,他們一直在鼓吹著關於“發審委”的黑色生態鏈,說得神乎其神,讓企業倍感幸運,慶幸遇到高人了。此時他的表情顯示,可能他們沒能“搞定”其他人,心理上他把自己搞定了吧。       當時的證監會地址不在今天的金融街富凱大廈,還在一街之隔的金陽大廈。內部功能分區還不像現在這樣的格局(今天有專門的小間獨立接待室,預上市公司待遇提高了不少),那時與發行部的預審員溝通和交流,甚至在發審會的等候時間,也只能站在的走道里。       關於我們公司的發審會議聽說進入到表決階段,表決票數還是3:3,有一位委員遲遲沒有投票,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旁邊的風投委派的“大俠”拿出電話走了出去,說去打個電話,再也沒看見回來。後來我們順利過會,大家虛脫般的皆大歡喜。這時大俠回來了,匆匆忙忙地說:“過會了吧,剛剛打了個電話給那個委員,肯定過!”。老子那時太想扁他了,明明從會場出來的人告訴我們所有委員都不可能帶電話進場的,他打給鬼了吧,這個行業里“裝洋”的神仙真多!       (2)告訴你,我是發審會委員派來的!       2011年,曾經因為競爭一個PE項目,企業選擇了競爭性談判,因為這個項目極具上市優勢,於是吸引了至少七家風投機構圍觀,最後企業邀請了包括我們在內的四家投資機構參與競爭性談判。       這里叉開一下話題,其實采用這種競爭性談判不是企業選擇風投最好的方式,因為單純只選擇投資價格作為入股的唯一標準,這就失去了引入投資者的根本意義。此觀點前邊已經多次談起,再此仍作個強調。       競爭性談判前,每個企業都做了“投資方案書”,說明了各自的優勢和成功案例等。很多具有市場話語權的實業在與資本博弈中,還是有較高的話語權,這也與目前風投所有階段及投資風格有關,不像發達資本市場的國家,具有完善的投資體系,分階段投資體系十分完善,而我國的風投機構,只偏好搞急功近利的PE投資,投資機構又多如牛毛,而具有IPO資格的企業或多或少有些市場競爭力和贏利能力,經過多年來IPO不斷“收刮”,剩下的優勢企業更成了香餑餑,自然可以熾手可熱、可以趾高氣揚一點。       那天的競爭性談判的情形也差不多,四家機構如待選的秀女一樣,牛皮都吹上了天,想證明自己才是企業最佳的選擇。最後大家都退了場,在離開前,一家機構方人員拉過企業董事長,輕聲(他自認為很輕聲)說:“我是發審委派來的,我們真正的競爭優勢就是和委員關系好!”。當時太想笑了,這麽幼稚的話,你死定了。       三天後,接到企業方的傳真,我們落選了,那家號稱“委員派來的”機構成功與企業達成投資協議。哎,連這也相信的企業,還是不投資的好。       愛吹牛皮和喜歡聽吹牛皮的奇葩組合,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一天,教授正在講解什麽是經濟學,       有學生問:何謂第一產業?       教授答:養羊,餵牛;       學生再問:何謂第二產業?       教授答:殺牛、宰羊;       學生又問:何謂第三產業?       教授答:吃牛肉、喝羊湯;       學生還問:那麽,什麽是文化產業呢?       教授答:出羊相、吹牛皮。       (3)我們就是專業“撿破爛”的!       在一些專業“撿破爛”(特指第一次IPO未能通過審核的企業,非真破爛)的牛人面前,市場里那些通過各種通天的關系突擊入股的投資家和機構,真的弱爆了。通過一點賭博、一點牛皮、一點運作、一點手段就能起死回生,這才是真的短平快項目的超級選手。       曾經一家企業在第一次發審會中“被斃”(未過會),企業傷心欲絕,試圖放棄IPO打算,後來一家投資機構找到他們。       投資機構問:董事長為啥放棄IPO打算?       董事長答:太黑了,我們這麽好的企業都不能過會!       投資機構問:為啥沒過呢?       董事長答:看嘛,未過會的反饋意見,共10條。       投資機構看後假裝沈思,問:你覺得這些都不是理由?       董事長答:這些問題都怪我們保薦人太差了,沒有闡述清楚。       投資機構問:如果我們投資進來,不帶任何約束條件,只在私下約定一個不成功原價回購條款就可以了,行不行?       董事長:呃?       投資機構:我們再推薦一家實力和背景都很深的保薦機構,保證你會滿意。       董事長:你們為啥這時要進來?       投資機構:我看了你收到的“反饋意見”,說小題大做就是小題大做,說嚴重無比它也嚴重無比,我們最清楚了。       董事長:嗯,就是這樣的,我們這些反饋的問題都是些細枝末節的問題!       投資機構:現在還來得及,我們先投進來,6個月後就可以報材料了,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幫你解釋清楚的。我們也承諾自工商變更登記之日起股份鎖定3年。       董事長:如果失敗了,我們原價回購?       投資機構:當然了,為保證你和企業的利益,可以不計資金利息的。       ……       6個月後,企業再次提交了上市申報材料。       再半年後,企業第二次上會並順利過會。(未完待續,謝謝閱讀)@東博老股民 @郭荊璞 @天天靜心課 @坐關 @O_Livia @天天靜心課 @6v1206 @投資小兵孟燦 @張亮midas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不明真相的群眾 @sylvieluk @盧山林 @樂樂奶爸 @流水白菜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耐力投資 @920的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0

中海發展--困境反轉可以期待

來源: http://xueqiu.com/9793668720/26848845

中海發展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3894億噸海里,增長12.6%,收入111億,下降9.2%,主營業務成本人民幣112.52億元,同比增長5.8%。利潤0.73億,下降9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是-4.3億,最終的盈利是技術操作。公司三大業務油品降10%,煤炭降31%,鐵礦石增55%。國內降33.7%,國際增28.8%。2012BDI全年均值920,CCBFI全年均值1099,BDTI均值719。WTI全年均價94.1美元/桶,同比下降1%。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主營業務成本,其他的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占比很低,在主營業務成本中,燃料費占47.1%,主要受油價WTI和貨物運輸周轉量影響,港口費占9.8%,職工薪酬占13.7%,折舊費占12.9%,船舶租賃和維修費占8.9%。由於費用剛性,公司的利潤與運費高度相關。從歷史來看公司的股價也和BDI走勢基本吻合。    公司2013年三季度實現收入81.7億,同比下降3.7%,虧損12億元。營業成本83億,其中三季度28億元,公司預計全年凈利潤為負。上半年BDI 平均值841 點,CCBFI 上半年均值1,043 點,BDTI 日均640 點。    進入四季度運費開始上漲,CCBFI12,20日達到1437,BD112月24日達到2277並突破9月份的階段性高點。WTI價格99美元,維持區間震蕩。從歷史看,BDI從99年11月開始一直到2003年3月一直在2000點以下,在低谷將近4年。從2003年3月份上漲到2004年11月的6000多點,一輪調整後最高漲到2008年的11000多點。從2008年11月開始新一輪低估,期間由於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等原因在2009年-2010年有反彈,但最終重歸低谷。如果從2008年11月算起,這一輪低谷持續了5年多,也臨近結束。     從目前看,行業確定性反轉還難以判斷,但不至於在目前基礎上進一步變壞,而上漲應該是大概率事件。2013年初在東博財富網上發了《買入中海發展—等待下一個航運周期的來臨》文章,當時試探性買入一些,股價是4.65.現在看來早了一年多。公司的經營在2013年繼續虧損,同時股價也創出了3.3元的新低。現在公司股價從最低點已上漲到周5收盤的4.84,上漲了50%多。    公司管理良好、財務透明,在行業中也有著優勢地位,在行業低迷的這幾年公司船隊競爭力持續增強,船隊規模國際排名不斷上升。公司無疑是個好公司,只是行業遇到了低谷。目前無論從運費走勢還是股價走勢,上漲應該概率較大,加上拆船補貼政策的實施,公司困境反轉或許可以期待。近期中金公司也因此大幅上調公司盈利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02

尋找可以複製的盈利之道——2013年投資小結 辛無疾

http://xueqiu.com/6529579984/26916977
2013年在資本市場的喜怒哀樂,摸爬滾打,已如過眼云煙般消逝,照例要趕緊總結一下,以利再戰,但是近來對舞文弄墨興趣消減。打從記事起,我對每一樣興趣愛好一般都是經歷熱情—冷淡—熱情的循環週期,唯有對資本市場一直興致盎然,不知道是源於投資的魅力還是賭場的誘惑。

上午枯坐在電腦前開動大腦,由於對今年打新的收益率一頭霧水,暫時決定保持現有倉位比例,積極參與打新,並等待第一輪新股行情見分曉。那麼開始13年的總結吧,如果只記錄一下收益率以及哪些股賺錢,哪些股虧錢,確實沒什麼意思。今年盈利了,明年如何保證盈利,今年的哪些做法可以延續,可以複製,哪些需要改進,思考這些內容也許更有意義。

首先清醒一下頭腦,目前我在投資之路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1:每年總成績儘量不要出現虧損,這點是向夫人承諾的,當然可以給自己開點小後門,但是即使虧損的話,估計也不能超過10%,否則就沒有什麼迴旋餘地,直接可以莊嚴宣告我的准職業投資生涯就此結束了。

2:盈利的最好局面是在覆蓋所需的家庭支出後保持一定的增值速度(最好超過理財產品收益率),這樣才能獲得家人的大力支持。

鑑於以上兩條,13年小心翼翼,上半年有較大盈利後,下半年方有較大比例資金逐步再投入,結合各賬戶情況,經過簡單的算術平均,總體收益率在25%左右,保證了今年可以繼續走下去。14年准備複製和改進的地方總結如下:

1:分散。包括股票和現金比例控制,分散投資。我13年投資的公司很多,以致有些時候我也不太好意思和別人說。

為何選擇分散?我在94年開立上海賬戶後,雖然斷斷續續業餘操作,但也算是遍讀群書,家裡的證券書籍可以開一個小型圖書館,N種流派的方法都學習操作過。領先一時的各種軟硬件設備,諸多宣稱可以幫我賺錢最後基本是我幫他賺錢的合作模式,都有嘗試,最後的結論是,在A股市場,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神人們的天賦異稟,也無法練就奇門絕技,只有尋找適合凡人的辦法了。

分散的策略,固然對獲得超高收益有很大阻礙,但是對防止出現被「清盤」也有莫大的好處。13年我的股票倉位分為基本倉位和機動倉位兩部分,最高峰時佔到賬戶的90%,但平均倉位大致在70%多一點,其中基本倉位在60%左右。去年在基本倉位中,主要包括穩健成長股、快速成長股和低市盈率股三個部分,其中低市盈率板塊佔比較小,有「第二現金」的考慮,今年如果打新效果好的話,逐步取消這一部分倉位。

2:波段。

基本倉位:這部分倉位不做短線,只在短期內出現翻番,或者基本面、技術面雙高時出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贊同佐羅的賣出法)。13年新華醫療,通策醫療都採用了此法,取得翻番收益,主賬戶中唯一死拿的是片仔癀,絕對盈利曾經排行賬戶第一,高估時也沒減倉,結果晚節不保,在白馬調整浪中,稀里嘩啦被幹掉了大部分利潤。

何為基本面高估:其實只要對板塊和個股熟悉,短期內的高估還是比較明顯的,好比天士力上50倍PE,新華醫療上60倍PE,能不算高估嗎?如果感情深,不捨得,再看看機構估計的第二年平均EPS,PE也要上35、40了,這兩個傢伙明年增速能過這個數字嗎?出一部分總是可以的。也有種辦法看三年後PE的,雖說三年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但也可參考,比如醫藥股三年後預計PE在20左右,我自己就感覺是安全的。

13年賬戶對比,靈活操作的賬戶收益率遠高於死拿不動的賬戶,說實話,能夠不動也是好不容易熬住的,結果卻嚴重動搖了那顆死拿的心。

機動倉位:基本倉位拿住的票,把它們波動的價格區間分為高估,安全,低估區域(根據公司動向和財報等即時調整),在安全區間,可以少量參與,在低估區域大膽參與,甚至增加基本倉位,當然資金也是控制好,分批介入,贏取波段收益。比如通策醫療基本倉位18元以上介入的,通過機動倉位努力,成本降至13元多。賬戶中軟件雙雄東華軟件、廣聯達都是20多元介入的,目前成本都已降至17元多。

由於這部分倉位都是在股價下跌中介入的(我的紀律之一:絕不追高,其實偶爾也有手癢違反的),所以被套是家常便飯,因為在低估區,只要公司基本面沒有本質變化,並不害怕,加之資金管理,還有進一步介入的餘力,所以放心持有。13年底收盤,看了一下,運氣也比較好,當日僅存在百分之一的被套機動資金。這個辦法和歐派是背道而馳啊,不過我自己用下來效果不錯,今年將繼續運用,以觀後效。

3:增長

既然準備繼續用基本倉位加機動倉位的操作法,那麼無論買哪一行公司,這家公司利潤一定要增長,這樣心裡才能踏實。就我的水平而言,對沒有增長的公司,或者是虧損的公司,實在不知道怎樣將他們的股價劃分安全區間,這樣也就只能死拿著了。13年受到高分紅流派的影響,也買了瀘州老窖,造就了主賬戶最大虧損股,一度也是唯一虧損股,因為不知道它的低估位置到底在哪裡,只拿死撐。好在倉位較小,只屬於低市盈率板塊的一部分(該板塊還配置了興業加浦發、魯泰A)。當然對於投資業績反轉的公司,是另一種投資方法,那個算是風險投資,其實也需要分散介入以規避風險。

14年除去繼續關注賬戶中一部分優秀老隊員,還備選了一部分股票。上面的辦法繼續用,作為一個平凡的投資者,沒有能力不斷選出大牛股,那麼拿住幾個相對較好的標的,加上安全的波段操作,也是一種好辦法,所謂安全很大程度上是倉位控制加資金配置。

最後回看一遍,我的持倉「包羅萬象」,成長股,白馬股,銀行,白酒都有,雪球上的各大流派基本都不會扔磚了吧,其實熱烈歡迎扔磚,希望能有好的建議給我啊(本段只發雪球[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64

公函助解套 李鴻源「沒說可以移轉」 交通部的爭議解釋讓美河市交屋

2014-01-06  TWM
 
 

 

新北市小碧潭捷運站的「美河市」建案,是台北市捷運局與建商日勝生活的聯合開發案;二○一二年底,監察院糾正該案包括土地賤賣等諸多不當,檢調近來則約談台北市捷運局聯合開發處前處長高嘉濃等十人,查出相關人士涉竄改鑑價報告。

不過,監委糾正內容中直指的另一項問題||開發案土地不得移轉給日勝生,卻在內政部一三年七月十日發給新北市政府一紙公函後,順利解套;公函中表明,美河市案的土地登記移轉並無法律問題,美河市建案自此始能順利交屋。

然細看這紙公函相關內容發現,交通部的意見,才是讓美河市順利交屋的真正關鍵。

簡單地說,這紙公函就是整理法務部及交通部對於本案土地移轉的意見;其中,法務部認同交通部在二十年前一則關於「捷運開發地是否屬於交通道路用地」的解釋,認定「捷運用地」並不屬於「交通用地」,因此得以移轉。

「土地的主管機關明明就是內政部,交通部沒有權限去解釋,而且,函釋本身並無法律效力。」長期關注美河市案的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強調,「把公共交通道路轉為私有,是︽土地法︾第十四條第五款明訂禁止的。」該條文明訂「公共交通道路用地不得為私有」,而交通部的解釋,除了認為「捷運用地與道路用地性質不同」外,也認為︽大眾捷運法︾第七條中明訂,捷運用地可與私人或團體聯合開發,「既是聯合開發,土地部分移轉給私人係屬必然」,不受︽土地法︾限制。

到這裡,爭議又來了,︽大眾捷運法︾在九十三年修正後,「聯合開發」字眼已不復見,交通部用「聯合開發」作為解套說法,其中自然存在高度爭議。監察院報告即認為,交通部的解釋已逾越母法規定。

至於監委質疑土地「以公用徵收後轉予私人」的問題,交通部認為,本案的土地徵收性質應屬︽土地法︾第二○九條所規定,「因國家經濟建設而須徵收土地」,屬於「政策性徵收」,而非「公用徵收」,因此沒有「僅能公共使用」的問題;但有趣的是,在另一項說明中,交通部又說,捷運局辦理用地取得是依據︽土地法︾第二○八條,而這一條,即是關於「公用徵收」的規定。

對於爭議,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表示,回函只是說明土地移轉適法性,「沒說可以移轉。」這場被監委稱為「政府搶地,坐莊賣掉」的開發案,一路闖關走到交屋;但到目前為止,彷彿還沒有任何政府單位能給地主一個清楚交代或說明,這,或許也是本案的另一怪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3

【經濟坐標·破局】什麼國企可以「混合」到什麼程度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92

混合不是新概念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方針,混合所有製備受關注。

據一位不願具名的國資委官員透露,已經有中央企業主動找到國資委,準備參與混合所有制試點,「但國資委在一些細節操作上還有待統一,因此具體試點企業尚未確定」。

產權,繼續成為國企改革風暴眼,這事實上是貫穿三十餘年國企改革的關鍵線索。

混合所有制並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中共十五大,這一名詞就已進入官方文件。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更是對混合所有制經濟有了明確闡述,強調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2012年國資委出台的國企改制文件中更明確提出「積極引入民間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不過,需要釐清的一點是,並非所有國企都將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出席國新辦發佈會時,將什麼類型的國企可以混合到什麼程度,做了細緻分類:第一,涉及國家安全的少數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可以採用國有獨資的形式。第二,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可以保持國有絕對控股。第三,涉及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的重要國有企業,可以保持國有相對控股。第四,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有企業,可以採取國有參股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全部退出。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有記者提了一個具象的問題: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出現這樣一家企業,它是國有資本退出,由社會資本來控股的?

黃淑和並未直接回答這個時間表問題,而是稱,有一些已經在退出了。據黃提供的數字,目前央企及其子企業引入非公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佔到總企業戶數的52%。截至2012年底,央企及其子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共是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國有股權的比例已經超過53%。地方國企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戶,非國有股權的比例已經超過60%。

不過,上述不願具名的官員透露的數據,目前中央國有企業在重要行業和領域的佔有率依然在80%以上。

民資的機會

這樣的方向,意味著在一些行業中,國有企業的根本原則是做大做強。但在競爭性領域,目前的改革方案以「混合產權」的方式,給予了民營企業機會——民間投資主體可以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制重組。

目前文件明確給出的民企和社會資本參與國企分羹的辦法,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出台的第一個地方方案——上海「20條」為例,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民間投資主體之間或者民間投資主體與國企之間可以共同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國企改制重組,共同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境外投資。

此外,文件要求國企改制上市或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增發股票時,應當積極引入民間投資。國有股東通過公開徵集方式或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權時,不得單獨對民間投資主體設置附加條件。

「關鍵是如何提高民營資本的份額及話語權。」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企研究者高明華對南方週末記者稱,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民營資本參與了國企改組,卻被國資完全控制,最終失去參與的動力。「這是三十多年國企改革被忽視的部分。」

高明華認為,在短期內民營資本難以成為大股東的情況下,必須通過像累積投票這樣的制度形式,保證民營資本的話語權。

MBO會不會重來

另一個混合所有制的題中之義則是「員工持股」。

員工持股的產權形式,早在1980年代末就已在國企改制中出現,並在後來掀起過一場全民大討論,隨後實際上被叫停。

被叫停的原因,一方面是有的企業出現持股平均化和強制性的問題。以平均攤派要求企業所有員工出資入股,如果員工不購買職工股就意味著自動下崗。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則在於,員工持股制度變相成為福利輸送渠道。

上述官員認為,國企前30年的改革比較好地解決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但企業和員工的關係還沒有更好地解決。十八屆三中全會重提員工持股,實際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而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則透露,員工持股寫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據說是參考了華為的員工持股計劃。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也在國新辦發佈會透露,就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實行企業員工持股的問題,國資委正在研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它的實現形式又是複雜的,」上述不願具名的國資委官員稱,「這幾天我們內部正在研究它的實現形式,整個中央企業幾萬家,二級企業幾千家,從哪個層面開始做?員工持股的範圍、比例、退出,怎麼弄?」據其稱,國資委研究員工持股的案例發現,一些國企甚至出現退下來的老同志和高幹持股,現有的人為這些人打工的現象,「這就有一個怎麼退出的問題,畢竟要鼓勵的是現在的人的積極性」。

對於員工持股,社會上也尚存爭議,學者高明華認為需要適度,因為容易出現矛盾。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者是公眾、全民,讓員工持股,尤其是無償向員工增股,顯然是侵害了其他公眾利益。

至於國企改制中曾經掀起過巨大風暴的MBO和由此帶來的國資流失問題,則更是糾結至今的平衡難題。著名的「郎顧之爭」由此而起,至今仍未能結束。

上海的國企改革20條中特別提到,國企在改制重組中引入民間投資時,應當通過產權市場、媒體和互聯網廣泛發佈擬引入民間投資項目的相關信息。國有產權轉讓時,除國家相關規定允許協議轉讓者外,均應當進入由省級以上國資監管機構選擇確認的產權市場公開競價轉讓。

市委書記韓正更是在上海市深化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握好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本質。「我們發展混合所有制,不是簡單地把國有企業一賣了之,更不是照搬照抄其他模式,而是要從實際出發推動改革。」

雖然承認運作不規範的可能性存在,但高明華對此持樂觀態度,「不要簡單把出售國有資產說成是私有化,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是花錢進入的。」只要通過規範的市場運作,就不會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關鍵是透明和規範,不要有人為的暗箱操作。

(馮禹丁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59

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34)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7176009
  IPO,對董秘哥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經歷過一次完整的IPO之行,董秘哥的職業人生才完整,不然總會顯得有些遺憾和缺失,IPO與董秘關聯度最高,以至於將兩者劃等號聯繫在一起。其實並非如此,董秘對企業的IPO的作用並非是決定性的,他是只這奇幻之旅的見證者、操作者和執行者,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企業本身和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的主導作用。

      不管董秘哥在這段奇幻之旅中起到什麼作用,這都是一段值得回味的職業經歷。不管你曾經經歷過、傳說過、探尋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經歷過的來重溫、傳說過的來親歷、探尋過的來見證。

      隨著「註冊制」為首的新發行體制改革出台,市場化程度更高的IPO過程,將對企業和董秘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董秘在其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曾經有部分企業十分期盼市場化的上市發行方式的到來,以為「註冊制」就能成為上市公司的娛樂場。其實不然,從上市到上市公司規範運作和違規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註冊制」對企業的整體要求更高。未來的市場一會導入更嚴厲的監管方式和更高的股東選擇權,還有更靈活、更方便、更高代價的退市渠道,「殼」資源不再是企業借此反覆涅槃的法寶,企業反而會對是否選擇上市、什麼時間上市、在哪裡上市、上市後的長遠規劃、上市運作的規範自覺性等,有更強烈的自我淨化功能,市場化、法制化的維權手段的配套推出,也會讓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維權意識進一步覺悟。所以,別對以為「註冊制」就等於上市的天堂和樂園來臨。

      每個曾經經歷過IPO歷程的人,能想起的關鍵詞就是:熬夜、加班、爭吵、大喜、大悲,還有一個詞就是「榮大快印」。這只是一家速印公司,但在資本市場的投行人員中、上市公司證券事務從業者中,甚至證監會工作人員中,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榮大快印的業務作到這個份上,不幫他打打廣告都不行。這是一個非常奇葩的速印公司,將上市公司所有與需要經中國證監會審核的事項都必須經他之手,不經他之手,材料都不好意思報到證監會進行審核。他們對首發、定增(定向增發)、公增(公開增發)、配股、發債、重大資產重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等等事項,搞得滾瓜爛熟,一原幾復(一本原件、多少本複印件)搞得清清楚楚,每個業務環節密切分工配合,誰接單、收款、電子件、掃瞄件、文件夾隔頁、舌頁製作、設計等,都形成流水線作業,有條不紊,可以說是人工流水線工作的典範,讓那些天天設計內部流程的專家都自愧不如。最初從證監會邊的一個快印打字複印店,到租賃整層寫字樓,從三里河南三巷的「銀島商務樓」到木樨地,再到「日晟商務樓」,業務從北京拓展到上海、深圳,業務範圍從快印、到酒店和財經公關,甚至都聽說可以獨立申請IPO了,不愧是「中國最牛打字複印店」。在中國證監會所在地——富凱大廈外,人群之中的黑色拉桿箱、榮大快速的「券商之家」白底紅字塑料袋,已成為進入大樓的標準配置了。

      每次趕完材料,航班落地,直奔「榮大快速」,成了很多董秘記憶中的標準動作,所以說起IPO,就首先想到了它。但是,面臨新的發行審核方式的變化,「榮大快速」該何去何從,還不得而知。

      打完了廣告,回到我們的軌道和思路上來。現在說的材料印製的階段,對IPO漫長之路來說,已經到了「最後一錘子買賣」的階段了,這階段相當於台上那一分鐘,還有更多的工作在台下那十年功裡。

      IPO,對企業而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一般會經歷2至5年的辛苦努力,根據企業的成熟度,時間差異更是千差萬別。不管未來發行體制如何變化,對企業長遠發展和上市後新的考驗來說,新壓力的鞭策下,對企業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要求不僅是監管壓力,更是市場給企業的壓力。那我們就從企業開始籌劃IPO那一時刻說起。

      1、籌劃期,奇幻旅程之初上路。

      不管出於什麼動因,企業啟動IPO之路,從不同目的、不同基礎條件出發,最終都要匯合到同一條籌劃、申報之路上。這條路,始終都有董秘們的身影,儘管有的企業出於謹慎考慮,沒有及時聘請合適的董秘,但企業內總有一位高管會充當這一角色。

      (1)人人言「上市」,它究竟是個什麼玩意?

      說的人多了,IPO就成了一件熟悉而又陌生的玩意。因為被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不斷強化而不斷被異化,搞得很神聖一般,企業目標如果不朝著上市目標前進,搞得企業都不好意思提「戰略」。

      不想在本文中談論上市對於企業的各種優點,只想告訴你上市究竟是個什麼玩意,企業自行斟酌加以判斷。

      其實,上市對於企業而言,只是因為公開發行股票,而導致企業股東結構相對分散;只是因為有交易所這個交易市場,而導致企業股票的流通變得極其活躍,其他事項與上市不上市沒有本質區別。比如信息披露、監管和資本運作等,不上市的企業也在做,只是披露方式、監管方式和資本運作的可行性等方面有些差異而已。

      上市的過程,其實就是企業進行了一次向非特定股東的增資擴股行為(存量股份上市除外),就這麼簡單,所以不要覺得非常神秘。把企業經營好,並如實向全體股東進行披露,這就是所有企業的義務。因為引入了公開交易,這次增資擴股顯得有些不同:

      第一、股份發行對象不同。日常增資擴股的股東都是既定的,不論是老股東增效、新夥伴加入還是風投機構的投資,都是討價還價來確定價格;而上市行為中涉及的公開發行股票行為,是向交易所註冊的股東發行,根據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競價的過程。不管什麼樣的形式,它只是一次增資擴股行為。

      第二、股份定價機制不同。上條已經進行了描述,由於IPO過程中,通過價格發現機制和風險溢價機制,使企業股份價值對應的價格得到極大空間溢價。因為公司境內上市經監管機構的初選,和上市標的企業數量的供求關係,其價格被不理性地進行了更大空間的放大。

      第三、對公司的長遠影響不同。IPO後,企業成為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標的,因為流動性極強,可以使企業有更多渠道的資本運作空間,對企業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企業的重組、兼併、收購、配股、增發等手段,可以讓企業實現多次、持續而方便的融資。

      分析了半天,還是沒看到上市行為和日常的增資擴股行為有本質的區別,上市只是把普通的增資行為的各種影響力和數值進行了數倍的放大。所以不必對上市這件事有太多畏懼心理,不過如此。

      但我們在資本市場的初級階段太久,說到上市就是「圈錢」,類似概念太過根深蒂固,把許多優秀民企都帶「溝」裡去了。你看看老乾媽: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給自己築起了一道永久的保護傘——踏實經營、不偷稅、不貸款、不欠錢、不上市,並稱「我堅決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所以一有政府人員跟我談上市,我跟他說:談都不要談!免談!你問我要錢,我沒得,要命一條」。旁人聽起來倒是蕩氣迴腸,但這些觀念是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嗎?可能也只是在我國特殊的發展階段才適合吧。

      不至於把上市的行為神化,也不至於邪惡化,冷靜、客觀地看待上市,也能冷靜地看待企業發展方向,企業朝著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去前進,上市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當「註冊制」真正推行起來後,規範而有活力的公司要上市,就跟玩似的,跟市場進行公平的討價還價,充分發揮起資本市場的估值定價功能,企業就可以上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75

我們可以戰勝市場麼?——投資者三境界 青綠山水居士

http://xueqiu.com/5915283910/27391789
隨著投資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連年虧損的業績下,兩個問題一直徘徊在我心中久久無法釋懷,作為投資者的你真的可以戰勝市場麼?如果可以,那麼從時間週期上看是永續還是階段的?當然,我們要肯定的是巴菲特先生與芒格先生是那一小撮人裡最出色的的一組搭檔,無論是戰勝市場還是最長時間週期上都已滿足,在此深表敬意。
     每一個投資者在內心深處都要對上述問題做出的答案,這個清晰而明確答案才是對自己的家庭與財富真正的負責。王國維先生對人生區分了三個境界,受此啟發,我認為投資其實也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被動投資,即跟隨市場先生同富貴、共患難。當一名投資者無法通過個人投資能力獲取長期穩定超越無風險收益率的正收益且無法找到合適的代理者時,被動投資無疑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否則通脹總有一天會將你財富吞噬。當然,被動投資的最重要前提是有效市場假說與美國一百多年來長期上漲的數據支撐。
     第二個境界是跟隨成功的代理者,即將你積累的財富交給或跟隨某個機構、個人投資者進行財富增值。在這個階段要求的是你要對代理者有準確的判斷。舉例,比如看中了巴菲特先生的伯克希爾公司,在其上市後的前十年的任意一年買入,你現在財富增值的速度將遠超大多數。再比如,雪球上確實有很多大牛展示公開賬戶,你也可以跟隨,很多年後也可能會有很好的投資回報率。
     第三個境界是投資者的個人投資天賦與能力,即個人打敗市場。這個境界有很多個體做到了,在時間週期上有階段的、有到目前為止永續的。但永續是相對的,因為個人投資者的生命是有限的。這個境界其實沒什麼可多說的,無數投資者心目中的至高境界。
     三個境界的後兩個是主動投資,第一個是被動投資。主動與被動之間的收益率不同,第二、三境界的收益率相差不大。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適合自己境界的才是最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234

很快,每個人可以在家里制作可口可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258

本周三,可口可樂同意購入綠山咖啡烘焙公司(Green Mountain)10%的股份。後者將成為可口可樂品牌家庭飲料系統的官方生產商和銷售商,在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將可以通過飲料機在家里制作可口可樂等碳酸飲料。 根據雙方的協議,可口可樂將斥資12.5億美元購入1670萬綠山咖啡股票。平均每股收購價74.98美元是最近5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 同時,綠山咖啡還將成為可口可樂品牌家庭飲料系統的唯一官方生產商和銷售商。雙方還將探索在Keurig平臺上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綠山咖啡稱,可口可樂將會合作推廣其Keurig家庭冷飲系統。綠山總裁兼CEO Brian Kelly表示:“有了可口可樂這個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幫助我們推廣Keurig家庭冷飲系統,我們相信該產品的銷量將快速增長。消費者很快就會愛上這個產品,他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得到一杯最愛的飲料。” 綠山咖啡大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2006年綠山收購了著名的單杯飲品系統提供商Keurig。截至2013年中期,全美13%的家庭擁有Keurig咖啡機,公司也尚未拓展至北美地區以外。 目前,綠山的Keurig冷飲系統還在研發之中,預計在2015財年可以投入生產。該冷飲系統可以制作碳酸飲料、果汁、運動飲料、茶飲料在內的冷飲。和現有的深受北美消費者喜愛的Keurig熱飲系統一樣,該冷飲系統操作簡便,品種多樣,並且可以作為開放平臺。 綠山咖啡現任CEO Brian Kelley曾是可口可樂公司高管。凱利於2007年加盟全球最大軟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公司,並且於今年9月份被任命為可口可樂公司下屬Coca-Cola Refreshments的高管。2012年底,他宣布擔任綠山咖啡總裁兼CEO,並加入公司董事會。 消息公布後,綠山咖啡股份大漲逾40%,漲至109.37美元。對沖基金綠光資本總裁、著名大空頭David Einhorn此前一直做空綠山咖啡,此次上漲令他遭受重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76

從被看衰演藝事業將終結 到賀歲片首日票房破六億 郭富城 我可以輸 但不能認輸

2014-02-10  TWM
 
 

 

郭富城剛出道在香港日夜顛倒地拍戲,卻意外在台灣以三十秒的機車廣告暴紅。

一九九九年他面臨事業低潮,被視為難以翻生的鹹魚;而今,郭富城不僅是連兩屆金馬獎的影帝,主演的電影更屢刷新票房紀錄。

峰迴路轉的人生,他如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低潮?

撰文‧蔡曜蓮

每逢農曆新年,總有幾個名字會在華人世界掀起一陣風雲,二○一四甲午馬年的頭幾天,最風光的名字就是郭富城。

他所主演的電影《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在中國選在大年初一上映,單日票房開出人民幣一.二二億元(約新台幣六億元)的佳績,創下中國電影史上五大票房紀錄:上映首日最高、單日最高、華語影史上破億(人民幣)速度最快影片、第一部只花一天就破人民幣億元的華語片、大年初一華語片最高票房。

精準地說,郭富城不能算是這部電影的「第一男主角」,畢竟西遊記故事裡最搶眼的角色是孫悟空,而郭富城飾演的則是牛魔王;但在這部商業本位的賀歲片裡,他卻也能把牛魔王的性格特質深度揣摩,「牠害怕輸,所以就算只有一絲希望也奮不顧身。」郭富城簡單詮釋了自己對於這個角色的定位,接著又說:「我自己就不一樣了,我……可以輸。」話題由此開始,今年四十九歲的郭富城,進入演藝圈三十年了,他說,「人生本來就有許多高低起伏,很多事情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在許多台灣五、六年級生的印象中,郭富城是靠一部機車廣告在台灣一夕暴紅,隨即平步青雲躋身香港天王之列;但其實,他所經歷的遠比外界所見更加迭宕波折,關於輸贏之間的自處之道,郭富城有最深刻的體悟。

打從出身,他就不在「贏者圈」的範圍內。

出身中下階層

一家七口擠十一坪 中學畢業就得擔家計郭富城兒時住在香港筲箕灣的明華大廈,明華大廈的開發者是「香港房屋協會」,該會屬於「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協助需要房屋的香港市民……,致力提供可負擔的房屋。」簡單地說,這裡住著一群「需要幫助的香港人」。

「我住的那一棟有九層樓,一個樓層大概就有三十幾戶,我們家大約只有四百平方呎(約十一坪),一家七口住在那裡,一進門,你就能看到所有的家當了。」郭富城回憶,童年時的鄰居多屬中下階層;相較之下,自家已算「中產階級」,父親靠著爺爺傳下來的小銀樓維生,勉強供養自己和四個兄姊。

排行老么的郭富城,童年印象除了「擁擠」,就是爸爸每天最早上工、最晚回家的身影。「我不是天生的歌手或演員,很早之前我就知道,要在這個行業成功,就必須比別人更努力。這個認知,絕對和父親的工作態度有關。」郭富城說。

中學時代,郭富城也曾打工賺錢,聖若瑟書院畢業後,他順從父親的意願,到香港頗具規模的景福金行實習,為接班「家族事業」預做準備。一切看來就像走在尋常的人生軌道上,直到十九歲那年,他因為一次「不認輸」而輸掉工作,卻又為他贏來了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

那一年,郭富城受邀到一條遊輪上的Pub為朋友慶生,年輕氣盛的郭富城,一時興起與舞池裡的一位舞棍比拚踢腿,奮力一踢,四周頓時喝采聲起;但他沒有風光太久,因為大腿嚴重拉傷,有一陣子,這位當今的「舞台王者」幾乎寸步難行,甚至因為連續請假太久,而被景福金行辭退。

尬舞一戰成名

錄取電視台舞蹈員 伴舞六年靠廣告暴紅不過,當時一同跳舞的朋友,看他腿踢得凌厲,偷偷替他報名香港無線電視台的舞蹈員訓練班。三千多名應試者中挑選三十名,甫失業的郭富城抓到了「百分之一」的機率,自此走進星海浮沉的生涯。

一九八四年出道,有整整六年時間,他一直在二、三線演員間徘徊,也兼作「一場五百港幣」的伴舞工作,常常拍戲到凌晨三點,洗個澡,正好趕五點早班。對於當時的生活,郭富城曾經這樣描述:「進家門前總是會猶豫再三,該不該開門呢?家裡很小,一點點聲音都會吵醒爸媽……。我想幫家裡買棟大點的房子,但存摺數字卻始終沒有增加,夢想還是好遠好遠……。」訪談間,我們問郭富城「怕不怕窮?」他眼神灼灼、回答鏗鏘有力,「我不怕窮,我怕不努力。」也許就是意志夠堅定,戲棚下站久了,舞台就來了。

九○年一支台灣光陽機車的廣告,短短三十秒的影片,一個潑水鏡頭,讓郭富城贏得過去六年從未受到過的矚目。然而,真正讓郭富城下定決心抓住機會的,卻是一樁令他心碎的悲劇。

也是在九○年,家中和他感情最好的二哥郭富根,因為自家銀樓遭搶,在追逐搶匪的過程中彈身亡;郭富城自此決定扛起家計,不放棄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九四年,他買下第一棟樓給家人住,「一開始,媽媽怎麼也不願意搬過去,我最後告訴媽媽,現在這個小房子是給需要幫助的人住的,我們已經有點能力了,應該把房子讓給別人啊!」

事業瀕臨崩潰

演出機會大減 被諷「演藝事業將死」原本打理銀樓生意的哥哥意外離開,九五年,父親也因肺氣腫過世,郭富城頓時成了一大家子的經濟支柱,更是卯足全力衝刺事業,不僅穩坐四大天王,更三度獲選「最受歡迎男歌手」。然而到了一九九九年,他的演藝事業急轉直下,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企圖轉型,刻意減少出片頻率;另一方面,也正好遇到香港電影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唱片、電影,雙雙落空。

「一開始,我想就當成是給自己放個大假,但我也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假,一放就是六年。」在○五、○六年分別以電影《三岔口》、《父子》連拿兩屆金馬獎影帝、創金馬史上第一次影帝連莊紀錄之前,郭富城其實已經歷了長達六年的事業低潮,曝光量驟減,難得的媒體報導也多半是些難聽字眼。

「這段時間,什麼刻薄的說法都有,說我的演藝事業就要死掉,要和郭富城說再見等。」甚至,因為低潮時間實在太久,郭富城還一度被戲稱為「低谷王」。怎麼熬過來的?在這部分,不能不提到郭富城的經紀人,「小美」梁美薇。

一九八四年,梁美薇在歌唱節目擔任實習助理,當時就認識了初出茅廬的郭富城,她曾表示,「我一眼就認定他有潛力,於是建議他學唱歌。」兩年之後,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的小美成為著名的填詞人,曾與羅文、張國榮等知名歌手合作,也曾一個月為三十首曲子填詞;收入豐厚之外,成名時間也比郭富城更早。

誠實看待挫折

每天看電影磨演技 抱回兩座金馬獎「城仔走紅後請我當經紀人,別人說我吃了大虧,我看不是,反而像是一種知遇之恩的回報。」一九九三年,小美工作室成立,梁美薇正式成為郭富城的經紀人;風光幾年之後,隨著郭富城事業低潮,小美工作室也幾度傳出財務危機。梁美薇事後證實,自己的確曾自掏腰包為郭富城的唱片宣傳,最危急的時候,也是靠先前填詞的版稅苦撐經營。

除了經紀人小美無聲卻強力的支持之外,「還好,我性格里面最強的一部分就是堅持。」郭富城說,當時雖然想在電影上有所表現,但幾乎沒有人送上劇本讓他挑選,「我乾脆自己看電影,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強迫自己每天至少看一部電影,慢慢揣摩演技。」「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中間會有低谷,你不可能一下子飛過去,能做的,就是在谷底堅持繼續走下去。」在連得兩座金馬獎之後,郭富城也曾表示,「如果是五年前的我,不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關於郭富城的堅持與自我要求,《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導演鄭保瑞也能印證,「他身上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從來沒有聽他喊過累;甚至每天拍戲結束,又冷又累,大家都坐保母車回飯店,郭富城還堅持『跑』回去!」事實上,本片另一知名演員周潤發也曾提到,「不管什麼時候收工,郭富城至少都要跑步一個小時,他還說,是跑步治好了他的肝炎。」郭富城得過肝炎?此事難以證實,但他的確長期捐助「世代無肝炎基金會」,甚至因此在○三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人生的輸贏怎麼算?一個絕對不屬於「贏者圈」的孩子;一個意外輸掉第一份工作的年輕人;一個苦熬六年、受盡冷潮熱諷的「低谷王」,這樣的郭富城,當然要有「可以輸」的豁達。他可以輸,但也誠實看待人生中每一次的挫敗,回頭來看,他其實從來沒有真正認輸過,每一次的低谷,他都默默地準備著下一次的絢爛爆發。

「可以輸,但不能認輸。」郭富城的精彩三十年,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吧!

郭富城

出生:1965年

現職:歌手、演員

成績: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

1997、1998及2000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獲頒「最受歡迎男歌手」2005、2006年分別以電影《三岔口》、《父子》拿下金馬獎最佳男演員

在谷底更堅持

從一個高峰到另一個高峰,中間會有低谷,你不可能一下子飛過去,能做的,就是在谷底堅持繼續走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